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

_3 林军 (当代)
这就是李开复,一个充满个人魅力、乐于助人、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人。这或许就是李开复曾经多次提到的“影响力”的秘诀: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其实,在他的“影响力”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逻辑:施予,其实比接受更重要。
从学生到导师
今天的李开复有两个身份:正式的身份是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但在更多人眼中,他是众多中国青年的人生导师。可以说从大学一年级的选修课上听到老教授关于影响力的一席话开始,李开复就一直在思考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三个字,今日的“中国青年的人生导师”身份,无疑是其影响力的最大体现。但是,从本书之前对李开复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时候的李开复,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积累的状态,还没有能够形成后来帮助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那么,李开复这种帮助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开篇就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在苹果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这与李开复从他在苹果的“良师”那里得到的帮助又是何其的相似。
李开复所说的“良师”是一位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当时,李开复在苹果公司改组后接管公司的图形图像部门,部门里有一位年龄很大的高级研究员,是图形图像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世界级人物。在一个年纪轻轻,又没有图形图像研究经验的人手下工作,这位研究员当然感到很不服气。于是,他在工作中处处刁难李开复,开会时总喜欢拿出倚老卖老的架子,故意反对李开复做出的所有决策。虽然出于敬老尊贤的传统,李开复对他总能以礼相待,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他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李开复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难题。
左右为难中,李开复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那位“良师”。听完李开复的陈述后,他直截了当地说:“你太软弱了。一个月之内,你必须要开除他。”
这句斩钉截铁、没有半点犹豫的话彻底点醒了李开复。有了这句话,在以后的工作中,李开复开始用坚定、严厉的态度对待这位老专家。傲慢的老专家逐渐发现,他的挑衅不再起作用了,而他自己在公司里的信誉和影响力也逐日降低,一个多月后,他自愿离开了公司。
就在老专家临走的那一天,李开复向他的“良师”报告了离职的消息,“良师”告诉他:“其实,我知道你无法在一个月之内开除他,但我必须唤醒你,让你在自省中认识到自己的软弱之处,所以,我给出了这个'一个月内开除他'的难题。现在,你应该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容易被击倒了。”
李开复在“良师”的指引下解决了问题。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能有一位导师帮助他成长,这种感觉让李开复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自然地,当李开复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当他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时,他就会像他的“良师”一样去帮助他的下属。
对李开复来说,在苹果的六年是对其职业生涯极为重要的六年,在这里他完成了一名科学家向一名职业经理人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苹果,李开复开始对“影响力”有了新的理解,开始学习去帮助和指引周围人的成长,这种从学生到导师的转变,以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正是让李开复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帮助他周围的人成长、作出一个又一个“心的选择”的重要原因。
启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一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是哪怕是像赠人一枝玫瑰般微不足道的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但会给赠花人和受花人带来成就和快乐。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当我们陷入困境或需要帮助时,哪怕仅仅是一句话,或者仅仅是一个眼神,又或许只是一杯水,来自他人的一点帮助,都会让我们铭记一辈子。这点帮助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去作出改变,战胜眼前的困难。那个被鼓舞者在历尽艰苦、终成正果之时,无形之中也会想起是谁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帮了他一把,也会在心中默默地为那个人祝福,同时也会怀着感激之情回报到其他人身上。而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别人,别人的那种感激的眼神会让我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所以说,李开复在做的实际上是播种的工作,他播下的种子在影响着他周围青年的同时,也在通过这些人影响着更广阔的世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帮助他人的过程往往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试问如果自己还很弱小,又如何去帮助别人?但帮助他人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时候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而助人者在收到对方这份感激之情的同时也会更加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以更好地去帮助他人。李开复正是这样,在苹果的几年是他职业生涯中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不仅让他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也奠定了他未来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青年来说,需要更好地认识以下施与受的关系,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人死后天使带他参观天堂和地狱,他惊奇地发现,天堂和地狱并没有什么差别,所有的人都坐在一桌丰盛的宴席前,手持同样的长柄饭勺。不同的是,天堂中个个其乐融融,而地狱中却是人人愁容满面。原来由于勺柄太长,人们无法自舀自食,天堂的人们便互相帮助,每人都用饭勺喂给别人吃,而地狱的人们谁也不肯“赠人玫瑰”,结果一个个面对珍馐佳肴却饥肠辘辘,哀鸣终日。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也就在一念之间,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有“赠人玫瑰”之念,所在之处就是天堂。
2.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可以增进你的健康和快乐。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这是戴尔·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秘诀。只有把付出当作一种享受,你才会真心实意地去付出。
读卡内基的自传,可以发现他小时候也特别胆小害羞,但是,他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和自信,让他摆脱了胆小和害羞的阴影。在他帮助无数人摆脱烦恼、获取幸福的同时,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心理学家。
俗话说:“利人之举,常常也是利己之事。”有的人常常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因而不愿付出。然而万事皆有因果,如果没有付出,又怎么能指望获得他人善意的回报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愿意付出的人,在改变周围世界的同时,才会感觉到世界对你的友善。“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如果你整天抱怨而不愿意付出,不妨想想这句话。
3.学会感恩
同样的一个世界,在不同心情的人眼里,他们看到的会截然不同。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如果你在生活的每一天充满感恩之心,学会宽容,学会承接,学会付出,你就会懂得爱与尊重,懂得善良与责任,懂得付出就是拥有,懂得回报也是收获,从而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
要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的意义;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他人的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才会懂得躬身弯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后记我所知道的李开复我所知道的李开复
后记 我所知道的李开复
后记我所知道的李开复
第一次见到李开复应该是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进入中国后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那是中国高科技历史上很夸张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微软中国连从美国总部来的研究员在内也不过十来人,而记者和官员加在一起近100人。
就是在那次新闻发布会上,当时是《电脑报》记者的我第一次见到了李开复,西装革履,面带微笑,自信写在脸上,感性而富有激情,这是李开复给我的第一印象。
不过,那个时候,围绕着微软中国研究院、围绕着微软在中国的策略,争议很大,非议很多。当时信息产业部对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态度就不是很明晰,新闻发布会上信息产业部的官员也没有到场。民间关于反微软的声音也异常强大。
但李开复就是李开复,他在种种压力之下,巧妙地取得了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与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自己更是当起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推广大使,高密度地到大学里演讲。就这样,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有了第一批来自中国高校的研究员,之后,他又去邀请海内外在计算机领域的优秀华人回来,就这样,李开复一步一步地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做了起来。
2000年8月,李开复从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卸任,我所在的《电脑报》想在他出国前采访他,但当时属于敏感时期,他谁的采访也不接受。于是,我直接跑到知春路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去堵,还是被拒。不过,我得到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那天下午要为李开复举办一个告别宴会,我一听,有了。于是,在翠宫饭店一楼左侧的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告别宴会前的张罗者中,多了一个小个子的身影,那就是我。当时那个活动是委托公关公司做的,也有一些微软研究院的员工帮忙,我很自然地参与其中,并和他们每个人聊起天来。到最后,公关公司以为我是微软的,微软以为我是公关公司的,就这样,我完成了潜伏。
庆祝晚宴之前有致辞和感谢,之后是开放式的酒会,大家可以随意走动,我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乘机问了李开复好几个问题。晚宴的最后有个节目是和李开复合影(在李开复离开谷歌的时候,这个节目也得到保留),我也上去和李开复合影,并再问了他会不会回来这样的问题。几个问题问下来,李开复给我的感觉还是多少有些伤感,多少有些留恋,多少有些舍不得。总的来说,李开复一如既往的感性和充满激情。
这次晚宴第二天,我就接到公关公司的电话,电话里多少有些恐慌,他们想不到在一个封闭的晚宴里我竟然杀进去了,还问了一些很敏感的问题(李开复的记忆力真好,他竟然记得我问了哪些问题)。
2009年4月,我为了《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一书做最后一次采访确认,由此来到北京,我又一次拜访了李开复。由于采访安排较多,因此,我在周日才发出采访要求,李开复也为此专门更改时间,在博鳌的3G高峰论坛前特地安排时间和我见面餐叙、聊天和接受专访。
我当时能感觉到李开复的一些倦意,我多少有些预谋地和他讨论起南方科大的事情,他也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但比我想象中的要小。在我看来,他如果要离开谷歌的话,去一所大学当校长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周后,我去杭州拜访吴晓波的时候,我和他交换对李开复未来的看法,我当时断言,李开复很可能离开谷歌中国。
我之所以得出李开复会离开谷歌的结论基于李开复是一个激情主义者,尽管李开复是个职业经理人,但他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中最具创业精神和激情的人,这也足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在苹果和SGI做出那么多创新产品。
李开复在离开谷歌后和我有个近一小时的电话,我们谈到了创新和创业的诸多话题,他最得意的一段人生经历是他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卓越表现,我以为然,如果没有创业者式的激情做支撑,微软中国研究院是断然不能取得之后的辉煌和灿烂的。而谷歌没有重蹈之前其他互联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开复的全身心投入。
一句话,李开复在谷歌中国多少有些累了,这种累很显然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累,一个人累了,断然是没有激情,也谈不上什么追随内心;而李开复这样的一个人,是需要有新的事情能让他再度找到激情和自我的。
回到李开复的新公司创新工场,我的理解是:创新工场=创新产品+互联网+中国+天使投资+创业辅导。这其中的每个词都能让人无比兴奋。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很难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去做:李开复是在华人中做创新产品经验最丰富的人之一,是对互联网技术趋势实践得最多最深远的人之一,是对中国本土市场最熟悉的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之一,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创业辅导导师之一,创新工场所募集的资金也是中国天使投资资金最多的一笔。诸多元素组合在一起,当下的李开复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笔者看来,李开复的人生成功法则,其实归结起来就一词,那就是选择。我曾经有幸长时间和近距离地分享过李开复的两次最重要的人生选择前后时的心路,也曾倾听过他多次人生选择中的诸多故事,这让这本关于李开复和他从心开始选择的书有了更多的可信度。
而我的伙伴岑峰先生在谷歌的一家重要合伙伙伴公司里担任过管理岗位,他本身也是一位有着北京大学MBA背景的科技名博之一,他对于谷歌和整个搜索行业的理解与认知超过了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这增加了本书的深度。此外,对于这本书的推动,他做得比我更多。
末了,要感谢阅读到此处的每一位读者,希望我们连篇累牍关于从心选择的描述能对你有所帮助,这是我们的初衷和使命,希望我们没有让你失望。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