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民国军事史

姜克夫(民国)
民国军事史
 
  本卷提要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族并没有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相反却长期陷于战火纷飞,兵祸连年的黑暗年代。这其中既发生过革命的正义战争,也有军阀间的混战,既有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有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内战争。各种军事力量为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而浴血搏杀,在战场上各种力量有的灰飞烟灭,有的则由小到大。衣衫褴褛的工农红军最终却发展成排山倒海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开始极富革命朝气的国民革命军最后却成为一溃千里的败军。在血与火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之路,看到近代中国军队的演化,也可以验证伟人说过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真理。
  一、民国军事概述
  本书叙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至1949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近48年的军事斗争的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至极的封建王朝,随之而来的是北洋军阀长达16年的统治。在此期间,军阀混战和革命战争不断暴发,交织进行。
  孙中山从多次失败中得到深刻教训,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国共合作的广东革命政府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下,极力压制和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分裂革命统一战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全国性政权后,蒋介石逐步打败了其他军阀派系。
  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史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终于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长期斗争之后,进行了总的较量。
  斗争结果,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战争
  (一)反对袁世凯的战争
  1。南京临时政府的民军与北洋军的对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胜利不久,就被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果实,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军阀统治和混战连年的极黑暗时期。而与此同时,革命党人并未甘心失败,他们仍然在浴血奋斗着。
  武昌起义及各地武装起义之后,同盟会会员及立宪党人纷纷建立了军政府和民军。在武装起义于各地风起云涌之时,其部队的人数是超过当时的北洋军的。至民初裁编部队时,袁世凯所不能控制的民军大约有50万之众,并占据东南、西南大部省份。民军方面虽然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在起义中也曾相互声援,但基本上各自为政。南京临时政府虽名为全国性中央政府,而且由深孚众望的同盟会军事领袖黄兴出任陆军部总长及参谋总长,但各省军队基本上在各省长官的控制之下。而民军的成份与素质也相差很大,有的省的军事长官是同盟会的骨干,如李烈钧、胡汉民、陈其美;有的则是立宪党人,如湖南的谭延闿;还有的则是一夜之间换上革命头衔的旧官吏、旧军阀,如湖北的黎元洪、浙江汤寿潜。这些军事长官的政治观点与政治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名义上统一的军队形同散沙。同时,各省军队的组成情况也有不同,有些省的军队,是由一部分清军做为基本力量,因而军事素质较高,战斗力较强,如云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即是如此,而有的省则主要是由帮会分子,甚至招收游民、绿林为伍,因而战斗力低下。但既是这样,也引起袁世凯的恐慌,必欲去之而后快。
  袁世凯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后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决定将政府迁往北京,袁就此篡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权力,开始了他的黑暗统治。在此之后,袁一方面加强对政府的控制,同时通过对军队的裁编,来削弱异己力量。首先是在裁减军队的名义下,极力扩张北洋军队。袁于民国元年(1912年)4月军事会议,制定全国裁军计划,要求第一步把全国95万军队裁减一半,但与此同时,他却将北洋军由清末的新军9个师11万人及巡防营军4万人扩充为新式陆军12个师另16个混成旅,再加巡防军等共约30万人。他真正削减的是同盟会领导的军队,临时政府北迁之后,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处留守,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黄兴遣散军队,而黄竟以为建设时期已到,通过资产阶级的民主方式即可约束袁氏,因而大刀阔斧地积极裁军,仅两个月时间,南京附近的革命军队就三去其二,只编成3个师,在同盟会势力强大的广东,也由3个师另3万多民军减至2个师1个旅,湖南由5个师减为1个师,四川由5个师减为2个师,江西减少1个师等。当然在革命军中也有一些人对袁世凯的阴谋进行了抵制,如武汉的蒋翊武、张振武,上海的陈其美,广东的胡汉民,江西的李烈钧等人。而袁世凯则不惜采用极端手段,将蒋、张两人调到北京秘密杀害。由于当时的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方式,中国的国情及袁世凯本人都存有极大的错误认识,因而在袁世凯准备以武力消灭革命党人之时,革命党人就已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况之中了。
  2。 二次革命 民国二年(1913年)初,由同盟会联合其它团体组成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身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踌躇满志,准备着手组织内阁,以实现政党政治的理想,但3月25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国民党人企图通过议会道路执掌政权的幻想破灭。孙中山由日返沪,商讨对策,他坚决主张对袁世凯进行讨伐,但党内意见极不统一,黄兴等人以为军事上不足与袁世凯抗衡,因而主张法律解决,党内只有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孙中山的意见,4月和5月,国民党曾在上海两次召开秘密会议,但未能统一意见,做出决策。而此时袁世凯则于4月26日与五国银行团签定2500万英镑的借款协定事之后,立即准备对国民党进行讨伐。
  袁世凯的军事部署为:以第1军军长段芝贵率第2、6两师及毅军进驻豫鄂边,以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5两师及张勋、雷振春、倪嗣冲等部由津浦路与河南向南京、安徽进迫,另派海军由郑汝成率领在上海登陆,抢占上海制造局。在部署基本就绪之后,于6月9日撤免李烈钧江西都督职,14日免去胡汉民广东都督职,调任西藏宣慰使,30日又调柏文蔚为陕甘筹边使,免其安徽都督职,战争迫在眉睫。孙中山不顾党内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发动讨袁战争。7月8日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秘密到达湖口,准备进行起义,李烈钧(1882- 1946年),生于江西武宁,清光绪28年(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清光绪30年赴日学习陆军,后加入同盟会,清光绪34年从日本回国,在新军中任职,从事秘密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返回江西,任都督府总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民国初年被任为江西都督。李烈钧密抵湖口后,设立了讨袁司令部,任命林虎为左翼司令,方声涛为右翼司令,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7月12日,林虎部首先发动进攻,同日,李烈钧发布讨袁檄文及通电, 二次革命 由此开始。黄兴原不赞成武力讨袁,因而遭到党内激进派的责难,当此之时,黄自告奋勇赴南京,与李烈钧互为响应,于15日宣布讨袁,被推为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随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7月23日,袁世凯宣布通缉孙中山。
  此次讨袁战争的主战场在江西和江苏。在江西方面,7月12日,左翼林虎所部在湖口首先向北洋军李纯的第6师打响了第1枪,但由于右翼方声涛部及九江的赣军未能配合行动,致使失去先机。随后李纯部集中3个团的兵力向林虎部发动猛烈反击,林虎部受挫。而右翼方声涛部也遭到北洋军张敬尧3个营的拚死抵抗而不得前进,同时李纯抽调两个营的兵力抄袭方部左侧,方部在后撤途中,内部哗变,两个营及炮队、机关枪队投敌,使讨袁军右翼亦遭重挫。江西讨袁军在短短5天之内已呈败势。而此时,北洋军之后援则源源开往江西,7月20日,段芝贵率拱卫军抵九江,北洋第2师及中央混成旅之一部也由湖北开进江西,7月25日北洋军以主力分3路进攻湖口,讨袁军与之激战至第2天中午,被迫从湖口撤出。至此江西讨袁军败势已定,士气瓦解,至8月18日,李烈钧放弃南昌,率残部退往湖南,李烈钧、林虎等人先后出逃日本。
  在江苏方面,江苏讨袁军冷遹的第3师驻守徐州,与北洋军张勋等部在利国驿一带激战,互有进退,后因北洋军兵力增加,而讨袁军中则有部队被北洋军策反,致使战线崩溃,7月24日放弃徐州。原计划前线各军在临淮关设防再守,但后因江西及徐州战事失利,军心涣散,各师相继自行撤退,冯国璋即率北洋第2军很快渡江,黄兴于万不得已中一走了之。驻守南京的革命军在没有领导和统一指挥下,进行了极为英勇的天堡城保卫战,人自为战,血战20余天,至9月11日,终因兵力悬殊,南京失守。
  上海方面,陈其美于7月22日率蒋介石、刘福彪等部进攻北洋军盘踞的上海制造局,但久攻未下,被迫撤退。居正、钮永键防守的吴淞炮台,在北洋海军的攻击之下,坚持到8月13日终于失守。讨袁军与北洋军在四川也发生激战,四川第5师师长熊克武8月4日在重庆宣布独立,四川都督胡景平即指挥川军第1、2、3、4师及袁世凯下令由鄂、陕、滇、黔派去的援军进攻重庆,经过多次激战,至9月12日占领重庆,熊出走,四川讨袁军溃散。其它各省,如广东、安徽、福建等地虽宣告独立,且有所动作,但兵力有限,后见江西、南京两地战败,也先后取消独立,而湖南、浙江只是通电表态,旋即投降袁世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南方各省革命党人所领导的军队,全部被袁世凯打垮。大批北洋军涌入南方,南方政权基本上落入袁氏之手。大批革命党人惨遭杀害,孙中山、黄兴等人不得不再次流亡日本。
  3。护国战争袁世凯用武力镇压了 二次革命 ,消灭了革命党人在南方的军事力量之后,以为时机已到,在接受了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经过一番所谓公民表决和 劝进 之后,终于剥开伪装,于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3日 受百官朝贺 ,准备把民国5年改称 洪宪 元年,公然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举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再次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战争,正是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发生的。
  原云南都督蔡锷(1882- 1916年),湖南邵阳人,清光绪24年(1898年)入时务学堂,以梁启超为师,次年赴日留学,学习军事,清光绪30年(1904年)回国,先后在赣、湘、桂等省任学堂教官及新军总参谋官、协统等职。
  辛亥革命时,他与革命党人在云南昆明发动起义,被推为总指挥,后任军政府都督,民国二年,袁世凯调蔡入京,加以监视。民国四年8月,蔡锷与梁启超密谋策动云贵起兵反袁的计划,并于12月19日冲破袁的禁锢,绕道日本,经香港,潜回云南。与此同时,一些国民党将领如李烈钧、熊克武等人也先后抵滇,劝说云南将军唐继尧起兵讨袁。云南地处偏僻险阻之地,进则易攻,退则易守,在军事上扼险要易胜之势。 二次革命 以来,长江以南只有云贵一隅,尚未纳入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而云南又为西南边界重地,从清末就开始驻有重兵,护国战争之前,云南有陆军2个师计约2万人,这是自辛亥革命后,唯一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一支部队,其中下级军官,多为留日士官生和云南讲武堂的学生,其民主革命思想也比较浓厚。蔡锷回到云南后,统一了各派力量,召开了各界反袁联席会议,决定组成中华民国护国军,蔡锷为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官,李烈钧为护国军第2军总司令官,唐继尧为云南都督兼护国军第3军总司令官。军下设梯团(相当于旅),梯团下设支队(团)。
  护国军的战略部署为:以第1军为主力,共约9000人,出兵四川,扼长江上游,相机夺取武汉,或北出陕晋;第2军出兵两广,相机进攻湘赣,与第1军成互为犄角之势,待1、2军会师中原,再合力夺取华北,直捣黄龙;第3军居中策应,坐镇后方,负责前线补给,同时以一部进入贵州。护国军以夺取四川为首期战略目标。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云南以唐继尧等人的名义通电讨袁,宣布独立,护国军出师北征。
  此时,北洋军总兵力38万人左右,云南宣布独立后,袁世凯马上设立征滇临时军务处,调集重兵从四川、湖南、广东三个方向向云南进攻。他原以为滇、黔两省民困地贫,护国军亦不过2万多人,因而不难一鼓荡平。遂于民国五年(1916年)1月初派曹锟第3师、张敬尧第7师、李长泰第8师之一旅进入四川,连同随四川将军陈宦驻川的伍祥祯、李炳之、冯玉祥3个混成旅,以及川军周骏、刘存厚2个师总计3万余人,归第2路司令张敬尧指挥。此一路为北洋军正面进攻之主力。湖南方面,调南昌马继增的第6师、奉天第20师之一部、皖军一部,从湘西入贵州进攻云南。任马继增为第1路司令,以上两路统由曹锟指挥。另外,原计划编组第3路军,由龙济光率济军由广东经广西入云南,抄护国军后路,后因调兵困难,只派龙觐光率8000人进驻广西百色。北洋军3路总兵力共约7万人,袁世凯限令曹锟6个月内平定云南之乱。陈宦在得知云南独立消息之后,立即调伍祥祯旅至叙州布防,川军熊祥生旅驻守泸州,雷飙旅驻守泸州前沿的纳溪,另外冯玉祥旅推进至内江,以为策应。
  云南护国军第1军左翼刘云峰之第1梯团于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7日首先出发,民国五年(1916年)1月17日抵达川滇边界的新场,迅速突破伍祥祯旅的防线,将其击溃,护国军旗开得胜,并获得大量装备。20日,护国军渡过长江,直取叙州,护国军的首战大捷,使袁世凯极为震惊,严令伍祥祯戴罪立功,夺回叙州,四川将军陈宦又先后调集重兵,分数路反攻,企图夺回叙州,但未能成功。1月16日,蔡锷率中路两个梯团出发,于26日至毕节。得知刘云峰部胜利,全军振奋,遂于2月初发动泸州战役,川军旅长雷飙与蔡是湖南同乡,本人亦拥护共和,经与之联络,即决定起义,师长刘存厚,经熊克武策动也同意反正。2月1日,蔡锷率部抵纳溪,2日,刘存厚师即宣布起义,刘就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并与蔡锷军一道合攻泸州,北洋军在泸州凭险设防,此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达数万,战线长达百里,为护国军出兵以来的最大战斗。泸州守军张敬尧部拚死固守。此时,冯玉祥旅进抵叙州外围,护国军刘云峰部因主力调往泸州参加会战,因而略事抵抗,即于3月3日放弃叙州,泸州张敬尧即乘机反攻,蔡锷将部队撤到江南,并与追击的北洋军展开激战,冯玉祥、吴佩孚等部在曹锟的严督之下奋力死战,于3月7日先后夺取了江安,纳溪等城。
  护国军第3军先遣队由戴戡率领,由云南向贵州进发,1月24日抵贵阳,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并自任都督,将黔军1万多人编入护国军,戴任护国军第1军右翼总司令,兵分两路,一路由戴戡率领,出遵义,直捣重庆,2月中旬,向川黔边的北洋军发动猛攻,曾连克九子盘、青羊寺等据点,但后因北洋军不断增兵,护国军只在松坎、綦江一带作拉锯战。另一路则由刘显世的外甥王文华率领,出兵湘西,一路连克数县,迫使北洋军第1路司令马继增服毒自杀,使北洋军急调部队进行反击,3月初北洋军又相继夺回麻阳、芷江等地,护国军退出湘西。
  护国军的不利态势和北洋军的暂时胜利,使袁世凯极为兴奋,立即颁布勋位,为冯玉祥、吴佩孚、吴新田、熊祥生等人加功受勋。而其帝制活动也重又活跃起来。正当此时,护国军第2军在李烈钧率领下进入广西,广西将军陆荣廷在梁启超等人的策动下,于3月8日将粤军龙觐光部缴械,迫其投降。3月15日宣布广西独立,陆宣布就任两广护国军总司令。这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都给护国军以极大的振奋。蔡锷指挥的四川前线的护国军,在经过休整之后,3月17日转入反攻,至23日,指挥3路大军势如破竹,攻下江安、南川、纳溪,綦江、彭水等城,张敬尧负伤逃回泸州,北洋军全线崩溃,死伤惨重。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此时也全面开展军事斗争。广东中华革命军在朱执信领导下,曾于2、3月间两次进攻广州,给拥兵7万的广东将军龙济光以极大的威胁。陆荣廷在李烈钧第2军的配合下,率桂军主力进军广东,迫使龙济光于4月6日宣布独立。四川、湖南、湖北、山东等省的中华革命党人也纷纷召集旧部,运动军队,联合会党,组织起义,与云贵护国军遥相呼应。形势急转直下,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各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对袁世凯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使袁遭到沉重打击,也使其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起来。北洋军前线将领纷纷急电要求增兵,袁虽想调兵,但其旧部张勋、靳云鹏、倪嗣冲等均拒绝出兵,甚至心腹大将段祺瑞、冯国璋也不甘心再作工具,准备迫袁退位以取而代之,因此均托病而不见袁,冯国璋甚至与护国军暗通声色,并与江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将军一起通电请袁取消帝制。而其最亲信的党羽陈宦、汤芗铭等人也通电与袁脱离关系。袁世凯至此已是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不得不于3月25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在惊恐之中死去。
  (二)军阀之间的混战与护法战争
  1。军阀割据的形成护国战争打倒了袁世凯,但是根本没有触动滋生封建军阀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阀内部,即有矛盾和山头,袁死之后,便形成派系,分别依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独霸一方。另外西南各省的武装力量也都拥兵自重,野心勃勃,形成地方军阀。此外,国民党也拥有一部分控制并不十分牢固的部队。
  皖系军阀集团,以该系首领段祺瑞为安徽人而得名。段祺瑞(1865- 1936年),安徽合肥人,清光绪15年(1889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由李鸿章派赴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协助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任炮兵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深得袁的赏识。后历任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保定北洋速成学堂,军官学堂督办,因此北洋军的军官也大部分是他的门生故吏。段被称为北洋 三杰 之一。辛亥革命后,任北洋军第2军总统、湖广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段到北京历任陆军总长、内阁总理。袁世凯称帝,段消极抵制。袁死之后,段再次出任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北京政府的实权实际落入以段为首的皖系军阀手中。民国六年(1917年)6月,国会拒绝了段提出的对德宣战案,并罢免其国务总理职,段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指使他所控制的各省督军胁迫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矛盾为名,带兵入京,乘机拥溥仪复辟。段祺瑞马厂出兵,打败张勋,再次夺得总理职位,继续控制北京中央政权并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借对德宣战,编练了3个师24个旅的 参战军 ,实为段的内战主力。皖系控制的地盘主要有:安徽(督军倪嗣冲)、山东(督军张怀芝)、福建(督军李厚基)、陕西(督军陈树蕃)、甘肃(督军张广建)、浙江(督军先卢永祥,后杨善德)、淞沪地区(护军使先卢永祥,后何丰林)、河南(督军赵倜)。他通过地方军阀,掌握了大批军队,计有陆军第4师(师长陈乐山,驻浙江)、第5师(师长张树元,驻山东)、第7师(师长张敬尧,驻四川)、第9师(师长魏宗瀚,驻近畿)、第10师(师长卢永祥,驻浙江)、第17师(师长陈复初,驻湖南)、第6混成旅(旅长何丰林,驻上海)、第8混成旅(旅长靳云鹗,驻河南)、第10混成旅(旅长臧致平,驻福建)、第13混成旅(旅长吴光新,驻湖北)、第15混成旅(旅长贾德耀,驻陕西)、第20混成旅(旅长吴长植,驻山东)、第24混成旅(旅长王永泉,驻福建)、第47混成旅(旅长施从滨,驻山东)。西北边防军即 参战军 (总司令徐树铮),下辖边防军第1师(师长曲同丰)、第2师(师长陈文远)、第3师(师长马良)、边防军第1混成旅(旅长宋邦瀚)、第2混成旅(旅长宋子扬)、第3混成旅(旅长褚其祥)、第4混成旅(旅长张鼎勋)、第5混成旅(旅长李如障)。
  此外还有长江上游总司令部(司令吴光新)下辖4个混成旅,河南还有由赵倜控制的河南第1师(师长赵倜)和第2师(师长宝德全)。
  直系军阀集团,以其首领冯国璋为直隶人而得名。冯国璋(1859- 1919年),也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曾受知于李鸿章。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冯任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北京练兵处军学司正使等职,与段祺瑞、王士珍并称 北洋三杰.辛亥革命时,冯任清军第1军总统,率部抵湖北镇压革命。袁任大总统后,冯就任总统府军事处处长兼管禁卫军,后任直隶总督。 二次革命 暴发后,冯率军南下,攻入南京,即以上将军衔就任江苏都督。冯在此任内,极力扩张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袁世凯称帝时,冯也有所抵制,袁死后,冯被选为副总统,冯与段祺瑞即成为争夺北洋集团和中央政府权力的主要对手。民国六年(1917年)7月,张勋复辟,总统黎元洪被逼走,张勋旋即战败,冯进京任代理大总统职。直系的势力范围主要是:直隶(督军曹锟)、江西(督军陈光远)、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绥远(都统蔡成勋)。其控制的军队有:陆军第1师(师长蔡成勋,驻察哈尔)、第2师(师长王金镜,驻湖北)、第3师(师长吴佩孚,驻洛阳)、第6师(师长齐燮元,驻江苏)、第8师(师长王汝贤,驻四川)、第11师(师长李奎元,驻湖南)、第12师(师长陈光远,驻江西)、第13师(师长王怀庆,驻热河)、第15师(师长刘询,驻近畿)、第16师(师长王廷桢,驻江苏)、第18师(师长王懋赏,驻湖北)、第19师(师长杨春普,驻江苏)、第20师(师长范国璋,驻陕西)。另辖中央第1混成旅、第2混成旅、第3混成旅、第4混成旅、第9混成旅、第16混成旅、第17混成旅、第18混成旅、第21混成旅,及直隶第1、2、3、4、5混成旅和直隶第1、2、3补充旅,湖北第1、2、3、4、5旅,江苏第1、2、3师及第1、2、3、5、6旅。
  奉系军阀集团的首领是张作霖(1875- 1928年),生于奉天海城。甲午战争时,张投入毅军,曾被提为哨长,甲午战争结束,张退伍返乡。不久即在台安等地组织保卫团,自任团总。清光绪29年(1903年)张作霖的保卫团被新民县知府收编为新民巡防营,张任管带。光绪31年又被升为五营巡防统领,后又升为奉天前路巡防统领。辛亥革命爆发,张因镇压革命有功,控制了奉天局势,民国六年(1912年)9月,袁世凯任命张为24镇统制,后又授张中将军衔,任第27师师长。袁世凯称帝时,张乘机将奉天督军段芝贵逐走,袁被迫任其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张即将奉天军队整编为3个师另1个旅,其后又逐次吞并吉、黑两省,成为关东王。形成皖、直两系之外又一支举足轻重的军阀势力。他所控制的军队主要有陆军第27师(师长孙烈臣)、第28师(师长汲金纯)、第29师(师长吴俊升)、暂编第1师(师长张景惠)、中央第19混成旅(旅长张焕相)及奉天第1、2、3、4、5、6、7混成旅,吉林第1、2、3、4、5、6、7混成旅,黑龙江第1、2混成旅和第1、2骑兵旅。
  另外,还有晋系军阀集团,其首领阎锡山(1883- 1960年),山西五台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期间,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和黄兴的丈夫团。回国后担任山西讲武堂堂长,清末编练新军,阎担任第86标标统。辛亥革命时,山西新军起义,杀山西巡抚陆琦,占领省会,阎以革命党人身份,出任山西都督。此后,阎逐步裁撤旧军,新建陆军1个师和1个混成旅,另外在北方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如刘镇华的镇嵩军,胡景翼、杨虎城的陕军,王天纵、樊钟秀的豫军等。
  在南方,最大的军阀势力为滇系和桂系。滇系源出于清末新军第19镇。
  该镇由留日士官生蔡锷、李烈钧、李根沅等主持训练,军队素质和装备为西南各省之冠。辛亥革命之后,云贵总督李经羲及北籍将领靳云鹏、曲同丰等逃走,滇省军权由拥护共和的蔡锷、李根沅、唐继尧等掌握。民国二年孙中山发动 二次革命 失败后,袁世凯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蔡锷调到北京任将军府将军兼经界局督办,实为监视软禁。唐继尧继蔡为云南督军。唐继尧(1882- 1927年),云南会泽人,亦系日本士官生出身,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云南新军管带。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府军政、参谋两司次长。护国之役前,唐曾徘徊观望,后迫于形势,于民国四年(1915年)12月宣布独立。护国战争胜利后,唐把云南军队由原2个师扩充为8个师,不但占据云贵两省,而且挥兵四川,与四川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战事连年不断。
  唐继尧成为割据西南,风云一时的滇系军阀首领。
  旧桂系军阀首领为陆荣廷(1859- 1928年),广西武鸣人。草莽出身,后被清廷招安。清光绪33年(1907年),孙中山在镇南关起义,陆时为十营统领,率部与革命军激战7昼夜,将革命军击败。后逐步升为广西提督。
  武昌首义后,广西也宣布独立,陆任副都督。当广西新军离省参加北伐,陆荣廷发动兵变,迫使都督去职而自己取而代之。云南护国军起兵讨袁时,陆以进攻云南为由,向袁世凯索得大批饷械,趁机扩大桂军,后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便宣布广西独立,参加护国军,出兵广东,将广东督军龙济光赶到海南岛,陆由此占据两广地盘,并利用广东财富,扩大军队,势力急剧膨胀。
  势力最盛时,曾拥有7个军另1个师的兵力。滇桂两系军阀均与进步党梁启超等人有较密切的联系。
  在西南、中南还有一些具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如刘显世的黔军,刘存厚、刘湘、杨森等的川军,谭延闿、程潜的湘军,蓝天蔚、夏斗寅的鄂军等等。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人在护国战争之后,也掌握了一批部队,分布于山东、广东、福建、四川等地。但倒袁胜利后,并没有利用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武装,反而为表明与北京政府的合作诚意,主动提出收束中华革命党军队,从事和平建设。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2。护法战争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羞愤而死,南北议和,护国战争结束。
  民国六年7月,段祺瑞先怂恿张勋复辟,后又出兵打败张勋,以 再造共和 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随后宣布拒绝恢复南京临时约法和已被张勋解散的国会。因此,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军政府,以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任命张开儒为陆军总长,程壁光为海军总长,李烈钧为总参谋长,林葆怿为海军总司令,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许崇智为大元帅府参军长,方声涛为卫戍总司令,陈炯明为第1军总司令。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南北又成对峙局面。孙中山虽名为大元帅,但他手中并没有掌握可靠的军队,积极拥护孙中山的只有程壁光率领的海军第1舰队和原李烈钧指挥的驻粤滇军张开儒、方声涛2个师及广东省长朱庆润交给军政府的20个营警卫队。实际大权均在滇、桂两系军阀手中,他们不过是想利用孙的声望,以护法为名,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已。不久,他们即把孙中山排挤走。
  西南各省独立后,段祺瑞力主军事解决,武力统一。支持他的有皖系军阀和曹锟、张作霖等,而冯国璋及直系长江三督则主张和解。但冯在段的压力之下,于民国六年(1917年)9月29日下令通缉孙中山,同时军政府也下令通缉段祺瑞等4人,南北战争于十月开始。
  护法战争波及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7省,战线绵延数千里。时直属北京政府陆军部的部队共17个师43个混成旅,约47万人。而护法军所属部队及响应者只有15万人,但双方前线投入的兵力不相上下。段祺瑞的作战意图为:分兵两路,一路出兵湖南,作为进攻两广的基地,另一路出兵四川,作为进攻云贵的基地。第1期作战重点为湖南,段任命其心腹傅良佐为湖南督军,派北洋第8师、第20师,晋军第1混成旅入湖南作战;同时任吴光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率兵入川。陆荣廷则任命谭浩明为两广护法军总司令,率陆裕光、林俊廷、韦荣昌、马济、林虎等5个军分3路北上,右路军由马济率领从韶关入湖南向攸县、醴陵、长沙进攻,中路由谭浩明指挥分两路进军新宁、宝庆和衡阳、长沙,左路由程潜等指挥,自宝庆北上。冯国璋暗使属于直系的第8师师长王汝贤,20师师长范国璋消极怠战。正当南北两军在衡山、保庆、攸县一带激战之时,王、范于11月14日于前线发出通电,主张停战,并从衡山撤兵,致使督军傅良佐等人狼狈逃离长沙。粤、桂、湘联军很快进入长沙,前锋直逼岳州。11月18日,直系的江苏督军李纯、直隶督军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联名通电主张停战,迫使段祺瑞引咎辞职,冯以为夺取中央实权的时机已到,于22日下令准免段的总理职务而以王士珍代之。
  护法军夺取长沙之后,孙中山极力主张乘胜前进,攻克岳州,进而夺取武汉,以成中原逐鹿之势,但由于桂系在占领长沙后即按兵不动,而滇系军队在入川攻下重庆后也拒绝出川,使孙的设想落空。而后随着护法军在湖南前线的失利,孙中山的处境也更加困难,在唐、陆的破坏之下,孙被迫于民国七年5月离开广州去上海。
  段的武力统一计划虽一度受挫,但由于其拥有实力,且有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不久皖系又引奉军入关,并许以副总统职及两湖地盘,引曹锟出兵湖南。压力之下,冯国璋又不得不让段祺瑞再次组阁,直皖奉又联合起来发动第2期战事,此役以曹锟为总司令,以吴佩孚为第1路司令,率第3师向岳阳进攻;张敬尧为副总司令兼第2路司令,率第7师由湖北向湖南进攻,指向长沙;张怀芝为第3路司令率第5师由江西向醴陵进攻,最后3路军会师长沙。民国七年3月10日,曹锟下总攻击令,吴佩孚部向岳阳进攻,陆荣廷将湘军摆在第1线,而将桂军置于后方作预备队,湘军赵恒惕的第1师在吴佩孚部的猛烈攻击下,很快被突破防线,18日,北军占领岳阳。张敬尧率的第2路军也于3月23日攻克平江。驻守长沙的湘粤桂联军总司令潭浩明闻讯于3月25弃城逃走,26日吴佩孚率部进入长沙。4月,吴佩孚在湖南继续发动进攻,潭浩明率桂军迅速后撤,大部退往广东,程潜所率湘军孤立无援,只好于4月23日撤出衡阳,吴不战而下衡阳。北洋军在湖南的胜利,使段极为得意,一面要曹锟、吴佩孚乘胜直捣两广,一面又任命亲信张敬尧为湖南都督兼省长。曹吴出兵原是为扩大地盘,但如今打下湖南,却被他人所据,因而对段大失所望,极为不满,因此吴在占领衡阳后,即按兵不动,直军与湘军即未再发生战斗。8月,吴佩孚发表通电, 息战主和 ,痛斥段的武力统一为亡国之策。曹锟也返回天津,不久吴也率部回到河南,将部队置于京汉线保定至郑州一带,准备新的军阀战争。吴的部队撤出后,张敬尧立即被从湖南赶出,至此,护法战争结束,皖系武力统一政策,再告失败。
  3。直皖战争护法战争末期,直皖两系矛盾尖锐,双方最终决心以兵戎相见,战争已不可避免。民国七年(1918年)冯国璋代任总统期限已满,改选徐世昌为总统,次年冯病死。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的新首领。曹锟(1862- 1938年),直隶天津人。清末为北洋军第3镇统制。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军第3师师长,直隶督军要职。吴佩孚(1873- 1939年),山东蓬莱人,清末秀才。先投淮军聂士成部当兵,后改投袁世凯,入保定武师范学堂,民国四年(1915年)晋升为第6旅旅长,两年后升任陆军第3师师长。直系依仗英美的支持,联合奉系和西南军阀,与皖系对抗。而皖系则自恃有日本的支持,并有参战军做武力后盾,亦不示弱。在吴佩孚撤防北上,河南易督,靳云鹏倒阁,撤换安福系,罢免徐树铮等一系列问题上,直皖两系矛盾激化,段祺瑞宣布讨伐曹锟、吴佩孚。民国九年(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
  在这一阶段里,中国内战的中心由南北军事对垒,转为北洋军内部为争夺北京政权而厮杀。
  战前,皖军按战时体制组成定国军,由段祺瑞任总司令,徐树铮任总参谋长,段芝贵为前敌总司令,西路由曲同丰指挥,东路由徐树铮指挥。战争开始时,段将边防军第3师开赴廊坊,陆军第9、13、15师向芦沟桥、长辛店、良乡、窦店、房山、琉璃河一带进发,南苑的飞机队也进入待命状态。
  直系也组成讨逆军,分为两路,吴佩孚任前敌总司令,兼西路指挥,沿京汉线北上,曹锳为东路指挥,驻守京奉路,王承斌驻守郑州总策应。另奉军第27、28师也开进关内,分布于京奉、津浦路和马厂、军粮城一带。从双方兵力分布看,直军南扼京汉线,且河南、湖北、湖南连成一片,又与西南军阀结盟,因而无后顾之忧,东面与奉军联合,一起占领京奉、津浦路,西北方面还有亲直系的军队,在京直一带的皖军虽兵力不少,但处于四面被围的态势,皖军显然不利。
  两军的主要战场在高碑店、涿州、杨村和廊坊一带。7月14日晚,皖系边防军第1师向直系第3师进攻,直军经过激战,退出高碑店;同时东路的皖军由梁庄、北极庙向杨村的直军进攻,直军弃杨村退守北村,仅距天津18里。前2天,直军在东西两条战线均避皖军之锋芒,诱敌深入,伺机反攻。7月16日,两线战场情况突变,吴佩孚向高碑店撤出后,即采用侧翼迂回,突击穿插的战法,由固安向北猛攻,将边防军第3师击溃,师长陈文远负伤而逃,直军占领南庆、长安城等地,切断曲同丰边防军第1师和刘询第15师的后路。刘之第15师原是冯国璋从南京带来的卫队改编的,其中许多人心向直系,因此一旦被包围,旋即投降。17日,吴佩孚指挥直军与曲同丰的边防军第1师大战于涿州北,第1师此时已是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第1师最终被歼,曲同丰被俘。至此,西路皖军全军覆没,总指挥段芝贵只身逃走。18日直军进占琉璃河,20日抵长辛店、芦沟桥,直逼京城。
  东路皖军与直军曾相持于北仓,后由于奉军一营抄袭皖军后路,直军开始反攻,奉军两个旅16、17日抵天津,且武器装备较好,直奉两军并肩作战,17日收复杨村,直下廊坊,皖军不支而溃,徐树铮也只身逃回北京。7月19日段祺瑞引咎辞去本兼各职,以应付败局。23日直奉军队进驻北京,段祺瑞多年苦心经营的皖军,不过5日之内即顷刻瓦解。
  直皖战争结束后,徐世昌下令撤销对曹、吴的处分,免去段的各项职务,撤销西北边防军,通缉在逃的徐树铮、段芝贵等人,解散安福俱乐部,皖系从此衰落。
  4。粤桂战争和第二次护法战争直皖战争结束不久,南方又爆发粤桂战争。孙中山在护法战争时,被迫从广州到上海,南方军政府大权落入滇桂军阀手中,孙中山即把希望寄托在陈炯明的粤军上面。陈炯明(1875- 1933年),广东海丰人,清末秀才出身,辛亥革命时,被推为广东副都督,后任都督。孙中山一直想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后即把朱庆润的20营省长亲军交给陈率领,但该部队在广东受桂系排挤,只好向福建发展,称援闽粤军。至民国九年(1920年)已发展到2万余人,编为2个军,陈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许崇智为第2军军长。陆荣廷视其为心腹之患,因而极力想消灭之。民国九年7月,陆以进攻在闽皖军为由,进攻陈军。孙中山利用军阀之间矛盾,联合皖系闽督李厚基和滇系唐继尧共同对付陆荣廷。8月16日,粤桂之战开始,粤军分3路向广东进军,陈炯明利用孙中山的影响并提出广东人不打广东人的口号,因而所向披靡,粤军很快占领了河源、陆丰、海丰,逼进惠州。9月下旬,在朱执信等人的策动下,地方军阀李福林等部宣布脱离桂系,响应粤军。10月22日粤军攻占惠州,桂军全线崩溃,岑春煊、陆荣廷纷纷逃走,29日,粤军进入广州。11月28日,孙中山等人由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军政府,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南北对峙再度形成。
  与粤桂战争几乎同时,四川又爆发了一场川、滇、黔军之间的混战,滇系唐继尧在护国战争之后,即把四川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对川军进行分化,并极力要去掉在川的国民党人、四川督军熊克武。熊克武(1885- 1970年),四川井研人,清末东渡日本学习陆军,并加入同盟会,任总部评议员,回国后,任同盟会四川主盟人,多次策划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曾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后,任蜀军总司令, 二次革命 时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护国战争时,又在四川起义讨袁,后历任四川督军等职。民国九年3月,唐继尧下令免去熊的四川靖国军总司令职,任命四川军阀吕超、刘湘为靖国军正副司令,并命在川的滇军和黔军进攻熊克武部,川、滇、黔战争因而于5月下旬爆发。6月10日,熊部被迫退出成都,吕超进入成都。至9月,熊克武又卷土重来,以驱逐客军为号召,联合各部川军反击,分路向成都、重庆及川南进攻。9月5日川军复占成都,吕超逃跑,川军乘胜直追,滇军第2军军长在沪州城外战死,滇黔军全部被赶出四川。黔军返回贵州后,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即策划推翻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的活动,十一月王的妹夫何应钦与谷正伦率部进入贵阳,刘被迫辞职。而滇军撤出四川后,在第1军军长顾品珍率领下,也倒戈相向,进军昆明,使唐继尧于民国十年(1921年)
  2月辞职,出走香港。
  在粤桂战争和川滇黔战争结束后,民国十年(1921年)4月,广州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长,李烈钧为参谋长,顾品珍为滇军总司令,卢焘为黔军总司令,赵恒惕为湘军总司令。随即准备开赴广西,消灭桂军。而陆荣廷也在直系的支持下,准备反攻广东。6月,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率部由肇庆挺进梧州,许崇智由北江入桂,李烈钧率滇、赣军,谷正伦率黔军也分路进入广西。粤军在进攻梧州之时,桂军刘震寰于前线宣布独立,粤军不攻而克梧州,并由此西进,击破高雷、钦廉一带的桂军,李烈钧在桂西北也率部准备进攻桂林、柳州,各地桂军纷纷宣布独立,陆荣廷大势已去,7月16日,通电辞职,逃往龙州,第二次粤桂战争结束,两广统一于民国政府之手。
  孙中山于此时立即准备北伐,11月15日,在桂林设北伐大本营,集中4万兵力,准备出征,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发布北伐动员令,至12日前锋部队进入湖南,孙中山同时与皖、奉军阀联络,逐步形成反直三角同盟。但陈炯明坚决反对孙中山的主张,而且暗中勾结吴佩孚,并联合赵恒惕,阻止北伐军入湘,并于3月21日在广州刺杀了支持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3月26日孙中山改变计划,督师回粤,免去陈的大部职务,陈即准备叛变。孙中山于5月4日再发北伐令,新设大本营于韶关,改从江西出兵北伐,以李烈钧为总司令,许崇智为总指挥。于6月13日北伐部队攻克赣州,而后挥兵吉安,直逼南昌。正当北伐军乘胜前进之时,陈炯明发动兵变,5月18日,陈军叶举等部自广西返广州,通电要求恢复陈的职务,6月1日孙中山从韶关回到广州,16日,叶举等人发动兵变,包围总统府,炮击孙中山住所,孙中山在永丰舰与叛军相持50余日,终因反攻无望,于8月9日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而告终。
  5。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皖战争后,直奉两派军阀势力急剧膨胀,双方势均力敌,民国十年底,张作霖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而直系则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坚决抵制,矛盾由此日渐激化,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奉系一直积极备战,并联合了段祺瑞的旧部,同时与孙中山联络,结成反直同盟,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在军粮城组成镇威军总司令部,张自任总司令,孙烈臣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张作相、张景惠分别为东西路指挥,陈兵于津浦路和京汉路北段,直系则把大本营设在保定,以吴佩孚为总司令,由冯玉祥、王承斌、张国熔分任3路总指挥,抽调两湖及陕西的直军集中于河南。从兵力和装备上看,奉军强于直军,奉军入关的部队就有12万人,直系只有10万人,且1/3的兵力需用于巩固后方,奉军的火炮机枪也强于直军。但奉军部队素质较差,战斗力不如直军。
  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29日,战争于东西两线同时爆发。东线奉军在张作相指挥下,发动猛攻,直军在奉军骑兵冲击下,退至任丘、河间一带,奉军一度对直军形成包围之势。在西线的直军也遭到奉军炮火的猛烈袭击,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吴佩孚于30日亲往西线督战,以主力迂回攻击奉军侧后,而奉军第16师原系冯国璋旧部,突然于此时倒戈,致使西线奉军放弃芦沟桥、长辛店,向东北方向溃退。东线奉军受西线战局影响,也被迫后撤,张学良所率第2梯队,虽战斗力很强,也取得一些战果,但大局已定,于事无补了。直军乘胜出击,在马厂一带消灭奉军7000余人。奉军放弃杨柳青,移军至北仓,在军粮城又与直军2万展开苦战,奉军再败,直军前锋直抵芦台,奉军至此全线失败,士兵战死2万,伤与逃万余,被俘近4万,入关部队所剩不多。5月4日,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张作霖本兼各职。6月3日,张作霖自任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自治,北京政权遂由直系所独占。
  6。江浙战争直系军阀独揽北京政权后,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各种反直势力深感压力,于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正式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双方又在寻找新的战机。浙江督军卢永祥和淞沪护军使何丰林原为皖系,而江苏督军齐燮元为直系将领,直系千方百计想将上海和浙江划入自己势力范围,因而此一战势不可免。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齐借口卢永祥收容了直系军阀孙传芳击败的福建皖系臧致平、杨化昭部队,向卢发动进攻,战端即开。直系为打败卢永祥,动员了苏、皖、闽、赣、鄂、豫6个省的直军共5个师零5个旅,共4万多人,由齐任总司令,分路向上海、长兴等地发动进攻。卢永祥则将其所属部队及从福建退入浙江的皖军组成淞沪联军与之对抗。9月3日,两军在黄渡相遇,战争爆发。上海为两军争夺焦点,因而双方均将主力集中于淞沪周围,反复激战于黄渡、安亭、浏河、南翔、罗店、青浦、嘉定之间。后孙传芳率部由闽入浙,防守仙霞岭的卢军一部倒戈,浙江战场激变,卢永祥被迫放弃浙江。9月25日孙传芳进入杭州。
  之后,齐指挥各路直军全力进攻淞沪,扫清上海外围,直抵龙华。10月3日、卢永祥通电下野,14日齐军进占上海,江浙战争结束。
  7。第二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几乎与江浙战争同时进行。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念念不忘雪耻,在日本的全力扶植下,积极整顿军旅,以图再起。吴佩孚也想吞并东三省,但为避免两线作战,便计划先消灭卢永祥,然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奉军,张自然知道吴的意图。因此在江浙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张作霖即以援卢为由,组织镇威军,自任总司令,将奉军编为6个军,并以海空军配合,于9月15日分两路向热河直军发动进攻。此时的奉军与两年前相比,已有长足进步,武器装备亦远远超过直军,且直军不仅实力不如奉军,又内部矛盾重重,由此开战之时,直军已处于下风。直军为对付奉军的进攻,曹锟急召吴佩孚由洛阳抵京。9月18日,吴任 讨逆军 总指挥,任王承斌为副总司令,任彭寿莘为东路指挥,兵出山海关;王怀庆为中路指挥,兵出喜峰口;冯玉祥为西路指挥,兵出古北口。吴佩孚以东路为重点,志在出山海关,以中、西路牵制奉军,另在烟台、大沽口集结大批船只,准备乘虚直捣东三省。
  由李景林、张宗昌及吴俊升指挥的奉军猛攻中路王怀庆部,直军很快被打垮,奉军连克开鲁、朝阳、凌源、建平等地。负责支援王怀庆的冯玉祥,虽前方连电告急,冯却因不满吴佩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而按兵不动,与胡景翼、孙岳等人密谋倒戈。冯在战前即与张作霖、段祺瑞有联系,与南方国民党也有接触,因而此时冯玉祥且行且止,观望成败。
  在打败中路直军的同时,直奉两军主力决战于山海关。奉军投入的为姜登选、韩麟春、张学良、郭松龄等精锐部队,而直军也是吴佩孚的嫡系。吴佩孚亲至秦皇岛督战,东路直军第1军固守山海关,奉军虽以猛烈炮火及飞机轰炸直军阵地,直军伤亡惨重,但进攻始终未能得手。直至奉军从直军侧后,攻占九门口,才打破一缺口。吴佩孚为挽回颓势,将第3师等主力投入战斗,但也未能击退奉军,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战死1万多人。
  正当直奉两军决战未分胜负之时,10月19日晚,冯玉祥率其第3军日夜兼程回师北京,截断京奉、京汉铁路,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迫其下令免去吴佩孚职务,逐清帝出紫禁城,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同时请段祺瑞复出维持局面,将部队改编为国民军。这一突然事变,使直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10月26日,吴佩孚率6、7千人回救北京。此时张宗昌、李景林部直趋滦州,并向天津疾进,山海关的奉军全面出击,将大部直军包围在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几乎全部被俘。吴佩孚自山海关到达天津,仍想在杨村一带集结兵力,准备再战。但为时晚矣,在国民军和奉军的逼迫之下,匆匆从大沽口乘船南逃。从此,以北洋劲旅第3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曹吴直系军事集团走向衰落。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京政府又被奉系军阀和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合控制。
  8。奉、直与国民军之间的混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国民军作为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北方崛起,其首领冯玉祥(1882- 1948年),安徽巢县人。16岁入伍,清末转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历任队官,管带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冯在其所在的20镇密谋举兵响应革命,但失败。民国成立后,冯经陆建章力荐任左路补备军第2营营长,后因镇压白狼起义有功,冯升任第16混成旅旅长,冯即以此为起家资本,直皖战争时,扩编为1个师,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又扩编为1个师零3个混成旅。北京政变后,建立了庞大的国民军军事集团,其中包括冯玉祥的国民1军,有6个师零8个旅,胡景翼的国民2军和孙岳的国民3军。其控制的地盘有北京、河北、河南、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等地。但冯的进步倾向也为北洋各实力派所忌。奉军在战后势力急剧膨胀,势力一度达到上海、江苏、安徽、河北、山东的督军也都由奉系军阀充任。在长江流域则仍然是直系的势力范围。当时在浙江另树一帜的是直系军阀孙传芳(1885- 1935年)。
  他是山东历城人,清末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即在北洋第2镇任下级军官。民国后随第2师驻湖北,历任团长、旅长。民国十年夏、孙任陆军第18师师长,率鄂军各部抗击赵恒惕湘军,为吴佩孚赏识,任其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后调任陆军第2师师长。后奉曹锟之命率部入闽,被任命为福建督办。江浙战争后,孙任闽浙巡阅使。各派势力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又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战。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孙自任浙、闽、皖、赣、苏五省联军总司令,分兵进攻奉系军阀。奉军为缩短战线保存实力,将部队从上海、南京一带撤至徐州,从此东南五省成为孙的势力范围。接着又发生郭松龄的反奉战争。郭原为奉军主要将领,曾留学日本,受过革命影响,对张作霖不满,因而与冯玉祥密约倒张。民国十四年11月23日,率4个军,从滦州回师东北,兵至巨流河、辽沈震动,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干涉,郭兵败被杀。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直奉为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又联合起来。张作霖的奉军向山海关进攻,原属奉系的直鲁联军从山东向河北进攻,直系则从湖北向河南进攻。阎锡山也向山西的国民军进攻。帝国主义的炮舰也在大沽口向国民军炮击,威逼国民军后撤,国民军在各系军阀的联合进攻下,在南口苦守了5个月之久,最终被迫放弃华北,退至绥远河套地区,北京政权又落入奉直军阀手中。
  (三)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1。黄埔军校的建立孙中山因未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而长期与南方军阀纵横联合,却始终不得结果。民国十二年初,他组织了东西两路讨贼军,打败了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大元帅职,组织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两次护法战争的失败,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使孙得到极大的教训,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必要性。孙中山回到广州后,即开始筹建军事学校。同年8月,派蒋介石赴苏俄考察,10月苏联顾问鲍罗廷抵达广州。民国十三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宣告国共合作形成。大会还通过了创办军官学校案。
  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任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三人组成校本部,为军校最高领导,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政治部负责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先后由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人任主任。
  由廖仲恺、胡汉民、邵元冲、汪精卫、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瞿秋白任政治教官。教授部和训练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训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军事总教官何应钦,军事教官刘峙、张元祜、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胡树森、沈应时、陆福廷、王俊等,另外还有一批苏联教官。邓演达为学生总队长。
  军校仿照苏军模式建立了党的组织,成立了国民党特别党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并且实行党代表制。共产党在军校中也秘密成立了特别支部。军校成立之后不久,即建成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营长蒋鼎文、刘峙、刘尧霞,党代表缪斌;第2团团长王柏龄、营长顾祝同、沈应时,党代表王登灜,民国十四年4月,教导团又扩编为旅,称之为党军,旅长何应钦。
  刘峙、顾祝同、钱大钧、卫立煌、冯轶裴、沈应时等为团级军官。
  黄埔军校从创立至民国十六年国共合作破裂,共招收了7期学员,培养了1。5万多名军事人才,其中第1期为640多人。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武装奠定了基础,因此军校曾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黄埔军校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国共分裂后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骨干,而另一部分学员则成为中共武装的中坚。
  2。第一次东征与平定杨刘叛乱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在创立了黄埔军校,组建了革命武装后,力量迅速扩大,民国十三年10月,军校师生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军威。是年冬,孙中山北上,退据东江的陈炯明,以为时机已到,与粤南军阀邓本殷勾结,并暗中联络滇桂军阀,准备进攻广州。民国十四年1月,广州大本营决定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而陈也组成了援粤军,集6万余人向广州进逼。2月,东征军分3路进兵,总司令为杨希闵,左路为杨希闵的滇军,中路为刘震寰的桂军,右路为许崇智的粤军和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教导团。右路因有黄埔学生军作先锋,战斗力极强,连克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深圳等地,扫清广九路之敌后,直趋东江门户淡水,敌军固守待援。
  蒋介石、周恩来指挥何应钦、王柏龄两个教导团奋勇攻击,将敌击溃,随后又消灭援敌万余人,乘胜直下海丰、陆丰,之后又下潮安。就在右路军与陈炯明部决战之时,杨、刘不仅按兵不动,反而乘黄埔军及粤军进据潮汕之时,杨希闵竟由河源一带撤兵,使陈之林虎部得以集中兵力抄右路军的后路,广州大本营急调陈铭枢、吴铁城部增援。3月13日,双方在河婆一带展开激战,教导团仅1000余人,奋勇抗击10倍之敌,伤亡惨重,但仍坚持到下午援兵赶到,急袭敌指挥部,林虎军大败而逃,固守惠州之敌亦因绝望而投降,4月20日,东征军进入惠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在东征期间,唐继尧以为有机可乘,又知悉孙中山在北京病危,便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从云南出兵广西,并与杨希闵、刘震寰及段祺瑞、陈炯明、邓本殷及香港当局等密谋,夺取广东政权。杨、刘将部队秘密开回广州。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东征军回师广州,保卫政权。5月下旬,东征军从潮州、梅县一带返回。六月初,杨、刘发动叛乱,攻占政府机关,6月5日,代大元帅胡汉民下令免去杨、刘职务,命令各军全力平叛,任蒋介石为平叛总指挥,从6月11日开始,经过两天激战,终将杨、刘镇压,歼敌2万,收复广州,杨、刘逃往香港,广东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3。国民革命军的建立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通过决议,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将建国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7月3日设立以汪精卫为主席的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编组国民革命军第1、2、3、4、5军,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半年,又增编了第6、7、8军。
  第1军由蒋介石任军长。蒋介石(1887- 1975年),浙江奉化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赴日本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时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从事交易所投机生意,后逐步取得孙中山的信任,被派往苏联考察军事,民国十五年(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参加了两次东征。何应钦任第1军副军长。何应钦(1890- 1987年),贵州兴义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民国五年(1916年)回国后任黔军第4团团长兼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参加护国之役,任第5混成旅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军事总教官,任教导团第1团团长,参加两次东征,以棉湖、惠州诸大捷,递升旅长、师长。第1军下辖3个师,第1、2师由黄埔军校2个教导团发展而成的党军第1旅扩编而成,在部队改编时,值廖仲恺被刺,蒋借机驱逐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其第4师被改编为第1军第3师。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何应钦接任第1军军长,此为蒋介石的嫡系。
  第2军军长谭延闿(1876- 1930年),湖南茶陵山人。光绪年间进士,清宣统元年(1909年)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湖南参议院议长,后杀害焦达峰等人,夺取湖南都督职位,并加入国民党。在军阀混战中曾三度出任湖南都督等职。第2军由建国湘军改编而成,该部队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谭延闿与赵恒惕发生战斗后由湘军中分化出来,南下依附孙中山的。第2军下辖4、5、6师。
  第3军军长朱培德(1889- 1937年),云南盐兴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曾两次追随孙中山北伐。第3军下辖第7、8、9师。
  第4军军长许崇智(1886- 1965年),广东澄海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在日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曾任福建陆海军总司令,建国粤军总司令,国民党广东省省长兼军事厅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
  8月廖仲恺被刺,许于9月被逐后,由李济深接任。李济深(1886- 1959年),广西梧州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曾任粤军第1师参谋长,代师长。第4军由建国粤军第1师编成,此部队源于援闽粤军,以后为大总统警卫团,粤军第1师。在5个军中战斗力最强,辖第10、11、12、13师及独立团,独立团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和黄埔军校中一部分共产党员组成。
  第5军军长李福林(1874- 1952年),广东番禺人。清末曾组织忠义军,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任都督府警卫营长,广惠镇守使,广州市市政厅长。第5军辖第15、16师及独立师。
  第6军由程潜任军长。程潜(1881- 1968年),湖南醴陵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长,护法战争期间任非常大总统府陆军部长,后又任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长。该军由建国改鄂军和吴铁城的独立1师及建国豫军、建国鄂军、建国赣军组成。辖第17、18、19师。
  第7军由李宗仁任军长。李宗仁(1890- 1969年),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小学毕业,曾在陆荣廷旧桂军中任营长。孙中山发动粤桂战争时,李宗仁起兵响应,被委为粤桂边防军第3路司令,后与黄绍竑、白崇禧合作,形成新桂系,将陆荣廷、沈鸿英再次打败,并战胜唐继尧,在广西的统治地位逐渐巩固。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辖9个旅,其中4个旅由李宗仁率领出师北伐。
  第8军军长唐生智(1889- 1970年),湖南东安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湘军第4师师长兼湖南善后督办,因实力增强,遂起取代赵恒惕督湘之心。同时暗中与广州国民政府联络,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唐、赵矛盾激化,唐生智以武力迫赵去职,率部进入长沙,后拥赵湘军反击唐军,唐败退衡阳,投广州加入国民党,被委以第8军军长。下辖4个师及一个独立师。
  国民革命军成立前后,国民党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孙中山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25日病逝于北京。8月,廖仲恺被刺,汪精卫、蒋介石夺碍军政大权。随后又发动了第二次东征和南征,终使广东根据地统一,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一)北伐前期的战事
  1。北伐前夕的南北军事形势北伐战争前夕的国内总形势,仍然是南北两大阵营的对峙。在南方是国共合作的革命阵营。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宣言的鼓舞和共产党人的宣传动员之下,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但至五月,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召开国民党二中全会,通过整理党务案,罢免了中共党员担任的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排斥了黄埔军校和第1军中的中共党员,并逼汪精卫出洋,随后蒋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集党权、军权于一身。
  在北方,直奉联合打败国民军后,北洋军阀形成三大势力:张作霖的奉系雄据东北,原属奉系的张宗昌、褚玉璞则占有直鲁;孙传芳为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踞苏、赣、皖、闽、浙诸省;吴佩孚的直系则控制豫、鄂、湘。
  湖南当时为军阀赵恒惕统治,赵长期与吴勾结,以保持其统治。唐生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起兵反赵,4月,吴佩孚即任命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打败唐生智,唐急向广东国民政府求援。5月,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及第4军叶挺独立团先期入湘作战,拉开了北伐的序幕。6月5日,广东革命政府通过国民革命军迅即出师北伐案,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以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白崇禧为总参谋次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2。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北伐军时有8个军,10万之众,而北洋军阀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三支势力的总兵力则有70万,虽敌众我寡,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北伐军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长驱直入的战略,先击破吴佩孚,再消灭孙传芳,最后讨伐张作霖。吴佩孚在两湖有10万军队,但其主力正于北方围攻国民军,而张、孙两人都可能一时采取观望态度,以取渔翁之利,这正有利于北伐军战略意图的实现。
  北伐军入湘后,由第4军第10师、12师、叶挺独立团、第7军和第8军组成北伐前敌指挥部,由唐生智任总指挥。北伐军分路连克株洲、醴陵、湘潭、宁乡等地,7月11日占领长沙,叶开鑫弃城向平江、岳阳退却。8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长沙决定,以第4、第7、第8军直取武汉,第2、第3军集结于醴陵、攸县,警戒江西孙传芳的部队,第6军及第1军第1、2师为总预备队,随主力前进。8月18日,李宗仁率第7军猛扑平江,于第2天占领之,唐生智指挥第8军也于22日攻克岳阳。由湘入鄂大门洞开,叶开鑫部退据湖北境内粤汉铁路要冲汀泗桥。
  北洋军阀对孙中山的历次北伐,向来视为乌合之众,因而此次北伐,吴佩孚开始时亦未重视,仍率直军主力猛攻南口国民军。及至接到湖南守军惨败的消息,武汉形势告急,吴佩孚始仓促率直军主力南下。8月25日,吴抵达武汉,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痛斥湘鄂将领无能,决定急调1个混成旅及1个团驰援汀泗桥,吴亲自督战,决心死守汀泗桥,待直军主力全部到达后,再与北伐军决战,并要孙传芳从江西出兵夹击北伐军。北伐军则不给吴以喘息之机,决定以4路会攻汀泗桥,以第4军陈铭枢、张发奎2个师由崇阳、通山抄攻汀泗桥,以第7军一部取道蒲圻进攻汀泗桥,以第8军之一部助第7军进攻,第8军何健,刘兴2个师渡江取嘉鱼,抄其后路。8月25日,张发奎师发起进攻,开始了汀泗桥战役,直军拚死坚守,双方殊死争夺,汀泗桥曾4度易手,至26日夜,黄琪翔率一部夜袭敌军阵地,与之展开白刃格斗,终于突破敌军阵地,27日拂晓北伐军全线发起总攻,外围阵地已被突破,扼守铁桥的直军只好后退。第4军突破汀泗桥后,沿铁路线追击敌人,武汉天险门户,终为北伐军所得。
  同日,吴佩孚从武昌乘军列率陈家漠与刘玉春第8师一部、张占鳌第13混成旅急驰南下,准备增援,但此时汀泗桥、咸宁均已失守,吴佩孚只得在贺胜桥附近,重新集结,并构筑纵深配备的防御阵地,准备固守,并再次电促孙传芳出兵。8月28日,唐生智进抵咸宁,指挥贺胜桥战斗。第4军、第7军迅速攻入敌军阵地,第4军负责攻取铁桥,尤为英勇,前仆后继,反复冲锋、肉搏。吴佩孚乘火车在前线督战,以卫队手执大刀来往压阵,后退者死,吴曾亲自手刃退却长官数人,悬首于贺胜桥上。然而败势已定,无可挽救,溃兵者愈众,吴只好乘车而逃,贺胜桥又落入北伐军之手。此役俘敌3000多人,歼敌数千,获炮20多门,枪3000多支。鄂南决战为北伐以来最激烈的战斗,北伐军5天之内连克两桥,特别在贺胜桥与吴佩孚面对面的交锋,将一代之枭雄打得一败涂地,大振了北伐军的声威。第4军自出师以来,连战连捷,由此而获铁军称号。鄂南两桥易手,使武汉门户大开。
  吴佩孚逃回武汉后,立即布置武汉防守,以徐图恢复。他以刘玉春的第8师、吴俊卿的第3师、陈家漠的第25师,及宋大霈、余荫森、张占鳌、马济等残部和吴本人的卫队为武昌守备军,任刘玉春、吴俊卿为武昌城防正、副司令。另派高汝桐第14师沿长江沿岸布防,刘佐龙据守汉口,陈家漠为武汉防御总司令。在军事会议上,吴声泪俱下,拔刀斩案,要部下同心同德决一死战。
  9月1日,北伐军3路齐出,直逼武汉。中路由第1军、第4军、第7军主力进攻武昌,左翼由第8军及夏斗寅的鄂军进攻汉阳,右翼以第1军一部进攻汉口。9月3日和5日,北伐军连续发动对武昌的总攻,第4军叶挺独立团和黄琪翔第36团极为英勇,蒋介石、邓演达、李宗仁也亲往前线指挥。
  因直军据险固守,拚死争夺而未能得手。因而决定暂停攻势改而封锁围困。
  汉阳方面,9月5日,中共领导的汉阳兵工厂工人大罢工,拒绝给直军提供武器弹药,守军刘佐龙师,见大势去矣,遂开城投降,北伐军进占汉阳。随后唐生智率所部进攻汉口,何健率2师及刘佐龙一部强渡汉水,激战至深夜,在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下,终于击溃靳云鹗的守备部队,9月7日晨,汉口被攻克。时吴佩孚正在汉口李家墩司令部,突遭炮火袭击,急率总部人员乘火车逃跑,直军此时兵败如山倒。北伐军乘胜连克孝感、黄陂、应城、广水,并于16日经血战攻克南北要冲武胜关。吴佩孚移至河南信阳。武昌此时已是孤城一座,而一直观望的孙传芳认为时机已到,便集中其主力于江西,准备乘船沿江西进,解武昌之围。北伐军总司令部因此决定立即开辟江西战场,调李宗仁的第7军开赴鄂东以阻击孙军,以陈可钰为攻城司令,对武昌实行军事封锁。9月25日,孙传芳的一个旅乘船在黄石等地登陆,向大冶前进。
  刘玉春知悉后,组织敢死队向外突围,但未能奏效。武昌被围已长达1个月之久,城内守军弹尽粮绝,突围不成,孙传芳的援军又被李宗仁第7军在大冶击退,致使军心涣散,守军将领吴俊卿、贺对庭等人已无心再战,迭次与北伐军议和议降。10月10日,北伐军向武昌发起总攻,吴俊卿第3师打开保安门,接应北伐军入城,北伐军全歼守敌2万,俘刘玉春、靳云鹗等直军将领。至此,吴佩孚在两湖的部队,除少数外均被歼灭,北伐军实现了首先消灭吴佩孚的战略目标。武昌克复之后,国民政府从广州北迁武汉,形成了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局面,把大革命推进到轰轰烈烈的高潮之中。
  3。北伐军在江西战场的胜利当北伐军在两湖取得胜利之时,又在江西开辟了新的战场,准备实现第2期战略目标:消灭孙传芳的军阀势力。江西为孙传芳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当时孙传芳虽掌握苏、皖、浙、闽、赣五省地盘和二十几万军队,但形成这一集团,为时不过一年,孙的地位并不巩固,各省的军阀头目并不完全听命于他。因而在北伐战争初期,他并不想过早投入战斗,同时也怕吴佩孚吞并他,于是采取旁观的态度。当北伐军入湘及至攻下岳阳之前,吴佩孚即迭次电促孙出兵湖南,孙均婉拒。实际上是想借北伐军与吴决战,消耗双方力量,待吴失败,他便取而代之,成为直系军阀首领。当北伐军进攻武汉,吴佩孚失败在即,孙传芳开始行动。先与奉系达成和平协定,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北伐军,8月下旬,孙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从苏、浙、皖抽调兵力,组成援赣军,任命卢香亭为总司令,率兵入江西,并命邓如琢,周荫人等部从福建袭扰广东。9月又派马登瀛旅乘船出援困守武汉的直军。9月3日,北伐军第2、3、6军进入江西,何应钦率第1军一部进攻福建,北伐军与孙传芳的战争拉开序幕。
  孙传芳把在江西的部队编为5个方面军,第1方面军司令邓如琢,第2方面军司令郑俊彦,第3方面军司令卢香亭,第4方面军司令周荫人,第5方面军司令陈调元。邓如琢部在大庚岭及萍乡一带阻击朱培德部、周荫人部出兵广东;孙传芳率另外3个方面军、陈调元部由武穴西进,解武昌之围;卢香亭部由修水、铜鼓出湘鄂边,抄北伐军后路;郑俊彦部为总预备队,孙设司令部于九江江面的军舰之上。
  北伐军也于9月初将主力转到江西战场,共分兵3路,以第2军和第5军各一部为一路进攻赣南,攻克赣州后,沿赣江北上;以第3军和第2军主力进攻赣西,连克宜春等地,在新喻与孙部发生激战;以第6军和第1军第1师为一路,进攻赣西北,先后攻克修水、铜鼓、高安。三路最后计划合攻南昌。此外,李宗仁的第7军扼守沿江,切断江西、湖北两敌的联系。何应钦亦从广东进军福建,牵制江西。9月19日,第6军军长程潜见南昌空虚,即令19师乘虚进攻,在南昌城中工人学生的支持下,一夜占领南昌城。但由于第6军孤军深入,友邻部队未能迅速跟进,而孙军主力并未被消灭,且南浔铁路也未能被切断,致使孙传芳将郑俊彦第10师等主力迅速从九江运往南昌,同时命令邓如琢回师北攻,克期夺回南昌,孙本人也从济南赶赴江西亲自督战。在其指挥下,邓如琢自樟树分兵向南昌进攻,郑俊彦部也从九江进至乐化,对南昌成南北夹击之势,位于南昌的第6军腹背受敌,形势告急,乐化一战,孙兵力雄厚,炮火猛烈,同时又有背水一战之决心,而第1军王柏龄之第1师战斗力弱,王临阵怕死脱逃,致使作战失利,北伐军又弃守中行车站,南昌以西赣江北岸尽为孙军所占领,城郊也被邓如琢部包围,第6军19师在米生街与孙军发生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北伐军伤亡惨重,战线开始崩溃。情急之下,第6军急请第3军增援,而第3军未至,第6军被迫于23日退出南昌,撤往奉新。北伐军首战南昌,克而复失。
  南昌重为孙传芳占领后,孙军与北伐军处于对峙胶着状态,集结于南浔线上的孙军约5万人,与北伐军1、2、6军对垒;集结于赣江东岸的邓如琢、蒋镇臣等部3万多人与北伐军第2、14军对垒。孙制定了3路进攻计划;南路由郑俊彦率领自高安方面进攻北伐军,目标直指长沙;中路由谢鸿勋率领由武宁、修水,进攻湖北通山;北路由陈调元、王普率领从武穴渡江取新阳,于咸宁、蒲圻间截断武长路,然后与中路会师,解武昌之围,并约吴佩孚在武胜关反攻。此时北伐军也制定了再夺南昌的作战计划:即北守南攻。北线以第6军在奉新一带防守,调战斗力较强的第7军至南浔路参加作战,第3军在西山万寿宫一带作战,第2军主力横渡赣江,由清江北上丰城,第14军及第2军一部向吉水、承丰、抚州方面进攻,最终形成对南昌的包围,切断南浔路,与孙军决战。至9月下旬,北伐军在江西战事发生转机,很快进至南昌外围。此时,蒋介石也亲临江西督战。李宗仁第7军于9月底经过激战,取得箬溪战役的胜利,肖灭孙军主力谢鸿勋1个师。同时,孙军对朱培德部的进攻也被击退。蒋介石因此下令发动反攻,以朱培德第3军进攻中行,程潜第6军及薛岳第11师进攻建昌,李宗仁等7军进攻德安,鲁涤平率第2军及刘峙第2师进攻南昌,但北伐军各军又未能协调行动。第6军进攻修水失利,朱培德军猛攻中行未果,10月11日,鲁涤平、刘峙率部冒敌人炮火搭云梯攻城,与守军展开白刃战,守军纵火驱敌,大火延烧数日,繁华之南昌城尽成灰烬,双方血战5日,北伐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围。蒋介石因指挥失误为各军将领深为不满。
  北伐军受挫后,进行休整,并由湖北调来第4军张发奎、陈铭枢2个师及新编的贺耀祖师,实力大增。同时总结了两次进攻南昌失利的教训,即应全力切断南浔铁路,从而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把主攻方向放在南浔路中段,待取胜之后,再决战南昌。而此时孙传芳的后方却出现了不稳的局势。10月10日武昌克复之后,浙江省长夏超于10月16日宣布归顺国民政府,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周荫人的第4方面军在北伐军入闽后也宣布起义,苏皖军队皆知孙传芳末运将至,亦均有弃暗投明之意。但孙传芳仍在做最后一搏,将主力仍置于南浔线,成一长蛇阵,以为首尾可以相应。北伐军在调整部署后,于11月2日,发动总攻,李宗仁第7军当日即攻克德安。第4军及贺耀祖师合攻回马岭,亦攻克之,将颜景崇部歼灭。第7、4军即转向涂家埠,将守敌击溃。第1、6军亦击败孙军,占领乐化,贺耀祖师乘胜进攻九江,九江被占领后,孙军各残部无路可逃,只好投降,北伐军共俘敌5万余人。至此,南浔路已完全被北伐军控制,孙军被迫退守南昌,而所余残部心无斗志,在强大压力之下,出城投降。  11月8日北伐军进入南昌,孙传芳潜逃南京。9日将沿铁路撤退的孙残部全部缴械,计缴枪4万余支。至此,孙传芳在江西战场投入的10万兵力,绝大部分被歼,江西全境遂告肃清。江西战场的胜利是北伐军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不仅粉碎了孙传芳夺取两湖,进窥两广的企图,巩固了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而且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这对于北伐军平定东南,西进川黔、及至北伐奉军,都具有战略意义。
  4。革命势力在西北西南的扩张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军在直奉联军的进攻下,返回西北,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在库伦经与国民党人徐谦、于右任、顾孟余等人接触,加入了国民党,赴苏考察后又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了解。6月,冯派代表到广州与国民党接洽与国民革命军一致行动,国民军在北方参加北伐问题。北伐开始后,8月17日,冯玉祥回国,23日被任命为国民军国民党代表,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而此时正是国民军最困难之时,8月,国民军于南口战败,部队仓惶撤退,军心涣散,大部分部队被其他军阀收编或击溃,至五原集中的部队已不足3万人。地处陕西的国民军处境也极为困难,西安已被刘镇华围困达半年之久,甘肃也不稳固。冯玉祥回国后,采取了固甘援陕的方针,派佟麟阁、孙连仲2师入甘肃,将甘平定。
  9月17日,冯玉祥于五原召开誓师大会,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司令部,并就任总司令。此为国民军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北伐军在东南的作战发生重要影响,迫使奉军不敢轻易南下,在未来的对奉战争中,国民军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五原誓师后,冯以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驰援西安,11月中旬,击溃刘镇华的镇嵩军,西安之围终于被解。  12月初,肃清陕西全境,使陕甘绥三省连成一片,巩固了国民军的根据地,国民军也迅速发展到20万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冯玉祥准备东出潼关,进击豫鄂,与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冯在中共的帮助下完成北伐准备,准备率主力分兵3路向湖北、河南、山西、绥远四省推进,同时命归降的刘镇华部进兵河北。
  北伐军的节节胜利,也使西南军阀产生动摇,北伐军进入湖南时,贵州省长周西成为保其地位,即接受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及9路军总指挥之职。驻守湘西的黔军袁祖铭及王天培、彭汉章也投向国民军,彭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王为第10军军长,袁为左翼军总指挥。但当吴佩孚南下武汉时,袁和彭又投吴叛变,后被北伐军平定,黔军中只有贺龙的川黔边防军第5路军真心参加北伐,被编为独立第15师。至北代军攻克武汉后,四川各路军阀也纷纷脱离吴佩孚,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杨森就任第20军军长,刘湘为第21军军长,赖心辉为第22军军长,刘成勋为第23军军长,刘文辉为第24军军长,邓锡侯为第28军军长,田颂尧为第29军军长。后云南军阀也接受改编,龙云为第38军军长,胡若愚为第39军军长。由此西南基本为国民革命控制。但由于各路军阀本性所在,又未经过根本改造,因而时有反复,局势并不稳定。
  5。北伐军在闽、浙、苏、皖、沪、宁的胜利北伐军在江西取得胜利之后,平定福建已成必然。听命于孙传芳的周荫人掌握着福建的军政大权,任福建军务督办兼第12师师长,辖3个师另4个旅共3万多人。为策应孙传芳在江西的作战,周荫人趁广东国民革命军兵力单薄,分兵3路进攻广东,于10月初攻占潮安、饶平、大埔等地。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对福建取守势,派第2、5军之一部驻粤赣边,控制周荫人及监视江西之敌,以第1军军长何应钦率第3师、14师、独立4师和25师之一部分驻兴宁、梅县、三河坝、潮安、汕头、黄岗等地,警戒福建之敌,保障广东安全,并伺机进攻福建,时广东防御兵力仅万余人,但周荫人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且省内民军蜂起,给周以极大干扰。8月上旬,国共两党均对闽军开展策反工作,疏通曹万顺、杜起云两旅,使形势有利于国民革命军。
  经过一番紧张备战和调遣部署后,10月9日,双方在粤闽边界的永定、松口同时开战。闽军主力集中于松口、蕉岭,而国民革命军则集中力量先打周荫人司令部所在地永定。国民革命军谭曙卿第3师从县城侧后抄袭,展开激烈攻势,周荫人在城中亲自督战,进行抵抗,正当此时,曹万顺、杜起云两旅及李凤翔师倒戈反周,周军人心动荡,不战自溃,周荫人仅率10余人逃走。
  11日,永定城为革命军所占。之后又回师松口,与闽军激战9个小时,将其击溃。永定、松口战役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将入闽作战的第1军第3师、第14军第2师及起义收编的第17军合编为东路军,以何应钦为总指挥。后为加强力量,又命第14军赖世璜加入东路军作战。10月27日,第14军分两路入闽。第7军由上杭沿汀江向北推进,两军配合占领长汀,东路军也相继占领漳州、泉州、莆田等地,节节胜利,直逼福州,12月初,由赣入闽的第2军又占建瓯,切断闽浙之间的联系。在国共两党的共同策动下,孙传芳驻闽海军宣布起义。福州留守司令李生春也易帜反正,国民革命军于12月9日不战而下福州,周荫人余部逃往浙江,福建全省为国民革命军占领。
  在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奉系军阀张作霖从 中立 转为公开敌对,决定出兵援孙援吴。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在天津召开联合会议,决定组成 安国军 ,张作霖就任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制定了反攻计划。孙传芳驻守浙江前线,由浙江反攻江西;张宗昌率直鲁军继后援孙,担任苏北、皖北防务,然后分兵进攻鄂东和江西;张学良率奉军沿京汉路援助吴佩孚。但浙江军阀对孙传芳联奉不满,害怕其势力控制浙江。在夏超宣布独立被镇压后,孙传芳又于12月扣押了有意输城于北伐军的浙军第1师师长兼省长陈仪,而改任其亲信孟昭月为浙军总司令。随后孙将在浙江的部队重新编为5个方面军,准备与北伐军殊死一搏。
  民国十六年1月7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即先攻取浙江、淞沪,消灭孙传芳主力,然后合攻南京。北伐军编为3路,东路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以第1军为主,辖6个纵队,分2路由赣东和闽北进攻浙江,夺取杭州、上海,此为主攻方向。中路由蒋介石任总指挥,以第3、6、7军为主,亦分2路,江右军3个纵队由程潜指挥,由赣北入皖南,策应东路军作战,江左军3个纵队由李宗仁率领由鄂东出皖北,阻击直鲁军,并相机夺取寿州,合肥等地;西路军由唐生智为总指挥,以第4、8军为主,除固守武汉外,8军主力进军河南,控制京汉线南段。另设由朱培德为指挥的总预备队于南昌、九江,策应全局。
  北伐军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初入浙后,与孙传芳部首战于富阳,激战数日,孟昭月指挥浙军偷袭北伐军阵地,北伐军第26军周凤岐部伤亡惨重,作战失利,被迫放弃富阳,沿钱塘江边打边撤。孟昭月新胜之余,又率浙军分3路向兰溪、龙游,衢州方向前进,并三面包围衢州,另2路敌军也抵达淳安、寿昌,开化一带,占领了萧山、绍兴,并向宁波推进,局面危急。
  1月17日,北伐军增兵,准备反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赶赴衢州,决定分3路反击浙军,27日北伐军发动反攻,中路第1军首先攻占龙游,29日右路军击破汤溪,孟昭月当晚由兰溪逃走,中路军不战而下兰溪,浙军余部纷纷溃退,北伐军取得汤兰战役胜利。2月初,北伐军迅速推进,一战严州,二战桐庐。本来守军不弱且地形有利,无奈军心已散一触即溃。革命军乘胜向杭州进军。2月15日起,中路军先后攻克新登、富阳,守军几乎悉数被歼,左路军进抵余杭,右路军占领诸暨、萧山,完成对杭州的合围。  17日晨,孟昭月率2万多人退走嘉兴、松江。北伐军18日进入杭州,19日占领绍兴,先锋已达嘉兴,上海已遥遥在望。
  北伐军在浙江战场取得胜利之后,立即布置进军苏、皖,攻取沪、宁的作战计划。决定东路军的第1、2、3纵队沿沪杭线进攻上海,第4、5、6、纵队及中路军的第2军进攻苏、锡、常一带,两路协同围歼浙沪之敌,而后与江右军会攻南京。此时孙传芳将余部2万余人全都布署在上海周围的松江、青浦、苏州一线,虽宣称要决战到底,但已成强弩之末,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为防止孙被彻底消灭,直鲁军派万余人分赴上海、松江、南京、镇江等地助战。3月13日,两军在蜀山、张诸、溧阳一带展开激战,14日北伐军攻克张诸、蜀山、宜兴,占领溧阳,至20日,各纵队分别占领沪宁线上黄村、奔牛、吕城、常州、丹阳等地,切断上海与南京的联系。北伐军此时重新布署,东路军由白崇禧率领第1、2、3纵队进攻上海,第4、5、6纵队配合,主力进攻松江之敌。在中共组织的工人赶制出的装甲车配合下,北伐军与直鲁军激战两昼夜,于3月21日夺取松江,上海门户已开。何应钦即命各部向上海进攻,1师占龙华,26师至梅家街,21师进占苏州,海军进攻吴淞,上海已为北代军四面合围。但为了避免与帝国主义直接冲突,奉蒋介石之命,北伐军突然停止前进,直至3月21日,上海工人在中共领导下,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2天的激烈巷战,终于取得胜利。白崇禧这才率部进入上海。
  在北伐东路军进攻沪宁和沪杭线的同时,中路之江右、江左军也在安徽展开攻势。江右军在程潜指挥下,自九江出发向安徽边界进攻,江左军则由李宗仁指挥由鄂东向安庆进击,之后则进攻芜湖、合肥,为合攻南京扫清道路。3月初,江左军包围安庆,陈调元在安庆宣布参加国民革命军,就任第37军军长,王普也在南陵投诚任第27军军长,叶开鑫就任新编第5军军长,安庆及皖南即为北伐军所占。江右军则同时向芜湖进军,3月8日不战而进芜湖,17日攻克当涂,又先后攻下丹阳、漂水,击溃驻守的直鲁军,江左军也占领合肥、寿州、六安、蚌埠等重要城市。
  至此,不仅安徽已基本被北伐军占领,而且南京也处于江右军和江左军的三面包围之中。3月20日,程潜命包围南京的各部队向南京外围各据点发起猛攻,经3日激战,陆续攻克陶镇、秣陵关、龙都镇、江宁镇,直逼南京近郊。何应钦所率东路军也到达镇江。  23日,程潜下令总攻南京,当天即突入南京城,孙军与直鲁军仓惶溃逃,北伐军俘虏4000余名,缴枪3000余枝,炮百门。此役虽遭英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但北伐军仍然胜利占领南京。
  至此国民革命军基本控制了东南五省和上海、南京,孙传芳军大体上被消灭。
  北伐军夺取上海、南京后,东南五省及宁沪由蒋介石控制,他即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携手,准备消灭共产党,建立其自己的独裁统治。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进行了大屠杀。
  4月15日,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第二届常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严厉声讨了蒋介石并决定开除其党籍,免去其本兼各职,蒋原任司令的第1集团军归军事委员会直辖。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史称 宁汉分裂.
  (二)北伐后期的战事
  1。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使革命统一战线急剧分化,中国政局出现了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蒋介石以南京为中心,占据东南五省及淞沪,得到英美列强和江浙财阀的有力支持,并与西南军阀相呼应,从三面包围武汉政府。但其军队数量虽多,却大都是刚刚收编的军阀部队,战斗力不强,暂时不能对武汉方面发动进攻。北方的奉系军阀,控制着北京政权,并联合直鲁军、孙传芳和吴佩孚的残部,组织安国军,进兵河南,随时准备进攻湖北。而武汉国民政府方面则面临着严重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封锁和蒋奉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因而只有集中力量打破军事包围,才会有新局面的出现。当时在军事战略上存有不同意见,唐生智、张发奎等人主张进行东征,消灭蒋介石,中共方面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也主张东征,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和苏联顾问亦不同意北伐。主张北伐的是汪精卫等人,希望通过北伐,将当时还是反蒋的冯玉祥从陕西接出来,于河南会师,否则东征讨蒋无必胜之把握,而奉军则可能乘虚夺取武汉。最终,武汉革命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与冯军配合,打败奉军,打破包围,扩大根据地,然后再讨伐蒋介石。
  此为第二次北伐。计划为:首先是冯玉祥的国民军自陕西进兵河南,同时武汉北伐军北上,两军会师于郑州、开封,而后争取阎锡山的加入,由冯玉祥率国民军继续北伐,彻底消灭奉军,而武汉北伐军则转向东南,消灭蒋介石。武汉国民政府以唐生智为第1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下辖3个纵队,于4月21日沿京汉线向河南进军,陆续集结于驻马店一带,然后兵分3路,由张发奎指挥的右路为主力,进攻汝南上蔡,直指开封,中路负责京汉线正面作战,左路则在京汉线西侧作战。
  当时河南奉军有8万余人,共4个军。奉军企图以一部牵制北伐军于驻马店一带,而主力迂回北伐军后方。5月4日,双方在西平、上蔡,临颖同时发生激战,投入西平战斗的是北伐军中路之36师,血战2日,因奉军援兵大至而未能破城。奉军此时投入战斗的兵力已达3万多人,北伐军决意在此与奉军决战,因此也集中主力会攻西平城,至17日傍晚,终于破城,奉军大败,向漯河、郾城方向溃退,北伐军乘胜追击,于21日克漯河,下郾城。同时张发奎的右路军也在上蔡与奉军展开激战,血战至17日,双方伤亡惨重,战斗处于胶着。后北伐军第36团、第73团增援,第73团即原叶挺独立团,生力军的加入,终使奉军不支而溃败。奉军退至沙河北岸构筑第2道防线。5月23日,贺龙独立第15师首先突破防线,攻占逍遥镇,26日北伐军又攻克临颖,奉军士气一落千丈,全线崩溃,北伐军沿京汉线追击前进,29日进占中原重镇许昌,30日攻克新郑。
  第二次北伐开始后,冯玉祥也于五月初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司令,分兵6路出陕西。中路由冯玉祥率领,出潼关经洛阳向郑州推进;右路军由孙连仲指挥,出紫荆关,经南阳直指郑州;左路军由徐永昌指挥经太原出娘子关进逼石家庄;东路军由刘镇华指挥,出兵河北;南路军由岳维峻指挥,经洛宁向洛阳;北路军由宋哲元指挥出宁夏、进攻察绥,牵制奉军。
  冯军出兵后,在武汉北伐军的配合下,进军顺利,5月26日攻克洛阳,俘奉军2万余人,27日又抢占孟津,沿陇海路向东疾进,直逼郑州。在河南的奉军此时已被压迫在郑州、开封一带,处于冯玉祥和武汉北伐军两面夹击之中,处境危险。为保存力量,奉军放弃郑州、开封,全部撤往直隶和山东,30日,冯玉祥部进占郑州,6月1日,武汉北伐军与冯部在郑州会师,6月2日,贺龙部进占开封,两军会师中原计划胜利实现。
  2。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蒋介石集团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之后,也决定继续北伐。蒋于5月1日下达北伐命令,将北伐部队分为3路,第1路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由镇江攻扬州,前趋淮海;第2路由蒋介石自任总指挥,陈调元为前敌总指挥,沿津浦路向北进攻,第3路由李宗仁任总指挥进袭津浦路以北,向皖北进军。5月11日第2路军渡过长江,15日向浦口直鲁军发动进攻,至18日攻占定远、明光、沙河集等据点,肃清津浦路南段之敌。  20日第1路军也渡江向扬州进攻,激战2天后攻克,第3路军亦占领临淮关和蚌埠,张宗昌等人率部退去徐州,北伐军乘胜直追,于6月2日攻克重镇徐州,直鲁军大部退入山东,江北的孙传芳部也放弃淮阴,退往山东,至此,宁汉双方主力都集结于陇海线上。
  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中原会师后,双方于6月10日召开郑州会议,冯取得了控制河南的大权,而武汉方面分共企图也已露端倪。几天之后,冯玉祥又应蒋介石之邀,参加了徐州会议,冯被蒋介石拉了过去,并在自己的部队中开始清党,汪精卫等人从郑州回武汉后,即准备分共,7月15日开始,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在此之后,宁汉双方逐步合流。
  3。国民党军的继续北伐和东北易帜在宁汉对立之时,桂系李宗仁等联合何应钦逼蒋下台,国民党内部为争夺领导权和地盘而陷于一片混乱。南京政府的北伐军也于8月全部撤回江南。孙传芳乘此之时集合余部,于8月发动了龙潭战役,企图反攻南下,占领南京,经过7、8天激战,孙军终于彻底被消灭。在北方,冯玉祥和阎锡山也与张作霖、张宗昌陷于苦战。冯玉祥在占领郑州、开封之后,即面对奉军与直鲁军的巨大压力,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又不能指望其立即北援,冯自己虽号称有20万之众,但其中收编的杂牌军队极多,且装备极差,因此只有去争取阎锡山。冯于9月以直隶京津地盘为条件,与阎结为同盟,对奉军开战。
  张作霖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先全力讨阎,阎军先胜后退,至11月即退守雁门关、蔚州、井陉一带,至次年1月,孤城涿州也终于不守,晋军7000人投降奉军。冯玉祥则于10月向直鲁军展开进攻,但开战不久,第2路军即有3个师叛投张宗昌,并切断陇海路,冯军自身大乱,前线各军纷纷溃退,直鲁军连克归德、民权、兰封、考城,直逼开封。冯玉祥为击破正面之敌,将其嫡系布署于杞县一带,从10月23日至26日,两军展开决战。27日,冯预备队韩复榘部投入战斗,突破直鲁军阵地,11月1日,孙良诚部占领兰封,直鲁军战线崩溃。是役俘直鲁军3万余人,获铁甲车5辆、大炮40多门、枪无数,冯军大胜。
  兰封大战后,张宗昌决定乘何应钦部还未渡淮河前,再集中兵力击溃冯玉祥的部队。张宗昌以诸玉璞为前敌总司令,右路总指挥为刘志陆,集5万人进攻考城,直逼开封,中路由徐源泉为总指挥,亦率5万人沿陇海线向西推进,左路由张敬尧指挥3万余人向杞县、太康推进。冯玉祥为对付直鲁军进攻,将部队撤回,再次将主力集中于兰封以东,太康、杞县一带。11月16日,刘志陆率右路军进攻守考城的刘镇华军,攻势极猛,但中、左路心有余悸,畏缩不前。冯即以主力迂回刘志陆部后方,将其包围,经5月激战,俘敌2万多人。消灭刘部之后,冯部孙良诚、韩复榘、石友三、鹿仲麟等部同时发动进攻,至12月1日,韩复渠部攻占砀山,3日直抵徐州城下,并占领陇海车站,切断了津浦路,将张宗昌、孙传芳困于徐州城中。同时,何应钦也率部沿津浦路北上,14日何、冯两军向徐州发动总攻,张、孙率部逃跑,徐州再次被克。
  蒋介石于八月被迫下野之后,桂系虽打败唐生智,占有两湖,但并未能掌握南京政府的党政军大权,汪派在唐生智被赶走、张发奎回广东后也失去支撑力量。在各派力量斗争与妥协之下,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蒋介石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宣布复职,南京国民政府任蒋为北伐军全军总司令并兼第1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3集团军总司令,稍后又任命李宗仁为第4集团军总司令。2月,蒋介石赴徐州,与冯、阎商讨消灭奉军的作战计划。决定蒋率第1集团军沿津浦路北上,冯玉祥之孙连仲部进攻京汉路,孙良诚部进攻鲁西,阎锡山第3集团军防守雁门关和娘子关牵制奉军,第4集团军为总预备队。时北伐军总兵力达100万人。面对北伐军的逼人态势,张作霖于2月12日在北京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布署作战计划。将安国军编为7个军团,孙传芳率第1军团,由济宁进攻徐州,切断北伐军第1和第2集团军的联系,张宗昌率第2军团担负津浦路正面作战任务,张学良、杨宇霆的第3、4联合军团担负对晋军及冯玉祥之孙连仲部作战,张作相第5军团担负对晋军商震部作战,诸玉璞的第7军团担任对冯玉祥主力作战,吴俊升第6军团为预备队。
  4月7日,国民党中央发表《北伐宣言》,蒋介石随即通令各军分路向奉军和直鲁军发起进攻。鲁南津浦路为第1集团军的进攻重点,刘峙的第1军团先后攻克枣庄、台儿庄、韩庄、沙沟、临城等地,直鲁军虽有6万之众,并在台儿庄一带筑有半永久性阵地,但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几天之内阵地即被突破,此役俘敌近2万人。张宗昌部退往腾县、界河一带,企图再守,但又被刘峙部击溃,追击中俘敌3万余。同时,右翼陈调元的第2军团和方振武第4军团也连克丰县、沛县等地,进逼济宁,中间虽遭孙传芳部反击,但在冯玉祥部支援下,于4月16日占领济宁,孙部在突围时,被冯玉祥部围歼,4月22日,第1、2集团军在泰安会师,继而占领新泰、莱芜,27日,蒋冯于前线会晤,决定进占济南。  29日,第1集团军攻占龙山,切断胶济线,5月1日,攻进济南,张宗昌、孙传芳逃走。是役,北伐军俘敌4万余人,缴枪3。7万余支,炮百余门。但立即引起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干涉,制造了 济南惨案.最后经蒋冯等会商,决定第1集团军绕过济南,沿津浦路继续北进。
  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为解山西之围,也于4月6日对奉军开战。双方大战于安阳,彰德一带。因冯玉祥开战时后方不稳,樊仲秀起兵反冯,使冯军一时不能全力以赴,故前线先以死守对付。而奉军为打破彰德冯军阵地,日夜以大炮轰击,并以步兵连续冲锋肉搏,双方死伤惨重,冯军坚守阵地20余日,奉军不能突破,至四月底,晋军突破奉军防线,出太行沿京汉线前进,奉军恐后路被断,乃主动后撤。冯军乘机攻占彰德并开始反击,5月1日,奉军全线后退,冯下令全线追击,3日攻克邢台,5日收复大名,16日抵石家庄,与晋军会合。
  冯阎两军会师后,决定冯军向京汉路以东发展,阎则率晋军2个军团沿京汉线正面前进,商震率晋军第1军团沿京汉线以西地区前进。5月中旬,晋军徐永昌部与奉军激战于方顺桥,两军几经拉锯,阎军死伤枕藉,几乎支撑不住,阎锡山急派赵承瑷等部出击奉军背后,奉军始溃,晋军占领方顺桥,5月31日占领保定。
  此时津浦线张宗昌、孙传芳残部已退至沧州,蒋冯两个集团军已渡过黄河进入直隶,阎锡山、白崇禧的部队也沿京汉线越过保定。5月30日,张作霖在北京怀仁堂召开军事会议,认为已不可再战,遂与南京政府代表达成协议,和平交接北京,6月3日,张作霖秘密离开北京,4日于皇姑屯被日军炸成重伤,不治而亡。奉军陆续撤离京津地区退回东北,6月6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0日占领天津。北伐结束。
  6月20日,张学良被推为奉天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四、民国前期的军事制度
  (一)北洋军阀军队的军事制度
  1。北洋军阀军队的组织机构和编制北洋军阀的军队基本上是由清末新军转化发展而来的,因而其确立和沿用的军事制度有许多都是继承了清末新军的制度,当然也有不少变化和发展。
  北洋军阀军队的最高统帅机关名义上为北京政府陆军部,北京政府首任陆军部长为段祺瑞,后因各派势力的消长而曾频繁更迭。另内阁中还有海军部,统领海军事务。北洋军以师和混成旅为独立单位,此是从清末新军的镇和混成协演化而来的。袁世凯在位时,北洋军实为其一人所控制,师和混成旅直接听命于袁氏和陆军部。时共有北洋军11个师,16个混成旅,另外还有姜桂题的毅军,倪嗣冲的安武军、张勋的定武军等旧式军队。袁死后,北洋军分裂为皖、直、奉三大系及一些地方军阀势力,陆军部也就基本上形同虚设,各师和混成旅也都只服从自己派系首领的命令。此时的北洋军也急剧扩张,皖系拥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直系拥有16个师,28个混成旅,奉系拥有4个师,19个混成旅。在后来的连年军阀混战中,各派势力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变化极大,但其军队建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民国初年,在各省区还设立了都督一职,为省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袁世凯于民国三年(1914年)将其改称为将军,民国五月(1916年)袁死后又改称督军,就任各省将军及稍后的督军者,绝大多数为当地驻军长官,如民国九年(1920年)任浙江督军的卢永祥即兼第10师师长,河南督军赵倜兼河南第1师师长,湖南督军张敬尧兼第7师师长,江西督军陈光远兼第12师师长,黑龙江督军孙烈臣兼第37师师长等等。此种情况极易造成拥兵自重、割地而据祸国殃民的结果。因而民国十一年(1922年),黎元洪曾提出废督裁兵的主张,但支持此主张的吴佩孚等人,实际上是想借此来削弱其他军阀势力的力量,其结果只能是督既不能废,兵也不可裁。在此之后,吴佩孚为统一权力,特别是加强其对军队的直接控制,又在直系内部进行了 削藩 活动,即将直隶督军王承斌所兼第23师,河南督军张福来所兼第24师,湖北督军肖耀南所兼第25师,山东督军郑士瑜所兼第5师的师长职务统统开去,结果引起诸将的激烈反对,及至成为直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督军之下,于各省重要地区还设立护军使一职,如淞沪护军使,负责管辖该地区军务,而于其它地区设镇守使一职。
  民国元年(1912年)8月,袁世凯颁布了陆军军官制表,中国从此正式采用军衔制。仍为清代军官3等9级制的演化,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民国还把清时的镇、协、标、营、队、排,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陆军部民初时还制定了陆军平时编制,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每团3营,每营4连;骑兵团,每团3营,每营4连;炮兵团,每团3营,每营3连;工程兵营,每营4连,辎重兵营,每营4连。
  2。征兵制度和培训制度
  北洋军的兵源主要有三。第一是募兵,主要招收青年农民入伍当兵。由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剥削严重,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而中国近代工业又非常之少,吸纳不了大量农民加入工人队伍,因而应募当兵也成为当时农民的一种 出路.连年的战争使经济更加凋敝,同时也对兵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当时募兵制是北洋军补充兵源的重要手段。冯玉祥在陕西就任第16混成旅旅长时,就曾派人到冀、鲁、豫偏僻农村,招收大量贫农子弟入伍。另一种为征兵制,计丁抽兵,带有强迫性质。此制从清末新军建立时即开始实行,延续至民国。还有一种就是收编其他军阀势力的军队和土匪、民军武装。这在民国早期是最常见的一种扩大军队的方法。
  一次军阀混战后,各军阀势力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收编军队的方法。如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队的力量极大扩张,就是因为收编了皖系的军队。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和冯玉祥的国民军实力大增,也主要是因为收编了直系的军队。由于军阀之间的混战,各部队的渊源、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只要许以好处,晓之利害,在战争中阵前倒戈者比比皆是,实为一大奇观。
  在士兵训练方面,北京政府曾于民国二年(1913年)颁布《步兵操典》,基本上是照搬清末颁布的《新定步兵操法》。主要训练科目为:战斗一般之要领、攻击、防御、追击、退却、夜战、持久战等。
  在军官培养方面,北洋军很注重利用军校培养青年军官。开设军官学堂是清末编练新军时即有之事,时较著名的有天津武备学堂,北洋军官学堂(保定),云南讲武堂等,培养了一大批新军骨干。并派遣了一批青年军官出国深造,他们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和日本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北洋军的高级将领。至民国以来,北洋军保留并发展了这些军事学校和军官培养制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的军官学校是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及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和东北讲武堂是培养训练基层军官的学校。其所学的战术、兵器、地形、兵制、筑城等教材,都是翻译日本士官学校的。陆军大学原为清末的陆军预备大学堂,是培养中高级军官的学校,其招收的学员都是曾毕业于各军官学校或讲武堂的在职军官,其主要课程是团以上的战术和司令部工作,还有战史、统帅纲领、战略学、军制学、后勤等课程。在北洋军分裂成各个派系之后,这种军官培养制度仍然保留下来,如奉军就有自己的东北讲武堂,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奉军卧薪尝胆,加紧准备,其中就特意成立了军官学校,并规定全军师旅以上的参谋长一律由军校出身的军官担任。吴佩孚在直军中也设有学兵团、讲武堂、军官讲习所,并计划在军中轮训各部队军官,以增强部队战斗力。当然在军官的使用、提升方面,封建的裙带关系是非常严重的,任人为亲,非嫡系不用是非常普遍的。
  3。武器装备及兵种北洋军以陆军为主,有少量海军,后来又拥有一些空军。陆军中又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当时也有通讯兵,时称 交通旅团 ,至北洋军阀后期,开始有无线联络系统。当时的军事装备相当庞杂,相当多的武器装备购于外国,由于军阀部队的不同派系,因而出售武装的国家也不相同,有日、德、法、英、比、俄等国,也有一部分出自国内的兵工厂,当时最有名的兵工厂为汉阳兵工厂,上海制造局等,另外,奉军在东北还有奉天兵工厂,吴佩孚在河南有巩县兵工厂等等。步枪当时主要是日制65式,德国造毛瑟枪及国内兵工厂的仿制品,机枪主要为马喀沁机关枪,大炮主要是德制克虏伯山炮和陆炮。
  北洋海军主要是由清末海军演化而来,力量并不强,舰只也很少。在护法战争前,海军第1舰队10只舰艇投向孙中山,成为国民革命军的海军前身。
  另在北洋军阀统治后期,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曾加强海军力量,单独设立了海军司令部和海军军官学校。但总的来说海军是非常弱小的,由于北洋军阀打得完全都是内战,因而海军也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
  空军在北洋军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皖军在直皖战争中就曾使用过,其在北京南苑有一航空队,但那时飞机不过数架而已,主要用于侦察和威慑敌人。吴佩孚的直军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飞机,并实地投入过战斗。吴曾计划从其 幼年兵团 中抽选航空人员。空军力量最强的是奉军,仅民国十二年(1923年)前后,就曾从法国定购最新式的飞机2批,共40架,并于各战略要地修筑机场和材料库。
  西南军阀及各地方军阀,因其军队制度与北洋军队的大致相同,因而略述。
  (二)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制度
  1。国民革命军的组织机构及编制国民革命军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统率下的建国粤军、建国湘军、建国鄂军、建国福军和黄埔军校的教导团等改编而成,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15日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其最高统帅机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首任主席为汪精卫,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由蒋介石接任,并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军委会由广州北迁武汉,后又迁至南京。军委会下设海军局、航空局、军需局、参谋团和政训部等机构。
  国民革命军从建立至次年北伐开始前,共编了8个军,其后在北伐过程中又收编了大量旧军阀的军队,在北伐军平定东南五省占领沪宁之后,国民革命军共达35个军之多。西北国民军五军誓师后,也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民国十六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将国民革命军编为2个集团军,蒋介石为第1集团军司令,冯玉祥为第2集团军司令。旋即发生 宁汉分裂 ,南京方面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下辖3个方面军共12个军另2个独立师。武汉方面,唐生智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2个方面军6个军9个独立师。
  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蒋介石宣布复职,重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下辖4个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任第1、2、3、4集团军司令。
  国民革命军的编制为每个军辖3个师,或另加一个教导师,每个师3个团,每个团3个营,每个营3个步兵连,每连士兵百名左右。每团还配有机枪连、侦察连、通讯工兵连、卫生连、后勤连、补充连。每师设警卫营、炮兵营、补充营、通讯连、工兵连、供给连等,每师编制为5500人左右。
  国民党军队也实行军衔制,前期基本上与北洋军队的军衔制相同。
  2。兵源及军校培训制度国民革命军这一时期军队扩充主要依靠招募与收编旧军队。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党 一大 时曾提出要将现在的募兵制渐改为征兵制,但由于当时缺乏巩固的地方政权,征兵制很难实行。国民革命军在北伐之初,只有四万人,因高举革命旗帜,以打倒军阀、列强为目标,所以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所到  之处许多青年参军。另一方面则是在战争过程中大量收编旧军阀的军队。有些是经过战斗,将战败之敌收编,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战斗,如滇、黔、川的军阀部队,阎锡山的晋军等等,不过是换了番号而已。
  北伐后期,国民革命军号称百万之众,其中大多数均属此类。
  在军官培养方面,国民革命军主要依靠黄埔军校,民国十五年(1926年)
  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李济深为副校长,张治中为教育长,每年招收18- 20岁的高中生千余人,学制3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相当多一部分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及后来的高级将领,但在当时,由于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都成立时间太短,培养的人数有限,而北伐战争的形势又发展极快,因而只有由广东出发的国民革命军特别是蒋的第1军中有黄埔生作骨干,而这些部队的高级将领基本上是由北洋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和留学的士官生担任。其它收编的旧军队则基本仍由旧军官主持。
  3。国民革命军的政工制度国民革命军当时又被称为党军,这是由于国民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此为国民革命军军队制度中的一大特点,国民革命军实施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党的领导。党代表,代表党执行对所辖部队的管理和统帅,军队主官则专司军队编组、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凡有关军队的文件、命令等,均需有党代表签署方能生效。国民革命军成立之初,由汪精卫通兼8个军的党代表。党代表和党部一直建到连上,政治部则建在团以上单位。这是与旧军队的长官个人负责制完全不同的新式军队体制。当时在国共合作时期,许多共产党员也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各级党代表,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武器装备及兵种国民革命军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武器装备生产保障系统。只有在夺取武汉之后,才拥有了大型兵工厂。因此国民革命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依靠从国外购买和战场上缴获。国民革命军是在战场上逐步发展壮大的。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队的武器品种大致相同。
  国民革命军的兵种有陆军和海军,此时已有空军。陆军分步、骑、炮、工兵、通讯等兵种,由于是南方军队,骑兵也较少。海军则主要是由北洋海军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舰只。第1舰队有军舰16艘,其中炮舰9艘,第2舰队是孙传芳的驻闽海军起义过来的,有军舰17艘,其中炮舰4艘,雷艇4艘。空军国民革命军至民国15年(1926年)底时,拥有40架战斗机,运送机12架,侦察机2架。另冯玉祥的国民军也拥有飞机30架。
  五、民国早期的军事思想
  (一)孙中山的军事思想
  1。武力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思想孙中山自清末就逐步确立了必须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腐朽的封建政权的思想。并亲自组织策划了多次的武装起义,虽屡战屡败,但前赴后继,信心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在他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辛亥革命的大潮终于将满清政权冲垮,资产阶级革命终于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民国建立之后,由于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认识不清,并存有幻想,因而一度提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者,即在此事。主张大兴实业,打算10年不干预政治,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并天真地表示,让袁世凯任10年总统,练兵百万,自己修10年铁路,筑路20万里。在这种背景下,将革命党人所控制的军队大部解散了。
  就在孙中山拱手让权与交枪的同时,袁世凯却在日益扩充实力,实行个人独裁,打击革命力量。民国二年(1913年)3月,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并利用外国借款,准备对国民党用兵。至此,孙中山才幡然猛醒,又踏上了武装讨袁的战斗历程。但已经失去武力后盾和号召力的国民党此时已不是北洋军的对手, 二次革命 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逃亡日本。但是孙中山并未因失败而失去信心,又在日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将坚持武装斗争,把在国内的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孙中山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曾亲拟了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方略》,决定组织中华革命军,先后派出了各省区的军事负责人,并分别组成了中华革命军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总司令部。他把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军事领袖身上,而这些人的军事活动仍然主要是联络旧军队、收买土匪、组织暴动或进行暗杀,仍旧是辛亥革命前单纯军事冒险的老路。因而孙中山和中华革命党的反袁复辟的斗争虽然很坚决,也先后在湖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组织了反袁武装斗争,但都相继失败。后来由于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梁启超、蔡锷等人领导的护国运动爆发,袁在唾骂声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的思想竟又发生变化,因他原来把武装斗争仅仅定位于反袁上,只是为了恢复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那种极不彻底的共和制度,因而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华革命军大部又未能保留下来。
  但帝国主义国家在袁死后,为争夺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各自扶植了自己的代理人,中国政治出现了极端混乱的局面。各派系军阀都企图用武力或统一中国,或割据一方,实行独裁统治。孙中山此时才最终坚定了武装斗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思想。提出了不以去袁为毕事。民国六年(1917年)夏,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在广东建立了政权,与北洋军阀政权相对抗。此后他一直以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为奋斗目标而未有动摇。
  2。合纵联横之术孙中山自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其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从事武装斗争,但在毕其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中,他却未能建立起一支靠得住的革命军队来支撑他所进行的革命事业,这是他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手中没有自己的军队,却领导和发动了那么多次的起义和战争,他主要依靠什么呢?在前期,即护法运动之前也包括辛亥革命之前,主要是依靠策动旧军队,联络会党、绿林,或自杀式暴动来发动起义。到后期,则主要是联合一部分军阀部队,去与另一部分军阀部队作战。前期与后期方式好像有所不同,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联合规模上的差别而已。
  在确立了武装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思想之后,孙中山即联合西南军阀,发动护法运动,虽一度轰轰烈烈,但由于双方思想、目的的根本不同,而孙中山在军事上又无实力,因而只有遭到排挤,被迫去职,护法运动失败。后依靠陈炯明的援闽粤军又重占广东,再建根据地,正当他准备出师北伐,消灭军阀势力统一中国之时,陈却背叛了他。在此期间,孙中山还与奉系和皖系结成过反直的三角同盟,各方都希望借用他人的力量,消灭曹吴势力。
  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合纵联横之术是必然会出现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本是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但仅仅依靠他人的力量,仅仅靠策略的运用,是注定不可能成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没有力量,最终只能被别人利用,纵横之术也就成为无奈和无用之举。孙中山先生在这方面是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的。
  3。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并非到了最后才明白要建立自己的一支可靠的革命军队。他实际上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在 二次革命 失败后,他就提出国是未定,则吾人须有不可侮之实力,质言之,即是武力。
  在第一次护法运动中,他曾以极大的努力从粤督手中争到了省长公署的20个营的警卫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援闽粤军,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抽调党员和干部充任各级领导。孙中山曾把这支部队视为最可靠的革命武装,曾倾全力装备这支部队,批准全体官兵集体宣誓加入国民党,并认为陈炯明是可资依靠的革命将领。孙中山希望依靠此来达成其革命目的。因而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极为痛苦,因过去的失败,都失败于敌人,而这次失败竟是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孙中山在极度痛苦和迷茫中,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并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示。他重新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办了黄埔军校,并亲任军校总理,在军校仿照苏联红军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保证了党的主义和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后来党代表和政工制度一起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去,成为国民革命军区别其它旧军队的主要标志,孙中山虽未能最终见到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但他为这支军队的组建奠定了基础,正是这支军队后来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二)袁世凯的军事思想
  1。以军为本袁世凯以北洋新军作为其纵横清末政坛的资本,以军为本的原则他是牢牢把握不放的。为此,在民初袁世凯窃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即打出了统一的旗号,提出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统一制度,统一民国等主张。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统一军令,集中军权。因而袁连续发表《告诫军人训令》、《布告军界文》等,要军队对袁世凯只有服从之义务,要服从统一命令,以服从命令为军人者第一之要义。规定军人不得私组政团,不准干预政治,否则即严加取缔。在统一的口号之下,他要革命党人把军权交出来,不准在军队中发展革命党,同时他又在积极扩充自己的军队。由于革命党人的退让,民国初年革命军队大量被遣散,而北洋军队则有极大的扩充。这正导致了后来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严厉镇压。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问题认识上,袁世凯比革命党人要看重得多,这是袁世凯能够比较容易地镇压 二次革命 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军为本是历来军阀信奉的原则,是他们起家成事的根本,同时也是他们终归失败的原因。袁世凯也同样摆脱不了这样的规律。他太相信武力了,以为有了武力就有了一切。在镇压了 二次革命 ,北洋势力深入南方,全国基本上都在袁氏控制之下时,他以为大功告成,有军队做后盾便有恃无恐,于是做起了皇帝梦。这违反历史潮流的丑剧,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不仅革命党人反对他,立宪党人也反对他,就连他自己的亲信爪牙也因自身利益而反对或抵制他。在全国人民和各种力量的共同反对和声讨中,袁世凯以为根本的军队分崩离析了,袁世凯也就彻底垮台了。
  2。注重培养军事人才袁世凯从小站练兵起,就比较注重培养军事人才,使其成为军中骨干。
  他所经手的北洋武备学堂和保定军校都是北洋军系的军官培养基地。袁氏所提拔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等都是武备学堂毕业而成为其左右手。
  后来的保定军校、速成学堂也是北洋军重要的军官培养基地。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各军中任职,自然成为北洋嫡系,新军骨干。袁世凯通过这种方法,把新军逐渐变成袁家私人军队。北洋将帅,都是袁家的弟子门人,唯袁命是听。袁正是以此为资本,辛亥革命前虽被逼回老家 养疴 ,但军队仍在他的控制之中,最终反过来逼清帝退位,迫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而自己取而代之。
  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袁出于切身利益,曾在清末民初选派了相当数量的军官学校学生赴国外留学,学习新的思想和技术。后来这些留学生中逐渐都成为北洋军嫡系和他省新军的骨干,这些人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因而对北洋军的离心力也大得很,这是袁所始料不及的。其中许多人对于推翻满清和北洋军阀统治乃至对整个民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六、十年国内战争
  (一)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及发展
  1。中共武装斗争方针的确立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国共合作全部破裂,中国革命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在这种紧要形势之下,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民国十六年7月,中共中央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委会,停止陈独秀的领导职务。7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集合所掌握的主要部队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初,又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秋收暴动。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正式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2。南昌起义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迅速向南昌集结。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叶挺率领的第2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第4军第25师。贺龙率领的第2方面军第20军,还有驻南昌的由朱德率领的第5方面军第9军官教导团及南昌公安局的保安队等,共2万多人。参加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当时南昌及南昌附近只有朱培德第5方面军警卫团,第3、9军各一部及第6军1个团,共3000余人。因此中共在南昌发动起义,占有绝对优势,有把握在敌援军到来之前,消灭城中之敌,取得起义胜利。
  7月31日夜,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经过激战,至天明全部歼灭守军3000余人,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总指挥,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所属11军,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军长,朱克清任党代表;成立了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参谋团,为军事指挥机构。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于8月3日出发南下,准备攻占广东,恢复革命根据地,待取得国际援助,再行北伐。起义部队计划经瑞金、寻乌进入广东,至进贤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错率部脱离,各部队也减员较多,国民党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急调2万人分两路置于会昌、瑞金、南大庾一带,企图阻击起义部队。起义军迅速击溃在壬田的3个团的守军,乘胜于26日占领瑞金,并集中主力于28日至30日,猛攻会昌,虽歼敌大部并占领会昌,但起义部队也伤亡严重。至此,经1个月作战,部队已减员过半。中共前委和参谋团决定改道由福建入广东。起义部队由瑞金至长汀,经上杭,于9月下旬进入广东,攻占潮安、汕头,但遭到优势敌人围攻,9月28日起义部队在白石与敌遭遇,经3天激战,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遂退出战斗,向海陆丰方向撤退,经葵潭时又遭敌人截击,部队溃散。一部转入海陆丰地区与农民军会合,另一部800余人则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入粤、赣、湘边界进行游击战争。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3。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指示,毛泽东等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原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湖南平江工农义勇队,安源矿工武装等共5000余人。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原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任总指挥,副团长余洒度为师长,下分3个团,起义前夕,又收编了旧军阀部队为第4团。起义计划为,在当地农民配合下,第1团夺取平江,第2团夺取萍乡、醴陵,第3团夺取浏阳,然后3路会攻长沙。9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动工农破坏了长沙至岳阳、长沙至株洲的铁路。11日举行起义。
  起义军分别从江西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出发,攻入湖南。在平江、浏阳等地农民武装配合之下,一度攻占醴陵、浏阳县城。但很快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反扑,各路起义军均遭重大损失,占领的县城也很快丢失。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命令起义各部到文家市集中,迅速脱离平浏地区,沿罗霄山脉南移,以寻找新的落脚点。9月20日,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24日突遭敌人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部队人数已不足千人,29日,部队在三湾进行了改编,10月上了井冈山。
  4。广州起义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利用李宗仁与唐生智的战争和张发奎与桂系争夺广东的矛盾,在广州发动起义。为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作为领导起义之最高机关,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为委员长,叶挺任起义军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张太雷(1899- 1927年),江苏常州人。民国九年(1920年)参加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书记。叶剑英(1897- 1986年),广东梅县人,民国六年(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先后参加了出师桂林和讨伐陈炯明的作战,曾任建国粤军第2师参谋长,后参加黄埔军校创建,任教授部副主任,参加过两次东征和北伐。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曾通电反蒋,任武汉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第4军教导团、警卫团一部及工人赤卫队7个联队,分别向广州驻军发起突然袭击,消灭了国民党军1个炮兵团部,攻占了广州市公安局,经过一天激战,占领市区大部,并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当日夜,叶挺提出速将起义军撤出广州市区的建议,但未被接受。12日,由外地回援的国民党军3个师,向广州反扑,起义军虽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遭到严重损失,张太雷等人牺牲,起义军余部在广东花县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开赴海陆丰与农军会合。
  在中共领导下,全国其它地区发动了近百次规模不等的武装起义,其中较重要的有:洪湖地区农民起义,黄麻农民起义,海陆丰农民起义,弋横农民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闽西农民起义,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工农红军,逐步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红色根据地的创建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茨坪以后,随即在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而此时正值李宗仁与唐生智开战之时,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大都卷入混战,毛领导工农红军利用这一时机,在年底和次年初,占领了茶陵、遂川两县,建立了党组织、政权组织和赤卫队,收编了袁文才、王佐2支农军。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红军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至4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全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宁冈会师。两军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陈毅为政治部主任。陈毅(1901- 1972年),四川乐至人,民国八年(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北京学生总会党团书记。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四川,推动川军响应北伐,并参与组织沪州起义,次年春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中共党委书记,8月参加南昌起义部队,任团指导员后参加湘南暴动。两军会师大大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军事实力,对红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红4军成立后至年底曾多次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会剿,使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后组成的红5军700多人到达井冈山。彭德怀(1898- 1974年),湖南湘潭人。北伐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坚决反对国民党新军阀,秘密组织士兵委员会。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了红5军。红5军与红4军的会师,使革命力量又得到增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国民党再次调集了湘赣两省的军队,再次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会剿,红军决定以内外结合的战略击破之,以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红5军和红32团留守井冈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4军主力进军赣南,在瑞金大柏地设伏消灭尾追之敌800余人。战后,红4军经宁都到达东固,与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会师,经广昌、壬田进入福建,在长汀消灭国民党军1个混成旅2000多人。4月,红4军又回师江西,曾先后攻占瑞金、于都、兴国、宁都等地。后又两入闽西,歼灭国民党地方部队2个旅,粉碎国民党赣、闽、粤三省的第1次会剿。11月,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初,红4军又击破赣、闽、粤三省国民党军队的第2次会剿,在水南歼灭1个旅之大部。至此,兴国、于都、宁都、瑞金、安达、寻乌等县组成的赣南根据地和由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等组成的闽西根据地逐步形成,成为后来中央苏区的雏形。
  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彭德怀、膝代远率领的红5军也突围向赣南转移,4月曾与红4军会合,5月又返回井冈山,8月又与在湘鄂边界的红5军第2纵队黄公略部会合,开辟和扩展了鄂东南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和湘赣根据地。
  另外,贺龙、周逸群等人创建了红4军(后改为红2军、红6军)、湘鄂边和洪湖根据地。许继慎、徐向前等人创建了红11军(后改为红1军)、鄂豫皖根据地。许继慎(1901- 1931年),安徽六安县人,民国十年(1921年)参加组织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会和成立大会,民国十二年(1923年)
  曾在上海大学学习,次年春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青年军人联合会之中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东征,在北伐战争开始时,任叶挺独立团第2营营长,后任第24师72团团长,在汀泗桥、贺胜桥和攻打武昌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大革命失败后,调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年)被任命为红1军军长。次年任红4军第1师师长,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委会主任兼12师之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被张国焘以 改组派 、 AB团 等罪名秘密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徐向前(1901- 1992年),山西五台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次年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任政治教官、参谋、副团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武汉中央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联队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参谋长,师长,红10军副军长兼31师副师长,红军副军长兼第11师师长,红4军参谋长和军长,红4方面军总指挥等职。方志敏等人创建了赣东北及后来的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1899- 1935年),江西弋阳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十三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任国民党江西省总部农民部部长等职,领导江西农民运动。民国十七年(1928年)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立了信江流域8县的赣东北根据地和红10军。邓小平、张云逸创建了红7军和左右江根据地。邓小平(1904年- 1997年),四川广元人。民国九年(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民国十一年(1922年)加入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两年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国,被派到冯玉祥部中山军政学校任政治处长兼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以中共中央秘书处负责人身份参加八七会议。后在上海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民国十八年(1929年)底及次年初,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红7军、红8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右江前委书记、红7军政治委员,红8军政治委员,红7军红8军总指挥部总政治委员,红7军政治委员兼第19师政治委员。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至次年夏,工农红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创立了10多块根据地。
  (二)新军阀的混战
  1。国民党军队派系的形成民国十七年(1928年底),北伐结束,国民党统一了全国。国民党以外的军阀势力已基本上不复存在,但在北伐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内部又形成了新的军阀派系。
  蒋介石嫡系。为国民党军队中力量最强,且以正统自居的军事力量,蒋的嫡系主要以北伐时期兼任总司令的第1集团军为主,北伐后期扩大到5个方面军,后又改为4个军团。北伐结束时整编为第1至第13师。蒋介石在创办黄埔军校及北伐的过程中,利用其任校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权力及影响,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其嫡系部队中,军中骨干均为黄埔军校的学生,而其重用的许多高级将领,如何应钦、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陈诚、卫立煌等人,也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顾祝同(1893- 1987年),江苏涟水人。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后加入国民党。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官兼管理部主任。
  北伐时任东路军第1军第3师师长,后任第2纵队司令官,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刘峙(1891- 1971年),江西吉安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过第一次东征。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任国民革命军第20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旋任第1军第2师师长,率部参加北伐。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任第1集团军第1军团总指挥。张治中(1890- 1969年),安徽巢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黄埔军校第3期学生总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参加北伐,后曾任第4路军总指挥,第9集团军总司令。陈诚(1897- 1965年),浙江青田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民国九年(1920年)加入国民党。曾在粤军第1师任连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官,区队长、队长等职。北伐初任国民革命军第21师团长,后曾任国民党南京警备司令,国民党第18军军长。因蒋所倚重主要是黄埔师生,因而对蒋之嫡系又称为黄埔系。其势力占有东南五省和沪宁等地,而更重要是蒋介石将国民党中央的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桂系。由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人为首。白崇禧(1893- 1966年),广西临桂人。保定军官学校第3期毕业,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定桂讨贼联军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参谋长兼桂军第2军参谋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后,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参谋长兼第2旅旅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民国十六年(1927年)进入上海后兼任淞沪警备司令,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编第13军军长。北伐战争时,李宗仁等人率第7军作战英勇,功勋显著。同时,在战争进程中,其力量也在不断扩张,北伐军攻占沪宁后,李白等人领导的部队已发展成第1集团军的第3方面军,至宁汉分裂,李宗仁打败唐生智,其兵力急剧扩张,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李宗仁被任命为第4集团军总司令,辖16个军6个独立师。
  北伐结束后整编为13个师、2个独立旅、3个暂编师,其占有两湖,广西、华北亦有其势力。
  冯系。冯玉祥自五原誓师后,在西北平定了后方,并收编了大量旧军阀部队和民军,势力大增。在北方与奉军和直鲁军作战过程中,又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北伐结束时,冯为第2集团军司令,辖9个方面军,后整编为12个暂编师,冯占有陕甘、河南、山东等地。
  晋系。阎锡山虽加入北伐时间很晚,出力并不多,但蒋介石为拉其对奉军作战并牵制冯玉祥,任其为第3集团军总司令,并在战胜奉军之后,让其据有晋、冀、察、绥四省及平津两市。其势力也极大地扩张,在人事、装备、经费等方面,国民政府均不过问,整编后,晋军也为12个暂编师。
  东北军,以张学良为首。张学良(1901年- ),辽宁海城人。张作霖长子。奉天讲武堂毕业,后在其父军中服役,两年中升任至旅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任奉军第2军军长兼奉天讲武堂校长。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第3军司令。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京汉方面奉军总指挥。同年其父被炸死后,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年底,东北易帜,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东北军时有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空军5个大队,海军2个舰队,据有辽、吉、黑、热四省,仍是自成体系。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实力派,如先李济深、后陈济棠领导的粤军,龙云率领的滇军,四川的各派军阀以及青海、宁夏的马家军,也都自成一体,各霸一方,对民国政府表面服从,而实际上各行其是。
  2。蒋桂战争北伐统一之后,国民党内部矛盾开始尖锐,斗争的核心就是地盘的分派和军队的编遣。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召开的全国编遣会议和3月召开的国民党三全大会,使想集中全部权力于手中的蒋介石与各派之间的矛盾激化。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终于爆发蒋桂战争。起因是蒋桂之间争夺对湖南的控制权。当时桂系控制两湖,广西是其老家,由黄绍竑坐镇,广东由亲桂的李济深占据,而白崇禧则率12军驻滦东,操纵华北军务,此为桂系全盛之时。以李宗仁为首的武汉政治分会并不听命于南京政府,其所据地盘也不许蒋插手,因而蒋介石极欲消灭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桂系将湖南省主席程潜免职并扣留,以鲁涤平继任。但蒋指使其反桂,并暗送军火接济,以便夺取湖南,切断广西与武汉的联系。为此,次年2月,武汉政治分会又将鲁撤职,以何健为湖南省主席,同时发兵长沙,将鲁赶走。蒋以任命非法并擅自调兵为由,调动军队进攻武汉,并亲自至九江督战,蒋桂战争由此爆发。
  蒋制定的作战方针为,利用桂系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弱点,用武力和收买并重的手法各个击破。蒋重新起用唐生智,派其携巨款前往滦东策反旧部,唐旧部第12军军长李品仙宣布起兵讨桂,白崇禧狼狈逃跑。蒋即任命唐生智为第5路总指挥,同时又将广东李济深骗到南京软禁,策动陈济棠,陈铭枢等人夺了广东军政大权,使桂粤联盟顷刻瓦解。3月26日,南京政府发布讨桂命令,蒋亲任总司令,何应钦为参谋总长,朱培德为前敌总指挥,共率16个师,分两路粤汉路和长江进攻武汉,并令冯玉祥之一部沿平汉线南下。桂系也进行了作战布署,任命何健、叶琪、夏威、胡宗铎、陶钧为各路总司令,抵抗蒋军。蒋军在作战过程中再次使用收买的方法,委任何健为讨逆军第4军军长,并许其主持湘政,何健因此在湖南倒戈,叶琪在湖南支撑不住,逃往广西。进攻湖北时,桂军第3路李明瑞又被蒋收买,突然退出战斗,桂军第4、5路只有撤往宜昌一带,4月5日蒋军进占武汉,并乘胜西进,桂系很快瓦解,全部退到广西。蒋随即命令湖南何健、广东陈济棠、云南龙云分头进攻广西,李宗仁、白崇禧等决定反击,出兵广东,进攻陈济棠,但未能获胜,又一次败退广西,至6月底,俞作柏、李明瑞率部进攻南宁,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逃往香港,蒋桂战争结束。
  3。蒋冯战争蒋桂战争尚未结束,又发生了蒋冯战争。其矛盾所在仍在于地盘的分配和军队的编遣。冯军长期局限于西北荒凉之地,早就想向外发展,特别是希望占领沿海一带。冯军参加北伐讨伐奉军,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占据京津地区,但蒋与阎都惧怕冯的力量过于强大而不能控制,因而蒋采取联阎制冯的策略。奉军退回东北后,平、津、冀地盘给了阎锡山,冯对此极为不满。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的军事编遣会上,蒋之目的在于削弱冯、阎、桂等集团的势力,而借机扩大第1集团军的力量。冯则主张蒋冯2个集团军各编12个师,阎、李2个集团军各编8个师,冯想与蒋兵力相等,更引起蒋的猜忌,双方矛盾加深,最终在山东由谁控制的问题上矛盾激化,战争爆发。山东尚在直鲁军控制时,蒋就许诺将山东交冯控制,当山东为国民革命军占领后,蒋却一改前诺,派自己的嫡系部队进驻,而不让冯系孙良诚部接防,冯玉祥气愤已极,使孙辞去山东省主席职,同时为战争作准备。将山东、河南、湖北的韩复榘、石友三等部西撤,缩短战线,并炸毁平汉、陇海两路的桥梁以中断交通。战争迫在眉睫,但由于蒋先行一步,收买了韩复榘、石友三,任韩为河南省主席,石为安徽省主席,而后,冯部刘镇华、杨虎城、马鸿逵先后叛冯,唐生智也于河北起兵讨冯。冯玉祥为形势所迫,通电下野,国民党中央还开除了冯的党籍。冯之下野实为缓兵之计,此时冯又赴山西拉阎锡山反蒋,阎亦表示愿与冯联合,但实际上是提高自己的身价,蒋看出其目的,即赴北平与阎会商,许以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阎以为目的达到,即扣冯于五台县建安村。冯为破蒋阎联盟,又令部下与蒋联络,阎见蒋冯联合,极为不安,又拉冯出兵反蒋,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蒋冯大战爆发。
  冯军分3路,指向郑州、开封、南阳、襄樊等地。同时,蒋亦下令讨伐冯玉祥。蒋在军事和财力上均具优势,阎锡山虽在冯的一边,但实际上一直按兵不动,蒋很快委任阎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阎态度急变,宣布参加讨冯,冯军深陷孤立。10月下旬,蒋军全面发动进攻,相继占领洛阳和老河口,冯军不支,退入潼关,反蒋宣告失败。
  在蒋冯开战时,南方的张发奎、俞作柏也先后通电反蒋。张发奎在改组派的鼓动下,以欢迎汪精卫回国主政为名,举兵突破蒋军的堵截,通过湖南,进至粤桂边,同时汪精卫又策动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与张发奎联合反蒋。
  而李宗仁也于11月回到广西。张桂联军分路进攻广东,广州震动。蒋介石急调何应钦率军与陈济棠之粤军共同击退张桂联军,张桂军退广西。12月唐生智与石友三也与改组派联络,拥汪反蒋。蒋调刘峙军攻唐,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唐生智战败,石友三再次投降。
  4。蒋冯阎大战蒋冯战争中,阎锡山虽然取得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仅次于蒋介石,但蒋在打败了冯玉祥、李宗仁、唐生智之后,终将矛头对准了阎。阎锡山虽多次投机成功,但也看到蒋要排除异己,终会轮到他的头上。而各反蒋势力新败,各派都瞩目于他,他也因此以反蒋盟主自居,准备一搏。首先是与冯玉祥重修旧好,因知再囚冯于己不利,阎向冯表示诚意合作共同反蒋。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冯玉祥回到潼关。3月15日,冯、阎、桂3个集团57名将领联名通电,推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共同起兵反蒋。5月,一场新军阀大混战开始,在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百万军队展开了空前的厮杀。冯阎桂联军的作战计划为,以冯军为第2方面军,鹿钟麟为前敌总指挥,分兵6路共30万人,进入河南,沿平汉线、陇海线作战前进;晋军为第3方面军,徐永昌为前敌总指挥,亦分兵6路共20万人,沿津浦路及陇海线作战,石友三部为第4方面军,共10万人,由河南进攻山东,进逼济南。以桂系和张发奎部为第1方面军,李宗仁为总司令,共3万余人,从广西进攻湖南,配合中原主战场。面对严重局势,蒋介石将其嫡系部队调集起来,以韩复榘为第1军团总指挥,负责阻止晋军在山东方面的作战,同时阻击石友三部的东进,以刘峙为第2军团总指挥,此为蒋之嫡系,沿陇海路向冯军进攻。何成浚为第3军团总指挥,集结于许昌一带,牵制在平汉线的冯军主力,蒋在徐州亲自指挥中原战事,何应钦则在武汉负责平汉线及两湖战事。
  5月11日,中原大战正式打响,双方将主要兵力都置于陇海线上进行较量。初时蒋军进攻极猛,激战数日,位于陇海线正面的晋军遭到惨重损失。
  后晋军重作布署,发动全线进攻,阎集中300多门大炮猛轰蒋军阵地,冯亦派吉鸿昌和孙良诚驰援晋军,把蒋之精锐陈诚部几度包围,同时派骑兵奇袭蒋设在归德的指挥部,差点生擒蒋介石。从5月底至8月底,冯阎军与蒋军在开封以东地区反复拉锯,战况惨烈,双方在这一地区投入了大约60万兵力,伤亡几达20万。此时石友三部东渡黄河,向济宁方向前进,又牵制了蒋军,有利于晋军在津浦路的作战,因而晋军于6月25日攻占济南。至7月下旬,晋军控制了泰安、兖州以北地区。在平汉线,蒋军对许昌发动猛攻,冯军拚死抵抗,固守近一个月,守将樊钟秀被炸死,冯急调邓宝珊部增援,并派张自忠、宋哲元部反击,迫蒋军南撤,但在打退蒋军后,冯部并未乘胜追击,而将主力回调陇海线而错失良机。在湖南战场,张桂联军挥师入湘后,6月4日曾攻占长沙,何健部后撤湘西。6月8日,张桂军又攻克岳阳,兵锋直指湖北,但因与冯阎军未能形成夹击之势,张桂军力单,很快又陷入蒋军的包围,7月初退回广西。战场形势虽一度有利于反蒋联军,但此时的联军损失也极大,而阎锡山对冯部的补给也越来越少。7月下旬,蒋决定改变作战策略,先集中主力消灭津浦路的晋军。8月初,蒋军沿津浦线分兵3路进攻晋军,晋军节节败退,阎急派人携大批现款、面粉和弹药赶到郑州见冯,请冯支援,冯为全局计,于8月上旬在陇海线发动全面攻势,分7路总攻。
  蒋下令陇海线各部死守,时逢连日大雨,冯军疲劳过度,攻势受阻。8月11日,蒋军对泰安晋军发动进攻,血战5日,晋军大败,15日,蒋军侵占济南,晋军除少数逃脱之外,大部被俘,蒋军缴获枪2万余支,大炮200多门,晋军仅有的3架飞机也被缴。晋军主力损失殆尽。晋军在津浦路的失败,使战场形势骤变,蒋军此后即将主力移至陇海线,同时平汉线也增加了兵力,冯军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蒋军于8月底9月初向冯军发动猛攻,冯于此时仍将主力置于郑州一带,准备在晋军协力之下,与蒋军决战。但殊不知晋军津浦路失败后,已陆续将部队秘密撤回山西自保,冯军此时已是孤军奋战。至此时,一直骑墙观望的张学良于9月18日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出兵关内,21日进天津,22日进北平。冯军四面楚歌,吉鸿昌、庞炳勋、梁冠英等部先后降蒋,冯军全线崩溃。10月1日,蒋军攻占许昌,3日占开封,6日克郑州,冯之残部集结于豫西北和晋东南,另一部则退守洛阳、潼关。
  中原大战结束后,晋军退回山西,被编为4个军,闭关自守,尚留有根基。
  冯军则被化整为零,后一部被编为29军,宋哲元任军长,其余全部瓦解,冯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就此完结。11月4日,冯、阎联名通电下野。中原大战结束。
  (三)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
  1。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一、二、三次围剿蒋介石一向视中共武装为心腹之患,但在红军初创根据地之时,蒋正忙于与国民党内新军阀的争斗,无暇顾及。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蒋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之后,立即调集兵力,对红军和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从此开始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统一计划和大规模围剿红军的阶段。11月,蒋由南京抵南昌,召开剿匪军事会议,策划第一次围剿作战布署。调集第6、9、19路军共1O万人及航空队,围剿中央苏区。以第9路军为主力,由鲁涤平为总指挥,第6路军总指挥为朱绍良,第19路军总指挥为蒋光鼐,共11个师、22个旅。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分3路围剿红军。左路的张辉瓒,中央的谭道源及右路的毛炳文将部队展开于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南丰一线。时红4军、红5军、红6军、红8军、红20军、红22军合编为红1方面军。毛泽东、朱德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心采用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12月20日,张辉瓒师由吉水、永丰向前推进,公秉藩师推进至东固,但未发现红军主力,张辉瓒部向龙岗方向冒进,30日,红军实施中间突破,于龙岗全歼张辉瓒师近万人,张亦被活捉。其他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收缩,但谭道源师行动迟缓,31日由源头行抵牛头湾,被红军追及,仅2个小时就歼其大部,第2天又将其完全击溃,余敌仓惶撤走,红1方面军在5天里打了两个大胜仗,击伤、击毙及俘虏1。5万人,很快打破第一次围剿。
  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何应钦就任南昌行营主任,按照蒋介石的布署,策划第二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共调集了16个师23个旅共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分5路向根据地推进。其余19路军2个师由兴国向宁都进攻,第5路军3个半师由永丰一线向吉安、东固进攻,26路军2个师由宜黄、乐安向广昌、洛口等地进攻,第56师由宁化、安远相机进攻广昌。红1方面军由毛泽东、朱德指挥第1、3军团及红35军等部共3万余人,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于4月20日从宁都、广昌、石城一带出发,23日至东固、龙岗地区隐蔽集结,准备消灭蒋之第5路军。5月15日,第5路军右翼28师及47师1个旅,向东固前进,红1方面军发动进攻,5月16日,红军歼28师大部及47师1部,获枪5000余支,炮30余门,电台1部。
  随后向东横扫700里,连续进行了白沙战斗,消灭47个师1个旅残部及43师1部;中村战斗,消灭前来增援的47师81旅大部;广昌战斗,歼第5师1部并攻克广昌;建宁战斗,红3军团攻占建宁城,歼蒋军3个团,俘虏3000,缴枪2500余支。红军经过半个月连续作战,歼敌3万多人,缴枪2万多支,打破第二次围剿。
  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仅1个月,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国民党又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此次总兵力为23个师23个旅,共30万人,并将嫡系陈诚第14师、罗卓英第11师、赵观涛第6师、蒋鼎文第9师、卫立煌第10师也调至江西,由蒋介石亲任剿匪总司令。基于前二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采用长驱直入的战术,企图先击败红军主力,捣毁根据地,然后再深入清剿。蒋以何应钦为左翼集团总司令,指挥7个师由抚城向南城方向进攻,以陈铭枢为右翼集团总司令,指挥7个师从乐安、永丰、吉安方向进攻。红1方面军只有3万多人,且经过两次反围剿的连续作战,部队极为疲劳,因此,仍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从福建千里回师,到赣南的兴国集中。至8月初,各路国民党军队纷纷逼近,渐形成对红军的包围。红军于8月5日晚在兴国与崇贤国民党军队2个师之间20公里的空隙中向东秘密突进,突然发起对莲塘的进攻,歼第47师1个旅,旅长谭子均战死,之后又在良村歼灭第54师大部,副师长、师参谋长等战死。
  良村战斗后,红1方面军向东北前进,在黄陂消灭毛炳文的第8师大部。这时国民党军才发现红军主力在东南,蒋介石立即命令所有向西向南的部队转向东,以12个师从4个方向,采取密集包围的姿态,向红军集中的君埠一带猛力推进。红军声东击西,以红12军伪装主力,牵制吸引国民党军队,而红军主力于8月18日又在国民党军的结合部偷越成功,向西南疾进,回到兴国隐蔽休整。至8月底,蒋才发觉红军主力已经西去,再欲与红军主力决战,但此时两广军阀利用蒋围剿红军之际,向湖南进兵,蒋只好下令撤兵,红军乘机又歼灭1个多师。第三次围剿,前后进行了3个多月,国民党军队损失3万多人,枪1万多支。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第26路军1。7万多人于宁都起义,改编为红5军团。至此,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包括21座县城,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
  红1方面军也得到空前发展,经过多次调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底,红1方面军由朱德兼任总司令,周恩来兼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后刘伯承)兼任总参谋长,王稼祥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张云逸兼副总参谋长,袁国平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1、3、5军团。林彪任第1军团长。林彪(1906- 1971年),湖北黄冈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十三年(1924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73团排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第11军军部特务连连长。后随朱德、陈毅参加湖南暴动,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随部队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任红4军营长、团长。次年春,随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任第1纵队司令员,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任红4军军长。聂荣臻任第1军团政委。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1902- 1963年),湖南衡阳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红4军连、营、纵队党代表,红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红3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政治委员。红5军团:董振堂任军团长。董振堂(1895- 1937年),河北新河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西北军任职,从排长升至师长,随冯玉祥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后,在国民党军第26路军第73旅任旅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26路军被调至江西 剿共 前线, 九一八 事变后,不满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于12月14日,与季振同、赵博生等率部在宁都举行起义,先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后任军团长。次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5军团政委先后由肖劲光、蔡树藩、朱瑞等担任。红1方面军同时还指挥江西军区,闽粤赣军区、闽赣军区、粤赣军区、赣南军区等。
  民国十九年(1930年)底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半年,中共领导的各块根据地,先后多次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鄂豫皖根据地,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国民党军近10万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12月30日,红1军于皖西歼灭国民党军3个团,接着主力西进,次年初,在商城歼国民党军1个团,致使国民党军纷纷撤退。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旷继勋为军长。旷继勋(1895- 1933年),贵州思南人。早年曾参加四川保路同志军,后在川军中当兵,曾升至营长,团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八年(1929年)与罗世文等领导了四川遂宁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1路军。后去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特科工作。当年又被派往湖北进行兵运工作,第2年到洪湖革命根据地,任红6军军长,后到鄂豫皖根据地任红4军军长,中共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后与张国焘及党内左倾错误作过坚决斗争,受到张国焘的迫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四川通江遇难。余笃三为政治委员。红4军成立后,于平汉线双桥镇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1个师,俘虏5000多人,师长岳维峻亦被俘。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国民党军队10万人又发动第2次围剿,4月,红4军于独山镇消灭国民党军队2000人,随后红4军主力转进皖西,在新集又消灭国民党军千余人,再于黄安、朱埠歼国民党军2个团,第2次围剿失败。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4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
  陈昌浩(1906- 1967年),湖北汉阳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回国,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9月任红4军政委。红4方面军下辖红4军和红25军。红4方面军在成立之后随即发起黄安战役,历时一个半月,全歼国民党军第34师,攻克黄安县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又发起商城、潢川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5000人,进占商城。此后又集中红4方面军主力进行了苏家埠战役,歼国民党军3万多人,俘2万多人,6月在潢川、光山战役中,又歼国民党军万余人,使国民党军队企图发动的第三次围剿破产。鄂豫皖根据地由此进入全盛时期,红4方面军发展到45000人,拥有26个县的革命政权。
  在湘鄂西根据地,国民党军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以4个师另7个旅的兵力发动围剿,虽然占领了部分根据地,但未能消灭红军主力。次年3月,国民党军又发动二期围剿,占领了东山苏区,后因两广军阀与蒋介石再次发生矛盾,因而第三期围剿未能进行。此时,红2军军团改编为红3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9月,红3军与红9师在洪湖会合,与国民党军展开斗争,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经龙王集、文家墩战斗,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俘虏6000多人,湘鄂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红3军也扩充到1。5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在1年多的时间内,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几次重大围剿,共消灭国民党军队近20万人,红军主力部队也发展到15万人,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四、五次围剿蒋介石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底被迫下野后,又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利用各种矛盾重新上台,在攘外必先安内 的旗号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蒋确定这次围剿的步骤是首先集中力量消灭鄂豫皖和湘鄂西两块根据地,然后再合力进攻中央苏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总司令,曹浩森为参谋长。下分3路,何成浚为左路总指挥,主要进攻湘鄂西根据地,中路由蒋兼任总指挥,右路由李济深为总指挥,中右路共有兵力30万人,合力进攻鄂豫皖根据地。
  对鄂豫皖根据地的作战计划是,先占领黄安、七里坪、新集、商城等地,将红4方面军赶出鄂豫皖根据地,然后东西夹击,攻占皖西根据地,最后将红军主力压迫至长江沿岸围歼之。鄂豫皖根据地当时的主要负责人为张国焘。
  张国焘(1897- 1979年),江西萍乡人。民国五年(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曾任北大学生干事会副主任和总务主任,积极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
  在陈独秀、李大钊的指导下,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民国九年(1920年)参加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致力京汉铁路工人运动。民国十年(1921年)中共一大上被选为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纪部主任,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五大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历任组织部长,工农部主任等重要职务。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但未被组织发现。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改组,张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民国十七年(1928年)
  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仍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初回国,即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书记,张国焘当时执行中共临时中央制定的威胁武汉的冒险计划,指挥红4方面军围攻麻城,但久攻不下。8月,国民党军开始向根据地大举进攻,张才令红军主力从麻城回师,红4方面军在根据地英勇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但未能奏效,9月上旬,国民党军进至根据地中心区新集一带,并对中央分局和红军主力形成包围态势,张因此决定率红4方面军主力与分局领导机关向皖西根据地转移,在皖西与红25军会合后,又折向黄安以西地区活动,形势日益严峻。10月10日,中央分局召开黄柴畈会议,决定红4方面军转至外线作战,随后红军主力越过平汉线,经鄂西北、豫西南进入陕西汉中,12月入川北。红4方面军乘川军混战之机,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创建了川陕边根据地。
  蒋介石同时以左路军10万之众,对湘鄂西根据地进行围剿,由于中共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方针的影响,使红3军在一开始即处于被动状态,很快洪湖、湘鄂西等根据地即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红3军被迫转至外线作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底到达湘鄂边鹤峰地区,次年又进入四川,但始终未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部队损失也很大,由1。4万人减至3000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红3军渡过乌江,进入黔东,于九月建立了黔东根据地。
  在对鄂豫皖和湘鄂西等根据地围剿得手之后,蒋介石又亲到南昌,调集了30多个师的兵力组织对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红1方面军在粉碎了第三次围剿之后,在中共临时中央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方针命令下,曾连续进行了6次进攻战役,先后攻打了赣州、漳州等城镇,虽取得相当胜利,但也使自己损失重大,而且并未达到一省或数省的胜利,或是阻止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而且在红军中,毛泽东已被撤销了军中领导职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围剿,临时中央命令红1方面军强攻南丰,要以进攻粉碎敌之围剿。在红军进攻南丰不克,而国民党军主力欲与红军决战之时,红1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总司令朱德等人根据情况变化,决定主动从南丰撤退,红军主力秘密向西南转移,至东韶、洛口一带,待机破敌。2月27日,国民党军中路总指挥陈诚所属的第52师沿登仙桥、大龙坪向黄陂前进,第59师沿固岗、西源向黄陂前进,两师之间大山相隔,联络困难,红1方面军将52师包围在登仙桥,经过3个小时激战,将师部及2个旅歼灭,师长李明被俘。随后,红军即向59师发起进攻,至3月1日,除1个团外,全歼59师,师长陈时骥被俘。3月中旬,陈诚见2个师被歼,即将分进合击改为中间突破,由黄陂向广昌方向进攻,诱使红军主力与其决战。在中路军进军广昌时,后路纵队的第11师进入草岗台一带,第9师进入东陂,此时前后纵队相距较远,而后面只有这2个师,力量较弱。3月20日,红军抓住这一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第11师大部,中路各军纷纷后撤。在中路陈诚所部孤军奋斗之时,蒋介石曾命令蔡廷锴的左路军和余汉谋的右路军配合与策应中路作战,但蔡与余均与蒋矛盾很深,不肯积极配合。第四次围剿又告失败。
  第四次围剿刚刚失败,蒋介石立即准备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蒋共调集了100万军队,其中进攻中央苏区的部队达44个师23个旅,共50万人,分为北路军和南路军。北路军由顾祝同任总司令,蒋鼎文任前敌总指挥,辖33个师23个旅;南路军以陈济棠为总司令,下辖11个师。红1方面军也在是年秋进行了整编,成立了红7军团和红9军团,红7军团由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治委员,红9军团由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
  红1方面军当时已发展到8万余人,武器装备也较前有改善。但是由于中共临时中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即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9月,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他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却在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的支持下,实际掌握着军事指挥权,红军因而陷于被动。
  蒋介石在这次围剿中采取碉堡政策,步步为营,节节筑路,划区清剿,分进合击和战略攻势,战术守势等战法。红1方面军则在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方针,先以红3军团和红5军团组成的东方军收复黎川,10月17日,红3军团在黎川东北的洵口与国民党军队发生遭遇战,歼赵观涛第68师的1个旅。接着红3军团又发动硝石战役,守军为许克祥第24师的4个团,红军连攻而未克,退回洵口。此后,红5军团又奉命于10月22日进攻资溪桥,结果仍然未克,同时遭重大伤亡。
  11月,国民党军第19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的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宣布抗日反蒋。蒋急从围剿红军的部队中抽调9个师的兵力,入闽镇压,这成为打破第五次围剿的绝好时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均提出重要建议,但博古等人拒绝接受。很快蒋介石在解决了福建事变之后,又集中兵力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发动进攻。此时博古、李德等人又转为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全线防御,处处设防,分兵把口,以堡垒对堡垒。4月,国民党军队以11个师的兵力向广昌进攻,红军以9个师的兵力死守。激战18天,红军损失惨重,4月29日,红军被迫撤出广昌。
  7月,国民党军又以31个师的兵力,分兵6路向根据地中心区进剿,而红军也6路分兵,全线抵御,结果造成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局面。8月,红3军团在高虎脑、万年亭战斗失利。9月,国民党军队进抵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会昌,中央苏区日益缩小。10月初,博古等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试图与转移到湘西黔东的红2军团(红3军)和红6军团会师。10月7日,红1方面军主力开始集中,12日中共临时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8万多人,开始长征。红军第24师及地方部队几个独立团共1万多人,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3。红军长征红军长征初期,博古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10月17日,红1方面军在江西于都南渡贡水,21日晚,以红1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军委纵队居中,红5军团殿后,于毛母渡、新田之间突破国民党的第1道封锁线,于25日渡过信丰河。
  此后,红1方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缓慢西进,于11月8日在湖南汝城以南天马山至城口之间突破第2道封锁线,进至嘉禾、兰山、临武一带。蒋介石发现红1方面军向西突围后,11月12日任命何健为追剿总司令,指挥15个师分5路追击红军,红1方面军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中。在各路追兵中,只有第1路行动积极,而其余各路则行动迟缓,并存有矛盾,这种情况本有利于红军机动作战,但博古等人一味避战,只想向湘西转移。12月1日,红1方面军经过血战,终于渡过湘江,突破第4道封锁线。但在这2个月中,红军损失惨重,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多人减至3万余人。
  红1方面军渡过湘江之后,沿湘桂边界继续西进,此时国民党军队追剿的15个师进至湖南的城步、绥宁、靖县、洪江、黔阳、芷江等地,重兵布防,阻截红军,而桂军则在红军侧后追击,红军处境危急。在这种形势下,博古等人竟仍坚持去湘西,与红2、6 军团会合。12月15日,红军占领黎平,毛泽东在这里力主放弃与红2、6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之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肯定了毛的意见,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会后红1方面军连克贵州剑河、台拱、镇远、施秉等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初,红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的红军作战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由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共和红军,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伟大转折。
  在红1方面军进至遵义地区后,蒋介石为阻止其北渡长江与川陕边的红4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调集了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及四川、湖南、广西军队各一部,企图围歼红1方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地区。1月19日,红1方面军离开遵义,准备北渡长江,进到川西北,与红4方面军会合。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国民党军队分路对红军进行堵截,并加强对长江沿岸的布防。根据情况的变化,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放弃原来的计划,改在滇、黔、川边界机动作战,2月中下旬,再渡赤水,返回遵义地区,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消灭国民党军2个师2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1个大胜利。也使红军获得了一个短期休整的机会。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再入川南,3月21日又四渡赤水,折回黔北,接着向南疾进,渡过乌江,摆出进攻贵阳的姿态。蒋介石急调滇军援黔,红军则乘虚直入云南,威逼昆明。蒋介石只有调兵回援昆明,红军则直抵金沙江畔,5月上旬北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中旬,位于川陕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为配合红1方面军在滇、黔、川的作战行动,发起了嘉陵江战役。红4方面军为争取主动并策应红1方面军北上,开始向岷江地区转移,红30军政委李先念率一部向懋功前进,至五月中旬,红4方面军先后控制了以藏县理蕃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时,红1方面军在渡过金沙江后,顺利通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5月29日飞夺沪定桥,6月2日渡过天险大渡河,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16日,在懋功与红4方面军胜利会师。
  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当前形势,提出了在川陕甘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张国焘主张向青海、新疆、西康等地发展。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否定了张国焘的意见。但为党和红军的团结,任命张为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同时北上,右路军由红1方面军的第1、3军团和红4方面军的第4、30军组成,由毛泽东率领,左路军由红4方面军的第31、32、33军和红1方面军的5、9军团组成,由张国焘、朱德指挥,左、右路军分别由卓克基、毛儿盖出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于8月下旬,先后抵达阿坝和班佑地区。此时张国焘再次提出红军南下川康、反对中央北上方针,甚至企图危害中央。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会议,决定率红1方面军第1、3军团及军委总部共8000余人先行北上。红军攻克了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进入甘南,随后又突破渭水封锁线,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至此中央红军主力历时1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张国焘于9月中旬命令红军左路军及右路军第4、30军重过草地,向川康边转移。10月5日,张公然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在连续作战中红军伤亡极大,至次年4月,这支部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至仅4万余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红2、6军团在国民党军队的压迫之下,也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在西康甘孜与红4方面军会师。红2、6军团改称红2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及红4方面军指战员的斗争和要求下,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同意北上。7月,红2、4方面军共同北上,8月进入甘南。10月,红2、4方面军同红1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1方面军开始长征时,在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由项英任书记。项英(1898- 1941年),湖北武昌人,早年曾领导武汉纺织工人罢工,民国十一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工人运动。民国十九年(1930年)底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兼劳动人民委员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项英、陈毅等人的领导下,红24师及地方武装坚持斗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以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根据地大部,红24师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党和红军高级干部瞿秋白、何叔衡、贺昌、阮啸仙、刘伯坚、毛泽覃等先后牺牲,一部分部队转移至赣粤边、闽西等地坚持游击斗争。留在其它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也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在南方8省中,又逐步形成了15块游击区,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和作战。
  (四)中国军队的局部抗战
  1。 九一八 事变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日本帝国主义自明治维新后就把侵略中国作为其国策。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出笼的田中奏折又把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具体化,即先吞并中国东北和内蒙,进而占领全中国。民国十八年(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各种矛盾激化,从而使日本统治集团加紧了武装侵略东北的准备,以缓和和摆脱国内矛盾。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日本陆军省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略大纲》,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此后为寻找侵略借口,不断制造事端。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秘密派人炸毁沈阳近郊柳条湖一段铁路,却反诬为中国驻军所为,于当夜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市进攻,挑起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几乎束手待毙。次日晨,沈阳即落敌手,日军还分别占领了本溪、凤凰城、安东、营口、抚顺、四平、长春等城市,仅一个多星期,辽吉两省就基本被占据。11月底占领黑龙江省,次年1月,又占领锦州,东北军全部退出关外。仅仅4个月时间,130万平方公里国土,3千万同胞,就在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的政策下被断送了。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东北人民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当日军侵略黑龙江时,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曾率部奋起抵抗,在坚守嫩江桥等战斗中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双城和哈尔滨保卫战中,李杜、丁超等人率领的吉林自卫军也给日寇以重创;辽西的抗日义勇军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初曾进攻营口,占领打虎山车站,全歼日军一个骑兵联队。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大地上曾风起云涌,最多时人数达30万人,他们大多是东北军旧部和民众武装如大刀会、红枪会等组成,著名者除马占山、李杜部外,还有苏炳文部、冯占海部等,这些部队都曾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也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但在日伪军的打击下,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大多溃败。
  中共于九一八事变后提出了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先后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干部到东北,创建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
  2。 一?二八 抗战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东北之后,又调集兵力进攻我国最大的沿海城市上海,加快灭亡中国的步伐,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18日,日本驻上海武官田中隆吉唆使日僧5人寻衅闹事引起冲突;24日,日本又自焚公使的公馆,诬为中国人所为;26日,日本领事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无理要求;28日,日方又提出中国撤退闸北驻军,并不等答复即由日军向北站、江湾、吴淞等地进攻,挑起 一?二八 事变。
  驻防上海的19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指挥下,奋起抵抗。日军原计划4小时解决战斗,但经两天激战,日本终未能越租界一步。因而被迫三易其帅,再增援兵。2月中旬,日军第9师团增援上海。19路军全部投入战斗,第5军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在张治中率领下驰援19路军,双方经血战,日军未能突破中国军队阵地。日本为结束战斗再次增兵,日本的海陆空军总兵力达9万人,而中国军队则只有不足4万人,且装备较差。又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决意对日妥协,不肯增援坚持淞沪抗战的第19路军和第5军。因而3月1日在日军的全线攻击下,中国守军防线动摇,日军又以一部偷袭中国军队后路,第19路军、第5军被迫撤出淞沪第1道防线,退至嘉定、黄渡一线待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中国军队不能驻防,只能由警察维持治安,而日军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扎。 一?二八 抗战终以失败告终。
  3。长城抗战和察哈尔、绥远抗战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更加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在占领东三省,成立伪 满洲国 之后,又将矛头指向热河、察哈尔和关内各地。日本政府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承认长城为 满洲国 的国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武腾信义指挥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部英勇抵抗,其所部一个营300人力战殉国。3日,山海关失陷。2月,日军又向热河进攻,以10万之众分3路进攻开鲁、朝阳、凌源。
  开鲁守军投敌,朝阳守军一战即溃,凌源守军万福凌部曾进行抵抗,但势单力薄,于3月2日,退至喜峰口。热河省主席兼第5兵团总指挥汤玉麟不战而逃,3月4日,日军未放一枪即占领热河省府承德,仅10天之内热河全省沦于敌手。
  热河得手后,日军继续向长城一线进攻,当时集结于长城各口及滦东方面的日军有10多万人,致使平津危急。蒋介石于3月9日匆匆于剿共前线汉口飞抵保定,与张学良、阎锡山会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代蒋受过,辞去现职,由何应钦接替。何仍执行蒋的妥协政策,没有积极准备反击日军的进攻。3月9日,日军进攻喜峰口。中国守军为宋哲元第29军第37师,在全国抗日热潮推动下,在师长冯治安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浴血苦战,并组织了大刀队,偷袭日军后侧,使喜峰口失而复得,战至15日,终将日军击退,取得了华北抗战的第一个胜利。接着日军又在罗文峪向刘汝明部发动进攻,刘师与日军展开激烈搏斗,旅长李金田、团长李曾志负伤,营连长多人阵亡,但阵地始终屹然不动。日军久攻29军喜峰口阵地而不能下,便于四月九日转向冷口商震的32军阵地进攻,商部实际只有6个团的兵力,前线只有黄光华1个师的兵力,不足以应付日军进攻,激战2日,冷口失陷,商震部退过滦河。日军此后又转喜峰口,因冷口失守,日军得从右侧攻入,29军被迫于15日放弃喜峰口,长城抗战的形势由此急转而下。古北口方面,虽经王廷枢师、关征麟师奋勇抵抗,杀伤大量日军,但装备太差,顶不住日军机械化部队冲击,官兵死伤惨重,终于3月12日力竭后撤至南天门。4月20日,日军再度向南天门发起进攻,驻守的黄杰师苦战5昼夜,伤亡极大,退后方休整,刘戡第83师接防,又与敌激战3昼夜,日军仍未得逞,5月10日,日军集中强大火力并派多架飞机轰炸,刘师损失惨重,由黄杰第2师接防,至5月12日,黄师不支,石匣镇失守,至此古北口通向北平的道路已被打通。随后,日军又强渡滦河,占领了密云、香河,从东北两面包围平津,同时一部日军从赤峰出击,4、5月间占领多伦,沽源等地,侵占察东广大地区。至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与日本签定《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立即撤至延庆、昌平、顺义、高丽营、通州、香河、宝抵、林亭口、芦台以西以南地区,不得前进,长城以南与上述规定之线以北以东地区为日军可以自由行动的 非武装区.这个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的 合法 性。并承认了长城一线为伪满洲国的国界,使我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为日军进攻平津,进而夺取整个华北打开了大门。
  长城抗战失利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也引起了一些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强烈反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26日,冯玉祥联合吉鸿昌(共产党员)、方振武在张家口宣告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任总司令,佟麟阁暂代察哈尔省主席、吉鸿昌为察省警备司令兼北路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由吉、方两人统率大军,出发北进。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同盟军先后攻克康保、宝昌、沽源等城,伪军纷纷反正,同盟军声威大振,7月初,吉鸿昌率部进攻多伦,经5昼夜激战,收复多伦。同盟军乘胜追击,将日伪军全部逐出察省。但于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并调集16个师准备进攻同盟军,甚至与日方密谋共同消灭同盟军。冯玉祥在蒋日夹击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于8月5日通电全国,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辞去总司令职务,离开张家口到泰山休养。同盟军大部被宋哲元29军收编。吉鸿昌、方振武拒绝收编、宣布继续抗日,率部近1万人,在热河、长城一线转战2个月,终因日蒋夹击,敌众我寡,于10月中旬失败。吉鸿昌于11月在天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由日本一手扶植的蒙古军政府成立,由德王出任伪军政府总裁,李守信任伪蒙古军总司令,不久又组成了 大汉义军并在绥远百灵庙囤积武器和粮食,准备夺取整个绥远。11月,在日军顾问的指挥下,汉奸王英率所部7千多人,分2路进攻绥远东部,均被绥远守军击退,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率部队乘胜于11月24日进攻敌后方基地百灵庙,将守军伪蒙军第7师大部歼灭。12月3日,伪蒙军2000多人反扑百灵庙,同时王英率骑兵进攻乌兰花等地,双方展开激战,结果两路敌人均被击溃。
  12月9日,伪蒙军2个旅在锡拉木伦庙投诚,并将日军顾问击毙。20日伪蒙军另2个旅在南壕堑起义。绥远抗战的胜利,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的阴谋,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五)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化
  1。红军的东征与西征中共中央率红1方面军主力(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前后,全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日本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动 华北事变 ,加紧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拱手相让,接着日本又制造了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脱离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严重威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使中国国内各阶级、各政治集团的政治态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正处在一个政治大变动的前夜。
  中共中央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在军事上要求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并以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为红1方面军当时的主要任务。为完成上述任务,中共中央决定红1方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前锋军的名义进行东征。并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0日,红1方面军一举突破黄河防线,阎锡山急调晋军进行堵截,但很快被红军粉碎。
  后蒋介石派增援部队陆续进入山西,企图围歼红军主力。红军为保存实力,5月初从清水关、铁罗关渡过黄河,返回陕北根据地。东征战役历时75天,歼灭国民党军队7个团,并在20多个县做了大量群众工作,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红军8千人。
  东征之后,中共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但蒋介石仍坚持剿灭红军的既定方针,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边剿共总指挥部,以陈诚为总指挥,调集16个师23个旅,准备发动新的围剿。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兼政治委员,其任务为进至陕甘宁边界地区作战,打击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部,创造西方新根据地。5月下旬,西方军出发,红1军团于6月1日进至环县曲子,接着占领阜城,3日歼灭国民党军6个步兵营,击溃2个骑兵营,俘1000多人。5月,又重创第35师。红15军团也进至同心,红28军到达安边一带。6月中下旬,红军相继攻占定边、盐池、王家团庄和豫旺,歼灭马鸿逵部2个骑兵营及民团。此后红军又数次打退了马军的反扑,巩固和扩大了占领地区。西方野战军在历时2个月的作战过程中,歼国民党军2个团又1个营。俘旅长以下2000多人,开辟了纵横200余公里的新区,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蒋介石再次调集了5个军,分4路向红军进剿。11月,红军3个方面军协力对山城堡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攻击,激战一夜,歼第232旅又1个团,同时击溃第1旅,山城堡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军队停止了对陕甘根据地的进攻,也对实现中共中央逼蒋抗日的方针与促进国内和平起了重要作用。
  10月下旬,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奉中央军委指示,率第5、9、30军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8日,过河部队改称西路军,陈昌浩任西路军政治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徐向前任总指挥,王树声任副总指挥,李特任参谋长,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共2万多人。蒋介石在西路军渡黄河后即任命马步芳为西北剿匪第2防区司令,统一指挥甘肃马步青和马步芳共9个多旅计3万多人的部队,阻止红军西进。西路军过河后,即向马步青部进攻,10月底,红30军在清远吴家川击破马步青骑兵第5师2个旅的阻击,又与红9军将马军之一部包围于一条山。马步芳的骑兵反复向红军冲击,企图解围但未成功。红军虽作战英勇,毙伤俘马军2000多人,但未能给予歼灭性打击,形成胶着状态。马军骑兵则以其机动性不断攻击红军,使红军处于被动状态。11月6日,西路军制定了《关于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西路军准备放弃一条山,集中全部兵力,继续向西前进,消灭平蕃、大靖间的马步芳主力,进取大靖、平蕃、古浪、凉州,发展创造甘北抗日后方。当时西路军与马军相比,马军数倍于西路军,而且骑兵行动迅速,红军则在这一带群众条件不好,自然条件也恶劣,同时又是孤军作战,这些对于西路军都极为不利。11月9日,西路军分3路西进,进抵四十里埔、永昌、凉州、古浪一带,16日马军以5个旅的兵力猛攻古浪城,红9军与马军激战三天,杀敌3000多人,红军亦伤亡2000多人,军参谋长陈伯樨、第25师师长王海清、第27师政治委员易汉文牺牲,部队受损严重,退至四十里埔。马军随后又集中兵力至永昌地区与红军决战。11月22日,马军5个团进攻四十里埔,红30军与之激战3昼夜,杀敌2000多人后退至永昌东南的八坝,25日马军2个旅进攻八坝,红30军与之再次血战二天一夜,最后终将其击退。至12月初,马军5个旅又7个民团进攻永昌未果。西路军自11月至12月,奋战1个多月,虽歼马军6000多人,但自己也损失6000人,而且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2月下旬,红军撤出永昌地区,继续西进,红5军于30日进入抚彝城,次年1月1日,攻占高台,随后西路军总指挥部及红9、30军也到达此地区。马军追兵尾随而来,1月12日,马军4个旅又3个团进攻高台,红5军与之血战5昼夜,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第13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以下3000多人大部壮烈牺牲。
  总指挥部急派骑兵师驰援高台,亦在途中与敌激战而大部损失,师长董俊彦、政治委员秦道贤牺牲。1月21日,马军攻占抚彝城。此时西路军全部集中于抚彝东南仉家营子一带的几十个村庄中,进行阵地防御战,1月23日,马军以6个旅及民团向红军连续发动进攻,红军英勇抵抗,毙伤万余马军,但自己也已不足万人了。2月21日,西路军决定突围东返。突围后在甘州一带击溃马军一个骑兵师及一部民团。26日西路军决定再返倪家营子,马军复以重兵包围。西路军与马军经7昼夜血战,伤亡惨重,陷于危境。3月5日,红军再次向西北方向突围,7日又于抚彝一带被包围,西路军血战5天后突围,准备进祁连山,至梨园口,马军追兵又至,西路军奋勇抵抗,但伤亡极重,红9军政治委员陈海松、红25军政治委员杨朝礼牺牲,红军全部已不足3000人。且战且退,进入祁连山,西路军经过4个月的艰苦奋战,终归失败。
  2月中旬,中共中央得知西路军告急,曾立即组织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治委员的援西军,由凉化等地出发,日夜兼程。至3月中旬,抵达镇原、固原一带,但惊闻西路军已失败,而驻兰州的东北军也已由中央军接防,即停止西进,随后派人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西路军进入祁连山后,大部牺牲。只有李先念率领的一个支队,经过40多天艰苦奋战,于4月底到达甘、陕、新交界的星星陕,仅余430多人。5月中共中央派陈云、滕代远等把他们接到迪化。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即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底就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17路军进行了联系,张杨在全国抗日热潮的推动及从自身利益出发,都表示愿与中共停止内战,从而一致抗日。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半年开始,红军与张杨所部之间实际上已停止了敌对状态。中共亦将统一战线的方针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企图趁红军在陕北立足未稳之机,一举消灭红军。张学良曾多次劝蒋改变内战政策,但均无效。蒋介石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到西安,逼张杨率部剿共,随后又将其嫡系部队30个师在平汉路、陇海路集结,随时待命向陕甘进攻。至冬天,集结部队纷纷开赴潼关,蒋嫡系高级将领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20多人陆续到达西安。12月4日蒋再到西安,督促张杨率部开赴剿共前线,要么将两军调往福建安徽。张杨反复劝说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蒋申斥,张杨在这种情况下,断然实行兵变。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爆发,东北军包围华清池,扣留蒋介石,17路军则囚禁了陈诚等高级将领。张杨随后发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邀请中共代表赴西安处理扣蒋后的善后事宜,共商抗日救亡大计。
  西安事变 发生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企图借此发动大规模内战,调动大批军队进逼西安。以宋美龄、宋子文等为首的亲英美派则竭力反对武力讨伐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各地方实力派、国民党内爱国分子也都反对扩大内战。中共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正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即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和西安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的立场,支持张杨,以促进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建成。中共中央12月17日派周恩来等到达西安,与张杨共商国是。22日南京方面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谈判,最后达成六项条件,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 西安事变 得到和平解决。这对于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七、十年内战时期的军事制度
  (一)国民党军的军事制度
  1。国民党军队的机构编制作为国民党军队的最高统帅机构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底,曾一度被撤销,至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初,淞沪抗战之后,才又重新成立,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其机构编制也逐步充实和扩大。下辖总办公厅、铨叙厅、调查统计局、审计厅等机构。在政府部门,还设有隶属于行政院的军政部、海军部、直属于国民政府的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军事参议院等。在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为了便于指挥作战,特别是便于对红军的围剿,还曾设立了行营,如南昌行营、武汉行营等,属于临时机构,其作战区域和统领的部队都不是固定的,视当时的军事任务而定,相当于一个战区的军事指挥机构。而有的省区设立的绥靖公署相对而言则比较固定,其目的主要是围剿红军。在各省还设立了保安司令部,为省级军事组织,负责统辖地方保安部队维持治安。
  东北易帜后,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国民政府曾召开编遣会议,统一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即非战时不设军的编制,以师为独立单位,按装备及战斗力分为甲、乙、丙三等,师以下设旅,旅以下设团、营、连、排、班,采用 三三制.但由于参加会议的各系军阀都各有打算,因而会议并未有实际结果。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蒋才逐步消灭了主要对手,对陆军进行了统一编制,共分26路,42个军,每军一般为2个师,每师增设工兵、辎重、通讯等特种营。进行统一编制的军队除蒋的嫡系部队外,只收编了阎锡山和冯玉祥的部队及四川和其他小军阀的部队。而两广的部队则另归广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节制,东北军亦不在此编制之中。
  2。国民党军队的政工和培训制度国民党军队在初创及北伐前期曾建立并实行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党的领导体制。蒋介石在占领上海,发动 四一二政变 之后,取消了党代表制和各级政治部,但仍保留了政工制度,将政治部改为政治训练部或政治训练处,而部队中的国民党特别党部仍然被保留下来,蒋亦将此视为国民党特别是他本人能够绝对控制和领导军队的一项重要保证。
  国民党在十年内战期间创办了许多军事院校以培养人材。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每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千余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增设高等教育班,招收基层军官深造,学制1年。此外,还建立陆军大学,招收初中级军官。同时国民党还创办了步、炮、骑、工、辎重、警、海军、航空、防空、兵工、军需、军医、测绘、兽医等学校。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凡军官均必须经过军队院校培养或专业训练,才可被任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被调去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蒋介石对军官培训是十分重视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6月,就曾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训练了初中级军官7000多名。次年,蒋又下令全国各部队高级军官分赴庐山集训。
  3。兵种、武器装备和军费、兵源国民党军队此时期仍以步兵为主,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的步兵已有180个师零几十个旅。海军此时期力量很小,虽有几支近海舰队,排水量不过8万吨而已。空军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至抗战前,大约有300多架飞机。武器装备方面,主要是依靠进口来解决,当时国内虽有一批军工厂,但水平不高。蒋曾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批进口德国武器装备,一下子装备了自己嫡系部队20个师。军费来源问题,北伐时期的军费主要靠向工商业筹集及组成的地方性政府的税收。十年内战中,国民党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因而其军费也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与借款。兵源: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前为招募制,以后为征兵制,各省设立军管司令部,负责征兵。
  (二)工农红军的军事制度
  1。红军的组织机构和编制中共早期的军事领导机关为中共中央军事部。成立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由张国焘、王一飞、任弼时组成,张国焘任部长。同年11月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六大决定恢复中央军事部,由杨毅任部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又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周恩来再任书记。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局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6月军委会改组,毛泽东任主席,朱德、项英为副主席,主要负责指挥红1方面军。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随之宣布成立,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机关。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朱德为总司令,周恩来为总政治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全权负责处理最紧迫的军事指挥问题。这个小组成为全军最主要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并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后,中革军委扩大了组织,成立了23人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张国焘为副主席,朱德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治委员。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由中央领导的三大主力部队和其它红军部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部队是由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赣西起义、赣南起义、闽西起义、平江起义的部队组成的红1军团和红3军团,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合编而成。其后,宁都起义的部队组成红5军团,后组建的红7军团、红8军团、红9军团及由红25军、26军、27军组成的红15军团,先后列入红1方面军建制。红1方面军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发展到全盛时期,曾拥有10万兵力。红2方面军是由鄂中鄂西起义、桑植起义的工农武装组建的红2军团、与在湘赣、湘鄂赣两个根据地的工农武装组建的红6军团以及红32军等部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组建的,红2方面军在全盛时期有4万余人。红4方面军则是由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潜山起义、川东起义的工农武装为基础,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
  11月组建的。先后辖第4、9、30、31、33、34军等部队。全盛时期达10余万人。除此三大主力之外,还有独立的红7军、红10军、红11军、红13军、红14军、红16军、红24军、红25军、红28军和西北红军、赣粤红军、湘赣红军、湘南、皖浙赣红军,闽北、闽东、闽西红军,闽粤、闽赣红军,琼崖红军、东北抗日联军等。这些部队有些在战斗过程中被编入了主力红军部队,有些则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们仍然是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军的编制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之后,经过各地红军的整编逐步统一,即实行 三三制 ,1个军(或军团)辖3个师,1个师辖3个团,以此类推。红军基本上是单一兵种:步兵。只有极少的炮兵、工兵和通讯兵。
  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与一切旧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根本的建军原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确立中共对红军的坚强领导,在部队各级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建立政治委员制度,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意图的贯彻执行。另外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的三大任务是担负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并在红军时代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时还强调加强政治教育,使红军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在红军中还实行民主制度,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红军时代的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都对红军建军原则、建军理论和制度的形成起了极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等红军创始人对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红军的兵源及后勤保障红军实行志愿兵役制,主要依靠红军的行动和宣传吸引广大贫苦农民自愿参加红军队伍,为解放自己和全中国而斗争。红军的扩充,采用游击队和赤卫队、地方红军和主力红军逐步升级的办法,这是在武装割据的条件下,红军队伍发展上的一种创举。另外,红军的兵源还来自国民党军队俘虏的补充。
  红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依靠战争中的缴获。虽然在根据地发展起来之后,红军拥有了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等,但实际上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红军在武器方面基本上以轻武器为主,有步枪、机枪、手榴弹及少量迫击炮和火炮。经费和给养,开始以打土豪、缴获及向工商业者筹集为主,后随根据地的建设发展,红军的物资供应来源主要依靠根据地提供。
  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及全面展开
  1。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起,日本不断增兵平津一带,并在北平西南宛平县附近连续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当时,北平已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横跨永定河的芦沟桥成为北平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是第29军的一个营。
  7月7日,驻丰台日军一部,在事先未通知中国有关当局的情况下,即在芦沟桥以北进行以芦沟桥为攻击目标的军事演习,蓄意制造事端。夜11时许,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诡称在演习中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到守军拒绝后,日军即向宛平县城发起攻击。国民党守军奋起反击,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9日凌晨,国民党军突击队夜袭铁路桥,几乎全歼日军一个连,恢复了永定河东岸阵地。随后,中日双方代表达成口头停战协议。日军为了拖延时间,等待增援部队,声称 不扩大事态 ,并派出代表与国民党方面举行谈判。在谈判的幌子下,日本军部和内阁迅速确定了从国内增兵中国,扩大战争的方针。16日增调陆军5个师团10万人来华,17日日本参谋部制定《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确定首先攻破29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攻打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军,摧毁国民党中央政权, 通过全面的战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日间的问题.待援军调齐后,日军于7月26日向29军军长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中国军队在7月28日正午以前撤离北平及其附近地区。但是,未等答复,日军即于28日拂晓向北平发动总攻,29军将士奋勇抵抗,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牺牲。当晚,第29军放弃北平,29日北平失陷。同日,日军第5师团进攻天津、大沽。守军第38师进行反击,后遭日军陆海空联合攻击,被迫撤离,30日天津失守。日军攻占平津后,又开始酝酿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以芦沟桥事变为起点,中日战争全面展开。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芦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表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了红军将士请缨抗敌的决心。15日,中共代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国民党,重申了中共一贯坚持的三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主旨是要求国民党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7日,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同蒋介石等国民党代表举行谈判,中共代表提议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抗战的态度,但仍寄希望于 和平解决芦沟桥事变。
  国民党政府在7月10日正式向日本递交了书面抗议,要求日本政府严令在华肇事日军立即撤回原地。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将进行全国抗战。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实行合作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民族抗战,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实行全面抗战的纲领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性措施,同时提出全国抗战的 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适当时机,予以全线之反击,而根本地把日寇从中国赶出去.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要广泛的开展游击战争。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是,创建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保存和扩大红军。
  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兵团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8月12日,国民政府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和国共联席会议,部署全国抗战。
  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作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任命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确定了持久消耗战的作战方针,并将全国划分为新的战区,重新调整部署全国军队。
  8月20日,国民党政府设立了抗战的最高统帅机构——大本营,蒋介石任大元帅,程潜、白崇禧任正副参谋总长(10月大本营改称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仍以委员长名义负责指挥)。大本营成立后,随即颁布了《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和《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就战略方针和战区划分作了规定。规定: 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 持久战' 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 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过程中,将战略方针逐步概括为 持久消耗 和 以空间换取时间.国民党军的作战指导方针,在抗战爆发时,将主战场置于华北方面,抵抗日军的战略进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之后,将主战场由华北移到华东方面。
  随着国共两党战略方针的确定和军事部署的完成,全国抗战全面展开。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日军占领平津后,兵分3路,沿平绥、津浦、平汉铁路线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企图一举结束战争。国民党军以傅作义、汤恩伯、刘汝明等部合编的第7集团军、宋哲元的第1集团军和刘峙的第2集团军分别担任平绥、津浦、平汉线的防御,抵抗日军的攻击。
  在平绥方面,日军于11日向南口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不敌日军攻势,14日南口失陷。23日,日军占领居庸关,突破长城防线,关东军一部于27日占领张家口。随后,继续沿平绥线西犯,占领察南、绥东和大同周围地区。
  津浦线方面,日军第10师团于9月11日攻占马厂,22日起突破国民党守军阵地,先后占姚官屯、沧县和德州。与此同时,日军另两个师团,在津浦线以西沿子牙河以南向西迂回,破坏国民党军的滹沱河防线。在平汉线,从9月14日起,日军以3个师团向涿县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守军进行了抵抗,但阵地多处被突破,遂全线撤退。日军乘势追击,突破了国民党军在保定地区的设防,24日占领保定后分路继续向南推进,先后攻占石家庄、井陉、邢台、邯郸。此后,日军一部沿正太路西犯,一部调往上海方面,暂时停止了津浦、平汉线方面的进攻。
  日军突破内长城防线后,开始了以攻占太原为目标的作战。国民党军调集16个师的兵力,配置于以忻口为中心的两侧山地,进行防御会战。10月13日,在空军的配合下,日军以5。6万人向忻口发起猛攻。国民党军抵抗达20天之久。日军见正面进攻不逞,遂迂回国民党侧翼,于10月26日攻占娘子关,连陷阳泉、平定,忻口守军两面受敌,被迫全线撤退。晋北、晋东日军会合进攻太原,11月9日太原失陷。
  日军在大举进攻华北的同时,积极策划在上海燃起战火。8月9日,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寻衅,被中国保安士兵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于8月13日向上海发起攻击。日军先后投入上海战场的兵力为10个师团和海、空军,共达30万人。中国军队分左、中、右三翼抵抗。
  左翼军为陈诚指挥两个集团军;中央军为张治中指挥两个集团军;右翼军为张发奎指挥两个集团军,共47个师,约70万人。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指挥官,顾祝同为副指挥,陈诚任前敌总指挥。 八一三 抗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采取攻势。14日,张治中命令3个师先后投入作战,突破日军杨树浦阵地,攻至汇山码头。8月下旬,国民党军划分守备区,并重新调整部署,以加强淞沪防御,蒋介石自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日军增派3个师零2个旅援沪,于9月30日发动总攻,10月26日攻占庙行和大场。此时,日军统帅部将侵华重点由华北移至华东,又派第10集团军增援上海,于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国民党军右翼因大部沿海守备部队奉调支援市区作战,阵地相继失守,国民党军面临着被围歼的困境。蒋介石被迫于8日下令全线撤退。9日,日军攻占松江,12日占领上海。
  随后,日军西进,进攻中国首都南京。11月20日,蒋介石宣布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其军政机关陆续迁往武汉,由唐生智指挥10万部队仓促组织防御。12月3日,日军以6个师团向南京发起进攻,守军虽进行了抵抗,但防线很快被突破。12月,日军包围南京,守军奉命放弃城防进行突围,各部队争相逃命,溃不成军。  13日,南京失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接着,日军以一部渡江追击国民党军,进占滁县至扬州一线,切断了津浦线及江北大运河。两个师团南下,于24日攻占杭州。至此,宁沪杭地区全部被日军占领。
  日军继而兵分3路,与从山东南下的两个师团南北夹击华北战略要地徐州,企图打通津浦线,南下进攻武汉。徐州是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约60万兵力进行防守,按照国民党统帅部下达的 北攻南守 的作战方针,以3个集团军抗击北线日军;以3个集团军布防津浦线南段,阻止南线日军。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军第10兵团沿津浦路南下,先后占领济南、泰安和滕县,3月24日开始进攻台儿庄。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在台儿庄一举歼灭第10师团及第5师团增援部队1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南线方面,日军第113师团先后攻陷临淮关、蚌埠。国民党军对日军侧后进行攻击,迫使敌人回撤。台儿庄胜利后,国民党军增调20万人至徐州,准备再次围歼日军。4月7日,日本大本营下令攻取徐州并围歼国民党军主力。5月16日,南北日军会师砀山,对徐州形成包围。在日军多路进击徐州和国民党军各处防御不断被突破的情况下,为避免不利决战,国民党军向皖豫边区突围。19日日军占领徐州,又以3个师团沿陇海线向西追击,6月6日占领开封,逼近郑州。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南下,截断陇海路,对阻止日军起到一定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武汉是华中的战略枢纽,自南京陷落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的指挥中心,因此,进攻武汉是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战略目标。国民党军在徐州会战中失利,由此失去了牵制日军的战略要地和防御武汉的屏障,武汉三镇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6月,日军调集9个师团零3个旅约25万人,编成第1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并有航空兵及海军舰队参战。国民党军第5战区和第9战区的130个师及海、空军各一部约100万人组织防御。8月23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了攻占武汉的作战命令。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两岸,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分别向武汉进攻,突破国民党军防线,攻占武汉外围田家镇、浠水、商城、麻城等要塞,对武汉形成三面包围。蒋介石为避免国民党军主力被围歼,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第5战区留下3个集团军于大别山区,其余主力部队撤向大洪山和桐柏山地区;第9战区主力沿粤汉线南撤。
  27日武汉沦陷。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为了切断国民党海上交通线,并南进建立军事基地,日本大本营决定攻占广州。10月9日,日军第21集团军由台湾司令官古千郎指挥,从澎湖列岛之马公岛出航,在广州大亚湾登陆,击破国民党军的防御,先后攻陷淡水、惠阳、博罗、增城,21日占领广州。此外,日军还由海路攻占了虎门、佛山、三水等地。
  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的一年零三个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正面战场上,针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实施了战略防御作战,广大爱国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对日军进行了奋勇抵抗,取得一些胜利,毙伤日军近40万人,这对于挫败日军 速战速决 的战略企图,消耗和牵制日军兵力及战争资财,以及最后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保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采取的是脱离人民的单纯政府抗战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致使国民党军的防御和退却基本上是被动和消极的、无计划和混乱的。同时,在作战方针、作战方法上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在防御作战中没有能够大量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达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目的,致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及国民党军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由华北到华中后退约1800公里,由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伤亡约110万人。丧失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40余座城市,1亿多同胞沦为亡国奴。从此,中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3。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并同意设立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据此,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25日发布命令,将驻陕甘宁边区的红军第1、2、4方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9月改称第18集团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改称第18集团军后,总指挥、副总指挥改称总司令、副总司令),叶剑英、左权任正副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任正副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第115师,林彪、聂荣臻任正、副师长;第120师,贺龙、肖克任正、副师长;第129师,刘伯承、徐向前任正、副师长。全军共4。6万余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在日军主要进攻方向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钳制与消耗日军,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后,企图分两路突破雁门关、平型关防线,进逼太原。当侦知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将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时,八路军总部即命令第115师林彪、聂荣臻率主力,配合国民党军正面防御,利用平型关险要地形,从侧背打击进犯日军。9月23日,115师主力以1个团和骑兵营伸向灵丘方向,牵制与打击日军增援部队;以3个团兵力于24日夜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  25日七时许,当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21旅一部进入预伏地区,八路军发起突然攻击。经整日激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战马100余匹,长短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及大批军用物品,取得了抗战以来歼灭战的第一个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必胜信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支援了平汉线和同蒲线上国民党军的作战。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继续于日军侧翼和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先后在雁门关、土亘村、黄崖底、广阳等地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破坏了交通线,夜袭了日军阳明堡机场。八路军自民国二十六年8月下旬出师华北到同年11月上旬,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000余人,毁伤敌机24架,击毁汽车400余辆,缴获各种枪支1500余支,骡马2000余匹,收复1O余座县城和广大乡村,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的正面作战,并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平型关战役后,日军继续沿同蒲铁路南进,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成为敌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5师主力转赴晋东南和晋西南开辟根据地,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留驻五台山地区,组织工作团,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收复多座县城。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初步形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同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8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八路军采取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经多次作战共歼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在河北省西部的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经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这是在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领导着39个县的1000多万人民。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正式开辟。同年九月下旬,日军出动5万多兵力对北岳中心区大举进攻,晋察冀军区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坚壁清野,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在1个多月的反围攻作战中,共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保卫了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20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率工作团赴晋西北各县发动抗日,组织游击队和自卫军等抗日武装。忻口会战结束后,120师主力进入晋西北地区,以游击战争掩护工作团开展工作。在牺盟会和部分新军的配合下,创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此时,国民党进步人士续范亭率 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 和部分抗日武装也来到晋西北,与八路军协同抗战。
  翌年初,120师已由出师时的8200人发展到2。5万余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下旬,日军第26师团之黑田旅团及伪蒙军等约万余人,分路向晋西北根据地进行 围攻 ,先后占领宁武、神池等7座县城。  120师集中4个主力团对日军进行反击。同时,雁北支队及各地方游击队纷纷袭击敌人。
  经1个多月的战斗,歼敌1500余人,打破了日军的 围攻 ,全部收复被敌人占领的县城,为晋西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8月,120师派出由李井泉等率领的大青山支队,向绥远挺进,与当地蒙汉抗日游击队相配合,开辟了大青山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晋绥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29师挺进晋东南地区,与当地中共党组织和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会合,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并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退了日伪军对寿阳、昔阳地区的进攻,进行了长发口等伏击战;挫败了3万余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大规模围攻,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奠定了晋冀豫根据地的基础。
  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起,129师先后派出挺进支队、东进纵队及两个主力团进入冀南,邓小平和杨秀峰也先后到达冀南领导工作,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先后占领德州、济南、曲阜、兖州、青岛,打通了胶济线。韩复榘所部及山东境内的其他国民党军队南逃至陇海路附近。日军到处烧杀奸掠,山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山东省委制定了抗日武装起义计划,并以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派来的红军干部为骨干,领导山东各地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1至5月,起义武装作战百余次,攻克15座县城,开辟了十几个抗日游击根据地,起义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同年6、7月间,115师第5支队和第129师津浦支队向冀鲁边区挺进,协同当地中共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9月,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率百余名干部到达乐陵,成立了冀鲁边区军区委员会,并将此地区的各种武装力量合编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了以宁津、乐陵为中心,包括沧县、盐山、庆云、南皮等县的平原游击根据地。  12月,中共中央决定改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山东分局,郭洪涛为书记;同时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为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共约2。5万人。这对于巩固和发展山东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起到了重大作用。至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所属范围包括山东省大部地区和江苏、安徽、河南三省边界的部分地区。
  从八路军挺进华北到广州、武汉失陷时,八路军已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南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广大地区开辟了敌后战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分布于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的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28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辖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全军共1。1万人。
  新四军军部开始设于汉口,民国二十七年1月迁至南昌后,随即指挥各部进入长江南北的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同年3、4月间,1至3支队到达皖南歙县地区集中,第4支队东进到达皖西霍山地区集中。4月下旬,由粟裕率先遣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在镇江西南的韦岗截击日军汽车队,击毁汽车4辆,毙伤日军少佐以下20余人,取得江南新四军对日作战的首次胜利。苏南新四军袭击了新丰车站、永安桥、句容城等,取得歼灭部分日伪军的胜利,后又打破日军4000余人对小丹阳的 扫荡 ,并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七年7月,第3支队由岩寺进入皖南抗日前线,在东起芜湖、宣城,西到铜陵、青阳的沿江地带,配合国民党军打击日伪军。9月30日,湾址(今芜湖县城)日军500余人向第3支队发动进攻。第3支队第6团在清水潭歼敌100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11月3日,敌又出动800余人围攻南陵县马家园。第3支队集中主力反击,歼灭日伪军300余人,敌人被迫退回湾址。
  第4支队4月间在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展开。5月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歼敌一部,这是江北新四军取得的首战胜利。6月中旬,又在安合公路两侧进行数十次伏击战,给西进的日军以打击和牵制。7月,袭击无为城东的运漕,歼伪军150余人。9月3日,支队特务营和第7团第3营,在桐城以南的棋盘岭袭击从安庆北驶的日军汽车队,毙敌50余人,俘日军4人,击毁汽车50余辆。10月下旬,又先后攻克无为、庐江两座县城,歼灭勾结日军的保安团3000余人,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战局面。新四军竹沟留守处部队一部与豫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一部及豫东游击先遣大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自成立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敌人,发动了群众,壮大了自己,部队发展到2。5余人,为进一步发展华中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4。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简称 抗联 )已发展到11个军,共约4万余人,分别活动在南满、北满和吉东3个战略区域。抗联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对日本总的战略基地构成直接威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联抓住一切时机袭击敌人,扩大基地,发展抗日队伍。活动于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抗联第1路军,在杨靖宇的率领下,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联合一切抗日武装和各阶层抗日力量,共同抗日,并争取大批伪军哗变反正。同时,主动向敌人后方出击,在南满铁路沿线两侧,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几十次,攻克抚松、金川、辉南等十几座城镇。同时,在盘石、柳河、金川、临江等13个县,初步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活动于吉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省东部的抗联第3至第11军,取得了依兰、土龙山、青龙山、孟家岗、聚宝山等战斗的胜利,毙伤日伪军数千人。
  至民国二十六年冬,东北抗联各军的活动范围遍及70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牵制日伪军几十万人,并破坏了敌人对这些地区资源的开发和掠夺。
  民国二十六年冬,日本关东军以第4师团主力和伪军一部共2。5万余人的兵力,采取逐步压缩包围的战术,对抗联进行残酷的大规模的 讨伐 ,企图将抗联聚而歼之。
  为了突破日军的重重包围,抗联第1路军分编出3个师,由杨靖宇率领第3师,与其他两个师分路西征;魏拯民率留在根据地的部队,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机动灵活地与敌周旋,寻机歼敌,坚持了抗日阵地。  12月,魏拯民与中共吉东省委派来的独立旅会合,在赴濛江途中,歼敌100多人,后与留在濛江、金川一带的1个师会合,牵制日军主力,以策应杨靖宇部西征。西征的第3师受敌重兵阻击,不久被迫回集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杨靖宇率部500多人,奇袭通(化)集(安)铁路老岭工事场,毙伤俘日伪军100余人,缴获一批物资。同年7月,杨靖宇又率领1000多人,在摩天岭伏击敌人,两次击溃伪满军精锐部队两个团,毙俘敌千余人。  10月以后,杨靖宇在临江岔沟,突破日寇2万重兵的包围,率部转移到深山老林坚持斗争。
  为了粉碎日伪军的围歼计划,统一对活动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抗联部队的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抗联第2路军在饶河(今属黑龙江省)正式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赵尚志任副总指挥,下辖4个军及姚振山之东北义勇军和王荫武之救世军等部。同年2月初,日伪军连续进攻第2路军设在各地的密营。3月18日,日伪军骑兵约400人,进攻第5营地。为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并争取与南满的第1路军和华北的八路军沟通,周保中率总指挥部、第7军及2个军的留守部队留在宝清、饶河、富锦、密山等地坚持斗争,主力部队突出敌人包围,分东西两路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西征,攻克苇河县楼山镇,奇袭珠河(今尚志)县元宝镇 集团部落 取得胜利。8月初,日伪军由哈尔滨、长春等地空运1000余人到珠河地区,围堵西征部队。西征军与敌苦战,遭受严重损失。进入五常的第4军,在敌人连续进攻下,处境愈加困难,军长李延禄、副军长王光宇牺牲,余部被迫返回原地坚持斗争。第5军第1师和妇女团在东返途中,于黑龙江林口乌斯浑河边,遭到日伪军袭击,妇女团政治委员冷云等8名女战士被围,在弹尽粮绝后,宁死不降,毅然投进乌斯浑河英勇牺牲。第2路军原地坚持斗争的部队,在日军6000人 讨伐 和 围攻 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初向外转移,先后进行数十次战斗,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其中第7军在饶河县西风嘴子伏击战中击毙日军少将田野武雄。
  坚持在北满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抗联4个军,数次与日伪军交战,虽取得很大战果,但自身也遭受严重损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除1个军主力留原地坚持斗争外,其余各部远征抵达日伪统治薄弱的海伦、德都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依托小兴安岭开展黑(龙江)嫩(江)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共有总兵力1。5万余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4个军合编为抗联第3路军,张寿篯(又名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该路军先后开辟了朝阳山、阿荣旗、甘南等游击区,取得一些对日伪作战的胜利,歼敌数百人。
  东北抗联的斗争,沉重地打击和牵制了日伪军,推动了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战。
  (二)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中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战争各方的战略态势与方针政策都发生了变化。
  日军虽然部分地实现了它的侵略企图,但由于战线过长,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兵力和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扩大,消耗和牵制着日军大量兵力,并同正面战场配合,形成对日军的夹击态势,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从而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其总方针是:对正面战场停止战略性进攻,采取保守为主;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占领区采取大力培植汉奸政府,以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对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则集中主要军事力量进行打击和 扫荡.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英、美、法等国为了在西方集中力量对付德、意法西斯,而在东方极力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对日本继续推行绥靖政策,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企图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同日本的妥协。日本也利用英、法、美等国既要对抗德、意法西斯,又想保住在东方利益的心理,以共同反对苏联为诱饵,极力策划国际阴谋,希望通过英、美压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和西方大国的对日政策,使中国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 国民政府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虽然仍坚持抗战,但随着正面战场军事压力的减轻,同时受到英美对日政策的影响,以及惧怕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因而其政策的重心开始由对外转向对内,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在对日作战方面,国民党军事当局虽然确定继续执行持久抗战的战略,但采取的是保存实力,避免大战,等待国际形势变化的方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坚持持久抗战,增加力量,停止敌之进攻,实行我之反抗,达到最后驱逐敌人的全国抗战的总任务。军事上,进一步贯彻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坚决粉碎日寇的 扫荡 ,同时打退投降派和顽固派的进攻。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巩固已占领的某些战略据点,封锁国民党国际交通线以配合其 战略进攻 ,同时配合太平洋战场作战,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起一些规模不等的局部性战役。
  国民党针对日军停止大规模战略进攻的形势,调整了战略部署,决定 将全国现有部队之三分之一配备在游击区域,在敌人的后方担任游击,以抽调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对敌抗战,而抽调三分之一到后方整训.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国民党重新将全国划分为12个战区。在兵力配备上,一部主力约46个师集结于第1、第5战区(陇海线、豫西、鄂西),大部主力约70个师集结于第3、第9战区(粤汉、湘西、湘赣、浙赣各要线),并设立桂林、天水两行营,以统一指挥南北战场对日作战。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进行了抵抗,有时也采取对日军的主动进攻,双方互有胜负。
  日军占领广州后,为了切断国民党在华南的海上交通线,决定攻占海南岛。国民党只有两个保安团驻守在此。民国二十八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主力在海南岛北部天尾港登陆,海口、琼山当日陷落。另一路日军同时在崖县、榆林、三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退入山区,日军侵占了全岛。6月,日军在汕头登陆,攻占了汕头、潮州;8月上旬,攻占深圳,切断了国民党由香港输入物资的通道。
  民国二十八年2月中旬,日军为了切断浙赣铁路,解除对沿江日军的威胁,并割断东南各省同大西南的联系,以4个师团并海军一部进攻南昌。驻守南昌的是国民党第9战区的5个军。3月20日,日军强渡修河,随后分两翼向南昌攻击,27日攻陷南昌。为了收复南昌,担任反攻任务的国民党军第3战区部队于4月16日分3路发起反击。各路军队经激烈战斗,逼近南昌城郊,5月2日全线出击。日军在空军协同下反击,国民党军攻城受挫,第29军军长陈安宝牺牲。5月9日,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全线恢复原态势。南昌虽未能收复,但给日军以打击和牵制。
  日军占领武汉后,国民党军队主力仍布其周围,第31集团军主力也从湘南转至枣阳,加强了第5战区的实力,战略形势对日军不利。为确保武汉占领区,并威逼四川,日军调集4个师团及1个骑兵旅团的兵力,进犯湖北随县、枣阳,企图围歼第5战区主力并占据随枣地区。民国二十八年4月30日,日军两路分攻随县、枣阳,国民党军虽经抵抗,但未能阻止日军的攻势,随县、枣阳先后失陷。此时,国民党军由外线对日军形成合击之势,于15日发起反攻,激战3昼夜,收复随县、枣阳,日军退至钟祥、应山等地。此役歼灭日军1。3万余人。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成立后,日军加强了进攻行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中旬,日军集中12万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自鄂南、湘北、赣北向长沙的国民党第9战区主力进攻。第9战区调集30多个师约20万兵力分途迎击。9月18日,日军两个师团向新墙河北岸进攻,受到国民党守军的抵抗,激战5昼夜后,阵地沦陷,国民党军队退守株洲。26日,日军强渡汨罗江,国民党守军退至长沙东南地区,29日长沙东北城郊被日军占领。10月初,国民党军队开始反攻,日军因主力分散,后方补给困难,已无力再组织新的军事进攻,10月底全线退却,至此战役结束,共歼敌2万余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至11月,国民党军根据南岳军事会议的决定,进行了第二期整训。整训结束后,立即发起对日军的 冬季攻势.国民党军投入一半以上兵力,北起内蒙,南至中国与法属印度支那交界附近的广大地区作为攻击范围,历时4个月。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20日,国民党第35军主力攻进包头城,日军调兵增援,国民党军被迫撤回五原。次年1月,日军攻克五原城。3月20日,国民党军发动反攻,全歼五原守军,收复五原城。同年12月16日,国民党军攻入开封,焚毁敌军司令部。山西方面,第14集团军于12月10日向翼县、绛县一带日军发起攻击,退敌于曲沃、新绛。12月12日,国民党军从正面向以武汉为中心的敌第11军发动进攻,经40天战斗,给敌人以重创。第10集团军向驻守在宁、沪、杭地区的日军发动进攻,12月13日攻入杭州、富阳、余杭,23日攻克青阳城。广东方面,国民党军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2日至16日,连克翁源等多处日军据点,取得粤北作战胜利。广西南宁是一条国际通道,日军为切断这一通道,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初,调集第5师团,与海空军协同强攻南宁,国民党军全力抵抗,损失严重,24日南宁失陷。为恢复国际通道,国民党集结15万兵力,百架飞机,于12月18日向南宁反攻。经过13天的战斗,突破敌人的坚固工事,歼敌5000余人,取得此役的胜利。冬季攻势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所采取的唯一一次战略性攻势行动,这次攻势虽给日军以一定打击,但并未对日军构成大的威胁。攻势结束后,正面战场很快恢复了原有的态势。
  为了解除国民党军对武汉外围的威胁,围歼国民党军第5战区主力,日军发动了枣宜战役。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日,日军分3路猛攻枣阳,八日枣阳失陷。第5战区主力转至外线对日军进行反包围,日军遭猛烈打击后,被迫向枣阳以南收缩。第33集团军上将衔总司令张自忠亲率两团一营的兵力,截击南逃日军。5月16日,在宜城南瓜店激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其部伤亡殆尽。17日,日军转兵北进,第二次攻陷枣阳。国民党军转至白河一线待机反攻。6月初日军援兵到,8日攻占荆州、沙市,12日宜昌失守。此后,日军集结于安陆以北地区,中日两军进入对峙局面。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日军强化对国民党军的以 封锁战 、截击战 等为主要内容的作战行动。按照 灵活、短距离截击作战 的方针,调集6个师团及3个联队的兵力,加上飞机百架,向豫南发动进攻。国民党军两个集团军进行抵抗,给日军以严重打击,迫其回兵信阳地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日军调集两个师团及1个混成旅团,于15日开始进攻赣西北上高地区,19日在罗家堎附近遭国民党军阻击,激战三天两夜,日军损失严重。  22日,日军进攻上高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日军伤亡惨重,至4月初败退原驻地。
  同年2至4月间,日军动用7个师团的兵力,利用海空优势,实施东南沿海封锁作战,企图切断中国对外通道。国民党军抵抗力量弱小,日军很快占领了宁波、福州等10多个港口,封锁了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澳门沿海,并打通了沪甬(宁波)杭铁路。
  中条山是国民党战场直接连接华北的重要地区,日军企图通过攻占这一地区,控制晋南以至西北的局势。国民党第1战区在此驻有10多万军队。民国三十年(1941年)5月初,日军近8个师团分3路向中条山进攻。5月12日后,国民党军已腹背受敌,补给中断,溃不成军,一部渡过黄河南撤,大部突围后进入吕梁、太岳及太行山区。此役,国民党军损失5万余人,黄河以北的晋南地区全部陷于敌手。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初,日军调集12万兵力,在海空军配合下,对长沙发动第二次进攻,企图歼灭第9战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而威胁西南各省,以造成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9月10日,日军第6师团进袭大云山,第9战区司令官薛岳指挥13万兵力,在长沙以北阻击日军。9月26日,国民党军在长沙东南地区开始反击,洪源洞地区的守军也南渡汨罗江,南北夹击日军,日军不支,全力突围北退,于19日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策应其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的进攻,防止中国军队南下增援,调集约10万兵力,发动了第三次长沙战役。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24日,日军向第9战区所部进攻,国民党军于新墙河、汨罗河一线进行外围防御。  31日,日军猛攻长沙,国民党军一部固守城防,另以优势兵力分三面对日军形成包围,大量杀伤日军。日军攻城受挫,遂向北突围,退回新墙河以北。此战役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以日军失败告结束。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军轰炸机由太平洋航空母舰起飞,轰炸日本东京,然后降落在中国东南金华、衢州、玉山等地机场,引起日本极大震动。日本军方认为,从此美军可能会经常以中国作为空袭基地。
  因此,日本大本营于4月30日下令中国派遣军向浙赣线发动进攻,以破坏美国空军赖以利用的机场,进攻的重点在浙赣路东段。国民党军以第3战区30多个师在浙赣东线组织防御,以第9战区10个师部署于浙赣西线。5月下旬,浙东日军连续攻破几道防线,于6月7日占领衢州。赣东日军沿浙赣路东进,先后攻陷广丰、贵溪、弋阳等地。7月1日,与浙东日军在横峰会师,打通了浙赣线,对玉山、衢州、丽水等机场进行了彻底破坏,并大肆拆毁铁路,掠夺战略物资。7月中旬,日军占领温州,打通了上海至温州的航路。7月28日,日本大本营命令日军按计划撤退,国民党军乘势跟进,至8月下旬,除金华,兰谿外,其余被收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先后发动鄂西和常德战役,以达到控制长江中上游的目的。5月初,日军第11集团军的两个师向第6战区国民党军进攻,企图摧毁江防阵地。国民党军以重兵坚守江防要塞石牌等据点,并利用井田战壕阻击日军。5月底,国民党军发起反击,迫使日军全线撤回原防。
  同年秋,日本中国派遣军总部提出了进攻湖南常德的计划,以消灭国民党军的主力,摧毁第6战区的根据地,牵制可能转用到云南去的兵力,以策应南洋方面的作战。10月,日军出动4个兵团的兵力发起进攻。  11月24日,各路日军包围常德城郊,国民党军与之展开激战,攻占一些据点。12月2日,日军向常德猛攻,国民党守军第57师将士英勇抗击,12月3日,师长率一部突围出去,留守部队大部阵亡,常德失陷。国民党军主力在增援部队配合下,于9日发起反击,克复常德,日军全线分路撤退至原驻地。次年1月初,双方恢复原防。
  2。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为了恢复和确保占领区的治安,把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进攻的主要对象。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积极采取行动,120师主力进入冀中,129师主力进入冀南、冀鲁豫等平原地区,115师挺进山东,与地方抗日部队相配合,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军民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大力发展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在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120师主力开抵冀中后,建立了以贺龙、吕正操为正副指挥、关向应为政治委员的冀中总指挥部。在连续粉碎日伪军的3次围攻后,冀中总指挥部集中7个多团的兵力,于4月在河间东北一带歼灭日军700余人。9月至11月,120师主力在晋察冀部队配合下,多次对出动 扫荡的日伪军展开作战,歼敌近3600余人,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这是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的最高级别的日军指挥官。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1500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所在地。129师第386旅和先遣支队进至冀南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至3月,粉碎了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南根据地的 扫荡 ,歼敌3000余人。7月至8月间,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晋冀豫军民经过70多次战斗,粉碎了日伪军5万余人的大 扫荡 ,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挫败了日军聚歼八路军主力的企图。同年底,八路军发起邯(郸)长(治)战役,歼敌700余人。八路军经过1年的作战,使晋冀豫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
  在晋西北根据地,120师与广大汉、蒙、回等各族人民共同战斗,多次粉碎日伪军的 扫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在对2万日伪军 扫荡晋西北的作战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歼敌4500余人。到年底,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近60个县的广大地区。
  115师一部进入山东鲁西地区后,首战樊坝,全歼伪军1个团800余人。
  在泰安、肥城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合围 扫荡 ,挫败了日伪军向白彦镇的3次进攻,并同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日伪顽军的进攻,在各地区普遍建立和进一步发展了根据地,使山东和华中的根据地连接起来。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