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权力玩家赵匡胤

_6 徒步中国(宋)
  义发孤城赖一心,辕门斩子定三军。
  可怜生死淮流断,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退守清流关的皇甫晖、姚凤,则很快就碰到了穿着五彩的军服、在赵普带领下抄近路赶过来的赵匡胤,后面的战事曾经由挨得夹斯诺详细讲过,需要复习的话可以翻阅斯诺的作品——《将星,照耀大周》。
  可惜李璟手下像刘仁赡这样的大将太少了。
  攻破寿州之后的周军在柴荣率领下势如破竹,连续攻占泗、濠、楚等州,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李璟急忙上表柴荣打算割地求和,柴荣不允,累计夺得十州之地。李璟无奈,又恐后周军渡江南下,只好在五月再遣使献庐、舒(今安徽合肥、潜山)、蕲、黄(今湖北蕲春、黄州)四州,承诺以江为界,纳贡称臣,后周共得14州、60县,柴荣遂罢兵休战。
  战事结束是在公元958年。
  这一年的李璟有点忙,因为这一年他忙着改了三次年号。
  被战事搞得焦头烂额的李璟年初的时候改元“中兴”,以保大十六年为中兴元年,希望换了年号的南唐能再度兴起,到了三月,眼看战事吃紧,中兴无望,李璟又改年号为“交泰”;到了五月与柴荣言和之时,又去掉南唐年号,改为显德五年,日后用中原年号遂成为惯例,直到太祖开宝七年(974)才加以改变,不过彼时的南唐皇帝李煜见自己已经被逼上绝路,宋军压境之时,李煜下诏和大宋决裂,放弃“开宝”年号,使用干支纪年。
  看着柴荣引兵归去的背影,李璟体会到了深深的无奈。
  不过很快李璟就不用再为这事夜不能寐了,因为不久柴荣就亲征北上伐辽,旋即在瓦桥关生病,随后病逝开封。
  消息传到南京,李璟听到柴荣死讯时长长舒了一口气,在你折腾的时候,我经历了当皇帝最惨的体验,人还在,领土没了。现在该我扬眉吐气了,哈哈,可怜的柴荣,你却经受了当皇帝比我们更惨的体验——领土还在,人没了。
  高兴了不到半年的李璟听到从中原传来的消息,刚刚平静下去的心又荡起涟漪,原来当年那个令南唐守军闻风丧胆的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竟然在柴荣死后当上了皇帝。
  李璟不敢马虎,所以接到消息之后二话不说就赶紧派人准备好礼物北上,终于赶在二月二十六号抵达开封,赶上赵匡胤的生日“长春节”,成为第一个从法理上承认北宋地位的国家,并且随后在南唐采用宋太祖的建隆年号。
  然而李璟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千里迢迢给太祖祝寿而变得好过一点,不久以后就发生了赵匡胤亲征扬州、李重进自焚的故事,并且李重进造反之前还向南唐发来求救信,请求共同出兵。当赵匡胤平定李重进之后,刚写完“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李璟身上一寒,他知道,自己美好的日子过不了很久了。于是李璟派爱臣冯延鲁借犒军之名渡江来到宋营打探风声。贵为南唐五鬼之一的冯延鲁时任南唐户部尚书,其兄冯延更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曾留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好句。
  赵匡胤在收了冯延鲁送来的酒肉并跟其针对刚刚结束的战事做了一番交流之后,突然声色俱厉地问:“你们国主为什么竟敢跟大宋的叛臣相勾结?”
  冯延鲁定了定神说:“我知道陛下现在想骂我,但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我,等你了解了我之后,一定会动手打我的。”
  赵匡胤哭笑不得。
  冯延鲁说:“陛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您光知道我们国主跟李重进有过书信交流,却不知道我们还曾经商量一起造反呢!”
  赵匡胤暗暗擦汗,心想我真想把你拍到墙上,抠都抠不出来。
  冯延鲁继续解释:“李重进当初派人向南唐请求救兵时,他派来的使者就住在我家里。李国主让我告诉使者:‘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混得不得志,造反是必须的,但要分时候。’陛下刚当皇帝时,人心未安,你就应该跟着李筠一起造反。可当时不采取行动,如今人心已定,你却要以区区扬州之地,数千名疲弊之卒对抗朝廷万乘之师,就算韩信、白起复生帮你打工,胜算也是为零,我南唐虽然兵多粮足,也不敢出兵相助啊。所以最终我们没有帮忙,李重进才落了个自焚的下场啊。”
  赵匡胤见冯延鲁所言也有几分道理,打算再来一会儿硬的,于是说道:“尽管如此,部将都劝我乘胜过江,打到南京去,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
  冯延鲁果然不愧李璟钟爱的“五鬼”之名,接下来的回答颇有水平:“陛下英明神武,亲率大军前来,我们江南蕞尔小国,哪里敢对抗天威?不过江南虽然国弱,可是国主也是有先主留下来的几万亲兵的,发誓与国主同生共死,您要是不怕牺牲几万将士,杀过去倒也没问题;不过长江风大浪高,万一您攻城不克,到时撤退又不方便,也多少有点麻烦啊。”
  赵匡胤讪笑一番:“跟你开个玩笑罢了,你还当了说客。不过知道你们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啦!”
  这次外交上小打小闹的胜利并不是南唐对打不赢的对手的唯一一次强硬,当年柴荣派了使者前来南京访问国事交流文化时,作为身上流淌着文化血脉的李昪传人,李璟也曾经在这场“文斗”中占尽了便宜。
  当时柴荣派来的使者,名叫陶谷。
  这位陶谷先生因为创造了两个著名的俗语而名留千古,其中一个是日后面对宋太祖的不提拔,郁闷而写在墙上的“依样画葫芦”,另一个是这次出使吴越期间留下的“一蟹不如一蟹”。这位出使南唐的翰林学士陶谷并没想到此行会留下一段莫名其妙的爱情故事,并且经过后世江南才子唐伯虎的诗画相配,让“陶谷赠词”这一典故留传千年。
  如下故事出自宋人文莹所撰《玉壶清话》,《宋史陶谷列传》中并没有此段记载,因此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虽然徒步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文人李璟的治国方略,但是本人不能对它的真实性负责。
  李璟派出接待陶谷的是升州太守韩熙载。
  韩熙载,字叔言,青州(今山东)人,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博学善文,工书法。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受株连,遂于924年左右伪装成商贾,在好朋友李谷的帮助下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
  偷渡成功的韩熙载在当时的吴国并未得到重用,但这个心气颇高的年轻人在随后与老友的来往通信中仍然豪气勃发:“江南若相我,长驱以定中原。”大意是说:如果我到那边做了宰相,率兵平定中原那是分分钟的事。李谷也是牛皮爱好者,给出的答复是:“中原苟相我,下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后来投奔后周的李谷果然成为世宗手下重臣,韩熙载也在李璟手下混出了名堂,当上了升州太守。
  看到周世宗马上要派陶谷南下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了,熟悉陶谷秉性的李谷赶紧写信告诉韩熙载,说陶谷“骄而喜奉,宜善待之”,意思是:陶谷骄傲自大、喜欢被人奉迎,你可不能把他惹毛了。
  此时还不会画葫芦的陶谷到了江南,果然是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作风,不但平时不苟言笑,就算是到了酒桌上也是摆出一副冷面孔。虽然韩熙载事先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是和李璟君臣面对这么一个糟老头还是觉得郁闷不已。
  不过偷渡客韩熙载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看人还是有点火眼金睛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告诉亲朋:“我看这个陶谷可不是什么好人,表面看上去是西门豹,其实内心就是个西门庆,你们看着,我有办法让他露出原形。”随后韩熙载与李璟商议一番,只消如此如此,必可大功告成。
  在徒步看来,接下来君臣二人采取的策略集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以逸待劳、反主为客、笑里藏刀、美人计、装纯计等高深计策于一炉,实在是居家旅行、坑蒙拐骗之必备良计,将孙子兵法发扬光大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可称“李氏兵法”。
  于是当陶谷研究完了《六朝书》之后就被韩熙载安排住进了驿馆,除了偶尔韩熙载会派人过来问候一下,平时陶谷连个鸟影都见不到,无聊了只能听听窗外的夜莺啼鸣,看看地面的蚂蚁爬来爬去,甚至晚上还要忍受凄凉的猫的叫声,悲惨情状不见得好过一个和尚。
  陶谷虽然不是柴荣跟前的红人,但是哪里有过这样漫长而孤单的独处生活,可是没有皇帝的诏令,陶谷就算寂寞得发芽也不敢说提前回去,再说交流文化工作是个漫长的过程,1000年前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两三个月是交流不到什么经验的。
  于是陶谷在驿馆从春天待到了夏天,甚至门前的葫芦秧子都长成了粗壮的葫芦藤,结出一个一个碧绿的葫芦。百无聊赖的陶谷就在纸上描出葫芦的形状,很快发现自己画出的葫芦无论是色彩、大小、形状都无比逼真。当500年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个名叫达芬奇的小孩在老师的要求下对着面前的鸡蛋一次一次描个不停时候,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在此前一天刚好看到《玉壶清话》中“陶谷画葫芦”的典故,并且觉得这是个培养小孩耐心的好办法。
  可突然有一天,陶谷的眼前一亮。
  因为他发现每天早晚都会来驿馆打扫庭院的大妈竟然被换成了一个年轻的女孩,不但面容俏丽,身材婀娜,而且举手投足之间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令陶谷耳目一新,而每每在不经意间投来的一瞥,更让陶谷怦然心动。他在心里默默地想了很多词来形容女孩的美丽,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白,眉如翠羽,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回眸一笑百媚生,江南佳丽无颜色。
  于是40出头的陶谷开始主动接近这个扫地的女孩,出乎他意料的是,女孩对他似乎并不讨厌,还主动跟他讲述自己的身世,自称秦弱兰,是驿馆驿卒之女,但是命运不幸,夫婿亡故,无处可归,只好来这里扫扫地。
  这位昔日“容色凛然,崖岸高峻”的翰林学士与秦弱兰很快坠入爱河,在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之后,当门前的葫芦叶子开始脱落,碧绿的葫芦也开始变成黄色的时候,陶谷该回国了。
  惜别之时的陶谷握着秦弱兰的手,依依不舍,秦弱兰说既然相公不忍离别,那么就送我一首词吧!
  翰林学士果然名不虚传,很快一阕《风光好》便宣告完工,词云:
  好因缘,恶因缘,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
  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别了秦弱兰的陶谷坐上了韩熙载、李璟为他准备的送行酒桌,又恢复了当初冷峻的模样,席上李璟君臣用最大号的玻璃杯满斟劝酒,可惜陶谷还是不给面子,不但一言不发,而且“毅然不顾,威不少霁”。不过这次韩熙载不尴尬了,见陶谷不喝,吩咐歌女上场,再行劝酒。
  当怀抱琵琶的歌女走近席前唱出那段陶谷无比熟悉的歌词“好因缘,恶因缘”的时候,陶谷浑身一震。
  歌女正是秦弱兰!
  清醒前的陶谷脑中闪过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中招了”,随后方寸大乱,被灌得七荤八素,当场就吐了一地,而李璟韩熙载则哈哈大笑,几天后陶谷北归之时,只派了两三人携些饭菜在郊外为其饯行,与当初的隆重接待别于天壤。而随后狼狈回到开封的陶谷却发现,当时虽然没有互联网,但这种轶闻传播起来却并不比陈冠希的照片传得慢,这首《风光好》竟然荣登汴梁十大金曲榜首,连城里面的二愣子都会哼几句“好因缘,恶因缘,只得邮亭一夜眠”,于是陶谷从此再未堪大用。
  
第二十五章 才子情帝
  建隆二年(961)注定是一个让很多人都不自在的年头。
  譬如这年六月,母亲杜太后去世之后的赵匡胤很不自在;这年七月,因为赵匡胤一曲《秋天里》而被罢免军权的石守信等五位大将也是非常不自在。
  但青年李从嘉应该是这年里感觉最不自在的人之一。
  因为他老爹在几个月前打点着从金陵(南京)迁都洪都(南昌)的事,不曾想刚到新的办公室干了几个月竟去世了,这下自己居然成了南唐的皇帝。
  这年七月,这个25岁的年轻诗人身着黄袍,脚踩红地毯,无奈地一步一步地迈向那张象征最高权力的龙椅,从此不但将君临天下,成为南唐数百万臣民的君主,并且将拥有一个光照千古的新名字:李煜。
  然而当皇帝并不是李煜的追求,他所向往的,不过是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天空下有爱人可以朝夕相对,有书卷可以日夜吟读,最好还有一汪浅蓝的湖水,可以就着春风携爱人之手渔舟唱晚,看着远处天边的落日在湖水中留下深红的影子,而不是掌握着这个父辈留下来的并不辽阔的江山,同时还要面对周围众多敌人的虎视眈眈。
  身为李璟第六子的李煜,皇帝这个位子本来也轮不到他,因为就算大哥死了,还有四个哥哥等着上呢——可是很快他就不幸地发现,自己的二哥到五哥全都夭折了,于是第六子李从嘉成为了李璟事实上的次子。
  但是尽管如此,李璟长子李弘冀还是看不惯这个弟弟,认为他有可能危及自己的地位,从而经常给他小鞋穿。因为李煜的长相奇特,史载李煜“一目重瞳子”,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史书上跟李煜相貌类似的人曾经有过两人,其中一个当了皇帝,另一个差点当了皇帝——前者叫舜,后者叫做项羽。
  用赵晓岚教授的话说,这应当是瞳仁发生了粘连畸变,属于病态的症状,可在古代却认为是要当皇帝的征兆——这点跟刚出生之时的赵匡胤颇为相似,这个“体有金色,三日不变”的婴儿很有可能是患上了黄疸肝炎,但时人的解读也是这个孩子将来要当皇帝。每当看到这些类似的案例,徒步都会觉得庆幸,幸好他们的父母不懂医学,否则把孩子拿去治上一阵,俩皇帝说不定就这么废了。
  起码在李弘冀看来,李煜的这个相貌绝不是病变这么简单。史书对李弘冀着墨不多,因为他死得早。但早死的李弘冀仍然奋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权力斗争中去,其人虽颇有军事才能,曾经数次给父亲提出正确的建议打了胜仗,然而为人猜忌严苛,心狠手辣,这点跟他爱好文学、个性软弱的父亲李璟毫无相似,两人之间关系也就不太融洽。
  而有一段未经证实的故事似乎可以反映少年李弘冀的飞扬跋扈,是说某次李弘冀亲自驾着飞快的马车泡妞,路上撞倒行人若干,而后竟然抽身要逃。众人围上来打算向这个公子哥儿讨个说法,李弘冀从车里探出头来,高喊一声:“我爸是李璟!”然后扬长而去。
  李璟随后带着李弘冀在南唐最大的电视台NTTV上向全国人民道歉,然后因为这事而恼怒的李璟将不听话的儿子打了一顿,并且告诉他:“再不收敛,这个皇位将来就传给你的三叔李景遂,你永远都休想当上这个皇帝!”
  生气之下说出此话的李璟未必真有传位于弟之心,很可能是说完气话过段时间就忘了。虽然李璟曾立李景遂为皇太弟,但后者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李璟于是在其一再要求下同意其退出储位,后改封晋王。然而李弘冀却认为只有死人才不会和我抢位置,于是在某次李景遂打完球之后找水喝的时候命人事先在水里放入毒药,可怜的昔日皇太弟竟被自己的亲侄子给毒死了。
  既没有舜那样高尚的道德,也没有项羽那般过人的武艺,只因为长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眼睛就受到猜忌的李煜对这位哥哥是心存忌惮的,他为此采取的对策倒也没什么新鲜,1300年前的孙膑用过,500年后的朱棣也用过,那就是想办法让对方无视自己——不同的地方在于孙膑和朱棣是装疯,李煜采取的策略是隐居。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那么最大的隐士自然是隐于皇宫了。
  于是李煜当上了皇宫隐士,徜徉在自己喜爱的文学和艺术的世界里。对他来讲,这种逃避的生活是快乐的,他不仅有了一个避难所,更有了一个广阔的精神家园,他在中间不仅是找到了安全感,还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他给自己取了一大堆类似“钟山隐士” “钟隐居士”“莲峰居士”这样的外号,并留下了不少歌唱隐士的生活的诗篇,他在别人的画作《春江钓叟图》上题《渔父》词曰: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曰: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言辞简约,辞藻清淡,然而意境优美,平和之心跃然纸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温飞卿(温庭筠字)之词,句秀也;韦端己(韦庄字)之词,骨秀也;李重光(李煜字)之词,神秀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南唐的历史沿着此时的轨迹继续下去,那么不久之后的李弘冀就会当上南唐皇帝,敢作敢为并且颇有军事才能的文献帝也许会将南唐带往国力强盛、南征北战、开疆扩土的美好未来,而李煜也会一直过着这种恬淡的生活,在李弘冀即位后被皇兄封王封公,也许出守洪都,也许永驻金陵,也许待在另一个并不出名的城市,有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天空下有爱人朝夕相对,有书卷日夜吟读,每每心满意足之后,挥毫写下无数缱绻缠绵的华丽辞章。
  可惜所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都在显德六年(959)九月戛然而止。
  因为一年前(显德五年八月初二)下毒毒死三叔的李弘冀时隔一年也死了。
  刚刚因为显德六年六月的柴荣之死而高兴了不到半年的李璟很伤心,已经43岁的他当然没法再赶着生出一个太子出来,而且最近几年担惊受怕的生活也让他没法再生了,眼见得剩下几个儿子中李煜最为年长,跟自己性情也最相似,于是决定立李煜为太子。
  不过李璟的这个决定还是遭到了反对,大臣钟谟就劝谏李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李璟的回答是:将钟谟贬官并加以流放,随后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令其住在东宫,就近学习处理政事。
  一年半后李璟为避大宋锋芒,决定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守金陵。想到偌大的南京随后将由自己管理,年轻的李从嘉望着父皇登船远去的背影,怅然若失。不久之后,李璟竟死在了那里。显德初年意气风发的李璟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短短数年间就被打得灰头灰脸,割地求和,甚至被迫迁都,然后一命归天。
  三个月之后,李煜在金陵城以痛哭迎回了父亲灵柩,同时也哀怨地即位当上了南唐末代皇帝。
  这一天,在太阳落入紫金山的树影背后时,李煜缓缓走入皇宫大殿的步伐却带着惆怅——不远的南京城外就是浩荡的长江,江的对岸驻扎着北宋强大的禁军,而就是这支队伍,不久前才几乎不费力就消灭了彪悍的叛将李重进。李煜一念至此,不由头皮发麻。
  赵匡胤这只汴京城里的蝴蝶已经扇动了翅膀,其巨大的冲击波即将随着北宋大军的步伐扩散到这个混乱世界的各个角落。
  就在李煜登基的第一天,就给自己惹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因为按照惯例,天子即位时是有一个大赦天下的仪式的,基本过程是在宫门前竖一根七丈高的长杆,杆上立一个四尺高的木头雕刻的鸡,口里衔一根七尺长的绛红色的条形旗帜,下以彩盘相托,用绛红色的绳子把它捆扎固定,然后宣读赦令,这个仪式就称为“金鸡消息”——因为虽然杆子上放的是木鸡,但鸡头却是用黄金镀过的。
  李煜用金鸡消息的消息很快传到赵匡胤耳里,虽然这个大老粗到了三年后提拔赵普为相时还不知道任命敕书上要有现任宰相签字这一基本的礼节,可也知道金鸡消息是专为天子所用的,于是怒气冲冲地责问被召见的南唐进奏使陆昭符。陆昭符一看要糟,急中生智赶紧撒谎道:“咱们那只不过是国主即位在境内做做样子罢了,我们那里把这叫做‘怪鸟’,所以这不是什么‘金鸡消息’,只能算‘怪鸟消息’而已。”
  听完解释的赵匡胤哈哈一笑就算了事,可远在南京的李煜却因为赵匡胤的一怒一笑而浑身一颤,赶紧派人送来一份《即位上宋太祖表》,短短464字(含标点)的文章中,李煜除了描述自己“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的并非出自自愿的即位,也表达了自己“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的全心全意地做宋朝的下属的决心。
  很可惜这位绝世才子即位后第一篇文采盎然的文章要以这样一种方式面世——而最不幸的是,这种并非出自自己真情的文章,却不是李煜所写的最后一篇。
  除了上表,李煜派往京城的使者还带上了丰厚的贡品,计“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白银,一匹绢约等于一两白银,按照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600元计算,这份大礼相当于人民币4200万元。就在一年之前,李璟派使者前往开封祝贺赵匡胤登基加上庆祝长春节,所带的红包不过银一万两、绢两万匹,折合人民币1800万元。
  对比一下昔日刘崇给自己宰相开出来的工资不过年薪1200贯720000元,李煜一个红包可以解决北汉58个宰相的年薪。
  从即位第一天就收到赵匡胤的下马威开始,15年里李煜一直采用这样一种花钱买平安的逃避政策,不但将对北宋的年贡当成常态,而且一旦宋朝有大事发生,譬如红白喜事、军队打了胜仗,甚至老母鸡下了双黄蛋,李煜都会派人送上丰厚的贡品,宋代的史官并没有偷懒,随后多年李煜上贡的记录都被写在《宋史南唐李氏世家》里:
  建隆二年,贡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
  昭宪太后葬,煜遣户部侍郎韩熙载、太府卿田霖来贡。
  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
  乾德三年,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事。
  开宝四年,遣弟从谦奉珍宝器用金帛为贡,且买宴,其数皆数倍于前。是冬,以将郊祀,又遣弟从善来贡。
  开宝五年,长春节,别贡钱三十万,遂以为常。是岁,煜又贡米麦二十万石。
  开宝七年秋,煜初闻大兵将举,甚惶惧……贡绢二十万匹,茶二十万斤及金银器用、乘舆服物等。
  天真的李煜以为用金钱就可以买来自己的平安幸福,所以就算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从国家财政中拨出一笔专门的款子来负担对北宋的进贡;而当年随着江北土地的割让,南唐所有的产盐地都被柴荣抢走,从此每年不但要拿出钱来孝敬赵匡胤,还要斥巨资进口食盐,甚至江南老百姓连吃的腊肉都不是咸的。
  连年的巨大开支使李煜日夜焦虑,加上开宝初年李煜笃信佛教,在北宋派来的间谍小长老的蛊惑下修建无数寺庙空养无数僧人,南唐有限的国力几乎被挥霍一空,无奈的李煜不得不加重赋税,甚至课税的名目被扩大到了鹅生双黄蛋、柳树结絮上,而赋税沉重的印象也就随之留在老百姓的记忆里,直到北宋统一之后许多年,南唐的百姓还会对子孙提起这些往事。虽然上贡之后北宋也会礼节性地返还一些赐品,譬如日常用品或者牲口,或者是灾荒年头的些许粮食,但很明显,这些细微的赏赐难以弥补南唐财政的巨大亏空。
  于是李煜在韩熙载的建议下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当年他爹李璟也用过,准确说来是在柴荣征淮南期间,南唐财政同样吃紧,韩熙载建议李璟铸铁钱在市面流通。于是此时困境中的李煜任命韩熙载为兵部尚书,兼职铸钱使,大量铸造铁钱,面值为铜钱十倍;南唐第一辩手徐铉认为这样会产生金融问题,与韩熙载辩于朝廷,不分胜负,最终李煜拍板:铸!
  事实证明这是个馊主意。
  没有足额黄金储备下发行大量货币,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物价飞涨,类似的故事在1000年后曾经发生,徒步中学历史课本上曾有一幅图描绘了1920年代某地市民用满满一车筐现钞去买火柴的场景——很明显,贱金属铁钱的面额如果变成贵金属铜钱的十倍,拎着几十斤铁钱去买盐在李煜治下的南唐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通货膨胀,金陵城破,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建隆初年的李煜在安慰好了天子一怒的赵匡胤并以为自己每年的上贡能让这位远方大胃口的敌人给自己几年消停的时光之后,再次投入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当然,还有和周后的爱情世界。
  早在李煜还叫李从嘉,还生活在太子李弘冀的阴影之下做那个隐于皇宫的大隐之前,李璟就曾经在保大十二年(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为自己挑选了一个二儿媳,名叫娥皇,是南唐老臣周宗的女儿。周宗,字君太,是李煜祖父先主李昪的部下,在李昪登上皇位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李昪登基后派其主管南唐盐、铁的生产经营,很快周宗由此发家致富,成了南唐最有钱的人之一。
  现在这个最有钱人的女儿要嫁给最有权人的儿子了。
  我们当然有理由怀疑这是一桩带有政治目的的联姻。如果你的记性足够好,应该能因此回忆起建隆二年的一些往事。那时赵匡胤在唱完《秋天里》后将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并且在此之前将曾经挥舞擀面杖击打过自己的妹妹嫁给高怀德——考虑到高怀德婚后难免挨棒子的悲惨经验,我们有理由担心,洞房花烛夜揭开新娘盖头的李煜会面对一个怎样的新娘,因为在此之前他是没机会看到这个拥有美丽名字的女孩长得是什么模样的。
  李璟肯定也有同样的担心,所以在几天之后问儿子:“从嘉,你喜欢娥皇吗?”李煜回答:“喜欢。”李璟再问:“真的喜欢?”李煜答:“真的。”李璟:“为什么?”
  无独有偶,多年以后刚将郭靖带回桃花岛的黄蓉也问了黄药师相同的问题:爹,你喜欢郭靖吗?
  黄药师回答:喜欢。
  黄蓉再问:真的喜欢?
  黄药师:真的。
  黄蓉:为什么?
  于是黄药师给出了一个令黄蓉和读者抓狂的回答:“女儿你想想,梅超风成了瞎子,陆乘风他们都成了瘸子,桃花岛上的仆人都非聋既哑,我想注册一个残联,现在就缺一个傻子,郭靖刚好填了这个缺啊,我能不喜欢吗?”
  然而与黄药师所回答喜欢的原因迥异,李煜喜欢这个未来的皇后、此时年仅19岁的娇妻娥皇,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妻子不仅貌美如花国色天香,而且才艺非凡能歌善舞,在赵晓岚教授的眼里是偶像加实力的明星式人物——徒步看来,简直就是张娜拉和徐静蕾的结合体。
  陆游的《南唐书》上记载了娥皇的多才多艺:“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箫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妙绝。”这样一个聪慧的女孩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更何况对年仅18岁的文艺小青年李从嘉。于是很快他们过上了先结婚后恋爱的幸福生活,这才有了李煜《渔父》词中的清新脱俗。
  丰富而有情趣的生活再加上佳人在怀,为李煜增添了无数的写作激情和灵感。就像大蜀皇帝在摩诃池边和花蕊夫人纳凉,微醉时候写下珠玉之音的《玉楼春》一样,小唐皇帝也曾经在一个微醉的傍晚写下一首著名的《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虽是短词,却大用险韵,高超的文字技巧姑且不论,结尾一句“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以区区16字就将娥皇的风情万种如动画般置于读者眼前。
  除了这种描写两人世界多情生活的短词,才子李煜也以如画的笔触写下了南唐宫廷内排演舞曲的盛大场景,词《玉楼春》曰: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词中所描写的“春殿嫔娥鱼贯列”的场景,正是在排演一出盛大的宫廷歌舞,名曰“霓裳羽衣曲”。
  这部被称为“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的舞曲,版权原属于风流天子李隆基。当缔造了开元盛世并对音乐深有研究的玄宗皇帝某一天白日做梦飞升至月宫的时候,惊见一队天仙般的女子正身着霓裳羽衣翩翩起舞,舞姿翩翩,舞曲玄妙,白日梦醒,梦境历历在目,玄宗遂提笔记下此曲,后命杨玉环组队排练,首演刚罢,即轰动长安城,杨玉环也因此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让李隆基这个君王从此不早朝。
  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天宝十四年(755)一声炮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驿一绳白练,让杨贵妃魂归九天,也让《霓裳羽衣曲》的歌舞从此绝迹江湖,只剩下些许残篇。
  可音乐家、舞蹈家娥皇在偶然听到《霓裳羽衣曲》的残曲的时候,被其宏大的气势和跳珠撼玉般的听觉效果所震撼,随后竟然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硬是将残破的曲谱复原。当气势恢宏声动云霄的歌声和舞女们婀娜多姿衣袂飘飘的舞步同时在南唐的皇宫盛大上演时,李煜和娥皇相视一笑,眉目间情意绵绵。
  随后李煜挥笔写下“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词句,看着小朝廷上重现了昔日盛唐时候的恢弘场面,他对这种生活感到无比的满意,这是当上南唐国主以后李煜最大的辉煌,同时也是最后的余晖。
  十余年后,当日夜悲苦的李煜在开封写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情诗篇,他总情不自禁地屡屡回望。在泛黄的视线和依稀的泪光中,不惑之年的后主看见青年李煜正怀抱娥皇拥坐在大殿上,拥坐在昔日灯火辉煌的历史角落。纵世间花开花谢、沧桑变幻,任天上云舒云卷、日月轮回,那对年轻的夫妻却永远定格在那里——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而开怀。
  
第二十六章 春花秋月终须了
  当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时,这个世界上恐怕连作者本人一起算上也没几个人能对这个理论说出个所以然。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不同参照系里时空相异的道理,爱因斯坦曾经向人解释:“假使你是一个男人,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了一个小时,你可能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虽然坐了片刻,却会感觉像坐了一个小时。”
  虽然建隆年间的李煜不太可能有时间在填词之余顺便研究一下爱因斯坦这个著名的理论,他也不太可能了解其中引力场、质能转换等高深莫测的概念,但是肯定对这个“靓妹——火炉说”有着充分的体会。因为他发现,跟娥皇在一起的日子,地球好像转得更快,很快就到了乾德二年(964),这一年是李煜当上南唐皇帝的第4个年头,也是他和娥皇结婚的第11年。
  这一年对大蜀皇帝孟昶来说是黑暗的,年初联合刘承钧往赵匡胤家扔石头不成,反被宋军兵分两路提着铁锤杀过来将房子打得稀巴烂,下半年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最终年都没过好,然后就被押到了开封。
  这一年小唐皇帝李煜的天空也是黑暗的。
  就在这一年,他的生活伴侣、艺术知音,深爱了十年之久的爱妻娥皇病了,而且病得非常严重,很快就形影消瘦,卧床不起,不但不能再陪着李煜唱歌跳舞、风花雪月,甚至连吃饭喝水都要有人伺候。
  而偏偏就在此时,李煜和娥皇的最为钟爱的次子仲宣又因为受到惊吓而得了癫痫病,不久夭折;娥皇15岁的妹妹小周后来皇宫看望病中的姐姐,却与姐夫李煜一见倾心,堕入爱河。虽说是铁打的夫妻流水的爱,可重病中的娥皇哪里能经受爱子夭折和丈夫出轨的双重打击,很快病情加重,香消玉殒,年仅29岁。
  李煜曾经在第一夫人病重期间为她写下一阕《后庭花破子》,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爱人早日康复: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而娥皇临终时候也曾满怀深情地与李煜告别,她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窃冒华宠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
  娥皇的死,让多情的李煜哭得死去活来。一个月后当李煜出现在爱妻的葬礼上时,这位年仅29岁的青年人已经瘦得全身都是骨头,到了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起来的地步。他亲自给娥皇写了一篇长达1300字的追悼文章《昭惠周后诔》,是当初写给赵匡胤《即位上宋太祖表》的两倍还多。文中他自称“鳏夫煜”,并以13个“呜呼哀哉”极尽哀悼之情,千载之后,读来仍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回想起一个月前和小姨子谈恋爱并为之写下好几首《菩萨蛮》的李煜在娥皇死后会充满内疚,但毫无疑问11年间这对夫妻的感情是真挚的。可惜上天似乎是要故意降临一些苦难考验李煜的耐心,打击接踵而来,在娥皇死后的第二年,李煜的母亲也去世了。按照礼仪,李煜必须是守制三年,也就是要在皇宫中过三年带发修行的和尚生活。修行的李煜深深地迷恋上了佛教,而且性情大变。当随后几年他下令诛杀南唐数名大臣的时候,人们从他的脸上不再能找到昔日那位仁慈、柔弱的皇帝的影子,三年之间,我已非我。
  三年后李煜脱去了身上的袈裟,为小周后披上了爱情的婚纱。
  与小周后带来的甜蜜爱情一同到来的,是李煜对佛教的狂热信仰,以及赵匡胤派来的间谍,还有命他写信劝降刘的诏书。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看,娥皇和小周后是合格的妻子,却未必是合格的皇后。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她们劝诫李煜励精图治,潜心治国的记载,后人却只能看到李煜忘情地置身在她们温柔乡里。我们无法对这两个年方20的年轻女孩要求太多,哪怕此时按照分久必合的常识,统一的步伐已经越来越近,此时的南唐正如长江波涛里的一叶扁舟,风雨飘摇。
  可是李煜似乎没有看到这一点,或是说假装不曾看到这一点。迎娶小周后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大量兴建庙宇。
  南唐人民很快发现他们有了一个前景无比广阔的行业,高工资,不交税,还包吃住,皇帝大力支持——听起来倒是有点像如今的公务员,可是公务员也是要从好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录取那么一两个的,南唐这个行业的上岗比例却是1:1,那就是当和尚。
  因为开宝二年(969),李煜下令取消寺庙名额限制,让南唐的寺庙大量扩招和尚和尼姑,只要有人申请出家,政府就马上承认他僧人的身份,免除掉他交租税、服兵役、服劳役的义务,李煜甚至还鼓励道士改行当和尚,只要愿意改行,就奖励2两黄金。
  不妨对比一下十多年前柴荣曾经采取过的毁佛熔铜运动,当时的柴荣下令不但拆除寺庙,强迫僧人还俗回家种地,而且亲自抡起砸向佛像的大锤;对于铁了心要当和尚的,不但有严格的身份限制,直系亲属开出来同意出家的证明,还必须通过背诵一百纸经文的高难度考试。
  设想十五年前有一个范进那样的后周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不是当一个举人而是当一个和尚,而且家里还有一兄一妹,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也是像徒步一样完美无缺,符合朝廷规定的出家硬性条件,我们叫他“和尚哥”。在和尚哥的苦苦哀求下,他的爹妈也同意他出家,但是此人记忆力极差,别说100纸经文,就连100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的东西也背不下来。两年以后和尚哥绝望地入山搭了一个柴棚,天天捧着经文熟读不止,并且不知后周已被大宋取代。某一天山洪暴发,眼见得柴棚要被冲毁,和尚哥赶忙坐在一个木盆里随波逐流,后来漂过长江,漂到了南唐境内——日后岳飞的故事里你还会看到类似的木盆——这时候和尚哥的眼前突然出现了无数寺庙,他很快喜形于色。
  和尚哥飞奔入内:我要出家!我会背两百纸经文,考我吧!……
  方丈愣了一下:我们欢迎一切有志青年加入南唐的和尚队伍,不考试!
  和尚哥心存怀疑:不考试就能当和尚,是不是要天天挑水锄地干苦力?因为我听说两个和尚抬水喝……
  方丈告诉他:不用干活,管吃管住,比当公务员还舒服!都是咱们国主李煜政策好啊!
  和尚哥喜极而泣:感谢爸妈,感谢木盆,我终于可以当和尚了!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背书终于披上了袈裟的和尚哥马上将这个天大的喜讯托人传回了老家,让不打算土里刨食的老乡赶紧偷渡过来出家,很快消息传到了赵匡胤的耳中,他哈哈一笑,派出一人。
  史书上没有叙述此人的姓名,只知道他后来的法号叫做“小长老”。此人熟读佛经,口才极佳,到了南唐之后大量开班收徒宣讲佛法,这点很像如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承诺你只要进去学点技术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区别在于小长老的培训竟然是免费的。设想哪天“英孚”或者“新东方”宣布免费了,或者哪个驾校突然宣布不收钱了,你就会从第二天开始看到他们门前像堵车那样长长的队伍,川流不息,而这正是开班授课之后小长老所见到的情景。
  这位知名度大增的和尚很快引起了李煜的注意,见面一番沟通之后聘其为自己的专职导师,自己则认真地做了他的研究生。随后李煜不光为其送上了“一佛出世”、“小长老”这些封号,而且天天都在皇宫里面听这位导师的佛法课。《隋书经籍志》称“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一小劫是1680万年,可见在李煜心目中,这位导师是1680万年才出一个的佛。
  受到尊崇的小长老旋即向李煜灌输“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概念,只要你对于拜佛舍得花钱,下辈子自然还会投胎富庶之家,可以尽情写诗填词泡妞,于是李煜就从有限的财政收入减掉进贡北宋与购盐所需后不断拨巨款兴建庙宇,让南唐数万僧尼提前1000年过上了咱们现在还在为之努力奋斗的小康生活,同时李煜本人也带着小周后天天对佛磕头,乃至脑门上都结了硬痂;甚至日后宋军在曹彬率领下围困金陵数月,李煜都一直躲在深宫研究佛法,等到某日突然看到城外宋军的铺天盖地的旗帜时,方才大惊失色,下药毒死了这个骗了自己多年的和尚,当然也有另外的故事版本是说小长老名叫江正,而且最后在被毒死之前早就偷偷逃掉了。
  面对李煜的不务正业和南唐的日渐式微,众多大臣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表演。紧跟领导步伐虔诚信佛的自然不在少数,采用“非暴力不合作”手段的也大有其人,当然言辞激烈上书批驳且奋不顾身的也不可或缺。第一类的马屁精自然在任何朝代都不缺乏代表性,也就没有必要花费笔墨做一番描述;第二类人物的代表是前文曾经出场过两次的韩熙载,这位昔日的升州太守和铸钱使应该是智商和情商都超越了时代,曾经不但让后周使臣陶谷狼狈而逃,而且研究出了以十倍面额的铁钱代铜钱流通的货币政策,随后面对李煜对佛教的真切感情,这位悲观主义者采用了日后在印度被甘地发扬光大的应对方法:非暴力不合作。
  李煜知道这位大臣的才能,所以曾经打算任命他为宰相。
  可韩熙载却从悲哀的现实中预见到了南唐的未来,在他看来,谁当宰相都改变不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于是很快韩熙载从一位上进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醉生梦死的堕落之徒,不但在家里养了四十多个歌妓,而且任凭这些歌妓跟那些客人打情骂俏,搅作一团,社会影响极差。而且把每个月的工资都一分不留地分给她们,自己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开始玩行为艺术,穿得破破烂烂,手提破琴,背着竹筐,化装成沿街乞讨的盲人,到各个姬妾的门前去讨钱。
  这些传闻很快传到李煜的耳中,于是他命人去收集一点证据回来,看看传闻是否属实。
  当然干这件差事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狗仔队,只要他们照相机一架,灯光一闪,然后往网上一发,韩熙载放浪形骸的模样就会立刻传遍南京,闻名天下。
  可惜李煜派去干这事的顾闳中却是连照相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不过没关系,因为这位顾先生是南唐著名的画家。很快他的作品就会青史留名,是为《韩熙载夜宴图》。
  徒步每当想到顾闳中只是到韩家走了走,顶多坐了一小会喝了杯茶,就能凭记忆将韩家放荡的夜生活尽收笔底,画出这幅长达336厘米的连环长卷,而且用专家的话说,那是“全卷构图巧妙,用笔凝练柔劲,设色沉丽清雅,人物形神兼备,细腻生动”,都会觉得神乎其神。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如果早十年在周朝愿意出家当和尚,别说一百卷经文,就是一百期《人民日报》,也能给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毫无意外地,看到韩熙载像画中描绘的那样生活状态之后的李煜,打消了任命其为宰相的念头,而韩熙载也在不久之后的开宝三年(970)死去,终于避免了在死前见到自己所不愿面对的国破山河亦不在的悲惨情形。
  而其他的大臣,则扮演了第三类人,成为了李煜笃信佛教的反对者。
  李煜某一天上朝之后收到一封奏章,在对自己过度崇佛做了一通批判之后,奏章写道:“忠臣志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李煜看了看署名:自己的爱臣、贴身秘书、知制诰——潘佑。
  作为从李煜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成了他部下的潘佑,不仅以文采出众深受李煜赏识,而且人品刚直不阿,堪为大臣楷模。李煜初娶小周后时,曾在后宫遍种花草,花开时召集一群文人,打算让他们写诗歌颂自己的浪漫生活和夫妻的甜蜜感情,以李煜的这种心态,自然是愿意听到别人用这样的诗句歌颂小周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是潘佑大笔一挥,写出来的词都成这样: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
  “桃李”,自然是暗指这位姓李的皇帝,“已输了春风一半”是说南唐在江北的那半壁河山已经拱手送给了别人。可怜李煜正在兴头上,被这么一搞,赏花的心情都没了。此时面对潘佑的“国将不国”论,李煜在他的作品和另一份奏章上一并批了个答复:“知道了。”
  另一位上书者名叫汪焕,还是个没当官的进士,他在奏章里将李煜和历史上另一个更为狂热的佛教信徒梁武帝相提并论,此人曾经刺自己的血写经书,把自己施舍到寺庙中去做和尚,每次都是大臣们用巨款把他赎了回来,赎了回来他又去,又赎回,他一共去了四次。他跪下来给僧人行礼,把头发披散,让僧人去践踏。可一个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最后还是国破家亡,而且甚至是被围困在台城中,活活饿死。
  面对这种恶毒的对比,李煜倒是并没有发怒,而是夸赞了一番汪焕的忠心,给了他一个不大的官职,算是应付了过去。可这位潘佑就没这么好对付,见自己奏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心头愤恨难平,竟然连续上了七道奏折,并以辞职相威胁,赌的是李煜舍不得他这个笔杆子的离开,肯定就采纳自己的意见了。可一路退让到底的李煜竟然在辞职报告上签了字,给潘佑安排了一个去国史图书馆去做历史研究的工作。
  愤怒的潘佑决定使出杀手锏了,973年九月,他再一次饱蘸浓墨写了第八道奏章,和前七道一起,复制数千份,进宫之前沿途发放,由于奏章太多,潘佑只得以牛车拉之,又因为拉车的是头公牛,所以潘佑此举被称为“公车上书”。当然类似事件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在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下反对《马关条约》时上演过一次,但彼时的“公车”又有别的意思了。
  在这封著名的奏章里,潘佑诠释了“愤怒出诗人”的真正含义,骂完了李煜治国昏庸之后,还为其指出了未来的归宿:会像历史上著名的桀、纣、孙皓几位昏君一样。
  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前辈,李煜自然是知道的,桀的名气已经大到成了“残暴”的代名词,至今还有“桀骜”之说;而酒池肉林、比干挖心,都是拜纣王所赐,家喻户晓;至于孙皓,更是具备借鉴意义,因为此人是孙权的孙子,吴国末代皇帝,当西晋大军杀来的时候,他还忙着在宫中剥人皮、剜人眼,后被俘投降,更重要的是,这事就发生在不足七百年前,地点是南京。
  好脾气的佛教徒李煜终于怒了,这时又有大臣告诉李煜,潘佑这种恶毒攻击陛下的言语背后,绝对有人煽动,我看他朋友李平嫌疑不小。
  李平也是像韩熙载一样是外来户口,祖籍幽州,算是赵普的老乡,于李璟当政时偷渡至南唐的,曾担任南唐农业部长。任上为了解决南唐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曾经向李煜建议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勒令富人退出夺占穷人的土地,同时依《周礼》造民籍、牛籍,全国范围内大量开荒种地。这个措施并不意外地很快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改革失败的李平也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加上李平平时喜好谈神论鬼,好结交江湖术士,跟笃信佛教的李煜谈不到一块,也让李煜感到不满。
  既然这样,那就一锅端了。
  于是李煜先派人去抓了李平投入大牢,随后又派人去抓潘佑。自由惯了的潘佑没想到老上级这次来真的了,绝望之中在家自杀,不久之后,改革家李平也在狱中上吊自杀了。
  听到两位文臣自杀的消息,李煜突然感到有些眩晕。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他还赐死过一位武将,林仁肇。
  作为南唐第一名将,林仁肇的身材是很特别的,体魄雄健,骁勇善射,膂力过人,有《终结者》中施瓦辛格之风。不过林仁肇行事风格有点非主流,曾经在胸前文了一头猛虎,故号称“林虎子”。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柴荣率军攻淮南途中于正阳桥与南唐军激战,林仁肇带领1000敢死队员去焚烧此桥,结果风向突变,焚桥不成,撤退时他单枪匹马在后面断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指挥神箭手凶猛射之,不料却被林仁肇一一拨开,张永德见状惊奇,急令退兵。
  而在开宝四年(971),这位勇敢的“林虎子”曾经向李煜提出过一个建议,他说现在宋军主力正在潘美的率领下用火箭射刘的大象而脱不开身,淮南地区防备薄弱,咱们可以抓住机会打过长江去,把当年被柴荣抢走的失地都给夺回来;而且为了防止给国家添麻烦,你可以在我起兵的时候将我全家老小给抓起来,对外宣布我的军事行动跟朝廷无关,是我自己搞叛乱,这样若是攻打淮南成功,则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你可以将我全家问斩,然后请罪于宋,而不用担当责任。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看了林仁肇这番建议,仍然对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连性命都置之度外的精神而大唱赞歌,不过徒步还是以为这是个馊主意,好比对弈时候你在局部大搞偷袭,多吃了对方好几个卒子,可是下棋的最终胜负,几个卒子起到的作用却总归有限;宋军还在刘家门口的时候固然可以放着淮南给你抢回去兴奋几天,可收拾完了大象再回来的时候,日子就未必有这么好过了,难道林仁肇的皮比大象还结实吗?
  这样的建议自然被李煜拒绝了。赵匡胤虽然没学过物理,却不缺乏常识:南唐内部若是有人搞叛乱,那自然先攻打金陵,这就跟牛顿站在六楼扔苹果,苹果要掉到地上一样正常。可如今南唐的叛乱却不打金陵而攻淮南,那岂不是跟牛顿扔下苹果,苹果却飞到天上去一样不正常。
  不过林仁肇的这个建议虽被李煜拒绝了,却很快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跟领导对着干的人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所以很快就在一年后(开宝五年闰二月,972年)被赵匡胤设反间计弄死了——史书上的记载,是说赵匡胤想办法弄了一幅林仁肇的画像,然后趁着李煜派七弟李从善进京朝贡的机会,领着他来到挂着林仁肇画像的殿中,问他:“认识这人不?他已经跟我混啦。”李从善自然认得,然后赵匡胤说,林仁肇早就向我们投降了,画像就是拿来的信物,至于以后嘛,赵匡胤指着不远处一幢宏伟的空房子:“这个大房子,就是为他而造的。”
  作为导演和男主角都干过的实力派赵匡胤,演这种情景剧自然手到擒来,李从善立马进入角色,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哪里还有疑心,赶紧派人送信给李煜,说:“哥啊,可不要被林仁肇坑了,说不定他投降时候要献的就是你的脑袋哪。”
  李煜收到信息时候将信将疑,可鼓破万人锤,因为林仁肇并非土生土长的南唐人,而是闽国降将,随着在军中地位的提升,威胁到了嫡系将领皇甫继勋、朱令赟的领导地位。于是他们趁机中伤,称林仁肇不但即将投降,而且准备谋反,李煜也就备好毒酒一杯,拿去给林仁肇喝了。
  一代豪杰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死了,徒步觉得这个过程中尤其是李从善被骗的故事里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真相,于是翻出久未谋面的挨得夹斯诺的《漫长的大宋》,从书中
第三回《采石矶樊若水绘图,群英会李从善中计》中果然找到了关于这条反间计的不同记载。
  绘图的故事后文还会提到,本处先看李从善的经历。在斯诺的笔下,李从善远道而来,赵匡胤在玉津园摆上了隆重的欢迎晚宴并以曹彬、赵光义、赵德昭、赵普等作陪,宴会上觥筹交错,赵匡胤也是频频举杯,不多久赵光义就喝得酩酊大醉,拉着李从善的手,指着酒席上一干人等,说出一席话来。
  以下文字引用自《漫长的大宋》原文,挨得夹斯诺以传神的笔触描摹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光义因指诸将曰:“此皆大宋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光义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至夜深,从善辞曰:“不胜酒力矣。”太祖命撤席,诸将辞出。光义曰:“今宵欲与子师(李从善字)抵足而眠。”于是做大醉之状,携从善入帐共寝。光义和衣卧倒,呕吐狼藉。从善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光义时,鼻息如雷。从善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林仁肇谨封” 。从善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李,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但得其便,即将李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从善思曰:“原来林仁肇勾结宋朝!”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光义翻身,从善急灭灯就寝。光义口内含糊曰:“子师,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李煜之首!”从善勉强应之。光义又曰:“子师,且住!……教你看李煜之首!……”及从善问之,光义又睡着。
  从善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曰:“晋王醒否?”周光义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晋王请子师同寝,何故忘却?”光义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曰:“江南有人到此。”光义喝:“低声!”便唤:“子师。”李从善只装睡着。光义潜出帐。从善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林将军,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少顷,光义入帐,又唤:“子师。”从善只是不应,蒙头假睡。光义亦解衣就寝。
  从善寻思:“赵光义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从善起唤赵光义,光义却睡着。从善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从善曰:“吾在此恐误晋王事,权且告别。”军士亦不阻挡。从善出园,飞马回见李煜。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李煜。从嘉大怒曰:“林贼如此无礼耶!”传令呼林仁肇至大殿。怒曰:“汝尝构言于我,以孤军伐于江北,若非吾警醒,岂不取吾首级献于赵氏矣!”林仁肇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煜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煜方省悟曰:“吾中计矣!”
  也许读了本章之后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因为文中的情节似曾相识。其实这不奇怪,因为斯诺的《漫长的大宋》成书后流传极广,300余年后元末作家罗贯中读到此书,惊叹不已,在撰写《三国演义》故事的时候就加以参考,该书
第45回《群英会蒋干中计》里,你可以从蒋干、周瑜身上找到李从善和赵光义的影子。
  除掉了林仁肇之后的赵匡胤心旷神怡,当初在飘雪的夜晚吃着烤肉制订的《宋太祖的名单》,如今已经实施到了最后一步;虽然李煜依旧像以前一样年年岁岁上贡,规规矩矩称臣,甚至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北上入朝以示尊崇——否则也不会有那出《群英会李从善中计》的上演了——可赵匡胤接下来却将李从善扣了起来,封了个泰宁节度使的官。李煜几次致函请求放归李从善,可太祖都不理睬。
  着急的李煜再次采取了自贬身价的做法,请求把自己的南唐国主的称号改为“江南国主”;他下的指示不再叫皇帝才能用的“诏”,而改为王用的“教”;甚至拆下宫廷屋脊两旁象征帝王威严的鸱吻,还将那些已经封王的弟弟们全部降了一级,改封为公。
  然而赵匡胤并没有因此停止步步紧逼的脚步。
  林仁肇被杀两个月后(开宝五年四月),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索取了南唐19州地图,掌握其屯戍、交通、户口情况;随后连续三次令李煜入朝议事,不过李煜从弟弟李从善的一去不回看到了暗藏的危险,三次都加以拒绝。
  就像当初赵匡胤看到孟昶送给刘承钧的蜡丸之后的反应一样,李煜的拒绝也让赵匡胤哈哈大笑:“吾南讨有名矣!”当然因为讲这话的场面与十年前太过相似,所以不曾见诸史籍。
  开宝七年(974)九月,赵匡胤以李煜“倔强不朝”为罪名,令曹彬、潘美率军10万,兵分四路,水陆并进,攻打南唐。
  这次自信的赵匡胤并没有再问曹彬“这次给你们的只有6万人,南唐有把握拿下来吗”,而是面示曹彬:“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讲完这句后,赵匡胤拿出一把宝剑:“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
  史载“潘美等皆失色”。
  千里之外的李煜并没有马上得知宋军已经出兵的消息,甚至当一个月后宋军的战船出现在金陵城外的长江上时,南唐军仍然以为他们是例行巡逻,为了讨好一下还准备了一些酒菜上来。
  但很快李煜就知道赵匡胤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这位昔日赵匡胤一声怒喝都要让他惊魂不定的书生,终于挺直了脊梁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气概,宣布金陵戒严,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废除一直采用的宋朝年号,改以干支纪年,974年遂称甲戌年。同时召集南唐将士,组织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战前动员大会。
  在宋人龙衮所著的《江南野史》中,李煜对将士们的发言是这样的:“今日王师见讨,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室自焚,终不做他国之鬼!”
  不过在徒步看来,这段铿锵有力的誓言并不符合李煜一贯的作风,让笃信佛教已经多年的李煜说出聚室自焚的话也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江南野史》中,当赵匡胤听到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甚是不以为然,评价说 “此措大儿语耳,徒有其口,必无其志”,讥笑李煜的所谓豪言不过是穷酸书生说的大话罢了。(“措大”,是当时对贫穷落魄的读书人的称呼。)
  据我考证,战前动员会的李煜面对将士们只做了如下的陈词,史称《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他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于是众人坚守的信心倍增。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很有悬念的战争。
  虽然从军队的数量上来看,10万宋军的兵力相对南唐数量在20至30万的守军处于劣势,但不妨做如下对比。
  交战双方的最高领导人:一边是征战多年、运筹帷幄的赵匡胤,一边是念佛多年、不出深宫的李煜。
  两支即将正面相遇的军队:北宋禁军十年间南征北战,平定四国之地;南唐军久疏战阵,距离最近一次打胜仗已有23年之久(951年攻打马楚)。
  军队统帅:北宋方面,是昔日率军从水路杀入后蜀,秋毫不犯的曹彬,还有面对刘的大象军都面不改色的都监潘美;而南唐,则在两年前被李煜斩杀了大将林仁肇,剩下的最高统帅是皇甫继勋和朱令赟,他们很快就会在舞台上登场,也很快会在舞台上落幕。
  当曹彬迎着朝阳从汴京率军出发的时候,接下来即将上演的大戏其实已经有了完整的结局,只是遥远的李煜,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图景。
  李煜此时唯一的凭借,就是浩荡的长江天险。从江北到江南2000余米的距离,除非曹彬带着宋军装上翅膀飞过来,否则靠游泳的话,游到江心必定力竭而沉。
  曹彬当然没有翅膀,可是他有樊若水。
  势如破竹的曹军很快顺江而下到达了南唐的军事重地采石矶,在这里汇合了已经先期抵达的潘美军,然后叫出了樊若水,开始搭建长江大桥。
  只见樊若水从怀里掏出一个本子。
  只见樊若水从怀里又掏出一个本子。
  只见樊若水从怀里又掏出一个本子。
  然后他把本子在面前铺开,对宋军兵士喊了一声:“下面大家安静,现在开始,三天之内,我们要在这里建成一座长江大桥。”
  兵士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正听到的。
  本人查询了一下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此桥1960年1月开工,到1968年9月方建成通车,耗时103个月,造价2.87亿元,折合银子48万两。
  所以次日当《南唐日报》在“天方夜谭”版块刊出《侵唐宋军今起在采石矶修建跨江大桥》时,南唐人民读到之后就和我们如今看到亩产10万斤的新闻一样,李煜甚至召集了不少大臣来当庭读报并跟他们分享这个笑话,认为就算宋军花8年半时间造好这个桥,40多万两银子的巨大开支也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都节衣缩食连饭都吃不好。宠臣张洎也很认真地翻了翻史书,告诉李煜:“有史以来,从来没听过谁还能在长江上造大桥的,宋朝人可能是想不出办法傻掉了。”
  然而,樊若水用行动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个樊若水。
  樊若水本是江南人。少年樊若水也曾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很快就长成了一名热血青年,却不愿借着在池州(今属安徽)当县长的父亲的荫护,于是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走上了科举考试的漫漫征途。可惜樊若水空有茅以升的才华,却摆脱不了范进的命运,被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来。随后樊若水直接上书李煜,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想借此得到赏识,平步青云。可那个时候李煜正一门心思烧香拜佛,哪里有空理会一个科举考试落榜的小年轻。
  樊若水很失落,考虑良久,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那就是改投大宋,做一个“汉奸”。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做“唐奸”。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一个高考落榜生前来叩门求职,估计你是不大抽得出时间去接见一下的。
  这个问题自然不会被樊若水忽略,关注时事的他很快找准了赵匡胤的兴趣所在,于是不久之后,采石矶附近的老百姓就见到一个奇怪的渔翁,每天划着船在江北江南之间来来去去,却也没见他钓起来几条鱼。
  毫无疑问这样单调的日子是寂寞而孤独的。
  可是谁知道这个钓不到鱼的渔翁其实每天都把一团丝绳的一端系在一岸,然后驾着船,带着绳子扯到对岸,再把绳子的长度记在本子上。除了准确地丈量出了江面的宽度,这个山寨版渔夫还对江水的流速、采石矶附近的风向、水文、气候情况做了调查。
  当三本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之后,采石矶的老百姓发现这个奇怪的渔翁不见了。
  如果他们知道樊若水已经跑到开封将这些数据交给了宋太祖,并且提出了在采石矶搭建渡江浮桥的位置、方法,肯定要气得晕过去。
  赵匡胤欣然接受了这份大礼,并赐樊若水同进士出身,让他达成了昔日丢失在南唐的梦想。随后曹彬率军征南唐,樊若水以技术人员的身份随军出发,负责采石矶的浮桥搭建工作。
  眼下这个非著名桥梁专家要开始施工了。
  其实原材料早已备好。
  早在大军还在荆湖的时候,曹彬就按照樊若水的计谋,令人造好大船千艘,做架设浮梁桥墩之用;又命人砍伐巨竹,搓制粗绳,扎制竹筏,做浮梁桥面。一切准备就绪,再将这些龙船、竹筏集结于江陵,然后顺流东下,眼下早已漂到采石矶。
  十一月九日樊若水一声令下,浮桥开工,三天后建成,尺寸不差分毫。而在李煜的计划里,采石矶长江大桥的修建需要八年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随后曹彬、潘美率数万之众迅速渡江,如履平地。事实证明,工期很短的工程也不见得一定是豆腐渣工程。
  李煜于是亲眼看到从浮桥上过来的宋军源源不断地涌到金陵城下。发表完了《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的战前动员令之后,李煜迅速下令调动部队想从水陆两路来进攻采石矶的宋军,想摧毁浮桥,可却被站稳了脚跟的宋军打了个稀里哗啦,李煜很郁闷。
  徒步写到这里的时候也很郁闷,打算为李煜找个摧毁宋军浮桥的方法,最初想到的是派个人潜水过去,像《桂河大桥》里那样用水下炸药将其暴力解决,不过这个办法显然不合适,因为此时距离1875年诺贝尔发明出炸药还有足足900年哪。
  随后的战事乏善可陈,因为除了宋军从北向南进攻,赵匡胤还派了钱俶发兵攻打常州。吴越大臣当然都劝钱俶早作打算,别做帮凶,因为灭了南唐之后的吴越已经丧失了最后的缓冲地带,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必定是北宋携万钧之力攻克吴越,可是钱俶还是默默地准备好了军队。
  这时候丞相沈虎子给钱俶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一个从集中营里劫后余生回家的德国神父马丁,面对满目疮痍,回顾纳粹德国将全人类拖入的这场灾难,痛定思痛,说了这样一段话:
  当纳粹来抓工会组织者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工会的人。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天主教徒。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甚至李煜闻讯,还写来一封言辞恳切的劝告信:“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可是钱俶的选择是罢免了沈虎子丞相之职,以崔仁冀代之;再将李煜的书信转交赵匡胤,然后亲率吴越军,进攻常州。
  十二月的南唐军很悲惨,因为《续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本月宋越联军战绩如下:
  丁未(初四),汉阳兵马监押宁光祚败鄂州水军于江北岸,吴越王俶率兵围常州。
  己酉(初六),曹彬败江南军于白鹭洲。
  癸亥(二十),吴越兵拔利城寨。
  丙寅(廿三),曹彬等破江南兵于新林港口。
  庚午(廿七),北汉攻晋州,守臣武守琦败之于洪洞。
  辛未(廿八),吴越王俶败江南兵于常州北境。
  
第二十七章 南京!南京!
  不过李煜并没有收到这些消息。
  因为摧毁浮桥的行动失败之后李煜就心灰意冷,以时任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的皇甫继勋为抗宋总司令,任命大臣陈乔和张洎为军师,将大军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他们。这个烫手山芋送出之后,李煜心情大好,一头扎进后花园里,继续投身到自己喜爱的文艺工作中去,每天跟和尚道士谈谈佛理、讲讲《易经》,在因果报应、否极泰来这些道理中寻求安慰,而对战场情况的了解,则通过几个传话的亲信从皇甫继勋那里得知。
  李煜之所以选择皇甫继勋,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爸爸。
  他爸就是当年南唐著名战将、驻扎清流关被赵匡胤抄小路杀入而击败的皇甫晖。当然李煜并没有学过遗传学,也没听说过千余年后著名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名言,但他以为,大人物生的儿子,终归是与众不同的。
  可惜基因突变也是时常会发生的,否则写出“九州生气恃风雷”那样爱国诗篇的龚自珍,他的孙子也就不会带着八国联军放火烧掉圆明园了。
  早在滁州大战时,皇甫晖就带着培养儿子作战经验的想法让他跟着自己,可皇甫继勋不但胆小懦弱怯于厮杀,而且公然不遵守战场纪律,在赵匡胤率大军杀来之前还专心致志地在营帐内烧蛋炒饭,差点被远方轰过来的炮弹炸死。皇甫晖大怒,拿出木棒回身就要打这个不肖儿子,幸亏皇甫继勋躲闪灵活,才没被击中。而从随后皇甫继勋的表现来看,这20多年他实在是进步不大。
  领命之后的皇甫继勋很快开始征募新兵,并组建了几支光听名号就能吓人一跳的护国军,且名称竟有13种之多。
  皇甫继勋的护国军构成是这样的。
  他征召端午节在村社的龙舟竞渡中优胜者入伍,编成水师,谓之“凌波军”;改编豪强大族以私财招募的市井亡命之徒,护家守院者,谓之“自在军”;召集种田的农户,穿着白纸做成的战甲,以锄头镰刀为兵器,号称“白甲军”;此外,还将金陵城内老弱病残者全部征为兵丁,谓之“排门军”。
  这样带出去到街上抓不法商贩都可能被打得稀巴烂的一支军队,如今要面对的是身经百战的北宋禁军。
  皇甫继勋其实也没打算好好打这场仗,他心里惦记的是李煜快点投降,可是又不敢明说。于是接下来这位抗宋总司令跟部下谈话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不是咱们应该在某地打他一个伏击,也不是咱们何时组织一个突围,而是告诉他们:咱们接下来的方针,是“一分抗宋,二分应付,七分混日子”,宋军太厉害,咱们肯定是打不过的。而一旦有南唐打败仗的消息传来,他就眉飞色舞地说:“瞧,我是有先见之明的,早说了是打不赢吧?”
  除此之外,为了不打扰在皇宫中钻研佛学的李煜,皇甫继勋以自己军务繁忙为名,平时尽量避免和他见面;同时将前线传来的战报加以过滤,打了败仗的信息自然全都屏蔽,而一旦有了细微的胜利,则要将战果放大几十倍再令人传入皇宫,对外则宣称这是为了“屏蔽不良信息”,以免皇帝了解了不恰当的资讯,影响念佛的心情。
  时间很快到了975年五月,这一天,在深宫里待腻了的李煜忽然来了兴致,想到城楼上去巡视一番,这个行为用今天大家很熟悉的话来说,就叫做“翻墙”。翻墙之后的李煜看到了跟被皇甫继勋过滤之后的信息迥异的情况。他原以为攻城数月未果的宋军马上就要扛不住而退兵了,却没想到看到的情景令自己大惊失色。
  他看到远处江岸边帆樯林立,战舰如云;近处步卒营帐棋布,旌旗蔽野;中军帐前旗杆上高悬的大旗更为显眼,而且全是宋军的标志。
  大怒的李煜马上召见皇甫继勋,让他给自己一个说法。皇甫继勋见自己苦心经营的防火墙终于被攻克,一下子傻了眼,无奈地走到李煜的面前。
  李煜见到皇甫继勋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脱下自己的鞋子用尽全力砸了过来。
  可惜当年在极近距离下躲避老爹的棒子都游刃有余,如今躲避远距离的鞋子袭击自然不在话下,只见皇甫继勋闪身躲过,飞出的鞋子砸到一名宫女的头上,马上淤青。
  一击不中的李煜又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鸡蛋,准确地砸到皇甫继勋的脸上,蛋清和着蛋白缓缓淌下,皇甫继勋打算拿手擦一下,被李煜喝止,皇甫继勋尴尬地说:“不擦干净,咱这脸也太难看了。”
  李煜看了看满脸淌着蛋白质的皇甫继勋,没有给他很多的辩解机会,就挥了挥手,说:“给我绑起来,推出去,砍了。”
  可怜的皇甫继勋刚被推出宫门,就被那些恨他入骨的军士们蜂拥而上,一人一刀将他给碎割了。
  杀了皇甫继勋之后,李煜又处理了整天给他灌输虚妄理念的小长老,然后开始自己亲自处理军政大事。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自部署南唐的军队。可这位38岁的诗人,这位一贯文采风流,从来没有见识过战争的帝王,又能有什么办法解救已被宋军围困数月的金陵?
  如今李煜站在这片与他同龄的国都城墙上,心中充满了对于帝国未来的不安。鲁迅曾说:“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而此刻的李煜,正置身于这样的痛苦之中。他发现自己已经身处重重围困,无地可遁。
  此时的李煜多希望突然惊醒,却发现自己是在小周后的怀抱里睡着了,现在看到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梦。其实世事安好,岁月安稳,一切都还充满希望。
  ……
  南京!南京!
  别无选择的李煜派出了南塘第一辩手徐铉北上,希望用他无与伦比的口才说服赵匡胤退兵;可是赵匡胤先让几个大字不识的武将消磨掉徐铉的锐气,之后方才亲自接见,面对徐铉说出的“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的长篇无罪辩护,赵匡胤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
  江南才子应该也在此时意识到了亡国的危险,曾经在此期间填过一首《临江仙》,昔日那位填词如行云流水的词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李煜颤抖的双手,他潦草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随后,穷途末路的李煜把最后一线生机寄托于江西15万大军朱令赟的援军身上。此时虽然南唐兵力弱小,但是士兵熟悉水战,长期屯兵于江西鄱阳湖,本来是防御两湖地带,若能火速东进,顺流而下,斩断采石矶的浮桥,断了宋兵后路,逼围困金陵的宋军主力退回江北,可能还会有部分军队来不及撤走成为战俘,南京解围,亦是大有可能。
  在李煜诛杀林仁肇事件中出力甚多,并最终取代了林仁肇的职位的朱令赟却是个优柔寡断之人,手下早就劝他趁着长江夏季涨水的机会,赶快组织船队乘风而下,可惜朱令赟却担心万一不成功,被敌人一断后,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当李煜在南京城里望眼欲穿的时候,朱令赟在江西等了五个月。
  五个月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一是围城宋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同时还有一个噩耗传来,南唐的大后方阵地润州(今江苏镇江)也失守了。润州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如果说采石矶是金陵的西大门的话,那么润州就是东大门,金陵城里的后勤补给主要就是通过它来完成的。为了增强润州防御,李煜派跟随了它多年的侍卫长刘澄去当润州的节度使兼留后,可惜刘澄是一个比皇甫继勋更彻底的投降派,到任不久就叛变投敌,投降了攻城的吴越军。
  转眼到了十月。东西门户全部失守的李煜再次遣使催促朱令赟发兵,而朱令赟自己也知道,若是再拖几个月才去支援金陵,只怕到时只能看到死的李煜了。于是下定决心发兵东下,组织南唐水军10余万,号15万,大的战舰有十余层楼高,能容纳千人,然后顺江而下,直扑金陵采石矶。
  可惜十月的长江正值枯水期,大船难行。
  率大军到达皖口(今安徽安庆市西南)的朱令赟很快遭到了宋军的猛烈袭击,危急时刻朱令赟决定学习三国之时的孙刘联军,省掉周瑜打黄盖的一系列计策之后,点燃满载油脂和柴草的船朝下风位的宋军猛冲过去。
  眼看宋军就要像曹操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一样葬身火海。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令朱令赟突然晕了过去。
  因为江面上忽然刮起了北风,火船倒退回来,点燃了他自己的高大战船。
  15万南唐水军全军覆没,朱令赟以身殉国。
  欲哭无泪的李煜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再次派徐铉北上求情,得到的答复是赵匡胤按剑而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史载徐铉“惶恐而退”。
  当徒步行文至此,再回头清点文字的时候,发现南唐部分已经占去超过全书1/5的篇幅,于是想起1993年6月23日剑桥大学的牛顿研究所。台上的怀尔斯宣读着证明,会场上保持着特别庄重的寂静,当他写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时,他说 “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然后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掌声。
  我想我也应该在这里结束了。
  樊若水、李煜、皇甫继勋,当这三个人在战争中的演出结束时,这场战争其实就已经落幕。
  十一月二十七日,李煜下令开城投降,南唐19州、3军、108县之地、65万五千户,约327万人口纳入宋朝版图。
  虽然在此之前李煜可能真的说出过“聚室自焚,不做他国之鬼”的狠话,但他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有着一道护身符的。早在曹彬率军从汴京出发的时候,赵匡胤就曾告诉他:“城破之日,慎勿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而手持赵匡胤赐予的宝剑,有着“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如此大权的曹彬,在围困金陵长达一年多而知道李煜即将守不住的时候,曹彬曾经数次致书李煜让其投降,犹豫不决而且心有不甘的李煜在经过数次拖延之后,曹彬发出了最后通牒:“此月二十七日,城必破矣,宜早为之所。”
  不过李煜并不知道,虽然手握生杀大权,曹彬为了确保完成太祖“城破之日,慎勿杀戮”的命令,务必不出现当年王全斌平蜀时所犯之错,身在军营的曹彬甚至主演了一幕装病的好戏。
  这天部将突然发现日上三竿了曹彬居然还没起床,这时有人报告说主帅病重,诸将赶紧过去看望。看看人都到齐,病床上面色蜡黄的曹彬才伴着咳嗽说:“我这病吧,看起来不重,吃药却是吃不好的……”
  众将大惊:“我们在你的率领下攻打南唐一年多,吃苦不计其数,眼见着胜利果实就要到手,您老人家却即将升天,太可惜了。”
  曹彬却说:“要死倒也没这么快,只消你们对天发誓,城破之日绝不妄杀一人,我的病自然就好啦!”
  众人赶紧发誓。
  此戏虽然剧情简单,台词稀少,但要让一个活蹦乱跳的大将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凭借这出戏,曹彬可提名本书“最佳男主演”之名。
  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南京,四处弥漫着隆冬的讯息。
  清晨的李煜曾看到窗外雾气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紫金山的背后,一群白色的不知名的鸟儿从树林中低低掠过,留下数声哀婉的啼啭和几片羽毛。李煜的心里涌上莫可名状的悲哀。
  李煜并没有实现当初自焚的诺言,却焚毁了自己多年搜寻而来的图书,同时烧毁了当初他和大周后一起费劲心血补齐的《霓裳羽衣曲》曲谱。当他看到纸张的残屑婆娑起舞的时候,他在火光中看到了昔日爱人的影子。
  随后李煜率领亲属官员四十余人,肉袒到城外投降。
  次日,经过一番匆忙的准备之后,李煜和他的亲属、官员被押上大船送往汴京,走上了和前代金陵的帝王孙皓、陈叔宝相同的道路,永远离开了给过他无尽欢乐的江南。途中他以血泪之笔写下这首《破阵子》,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十二月,亡国的南唐都城金陵饿殍遍地,宋太祖下诏,以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
  俘虏李煜一行到达汴京的时间是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正月初四。这一天,胜利者赵匡胤登上了明德门城楼,举行了接受献俘的仪式,让白衣纱帽的李煜一行在城楼下听候宣判。随后虽没有追究李煜的罪状,却下令封其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赐违命侯,以作为当初李煜屡次拒绝进京朝见的惩罚。
  这一刻的赵匡胤气吞山河。
  从建隆三年(962)冬天学习成语“假道伐虢”并征讨荆湖,一举拉开这场长达15年统一战争的帷幕开始,时至今日,他已经缔造了一个拥有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疆域和3000万人口的庞大帝国(从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980年全国有650万户,人口约3250万,推算976年北宋人口约600万户),理应享有无上的尊崇。
  不过赵匡胤并不知道自己仅仅10个月后就将在一个雪夜悄然死去。
  而站在明德楼上的赵匡胤也并不知道,仅仅152年之后,他的子孙赵佶、赵桓就会在建炎二年(1128)被俘至金朝上京(今黑龙江阿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封大宋皇帝徽宗赵佶为昏德公,钦宗赵桓为昏德侯,我想,若能预知未来,赵匡胤不会为李煜备好“违命侯”的称号。
  但至少在这一刻,赵匡胤回想起了16年前的正月初四,他迎着陈桥驿的朝阳,在战马上作出的《国王的演讲》中,他曾经许下这样的诺言:
  有一天,这个国家将强大起来,一切不如意的现状都将得到改变。南边、西边、北边众多的敌人,都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将一一平定。每一个峡谷将升高,每一座山丘和高峰被削低,崎岖粗糙的地方改造成平原,弯弯曲曲的地方变得笔直,上苍的荣耀得以展露,诸位,我们将举目共睹。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信念,带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回到汴梁,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山中开采出一块希望之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国家的刺耳的不和谐音,转变成一曲优美动听的兄弟情谊交响曲。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将重塑辉煌。
  而今天,我做到了!
  我即将达到辉煌的顶点!
  
第二十八章 雪夜杀机
  对刚刚过完春节,正月初四那天就在明德楼上俯视着李煜和他的臣子们恭敬神情的宋太祖而言,四天前开始的开宝九年(976)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年头。
  统一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南唐如今已经臣服,他们的国主就站在自己的脚下。东边未纳入版图的领土只有吴越和闽南,然而其主钱俶和陈洪进早已被太祖的恩威并施所折服。唯一的障碍存在于北边的辽国和北汉,北汉倒是好说,虽硬却穷。辽国虽然地大,可毕竟物产稀少,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就曾设置了著名的金库“封桩库”,将每年财政盈余存入库中,声称待存够银子,就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若是对方不卖,就拿20匹绢(12000元)买一颗辽兵的脑袋,对方精兵不过10万,那么只需要花费200万绢,辽国就等于被灭了。政治问题经济化,多有头脑的选择啊。
  而在此之前,宰相薛居正等耗时两年所修撰的《旧五代史》已经完工,甚至太祖下令重修的《本草经》也已经大功告成,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文治武功皆大有成效的现实,都预示着这一年必将是美好的一年。
  心情大好的赵匡胤在二月提拔征战南唐有功的宣徽南院使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同时提拔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宣徽北院使。需要说明的是,曹彬南征凯旋的时候,交给太祖的工作报告上面写的是“奉敕差往江南句当公事回”,轻描淡写,就像报告说我去江南旅游了一趟,现在完事归来。这让太祖很高兴。
  而随后赵匡胤甚至将因在平蜀过程中激起暴乱而在乾德五年(967)正月被贬的王全斌重新起用并加赏赐,将他由崇义军节度使观察留后提拔为武宁节度使,告诉他:“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
  二月,在平定江南战争中协助宋军攻克常州有功的吴越王钱俶被召进京,除了带来了大量的贡品和自己的老婆儿子,钱俶还带来了对宋太祖天威的敬仰。若是把钱俶换成周星驰,那么见到赵匡胤时候,他的台词就应该是这样的:“太祖在上,受钱某一拜,我对你的敬仰真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啊!”
  带着全家老小对宋太祖说出敬仰之语的钱俶惊奇地发现,此次进京受到的礼遇堪称空前绝后,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刚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就遇到赵匡胤派长子赵德昭率领的迎接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将钱俶迎进了京城,并且随后被安排住在“规模华壮,不减江浙”的礼贤宅,太祖甚至亲自来参加欢迎宴会。12天后,赵匡胤又赐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待遇,并在次日下旨封钱俶的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王妃。等钱俶见到赵光义时,钱俶刚要参拜,就被赵匡胤命内侍将他强行扶起,并命赵光义以兄弟之礼与钱俶相见。
  到他起程的时候,赵匡胤又亲自来讲武殿设宴送行,并说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话:“南北风土不同,眼见就要到盛夏了,恐怕卿家不能适应,还是早些上路吧!”钱俶被感动得简直就是热泪盈眶,跪在地上请求三年来朝见一次,赵匡胤又没准许,对他说道:“路途遥远,还是等接到诏书再来吧!”说完又赐给他一个黄绸包袱,对他说道:“最好半路上自己打开观看。”等钱俶走到半路之后,将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朝臣们请求扣留他的奏折,满满装了一包袱。钱俶心里是既感激又惶恐,日后再上贡的时候,贡品都要先陈列于庭,焚香祭拜,完事了才命车马开出。
  可是美好的一年里还是有一件让他心情难以平静的事,每当赵匡胤看到二弟开封府尹赵光义的眼神,他都会觉得,这个从17岁就开始跟着自己鞍前马后的弟弟,已经变得逐渐陌生了。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跟着自己在赵普家吃烤肉时一言不发的少年,而是从建隆二年(961)至今,已经担任开封府尹17年的帝国二把手。
  十多年前,他在自己面前蹦蹦跳跳着叫“哥哥”,而如今,尤其是三年前在将赵普赶出宰相之位后,这个弟弟就肆无忌惮地在开封培植自己的势力,如今已有只手遮天之势。
  邓广铭先生的《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中列举了赵光义任开封府尹期间不法之事,这些记录皆出自《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郭密,贝州经城人。躯干雄伟,膂力绝人。……以知州马仁瑀荐,隶晋王帐下,给事左右。
  王昭远,形质魁伟,色黑……有膂力,善骑射。少时入山捕鹰鹘,值涧水暴涨十余丈,昭远升大树,经宿得免。尝涉河,冰陷,二公傍共援出之,昭远神色自若。喜与里中恶少游处。……南游京师,事太宗于晋邸,特被亲遇,常呼其小字。
  戴兴,开封雍丘人。年十余岁,以勇力闻里中。及长,身长七尺余,美髭髯,眉目如画。太宗在藩邸,兴诣府求见,奇之,留帐下。
  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洞过,矢激十许步,抵大树而止,观者叹服。节帅张美壮之,召置帐下。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
  ……
  类似稍加面试就被录用的大力士,还有李重贵、刘用等多人。除此之外,在赵光义府内,精通吏术者、能言善辩者都是大有人在,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在南宋初年江少虞所撰的《事实类苑》中记载了晋王赵光义在开封的权势之盛。赵匡胤曾让党进领兵在京城戒严,这个党进,就是当年太祖亲征北汉时率兵把守城东,最后在杨老令公率兵偷袭东门时将杨继业赶得躲在臭水沟里,后来顺着绳子爬进太原城的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此人识字不多,打仗却是勇猛,这次率兵巡城,威风凛凛。只要看到街头店面有人养着鹰鹞等猛禽的,立刻让左右将其释放,并骂店主:“你们买的肉不去给自家的爹妈吃,反而精心饲养这些畜生?”此时刚好有一人提着一只鹰走过,党进马上喝住了他,让他赶紧把鹰放生,此人告诉党进:“我这是晋王的鹰。”扔下鹰,作势要去告诉晋王。
  党进一听大惊,“遽止之”,然后拿出几两银子,告诉此人:“原来是晋王的鹰啊,真可爱!给,这点银子拿去买肉喂它吧,还有,好生看着,别让它被猫猫狗狗的给伤着了!”
  多年以后,当契诃夫读到《事实类苑》中记载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深受启发,稍加改头换面,写出了名作《变色龙》,从这篇短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奥楚蔑诺夫党进的影子。
  在很多文章中,此事都被作者用以证明奥楚蔑诺夫党进的趋炎附势,但徒步以为,此事亦可证明晋王府的权势之大已经让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都如此忌惮。而在赵匡胤看来,自己这个二弟的势力显然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
  他的眼前浮现出23年前王峻、王殷的影子。
  赵匡胤没学过波义耳定律,不知道在定量定温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却也知道再不施加压力,赵光义的体积就会膨胀得更厉害了。然而骨肉亲情,兄弟情深,他又无法下定决心,像当初郭威那样干净利落地采取极端措施。
  他选择了打一张亲情牌。
  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巡视洛阳,与往常出京之时都让赵光义留守京城不同的是,这次赵匡胤选择了带弟弟随行。
  洛阳的旧居早已被拆迁,新落成的宫室富丽堂皇。
  简单的浏览之后赵匡胤带着兄弟与众人直奔夹马营,这是他们当初出生的地方。触物生情,感慨万千,在自己当年住过的院子里站立许久,赵匡胤指着一个墙角问弟弟:“记得当年咱们一起玩过的小石马吗?我把它埋在了这里,不知道还在不在。”大家急忙拿来工具在原地挖下去,果然找到了石马。
  随后赵匡胤又带着兄弟去祭拜父亲的陵墓,是时西风残照,天地苍茫,赵匡胤一声叹息,取过弓箭,向西北方尽力射出,然后吩咐左右:“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此箭所停处,即朕之皇堂。”随后命人把从夹马营挖出来的石马埋在这里,作为记号。
  他想,也许自己这次洛阳之行能唤醒弟弟童年的记忆,双亲陵前的行为能感化他心底的亲情,然后有所感动和收敛。
  然而赵光义似乎并不买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