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民国军事史

_2 姜克夫(民国)
  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 扫荡 ,破坏日军进攻西安的计划,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形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投入105个团约20万人的兵力,在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对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被称为 百团大战.在这次战役中,重点破击了正太路、白晋路、平汉路与德石路等重要交通线,消灭了交通线两侧及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并有力地挫败了敌人对根据地的 扫荡.在三个半月的作战中,进行大小战斗共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伪军1。8万余人,攻克日军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和桥梁、车站、隧道等260余处,严重破坏了华北日军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粉碎日军的 囚笼政策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同新四军领导人会商确定了向南巩固、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据此,新四军成立了江北、江南指挥部,组建、改编了第5、第6支队、豫鄂独立游击队(后发展为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皖东根据地、鄂豫边根据地,扩大了苏南根据地,使抗日游击战争得到更广泛的开展。
  民国三十年(1941年)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为了巩固在华占领区,以发动和支持太平洋战争,进一步加强了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疯狂地进行大规模的 扫荡 、 清乡 、 蚕食 ,实行 三光政策 ,推行治安强化运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 总力战.在这两年间,日军仅对华北根据地的进攻使用兵力就达83。3万余人。与此同时,国民党不断制造磨擦事件,加上华北、华中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八路军、新四军的总兵力由50万人下降到40万人,根据地面积缩小了六分之一,财政经济紧张,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
  针对敌人进攻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敌后抗日斗争的方针应该是长期的、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与敌人周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力量,以寻求有利时机对日作战。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根据地普遍建立和健全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大力发展生产运动,以克服物质方面的困难。
  面对日伪军残酷的 扫荡 和 清乡 ,根据地军民展开了艰苦的反 扫荡 、反 清乡 斗争。广大群众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并且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联防战、交通破击战、水上游击战等合乎本地区特点的游击作战形式,有效地打击了敌人。针对日军采取 铁壁合围 对八路军机关、主力部队实行 捕捉奇袭 的特点,八路军采取化整为零、避实就虚的战法,开展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袭扰敌人使其不得安宁,不断取得反 扫荡 的胜利。晋察冀军民挫败了日军7万人对北岳、平西区的 扫荡 ;山东鲁中军民粉碎了5万敌人对沂蒙山的大 扫荡 ;冀中军民粉碎了敌人5万余人的大 扫荡.在华中敌后,日军重点对苏北、苏中进行 扫荡 ,对苏南进行 清乡 ,新四军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新四军第2师击退了日伪军5000余人对淮南津浦路以西地区的 扫荡 ;5月下旬又挫败5000日伪军对根据地中心区半塔集的 扫荡 ;7月,新四军第3师、第11师粉碎了日伪军1。7万余人对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的大 扫荡 ,大量歼灭敌军。同年,日军7000余人对苏南地区进行 扫荡 ,新四军第6师予敌以大量杀伤。日军又集中1。5万人对苏、常、太地区进行 清剿 ,并派 清乡 人员建立伪政权,新四军给予反击,攻克敌人据点多处,但终因力量悬殊,撤至苏中一带,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旅政治委员廖海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在此期间,第3师粉碎了日军对鄂东、鄂中的 扫荡 ,第7师挫败了日军对皖中、皖江等地的多次 扫荡 ,致使日军大规模 扫荡 、 清乡 的计划未能得逞。
  在华南地区,广州失陷后,日军又占领广九铁路两侧十多个县城。中共广东省委领导惠阳、东莞、宝安等地人民奋起抵抗、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2月,海南岛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海南岛当局谈判,改编为广东省第4统率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日军在侵占海南岛时,冯白驹率独立队给予日军以一定的打击。以后,独立队分散在琼山、文昌县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部队很快发展到1400余人。3月,独立队扩大为独立总队,冯白驹任总队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建立了东江抗日根据地。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岛游击队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成立了珠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开辟了珠江和琼崖抗日根据地。在粤中、雷州半岛和潮汕地区,也分别组建了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纵队等。这些抗日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斗争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伪军的 清乡 和 扫荡 ,打退了国民党顽军的多次进攻,长期的坚持了华南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的 讨伐 更加残酷。抗联将士高举抗战旗帜,不屈不挠,坚持展开长期斗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抗联第1路军在杨靖宇的率领下,与敌交战600余次。其中,攻占敦化南部重镇大蒲柴河,歼灭日军助川联队、伪警察署及自卫团;袭击天宝山铜矿,破坏了矿山的全部重要设备;进攻大沙河镇,歼敌500余人;在寒葱岭伏击敌军车12辆,击毙少将司令官松岛以下270余人。第3路军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攻取北兴镇,9月,攻克讷河县城,生俘伪军团长、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抗联的有力进攻使敌人十分不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日军调集30万重兵,进行以抗联第1路军为主要进攻目标的 大讨伐 ,第1路军被围于原始森林中。为缩小目标,部队决定分散活动,杨靖宇率1支小分队在濛江县西部、辉南县东部与敌周旋,未能突出重围。次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城西南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殉国。
  同年冬,日军开始对南满抗联疯狂 讨伐.第3路军龙江北部指挥冯志刚率一部再次西征,在阿荣旗三岔河与2000多日军展开激战,冯志刚英勇牺牲。活动在黑龙江中南部的各部队,在敌人的 围剿 下,也遭受严重损失,抗联全军减员至2500人左右。
  鉴于斗争形势恶化,东北抗日联军采取保存实力,逐步收缩的方针,重新制订了游击活动计划,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虽然人数减少,仍坚持顽强地开展对日作战。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军为解除后顾之忧,稳其东北基地,并策应德国对苏联作战,形成对苏东部的威胁,在东北地区增兵近百万。日军集中全力对抗联进行 毁灭性的扫荡 ,妄图将抗联斩草除根,抗联的斗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第2路军大部和第3路军一部转至中苏边境苏方境内,在伯力建立北野营。同时,在双城子建立南野营,进行军事、政治整训,并组成若干小分队深入东北境内,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后来,南北野营和东北内地活动的部队合编为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副旅长兼政治委员,全旅共2000余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联军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参加对日反攻作战,后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
  东北抗日联军长期独立苦战,延缓了日军对东北全境的占领和对战略物资的掠夺,在东北战场上牵制了几万到几十万日本关东军,对关内的抗战起到战略上的配合作用。
  3。国民党军制造反共 磨擦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首的顽固派采取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和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从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发展到掀起第一次大规模反共高潮。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明确提出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的三大口号,敦促顽固派放弃反共政策,坚持团结抗日。同时还表明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的严正立场,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采取自卫的原则,坚决粉碎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顽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陕甘宁边区、晋西南、太行和冀南等地。在陕甘宁,胡宗南部勾结反动势力何绍南袭击了驻淳化、正宁、枸邑等5个县的八路军部队,并集结重兵,准备袭击延安。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八路军359旅从晋西北返回延安,配合留守兵团击退顽军胡宗南部的进攻,收复了陇东大部地区,使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在晋西南,阎锡山发动 十二月事变 ,调动6个军,向抗日武装决死队(山西新军)和抗日团体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发动突然袭击,企图消灭新军和 牺盟 ,乘势进攻解放区。山西新军在八路军的支援下,给阎军以沉重打击,后进入晋西北和太岳区抗日根据地,并编入八路军序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蒋介石命令朱怀冰、石友三向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发动进攻。八路军发起冀南反顽战役,将石友三部驱逐至卫河以东地区;接着又发起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歼灭朱怀冰部1万余人。为了争取蒋介石集团继续抗日,中共主动提出休战,命令八路军停止对顽军的追击,并派人与国民党军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议定界线,以临(汾)
  屯(留)公路和长治、平顺、磁县一线为界,该线以南为国民党军队驻区,该线以北为八路军驻区。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并未放弃其反共和对日妥协的政策,又以武力进攻新四军。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示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发表致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 皓电 ,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移往河北,同时密令顾祝同、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以30万兵力,准备在新四军北移过程中进行围歼,由此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彭、叶、项的名义发表 佳电 ,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诬蔑。但是,为了顾全抗战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主力开往长江以北。民国三十年(1941年)
  1月6日,当新四军北移部队9000余人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事先埋伏在这里的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英勇抵抗,经7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牺牲,一部被俘。军长叶挺在前往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1月17日,蒋介石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声称将叶挺交 军法审判.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反击。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2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彻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实行联合 剿共 的罪恶阴谋,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善后办法十二条》,要求严惩皖南事变祸首,释放叶挺和新四军被俘人员,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在重庆也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也对蒋介石发出强烈的指责。1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重建,并着手整编部队,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与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国民党顽固派由于发动皖南事变,在政治上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不得不表示以后不再有反共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大局,表示愿意继续同国民党合作,只是希望其改变对内政策。然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军事行动并没有完全停止。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至4月,汤恩伯部10万余人向新四军豫皖苏根据地进犯,日伪军也乘机向淮上地区 扫荡 ,新四军4师处于两面夹击的被动局面,由于兵力悬殊,被迫转入皖东北地区。
  10月,新四军在淮北、淮南先后取得陈道口、大桥等反顽战斗胜利,阻止了顽军的东进。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初,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发展为新的反共高潮。3月,蒋介石抛出反共反人民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为其反共内战制造舆论。同月,第31集团军王仲廉部向新四军淮北根据地进犯,韩德勤部进行西犯;4月,顾祝同之一部两个师进犯苏南茅山根据地,顽军的多次进犯先后被新四军坚决击退。5月,八路军又挫败向山东根据地进攻的第28集团军李仙洲部。7月,蒋介石调动驻守黄河的国民党军6个师加上原来封锁边区的胡宗南部队准备闪击延安,企图一举消灭中共军政首脑机关。由于中国共产党尖锐揭露和声讨顽固派反共内战阴谋,以及全国人民的反对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同时,陕甘宁边区动员军民积极备战,在军事上进行了严密防卫,致使顽军的企图未能得逞。在华中,新四军第5师击退了国民党第21集团军李品仙部对鄂豫皖边区的 围剿 ,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在未发展成为大规模军事进攻的情况下被制止住。
  蒋介石在掀起反共高潮的同时,还授意部分国民党军投降日军,改编为伪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攻,实行所谓 曲线救国.据不完全统计,到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投敌叛国的文武官员中,共有中央执监委员11人,原任执监委员3人,高级将领78人,投敌部队达50余万人。
  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抗战愿望,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抗日大局的前提下,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粉碎顽军的军事进攻,从而克服了妥协投降和全面内战的危险,达到了坚持团结抗战的目的,使全国抗日战争继续坚持下去。
  4。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开始了对东南亚的大规模侵略行动。9月,日军侵入越南,切断了中越交通,这不仅威胁中国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路的安全,而且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英国殖民地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
  国民党政府为了保持中国唯一对外通道滇缅公路的畅通,与英方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共同对轴心国作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成立。蒋介石任盟国战区(包括中、越、泰)陆空联军总司令,史迪威中将任参谋长,中国开始与盟国共同对日作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两个师经泰国麦索侵入缅甸,3月18日,攻陷仰光后,又增调两个师,共约9。5万人,在空军配合下,分3路北进,企图占领缅甸全境。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和驻缅英军的请求,国民党政府正式编组远征军第1路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所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共9个师,总计10万人,入缅支援英军作战。
  远征军经长途跋涉,于3月中旬到达缅北前线。3月18日,远征军第5军在仰光至曼德勒之间的普尤与日军遭遇,20日,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与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展开争夺战。日军在空军配合下向同古猛烈攻击,并施放毒气弹,日军第56师团也前往增援参战。远征军面对强敌,不顾伤亡惨重,顽强抵抗,坚守同古。在援军迟迟不至,远征军有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杜聿明下令放弃同古,全师撤至叶达西。在同古保卫战中,远征军歼灭日军3000余人,自身伤亡2500人,这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军队将士的英勇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日军攻占同古后,继续北进。4月中旬,英缅军7000余人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38师奉命驰援,经奋力战斗,歼敌1200余人,解救了英缅军之围。但英缅军解围后,弃中国军队于不顾,单独撤退到印度。日军乘势追击,远征军第6军虽经苦战,未能阻止日军推进,莫契、乐可、和榜、东枝、雷列相继失守。日军又继而攻陷缅北重镇密支那,切断远征军的后路。远征军孤立无援,决定全线后撤,其中两个师由史迪威和罗英夫率领从缅西北进入印度,其余部队由杜聿明率领撤至云南怒江东岸。在回撤途中,由于行军道路艰难险恶,加上气候炎热、病疫流行,以及给养困难和日军追击等多种因素,官兵大量死亡。200师师长戴安澜在遭日军伏击时不幸牺牲。
  至此,出征时的10万远征军仅存4万,损失惨重。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滇缅路交通中断,美国援华物资只能依靠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为了解决中国战区军需物资的困难,使中国战区在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攻势中发挥更大作用,盟军当局决定反攻缅甸日军。在1月的长港会议和八月的魁北克会议上,讨论了远征军重返缅甸反攻作战的计划。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中国驻印军将新编3个师合编为新1军,并大量装备了美制武器、通讯设备和卡车。4月,国民政府在云南重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陈诚任司令长官(后卫立煌继任),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辖2个集团军,共17个师,连同直属特种部队,总兵力20余万人。
  为了实现缅北反攻作战,中国驻印军工兵团在美国工兵配合下,修筑了从印度雷多到缅北密支那的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10月24日,中国驻印新1军联合英、美军一部,开始由缅北向日军发起攻势,先后攻占新平洋和于邦,缅北反攻首战先捷。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至6月,新1军的两个师先后攻克孟缓、孟拱、密支那,至此,中国军队控制了缅北各要点。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开始对怒江以西的日军展开反攻,以策应驻印军的反攻,早日贯通中印公路。第20集团军先后攻克马面关、桥头、江苴街、滕冲后,以一部开赴龙陵方向增援第11集团军。
  第11集团军首先攻克腊猛,在第20集团军的援助下,攻克滇缅公路要点龙陵。接着,远征军又攻占芒市、遮放。次年1月19日攻占畹町。随后,第11集团军越过中缅边境追击日军,占领了九谷。
  中国驻印军在攻克密支那后,将所属部队整编为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孙立人和廖耀湘分别担任军长。由于史迪威被调回美国,索尔登担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及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并兼任东南亚战区北缅地区战斗司令。驻印军整编后,全力向南推进,在滇西远征军的配合下,攻克日军控制的中印公路的重要据点八莫、南坎、芒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27日,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会师芒友,从而完全打通了中国西南陆上交通线。
  新6军以一部继续南进,于3月30日与英军在叫脉会师。至此,缅北、滇西日军全部被歼,取得反攻作战的胜利。
  在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中国军队付出重大代价,仅中国远征军就阵亡官兵2。6万余人,伤3。5万余人,失踪4000余人。但是,日军伤亡更惨重,共歼灭日军3。1万余人。同时,打通了中印公路,使大批物资顺利输入内地,支援了中国抗战,配合了盟军在其它战场的作战。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反法西斯力量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全面战略进攻和反攻。在此形势下,敌后抗日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部队加强了对敌斗争,逐步恢复和发展了敌后根据地。从民国三十三年起,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下半年,日军虽然继续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 扫荡 ,但在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行收缩。根据地军民抓住时机,向敌人举行反攻作战。7月底至8月中旬,冀鲁豫军区八路军一部向豫北卫河以南地区的伪军发动进攻,歼灭伪军5600余人。8月中下旬,太行区八路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举行林南战役,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展开连续进攻,经过3个月作战,歼敌3000余人,拔除据点130余个。
  7月至8月间,鲁中区和滨海区八路军开展了夺取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
  营(县)山区战役,基本上控制了上述地区,把鲁中、滨海、胶东各区联系起来,使山东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一年中,八路军在华北与日伪军作战24。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3。6万余人,俘日伪军5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日军投降6600余人,攻克据点740余处。这些进攻虽然是局部和地区性的,但却表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已逐步走出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进攻阶段过渡。
  日军为了防止美军在华中沿海登陆,因此,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加紧了 扫荡 和 蚕食.新四军和抗日民众开展了艰苦的对敌斗争。苏北等地区粉碎了日伪军1。5万余人的春季 扫荡 ;苏中等地区挫败了日军1。5万余人的夏秋清乡 ;苏北、淮北、苏中、鄂豫皖等地区先后粉碎了日伪军的 蚕食.经过艰苦的作战,新四军共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 扫荡 30多次,毙伤日伪军3。6万余人,攻克据点200余处,逐步扭转了困难的局面,为最后反攻奠定了基础。华南抗日纵队也先后粉碎了日军对东莞、宝安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地区的 扫荡和 清乡 ,巩固和扩大了华南抗日根据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大大下降,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此时,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战场向敌占城镇和交通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势作战。
  晋察冀军区八路军连续出击,攻克日伪军据点1600余处,歼灭伪军4。5万余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至5月间,又展开以攻取边缘区和残存的根据地内的以敌占城镇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歼敌1万余人。晋冀鲁豫八路军先后发起昆(山)张(秋)战役、济(源)垣(曲)战役和以解放豫北为重点的春季攻势以及向平汉线两侧、鲁西、晋南地区发起进攻的夏季攻势,共毙伤日伪军3。8万余人,俘日伪军3。4万余人,收复县城11座,国土6万余平方公里,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的局面。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发动了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攻占敌据点,破坏交通线,毙伤俘日伪军2000余人,收复土地770余平方公里。山东军区八路军对敌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连续发动了讨伐伪军吴化文部战役、讨伐伪军荣子恒部战役及沂水战役、营县战役等15次较大规模的攻势战役,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形成了渤海、胶东、鲁中、鲁南、滨海5个巩固的根据地。
  在华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主动有计划地对日伪军发起攻势作战。新四军苏中军区以高邮、兴化、宝应、泰州等地区为重点连续对日伪军发动进攻,举行了东桥战役;苏北军区发起了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淮北军区与淮南军区合作,举行了宿(县)南、睢战役;苏南军区两次对苏浙边日伪军发动攻击。此外,新四军在鄂豫皖、浙东、皖江、淮南等地也展开了不同规模的攻势作战。在一年的作战中,新四军共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解放土地74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60余万。
  在华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游击队各部举行了春、夏攻势作战,炸毁了九龙铁桥,作战中共歼日伪军1800余人,使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八路军、新四军在展开攻势作战的同时,还打到外线,收复失地,开辟新区。八路军组成了豫西抗日第1至4支队,先后挺进豫西,开辟了豫西根据地。晋冀豫军区组成南下支队,进入新黄河以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第5师一部进入豫南,开辟了平汉路以东地区,并向北发展。第4师主力向豫皖苏进军,粉碎了日伪军两次大规模进攻,恢复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通过八路军、新四军的外线作战,大量歼灭敌人,扩大了根据地,进一步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
  为了建立南方根据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第359旅主力4000余人组成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开辟了湘鄂赣边根据地。同年12月,新四军第1师3个团由苏中渡江南下,与第16旅会合,取得了天目山反顽战役的胜利,开辟了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由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部队的反攻作战,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春,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19个,总人口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日军占领的大多数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人民军队的战略包围之中,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日军进攻豫、湘、桂,国民党军的溃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由于受到美国海空军的打击,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联系已濒断绝。为了挽救侵入南洋的日本孤军,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日本大本营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至越南的大陆交通。为此,日军投入50余万兵力和250架飞机,发动了称为 一号作战 的豫湘桂战役。
  一号作战 的第一阶段是河南战役,其目的是占领平汉路南段沿线要地。日军调集15万余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指挥,分路向豫中发动进攻。当时驻守河南的中国军队是第1战区8个集团军,共40万人。4月18日,日军从豫东中牟渡过黄泛区,随后以一路攻陷郑州,主力南下攻占密县后,以一路继续沿平汉线南下,一路向西进攻洛阳。同时,原在信阳的日军沿平汉线北犯,5月8日,南北两路日军在西平会师,打通了平汉路南段。进攻洛阳的日军于19日发起攻击。国民党军虽作了抵抗,洛阳仍于25日失陷。河南境内的陇海线大都落入敌手。至此,日军仅用38天就实现了原定一个半月的作战计划,河南失城38座,损失兵力达20余万。
  河南战役结束后,日军立即开始了 一号作战 的主体部分——湘桂战役。日军调集10万兵力,对湘北发动进攻。布防湖南的中国军队是以第9战区薛岳部为主力的4个集团军30余个师,共40万人。5月27日,日军兵分三路由洞庭湖两侧向湖南攻击,连续突破守军阵地。中路日军于6月6日进抵长沙附近捞刀河北岸;东西两路日军分别攻占浏阳、益阳、宁乡、平江等地。17日,日军对长沙发起总攻,19日长沙失守,薛岳率余部退回湘南。
  6月22日,日军开始对湘南重镇衡阳发动进攻。衡阳是粤汉、湘桂铁路的联结点和东南各省通往西南后方的公路枢纽,具有主要的战略地位,也是美国空军的一个重要基地。守卫衡阳的主力部队是薛岳部第10军。日军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对衡阳发动两次攻势,均被守军击退。8月3日,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日军第三次向衡阳进攻。由于国民党援军受阻,第10军孤军作战,伤亡惨重。8日,第10军军长方先觉投降,衡阳焰落。
  日军攻陷长沙、衡阳之后,又集中10余万兵力沿湘桂铁路向广西进犯,发动桂柳之战。同时,广东日军也从西江与雷州半岛向桂柳突进。担任桂柳守备任务的中国守军为国民党第4战区的3个集团军。10月27日,日军集中3个师团对桂林实行围攻,并以2个师团进攻柳州。11月11日,桂林、柳州同时失陷。此后,日军以一路从柳州沿黔桂路北犯,占领贵州独山地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急调军队进行阻击,迫使日军退回广西。另一路日军从柳州继续南进,与由北海、雷州及越南进犯的日军合攻南宁,11月24日,南宁失陷。至此,日军完全打通了大陆交通线。
  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国民党军丧失了豫、湘、桂、粤的大部,共20余万平方公里,丢掉大小城市146座,衡阳、桂林、柳州、南宁等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都被日军占领,国民党损失兵力50- 60万,沿途几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国民党中下级官兵虽然顽强抵抗,但由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政策和个别高级将领中的腐化堕落,导致国民党军的战斗力锐减,造成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溃败。但是,尽管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由于运输工具缺乏等原因,此线始终未能全线通车。而且,为了保护这条交通线,日军投入大量兵力守备,因此,大陆交通线的打通并未挽救其最后失败的命运。
  3。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上半年,苏、美、英盟军在欧洲取得彻底战胜德、意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使日本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6月,美军攻占冲绳岛,战争推进到日本本土。
  日本大本营为了准备在本土作战,重新制定了《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实行了以对美作战为主,对中国军队次之的战略收缩。中国派遣军将在南方军队的主力北调。其间,日军还于3月至6月发动了豫西、鄂北及湘西战役,在遭到中国军队的严重打击后,被迫撤退。
  德、意法西斯的覆灭,美军在太平洋上对日作战的成功,中国人民的夏季攻势,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末日的到来。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宣布拒绝投降,美国随即出动数百架飞机轮番轰炸日本本土,并于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两地共死伤数十万居民,对日本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正式通知日本,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9日,苏军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的战略后备队关东军大举进攻。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决定对日宣战。金日成率领的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朝鲜人民革命军也转入对日反攻作战。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军民进入对日全面反攻。
  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于抗日根据地的包围中,因此,根据地军民承担了对日全面进攻的任务。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 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 号召: 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0日至11日,朱德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连续发布7道进军命令: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依据《波茨坦公告》规定,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的日伪军发出通牒,限期投降,对拒绝投降缴械的日伪军予以坚决消灭;晋绥、晋察冀军区和山东军区各以一部分兵力进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对收复的各城镇实行军事管制。
  晋察冀军区于8月11日向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发出最后通牒。日军拒降后,抗日部队和民兵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进攻平绥、正太铁路东段和平汉铁路北段地区,先后攻占张家口、集宁、平山等11座城市,并进攻北平、天津、塘沽、石家庄、保定等地,切断了上述地区的铁路交通。晋绥军区部队收复7座县城,攻入归绥,攻克太原外围的日军据点,对太原形成包围。
  晋冀鲁豫军区(民国三十四年8月20日成立,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部队,收复28座县城,进攻开封、新乡等地,其中一部配合山东解放区部队进攻济南,一部策应晋绥军区部队进攻太原,切断平汉、正太、同蒲、道清、陇海、津浦等铁路线。山东军区主力与基干部队编成山东野战兵团,并有10万民兵组成的 子弟兵团 相配合,向日伪军展开进攻,收复22座县城,并逼近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在华中,新四军各部队分别向长江两岸、津浦铁路南段、陇海铁路东段及沪宁、浙赣、宁芜等铁路沿线的日伪军发动进攻,收复17座县城,直逼南京、上海。在华南,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分别向广九铁路、粤汉铁路南段沿线、东江西岸、雷州半岛的日伪军据点进攻,直逼广州、汕头、海口等地。东北抗日联军同进入东北的武装力量,配合苏联军从作战,解放了一些城市和乡村。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 终战诏书 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了日本代表冈村宁次递交的投降书。日军128万余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胜利结束。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共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3万余人。据何应钦向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军事报告统计,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歼灭敌军228万余人。中国军民共伤亡达2000万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约1000亿美元。
  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胜利不但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而且抗击和牵制了日本的主要兵力,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使它无法实现 北进 侵略苏联的计划,也推迟了 南进 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九、抗日民族战争时期的军事制度
  (一)国民党军的军事制度
  1。统帅机构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了大本营,统帅全国军队。蒋介石任大本营大元帅,程潜、白崇禧任正、副参谋总长。大本营由军事委员会、行政院军政部、海军部、国民政府军令部、训练总监部等部门合并组成。不久,大本营改称军事委员会。军委会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
  下辖:委员长侍从室、委员长办公厅、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兵站总监部、军事参议院、海军总司令部、航空委员会、宪兵司令部、铨叙厅、军法执行总监部、外事局、军事调查统计局和各军事院校等。抗战期间,军委会一直是国民党军的最高统帅机构,蒋介石任军委会委员长。随着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发展,侍从室的机构和权限不断扩大,成为凌架于军委会之上的 太上政府.侍从室设3个处;第1处主管军事,第2处主管党政,第3处主管党政军人事。
  2。陆军编制陆军指挥系统为:军事委员会——战区——集团军——第一线军、师。
  抗战初期共建有12个战区,各战区所辖兵力数量不一。战区的职责是指挥一个战略方向和有关省区的作战。抗战中后期,增设区域性指挥组织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负责指挥相近的数个战区。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该司令部不负责指挥所有陆军,只辖4个方面军和若干直辖部队。
  集团军由两个军以上单位编成,并配有特种兵部队和兵站分监部。国民党军还曾使用过 军团 和 路军 番号,编制规模与集团军大致相同,后为简化指挥层次,将其取消。
  抗战初期,陆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其中甲种编制的调整师定员10923人;乙种编制的调整师定员8652人或8120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实行军师新编制,确定以军为基本战略单位,甲种军辖3师,乙种军辖2师,师下设团,实行1师3团制,装备山炮的步兵师定员9837人,装备野炮的师定员9358人,其中直辖部队计骑兵连、工兵营、通信兵营、辎重兵营、特务营、野战医院各1个。
  此外,国民党军还在各大中城市设有警备(或卫戍)司令部(编制相当于战区)、防空司令部及城防司令部或戒严司令部。在战区后方还建立了省级或跨省绥靖公署,所辖部队称绥靖部队。
  3。武器装备步兵武器装备主要有:79式、38式、中正式步枪,美制M1式半自动步枪,M1式、M2式卡宾枪等。轻重机枪有:24年式、26年式、24年马克沁式、美制勃郎宁M式。另外还装备有仿德造空炸式手榴弹和自制的27年式掷弹筒、28年式枪榴弹发射筒、60迫击炮等。
  4。政治工作、军事训练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统一领导国民党军的党务和政治工作。军以上单位设有政治训练部、师设政治训练处。同时,还在师以上单位成立特别党部。抗战后期,特别党部废止后,在步兵师增设一名副师长,兼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军中的党务、政工机构,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同时,也进行了反共宣传;在杂牌军中则起到监军作用。
  军事委员会军训部负责对国民党军进行军事训练。战区、集团军和军设有干部训练团,负责轮训本部军官,各级司令部具体负责士兵训练。国民党军还成立有中央干部训练团、中央军校、陆军大学、空军士官学校、空军机械学校等空军学校及各种兵科、专业学校。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主要利用战斗间隙对前线部队进行整训。后期采取 后调师 制,即每军以两个师作战,另一个师调后方基地整训、轮流交替。
  抗战中后期,聘用美军顾问、教官对部队进行训练。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后,国民党驻印军及国内数万官兵在印度兰伽接受了美国教官的训练。
  5。兵役制度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正式实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颁布的义务兵制的兵役法。兵役法规定,兵役分为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男子年满18岁至45岁,在不服常备兵役时服国民兵役。平时征集检定合格年满20岁至25岁的男子服现役,现役3年;期满退伍为正役,为期6年;再转为续役,至年满40岁,转为国民兵役;满45岁退役。军政部兵役署(后扩大为兵役部)在各省设军管区,并在全国划分若干师管区和团管区,负责兵役事务。
  同时,还设立了补充兵训练处,负责新兵训练,然后补给前方部队。
  (二)八路军、新四军的军事制度
  1。领导机构抗日战争开始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 中央军委 )。委员共11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民国二十七年11月和民国三十二年3月又分别增补王稼祥、刘  少奇为副主席。中央军委是敌后解放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机构。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民国二十八年6、7月间,供给、卫生两部合并为后勤部)。中央军委在八 路军、新四军中的分设机构分别是前方军委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和新四军军分会。
  八路军最初设总指挥部,民国二十八年9月以后改称总司令部,其机构设置至民国二十九年基本固定下来,即: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和后勤部。新四军军部机构设置为司令部、政治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建新四军军部时,增设供给部和卫生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下令在八路军、新四军中恢复因国民党干涉而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和政治部名称,除设置军事首长外,还配备与之并列的政治首长。同时,还在师级以上及独立行动的部队中设置了由军队和地方党组织合组的 军政委员会 (后改称军政党委员会),对军队实行军事系统和地方党的双重领导。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军政党委员会,对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实行由中共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和分局)及区党委、地委的一元化领导,以保证党对军队领导的集中统一。
  2。编制八路军、新四军的编制最初是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而确定的。八路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全军共3个师,每师定员约15000人,每师辖2个旅,每旅约7000人,旅下辖2个团,每团2000余人。新四军以支队(相当于旅)为基本战略单位,每支队1800人至4000人不等。支队下设团,每团700人至2000人不等。重建军部后,采用师、旅、团序列。
  随着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八路军(第18集团军)和新四军的总番号不变,新扩充的部队多采用如纵队、支队、挺进军、指挥部等名称,编制大小不一,一般相当于八路军原有的旅、团或师。各抗日根据地还设置了军区、分区,分区下辖若干独立团、营。这样,八路军、新四军在编制、番号上出现了番号小而编制大的特殊情形,编制实力远远超过一般的集团军和军。如:抗战结束时,八路军已发展到100余万人,新四军也有近30万人。
  3。兵种、武器装备八路军、新四军以步兵为主,只有少量炮兵、骑兵、工兵、通讯兵和辎重兵分队,没有海军和空军。
  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装备在抗战初期,曾得到国民党政府的少量补给,但主要靠战场缴获,自行制造和民间收集。主要武器有:中正式、仿中正式、79式,自制81式、46式,日造38式、仿38式步枪,81式马枪,26年式轻机枪,廿响驳壳枪,毛瑟十响、27年式50等掷弹筒,日造41式山炮等。还有手提式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平射炮、野炮等武器。
  由于武器装备得不到保障,部队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上不能整齐划一,缺枪少弹的状况十分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的发挥。
  4。政治工作抗战时期,在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领导下,遵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和党指挥枪的原则,八路军、新四军的各级政治机关、政工人员在部队中广泛开展了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教育和阶级教育,在部队中普遍进行了抗战目的、前途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又结合整风,开展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反对军事领域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纠正新军阀主义倾向,改进了思想作风,纯洁了组织。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八路军、新四军普遍开展了拥政爱民运动,尊干爱兵运动,增强了军民团结,改善了官兵关系。同时还采取区别对待、打拉结合、分化瓦解的方针,大力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夏,投诚、反正的日伪军共达18万余人。
  5。军事教育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对八路军、新四军进行加强军事教育和干部培训的工作。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立了军事教育委员会,负责领导军队的教育培训。中央重视通过院校进行正规培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起军政院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创办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翌年1月,改名为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 抗大 ,林彪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从民国二十五年6月至民国三十四年8月, 抗大 共办了8期。七七事变后, 抗大 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先后在华北、华中根据地开办了12所分校。
  此外,还创办了军事学院、医科大学、通讯学校、供给学校、炮兵学校等专门院校。同时,还成立有各级教导队。
  进入军事院校学习的学员,在党的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学习政治、军事、技术、文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边训练。这些院校在抗战期间,共培养了20余万名军政干部和专门人才,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贡献。那些没有条件进入院校学习的干部,大都在战争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
  (三)侵华日军概况
  1。统帅机构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最高统帅都是设置于皇宫内的大本营。
  天皇掌握军队的军政、军令大权。大本营内划分为陆军部和海军部两大部分,陆军部由大本营陆军参谋、陆军各机关、陆军大臣及随从人员组成,以参谋总长为首脑;海军部由大本营海军参谋、海军各机关、海军大臣及随从人员组成,以军令部总长为首脑。
  大本营设立大本营会议、大本营参谋会议、大本营御前会议和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等,以协调大本营内部陆海军之间的关系及大本营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兵种侵华日军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
  陆军。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总兵力为25万人,分布于日本国内、中国部分地区及朝鲜等地。驻扎中国的陆军有3支,即:驻东北的 关东军 、驻华北的 中国驻屯军 和驻台湾的 台湾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于年内先后编组了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上海派遣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兵团、上海特别陆战队及第5军。10月,将上海派遣军及刚抵上海的第10集团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次年改称华中派遣军)。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将驻蒙兵团编入华北方面军;9月,编组第21集团军。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日军撤销华中派遣军,成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除关东军、台湾军外的所有在华部队。侵华作战期间,日军兵员人数有升有降,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关东军等侵华日军共约180万人。
  日军的派遣军、方面军、总军等,属临时编组,多则可数个集团军,少则数个师,承担一个战略方向的作战任务;日军编制中不设军,而设集团军,它在战时以陆军师为基干临时编成,所辖兵力数量则视情况而定。陆军常设师均系4单位制(即4个团)。常设师分为輓马师(又称甲种师,装备野炮,总兵力约2。5万人)、和驮马师(又称乙种师,装备山炮,总兵力约2。85万人),每师下编2个旅,每旅辖2个团。另有师直部队。
  随着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日军兵力大量增加。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起,大量编组3单位制輓马师,师下编1个步兵旅,旅下辖3个步兵团。
  另有师直部队,全师兵力约1。28万人。侵华战争中后期,日军又设立了两类丙种师的编制。第一类下编3个步兵团;第二类下编2个步兵旅,每旅辖4个步兵营。两类师直辖部队相同,每师兵力1。2人左右。
  日军中除师辖步兵旅外,还设有独立混成旅、独立步兵旅、   骑兵旅、坦克旅等。此外,还有相当旅的编制的如独立警备队、独立守备队、支队等,主要担任守备任务。
  海军。七七事变前,日本海军总兵力约7。7万人,拥有各类舰艇275艘,分为3个舰队,其中,第3舰队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中针对中国编组的,主要担任封锁中国海岸的任务。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编成第4舰队,下辖第9、第14战队和第4、第5水雷战队;接着,又把第3、第4舰队分编为中国方面舰队,主要负责封锁中国海岸和配合侵华陆军作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新组建的第5舰队被编入中国方面舰队。同年11月,中国方面舰队进行整编,分编为第1、第2、第3遣华舰队。中国方面舰队总兵力约6。3万人。
  空军。日本空军采取陆海军分隶制,属大本营陆军部的称陆军航空兵,属海军部的称海军航空兵。七七事变前,驻中国的航空兵为关东军所辖的1个飞行集团。
  七七事变后,关东军飞行集团的6个中队投入关内作战。接着,日本海军编成第1、第2联合航空队及第21、第22航空队;陆军编成华北方面军下辖1个临时航空兵团,这些航空兵陆续投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战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增加用于侵华战争的航空兵,计有:华中派遣军所属航空兵团、华北方面飞行队、关东军第2飞行集团和海军航空兵,共有作战飞机355架。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中国派遣军编成后,所隶航空兵为第3飞机集团。同时用于侵华战争的还有海军航空兵和关东军第2飞行集团。
  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日本海军航空兵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全部撤回国内。此后,担任中国方面航空作战的主要是陆军航空兵。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国派遣军所属航空兵扩编为第3飞行师,后又扩编为第5航空集团军。在中美空军打击下,日军损失严重,拥有飞机数量大大下降。
  中日战争结束前夕,由于航空集团军主力转用于朝鲜方面,只留下飞行第13师归中国派遣军指挥。日本投降时,其所属航空兵只有56架飞机,基本丧失空战能力。
  3。武器装备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有:38式步枪,97式、99式狙击步枪,38式、44式马枪,11式、91式等轻机枪,38式、93式重机枪,14年式、94式手枪,93式、98式地雷,10年式、84式掷弹筒。
  各种炮有:92式步兵炮,97式迫击炮,41式、94式等山炮,90式、95式野炮,91式105、38式150等榴弹炮,14年式、89式150等加农炮,88式、96式等高射炮,1式47、94式37战车防御炮。
  还装备有:95式、98式轻型坦克,97式、97式改良型中型坦克,特2式水陆两用坦克,92式、97式等装甲车。
  海军舰船装备有: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
  空军装备:陆军航空兵拥有:战斗机(驱逐机)、轰炸机、侦察机等类型。战斗机主要机型有甲式4型,91式、97式等;轰炸机有97式、100式(吞龙)等;侦察机有97式、98式等。
  海军航空兵主要有:96式舰上、99式舰上、零式(21型、52型)、局地(紫电)、夜间(月光)、2式水上战斗机(驱逐机);99式陆上、慧星舰上、晴岚特殊轰炸机;橘花特殊攻击机(强击机);94式水上、端云水上侦察机等。
  十、国共和谈和全面内战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1。国共举行和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获得一个进行和平建设的有利时机。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新国家;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则企图使中国恢复战前的社会秩序,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达到此目的,国民党蓄意发动内战,战争的乌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
  国民党为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保存实力,从军事上进行发动内战的准备。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二天,蒋介石连发三道命令:要求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 原地驻防待命 ,不许收缴日伪军的枪械;命令伪军 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命令国民党军 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此外,蒋介石还命令侵华日军在原地 作有效之防卫 ,并 收回 被中国共产党军队解放的地区。8月12日,麦克阿瑟以远东盟军总司令的名义,命令日本和中国战区日军,只能向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投降,不得向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缴械。
  蒋介石决意要以战争手段解决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但立即发动战争的准备尚未完成。其精锐部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地区,一时难以调到内战前线;全中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的愿望,使蒋介石不敢贸然发动内战;国际上,美、英、苏三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对此蒋介石也有所顾忌。在美国的授意下,蒋介石在加紧战争准备的同时,表示愿意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企图以此掩护内战准备,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并寻找借口,把内战责任强加给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真诚希望争取国内和平,同时,洞察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但从全国人民希望和平、民主、团结的愿望出发,应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即使争取不到,也可以通过谈判揭露美蒋的政治骗局,以此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势力。为此,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即力争实现国内和平,也准备对付国民党发动内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指出抗战胜利后,全民族的任务是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宣言还要求国民党政府承认解放区的民主政府和抗日军队,建立全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以避免内战,奠定今后和平建设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8月26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党内通知,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的方针、准备作出的某些让步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两种谈判结果的对策,告诫全党全军,不要寄希望于国民党发善心,要准备好作战,对于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 必定站在自己立场上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规定了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即在南方作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山东、华中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集中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
  国共双方代表团从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的谈判,最后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纪要》中,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但拒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同时,谈判期间,国民党不断向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这些表明,国民党并未放弃内战独裁的政策,全面内战的危险仍然存在。
  2。解放区军民反击国民党的局部进攻国民党既无和平诚意,也不遵守《双十协定》,在谈判过程和签定协定后,积极调兵遣将,部署和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8月2日、19日,9月17日,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先后密令各战区印发蒋介石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围剿 红军时编辑的《剿匪手册》。9月20日,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司令长官,要 抓紧时机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双十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又颁发了进攻解放区的密令,要求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所订的《剿匪手册》,对解放区实行大举进攻。8月中旬以后,国民党军队开始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线向解放区进攻,其战略企图是:完全占领长江以南地区,迅速控制华北、华东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以分割、压缩解放区,并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区军民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展开坚决有力的反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下旬,国民党第2战区阎锡山部4个师。1个挺进纵队,进占晋冀鲁豫解放区长治(上党)地区。晋冀鲁豫军区集中主力及地方部队3。1万人,在民兵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于9月10日展开了自卫反击,先后将国民党军2万余人包围在虒亭以南老爷岭地区,除一部约2000人突围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指挥官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被击毙。长治守军遂向西突围,于12日被歼灭在沁河以东将军岭及桃川堡地区。上党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击国民党进攻的第一个大规模歼灭战。这一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支持了中共代表团在重庆的谈判,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10月中旬,第1战区胡宗南部两个军向石家庄方向进攻;第11战区3个军沿平汉路北进;12战区傅作义4个军沿平绥路逼近张家口。晋冀鲁豫军区集中3个主力纵队和地方部队共6万余人,在10万民兵的支援下,于10月24日将马法五部3个军包围于马头镇、磁县间地区。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于30日率部万余人在马头镇起义,马法五率余部2万余人向南突围,被解放军歼灭于临漳、磁县间地区。为了阻止傅作义部东进,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的5。3万主力对傅作义部发起攻击,收复被其占领的丰镇、集宁等地,傅作义余部被迫全线西撤,分别防守归绥和包头。解放军围攻两城,均未奏效。为了主动,遂全部撤围。此后,解放军虽未完成全歼敌军的任务,但收复绥东、绥南广大地区,并歼敌1。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控制平绥铁路的企图。为阻止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进,山东军区部队在华中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于10月18日发起津浦路战役,先后攻克邹县、滕县、大汶口及临城(今薛城)的外围据点。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1日,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及伪军郝鹏举部进行反击,歼灭其2000余人,郝鹏举率部1万余人在台儿庄起义。此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8万余人,控制铁路200余公里,挫败了国民党军打通津浦路的企图。
  上党、绥远、邯郸、津浦路战役,共歼国民党军近1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华北等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对推迟全面内战、维护和平起了重要作用。蒋介石挑动内战的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此时,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感到国民党绝对不能用军事手段镇压共产党,相反,若发生内战,则 可能导致共产党控制全中国 ,同时,为了维持在中国问题上同苏联达成的协议,因此不希望蒋介石此时发动大规模内战。于是,美国政府部分地修改了对华政策,以谋求通过 和平 手段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实现中国在国民党领导下的 统一.12月1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对华政策声明,主张由中国各政治力量的代表召开会议,商讨和平团结的有效办法,并派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重申了 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之政策 ,并宣称 必须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实现中国的团结与民主化.在以上国内和国际背景下,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并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以此为其部署内战兵力争取时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准备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翌年1月10日,国共谈判代表签订了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同日,双方下达了 停战令 ,规定至迟在1月13日午夜,双方军队应在各自位置上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1月10日,由各党派及社会贤达的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31日,会议通过了包括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在内的《政治协商会议案》(即政协决议)。这些决议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基本上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而不利于国  民党。
  中国共产党对于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是决心严格遵守和忠实履行的。而蒋介石虽然表面上予以承认这些协定和决议,但根本就不打算遵守,竭力加以破坏,蓄意彻底撕毁。蒋介石一直把抢占东北作为挑起内战的和切近的目标之一,在停战协定中,坚持将东北除外,以便在东北放手大打,然后再把战火烧向关内。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苏军撤离东北后,国民党集中5个军向东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占领了沈阳、抚顺、铁岭,并北犯四平街。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街保卫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鉴于国民党军大量增兵,死守不利,即撤离四平街。国民党军长驱北进,逐步控制了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6月6日,国共双方分别发表在东北休战15天进行谈判的声明。由于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全面内战已不可避免。
  3。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在完成了内战的各项准备之后,撕毁了国共两党签署的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下旬,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其时,国民党军在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共66万人。
  双方总兵力的比率为3。4∶1。国民党政府统治着约占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控制着全国所有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拥有几乎全部近代工业和比较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还接收了侵华日军和伪军的装备,并获得美国政府的大量军事、经济援助。解放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4%,人口约1。36亿,近代工业极少,基本上处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在物质上没有任何外援。
  国民党军依恃其军事力量的优势,规定其战略方针为:迅速消灭关内解放军主力, 恢复津浦、平汉交通,安定江南,确保华北,尔后再转用兵力,再向东北进展.并具体规定了向各解放区进攻的兵力部署:以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以58个旅约46万人,进攻华东解放区;以28个旅约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以38个旅约36万人,进攻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以16个旅约16万人,进攻东北解放区;以19个旅约15。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以9个旅7。5万人,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和海南岛解放区。蒋介石声称,只须3个月至6个月,就可以消灭中共领导的军队。
  中共中央正确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20日,发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分析了战争的性质和国共军队的长短之处。9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规定了战胜国民党军进攻的方针政策。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争取逐渐改变军事力量上敌强我弱的状态,改变敌我战略上的攻防形势,进而转变为战略反攻和进攻。
  战争首先在中原解放区展开。中原位于南京、武汉之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对中原解放区加以包围和蚕食,企图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中原解放区仅剩下方圆不足50公里的地区,面积不及原来的1/10。为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于6月26日拂晓,向黄安(今红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解放军阵地大举进攻。遵照中共中央 立即突围、愈快愈好 的指示,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主力部队2。5万人,于26日晚,分左右两路向西突围,右路军到达陕南,于八月初成立鄂豫陕军区;左路军进入武当山区,于8月下旬组成鄂西北军区。同时,担任迷惑与牵制国民党军任务的第1纵队第1旅,跋涉千里,进入苏皖解放区。
  人民解放军主力中原突围,并留有小部队坚持原地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战场的作战。
  7月中旬,国民党军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下,华中野战军3万主力迎击12万国民党军的进攻,至8月下旬七战七捷,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与此同时,山东野战军在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下,在淮北朝阳集、泗县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的一部。至10月初,华中和山东的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7万余人。从12月初开始,国民党军集中25个半旅的兵力,分四路同时进攻苏北和鲁南解放区。华中和山东野战军主力会合后,先集中兵力歼灭了北进的国民党军第69师,约2万人,随后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举行鲁南战役,围歼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第51师和国民党所谓 国军精华 的第1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战役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总兵力为27万人。同时,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及华中军区番号撤销,组成华东军区,陈毅兼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
  在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集中53个旅共31万人的兵力,组织所谓 鲁南会战 ,分南北两线发起进攻。南线,国民党军8个整编师分3路主攻临沂;北线3个军由第2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指挥南下,辅助突击,实行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主动放弃临沂,隐蔽向北急进,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地区围歼李仙洲部5。6万多人,俘获李仙洲。
  晋冀鲁豫解放区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发起反击,歼灭国民党军1。6万余人,然后转入内线。晋冀鲁豫野战军又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鲁西南歼灭由郑州方向进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约1。7万余人。在此前后,陈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吕梁战役及汾孝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万余人。
  国民党军在晋察冀、晋绥两解放区周围部署了重兵,企图集中兵力消灭两个解放区的解放军。由贺龙、李井泉领导的晋绥部队和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部队联合进行了晋西北战役。接着又举行了大同、集宁战役。由于大同久攻不克,解放军遂放弃攻城。此时,傅作义部在空军配合下,于9月13日攻入集宁。随后,国民党军出动5个军,对张家口实行东西夹击。晋察冀野战军从9月29日开始进行张家口保卫战,在怀来地区予国民党军以重创,同时在平汉北段发起破击战,歼灭国民党军1。8万余人。
  为避开傅作义的增援部队,保存有生力量,解放军主动弃城南撤。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张家口。晋察冀军区根据前敌作战的经验教训,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先后发起易满、保南战役,共歼灭以保安部队为主的国民党军1。5万余人。
  在东北解放区,经过休整的国民党军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中旬,为实施 南攻北守、先南后北 的作战方针,首先向南满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也利用休战进行了调整,采用诱敌深入,南、北满相配合,陷敌于两面作战的方针,于10月底至11月初,在新开岭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8000余人。12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在临江、通化地区又连续击退国民党军的4次进攻,保卫了南满地区。为策应南满作战,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主力3次南下松花江以南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在运动中共歼敌4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进攻,为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军经过8个月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71万余人,使其有生力量遭到一定的损失。在此期间,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105座解放区的城市,但平均一座城市付出了7000人的代价。由于占领区扩大,战线延长,且要以重兵把守,因此,用于第一线的机动兵力从民国三十五年10月的117个旅下降为85个旅,终于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
  4。国民党军对解放区重点进攻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受挫后,被迫缩短战线,改为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上取守势,而集中兵力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的战略,决定以94个旅70万人(占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43%)用于陕北和山东。
  同时,为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支援山东解放军,把黄河在花园口合拢回归故道,构成从风陵渡到济南约千里的所谓 黄河防线 ,并调动海军主力及空军配合重点进攻。
  中共中央军委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力求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因此,要求陕北、山东解放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进犯之敌。为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要求其它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战略性反攻。
  (1)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初,国民党集中了34个旅25万人,由南、西、北三个方面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其首要目标是攻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3月13日,以胡宗南集团15个旅14万人为主力,由洛川、宜川地区分两路进攻延安;以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部12个师、榆林第22军两个师由西、北两面为策应,同时出动100架左右飞机,对延安及附近地区大肆轰炸,叫嚣三日之内占领延安。
  当时,留守陕甘宁的人民军队只有2。5万人,为国民党军兵力的1/10。
  由于兵力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教导旅和警备第3旅1个团,依托即设的两道 防御阵地,在延安以南临真镇、金盆湾、茶坊一线进行顽强阻击,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在掩护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转移和人民群众疏散后,于3月19日主动撤离延安。随后,决定成立前敌委员会和中央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前委,代表中央坚持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刘少奇和朱德率领中央工委,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西北野战军在毛泽东的领导和彭德怀的指挥下,利用边区地形复杂险要,回旋地区大等有利条件,采取 蘑菇 战术,与国民党军展开周旋,寻机歼敌,接连发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斗,大量歼灭国民党军。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作战。西北野战军则以小部分兵力佯装主力引诱胡宗南主力于安塞方向,而将主力隐蔽集结在青化砭地区,利用地势布成袋形阵地,待机歼敌。3月25日,胡军第31旅旅部及1个团孤军进入伏击圈内,经两小时激战,西北野战军全歼敌军2900余人,俘获旅长李纪云。
  胡宗南发现西北野战军主力在蟠龙、青化砭地区后,以8个旅向青化砭西北方向移动,以1个旅由子长南下策应。西北野战军以两个旅钳制胡宗南主力,以4个旅在子长县西南的羊马河地区设伏。4月14日,西北野战军将孤军南下的敌军第135旅4700余人全歼于羊马河,俘获代旅长麦宗禹。
  青化砭、羊马河战役之后,国民党军统帅部误认为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正向绥德集中井开始东渡黄河,命令胡宗南以主力9个旅于4月26日自蟠龙、永坪向绥德急进,以榆林守军3个旅南下策应,企图南北夹击歼灭西北野战军于葭(佳)县、吴堡地区。西北野战军以小部兵力诱胡军主力北上,集中4个旅秘密南下,5月2日,突然袭击仅有1个旅守备的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经两天三夜激战,全歼守敌6700余人,俘获旅长李昆岗,并缴获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
  西北野战军连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共歼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开始变被动为主动,稳定了西北战局。随后,为打击马步芳、马鸿逵的势力,于5月21日至7月7日进行了陇东战役,歼敌4000余人。8月11日,歼灭榆林外围防守部队5200余人。8月下旬,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胡宗南部整编第36师6000余人。至此,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2)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国民党统帅部为了对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组成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主持的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部,统一指挥原徐州、郑州两区部队。顾祝同集中在山东战场的兵力有24个整编师约45万人,以主力17个整编师编成了3个兵团,采取密集靠拢、齐头并进的战法,首先占领鲁南山区,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然后向鲁中推进,企图逼迫华东野战军或在沂蒙山区与其决战,或撤往黄河以北,以达到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5月上旬,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主动后撤于莱芜、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蒋介石、顾祝同遂下令 跟踪追剿 ,3个兵团17个师向博山、沂水一线推进。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在左右两侧的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由蒙阴东南的垛庄北进坦埠。华东野战军抓住74师孤立突出的态势,以4个纵队分别阻击钳制整编第25、第83师,集中5个纵队围歼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地区。战斗开始后,华东野战军迅速切断第74师与其他各部的联系,并断其退路。蒋介石得知其王牌军 被困后,调约10个师的兵力驰援。华东野战军在加强阻援力量的同时,于15日向孟良崮发起总攻。至16日,全歼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军经过整顿,又集中32个旅24万人,于6月25日向鲁中山区进攻。7月1日,华东野战军以5个纵队分为两路,向国民党军后方鲁南和鲁西挺进。到7月上旬,两路部队分别攻占费县、峰县、枣庄等地,严重威胁着国民党军后方基地兖州和徐州,其7个整编师被迫西撤。
  这样,从战略上国民党军的兵力被调动、分散,基本上打破了其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在豫北、冀东、晋西南、东北、热河等地区,开始了局部反攻,这不仅配合了陕北、山东战场的作战,而且对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也起到一定作用。
  国民党军对山东、陕西进行重点进攻后,使豫北一带处于兵力薄弱的态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策应山东、陕北解放军的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第4纵队,于民国三十六年3月至5月,分别在豫北和晋西南同时发动攻势。
  豫北地区由国民党军王仲廉集团4个整编师7万余人防守。晋冀鲁豫野战军集中4个纵队及冀南、太行、冀鲁豫军区部队10万余人在民兵的配合下,于3月22日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先后解放了濮阳、封丘、原武、延津等城,迫使蒋介石把原计划用于山东战场的2个整编师调往豫北战场。29日、30日,解放军袭击黄河铁桥和进攻汲县未成,遂移师北上,寻机在运动中歼敌。
  4月10日,攻克淇县,主力逼近安阳,围攻汤阴。同时,将北援的国民党军4个半旅诱至卫河以北,洪河以东河套地区,歼其1个快速纵队。5月2日,攻克汤阴,歼灭国民党守军1个纵队。5月7日,对安阳攻击未成,为准备转入外线作战,遂撤出战斗,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5万余人。
  在晋西南,胡宗南和阎锡山部队共3万余人,企图组成 联防体系 坚守晋南。晋冀鲁豫第4纵队、太岳部队和军区部队,首先于4月4日向禹门口方向发起攻势,攻克浮山、翼城、曲沃等城,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接着向南风陵渡方向攻击,至4月25日,攻克临晋、闻喜、解店等10座县城。
  至此,除运城、临汾外,晋西南全部解放。此后,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汾河以北、以西广大地区,又与吕梁、晋绥部队协同解放大宁、汾城等。此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2万余人。
  国民党军为便于向北平周围地区的解放军发动攻势,将主力兵力集中于保定以北,因此,正太路沿线兵力比较薄弱。晋察冀野战军集中3个纵队又3个旅的兵力,首先对石家庄周围和正太路东段的国民党军展开进攻。4月8日,第2、第3纵队先后攻克平乐、曹村和正定县城;第4纵队攻克栾城。4月22日,解放军分两路开始对阳泉进行包围,在运动中将突围的国民党军两个师全歼于测石驿地区。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石家庄陷于孤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为了牵制平、津、保地区的国民党军抽兵增援东北,6月12日,晋察冀野战军以4个纵队向津浦路的青县,沧县路段发动进攻,至15日,攻占青县、兴济东站、姚官及沧县。与此同时,地方部队袭击了北宁线和平汉线,使运输一度中断,滞制了国民党军向东北增援。6月25日,晋察冀野战军两个纵队及晋冀、冀中分区独立旅等对保定以北的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攻克了徐水、北河、固城车站,并对固城形成合围。国民党急忙将东援天津的第16师,易县的第5师、第121师向固城增援。28日,解放军攻歼固城守敌。7月4日,全歼保定以南的北齐林国民党军。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
  东北民主联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分割局面,扭转战局,决定南线、东线和西线的各部队,同时向国民党军发起夏季攻势。5月17日,西线部队攻占怀德,并歼灭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两个师;南线部队于5月14日至28日,攻克山城镇、草市、梅河口、东丰等地,大量歼灭国民党军;5月13日,东线部队在海龙、桦甸地区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并攻占双阳、伊通等地,同时还向江密峰、乌拉街、老爷岭发动进攻。夏季攻势经50天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8。3万余人,收复城市42座,东、西、南、北满解放区连成一片,使长春、吉林的国民党军陷于孤立。
  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人民解放军则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二)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全国内战爆发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下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150万人,由于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能够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师)左右,而且官兵中充满着失败和厌战情绪,战斗力十分薄弱。另外,国民党重兵深陷在山东、陕北两个战场,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兵力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形的不利战略态势。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陷于危机之中。国民党为了摆脱军事、政治、经济危机,以支撑内战,于民国三十六年7月通过了《厉行全国总动员方案》,颁布了《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决心采取更加残暴的手段,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搜刮人力、物力、财力,并进一步乞求美国政府的援助,继续实行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战略方针,力求迅速在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取胜,再转用兵力于其它战场,达到彻底摧毁解放区的目的。
  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总兵力由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100万人。同时,装备得到了改善,军民团结,士气高涨。人民解放军虽然在数量、装备上暂时还处于劣势,但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多于国民党军,处于相对优势,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表明,尽管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在进行,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全国性的进攻,制定实施进攻的战略方针,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从根本上扭转全国的战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是: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等部队,挺进豫陕鄂边地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布成品字阵势配合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重建中原根据地。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西北野战军继续在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国民党军,以策应3支南进大军的行动,以此形成三军配合,两冀牵制的战略态势。另外,东北民主联军、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等部,继续在内线作战,扩大解放区,配合外线的军事行动。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4个纵队12万余人,从山东阳谷以东之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间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军挺进鲁西南,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1个月作战,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这一胜利,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打开了南下的通道。接着,刘邓大军甩开将要向其合围的几路国民党军,于8月11日兵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部队先后越过陇海铁路、黄泛区、沙河、淮河等重重障碍,在八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并迅速实施了战略展开,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建立了33个县的大别山新解放区。
  与此同时,8月22日,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8万余人,渡过黄河,越过陇海路,挺进豫西。至11月底,歼敌5万余人,建立了39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了在豫陕边区的战略展开。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8个纵队共18万人,在鲁西南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后,以主力6个纵队进入豫皖苏平原,执行外线作战任务。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野战军以鼎足之势,紧逼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为此,蒋介石深感恐慌,为了争夺中原,阻止解放军的攻势,于11月下旬成立 国防部九江指挥部 ,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统一掌管豫、皖、赣、湘、鄂5省军政大权,以所谓 总力战 同人民解放军争夺中原,并首先集中兵力围攻大别山。
  中共中央军委指出,大别山地区处于影响战争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三路野战军内外线配合,彻底击败国民党军的围攻。据此,刘邓野战军以3个纵队由邓小平率领,留在大别山区坚持内线作战;刘伯承率领1个纵队向淮西地区转移;以两个纵队向桐柏、江汉地区展开,创建新解放区。
  陈粟、陈谢两路大军辗转破击平汉、陇海两铁路,牵制围攻大别山的国民党军。经1个多月的苦战,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围攻,使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三块解放区连成一片。
  挺进中原的人民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9。5万人,恢复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吸引和调动南线国民党军的二分之一强的兵力于自己周围,对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在内线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大量歼灭国民党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上旬,西北野战军围攻榆林,迫使胡宗南部主力10个半旅北上救授,西北野战军从榆林撤围,在沙家店歼灭由榆林南下的整编第36师主力6000余人。接着,陈谢大军进攻豫西,威胁西安,胡宗南主力南撤,西北野战军乘势转入内线反攻,10月1日至11日,发起黄龙、延清战役,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解放延安东北的广大地区,开辟了黄龙山新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从9月1日至12月30日进行了胶东保卫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3万余人,收复了胶东腹地。至此,国民党军对山东的 重点进攻 被粉碎,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外线兵团的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为配合外线作战,从9月14日至11月5日发起秋季攻势作战。南线部队对北宁路及两侧地区发起进攻,诱使国民党军南调;北线主力部队在中长路沈阳以北、以西及吉林市外围展开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国民党占领区进一步缩小,陷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晋察冀野战军于10月11日至22日举行清风店战役,歼灭增援东北的国民党第3军主力,连同保北阻击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对扭转晋察冀战局起了关键性作用。11月12日,攻克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华北重镇石家庄,全歼守敌,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人民解放军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了战略进攻的总形势,经过半年的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75万余人,国民党军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 全面防御 ,人民解放军从此结束了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
  2。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被打破由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的大举进攻,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底,国民党军由原来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81万人。人民解放军则日益强大,全军总兵力已达249万人,正规部队132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部队战斗力大为增强,对国民党军的攻势愈加猛烈。
  国民党面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形势,被迫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确定在华北采取 主动攻势 ,在东北采取 持久消耗战略 ,并且调整了东北、华北两战区的指挥机构,将中原、华东、西北战场重新划分成20个绥靖区,实行分区防御,同时编组若干个整编军或兵团,以利机动作战。
  为了加速战争进程,夺取更大胜利,中共中央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分析了战争的形势,阐明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党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科学地总结了人民军队长期作战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指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 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5月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陕北杨家沟先后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平山县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人民解放军最后战胜国民党军的总指挥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攻势继续向前发展。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后方形成严重威胁。2月,刘邓野战军主力转至淮河、汉水、陇海路、津浦路之间集中,准备打中等及大的歼灭战。陈粟野战军和陈赓集团各一部于3月8日至14日攻克洛阳,歼灭国民党军1。9万余人。5月2日至17日,陈谢部队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发起宛西战役,攻克邓县、镇平、内乡、浙川等地,歼灭国民党军及地方团队2。1万余人。这些战役的胜利,扩大和巩固了平汉路以西的根据地,牵制和调动了国民党军在中原的兵力。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再建中原军区,并将刘邓野战军和陈赓集团改为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及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6月中旬至7月初,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举行豫东战役,22日攻克河南省会开封。蒋介石亲赴前线指挥,调集邱清泉、区寿年、黄百韬3个兵团,分路向开封地区反扑,并令驻马店、郑州等地的3个兵团增援。为了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解放军主动撤出开封,27日至7月6日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2日至6日歼黄百韬兵团一部。
  豫东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9。4万余人。在此期间,中原野战军乘势攻克襄阳、樊城,歼灭国民党军2。1万余人,俘虏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3月至5月间,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先后发动胶济路西段和中段战役、津浦路中段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1万余人。山东地区除济南、青岛、临沂等城市外,全都得到解放。苏北兵团连续进行了益林、盐南、陇海路东段和涟水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
  在北线,东北野战军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占四平街、辽阳、鞍山、营口等一批城市,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将卫立煌集团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互相不能联系的城市内,为歼灭该集团,解放全东北创造了条件。
  晋察冀野战军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发动平汉路破击战,并以一部兵力进攻涞水,歼灭傅作义增援部队7000余人。
  3月至5月,野战军发起察南、绥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8万余人。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个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滕代远、肖克任副司令员。5月13日至6月25日,华北第2兵团举行冀热察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4万余人。
  西北野战军和晋冀鲁豫军区一部,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下旬,攻克运城。晋冀鲁豫军区两个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经过72天的作战攻克临汾。至此,共歼国民党军2。8万余人,解放晋南地区。6月17日至7月16日,华北第1兵团、北岳军区和吕梁军区部队举行晋中战役,歼灭阎锡山部近10万人,解放14座县城,此时,太原完全成为一座孤城。
  在陕北,西北野战军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发起宜川战役,歼灭胡宗南部3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形势。接着,又举行西府、陇东战役,一度攻克宝鸡,并解放了14座县城,在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之下,胡宗南部被迫放弃延安、洛川南撤。4月21日,解放军收复延安。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经1年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余人,解放城市164座,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 全面防御 计划。
  (三)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反攻的胜利后,双方力量对比及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更加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国民党军队虽然仍保持在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而用于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5个战略集团,分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完全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使其后方非常薄弱。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149万人,既能在野战中大量歼敌,又能夺取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和城市。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人民解放军的兵源和物质力量有了进一步保障。
  根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战争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其中包括作战和建军两部分。作战计划规定了战争第三年歼灭国民党军的数量和各野战军的歼敌任务,并规定了南线、北线作战的方向。这时,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要求各野战军树立敢于夺取敌人坚固防线,敢于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决心。从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北、中原、华东、西北战场上,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攻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依据战局发展的变化,适时地把强大的攻势引入到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济南战役。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率部10万余人守备济南,徐州地区的17万国民党军准备随时北援。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副司令员粟裕指挥下,以6个半纵队和地方武装约14万人攻打济南,以8个半纵队及地方武装约18万人在滕县、邹县、钜野、嘉祥地区阻击徐州北援之敌。9月16日,人民解放军对济南发起强攻。迅速突破外围防线,并以强大火力迫敌中断空运。19日晚,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3个旅2万余人举行战场起义。24日战役结束,共歼敌10万余人(包括起义2万人),俘获王耀武。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此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所进行的一次大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
  战役前,东北国民党军有正规部队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约48万人,非正规部队7万余人。东北 剿匪 总司令卫立煌采取 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 的方针,以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指挥两个军连同非正规部队等10万人守备长春,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部分主力;以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等部4个军约15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主要兵力部署在锦州、锦西,以确保关内外陆、海联系;东北剿匪 总部直接指挥第8、第9兵团等部8个军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长春、锦州。其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10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共70万人,地方部队30万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成立了东北野战军指挥机构,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
  为了把敌人全歼于东北境内,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歼灭锦榆段之敌,攻占锦州,这是整个战役的关键。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攻克锦州就割裂了傅作义、卫立煌两集团之间的联系,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形成 关门打狗 之势,并可以诱使沈阳之敌出援,造成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态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为此,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长春地区南下,截断北宁铁路。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发起察绥战役,迫使傅作义部主力西调,使蒋介石无法从华北地区抽调大量兵力增援东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首先对义县至昌黎一线国民党军队据点发动攻击,至10月1日,分别歼灭了昌黎、绥中、北戴河、兴城、义县之敌,占领了塔山、高桥,把北宁线上的锦州至秦皇岛段的敌军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切断了北宁铁路,使锦州陷于孤立境地。
  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决定从华北及山东抽调7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组成 东进兵团 ,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以沈阳地区的主力部队11个师及3个骑兵旅,组成 西进兵团 ,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企图东西夹击增援锦州。
  为了迅速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以5个纵队另1个师及炮兵纵队主力共20余万人,攻击锦州;以2个纵队、2个独立师共8个师,在塔山、虹螺山一线,阻击敌 东进兵团 ;以3个纵队共11个师,位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敌 西进兵团 ;又以1个纵队位于通江口地区,以阻击援敌和截击长春突围之敌,以12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敌7个师共10万余人,俘虏了范汉杰。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塔山地区成功地击败了敌 东进兵团 在海军、空军配合下的连续猛攻,保证了攻克锦州的战斗。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春守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政治攻势影响下,鉴于突围无望,10月17日,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9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投诚,至此,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在锦州、长春先后解放后,蒋介石强令 西进兵团 继续西进,在 东进兵团 配合下,重占锦州,并令52军主力抢占营口,以便使东北残敌经由陆路或海上撤退。根据这种局势,东北野战军采取分割包围的战略,力求歼 西进兵团 于辽西地区。10月20日,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由锦州地区北上,以两个纵队由阜新、彰武地区南下,切断敌退路。21日,东北野战军又令1个纵队退至黑山、大虎山地区,阻敌前进,以掩护主力部队由两翼插至 西进兵团 后方,围歼敌人,并以1个纵队率5个独立师南下,拖住沈阳之敌并断其南逃退路。国民党军在黑山、大虎山攻击受阻,退路亦被切断,廖耀湘见有被包围歼灭之势,遂转向营口方向,准备从海上撤退。但其先头部队已在台安附近遭解放军的阻击,只好又令全军掉头向东,企图逃回沈阳。
  此时,东北野战军全线出击,穿插分割,于10月26日将 西进兵团 合围于黑山、大虎山以东地区,至28日,全歼该兵团,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
  随后,东北野战军以3个纵队向沈阳,2个纵队向沈南,1个纵队向营口疾进,以迅速歼灭沈阳、营口之敌。  11月2日,人民解放军同时解放了沈阳、营口,锦西、葫芦岛地区的万余名国民党军乘船从海上逃走。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人民解放军共歼敌36个师约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下降至290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上升至30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对比上也占有了优势。
  2。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当局为了避免徐州军队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的徐州至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必要时将放弃徐州,凭借淮河进行抗击,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企图,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3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3个军区及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江苏海州、西止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自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6日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0日,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这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二个大战役。
  淮海战役开始前,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3个绥靖区及由华中增援的第12兵团,共约70万人。国民党政府企图以大量屯兵阻击人民解放军的进攻,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蒋介石说,此次徐蚌会战, 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为此,中共中央军委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参加淮海战役的有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共计约60余万人。战役期间,华北、华东、中原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00余万人,手推车41万辆,畜力车3000余万辆,运送粮食5。7亿斤,解放区的民众给予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以巨大的支援。
  淮海战役分为3个阶段。从11月6日战役开始至22日为第一阶段,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目标。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在新安镇及其两侧地区对黄百韬兵团实行分割包围,以8个纵队分南北两路牵制、阻击李弥兵团东援。11月8日,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约2。3万人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为人民解放军通过该地区,切断国民党军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日,由豫南来支援的黄维兵团、由蚌埠北上解围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和由徐州向东增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均受到人民解放军阻击,无法向黄百韬兵团靠拢。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4个军7个师被包围在新安镇碾庄圩地区,同时,该兵团担任侧翼掩护的1个军在窑湾镇一带被消灭。11月12日,华东野战军向被围之敌发起攻击,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攻占战略要点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华东野战军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至22日将黄百韬兵团全部歼灭,击毙黄百韬。
  第二阶段是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黄百韬兵团被歼后,国民党军的所谓 徐蚌会战 的败局已定。蒋介石重新调整了部署,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蚌埠指挥南线两路军的行动,以挽救失败。11月23日,总前委根据李延年兵团迟迟不北进,而黄维兵团孤军进至南坪集的情况,建议集中兵力先打黄维兵团。中共中央军委接受了总前委的建议,令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先攻黄维兵团。11月25日,人民解放军将黄维兵团合围在浍河以南、双堆集为中心的范围内。11月27日,其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黄维兵团数度突围不成,大量构筑工事,固守待援。12月4日,华东野战军一部又将由徐州西撤的杜聿明所部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歼灭了单独突围的孙元良兵团。同日,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对黄维兵团发起全面进攻,至12月15日,全歼该兵团10余万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
  第三阶段是从12月16日至翌年1月10日。黄维兵团被歼后,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这时平津战役也已经开始。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了稳住华北、平津的国民党军不迅速决策南撤,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攻击。从12月16日至第二年的1月5日,部队原地休整待命。在此期间,人民解放军对被围的国民党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结果,处于饥寒交加的国民党军中有1。4万余人陆续向人民解放军投诚,但杜聿明等人仍拒绝投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鉴于平津前线的人民解放军已完成对傅作义部的分割包围的局势,华东野战军于1月6日对杜聿明部发起总攻击。经过4天战斗,至1月10日,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俘虏杜聿明,击毙邱清泉,仅李弥等少数人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5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的 五大主力 中的第5军和第18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伤亡13。4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兵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及上海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进行,使聚集在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 剿匪 总部傅作义集团成了惊弓之鸟。该集团是由傅作义嫡系和蒋介石嫡系两部分组成的,其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以西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面临着被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形势。此时,蒋介石为加强长江防线,主张放弃平、津,要傅部南撤。美国顾问团则主张傅部固守华北。傅作义深怕南撤而被蒋介石所吞并,宁愿必要时西撤绥远。但是,蒋、傅都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休整3个月至半年,才能入关作战。只要东北野战军不入关,凭借华北 剿总 的兵力,对付华北解放军是能够自保的。因此,他们决定暂时固守平、津、张地区,同时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战局的变化。据此,傅作义仓促收缩兵力,调整部署,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将傅系部队分布在北平至张家口一线,以便西撤;蒋系部队分布在北平以东至唐山一线,准备形势不利时南逃。
  针对上述国民党军在平津地区的动向,为了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此时,不使傅作义部队撤退或收缩,成为平津战役全局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撤围归绥;第1兵团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80万人,立即隐蔽入关;华北野战军及地方部队20万人,迅速从平绥线展开。百万大军在东起滦县,西至张家口的长达600余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行动。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整个战役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入关前,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林、罗、刘入关后,由林、罗、刘统一指挥。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唐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平津战役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9日发动。华北第2、第3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于11月29日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傅作义调动第35军等部向张家口增援。后发现人民解放军主力正向平、张两侧集结,又急令第35军撤回北平,中途被华北第2兵团包围在新保安。东北先遣兵团于12月10日和11日歼灭从康庄、怀来撤退的国民党两个军。华北第3兵团占领宣化,把张家口包围住。在平张线作战的同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隔断了平津间、津塘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平津地区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至此,人民解放军将傅作义集团分别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使其即彼此无法相顾又无退路。
  从11月21日开始,人民解放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在22日攻克新保安,歼敌1。6万余人,35军军长郭景云被击毙。第35军被歼后,傅作义命令驻守张家口的第11兵团所属1个军7个师向北突围,企图退回归绥地区,受到人民解放军1纵3旅的坚决阻击。23日,各阻击部队围追堵截,将敌人包围起来。24日,将敌军5。4万余人全部歼灭在张家口以北的10公里长、不足1公里宽的西甸子至乌拉哈的狭沟之中。
  天津的国民党守军由津塘防区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两个军10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约13万人守备,城防工事坚固。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共34万人,并配属大口径火炮、坦克和装甲车,采取东西对进,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首先扫除天津外围据点。在陈长捷拒绝和平解决天津后,人民解放军于1月14日向天津发起总攻。15日,全歼守军,生俘陈长捷,天津解放。塘沽守军于16日开始乘船南逃,被人民解放军尾击歼灭3000余人,17日塘沽解放。
  新、张、津、塘相继解放后,傅作义的嫡系主力在平绥东段已告覆灭,百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国民党军2个兵团部、8个军约25万人,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陷入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名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决定同傅作义进行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接管北平。经过人民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在爱国民主人士及傅作义部之开明人士的积极促进下,傅作义决心顺应人民的意志,接受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月21日,双方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22日,国民党军开始撤出城区,在人民解放军指定地区接受和平改编。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战役期间,华北、东北解放区地方政府,组织了30万民工、150万群众及34万辆畜力车,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经过平津战役,华北地区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新乡等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  片。
  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12日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1月31日,所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人民解放军伤亡24万余人,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胜利,为其向全国进军,最终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溃败
  1。国民党 划江而治 的计划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全部兵力尚存204万人,其中能作战的部队只有146万人,而且多为新扩充或新组建的,战斗力十分薄弱,在长江以南地区也难以组织起系统的防御。
  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绝大部分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解放军总兵力达358万人,其中野战军218万人。长江以南的游击部队发展到5万余人,成为配合野战军向南推进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占有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军,夺取全中国的绝对优势。
  在国民党统治处于全面崩溃的时候,为了保存其残余力量,取得喘息时间,然后卷土重来,国民党再次玩弄起和谈阴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1月1日,蒋介石发表文告,要求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以保存 中华民国 宪法、法统、车队等项条件为和谈的基础。1月8日,国民政府向美、英、法、苏四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 调解 中国内战,四国政府从各自的考虑出发,予以婉拒。
  此时,美国政府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由单纯地支持国民党进行内战,转为在支持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地方势力在长江以南及边远省份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的同时,极力使革命就此止步,或带上温和的色彩,以维护其在华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和谈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强调:必须 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 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允许与国民党划江而治,那将使革命半途而废,待国民党养好战争创伤后卷土重来,中国将重新回到黑暗世界。毛泽东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将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进行到底。
  在上述背景下,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也愈加激烈,蒋介石处于内外夹击之中,被迫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宣告 引退 ,转入幕后操纵。
  副总统李宗仁代理南京政府总统后,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和谈基础。他企图通过谈判,阻止解放军渡江,与中国共产党划江而治,以保住江南各省地盘。
  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争取缩短战争时间和减少战争破坏及人民的痛苦,提出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等八项条件的基础上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4月1日,中国共产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与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草案》,限定4月20日为最后的签字日期。
  2。人民解放军举行渡江战役国民党在谋求与共产党和谈的同时,加紧整军备战,在福建、江西、广东、湖南、云南、四川等省,设置了14个编练司令部,组训新兵,计划使总兵力达到350万至500万人。与此同时,加紧部署长江防线,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初,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的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之间800余公里的北段上;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的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之间近1000公里的地段上;以江防舰队及第二舰队共133艘舰艇,游弋于长江中、下游;300余架飞机分别布置于汉口、南京、上海等地,构成所谓陆海空立体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至4月,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依次改称为第1、第2、第3、第4野战军,并进行了渡江作战的准备。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渡江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决定:以第2野战军的第3、第4、第5兵团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指挥,在棕阳镇至望口江段渡江;以第3野战军的第7、第9兵团组成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至棕阳镇段渡江;以第3野战军的第8、第10兵团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指挥,在三江营至张黄港段渡江。各部队首先歼灭沿江之敌,然后向南发展,占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遵照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2、第3野战军和地方武装从20日子夜起,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公里战线上,分3路强渡长江,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占领了贵池、铜陵、芜湖、无锡、镇江等城镇。23日,解放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同日,国民党海军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另外23艘舰艇也被迫在镇江江面投降。27日,人民解放军将从南京、镇江南撤的国民党5个军围歼在郎溪、广德地区。5月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继而解放南昌。14日,第4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团风至武穴地段渡江,17日解放武汉三镇。15日,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张轸率两万余人在贺胜桥、金口起义。
  国民党长江防线被突破后,汤恩伯集团主力8个军25个师20万人,退守上海及周围地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企图凭借上海大城市的物资和4000多个工事坚守。第3野战军经过充分准备后,于5月12日以第9、第10兵团,采取钳形攻势,分别自浦东、浦西进逼吴淞口,断敌退路,完成对市区进攻的准备。第2野战军主力在浙赣路上金华、东乡段,准备随时对付帝国主义军队可能的挑衅。23日夜,人民解放军对上海发起总攻,以多路直插市区,27日解放上海。除汤恩伯率残部5万人乘船逃脱外,其余15万人全部被歼。6月2日,第3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渡江战役至此结束。此役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46个师约43万人。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
  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国民党军在大陆溃败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尚存150万军队,分别盘踞在中南、西南、西北及福建、台湾,国民党政府也由南京迁到广州。为了迅速彻底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在上海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军委于5月23日就向全国进军的任务与部署发出指示,决定:第1野战军向西北进军,负责歼灭马步芳、马鸿逵等部及胡宗南集团一部,解放并经营陕、甘、宁、青、新等5省,其中一部分准备入川;第2野战军主力集结于皖南、赣东、浙西地区,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减少后,向西南进军,在第1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解放并经营川、康、黔、滇4省;第3野战军向福建、浙江进军,并经营鲁、苏、皖、浙、闽5省;第4野战军向中南进军,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部,解放并经营豫、鄂、湘、赣、粤、桂六省。中共中央军委要求各野战军针对不同的敌情和地理条件,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实行大迂回、大包围,以求集中全部歼灭敌人,避免国民党残余部队逃出国境。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6月起,各路野战军开始了向全国的大进军。
  第3野战军分路向浙江进军,7月上旬解放除舟山群岛之外的浙江全省。
  另一部向福建进军,8月11日举行福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近4万人,解放了福州市。第10兵团于10月17日解放厦门。10月下旬,第10兵团又发起金门战斗,因对敌情判断错误和缺乏渡海作战准备,虽毙伤国民党军9000人,但自己也有很大损失,未能解放金门。第3野战军在两个多月的作战中,共歼灭福州绥靖公署朱绍良等部近10万人,使华东全境除台湾、金门、马祖、定海等部分沿海岛屿外,都获得了解放。
  为了解放舟山群岛,第3野战军一部于8月18日开始,首先攻占舟山外围诸岛。之后,国民党军增兵舟山主岛。解放军经过5个月的战备整训,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于1950年5月向主岛发起进攻,舟山群岛全部解放。
  第1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的第18、第19兵团解放西安后,接着开始了解放西北各省的作战。8月26日解放兰州,9月5日解放西宁,9月23日解放银川。全歼马步芳、马鸿逵两集团,重创胡宗南集团。9月25日、26日,国民党军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先后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西北5省全部获得解放。绥远省主席董其武于9月19日宣布起义,绥远和平解放。
  第4野战军和暂归4野指挥的第2野战军第4兵团,于7月发起解放中南各省的作战,进行了宜(昌)沙(市)战役和湘赣战役,至8月下旬,解放了鄂西、湘西北及赣西北、赣西南的广大地区,迫使白崇禧集团退至湘南地区。8月4日,国民党长沙绥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宣布起义,长沙和平解放。此时,白崇禧集团同粤北地区的广州绥靖公署余汉谋集团构成所谓 湘粤联合防线 ,在湘鄂西宋希濂集团的协同下,企图阻止解放军南进。第4野战军集中10个军,分成三路,向两广进军。9月至10月间,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在第13兵团的配合下,于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宋希濂一部,解放湘南、湘西地区。
  在广东,余汉谋部约15万人,在曲江(今韶关市)至广州段布设4道防线,并在潮汕和湛江地区集结机动兵力。第4野战军第15兵团、第2野战军第4兵团和两广纵队在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和粤中纵队配合下,于10月6日攻占曲江、翁源、和平、河源等地后,向广州逼近。国民党政府机构从广州迁往重庆,解放军于14日解放广州。至24日,解放军将余汉谋部主力4万余人围歼于恩平、阳江地区,26日广东战役结束。
  广州解放后,白崇禧集团的5个兵团及余汉谋残部约19万人,集结广西,企图以桂林为中心组织防御,阻止解放军入桂。第4野战军第13兵团、第12兵团、第2野战军第4兵团,实施大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进入广西,于11月6日发起广西战役,至12月2日,将白崇禧3个兵团和余汉谋一部围歼于博白、廉江地区。余部向钦州逃窜。解放军勇猛追击,12月4日解放南宁,六日攻克钦州,12日攻占镇南关,战役结束。除万余人逃往国外,全歼国民党军17万余人。
  为了歼灭川康滇黔的国民党军,第2野战军第3、第4、第5兵团及第1野战军、第4野战军各一部共16个军的兵力,分3路向西南进军。从11月1日开始,解放军对西南国民党主力部队胡宗南集团实施大迂回。第3、第5兵团从南线迂回贵州,11月15日解放贵阳。在第4野战军一部配合下,又先后歼灭第14兵团、宋希濂部第20、第15兵团大部,解放秀山、酉阳、咸丰、南川等地。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人员于11月29日撤离重庆,30日重庆解放。第2野战军和第1野战军第18兵团从东、南、西、北将胡宗南集团及四川境内的数十万国民党军全部包围在成都地区,第16、第15、第7、第18集团先后起义,负隅顽抗的第5兵团被歼。12月27日成都解放。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分别在昆明、雅安等地宣布起义。拒绝起义的国民党军第8、第26军从昆明附近逃至中越边境地区。第4兵团第13军和第4野战军第38军相互配合进行围攻。除少数残敌逃往国外,共歼敌2。7万余人。
  为了彻底肃清西南境内的国民党残军,西南军区集中13个  团的兵力,于1950年3月向盘踞在西昌地区的胡宗南西南长官公署、第2军、第69军残部和贺国光残部共约万余人,发起攻势。27日解放西昌,除胡宗南、贺国光先期乘飞机逃走外,其余国民党军全部被歼。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其残军逃往海南岛,加上原守岛部队共约10万余人,企图以陆海空军建立立体防御,长期固守,作为日后反攻大陆的跳板。
  1950年3月,第4野战军第15兵团一部,先行潜渡岛上。4月16日,以8个团的兵力,用木船作为主要航海工具,强渡琼州海峡,战胜了国民党军舰的阻击,登陆成功。在琼崖游击队的配合下,打退了国民党守军的反击和包围。国民党军遂决定总撤退,解放军迅猛追奇,除一部逃往台湾外,其余全部被歼。5月1日解放海南岛,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国共全面内战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展开,至1950年6月大规模作战基本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其中毙伤171万人,俘虏458万人,投诚63万人,起义和接受和平改编113万人。在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损失152万余人,其中,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失踪和被俘20万人。大陆除西藏、台湾、澎湖、金门、马祖、西沙、南沙等少数岛屿外,均获得解放。 国民政府 及国民党残余部队败退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结束,中国历史由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十一、全面内战时期的军事制度
  (一)国民党军的军事制度
  1。统帅部与战区领导机关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调整了军事统帅和领导机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决定改组全军统帅部,撤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部。
  蒋介石先后以 国民政府主席 和 中华民  国总统 身份统帅陆、海、空三军。国防部下辖陆军、海军、空军、联合勤务4个总司令部。历任国防部长为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阎锡山;陈诚、顾祝同先后任参谋总长。
  同时,还调整了战区指挥机构,设立东北行营(辖东北保安  司令长官部)、北平行营(辖第11、第12战区长官司令部,后改称保定绥署、张垣绥署)、西北行辕、武汉行营(辖第6、7绥区司令部)、广州行营、重庆行辕、徐州绥署(辖第1战区司令部和第4、5绥区司令部)、衢州行署及第2战区长官司令部。在战争发展过程中,战区的划分、机关的设置及名称等都有所变化,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各战区机关是:西安绥靖公署,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华中军区长官公署、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长沙、桂林、重庆、福州、广州绥靖公署,台湾警备司令部以及第11、第2绥靖区。
  2。兵种国民党军有陆军、海军、空军3个军种,其中主要是陆军。陆军包括步兵、骑兵、工兵、炮兵、辎重兵等5个主要兵种。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国防部将海军署扩编为海军总司令部,辖海防第1舰队、海防舰队(后改称海防第2舰队)、江防舰队、运输舰队及10个炮艇队;在青岛、上海、广州、台湾左营成立第1、第2、第3、第4军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成立空军司令部,在沈阳、北平、西安、重庆、汉口分别设立第1、第2、第3、第4、第5军区司令部。在美国政府援助下成立了8个大队21个中队。
  3。武器装备主要有美械、日械和国(产)械3种。在86个整编师(军)中,有22个是美械、半美械装备。其 五大主力 新编第1、6军和整编第5、11、74师,装备精良。炮兵装备有野炮、榴弹炮、迫击炮、坦克等。海军舰艇来自美、英政府的 赠送 、 转让 和接收日本的战后赔偿。舰种有轻巡洋舰(最大的一艘是5270吨的 重庆号 )、驱逐舰(最大的一艘是3485吨的 霄月号 )、护航驱逐舰、驱潜舰、轻布雷舰、运输舰等。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有各型舰艇450多艘,13万余吨,编入舰队的有220余艘。空军共有飞机936架。轰炸机大队装备B- 24、B- 25型轰炸机;驱逐机大队装备P- 51型驱逐机;空运大队装备C- 46、C- 47型运输机;侦察大队装备P- 38型侦察机。高射炮团装备75毫米、76。2毫米高炮及高射机枪。
  4。兵役制度
  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修订并重新颁布兵役法,规定实行征兵制。凡年满20岁的男子,经征兵检查合格,征集入伍,为期2年,步兵之军士及特种兵、特业兵为期3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了 国军收复地区兵员征集暂行办法 ,规定凡年满20至35岁的壮丁,一律征集入伍,并授予前线高级长官以征兵的便利处置权。
  在这种极端野蛮的征兵制度下,国民党军队即可任意抓捕壮丁,为其充当炮灰,因而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5。军事训练国民党军有各种学校30余所,国防部主管的有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陆军总司令部成立训练司令部后,在广州、台湾等地建立训练基地,并在南方各省设置了10余个训练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又将各训练处扩大为14个编练司令部,组训新兵。国民党军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大力推广美式军事教育,提高军官的技战术水平。蒋介石于民国三十六年7月至民国三十七年3月,在南京举办7期 军官训练班 ,集训在前方的团以上军官,蒋介石任团长并亲自讲授 戡乱 、剿匪 的战略战术。
  (二)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制度
  1。领导机构、编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率机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1日,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的名义,对外公开发布命令。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秘书长杨尚昆。下设总参谋部,彭德怀兼总参谋长,叶剑英任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刘少奇兼主任,傅钟任副主任;后方勤务部,杨立三任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
  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管辖和指挥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战争爆发时,人民解放军的战区划分有: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中原军区、东北民主联军等7大战略单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7月后,发展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晋察冀军区(辖晋察冀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军区、东北民主联军等6个战略单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后,形成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等四大野战军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等5大军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后,形成第1、第2、第3、第4等4大野战军和西北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中军区、华东军区等5大军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对全军编制进行了统一规定:军区分为一级军区(即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队;设立野战军、兵团、军,军以下实行师、团、营、连、排、班 三三制 编制;原来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为军,旅改为师;地方部队以旅为最高单位,隶属各军区建制;游击队仍保留纵队、支队名称。
  2。兵种、兵源、武器装备人民解放军是以步兵为主,包括炮兵、工兵、铁道兵的单一陆军兵种,没有海军和空军。
  人民解放军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解放区积极进行兵员动员工作,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工人、学生和其他劳动者都自愿参军,长期服役。
  进入全面内战以后,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装备有马步枪、冲锋枪、短枪、轻重机枪、掷弹筒、枪榴筒。解放军把加强以炮兵为主体的特种兵建设,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炮兵部队。到战略决战前夕,全军已建立了34个炮团,东北建立了炮兵纵队,华北建立了两个炮兵旅、华东建立了特种兵纵队。装备有山炮、野炮、榴弹炮、迫击炮、加农炮,还有大口径的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同时,解放军还拥有了坦克、装甲车以及飞机和舰艇。
  解放军还十分注重发展工兵建设。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全军已有9个工兵团。东北民主联军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组建武装护(铁)路部队,后发展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3。军政训练工作为了适应作战和建军的需要,在紧张而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建立起一批军政学校: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中原军事政治大学(后改称西南军事政治大学)。通过这些学校,训练与培养了数万名军事、政治干部,对提高军队的指挥作战能力和政治工作水平起到重大作用。
  人民解放军平时多是通过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性练兵方法,进行军事训练。战争初期,着重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特别着重练习夜战。以后又着重加强提高指战员的战术、技术水平的训练。
  人民解放军十分重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设,通过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启发官兵的觉悟水平,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解放军总部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了统一规定,重新颁布,要求对全军进行教育,严格执行。通过广泛开展立功运动 ,形成人人争当英雄模范的热潮。全军还用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 三查 (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 三整 (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等方法,在全军普遍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从而达到了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的目的,大大激发了指战员的革命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十二、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等。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中国革命战争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毛泽东对私有制产生以来的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战争目的、现代战争根源以及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等问题都作出精辟的阐述。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从私有财产产生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带有政治性质的行动,当政治遇到阻碍而不能自行解决时,不可避免地会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在阶级社会中,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大类。
  无产阶级反对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拥护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正义战争。
  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相结合所决定的。战争的胜利既不能脱离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又不能否认人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战争制胜因素的问题上,要重视人和物的正确结合,既要防止过分夸大物质作用的机械论,又要防止过分夸大精神作用的唯意志论。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毛泽东提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唯物主义观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强弱是可以经过主观努力逐步转变的。
  毛泽东强调指出,战争作为一种物质的运动现象,是有规律  可循的。
  譬如:敌我、进退、攻防、胜败等矛盾现象,作为一般的战争规律,存在于一切战争之中;不同时间、地域和性质的战争,又各有其特殊的战争规律。
  认识并且运用战争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可以准确地掌握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情况,主动正确地指导战争发展。同时,作战指导上的全局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善于从全局出发,具有纵观整体,运筹全局的战略头脑,抓住战争中的关键环节,主动、灵活、有计划地部署战斗,夺取战争的全盘胜利。
  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战争的首要问题,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里,要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具有严格组织纪律和高度军事素养的新型人民军队,必须创立一整套崭新的建军思想来指导。首先,要确定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早在1927年,毛泽东就向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提出,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1929年1月,毛泽东在起草的《红四军司令部布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 ,提出了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还指出,红军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夺取政权时期,这个军队 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其次,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历来强调,人民的武装部队必须永远置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明确提出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部队进行了有名的 三湾改编 ,主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军队中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改编中,毛泽东从部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 把支部建在连上 的原则,这是人民军队艰苦而不涣散的重要原因。
  第三,要规定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把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三项: 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 这些基本原则是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体现。它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出发,为团结我军,团结友军,团结人民,瓦解敌军和保证胜利的总目标服务。毛泽东的建军理论和原则,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3。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在战争实践中,对于人民战争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是革命战争的主体和胜利之本。因此,中国的革命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只有动员民众,武装民众,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在人民战争中,根据地是赖以执行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在经济落后、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旧中国,必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建立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并以此为依托,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巩固成果,进而夺取中小城市乃至全国解放。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解放道路。
  人民战争的总方针是,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败敌人、解放人民。
  实现这一方针,必须加强扩大人民的武装力量。人民军队是武装力量的核心,同时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武装,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部队、正规军和游击队、武装的群众和非武装的群众的相互结合,以及把武装斗争这一主要的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结合起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全体军民的力量。人民战争不是一种单纯的武装斗争,要把多种斗争形式结合起来,全党全民总动员,注重战争,学习军事,才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战争,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进行的。弱小的革命军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十分讲究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中国情况的以灵活机动为特点的战略战术。譬如,游击战与 十六字诀 的提出和运用。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游击战争是人民军队重要的作战形式。与之相适应的是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的游击战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总结到: 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 敌进我退,敌驻我拢,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十六字诀。 这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发展的基础。再如,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的运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想转变力量对比的格局,主要途径就是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在敌方力量占优势时,我们采取的战略是 以一当十 ,即以小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去战胜强大的敌人;在战术和战役上则要 以十当一 ,即集结优势兵力,打敌一部分,实现敌我力量强弱对比的转变。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而在战争的不同环节和阶段上,要选用各种不同的战争形式。就战争的全过程来说,运动战是大量歼灭敌人、解决战争命运的基本作战形式,阵地战是消耗敌人和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游击战以分散流动的作战,从战略、战役、战术上配合正规作战,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形式。在战争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任务和实际情况,把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同,这是战略指导的重要任务。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还要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力求使每战必胜。毛泽东的这些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只有人民军队中才有可能得到具体、灵活的运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作了创造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宝库。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光辉记录,是已被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检验过的正确军事理论。
  (二)周恩来军事思想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在革命战争中,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军事要职。周恩来在人民军队的建设、无产阶级军事运动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
  南昌起义之前,周恩来就开始探索和实践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大革命时期,他率先创建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即1925年11月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这个团名义上属国民革命军第4军建制,实际上接受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后,周恩来经过对各地红军开展武装斗争正反两方面的反复比较,认定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九二七年春,周恩来担任上海工人阶级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总指挥,他在整个起义过程中,认真研究分析局势,对起义的各项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并始终亲临现场指挥战斗,经过30小时的连续激战,取得了起义的胜利。这次起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大革命失败以后,为了挽救革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参加组织领导了闻名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著名的 八七 会议以后,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武装夺取政权作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周恩来作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只能首先在农村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农村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此,周恩来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如何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从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就开始探索实践。他曾对军队的宗旨任务、建军方针原则和军队政治工作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过精辟的阐述和明确的规定。关于革命军队的宗旨任务,周恩来曾反复明确指出: 军士之打仗是为人民而打的。 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后,周恩来对红军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一,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 红军的这一任务后来成为我军的建军纲领。关于党对革命军队的领导。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明确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他曾在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中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后来又在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连、排、班建立了党的组织。为了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周恩来提出了党政分开的原则,即党的组织主要精力放在领导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群众的斗争上,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机关去处理。这一思想对于保证党的正确领导起了积极的作用。关于加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周恩来历来认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灵魂,要保证军队各项训练和作战任务顺利完成,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做保证。他要求军队要通过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作战热情;要使军队的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并多次提出了政治工作是军队的 生命线与灵魂 的思想。关于革命军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周恩来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思想是,只有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才能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历次革命战争中,他始终把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大事来抓。周恩来认为,革命军队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切实感到军队是为人民利益、为民族利益而战的军队,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作战战略和战术上,周恩来最大的特点是把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和实行手段上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还处在弱小的困难时期,周恩来就提出了开展游击战争的思想。他认为红军应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几个省的边界地区实行武装割据,并且提出避其主力,歼其薄弱环节的原则。
  当根据地遭到敌人 围剿 时,周恩来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诱敌深入,打运动战、歼灭战,特别要在运动中歼敌的思想。他认为,在运动中容易暴露出敌人的弱点,这时歼灭敌人是最有把握的。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除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外,也参与八路军、新四军一些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同时还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国共合作前夕,周恩来提出要发挥红军游击战、运动战、持久战的优点,开展抗日斗争。上海、太原失守后,为了提高全民抗战的信心和树立持久胜敌的思想,周恩来提出必须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张。周恩来在为八路军、新四军制定各个时期的战略指导方针的同时,还对国民党军队制定的作战计划提出过重要的修改意见。譬如,台儿庄战役时,周恩来提出了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歼灭进犯之敌的意见,得到采纳后,取得了台儿庄战役毙伤日军两万余人的重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战争,参与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和决策,承担起草、签发大量的军事文件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经周恩来亲自起草或签发的文电达561份,最多时一昼夜达22份。这一时期,周恩来适时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1947年初,周恩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提出 打出去 的方针。他认为,打出去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必要的战略方针。经过一年的作战后,解放军已基本上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时,周恩来又提出了 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 的建议,并随后协助毛泽东部置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周恩来在创建人民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军事思想,为指导中国人民创建新型军队和夺取历次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三)朱德军事思想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在长期领导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他提出了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朱德军事思想是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人民军队的科学理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宝贵财富。
  重视和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是朱德在从事军事工作中的一贯主张。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在赣南领导部队进行整顿、整编和整训,着重从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入手。红军时期,朱德特别强调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军队政治工作是红军各项活动的保障。朱德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保证部队军事工作的落实,保证军事命令百分之百的执行。他反对把政治工作绝对化,指出: 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是部队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只能都搞好,不能只搞好一个。 在建立正确的军政关系方面,朱德强调要团结,要保持一致性。朱德指出,正确的军政关系应当是:军事行政系统必须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党的路线,执行党的决议,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而党组织必须尊重行政系统。朱德历来重视党的领导,但不赞成党组织包办一切。朱德强调军队中要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士兵的勇敢精神,但是他反对把勇敢精  神的作用过分夸大。他提出的著名口号是:勇敢加技术。朱德曾明确阐述:红军绝不惧怕敌人的飞机大炮,但是又要承认敌人的飞机大炮确实有杀伤威力,口头空喊不怕,而不去研究对付它的科学办法,只会使红军战士遭受无谓的牺牲。作战中既要讲勇敢精神,又要强调科学态度,才能使战争取得胜利。
  军民一致,密切军民关系,是朱德长期坚持的又一基本主张。建军初期,朱德就把军队与民众的关系提到建军宗旨的高度,作为区别军队性质的根本标志。朱德认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最重要的是群众纪律,为了加强军队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朱德提出了人民军队特有的养兵方针。他提出要在精兵简政、军民兼顾的原则下,从总司令到士兵,一律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方式。他认为,越是条件艰苦,越要搞好军民关系。因此,军队常常在衣不暖、食不饱、没有薪水的情况下去冲锋陷阵。同时,组织部队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屯田生产,以补充部队的给养,减轻人民群众负担。除此之外,朱德还经常教育部队:  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 因此,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事事相信群众,事事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做到这一点。
  朱德还一贯主张要在军队中建立民主的官兵关系。朱德认为,在人民军队内部,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都是革命同志,是平等的。在人民军队中要摒弃一切恶习,彻底废除军阀制度,清除军阀主义残余。朱德认为,古往今来将领身先士卒是胜利的重要保证,尤其是人民军队的干部更应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搞特殊化。朱德对各级干部的要求特别严格,他本人更是全军的楷模。朱德提倡士兵尊重干部,不搞极端民主化;干部爱护士兵,不能官僚主义。军队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既要讲政治民主,也要讲军事民主。要尽可能地让官兵了解作战意图,发挥群众的智慧,调动士兵的作战积极性。而军事民主又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特点,它只有在官兵一致、上下一心的队伍中才有可能充分发挥。
  在战争实践中,朱德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和指导,善于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曾精辟地阐述: 我们用兵的主张,可概括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  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这种实事求是的用兵方法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朱德指挥作战一般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的作战方式,避强击弱,各个击破。同时,朱德善于把作战经验加以总结,上升为理论,再用以指导作战。他认为,如果不懂得战略战术,不能从理论上解释作战形式,指挥作战就是盲目的。因此,每一次比较重大的战斗之后,朱德总要从战略战术上加以总结。从保存下来的他在1935年10月、11月间写的6篇战斗总结来看,大多反映了他关于山地战、隘路战、追击战、运动战、遭遇战、袭击战等战术思想,有的还对原有战术作了补充和发挥。对于游击战争,朱德有丰富的经验。井冈山时期,他与毛泽东一起,熟练地运用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多次 进剿 和 会剿 ,取得了重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性质、作用、意义以及战术原则、活动方针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指出抗日游击队活动的条件是积极、主动、集中;战术的基本形式是突然袭击的进攻;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迅速、秘密和坚决,从而有效地指导了游击战争的开展。
  朱德的军事思想是与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历史紧密相联的,它在中国革命的解放过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刘伯承军事思想
  刘伯承自走上革命道路后,用毕生的精力从事军事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创造出一系列简炼、实效的作战原则。
  刘伯承作为军事指挥家,通晓古今中外的战例和战术,在此基础上,结合亲自参与的战争实践,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作战方法,主要包括:面对点线的战略;敌进我进的原则;机动灵活寻机歼敌的战术; 五行 的战略思想以及三种基本作战形式的转换与运用等等。面对点线的战略是指力量弱小但为人民利益而战的革命军队与数量、装备占优势而本质虚弱、孤立的敌人之间进行斗争采取的战略。革命军队通过建立广大的农村敌后根据地,破坏敌人据守的城镇、交通以及现代化的条件,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战胜敌人。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我军采用的都是这种 面对点线 的战略。敌进我进的作战原则是革命军队特有的原则,它主要是指军队要脱离自己的后方,大胆进入到敌人的后方,攻其不备,取得胜利。
  这种作战原则需要与敌后广大民众结合,得到民众的支持,所以只有植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的人民军队才能做到这一点。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与邓小平一起,率部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黄河防线,连闯九道难关,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典型的 敌进我进 的作战原则。机动灵活、寻机歼敌的战术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主要途径。所谓机动,刘伯承解释为:机动就是火力与运动相配合。机动的目的在于包围或迂回敌人的翼侧以歼灭敌人。刘伯承结合作战实践,创造了多种机动形式,譬如:大踏步进退的机动;围歼敌军的机动;粉碎敌人围攻的机动;撤退的机动;夜间战斗的机动等等。这是弱军战胜强敌的必不可少的战术。 五行 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理论,刘伯承把它移植于战争要素,把任务、敌情、我情、地点、时间作为战争的 五行 ,反复强调'五行' 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刘伯承把任务视为 五行 之首,是其它四个要素存在的前提;敌情是 五行的重点,是指挥员指挥作战的主要依据之一;我情是 五行 中应有之义,是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时间和地点是 五行 中的必要内容,是战争运动的形式。这样 五行 的战略思想,是刘伯承求实思想的反映。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革命战争中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刘伯承在战争中,独特地运用了这三种基本的作战形式。他曾对刘邓大军协同华东野战军经略中原的过程作过划分:1947年9月至1948年3月,主要是游击战,即以小股队伍,在敌军后方袭击敌人,以扩大阵地面积;4月至7月,主要是运动战配合以阵地战,使用相当数量的正规军不断歼灭敌人;9月至1949年1月,主要是阵地战配合以运动 战,利用敌我力量对比的转换,彻底粉碎敌人的战略防御。这是刘伯承对三种基本作战形式的转换和运用所作的精辟的总结。
  刘伯承虽然长期担任军事领导职务,但在亲身的革命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军队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刘伯承曾反复强调政治方向的正确是军队巩固发展和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他认为,党的领导、政治觉悟、人民群众支持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首要条件。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人民军队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伯承针对军队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提出要派坚强的共产党员,去农村亲自领导武装斗争,并反复告诫部队干部,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成为革命军人。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提出加强党的领导,首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提高干部的军政素养。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是战胜敌人的基本因素。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由小变大靠的是全体指战员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同心同德歼灭敌人。刘伯承非常重视在战争中调动指战员的士气,培养指战员自愿参加革命的精神。1947年9月,刚刚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任务,刘伯承就针对部队中存在的畏敌避敌思想,分析了其来源,并据此进行层层的动员教育,使整个部队士气大振,促进了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最终决定力量。刘伯承一再指出,没有和群众利益结合的游击战争,就不是游击战争,而是 别动队 ,军队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无法取得胜利,军民结合斗争,就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因此,刘伯承坚持在作战中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配合军队取得胜利。
  刘伯承作为著名军事家、理论家和教育家,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为人民军队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十三、结 语
  民国时期的军事斗争史,是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处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最后都是通过军事力量的较量来解决的。因此,在民国几十年历史中,战争连绵不断,错综复杂,这其中人民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起到了主导作用,并由此导致了民国历史的结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段的军事史中,战争的规模、战争的形式、军事制度、武器装备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所发展,体现出了近现代军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同时,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斗争中,涌现出一些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结合中国国情所阐发的军事思想、创造的战略战术,不仅为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的宝库。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