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
作者:(日)吉川英治
内容简介
《三国》是日本文学巨擘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也是日本历史小说中空前的典范大作。
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简化了战争场面,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张幽约之谐趣,令人感慨不绝;其中的运筹与博弈、权术与诡道、用兵与驭人,则令人掩卷深思。
《三国》连载历时四年,震动了整个日本,随后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畅销日本七十余年。吉川的《三国》也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此书。
在日本,受吉川《三国》影响的政治家、企业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宗教人士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商战宝典、政略大全和励志奇书,从《三国》中学习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三国》的激励下,探索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小学文化、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生前曾多次表示:“三国人物的智慧,是我的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
吉川英治,日本大众文学泰斗,历史小说大师。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幼年因家道中落失学,做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自学不怠。三十四岁发表《鸣门秘帖》,一举成名。之后笔耕四十余年不辍。在日本,他的地位远高于《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曾荣获日本“国民作家”的头衔,晚年荣获日本文化勋章。去世时,有知名人士称“似乎东京都褪色了”。
吉川英治的历史小说兼具古典与现代的风味,其文清新隽永,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又如陈年好酒般历时愈久而愈见醇香。自20世纪30年代起,吉川英治先后创作了《宫本武藏》、《丰臣秀吉:新书太阁记》、《三国》、《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著,直到今天仍畅销民间且脍炙人口,有“百万人的文学”之美誉。其所论述的英雄人物、传奇逸事、生命造化等,皆成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世说新语”。吉川英治生前身后,其全集一再出版,历久不衰。
目录
桃园结义
推荐序:历史中的智慧
再版序
一 黄巾贼
二 童谣兴
三 白芙蓉
四 小卒张飞
五 桑下人家
六 桥畔风谈
七 童学草舍
八 三花一瓶
九 桃园结义
十 南征北讨
十一 卢植遭囚
十二 秋风阵
十三 十常侍
十四 打风乱柳
十五 岳南佳人
十六 故园探母
十七 大乱之兆
十八 舞刀飞首
十九 流萤彷徨
二十 吕布
二十一 赤兔马
二十二 春园走兽
二十三 “白面郎”曹操
二十四 伪忠狼心
二十五 南风竟吹
二十六 江东之虎
二十七 关羽一杯酒
二十八 大战虎牢关
二十九 洛阳落日赋
三十 生死一河
三十一 玉玺
三十二 白马将军
三十三 溯江
三十四 岩石
三十五 牡丹亭
三十六 倾国
三十七 痴蝶镜
三十八 绝缨会
三十九 天飙
四十 人灯
四十一 大权轮转
四十二 秋雨时节
四十三 死里逃生
四十四 牛与“蝗虫”
四十五 愚兄与贤弟
四十六 以毒攻毒
龙争虎斗
巫女
绿林宫殿
改元
火星与金星
二虎竞食之计
禁酒碎杯之约
母亲·妻子·朋友
大江之鱼
神亭庙
棋逢对手
小霸王
日晷
名医
和平主义者
新嫁娘
盗马人
胡琴夫人
淯水红
陈大夫
高大金冠
仲秋风雨天
饥饿与餍足
望梅止渴
北客
天下第一嗜食者
黑风白雨
奇计
烦恼的攻防战
破瓶
白门楼始末
许田之猎
密缝密诏
油情灯心
鸡鸣
青梅煮酒论英雄
怕雷的人
逃脱凶门
伪帝的末路
雾风
一书能抵十万兵
丞相旗
抓阄
不战不和
奇舌书生
擂鼓
鹦鹉洲
太医吉平
美童
是火?是人?
小儿病患者
刘玄德投奔冀州
英雄相惜
大步臣道
破衣锦心
白马之野
报恩
横渡黄河
灯花占卜
风传信息
避客牌
孔明出山
一 关羽千里行
二 过五关
三 游手好闲的儿子
四 古城窟
五 兄弟相会
六 仙人于吉
七 孙权继位
八 霹雳车
九 汹涌的黄河
十 十面埋伏
十一 泥鱼
十二 内斗自毁
十三 邯郸
十四 野有真人
十五 辽西·辽东
十六 食客
十七 马跃檀溪
十八 弹琴高士
十九 吟啸浪士
二十 军师的指挥棒
二十一 徐庶母子
二十二 离鸟之啼
二十三 诸葛氏一家
二十四 卧龙冈
二十五 拜访孔明
二十六 千丈雪
二十七 立春大吉
二十八 出庐
二十九 吴国的热情
三十 铃音
三十一 蜜蜂和世子
三十二 临战第一课
三十三 许都和荆州
三十四 舍弃新野
三十五 流离
三十六 诀别
三十七 宝剑
三十八 长坂桥
三十九 孤帆下东吴
四十 舌战群儒
四十一 火中取栗
四十二 醉计二花
四十三 一声号令
四十四 孤客闯绝地
四十五 狂澜
四十六 群英会
四十七 军中无戏言
四十八 呼风杖
四十九 一竿翁
五十 将计就计
五十一 凤雏出巢
五十二 竹冠之友
五十三 乌鹊赋
五十四 铁锁之阵
五十五 借东风
刘备入川
一 降船
二 赤壁鏖战
三 山谷一声笑
四 关羽报恩
五 一攫三城
六 羽扇
七 黄忠之箭
八 死刺猬
九 柳眉剑簪
十 鸳鸯阵
十一 晓月
十二 凛凛蜂腰剑
十三 气死周瑜
十四 文武竞春
十五 荆州往来
十六 凤雏辞吴
十七 醉县令
十八 马腾一族
十九 不共戴天
二十 渭水之战
二十一 水火莫克
二十二 敌中置敌
二十三 兵学奥窔
二十四 蜀人张松
二十五 《孟德新书》
二十六 《西川四十一州图》
二十七 进军
二十八 鸿门危宴
二十九 无价之宝
三十 焰焰红日
三十一 上策·中策·下策
三十二 酒中别人
三十三 魏延与黄忠
三十四 断发壮士
三十五 落凤坡
三十六 破军星
三十七 割草部队
三十八 金雁桥
三十九 西凉战火重燃
四十 马超与张飞
四十一 成都陷落
四十二 临江亭会谈
四十三 枯叶沙沙
四十四 吞并汉中
四十五 剑·戟·盾
四十六 逍遥津
四十七 鹅翎勇士
四十八 休战
四十九 柑子与牡丹
五十 藤花之冠
五十一 神卜
五十二 正月十五夜
五十三 御林之火
五十四 阵前美酒
五十五 败将
五十六 老将之功
五十七 绝妙好辞
五十八 伤折一股
五十九 赵子龙
六十 智取汉中
六十一 鸡肋
六十二 汉中王
六十三 烽火台
六十四 活人出殡
六十五 关平
六十六 水淹七军
出师北伐
一 华佗刮骨
二 建业会议
三 吕蒙与陆逊
四 斗笠
五 荆州易主
六 鬓丝如雪
七 麦城月落
八 蜀山远矣
九 不食草的马
十 国葬
十一 成都鸣动
十二 千古梨树
十三 曹操殒灭
十四 武祖
十五 七步诗
十六 斩断私情
十七 改元
十八 蜀国效仿
十九 桃园春尽
二十 雁儿骚动
二十一 东吴外交
二十二 小将初战
二十三 冬将军
二十四 慰灵宏愿
二十五 一介书生
二十六 白帝城
二十七 石兵八阵
二十八 曹丕征吴
二十九 刘备托孤
三十 观鱼思计
三十一 蜀吴修好
三十二 全力造舰
三十三 淮水之战
三十四 平南首役
三十五 《平蛮指掌图》
三十六 孟获
三十七 运输要道
三十八 心结
三十九 孔明三擒三纵
四十 王风羽扇
四十一 毒泉
四十二 蛮女之舞
四十三 女杰
四十四 木兽行走
四十五 藤甲蛮兵
四十六 战车与地雷
四十七 王风万里
四十八 鹿与魏太子
四十九 出师表
五十 挥师中原
五十一 美丈夫姜维
五十二 祈山之野
五十三 西部第二战线
五十四 仲达复出
五十五 春回洛阳
五十六 高楼弹琴
五十七 挥泪斩马谡
五十八 断发建功
五十九 后出师表
六十 二出祁山
六十一 兵粮
六十二 总兵之印
六十三 司马懿中计
六十四 血染苍穹
六十五 长雨
六十六 赌局
六十七 八卦阵
六十八 掘灶
六十九 麦熟时分
七十 北斗七星旗
七十一 木门道
七十二 慧眼之士
七十三 木牛流马
七十四 舌头玄机
七十五 种豆
七十六 七盏灯
七十七 天雨灭巨焰
七十八 巾帼素衣
七十九 银河的祈祷
八十 秋风五丈原
八十一 死孔明吓走活仲达
八十二 松无古今色
篇外余录
诸葛菜
后蜀三十载
从魏到晋
=================
推荐序:历史中的智慧
松下电器创始人 松下幸之助
听说吉川先生十二岁时遭遇家道没落,小学辍学,之后饱尝社会下层生活的辛酸,却珍惜每寸光阴,阅读文学书籍。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的体验,培养了他观察人生真相、人心机微的眼光。多年以后,他陆续问世的历史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他也作为国民作家在文坛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九岁时小学辍学,在大阪船场做学徒。当时,我一边在店里值班,一边经常阅读《新书太阁记》、《猿飞佐助》等的讲谈本。这些著作中,许多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参考。
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有取之不尽的真理、教训,能给我们今日的生存以重要启迪。听凭这些埋没于历史之中是可惜的。吉川先生取材于这些历史人物所编织的逸闻,将存在于古典之中的真实,复活成了通用于今日的故事。
吉川先生留下了《三国》、《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新平家物语》等优秀作品。这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幸事。以动乱的时代为背景,描写日本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生活情形的众多作品,此次重新装帧,作为文库本出版了。在迎来巨大转换的今天,这个策划委实是得天时的,愿广为当今年轻人所阅读。
再版自序
无须赘言,《三国志》讲述的是距今大约一千八百年前的事,然而活跃在那个遥远时代的书中登场人物,时至今日似乎仍然活生生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只要亲身去到中国,与那里上至政要下至庶民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所接触,尤其是关系拉近了之后,便会时不时地让人感觉到其宛若三国故事中出现的某个人物,抑或至少身上有某些相通的东西。
由此可以说,三国时代的治乱兴亡依旧在现代的中国上演着,尽管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品中的人物今日一仍旧贯还鲜活地健在于世。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
《三国志》中有不少篇首词和篇尾诗。
这些诗,不惟是记述了庞驳错纷的治乱兴亡的战记、故事,更具有一种令东方人血脉贲张、罡气贯虹的谐畅、音乐以及色彩。
倘使从中将这些诗赞抽掉,则这部被誉为世界级杰作的规模宏壮的作品非但读起来索然寡味,其文学价值也势将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对于《三国志》这部作品,倘使生硬地进行改写或是节译,不仅会让原作的诗味荡然无存,更加堪忧的则是会怅然痛失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为此,我没有选择改写或是节译,而是斗胆尝试采用最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随处可见的原著中所没有的词句和对白等,便是我的点彩之笔。
众所周知,《三国志》虽然取材自中国的历史,却并不是正史。作者运笔自如地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起来,走进作品中。这部作品描写了自后汉第十二代皇帝灵帝时期(公元168年前后,相当于日本成务天皇在位年代)至晋武帝灭吴的太康元年约一百一十二年间的治乱兴亡,构思之宏大,舞台之辽阔,堪称在全世界的古典小说中也是无与类比的。细细数来,书中登场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加上作品中无处不在、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慷慨悲歌之辞句、夸张幽约之谐趣、拍案三叹之激烈,娓娓道来,魅力无穷,令读者的思绪情不自禁地闪回至百年间发生在这片大地之上的种种人间浮沉与文化兴亡,转而掩卷深思,感慨不绝。
如果换一个欣赏角度来看,《三国志》又可以说是一部民俗小说。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间爱欲、道德、宗教、生活,还有作为小说主线贯穿首尾的战争这一主题以及群雄割据等等,无疑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那充满朝气、奋励不止的众生相,便可以看做是以天地为舞台、伴以雄壮的音乐而上演的一出人间大戏。
由于时代变迁,原著中出现的地名与现在使用的地名当然有所差异,凡能查证而知的地名我在书中都加了注释,不过仍然有不少旧地名不甚了了。至于登场人物的爵位官职等,根据字面能够推知的一仍其旧,照搬照抄。因为如果用词太过现代,则文字所具有的特殊的色彩和感觉恐会丧失殆尽。
原著现存《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以及其他数种不同流变版本。笔者没有完全依据这些版本进行简单的直译,而是各取所长,从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三国》。回想写作这部作品时的情景,笔者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脑海中情不由己地闪现少年时代狂读久保天随先生的《新译演义三国志》,半夜三更犹猫在灯下不忍释手,被父亲责骂并逼着上床睡觉的情景。
说起来,要想咀嚼和品味到《三国志》的醍醐真味,莫过于阅读原著。然而如今的读者恐多会畏惮和止步于其艰涩难懂,同时考虑到一般大众所追求的阅读乐趣也是千态万状、不一而足的,故而斗胆承奉书肆之嘱,将旧作加以修订,付梓再版。
吉川英治
Ⅰ·桃园结义
一 黄巾贼
后汉末年。
距今约一千七百八十年前。
有一位行者。
除腰佩一剑外衣衫褴褛至极,但却眉秀唇红,双眸尤慧,两颊饱满,面隐微笑,毫无卑贱之相。
此人年方二十四五,紧盘双腿,独坐草丛之中。
河水悠悠流逝,微风轻柔拂鬓。
此时正当凉秋八月。
这里是黄河的岸边,低矮的黄土层断崖。
“喂——”有人在河上呼喊。
“那边儿的年轻人,看什么呢?在那儿等啥呀?又不是停靠渡船的地方!”渔夫在小渔舟上道。
青年露出酒窝,点点头道:“谢谢啦!”
渔舟向下游漂流而去。青年仍在原地,纹丝不动。他盘膝而坐,出神凝视的目光不曾动摇。
“哎,哎,出门儿的人!”
这次是有人从背后路过招呼他。大概是近处村里的农民,一人手抓鸡腿拎着鸡,一人肩扛农具。
“打早儿就在那儿等啥的吧。近来可有叫黄巾贼的歹人乱窜哪。你会被官府怀疑的。”
青年回过脸道:“知道了,谢谢!”他老实巴交地还礼,却没有起身的意思。
青年眺望着千万年来流淌不息的黄河水,总也看不够。
“为什么河水这般黄?”
仔细看着河边的水,原来不是水黄,而是像被砥石研碎了一样的黄沙微粒混在水里,满河翻腾,才显浑黄。
“啊,这土也是……”
青年用手掬起一把大地的泥土,目光定定地投向遥远的西北天际。
造就中国大地的,让黄河水变黄的,都是这细微的沙粒。这沙,是从中亚沙漠刮过来的。人类历史尚未开始的几万年前,这沙就被不断地刮来,堆积成大地,造就了这广袤的黄土地和黄河。
“我的祖先也是沿河而下……”
如今在自己身体里流动的血液是从哪里来的?他想象着遥远的根。开拓了中原的汉民族,也是越过刮来那些沙的亚细亚崇山峻岭来到这里的。他们在黄河流域逐渐繁衍,赶走了尚未开化的苗人,开垦农业,振兴产业,在这里种下了几千年的文化。
“列祖列宗在上,看着我吧!不!鞭策我吧!我刘备一定要振兴汉族人民,捍卫汉族的血脉与和平!”
青年刘备仰天长拜,仿佛对天起誓。
这时,有人伫立在他背后,劈头喝道:“形迹可疑的家伙!可是黄巾贼一伙儿?!”
什么人?刘备一惊,回头望去。
呵斥他的人说了句“你从哪儿来?!”就不由分说一把揪住他的后颈。
“……”
刘备定睛一看,大概是官差,胸前戴着县衙的吏章。近来社会动荡,就连地方小吏平时也都武装起来。两名官差一个拿着铁弓,一个绰着半月枪。
“涿县的。”
青年刘备刚回答,那人就接着问道:“涿县哪里?”
“啊,我是涿县楼桑村人,现在还跟家母一起住在楼桑村。”
“干什么的?”
“编席子打帘子卖。”
“哦,原来是小贩哪。”
“是的。”
“可你……”
官差像躲脏东西一样突然放开刘备后颈,紧盯着他腰间的那口剑。
“这把剑还有黄金佩环和琅玕珠子装饰呢!卖席子的怎么配有这样的宝剑?!在哪儿偷的?”
“这是家父的遗物,不是偷的。”
回答得诚实,却大义凛然。官差一触到刘备的目光,马上把眼睛挪开,道:“可是,你在这里一坐就是半天,到底在看什么?没法儿不让人怀疑。碰巧昨天晚上又有一群黄巾贼袭击附近的村子,抢了东西逃走。你看上去挺老实,不像歹人,可我们不能不怀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