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千万别学英语

_2 郑赞容(韩)
  从“习惯化”的英语学习方式,中途换成“学”的学习方式,过去好不容易形成的习惯,在两三天之内就会丧失殆尽。虽然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但是从你又开始背诵的那时起,就会开始发生上述现象。就这样个一两天后,除了背诵的内容以外,其余的几乎是所剩无几了。
  但是,由于开始时,通过前一种英语学习方式,即“习惯化”的方式所能掌握的英语水平较低。而通过后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的方式所学的内容水平较高,因此,尽管这种方式掌握语言马上就会碰壁。人们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继续“学”下去。
  K陷入的陷阱是我国人在伴随着成长而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习惯造成的。从初中到大学期间,学习的方式主要是用功地读、写、查,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桌边度过很长的时间,这样就能使父母和老师满意,而且学生也会因为自己一直奋斗至考试前夕而感到非常充实,所以这种方式一直占优势,本应该根据科目、个性和各自的人生目标而各异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却千篇一律地局限在这一种方式上。
  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者对英语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如出一辙,但是在国外,同样是研究英语文学的人,有时会去访问自己所研究的作家的故乡,甚至可能趁假期赴非洲访问这位作家的后代。为了了解这位作家作品中的时代,会特意去辅修历史。为了见到也同时在研究这位作家的人,会不停地参加研究会或研讨会。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接受了合理的个性化方式的教育。
  在韩国,哪怕是在幼儿园性画画,也要全体画同样主题的画,不管你喜不喜欢,自由选择的方式是不被接纳的。而在国外,幼儿园的老师只是在适当的地方——无论怎么玩水彩也没关系的地方,摆好画架、图画纸和各种颜料,然后对孩子们说,“来吧,这里有各种画画需要的东西。想画画的人随时可以到这儿来画。然后就只是站在旁边看孩子们画画。不管孩子们怎么画,老师都不会干涉。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以后参加美术大学录取考试时,从出发点就已经领先于我国的孩子们了。“描绘书架倾倒时书架上的书噼里啪啦往下掉的情景“——这是德国某美术大学的入学考试题。那么,韩国留学生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大部分只是注重了写实描写,结果都落榜了。而合格的德国学生都各自描绘除了各种各样的情景。譬如,有的学生画的是一本书像小鸟般展翅飞翔,有的学生画的是α、β正从书中掉出来,有的学生画的干脆就抽象得一塌糊涂。
  指望我们国家的人也这样做目前来说尚不现实。听说,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还要上1个月学习队列、稍息、立正的课。我真纳闷我们这个国家究竟还有什么希望?从军事独裁30年,不、加上日本殖民时代的话应该说是70年,接受的都是这种教育。如果想要完全从这种教育体制下摆脱的话,恐怕需要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
  当然,这是以现在马上就开始行动为前提的。但可悲的是,就目前来看,永远都不做这种努力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无论是什么学科在学习中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譬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是运用现象和原理来进行研究的学问,所以应该以启发逻辑思维或探究前因后果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说是关键在于投入多少时间做习题。
  但语言则不同,语言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工具而已。灵活运用工具的关键在于掌握该工具的熟练程度。
  K的成绩反而有所下降。虽然在语法方面多答对了15分,但在听力方面,却倒退了20分。
  “听力成绩的下降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下那么多的功夫学语法和精读,竟然只多答对了3道题,实在是太冤枉了。所有的努力都泡汤了。早知这样还不如不学呢……”
  “答题的时候有自信吗?也就是说,是否肯定你答的就是正确答案。”
  “没有。语法几乎都是瞎猜的,虽然题目并不难……”
  “这就是以背诵为主的方式学语言的盲点。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与实际上取得的成绩有显着的差异,再加上忘记的速度总是比记忆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只有每天翻书才能避免‘赤字’的发生。”
  “那现在怎么办呀?要不从头再来一次?“
  “对。那是最好的方法。应该重新构筑大脑的语言体系。你能重来吗?“
  “我一定要重来,早知如此不如当初好好坚持了。其实从上回提高200分以后,我就没再好好做过。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第二阶段感觉有点索然无味。后来就因为家中的事情耽误了,后来又换了部门,再后来……“
  “快到考试的时候,我开始着急了。我原以为由于上次在听力方面提高了不少分,这次只要在语法方面下点功夫的话,肯定还能提高成绩。”
  “如果你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说,听力成绩就不会下降得那么严重。到一定的阶段以后,由于听力已经得到充分的锻炼,即使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受影响。在外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回国的人当中,有些人已经说不好韩语了,但他们不是还照样能听懂韩语吗?”
  “好像是这样的。那要是一天只听一遍,还能有效果吗?”
  “虽然那样可能需要稍长一点的时间,但因为你已经是第二次,进度应该会很快的。”
  ----------
  终于突破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中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英语好像已经可以脱口而出了。即使是自认为不具备语言素质的人,也就是那些舌头不太灵活的人,虽然达不到这种水平,也完全能够在说英语时显得很自然而不那么生硬。
  这对咱们国家的人尤为重要。在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进行教育的环境下,就算把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全部加起来,咱们国家的人用舌头说英语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的。
  随着人的成长,想法也越来越多,但语言表达能力却跟不上。看看那些在电视里出现的普通人,说话时词不达意的人实在是不计其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国家的所有电视台,即使是韩语节目也在画面下端给出字幕,这与咱们国家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无关系。不仅仅是发音不准,有时根本没法让人理解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许电视台的这种做法是出于无奈,但从我个人的现状来说,这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样有助于理解内容。
  想一想公司中那些上司的表达能力。他们每天都要向下属下达好几次指示,还要经常参加会议。但他们当中又能找出几位可以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意思的人呢!
  连母语都是这种水平,单靠脑筋、眼睛和手就能学好外语吗?除了与外国的语言障碍者进行笔谈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场?
  要把英语“搬到“舌头上,关键在于准确地摹仿发音。这正是我们韩国人做不好或者说不愿好好做的事情。那些发音比较难的单词,有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发音不准确,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放弃了。但是,看看孩子们,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常常因为发出奇怪的音而逗人发笑,可长大以后,个个都能准确地说所有的话。那是因为舌头的肌肉已经被锻炼得能够完全准确地发出这些音了。
  并不是大人的舌头不行,只要经常训练肯定也是可以的。与大多数人不同,有一个人把自己第一次大声朗读的声音录下来,并与后来学得差不多的声音做了比较。结果太让人惊诧了,既惊诧于当初发音的幼稚,又惊诧于后来取得的进步。这时也许有人会说,“哎呀,看来外国人还是能听懂我们的韩式英语的……”也许只不过是那个外国人有求于你,或者出于礼节性的考虑一直在忍耐而已。但如果英语太糟糕的话,那个外国人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第二个变化就是克服了总想把英语译成韩国语的习惯。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总要把英语译成韩国语这一习惯的存在,使得本应能学好英语的人也没能学好。
  当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以精读为主的教学体系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抛开这种坏习惯,才能迎来完全理解英语语义的“新纪元”。只有与用韩国语的意思来理解英语的谬论彻底决裂,英语才能作为又一种语言融入自己的体系。
  这里所说的将“英语融入自己的体系”,指的并不是能流利地说英语,而只不过是对英语不再觉得那么陌生的意思。从这时候开始,你听到什么就能记住什么了。
  “听到什么”的意思与听懂什么的意思没有多大的差别。即能听出表达方式的差异并能记住的意思。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东西。需要时便会立即反应过来并派上用场。
  ☆得意门生终于突破TOEIC 2级
  K终于突破了TOEIC 2级。看着登有这个消息的画面,我在想,她又该来找我了。因为现在她应该不再是执着于TOEIC级别的阶段,而是产生完全征服英语的欲望之时了。
  初夏的一个晚上,她拿着装有红薯和饮料的购物袋,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我们就和几个还没下班的职员一起聊了起来。平常打她主意的家伙们,就想方设法和她搭话。因此我有幸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到她对语言学特有的兴趣。她原本是学法国文学的,她的法语发音还不错。
  “我会说的法语就这些。如果我早知道这个诀窍,可能早就学会法语了,而且可能早已到法国留学了。”
  她在不经意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说:“如果早学会法语的话,可能早就到法国留学了。”说这句话的她,是不是早已了解语言是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了呢?
  “说实话,想要留学的人,起码要把那个国家的语言学好了再过去。我遇到很多人只因语言不过关,结果荒废了已坚持10多年的学业,最终无奈地回国。”
  这时候,有一个人提出了异议。
  “我有一个老师在美国留学,他因为说不好英语,一见美国客人就尽量回避。那么,他是怎么获得博士学位的呢?”
  “因为我没在美国留学,没有亲身体验,不知道确切原因。我有一个朋友是美国博士,可让他说英语他就生气。听他讲,韩国人有这方面的特长,如果只是去攻读博士课程,即使语言功底不好也完全能把那些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可能提问的问题答案倒背如流,获得理工学博士学位,而欧洲国家连这些专业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
  其实去外国留学如果只修读博士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没有人公开在样说,但这是有留学经验的大部分人的共识。这是因为在美国、欧洲大陆和英国,要成为某一专业的专家必须在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就打好基础。
  而博士课程是逐渐具备独立进行学问研究能力的过程。博士学位证书就是证明具备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的证明书。也就是说,博士学位并不是证明这个人在某个领域中具有总体的专业性。所以,如果要学到那个国家的先进学问,一般应该从硕士课程开始。咱们国家大学的教育水平是如此差劲,还想只通过博士课程就拿到博士学位,这实在是太离谱了。
  ☆从一开始就到国外学习是不是更好
  “到美国、德国、法国完成硕士课程意味着要以那个国家的语言写出报告,并在研讨会上宣读、答辩,还需要阅读和掌握数百册专业书籍,还得经过考试,并且在欧洲还要参加口试,最后写出数十页到数百页的论文。这一点即使是用母语也是相当难的过程,何况要全部用外语来完成,而且还要和那些在那个国家土生土长、年龄比自己小一辈的年轻人竞争,想一想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那些欧美人都是受过与我们国家不同的、极其正规的教育才进入大学的,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语言。换句话说,就算语言能力非常好,也不一定竞争得过他们。”
  “是啊,要是语言真那么重要,是不是就需要到那个国家去学当地语言啊?想在咱们国家学,也找不到正经的地方可去呀……”
  这就是咱们国家的留学生中常见的、典型的错误观念。其实,到了那个国家更难找到适合韩国人学当地语言的地方,因为那里只有适合罗马文字文化圈的学习的方法。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一个来自于韩国的、不知在东方哪个角落的国家的学生具有哪些语言观和习惯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探讨咱们国家的人真正需要何种口语训练方法。这是由于班里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也就是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罗马文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还有来自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阿拉伯文化圈的学生,他们要不了多久都能说上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当然,这里不包括韩国人。韩国人只是不顾一切地学语法,一旦过了语法关,就又一味地练习精读,总之,到当地也一如既往地用国内的老一套方法学。
  认为出国能与当地人交流,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这是错误的想法。开始的时候,当地人觉得韩国人说当地语言挺新奇,会愿意与你谈话,但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听那些听起来很费劲的话的。
  “咱们韩国人在出国留学前,最好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与先耕耘后播种的道理是一样的。到国外,所见所闻都可以用来学习。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即听力和通读能力,就根本无法吸收。所以,到了国外后,咱们国家的留学生还是同在国内时一样热衷于去培训班,但一到讨论课,就低着头不敢把头抬前来,因为怕被点名……”
  ☆不是每个留学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那他们怎么学专业课呢?实际上不都能拿到学位回来吗?
  “啧,你可真是孤陋寡闻。据多年前文教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咱们国家在美国的留学生,能拿到博士学位的比率为10%,在德国为3%。因为大家所见到的都是成功的人,而失败的人却早已躲到一边去了,所以才会产生人人都能拿到学位的假象。实际上能够拿到博士学位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啊,我知道了。原因在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行。“
  “那是过于简单的结论。所学专业的不同,有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人语言掌握得不怎么样,却还是能够拿到学位,但那只限于在用实验结果或公式就能说明问题的领域,这一点通过对各专业的统计就能看出来。在语言能力至关重要的人文社会学领域,恐怕成功率就不会那么高了。”
  “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流利地说当地语言,能够与当地的教授、助教及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对话,这样才算达到了留学的目的。那里不是灌注式的教学,讲课内容也根本没有进度的概念。教授只是在学术上起到一种指引作用而已。学生自觉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自行研究,在研讨会上相互交换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知识。咱们国家的硕士生中由于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失败的人大有人在,在硕士论文答辩中落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时候,K突然面带微笑问道:“听您这么说,按照您的诀窍,沟通应该是没问题的。那么,写论文也能行吗?”
  ----------
  舌根发痒 一说为快
  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终于到了该教她第三阶段的时候了。
  “K小姐,请跟我来,只有投了资的人,才有资格得到我的诀窍。”
  避开大家诧异的眼光,我们挪到旁边的办公室。
  “这次TOEIC的考试中,语法成绩怎么样?”
  “其实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语法成绩根本没有提高。得到的分数都应该归功于听力。”
  “你在第二阶段完成了几盘磁带?”
  “5盘。”
  “都有哪些种类?全都是TOEIC磁带吗?”
  “对。”
  “是吗?那可有点问题,但这并不防碍教你第三阶段。好,从现在开始,你要记住我说的内容。”
  第三阶段的七个要领
  第一,用英英词典查以前做听写练习时不懂的单词。
  第二,把单词的解释和例句记下来,若这其中还有不懂的单词的话,继续查词典。
  第三,查词典要坚持查到没有不懂的单词为止。
  第四,大约查1个小时后,暂停查词典,并大声朗读通过查词典整理出的内容。
  第五,朗读约1个小时后结束。
  第六,每周要休息1天。
  第七,查在原文和单词解释中出现的所有不懂的单词,并一直朗读到完全吃透解释和例句为止。
  “那么,也有两个钟头也查不完一个单词的时候吧?”
  “你还真聪明!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情况会相当多。有时侯查着查着,竟然不知道首先要查的是哪个单词了。其实,那第一个单词就是第一个按钮而已。”
  “是什么按钮呢?”
  “我的意思是,那是通往英语最基本的词汇库的起点。你想想,我们利用词典查生词的时候,无论是外国语还是韩国语,想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答案呢?肯定希望得到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所以,所有的词典上的解释都是由最基本的词汇组成的。”
  “您的意思是,如果掌握了最基本的词汇,以后就能够非常容易地掌握其他词汇。真是太有道理了!”
  “除此之外,如果运用这种方法,还能有一个另外的收获。”
  “是吗?是不是常用的句子形式等等?”
  “差不多。说得具体一点的话,是能完全掌握‘书面语体’的句子形式。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口才的好坏。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的话,不仅可以完全用英语来掌握这一切,而且能够锻炼怎样以最基本的词汇来很好地组织谈话内容。这对英语的实际应用非常有利。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去美国的一个超市,想买‘黄瓜’,可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时候只要问问营业员就会知道,但你却不知道‘黄瓜’一词用英语怎么说。此时,你不必用手比划或画出黄瓜的大概模样,而是可以这样问:‘长的,外皮是深绿色,里层是浅绿色的蔬菜叫什么’。这样你就不仅能得知其位置,而且能学会一个新的单词。等你熟悉了基本词汇以后,在和别人交谈时就能像这样应付自如了。”
  “如果能那样,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我真有点不敢相信,您说的是真的吗?”
  “其实,还能培养一个重要的能力。恐怕你听了会觉得更难以置信。”
  ☆掌握活的语法的能力
  “快告诉我,那是什么?”
  “还有一个掌握活的语法的能力。”
  “什么活的语法?活的……活的语法……”
  “活的语法不是指那些早已过时不用或者不常用的语法,而是常用的语法。不用分什么介词呀及物动词之类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语法。”
  “譬如,在TOEIC的语法试题中,最令人头疼的恐怕就是改错题了。掌握了这种能力,做这种题就肯定没问题了。因为‘语法上口’了,只要读一遍就能得出准确答案了。”
  “‘语法上口’了,说一遍便…… 这个我有点理解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我只能告诉你事实上就是如此,没法告诉你是为什么。这好比刚开始学一项运动项目的时候,动作会显得很笨拙,后来通过不断的训练,不知不觉中动作就会变得非常熟练。这两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这么说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
  “……。”
  “你就坚持下去吧。会像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那样发生奇迹的。只要结束第三阶段,TOEIC 1级就不在话下了。”
  ----------
  舌根发痒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发生的奇怪现象就是“舌根发痒”,也就是说,总想用英语说话,甚至到处寻找有没有美国人,或者干脆主动创造机会去接触美国人。
  参加直接由美国人辅导的高级会话班也不错。只是由于通常情况下那里的学生大多是韩式发音者,所以不能说是最佳选择。如果能够遇到除了自己以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美国人的聚会,那才是最好的练习场所。
  如果没有合适的练习机会,可以培养自己在走路或坐地铁时,把头脑中各种各样的想法试着用英语来表达的习惯。
  例如,“站在门旁边的那个女人的脸盘太大了,她的外号是不是大脸盘呢……”“今天太乏了,站着实在太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大叔,要是到下站下车该多好呢?”等等。你可以这样试着用英语来表达这种平常的所见所闻。这对于真正掌握英语,有非常大的帮助。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英英词典?”
  “各种英英词典也都不一样。一般来讲,一些有名的出版社出版的词典比较理想。如果例句再多一点,那就更好了。如果还解释了各种情况下的用法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有点理解不了。那到底是什么样的?”
  “让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假设查‘明智’这个单词,大部分的词典只是简单地解释这个单词的含义而已。譬如,‘懂事理,有远见’等。但注释详尽的词典把这个单词解释为‘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合理周到、有远见地使事情得以解决’。这样的词典肯定会有的。我给你找一下,找到了再告诉你。”
  “那太好了,太谢谢你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小词典。就是那种只有简单的解释和一个例句的便携式词典或陈旧的词典。详细的说明和例句是词典的根本。所以连这个都没做到的词典还是尽早丢到垃圾箱为好。”
  “还有,在这个阶段也同样要放弃背诵的想法吗?”
  “那当然。你试试就知道了。只是大声朗读也能记住很多东西,而且这与背诵后的短暂记忆是不同的。”
  “有什么区别呢?”
  “嗯。怎么说呢,是一种语言上收放自如的状态。虽然不能完全记住词典上的所有内容,但一旦有机会就能脱口而出。”
  “我想只要结束这个阶段,我就会对英语更加信心倍增。首先,能听懂,再加上有说英语的欲望,单词量也不比谁差…… 啊,简直像做梦一样。”
  “梦,只有你努力,它才会变成现实。与别的梦相比,学好英语的梦,并不是太遥远。10余年的年轻时光中,只要拿出6个月到1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晚上练习90分钟到2小时,就能实现这个简简单单的梦想。”
  “到目前为止,你为英语投入了多少时间?初中到高中6年加上大学2年的话是8年,再加上这次投入的3个月,一共是8年零3个月。那么等于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大脑中的某一个角落租给了英语了,是吧?但结果呢?说太惨吧,好像有点过分,但学好英语已经成为很难实现的梦想。可现在竟然说,6个月到1年的时间就能实现它,你是不是会觉得难以置信呢?”
  “听到这些,心里真有气,英语教育已经经历了那么多年,肯定也知道存在问题,为什么没有改正呢。”
  “教育部门不正是罪魁祸首嘛!教育政策到底怎样朝令夕改,到底有多不像话,从大学入学考试的变化就可以窥斑见豹了。平等地接受教育是要有一定限度的,根据能力来因材施教才是合情合理的。但咱们国家的教育政策决策者们只重视什么身体发育呀,减少课外负担呀,却从根本上无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频繁地变更高考制度,使那些家长和师生每年光适应这些应试制度都适应不过来。”
  “就是为了解恨也要好好学英语。谢谢您了。您给了我重新学好英语的信心。”
  “机会还是你自己创造的。我只是引导你走捷径而已。希望你能坚持完这个阶段,给我教你下一阶段的机会。我的目标是完全改变咱们国家英语水平低下的状况。哈哈哈……”
  ----------
  从倒数第1名到第1名
  咱们国家的人往往到第三个阶段,才觉得有些放心。因为第三阶段的查单词、写单词、朗读的过程与过去的学习方法十分相似。但从此不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的可能性也最大。
  例如,不接连不断地查词典而直接跳到下一个单词,不大声朗读而只是默读或小声地朗读,采用背诵的方式学习等等,总之,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我的方式加以改变。这样做的话,与“学”英语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也许心里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不能有其他的任何收获。
  这个阶段是掌握不用词典也能流畅地阅读英文文章的能力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是基本的词汇量和对句式的熟练掌握。
  到这个阶段已经可以认识到语言就是习惯。看看词典对词语的解释,不难看出句子都是以极为相似的格式组成的。等你能够自由自在地看美国电视台的电视剧或电影时,就可了解到他们常用的句式,其实就那么几种。日常语言就是又那些惯用句子组成的。从领悟到这一点开始你就有了英语张嘴就来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舌根发痒”的初始阶段。
  这种现象说明学外语的最大障碍之一,即“陌生感”将逐渐消失。下面的例子中提到的那个大企业的语言进修院里所发生的令人惊异的事,与这不无关系。
  有一个人对英语一窍不通,别说语法,连最基本的发音他也不会。在每周末进行的例行考试中,他的成绩一直属于最差的那几个。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每到下午的讨论课就非常积极踊跃的发言。结果,他作为进步最显着的学生代表被安排在结业典礼上发言。大家原以为他肯定会事先用英语把发言稿写好,到那天拿去念。可到结业式那天,他竟然做了10多分钟的即兴发言,内容也非常精彩。他说,他只是每天晚上再听一遍录有当天所学内容的磁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话匣子突然就被打开了。
  ☆话匣子被打开是什么意思啊?
  “话匣子被打开”的意思就是大脑中已经形成了语言的逻辑体系。这种体系是当语言的熟练程度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自动产生了。如果您还是不理解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可以想一下汉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以每一个字都要记住。但,中国有很多人不识字汉语不是一样说的很好吗?你还可以想想人类的发展过程。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文字,但那时候的人也都能相互沟通。这种现象说明人的大脑可自动形成语言体系。
  但是我国人一直无视这个问题。就算偶尔听到笔者说的这种话,他们也只不过是当时认可,不久还会回到他们从学生时代就一直沿用的传统的学习方法。他们当是也许会说:“对,对,小孩子们还真是那样。”但实际上还是不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也许是根本没法做到。
  首先,缺乏尝试新方法的勇气,还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和毅力。这也许是受我国“快点快点”文化影响所致。这种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产生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尽管如此,目前还从来没讨论过怎样才能消除这些不良影响。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明明都知道“学习”外语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但对如何解决这在问题大家却都持消极态度。
  也许这种“自我领会”的方式不太适合于当今时代的人。这代人从小要什么有什么,初、高中时就聘请家教或者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不假思索地从4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现在要求他们改用靠顽强的毅力攻克难关而逐渐达到目标的方式,也许是不现实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虽然TOEIC成绩达到900分左右,关键时刻却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表述——作者注)。
  ☆最优秀的弟子终于过了TOEIC 1级
  K终于过了TOEIC 1级,成绩高达925分。这个高分即使对于曾在美国生活较长时间的人来讲也是极为不易的。
  “这次考试时感觉和以前不一样。答题时我能准确的感觉到‘这道题肯定没错’,‘这道题是我瞎猜的’,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Listening方面的题,我也都对我写的答案极其自信。这真是太神了!”
  “几乎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单词。答完所有的题,还剩了5分钟。可在以前几乎每次考时,都因为时间不够,最后几道题只能瞎猜。哈哈”
  “舌根发痒的感觉?好像没有……不过确实总想跟美国人说些什么似的。”
  “好。真的很好。那么,有没有想过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呢?”
  “我到现在不是一直在听TOEIC磁带吗。所以,恐怕实际对话能力会很差。见到美国客人时,打招呼可能没问题,但对一起吃饭喝茶时开玩笑或聊天就没有多大信心了。”
  “所以,我想听一盘会话磁带。选择一盘中级或高级的磁带,从第一阶段做到第三阶段,那样的话就应该没问题了。”
  “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不仅是局限于对话,而是把他们的形体语言、表情、连同他们的文化都能熟练掌握的方法。这就是第四阶段的内容,它将比迄今为止的所有阶段都有意思得多。”
  “是吗?那么,您快告诉我吧。”
  “那你可得先请客啊。从现在开始,每教一个阶段,你都得请我吃顿饭。你不愿意就算了……”
  “不,不,不,哪能不愿意呢!”
  自从步入社会以后,不论和谁一起去吃饭,感觉总不是特别开心。因为总是为了公事或者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经常吃完了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市场附近的饭馆也就罢了,即使有环境幽雅的好去处,也经常因为同去的人们与周围的氛围不协调而提不起兴致。所以,和她共进晚餐我反而觉得格外开心。不仅仅是因为她今天看起来特别美丽,更重要的是她终于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诀窍”结出的果实。
  ----------
  牢记诀窍之三
  1.追根究底地查词典
  在本阶段重要的是多查词典。不仅是完全不懂的单词要查,似懂非懂的单词或虽然明白什么意思、但不清楚在句中的具体用法的单词(例如,term)也要查。
  例Liquor: In American English, alcoholic drink such as whisky, vodka, and gin can be referred to as liguor. The British term is spirits.
  The room was filled with cases of liquor. a liquor store. Intoxicating liquors.
  查完记下来后,把不懂的单词一一标出来,然后按先后顺序再查一遍。
  Refer: refers, referring , referred
  ① If you refer to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person. You talk about them or mention them. In his speech, he referred to a recent trip to Canada.
  ② If you refer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as a particular thing, you use a particular word, expression, or name to mention or describe them.
  Term: terms, terming, termed
  If you talk about something in terms of something or in particular terms, you are specifying which aspect of it you are discussing or from what point of view you are considering it. Paris has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France, not just in political terms but also in economic power.
  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重复出现的单词和句子,上述例子中particular和由if从句开始的句子就是如此。
  刚开始时,也许看英文解释非常陌生,根本看不进去,但随着重复的单词和句子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觉什么都能理解了。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相信会发生这种现象。但重要的是,笔者所说的是事实。
  选择什么样的英英词典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市面上的大部分英英词典都还可以用,但最好还是选择像上面提到的有例子的词典(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作者注),即根据各种情景一一举例说明的词典。
  由于此类词典不单单解释单词本身,而且对各种用法也一一举例做了说明,所以可以作为造句练习的很好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如果从某一天开始觉得单词解释中出现的单词都已查过一遍的话,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结束本阶段,开始下一阶段了。
  大多数人到了这种程度以后,只要继续大声朗读,头脑中就能马上非常清晰地浮现出相应的英文解释了。
  2.注意事项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里最担心的是,这样做下去可能连一个单词也没法真正掌握。
  在没有真正掌握一个单词的情况下,还要不停地查词典、记录、大声朗读,稍有怀疑也是无可厚非的。那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一诀窍的原理吧。
  这与小孩从开始接触语言或熟练掌握语言,在方法和原则上应该是相同的。就是不管懂不懂,接触到什么就接收什么,之后在不知不觉间就能领会了。但对很多人来说,想放弃这种方法的念头会日益强烈,因为都知道只要打开英韩词典,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就永远都不能摆脱英语—韩国语—英语的恶性机械循环。而且,这种方法与本诀窍比起来,在效率上肯定无法相提并论,因为靠这种方法,只能了解一个英语单词的意思。因而即使需要较长的时间,也绝不能放弃使用英英词典。
  因为通过这种方法,需要记满一个笔记本也好,需要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也好,反正总有一天你不仅能了解单词的含义,而且连书面语体的句子形式也能熟练掌握了。这样的话,语法也能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因为语法就是约定俗成的造句的规则,句子熟悉了,语法自然就能掌握了。
  ☆显着的变化
  完成第三阶段,人们将感觉到无需再查词典了,因为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词汇。同时对每个词汇的用法也轻车熟路,所以,也就等于掌握了句子的组织和构思能力。总之,如果通过英英词典掌握词汇,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
  
  征服第四阶段:自我领悟 无典自通
  ----------
  第四阶段的四个要领
  第一,准备1盘录像带。
  第二,带上耳机,每天看1遍。
  第三,能够完全听清之后,便开始听写、朗读。
  第四,将不清楚的单词,利用英英词典查找并朗读。
  ----------
  录音机(audio)与录像机(video)的结合
  第四阶段的四个要领
  第一,准备1盘录像带。
  第二,带上耳机,每天看1遍。
  第三,能够完全听清之后,便开始听写、朗读。
  第四,将不清楚的单词,利用英英词典查找并朗读。
  “在第四阶段,要结合录音机与录像机。因为K已经具备了结合这两个媒体的能力。”
  “哇,一定好玩儿多了吧。”
  “你有录像机吗?”
  “当然了,我早就料到要用了,所以已经准备好了。”
  “如果有耳机的话,那就更好了……”
  “有,就是要戴着耳机看画面啊。”
  “那当然,来,首先准备一盘录像带。”
  “选择什么样的录像带呢?选一盘英语教学带可以吗?”
  “可以倒是可以,但最好是电影带。要挑选没有字幕的。”
  “哪有没有字幕的电影带呀?”
  “实在没有也可以把字幕部分挡住。或者如果电视有多声道功能的话,在播放名片剧场时,把它用英语录下来也可以……。你的电视有这种功能吗?”
  “是啊,那不就行了吗。录什么电影都行吗?”
  “哈哈哈,关键就在于此。《Die Hard》或《Rambo》等惊险或暴力电影好看倒是好看,但绝对没什么可学的。对了,能学会骂人。《Brave Heart》或《Queen Mago》也没什么可学的,因为这些都是古典剧,说话怪怪的,就像我国的历史剧。那么,选什么样的比较好呢?首先,应该是当代的,对话多的,有文化背景的那种电影。”
  “那么,《Out of Africa》这种怎么样?”
  “那种倒是可以。但,时间上至少也要落后现代100年了,不是吗?还是《While you were sleeping》那种比较好吧,或者《When a man loves a woman》、《sleepless in seattle》等反映日常生活的那种电影。当然,《Nell》或者《Disclosure》等主题特殊一点的也不错。”
  “肯定又是从中选择一盘,然后没完没了地听,是吧?”
  “完全正确!但是不至于让人感觉没完没了吧?因为你很快就能听清了。然后,练习听写、朗读,再查词典、再朗读,也就是再重复整个过程。一盘带可能一个礼拜就能结束。然后,再找盘录像带来看,结束后再看下一个……”
  “要这样坚持多久呀?”
  “直到一听就能听清几乎全部的内容为止。从此以后就会觉得不用继续做听写练习了,因为都能听得清呀,而且也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只需查几个不常用的单词,就几乎能100%的理解。这时候,就可以结束第四阶段了。”
  ☆像鱼儿一样鲜活的英语
  “那么,您是说,通过这个过程就能了解文化及日常行为等等吗?”
  “当然了。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没人像书中写的那样对话。电影里的台词是最自然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例如,电影里就没有像‘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的话。”
  “那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例如,‘How’s it going? Excellent. How about you? Is your wife home agagin’等等。”
  “听您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
  “是啊,能掌握活蹦乱跳的,生动的英语,肯定会令人感慨万千的。”
  “那种感觉真是美极了。不用到国外也能了解他们的文化,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收获。我们在电影院看外国电影时总要忙于看字幕,这不是在感觉文化,最多不过是能理解故事情节而已。所以,大多数人尽管看了很多好莱坞影片,还是不能理解美国文化。
  “譬如,在美国男女之间交朋友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由男方郑重地请对方吃一顿晚饭,吃完饭就把女方送回家,然后女方引诱男方说,‘进去喝杯茶再走吧’,然后那一夜两个人就在一起度过了,之后就开始正式的恋爱了,这是许许多多影片中的片段。但还是有很多人非得你一一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后,才恍然大悟地说,‘听你这么一讲还真是这样!’”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这样吗?”
  “你才感觉到吗?所以说,通过字幕看电影,现实感自然会大打折扣。而且最近上映的电影的字幕内容过于趋向意译化,与现实的距离更大。竟然还有‘倒胃口’、‘帅呆了’等完全本国式的语言。”
  “但是,如果直接看英文版电影的话,会不会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而有被他们同化的危险呀?”
  “危险?你用的是危险这个词,对吗?嗯,你言之过重了。只是有那种可能而已嘛。你认为危险是不是意味着你比较畏惧那种生活方式呢?”
  “是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您以前提到的国粹主义已深深地扎根在我身上了吧。”
  “有可能两者兼有。这种想法其实是以对咱们国家文化的轻视为基础的。你知道吗?还有,人们在觉得咱们国家的文化相对于他们的文化低一个层次的前提下,才会有一种被它取代的危机感。”
  学英语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
  要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首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单凭对克林顿、比尔·盖茨、自由女神像、金门桥等美国象征的理解是无法真正理解与英语水乳交融的现实生活的。即使是了解一点稍微详细的信息,对英语能力的提高也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我第一次去美国时,接待我的是一位旅游社的导游。他在美国生活了已近20年,但还是把美国的文化,完全按韩国社会规范来诠释。
  由于美国的性文化是开放的,男女关系比较随意,所以导致离婚率很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青少年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种族歧视问题也尚未得到解决。“美国其实就是一条身患重病的大恐龙”,这就是这位导游对美国的总体评价。他一再强调韩国如何好,他还说,要不是在上一次LA(洛杉矶)暴乱中自己的店遭受损失的话,他早就回国了,云云。最后还嘱咐我一定要热爱祖国,听了他的这番话,我不禁感到心中掠过一丝凉意。如果以这样的病态和民族主义或者说国粹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的话。我是无言以对的。就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都是如此说法,在韩国看再好的影片又有什么用呢。
  想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应该在学语言之前就具备能够接受别人与自身的差异的、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样才不至于被一些花边新闻或病态的民族主义者的错误信息所左右。
  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了解的是美国人早晨醒来时嘴里嘟囔的是什么,上班时和同事说什么,开的是什么内容的会议,午餐是吃盒饭、出去吃,还是去公司食堂吃等生活细节。通过这些生活细节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片段。当你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举止几乎没什么两样这一点时,你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
  当你了解到在发达国家,晚上没人时也有人闯红灯,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时也和我们一样尴尬和紧张,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同样很高,还有都市中的dilettante(半调子)文化以及农村邻里之间的人情味等等,都和我们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他们和我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他们采取了一种更直接、更率真的生活方式而已。
  性开放问题也是如此。咱们国家虽然离婚率较低,性犯罪也相对少一些,表面上好像有很多健全的家庭,但是据最近一个女性团体的报道,我国都市男性的婚外恋现象并不亚于发达国家。
  与其寻找婚外恋情,还不如像他们一样,在同居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合适就直接告诉对方说,“我心中对你已经没有了爱,所以我要去找别人”。这种方式和我国人自欺欺人地、违心地一起过后半辈子的现状相比,也可以说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明智之举吧。
  总之,随着对文化理解加深,你的英语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当你看美国影片时感情能自然地投入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结束第四阶段了。
  ----------
  看电影理解文化
  通过看电影了解作为电影背景的那个国家的文化实际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往往会只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而忽视了别的。而且融入于各个场面的日常生活内容大部分处理得非常自然,如果不是特别有意思的场面是很难记住的。例如,在洗漱间,儿子在刷牙,爸爸在身后照着镜子刮胡子的场面等等。
  人们也许记不住电影名,但那种温馨的感觉却会萦绕在人们心中的。还有,一男一女闪电般的做爱后马上带上眼镜继续工作的场面、解雇职员时的言行、审问的场面等等也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而实际上,正是这些场面为我们展现了异域文化的一个侧面。爸爸和儿子在洗漱间的场面反映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相处已久的恋人闪电般的做爱后继续工作的场面告诉人们日常化、普遍化的性文化。但是在看电影时这些都没必要在头脑中一一整理,因为这种整理会自动完成……。
  反复看同样的录影带,非常平凡的镜头也会渐渐地引起你的注意。诸如床是摆在屋子中央位置的,床的两旁有台灯和床头柜,电话放在床头的左侧,半夜打来的电话一般都是女士接,厨房的操作台不是朝向墙壁而是朝向餐桌方向的,以便于可以与其他家族成员面对面地一边聊天一边做饭等等。
  再接下来能引起注意的将是人们在室内也穿着鞋来回走(韩国人习惯在下面铺有火炕的房间地面上,在室内一般不穿鞋),在家中也不会随随便便地穿运动装、睡衣等便装,参加聚会或晚宴前洗发淋浴、刮胡子等再次装扮一番的场面。电影中孩子们在游乐场玩耍时,妈妈就坐在旁边的长椅上一边看着书一边照看着孩子们以防发生意外,要注意到这样的情节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到那时,你就会很自然地把这点点滴滴和美国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Love story的冲击
  使我深刻感受到美国文化冲击的,是《Love story》这部电影。看那部电影的那段日子里我正在经历着那种令人激动的约会。
  Oliver(奥里弗)和Jennie(珍妮)从相遇到后来成为恋人的过程,与我的经历基本相同,于是很自然地使我产生了共鸣。但是从他们睡在一起的场面开始,他们和我的经历便开始脱轨了。
  “噢,他们怎么能毫无顾虑地一起睡觉!”
  据当时我国大学文化的是非评价标准来看,如果一起睡觉了,理所当然要由男的负责。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结婚。如果男的不负责,女的将成为恋情悲剧的主人公,男的将成为天下的坏蛋,受到周围的人谴责,从而只能是自己也变的不幸。大学生尚有这样的认识,老百姓对此类事情的认识当然会更严重得多。
  另一部使我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大大加深的电影是《军官和绅士》。在这部影片里,在为能成为长官而接受训练的军校学生的周末聚会上,有许多村里的姑娘们。小伙子和姑娘们在聚会中相识,并在训练期间一直拍拖,这些事令有过同样训练经历的我非常惊讶。
  3个月的预备军官训练,我当了3个月的乞丐。聚会?别提了。不过在最后一个月里有过一次外出经历而已。回来后为了洗去溅在身上的咖啡,又受了一夜的罪。
  我真正理解美国百姓的生活经历了较长时间。如果没有在德国的留学生活经历,可能还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我能够理解美国人的生活完全要归功于我看的原版英文电影。听懂他们的台词后,我才真正感悟到,有关人生哲学或人生观的内容,单凭字幕传达的信息和演员们的行为是无法了解的。
  他们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就在一起做爱,他们也有在继承历史和传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通过美国电影我可以体会到,虽然他们没有浓厚的血缘、地缘情怀,也有邻里之情,同事之谊;父母和子女之间虽然不像咱们这样,但为了把孩子培养得更加成熟,父母们也出于教育的目的而刻意使孩子们保有独立的空间;虽然恋人间聚散频繁,但是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索,通常分手以后也能互相以朋友相待。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想说:“听说美国电影为了引起外国人对美国的好感,美化了自身的现实生活,您是不是上了他们的当?”
  在这里我想说一句可能没有丝毫意义的话。美国并不是像咱们国家这样别人说怎样就不假思索地照着做的单纯的国家,在其内部混杂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哲学和种族,并且以此为最大资本。从事电影业的人,绝对不可能按照别人的说法去做事,他们只是拍自己认为能够赢得票房的电影而已。
  ----------
  看电视也有讲究
  在第四阶段能作为练习素材的还有AFKN(专为驻韩美军播放的电视频道)或STAR TV播放的电视系列剧。因为这些剧中主人公一样,而且反复出现类似的情节,所以看几部录影带后,再看电视系列剧就能收到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比起动作片和惊险片来,有时还是“The Waltons”等家庭更合适。
  因为这类电视剧中会出现各年龄段的人物,而且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片段和故事。片中有些情节和自己家庭的情形差不多,当然也有些情节自己从未经历过,看这类电视剧还能学会解决一些事情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从这方面来说,看电视剧应该比看电影的效果还要好,也更有利于学日常生活用语。看电视剧的缺点是稍微有一点令人厌倦。
  在这个阶段,也许有人会这么想:“每天听CNN新闻节目,听到的都是最新的英语,岂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再加上会有很多时事论点,对词汇量的扩大也很有裨益。”
  这话不无道理。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如果对新闻报导风格太熟悉的话,有可能在平常说话时也会带上新闻主持人或采访记者的那种语调。还有一个缺点是,由于新闻内容主要是由比较简短的语句构成的,只听新闻节目恐怕不能锻炼长句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要使自己具备能把自己的意思不间断地描述至少一分钟以上的能力。锻炼这一能力的最好的方法是看Talk Snow、专家访谈等谈话类节目。首先从Oprah Winfrey或David Letterman的谈话节目开始,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向正规讨论节目挑战。
  讨论节目最有利于学习“比较有水平”的谈话方式,如果自己学英语的目的在于这方面的话,也可以一开始就不看录影带而直接看讨论节目。但它的缺点也是太枯燥无味。还有一种既有意思,还能掌握有品位的谈话能力的方法,就是选择所谓的“法制电影”或“法制电视剧”。律师、侦探或刑警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说出来的话是非常具有学习价值的。如果你能熟练地掌握这种方式,那么恐怕一般的美国人也会对你赞叹不已。
  ☆在德韩国留学生写博士论文的方式
  事实上,一般性的认识原理,即如果掌握高层次内容的话,低层次内容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成功地解决比较难的问题的话,那么以后比较容易的问题将会被自然而然地掌握。我在德国留学的初期,接触的就是“高级德语”。由于高级德语是适合讲课和讨论的语言,所以与日常对话的差别比较大。但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我发现很容易就能听懂周围人的日常对话。与之相反,在只掌握低层次内容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领悟高层次内容的。
  在德国,采用我国的学习方法学德语的人共同特点是会话还可以,但高级德语却相当地糟糕。在德国,留学生所学的语言课程的难易程度相当于普通中学毕业水平,所以留学生学得最好的也不过是这个水平,一般都要低于这个水平 。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在德国的韩国留学生大都有一个帮自己修改论文的朋友。初稿由自己写,然后经德国朋友修改后提交。大家对这种方式都觉得很自然。当然这么做的话,论文本身会很德国化,但最后论文答辩还是要靠本人,其实这是个很冒险的方法,但大家都认为这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传统方式,似乎并不为此担心。
  再说,帮忙修改论文的德国朋友也是同专业的,所以确切地说,修改以后就不能说完全是自己的论文了。后来,我担心的事还真地发生过。在博士论文的最后答辩中落榜的越来越多。论文答辩是检查论文是不是确为自己所写的关键,如果答辩得不好,论文写得再好,也要受到怀疑。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提问,审查论文的教授们将以德国人特有的固执,刨根问底,往往到了这种地步,结果就无可挽回了。越是这样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听不懂教授的提问,最后汗流浃背,昏昏然不知如何作答而折戟沉沙。还有,我们的留学生们往往是事先背好可能提问的问题及其答案,所以,只要提问形式稍加改动,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这样的事已成为人们讨论的话柄,但我国在德国的留学生们还在固执地使用这种方法,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因为如果在答辩中落榜的话,需要更换主题,重新写论文。也就是说,以前都前功尽弃,等于要从头开始留学生活。
  ☆英语的自动储存能力
  在第四阶段,会发生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自己的英语水平根据对方的英语水平或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对方是快人快语的人,自己的说话速度也变快;而对方是一字一句,慢声慢语的人,自己说话也会自然而然地吐字清晰。当你达到这种水平时,你就具备了能够自动储存语言的能力了。
  事实上,被自动储存的不只是语气,单词、句式也将会一起储存进你的大脑里。你所见到的,听到的几乎所有的英语都将进入你的脑海里。在你意识到“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这么说”的瞬间,对方的话就已经被原原本本储存在你的记忆中了,这绝对不是什么无法实现的幻想。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语言习惯转移”,它在韩国语中也时有发生。例如,如果办公室里有一个说话很幽默的人,大家都会渐渐被他的语调感染。
  ----------
  从“听不懂”到“被感动”
  过了一个多月,K又来找我。看她满面笑容的样子,我已经猜到她肯定有进步了。
  “您好?还好吧?最近忙些什么呢?”
  她连声问候,好像很高兴见到我。
  “怎么样?You的英语?进步很大吧?”
  “别提了。进步实在太大,我都控制不住了。”
  她说,她选择的第一盘录影带是《While you were sleeping》。
  “让我听听你的感想。”
  “真的好神奇。开始的时候几乎一点都听不懂。他们的说话速度太快,吐字又不清,所以常常觉得无可适从。女的说话还可以,男的说话就不太清楚了。好像咱们韩国人也是女的发音比较准确。”
  “跟听磁带完全不一样,说话人的形象、语气还有各种场面都非常生动,那时才觉得真正接触到了‘栩栩如生’的英语。后来,只看画面就能想起台词。有的台词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然场面也记着。”
  “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受感动。以为只不过是‘普通的好莱坞式大团圆结局的家庭剧’。但第一次看英文版时,我感动得鼻子都酸了,差点掉眼泪……。后来看第二遍,第三遍后,”发现自己逐渐成了主人公,甚至表情也在跟着变化。Sandra Bullock的表情真的很可爱啊!“
  ☆YOU这个词我以前真的懂了吗?
  “在文化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感想?”
  “啊,我还真的很有感触呢。其实,过去我连You这个词也不怎么了解。怎么说呢,开始的时候不习惯无论对大人、小孩都用You,但现在这种感觉好像已经完全没有了。从Sandra的语气中我逐渐感觉到他们是通过语气和态度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的。”
  “与素来未曾谋面的未婚妻相认的氛围让人感觉很好,职业和生活水准不同也没有关系这一点着实让人羡慕。您有何感受?您也看过这部电影吧?”
  “嗯。在那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温柔地拥抱有点缺心眼的邻居小伙子的场面。看那个场面的时候,我心想,是不是对于心爱的人就要用胸怀拥抱,而对于可怜的人只是抱住他的头……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的力量,当然这类情形在好莱坞电影里到处可见,这也是美国的传统文化。美国是个如果说的话被证实是谎言,连总统也要让出宝座的国家嘛。这样一个哥哥和弟弟都与同一个女人有瓜葛的故事,在《The legend of fall》中也有。只不过在这部电影里觉得格外温暖,而在《The legend of fall》中是非常凄凉的……这些事情在我们所在的文化圈里并不多见,所以至今还记得。”
  “男主人公的家庭给人印象也很深刻。它让我了解到美国也有几世同堂的大家庭。”
  “虽然这种家庭为数不多,但还是有的吧。过单身生活的女主人公和一家几代生活在一起的男主人公的家庭是这部电影的主要背景。虽然女主人公自己的单身生活过得也不错,但总是摆脱不了孤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一个男人温暖的家庭。然而为了不失去这份温暖,她一直隐藏事实,所以事情向意外的方向发展……故事情节是很棒的。但我倒是对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那些与咱们社会不同的方面更有感触。”
  “都是哪些方面呢?”
  “咱们国家的人对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一向持否定的态度。‘由于个人主义过于蔓延,比起集体来,个人的价值被过度地提高’,这是我们最普遍的认识,但是我总觉得这种认识好像有些偏颇。在这部电影里,男主人公的家人们虽然都住在一起,但他们几乎从不干涉兄弟两人的生活。还有,对女主人公的职业和家庭状况,男方家庭也并不计较,这些都是由于个人主义倾向的缘故。但是在很多方面也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女主人公与公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友情,护士小姐的关怀等等这些都是无法用‘个人主义’四个字所能解释的。影片最后,看到大家一起庆贺不看重对方的条件而彼此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喜结连理的场面,不禁使人觉得尊重别人的选择并真诚地为他们祝福才是通向幸福的途径。”
  “‘个人主义’就是对每个人的尊重,它的前提是以人的尊严为基础。而在我国还是把集团或组织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也就是说,在我国,还不具备民主主义的基础。”
  “如果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咱们国家的话,那位女主人公肯定在医院就会受到男方家人的侮辱;不通知家里人就和别人订婚的事情本身也会引起家人的强烈愤慨,还会被认为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放荡女孩……下面的故事就很显然了。在这个男人醒来之前,一切都结束了,留给他的只有一团迷雾,”有个女孩说是她救了你,还说是你的未婚妻,然后就走了。“
  ☆韩国的女孩比男孩懂事早
  “是啊,也许真会这样吧。如果把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封不动地搬到韩国的话,很多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前面内容也一样,嗯……是啊,好多部分根本不可能有的。越想越觉得怪怪的,甚至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但当你看电影时感情还是很投入啊。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潜在的欲望使然呢?虽然这在咱们国家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是人心所向的事情,所以才觉得有意思。咱们国家的年轻人最大的愿望之一,可能就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独立’。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地恋爱,并且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能结婚。如果在咱们国家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怀着这样的想法去看电影,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电影中去了。”
  “独立嘛……我现在等于是独立,但并没有觉得有多好。”
  “严格地说,你的情况只能属于50%的独立。你在经济上可能是独立的,但由于你在宿舍生活,所以并没有正式成为社会的独立个体。如果你自己租房就不同了。马上会出现与主人的关系问题,支付各种公共费用的问题、自理生活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追求你的小伙子……等等。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神上能不能真正地独立。在咱们韩国除了孤儿以外,还有谁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婚事呢?当然,最近也出现了自己订婚旅行的现象,但不也是对父母保密吗?”
  “您的意思是说,应该主张‘我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把握’吗?”
  “首先应该是父母树立‘你们的人生是你们自己的’的态度。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咱们国家越是按部就班接受正规教育的年轻人,懂事越晚。也就是说,他们在精神上不具备独立的个体应具备的成熟度。最近,连广播或TV主持人的语调中也带有撒娇的成份。从这一点上看,始于第五共和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对降低全体国民的精神年龄,立下了‘赫赫战功’。想想我们周围有多少实际年龄是30几岁,而思想水平只有10来岁的人?”
  听着我这番话,她一直在点着头。听过我这些话的大部分女孩都有同感。男孩子当中偶尔有过反驳说“并不是那样”的人,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女孩中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女孩当中懂事的人比较多,或女孩原本就是懂事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特别浓重的韩国,女孩确实比男孩懂事更早。
  ----------
  英语朗朗上口
  看着一边沉思一边喝咖啡的她,我突然想考考她。于是,我便用英语问她:“你已经听完第二盘磁带了,是吗?”
  她毫不犹豫地用英语回答说:“对,昨天我刚刚听完了第二盘磁带。”
  说完,她有点不好意思地“哎呀”一声,用手捂住嘴自己笑了起来。她的发音和语调几乎是完美的。
  “了不起!你不愧为我的得意门生。”
  “现在好像是英语真的到嘴边了。其实刚才我还是第一次说……”
  “是吗?那么现在开始咱们试着用英语聊天,怎么样?”
  在这之后的大约3个多小时里,我们用英语天南海北地聊。她的发音和造句能力好像比我还好。和她侃大大山的过程中,我看到她有很多恰到好处的形体动作和表情,这使我不禁想起Meg Ryan和Sandra Bullock。有些动作甚至逼真到了使我产生错觉的程度。
  ☆假如干脆从看录像带开始
  “在第四阶段,我也曾想过要是干脆从看录像带开始会怎么样呢。”
  “也许那时更符合孩子学说话的原理的做法。但是,从第一阶段就看录像带的话,还是有点问题。别的民族不敢说,至少对咱们韩国人来说是这样的。”
  “有什么问题呢?”
  “到现在我也没法理解,那样开头的人肯定会半途而废。据我观察,看录像之人似乎总是试图根据不停变换着的画面去推测整个故事的内容。这样的话,听到的英语就会像背景音乐,几乎听不进去,从而成了一种噪音。另外还有一个‘伏兵’会向你进攻。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
  “犯困。不是一般的犯困,而是那种根本无法抵挡的困意。我在德语很差时,听讲也总犯困,也试过狠掐自己的大腿等各种方法。当根本听不懂的语言。以极其规律和协调的音调飘入耳朵,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催眠曲吗?”
  所以,就这样坚持几天以后,大部分人都想,开着录像机睡,还不如改用别的方法,然后就放弃了这一方法。
  ☆男子寡言的理由
  “更严重的是,从那以后这些人完全凭猜测来听德语,明明看的是同样的新闻节目,叙述出来就变成与之毫不相干的话了。在课堂上这样是不行的。下课以后,那些听不懂作业是什么的学生几乎都是韩国人。”
  “好像真是这样呢,看电影画面时对内容根本听不懂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单凭视觉信息去理解内容。这就是与孩子们的区别点吧。”
  “可能孩子们也经历同样的过程。只是由于他们没有大人那样的智能,所以不能连贯整个内容而已。他们只是像用摄像机拍摄一样,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储存到记忆中,智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自动把那些场面连接起来。譬如,当婴儿听到妈妈‘啊……’的声音时,就会意识到,‘这个声音早晨听过,可能是喝牛奶时说的话’等等。”
  “哈哈,真的会这样吗?”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我是说,好像是这样。等你生孩子以后,好好观察观察。当你的孩子指着自己的饭碗说‘饭饭,饭饭’时,你就会想起我的这些话的。”
  “领悟能力。您曾说,人的大脑具有领悟能力。对语言也是同样适用的。我觉得如果父母之间的对话多。那么他们的孩子肯定比别的孩子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强。所以,我觉得找对象也要找一个健谈的人。以前,我比较喜欢沉默寡言的男性,但现在我决定改变主意了。”
  “哈哈,依我看,20岁到30岁的男性像女孩子想象的那样由于性格稳重而寡言的情况是极少数的,大部分都是因为腼腆或没有思想或者就是由于阅历太浅而没什么可说的,甚至是因为一见到女孩就胡思乱想。”
  “真的吗?不至于吧?”
  ----------
  只有讨论才能说好外语
  “你一定听说过散文家皮千得(韩国现代散文家)的名字吧。他的书中这样写到:‘话题的贫乏意味着知识的贫乏,经验的贫乏,感情的贫乏。语言技巧的拙劣,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混沌’。‘沉默是准备语言的时间,是休息的时间,也是愚笨的人维持体面的时间 。’”
  “也许是这样。可是所谓大丈夫‘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啊!”
  “这话恐怕已不再适应如今的时代了。我国历史上,由于一语不慎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事并不罕见。不过如果是为了传播真理而落到这样的下场,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问题。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维新时期,由于批判政府而举家遭到迫害的传闻相当多。从这些方面看,此话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那都已是过去了。”
  “昔日皮千得还说过,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作领袖的国家一定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们能用语言来传播他们的思想。肯尼迪之所以为肯尼迪总统,亦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演说才能。可以说,今天我国这种由于历史失误的堆积而日趋混乱的现状,与我国历届总统中从未出现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也许有必然的联系。”
  “您的意思时说,我国语言教育领域一味地热衷读写而忽视口语表达,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这么说。事实上,在历届政府中,真正愿意虚心听取人民呼声的,一个也没有。表面上标榜着民主主义,而内心却摆脱不了专制和独裁思想的人,怎么会乐于见到善于言辞的国民。如果这样的人到了国外,问题岂不是更严重了?”
  “在德国的时候,我曾见过驻德韩国使馆的参赞。听他代读由韩国大使用德文写成的欢迎辞时,连同样身为韩国人的我也听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历届驻德大使,别说是德语,就连英语也不甚了了。碰到出席晚宴和招待会,大使所受到的待遇,竟还比不上身边的翻译,这样的情形已是屡见不鲜了。”
  “天啊。那些人不是外交官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
  “这一切,正是对语言的偏见所造成的。至今为止,在我们国家,善于言辞的人还受着不公正待遇。‘话倒说得漂亮’、‘光说不做’、‘话再动听又怎么样呢?’诸如此类对会说话之人的冷嘲热讽不绝于耳,相反,对不善言辞的后果人们却不置可否。”
  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民族人人太聪明,所以不可能有所谓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听说过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误解。正确地说,不是因为人们太聪明,而是因为那些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的人实在太少的缘故。当然,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作祟而不能容人的人要排除在外。
  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夸大其词,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这种无原则,缺少哲学土壤的现状,正是由于不能接受百家争鸣局面的这种恶习所造成的。讨论的目的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我国,人们却从不以事理、常识和逻辑出发来对自己的意见做出整理和表述,而偏爱于作一些漫无边际的调侃。你知道这些人最常用的表达是什么吗?只是诸如“话虽不错,但那并不解决问题啊!”之类而已。
  据说在检察厅的内部简报上登有这样一段话:“进入IMF时代(韩国习惯用语,经济危机之意),应该根除监察厅内部喝炮弹酒(韩国人的一种喝酒习惯,通常将洋酒掺在啤酒里混着喝)的传统。”这条建议引发了检察官的争议。接踵而来的各种反驳声让我们啼笑皆非。由于职业的关系,身为检察官,都应该是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善于思考,善于言辞的人。可是你知道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吗?“喝炮弹酒是传统,传统的价值至关重要,应该坚守下去。”让这样一批把炮弹酒和南大门(韩国的国宝第一号)的价值等同视之。把恶俗和传统混为一谈的人做我们法律的守护者,岂不让人感到寒心。
  另一方面,将此事作为花边新闻而津津乐道的报纸报导,也让我感到相当的忧郁。要知道,媒体作为肩负全社会舆论导向重任的机构,大众对报纸的论调有着天生的盲从心理。
  然而就报道的内容来看,却给人以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感觉。“在如此困难的时刻,作为社会领导层的检察官们,却悠哉游哉地对此展开了讨论”,如此的笔调,仿佛是说所有的检察官都不务正业,纷纷投身于这场关于酒风的讨论中去。而事实上,这无非是一二位检察官闲级无聊随手记下的笑谈而已。
  ☆呵护子女的文化
  “看来对报纸的报导也应该注意辨别啊。如果说我的英语说的很好的话,是不是就能和西方人那样,科学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呢?”
  “可能会是那样。语言是哲学的载体,而哲学是思想的外壳。你知道吗?哲学,正是从割弃‘自我’的那一刻开始的。割弃自我,意味着克服自我,推而广之,亲情、民族情,亦能于任何时候全然放下,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常称之为‘懂事’了。”
  “为什么见不到一个真正‘懂事’人?从德国生活一段暑假后回来,我常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德国,高中毕业,就已算是跨入了成人的行列,为何在我国,人们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却是彼此独立增长的呢?过去的三年里,我苦苦思索着,观察着。一般来讲,人们会把这一切归咎于无视人格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从我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它有着更深层的根源,可以称之为‘呵护子女’的习惯。”
  “西方社会,新生的婴儿从被抱出产房回到家中的第一天起,就与自己的父母分房而睡。长大后,一旦高中毕业,便彻底脱离父母而独立了。有的人找到一份工作开始自力更生的生活,有的则靠打工挣够学费和生活费,进入大学深造。偶尔也有读大学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但私底下,他们从不以此为荣。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朋友,直到最后走投无路才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孩子,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万般无奈,他才对自己的父亲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无奈力不从心。’他父亲却说:‘在我看来,你还有所保留,因为,你还没开口要求得到我的帮助。‘同样的情况,如果是在我国,结果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解决‘呵护子女’的习惯,或许应该从父母方面着手。21世纪已经来临。但至今仍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直到子女成家为止,如果子女宣布独立,便以为在感情上受到了背叛而大吵大闹。当然,完全没有自立的想法、一辈子想依附于父母之下的子女也不在少数。但这其实还是父母能解决而未解决的事,如果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是啊!我的父母也是这样,他们总是想到我的宿舍来看看。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对我缺乏最起码的信任。”
  为什么父母们一直不明白,他们永远都不能保证孩子们一辈子的幸福。看看那些为子女的婚事操碎心,或者想尽办法阻挠,甚至以断绝关系相威胁的父母,真觉得不可理解。这些父母们笃信尾随时尚潮流,福就会从天而降。如果对时兴的各种条件、佩带饰品、婚俗礼仪等有半点疏忽和闪失,“天下就不会太平”。他们可能看不到追求时尚大潮结婚且照样很不幸的破碎家庭。
  ☆我为什么说这些
  “我为什么说这些?嗯,是啊。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出现与我国实情不一致的场景,应该去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从而努力让自己接受。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也是培养对不同文明、不同哲学理解能力的绝好方法。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突然会这样咒骂:‘混账家伙,为什么要欺骗这样美丽善良的女孩……’”
  “尤其是女观众里常常有这样的人,一旦看到自己平日最喜欢的演员出演浪子角色,就觉得再也无法喜欢那个演员。这样的话,即使看了几十部电影,也无法体验影片中所包含的艺术和文化。虽说是融入主人公的感情中去了,但这还是无法克服自我的体现啊。”
  “说到感情融入,上次看录像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感觉。男演员说话时没什么,但当女主人公说话的瞬间,‘啊!这不正是我想说的吗?’这样的想法突然从我的脑海中掠过。”
  ----------
  感情融入的阶段
  是的,感情融入。英语也好,德语也好,到达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相类似的情形。想象一下:
  现在眼前正端坐着一个美国人在与我交谈。他身着笔挺的西服。蓝色的眼睛深邃有神,是一个散发魅力的40岁左右的绅士。而我也和他一样,穿着考究。他说着一口流利而动听的美语,而我则以毫不逊色的英语娓娓道来。装饰典雅的办公室与透过大玻璃窗远远映入眼帘的金门大桥构成一幅搭配协调的优美景象。
  这样的场面似乎在哪儿见过很多?没错,这就是好莱坞影片中屡见不鲜的一景。旧金山常常被选为拍片地点。
  在第四阶段,录像看得越多,这样的感受也就越发真实。
  在我国酒店是商社职员会见外国客人的主要场所。那里的一切是如此地西化,以至于就算把酒吧、餐厅和会议室原封不动的搬到美国,也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如果在这里与美国人交谈的场景,与西方电影中频频上演的那一幕完全一致,不,是感觉上基本一致的时候,英语才真正完成了它本土化的历程。
  “当你口中的英语连你自己也不觉得生涩的时候起,就会产生类似感情融入的变化,怎么样?你现在到达这一步了吗?”
  “还没有。尽管有时候,AFKN(专为驻韩美军播放的电视频道)和电影中的英语听起来就像是家乡话那样亲切,但自己说起来,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生硬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说的次数比较少,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实际运用经验的缘故吧?”
  “没关系,只要以后再多看一两部电影,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的。不要忘记,对听写下来的台词,一定要以朗读剧本的口吻去读。”
  “啊!对了。我好像一直都疏忽了这一点。今后要采取随时变更角色的办法朗读。要像演独幕剧一样,您知道的吧,根据台词一个人分饰不同的角色……”
  “嗯,那样的话,就更有现场感了。不过既然要学好,我这儿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那,您快告诉我吧,是什么?”
  “你不是有听写下来的剧本了吗?在你以剧中人的语气朗读一遍后,再重新看那部电影。那么,你立刻就能找出其中生涩或者不自然的地方。找出以后,你再试着演一次,如此三遍下来,影片中出现的英语就完完全全成为你的东西了。”
  “太好了。我试试看。一定很有意思。要是再有一个人就好了……我是说,能和我演对手戏的人……”
  “我来帮你怎么样?不过有个条件,除了语言,还得配上具体动作噢!”
  “很遗憾哪,博士。可这里面连接吻镜头都没有啊。呵呵呵,看来您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哪里,没有的事。只不过是刚才听你那么说才临时想起来的。以前我也曾演过好些话剧,可比起我所饰演的角色来,我似乎更熟悉别人的台词。或许是因为我总爱琢磨,这部分要是由我演的话,该如此这般的演;抑或是因为别人的演技比我更出色,所以他们的台词也就被我牢牢记住了。所以演出结束好几个月了我还依然记得很多台词。我是说,要应用这些方法。你不觉得这样会非常有趣吗?”
  “我非常赞成,不过像博士您这样忙的人能有时间吗?不出差到国外吗?”
  ☆美国男人每2分钟就会想到的
  “啊呀!对啊,那是个问题。有没有英语非常好的邻居小伙子,又能学到英语又能寻觅爱情,一箭双雕,不是很好吗?”
  “我有把握来个一箭双雕,不过我怕那个小伙子比起英语,对我更感兴趣,这样岂敢聘请他?”
  “那和我没什么两样啊。其实就是因为配合具体动作,我才愿意帮你的呀。哈哈哈……”
  “没想到你果真像传闻的那样色啊!男人们真的都是这样子吗?我是说色狼的本性!”
  “那当然。孩子也好,大人也好,男人对女人的身体都有种自然的渴望。只不过因教养程度的差别而各自的含蓄程度不同而已,其实内心都是一样的。在办公室里,有女职员走过身旁还视若无睹的男人哪里会有啊!”
  “是吗,不会吧?即使在那种时候,男人还在想那种事?不可能吧……”
  “美国的一位性心理学家曾经作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怎样你知道吗?美国男性职员中有近80%的人平均每过2分钟就会联想到性。以此推算的话,眼前没有女人时还能平静,不过一旦有女人站在面前,可能每过几秒钟,都会让男人联想到性。”
  “男人们简直是不可理喻。这和动物有什么两样?”
  “动物?那正是关键所在啊,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存在与其他动物相比是如此弱小,要想保存种族,只有靠尽可能多的生育。因此男性原始人看到异性,就会主动上前求爱。原始女性也因为这个原因而乖乖地接纳了他们。这种本能自然而然传到现代男人的身上。岂不闻我国社会流传的这句话:‘男人对女人是来者不拒的。’这正是对种族保护本能的最直观的表述。”
  “‘种族保护本能’,这个词似乎在哪儿听说过?”
  “这恐怕是女权运动团体常常提及的字眼。在女权主义者的眼里,这些无非都是男人们为掩饰自己的本性而杜撰出来的借口而已。”
  “德国的情况如何呢?那儿的人也是这样的吗?”
  “我所接触的德国大学生都已经有相当多的性经验,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不愿过多的谈及‘性’这个问题。当然,一般的上班族和我国的情况基本差不多。我倒是很想谈谈法国。巴黎女性对女权的概念有独特的见解。她们相信通过强调女性的魅力可以使女权得以扩大。在办公室她们以能吸引男人的目光而感到高兴,不然的话就觉得悲哀。曾经有一次,我和一位偶然结识的法国男子参加一个party,那家伙竟然很自然的把手放在坐在他身边的女士的大腿之上。要知道,这位女士既不是他的女朋友,也不是他的女的朋友,他们仅仅是普通的关系而已。”
  “这和我们真是太不一样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性开放’吧!”
  “也可以这么说吧,这种行为体现出了对‘性’自然真实的感觉,从不遮遮掩掩的态度。男女之间没有病态猥亵的目光,而是带着一点淘气、一点好奇,对对方充满了期待的目光,像这样的场面随处可见。重要的是,能打破那种在无奈之下压抑自己而造成的对性的禁忌意识,进而改变对性持有的否定观念。
  有一个结交了韩国女友的德国大学生这样对我说道:‘我实在难以理解。明明我和她彼此相爱,为什么只允许我吻她,绝不同意和我上床,说什么结婚的那天才会答应。世上哪儿有不上过床就和对方结婚的傻瓜?’我回答说:可是您到韩国看一看吧,在韩国这样的‘傻瓜’,满大街都是啊!“
  “您的意思是说,在看电影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应该顾及到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吧?事实上,影片中常常出现的这些场面,并不会给人以恶心或者不真实的感觉。”
  “是的,的确,20多年的教育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就和你现在要纠正以前那种不良的英语学习方式一样困难。”
  “对我来说,难关已攻破了。现在我很想知道,第五阶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可以的话,第四阶段里尽量多看一些,多积累一些。这样吧,你再接着看三部电影,到时候,一部电影可能只需要3-5天就能完成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