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千万别学英语

_3 郑赞容(韩)
  “明白了。以后再来向您请教。晚安!”
  ----------
  自我领悟的阶段
  K现在已基本达到了“自我领悟”的阶段。换句话说,眼里看到的,耳中听到的一切英语都在头脑中设立的“英语屋”里面得以自动录入、分类和储藏。从现在开始,K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高她的英语了。细听CNN新闻,就能熟练地掌握时事英语;集中收看法制影片和法制电视剧,有辨析风格的英语基础就会更加巩固,读一卷小说,则文学表现力日趋丰富;看一段散文,就离美国人的心理更贴近一步。
  第四阶段总体来说是一个database的构筑阶段。换句话说,信息种类越多,所构筑的database也就越有体系。因此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进入第五阶段以前,最好能找到美国电台一天的所有节目浏览一遍。新闻、电视剧、广告、专家访谈、电影、喜剧等等,这些美国平民所常见的节目,将有助于你体验在录像带中无法体验的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最生动的部分。特别是广告和喜剧(comedy)节目尤其如此。
  通常,广告所追求的最佳效果,就是要触动每个人的心,让他们快乐,或者令他们悲伤。所以反过来,它也是用来揣摩美国人心理的最好资料。而喜剧则侧重于将他们的日常生活戏剧化,甚至于你能从中了解一个美国家庭从早到晚一整天的生活模式。经常收看这些节目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一个人丢在美国,相信你都不会有任何陌生感。(纯属理论,未经实验证实——作者注)
  不管怎样,当你认为自己在第四阶段已准备足够充分的时候,英语对你而言,就不再是普通的文字,而应该是伴随着画面的文字了。就像是告别了无声片时代,进入到有声有色的彩色片一样。当你说“I’m sorry”的时候,脑海里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这种情形下肩部的动作,对方的神情和可能的回应。当你听到“I love you”的时候,心里会有种难以抑制的欢欣。甚至于在你怒气上涌的时候,“bull shit”、“god dam”等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脱口而出。也就是说,在英语的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中都已经浸染上了你自己情绪的色彩。
  一般来说,这种情感和语言完全交融的状态,只有在母语中才有可能发生。但不并不是绝对的。当你自己口中的英语再没有丝毫的生涩之感,当别人充满敬畏的目光让你感到诧异,让你摸不到头脑,甚至怀疑“我脸上是不是粘上灰了”,当你突然恍然大悟,明白这一切“都是英语惹的祸”的时候,那么,英语对你来说,已不再是第一外语,而成了你的第二母语了。
  和美国人说话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你不懂的单词。第一外语和第二母语的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最能表现出来。处在第一外语阶段的人张口会问,那是什么意思;而处在第二母语阶段的人,十有八九会只注意领会说话人的意思而将其忽略过去。只有在知道自己领会错了时,才会问:“你刚刚说的是这意思吗?”
  处在第一外语阶段的人总是尽力想听明白、说清楚每一句话,这般地绞尽脑汁咬文嚼字,没几分钟便已精疲力竭。甚至还希望能尽快打发对方了事。相反,英语到达第二母语阶段的人,说话再不是什么负担,哪怕是彻夜的畅谈,也不在话下。
  到那时始你就能随心所欲地与美国人谈笑自如,甚至互诉心声,分享人生的乐趣和苦恼。事实上,向外国人诉苦心情更加自由轻松。在举目皆亲的我国,无心的言语亦可能招徕事端,而和外国人交谈则不同,他们远居异邦,自然不用担心会泄漏你的秘密。
  ☆韩语中复杂的内容可以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
  用英语倾诉苦恼或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使人感到奇怪,为什么韩语表达那么复杂困难的东西,在英语中竟会如此的简单?有时甚至结论就在你的面前。这是为什么?
  首先,因为我们的英语水平比问题所涉及的水平,要低得多。比如说,用韩语表达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一般会对历史、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令人叹服的分析,而用英语表达,无非是“官僚主义的产物”、“权威主义文化的影响”等简单的言辞。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只不过是建立“自律和民主的体制”、“改变现在干部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的,要换岗换人”。话是很爽快,但内心的某个角落,却总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过美国人听了这话,或许会发出“Oh, smart”的感叹。
  产生这种结局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即使在韩语和英语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单词,也会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语言色彩。在英语圈里面,“官僚主义”也好,“权威主义”也罢,都早已消亡或正在消亡。这样一种必然的趋势,使他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表现出的乐观的态度和必胜的信心。而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韩语中的这两个单词,带有无法逾越的内涵。“就算人们再怎么想摆脱它们的束缚,但由于它们的根基极其庞大深厚,一旦激起反抗,便会形成巨大的阻力,迫使改革无法进行下去。”假如想用英语来表达这样的意思,恐怕只能选择完全不同的单词了。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掌握语言的理由,也正在于此。即不管在什么时候,语言都不仅仅限于词典上的意义,它带有在整个文化圈内通用的意象(image)。“总统”一词在韩语中是“最高的公务员职位”。而英语的“president”却有“总统”、“议长”、“酒店名称”、“高级轿车品牌”等等含义,只是在表示权位时和我国的“总统”同义。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一部分胆小的韩国人仍然不敢对总统有这样那样的评论。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莫大不不敬,所以连“president”一词也不敢随意引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不把英语和英语的文化联系起来,而是按韩国(自己的)文化习惯来说英语,美国人会感到奇怪:“究竟他们是从哪里学到如此奇怪的英语的?”举个例子,当美国人表达“请……吧”的意思时,通常会说“Why don’t you……”而你却回答说“我没有说不行啊!我就是想这么办的啊”。当看到汽车驶进“gas station”而不是“加油站”的时候,也许你又会发出感叹:“原来美国的汽车都是使用L.P.G(gas)的啊!”之所以说出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正是把英语生搬硬套到韩语所带来的后果。
  这样的情形甚至波及到同声传译领域。国际学术会议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台上的韩国的学者正在作报告,台下的外国专家们却都把同声传译机的耳塞取下来放在桌上。会间休息时我悄悄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翻译的话听起来太奇怪了。
  直接听过了我才明白,原来翻译问题另有原因。发言者随兴所至自由发挥。而翻译们却只知道照本宣科。例如,台上的人正在讲“依我看,错在没有全面地看这个问题,而是片面地对它进行了处理”(口语),而同声传译机里在说“我判断,错误的原因在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带偏颇的考察,而非整体性的分析”(书面语)。我只要想想研讨会上的这种发言,就会觉得头疼的。
  ----------
  生活在韩国,英语也能达到母语水平
  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在韩国国内学习英语的人,无论怎样,也赶不上那些生活在英语圈的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还有人说,学习外语,如果不是从很小的时候(10岁以前,也有人说7岁以前——作者注)就开始的话,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有所突破。这同样不是真理。
  曾经有人就证实了这些观点的荒谬。他就是19世纪的考古学家Heinrich Schliemann。从年轻时代就得到一笔巨额财产的他,一生中惟一需要动脑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无聊和寂寞而使生活过的有情趣。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沉浸在考古学中。同样,学习外语也是他消磨时光的方法之一。
  他用了许多时间去思考和研究,怎样才能做到不用去国外,也能学到一口流利的外语。最终他从幼童们牙牙学语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找到了秘诀。虽然我所介绍的秘诀看起来很像是Schliemann秘诀的翻版,但那无非是因为我比他晚出生了几百年而已。
  事实上,我们俩的方法还是有所差别的。Schliemann出生在包含世界众多语言的以罗马为标志的文化圈内,他的母语就使用罗马文字。所以他的秘诀只是以罗马文字文化圈为背景的,从而与我的诀窍有着本质的不同。
  所有以罗马字母为标志的语言,其特征都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只要你掌握了其中之一,就意味着你对第二、第三种外语的学习已经完成了一半。事实上,如果去过了欧洲你会发现,在那里,说着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或是德语、荷兰语、丹麦语、瑞典语的人们,很多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多种语言。Schliemann按照他自己的秘诀,一生共学习了22个国家的语言,而且都不局限于简单的问候用语和会话,而是达到了通晓的地步。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让他发掘到古城特洛伊(Troy)遗址,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
  ☆年纪轻轻,为何对我用非敬语
  Schliemann的秘诀中有一条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每天到外语培训班做1个小时的Speaking练习”。我国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无法实行它。甚至连那些德国的留学生,在外语课上也总是双唇紧闭,一副“沉默是金”的神情。更有人因为年龄比自己小的人无礼地使用了非敬语,而生气得不再说话。(德语和韩语一样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不同的是德语中根据亲近程度来区分敬语和非敬语,而韩国语是以年纪的长幼来区分的。)那是由于他是以韩国的方式来理解的。
  在我国,人们只在有充分自信的情况下,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这样,绝大部分人还是被点到名才走上讲台的。这可不是外语学习时才有的现象。
  德国的孩子们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受教育过程中,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是评估成绩的一个因素,这是韩国侨胞的子女告诉我的。在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下,每一个人都勇于表达自我。相反,在我国,人们不是鼓励他人去发言,而是一味的劝阻。
  现在想想,我上高中的时候,举手发言的情况,仅限于到黑板解答数学题而已。在这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育体制下,教学内容所针对的对象只不过是听力健全的人,而不在乎他会不会说话。
  接受十几年这样教育的人,偶然来到国外,突然间置身于形形色色不同人种当中,在不同颜色的瞳孔注视之下,恐怕没有人能保证他能态度从容地侃侃而谈吧。
  说到这儿,我又不禁想起第一次在研讨会上被德国教授点名提问时的情景。记得虽然但是讨论的主题恰好是外国的事例,但我还是和平常一样默默地坐在那里倾听着其他学生的发言。和别的韩国留学生一样,我更愿意在研讨会上静静地听讲。
  “大家想听听东方文化圈里的情况吗?”教授意外点名让我回答。所幸的是,在我自己发明的这种学习方法和帮助下,我的德语已经日趋完善,所以我毫不费力地一一介绍了韩国的例子,也回答了其他人的提问。下课以后,一个女同学走过来这样说道:
  “我以前一直以为你和别的韩国人一样,是因为说不好,听不懂德语才总那么默默地坐着。你该不会是在德国上的中学吧?”
  从那以后,我便决心一定要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那女孩关于“别的韩国人”的言语深深地刺伤了我的自尊。我为韩国人学习英语开发秘诀的原动力也正在于此吧。只有树立起这份自尊,才能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在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决不会允许自己语无伦次。
  讲到这,我又不禁联想起上文提到的那位在一企业语言研修院担当下午授课的犹他州出身的美国讲师。他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在他的课堂上采取了特殊的授课方法。当“Discussion”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惹恼他的学生。辩论的主题往往取自当日热点报道和我国历史问题,因此学生们总是轻易地被激怒,进而纷纷举手反驳他的观点。后来他才告诉我,这其实是他的一个策略。“韩国人只有在愤怒,或者是喝醉了的情况下才敢开口说英语。所以我才那样做的啊!”
  不管怎样,我所讲的这些秘诀,都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学好、用好英语。而从第一阶段的第四阶段我始终强调的“大声朗读法”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经常翻翻英英词典,熟悉基本词汇和提升造句能力,也是Schliemann的秘诀中没有提及的方面。
  用正确的方法取代我国国民所接受的错误的外语教育。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使命。只有完成这项使命,我们才能真正把英语变成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解释”也好,“研究”也罢,这样的字眼只适用在“拉丁语”之类的古老语种的身上。而在所谓的“英语研究”、“英文解释”泛滥的我国,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还任重而道远。
  
  攀登第五阶段:文化融通 渐入佳境
  ----------
  第五阶段的六个要领
  第一,准备1张最近的英文原版报纸(在美国发行的报纸)。
  第二,从社会版面挑选一篇短文章(1-2分钟就能念完的),然后大声朗读。必须坚持到完全消化为止,就好像自己成了新闻主持人一样。
  第三,当确信自己不看原文也可以记住文章内容时,把它像讲一个故事一样绘声绘色地复述下来。
  第四,能够流利地诵读时,再选第二篇文章,重复上面所讲的方法。
  第五,看完一个版面后,就像第三阶段那样处理不认识的单词。
  第六,把报纸上广告,名人访谈,漫画等所有的内容,都按上述方法加以学习。
  ----------
  被公司炒鱿鱼的K
  冬意越来越浓了,韩国社会所遭遇的动荡却不见丝毫消减。某一天,K突然又来了,脸上不再有往日的微笑,一幅忧心忡忡的神情,她无力地瘫坐在沙发上说道:“我被炒鱿鱼了。他们说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要求已婚的女子自动辞职,现在看来有TOEIC 1级的实力也没用了。真想不到会如此没有原则,在公司里每天晃晃悠悠混日子的人,就因为他们是男人、姑娘或者一家之长就可以继续工作;只有结了婚的女人,哪怕再优秀,再可靠。因为家中总还有人养着就得辞职……这都算什么啊!”
  是这样啊,早知如此晚点结婚好了。可是总不能为了不被炒鱿鱼而推迟婚礼啊!
  “看来,有些传闻还真是真的,我们公司的人事管理水平不过是三流水准。还说什么未来的世界是一流的头脑支配的世界,说什么重视高级的人才……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昨天忙着写劝退辞职信,哪有什么时间做什么打算!昨夜我想了好久,我又没有什么特长,哪儿会录用我呢?你说,我怎么办才好?”
  “不如试着用英语与别人一争高下。”
  “用英语?你是指翻译之类的工作吗?”
  “那些只是一方面,现在你还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我想首先进一家外资公司更好一些。”
  “是吗?可是如果去那种地方求职的话,竞争一定会很激烈吧?”
  “只要那家公司是以书面材料和英语面试来决定录取与否,那你就有绝对的胜算。”
  “真是那样吗?”
  ‘你先这么办,今天回家的路上,你去一趟美国文化院或大使馆,要一份原汁原味的美国报纸。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把它彻底弄懂,做将来面试的底料。我敢保证你一定会通过。“
  “非要是报纸才行吗?我想您的意思是指时事英语吧。”
  “嗯,是有这样的意思,你现在的用词一般都比较简单,还偏重于日常生活用语。但如果在面试的时候,讲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分量的话,就能得到高分。报纸上的文章虽不是最难、最有深度的,但对事物都有着最详实的表述,俗话不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一张报纸是人间社会的缩影,尤其是要想掌握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的用语,再没有比报纸更好的教材了。”
  “那么,我怎样才能完全理解报纸的内容呢?啊,我知道了,好像可以用博士您教的方法。”
  “没错,这很简单,首先翻开社会版,挑出一段短文,长度嘛读起来大概1-2分钟就可以了,接下来你就不断地大声朗读,一定要带着向对方传达的感觉去读,你应该逐渐能够记下来,然后把你的眼睛从报纸上移开,想象你正在讲故事,这样就能非常熟悉而自然地复述下来。在复述的过程中对照原文,再从头至尾复述一遍。就这样反复练习,直到流畅通顺为止。用这种方法记下报纸上所有文章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是在假设你每天都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一次练习四五个小时的前提之下。”
  “那样的话,我真成了英语通了。报纸上的内容可是包罗万象啊。但是这其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生词,那又该怎么办呢?”
  “啊,我忘了提这一点,在完成一页报纸之前,你只需要不断地朗诵,直到熟读了一页之后,再开始查不认识的单词,这和以前的办法完全一样。这样的话,当你能够看懂这张报纸上所有的报道之后,即使没有词典,普通的刊物也已经难不倒你了。”
  “博士,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您真的研究过这种方法吗?”
  “研究?说研究言过其实。确切的说一半是因为偶然,一半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在德国的时候,有一次打工找了一份操作挤压机(PRESS)的工作,手和脚一个都不能闲着,但却一点儿都用不着眼睛。而且工作的地方一名女工都没有,是完完全全的男人之家。最后想出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看杂志。要看就看最难的,所以我选择德国知识分子最喜欢阅读的《Spiegel》。真的很难懂,但也不能查词典,只能咬牙读下去。虽然在内容的理解上有一个时间差,但最后还是能够理解。第一本我看了三个星期,休息了两天后,在周一,我又照例看起了第二本,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篇文章我没看几遍,很快竟理解了,真是太棒了!这样我就匆匆翻开了第二篇,结果还是一样。那时候我头脑中闪过的便是这个方法,或许可以称为‘切莫小视人类的头脑’,哈哈。”
  “您怎么会想到去看最难懂的杂志呢?如果是我的话,我恐怕会选类似我国的《FEEL》或者《YOUNG LADY》之类的杂志。”
  “事实上我也想那么做呀。可是在德国,那类杂志大多很薄,买一本根本就看不了五个星期,所以我放弃了那样的想法。现在想来还真得庆幸当时的选择。那年假期结束,去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发现我几乎都能听懂了。要知道上一个学期由于听力不好的缘故,比起理解课程的内容的困难来,如何驱赶瞌睡似乎更是一个问题。这种变化很奇妙吧?”
  “像博士您这样有语言天赋的人本来就很神奇嘛,可对普通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哪谈得上什么天赋,要说差异的话,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喜欢语言罢了。因为喜欢,才会更关心,更全神贯注,就是这样。”
  “这就像那句广告词那样,像我们以前所说的那样,人们的语言天赋肯定有所区别,但只要方法正确,最终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与来的时候不同,K带着兴奋的神情回去了。从她身上的气质,我相信她一定会成功的。如果她真的昂首走进某家外国公司,那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公司人事管理上的悲哀。
  人事和总务部门的职责,在于为其他创利部门提供后援,但不知从何时何地起,他们手中都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让人不解的是,那些不知市场(Marketing)为何物,不清楚营销的动态、不明白生产线情况的人,究竟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往往都可以飞黄腾达。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离上层更近,那就更让人难以释怀了。
  然而,最令人寒心的话出自某大公司人事科长之口:“两个相恋的人在同一部门工作的话,旁人看来恐怕不太好,所以还是把他们各自调离的好!”
  这个公司究竟处在哪一个时代?
  ----------
  秘诀毕竟是秘诀
  我教给K的所谓“求职外企基础训练方案”正是第五阶段的内容,这是使水平更上一层的最后整理阶段,因为它对方方面面的英语都将有所涉猎。企业广告、个人广告、漫画、评论等种种文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主题,都以多样的笔触和鲜明的观点淋漓尽致地反映当天该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但你把这一切都以话语的形式融会贯通之后,大脑就会自动地开始构筑语言的逻辑体系了,即进入“自我领悟”的阶段。
  与你所涉猎的内容和水平相应,你的变化幅度也会是相当惊人的。这种情形在你真正体会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许许多多的人来请我传授他们提高语言能力的秘诀,于是我就这么做了。每次只教他们一个阶段的方法,这是我在德国时得到的经验。当时我把所有阶段都教给了他们,但与他们的保证相反,或者改变了顺序,或者改变了方法,最后全都失败了。我把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为韩国人性急的秉性。所以下定决心。回国之后首先只教第一阶段,所有人都纠缠着要我把所有的诀窍都传授给他,我告诉他们:
  “完成第一阶段后再来,我会教你第二阶段。我们韩国人性子太急,往往第一颗扣子还还没扣好就想扣第二颗,第三颗,结果不得不从头来过,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
  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过不了第一关,因为大家还是不相信,哪怕是获得成功的人亲自在他面前作证,也仍然不愿相信,疑心重或许也是我们韩国人的一种特有个性吧。在第一阶段里,那些边对照边学习教材的人及那些违反绝不看英韩词典的禁忌,主张偶尔查看英韩词典反而更有效的人,在下一次的TOEIC考试时,成绩都不可避免地倒退了几十分。
  对事物的结果不做任何验证就妄下结论的人,是使这种学习方法很难得以付诸实践的最大阻碍。也有把句子分割开来听,之后埋头苦背的人,或者把文章讲解全部看完之后才去听的人,等等。我的学习方法被他们演绎地花样繁多,层出不穷。这该怎么说呢?也许大家都太聪明了吧?
  还有不少人说自己按照我所提供的方法中的要求去做了,但却没有收到成效。这种情形十之八九是因为他们的阳奉阴违,要不就是他们自欺欺人。水平没有提高是事实,但一切都按要求去做一定不是事实,没有坚持天天练习,没有每隔六天就休息一天,第一盘磁带还没完全结束便匆忙进入下一盘,放在车里一点一点断断续续的听,或者是挑了一个和自己水平极不相称的带子等等,他们所说的照章行事,都无不有着这样那样的偏差。
  然而,这可不是小事。有的时候,更会带来严重后果。本来应该发生的现象没有“幸临”到自己的耳朵上的话,渐渐地你会觉得越来越困难。先是缺少了兴致,随之也阻止了进度,如此这般,你不得不跳过去,一两次的跳跃就足以毁了这个学习方法了。这些放弃了这个方法的于是便又回归到了传统学习的轨道上来,重操到那种花费再多时间也毫无效果的学习方法。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是习以为常了吗?还是看到别人都采取那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一种从众的心理?
  我所教过的职员中,最后各自都找到了自以为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预想之中的事,我决定在旁边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变化。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他们的英语也荒废得差不多了。
  在人们连公司出钱为其提供的考试机会都不加以珍惜之时,IMF(经济危机)破门而入。紧接着所谓的整顿解聘,劝退等恐怖的字眼传遍了办公室的角角落落。人们想加强自身实力的渴望以飞快的速度蔓延开来,以至于形成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应试热潮。
  一个月公布的成绩正如我所料,根本没有人在分数上取得进展,还有的人始终游荡于各个级数之间。考分400左右的最多,阅读还好,绝大部分人在听力部分大失水准。参加考试的人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也许这算不上是什么值得悲观的事情,但所有的当事人却都对此忧心忡忡。那么他们按照我的方法学习时,他们面前的最大绊脚石究竟是什么呢?
  “每天坚持2个小时左右的学习对我来说太困难了。”
  其实一切还是年轻的过错。想想我和他们一般大的时候,也不知学习为何物,每天下班后,就约上几个公司里合得来的同事出入于台球场和酒吧。周末则忙于应付各种约会或去集体约会。星期天一觉睡到正午。长此以往,乐此不疲。而现在的年轻人除了和朋友在一起之外,还可以在电脑上消磨时光,其乐也融融,确实不容易把时间投放在乏味的英语学习上。
  “有时也经常产生一些想法,在睡意朦胧中,觉得应该挑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但只是想想,却没有去做,呵呵。”
  尖端技术的秘诀也好,语言学习的秘诀也罢。既然称之为秘诀,就必然有其道理。换句话说,若能将其随心所欲地改变,那它也就不再成为秘诀。我们韩国人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改变的“开创精神”上看,实在是非常出色。
  “逻辑上说好像是那样,也一直想试试,但一天天地过去了也始终没能付诸实践。”
  是习惯了花钱学习的缘故吗?或许是因为秘诀得来毫不费力,丢弃也并不觉得可惜?什么也没做而任凭岁月流逝的人好像为数最多。或者是因为现在有个秘诀,就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开始就会有好的成果而心有余裕吗?
  “这次我一定要试一下这个秘诀,你说怎么做来着?”
  的确,这个秘诀看起来非常简单。人们往往认为秘诀就应是非常复杂且有难度的,但是那只是成见而已。在工学领域里,像“再多削一次”这么简单的方法也可以说成是秘诀。
  ----------
  水到渠成的英语
  第五阶段的六个要领
  第一,准备1张最近的英文原版报纸(在美国发行的报纸)。
  第二,从社会版面挑选一篇短文章(1-2分钟就能念完的),然后大声朗读。必须坚持到完全消化为止,就好像自己成了新闻主持人一样。
  第三,当确信自己不看原文也可以记住文章内容时,把它像讲一个故事一样绘声绘色地复述下来。
  第四,能够流利地诵读时,再选第二篇文章,重复上面所讲的方法。
  第五,看完一个版面后,就像第三阶段那样处理不认识的单词。
  第六,把报纸上广告,名人访谈、漫画等所有的内容,都按上述方法加以学习。
  以上几点是对第五阶段的整理概括,也是我的秘诀的终结篇。到现在为止,了解这一阶段的人只有K一个人。K怎么样呢?应该是早已通过最后的一个阶段了吧?对成年人来说,要想掌握一门外语,恐怕只有这一个方法。必须克服无聊和厌烦的心理,必须牺牲几个月的晚上,当然周末除外。如果光凭一般的忍耐和觉悟,这条路是无法走到尽头的。
  对孩子们来说,这一切要简单的多。有一天,我8岁的儿子正在看英语原版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片中有一句“I wanna go home”,我问他: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嗯,知道,他是说他想回家。”
  这真是太神奇了!妻子说,这录像带孩子已经看了有10多遍了。再问他片中其他的对白,孩子他竟然张口就能答出来。要知道我儿子可是至今连一个罗马字母都不认识的,但难以想象的是他的发音绝对是标准的英语啊!
  前不久和一个老朋友见面时,聊起了他的女儿,她现在上高中2年级。从初中起,我的这个朋友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带给女儿各种各样的电影录像带作礼物,这些年下来,她的英语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
  讲到这,我不禁想谈谈孩子们如何更好地学习英语。就像上面所说的,一定要使孩子在自己体验快乐的前提下接触英语。在小学里,让本身在发音、句子、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完全没能摆脱韩式英语桎梏的老师走上讲台去进行这种填鸭式的所谓英语早期教育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即使孩子回到家能说几个英语单词,而使父母们倍感欢欣,但这又能有什么效果呢?
  应该让上小学的孩子们看一些有意思的动画片,例如《Beauty and the beast》、《Peterpan》、《Alien》等连成年人都喜欢看的名片。
  对于初中生来说,电影录像带也同样适用,或者在电视节目中挑出适合初中生看的著名影片。到初中毕业为止,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已经足够了。
  进入高中以后,按照本书所介绍的成人用秘诀学习就行了。当然对一个从小学开始坚持看英文原版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秘诀或许过于容易了。
  那些在国外出生的孩子,他们的韩语一般来说都不太好,但偶尔也有例外。在我所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这样一个。他大概16岁左右,是在德韩侨的后裔。他的韩语水平已不是“流畅”二字所能形容的,完全可以说是最高级的韩语。于是我问他是不是在韩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说没有,甚至连放假期间梨花和延世大学专为韩国人后裔开设的讲座也从没参加过。
  “从我小时候起,父亲就不理我用德语提出的问题。所以我是在和母亲用德语,而和父亲用韩语的过程中长大的。”
  “每到周末,父母总会借来满满的一大包韩国电视剧。电影的录像带和我一起看。有时看得入迷,连饭也在电视前吃,偶尔还熬个通宵呢。”
  “不知何时起,我又突然想看韩国小说,父亲知道后从地下室找了一大摞小说给我。”
  他说,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才真正的体会到了韩语的精髓。所以从那以后,他连韩语中的俗语也掌握得滚瓜烂熟了。
  这个例子,再次让我清楚地了解了掌握外语的最佳方法。看来强迫地灌输和死记硬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
  英语,从头开始
  成年人学习外语吃力的另一原因是他们的语调已经固定成型。讲着一口韩式英语的人,他口中说的是英语,但语调却和韩语一模一样。经常与外国客户洽谈生意的人说的英语就像一连串的谜语,实在是很难懂。再听听他们讲韩国语,仍是一堆谜语。
  对有方言的人来说问题就更加严重。特别是那些无法改变庆尚道方言的人则更是如此。庆尚道方言的特征是缺少几个发音,及其独有的抑扬顿挫的语调,那些无法区分P和F,B和F发音的人,绝大部分都来自庆尚道。
  不论怎样,要学好英语,首先必须改掉原有的口音。不,与其说是改掉口音,不如说是学好标准的韩语更加确切。只有这样,你说的英语才不会搀杂着庆尚道、全罗道或忠清道的口音。有一位韩国籍的美国国际律师,说韩语时带着釜山口音、听起来很是滑稽和有趣。但若我国的人讲着带庆尚道口音的英语那就更是可笑至极了。
  那些沉默稳重的人同样也学不好英语。“那些家伙对年长之人都直呼其名,相互之间也从不使用敬语,简直是等外之民”,有着如此念头的人绝对学不好英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去试图弄明白,在英语中本就没有韩语中所有的敬语,非敬语之分,这样的人首先应该学习学习别的文化圈的礼仪,这是对异域文化的尊重。正如我们以我们自己的传统为荣一样,同样应该懂得尊重其它文化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是我们民族所欠缺的地方。甚至连TV 、广播、报纸等大众舆论媒体,对其他国家的“固有文化”,也常以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陌生为理由,把它视为笑柄或者投以轻视的目光,百般挑剔。对那些文明程度远不如我国的国家,这种讥讽就更加露骨。这种令人厌恶的优越感究竟源于何处?
  回想一下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这恐怕是维新独裁时期“国民洗脑教育”所造成的后果。“韩国三千里锦绣江山有着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美丽景色。这个被印度诗圣泰戈尔誉为‘东方明灯’的国家,崇尚忠孝礼智信,堪称全世界之楷模。他有着仅次于犹太人头脑的优秀基因,对他来说成为发达国家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就是从小就被深深灌输进我脑中的思想。连当时的媒体迫于权力的淫威,为当时的集体催眠战略推波助澜,以取悦上层。受过当时教育的人直到如今,对这种说法仍深信不疑。
  世界上和我国一样有着美丽山河的国家数不胜数。然而在世界原名的观光地中,最最骄傲自大,常常出口不逊的就是我们国家。甚至连是否真地曾经以世界人民为对象进行过智商检测这件事本身也无从考证。
  只要智商不低于80的人都会明白,在美国大学中以优秀成绩毕业的韩国人往往并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性。不能完全地代表韩国。但那些智商高达120天才们却以这些人为例,来证明我们国民非同一般。
  最近的电视公益广告常常出现这样的话“临危不惧的韩国人”、“危机中更显智慧光芒的韩国人”。然而,这话无非是经营不景气的集团的一种催眠策略而已。看看这些不争的事实吧;市场上“集团性投机行为”滋生泛滥,只顾自己的生存,紧攥手中的美元不放,经济危机后进口车和洋酒的销量反而增长……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地证明了,我们韩国的国民,和其他国民一样平凡无奇。
  虽然人们已经越来越了解历届政府实施这种“催眠”政策的意图,但他们还不明白,这种政策的最终结果,必将导致整个国家危机的到来。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媒体在每次爆出重大事件的时候总是把我国和世界上其他成功摆脱危机的国家一一对比,对我国的弊病进行尖锐的剖析并向广大民众大声疾呼。然而即使这样震耳欲聋的呼喊中,懵懂的大众依然犹如大梦未觉。看来几十年来的集团洗脑和催眠在人们大脑中的残余,要比想象的还要根深蒂固。去年夏天,经济危机浮出水面后爆发的“朴正熙向往症”便是明证。
  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真正怀念的并不是朴正熙本人,而是怀念当时国家给国人带来的优越感。这种情结就如同好莱坞电影中死了一千次也照样能在续集中复生的幽灵一样,以后也仍然会存在的。
  我们还是回到英语学习上来。学好英语究竟意味着什么?按照常理,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一点。为了升学、求职、早期教育,抑或是因为邻居家的孩子在学……,这样的理由和目的,对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毫无帮助可言。英语是处于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人所使用的语言,不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是冷静地承认,并充分地认识到英语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国民在对衣食住行的追求上,追随美国人的时尚,但在思想方式上却因循守旧,沿袭朝鲜王朝时期“阶级观念”、“党派之分”的陈腐传统,学好英语,将为彻底改变这些令人堪忧的社会现状提供有力的工具。
  我们国家的成年人至今还不理解青春。青年人是有着松软头脑组织的群体。在他们身上,那种合乎自然的天性,和对人性的敏锐感觉还没有消退。当他们为Seo TaeJi(韩国当代著名歌手)独特的音乐而疯狂的时候,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我国文化深奥内涵的客观感受性。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引进会加深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奴役。还有人说,对日本文化的开放会招致新殖民时代的到来,这些都会对青年人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事实上,做出此等判断的所谓社会指导层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他们在大众媒体的支持下对人们的生活指手画脚,却全然不顾及是否有人要求过他们的领导,更没有人扪心自问:“我有当领导的资格吗?”
  或许只有年轻人才能以冷静的视角来审视他们。正因为如此,英语对他们而言才更为重要。整个英语文明的基础则是“人道主义”,是对“每个自然人个性的尊重”,而这也正是我国年轻人身上最欠缺的部分。从呱呱坠地之时开始,我国年轻人便无可奈何地生长在“胜者为王败则寇”的环境中间。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不断提醒他们,一定要出人头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别说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哪怕是再小再单纯的梦,也没有其生长的土壤。
  美国又如何呢?美国人眼中的优等生,绝不仅仅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而是那些有着实际才能和优秀品质的人。这些人被选入哈佛(Harverd)大学、伯克利(Berkeley)大学、斯坦福(Stanford)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在那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成为美国社会的指导者。因此美国的领袖往往都很聪明,这一点,与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相比截然不同。他们的一生必须为赢得人民的选票而奔走,自然拥有非比寻常的演讲能力。常驻国外的大使掌握对象国的语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像我国这样,让一个连本民族语言都说不好的人当一国的领导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更不可能想象一国大使让国人蒙羞的情形。正因为此,他们才值得美国人民的信赖。
  我国的年轻人要学好英语的理由就在于此。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了解构筑英语文明一切优点的基石。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人回国后的述说,我国报纸电台派驻的特约记者发回的消息都与实际实况大相径庭。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所见所闻。对他们来说,能否去除韩国教育造成的误区,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是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
  学好英语,用英语去听、去看,去感受,这才是了解美国的最好途经。只有能用他们的语言,看懂他们的新闻、报道和电影,才能更真切地体验他们真实的一面。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由此而自然而然的推翻20多年我国教育体系中消极的一面,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果。
  通过英语了解英语文明,如果能据此而形成平衡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话,对你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英语知识的宝库里翱翔,游刃有余地领略硕学大家的名言名篇,这都是自然随之而来的惠泽!
  
  后记
  似乎到了该下结论的时候了。如果你真正按照本书所介绍的秘诀学习的话,那么对你而言曾经那么困难的英语已经不再是你的负担了。你不仅掌握了它,更由它而打开了一扇通向英语文明的大门。一个对人类社会认识的崭新阶段,因此而拉开了序幕。
  我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把头脑中如影子一般纠缠着你的一切妨碍客观公正性和感性开放的偏见及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并清除。
  克林顿陷入性丑闻的时候其支持率不降反升;德国总理候选人竟带着自己的情人参加竞选,这样的文化,我国国民中究竟有几人能理解。我们的媒体是如此表述的:“金钱至上的美国人本性的完全暴露”,“性观念紊乱的欧洲文化的代表性事件”。这种表述正是我国文化中夸大其词的倾向和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的陋习最典型的体现。
  美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总统是能让国人过富裕的生活的总统,我国国人有着完全相同的价值观。想想我们的维新时代,朴正熙的女性阅历绝不比克林顿逊色。但因为他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大家完全无视他执政时期近乎犯罪的铁拳统治,至今仍热烈拥戴他。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对美国人评头品足。
  对欧洲的性文化也不能简单地用紊乱一词概括。如果认为未婚同居是紊乱,那么对婚后外遇成风的我国性文化该如何理解?他们只不过是在以自身实践着对婚姻制度不间歇的批判和另辟蹊径的试图。他们在不能容忍人间的制度束缚上帝赋予人类的价值这一层面上是一致的。
  进入英语文化圈,展现给我们的是“成熟社会”的境界。这是一种基于各社会成员的“成熟性”的社会。他们各自有独立的思想,懂得构筑自己独特的文化。
  成熟社会的特征与不成熟的社会进行比较便一目了然。首先,成熟社会没有帮派文化,在那里很难见到成群结队、仗着人多装疯胡闹以解个人私怨的现象。另外,在穿着打扮上也没有从众心理。绝对没有张三、李四、王五都是一个发型,一种背包,穿的裤子、鞋子都一模一样的情况。他们认为那不符合自己的个性。
  更为重要的是成熟社会从来不责骂有不同想法的人。在我国,对这样的人轻则谩骂重则驱逐出境。成熟社会的电台有很多讨论、名家访谈等节目。和只有演艺界和政界人物出场装腔作势哄骗、愚弄观众的韩国电视节目相比。他们的电台不排斥有不同观点和想法的人。对异类媒体也保持包容态度,还给他们提供自己生活的机会。这些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观众非常成熟。他们理解人类的生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从根本上对人生的追求和烦恼是共同的。
  那么,我们的情况如何呢?开始一看到青少年的收视率很高,就一股脑加强青少年节目,而一旦经济萧条,又首先砍掉这些少男少女的节目。这样做的电视台也未免过于幼稚可笑了。还有那些根本不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以及电视剧内容的舆论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斥责选材不当等现象,更是荒唐至极。
  他们认为为国人所宠爱的电视剧《漏壶》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而美化婚外恋情的《情人》则有可能让本份老实的丈夫斗胆寻找情人。诸如此类的假设竟然成为评价电视剧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幼稚文化泛滥的社会。
  归根到底,我们从英语文化圈中首先要学到的,是警戒“权威和独善其身”的能力。他们的历史就是克服“权威和独善其身”的过程,他们所享受的平等权利和受保障的自由是用血汗换来的。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这两个幽灵的桎梏。驱逐日本殖民统治者是借助外力,“4.19革命”没有获得全胜,朴正熙的维新体制被断送在梦想家手上,之后朴正熙式的军事独裁也因和变节而与军部携手的民主斗士以及心胸宽宏的民众运动家之间谋得了妥协而为世人所容纳。
  为我国的民主主义而贡献出热血和青春的年轻的灵魂,此刻该到何处去伸冤!
  现在这个世界已走到我们面前,像是在观察掌上的蚂蚁一样观望着我们。洞悉韩国语言和文化内涵的许许多多的外国特派员和商社派驻员每天都在准确地向本国传达有关韩国的信息和情报。
  这些国家的电台和报纸,把韩国的真实情况暴露无遗――一个炫耀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竟然不到十分之一。标榜民主的国家,随时发生大中小型的侵害人权事件。和到处飘飘扬扬的宣传横幅一样,招摇撞骗的政客比比皆是。
  美国人并不熟悉世界历史,欧洲人也是。他们没有必要通晓它。他们通过媒体,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别的国家。对他们来讲韩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方小国。因为他们接触的韩国人本来就不足以让人称道。和美国、欧洲进行贸易或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的英语水平远不如来自中国或非洲偏远地区人的英语,他们的英语水平甚至无法反驳别人对他们的蔑视。
  在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韩国也不能不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英语好,意味着他具备了表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也意味着能够找到比别人好的机会。目前,在那些国内首屈一指的企业里,中世纪的思考方式和权威主义的组织文化仍占绝对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这种机会意味着不必无谓地浪费您宝贵的青春年华。
  最后,我要告诉您一下K的近况。目前她在一家外国公司的韩国分公司工作。支社长看重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指派她专门负责和总公司的业务联系。她真正体验出实力得到认可的快感,偶尔支社长也带她参加过一些高级社交聚会,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些驻韩的外国人,现在和他们交往甚密。和他们交谈时,她时常感到自己的视野曾经是那么的狭窄,自己的生活路程曾经是那么的单调。每当这时,她都觉得羞愧难当,脸颊阵阵发热。
(全书完)
-------------------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