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立即表示,在新政府的组成中确实证明与反联合国家分子无牵连之前,美国不准备承认它。②他们还向其他美洲国家政府散发了一份强硬的备忘录,断言这次革命的领导人在观点上是极权主义者,在革命前就同纳粹间谍和阿根廷军事独裁当局有接触。③政治防卫委员会很快通过了一项声明,建议凡是在战时使用武力成立的新政府,在没有经过商讨确定它是否准备承担西半球防务的责任以及是否纯粹出于民族激情①之前,都不应予以承认。除了阿根廷以外,其余的美洲国家尽管有所保留,但都接受了这项声明。143 虽然比利亚罗埃尔坚决表示他准备履行玻利维亚的国际承诺,但是,拉美国家都赞同追随美国,拒绝承认新政府。玻利维亚政府直到下一年的6月才被承认接纳。在这期间的几个月中,比利亚罗埃尔通过逐步清除他政府中属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成员的部长,表现出他渴望承认的心情。民族主义者的外交部长,已由一个旧社会党党员巴尔迪维索所接替,后者对报社记者发表了一项安定人心的声明,重申他忠于西半球团结这一原则和反对组织区域性集团。7月 2日公布了国民议会的选举法,并宣布实行政治大赦。与此同时,一些美洲国家的政府表达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急切愿望,想与玻利维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赫尔似乎仍不相信这样给予承认是明智的,国务院照会各探询国家的政府,说玻利维亚必须首先用具体的行动来证明它已改变主意。据此,玻利维亚政府在5月 19日逮捕了由联邦调查局查出的八十七名轴心国间谍,并用飞机引渡到美国。经过美洲各国政府进一步交换意见,才于 1944年 6月 23日宣布承认玻利维亚政府。②
第三节目前的困难和未来的担忧
在 1943年和 1944年间,令人忧心忡忡的最大原因,固然是由阿根廷和玻利维亚所导致,然而,西半球关系日益紧张的其他迹象并不能归因于美国同阿根廷的对抗及其对美洲大陆其余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美洲各共和国对于当前的形势普遍感到不满,对于未来则十分担心。1941年至 1942年,它们已准备为了取得美国的保护和经济援助付出必要的代价。
随着盟国开始转入攻势,来自轴心国的危险减少,旧日的忧虑和不满就又抬头了。经济上的太平盛世依然可望而不可即。作为它们向联合国家出售原料的交换条件,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曾希望获得发展它们国家经济并使之多样化的机会。虽然一些组织较好、实力较强的国家(特别是巴西),相当顺利地达到了这个目的,但其他国家则相形见绌。当地工业的发展,因工业国不能提供必需的机器设备而受到阻碍。在进口物资继续短缺的情况下,日益增长的购买力导致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引起的祸害。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政府,②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88页。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1944年》,第 497—498页。
②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98—1399页;达根:《美洲国家》,第 106—107页。
都未能采取适当的步骤以控制物价,或保证公平分配供应紧张的商品。因此,由于物价暴涨,工资不能相应 144提高,致使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这种不满情绪,势所必然地把矛头指向现政府,同时也指向美国。拉美人动辄把他们的经济苦难归咎于外国资本家的剥削。因此,美国为了拉美人的困难境遇而日益受到责难,特别是受到现政府的反对派的责备。他们声称,那些不得人心的政府只是通过得自北美的支持,才使它门得以违反民意,继续维持他们的统治。美国政府自然不愿看到这些政府内部经常易手,因为美国为了努力促进本大陆的防务与经济动员,必须同这些政府打交道。同时,美国政府通过改进粮食生产、教育、保健和卫生等计划,也设法帮助拉美政府改善它们人民的生活条件。美国的政策难免带有复杂的动机。要想在许多拉美国家中现存的混乱情况下能有稳定的政府,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周围有一些繁荣自足的邻邦,这才符合美国的利益。尽管这样,在为了改善拉美状况所作的努力中,还是有着很多真正的利他主义的。美国的使团在拉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执行各项计划有关的官员中,有许多人是满腔热情,充满善意,并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遗憾的是,在拉美工作的各个组织之间,配合协作不够。这些计划很多是仓促构想出来的,并不能很好地适合拉美的条件和拉美人的感情。在拉美计划中最成功的,并且最受欣赏的,就是那些与粮食生产合作以及有关保健的计划。有些拉美人除了对当前形势不满(这种不满常被各党派所利用)以外,还为他们的战后地位日益感到不安。在战争的岁月里,由于美国从事战争所提供的原料市场,他们的经济即使不曾改革,也还支撑下来了。拉美人担心战争一旦结束,他们的原料市场便会中断。他们一方面担心美国控制他们的经济,同时又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理,唯恐美国对西半球已在失去兴趣。由于临近 1943年年底所发生的几个事件,对美国意图日益不安的情绪随之加剧了。8月底,美国国务院内部发生了风波,结果萨姆纳·韦尔斯辞职。韦尔斯曾把他的大部分外交生涯贡献于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他受到了拉美人普遍的尊敬与信 145任。与此同时,亨利·华莱士在1943年春天周游拉美期间,阐述了他的一个普通人世纪的理想,从而唤起了受压迫者的希望,因此他被解除了经济作战委员会内的职务。11月,参议员巴特勒在周游拉美从事调查美国政府的开支时,给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写了一份报告。他在这个报告中激烈地攻击了美国政府的睦邻政策和一些有关的邻邦。巴特勒把美国政府的政策描述成为丝毫不能博得拉美国家好感的一种西半球“施舍”。他说,拉美人不信任北方的经济巨人,他们只是急想从美国国库获得尽可能多的金钱。巴特勒指责美国在拉美的计划是浪费的、低能的,是用以增强拉美工业的竞争能力,而使美国工业蒙受其害的。至于拉美国家方面,他谴责它们忘恩负义、敲诈勒索、贪污腐败以及法西斯化。他说,美国政府正在拉美鼓励着他们在别处加以讨伐的那一类独裁者。①巴特勒对于睦邻政策的攻击,不仅立即遭到了民主党的反驳,而且也遭到了他自己所属的共和党领袖们的驳斥。虽然拉美国家认为那位参议员所说的大部分是出于党派政治的需要,但是,在他相当露骨的言论中,存在着一鳞半爪的实情,这是不容忽视的。再说,不管共和党领袖们怎样表示异议,拉美国家还是担心:这位参议员的话是一种迹象,表明如果共和党在 1944①第 78届国会第一次会者,参议院文件第 132号(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 1943年版)。
年下一届大选获胜的话,睦邻政策有可能修改。拉美国家之所以深感不安,还由于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所提出的建议,认为美国应该采取步骤使它在战后能使用拉美的一些战时基地,特别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①所修建的那些基地。拉美国家经常担忧的,是他们相信美国可能想要保留它曾被允许为战时防御所建立的那些基地。在 1943年 3月 6日美国国务院所发表的一个声明中,韦尔斯坚决否认美国政府有过任何这样的意图,②但是,自这个声明发表以来的 146几个月中,已发生了许多风云变幻。韦尔斯不再供职了;本半球的关系恶化了;陆军部和海军部对美国拉美政策的影响无疑正在增加。拉美国家对此的敏感可从下列这一事实中得到说明,当共同使用巴西空运基地的故后协定最后达成的时候,瓦加斯坚持这种安排必须是保密性质的。③1944年间,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发生的反叛与革命,标志着人们对当时情势的不满。继 1943年 12月的玻利维亚革命之后,就发生了 1月在巴拉圭反对执政的独裁者莫里尼戈一次未遂的阴谋活动。莫里尼戈的统治具有暴君苛政的全部烙印,包括对新闻出版的严厉检查,似及对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在这种气氛下,蓄谋叛乱在巴拉圭是屡见不鲜的一个特点。
在厄瓜多尔,阿罗约·德尔里奥总统的政府于1944年 5月底被前总统贝拉斯科·伊瓦拉的党徒们所推翻。厄瓜多尔民主同盟,包括所有左派政党在内,提出了贝拉斯科作为即将到来的总统竞选的候选人。贝拉斯科从 1940年起即流亡在外,暂居在正在边界那边的哥伦比亚境内。从这个有利的地点,他能够同他在厄瓜多尔的支持者保持紧密联系。他除了获得了几乎所有反对现政府的政治团体的必要支持之外,还得到了军队的支持。1942年在里约热内卢同秘鲁所达成的有关解决战争的协议,由于其中某些条款对厄瓜多尔很不利,阿罗约·德尔里奥受到了责难。由于1944年 5月公布了有关解决尚存争议的条款(其中包括放弃对厄瓜多尔人认为理应属于他们的领土的要求),军队和人民的愤怒情绪高涨起来了。不到一星期,阿罗约·德尔里奥即被迫解职,成立了一个由贝拉斯科·伊瓦拉担任总统的临时政府。这位自命“左”
派的新总统宣布,他不想做一个独裁者,并说立宪会议的选举将在7月举行。
与此同时,他还宣称他准备维持同秘鲁业经达成的边界协定。
在邻国哥伦比亚——这个国家具有一个执行民主方针的稳定政府的远为良好的记录——1944年 7月,洛佩斯总统和他的随行人员在去参加军事演习的途中被叛乱分子逮捕了。由自命为总统的希尔上校为首所发起的这次叛乱,组织既差,又缺少支持,因此在首都的政府的拥 147戴者和大多数仍然忠于洛佩斯的军队,迅速采取了行动。7月 11日,在总统被捕后的第三天就被释放了,而希尔上校则被捕了。
1944年上半年,中美洲各国因罢工和叛乱的浪潮而焦虑不安。虽然中美洲各共和国向联合国家出售商品获得好处,但是,这些增加的财富老百姓并没有分到手。短缺物资分配不均,不是由于政府的无能,就是由于贪污所造成。象其他地方一样,物价上升使人们普遍的不满情绪火上加油。一些中美洲的“独裁者”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风暴,不是因为向左派让步,就是因为
①参阅美国众者院军事委员会的航空小组委员会公布的梅里特报告(见 A·P·惠特克编:《美洲国家间的事务…1943年》,第 41—42页)。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1943年》,第 361页。
③达根:《美洲国家》,第 181—183页。
对刚露头的叛乱采取了强硬措施加以镇压。例如,在尼加拉瓜,索摩查总统在面临人民日益反对的情况下,撤销了他修改宪法的计划,借以延长他的任期,并答应在两年内举行自由选举。他还答应实行给工人增加福利的新的劳工法规。紧接着,洪都拉斯总统卡里亚斯则采取了第二种方式,宣布军事管制,禁止一切公众集会,制止了1944年 5月发生的骚动。后来的骚动都被政府的部队有效地镇压下去了。
当索摩查和卡里亚斯在遏制革命方面取得成功的时候,1944年,长期统治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的独裁者被推翻了。首先倒台的是萨尔瓦多的马丁内斯将军。4月 2日,一个针对他的叛乱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是,处决叛乱军官和血腥的警察镇压并不能恢复总统的权力。紧接着叛乱之后,在圣萨尔瓦多爆发了一场有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大罢工,使这个首都的生活陷于瘫痪状态。5月 9日,马丁内斯被迫辞职,把权力移交给了国防部长和一个许诺举行自由选举的委员会。一个月以后,自 1930年担任总统以来,一直用铁腕控制着危地马拉的拉美独裁者、资格最老的乌维科将军,被迫把他的权力让给了一个小小的军政府。在未举行选举之前,①庞塞将军被任命为临时总统。
第四节战后计划
拉丁美洲国家所关心的问题,既有它们在战后世界中作为个别国家的地位问题,又有涉及即将建立的未来世界组织的美洲国家体系的地位问题。
考虑建立区域性集团的倾向,反映了加强拉美国家地位的愿望的一个方面。创建一个在阿很廷领导下的南方集团,是阿根廷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阿根廷在加强它同邻国的经济联系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它对于南方集团作为阿根廷的一个势力范围在同美国以及巴西对峙中所起作用的看法,并不特别吸引其他南方共和国。在南美洲北部存在着一些企图组织博利瓦尔或者大哥伦比亚集团的说法。1943年 7月至 8月,委内瑞拉总统对其他博利瓦尔共和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的访问,在某些地区被认为是企图在这些国家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可是,这样一个集团显然存在内在困难,因而重点转到了创建一个由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组成的大哥伦比亚集团。8月,哥伦比亚外交部长在向国会所作的年度报告中强调了这三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他说,这些国家注定要建立“大哥伦比亚人民的联合”。但是,这种联合的性质与其说是一种实际的计划,倒不如说仅仅是哥伦比亚的设想。年度报告也谈到“和平将带来的严重问题”,并且宣布政府已邀请七个非交战国一起商讨战后的问题,以及他们作为联合国家的联系国家的地位。1943年年底,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宣布参战,它们的邻国认为这是由于它们希望在谈判桌上取得有利的发言权才促使它们这样做的。
拉丁美洲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内普遍渴望保存地区性的泛美体制,同时它们又希望看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世界组织。美洲国家间司法委员会在 1942①乌维科虽已引退,但这次叛乱的煽动者对这一结局并不感到满意。那时普遍认为庞塞将军会取消他许诺过的选举,自任危地马拉总统。1944年 10月又一次的扳乱,把庞塞赶下了台,由较年轻的人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组。1944年 11月至 12月的新总统和新议会的选举结果,民主分子以压倒优势获胜,为制订“体现革命的基本原则”的新宪法作了准备。在萨尔瓦多,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复杂了,而民主分子则更不满意。继马丁内斯被推翻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危机。最终发展到 1945年年底,在危地马拉成立了一个流亡政府,同萨尔瓦多的以奥斯明·阿吉雷上校为首的军人政府相对立。
年底发表的临时报告中表明了这种观点。①报告谈到了新的组织“必须这样组成,使成员资格普遍性的原则能与依据自然结合以及共同利害关系而形成的地区性集团的存在相一致。”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司法委员会受托制订应付战后问题 149 的计划,包括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安全组织。为了使得出的结论能在下一次的外长会议上获得通过,委员会要求美洲各国政府向委员会提出它们的观点,然后委员会再将它的建议轮流递交给各国政府。在 1943年中,由于必要的法定人数不足五名,委员会没有举行正式会议。直到 1944年,当会议同意四个成员国就可构成法定人数,而不需原来要求的五名时,才重新召开了正式会议。①因而,在 1943年中,美洲国家没有普遍地交换对于和平问题的看法,虽然除了阿根廷以外,其他拉丁美洲共和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家关于经济问题的专门机构会议。1944年,当胜利似乎更加指日可望时,拉美国家对于它们在战后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增加了,对于美国已对西半球失去了兴趣的忧虑也加重了。赫尔自莫斯科会议结束回国后,1943年 11月 18日在国会的讲话更加深了这些国家对于较小国家的地位以及美洲体系的前途的忧心忡忡。赫尔在那次讲话中说,一旦成立了在关于普遍安全的四国宣言中所规划的国际组织,就不需要势力范围,或者任何其他方面的特殊安排了,而以往各国是通过这些安排试图保障它们的安全并促进他们的利益的。②赫尔在 1944年 4月 9日所作的对外政策广播讲话中强调了四大国在即将成立的国际组织中将起主要的作用,①这并没有减轻拉丁美洲国家的忧虑。诚然,他在同一篇讲话中也指出,国际组织的计划显然必须是为国外和美国国会以及公众所能接受的。赫尔一门心思都在取得他所需要的国会对他计划的支持上面,所以无暇顾到拉美国家的意愿和感情。5月底,拉美国家从赫尔向报界发表的声明中获悉,赫尔在同一部分参议员会谈后,准备首先同大不列颠、苏联和中国,然后同其他国家政府继续进行有关战后安全组织问题的非正式讨论。②6月 1日,赫尔又发表了再次保证小国参加的声明。 ③
6月 15日,罗斯福发表了这份拟议的计划的简短提纲,这份提纲包括由四大强国和“适当数量的其他国家”组成安全理事会的规定。 ④7月 11日,驻拉美各国的美国代表奉命通知他们所驻国家的政府,四大国正在举行会议,交换对于战后组织的意见,并且随后将尽快地同其他联合国家成员以及联系国家交换意见。⑤
但是,拉美国家所担忧的已不仅仅是那些在达成主要决议后作出保证的①在里约热内卢会议后,这个委员会接管了在巴拿马会议上成立的美洲国家中立委员会的职权。巴拿马会者恰好是在欧洲爆发战争后召开的。在这个会议上,美洲国家的外交部长发表了保持中立的声明(《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12年》,第 327页)。
①见鲁思·马斯特斯:《美洲各国国际组织手册》( Ruth D.Masters:Handbook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ntheAmericas),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945年版,第 165页。 ②《美国对外夫系文件,1943—1944年》,第 14页。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1944年》,第 25页以下。
②美国国务院:《战后对外政策的准备工作, 1939—1945年》( Post-war Foreign Policy Preparation, 1939—1945),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9年版,第 265页。
③同上书,第 266—267页;《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3—1944年》,第 35—36页。 ④《战后对外政策的准备工作,1939—1945年》,第 325—326页。
⑤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709页。
声明,或者对进行磋商所作的那些允诺。它们要求召开一次美洲国家会议,讨论战后问题以及泛美体系同世界组织的关系。自从 1942年 1月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会议后一直没有召开过外长会议。在 1944年中,墨西哥政府几次提出要召开会议的建议,但都被赫尔所拒绝。因为赫尔担心承认阿根廷法雷尔政府将会在美洲国家中导致甚至发生公开争执。①
1944年 8月 21日至 10月 7日,当四大国在敦巴顿橡树园开会时,赫尔会见了拉美各国派驻美国的代表,企图再次作出保证,大国不会忽视中小国家的权利。②美国国务院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后安排的会晤,既没有消除拉美国家的担忧,也没有平息它们烦恼的情绪。其中许多国家认为会谈是以大国自居,并且是草率从事的。它们还认为美国官员隐瞒了重要的消息。③
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403—1404页;韦尔斯:《我们走向何方?》,第 205页。
②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710页;有关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见《概览, 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 America,Britain,andRussia),第 501—511页。
第五章墨西哥城会议和旧金山会议第一节引言
1944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战争更接近尾声,拉丁美洲各国对它们这个大陆四分五裂情况的关心也与日俱增。它们在战后世界中地位的捉摸不定,使它们更加想望恢复这个半球已遭破坏了的团结。在阿根廷和美国也出 151现了类似的趋势,阿根廷急想在战胜国的折冲樽俎中取得自己的地位。美国领导人也认为,他们这一国家不应在和平谈判桌上以一个分崩离析的大陆领袖的身份出现,是必要的。睦邻政策的支持者对此感到大大不安,他们指责这是国务院的单方面政策,它正在迅速离间同拉美国家的亲善关系,而睦邻政策则意味着美国通过同它的弱小邻邦进行磋商合作来建立它在这个大陆的领导地位。
虽然阿根廷作为目前这个饥饿世界所需粮食的输出国在经济上处于相当强大的地位,但是,它生怕如果它被排斥在外而不能参加制订战后组织和重建的各种计划,那么,不但它的威望而且它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1943—1944年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阿根廷都被排斥交外,这就标志着它在政治上的孤立。因此,阿根廷政府于1944年 10月 27日发了一份照会给泛美联盟,要求召开一次外长会议,在会议上将提出承认阿根廷的问题。
阿根廷对召开会议的要求,使国务院处于迸退维谷的境地。赫尔是不想忘记和宽恕旧嫌的。另一方面,巴西、智利、秘鲁通知美国国务院,由于在这次会议上它们可能要被迫明确表态是站在美国一边,还是站在阿根廷一边,①它们不愿意参加这一会议。召开会议的要求暂时束之高阁了。这时赫尔由于身体欠佳不得已辞掉了他的国务卿职务。在他的继承人斯退丁纽斯和负责拉丁美洲关系的助理国务卿纳尔逊·A·洛克菲勒的领导下,一种较为和解的态度占了上风。经人提出召开一次“在战争努力中合作的美洲联合国家和联系国家”特别会议的一项建议,解决了邀请阿根廷参加的难题。最后,一致同意会议应于 1945年 1月在墨西哥城召开。还达成了默契,在这次会议上将做出某种安排,俾使这匹害群之马能重新回到它的大集体中来。事实上会议前夕,美国已派了一个代表团赴布宜诺斯艾利斯,同庇隆和其他阿根廷首脑进行了秘密磋商,并且应承,只要阿根廷同意在行将召开的会议上的提案,美国就收回它不承认阿根廷的主张,并取消已经强加给它的限制性经济措施。②第二节美洲国家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会议(1945年 2月 21日——3月 8日)
①1945年 2月 21日墨西哥城会议议程计有:
1。
继续进行俄争的进一步合作措施:
2。
国际组织:
(1)世界组织;
①达根:《美洲国家》,第 105—106页。
①部分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4—1945年》,第 700页以下。完整资料见泛美联盟:《美洲国家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会议,墨西哥城 1945年 2月 21日至 3月 8日:理事长递交泛美联盟理事会的报告》(Inter-AmericanConferenceonProblems,ofWarandPeaceMexicoCity,February 21—March8,1945:Report submitted to the Governing BoardofthePanAmericanUuionbytbeDirector-General),国会与会议丛书第 47辑(华盛顿,泛美联盟,1945年版)。
(2)美洲国家间体系及其与世界组织的合作,3.拉丁美洲经济和社会问题;
4.考虑阿根廷关于讨论它同其他美洲共和国的关系问题的请求。出席这次会议的拉美共和国代表都渴望得到一些保证,使它们不但在遭到外来的侵略时,而且在这大陆内部之间发生侵略行径时也能获得美国的援助。毫无疑问,对这问题的担心主要是害怕阿根廷的侵略。这个被宣告为不合法的政府已一再讲到了重整军备的重要性,庇隆也表示过:如果需要的话,他准备诉诸武力来贯彻他的政策。②此外还有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说法,主张重新统一原先属于拉普拉特总督管辖的各地区。①但是美洲大陆上其他部分的国家也有所担忧,它们唯恐军备的增加将导致一些拉美国家政府试图去清算老帐和满足领土上的野心,这种军备的增加是由于作为这个半球防卫政策一部分的租借法案的援助所造成的。巴西、乌拉圭、哥伦比亚三国根据在哈瓦那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提出了几项决议:扩大互相援助的承诺,使之适用于一个拉美国家侵略另一个拉美国家的情况,这项决议的精神最终体现在查普尔特佩克决议中。②侵略行为的定义概括言之就是对一个美洲国家领土的完整或不可侵犯性,或对其主权或政治独立的任何侵犯;而更具体他讲来就是:“凡一国的武装部队越过根据条约建立和划分的边界线非法侵入另一国家的领土就是侵略。”缔约国同意开会就处罚措施包括经济制裁和使用武力问题进行磋商。条约中对于处罚 153措施的协议将只在战争期间适用,因为交这期间美国总统和其他美洲国家政府首脑将可以根据赋予的应付紧急情况的权力行事。但是会议同意美洲各国政府考虑签订一项战后条约,使这些战时义务永久化。大会还同意把应付紧急情况的美洲国家间防务理事会改为常设机构。
会议通过的其他决议是旨在通过机构的改组及协作来加强美洲国家体系。决议包括赋予泛美联盟理事会以政治权力。在以往的会议上,由于拉美国家害怕美国控制这个理事会,所以它们都反对这种主张。在墨西哥城会议上才达成了协议,今后拉美各国政府得专门委派代表参加理事会,而不是象以前那样由驻华盛顿的外交使节兼代表,主席一职应由各国轮流担任(过去一向是由美国国务卿担任此职)。会议进一步商定美洲国家间的国际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各国外长将在全体会议体会期间每年碰头一次。泛美联盟理事会的任务是负责为下届 1946年在波哥大召开的美洲国际会议准备制订改组泛美体系的宪章。①在经济领域方面讨论的问题既多又复杂。②出席会议的拉美各国政府代表特别渴望重新得到美国在两个主要方面的保证。最关键的问题是继续保证它们的原料市场,这些原料的生产,特别是矿产和橡胶的生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已有所扩大。它们担心欧洲和远东出产的较廉价的货源一旦重新有供应时,对拉丁美洲原料的需求就会减少。它们也渴望获得一些保证,俾使它们能够得到资本货物、工具、机器和设备等方面必需的供应,以发展它们在②见上文,原著第 139页。
①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玻利维亚。
②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4—1945年》,第 717页以下。
①会议后来推迟到 1948年 3月在波哥大召开。见《概览, 1947—1948年》,第 473—476页。
②见奥利夫·霍姆斯:“拉丁美洲能建立一种新经济吗?”( OliveHolmes:“ Can LatinAmerica build a
NewEconomy?”),《外交政策报告》, 1945年 4月 1日。
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或扩展了的工业。
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廉·L·克莱顿许诺说,他的政府将 154 通过执行一项逐步削减对于战略物资采购的政策,以及尽可能提早通知采购物资合同的终止期,尽力为拉美国家减轻过渡时期的困难。虽然人们预期不久将在欧洲战场取胜,但普遍认为要打败日本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克莱顿说,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前,还不大可能大量削减战争物资的采购合同,他希望美国国会到时候会批准一个战后储存故略和紧张物资的法案。他承认,在供应拉美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本货物方面可能存在困难,但是他答应,只要现行的管制办法继续有效,美国就一定会使他们得到应得的份额。①会议通过了儿项建议和一个为了促进下列三个目标而制定的美洲经济宪章:1.继续动员美洲的经济资源直至全面胜利;2.使美洲的经济生命有条不紊地从战争状况过渡到和平状况;以及 3.使美洲共和国的战后经济得到发展。 ②经济宪章的原则宣言只表达了一系列的愿望而不是一个纲领,而将原则变为实际行动的措施还有待于通过。此外,在宪章通过之前的讨论期间,显然拉美各共和国决没有全部同意美国代表提出的关于促进战后世界经济福利所需的所有条件。例如:它们不相信北美代表提倡的自由贸易与自由经营原则会对他们有益。它们所切望的是依靠特惠关税和其他特殊安排来保护它们年轻的工业不受到大工业国的竞争。许多拉美国家政府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管理的经济对它们说来将是必要的。
会议一致同意,美洲国家政府应准备有关它们的经济、金融、货币方面的资料以供提交给预定 6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的美洲国家间技术经济会议。 ①另经商定,战时的美洲国家间金融和经济咨询委员会应代之以常设的美洲国家间经济和社会理事会。
拉丁美洲代表们也急想讨论成立世界性组织的计划以及这半球安全体系同将在旧金山会议上成立的世界安全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拉美国家对接受在敦巴顿橡树园起草的世界组织大 155纲没有什么多大热情。它们觉得世界组织并没有给小国提供它们想要而且应有的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在墨西哥城会议上拉美国家提出的建议与批评都整理汇编成六十页的文件。②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增加大会的权力和确保在安全理事会中享有较多的代表权来加强小国在与三个大国的关系中的地位。拉美国家提议在安全理事会中它们应分配到三个非常任理事的位置,而其中之一应享有常任理事席位。③它们也表示宁愿通过拉丁美洲体系来解决地区性问题,而不需将它们提交世界组织。但是美国政府代表团不愿延长讨论,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使美国政府要承担一些义务,从而限制他们在旧金山会议上的行动自由。再则,代表团成员本身之间在这半球体系与世界组织关系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有一些象阿道夫·伯利这样的人不相信世界组织应有权力①克莱顿讲话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4—1945年》,第 702页以下。
②同上书,第 737页以下。
① A·P·惠特克编:《美洲国家间的事务… 1945年》,第 111页以下。
②见奥利夫·霍姆斯:“墨西哥城会议和区域安全”(“ TheMexicoCityConferenceandRegional Security”),《外交政策报告》,1945年 5月 1日。
③巴西希望获得一个常任席位。事实上赫尔在敦巴顿橡树园提出过这个建议,但遭到苏联和英国的反对(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678页)。
不让美洲国家安全体系对西半球的一个侵略者采取行动。对立派的成员包括勒奥·帕斯沃尔斯基则相信一切权力都应赋予世界组织。他在拟订国务院的关于世界安全体系的计划时曾起了主要的作用。①在墨西哥城会议上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三个月后的旧金山会议上它便成了主要的障碍来源。
虽然承认法雷尔的阿根廷政府是最后讨论的问题,但它在大多数拉丁美洲代表的心目中或许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最终一致通过的协议是以一项决议的形式出现的,这项决议表示希望阿根廷将能证明它具有在联合国内占有席位的资格;并声明一旦它履行义务,就欢迎它在墨西哥城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上签字。3月 27日阿根廷政府向德、日两国宣战,并接受邀请,同意遵守在墨西哥城达成的各项决议,其中包括查普尔特佩克决议。他们也 156答应实施遏制轴心国活动所需的各项措施。②美国和其他美洲国家政府于 4月 9日承认了法雷尔政府。
显然,斯退丁纽斯答应了阿根廷代表美国政府将运用它的影响,使阿根廷得以进入联合国,这样它就能到一定时候在世界组织内占一席位。③这时其他的拉美国家都已是联合国成员,并且都以此身份被邀请参加 3月 5日的旧金山会议。这个世界组织的创始成员国问题早已成为最高级谈判中的一个十分激烈的讨价还价的课题。①这个问题最初是在 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谈时提出的。美国希望它包括战时的联合国家和八个没有宣战但曾帮助过盟国的战争努力的联系国家。这八个国家是:
冰岛、埃及和六个拉丁美洲国家。苏联则反对接纳除了那些已经宣战并在联合国宣言上签了字的以外的任何国家,并要求它的十六个加盟共和国都分别享有代表权。②美国政府处境尴尬,因为它起先曾劝阻一些拉美国家不要宣战。而罗斯福在 1945年 1月前往参加雅尔塔会议之前,却写信给六个拉丁美洲共和国建议说,宣战对它们将是可取的。③由于这些接到通知的政府不知道美国政府所以突然改变态度的实际原因,它们感到恼火是可以理解的。
敦巴顿橡树园会谈结束时没有得到解决的创始成员国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由三个大国再次提了出来。虽然斯大林对于小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发表了一些极为尖刻的观点,但是罗斯隔顺利地征得了斯大林的同意,所有在 1945年 3月 1日前宣俄的联系国家都应被邀请参加 6月份的旧金山会议,由其制订战后安全机构的宪章。④斯大林认为小国只能列席而不能有发言权,这一点特别适用于拉丁美洲各共和国。他想要剥夺它们的投票 157权,这是因为他把它们只看作是按照美国的愿望而进行投票的卫星国。此外个别他讲起来,苏联的这位统治者对大多数的共和国都是没有好感的。一般来说,这些政府都具有一种强烈反苏①见詹姆斯·B·赖斯顿:“批评家成了演员”,《外交》季刊( JamesB, Reston:“TheCritio Turns Actor”, ForeignAffairs),1945年 10月,第 24卷,第 55期。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1945年》,第 752页以下。
③韦尔斯:《我们走向何方?》,第 207页。
①见《概览, 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 506页,第 509页,第 552—555页,第 577页。
②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678—1679页。
③小爱德华·R·斯退丁妞斯:《罗斯福与俄国人》( RooseveltandtheRussians),伦敦,凯普,1950年版,第 179—180页。
反共的偏见。大多数国家甚至还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虽然在 1942年 10月到 1944年底之间它们中的七个国家 ①先后承认了苏联政府而且同意互派代表。斯大林后来作出了让步,答应邀请在 3月 1日以前宣战的联系国家,但其中当然不包括阿根廷在内。当被问及它的地位时,罗斯福回答说:阿根廷当然不属于正在讨论的是否有资格接受邀请参加旧金山会议的国家之列。阿根廷既不是战时的联合国家成员,也不是曾经帮助盟国取胜的联系国家。再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发表意见说,阿根廷不与盟国合作应受到惩罚,他并补充说,如果它是在苏联范围之内,那他早就要这样做了。②至于英美方面,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致同意,当苏联在下次会议③上提出关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别享有联合国席位的要求时给予支持。
所有的拉丁美洲共和国直到墨西哥城会议结束以后方才得知有关联合国将接纳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为成员国的协议。罗斯福总统始终坚持这项协议应予以高度保密,直到1945年 3月 28日经报纸泄露后,他才被迫在 3月 29日与 4月 3日 ①公开宣布这一协议。这一问题的揭晓和其揭晓的方式增加了拉美国家的忐忑不安。据萨姆纳·韦尔斯说,它们同意只有在阿根廷同时被接纳的条件下,才肯支持美国所作出的承诺。②
第三节旧全山会议③
(1945年 4月 25日——6月 26日)
当苏联坚持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应被邀参加这次会议时,纠纷进一步发生了。主要拉美国家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的外交部长虽表示了同意,但条件是也要邀请阿根廷参加。这时,莫洛托夫却又反驳,提出也应邀请苏联扶植的波兰政府参加的要求。拉丁美洲各国政府勉强地同意 158投票表决是否让苏联的两个共和国参加,但是莫洛托夫仍然坚持拒绝支持阿根廷,除非也把卢布林政府包括在内。④虽然美国政府根据他们对拉美代表所许下的诺言,为阿根廷争取到参加权,但是莫洛托夫对阿根廷的责难还是博得了绝大部分美国及盟国公众舆论的同情。他们感到愤慨的是,美国政府方面在他们看来十分没有必要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美国报界对阿根廷的猛烈抨击,使两国间已经存在的恶感更加深了。
会议一开始情况就不妙。苏联毫不妥协的做法以及莫洛托夫对拉美代表的态度,使得拉美代表更坚定了他们的决心,不仅要为小国的权力而斗争,而且不无自相矛盾的是还要为区域体系更大的自治权而斗争。在一个强大的区域体系下,他们无疑要蒙受美国统治的危险,但是他们准备面对这种危险,要是这样做能使他们避免欧洲(即苏联)干涉他们的事务的话。
①古巴、墨西哥、鸟拉圭、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智利和尼加拉瓜。
②斯退丁纽斯:《罗斯福与俄国人》,第 108页,第 180页。
③同上书,原著第 161—163页,第 170页,第 177—178页,第 188页。
①斯退丁纽斯:《罗斯福与俄国人》,第 248页以下。很明显,罗斯福极想尽可能久地对此项协议保密,因为他害怕国会和美国公众会作出反应。宣布此项协议的原文见《对外关系文件, 1944—1945年》,第 361—341页。
②韦尔斯:《我们走向何方?》,第 211页。
③有关旧金山会议的详细介绍,见《概览, 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 591—606页。
④韦尔斯:《我们走向何方?》,第 211—212页。
因此,按照以往历史来看,多少滞有讽刺意味的是,①拉美代表为了保持一个美洲安全体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甚至还乞灵于门罗主义来支持他们的立场,而美国代表为了同苏联和英国达成协议,则一时似乎准备放弃它的立场。但是,拉丁美洲的立场得到两个美国代表——参议员康纳利和范登堡——的大力支持。终于达成了一项妥协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区域体系有权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立即采取全面行动,②虽然最终仍要由联合国组织作出裁决。
①例如,在成立国际联盟时,拉丁美洲国家就表示了这种意见,认为国联对于任何有关地区性的安排问题应拥有最高权力。当财拉丁美洲的态度是出自担心美国对门罗主义所作的解释。
②威尔斯:前引书,第 214页:达根:《美洲国家》,第 119页以下。
第六章大战的结束及其后果(1945—1946年)
第一节阿根廷
(一)庇隆对布雷登
在墨西哥城会议和旧金山会议上,美国和阿根廷两国政府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一致同意保留两国的分歧,俾 59使西半球在战后世界的组织中能以一个统一的战线出现。可是,两国政府的基本目标依然如故,因此,它们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久就引起了后来的麻烦。阿根廷政府无意调整它自己的事务去迎合美国的要求,因为它已经获得了其所想望的东西:得到其他美洲国家的承认,并加入了联合国组织。至于美国,它正全神贯注于远东战争、欧洲的政治问题以及与苏联政府日趋恶化的关系,因而无暇顾及西半球事务。紧接着旧金山会议之后,前参议员詹姆斯·F·贝尔纳斯继斯退丁纽斯出任国务卿。
由于贝尔纳斯卷入了世界风云之中,所以没有时间分心在同拉丁美洲的关系上。事实上他在这方面既没有丰富的经验也没有渊博的知识。1945年 8月美国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斯普鲁伊尔·布雷登被任命为助理国务卿,负责处理同拉丁美洲的关系。他在1945年 5月被派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供职。在阿根廷供职期间,他以热情见称,但谨慎不足。他毫不掩饰他对阿根廷军事独裁的厌恶情绪,和希望看到它被推翻的愿望。
布雷登在 1945年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庇隆在阿根廷各上校集团之间权力的角逐中已明显地赢得了优势。他担任了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和劳工部长的职务。作为劳工福利部长,庇隆成功地赢得了大部分工人阶级的支持。军事独裁以前时期的旧工会和工会头目已经被效忠于庇隆的新劳工工团代替。庇隆对工人阶级作了一些让步,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并颁布了有关社会救济金法令。
1945年 2月 9日,法雷尔总统发表声明,宣称阿根廷目前已到了选举前
的组织阶段,它将最终引导国家回到“宪法常态”。 ①5月 18日内务部长宣布政府将废止取缔政治活动的法令,颁布新的政党法,并设立一个选举法庭。
②5月底公布了组织政党的新条例。
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促使法雷尔—庇隆政权的反对派更加积极行动起来,虽然他们的活动受到防止有组织的反抗的戒严措施所阻挠。这时那些反对政 160府限定价格政策的大实业家和大商人以及大部分大地主和畜牧主也纷纷加入了自由党和反对党左翼分子的队伍,扩大了他们的阵营。
7月 6日当法雷尔总统宣布年底以前要召开选举大会的时候, ①选举的形势更为明朗了。因为阿根廷的大选通常在召开大会后九十天举行,所以大选大致在 1946年 3月举行。法雷尔说,“将没有官方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就在法雷尔宣布后的六天内,劳工群众大会在首都发动了庇隆的竞选运动。②7月 24日激进党的分裂派公开举行示威游行,邀请庇隆作他们一派的候选人。
③尽管庇隆没有公开承认自己准备接受总统提名,而且的确他也认为由他自己于 4月份宣布无意接受总统提名是较策略的,但是几乎没有人怀疑庇隆会接①《纽约时报》,1945年 2月 11日。 ②《纽约先驱论坛报》,1945年 5月 19日。 ①《纽约时报》,1945年 7月 11日。 ②《纽约先驱论坛报》, 1945年 7月 13日。
③同上,1945年 7月 26日。
受他长期梦寐以求的总统提名。
反对党得到美国大使布雷登的全力支持。他把恢复民主制度,推翻军事独裁视为自己使命的主要目标。他不甘心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在公开的演讲中,这位大使抨击阿根廷政府奉行独裁主义的法西斯政策,以友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采取行动以打击受轴心国控制的商行。布雷登在启程赴华盛顿就任代理国务卿之前的一次接见采访者时表示,他将不会改变对阿根廷的政策,相反,新的职位却将给他提供贯彻这项政策的更大的可能性。布雷登说,两国的正式关系将视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决定,言外之意要看选举的结果如何。①
8月 6日戒严状态解除后,相互对立的各派之间就开始了激烈的冲突。 ②
9月 26日政府利用罗森将军策动的未遂政变再次实行了戒严,并逮捕和监禁了大批政府的对立派。③10月 9日,内务部长宣布庇隆已经辞去所有的政府职务,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事实上是一批陆军军官逼迫庇隆辞职的,否则他们就要向首都武装进军。虽然庇隆被迫接受军官们的最后通牒,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在一次告别演说中宣称,他将不辞劳苦地为人民服务。他谴责布雷登干涉了阿根廷内政并“煽动了叛乱”。庇隆还说,在辞去劳工部长之前,他已经签署了一项法令,提高所有阿 161根廷工人的工资,并让他们分亨利润。 ④12日庇隆被捕,由法雷尔总统组成临时政府。
五天之后,庇隆胜利而归。搞政变的海军、陆军以及文官中的煽动者和支持者对组织新政府未能取得意见一致,而法雷尔则仍然忠于庇隆。庇隆主义的劳工团体组织了广泛的示威和罢工,大声疾呼要求庇隆归来,结果发生了骚乱。10月 17日法雷尔向参加集会的群众宣布,临时内阁将由一个由庇隆的支持者组成的新内阁代替。当庇隆在玫瑰宫阳台上站在总统的身旁时,他受到了人群狂热的欢呼。 ①10月 22日政府答应在武装部队保护的各投票站进行光明正大的自由选举。②31日颁布了允许各政党恢复活动的法令。 ③
各旧政党以民主联盟的名义组成了一个广泛的联合阵线反对庇隆,他们选激进派政客坦博里尼为总统候选人。一个新工党成立了,它则为争取庇隆当选而开展活动。庇隆的纲领包括一项改革农业、工业和社会的五年计划。在答应要改革的项目中,包括把土地归还给工人,改善劳动条件以及为阿根廷在工业上自给自足制定的各项计划。④庇隆的主要支持者来自穷苦阶级,他们自称为无衫汉,但其中也包括民族主义分子。庇隆还自称得到罗马天主教主教团的支持,因为在 11月 16日给教区教友的一封信中主教命令罗马天主教徒不要投那些鼓吹宗教与教育分离、国家与教会分离以及合法离婚的候选人的票。人所周知,民主联盟中的①《纽约先驱论坛报》,1945年 8月 27日。
②同上,1945年 8月 17日。 ③《纽约时报》,1945年 9月 27日。 ④《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 1945年 10月 11日。 ①《泰晤士报》,1945年 10月 18日。 ②《纽约时报》,1945年 10月 23日。 ③《泰晤士报》,1945年 11月 1日。 ④《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45年 19月 27日。
大部分政党是反对在学校里实行义务宗教教育的,而这一制度在军政府 1943年掌权后就已经颁布法令实行了。⑤整个大陆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这场选举。尽管精神抖擞,生气勃勃而富有魅力的庇隆与才貌平庸的坦博里尼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民主联盟仍然相信他们会获胜,如果选举是公正举行的话。虽然仍旧保持戒严状态,但报章杂志却获准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地发表意见和提出批评,所有的政党均准予举行集会。可是许多民主党派的集会却被庇隆派的武装人员所驱散,而亲庇隆的警察部队则袖手旁观,不作公正的处置。
与此同时,身为华盛顿代理国务卿的布雷登,为了忠于自己的诺言,继续攻击庇隆是西半球和平与团结的威胁。①同时他还试图争取其他美洲政府的支持。②选举原定在 1946年 2月 24日举行,在举行前二星期左右的时候,布雷登断定这已到了采取更直接行动的时刻。2月 11日,一份通常称作蓝皮书的备忘录递交给了其他美洲国家的代表。十二小时后,这份备忘录就公布于世了。蓝皮书的内容是根据轴心国在阿根廷活动的情况汇报,包括盟国占领德国后发现的情报。阿根廷政府被控在大战期间曾给德国以援助,并在自己的国家里给纳粹团体继续提供庇护。庇隆被点名为主要通敌者之一。③在大部分选举活动期间,庇隆一直主要强调,他在反对贪婪的地主和资本主义寡头政治的运动中作为贫穷受压迫者的一名战士所起的作用。他慷慨地向工人们许下了诺言,并发布了法令,立即给工人们切实的好处。布雷登的公开干涉反而给庇隆提供了新鲜的武器,使他成为拥护阿根廷自由和独立以摆脱美国佬蓄谋控制的人。庇隆声称,阿根廷的选民们必须在2月 24日投票,要末选布雷登,要未选庇隆。①同过去标志竞选运动时的恫吓和派系斗争的情况形成对照,那天的投票却是平静而井井有条,完全实现了武装部队将能保证选举公正举行的许诺。统计票数的工作花了六个星期,但到 3月中旬已很清楚,庇隆的胜利已成定局,除非在尚未计票的几个选区内形势突然转向。最后的选举结果表明:庇隆已经赢得了绝大多数选票。他的党在十四个省政府中获胜了十三个,在国会里也取得了胜利。庇隆支持者之所以赢得胜利,实得力于反对党派内部的分裂,而它们的党派休战只限于选出一名共同的总统候选人而已。
(二)阿根廷选举在美洲大陆产生的反响庇隆的胜利使美国政府中的拉丁美洲政策制订者陷于进退维谷的处境。
布雷登和国务院曾寄希望于庇隆为 163 民主派人士所击败。他们可能在理论上采取三条政策中的一条:(1)承认新政府和同阿根廷建立正常关系:(2)
不承认和公开反对;或(3)承认,但保持疏远和不友好的关系。他们不准备考虑第一条政策。第二条是排除在外的,除非美国准备单独行事。不论英国政府①还是主要的拉丁美洲政府都不想要孤立阿根廷。
⑤《纽约先驱论坛报》,1945年 11月 19日。
①例如,见 1月 19日的讲话(《纽约时报》, 1946年 1月 20日)。
②见下文,原着第 164—165页。
③见美国国务院:《美洲共和国间关于阿根廷形势的会商》(Consul-tationamongthe American Republics With respect to the ArgentineSituation),出版物编号 2473(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年版)。 ①《泰晤士报》,1946年 2月 14日。
①据《纽约先驱论坛报》驻布宜诺斯艾利斯记者约瑟夫·纽曼的报道,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拒绝
拉丁美洲国家不安地看到,曾经一度在墨西哥城和旧金山弥合了的美国和阿根廷之间的争执又死灰复燃了。虽然多数的美洲政府并不比美国政府对法雷尔—庇隆政权更有好感,但公开与之决裂是不符合它们的利益的。况且,美国的高压行径更引起了它们早先对北美的干涉和霸权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愈加坚持它们早先的防卫手段,即不干涉和步调一致的原则。看来似乎越来越清楚了,美国是准备抛弃这两项原则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制订者公开地宣称,在外交事务上不干涉的政策,并不意味着赞同当地的暴政,②并且呼吁拉丁美洲国家联合起来同法西斯政府进行斗争。
拉丁美洲政府对于对不干涉原则的任何修改的态度,在它们对乌拉圭于1945年 10月提出的建议的反应中清楚地显示出来了。乌拉圭外交部长罗德里格斯·拉雷塔,在一封致其他美洲共和国的照会中提议,采取集体行动以对付侵犯了包含基本人权在内的民主原则的政府。虽然,这提议当然并未提及阿根廷,但显而易见,法雷尔—庇隆的军事独裁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政府。实际上还有其他几个拉丁美洲政府也是如此。
贝尔纳斯立即宣布美国政府“无条件地赞同”乌拉圭的提议。相反,大多数的拉丁美洲国家不是在外交上不作肯定表态,就是反对这个提议。它们不准备接受对它们内部事务的干涉,不论这种干涉是单方面的或是多方面的。
此外,它们害怕虽然干涉表面上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美国可能利用它的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优势,对一些弱小国家施加压力,以提供它所需要的支持其进行干涉的多数票。①这些国家的疑虑由于国务院官员的声明而更加深了,声明指出,要在美洲国家间的协议中取得完全一致是一种做不到的想法,决议只应该由真正的多数表决通过。②当时在讨论中最重要的一项美洲国家间的协定是取代查普尔特佩克决议的西半球防务条约。经一致同意美洲各政府应于 1945年 10月底在里约热内卢集会讨论这个条约。在会议预定召开日期前不久,美国国务院通知东道国巴西政府说,国务院希望推迟会期,因为美国政府不想与阿根廷现政权商谈防御条约。其他拉丁美洲政府在作出这项决定后才被告知,因此对事先没有和它们商量就采取这一重大步骤感到不满和不安。③虽然,美洲政府间关于缔结条约的谈判继续下去了,但如果包括阿根廷政府在内,美国政府就不打算商订条约,因此是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而主要的拉美国家则反对把阿根廷排除在任何谈判之外。
布雷登不仅未能说服大多数拉美政府支持美国对阿根廷政府采取一项坚定政策是符合它们的利益的,而且他的强硬政策还遭到了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士的反对。他的敌手包括睦邻政策的支持者和不干涉主义者,①害怕英国在阿了贝尔纳斯发表一份作为共同文件的蓝皮书的商请,除非美国能保证英国的肉类供应(《纽约先驱论坛报》, 1946年 3月 27日)。
②例如,见 1945年 10月 31日贝尔纳斯的致词:《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5—1946年》,第 763—765页。
①达根:《美洲国家》,第 203—205页。
②例如:见 1945年 12月 20日美国国务院美洲共和国事务办公室主任的讲话:《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5—1946年》,第 765—768页。
③韦尔斯:《我们走向何方?》,第 224—225页。
①韦尔斯是不干涉主义者的主要代言人。
根廷竞争的商业界以及日益增多的持这种观点的一批人,即认为来自西半球纳粹的危险比起共产主义的威胁来,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切望所有美洲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这种新的危险。
在这种处境下,布雷登见风转舵了。1946年 3月 27日,他说,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新政府的外交关系将予以保持,但他重申美国政府不准备签订任何将包括阿根廷在内的西半球军事协议。②显然他仍旧希望同其他美洲国家或它们中的大多数国家达成一项协议而把阿根廷排除于外,但已愈来愈明显,任何这样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的。美国政府关于蓝皮书中所揭露的问题采取相应行动一事 165曾向巴西和其他主要南美国家发出函件,到 4月初才迟迟收到它们的答复。大体上他们同意巴西的观点,这一观点发表在 4月 4日的一份备忘录中。巴西外交部长实际上说,大战已结束,阿根廷新政府已经过自由选举产生,巴西政府极想签订一项互助条约,但认为,这样一项条约除非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所有美洲国家都参加签署,将是一纸空文。 ①由于拉丁美洲的答复以及美洲各国间进一步协商的结果,美国国务院更改了它的立场,发表了一项声明,指出美国政府准备考虑让阿根廷参加防务条约,倘若阿根廷政府在肃清轴心国影响方面履行其义务的活。②整个 1946年,斗争一直在继续着。布雷登在几条战线上进行了一场英勇但不能取胜的战斗。布雷登在国内的最强大的敌手是新任美国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乔治·梅塞史密斯和陆军部。美国军事计划制订者都渴望在制订西半球防御计划方面与拉丁美洲政府达成一项协议。他们的防御计划包括所有美洲共和国的训练、组织以及装备的标准化。1945年 10月美洲国家间防务委员会提出了一份调整军事力量的报告,1946年 5月杜鲁门提交国会一项美洲国家军事合作法案,这个法案体现了防务委员会的许多建议。这个议案如果通过的话,将能通过以美国的现代军备交换拉丁美洲现有不标准的装备而使装备达到标准化。陆军部担心如果不允许阿根廷政府从美国得到武器,则他们将从英国或俄国得到。6月份,前阿根廷陆军参谋长范德贝克将军为争取得到军需用品访问了华盛顿。代理国务卿告知阿根廷使者,在阿根廷履行它肃清轴心国影响的义务以前,美国政府不准备出卖武器给他的政府。
在夏季的几个月中阿根廷做出了几个和解姿态。8月,查普尔特佩克决议和联合国宪章都在阿根廷国会两院被批准了。①同月,据报道,庇隆已告诉众议院,在另一 166场战争中人们将会看到阿根廷同美国结盟。遗留下来的德国学校被关闭了,并对在蓝皮书中提到的几个德国人采取了行动。但是,政府未能将几名被指控的较著名人物加以驱逐,其中包括庇隆的亲密私友路德维希·弗罗伊德。他经阿根廷联邦法院宣布免除其被控的共谋罪。②
6月,阿根廷在美国的冻结资金被解冻了。然而,到年底,华盛顿政府
内部关于把阿根廷也包括在西半球军事条约之内并向庇隆提供武器是否明智问题的争论仍未决定,而为拟订防御条约的里约热内卢会议则已一再延期召②《纽约时报》,1946年 3月 28日。 ①《纽约时报》,1946年 4月 5日、7日、8日、9日;《泰晤士报》, 1946年 4月 9日。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1946年》,第 775—777页。 ①《纽约时报》,1946年 8月 31日。
②同上,1946年 12月 24日。
开了。③(三)英阿会谈发现庇隆总统在谈判中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的,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如我们所知道的,阿根廷在美洲之所以能实行一种独立政策,多半是由于它同英国有着密切的财政和经济关系。庇隆按照自己的经济自给自足的民族主义政策,极想减轻自己国家对英国的依赖。1946年 6月至 7月,英国代表团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商讨有关财政和经济问题,包括续订1936年的商业条约,但他们发现谈判非常难于进行。
谈判的要点是:关于战争期间阿根廷在英国所积累的大量冻结英镑的余额问题,英国在阿根廷拥有的铁路的前途问题,肉类供应和续订英阿商业条约问题。英国渴望在这些问题上获得一个全面的解决。但是,阿根廷政府由于英国需要它的牛肉而处于优越地位,因而在它们被冻结的英镑余额问题没有得到满意解决之前,不准备在其他几个问题上签订协议。
最后,在英国就冻结英镑和提高肉类价格的问题作了让步之后,才在 9月 17日达成了一项协议。这项协议解决了阿根廷英镑余额、肉类购买合同和英国在阿拥有的铁路问题。双方进一步同意应立刻开始讨论,为签订一项新的贸易条约作准备,以及在这些讨论尚未得出结论之前,旧条约中各项条款的有效期应延长至该年年底。①
第二节拉丁美洲的政治趋势
在巴西,1945年这一年标志着已统治该国十五年的热图利奥·瓦加斯威信的部分衰落。自从1937年解散国会和建立新政府以来,瓦加斯实行了完全的独裁。当时通过的宪法中的主要条款,从来就没有付诸实施。但是,瓦加斯的独裁大体上说来还是宽容的,大多数巴西人起先还愿意接受对他们行动自由的种种限制,作为恢复法治的必要代价。在战争年代里,他们再次忍受了瓦加斯权力的扩张,认为有必要这样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随着战争接近尾声,不满情绪日益滋长。瓦加斯在维护他的独裁统治的同时,想以许诺战后在和平安定的适当环境下举行大选的办法来制止批评。虽然瓦加斯认识到在巴西恢复较为民主做法的需要,但是,他所想象的民主形式,并不是西方民主国家所实行的放任自由的十九世纪式的民主,而这种曾包含在 1891年巴西宪法上的民主结果只造成了这个国家的政治腐败和一片混乱。
1937年的宪法是遵循独裁主义和民族主义路线的。它所规定的条款使政府有权管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瓦加斯认为,没有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是不可能的。他很想为他的国家取得更多的经济独立:并且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由国家来计划和指导国民经济,而且,必须对外国资本和企业实行严格控制。在战争年代里,瓦加斯意识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里同美国紧密
③里约热内卢会议最后干 1947年 1月召开了。有关 1947年至 1948年美洲国家间关系的论述,见《概览, 1947—1948年》,第 467—476页。 ①《泰晤士报》,6月 24日、7月 19日、9月 14日、18日;《金融时报》, 7月 3日、20日、8月 20日、 29日;《纽约时报》, 1946年 9月 18日。有关协议文本见英国外交部:《联合王国同阿根廷政府之间的经济协定,布宜诺斯艾利斯,1946年 9月 17日》(Great Britain,Foreign Office:Economic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Argentine Govern-ment,Buenos Aires,17 September l946),敕令第 6953号(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6年)。
合作的必要。这种合作必然意味着允许美国在指导巴西内部事务方面有相当的决定权。巴西人尽管切望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现在感到,由巴西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已到来了。随着和平在望,他们很想重新控制他们的空军 168基地并送走北美的“占领军”。他们相信巴西增高的威望和地位,使它足有资格在处理大陆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对阿根廷的政策中,他们并不打算接受美国的指示,因为他们确信,同他们南面的邻邦恢复良好关系是很必要的。在这些情况下,1944年夏天,瓦加斯决定撤掉他的外交部长奥斯瓦尔多,阿拉纳的职务。因为阿拉纳是一位主张同美国密切合作的强烈鼓吹者,并且被许多巴西人看作是一个受北美影响太深的人物。无疑,在瓦加斯看来,阿拉纳有可能成为他的政治对手这一事实也有一定的影响。阿拉纳是平民党的领导人,他相信在巴西应当恢复自由民主,并反对瓦加斯的政治观点。1944年底瓦加斯判定,实现他诺言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在除夕的一篇演说中,他宣布了举行大选的意图;1945年 2月 22日,放宽了新闻检查;3月,解除了 1937年实施的关于政党的禁令。另外还对自由做了许多让步,包括释放共产党领袖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在内的彼监禁的政治犯。5月 28日,颁布了新的选举法,并且定于 1945年 12月 2日举行总统和国会选举。被选出的国民议会将负责起草一部新的宪法或者修改 1937年的宪法。
联合起来的各反对党组成了一个全国民主联盟。推举戈麦斯将军为他们的总统侯选人。戈麦斯的支持者网罗了各色人等、包括大多数报界人物、自由主义者、知识分子和瓦加斯政权前的幸存者。戈麦斯还得到了希望在经济上保持殖民地式经济的咖啡种植者的支持。在这种经济下,巴西人可用主要出口作物换取进口产品,因此这些人能从戈麦斯的低税政策中得到好处。另一位竞争的候选人杜特拉将军则主张高税政策和继续瓦加斯的鼓励民族工业的政策。这两位候选人都具有保守的思想,并且都主张加强巴西的军事力量。
瓦加斯声明不竞选总统,并希望他的支持者投杜特拉的票。然而他仍然被怀疑暗中打算继续留任。他对杜特拉的支持披许多人看成是一种分化反对派的一时权宜之计。一群瓦加斯的崇拜者结合起来了,取名为克雷米矫塔,①他们大声疾呼地要求他们的英雄竞选第三任总统。
他们还竭力主张,选举应限于选出一个制宪会议来起草一部新的宪法,而总统选举则应推迟到新宪法制订之后。
当燃,这将意味着暂时延长了瓦加斯的任期。普列斯特斯也主张推迟总统选举,他在工人和联邦雇员中间颇有影响。事实上,一般都认为,瓦加斯同普列斯特斯已订有密约。②这段时期政治气温迅速上升,而且并没有因为 9月美国大使在里约热内卢发表讲话,表示选举应该按原来计划进行而冷静下来。
10月 29日,瓦加斯撤换了警察总局长,代之以自己的兄弟。不管瓦加
斯怎样设法继续当政,三军首脑是并不想袖手旁观的。10月 29日,他们提出了一项最后通牒,要求瓦加斯辞职,而由最高法院院长暂时行使总统职权。
第二天瓦加斯宣布辞职,安详地告老回乡了。选举于 12月 2日按时举行,结①来源于“ Queremo Getulio”(我们要热图利奥)。
②关于选举运动的开始各阶段,见奥利夫·霍姆斯:《巴西:美洲新兴的国家》(“ Brazil:Rising PowerintheAmclicas”),《外交政策报告》, 1945年 10月 15日。
果杜特拉将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瓦加斯由工党提名,又回到里约热内卢,出任他家乡南里奥格朗德州的参议员。新的国会成立之后立即开始工作,从事起草一部新宪法,这部宪法在 1946年 9月 18 日正式公布。它是 1891年自由色彩的宪法和 1937年宪法之间的折衷产物。后者的极权主义性质经过修改,给了国会更大权力,但同时许多有关劳工和民族主义的条款仍被保图下来了。
战争结束使其他许多拉美国家的政府发生了变动。战争年代中的趋向是由当政政府继续掌权,原封不动。1945年至 1946年发生的那些变动则是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的,有些是和平的,有些是革命的。它们在程度上也各不相同,有的引起了政府的政治色彩的明显变化,而有的只限于重点和人物的改变。
1945年,秘鲁和委内瑞拉的执政政府都被具有比较自由倾向的新政府所代替,虽然他们取得政权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委内瑞拉,由梅迪纳政府安排的选举被民主行动党成员发动的革命所遏制,因为他们知道,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他们要与政府机器相颉顽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叛乱在 10月 15日爆发,并在首都进行了几次战斗后,以革命者胜利而告终。梅迪纳总统和他的政治僚属们被放逐,在一位文职人员,罗慕洛·贝坦科尔特领导下成立了 170一个七人政权机构,他宣布该机构只是临时性的,即将尽速进行制宪议会的选举。
在秘鲁,选举在 1945年 6月 10日如期举行。当选的总统候选人何塞·路易斯·布斯塔门特得到了主要由自由主义和左翼集团组成的联合阵线的支持,其中包括由阿亚·德拉托雷领导的受人欢迎的美洲革命人侵同盟。
1946年期间在几乎所有其余的拉美共和国中(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和乌拉圭)都举行了大选。在后面三个国家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在重点方面,而不是在政党方面,而在哥伦比亚情形却正好相反。
在智利,里奥斯总统在任内去世,随即进行了总统选举,冈萨雷斯·魏地拉当选总统。和里奥斯一样,魏地拉也是激进党的一名成员,但是远比他的前任左倾一些。
墨西哥的选举,结果以米格尔·阿莱曼获胜,他得到了退休总统阿维拉·卡马乔和组织革命党的支持,该党前称墨西哥革命党,除名称之外,在其他方面没有改变。阿莱曼遭到了 1945年已被解职的卡马乔政府的外交部长帕迪利亚的反对。如同其他许多拉美国家一样,战争的结束在墨四哥引起了人们向美国重新提出民族独立要求的愿望。帕迪利亚因为过分的亲美受到了指责。他还由于在墨西哥城和旧金山支持姑息阿根廷而招致了人们的不满。在乌拉圭,自由主义者的科洛拉多重新当权。
5月哥伦比亚的选举,使得长期在野的保守党重新上台了。自从 1930年以来一直执政的自由党,由于分裂致使保守党有可能取得了胜利。当选的总统候选人奥斯卡·佩霄斯和他的自由党对手并无显著的不同,也是一位具有温和观点的人物。
在玻利维亚,政府再次被革命推翻。比利亚罗埃尔总统不是由于他的倾向性就是由于环境所迫,显然未能履行建立一个比较民主的政府的诺言,这个诺言是他在 1944年这个政府被其他拉美国家政府承认之前就作出的。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实行了压迫与恐怖日增的统治。大批反对者遭到屠杀、监禁和流放。1946年 6月的一次暴动失败之后,接着一个月后在拉巴斯又发生了一次群众革命。人群袭击了首都的主要建筑物和政府机关。比利亚罗埃尔被追赶到地下室,跌倒在地,叛乱者把他遍体枪痕的尸体从窗口扔到外面的人群中。
第三编中立国与非交战盟国
第一章瑞典艾格尼斯·H·希克斯第一节 1939年 9月瑞典所处的地位
要对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政策作出评价,就必须考虑到这一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瑞典力图(但也并非总是成功地)尽可能地严守中立政策;另一方面,瑞典一开始就实行了一项积极的政策,即向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提供慷慨的援助——这种援助并非总是局限于人道主义范畴的。
大战爆发时,瑞典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国联的效能感到失望。国联的破产向人们发出了最后的警告:如果一旦有此需要,这一国际组织在保护瑞典免遭外来袭击上也将证明同样是无能为力的。正由于认清了这一点,瑞典才把它的对外政策建立在“只能依靠自己”这一设想的基础之上,同时它愈益集中精力于自身的防务上面。然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才能赶上形势的需要,而大战爆发时瑞典的防务形势虽有所改善,但离要求则还有很大差距。
1937年 3月,瑞典想要借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联盟来加强自己地位的希望在隆德①遭到了挫折,因为那时有关订立这样一个盟约的建议被当时的丹麦首相托尔瓦尔德·斯陶宁所拒绝了,其理由是丹麦并不觉得自己已受到威胁,因而不必如此小心警戒。从此以后,瑞典对它东边和南边的邻国——苏联和德国的态度一直是小心翼翼而又焦虑不安。一方面,它力图避免触犯它们,另一方面,力图表明它有权执行一项严格的中立政策。为了证实这后一点,它在1939年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也反对英、法、苏三国提出的关于全面保证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独立的提议。②
国联于 1938年成立的所谓“二十八人委员会”中的瑞典代表厄斯顿。恩顿在 1938年 1月 1日对于瑞典在盟约下的义务作了明确的解释。国际制裁的制度事实上 172已名存实亡了;国联已变成这样一个团体:它的每个成员国都各自有权决定它想要参加实施制裁的程度。当二十八人委员会的报告在国联第十七次一般性会议上提出的时候,瑞典的代表理查德·散德勒重申了瑞典的意见:采取制裁实际上已变为了一桩任人选择的事情,并得由国联成员国自由作出决定。“据此说来,某些国家——我很荣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决定奉行的一种中立政策就应当被认为完全符合于对国联成员国的义务所作出的忠实解释。”①这一声明发给了所有国联成员国传阅,但对此官方或非官方都没有作任何评论,这样,瑞典和其他有关国家的这一立场就因此取得了默认。②就在大战爆发前夕,瑞典政府于 1939年 9月 3日采取步骤以使它国家的中立政策充分生效。据著名军事作家奥洛夫·宋德尔陆军上校写道,当时瑞典的防务地位是极不稳圃的。③9月 1日,国王不经议会同意即发布敕令:必①瑞典南部城市。——泽者
②见《概览· 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 Surveyforl939—46:TheEveofWar,1939):第 5编,第 5章及第 7章。'
①埃里克·约·林德:《瑞典的中立政策》( Erik Hj.Linder:Sveri-ges neutralitetspolitik),斯德哥尔摩,外交政策研究所,1943年版,第 4—5页。
②同上书,第 5页。瑞典从未真正退出过国联,但在 1940年 8月 16日,瑞典议会一致同意,在瑞典看来,国联已不再存在,因而瑞典对其承担的捐款也应中止。
③见奥洛夫·宋德尔:《 4月 9日》( Olof Sundell:9 april),斯德哥尔摩,索尔曼,1948年版。
须按照先前所作的某些规定,加强防务准备;这一命令将从9月 3日起生效。当天召开的内阁特别会议决定,所有有关执行瑞典中立的规定不仅应适用于目前正处于战争中的国家,而且也应适用于可能卷入战争的任何其他国家。此外,瑞典政府还决定同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一起分别于 9月 1日、3日和 19日宣告中立。而且,瑞典也参加了比利时国王发出请柬邀请交战国进行谈判的行动。9月 9日,议会开会,国王又在开幕式上演说中表示瑞典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同时强调必须大大增加军备费用。
在以后几个月的时间里,瑞典便致力于加强国防,并同所有交战国建立了关系。它从几个大国那里得到保证:不但它的中立将受到尊重,而且这种尊重将体现在做到尽可能地不干扰它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然而,瑞典的商船队还是深深感到大战给它们造成的影响。瑞典船只不得不屈从德、英两国的管制,而早在 1939年 9173月的第三周,就已有几艘瑞典船只被德国鱼雷击沉。瑞典当时即向柏林提出抗议。11月 25日,瑞典叉抗议德国在厄勒海峡南部布雷,这是根据瑞典的四公里海域要求提出的。此外,瑞典还因德国军用飞机越过国境提出了抗议。
第二节苏芬战争
1939年 10月 19日,由于苏联邀请芬兰就某些具体的政治问题进行谈判,①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首脑在古斯塔夫国王的提议下,在斯德哥尔摩会见了芬兰总统。会见时讨论了与阿兰群岛的防务有关的对芬兰提供军事援助的问题。可是,没有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准备提供军事援助,尽管当时的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赞同进行这种干涉!②但他的政府却坦率地宣称:瑞典不能派遣军队,因为这一步骤可能会使瑞典最终卷入战争的漩涡。有人曾说,这一决定是受到了瑞典当时脆弱的防务地位以及瑞典政府忽视了立即动员其工业资源这一事实的影响;这后一步骤直到 1940 年 1月之后才被采取。 ①不过,瑞典已作出允诺,只要芬兰需要,它将给予军事以外的援助。10月 7日和 9日,瑞典政府分别对柏林、伦敦、巴黎、罗马和华盛顿采取了外交步骤,以期说服这些国家拯救芬兰摆脱威胁着它的危险。此外,瑞典又于 10月 12日会同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对莫斯科采取了一项外交步骤,强调了芬兰同北方国家的团结;政府还训令它在柏林、伦敦、巴黎、马德里、罗马、东京和华盛顿的使节,倘若被人间到此事,则应申明芬兰和俄国的冲突将会在瑞典造成严重局势。10月 23月,做德勒告诉俄国驻斯德哥尔摩的公使科隆泰夫人,瑞典把芬兰的亲北方倾向及中立视为波罗的海的一个均衡要素,因之如果苏联使芬兰的这种地位发生任何变化,则将影响到俄国同瑞典关系的基础。②11月 2日,向莫斯科递交了一份关于这一内容的官方政府公报。
在苏芬战争爆发的时候,瑞典的中立第一次经受了 174十分严峻的考验。对阿兰群岛提供军事援助的问题已被否决。至于瑞典的总的态度,对“中①关于这些谈判以及随后发生的芬兰和苏联的“冬季战争”,均可见《概览, 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 2编,第 3章。
②后来散德勒从外交部告退,其直接原因即他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
①奥克·特尔斯特吕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对外政策》(AkeThulstrup:Svenskutrikespolitik under andra varldskriget),斯德哥尔摩·邦尼埃, 1950年版,第 9页。
②林德:《瑞典的中立政策》,第 13页。
立”这一字眼的使用是小心回避的。③“尚未发生任何情况使我们要改变开始以来所采取的态度。” ①但是人们感到,国际局势使瑞典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政府,于是,在 12月 14日,一个由各主要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宣告成立。在那天之前,外交大臣散德勒因反对瑞典在阿兰群岛的政策而辞职,受命继任他的遗缺的是一位职业外交家克里斯田·根瑟。新政府在向瑞典人民发布的一项公报中提到了苏芬战争的爆发,并对芬兰所处的困境表示深切的关注。但是,他们同时又强调说:“我们在言论和行动中要遵守必要的审慎态度,以免给政府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和危险,”这是“我们大家和每个人的民族义务。”这一“精神上中立”的要求,是重申首相于 10月 12日发出的呼吁,同时也显示了对德国人的种种要求无可奈何的屈从,德国人的种种要求在战前即已开始,而在大战爆发后则压力越发加剧了。必须说明,大多数瑞典人民在整个大战期间对于政府的这一要求是始终服从的,其结果正如特尔斯特吕普所写的:“早就出现有一种远离现实的、不健全的中立空想,它提出这样的意见,譬如说战争实际上与我们毫不相干,中立国在道义上远远胜过那些卷入战争的大国。”②当一些报纸不理睬这一“完全中立”的要求时。政府却还是设法强制实施它。③此外,对一些以“攻击口吻”表示反对“一个外国强权”的报纸,政府提出了几起诉讼。起初,这类诉讼的矛头只是指向共产党报纸;但是,1939年 12月,著名新闻记者蒂尔·内尔曼由于在民主报纸《挑战报》上发表了攻击希特勒的文章而被判监禁三个月。①1940年。政府草拟了一项在战时或在有战争危险的时期严重影响新闻自由的法令;②按照该项法令,一些违禁的个别报纸有时被没收了。③这项法令于 1944年废除,关于废除该项法令的决定于 1945年得到了次届议会的批准。然而,瑞典政府尽管忧心忡忡,想避免发生任何可能得罪某个大国的事情,但并未使他们停止向芬兰提供一切军事以外的援助。12月 7日,瑞典和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一起公开发表声明,鼓吹国联应当采取措施以促成苏联和芬兰间的和平谈判。但是,“当国联于 12月 14日谴责俄国对芬兰的行动时,瑞典代表恩顿却在代表全体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发言时发表了一项宣言,对于可能采取制裁的问题表示有所保留。④可是,与此同时,由于国联宣布俄国为侵略国的决议,并指令向芬兰提供那种符合瑞典人民自然倾向的援助,瑞典援助芬兰——特别是在人道主义范畴——的愿望却得到了加强。事实上,要求站在芬兰一边进行积极干预的呼声到处可以听到,但德国马上就毫不含糊地指出,这种做法将被看作是对德国的敌对行动。因此,瑞典政府不得不将其采取的政策局限于所谓的那种“非交战国的干涉主义”的范围内。 ①瑞典罄其所
③同上书,第 14—15页。
① P·A·汉逊( P.A.Hansson),1939年 12月 1日在诺尔彻平的讲话。
②特尔斯特吕普:《瑞典对外政策》,第 15—16页。
③同上。
①特尔斯特吕普:《瑞典对外政策》,第 7—8页。
②因为这一法令影响到宪法基本法中的一条,因此必须由连续两届议会通过。
③一些报纸,包括《哥德堡商务报》( GoteborgsHandelstidningen),因刊载了详细描写德国在挪咸的暴行的文章而被没收。
④林德:《瑞典的中立政策》,第 16页。
①布里塔·斯科特斯堡-奥曼:“斯堪的纳维亚对外政策今昔”,《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斯堪的纳维亚》
有的武器弹药供给芬兰使用,准许芬兰招募志愿军(这样便为芬兰的防务增加了约九千名全副武装的军事人员):并于 1940年 1月,象挪威一样,同意了盟国提出伪准许战争物资过境运往芬兰的要求。如果需要证明的话,从全国老百姓所搜集的衣物和货币足以证明芬兰的事业确实就是整个瑞典的事业。事实上,瑞典在第一次苏芬战争中的态度可以公道地说足以同在 1940年到 1941年间美国大力支持英国时的非正式参与全面战争相比拟。 ②瑞典也采取了某些加强防务的措施,譬如,1939年 12月 2日,加派部队开往北方、哥得兰以及沿岸的筑垒地区;同时在一些领海水域内布雷。
俄国于1940年1月就瑞典报纸和人民的态度所提出的正式抗议遭到了坚决的拒绝,其主要理由是:苏芬冲突已在瑞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瑞典无论在历史上或文化上都和芬兰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善联系,瑞典自由独立的新闻界也反映了芬兰应继续保持一个自由而独立的芬兰这一普遍的愿望,瑞典的照会也说,俄国人对瑞典向芬兰主动提供援助的范围所提出的异议是过分夸大 176了,照会并拒绝接受另外一些关于向芬兰出口物品等所提出的抗议,认为是不合理的。不过,事实上瑞典那时对芬兰的援助至少就军备而言已达到了这种程度,在专家们看来都认为已危及到瑞典本国的安全。瑞典在战争爆发前就开始向芬兰提供军需物资,而到 1940年 3月 13日,又提供了价值四亿克朗的赠品和借款,交给芬兰使用仍然而,并没有丝毫可能性会使这种援助发展成为军事援助,任何要向这方面发展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1940年 2月,当芬兰的形势恶化,芬兰政府请求派遣军队的时候,瑞典内阁拒绝了。双方所交换的意见于 2月 16日公布于众,三天之后,国王亲自声明说,对苏芬斗争的任何官方干涉都将把瑞典拖入全面战争,“在那种情况下,我国将不再能向芬兰提供它目前所得到的、而又迫切需要的那种并非少量的援助。”①当芬兰政府因此而向伦敦与巴黎求助,和盟国于 3月 2日就盟军可能要假道挪威和瑞典一事分别试探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的态度时,两国政府的回答都是毫不含糊的:“不行”。不过,这一回答必须根据下述事实来加以评判,即瑞典政府当时关于苏芬停战谈判一事是知道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曾充当过调解人。谈判是 1月底开始的,而在 1939年 12月底,根瑟和俄国公使科隆泰夫人进行会谈期间,就已显示出有可能为它们找到一个谈判的基础。②虽然盟国考虑到不顾瑞典和挪威的抗拒向斯堪的纳维亚北部渗入的可能性,但它们并不准备这样做,除非芬兰直接向它们求援,从而为其后果承担责任。尽管根瑟强烈反对这一主张,但他以乎并未明确说过如果盟国军队试图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瑞典国境,他们将遭到瑞典军队的抗击;而如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也不过是要捣毁那条通往铁矿的铁路线而已。然而芬兰并不要求援助,部分是由于等这种援助到达将为时太晚了。①但在 3月 11日,即在缔结苏芬和平条约的前夕,芬兰向瑞典政府提出了两个迫切的问题:(1)瑞典对盟国部队假道行军抱什么态度?(2)瑞典政府是否准备考虑在战后和(BritaSkottsberg-Ahman:“scandinavianForeign Poliey,Past and Present”,Scandinavia between East and West),亨宁·弗里斯编,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第 277页。
②特尔斯特吕普:《瑞典对外政策》,第 11页。
①特尔斯特吕普:《瑞典对外政策》,第 12页
①特尔斯特吕普,前引书,第 14页。
芬兰订立一项防守同盟?瑞典拒绝了第一个提议而赞同第二个。②苏芬和平条约是于 1940年 3月 12日签订的。4月 1775日,芬兰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代办向古斯塔夫国王致谢说:“瑞典对芬兰的援助已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对它所提供的援助,并大大促进了芬兰为自由和独立所进行的。孤立而艰巨的斗争。”3月 25日,瑞典首相回顾了瑞典在苏芬战争时期的政策,并提到了拟议的防守同盟问题。③可是,这一主张因遭苏联的反对而被搁置起来了。1940年秋,一种试图恢复这一主张的尝试——这一次是出自瑞典——受到苏联同样的待遇;而且,德国也表示“这太不合时宜”,芬兰自己虽承认对此感兴趣,却又指出“这一问题显然必须暂搁一下再说”。 ①从此,这一主张就永远没有下文了。
第三节瑞典与封锁
瑞典航运业所蒙受的最严重的损失是由德国造成的,但是英国和俄国也对其中某些部分负有责任。1940年 2月 21 日,瑞典外交大臣根瑟对德国袭击瑞典船只提出抗议,然而由于他说,如不提出抗议就意味着不中立,因而使他的抗议成了一纸空文。瑞典当时的损失已达二万二千吨左右,到 1940年 9月,这一数字上升到六万三千。吨,及至1941年 6月底则又上升到四十
万吨。德国于 1940年春季所实行的封锁切断了瑞典同它将近一半的海外船只
的联系,但其结果却有利于盟国。因为瑞典就把这一部分商船队租给了盟国;
而这样一来便构成了一种对盟园有利的非中立行为。许多瑞典商船因试图向英国和法国港口装运禁运品而被德国人没收。1940年夏季,发生了一起事件,使瑞典和英国之间的关系暂时略呈紧张:6月 20 日,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在法罗群岛附近扣押了六艘瑞典船只,其中有向意大利买来的两艘重型驱逐舰和两艘轻型驱逐舰,它们正在驶往哥德堡。英国政府不久释放了这些船只,并表示愿意赔偿因英国的行动给瑞典造成的任何损失。但是,当这些船只在驶往哥德堡途中,却又遭到了一架英国轰作机的袭击(尽管没有命中)。瑞典在就这一事件发表的一项公报中强调了下述事实,即“德国海军当局曾为这次航行提供方便,譬如,他们指明了通过因布雷而变得危险和无法通行的那些地区的途径”。瑞典早在初夏就开始同交战国双方就后来凭所谓“航行证”通行 178的问题进行了谈判, ①但只是到了 1940年底,第一艘瑞典船只才根据这样的安排抵达哥德堡。1941年 4月,由于德国宣布英国和冰岛之间的水域为战争区,“航行证”通行中断了。7月,所有的管理规章都加紧了,这种通行又告恢复,到了 1942年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42年冬到 1943年初,因美国对瑞典货船的最终目的地表示怀疑,“航行证”通行又一次中断了。②经过漫长而又艰难的谈判,这种通行才于 1943年初再次恢复,但不久以后又被取消,直至1943年 5月乃又重新恢复。持有航行证航行的瑞典船只装载着各种必需的物资,如面粉、油脂、水果、棉花、毛羊、皮革、毛皮、发动机部件和矿物油。1941年至 1944年间,瑞典进口了价值约十四亿克朗、②林德:《瑞典的中立政策》,第 27—28页。
③同上书,第 30页。
①林德:《瑞典的中立政策》,第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