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约瑟

_4 王钱国忠(现代)
1937年,一位中国姑娘来到剑桥,跟随李大斐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她便是鲁桂珍。共同的研究使他们三人感情很深。经常是李大斐与鲁桂珍下午走出生化实验室,到李约瑟房间一同吃茶点。李约瑟总是从写字台旁一跃而起,拨一拨炉子里的煤块或木柴。一边给大家煮菜,一边哼着或唱着民歌。然后他总把当天在打字机上打好的稿子给她们看。
也正是由于与鲁桂珍的一次争执,使李约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皈依中国古文化,竟一发不可收拾,用后半生写出SCC这样的巨著。对此,李约瑟几乎每有演讲便提到:鲁桂珍是SCC的荷尔蒙和激励者,SCC 第1卷便是送给鲁桂珍的父亲“南京药商鲁仕国”。
在鲁桂珍博士毕业离开剑桥之前,他们就在各自未选择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订下了有关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传                146粗略计划。
李约瑟抗战援华期间,鲁桂珍从美国赶往重庆,与他一起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一同长途旅行。李约瑟乐观随和,鲁桂珍开朗爱开玩笑,两人建立了纯洁的友情。
李约瑟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鲁桂珍也应邀赴巴黎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工作。到了1957年,李约瑟的第1任合作者王铃离开剑桥后,鲁桂珍又辞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回剑桥接替王铃的工作,以后一直陪伴在李约瑟身边。回剑桥后,因鲁桂珍是学生物化学的,对古文的造诣并非很专长,但是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先花了3年重学古文,从《四书》、《五经》学起, 先让自己做好“ 准备工作”, 然后才开始钻研, 结果一钻就是几十年。 在SCC 的撰写过程中,她是SCC第4卷土木工程和航海技术分册及第5卷化学与炼丹术有关分册的主要负责人,参加撰写有关医学、植物学等分册,她还写过一些关于李时珍、针灸和李约瑟等文章,为李约瑟大半生以来的论著编制了长篇索引,并且与李约瑟合作发表了许多论文。
1957年鲁桂珍到剑桥定居,便一直和李约瑟夫妇住在一起。来到剑桥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学者都李约瑟传                147把他们3人视为一个整体,成为科学界的佳话。
1987年12月22日,久病20年后,李大斐离开人间,享年91岁。李约瑟痛失爱侣,鲁桂珍失去了老师、姐妹,而整个英伦三岛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惋惜。
尽管老年遭此重击,李约瑟仍振作精神,努力工作,因为未竟的SCC等着他,鲁桂珍及其他合作伙伴需要他。在这期间,他与鲁桂珍感情更深。因为李约瑟无儿女,李大斐去世,鲁桂珍成了他的唯一知己。多年来,鲁桂珍除了在精神上鼓励他,在事业上协助他,而且,她很早就开始作房地产、股票交易及金融投资,用来支持李约瑟的研究事业。鲁桂珍已经成为他精神和物质支柱,她辗转从纽约到重庆、从南京到巴黎、从巴黎到剑桥,几十年来一直伴随他,默默地奉献。使李约瑟能够全力以赴,献身于未竟的SCC事业。
1989年秋天,李约瑟终于向鲁桂珍求婚。纯洁的友情一下子升华为真挚的爱情,9月15日,俩人在基兹学院的小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由李约瑟的导师、基兹学院院长约翰斯特德博士主持婚礼。李约瑟动情地对来宾说 :“两个80开外的人站在一起, 或许看上去有些滑稽,但我的座右铭是,‘就是李约瑟传                148迟了也比不做强!’”
李约瑟后来说道 :“再没有比娶中国人为妻,更能说明我对中国文化的爱恋了。” 从此,两位老人将牵手走完今生,事业上相随,生活中相伴,真可谓亲密的伴侣。
李约瑟传                149
二十一、最后的时光
李约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原来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已经够让人羡慕了。然而后来又被当选为英国文学院院士,此项荣誉是奖赏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伟大贡献。一身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项最高学衔,如此殊荣,迄今在英国也唯他一人。不仅如此,1980年伦敦《泰晤士报》推举他为“大不列颠之大脑”。 作为胚胎生物化学学科的开创者,他的《化学胚胎学》成为经典名著。后来又致力于SCC的研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权威,为此被1990年第一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节授予特别奖。中国人有学贯中西的誉美之辞。其实,李约瑟要说是学贯西中并不为过誉。
在炫目的光环下面,李约瑟并没有被丝毫放大或缩小,他还是那个始终微笑着、乐观地迎着困难继续工作的凡人,尽管他也有烦恼,他也是一个血肉之躯。
刚开始SCC写作时,他还在剑桥的冈维尔——基兹学院任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他的拼命工作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因为他实在太忙了,英国政府不得不决定撤了他生化讲座与主持官办的生化科研机构等李约瑟传                150方面的任职。这才使他有充沛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进入专项科研——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可那时条件艰苦,他也不得不与合作者王铃共享他一人的薪俸。
为搜集资料还亲自跑图书馆,头两卷的草稿都是利用废纸起草,亲自打字!
从1983年至1987年,因为李大斐患老年性痴呆症,最后完全丧失记忆,更失去思维能力,生活无法自理。李约瑟每天上超市,自己学着买食品、日用品,每天耗去两个多小时。买东西不知应买数量,李约瑟还是尽量保持乐观地态度,安之若素。
1988年,身材高大的李约瑟因风湿性关节炎放弃了开汽车。到了1990年,他就主要由轮椅代步,并由一中国留学生早晚接送他。研究所离家仅20米,他有时也自己操纵,但有一次偏了方向,冲进了院子泥巴里,幸好车子没翻倒。
1991年11月28日,鲁桂珍在爱登勃洛克医院病逝。李约瑟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无儿无女,日子过得很难,经济上也陷入困境。他一个月须支付护士费、生活费计3000英镑;有人把他的现成早餐在微波炉里转一下,便得支付25镑,实在比买一份早餐还贵!中午他也仅仅是三明治、饼干、水果外加一碗冲泡的汤。
李约瑟传                151
也许这段时间李约瑟最快乐的事情便是中国大使馆的来访。他们做许多中国小吃,年轻人们欢声笑语充满寂寞的小楼,这时李约瑟就极为开心。他忘却了自己的老迈, 忘却了侵袭心头的孤单, 忘却了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无奈,但这种时刻毕竟不多。
李约瑟第一次与李大斐结婚以后,就知道不能有小孩,但他们把这种缺憾转移到毕生追求的事业中去。年轻时候,每天总有忙不完的工作,也仅仅是缺憾而已。到了晚年,李大斐与鲁桂珍相继去世,使老人尽失天伦之乐,除去事业灿烂的光环,他仅是一个孤独老迈、行动不便的老人。
在此之前,1990年初,李约瑟已辞去研究所所长职务,任命华裔学者何丙郁为所长,主持日常事务。这样,李约瑟就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巨著。
在中国科技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领域里,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李约瑟博士,身体虽年迈,同时又为老年疾病所累,行动不便但精神矍烁,思维清晰,每天坚持到办公室,坚持研究和著述。作为一名“领航员”的他,正为最终将SCC这艘巨轮引进目的港忘我工作。
1995年3月25日凌晨,噩耗传来,李约瑟博士与世长辞。他是无疾而终,去得也很安详、平和。李约瑟传                152也许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生前见不到SCC巨著的完成,他是否太多遗憾呢?不过,至少他是有这种准备的。早在1990年,他在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授奖纪念讲话时便说 :“虽然我恐怕无法亲眼看到这部《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全部完成,但至少我对它能成功完成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
是啊,李博士虽然走了,但他已经有了许多合作者和继承者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早在1974年,台湾“李约瑟氏《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已将当时出版的 SCC 15个分册全部译成出版。 到1990年,中国科学界和出版界为李约瑟90寿辰准备的献礼便是: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新译的 SCC第一卷导论、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和第五卷第一分册的中文本。 几年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正抓紧时间紧张工作,以加速这部巨著的早日面世。
正是由于李约瑟及其众多合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懈地追求,才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现昔日风采,为世人所瞩目,纠正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而且,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事业正方兴未艾,生机勃勃,中国科技史研究队伍日益壮大,而且大家准备将此项研究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探讨这个地区的各个文明的李约瑟传                153发生、发展与相互影响,及其对世界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作为一项造福全人类的科技工作,初具规模到大展宏图再到效益回收这是造福几代人的大项目,当后人惊叹于这项工程的宏伟和实惠之际,总不会忘记当初的第一位拓荒者,那就是对中国人民情有独钟、对东方文化深深眷恋的国际友人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博士永垂不朽!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