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权力玩家赵匡胤

_4 徒步中国(宋)
  于是后蜀宫中出现了被孟昶称为“七宝溺器”的日用品,是用精美的珍宝做成的夜壶。可以想象,夜壶用珍宝做成,那么总得有与之相配的马桶;有了黄金做好的马桶,你的卫生间又不能太寒碜;一个金碧辉煌的卫生间,总不能被藏在一个像徒步现在的蜗居那样的破房子里吧。
  孟昶的生活,是超乎你想象极致的豪华奢侈。
  这个曾经很有追求的大蜀皇帝,开始变得像个昏君一样醉生梦死。——当然你可以说,他就是一个昏君。
  孟昶的转变总让我想起一个大学女同学的故事,毕业之初她曾经怀着和当初徒步一样远大的理想,决心让她的存在而拉动上海GDP每年增速的一个百分点。最近跟她通过一次电话,得知此人已经嫁了一个有钱老公,日子过得轻松惬意,她深有感触地说:“原先,我特想把人生过得跌宕起伏,可如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散养在家,上午抱抱儿子喂喂奶,下午做做按摩敷面膜,晚上学学烹饪烧烧菜。最后夜深人静的时候,裹着毯子,对着昏黄的月亮发发呆……我愿,成为一个废人,面朝大海,吃嘛嘛香。”
  而同时期的赵匡胤不但自己勤俭节约,宫中窗帘什么的都用青布制成,身上所穿衣服也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甚至女儿魏国大长公主某一天在衣服上镶了几根漂亮的羽毛,赵匡胤都要教训一番,让她扯下来。
  公主不依,说:“不就是几根鸟毛吗,也算奢侈?”
  赵匡胤告诉她,你身为公主,一言一行,是个表率作用。你今天奢侈一下,衣服上别几根鸟毛,明天其他宫女就会照办,不久之后整个开封城就会流行衣服上别鸟毛,开封的鸟毛价格就会上涨,小商小贩必会倒卖鸟毛,进而蔓延全国,金融市场接着就会乱,国家财政也要糟,明白没,还不赶紧把羽毛扯掉。
  看来导演赵匡胤的经济学功底也是相当扎实啊。
  可惜孟昶没有机会从太祖这里学习一点宏观调控的基本知识了。
  他手下山寨版的诸葛亮每天都做着恢复中原的梦,这个不甘平庸的枢密使王昭远,见众人皆看不起自己,于是决意立一番功业给大家看,告诉他们“我不光会吹牛,还会打仗。”
  这一天在孟昶泡妞之余,王昭远对他说:“咱们君明臣贤,不应龟缩于四川一隅,而要以平定天下为大计,不如趁赵匡胤立国不久,联合北汉,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待中原收复,咱们晚上可以欣赏大漠边关的冷月而谱《塞下曲》,白天可以笑看东海潮水的涨落而奏《听海歌》,何如?你听张惠妹‘听,海哭的声音’那歌多好听。”
  孟昶怦然心动,此举一旦成功,不但可以青史留名,还能为写诗填词增添无数素材,于是修书一封,囊于蜡丸之中派人送给刘承钧,没想到不久之后,收件人却变成了赵匡胤。
  很快,这对明君贤臣没听到张惠妹吟唱的“海哭的声音”,却听到自己哭的声音。
  
第十八章 西线有战事
  送走了邮差赵彦韬,写完了《玉楼春》里“屈指西风几时来”的好句,孟昶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一边在炎热的成都等待秋风的降临,一边在珠玉的宫殿等待刘承钧的回信。
  消息很快等到,却是宋军兵分两路,一南一北水陆两道齐向蜀国杀来。
  如果孟昶多活770年,就有机会读到富兰克林所写的《穷理查年鉴》,其中有一句是:如果你家的窗户是玻璃的,就不要向邻居扔石头。
  可惜孟昶不但自己扔赵匡胤,还喊刘承钧一起扔。现在石头刚刚扔出,赵匡胤就已经抡着铁锤过来了,看着自己家里满墙的玻璃,孟昶有点担心,咱能挡得住吗。
  不光孟昶有点担心,蜀国上上下下都很担心,但只有一个人很快乐,他就是山寨版诸葛亮——蜀国枢密使王昭远。
  孟昶心有不安地问他:“敌人可都是你招过来的,你有把握把他们赶回去吗?”
  王昭远挥舞着铁如意,脸上带着傲视天下的笑容,说:“陛下请放心,区区六万宋军算得了什么,我要让他们见识一下诸葛亮的谋略,让他们像鳄鱼进来,变壁虎回去,开宝马进来,推自行车出去!”
  随后孟昶与王昭远一起很快做好了战斗部署:枢密使王昭远为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王、赵率兵三万自成都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剑阁东北)等关隘;韩、李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加强北面防御;昭武节度使高彦俦等扼守夔州(今重庆奉节),把守东面。
  孟昶见蜀帝国能被人闯进来的路口都布满了防御之兵,欣然而笑。随后王昭远再以坚毅的语调告诉孟昶:如果不能击败宋军,我就把我的姓倒着写!
  这时一个侍女怯生生地走上前来,说陛下我觉得很奇怪啊,枢密使的姓,倒着写不也是“王”吗!
  王昭远白了她一眼。他不知道,这是他留给这个不知名的侍女,也是留给蜀国的最后一个白眼。
  而同一时刻的开封,业已做好战略部署的宋太祖,同样也没有十成的信心,面对前来辞行的王全斌一干将领,言谈间显出与孟昶一样的不安:“这次给你们的只有六万人,蜀国有把握拿下来吗?”
  王全斌做了一番“但使刘王大军到,敢笑昭远不丈夫”的陈词之后,他麾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走上前来,脸上带着无比坚毅的表情,说:“陛下请放心,四川如果是在天上,我们倒是没办法攻克,但只要它在地上,我们就能拿下。区区一个王昭远算得了什么,我们此行一定将他生擒活捉,以后让他把姓都倒着写!”
  赵匡胤欣然而笑。
  于是在赞美了史延德的果敢、下发了远征军应得的赏赐与军需,并跟王全斌布置了作战要求之后,赵匡胤目送伐蜀大军浩浩荡荡开出京城。
  这一天,是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初三。
  纵观自1999年之后美军的三场战争,无论是轰炸弹丸之国科索沃,还是攻打山沟里面的阿富汗,或是剿灭伊拉克,全部采取了空中打击与地面出兵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基本上都是在很短时间内从天上把敌人打傻,然后从地上把敌人打残,而且经多次实践,此战术屡试不爽。1000多年前的赵匡胤造不出F117也买不到F22,但纵观建隆元年平定李筠的叛乱,以及3年后对周氏武平的打击,无不采用了类似美国的两线战术,区别在于美国喜欢天上地下一起进攻,赵匡胤偏爱两路大军分道夹击而已。
  这次攻打后蜀,战略依旧。
  王全斌、王仁赡率三万兵马从后蜀北边的凤州(今陕西凤县)进入,沿兴州、剑门,顺嘉陵江南下,直抵成都;刘光义、曹彬率另外三万兵马从东边的归州(今湖北秭归)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经夔州、忠州、遂州西进,同样直抵成都。从地图上看,两支队伍行进的路线如同一把倒置的钳子,目的地成都则是钳子的尖嘴。出发地凤州、归州相距700公里,两城中间,是西接摩天岭、东接大巴山,绵延数百里,横亘于四川和陕西两省交界的米仓山。
  米仓山以西,就是人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700年前诸葛亮的主场。700年后山寨版诸葛亮照样在此御敌,希望一战成名,威震天下。米仓山静卧不言,任凭汉江与嘉陵江从自己脚下缓缓分流而过。
  王全斌带着宋太祖“只要土地,不要钱财”的旨意奔赴凤州,王昭远带着孟昶“务必赶走来犯之敌”的期盼挥师北上。他们之中无论谁人获胜,都将为自己的帝王成就千古盛名。
  出身将门的王全斌年轻时候就胆识过人,颇有忠义之心。后唐同光四年(926),石敬瑭发兵攻打洛阳,庄宗李存勗御驾亲征,不料伶人郭从谦发动兵变,打进宫城,火烧兴教门,侍卫近臣多数逃逸,当时年仅18岁的王全斌不但不逃,还独力组织了十几个人拼死抵抗,并且将被流矢射中的庄宗扶到绛霄殿,直到庄宗死去,才大恸而去。后来跟随柴荣向南平定淮南,向北攻克瓦桥关,并且在赵匡胤亲征李筠的战斗中居功至伟,一向以刚劲硬朗的形象闻名禁军。
  征战一开始,王全斌就再次延续了自己刚劲硬朗的作风。十一月初三离开京城,一路攻势如潮,很快拿下兴州(今陕西略阳)城外的乾渠渡、万仞寨、燕子寨,于腊月十九攻克兴州,打败蜀兵7000人,缴获军粮40万石。可怜蜀国兴州刺史蓝思绾,虽然在兴州城内外安排重兵把守,而且把山寨名字都取得威风凛凛,什么万仞寨、白水阁,就差叫做黑风岭了,可还是在王全斌的第一轮攻击之下就全部败下阵来。
  郁闷的蓝思绾退守距离兴州67公里的西县(今陕西勉县),撤退路线基本上与如今309省道重合,开车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紧急逃命的蓝思绾的速度可以算得上风驰电掣,居然仅用了半天。
  遵照战前部署,韩保正已经率军驻扎到距离兴州100多公里的兴元(今陕西汉中)。在孟昶的计划里,这位蜀军招讨使将在此与宋军展开激战,让他们在遇到王昭远之前先打一阵,起码也要尝一尝蜀军的厉害。
  可是韩保正听到兴州失守的消息,惊吓过度,直接放弃城池,沿着108国道,行军40公里,尾随蓝思绾进入西县。我感到好奇的是,如果逃命,韩保正应该选择距离兴州更远的剑门或者利州,跑去西县算什么啊,距离宋军更近了。
  消息传到成都,孟昶几乎吐血。
  这时候他肯定想到自己的母亲先前对韩保正的评价,“保正等皆世禄之子,素不知兵,一旦边疆警急,此辈有何智略以御敌?”可惜当时“昶不能遵用其言”,这下尝到失败的代价了。
  这说明,就算你是皇帝,也是要听听妈妈的话的。
  提前退入西县寻求安全感的韩保正没有安全很久,王全斌就派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杀过来了。一个月以前,史延德在朝廷上对赵匡胤信心十足地说:“四川如果是在天上,我们倒是没办法攻克,但只要它在地上,我们就能拿下。”韩保正此时藏匿其中的西县,虽然地势很高,可惜却不是在天上。
  《续资治通鉴长编》行文至此,讲出了韩保正接下来的部署:“保正懦,惧不敢出,遣兵数万人,依山背城,结阵自固”——依山背城结阵,这是一个连《孙子兵法》的作者都从未见过的阵形,开战争史之先河。因为若是想以逸待劳,利用身处高处的优势击溃敌人,就应该布阵山顶,士兵冲下来的时候可以将势能转化为动能,一个蜀兵可以压倒一片宋军;若是想断绝士兵退路而背水一战,那就应该布阵崖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打不过了士兵还可以往山上逃。
  史延德追入城下,看到韩保正摆出来这么一个四不像的阵形,忍不住哈哈大笑。不过他没有忘记当初跟太祖的诺言,迅速发动凶猛攻势,很快击溃西县蓝思绾、韩保正联军,生擒蜀国正副招讨使韩保正、李进,缴获军粮30万斛。
  打了胜仗又得了粮食的宋军高呼口号“信史哥,有饭吃”,一时间士气大涨。于是宋军饱食一顿,乘胜追击招讨使韩李余部,越过三泉(今陕西勉西南约百里),直抵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50里),一路虏杀蜀军甚众。
  史延德率军稍事休整,打算等王全斌到来,兵合一处,进击王昭远、赵崇韬率军重兵把守的利州(今四川广元)。
  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是入蜀的咽喉之路,如能攻下此城,成都必将手到擒来;而山寨版诸葛亮之所以能向孟昶以“姓氏倒写”来发誓击败来犯的宋军,也正是倚仗着利州天险的存在。可是要抵达利州,要先越过几个山寨。
  对比蓝思绾把守的兴州城外那些山寨的名字被叫做万仞寨、白水阁之类,利州城外的山头工事名字更加大气磅礴,叫做漫天寨。其中较小的一座叫做小漫天寨,较大的自然就叫做大漫天寨——大小漫天寨分别位于利州城北25里、40里,两寨之间是波涛汹涌的嘉陵江,江水咆哮翻腾,看一下就眼晕。江上只有一个小渡口可以渡人,名叫“深渡”。王昭远认为,甚至不需派兵,只消安排几个力气大点的士兵拿着棒子守在深渡渡口,就能让三万宋军无功而返。到时自己可以站在山顶,挥舞着铁如意,看着宋军一个个被棒子击落水中,然后可以哈哈大笑,并且表示惋惜。
  更惨的是,王全斌、史延德如果要想活着来到利州,除了渡过深渡,攻破大小漫天寨,而且在到达小漫天寨之前穿越葭萌关,人称“天下第二险”。
  葭萌距“天下第一险”剑门关仅20公里,险峻之势相同,我以为,如果不是“剑门关”三字听起来更具江湖气息,而且“葭萌”二字难认难写,说不定“天下第一关”的名字就要被后者夺去了。
  古人描写葭萌关之险,曰:“峰连玉垒,地接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踞嘉陵而枕白水,诚天设之雄也。”唯一能通过关口的道路是一条栈道,是在山体巨石中打孔,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再以木板或石板横铺其上,供行人和车辆通行。
  而败退逃命经过葭萌关的韩保正、李进余部,早已将栈道全部烧毁,只留下巍巍高山,浩荡深涧。
  打了胜仗的史延德终于等到了王全斌,他们此刻就停留在让人头疼无比的葭萌关前。
  没了栈道,现在唯一的穿越之法,似乎就是让士兵绑上被单,脚上拴一根绳子,逆风而跑,然后飘起来,降落对岸——放风筝就是这么干的。
  王全斌念及至此,不禁哈哈一笑,然后问众人:“还有别的办法吗?”
  众人赶紧思考,还真翻出一个典故:700多年前,姜维倚仗剑门关天险,拿3万人阻挠钟会10万大军,魏军逡巡而不得入;邓艾率军走阴平小道,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跟如今的境况一模一样,后来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抄了蜀军后路,大获全胜。
  此法的好处是有成功先例,坏处也很明显,滚下去的时候脑袋万一撞到石头啥的,基本上就要去见先人了。何况就算运气好不撞到石头,一不小心也会砸到你前面滚下去的人。
  此法照样行不通。看着眼前的天堑,王全斌一筹莫展。这个站在葭萌关前勇猛的将领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回忆自己多年征战的艰辛历程,似乎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手足无措。叹息完毕,王全斌提笔写下一诗,日后流传甚广,这就是著名的《忧愁》:
  小时候
  忧愁是兴教门前疾风劲雨的呐喊
  我在里头
  郭从谦在外头
  长大后
  忧愁是泽州城上冲天的火光
  我在外头
  李筠在里头
  而现在
  忧愁是葭萌关前被烧光的栈道
  我在这头
  王昭远在那头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
  就像当年和钟会一起被阻在剑门关外的邓艾找到了阴平小道一样,宋军也很快找到一条小路可以直通深渡,名叫“罗川道”,不过荆棘遍地,极难行走。王全斌当机立断,别说它叫“罗川道”,就算是叫“鬼门关”咱们也得去闯一下,有路可走总比裹着毯子从山顶滚下去好。于是自己带两万主力抄小路直奔渡口,为了蒙蔽敌人,给他们造成一种宋军无力进取的假象,王全斌还安排副都部署崔彦进带一万人留在葭萌关栈道旧址,当然,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不是凭吊,也不是放风筝,而是修路,要把被敌人烧毁的栈道重新修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啊!
  崔彦进为了修好栈道,很快找到几个四川人,向他们询问当初栈道被焚毁的情景,也希望找一些锤子来把木头钉进山体上打出来的孔里去。不过河北人崔彦进很快见识了四川方言的高深莫测——
  崔彦进:你家有锤子吗?
  四川人:有个锤子!
  崔彦进:有锤子?那快拿来给我们修路。
  四川人:莫的,有个锤子的锤子。
  崔彦进:什么?还有两个锤子?
  四川人:哎呀,有个铲铲。
  崔彦进:铲子?那也可以借给我们铲石头啊。
  四川人:铲个锤子的石头。
  崔彦进:是铲石头,不是叫你铲锤子。
  四川人:哎呀,我跟你说个锤子。
  崔彦进:我说的是修路。
  四川人:锤子。
  崔彦进:那你家到底有什么?
  四川人:有毛线。
  崔彦进:哦,难怪前面他们把栈道烧得那么干净呢。
  虽然沟通效率低下,但是崔彦进最终还是找到锤子修好了栈道,此时这一万士兵心中压抑的怒火全部爆发,化愤怒为力量,一鼓作气拿下小漫天寨,在深渡会合了走罗川道赶过来的友军王全斌部。
  两军交流了这几天千辛万苦跑路的凄惨情状,互相安慰了对方一阵,然后同时认为,都是这些可恨的蜀军害我们遭受了如此苦难,抓住他们,决不轻饶!两军赶到深渡已经是后半夜,甚至休息都免了,天亮后王全斌就兵分三路,发起猛烈攻势。可怜王昭远当初还想着派一人拿棒子守住渡口,就能把来犯的宋军一个一个打进河里,这下傻了眼,他可没想到宋军翻山越岭之后,还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深渡、大漫天寨、利州接连失守,王昭远三战三败,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宋军在此俘虏蜀军无数,缴获军粮80万斛。
  利州城破之日,是乾德二年腊月三十。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孟昶、王全斌、赵匡胤应该正和家人开心地吃着年夜饭。
  而随后两位相距千里的皇帝,听到前线传回的战报之后的心情,却迥然不同。
  其时赵匡胤正在皇宫的讲武殿中穿着紫貂皮衣、戴着紫貂皮帽办公,犹觉不足,还用毛毡围了一个幕帐,可仍然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于是他站了起来,对身边的人说:“朕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处!”
  接着赵匡胤站起身来,把身上的貂皮衣帽脱了下来,派人快马加鞭送给前线的王全斌,并且告诉其他将士,紫貂难抓,只有这么一身行装,否则就给你们每人发一套。
  史载王全斌拜赐感泣。
  而同一时刻,成都皇宫里的孟昶接到的却是山寨版诸葛亮弃城逃往剑门的消息。孟昶吃了一惊,当年刘备的诸葛亮可不是这么不经打的。
  可这个宽容的皇帝没有废话,也没有脱下身上的衣服送给这位枢密使,而是立即下令,将宫中财宝全部拿出来,征集后援部队,并委派太子孟玄喆为元帅,赶赴剑门,支援王昭远。
  除此之外,他还能做什么?
  可惜孟昶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却没有托付给合适的人。
  因为这位“幼聪悟,善隶书,年十四封秦王”,并于962年被立为太子的玄喆,在和平年代浸淫太久,像他父亲一样,读书填词是高手,行军打仗却是从无实践。率领部队赶赴剑门的时候,他居然没忘了随军带上数十名姬妾和伶人,以供娱乐。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玄喆的生年,无法知道此次出兵时候太子的年龄,但只比孟昶小八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芳已经15岁,只要孟昶不是晚婚晚育,那么玄喆此时大约就是23岁。23岁的赵匡胤正千里走单骑,奔走在故友的白眼里,而23岁的太子玄喆却要领兵抗击王全斌的虎狼之师。
  听闻娇贵的太子居然出兵打仗了,可忙坏了宫里宫外,民谣云:
  听说那太子要出京,
  忙坏了东宫和西宫。
  东宫娘娘烙大饼,
  西宫娘娘剥大葱。
  老百姓也纷纷从家里出来看热闹,想一睹太子军阵容,因为他们听说太子带了很多美女、歌手、乐器,好像不是去打仗救国,而是去剑门搞慰问演出,甚至连军旗都是用名贵的蜀锦织成的——百姓自然好奇,你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看到这么名贵的军旗。不过出兵之时刚好下雨,花花公子玄喆怕把旗子淋坏,命人将其全部取下,天晴之后重新挂上,围观的百姓却笑翻了天,因为旗子全都挂反了。
  这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当他们一路载歌载舞走出120公里赶到绵州(今四川绵阳)的时候,噩耗传来,剑门已经被王全斌拿下,太子果断发出出兵之后的第一道军令,全军迅速撤回成都。
  回程途中,他们还焚毁了一切可燃之物,一丝一毫也不留给宋军。
  穿上赵匡胤刚从身上脱下来还带着体温的貂皮衣帽,王全斌心里的温暖甚至远大于貂皮带给身体的温暖,作战更加勇敢,全力追击已经逃往剑门的王昭远,攻占益光(今四川昭化)。王全斌停了下来,打算和众人研究一下进取方案,因为当初攻打葭萌关,已经让他们心有余悸,而剑门关更难击破。
  这时俘虏牟进主动上前献计,益光东面又有一条可渡江直通剑门的小路,名叫“来苏”。
  王全斌很奇怪,为什么要用“又”呢?
  他想到700年前邓艾走小路击败了姜维,10年前赵匡胤抄小路击败了皇甫晖,前几天自己抄小路越过了葭萌关,王全斌感叹,难道离开了小路,就没办法进取了吗?一声叹息,就要率军走上来苏道。
  麾下一个叫康延泽的军士赶紧制止,说:“元帅,不可。”
  王全斌奇怪地问他:“难道你还有更妙的计策?”
  康延泽说:“蜀军数战数败,士气低落,早被咱们吓破了胆,不堪一击。只要分兵一部经来苏小路进军,绕至剑门之南,突然出现其背后,急攻而下,剑门便会不攻自破。来苏小道,宛如羊肠,您以主将身份亲自钻进这么一条小道,恐怕不妥,我看派个偏将过去就足够摆平。”
  王全斌觉得有理,于是再派史延德出马,果然大功告成。守剑门的蜀军正据险自傲,见宋军沿来苏小路而来,造浮桥渡江,赶忙弃寨而逃。主帅诸葛昭远闻知宋军来攻,仅留小部兵力坚守剑门,自率大军退守汉源坡(今剑阁东北30里)。伟大的牛皮家王昭远,当初出师之日扬言击败宋军只是易如反掌,可如今在宋军追进汉源的时候竟然突然躺在行军牙床上起不来(“据胡床不能起”),《宋史通俗演义》的作者蔡东藩行文至此相当搞笑,他问王昭远:“铁如意拿不动吗?”
  都监赵崇韬在随后的汉源保卫战中表现倒是英勇,积极布阵,亲自迎战,甚至亲手斩杀很多宋军,可是仍然改变不了兵败被俘的命运,宋军清理战场,却发现王昭远又不见了。原来刚刚还躺着起不来的王昭远,惊闻城破,不知道哪里生出来的力气,竟然脱下甲胄,逃到东川(今四川三台)。不久之后宋军在东川一个农民房里抓到了王昭远,被抓之时他双眼红肿,显然刚刚哭得很伤心,嘴里吟着罗隐的一句诗:运去英雄不自由。
  想必是王昭远神经太过紧张,未能记忆全诗,徒步帮他翻了一下书,附录全篇至此,罗隐《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不知躲在民房里的王昭远,有没有想到不久之前还推荐孟昶听听阿妹所唱“听,海哭的声音”,顺便想想秋风萧瑟的五丈原上的诸葛亮,灯尽油枯之时,可曾发出“时来运去”的叹息?
  剑门既破,成都也就无险可守,区区260公里的路程,对士气正旺的王全斌来说已经如在眼前。于是三万大军迅速南下,沿着如今京昆高速,直扑后蜀都城。
  与王全斌率领的三万北路军一路上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艰难程度堪比王子翻雪山、过大河、斩巨龙才能见到梦想中的公主相比,从归州溯长江而上西进四川的刘光义军显得从容而淡定。
  因为他们只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打了一场歼灭战,随后万(今重庆万县)、施(今湖北恩施)、开(今重庆市开县)、忠(今重庆忠县)、遂(今四川遂宁)州的蜀国刺史全部开城投降,场面如同当年柴荣率兵北上,兵不血刃拿下三州两关。
  就像王全斌在攻打兴州之前先拔掉城外乾渠渡、万仞寨一众山寨一样,进入夔州之前,刘光义军很快拔掉松木、三会、巫山等寨,斩蜀军陆军5000余人、水军6000余人,俘1200余人,夺取战船200余艘,大军直达夔州城外30里。
  此时的夔州守将,正是孟昶寄予厚望的昭武节度使高彦俦。
  当初在孟昶的母亲发出对韩保正“皆世禄之子,素不知兵,一旦边疆警急,此辈有何智略以御敌”的评价之后,又评价高彦俦说,他“是尔父故人,秉心忠实,多所经练,此可委任” 。可惜千载之后,再精准的评价,也只是《宋史西蜀世家》中寥寥数语而已。
  “秉心忠实”的高彦俦在夔州城外架浮桥锁江,桥上设敌棚三重,江边架上大炮,堵死了长江通道,然后告诉监军武守谦:“敌人长途跋涉,肯定想速战速决,咱们有主场之利,应该坚守壁垒,等他们耗不下去了,自然罢兵。”
  监军武守谦的意见刚好相反,既然他们远道而来,必是疲惫之师,咱们以逸待劳,还不主动出击,岂不是示弱于人,于是领军出击。
  而此时停在30里外的刘光义,正从兜里摸出一个东西。
  不是巡航导弹的按钮,而是出兵之前赵匡胤特意画给他的一幅地图,太祖曾指着夔州告诉他:“溯江而上到了这里,不要坐船强攻,先用步兵和骑兵抢夺浮桥,把他们打退,再水陆并进夹攻。”
  刘光义依计而行,大败武守谦所率主动出击的千人兵马,杀入夔州城,武守谦落荒而逃,在猪头铺被打得像个猪头。
  有一个故事说七仙女湖中洗澡,八戒干着急看不到,只见唐僧严肃地朝湖面喊:“施主,小心鳄鱼啊!”于是七仙女一丝不挂飞奔上岸。此时的八戒发出与攻入夔州之后的刘光义一样的感叹:“领导的智商无法超越啊!”
  高彦俦还没来得及出城,武守谦就已兵败,宋军已经杀入。高彦俦奋力抵抗,多处受伤,身边人溃散逃开,高彦俦回到官府,判官罗济劝他单骑回成都,高彦俦凄然摇头:“我以前没能守住天水,现在又丢了夔州,有什么脸面去见蜀地的老百姓!” 罗济又劝他投降,高彦俦说:“我家老小百口都在成都,如果我投降了,怎对得起家人!”
  当年周世宗派王景崇、向训进攻后蜀东北四州的时候,镇守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正是高彦俦,交战不久,秦州就被攻破,后蜀北方防御体系几近崩溃,现在蜀国东边门户又被打通,高彦俦自感愧对蜀主。
  于是解下符印交给罗济,让他自作打算,然后反扣房门,对西北拜了几拜,点火自焚。
  徒步深感凄然。宋朝建立区区五年,已经有三个自焚的了。难道见宋太祖曾经颁发禁止火葬的诏令,于是故意跟他作对?
  刘光义同样感到凄然,所以进城之后从灰烬里找出高彦俦的残骨,以礼葬之。
  随后刘军一路西进,沿途接待蜀国降兵。每得一城,刘光义进城之后,都将府库的钱财全部分给士兵,而对敌人宽大处理。很多将领认为,应该屠城以诫蜀军,可建议全被都监曹彬制止。很快刘军也抵达成都。
  可毕竟路远,又是逆流而上,冬季的长江又是枯水期,虽然打仗很省事,可是划船还是很费劲,所以到达的时候,王全斌已经把孟昶搞定。
  太子孟玄喆带着一万人马从绵州折回成都的时候,孟昶大为惊奇:“你把敌人赶走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孟玄喆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说:“没碰到呢,不过他们马上就来啦。”
  那一刻,诗人孟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
  一想到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娇艳的芙蓉花,再也抱不到娇艳的花蕊夫人,更重要的是,从此再也不能在七宝装饰的夜壶里撒尿了,孟昶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时宰相李昊走上前来,跟他说:“我有一个办法,不但性命无忧,还可让您得保富贵,安享晚年。”
  孟昶兴奋地抓住李昊的胳膊,说:“快讲,你有何退敌良策?”
  李昊说:“咱们投降吧!”
  孟昶心头的希望之火再次熄灭。
  可是除了投降,还能有什么办法呢?继续坚持,无非是多搭上几千条无辜的性命,让后蜀肥沃的土地再多几分血腥。
  那就投降吧!
  降表、仪式虽然复杂,但都不用自己操心,甚至投降书的修撰者都已经现成——前蜀后主王衍的降表就是身边的宰相李昊当年修的,他写降表不仅专业,而且有文采,能把投降书写成美文。说不定上次的稿子还在家,翻出来,只须依样画葫芦。
  广政二十八年正月初七,孟昶降宋,后蜀亡。
  除了10万蜀兵被歼,后蜀所辖46州、240县、50万户,一并归宋。
  此时距离头年十一月初二王全斌、刘光义被封为伐蜀主帅,仅仅66天。
  投降仪式于广政二十八年正月十九在成都城北10里外的升仙桥举行,这里曾因当年何仙姑跟随汉钟离在此成仙而得名,乃至后世有诗曰“升仙桥上稍停留,升官发财不用愁”。在升官发财不愁的桥上向敌人投降,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王全斌坐在马上,看着前来投降的后蜀朝廷,回想起自己这60多天里所历经的千辛万苦,心中突然涌起一阵莫名的快意恩仇。
  这种快意很快将他埋葬。
  按照剧情,这一天的蜀国,应是淫雨霏霏,草木同悲,山河垂泪。
  孟昶率领百官,低头走过王全斌的马前。
  这位昔日高贵的大蜀皇帝,脸上的神情是如此谦卑。
  眼前的场景却让宰相李昊感到有点眩晕,他跟在孟昶的身后缓步而行,差点跌倒。他突然想到,多年以前,也是这么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同样在这座升仙桥上,他同样和百官跟着前蜀后主王衍向郭崇韬投降,其时王衍“白衣、衔璧、牵羊、草绳萦首,百官衰絰、徒跣、舆榇,号哭俟命”,当年撕心裂肺的感觉,曾让李昊忍不住凄然泪下。
  他想起来了,那天是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一月二十七,距今已经整整40年。然而李昊还能清楚地记得,那时受降的郭崇韬脸上,也有着与如今王全斌相似的快意恩仇。
  李昊的脑中突然想起花蕊夫人曾经写过的几句诗:“遇著唱名多不语,含羞走过御床前。”如今的后蜀君臣,不正含羞走过王全斌的马前吗?他轻轻摇头,恭敬地递上降表。
  其词曰:
  “臣生自并门,长於蜀土,幸以先臣之基构,得从幼岁以纂承。只知四序之推移,不识三灵之改卜。伏自皇帝陛下大明出震,圣德居尊,声教被於遐荒,庆泽流於中夏。当凝旒正殿,亏以小事大之仪。及告类圜丘,广执贽奉琛之礼。盖蜀地居遐僻,路阻阙庭。已惭先见之明,因有后时之责。今则皇威电赫,圣略风驰。
  “干戈所指而无前,鼙鼓绕临而自溃。山河郡县,半入於提封。将卒仓储,尽归於图籍。但念臣中外骨肉二百馀人,高堂有亲,七十非远,弱龄侍奉,只在庭闱,日承训抚之恩,粗勤孝养之道,实愿克终甘旨,保此衰年。其次得子孙之团圆,守血食之祭祀。伏乞皇帝陛下容之如地,荩之如天。特轸仁慈,以宽危辱。
  “臣复辄徵故事,上黩严聪。窃念刘禅有安乐之封,叔宝有长城之号,皆因归款,盖获全生。顾眇昧之馀魂,得保家而为幸。庶使先臣寝庙,不为樵采之场。老母庭除,尚有问安之所。见今保全府库,巡遏军城,不使毁伤,将期临照。臣昶谨率文武见任官望阙上表归命。”
  (孟昶降表内容出自《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王全斌看了不禁感叹:果真是写降书的大家,把你家皇帝的恭顺、惶恐、求生之情写得活灵活现,还以刘禅和陈叔宝自比,求宋太祖能保全小命,我一定会让你们如愿的。
  李昊次日开门,见到门口多了一张条幅:世修降表李家。
  默然良久,恍如隔世。
  他想到自己年轻时候曾经立下宏愿,今生一定要写下一篇美文,不但令整个后蜀全部子民都能记住,最好还能编成语录时时朗读——可如今似乎要以书写降表留名后世了,真是造化弄人啊。
  投降后的孟昶于同年七月被举家迁至汴梁,住进了头年冬天赵匡胤在汴水边为他造好的别墅里。随后赵匡胤兑现诺言,下诏释罪,赐孟昶冠带、袭衣,并封他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
  然而仅仅到达开封27天之后,孟昶就突然死去,年仅47岁。
  蜀国投降之后,沿长江一路受降无数却力主不杀一人的曹彬,却密奏朝廷:孟昶王蜀30年,而蜀道千余里,请族孟氏而赦其臣以防变。宋太祖批示:你好雀儿肠肚!
  观其一生都是以仁爱治军著名的曹彬为何有此担心?竟然劝说赵匡胤把孟昶一家都杀了?其实个中缘由从孟昶一行被押解东京时沿途见闻可窥一二。是时蜀地百姓沿路哭送,哀声连绵,当场恸绝在地的有数百人,孟昶自觉无颜见故国父老,以衣袖遮面,痛哭不已。而其心爱的花蕊夫人则长歌当哭,在临时休息的驿站的墙壁上含泪写下半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因为负责押解的兵士催逼甚急,她的下半阕未及书写一字。亡国的主后,连写首整词的权利都没有。残缺的作品,传递的该是怎样的凄凉与遗恨?
  孟昶虽是亡国之君,亦能得百姓深爱至此矣。也难免曹彬要有如此担心了。
  后人评价孟昶时,多认为,如果他国破时拼取一死,哪怕自戕,其声誉也会比现在高得多——然而文人毕竟难全如文天祥、方孝孺那般刚烈,这点在日后的李煜、赵佶身上也有体现。虽然后世汪国真有豪言壮语,“永远打不断的是脊梁”,但可以理解为诗人手软,打不断别人的脊梁,可自己的脊梁却很容易被打断——我们又怎能对孟昶要求太高?更何况利州被攻破之后孟昶迅速派兵增援,也是彰显血性与气魄。
  他虽是个奢侈的皇帝,他无恶行,更无民愤,甚至还有多方建树。作为一个文化人,孟昶没有前世后世白痴皇帝低俗的爱好,玩文化也是屡屡玩出创意,玩出绩效。
  首先是花。孟昶喜欢牡丹花与红栀子花(芙蓉),下令开辟“宣花苑”、“牡丹苑”,到处收集牡丹花种,遍植内宫花圃,而且还让官民大量种植。每逢牡丹花开,他还召集群臣,设筵共赏,吟诗作赋,不亦乐乎。而芙蓉花在成都更是铺天盖地,锦绣满目。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至今不改。
  然后是诗词。是孟昶领导组织和促成了《花间集》的出版。《花间集》是我国古代文人词曲之祖,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连王国维在著名的《人间词话》中也不吝赞赏:“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公元941年,孟昶又诏令史馆编辑《古今韵会》五百卷,可惜失传。
  再就是雕刻。后蜀广政十六年(953),孟昶命人在石壁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儒典十经,历时8年才完成,史称“孟蜀石经”,成为后世传经的模板范本。后来,孟昶考虑到石经难于传播,遂改石为木,后世用木本刻书,正是以孟昶为始祖。
  还有医药。孟昶少时,就喜医好药,小有名气。据史书记载,一次其母病重,遍请名医治疗无效,孟昶便亲自检点医书,自己写了一副药方,他母亲服了以后终于痊愈。臣僚患病,他也常常亲自诊治,屡获良效,众医官无不佩服。当政后,鉴于原有的本草著作杂乱不一,记载不详,孟昶就命令韩保贞等编修了《蜀本草》20卷,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明代李时珍对这本《蜀本草》也是赞誉有加。
  孟昶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否则,何以解释当他被押送开封时,有如此众多的蜀人为他“拥道痛哭”了。
  可是,可是,谁让你不幸成了皇帝?!
  
第十九章 愤怒的四川
  后蜀既亡,宋太祖亲自查看前线运回来的战利品。看着如许众多的蜀宫珠宝,一向节俭的太祖不禁暗暗惊叹,孟昶的小日子过得实在太奢侈了。
  很快他的目光就被一个东西吸引过去。
  只见其状如盆,璀璨亮丽,造型大方,饰以多种珠宝。
  赵匡胤惊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
  旁边人赶紧回答:“这是孟昶的夜壶。”
  赵匡胤脸色一变。
  如果这个珠光宝气的夜壶流传至今,说不定正被放在某个博物馆里,用玻璃罩起来,辅以柔和的灯光。
  可惜我们都没这个机会去看一眼了,因为赵匡胤听完介绍,就愤怒地拿起锤子将其砸碎,说:“孟昶用这么名贵的珠宝装饰夜壶,可想而知,他会用什么东西装吃的?天天干这种事,国家能不亡吗?等这小子来了,我好好教训他一下。”
  而此时的孟昶正坐在从成都开出的船上,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土,却不知此生已无归期。一年前的春节,自己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可是随后赵匡胤攻破四川,太祖的生日又叫做“长春节”,真是一语成谶,早知如此,当年的对联就该写成“拳打宋太祖,脚踏开封城”了,虽不文雅,兆头却好。这位才思敏捷的君主,看到锦绣河山从船舷侧面缓缓滑过,忍不住喟然长叹,却再也填不出一首完整的词。
  五月十五,孟昶一行到达开封城郊,赵匡胤派皇弟晋王赵光义出城接待,礼节隆重。
  赵匡胤的待客之道绝对是五星级的,玉津园装修考究,环境优美,若是对外开放,住一晚起码77文。然而亡国之君面对接风酒,何以入喉?
  十五的月亮分外皎洁。这一晚,玉津园内的孟昶却无心睡眠,独自爬到楼顶,此刻他应是心情激动思绪澎湃,回望自己40多年的生命,从一个受人爱戴的年轻皇帝逐渐堕落成一个淫荡之徒,夏风绵绵,但孟昶却感到如同深秋的阵阵寒意,眼前的圆月顿失光辉。
  怅然良久,孟昶的轻吟之声开始响在万籁俱静的玉津园里,歌《乌夜啼》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乌夜啼》至今多被认为是李煜作品,从词风看也颇类似。此词最早见于宋杨浞所编《古今词话》,署名孟昶,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与清朝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也都认为是孟昶所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却署其名为李煜,经王国维将此说发扬光大,今人多以为是李煜作品。从成书时间看,杨浞《古今词话》成书于南宋初,早于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近百年,其作孟昶词当较可信,故从之。从词的内容看,此时夜宿于玉津园的孟昶,无论心态、环境皆可附会,故徒步认为是孟昶此夜所作。
  随后赵匡胤在崇元殿接待孟昶,下诏免其罪,并赏赐衣服钱物;六月初五,封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秦国公,其弟孟仁贽、其子孟玄喆及其宰相李昊等人也都各授官职。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随后发生的故事:
  庚戌,后蜀末代皇帝孟昶薨。
  是为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六月庚戌,孟昶年四十七。
  这一天是阴历六月十一,公元965年7月12日,距离六月初五被封中书令、秦国公,仅仅七天。但是在《宋史西蜀世家》中,却是记载着“昶数日卒”。
  一个“薨”,一个“卒”,不知连当年给柴荣写信都落款“大蜀皇帝”的孟昶,如果写自己的悼词,会选择哪个?
  在很多野史传说里,孟昶是因为赵匡胤看上了花蕊夫人而下毒害死的,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里不惜数千字的篇幅描写此中香艳故事。徒步以为,此时的赵匡胤眼前,后蜀虽平却未定,《宋太祖的名单》刚刚定稿才完成第一步;俘虏来的高继冲、周保权、孟昶都是自己向其他国家招降的筹码,刘承钧、李煜、刘甚至钱俶都盯着自己呢。500间房子都已造好,赵匡胤甚至都已经做好了供养孟昶下半辈子的准备,难道会为了一个女人做出如此没有政治头脑的事情?无论她是如何国色天香。
  我想,多愁善感的孟昶,在五月十五的夜里吟完《乌夜啼》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之后,就没打算委曲求全地活在这个世上。中毒,自杀,就算是郁闷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消息传至赵匡胤耳中,他惋惜不已,首先是因为没机会跟孟昶讲一下当初打碎夜壶时候关于“做人要节俭”之类的说辞,另外失去一个巨大的政治筹码更让他痛心。若是江湖从此传言各国皇帝“入京不满月,满月就得死”,岂不是比日后景阳冈上的老虎导致的“三碗不过冈”的神话更为吓人。
  于是赵匡胤随后辍朝五日,对孟昶遗属极尽安慰赏赐之能事,并加赠其尚书令,追封为“楚王”,谥号“恭孝”。
  当初对韩保正、高彦俦都做出了正确评价的孟母此时再一次证实了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刚入京城,赵匡胤曾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在开封若是待得不开心想回家,随时可以送你回去。”
  老太太问:“你让我去哪里?”
  赵匡胤说:“当然是回四川。”
  老太太摇头说:“我老家在太原,如果能让我回太原最好不过。”
  此时北汉未平,赵匡胤听到这话,以为是老天暗示自己要收回河东了,于是大喜,说:“只要平定刘承钧,就立刻送你回家!”
  可现在孟昶死讯传来,老太太没有掉一滴泪,以酒洒地,缓缓说道:“你不能为国而死,却苟且偷生至今。我之所以活着,都是因为你还在我身边。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绝食而死。
  太祖心中愧疚,发千人护送孟昶母子遗骸葬于洛阳北邙。
  孟昶已死,爱妃花蕊夫人就被赵匡胤纳入宫中了。
  好奇猎艳是人的通病,否则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陈冠希不小心流出来的照片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纵观中国历史,但凡男人的故事跟美女扯上关系,就容易被传说开来,洋洋洒洒万语千言不足道,西施杨玉环之类,竟让故事里惊天动地的男主角几乎沦为配角,传说之盛可见一斑。关于花蕊夫人的故事,资料一翻就是一大把,比如有说她日后将孟昶画成送子的张仙,有说她被赵光义射死,有说她烛影斧声之时是赵匡胤兄弟矛盾的起因,前后相触之处甚多。所传多为野史,不足为信,只消知道,这是一个以美貌和聪颖著称的女性,足矣。
  这样的女性,又有哪个男人不喜欢。
  赵匡胤早就听说花蕊夫人诗才敏捷,于是招她进宫后让其现场演示,并开玩笑地说,你需要在七步之内完成,否则便是头发长见识短,我要剪掉你的头发,放进黄豆杆里一起烧了,熬黄豆汤喝。
  花蕊夫人心想我可不是曹植,何况七言诗比五言诗多了40%的工作量,如今让我跟曹植一样七步之内写出,岂不是难为人吗?
  但见花蕊夫人走完十步,吟诗一首: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很明显源于后唐王承旨所写《咏后主出降》(承旨是官职名,作者姓王,名已佚,此处“后主”是指前蜀后主王衍):
  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无论如何,紧急状况下写诗写成这样,已实属不易。赵匡胤虽然数学很烂,但是简单除法还是会的,考虑到都是不加标点,按照单位步数内的字数计算,花蕊夫人十步写出28字,倒是跟曹植七步写出20字有得一拼,于是大悦。
  但是很快赵匡胤就悦不起来了,因为四川有消息传来,后蜀百姓造反了!
  正月十九王全斌在升仙桥上受降之后,按照礼节,孟昶向这位主帅献上了众多财物和犒劳军队的物资,王全斌自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出兵之时赵匡胤告诉他我只要后蜀的土地,战利品什么的都奖给士兵,这话被王全斌解读为现在整个四川除了地皮,其他都是我的。
  此时的王全斌,一切只为了钱。
  所以不久之后王全斌看到刘光义、曹彬的东路军进入成都,孟昶给他们送的礼竟然跟当初送给自己的一样多之后,心里就有点不平衡了。他说我们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差点在渡口被王昭远的兵一棒子一个地打下水里面去,好容易才赶到四川,可你们就打了一仗,其余时间都在坐船,怎么能跟我们享受同样的待遇。不都说按劳分配吗?可他不知道,晕船也是很难受的。
  于是自此“两路将士争功,始相疾矣”,为后来刘军在王全斌火烧眉毛的时候仍不出手相帮,专心打酱油埋下了伏笔。
  心里有气的王全斌开始反省,反省就是响应孔子的号召“日三省吾身”,每天要思考三个问题:早上玩什么、中午玩什么、晚上玩什么。
  答案是:早上喝酒、中午喝酒、晚上还是喝酒。
  从此开始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开始不理军务,日夜畅饮,而且在收了后蜀朝廷所献财物之后想法子以各种罪名敲诈勒索官员。当初孟昶派孟玄喆为元帅、李廷珪为副元帅率兵救援王昭远,军队从绵州折返时,曾一路上将能烧的东西全部焚毁,现在王仁赡秋后算账,检查账簿之后要以焚毁军事物资之罪惩办李廷珪。李廷珪吓得不轻,赶紧请康延泽想办法,康延泽告诉他,这是个潜规则啊,王仁赡想问你要钱啊。看来这个康彦泽是深谙潜规则的高手。
  生活简朴的李廷珪赶紧向亲戚要来几个女孩,又借钱几百万送给王仁赡,才算私了此事。
  除此之外,王全斌还放任部下掳掠人民,抢劫财物,成都百姓很快苦不堪言。
  曹彬觉得再这么闹下去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太祖派我们攻打蜀国,如今对方既已投降,咱们就应该率军回家,于是请求班师,告诉王全斌:宋太祖喊我们回汴梁吃饭!
  正在喝酒的王全斌头也不抬,说:“河南菜哪有川菜好吃!”
  于是继续三省其身,曹彬更加不满。
  如果此时曹彬在四川做个民意调查,问问觉得王全斌和孟昶哪个该走,估计老百姓都会用脚投票,把王全斌踢走。因为孟昶虽然奢侈,但很斯文,甭看他自己用珠宝装饰尿盆,老百姓还是有饭吃。可看王全斌的干活,不但很快咱们就要吃不到饭,而且说不定连吃饭家伙都要被没收。
  群情激奋,蜀国已经变成一个炸药桶,就差一根导火线。
  此时太祖下诏,召原有蜀兵出川赴开封,责令王全斌从优付给路费。《宋史王全斌列传》载:“人给钱十千,未行者,加两月廪食。”
  每人发钱十千,就是十贯,跟当年赵匡胤投奔王彦超时候所得路费差不多,折合人民币大约6000元。但王全斌却认为:既然蜀国除了地皮都是我的,那么给他们1文我就少1文,每人6000块啊,人数就算1万,也是6000万现钞,搁今天也算是一个中小企业一年的营业额了,何况1000年以前。于是王全斌颇感心疼,克扣大半,每人发给几文只够在路上吃大饼的钱。士兵在蜀国享福惯了,长途跋涉去开封,路费还要被克扣,回忆起在孟昶手下当差时候“丰衣美食”的情景,又想到宋军打来时候自己奉行不抵抗政策,实在对不起皇帝,“由是蜀军愤怨,人人思乱。”——当初李昊让孟昶投降之前,孟昶叹息:“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抵抗何用?”
  可见在蜀国当兵,日子是很好过的。于是现今要受苦的蜀军在路过绵州的时候,杀掉宋军看守,抢了绵州的军火库,以蜀将全师雄为首领,扯起了反旗,组成了一只“兴国军”。全师雄虽然不满,可知道造反是要掉脑袋的,加上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为了推脱,和家人一起藏在乡下的农民房里,不料还是被找了出来,推为主帅。
  王全斌此时还在酒桌上,听闻绵州造反,怒了,一拍桌子,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哈喽kitty” 啊。于是派部将朱光绪去安抚,却不料这一下子就把炸药桶点燃了。
  因为这个朱光绪虽然名字叫做光绪,但可不像后来的光绪皇帝那么文弱,朱光绪带了700人直奔绵州,一到那里就把全师雄全家老少从农民房里抓起来杀头,家产统统没收。人快杀完的时候见到有一个女孩年轻貌美,此时宋军的大刀正要向她头上砍去,朱光绪赶紧一声高呼:“刀下留人!”
  宋军以为朱光绪动了恻隐之心,或是想到别的法子招抚全师雄了,赶忙住手。
  朱光绪问:这女孩是谁?
  举刀的答:是全师雄的女儿。
  朱光绪说:把她给我送到我的府内,我要了。
  然后吩咐:继续把剩下的杀完,别漏了。
  可怜的全师雄听到全家被杀的消息,气得差点晕倒,这下没了退路,只好专心致志造反,率兵攻打朱光绪,却被王全斌派来的援军击溃,于是转而向西,攻克距离绵州140公里的彭州(今四川彭州),逐刺史王继涛,杀都监李德荣。
  有了根据地之后革命事业就好发展壮大了,很快全师雄手下有了十余万人,自号“兴蜀大王”,设立幕府,任命了20多个节度使,分据要害,而且派人夺了剑门,沿着长江设立要寨,把北宋进入四川的两道门都给关上了,目标直指成都。王全斌一看情形不对,再这样下去自己不但发不了财,连辛辛苦苦打来的地皮也要被兴蜀大王抢回去了,日后跟太祖怎么交差?连忙派当初葭萌关问四川人借锤子的崔彦进与高彦晖、田钦祚等将领率军攻打全师雄,却大败而归,高彦晖战死。再派张廷翰、张煦前往,又败,宋军被迫龟缩成都,而彭州距离成都仅仅40公里。
  此时全师雄军见宋军全没了当初的神勇,造反初见成效,于是干得更加起劲,很快四川已有17州尾随兴蜀大王造反,占全蜀46州的1/3。
  王全斌是真的慌了。
  于是他一边紧急上书朝廷请求派来援兵,并恳请刘光义军加以援助;一边再次发挥自己凶猛果敢的本性,干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为了防止成都城中2万余名后蜀降兵与全师雄叛军里呼外应,而将他们诱致夹城中全部杀死。
  康延泽曾请求择其老幼病者,以兵押送沿江而下,若蜀兵前来劫夺,再杀不晚。
  史载“全斌不听”。
  于是两万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化作冤屈的魂灵。
  王全斌杀降卒的消息传到赵匡胤耳中,宋太祖沉默了。
  建隆三年(962),宋太祖下诏重修武成王庙。姜太公辅助周武王伐纣,是灭商建周的第一开国功臣。唐玄宗执政时,诏令京城及各州皆设太公庙,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李靖、徐世绩十位名将配享在姜太公之侧。四月庙成,赵匡胤过来观看,指着白起的画像吩咐众人:“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意思是:白起杀降卒,胜之不武,哪里配在这里享受祭拜?命令将其撤掉。
  由此可知赵匡胤听到王全斌杀降消息时心中的愤怒。
  可以想象赵匡胤接下来采取的对策,必是下诏召令王全斌回京,然后惩治其罪,让他在牢狱中了却残生,继续每日三省其身,当然这次反省的内容绝对不能再是早上玩什么、中午玩什么、晚上玩什么。
  可是沉默之后的赵匡胤随即下令,命内客省使丁德裕率兵援蜀,同时命康延泽为东川七州招安巡检使,协助剿匪。因为此时王全斌已是困兽,万一下诏降罪,此人一怒之下跟着兴蜀大王一起造反,逆着当初两路宋军入川的路线北上东行,兵分两路杀奔开封而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一旦战败,赵匡胤辛辛苦苦给孟昶修好的房子,说不定就变成留给自己养老的了。
  刘光义、曹彬此前一直消停地打酱油,此刻见王全斌求援,心知再不出手,就要跟他同罪了。于是搁置矛盾,抖擞精神,打全师雄。
  人多好办事,更何况是精锐的宋朝禁军攻打全师雄的乌合之众,很快两路大军玩起了接力赛:刘光义、曹彬先将全师雄从新繁(今成都一镇)赶到郫城(今郫县),王全斌、王仁赡赶紧接上,又将全师雄赶到灌口(今属都江堰市)。王全斌痛恨他搅乱了自己在成都的舒服日子,又很快追到灌口,全师雄败走金堂。正当他打算在此收拾残兵,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的时候,于乾德四年(966)十二月在金堂病死了。
  既然兴蜀大王已死,剩下的兴蜀小兵消灭起来就很容易,虽然余党很快占据铜山并且拥立谢行本为主帅,可铜山旋即又被康延泽攻破。看来康延泽不但政治敏感,情商极高,而且行军打仗也有一套,前途无量啊。
  此后全师雄部下渐被招安,总共历时约两年的四川叛乱,遂宣告平定。
  活都干完了,赵匡胤遂将远在前线的王全斌、刘光义诸将士招还京城,这时候已经是乾德五年(967)的正月。
  大臣纷纷上表,指控王全斌等在四川不但贪污钱财,而且掠夺蜀宫珠宝,更严重的是擅自削减克扣兵士路费,杀降卒招致叛乱,罪不可赦;太祖经过核实,查出王全斌贪污铜钱达到64万余贯,折合人民币约3.9亿元,吃惊不小,一架F22的战斗机也不过1.38亿美金。
  太祖把王全斌叫到跟前,问:“你贪的钱都够买1/3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了,说吧,你是想死了,还是不想活了?”
  王全斌心想:你这是什么问题,我还有得挑吗?于是低头认罪。
  可轮到王仁赡时,他想自己是副将,责任只要推给王全斌那么自己多半就没事,于是演讲一个时辰,得出结论,我是无辜的。太祖冷笑一下,问:“向李廷珪要来几个女孩和几百万块钱,开丰德库取金银,也都是别人干的吗?”王仁赡汗流浃背,感叹皇帝的智商,真的是无法超越啊。
  可太祖毕竟还是念他们平蜀有功,没有治杀头之罪,处理方案是责令王全斌退还赃物,贬为崇义军(即随州,今湖北随州市)节度使观察留后;王仁赡罢枢密副使,降为右卫大将军;崔彦进罢步军都指挥使并贬为昭化军留后:算是剥夺兵权,成了朝廷的闲散人员。当然,王全斌、王仁赡日后又被起用,倒是后话了。
  而率领东路军的刘光义、曹彬则因为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受到赵匡胤嘉奖,处置完王全斌一干人等之后,刘光义被任命为镇安军节度使,曹彬更由五品内客省使提拔为宣徽南院使领义成军节度使,而在不久之后,更成为另一场战争的绝对主角。
  一切搞定,赵匡胤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徒步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打打杀杀的日子过得烦了,他终于有时间让我写一点文雅的事。
  
第二十章 为泡妞而读书
  得了美人相伴的赵匡胤突然觉得自己也变得文雅起来了,跟花蕊夫人在一起的时候竟然也偶有填词作对的兴致。
  不过花蕊夫人毕竟在诗歌界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被孟昶泡的时候天天干这个,快赶上专业诗人了,除了初入宋宫的时候匆忙而成的十步诗有抄袭嫌疑,其他多数都还是不错的。徒步翻阅过《全唐文》中收录的花蕊夫人诗作50余首,题材多是写在后蜀皇宫内院的生活,虽略显单薄,但用词颇工,亦略有可取之处,如:
  宣城院约池南岸,粉壁红窗画不成。
  总是一人行幸处,彻宵闻奏管弦声。
  赵匡胤拿不出什么得手的作品,跟花蕊夫人唱和的时候只好拿自己当年千里走单骑之时在山沟沟里面看到日出之后灵感迸发而写出来的《咏初日》来凑数: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意象倒是恢弘,可行文直白,韵味全无,的确算不上一首好诗。花蕊夫人读了,深觉与孟昶“冰肌玉骨清无汗”相差太大,却怎好明说,只有不语。
  这一天二人再次唱和,赵匡胤问了一番花蕊夫人沿长江而下的观感,心潮澎湃、豪气勃发,打算现场填一首类似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大气磅礴的《临江仙》出来,却不料脱口而出竟然吟道“滚滚长江都是水”,再也续不下去,花蕊夫人掩口而笑。
  赵匡胤暗暗郁闷,心想这都是年轻时候不好好读书的下场,于是抽空翻书更勤,犹以文韬武略的唐太宗事迹,读得更是怎一个认真了得。
  这一天赵匡胤走近花蕊夫人身边,看到她正手拿一面铜镜,口中喃喃自语,赵匡胤心想,莫非你连白雪公主的故事都听过,还在念叨着“镜子啊,镜子,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走近一听,却是花蕊夫人在感叹:“拢开封才几个月,好像又肥了哟,得减减!”
  赵匡胤心中激动,想到苦学多日的唐太宗事迹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于是顾不上学一下这句没听过的四川话,也顾不上跟花蕊夫人沟通白雪公主的故事,走到花蕊夫人身边,说:“爱妃,这面简单的镜子后面可是有很多故事的,我给你讲讲吧。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去吊唁痛哭的时候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看你现在拿着一面铜镜,也就是穿穿衣服;可对于我呢,就不一样了……”
  说着,赵匡胤接过镜子,打算照一下自己的脸,照完了镜子正面,赵匡胤又翻过去看了看镜子的背面,正打算开口,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镜子上面刻着“乾德四年铸”!
  要知道此时还是太祖乾德三年(965),赵匡胤没听过时空穿梭的理论,而且自己也无论如何不会提前穿越到第二年,以为自己看错,于是擦了擦眼睛,再仔细看了看铜镜上面的字,没错,的确是“乾德四年铸”。
  赵匡胤扔下镜子,转身就走,花蕊夫人阻拦不及,心想为什么太祖拿镜子照了照脸就逃走了呢,他脸上洗干净了啊!
  赵匡胤的脸是洗干净了,可是很快就有别人的脸要不干净了。
  吃惊不小的赵匡胤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原委告诉宰相赵普,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怜的赵普头一晚上还在刚刚苦学《论语》里面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太祖问到这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傻眼了,不但“人不知”,而且自己也不知,于是只好装作“不愠”的君子,其实也是不敢愠,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据说赵匡胤非常愤怒,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动作,就是拿起毛笔在赵普的脸上胡乱涂抹,气愤地说:“作为宰相却如此无知,看来宰相当用读书人。”赵普吓得一晚上都不敢洗脸,直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脸上还都是墨汁。
  上述这段故事流传甚广,可惜徒步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出处,所以认为是后人臆造。虽然涂墨事件是假的,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是真的。从赵普那里没有找到答案的赵匡胤喊来了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博学多才的窦仪自非学识甚寡的赵普所能比,马上给出了正确答案:“此必蜀物,蜀主(王衍)尝有此号。”(注:前蜀后主王衍918年登基,次年改元乾德,用至924年,时为乾德六年。所铸货币称“乾德元宝”,至今仍有所见。)
  听完窦仪一番解释的赵匡胤非常高兴,《宋史太祖本纪》载“乃大喜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 。更有一说是“太祖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卿可谓具宰相之才’”,对窦仪的学识大加赞扬,并于事后问宰相赵普,把窦仪也提拔为宰相好不好。
  赵普此时可是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一个人当宰相干得好好的,当然不愿意来一个人和自己分权,更何况窦仪为人耿直,日后恐对自己不利,于是回答:“窦学士文艺有余,经济不足。”轻飘飘一句就让太祖心里犯起了嘀咕。而闻听此语的窦仪自后也是郁郁不乐,竟于两年后病逝。
  一块铜镜引发出这么多故事,恐怕是花蕊夫人揽镜自娱时候所不曾想到的,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对着镜子问问“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气量最小的男人”,说不定还能帮太祖送走一两个不合适的宰相。
  经历了魔镜事件,尤其是听到太祖发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感慨之后,赵普担心自己日后如果再像这次一样表现无知,宰相肯定就没得干了,说不定还得回乡下教书;赵匡胤也深感学识不够,于是经常到大宋图书馆取书来读,发誓将来再和花蕊夫人闲谈,一定要作出一首比“太阳初出光赫赫”这样的大白话好很多的诗出来。
  而赵匡胤到图书馆取书读完之后,往往喜欢第二天在朝堂上向大臣问起书中的内容,真不懂的地方固然是诚意咨询,假不懂的地方就当然是向大臣卖弄一番了。这个倒也可以理解,没文化的人都这样。
  但是赵匡胤惊奇地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半桶水赵普多数情况下是张口结舌,画了多年葫芦的陶谷偶然也会语无伦次,甚至精于考证的窦仪有时也是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但只有史馆修撰卢多逊,每次面对赵匡胤的问题,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娓娓而谈,旁征博引,甚至幽默风趣,口吐莲花,只听得赵匡胤不时点头赞许,回答不出问题的赵普们更是折服不已。
  原来聪明强记、博涉经史却一心觊觎宰相之位的卢多逊就在图书馆里面上班,每天待赵匡胤借完书走后,都会向图书管理员打听所借书目,然后再把此书拿回家通宵阅读,第二天上朝被问起来焉有不明之理?徒步读大学期间好几门课学得云里雾里,到了期末考试时候老师会专门抽出时间画重点,于是接下来通宵达旦专挑画线部分背诵,居然也能答好试卷。卢多逊读书方式和当年专读重点的徒步有得一拼,此时看到卢多逊的举措,不禁感叹投机取巧原来也不光是学生们干的啊。
  不过还是因为与赵普不和,因此终太祖一朝,卢多逊都没能如愿当上宰相,这点日后还会逐渐讲到。
  有了文化并且喜欢时常在朝廷上考一下大臣们的赵匡胤发动了高层的读书热,这个爱好很快传遍全国,老百姓也爱上读书了。当然,当官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好老百姓,而老百姓读书的目的则当然是为了不做老百姓,然后来管老百姓。
  曾有人做过归纳,称iPhone用户三大爱好:游戏、拍照、发微博。Android用户三大爱好:刷机、重启、换电池。塞班用户三大爱好:摔手机、摔手机、摔手机。山寨用户三大爱好:凤凰传奇、凤凰传奇、凤凰传奇。
  而此时宋朝上下三大爱好:读书、读书、读书!
  老百姓如此热心,当皇帝的岂能让他们失望。于是赵匡胤也不含糊,大力满足他们不当老百姓的愿望,科举考试做了很多变革。
  五代时候当然也有科举的。
  那时候各家皇帝虽然天天都是过着紧张节奏的生活,有的整天忙着亲热儿媳妇所以晚上战战兢兢躲着儿子(后梁太祖朱温),有的担心爹爹不高兴了杀过来于是白天战战兢兢躲着父亲(后晋高祖石敬瑭),甚至还有的担心自己衣食无着而日夜都战战兢兢(后晋出帝石重贵)。但科举考试倒是一直没落下,自后梁开平二年(908)开科取士,至后周显德六年(959),除后梁、后晋时曾停举数次外,“至于朝代更易,干戈攘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七》)。每科进士少至4人,多则达到25人,50余年一共产生状元12人。
  但也因为改朝换代太勤,所以读书人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虽然考到了进士甚至状元,但很快也就在战乱中销声匿迹,12名状元中,除了后汉乾祐元年(948)状元王溥、乾祐三年(950)状元王朴在历史上名声响亮之外,其他状元多数默默无闻。
  王溥在世宗即位后,力挺柴荣御驾亲征参加高平之战,后任宰相,最终还因为陈桥兵变后手臂被范质抓出几道血痕而青史留名;王朴亦是在世宗朝官至宰相(前文
第九章《最后的远征》曾提到这个状元宰相),连赵匡胤也要忌惮三分。
  其他的状元们默默无闻到了什么程度呢?徒步决定虚构一个故事来描述一下——宋真宗朝赫赫有名的宰相、莱国公寇准的老爹寇湘,当年是后晋开运二年(945)状元,可惜中了状元之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天坐着人力车在开封转悠,人力车夫问:“听说你是今年的状元?” 寇湘心想虽然现在资讯不发达,可居然随便一个车夫都认识我,可见咱这知名度着实不低,于是兴奋地点头称是,还问:“你怎么认识我的。”车夫遂说:“太巧了,我是长兴三年状元。”又指着路边一个卖烤地瓜的老头:“那位更惨,天成二年状元。”
  这当然是有点夸张了。
  赵匡胤决心改变读书人的出路,所以刚刚发表完《国王的演讲》,从陈桥驿赶回开封,就在建隆元年二月(960)举行了北宋第一场科举考试,录取了状元杨砺等19人。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录取了状元张去华等11人,此后数年,每榜也都录取十来名进士。
  不过这么点人很明显满足不了赵匡胤文人治国的目标,所以开宝三年(970),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也不容易,现在怎么样了,没有靠拉人力车、卖烤地瓜为生的吧?都给他们赐本朝进士出身、封个官做好了!
  于是这百余名幸运者成了第一批“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开了“恩科”的先例。日后每逢重大事件,皇帝都会再设“恩科”,给那些最近考试不佳的举子们再一个重考的机会,好比如今高考落榜了再读一年。
  除此之外,太祖还实行扩招,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里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增加了同进士出身之后,录取人数便大为增加。
  当然,这个“同进士出身”,跟真正的进士还是有点区别的,所以后世出了一个著名的“同进士出身”的故事。清朝名臣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虽然日后封侯拜相,极尽荣光,但始终没办法去掉那个讨厌的“同”字,成了他多年的痛,同僚知道他的心事,所以尽量不在他面前提及“同进士”三字。
  某一日饭后,曾国藩与幕客们闲聊扯淡,出了个上联求对,云:“如夫人”。如夫人就是小老婆,如者,实不如也。引申之,此联其实有七个字:“如夫人不如夫人。”此时幕客李元度口舌伶俐,脱口而出:“同进士。”数十年间曾国藩一直以此三字为耻,想不到,今天当这么多人面听到,于是面色大变,聚会不欢而散。后来有人将对联加以完善,变成上联“替如夫人洗脚”,下联“赐同进士出身”,倒也工整。
  不过北宋立国之初,科举还不完善——想想赵匡胤在任命赵普为相时候,连敕书上需要现任宰相签字这一礼节也不知道,所以对于考试中出现其他纰漏也就属于正常了。当时是没有殿试的,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需将录取结果告知太祖即可。
  到了开宝六年(973)赵匡胤拿到礼部呈上的名单,心情很好,打算跟新科进士沟通沟通感情,将几十名进士带到了讲武殿面试一番。不料一番闲谈,发现进士中有个叫武济川的,不但知识浅陋,而且回答问题时慌张失措,牛头不对马嘴,于是下令将其刷掉。此时刚好落榜的士子徐士廉击鼓投诉主考官李昉作弊,因为这个面试表现极差的武济川竟是李昉的老乡;赵匡胤一看事情猫腻不小,于是召见了落第者306人,令殿中侍御史李莹为考官,重新考试,再次录取了其中的195人。因为重考时候有“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 ,所以就把皇帝亲自考试这一道程序叫做“殿试”,而且此后殿试也就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程序。
  而且北宋初年,考试录取不是按照答卷的成绩,而是按照交卷的先后判定名次,最先交卷的判为状元。建隆元年状元杨砺就是当年考生中答卷速度最快的,到了开宝八年(975)的殿试,录取方式仍是如此。不过这年的殿试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同时交卷,太祖阅卷后觉得两人的水平差不多,很难分高下,于是随机应变,命令通过摔跤的办法来决定名次。结果王嗣宗反应敏捷,太祖话音刚落就立即出手,陈识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摔倒,王嗣宗遂被点为状元,世称“手搏状元”。
  不过如此得来的状元称号似乎不能服众,日后王嗣宗一旦跟人纠纷,对方就会讥讽:“手搏状元,何足道也?”王嗣宗满脸无辜:这能怨我吗?
  直到太宗淳化三年(992),“文思苦迟”但是“文理可观”的孙何中了状元,而且在宋代状元中首创了连中“三元”的奇迹,从此科举日渐正式,以答卷的速度决定名次的办法也就被取消了。
  当然这些事情年代跨度久远,太祖的有生之年是等不及看到了。当他此时在乾德末年看到宋朝上上下下都很认真地读书,并且自己也和花蕊夫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之后,心中的舒畅难以言表。
  很快,一个让他更舒畅的好消息传来了。
  
第二十一章 最穷的皇帝刘承钧
  开宝元年(968)七月,消息传来:北汉皇帝刘承钧死了!
  赵匡胤很吃惊,因为刘承钧此时不过43岁,正是“男人40一朵花”的好年纪,怎么说死就死了呢?以为消息有误,派人核查。
  很快不但死讯确认,而且死因也有了:由于常年生存条件恶劣,心理压力巨大,内外交困急火攻心,病了。这天没事干做了几个俯卧撑,做到第二个的时候就死了。
  闻讯的赵匡胤不禁惆怅,深究一下,他跟刘承钧还算有点交情的。
  早在乾德元年(963),赵匡胤就曾派使者到北汉传话给刘承钧,约他单挑:“君家与周氏为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之人也?若有志于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意思是说:你要有种就走下太行山,咱俩决个你死我活,不要让一方百姓跟着受苦。
  刘承钧三年前和李筠合力造反,虽没亲眼见到赵匡胤御驾亲征的狠样,但从前线逃回来的将士口中也多少听了一点,何况李筠打不过被逼自焚的消息曾让他不寒而栗,如今哪里敢跟赵匡胤单挑,赶紧派使者回信:“河东土地兵甲,不足以当中国之十一;然承钧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话说得可怜兮兮,大意是说:哪里是我敢跟您作对呢,我只不过是想守着河东这一小片地,方便给我家祖辈上上坟罢了。
  赵匡胤多半也就是想吓唬刘承钧一下,何况此时李处耘慕容延钊正在湖南跟张崇富他们打得不亦乐乎,真打也未必能抽得开身,见刘承钧语气这么可怜,心底一酸,告诉使者:“为我语承钧,开尔一路以为生。”
  所以后来虽然对北汉边境屡有骚扰,但终刘承钧一朝,太祖始终不曾加兵北上,甚至偶然想到刘承钧,还往往垂泪:这兄弟(刘承钧比赵匡胤大一岁),也太不容易了。
  事实证明赵匡胤错了。这么多年刘承钧哪里是不容易,简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相比于官二代孟昶无论是在花团锦簇的成都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成都,都能逍遥自在地填词泡妞,身在太原同样是官二代的刘承钧,境遇只能用“凄凉”来形容——曾经有几只耗子到刘承钧家里讨食,转了三圈,最后含着眼泪出来,告诉其他老鼠:“别去了,太穷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刘承钧。
  因为北汉的地理条件也就注定了在这里当皇帝将要孤独终老,当初刘崇因为长子刘赟被郭威所杀,断绝了向后周投降的可能,于是愤然立国。可是他也知道河东十二州的土地,虽不至于贫瘠到寸草不生,可是天上飞的除了云朵,地上四条腿的除了凳子,其他真是什么都不产。山里面煤炭倒是很多,可是前文已经提及,首先你不一定挖得出来,其次就算挖出来了也没人买,再退一步说,就算赵匡胤想买,牛车拉煤到了太行山下,难道还要让人把煤块一坨一坨背着翻过山去呀。
  所以立国之初刘崇就对着手下大臣说:“本来我是当不到这个汉家皇帝的,只是高祖皇帝手创天下,却被郭威夺取,如今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孤守河东12州,窘迫的情形你们也都看见了,我手头真没什么钱,所以跟着我日子肯定很苦,大家不要怪我。”真是言者心酸,闻者垂泪。
  日后刘崇给大家的工资标准是宰相月薪100贯钱(折合人民币60000元)、节度使月薪三十贯钱(18000元),看起来倒也不少,可比较一下就知高下:与之同时期的宋朝,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达到300贯(18万),一个知县的月工资也有25贯(15000元)。如果你在一公司上班,拿5000月薪,隔壁一人跟你干同样的事,别人月薪是15000,那种感觉大约就跟在刘崇手下上班一样了。
  北汉总户数约4万,人口约20万-30万,财政收入极其有限;加上随后几年刘崇为了报仇,先后于北汉乾祐四年(951)十月和乾祐七年(954)三月两次向辽国借兵南下攻打后周,不过先是被王峻困在晋州城外啃雪啃了几个月无功而返,后又在高平被柴荣赵匡胤打得骑着“自在将军”狼狈逃回太原,这么折腾下来,本来就很薄的国家底子几乎全被打光,乃至后来李筠刘承钧联手造反,李筠看到刘家皇帝的仪仗队就觉得寒碜,马上后悔。
  高平之战落荒而逃本就让刘崇吓得够呛,没想到战斗结束后柴荣又领兵围攻太原长达一个月,虽然没有攻下,可是赵匡胤居然把城门都给点燃,还差点攻进来。接二连三的打击摧毁了刘崇原本就脆弱的神经,这个60岁的老人于同年冬天死去,次子刘承钧即位。
  28岁当上皇帝的刘承钧其实也是个人才,史书上说他“少颇好学,工书”,如果老爹是孟知祥,说不准也会在四川干出一番事业,面对那几只蹿进自家里觅食的老鼠,写几句“硕鼠硕鼠,无食我粮”这样足以媲美《诗经》的诗句出来。可出身决定了他不但只能守着这块贫瘠之地,还得先后与柴荣、赵匡胤这两大强人为敌。
  他老爹留下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业呢?我整理了一下刘承钧每年要面对的北汉集团资产负债表:
  固定资产:十二州土地,地面的房屋、庄稼等附着物;约30万人口;约3万军队。
  固定投资:零。
  应收账款:零。
  税收收入:不详。
  流动资产:不详。
  然后再看负债:
  每年应付账款:辽国岁贡10万缗(折合10万贯,约6000万元人民币)。
  应付工资:俩宰相一宣徽使,12州长,年薪约4万贯(折2400万人民币),其他官员,按照官民1:200,官员平均月薪10贯计算,年支出18万贯(约1.08亿)。
  军费开支:数千万。
  社会保障支出:数千万。
  教育医疗等支出:数千万。
  简单罗列之下,基本可以看出,如果这是一个公司,那就是一个快要破产的公司。
  所以可以理解那几只钻进刘承钧家里的老鼠为什么流着眼泪出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刘承钧日后国家财政窘迫到了甚至要靠一个五台山的和尚的化缘所得来支撑的地步。
  这位五台山的高僧名叫刘继颙,是燕王(跟日后造反成功的燕王朱棣还是有差别的)刘守光之子,刘守光死后,家道败落,儿子就入了深山当和尚。可这位和尚头脑灵活,史载“为人多智,善商财利”,而且会讲《华严经》。《华严经》的具体内容徒步没有研究过,但是想必跟重庆缙云山那李一道长的水下闭气、全身通电的东西不是一个套路。所以刘继颙知名度很高,给他送香火钱的人也多,而刘继颙是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把辛苦念经的全部收入都拿来补贴了北汉财政。
  而且这位无私的和尚不光把自己的劳动收入捐献国库,还搞地质勘探,在团柏谷发现了银矿,带着老百姓“凿山取矿烹银”,甚至发挥五台山地处辽汉交界的优势,每年从辽国搞几百匹马交给刘承钧以补充北汉骑兵,号为“添都马”,成为北汉战马的主要来源,以一己之力,几乎撑起了北汉的半边天空。
  以上是刘承钧拮据生涯的部分写照。如果这个贵为天子的年轻人知道远在成都的孟昶正体验着那种奢侈到用珠宝装饰夜壶的泡妞生涯,一定感叹:“兄弟啊,你送得起女友一个2000欧的包包,我却只能送个2000欧的电阻;你送得起女友100W的跑车,我只能送个100W的灯泡。我为什么这么穷啊……”
  没人回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