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突破缅北的鹰

_3 萨苏(现代)
  第二,如按照师团的作战方针,选择新平洋的狭路口作为战场,那么对于打洛盆地的安全来说,几乎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但如果退到孟关地区,师团现在只有五个大队的基本力量,如将这些兵力分散使用在孟关平原和打洛盆地两地,就会陷入战斗力分散的被动局面中,不可能确保完成任务。
  第三,孟关地区与新平洋地区地形不同,周围都是水田。要想有效地阻止占绝对优势的敌军飞机和战车,像孟关这样既平坦,又开阔的地形,对师团来说,显然是极其不利的。”
  他分析牟田口中将不支持对新平洋反攻的原因是这样的:“牟田口司令官曾经是第18师团的师团长,他对第18师团有着很深的感情,特别是在他担任了军司令官以后,对师团的挚爱之情就更加浓烈了。当他看到大龙河畔和打洛平原的战斗如此艰难险恶,尤其是看到长桥部队在打洛平原受到的损伤如此惨重时,感到特别痛心,但又没有什么办法。每每谈话时,只要涉及这些话题,他的眼泪就会禁不住地流下来。为此,他内心真实的思虑是:第18师团是否可以远离这些艰苦的战斗?第18师团是否必须立即向新平洋突进?再离远一点,进行一些轻松的战斗不是更好吗?所以,才下达了中止第18师团按既定方针行动的命令。”
  看起来好像田中新一的看法颇有见地,远征军的战车部队,的确是在孟关才开始发挥重大作用的。在其计划发动攻势的12月中旬,远征军主力尚未赶到前线,胡康河谷谷口的部队正处于最为虚弱的时刻。战机稍纵即逝。由于第18师团的第二线主力留在孟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远征军兵力也随之不断地增加。12月28日,室积大队反而被中国军队包围,前线日军陷入到了艰苦的围困战之中。此后的作战结果,不但日军谷口前线全面溃败,打洛等据点丢失,连孟关也没能守住。
  牟田口廉也在战后的回忆录里,对当时为什么要阻止第18师团在新平洋的进攻,令其准备孟关会战,也做了说明:“田中师团长为了将敌各个击破,决心用师团的主力在新平洋进行攻击,并把进攻的时间预定在12月15日的电报我看过了。看了这个电报后,我对敌我双方的主力一旦在新平洋发生冲突的情况感到十分担心。我身边的参谋对在那种情况下部队的补给问题进行过研究,结论是:如果把战场设在大奈河畔,就必须再增加数个中队的汽车部队……第18师团企图在新平洋附近各个击破敌人,仅后方的物资装备就无法同敌军相比。敌人可以利用飞机迅速得到补充,特别是面对敌人的空中势力确实已占了绝对优势的现实,田中师团长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
第69节:孟关之二(5)
  通过对军队物资补给能力的计算,军部制定了以孟关作为战场的作战方针,并一致达成这是最合理的选择的结论。”
  看到这里,如果了解战史的朋友多半会有些惊讶。这是因为,牟田口廉也,在日军中被称作“猪突猛将”,所受最大指责就是不重视后勤。他在组织进攻英帕尔的作战中,甚至预先把攻克英军阵地后的缴获也算进了后勤物资之中,导致第15军高级参谋片冈衷大佐拍案而起,认为这样的计划干脆就是“无谋”。实战中,日军的确直接败在补给中断上,最后大批官兵病饿而死,其惨景恰似中国第一次远征军翻越野人山的翻版。
  就是这样一个不重视后勤的将领,居然也要指责第18师团作战计划中补给方面的漏洞,可见这个漏洞有多大。实际上,围攻拉加苏时,日军士兵已经到了冲进中国军队厕所中捡拾米粒充饥的地步,假如第18师团继续向前线增兵,单单粮食一项,就可以把日军的进攻活活扼杀。
  难道田中新一也在打孙立人手中物资的主意?按照日军一贯轻视后勤的作战思维,多半还是根本就不重视吧。
  田中新一的作战构想虽然颇有见地,但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参谋出身的主官,大多有这个毛病。
  于邦—腰班卡的战斗让日军士气大减。但是,在孟关之战打响后,田中新一依然试图向中国军队背后迂回,以进攻代替防守,结果,直接导致了冈田和宇生两名大队长的阵亡。这可能一方面是日军长期形成的骄气仍有余焰,另一方面,大约也是田中新一认为孟关的地形确实不适合死守。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上司要求在不适合死守的地方死守时,日军军官通常会选择自杀时的行为“玉碎”,但田中新一显然是个另类,所以他一面部署部下死守,一面却对万一死守不住做了些准备,这种准备,事后证明可算这位师团长在孟关之战中最正确的部署。
  阵亡两个大队长固然是坏消息,但对第18师团来说,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
  就在冈田中佐阵亡的当天,1944年3月1日,正在孟关指挥战斗的田中新一师团长,忽然接到在瓦鲁班的辎重兵联队长中尾正五郎中佐的报告,称“美军一部分已侵入瓦鲁班”。中尾正带领所在地现有的兵力进行抵抗。
  此时,已经依靠战车打开正面战线的廖耀湘新22师,正对日军在孟关的防御体系纵深发起猛攻,双方在孟关北侧激烈交战,田中新一正在指挥师团直属部队收拢残兵,对新22师发起反击。根据中方记载,3月1日,新22师第64团第二营刚刚攻入孟关的北大门唐开,就被孟关出援的上千日军包围。尽管该部按照在印度受训时的指导,立即转入防卫,组成了环形防卫圈,但头上缠着白布条的日军几次冲进了二营的防御圈,二营几乎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和手榴弹,阵亡连长高士钦以下数十人,几乎被日军击溃。所幸廖耀湘严令第66团倾力抢救,才终于支持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第18师团司令部并未重视这份报告,以为出现在瓦鲁班的美军不过是渗透过战线的小股骚扰部队。
第70节:孟关之二(6)
  但是,第二天(3月2日),田中又收到“位于孟关我军阵地后方的南皮尤河渡口,已被敌军占领”的报告。
  这下子,田中才发现自己无意中犯下了大错。南皮尤河渡口,位于孟关和瓦鲁班之间,这个渡口一旦被盟军方面控制,不但切断了第18师团的补给线,还将使第18师团丧失向后方进行转移的退路。瓦鲁班附近存放着相当数量的弹药和物资,要想将这些物资运送到后方,以免落入敌人手中,看来已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了。
  如果形势真的发展到这一步,第18师团就将在孟关地区完全被中国远征军包围。另外,此时师团与先前派到外线的部分部队也失去了联系。
  田中新一毕竟是久经大战的宿将,遇到这种情况并未慌乱。他果断下令,师团主力向瓦鲁班转移,但并非撤逃,而是力图寻找到进入该地的敌军迂回部队的主力,对其进行打击。第二天(3月3日),日军撤出孟关,开始转移。3月5日,廖耀湘指挥新22师击溃断后阻击的日军,攻占孟关。
  日本防卫厅史料记载:“师团长还是十分信赖部下的精强,断然决定实施这一计划。”但是,后面又不得不补充了一句:“再说,除了下决心果断地实施这一计划之外,也没有其他突出敌人包围圈的办法了。”
  迂回瓦鲁班,把第18师团主力装进了口袋。
  在远征军的战史中,对瓦鲁班迂回战大书特书,特别是美军“梅支队”遭到优势日军围困的时候,新一军新38师第113团奋勇解救,堪称经典。这支精锐部队在丛林中按照孙立人的指挥,人人一口砍刀,硬生生砍出一条道路,终于将被围美军解救出来。被救美军说:“只要和你们一起战斗,我们就感到安全了。”
  这的确是此战的事实,然而,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个史实——真实的瓦鲁班迂回战,并不是由中国军队最先发起的。
  攻打孟关和瓦鲁班的战斗,实际参战的共有四支部队。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远征军战车第一团,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番号——美军5307部队,史迪威属下唯一纯粹的美军作战部队。
  真正对瓦鲁班进行迂回的,正是这个5307部队。3月1日,该部击溃中尾所率日军的抵抗,一举攻占瓦鲁班,顺势夺取了南皮尤河上的渡口。这支部队,因为其指挥官是梅里尔准将(也译作麦瑞尔),而被中国方面记载称为“梅支队”。
  说起来,这个“梅支队”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这是因为它正是美国今天著名的特种部队“游骑兵(Ranger)”的前身,玩过美军特种部队电子游戏的朋友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经过缅北的血战,又经过在朝鲜与志愿军的恶斗,“游骑兵”的成名,与中国可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梅支队”刚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它。
  所谓“梅支队”的成立,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颇有关系。作为一名出色的战地指挥官,史迪威对国民党的官僚素无好感,尤其是蒋介石,干脆因为其脑袋上有道楞,而被史迪威起了个外号“花生米”。
第71节:孟关之二(7)
  缅北反攻开始后,1943年底,蒋介石曾携夫人宋美龄到印度对远征军进行视察。蒋介石的视察给远征军驻印各部提高了士气,也带来了与史迪威的争吵。蒋介石和史迪威一样,都力主尽快打通中印公路,以为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提供盟军的物资。但是,两人在对远征军的使用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
  蒋介石希望以英军为主力完成对缅甸的反攻,中国军队只是从中辅助。同时,他建议在印度受训的远征军部队全部编为炮兵。在作战中炮兵一般不会在最前线,可以回避很多血腥的战斗,而这些炮兵显然可以比步兵带回国更多的重武器。
  可以说,蒋介石的想法,与其在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日趋保守,坐观太平洋战争胜负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他希望远征军可以对日作战取得胜利,但更希望这支部队及其装备能够成为他麾下的重要实力。
  史迪威则对这种看法不屑一顾,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名的财大气粗表示,由美国装备中国军队,即便没有英国人协助,也要凭远征军的力量自己打通中印公路。
  这位将军是希望通过中印公路输送武器给中国军队,将其重新武装并对大陆上的日军发动反攻,从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支持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攻势。
  双方战略思想存在矛盾,同时蒋史之间始终存在领导权之争,让远征军的归国之战不时响起不和谐音。尽管下层官兵热切盼望打回祖国,但根据当时远征军高级将领的回忆,蒋的确曾授意他们保存实力,消极应付史迪威的进攻命令。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小动作也有所觉察,由于担心中国军队消极作战,他极力向美国陆军部争取获得一支美国官兵组成的部队,以作为自己的“近卫军”。由于史迪威在美国陆军中人脉深厚,1944年2月19日,抽调美国各地具有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士兵组成的5307部队正式成军。史迪威随即迫不及待地将其投入了孟关—瓦鲁班之战。
  这支部队,从装备角度来说,比远征军还要精良。远征军所用机枪是美国已经退出现役的水冷式M1917式机枪,只能架在支架上打,准备时间长,需要冷却水才能使用,转移起来十分不方便;步枪则是只能单发射击的M1903式,尽管射击精度很高,火力密度却有所不足。这些武器与当时国内的装备相比好很多,但跟正宗美国现役部队的装备比起来,却还是差了一代。“梅支队”的美国兵使用的是轻便灵活的风冷式M1919重机枪,这种机枪枪管外面没有了厚厚的水冷套筒,也不再需要冷却水,大大减轻了重量,必要时可以不使用支架;他们的步枪则是久闻其名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列装的半自动步枪,一个不必经过多少训练的射手,也可以在两秒钟内打完弹夹中的八发子弹。
  甚至,这支部队中还有若干日裔美军。这些“忘了祖宗是谁”的黄皮肤美国兵并没有忘记祖先的语言,因此无论是穿插中冒充日军,还是窃取日军情报,都可以事半功倍。
第72节:孟关之二(8)
  在远征军的归国之战中,“梅支队”作为忠实的友军,一直伴随远征军作战,很多美军官兵为了打通这条帮助中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而血洒缅北。
  但是,这支部队也有它的问题。
  史迪威本意是从美军各个部队中选拔熟悉丛林战的精兵,无奈各部队毕竟有自己的私心,许多美军部队送来的干脆就是本部队的“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有的是调皮捣蛋的大王,有的甚至有智力问题。密支那之战中,曾有中国兵亲眼看见一个美国兵的裤裆是从中割开的,酷似中国儿童使用的开裆裤。询问原因,美国兵回答战斗生活太紧张,这样方便的时候可以不用脱裤子……这样的美国兵无法判断他究竟是太个性另类了,还是脑子真的有问题。
  反正,这支放荡不羁的部队很快就获得了“抢劫者”的绰号,连日军都干脆称他们为“抢劫者部队”。
  史迪威给“梅支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孟关敌军进行迂回,攻取瓦鲁班,切断田中新一的退路。
  美国军队的历史上,迂回曾是一种经典战术。格兰特将军就是以这一战术杀入南军后方,闹得南军背后狼烟四起,一直打到了南方“首都”里士满,为南北战争的结束立下大功。然而,二战中的美军将领似乎大多对这一战术完全没有感觉。这并不是说美军将领们头脑愚蠢,而是因为美军重装备、大军团的作战方式,更适合正面突破。既然面对面的战斗最适合美国人,如果再注重迂回穿插这种轻兵疾进的东方战术,反而有以短击长的问题。
  但是,迂回战术,在丛林密布的缅北战场上却是最有效率的打法。也许是受到孙立人和傅宗良几次成功迂回作战的影响,史迪威作为一名优秀的陆军将领很快就放弃成见,有模有样地组织起类似的打法来。
  “抢劫者”的迂回,并不是蛮干,而是在美军飞机准确的空中侦察和测量之后,按照最佳道路实施的,结果果然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取了瓦鲁班和南尤河渡口的“抢劫者”部队首战告捷,志得意满。
  但是,正如田中新一命令中所描述的,日军从孟关撤出,并非溃败,而是决心主动向南尤河渡口发动攻击。
  尽管败而不乱,3月4日,对田中新一来说,依然是漫长的一天。这一天里,两路突围的日军不得不重新合二为一。
  3日从孟关退出时,田中新一师团长与长久竹郎大佐率领的第56联队在一起,师团步兵团长(相当于旅团长)相田俊二少将指挥第55联队准备分进合击,左右夹攻南尤河渡口。但是,很快,第55联队日军发现前方简易公路已经被中国战车部队截断。已经胆寒的第55联队官兵不敢应战,转道投田中新一部一同撤退。傍晚,田中新一注意到,后面丛林里不时传出惊天动地的巨响,那是155毫米重炮爆炸的火光。这说明中国军队已经修复了公路,其重炮部队已经逼近日军后卫部队。
  孟关到瓦鲁班只有12公里,155毫米大炮从孟关可以直接威胁到进攻南尤河渡口的第18师团,使其腹背受敌。
  最先冲到南尤河渡口的日军,是长久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吉田武司大尉)。眼看师团已落入包围圈,吉田大尉率部向南尤河渡口发动了一次自杀式的冲锋。
  不料,进展却出乎意料地顺利,让日军未曾料到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竟然一触即溃,有一部分甚至反而被日军包围了起来!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