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季养生特效秘方

_4 秦旭东 (现代)
第22章 秋季养生老偏方(6)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肿痛;晚期多会造成关节畸形。早期疼痛往往并不严重,患病关节往往仅表现为酸适或轻度疼痛,遇天气变化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减轻,此期关节活动一般不受限制,易被患者忽视而延误就诊。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发生肿胀;到了晚期,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和关节结构被破坏,可导致关节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出现晨僵、活动不灵活、骨刺的形成等症状。
  骨关节炎重在预防,以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从年轻起就应多注意关节的保健,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防止过度疲劳,避免让关节经受长期压力;改变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患骨关节炎的危险。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着手综合调养,不但可减轻罹患退化性关节炎的概率,而且可以延缓关节的退化。
  通常可采用的保健方法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体育锻炼、止痛和控制体重。其中,适当运动对控制病情发展尤其重要。可选择冲击力小的温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原地活动腰髋或四肢等。根据自身情况,不能一次做完的活动可分阶段完成。如果条件受限(如不能到户外活动)或体重超重的患者,也可在室内通过变换体位、伸腰侧身、抬腿举手等方式,使全身关节得到活动,从而达到缓解肢体和关节僵硬的目的;运动要注意循序渐进,选择一些娱乐性强的活动,运动方式也可多样化,只要能使全身及四肢“动起来”就好。
  秋季警惕皮肤感染
  症状:皮肤感染
  老偏方:马齿苋去根,洗净,晾干,放入石臼内捣成糊状,放入青黛调匀,贴于患处。治疗时40分钟换药一次,连续9次。此方治疗皮肤感染会愈合得很快,适用于皮肤感染溃烂或生痈、疖等。
  药理:马齿苋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的作用。种子可明目。现代研究,马齿苋还含有丰富的sl3脂肪酸及维生素a样物质:sl3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与眼细胞膜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样物质能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及结合膜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也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马齿苋捣碎后对皮肤感染溃烂有很好的疗效。
  秋季皮肤易被病源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搔抓,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等消肿止痒。
  由于秋季气候比较干燥、早晚温差大,人体的皮肤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一些微生物的感染。这些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某些过敏反应,出现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皮肤顽癣、痤疮、水痘等病状。
  在气候多变的秋季,一要注意皮肤的湿润和清洁;二要注意皮肤的防护。特别是反复发作的疑难皮肤病患者以及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停药后出现反弹的皮肤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养好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皮肤病的发病与季节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季时要注意保暖,因为感冒发烧时人体抵抗力较低,易诱发多种皮肤病;同时,要注意合理休息,不要熬夜,在饮食上应注重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秋季邪风入侵,警防面瘫
  症状:面瘫
  老偏方:①巴豆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毫升,炖热外用。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1次,5次为1疗程。该方温经、祛痰、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②选用药浴疗法时,可用薄荷、艾叶、荆芥、前胡各15克,加水1500毫升煎煮,药水煎沸后用布遮盖头面部,让热气熏患侧面部十分钟左右,以汗出为度,待水降温后再用药水洗患侧头面部3分钟,每晚睡前1次。③用荆芥穗6克,杭菊花4.5克,川芎6克,明天麻4.5克,香白芷4.5克,霜桑叶12克。上药与鸡蛋2个同煮,蛋熟去壳,再与药同煮,令药入里,用热鸡蛋热熨患处,稍凉即换,以达到祛风止痉、治疗面瘫。
  药理: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秋季气候变幻莫测,忽风忽雨,忽冷忽热。当气温骤降之时,以上三方对秋季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神经而发生“面瘫”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缓解神经僵硬痉挛麻痹有奇效。
  面瘫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尤其是患侧闭眼无力,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此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近年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面神经来自人体脑干,这支较细的神经在到达面部之前必须穿过几支动脉间隙以及颞骨岩部的一条小管道,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面神经的命运多舛。如果面神经因受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而引起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就容易发生面瘫。
  一旦患了面瘫,不要着急、害怕,应及时就医。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明显优势,可采用“针、灸、药、罐”四位一体疗法,根据不同病人的自身情况,进行有机组合,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标本兼治,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治病的同时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缩短治疗时间,病情较轻者,一次治疗即能见效,一般一个月左右即可达到满意疗效。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蔬菜水果丰富,多吃蔬果对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只图凉爽,警惕风寒邪气对面部的袭击,从而达到预防面瘫的目的。
  秋凉易导致心律失常,中医有秘方
  症状:心律失常
  老偏方:①黄芪10克,党参12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当归、熟地、丹参各10克,酸枣仁6克,茯苓9克,茯神、五味子各6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若心烦少寐、口干,加麦冬、生地、玉竹;若心脉不畅、脉结代、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若善惊易恐,加石菖蒲、炙远志、合欢花、龙齿;若胸闷、胸痛,加广郁金、参三七、红花。本方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心律失常,主要症状如:心悸、头晕、失眠、气短、肢倦、食少、苔薄白、舌质淡、脉细无力并叁伍不调。②当归、生姜各75克,羊瘦肉1000克,大料、桂皮少许。文火焖至肉烂熟,去药渣,食肉服汤,每次适量。此方对于心动过缓、病窦、传导阻滞者效果好。③竹沥半夏12克,胆南星6克,天竺黄9克,竹茹、川连各10克,山豆根12克,石菖蒲、朱茯神、炙远志各9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若气短,加太子参;若舌红少津,加沙参、麦冬、生地;若痰多,酌加常山;若尿量少,加茵陈。本方清热化痰宁心,适用于秋季痰多扰心所致的心律失常,主要症状如:心悸时作、受惊易发、胸闷、痰多稠黏、梦多纷纭、口干、口苦等。
  药理:中医病理认为,若久患胸痹、心痛、脘闷、咳喘、心痹等病,皆可致阳气亏虚心脉失于温运,阴血不足,心脉失去络荣而为病,从而发生迟、数、促、结、代,甚至更严重的绝脉等病脉,这些脉象均可反映出心律失常。以上三方可益气养血安神,用于秋季痰多扰心、气血两虚引起的心律失常。
  一场秋雨之后,气温骤降不少,一些人出现了心慌、气短、胸闷、呼吸不畅、眩晕的症状,常被认为是天气骤冷后的正常生理反应,许多人往往忍一忍便过去了。但此时,血管疾病最易乘冷发作,其中有一种常见病往往被人所忽视,那就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多数人都可能发生过,只不过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有的持续时间短,有的持续时间长;有的偶尔发生,有的经常发生而已。若症状轻、持续时间短、偶尔发生,对健康可能毫无影响;但若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经常发生,可能就会危及生命。
  正常心脏如果受到寒冷、疲劳,或因喝浓茶、烟酒刺激以及情绪激动等,常可出现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低血钙,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产生室内传导阻滞而导致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收缩无力,并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心脏骤停。
  此外,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症等也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律失常、冲动起源异常(异位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三种表现形式。窦性心律失常:正常人从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频率为60~100次\/分。
  当频率小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大于100次\/分,则称为窦性心动过速。若冲动不规则,称为窦性心律不齐。若冲动的产生有短暂或较长时间的停止,称为窦性停搏。冲动起源异常:因为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受抑制,或其周围组织发生传导障碍,或窦房结以下的异位兴奋点自律性增高,都可引起过早搏动(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传导障碍:当心脏冲动传导的顺序或时间发生变化时,称为传导障碍。病理性传导阻滞,是由于心脏某一部分对冲动不能正常传导或传导时间延长所致。传导阻滞可发生在心房内、房室交界区、心室内、束支内、窦房结周围或窦房结与心房之间。
  除了规范治疗外,还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减少剧烈运动。此外,要避免感冒发热,这是因为当全身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脏在相对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时易诱发心律失常。
  秋季到来,女性更年期的食疗方
  症状:更年期综合征
第23章 秋季养生老偏方(7)
  老偏方:①酸枣仁30克,生地黄30克,大米100克。此方补阴清热。适应改善更年期五心烦热、面热汗出、耳鸣腰酸、烦闷易怒、口苦尿黄、多梦便干等症状。②大虾米10个,小米100克,盐、味精、麻油、葱末各适量。将虾米切成小丁,小米淘净,共煮粥,加调料即成。每日1次。补脾益肾。此方适应改善更年期经量较多,或崩中暴下,经血色淡或有块,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便溏,纳呆腹胀等症。③将韭菜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榨取汁液,临服时加点白糖。
  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此方有温养寒宫的功效。适应改善更年期形寒肢冷、面色酰白、精神萎靡、腰膝酸冷、经血量少、色淡而清、夜尿多等症。
  药理: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是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逐渐衰竭,冲任亏虚,精血不足,天癸渐绝,月经将断而至绝经所出现的生理变化。以上三方对于治疗女性由于体质或精神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时不能适应这些生理变化,导致的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的证候。
  由于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女性有更年期提前的趋势。更年期是每个女人必经的阶段,虽无法避免但可以运用有效的方法将它的症状降到最低,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遇事时,更年期的女性切不可烦躁不安,应保持冷静。更年期是每个女性经历最严重的一个阶段,由于身体内雌性激素分泌的减少,会使原本温柔贤惠的女性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脾气。尤其是秋季变化急促,令人心绪烦躁,更容易激起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
  更年期综合征在我国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如何调理是患者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调理,也表现在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不宜过多卧床休息。身体尚好时应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或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如练气功和太极拳等,以丰富精神生活,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患者首先要明确,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因此出现一些症状是不可避免的,不必过分焦虑,要解除思想负担,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乐趣。注意改进人际关系,及时疏导新发生的心理障碍,以保持精神愉快,稳定情绪。因此,大家一定要做好更年期综合征的调理。
  饮食方面应适当限制高脂肪食物及糖类食物,少吃盐,不吸烟,不喝酒,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瓜果蔬菜等。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怎么调理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特别重视。女性更年期还容易出现肝肾阴亏、头晕腰酸、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心悸失眠、月经紊乱等,医生建议可以选用一些纯天然的缩阴产品进行调理,以恢复阴道弹性,调整内分泌,保养卵巢。以上三个食疗方可以有效地缓解更年期综合症的个别征状,若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态则会事半功倍。
  秋季高血压,食疗不可缺
  症状:秋季高血压
  老偏方:海虾300克,百合(干)100克,白果(干)50克,大葱15克,姜15克,鸡蛋清40克,淀粉(豌豆)10克,盐2克,味精2克,料酒5毫升,植物油20毫升。虾去头、皮、尾,挑去沙线,斜刀切成片;白果用水发好备用;百合掰开,用水洗净同白果一起用沸水焯出。热勺中加植物油烧温,放入虾仁划出;留底油放入葱姜烹出香味,再放入百合、白果、少许高汤调味,用水淀粉勾稀芡,放入虾仁翻炒,淋明油即成。
  药理:虾中含有丰富的镁,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虾肉还有补肾壮阳、化瘀解毒、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百合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特别是对病后体弱、神经衰弱等症大有裨益。银杏中的黄铜甙、苦内脂对脑血栓、老年性痴呆、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脑功能减退等病有特殊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还具有敛肺定喘、燥湿止带、益肾固精、镇咳解毒等功效。严禁食用海虾的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虾不宜与猪肉同食。忌与狗肉、鸡肉、獐肉、鹿肉、南瓜同食。糖、果汁与虾相克,同食会腹泻。白果忌与鳗鱼同食。
  秋天到了,高血压患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各项活动要量力而行。其实秋天本身就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的高发季节。气温降低,早晚温差很大,这样就使得人血管收缩加强。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极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而已患有此类疾病者也相对易发病。所以,在早晚温差大风大且寒冷的时候,老年患者最好暂停锻炼,尽量不要出门,户外锻炼以午后日暖时为宜。
  夏天天气炎热,脑血管舒张,血压急剧升高的情况会减少,而到了秋天气温转凉,脑血管收缩,血压会随之升高,此时应及时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控制好血压,减少脑卒中的概率。另外,因为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大,早晨的温度低,使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所以有些病人会感到头晕。另外,不要在秋季停服改善心脑血管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天气逐渐转凉,适当做些运动会对调节血压有好处。但高血压患者一定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如跑步、登山等容易使血压骤然升高,会引发脑出血。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调节血压,又没有危险。
  秋季高血压患者要预防流鼻血。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约占鼻出血病人的40%。而秋季更是中老年人鼻出血的多发季节,这是因为中老年人血管逐渐老化,鼻黏膜中小动脉肌层弹性较差。秋季气候干燥,原本分泌减少的老年鼻腔就显得更为干燥,加上外力如鼻干时用手揉鼻部、挖鼻孔等,容易引起鼻出血。高血压病人鼻出血预示血压不稳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是中风的一种征兆。高血压伴鼻出血的中老年人应加强自我保健,在秋季应注意以下几点:按医嘱服药;要保持心情开朗,情绪安定;饮食要平衡,除米面、豆类外,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钾、镁的水果。
  在秋冬两季,高血压患者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血压高低,最好能做到每天测量血压。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
  秋季易胃胀,就用黄连水
  症状:胃胀
  老偏方:黄连泡水,每日饮三杯,宜饭后两小时饮用。
  药理:在病理情况下,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或胃液、十二指肠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即胃胀。胃炎与肠炎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而黄连可杀死病菌。
  每到秋季,很多人容易胃胀打嗝,以为得了胃病,去医院检查后却什么病也没发现,虚惊一场之后继续被胃胀打嗝折磨。养生专家表示,胃胀打嗝虽然在各个季节都可发生,发病原因也多种多样,但是在秋季却是最为常见的。秋季胃胀一般常见于初秋。秋天虽然到了,可是暑热难消,季节变化不很明显,不少人在穿衣、吃饭和睡觉时依然按照夏季的习惯,不免受凉而导致胃胀。
  中医学在很早以前就对胃胀有了记载。在《灵枢·胀论》篇中,形象地描述了胃胀病的特点:“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扩胸胁,胀皮肤,故名曰胀。”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暂时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分被排入十二指肠。不同的食物排空的速度不同,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幽门两侧(胃内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食物在胃的排空过程中引起胃运动,从而产生胃内压。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即可由胃排出而进入十二指肠;反之,若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产生抑制,则减慢胃的排空。在病理情况下,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或胃液、十二指肠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此时食物会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会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即胃胀。从中医理论来讲,胃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影响到胃腑,使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于胃脘而形成的。
  现代医学表明,胃炎与肠炎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的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黏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所以,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黏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自身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黏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如何杀灭幽门螺杆菌呢?具体做法是取甘草10克,开水泡20分钟后,再加2勺蜂蜜,搅拌后,于饭前一小时喝下。每日3次,连服4周。其药理在于,甘草与蜂蜜都有杀菌作用,能杀死幽门螺杆菌,尤其是对已经具有常规抗生素耐药的幽门螺杆菌。蜂蜜有调脾养胃的作用,能有效修复胃黏膜。
  黄连泡水能很好地杀死幽门螺杆菌,但许多朋友受不了黄连的苦,殊不知苦尽甜来,不如静下心来体会它的苦。
  要把胃胀治好,就要注意良好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等。要忌食烟熏、腌制食物,因为这类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具有致癌作用,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下致癌作用会更甚。
第24章 冬季养生老偏方(1)
  冬季皮肤保养,女性爱美定要看
  症状:皮肤干燥
  老偏方:①用水保养皮肤。用冷、热水交替洗脸。先用温水湿敷,后用冷水擦脸,这有助于减轻面部皮肤对低温的敏感性;洗脸时要少用香皂,尽可能用洗面奶。洗澡水温应控制在38℃左右,这既有利减轻皮肤瘙痒症,又不容易洗去皮肤上的一些有用物质如皮脂;洗澡时可在水里加入少量的醋,以减轻碱性物质对皮肤的损害。②善用护肤手段。洗过脸后,搽用一些含油脂多的护肤化妆品,并按摩数分钟,以恢复由于冷空气刺激而变弱的皮肤弹性。做水果面膜是冬季润肤的好方法,选用含维生素c较丰富的苹果、梨、香蕉作为面膜材料,每星期进行1~2次,每次以20分钟左右为宜。③饮食保养皮肤。多喝水是保持皮肤润滑柔软的首要前提。喝水量以每天8杯左右为宜。日常饮食应多吃各种蔬菜、鲜奶、鸡蛋、植物油等,这些食品中含有许多有利于皮肤保健的维生素。除此之外,还必须摄入一些矿物质,如镁、钾等,这些矿物质可消除疲劳、帮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美容。
  药理:冬季保养皮肤要正确对待日常洗浴、穿衣和化妆品的使用等细节,同时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养成良好的保养和饮食习惯,好皮肤轻而易得。以上三方分别从用水保养、护肤手段和饮食保养三个角度出发,能有效缓解冬季皮肤干燥,不仅有利于美容,而且还可以消除疲劳、帮助消化和促进血液循环等。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显干燥,肌肤在夏天时受到的伤害此时会显现出来,肌肤表面容易干燥,缺乏弹性,显得暗淡并变得异常脆弱。因此,在冬季深度且长效的皮肤保养是必需的。
  先从洗浴说起。大多数人认为皮肤在水里多泡一泡就会吸收水分保持滋润,殊不知冬季洗浴不当对皮肤的伤害更大。冬季洗浴有四忌:忌洗太勤、忌水过烫、忌揉搓过重、忌肥皂碱性太强;否则,极易破坏皮肤表层原本就不多的皮脂,使皮肤更为干燥,因而也更易发痒、皲裂。洗澡次数以每周1~2次为宜。洗浴后可擦些甘草油、止痒霜、润肤膏等,以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表层干燥、脱落。
  冬季气温低,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如手部、头部、颈部等。其他如脚部也易受冻,因而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可围围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还可随时摩擦双手和耳朵,适时垫脚、锻炼。忌穿潮湿的衣服、鞋袜,同时手、脸洗后要揩干后才可外出。
  避免使用劣质化妆品。劣质化妆品因质地不纯或含铅重,对皮肤有毒害作用。还有的化妆品含有某些易致过敏的香料,有的人使用后会过敏,甚而使色素增加。这些,都易对皮肤造成伤害,尤其在冬季皮脂少的情形下,伤害更甚。
  冬寒穿衣较多,如不注意穿着,更易感觉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身体与衣服、衣服与衣服间不断摩擦会产生静电,静电刺激皮肤所致。因而,冬季应尽可能选用纯棉、真丝之类不易产生静电的衣物做内衣、内裤、衬衫等;同时还要注意衣服搭配,穿了涤纶衬衫就不要再穿腈纶毛衣,里面穿了合成纤维的衣服,外面就不宜再穿绝缘性的涤纶外衣,以防止产生静电。
  加强皮肤的锻炼,增强皮肤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寒冷的环境。可进行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按摩等,或者坚持用冷水洗脸、擦身。
  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会变得干燥,有鳞屑出现,甚至出现棘状丘疹,因而冬季宜多吃些富含维a的食物,如猪肝、禽蛋、鱼肝油等。还可常吃芝麻(麻油)、黄豆、花生等,它们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人体缺乏亚油酸,皮肤就会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同时,有的食物会使原本患有某种皮肤病的人病情加重,如化脓性皮肤病人应少吃甜食、酒类等,辣椒、葱、蒜、酒、浓茶可使患瘙痒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的人瘙痒症状加剧,海带、面食可使患疱疹性皮炎病的人发生碘过敏。
  坚持六点保证冬季好皮肤:不要常用热水洗脸,或洗后用冷水再冲一遍(一天洗脸不超过两次),以减少水分的挥发;不要用碱性强的清洁用品,这会破坏保湿成分的成膜性;要经常按摩面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脂分泌;一周做1~2次面膜,用天然植物成分的软膜、硬膜或腊膜,不要用撕拉式面膜或硬膜;护肤品以保湿类为主,搽润肤露之前最好能给皮肤以充足的水分;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牛奶、肉皮、银耳、香菇、南瓜等食物,定量吃些鸡、鱼、猪肝、牛油等含脂类食物,以补充体内水分及营养,促进油脂分泌。
  冬季到来,手脚裂口要防治结合
  症状:手脚裂口
  老偏方:先用5%~10%水杨酸软膏或15%尿素软膏涂擦患处,至皮肤变软、变薄、裂隙变平复时,改用鱼肝油(鱼肝油10~20克,凡士林80~90克,5%蜂蜡适量)、羊毛脂膏(羊毛脂30~50克,白凡士林50~70克)涂抹,待裂口基本平复后,可改用20%硅霜。新生产的1%尿素膏对皲裂疗效较好。
  药理:水杨酸软膏浓度不同,药理作用各异。5%~10%具有角质溶解作用,通过溶解细胞间黏结物而减少角质层细胞间黏附,或通过降低角质层的ph值而提高水合作用和软化作用,导致角质松解而脱屑。凡士林可用做护唇膏、护手霜、擦脸或擦身体,是非常好的保湿用品,还具有去除伤疤的效果。以上偏方对手脚裂口效果奇佳,具有循序渐进、效果显着的特点。
  手脚干裂在医学上称为“手足皲裂”,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皮肤上有许多皮脂腺,经常分泌油脂,保持皮肤滋润、光滑、柔嫩,使皮肤保持一定的弹性。而手掌、脚掌处却没有皮脂腺,不能分泌油脂,皮肤缺乏脂肪的滋润,手掌、脚掌的角质层(皮肤最表面的一层)又较厚,缺乏弹性,因而很容易干燥、粗糙、裂口。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这种现象更明显。
  每逢冬季,许多中老年人手足皮肤干燥、皲裂,十分难受。医学研究证明,除了一些生理上的原因之外,手足皲裂还同外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手脚暴露于外界,容易受寒风侵袭;或因工作关系经常用碱性较强的皂类和洗涤剂等洗手、洗衣物;或经常接触能够溶解脂肪和吸收水分的物质;或因长期不断的机械摩擦、外伤等刺激,使皮肤逐渐变得肥厚、干燥和粗糙,失去固有的弹性和伸延性,当遇到机械性的损伤时,便容易发生裂伤。农民、水泥工人、渔民、牧民、洗染工人、炊事员和户外工作者易患手足皲裂症,称为“职业性皮肤症”。
  另外,手足皲裂也可能是某些皮肤病的症状,如鱼鳞病、皲裂性湿疹、角化干燥型手足癣、绝经期角化病、对称性掌跖角化病等患者,都可有手足皲裂现象,称为症状性掌跖角化症。
  预防手足皲裂要经常注意保护皮肤。冬季外出或在室外工作,应穿戴厚暖的鞋袜和手套。尽可能减少洗手次数,洗手后要及时擦干并涂擦无刺激性的液性油脂或护肤膏,如凡士林、羊毛脂、鱼肝油膏、硅霜、植物油类或市售护肤油膏、油包水剂型的乳、霜、膏等。另外,因工作需要必须接触潮湿或有刺激性的物品时,应事先涂擦上述油膏,以保护皮肤。
  冬防瘙痒,食疗更见效
  症状:皮肤瘙痒
  老偏方:①猪大肠适量,败酱草15~30克,绿豆50~100克。将猪大肠洗净备用;绿豆洗净浸泡20分钟,然后取出装入大肠内,两端用线扎牢,同洗净的败酱草一起加清水适量煮烂熟,食盐少量调味。分数次服食,饮汤、吃大肠和绿豆。隔日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②银耳10克,冰糖100克,竹叶5克,白茅根30克,金银花10克。将竹叶、白茅根各洗净,加适量水煎煮,每煮沸15分钟取药汁一次,反复三次,三次药汁合并备用;再将银耳用温水浸泡涨开,洗净后与药汁同入锅,小火煎至银耳烂熟后,加冰糖调匀,最后把洗净的金银花撒入银耳汤中,稍煮沸后即可服食。早、晚餐服食,5~7天为一个疗程。③山药50克,鸭肉(无骨)250克,酱油5毫升,绍酒5毫升,干淀粉50克,味精1克,花椒粉2克,食盐5克,鸡蛋5个,菜油100毫升。将山药研细末备用,鸭肉洗净去皮、切小块,用绍酒、味精、酱油腌渍约20分钟,再用鸡蛋清调山药末、干淀粉成糊状待用。菜油放入锅内用中火烧至冒青烟后离火,待油温降低后,将腌好的鸭子肉用鸡蛋糊拌匀,逐个下锅翻炸,成形后取出。将锅重放火上,再将鸭肉下锅复炸一次,至色成金黄时捞出,入盘撒上花椒粉、食盐,调匀即可服食。每日食用1~2次,5~7天为一个疗程。
  药理:中医认为,造成皮脂缺乏的因素很多,有皮肤自然干燥伴明显皮脂缺乏、年龄(老年者)、疾病、营养不良、皮肤萎缩、硬化、缺汗、内分泌功能减退、环境湿度、角层贮藏水分的完整性破坏等。以上食疗方养血润肤,可有效治疗皮肤瘙痒,还能起到美白护肤的作用。
  冬季是皮肤瘙痒症的多发季节,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发生皮肤瘙痒。皮肤中皮脂缺乏及水分丢失是冬季瘙痒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造成皮脂缺乏的因素很多,有皮肤自然干燥伴明显皮脂缺乏、年龄(老年者)、疾病、营养不良、皮肤萎缩、硬化、缺汗、内分泌功能减退、环境湿度、角层贮藏水分的完整性破坏等。
  某些疾病如癌症、肝胆疾病、hiv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导致表皮水分减少、皮肤干燥等均可发生皮肤瘙痒,经常搔抓进而出现炎症而发病。冬季瘙痒症会导致皮肤干燥,或有少许柔软细薄鳞屑,皮肤皱纹清楚,因血流缓慢,局部温度比正常低。掌部皮肤较粗糙,特别在指垫处,纹路宽深,重者出现裂隙。因反复搔抓后可发生炎性程度不同的湿疹,以丘斑疹为主,水疱、糜烂或渗出较少。反复发生,病程慢性,可经久不愈。
  患者皮肤可见开裂,开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皴裂、龟裂和皲裂。皴裂可见于冬季老年人的腿部,特别是小腿伸侧,天然带方形鳞屑,像鱼鳞一样,边缘可略为翘起,中心黏着,剥之易脱落,但脱落后又会重新长出;可无主观感觉,或稍有不同程度的痒感。老年人鳞屑较多,抓之层层脱落。如裂纹稍深,像龟背一样,称龟裂。皲裂主要发生于手足,较深而痛,重者出血。
  冬季皮肤瘙痒症患者应多吃萝卜。萝卜助消化、通大便,有益健康。此外芹菜、苦瓜、丝瓜、豆芽、绿豆、红豆等能清热除湿。茯苓、扁豆、薏米、芡实等能健脾益肺。大枣、酸枣、枸杞子、山药、蜂蜜等能养血润肤。适当食用这些食品均有益于防止或制止瘙痒。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偏食,适量的肉类食品对于润肤也是不可或缺的。应尽量避免辛辣、油腻、海鲜、咖啡、酒等食品,如化脓性皮肤病人应少吃甜食、酒类等;而辣椒、葱、蒜、酒、浓茶等食物,会导致人睡眠欠佳、情绪不稳定等诸多反应,这些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对刺激的敏感度,更容易产生痒感。总之,饮食要清淡,少吃高脂肪食物。
  另外,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即每天适量饮茶有助于防止皮肤瘙痒。茶叶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锰。锰是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皮肤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一是能积极参与很多酶促反应,促进蛋白质的代谢,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并能促使蛋白质因分解而产生的一些对皮肤有害物质的排泄,这样可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二是可以增强半乳糖转移酶和多糖聚合酶的活性,催化某些维生素在体内的代谢,以保证皮脂代谢的正常进行,防止皮肤干燥;三是能促进维生素b6在肝脏中的积蓄,增强人体抗皮肤炎的功能。
  所以,补锰是防止皮肤瘙痒的关键。茶叶又被称为“聚锰植物”。小麦、菠菜、白菜等食物中含锰虽多,但人体对其中锰的吸收率却较低;而鱼类和一些动物肝、肾等食物中的锰虽然易被人体吸收,但含量又较少。因此,在补充微量元素锰的食物中,茶叶颇具优势。
  冬季瘙痒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也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含有樟脑、薄荷、冰片的止痒药膏。当然,除了以上的药膳疗法,患者在日常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食物、戒烟少酒,并且应适量摄入一些高脂肪食物,因为脂肪能产生热量,帮人们抵御风寒,并能使皮肤得到滋润。另外,脂肪食物也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对防治皮肤干燥和老化都有较好的作用。
  冬补鸽子汤,可解高血压
  症状:高血压
  老偏方:鸽子汤。鸽子1只,山药1段,黑木耳3朵,鹌鹑蛋6个,姜片、大葱段、料酒、红枣、枸杞、盐、鸡精各少许。将鸽子洗净,放入滚水里面,加料酒,捞出,洗净;放入姜片、葱段、枸杞、红枣,小火炖1.5小时;山药刨皮,切滚刀块,泡发黑木耳,鹌鹑蛋像煮鸡蛋一样煮熟,剥壳;用筷子刺一下,鸽肉烂时放入鹌鹑蛋和黑木耳;小火炖20分钟,放入山药,再炖到山药酥了,加盐、鸡精调味即可。
  药理:鸽肉不但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能防治多种疾病。常吃鸽肉对增强体质,高血压、血管硬化以及用脑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鸽肝中含有最佳的胆素,可帮助人体很好地利用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
  鸽肉的营养价值极高,既是名贵的美味佳肴,又是高级滋补佳品。乳鸽肉质细嫩,营养十分丰富。据现代科学分析,其中优质蛋白质含量可达21%,而脂肪含量比鸡肉低,只占1%~2%。还富含人体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总量可达97%,并且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故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
  冬季气候寒冷,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伺机作祟,如果调护不当,往往引起严重的脑卒中及心肌缺血事件。因此,进入冬季,高血压患者要加强调护。天冷以后,寒冷刺激使皮肤血管收缩,高血压患者本来动脉硬化,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压自动调节功能下降,故引起血压波动,忽高忽低,这时有的患者会有头胀、头晕等症状,血压不稳容易导致心脑事件。
  不能随意停减药物。高血压指南提出的原则是“降压要达标”,一般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小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者血压控制小于130\/80mmhg,合并肾病患者应控制在小于120\/80mmhg。有的高血压患者不遵循指南标准,一旦感觉不到症状就减少服药,甚至停药,长期下来,各种高血压的并发症悄悄袭来却浑然不知,临床不时见到这样的病人,追悔莫及。高血压朋友一定要明白,以现在的医学水平,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需终生服药来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为病人制订个体化的处方,有的服一种药就能使血压平稳,有的需要几种降压药联合治疗;出现血压不稳定时,最好去请教专科医生,不能自己盲目减药或停药;否则,一旦不当会引起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血压。降压药物都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而个人体质不同,医生会选择适合你的降压药物。所以,跟一位医生建立长期的联系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医生了解体质和病情,对症下药。也可以在血压波动的冬季,更多地向医生学习一些管理血压的知识。
第25章 冬季养生老偏方(2)
  注意饮食起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保暖,天气骤寒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可在室内锻炼。冬季天冷,人们饮食习惯进补,食用牛、羊、狗肉等热性食物,但高血压患者进食要适量,最好不吃狗肉等大热食品,并坚持低盐的饮食原则。高血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管住嘴,迈开腿”是时下盛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样适合于患高血压的朋友。
  可服中药膏方调理失调的身体。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涉及心、肝、肾等脏腑。每年冬季患慢性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都可选择中药膏方进行调理失调的机体,中医历来就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高血压患者可去中医院找中医师开膏方,中医师会根据你的体质、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为你“量身定做”,开具符合你服用的膏方。膏方服用方便,每日1~2次冲服,并且口感疗效俱佳,适合高血压患者进行冬季调理。
  冬季虚寒,药补不如食补
  症状:虚寒
  老偏方:①当归30克,生姜60克,羊肉500克。将当归、生姜洗净,切片;羊肉剔去筋膜,置沸水锅内稍烫,捞出晾凉,横切成长短适度的条块;然后将羊肉条块及生姜、当归放入洗净的砂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除去浮沫,改用文火炖至羊肉熟烂。饮汤并食羊肉。可补血调经,散寒止痛。主治血虚羸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膝酸痛,或血虚有寒的腹中冷痛、痛经或产后虚寒腹痛。②桂圆肉15克,红枣6枚,猪肝100克。红枣去核,洗净桂圆肉、红枣肉;将猪肝切片;全部用料加水适量,炖30分钟。调味,饮汤并食桂圆肉及猪肝。可补血,健脾。主治血虚体弱、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
  药理:①羊肉性味甘温,入脾、肾两经,为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品,适用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寒腹痛、寒疝等证;当归辛甘温润,既能补血活血,又善止痛、散寒,适用血虚或血瘀而有寒的疼痛;生姜亦能温中散寒,以助羊肉散寒暖胃,又可解除羊肉之膻味。三者配伍,能共奏补虚散寒之效。如寒多者,加重生姜用量;痛多而呕者,加陈皮、白术。②桂圆肉养血益脾,养心补血,宁心安神;红枣去枣核补而不燥,益气补血,以增强补益之功;猪肝味甘,性温,入肝经,有补血健脾、养肝明目的功效,对贫血、头昏、目眩等均有较好的效果。患贫血之症,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易疲劳,服桂圆红枣猪肝汤有较好的疗效。久服能健身延年。
  血是由气运行经过肝、脾、肾等共同作用所生成的。血循着脉络流注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中医学所谓的血,是指血液中红色的部分。它是水谷的精微,从脾、胃运化饮食而生成,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血的运行和五脏都有关系,其中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当血虚时,就会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甚至精神恍惚、神志昏迷的症状。如果气不定、血行缓慢,就会造成血淤。另外,肝郁气滞,无法让气畅通流过,也会使血行受阻;发热或热症太利害,也会造成血淤。
  血淤通常按压皮肤会有痛点,如有肿块、刺痛,甚至舌头有疼痛的紫斑等。如果血淤阻在心,则会胸闷、心痛,造成心肌缺氧、心肌梗塞;淤阻于肺,则会咯血、胸痛,造成肺梗塞;血淤阻于肠胃,则会呕血、便血,造成肠胃梗塞或溃疡等。
  血虚是因为失血过多、血液不足,或脾胃运化的功能减退,以致生血来源不足,使人体脏腑缺乏营养滋润,而生病痛。多病、溃疡或月经过久、过多,也都会造成血虚。如头晕眼花、视力不清,嘴唇、指甲淡白,手足麻木,心悸失眠,脉搏细微,面色苍白枯黄……
  冬季慢性肝炎,从饮食上保养
  症状:慢性肝炎
  老偏方:①黄芪30克,洗净;鲜山药150克,切成薄片。先将黄芪放锅内,加水适量,煮半小时,滤去药渣,再放入鲜山药片,再煮半小时,加盐或糖调味即成。此方适用于精神疲乏、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大便稀薄者。②家鸭1只,约重1500克,宰杀后去净毛,剁去脚,剖除内脏,清洗干净;冬虫夏草10克。
  将鸭放入砂锅内,上面放冬虫夏草、姜片,先以武火烧沸,后用文火慢炖1小时,待鸭煮烂后,加入盐、味精调味即成。此方适用于慢性肝炎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长期不能恢复者。
  药理:慢性肝炎的表现多种多样,治疗也是五花八门。但治疗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以适当的休息、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秋冬季节,慢性肝炎病人应从饮食方面进行自我保养。
  每年冬季,慢性肝炎患者就会骤然增多。因为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体的全身表皮血管会收缩,大量血液会集中在内脏中,使流向内脏的血流忽然大增,这给肝病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隐忧。慢性肝炎的表现多种多样,治疗也是五花八门。但治疗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以适当的休息、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研究表明,肝炎病人一旦出现黄疸,就说明肝脏有明显炎症,甚至有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坏死越明显,黄疸就会越深。因此当肝炎病人出现深度黄疸时,应警惕由于大片肝细胞坏死导致重型肝炎的可能性。就目前的治疗水平,重型肝炎及早接受治疗效果较好;中期治疗效果较差,治愈好转率仅为50%左右;到了晚期,则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其病死率高达90%左右。因此,当肝炎病人出现黄疸时应及时卧床休息,尽快到医院救治。
  治疗肝病首先要忌酒。酒精不但直接损害肝脏,会使病情加重,而且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另外要有适当的睡眠和营养,过分的休息和营养可导致营养过剩,引发脂肪肝和其他相关疾病,而无所事事可加重心理压力,产生神经衰弱。因此,当肝功能正常时,便可正常学习和生活。
  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肝炎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药。有的病人总以为有病就一定要吃药,吃了药就有安全感。其实不然,大多数乙肝和丙肝病人是不需要用药的。
  不恰当的用药不但不安全,反而还会引起药物性肝炎或其他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肝病,饮食异常重要。肝病患者不宜大量吃糖及高热量的食物。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造成营养过剩,促使体内脂类物质增多而易发生高血脂与脂肪肝,从而加重肝炎病变,使之迁延不愈。主张肝病患者吃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物质基础,每天要适量进食含量丰富的动物蛋白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鱿鱼、瘦肉、蛋、鱼、豆类及豆制品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多吃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如鱼、虾、鸭、鸡肉、牛奶、黄豆、玉米、小米、糯米、菜花、小红枣等。
  需要提醒:冬季人们认为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而且羊肉还可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帮助消化等,因此羊肉是冬季人们非常喜爱的肉食之一,但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来说,冬季吃羊肉一定要把握好量。羊肉属大热之品,患有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还有发热期间患者都不宜食用。由于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当慢性肝炎患者吃羊肉后,羊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大量摄入,不能全部有效地完成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谢功能,会加重肝脏负担,进而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来说,在吃羊肉时一定要适量,千万不能多吃,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两个老偏方,辅助治疗肝硬化
  症状:肝硬化
  老偏方:①活鲫鱼1条,重约400克,去鳞及内脏,抠去鳃,洗净;黄芪30克,切片,洗净,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先将盛黄芪的药袋入锅,加水适量,煮约半小时,再下鲫鱼同煮,待鱼熟后,捞去药袋,加入姜、葱、盐、味精调味即可。此方对肝硬化腹水有辅助治疗的作用。②桃仁15克,粳米50克。
  先将粳米淘洗干净,桃仁去皮,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小火煎约30分钟,取药液,弃渣。用桃仁液和粳米同煮,加水适量,大火烧开后,小火煮至米烂粥成。每日1次空腹食用。此方有利于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药理: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进行性纤维化。正常肝组织间质的胶原主要分布在门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肝硬化时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多并沉着于小叶各处。如果继续进展,小叶中央区和门管区等处的纤维间隔将互相连接,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改建而形成肝硬化。以上三方均有利于肝硬化的辅助治疗。
  冬季是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发季节。专家建议肝硬化患者,在冬季饮食上应避免吃坚硬粗糙、多渣、容易划伤食道导致胃底静脉曲张的食物;保持冬季大便通畅,谨防呼吸道感染疾病。
  提起肝硬化病常见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就不得不提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肝脏血液供给的主要血管是门静脉,门静脉又连接着食道静脉。当肝硬化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食道静脉将承受一定的压力,出现曲张、食管壁变薄的情况,在外力作用下,就很容易破裂出血。
  对于肝硬化病人而言,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非常麻烦,也是非常凶险的并发症。肝硬化病人的上消化道出血,往往来势很猛,而且没有什么预兆,一旦出血,血量就较大,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很容易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肝硬化的进展有时较为隐匿,不少肝硬化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患了此病,而是到上消化道出血送医时才被确诊患了肝硬化。
  冬天有些人爱吃瓜子、花生等坚果类食物,这些对肝硬化患者而言都应谨慎食用。另外,芹菜由于粗纤维含量较多,不易消化,肝硬化患者也最好少吃。日常食物中,像豆腐、牛奶、豆浆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都是肝硬化患者较好的选择。特别提醒肝硬化患者,在参加各式宴席时,多注意食物的选择,尽量不要多吃油腻的东西。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速度太快,以免伤胃诱发消化道出血。此外,肝硬化患者还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喝酒,因为酒精会刺激到肠胃黏膜,对肝脏功能造成损害。
  儿童冬季进补,适当才是最好
  症状:进补不当
  老偏方:①用黄芪、百合、胡桃仁和甜杏仁熬粥,有补气益肺的作用。对冬季容易感冒、咳嗽的儿童有提高免疫力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②用山药、粳米等熬粥,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适用于儿童厌食。
  药理:一些家长爱给小孩过多地吃高蛋白食品,而不知道小儿消化系统因处于未发育成熟期,容易消化不良。以上两方针对进补不当而产生的营养过多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导致某些病端,对营养过剩造成身体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反复出现病症的患儿,有非常好的疗效。
  如今,中老年人冬令进补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讲究健康、要吃要补的还不止中老年,很多青少年和儿童也不甘落后,家长想方设法给孩子买不同类型的补品,以补钙、补脑、补眼等,各种保健品层出不穷,生怕孩子缺少营养元素,影响生长发育。其实,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和核桃等都是儿童进补最好的天然食品。中医儿科专家为家长指出儿童冬令进补需要遵循“无病不用药、有病不乱用药、无病不乱补”的原则。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因此,冬天可以多食用红枣、莲子、糯米、山药、龙眼肉和藕等;鸡、鸭、鱼、肉、蛋和奶等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适当食用可以增加热量;还有香菇、木耳(黑、白)、鸽子、黄鳝、大豆和板栗等。
  同时,做到荤素搭配,千万不要忘记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及维生素、纤维素和粮食、淀粉之类的食品。用红枣、太子参和桂圆汤等来调补是最适合孩子的。儿童进补要适当,否则会造成胸闷和性早熟等不良反应。
  一些家长爱给小孩过多地吃高蛋白食品,而不知道小儿消化系统因处于未发育成熟期,营养过多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导致某些病端;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对鱼、虾、蟹等有过敏性反应,不当食用可导致这类过敏性疾病反复难愈;身体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反复出现病症的患儿,调补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对“症”
  施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我行我素,自选补品,否则容易出现进补偏差,反而事与愿违;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如果一味蛮补、偏补,很容易造成烦躁、便秘、抵抗力下降等症状。另外,为了孩子的健康,孕产妇从孕期起就不能滥用补品、保健品,不然可能殃及胎儿,甚至导致流产、早产。
  有三类孩子的确需要考虑在冬天适当进补。第一类是先天不足、身体发育缓慢的孩子。第二类是平时一贯体弱多病,容易发生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的孩子。对这两类孩子进补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发生,还可以增强抵抗力。
  但是在进补之前必须先服“开路药”,并且治好疾病。只有等到没有疾病,而且能够正常饮食后才可以进补。第三类是脾胃虚弱、消化道功能差、食欲不振、容易腹泻的孩子,对这类小孩应让医生先了解其体质以后再开始进补。
  另外,体弱的幼儿应该使用清膏进补。补药不可太滋腻,否则难消化、难吸收;如果用重药滋补,还会影响小儿自身内脏。身体发育完好、没有疾病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药物进补的。在秋冬季节,家长只需要注意孩子的保暖,并及时添加衣被。衣被也要适当,过厚、过暖都容易出汗,出现毛孔扩张。再加上外界气候忽冷忽热,出汗后脱衣更容易着凉,以至引发呼吸道疾病。
  冬季养生多艾灸,“虚寒”全赶走
  症状:虚寒
  老偏方:艾灸。将艾炷放于姜片、蒜片上灸疗,被称为“隔蒜灸”、“隔姜灸”,这种灸法一方面不会伤及皮肤,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蒜和姜的药用功效,增加保健效果。也可用“悬提灸”,把艾条点燃在身体不适的部位上方2~3厘米处轻绕圈子。此外,还可以直接购买一个艾灸器。只有在遇到一些非常顽固的病症时,才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直接灸”。
  药理:艾灸保健,对身体乏力、月经紊乱、关节酸痛、连续感冒等虚寒症状具有调理作用。身体较为虚弱的人可以在丹田部位进行艾灸,长期坚持可以收到很好的强身健体和抗衰老的效果。月经不调可以在关元穴、三阴交进行艾灸。
  腰背酸软者,双手背在身后所接触的腰背部位置,就是重点灸疗位置。艾灸风池穴以及大椎穴,可以迅速缓解颈椎不适带来的肩部紧张、手麻头昏等症状。连续艾灸肚脐两侧两指宽的地方,可止泻。灸鼻翼两侧的鼻沟以及虎口处,可迅速减轻症状。腿软无力可以持续艾灸膝关节的凹陷处,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花未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备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中医认为,艾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虚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带下病及皮肤湿疹瘙痒等。用艾制成各种艾条用以烧灸等,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治疗各种寒痛症。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说明居家备艾对维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冬季寒风习习,门窗紧闭,空气对流少,是多种上呼吸道疾病的好发时节,而常用艾熏蒸居室,可有效地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第26章 冬季养生老偏方(3)
  研究发现,艾叶熏蒸是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的好方法。实验证明,每平方米用艾叶1~5克进行烟熏30~60分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艾熏尚有一定的对抗肺炎支原体的作用,并可显着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强人体免疫力。
  实践证明,一般以艾叶每月烟熏1~2次,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烟熏1~2次,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着减少,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艾叶气味清香,用其水浸剂或艾叶油外涂皮肤或嗅闻,除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对呼吸道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消炎及抗过敏等作用。学会使用艾条艾灸、艾叶烟熏,可净化空气,防病健身,使合家安康。
  冬季通便,无独有“藕”
  症状:大便不畅
  老偏方:①莲藕花生章鱼汤:莲藕400克,花生150克,章鱼干100克,排骨400克,适量调味品。莲藕洗净切块,章鱼干洗净后泡3~5个小时,花生、排骨洗净备用。起锅煮水,水开后将各种备好的料一起入锅,武火滚15分钟,再改用文火煲1~2小时,熄火后适当调味,吃渣喝汤。此汤有润肺、止血、通利大小便的作用。②芡实莲藕汤。芡实60克,莲藕、荸荠各100克,大枣20枚。上三味捣碎,大枣去核,加水共煮成糊,放适量冰糖服食,每日1剂。服此汤可养胃生津,适用于食欲不振、口渴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
  药理:藕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中医认为,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适用于烦渴、酒醉、咯血、吐血等症。
  藕,又称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且药用价值很高,根根叶叶、花须果实,都可滋补入药。用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藕粉被钦定为御膳贡品。
  立秋过后,藕成为人们家宴的必备菜之一。莲的根称莲藕,北方人多用来做菜,故称藕菜或莲菜;南方一般叫藕,果蔬兼用。藕含有多种营养及天冬碱、蛋白氨基酸、葫芦巴碱、干酷基酸、蔗糖、葡萄糖等。鲜藕含有20%的糖类物质和丰富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鲜藕既可单独做菜,也可做其他菜的配料。如藕肉丸子、藕香肠、虾茸藕饺、炸脆藕丝、油炸藕蟹、煨炖藕汤、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等,都是佐酒下饭、脍炙人口的家常菜肴。
  藕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中医认为,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适用于烦渴、酒醉、咯血、吐血等症。妇女产后忌食生冷,唯独不忌藕,就是因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间有“新采嫩藕胜太医”之说。熟藕,其性也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用藕加工制成的藕粉,既富含营养,又易于消化,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功效。
  在平时食用藕时,人们往往除去藕节不用,其实藕节是一味着名的止血良药,其味甘、涩,性平,含丰富的鞣质、天门冬素,专治各种出血如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症。民间常用藕节六七个,捣碎加适量红糖煎服,用于止血,疗效甚佳。
  防冬燥,喝点杏仁粥
  症状:冬燥
  老偏方:杏仁粥。甜杏仁25克(去皮尖),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加适量水,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慢熬至粥熟,佐餐食。
  药理: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苦杏仁供药用;甜杏仁虽也可入药,但主要供食用。中医学认为,甜杏仁具有润肺除燥、止咳滑肠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杏仁中含蛋白质27%,脂肪油53%,碳水化合物11%,还有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杏仁粥既能防治因寒冷干燥引起的干咳无痰、咳喘、肠燥便秘等症,又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老年人在冬季食用。
  立冬过后,尽管气温下降不太明显,但空气变得越来越干燥,很多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鼻子干和咽喉疼痛等“冬燥”症状。由于气候由暖转凉、由凉转冷的这段时间,多是天气最干燥的时候,所以“冬燥”往往比“秋燥”更厉害。
  尽管此时不少人会使用加湿器,但这时不仅皮肤需要加湿,人的五脏也需要加湿,因此仅用加湿器,“冬燥”难以得到明显改善。
  因为天气变冷,立冬过后,人们通常穿得更厚、住得也暖,户外活动也日渐减少,再加饮食上也偏好肉食、辛辣等,这些都可加重“冬燥”,成为上火的主要原因。临床病例显示,老人上火大多与穿得多、运动少有关。年轻患者则多是偏好肉食、辛辣、熬夜而致冬燥。为此,要彻底远离“冬燥”,避免上火,也要在饮食起居上多加注意。
  俗话说,“秋冬进补,春来打虎”。所以,冬天不少人习惯用药补。对于手脚发热、心烦气躁、爱发怒、睡眠不好、大便干燥、尿黄的人来说,只适合滋阴润肺的滋补,而大补药补则易导致上火,甚至加重以上不适症状。
  在饮食调养方面,立冬过后应少食咸、多吃苦味食物。像芹菜、莴笋、生菜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的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清火等作用。多吃水果也可清火,尤其偏绿色、偏黄色的水果,如梨、绿色的苹果、橘子、芒果等,都具有很好的养阴润肺作用。
  很多人对上火都不很重视,殊不知,冬季上火多是引发感冒、咽炎、牙疼、咳嗽、肺炎等疾病的诱因。
  冬季防治冻疮,辣椒水洗一洗
  症状:冻疮
  老偏方:在洗手洗脚时放几个辣椒可以防冻。如果有了冻疮,辣椒仍然可以帮忙。用红辣椒10克,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脑3克摇匀,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药理:辣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叶酸、镁及钾;辣椒中的辣椒素还具有抗炎及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病、某些肿瘤及其他一些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慢性病的风险。冬天可以在洗手或洗脚时在水里扔上两个辣椒,对预防冻伤的效果很好。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易发部位。
  气温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当温度低于10℃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引发冻疮。从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会反复发生。而辣椒可以祛寒,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
  经常用辣椒水洗一洗,能起到很好的防冻作用,尤其是在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寒风凛冽,可以在出门前用辣椒水擦擦耳朵、洗一下手来防冻。此外,辣椒水还能起到抑制手汗和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的作用。辣椒水虽然防冻效果好,也不能常洗,否则对皮肤有一定刺激。另外,如果不小心有了冻疮,利用上方,连续1周可痊愈。
  在搽的同时轻揉冻疮处,把凝固的血液揉散,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如果感觉患处皮肤瘙痒,别用手去挠,以防表皮破烂感染。一旦长了冻疮,应尽快治疗,加强患处保暖,以防病情扩展。
  为防冻,冬天应常吃狗肉、羊肉、鹿肉、龟肉、麻雀肉、鹌鹑肉、鸽肉,虾、蛤蜊、海参等,这些食物均可增加热量、防寒增温,同时再穿暖一点。
  至于汤肴,多吃大白菜加些肉、鱼、海鲜类制汤菜火锅可取暖防寒。人家从阴历九月实九起加菊花锅即杂品火锅,以取暖保温。脾胃一暖,四肢受益,再尽量穿暖些,自然不会冻伤。
  菊花火锅是以海米煮汤取味,加各种冻肉(不限羊肉)及冻豆腐、粉条、肉(素)丸子、焖子(以肉汤淀粉制成的冻胶)、海带、海藻、海白菜、墨斗鱼、海参、大虾等,可多喝鲜汤就饭食用。制成荤素杂烩的汤菜。产妇、体弱者、幼儿、老人、病后者可于锅中加黄芪、当归。黄芪补气生血;当归补血,通达四肢百骸,四肢末端或暴露在外的眼耳鼻口等部位皆可达到,所以可以预防冻伤。另外,可以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5克,生姜5克,羊肉500克,可以炒、炖、汤、火锅等随个人喜好而服食。特别提醒,手脚冻肿后,可千万别往火炉旁烤,一化一冻就溃破了。
  口角炎,冬季到来要预防
  症状:口角炎
  老偏方:银耳炖冰糖。银耳50克,红枣10枚,炖冰糖。一天分3~4次饮用,或用海带切碎煎汤饮服。
  药理: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意思是脾合肉,唇为肌肉组织,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有密切联系,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关键。
  银耳炖冰糖就是从健脾出发,对于治疗口角炎由内而外、科学调理,效果极好。
  冬季气候干燥,嘴唇很容易干裂,称为口角炎。口角炎是冬季的一种常见病,除了冬季气候干燥的原因外,食用的副食品品种单调,新鲜绿叶蔬菜和瓜果少,人体内维生素b2摄入不足,以及经常舔舌、流口水感染、发烧等,也是患口角炎的重要诱因。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患者张口易出血,连吃饭说话都受影响。口角炎的诱发因素是冷干的气候,使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所引起的;口唇干裂时,人们常会习惯性地用舌头去舔,这更容易使口角干裂;若从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减少,造成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还会导致维生素b缺乏性口角炎的发生。
  口角炎是由嘴唇组织的特殊性引起的。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意思是脾合肉,唇为肌肉组织,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有密切联系,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关键。加上冬季气候干燥,所以嘴唇很容易干裂。而且冬季新鲜蔬菜少,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嘴唇黏膜细胞的健康与维生素关系密切。
  冬季预防口角炎,谨记吃橘子要适量。冬季有很多鲜橘上市,但不要过多食用,因为橘子是芳香温类水果,多食易“上火”,其结果是会让嘴唇更加干燥。
  患有口角炎也不必惊慌,要注意日常的保健。
  首先,要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平衡,不偏食,不挑食,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胡萝卜、新鲜绿叶蔬菜等。
  因b族维生素很容易溶解于水,做饭时要注意防止其流失,米不要过度淘洗,蔬菜要先洗后切,切后尽快下锅,炒菜时可加点醋。
  其次,要保护好面部皮肤,保持口唇清洁卫生,进食后注意洁净口唇。口唇发干时,不妨涂少许甘油、油膏或食用油,防止干裂发生。注意不要用舌头去舔,因为唾液中的钠氯、淀粉酶、溶菌酶等在嘴角处残留,会形成一种高渗环境,导致局部越发干燥,从而发生糜烂。
  特别提醒:由于大家对该病还很不了解,所以会盲从和恐慌,甚至出现“有病乱投医”的现象。相关专家针对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病理,潜心钻研,携手攻关,再次打破常规医学定论,吸收中国药典精华,不断与国内中医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累积完成大量临床实践,以化腐生肌、养阴清毒、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独创了“免疫平衡疗法”,成功地研制出了集抗病毒、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三重作用于一体的系列口腔黏膜疾病特效方剂,对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病、口腔白斑、扁平苔癣、慢性唇炎、灼口、干燥综合征、咽炎等)口腔黏膜慢性疾病具有显着疗效。
  寒冬取暖,当心电热毯病
  症状:电热毯病
  老偏方:①人参5克,浮小麦20克,茯苓10克,活鳖一只,火腿肉100克,鸡蛋一个,生板油25克,姜、葱、鸡汤、料酒各适量。将活鳖宰杀切块,浮小麦、茯苓用纱布包扎,人参研末,与火腿片、生板油丁、鸡汤、调料等放入大碗内蒸2~3小时。滗出部分汤汁煮熟鸡蛋,与团鱼掺和即成。②用鲜生地50克或干生地10克,洗净,加适量的水煎煮1小时,去掉药渣,再加入淘净的粳米煮烂成粥,早晨服,或一日内分两次或三次服,连服数日。
  药理:医学研究表明,电热毯是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家用电器。现在人们在用的绝大多数电热毯电磁波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的20~100倍,时时刻刻伤害着千千万万人的身体健康!面对电热毯强烈的电磁辐射该怎么办?应立即停止使用有电磁波辐射的电热毯!选用无电磁波辐射的电热毯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电热毯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广泛,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视力等方面的病变。以上两方有滋阴生津、益气及血和补肾养胃的作用,常食可治疗常用电热毯引起的咽痛、口干、舌燥以及大便秘结、小便少而黄等症状。
  在严寒的冬天,由于电热毯具有加温保暖、舒适、卫生、轻便的特点,且对风湿病、腰腿痛、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故电热毯是一种比较好的冬季床上用品。但电热毯并非人人可用,应因人而异。
  孕妇不宜用电热毯,否则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生育畸形儿的妇女多爱使用电热毯。鉴于此,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里拉菲尔教授研究认为,电热毯通电后会产生电磁场,影响胎儿的细胞分裂。当胎儿迅速分裂的细胞受到电热毯产生的电磁场干扰时,其正常分裂就会发生异常改变。对电磁场最敏感的是胎儿骨骼细胞,故婴儿娩出后,会发现其骨骼发生缺陷而致畸形。我国有关专家对近2000名孕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得出结论,孕妇早期使用电热毯是形成流产的危险原因之一。
  有过敏性体质、糖尿病、肾脏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及体质消瘦的人也不宜使用电热毯,这一部分人易得电热毯性皮炎。通电后的电热毯持续性散热,使人体皮肤水分被蒸发丢失,易干燥;再加上热源本身对皮肤的刺激,如果使用不当,致使皮肤发生损害引起皮肤发炎。主要症状是:瘙痒或身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小丘疹,抓破后可出血、结痂及脱屑等;由于瘙痒往往使人难忍,彻夜难眠,从而还影响休息和工作。
  使用电热毯具有温暖的作用,对风湿病及腰腿痛等病症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但如果过度使用将可能使人出现咽痛、口干、舌燥以及大便秘结、小便少而黄等症状。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皮肤本身就比较干燥,如果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会使皮肤失水过多而加重干燥,使人的皮肤过敏、瘙痒,或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抓破后就会出血。长期用电热毯的老人大多都有这种症状,经常从背部开始瘙痒,而且嗓子干燥,难以入睡。
第27章 冬季养生老偏方(4)
  使用电热毯,除上述两种人不宜外,其他人亦应做到人体不要直接与电热毯接触,在电热毯上宜放一块较厚的垫单或外加被套;要在睡前给电热毯通电加热,上床入睡时宜关掉电源,切不可通宵不断电;经常使用电热毯的人,一定要增加饮水量;在发生瘙痒或皮炎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常吃一些能滋阴生津的食物,尽管电热毯产生的热量并不大,但根据中医学理论,“热能伤津耗气”,故经常使用电热毯的人要有意识地吃一些能补充人体阴精津液的食物。以上二方常吃可见奇效。
  时髦女性,冬季当心“皮靴病”
  症状:皮靴病
  老偏方:要防“皮靴病”,在选择皮靴时不要选择鞋跟太高的,一般以3厘米左右为最佳高度。穿高筒皮靴时,靴腰不要系得过紧,要给足部、踝部和小腿以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血液循环受阻。未成年少女要尽量避免穿着高跟皮靴,成年女性在回家或到办公室后要及时换上便鞋,尽量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每天晚上临睡前,注意用热水泡泡脚,消除足部疲劳。
  药理:皮靴病是因为足背和踝关节处的血管、神经受到长时间的挤压,造成足部、踝部和小腿处的部分组织血液循环不良。由于高筒皮靴透气性差,行走后足部散发的水分无法及时消散,这就给厌氧菌、霉菌造成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环境,从而易患足癣和造成足癣感染。每天用热水泡脚可以有效缓解足部血液循环,消除足部疲劳,还可以保证足部清洁卫生。
  秋冬时节,高筒皮靴成了时髦女孩的“必备品”。可是爱靴女孩经常会出现小腿轻度肿胀、疼痛,足背处也会感到疼痛。就医结论为“腓浅神经压迫症”、腱鞘炎、脂肪垫炎和脚气病等,统称“皮靴病”。
  据了解,引起“皮靴病”的主要原因是:皮靴偏小穿着不适、靴腰过紧、靴跟过高等使足背和踝关节处的血管、神经受到长时间的挤压,造成足部、踝部和小腿处的部分组织血液循环不良;同时,由于高筒皮靴透气性差,行走后足部散发的水分无法及时消散,这就给厌氧菌、霉菌造成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环境,从而易患足癣和造成足癣感染。
  这些患者的突出表现为小腿下1\/3处出现轻度肿胀和小腿肚外侧疼痛的症状,重者足背处出现了疼痛的症状,临床医学称之为“腓浅神经压迫症”。靴子好看,但也要注意腿部的保护,否则得不偿失。
  因此专家指出,小病无须大治重在防,为避免高筒靴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爱美的年轻女性朋友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不能等到疾病缠身后才行动。
  如果出现重度疼痛或足癣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骨科或皮肤科就诊,尽量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冬季治疗荨麻疹,食疗帮你忙
  症状:荨麻疹
  老偏方:①牛肉300克,南瓜500克。牛肉炖七成熟,捞出切条;南瓜去皮、瓤,洗净切条,与牛肉同炒即可。此方固卫御风,主治荨麻疹。②玉米须30克,甜酒酿100克,白糖少许。将玉米须放在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入甜酒酿,煮沸后放入白糖调味。每日2次,每次1剂。
  ③荸荠200克,鲜薄荷叶10克,白糖10克。荸荠洗净去皮切碎搅汁,鲜薄荷叶加白糖捣烂放荸荠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频饮。
  药理: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疾病中的Ⅰ型超敏反应,一到冬天,不少年轻人就会被这个莫名其妙的“怪病”折腾得苦不堪言。病轻微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严重的,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方②可解热透疹,主治荨麻疹偏风热型,疹色红,灼热瘙痒。方③凉血祛风止痒,主治荨麻疹属血热者,皮疹红色,灼热瘙痒,口干心烦,发热,舌红苔暴。
  寒冷的冬天,一走进暖和的房间就浑身发痒,甚至喝口热水、洗热水澡等,前胸、后背和手臂都会浮起一块块红斑,奇痒无比。在暖和的地方待久了,症状会逐渐消失。但若身体冷下来后,再接触热的东西,症状又会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荨麻疹,这种“怪病”在冬季发病率较高。
  荨麻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由于冷热温差而出现的皮肤过敏反应。病情较轻的荨麻疹患者,就应该及时治疗,找出过敏源,以免病情加重。冷热温差,接触冷风冷水,食物中高蛋白含量的虾、蟹,某些食物添加剂、防腐剂,空气中的螨虫,甚至蟑螂发出的气味、补牙时用的金属牙套,都有可能引起荨麻疹发生。所以,防范、治疗荨麻疹,首先要尽量为病人找出过敏源。除了在皮肤科做专门的过敏源测试外,还要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生活细节,加以防范避免。
  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荨麻疹不用治疗,过若干年就能自行痊愈。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尽管目前荨麻疹病人中年轻人居多,有些具体病例因为环境变化,脱离了过敏源,荨麻疹不再发作了,这并不等于荨麻疹不经治疗就能自行痊愈。
  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疾病中的Ⅰ型超敏反应,一到冬天,不少年轻人就会被这个莫名其妙的“怪病”折腾得苦不堪言。病情比较轻微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严重的,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特别提醒:过敏性体质的人在生活上要特别注意,尽量选择绿色、无污染的蔬菜食用;尽量选择无食物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尽量避免在外吃饭,烹饪时尽量选择优质油、盐等调料。同时,外出旅游时,荨麻疹病人应随身携带药物,以防万一。目前所有抗过敏药都是处方药,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擅自购买。
  两个进补方,冬季咳嗽不用慌
  症状:冬季咳嗽
  老偏方:①天冬、麦冬小火熬汤。此汤名为二冬汤,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上消、口渴多饮。②鲜百合、梨、蜂蜜小火熬汤。此汤名为梨合汤,对治疗久咳肺阴、咳嗽痰少、咽干口燥效果甚好。
  药理:中医认为“肺主气,肺为娇藏”。所以肺很容易受伤,从而变得虚弱,天冬、麦冬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梨、百合、蜂蜜都有润肺的作用,也适用于治疗咳嗽少痰的病人。
  冬天气候变化大,尤其是寒冷空气会引起呼吸道的黏液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致使咳嗽的病人明显增加。经常在冬天患上咳嗽的人,不妨试试以上两个食疗方。
  经常咳嗽者,可以多吃黑色食品,也可以进补枸杞、冬虫夏草等。另外,萝卜汤也可以用来治疗咳嗽。咳嗽痰多者,可以用冬瓜连皮带子炖汤喝,不吃皮和子。咳嗽还伴乏力、气短,消化功能弱者,可以常吃些山药、苡仁、白扁豆等。
  女性咳嗽者,可以常吃新鲜的龙眼,既能润肺止咳,还能美容养颜。
  一到冬季咳喘患者就像进入一场噩梦,年年治,年年犯,没完没了地咳,胸肺针扎似的痛,卡在气管里的黏痰,一口一口的喘,把人折磨得嘴唇发青、指尖发麻、心跳加速等。
  引起咳喘的因素很复杂,不过一个现象却很普遍,那就是到了秋、冬季症状会加重,甚至反复发作。中医认为,肺主管呼吸,与外界寒燥之气相通,当人体遭至寒气、冷风侵袭,本已受损的气管、肺泡雪上加霜,最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如咳嗽、老慢支咳喘、流感之类。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气急胸闷,稍稍活动就气短头晕,且并发肺气肿、肺心病。
  咳与嗽是两个不同的症状。简单地说,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中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所以合称为咳嗽。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因而咳嗽一症非常常见。然而,同为咳嗽,症状也不尽相同,有的干咳无痰,有的咳嗽痰黄,有的伴有咽痒咽痛,有的又伴有喉中鸣响,进而引发哮喘。
  这些问题,仅仅穴位按摩就可以解决。
  当然,中医的特色还是在于治未病,与其生病后想办法解决,还不如彻底杜绝疾病的发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咳嗽的麻烦,还是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好好爱护你的肺,这比任何有效的治疗都要好上千万倍。
  燥为秋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因此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的作用,不妨常食。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这样才能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正常湿度。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体质差异,分别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门球、练气功等。另外,笑口常开不仅是治疗百病的“良药”,也是促进体内器官年轻的“灵丹”,对肺尤其有益。笑或唱歌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可促进肺内气体的交换,从而消除疲劳、解除抑郁、去掉烦恼,有助于恢复体力与精力。
  天寒补肾,黑米最好
  症状:肾虚贫血
  老偏方:每餐吃50克(1两)黑米。黑米进补平和,尤其适于少年白发、产后虚弱、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肾虚等人。但因其不易消化,因此病后及消化能力弱者应慎食。
  药理:黑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钙、磷、铁、锌等物质,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稻米。它能明显提高人体血色素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保健,有利于儿童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并可促进产妇、病后体虚者的康复,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黑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强身、健脾开胃、补肝明目、养精固涩之功效,是抗衰美容、防病强身的滋补佳品。
  寒冷季节里,首当其冲的是补肾气。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中,黑色对应的是肾脏,而黑米性平、味甘,具有滋阴补肾、益气活血、暖肝明目的功效,是补肾的好食材。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另外,泡米的水要与米一同煮,以保存其中的营养成分。
  有些人经常会很容易疲劳,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时常头晕耳鸣,记性也差;更糟糕的是,头发开始大把地掉;有些人老觉得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有些人夜尿多,一晚要上好几趟厕所。这些现象大多数是由于肾气不足造成的。
  冬天为肾主令,宜补充阳气,养护肾气。而且,冬季寒冷,寒邪首先侵袭人的肾,只有肾气充沛才能阻挡疾患。冬季补肾多接触阳光、多泡脚不可少。阳光是大自然最大的阳气,冬季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带动身体阳气。人的头、背都要多晒晒太阳。因为,头是阳气聚集的地方,但要注意避开眼睛以免晒伤。而晒背温暖身体,有助于预防感冒。
  中医学认为,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和与人体内脏、器官相连接的反射区,分别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泡脚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所以,热水泡脚能滋肾明肝,非常适合冬季养生。
  另外,通过运动达到收摄身心、克制私欲,从而起到固肾强精的目的。冬主收藏,皮肤当然也不能处于过于开泄状态,所以冬季运动不适合大汗淋漓,泡脚时水温也不宜太高,流汗后反而容易生病;同时,要注意契合自然规律。冬季的自然规律是天黑得早、太阳升起得晚,所以人也最好晚上早点睡觉,早上相对晚起床。老人起床时间比年轻人早,但也最好等待太阳升起后才起床,这样才有利于阳气收纳。
  冬季皮肤烫伤,偏方能帮忙
  症状:烫伤
  老偏方:①石榴皮50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文火煎成250毫升,过滤去渣,加少许防腐剂备用。用时取药液浸湿纱布多块,贴于创面,纱布块之间留l毫米间隙。如无渗液,不必换药,痊愈时纱布自行脱落。②金花草、茶油各适量。把金花草放在新瓦片上煅黑,存性,备用。烫伤部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取金花草末调茶油敷。此方用于烫伤效果最佳。③毛冬青叶适量,茶油适量。毛冬青叶洗净,晾干,研成细末,调茶油,涂患处,保持局部湿润。
  药理:冬季烫伤多种多样,有热水烫伤、火烫伤等。虽然烫伤的方式五花八门,可是治疗起来都是本着恢复皮肤损伤为目的。以上三方对皮肤烫伤后保持皮肤湿润和烫伤皮肤恢复有非常好的疗效。
  进入冬季,天气寒冷,洗手洗脸沐浴要热水,取暖要热量。一切都和热离不开,容易烫伤的时候也就多了起来。冬季烫伤主要有热水烫伤、热水袋烫伤、取暖烫伤、吃火锅烫伤等。
  寒冷时节,裸露在外的面部、手部表面血管收缩,温度较低,尤其是刚从室外归来时,若突然用热水冲洗,热量不能及时被血液吸收,就很容易被烫伤;有时洗澡前未试水温,突然喷出的热水会造成洗浴者烫伤,从而诱发冻疮。另外,老年人喜欢用热水袋、电热毯保温取暖。而一些患有偏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症、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老人,因其末梢循环障碍,神经功能受损,所以感觉较迟钝,对热和痛觉不敏感,以致热水袋烫伤了皮肤还未察觉。这类老年人应该特别注意,家人也要多留心观察他们的取暖情况,以免烫伤。
  冬季取暖烫伤是最容易出现的,如铁火炉、电炉等取暖器表面金属部位在使用时温度很高,人若不慎接触就会造成烫伤。老人和幼童行动迟缓,手脚接触时更容易烫伤,家人还须多加照看,注意安全。所以,冬季取暖使用铁火炉者,最好在火炉周围设防护栏。
  冬季气温低,火锅取食成为人们喜爱的方式。故这个季节被火锅烫伤的患者很多。一种情况是,吃火锅时不小心将火锅弄翻,高温的火锅汤可造成烫伤,这种事故在一人一个小火锅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小孩好动,常为受害者。另一种情况是火焰未完全熄灭时,添加燃料,引起大火,造成烧伤。所以,吃火锅时,一定要看好小孩,注意安全,千万不可带火添加燃料。
  此外,发生烫伤时,要切忌使用所谓的“土方法”,如采用涂抹菜油、麻油、酱油、食醋、米酒加黄糖、蛋清、芦荟汁、牙膏等,这不仅会给医生判断创面情况带来困难,而且有加重创面感染的可能。最好的办法是立即使用自来水直接、持续冲洗创面15~20分钟,或用冰敷数分钟,此方法既简单经济又能止痛,并可大大减轻皮肤烫伤程度,也便于送往正规医院进一步治疗。
  冬季谨防“高领晕厥症”
  症状:高领晕厥症
  老偏方:让患者仰卧,解开其衣领,抬高其下肢,以利血液回流心脏,加快康复。患者清醒后,不要急于扶他坐起、站立,以防再度昏厥,如患者仰卧后仍然昏迷,应托起他的后颈部,使其头向后仰,抬起其下颌,以防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药理:此病常发于冬季,穿着高领服装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转头速度过快时,会突然发生头昏、眼花、心动过速、恶心等症状,心脏功能不好的人甚至会因心脏停搏而昏厥。这种因高领服装引起的“高领昏厥症”,医学上称为“颈动脉窦综合征”。
  冬季天气寒冷,许多人习惯穿高领毛衣、高领衫、高领棉袄等来保暖。但衣领过高、过硬、过紧会引发一种新的时装病——高领晕厥症。
第28章 冬季养生老偏方(5)
  一些穿着高领服装的男女青年,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转头速度过快时,会突然发生头昏、眼花、心动过速、恶心等症状,心脏功能不好的人甚至会因心脏停搏而昏厥。这种因高领服装引起的“高领昏厥症”,医学上称为“颈动脉窦综合征”。
  此病是高领压迫颈动脉窦所致。颈动脉窦是个小小的球状体,位于颈部外侧中点,甲状软骨上缘后侧,颈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当颈动脉压力增高时,颈动脉窦即出现反应,引起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周围血管扩张,从而调节血压、心跳,使之保持相对平衡,有的病人发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跳突然明显加快时,医生往往按压一下他的颈动脉窦,以减慢其心跳。所以,医学上把颈动脉窦形象地比喻为心跳的“刹车器”。
  衣领过高、过硬、过紧,或领带、衣扣过紧,较重项链的压迫等,均能使颈动脉窦突然受压,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快速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停搏,致使脑部缺血,引起头晕、眼发黑等不良反应。上述症状可在几秒钟内消失,很快恢复正常。但它对在运动中或高空作业中的人来说十分危险,故不可掉以轻心。
  预防高领晕厥症,要注意衣领不要太高、太紧。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老人更要注意保护好颈部,不要穿高领、硬领衣服,以免发生不测;在劳动和锻炼时,注意不要向颈部两侧加压;背东西时背带应避开颈动脉窦处;理发时系围巾不宜过紧;佩戴项链等颈部饰物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多过重,更不宜戴着睡觉。
  冬天最忌胃寒,温中散寒食疗有方
  症状:胃寒
  老偏方:①白胡椒酿红枣。红枣5个,白胡椒10粒。先将红枣洗净去核,白胡椒略打裂开。然后在每个已去核的红枣内放入白胡椒2粒,待煮饭时,放在饭面上蒸熟食用。此方温中补脾,暖胃止痛。适用于寒性胃痛。②姜汁牛肉饭。
  鲜嫩牛肉75克,姜汁适量,大米120克,糖、酒各适量。先将嫩牛肉洗净剁成肉糜,加入姜汁及酒、盐、糖、油腌一下。然后,将大米洗净煮饭,水分将干时,放入腌好之牛肉,文火焗透即可。此饭滋补温中,散寒醒胃。适用于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的胃痛患者。③胡椒羊肉汤。羊肉150克,胡椒10克,陈皮6克,生姜15克。先将羊肉洗净切块,起锅爆香。然后把胡椒、陈皮、生姜洗净,与羊肉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食用。此汤温中助阳,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胃痛患者。
  注意:阴虚有热者不宜饮用本汤。
  药理:气温急剧下降,常易引起人们胃痛发作,尤其是胃寒者。以上三方所选用食材、药材均为散寒之品,有祛除寒邪,给胃部温暖的功效,可减少胃壁的肌肉收缩痉挛,常用可使胃痛得到缓解。
  冬天到了,你觉得哪儿冷?手冷?脚冷?头冷?耳朵冷?什么冷都不如胃冷!因为这种冷真是透心凉。
  不是专业医生,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阴虚还是阳虚呢?留意日常生活细节,其实可以粗略分辨。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的,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而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黏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另外,胃泛酸水时伴有灼热感,一般为胃热,而胃寒的人泛酸通常是泛出清水。
  临床中主要因脾胃虚弱而致胃病的人比较多,大约占了60%。有的人本身脾胃虚寒,但由于饮食等原因又夹杂湿热、湿滞、食滞等,所以单纯脾胃虚寒的其实比较少,更多的情况是虚实夹杂。
  脾胃虚寒的人,应该采用暖胃的方法,日常做菜时可以多用胡椒、生姜,温补暖胃的羊肉当归汤是很好的适时补品。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胃病高发是规律。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胃病,但天气一冷,特别容易出现反胃、腹泻、胃痛、唾液分泌多的情况,仿佛胃也受凉了。一般脾胃阳虚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谓“脾胃阳虚”,在中医里的描述为:
  “腹胀满冷痛,喜热饮,喜暖喜按,呕吐清水,食少便溏,气短无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通俗地讲,就是吃东西比较容易腹泻、腹涨,尤其吃冷东西时,有时还会回清水,反胃作呕。特别在冬季,这种现象会非常明显。
  对这种体质的人,专家建议他们做菜、煮汤煮粥时,加入少量胡椒、干姜、陈皮。这几样食物性平辛温,正能祛寒邪、保胃气。这个方法不止适用于冬季,对于脾胃阳虚的人,一年四季的饮食都可以坚持,且凉是他们的大忌。吃冷食,身体受寒都特别容易引发腹泻。
  经常反胃也是胃寒的表现,可以口含生姜扭转此症状。中医有云:“生姜为呕家圣药。”专家介绍,生姜是对付反胃、呕吐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反胃想呕吐,可以切一片薄薄的生姜含入口中,唾液把辛辣的姜汁吞入胃中,就能缓解呕吐症状。
  另外,冬季胃寒宜多喝热粥。粥的主要原料多为粳米、小米或糯米,它们不但含有丰富养分,而且性味甘平有和胃气、补脾虚的功效,因而冬日食大米粥非常有益。
  “谁有胃药?我胃痛了!”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胃痛的时候,赶紧吃胃药,能够快速止痛,这是很多人的做法,但专家警告,胃药不可乱吃。
  “有胃病,不搞清楚原因,凭经验或凭口碑自己买药吃,无论中药西药,这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像吗丁啉这种推动胃肠蠕动的胃动力药,胃胀时用效果好,但胃痛的原因和情况很多,比如伴有腹泻症状时,胃肠本身蠕动速度加快,用吗丁啉反而对病情不利。
  有的人胃痛就吃止痛药片,其实市面上的止痛片大都是解热镇痛药,对于炎症性疼痛、一般的牙痛、关节痛等有一定效果,但对于因胃病而引起的疼痛,不但没有止痛作用,还会因为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或出血而加重病情。
  最受女性欢迎的冬季治疗痛经偏方
  症状:痛经
  老偏方:①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毫升。将黑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和血润肤的功效。②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③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及黄褐斑。
  药理: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全身不适。痛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疼痛会蔓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
  以上三方对缓解冬季女性痛经所带来的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的功效。
  月经是特有的生理现象。健康女性平均一生会有400次月经,按照每次5天来算,她们一生中有五年半的时间是在生理期度过的。在这些日子里,超过八成的女性会受到痛经的困扰。痛经现象十分广泛,近些年我国痛经发病率不断上升,是10年前的2~3倍。妇科疾病专家指出,秋、冬两季是痛经患者最严重的两个季节,痛经患者在这两个季节更要倍加注意,为日后的身体做好健康储备。
  女性朋友必须懂得痛经是个长期伴随左右的问题,需要在经期和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方能为以后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防护工作不可少。女性的腰部纤细迷人,但它不仅是风景,也是一处健康敏感区。冬季若经常穿低腰裤,腰部就容易受凉,下半身就容易着凉,直接导致女性宫寒。女性宫寒就会引发手脚冰凉、痛经等症状。
  下半身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除了手脚冰凉、痛经外,还会造成性欲淡薄。宫寒造成的淤血,导致白带增多,阴道内卫生环境下降,从而引发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此,做好腹部的保暖工作,就可以避免许多妇科疾病。
  此外,下半身缺乏运动会导致盆腔淤血,使痛经加重,同时对心脏和血管不利,还会导致女性乳房下垂。另外,女性阴部常年湿润,如果能充分地通风透气也能减少患上妇科病的可能性。私处湿气太大,容易导致霉菌性阴道炎,从而引发女性痛经。注意尽量少使用不透气的卫生护垫。
  饮食上一定要当个“杂食动物”。每天宜食四种以上水果和蔬菜,每星期吃两次鱼。另外,在早餐时摄取各类谷物和奶制品,适当补充纤维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月经期禁食腥冷辛辣等刺激食物。
  痛经患者经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照常工作与劳动,但要禁止剧烈运动,如打球、游泳、赛跑、扛挑重物等,以免发生经血过多或闭止不潮,致气血损耗或气血运行不畅,使痛经反复发作。一些白领妇女有经行腹痛者,不可长期以一种坐势伏案于电脑旁,应适当走动,使气血畅通。
  冬季锻炼易扭伤,仙人掌能帮忙
  症状:扭伤
  老偏方:先冷敷伤处,24小时后,开始热敷;同时取适量新鲜仙人掌,刮去外皮捣成糊状,涂于患处,再用纱布缠裹。每日2次。
  药理:血遇热而活,遇寒则凝,所以在受伤早期宜冷敷,以减轻局部血肿;在出血停止以后再热敷,可加速消散伤处周围的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仙人掌中的三萜皂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比颅痛定的效果还要好。
  冬季,是户外运动锻炼身体的好时候,不少人却在锻炼过程中引发损伤,结果事与愿违。养生专家告诉我们,冬季不同于其他季节,运动锻炼稍微不得当,就会造成身体损伤。由于天气寒冷,手脚不灵便。特别是老年人,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环变慢,韧带的弹性、伸展性和关节的伸展性较低,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动作过大过猛,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脊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症状。
  所以,在冬季进行户外锻炼时,应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开始前通过轻微伸展等活动进行热身,提高肢体灵动性,从而有效避免运动中扭伤事故的发生。
  扭伤,属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之一。多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关节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其程度随损伤程度而加重。轻者发生韧带部分纤维断裂,重者则韧带纤维完全断裂,并引起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同时合并关节内滑膜和软骨损伤。这在运动中都较为常见。
  一般来讲,如果自己活动时扭伤部位疼痛。但并不剧烈,大多是软组织损伤,自己就可医治。可以先用弹性绷带或充气式固定器加以压迫,防止进一步肿胀,同时将下肢抬高,增加静脉血回流以防肿胀。此时更是冰敷的最佳时机,以防止内出血持续。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冷敷频率,登山活动可以按照每小时敷20分钟进行,但需避免冻伤。要正确使用热敷和冷敷。热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疗法,作用却截然不同。血遇热而活,遇寒则凝,所以在受伤早期宜冷敷,以减轻局部血肿;在出血停止以后再热敷,可加速消散伤处周围的瘀血。一般而言,受伤24~48小时后始用热敷。这是任何伤口处理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用以上偏方,疗效显着。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仙人掌性味苦寒,入心、肺、胃三经,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主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烫火伤及蛇伤等。这些在历代中医药文献和民间着作中都曾有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仙人掌含槲皮素-3-葡萄糖甙、异鼠李素、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状芽胞杆菌有抑制作用。仙人掌提取液能抑制dna和rna病毒的复制,并使细胞外病毒失活。此外,仙人掌还有激素样抗炎作用。
  有专利记载,从仙人掌中提取芳香族胺和糖类,可用于治疗炎症、疼痛、皮肤瘙痒和局部体温过高等症。民间常用仙人掌治疗乳腺炎、腮腺炎,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仙人掌中的三萜皂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比颅痛定的效果还要好。
  冬季补气血,男女皆宜的偏方
  症状:气血亏虚
  老偏方:①羊肉500克,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用清水洗净后用生姜爆炒,当归则以纱布包裹,再与爆炒好的羊肉一起煮汤。此汤特别适宜气血亏虚、大病久病及产后的女性食用,对改善痛经、月经不调也有显着效果。②高丽参15克,田七10克,猪蹄掌(也可换成鸡肉或瘦肉)50克。隔水炖一小时。
  此汤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③阿胶15克,蜜枣1个,鸡肉50克。隔水炖一小时。此汤有补血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头晕、失眠、胃痛者食用,男女均宜。
  药理:当归生姜羊肉汤的主要材料是羊肉、生姜、当归三味。其中,当归是常用的补血药材,有活血养血补血的作用,生姜则能解表发汗、温中散寒,前两者配以温补的羊肉,可起到驱寒温中、补气血的作用。高丽参、田七等也具有补气活血的功效。阿胶、蜜枣、鸡肉等更是补血补气的佳品。以上三方在冬季养生作为日常辅助调理时食用男女皆宜,对于怕冷的贫血患者以及产后气血两亏的女性身体的恢复也很有帮助。
  天气一冷,大家纷纷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即使如此,有些人还是觉得身体不够暖。“为什么会这么怕冷呢?”对于病人的咨询,专家说,冬天的主气是寒,寒性凝滞会使血液循环不畅,同时寒邪易伤阳气,人体没有阳气温煦,气血循环不足,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通常而言,阳虚、血虚和气虚的人会有比较明显的感觉。但从防病角度来看,男女老少都可能因血液循环减弱受到影响,像频繁感冒、月经不调、胃胀胃痛、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等。所以,养血活血是适宜大众的冬季养生之道。”
  气温很低时,人们最先感到的即手脚冰冷。这个现象很好理解,天气冷了,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就会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手脚冰冷,还有很多疾患会因血液循环不畅产生,切莫忽视了其中的隐忧。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二者不能分开”。气血不畅者本来身体就虚弱,再加上冬季“寒邪”伤及阳气,身体的抵抗力变低,寒邪从肌表侵入,就容易引起感冒,尤以儿童老人多见。此外,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身体器官得不到血液的营养,疼痛则随之而来。
  如女性痛经及经期延长,脾胃虚弱者胃痛胃胀,以及心脑血管患者突发胸闷、胸痛、头晕、心梗、中风等,都与此相关。但这些常常被人所忽视。
  羊肉能大补气血,而且温中散寒,补而不燥,是冬季大补气血的最佳食物。
第29章 冬季养生老偏方(6)
  应该强调的是,凡阴虚火旺、体质偏热者不宜服用。儿童“脾常不足”,脾主运化,与气血关系密切,气血不足则运化不好,进而肺卫功能差,即呼吸道和皮肤外表抵抗力弱,容易发生感冒。专家建议用太子参6~10克、瘦肉100克,加水煮半小时,给孩子喝汤吃肉,能大大提高抵抗力;还可用独脚金5~10克,加水煮半小时,去药渣后再把独脚金水和鸡肾50克一起煮20分钟,给孩子喝汤,能起到健脾、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另外,食疗进补固然好,但若吃进去的营养得不到很好的吸收,体内的垃圾不能顺畅排出体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运动能促进气血通畅,通则不痛,同时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也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肺的“吐故纳新”、大肠蠕动及皮肤毛孔排汗,这些都是人体排泄的重要管道,运动后管道通畅,排泄加快,体内垃圾排出体外就越快越多。此外,运动也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的状态。
  手脚冰凉,适量补铁很关键
  症状:手脚冰凉
  老偏方:将猪肝、瘦肉洗净,剁碎,加油、盐适量拌匀;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加入拌好的猪肝、瘦肉,再煮至肉熟透即可。
  药理: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造血功能减弱,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发凉,手脚发红或发白,严重的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现代医学认为,手脚冰凉是因为血液中的铁含量减少,猪肝和瘦肉中含有大量的铁,人体吸收后会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可有效治疗手脚冰凉的症状。
  穿很多衣服,喝很多热水,哪怕是抱着热水袋,但是在这个气温骤降的冬季,还是有那么一群人会感到手脚冰凉,“寒从脚下起”,手脚的冰凉又会导致全身发冷。
  对于很多人来说,手脚冰凉几乎已经是一种“常态”。人体基础代谢率较低、血液储备能力降低、神经末梢循环不好、体温调节不佳等都可能让人感到手脚冰凉,这些情况在老年人及中青年女性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而且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症状。只要保持心情愉快、做好保暖、适当运动、注意饮食调养,手脚冰凉就能得到改善。
  “养树护根,养人护脚”,脚底有无数神经末梢与人体各部位相连。要想消除手脚冰凉,既懒得运动,又不想吃吃补补,最省力的办法就是坚持热水泡脚。每晚睡前可以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水中加入生姜、甘菊、迷迭香等精油,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以一边泡脚,一边按摩脚底,效果会更好,直至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为止。
  此外,对于手脚冰凉特别严重的,可以在泡完脚后穿上袜子睡觉,这样整个身体都暖暖的,不仅能很快入睡,还能整晚有个好睡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泡脚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闷、头晕的,应暂时停止,躺下休息。
  手脚冰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锻炼引起血液循环不良。不妨每天早起做做运动,甩甩胳膊,跑跑楼梯,原地跳跃,舒展筋骨。只要每天花上20~30分钟的时间做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气血运行,全身就会变得暖乎乎,一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冬季推荐的运动有慢跑、跳舞、跳绳、打太极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运动过度,因为高强度的运动会导致大量出汗,反而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当然,还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不要穿太紧的衣服,以免阻碍血液循环。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蓄积阴精。另外,按揉手背手腕上的阳池穴、足部的涌泉穴等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对于非疾病原因的手脚冰凉,要从日常生活各方面着手,快快开始运动、食疗、吃药膳、泡澡、按摩……自然会四肢温暖、面色红润,让冬天不再寒冷。美丽“冻”
  人要不得。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尤其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关节保护不好容易使凉气进入,易得风湿病。不要穿太紧的衣服,以免阻碍血液循环。晚上睡觉前,记得泡脚,脚热了更容易入睡。
  另外长期手脚冰凉会导致手脚被冻伤,还会引发风湿病,造成诸多身体不适。如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寒性体质的人群,日常应多摄取含维生素e、铁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来提高机体耐寒力,如坚果类的核桃仁、芝麻等;蔬菜类的韭菜、胡萝卜、菠菜等;水果类的杏、桃、木瓜等,其他如牛肉、羊肉、糯米、黄豆、红枣、红糖等也都属于温热性食物。此外,冬天喝人参茶、桂圆茶等不仅能让身子变暖,达到滋补的效果,也能让手脚不再冰凉。
  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缺铁会怕冷。贫血的女性体温较正常血色素的女性低0.7℃,产热量少13%。贫血者当增加铁的摄入后,耐寒能力会明显增强。因此,怕冷的女性可增加对含铁高食物的摄入量,如多吃点动物肝脏、瘦肉、菠菜、蛋黄等。当然,补铁也不能盲目,还要重视让血液更好地循环流动,身体才会产生更多热量,这同样可以通过饮食来完成。多吃清淡的食物,蔬菜以绿叶菜为主,多吃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以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另外,多补充维生素e;多吃含烟酸的食物和b族维生素,能扩张末梢血管;多吃坚果、胡萝卜等温热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饮;适当吃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进血液循环。不要偏食、过度减肥,让身体储存些适量的脂肪,可帮助维持体温。如果预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无法按时吃饭,可先准备些饼干、面包,或是人参茶等适时地补充热量。
  中医的老姜米酒泡脚法对脚凉有非常好的疗效。人体共有12条经络,每晚沐足熏染透过温暖脚部,便能带动气血运行,经过连接的经络,从而温暖全身。
  方法如下:第一天,先用老姜500克榨汁,20°米酒2400毫升,盐100毫升,调和后泡脚20分钟,再加开水泡20分钟;第二天,继续使用第一天的水加开水泡20分钟;第三天,继续使用第二天的水再加开水泡20分钟;第四天,换水,依次按照上面步骤进行。
  冬季气候干燥,不妨喝点冬蜜
  症状:冬季流感、咽喉肿痛、皮肤干燥
  老偏方:食用冬蜜。冬季食用蜂蜜的最简单方法是直接冲服,每天两次,每次30~50毫升;用金银花、菊花和鸡蛋花等清热解毒祛湿的花茶冲服,对预防流感效果特佳;长期用红、绿茶水冲蜂蜜饮用,对慢性咽炎有很好的辅助疗效;老人和体弱者,冬季多饮蜂蜜可大大减少疾病发生。另外,由于天气干燥,浑身痕痒不止的中老年人,若在温水中加入50毫升冬蜜洗澡,痕痒立止,不妨一试。
  药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蜂蜜补中益气,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益寿”等记载。在冬季常食冬蜜,除了对冬季流感、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之外,还十分有益于身体健康。
  冬蜜顾名思义就是冬季收获的蜂蜜。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粉花蜜,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混合物,主要含果糖、葡萄糖、有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和多种酶类等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牛磺酸。
  冬蜜由于含水量少、浓度高、香味浓郁,特别适于保健、药用及贮存。
  冬季天气寒冷而干燥,人们很容易患流感、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痕痒不止等病。此时进食蜂蜜对增强抵抗力、强体健身意义更大。食用蜂蜜时,要选用纯正的蜂蜜,才能达到预期的祛病强身目的,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目前市场上制造假蜂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糖浆加入小量蜂蜜装入瓶中制成;二是用白糖加酸或酶经转化后,再加入香精和色素制成。这些假蜜含99%以上蔗糖或转化糖,不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人体必需的重要的营养物质,也不符合质量标准及卫生要求,人们食用这些假劣蜂蜜,百害而无一益。纯正蜂蜜具有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如鸭脚木蜜有一股鸭脚木特有的令人愉快的清香,桂花蜜则有人所共知的桂花芳香,荔枝蜜则是荔枝的幽香,桉树蜜则有桉树叶的特殊气味……而假蜜则没有这些香味或香味很淡。另外,直接用白糖浆配制的假蜜,不仅有一股白糖水特有的气味,且黏稠度很低,摇动瓶子,糖浆挂壁时间短,且十分清澈透明……至于用蔗糖转化方法造假的蜂蜜,还得借助化学检测方法,方能验明其正身。
  另外,在饮料市场,凡是以“蜂蜜饮料”名称出售的商品,都不是纯正蜂蜜。要警惕唯利是图的商人挖空心思蒙骗顾客,如在商品标签上将蜂蜜饮料这个商品名称分开两截来表达:把“蜂蜜”两字印得又大又醒目,而“饮料”两字却颜色很浅或模糊不清。只有在商品标签上清楚地标明:执行gh\/t1001gb14963标准为检测依据的蜂蜜才是纯正的蜂蜜。
  寒冷冬天小心冬季缺氧症
  症状:冬季缺氧症
  老偏方:一旦出现“冬季缺氧症”的临床症状,应立即打开窗门通风换气,并作深长呼吸,以呼出体内积聚的二氧化碳,吸入新鲜空气(氧气)。但在这之前,最好先解开围巾、领带以及衣领纽扣等,以免上述东西压迫气管,妨碍呼吸道通畅,影响通风换气效果,以及避免上述东西压迫颈动脉,影响大脑供血。北方高寒地区的患者,通风换气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以免被冻伤。
  药理:冬季缺氧症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室外活动少,而且紧闭窗门,室内开放空调、暖气或生火取暖等,以致室内空气流通不良、空气污染所致。
  进入冬季,由于疲劳乏力、精神不振、胸闷、气短、头痛等症状开始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不少人开始感觉到呼吸有压力或者感冒次数增多,还有人出现了嗜睡、反应力迟钝等现象。以上这些症状的出现,固然跟换季时人们对外界的反应有关,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气温降低,人们待在封闭空间里的时间大大加长,氧气供给不足造成的。一些专家特别指出,如果缺氧时间过久,人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冬天应该特别警惕缺氧综合征。
  随着气温的下降,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人们也大大减少了室外活动的机会。
  孰不知,这样一来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密闭条件下,导致了身体的缺氧,尤其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使大脑长期缺氧,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冬天,大家图暖和,不开门窗,室内空气一整天都得不到更换和补充,很容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缺氧会让人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医学专家提醒:缺氧严重会有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等现象,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我国很多地区的居民还有冬天生煤炉或炭火取暖的习惯,这更容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不仅会带来各种疾病,最严重的会危害生命安全。所以,每年冬季都是缺氧症的高发期,也是人们最应该注意健康的季节。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