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拉丁美洲康斯坦斯·霍华德
第一章袭击珍珠港以前泛美主义的发展第一节引言
从波兰打响第一枪到日本炸弹在珍珠港爆炸(这一事件最终把战火烧到了西半球)之间所经过的两年里,美洲各国由于面对着共同的危险而明确地携起手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对其南方邻国政策的改变,使得已由战争而
加速增长的泛美合作有可能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拉美各国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并不亚于其他国家。但是,作为较弱的国家,它们也懂得国际合作的需要。自从拉美各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国家以来,它们就受到了一些较老、较强国家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它们先是担心受欧洲国家的统治,继而又害怕美国的干涉。这种恐惧感助长了拉美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同时也导致它们更加意识到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只有建立一个真正的集体安全体系才能使较弱国家维护独立自主的这种认识,已使许多拉美国家的政治家成为国际联盟的最热心的拥护者。其他一些人对国联的作用虽不那么乐观,但他们觉得,加入国联将是提高其民族威望,并与美国抗衡的一种手段。随着国联的解体和欧洲的混乱状态有增无已,拉美各国表示了更加愿意响应美国为恢复泛美思想而作的各种努力。虽然拉美各国依然害怕美国的经济控制,然而,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在消除他们对美国政治干涉的恐惧方面已起了很大作用。再说,尽管拉美各国不想让他们的国家为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同化,但是他们对希特勒 106和墨索里尼的极权主义哲学则更是不感兴趣。纳粹蔑视
个人自由,迫害天主教,以及他们的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对于崇尚个人主义、
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和种族混杂的拉美各共和国说来,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虽然拉美许多共和国曾有过独裁政权,然而作为这些政权基础的政治哲学,却与欧洲独裁者的那一套截然不同。拉美独裁主义的传统是带有土生性质的,在那里大多数居民十分贫困,没有文化、政党往往都是腐败不堪,而且缺乏一个稳定的民主政府的悠久传统,所以在这些国家里出现独裁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1938年德国公使在评论秘鲁公众思想情感时曾沮丧地提到,尽管秘鲁有一个独裁政府,并且也没有德国分子在那里滋事生端,然而贝纳维德斯政府的支持者对德国的态度并不比别国来得更友好些。①拉美在早些时候由于德国反共而对它所表的同情,这时已大部被忘掉了。德国对和平所造成的更直接的威胁,使共产主义的危险成为次要问题了。①再者,虽然民族主义潮流的日益高涨,使许多拉美国家羡慕德国那种维护独立和改善国家地位的成就,同时却也促使他们对纳粹把拉美各国的德侨组织起来所作出的努力越来越反感。②他们反对外国人的学校和组织,认为它们干预了拉美国家的内政,并认①《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 5卷,第 619号。
①驻拉美的德国代表们,把拉美反德情绪的高涨和把德国当作战争贩子而对它的不信任,都归咎于美、英两国的压力和宣传。德国驻智利的公使曾把美国的新闻机构——合众社称为第一号公敌(《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 603号、第 624号、第 631号)。
② 1939年 6月 19日,在柏林外交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驻拉美国家的几个德国外交使团的头头就拉美反纳粹情绪的高涨,作了引人注目的证实。为了讨论如何应付在拉美的德侨中为德国纳粹党招募人员、组织他们进行活动以及在非日耳曼人中间从事宣传所遇到的一些困难,魏茨泽克特召集这些大使与来自拉关的德国纳粹党国外组织代表们会面。根据会议报道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困难被认为仅仅部分是由于各有关
为是不利于他们同化少数民族的;但是,虽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看法适用于所有外侨,可是,对德国人的不信任感却远较对意大利侨民的为甚。意大利人和他们的东道主之间在心理上和血缘上都有着远为亲密的关系。意大利的法西斯党也没有遭到天主教会象对德国纳粹党那样的坚决反对。总之意大利的法西斯团体与他们德国的同伙团体不一样,并不是为了“斗争”而组织起来的。故前,意大利各个组织主要关心的是在文化和福利事业方面,并不从事政治宣传活动。③一些拉美共和国国内潜在的轴心国第五纵队,是拉丁美洲和美国日益忧虑不安的根源。在这些国家里,总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想要推翻现政府的不满派别可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接受德国的帮助,特别是在 1940年之前,纳粹征服世界的危险看来还没有迫在眉睫的时候。担心轴心国可能策动他们进行这种突击,用亲轴心国的政府来取代现政府,从而为它们将来在西半球活动取得一个立足点——这是战争爆发前后支配着美国军事和政治战略上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①欧战一爆发,美洲各自外长就在巴拿马开会,讨论促进西半球安全的措施。拉美各共和国和美国一般都同意国外指望盟国取胜,本国保持中立。当时,这两个目标看上去未必是格格不入的,也不要求各国同交战国的这一方或另一方明显结盟。②大约九个月以后,当美洲各共和国在哈瓦那开会时,纳粹看来有可能(即使可能性不大)获胜在即,因而所要讨论的问题具有大不相同的面目。这个问题涉及到在美国的领导下美洲各国为保卫西半球和防止极权主义国家的侵略进行积极合作的问题。可是,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控制的程度上或在它们领土上建立防务设施问题上,都不愿向其北方邻国作出让步,而在美国政策制订者中却有许多人认为,这些条件对保卫西半球是必要的。拉美各国不但害怕美国控制它们的经济和政策,许多国家也担心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所向披靡的德国面前也许不足以保护它们,因此它们不愿过分触怒希特勒。特别容易接受这种想法的,就是在 1940年没有被包括在美国的有效军事援助的范围内,而其经济繁荣则又依赖于对欧贸 108易的那些南美共和国。在这些国家中,对于同美国紧密合作以反对轴心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相信的程度不仅根据他们国家的大小、力量的强弱、地理位置以及经济需求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各个国家内各种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也是互不相同的。激迸分于称赞罗斯福是一位维护自由制度和主张改善贫困阶级生活的人,而右翼分子却对美国政府维护民主,坚持美洲国家间进行合作的主张不那么欣赏。虽然哈瓦那会议上所达成的那些协议标志着西半球协调的最小的一致性,但是,这些协议为保卫西半球建立一条共同战线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基础。①从哈瓦那会议到日本袭击珍珠港之间的那几个月里,国外事态的发展和国内舆论的势头,同样有助于推进美洲各国之间的合作。这时,拉美各国对德国迅将获胜的恐惧业已消减,而纳粹对平民狂轰滥炸,迫害占领国各族人机构互相竞争的结果(见同上书,第 6卷,第 509号)。 ③《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 5卷,第 616号,第 620号:第 624号。
①见《概览, 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 7编,散见各处。
②关于巴拿马会议( 1939年 9月 23日—10月 3日),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39—1940年》,第 99页以下及《概览, 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 7编,第 1章,第 1节( 1)。
①有关哈瓦那会议( 1940年 7月 21—30日),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0—1941年》,第 63页以下:以及《概览, 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 7编,第 2 章,第 2节( 3)。
民以及惨杀人质的所作所为,则进一步激起了拉美各国憎恶希特勒的哲学。但是,轴心国采用了更巧妙的宣传方式,通过着力宣扬拉美各国和美国之间,或者拉美某些个别国家之间不和的因素,力图煽动民族主义的感情,在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团体中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一般来说,德国采取直接行动是不那么有效的,而且轴心国的阴谋诡计也使大多数拉美国家既感到恐惧,又感到愤怒。
于是,为了控制德国和意大利在西半球的活动,一些拉美国家政府在1940—1941年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以贯彻执行哈瓦那会议的建议。拉美大多数共和国也制定了法律来防止德侨正式组成一个国家社会党,同时对他们在表面上以办理慈善或文化事业为名所建立的别种组织也加以控制。此外,还制订了其他一些措施来确保外侨履行登记手续,控制他们的行动,反击外国的宣传及防止并惩办破坏活动。
在美国的协助下,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巴西的政府都采取行动,撤销了由轴心国控制的航空公司,这些航空公司在南美大部分地区上空形成了一个航空网。通过废除合同、没收它们的飞机和财产,以及不断削减对它们润滑机油和汽油的供应,逐步排除了这些航空公司,并以拉美和美国经营的航空公司取而代之。到 1941年底,继续营业但规模非常有限的轴心国航空公司,仅剩下在巴西的意大利环球航空公司和神鹰航空公司这两家了。12月,巴西政府对这两家公司余下的飞机也下令停航。 ①在军事合作方面美洲国家之间取得了一些进展。哈瓦那会议后,美国政府倡议同拉美各国政府举行陆、海军参谋会议,讨论各国政府如何运用他们拥有的防卫手段以抵御来自国外的进攻或由轴心国通过第五纵队分子策动的国内政变,以及如果美国前来支援时,拉美各国政府将准备如何向美国提供便利的问题。①美国先后同一些拉美共和国达成了临时性的协议。美国另外还派出陆、海、空军事使团到其他一些美洲国家以取代撤销了的轴心国使团。华盛顿国会还通过了一项法案,同意接纳一些拉美国家的海军军官到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并作出了在美国训练拉美国家的民航飞行员和机械师的安排。②拉美各国急于从美国获得军事装备和财政援助,以便建立他们自己的军队。但是,许多拉美国家都不愿意给美国在它们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的特权,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准备将本国领土租让给外国使用,就是因为深恐得罪紧邻国家,秘鲁便反对厄瓜多尔拟议中的将加拉帕戈斯群岛租借给美国作基地;乌拉圭政府决定接受美国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在内格拉湖及临近的海岸上建立一个海空基地,在贯彻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也遭到了由阿根廷支持的鸟拉圭以埃霄拉为首的民族主义集团的激烈反对。在拉美主要国家中,巴西是最积极推行重整军备计划的一个。它的东海岸线的突出部分,距离非洲海岸达喀尔港还不到二千英里,一旦同德国开战,从战略上来说,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南美各国中最易受到攻击的。事实上,不论在西半球的哪一个防卫计划中,巴西总是占据着关 110键的位置。尽管在巴西有很多德国和意大利的侨民,但是,巴西的独裁者热图利奥·瓦加斯的政策肯定是反轴心国的。
①见威廉·L·兰格和 s·埃弗雷特·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 The Challenge tolsolation),纽约,哈珀为对外关系委员会出版;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1952年版,第 700页。
②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139—1140页:《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1—1942年》,第 352—354页。
而且,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巴西对外政策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 1941年间,巴西为建造基地和其他防务项目,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它还获得美国的一笔大宗贷款,在沃尔塔牧场建造一座钢铁厂。①美国并与巴西达成了一项协议,允许泛美航空公司在美国陆军工程兵监督下扩大其巴西各机场,条件是在战争结束后六个月内应将这些基地移交给巴西。②巴西方面则允许美国南大西洋海军利用巴伊亚和累西腓港口加油、补充给养③及维修设备,并且允许飞行于美国和西非之间的英美空运公司飞机使用巴西在这条航线上的各机场。 ①1941年 11月,美国政府在巴西政府的同意和合作下,接管了对荷属圭亚那的保护,以保卫在那里的有价值的铝土矿。②1941年,墨西哥与美国政府就军用飞机相互通航及在墨西哥境内建造着陆机场达成了协议。③11月 19日,两国又达成了一项协议,为墨西哥政府将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这一长期存在的争端提供了解决办法,从而使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④同月,墨西哥政府与英国政府恢复了外交关系。1941年,巴拿马总统阿里亚斯博士下台,这对美国为保卫极其重要的巴拿马运河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利的。据称,阿里亚斯同情轴心国,曾阻挠履行在运河区以外的巴拿马领土上为美国提供空军基地和其他设施的协议。他还禁止对不下八十三艘悬挂巴拿马国旗但属于美国航运界所有的商船进行武装。⑤早在 1941年 10月,当阿 111 里亚斯访问哈瓦那不在国内时,他的政敌们发动了一次宫廷革命。他们利用总统没得到预先授权不准离开国家这一宪法上的技术细节,宣布阿里亚斯已丧失了其总统职位,并另选里卡多·阿道弗·德拉瓜迪亚为总统。
新总统主张大陆防务工作应与美国紧密合作,撤销了关于武装商船的禁令,并答应对美国提出的海、空军基地的任何要求给予优惠考虑。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步骤,在 1940年和 1941年,先后同多米尼加、海地共和国达成协议,改善了和这两国的关系,从而放松了对这两个岛屿共和国的金融管制。
第二节经济合作
美国政府的目标在于创建一个坚固的经济基础,以便在此基础上能建立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354—356页。
②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作战史》,第 1卷:《大西洋之战, 1939年 9月—1943年 5月》(Samuel EliotMorrison:History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the WorldWar H,vol.i: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e,September 1939—May1943),波士顿,利特尔—布朗,1947年版,第 379页;美国陆军部:《美国陆军参谋部长两年度报告, 1911年 7月 1日至 1943年 6月 30日》(Bieunial Report of the Chief of Staff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July 1,1941to June 30,1943),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3年版,第 39页(以后称为《两年度报告》)。
③莫里森:前引书,第 1卷,第 378页。
①小爱德华·R·斯退丁纽斯:《租借法:取得胜利的武器》( EdwardR. Stettlnius,Jr:Lend—Lease:WeaPon forVictory),纽约,麦克米伦。1944年版,第 147页。
②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051页。
③同上书,第 2卷,第 1423页。
④同上书,第 2卷:第 1140页。有关没收石油公司而引起的争端,见《概览, 1938年》,第 1编,第 668页。
⑤同上书,第 2卷,第 1048页。
一条美洲大陆的共同防御阵线。在 1940年至 1941年期间,这项政策是通过进出口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向拉美各共和国提供信贷和借款而得到贯彻的。这些贷款的目的是用以资助各共和国稳定经济,增加生产,尤其是增加战略物资的生产。
在 1940年 7 月举行哈瓦那会议时,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它们已失去了在欧洲的出口市场,因而选成了剩余商品的积压和外汇的短缺。为了提供必需的美元以购买美国进口货,通过进出口银行曾给予拉美国家以巨额贷款。但是,由于拉美各国向美国迅速扩大了出口,他们对此类信贷的需求便很快地减少了。美国政府在开始其扩大防务计划后所提出的要求,给拉美各共和国所产的大部分原料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市场。此外,美国为了不让轴心国取得主要原料的可熊货源,于 1941年同一些拉美国家签订了独占性的采购协定。①同英国也签订了类似上述的协定。因此,嗣后美国的借款和信贷,主要是通过改进生产设施及发掘新的或其他供应来源,用以增加拉美国内主要原料的生产。各共和国也接受来自美国的技术援助,以推进这些目标。虽然到1941年拉美国家才头一遭在对美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顺差,但是它们还有其他问题要对付。尽管大多数共和国目前有能力支付它们所需要的进口品,但是,它们发现,要想获得这些进口品是越来越困难了。这些共和国所需要的物品,从欧洲多半是得不到的,而且由于美国逐渐集中力量于拔备物资的生产,所以这些物品当时在美国也是很紧张的。美国政府所采用的优先考虑的制度,证明是不济事的,因为它并没有使拉美国家获得所需要的进口品。珍珠港被袭击后不久,美国就代之以一种分配制度。②进口情况国船舶短少而进一步恶化。大多数共和国几乎全部要仰赖外国船只来经营它们的贸易。③由于战争的缘故,原先承担美洲国家间贸易业务一半以上的英国船只和悬挂其他欧洲国家国旗的船只都被调走,而可以获得的美国吨位又不足弥补它们的损失。因此,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建立了一个美洲国家间航运委员会,来安排美洲国家之间产品的运输,同时,美国和其他美洲共和国作出了决定,由它们接管一直闲置在它们各港口的轴心国船只。在同英国政府就拟议中改变所有权的问题达成协议之后,美洲国家间财政经济咨询委员会①于 1941年 8月 28日通过了一个有关这些船只的调度和使用计划。 ②
第三节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关系
哈瓦那会议到日本袭击珍珠港这段时期,不单标志着为增进美国同拉美国家合作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出自美国的倡导—的一个巨大进展,而且也出现了拉美各国政府通过缔结双边和区域性协定以改善拉美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所作出的不断努力。
各国之间在政治方面的种种争端,要末是已经解决了,要末是在解决的过程中。1941年 3月,阿根廷同智利签订了一项协议,解决了它们对南极洲②见萨姆纳·韦尔斯于 1941年 7月 17日和 12月 5日向美洲国家间财政经济咨询委员会所作的声明(《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384—389年)。
③由于国内运输系统不完备,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的贸易都由海运承担。
①该委员会是在 1939年巴拿马会议上通过成立的,并在 1940年的哈瓦那会议上扩大了它的职责范围。
②见约翰·C·德怀尔德:“美洲国家战时经济合作”,《外交政策报告》(John C.deWilde:“Wartim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Americas”,ForeignPoliey Reports),1942年,第 294—295页。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403—405页。
有争议的要求。4月,一项久悬未决的领土纠纷由于委内瑞拉同哥伦比亚签订了一项边界条约而告终结。接着在 5月,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也效法了它们的榜样。遗憾的是,秘鲁和厄瓜多尔之间的边界争端始终未获解决,并且于 1941年 7月爆发了战争。尽管阿根廷、巴西、乌拉圭、萨尔瓦多和美国在战争开始前后都曾出面从中调停,但时发时止的战斗仍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以后。
使拉美各国之间的关系接近起来与签订区域性协议这种趋势,在某些政府和集团看来(例如巴西),它与泛美体制是相辅相成的,但其他一些国家则把它看作是另一种可取的途径。这一情况在阿根廷方面最为明显。它的政府谋求创立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不依赖美国的南方集团。在阿根廷的倡议下,1941年 2月在里维拉召开了普拉塔河国家会议, ①旨在建立一个区域性贸易集团。阿根廷提出的关于关税同盟的建议遭到了其他国家代表的反对,因为它们担心阿根廷把持一切。虽然会议上所达成的总协议并不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在会上和会后,与会各国还是签订了各种不同的双边协定和三边协定。
两个月后,在第三次加勒比会议上,墨西哥代表提出了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加勒比同盟的计划。显然,这样一种性质的计划是充满着政治火药味的,经过一些讨论和删去“同盟”这一词儿之后,计划的其余部分便委交给几个政府去作进一步的考虑。②许多深信不疑地支持美洲国家防备合作计划的拉丁美洲人,看到了美国逐渐转向战争感到忧心忡忡。美国没有经过同它的南方邻邦商量就放弃了它的中立政策,它们担心美国现在采取的方针将在它们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情况下使西半球卷入对德的战火中。①因此,这场战争乃是由于一个不得人心的东方强国无端启衅而不是由于美国在大西洋对德采取作战行动所引起而最终蔓延到西半球这一事实,对于拉丁美洲对战争的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①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②见阿瑟·惠特克编:《美洲国家间的事务:年度概览,第 1号,1941年》(Arthur P.Whitaker,ed.Inter—American Affairs:an AnnualSurvey’No,l,1941),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第 59-60页。
①这是轴心国宣传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西班牙主义运动的主要课题之一,它主张拉丁美洲团结,反对泛美团结。
第二章战火蔓延到西半球,里约热内卢会议(1942年 1月 15—28日)
1941年 12月 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基地,促使美洲各共和国根据1940年 7月哈瓦那会议上通过的相互援助和防御合作宣言,举行了一次代表会议。该宣言不仅规定了在发生危险时各国应进行磋商,而且还声明“一个非美洲国家破坏一个美洲国家的领土的完整或其不可侵犯性、主权或政治独立的任何企图,将被认为是对宣言签署国的一种侵略行为”。这种情况这时已出现了。
珍珠港被袭击后两天,美国政府即向美洲各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尽速召开一次外长会议,并提醒它们上述保证。①同日,智利政府也要求召开会议。
12月 15日,泛美联盟执行理事会发出邀请,定于 1942年 1月 15日在里约
热内卢举行会议,两天后该联盟执行理事会批准了会议的议程。
九个拉丁美洲国家已向日本及其欧洲盟国宣战。 ①边些立即对轴心国宣战的共和国都是中美洲国家,或是加勒比海的岛国,它们在经济上和战略上无不依赖美国。另外三个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在12月底以前,同轴心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距离较远的那些共和国宣布非交战国的权利②适用于已宣战的美洲国家,并肯定了它们之间的团结。它们不准备采取更具体的行动,如果得不到它们的邻国关于其将采取行动的某些保证的话。除了阿根廷以外,各国几乎部一致希望召开一次美洲国家会议,来讨论西半球面临这一新威胁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并准备制定一项共同对策,尽管当时对需要采取的行动,各国的侧重点和意见必然还存在着分歧。美国政府热望西半球应该组成一条坚强的经济和战略阵线,以便对轴心国进行作战。美国并不认为二十个拉 115美共和国都有必要或者真的需要对轴心国宣战。但是美国确实要求它们应同敌国断绝外交关系以及所有一切商务和财政上的交往。③对西半球的团结很不幸的是,阿根廷政府明确表示反对采取任何强烈的反轴心国行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①和哈瓦那的历次泛美会议上,诚然,阿根廷政府接受了维护西半球团结的原则和旨在促进西半球安全和防止轴心国侵略而制定的措施。但是,阿根廷政府仅仅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些义务。美国建议加强西半球团结的政策,在每个场合总是遭到了阿根廷代表的反对,即使已经取得同意的措施,也只是代表了最小限度的一致意见。阿根廷政府害怕美国在美洲大陆上称霸比害怕轴心国获胜还厉害。阿根廷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经济上主要是与欧洲联结在一起的。阿根廷只有维持同欧洲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279—280页;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143页。
①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和萨尔瓦多在 1941年 12月 8日至 10日对日宣战,并于 12月 11日至 13日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 12月 8日至 31日同日本断交,在 12月 19日至 31日同德国、意大利断交。《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1—1942年》,第 337—340页。
②即它们宣布不把已宣战的美国及其他美洲共和国当作交战国,因此对它们将不采用中立法。
③见萨姆纳·韦尔斯:《决定的时刻》( The Time forDecision),纽约,哈珀,1944年版,第 225—226页。美国军事首脑担心,这些国家一宣战,可能使美国本身的军事力量卷入他们至今还不准备承担的责任中去。这还意味着要对早已供不应求的军需品提出额外的要求。
①有关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和利马会议的情况,见《概览, 1936年》。第 804页以下;和《概览, 1938年》,第 1卷,第 677—686页。
的贸易,才能保持它的经济地位,并相信从而才能保持它政治上的独立,实现它领导南美大陆的野心。1941年至 1942年,阿根廷政府领导人深信轴心国将会获胜并在经济上控制欧洲。因此,在他们看来,阿根廷有必要保持同希特勒的友好关系。阿根廷人民大部分同情盟国,所以不支持政府严守中立的政策和对泛美合作所持的保留态度。但是,卡斯蒂略政府②置公众舆论于不顾,采取了愈益强硬的行动来压制持不同政见者。③阿根廷外交部长鲁伊斯·吉尼亚苏博士在启程前往里约热内卢参加会议之前,试图劝说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和智利的外长共同组成一个南方集团,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反对美国的政策。乌拉圭外长阿尔维托·瓜尼博士断 116然拒绝考虑对本国政府业已决定的同轴心国立即断交的政策作任何变更。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外长不表态;只有智利准备支持阿根廷政府。①当时智利处境困难。阿吉雷·塞尔达总统于 1941年 10月猝然去世,因此必须进行一次大选,由激进党领袖孔拉多·里奥斯·加利亚多和支持独裁观点(即使不是法西斯思想)的卡洛斯·伊瓦涅斯将军两人竞选总统。智利所处的战略地位,使它更不便于对轴心国采取强硬行动:它的海陆军部队根本不足以保卫它那长达二千六百英里的太平洋海岸线,或者保护它的沿海航运。玻利维亚人民和巴拉圭人民对他们两国之间那场残酷的查科战争记忆犹新,他们反对任何可能再次将他们卷入战争的行动。秘鲁和厄瓜多尔正忙于彼此间的战争,在没有结束这场战争之前,无意参加任何其他外面的争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巴西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巴西准备同美国进行合作,这一点在珍珠港被袭击以前就很清楚。不过,巴西不乐意采取任何可能将它和阿根廷置于敌对阵营的行动。
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阿根廷政府拒绝接受一项要求各国同轴心国断交的决议。阿根廷政府决心恪守中立,并得到了智利代表的支持;这位代表不准备放弃中立,除非他能够从美国得到保证将慷慨给智利以财政援助与军用和民用物资。最后,经过冗长的谈判,美国代表团团长萨姆纳·韦尔斯同意接受一项妥协方案。① 1942年 1月 28日,拉美所有共和国通过了一项修订的决议,决议申明:“美洲各共和国根据本国的法律程序和在符合每个国家在美洲大陆的当前争端中所处的地位及环境的条件下,建议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断绝外交关系。”②韦尔斯为了保持美洲各国外表上的团结,向阿根廷作出让步的决定,引起了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以及美国新闻界和公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宁可使美洲的统一发生破裂也比采取妥协方式要好,因为这种方式他们看作②有关卡斯蒂略的上台,见下文,原著第 133页,注①(即本书第 203页注①——译者)。
③ 1941年 10月 10日,阿根廷政府下令解散布宜诺斯艾利斯民主市议会;11月,由亲盟国的阿根廷行动党主办的约三千多次集会均被取缔。12月 16日,副总统拉豪·卡斯蒂略宣布阿根廷处于戒严状态,宪法保障暂时无效,严禁有关时论国内外政策的集会,并警告新闻界不准评论总统的行动和方针或政府的中立政策。11—12月间,还采取了步骤,以确保保守党在各省选举中占多数。
①见韦尔斯:《决定的时刻》,第 230页。
①见韦尔斯:《决定的时刻》,第 231—234页;劳伦斯·达根:《美洲国家》(Laurence Duggan:The Americas),纽约·霍尔特,1949年版,第 87—88页。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293页。
是向阿根廷投降。③并且,他们相信阿根廷在外交上的失败将造成它的孤立,其结果会鼓舞阿根廷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和亲盟国的分子起来决心反对卡斯蒂略。这些批评家显然以为可能除了智利以外,所有其他拉美共和国将会跟着美国走。他们还忽视了这一点,即阿根廷人民对于凡是他们认为美国企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主权国家的作法,都必然会产主反感。美国政府后来对阿根廷施加压力的尝试在拉丁美洲所产生的结果 ①表明,韦尔斯是正确的,因为他拒绝了用迫使南美各共和国在支持美国或阿根廷两者之间作出抉择的方法来强行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韦尔斯认为同轴心国断交是会议的首要问题、但是,许多拉美代表更为关心的却是经济问题。到 1941年底,美国已成为拉美各国的主要市场和主要供应来源。由于战火蔓延到西半球,拉美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美国来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它们极其渴望得到的一些保证,就是美国将采取步骤以确保它们本国的必需进口物资以及实现美国为本大陆制订的工业动员计划的长期效果。它们担心美国的购买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战争结束后就不需要它们的原料了。
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在西半球实行经济动员的建议,这些建议多半是以美国代表团提出的计划为基础的。它们旨在大幅度增加生产为进行战争所必需的战略物资,并促进这些战略物资的自由流通。为了达到这一月的,还要采取其他措施来改进国内运输工具,调整航运事业,并简化汇兑问题。拉美各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将增加生产其基本物资和战略物资。作为报答,美国将竭尽全力使南方各邻国能维持它们的国内经济。美国政府保证与拉美各国签订长期合同,并对所提供的原料保证给予公平价格,美国还将参加制订战后经济调整措施的工作。韦尔斯在致开幕词时对拉美代表们许诺说,美国将对拉 18美各国人民的需要和美国人民的需要给予“平等、相称的”考虑。 ①那些还没有这样做的国家,将成立特别委员会来制定经济动员计划。各个国家的计划将由美洲国家间财政及经济咨询委员会加以协调。这个咨询委员会的职权也扩大了,以便使其能够执行他们的新职责。
其他建议是有关对轴心国实行经济战的措施。首先,和同轴心国断交的建议并行不悻的是,建议美洲各国应当断绝同轴心国所有一切财政和商务关系,并应当监督和管制境内轴心国侨民的活动和财产。
在政治战方面,会议建议各国采取新的更有力的措施,防止间谍和破坏活动以及颠覆性的宣传。会议规定建立一个政治防卫紧急咨询委员会,以研究和协调这些措施,并为 5月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美洲国家警察与司法当局会议作好准备。为了消除一个庞大而臃肿的委员会可能造成的种种延误和困难,会议同意政治防卫委员会应由选出的七名代表所有美洲共和国的成员组成。会议还就建立一个美洲国家间防务委员会达成了协议。②③见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144页,第 1149页。
①见下文:原著第 162页以下。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285页。
②关于里约热内卢会议的最后法案和决议的文本,见上书,第 290页以下。
第三章履行里约热内卢协定(1942—1943年)第一节军事和经济动员
1942年 3月 30日,美洲国家间防务委员会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参加者有来自拉美共和国的全体代表。会议主席是美国陆军中将 S·D·恩比克。这次会议马歇尔将军把它说成是“一个明确制订军事计划的防务集团”。
它的内容是有关西半球防务协作,向美洲国家供应物资,以及统一管理与保护美洲国家间航运的计划等事宜。①但是,有关美国和拉美国家间军事合作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双边谈判和协定而逐步制订出来的。墨西哥一美国联合防务委员会于 1942年 1月 12日宣告成立,②巴 119西—美国联合防务委员会则于同年 8月宣告成立。由于同加勒比海沿岸国家所签订的协定,美同海军和军事前哨已遍布加勒比海整个地区。厄瓜多尔同意让美国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和圣埃伦娜半岛建立空军和海军基地。3月,厄瓜多尔政府宣布美国已获准在这个半岛上建立一个海空军基地,美军一直在岛上从事修建防御工事六个星期之久。9月,厄瓜多尔政府将让与美国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基地之事予以公布。1943年春,为了加强拉美军事力量和防务设施,美国同所有其他美洲国家(巴拿马和阿根廷除外)
都签署了租借协定。①由于阿根廷没有同西半球其他国家合作反抗极权主义大国,所以它没有资格得到军用扬资,而巴拿马则根据保护运河区的特殊安排取得了美国援助。美国在 1941年 8月同其他美洲国家首先达成的协议是同多米尼加共和国签订的,而最后是在 1943年 3月(即智利同轴心国断交以后)
同智利签订的一项协定。②根据这些协定,美国承诺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需用品给其他美洲国家,而这些国家则依次答应向美国提供它们所能提供的一切防务物品、服务或情报。③美洲各共和国给美国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维持反潜艇巡逻,允许美国在它们的国土上建立陆、海、空军基地,使用港口和机场,和美国军用飞机飞越它们的领空。美国和其他美洲共和国缔结的租借协定,规定了以现金偿还的方式来转让军用品,应偿还的数目由谈判后达成的协议决定。①里约热内卢会议后,有关加速美洲大陆经济动员的各项措施愈益有力地得到了贯彻。1942年 3月和 4月,为了落实里约热内卢计划,在美国和巴西、②墨西哥③以及秘鲁之间都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协议。
虽然巴西、墨西哥和秘鲁协定是在1942年签订的主要双边协定,美国还同玻利维亚等其他美洲国家缔结 120了一些协定。4月 23日和秘鲁签订的那①《乏美联盟公报》( BulletinofthePanAnericanUnion),1942年 6月②见下文,原著第 125页。 ①《总统向国会所作的第十四次关于租借法工作的报告》(Four- teenthReport to Congress by the President on Lend-Lease Opera-tions),1943年 12月 31日(华盛顿 .美国政府印刷局,1943年)。
②见下文,原著第 132页。
③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 1943年 2月 3日的声明(《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2—1943年》,第 364—366页)。 ①《向国会所作的第十一次(和第十四次)关于租借法工作的报告》,日期分别为 1943年 7月 31日和 12月 31日。
②见下文,原著第 129页。
③见下文,原著第 127页。
个协定,④尽管在细节上与其他协定不同,但在当时所作出的这一类安排中仍是很典型的。该协定规定由秘鲁负责建立秘鲁亚马孙公司来发展野生橡胶,美国保证在五年内购买秘鲁橡胶的几乎全部产品。美国还要收购秘鲁全部过剩的棉花,并提供价值二千五百万美元的信贷,用来资助发展有益的公共事业、农业、矿业和工业计划,并由美国专家在这些领域方面给予帮助。秘鲁方面,同意采取一些措施,对轴心国侨民在商业上和财政上的活动加以管制。
马来亚的沦陷导致美国政府加紧努力,用刺激现有生产来源和寻找新来源的方法来充分发挥拉丁美洲的橡胶资源能力。在这些计划中规模最大的和最雄心勃勃的一个计划,就是在亚马孙河流域发展橡胶生产。美国通过橡胶储备公司同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巴拿马、墨西哥以及萨尔瓦多订立了独家采购合同。①此外还同生产矿物、纤维、油脂和药材等多种战略物资的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进行过关于全面采购的谈判。②
第二节政治战和经济战
1942年,大多数的拉丁美洲共和国都采取了步骤。把在里约热内卢商定的措施付诸实施。在里约热内卢会议结束前,除阿根廷和智利外,其余的共和国都同轴心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在大多数的共和国,轴心国的资金部被冻结了。然而,要执行这些建议,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完全断绝所有的经济和财政关系,包括监督与管制轴心国侨民在各该国内的所有这一切活动,困难是相当大的。许多拉丁美洲国家政府不情愿面对由于过激地解释美国所主张的决议而使本国经济陷于混乱。③1942年 6月 30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美洲经济与财政管制制度会议上,讨论了有关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了关于程序和行动。21方面的一些协议。 ①最后,大多数的拉丁美洲政府采取了在程度上和效率上各不相同的措施,来管制出口并接管或限制由轴心国侨民和轴心国同情者所经营的商业和银行业。
1942年 2月 25日,泛美联盟执行理事会选定蒙得维的亚作为政治防卫
紧急咨询委员会(或称为政治防卫委员会)的所在地,并邀请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美国和委内瑞拉指派代表参加委员会工作。鉴于这七名委员会成员不仅仅代表本国,同时也代表泛美联盟的二十一个成员国,所以要求各共和国政府指派特别联络员,以便与委员会保持密切联系。此外,为了促进同个别政府直接进行磋商,委员会受权指派它的一名或一名以上成员访问各个不同的国家。
委员会建议,所有尚未这样做的美洲政府,应邵建立各国的政治防卫委员会,以协商现有的负责反政治侵略的部门的工作。委员会还建议在必要的时候召开美洲各共和国官员全体会议或区域性的会议。②从 1942年 5月 27④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1—1942年》,第 371—372页。
① s·1·罗森曼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和讲话》(The Publie Papers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Roosevelt,compiledby S.I.Rosenman),伦敦,麦克米伦,1941年版:纽约,哈珀,1950年版[以后称为罗斯福:文件],1942年卷,第 381页。
②关于美国从拉美获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进口比率,见达根:《美洲国家》,第 99页。
③同上书,第 92页。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398页以后。
②政治防卫紧急咨询委员会:《提交给美洲各共和国政府的年度报告,1943年 7月》(AnnualReportsubmitted
日到 6月 9日期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美洲国家间警察和司法当局会议,③就划入了这一类会议,虽然这一会议是早在政治防卫委员会成立之前就已经定下来的。
1942年期间,这个委员会为了管制外国危险分子而建议的措施,包括通过一些法律和规章,规定所有外国人都必须登记,以便以后对他们进行监督,并对违反这些规章者给予适当的处罚。委员会提议在战争期间拘留外国危险分子。外国危险分子的定义就是指那些犯有“图谋破坏任何一个美洲共和国的防务和安全,或坚决地同情三国协定成员国的政治观念”的行为的人。委员会提出的其他措施有:限制受轴心国侨民指导和支持的组织,对 122出入国境线实行管制,保护船舶、港口、工厂和其他侨民的财产免遭破坏,以及检查所有国际通讯工具。为贯彻执行这些建议,各共和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不是强化了现行的法律规章,就是颁布了新的法律规章。①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制定的法律到了执行时就有很大的差距。执行时的松弛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是由于负责人对实施这些法令漫不经心,但更常见的是大多数的共和国行政机构不能尽责所造成的。此外,还是遇到许多必须加以克服的自然困难。例如,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地区,要把所有轴心国侨民都兜捕起来,就很困难,要把真正亲轴心国的个人和组织与当地的民族主义集团区分开来,也是很困难的。在巴西等国,有大量德国和意大利后裔的公民,要区别其中的忠诚分子与不忠分子,也不总是很容易的事。有组织的特种警察部队多半是不具备的,同时也缺少建造集中营的各种设备和管理人员。
然而,由于拉丁美洲政府采取了措施,加上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协助,到1942年秋,德国人进行颠覆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受到限制。墨西哥和巴西两国政府于 1942年 5月和 8月相继参战,这就促使上述两国对轴心国侨民和其同情者便于采取严厉行动。①巴西在 8月 22日宣战后,政治防卫委员会在巴西的要求下,召开了一次拉普拉塔河国家会议,讨论如何控制轴心国谍报人员偷渡国境线的问题。会议不仅关心到如何防止轴心国难民从巴西逃往毗邻各国,而且也关心到假如边境两方当局没有建立适当的保安设施,那么,阿根廷境内亲轴心国的德国人与定居巴西南部的大量德国人就有可能暗中勾结起来,狼狈为奸。这次会议之所以大部分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阿根廷代表采取了不合作态度的缘故,他不愿意采取任何将会触犯德国的行动,因而拒绝接受有关反对敌国侨民的措施。②阿根廷的代表们,在 5 月和 6月召开的美洲国家间警察和司法当局会议上,也采取了同样的立场。
到了秋天,轴心国就只剩下了而个搞阴谋活动的中心:阿根廷和智利。只有在这两个国家里,轴心国和他们的 l23支持者才有可能在外交豁免权掩护下搞颠覆活动。美国和其他政府收集的情报表明,迄今仍在拉丁美洲活动的各谍报小组,都是由驻在智利和阿根廷的外交官员负责组织、指导、协调to the Governments of theAmeriecanRepnblies,Julyl943),蒙得维的亚,泛美联盟,1943年版,第 9—23页和附录,第 257—286页。
③有关《委员会的最后法令》(FinaI Actof theConference)的文本,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2-1943年》,第 366页以下。
①政治防卫紧急咨询委员会:《年度报告, 1943年 7月》,第 22—42页和附录,第 49—256页。
①见下文,原著第 127页,第 129—130页。
②政治防卫紧急咨询委员会:《年度报告, 1943年 7月》,第 156—176页。
并提供经费的,并且除了秘密电台之外。还利用外交渠道传递情报。从截获的由瓦尔帕莱索的秘密电台发给汉堡的电文中曾得到大量证据,证明德国间谍系统在美洲进行活动。6月 30日,美国政府提交给智利政府的一份备忘录,列举了在智利的德国间谍活动的详细情况、并点了一些间谍头子的名。同月,美国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奉命提交给阿根廷政府一份关于他们境内轴心国间谍活动的照会;11月初,又连续提交了一批备忘录,提供更多的有关德国间谍和宣传活动的情报。①
1942年 10月 8日,韦尔斯在波士顿的一次演说中说,两个美洲共和国未能执行在里约热内卢一致商定的同轴心国断交的协议,而且至今还允许它们的领土“被轴心国的官员和搞颠覆活动分子利用,来作为对它们的邻国从事敌对活动的基地”,对此他表示遗憾,他说,由于这些间谍送出了有关盟国船只活动的情报,结果使许多美国人丧生。他希望这两个共和国(阿根廷和智利)不再允许在它们境内活动的轴心国间谍从背后暗算它们的美洲兄弟的邻邦。②
韦尔斯的演说轰动了整个拉丁美洲。一般地说,这次演说并没有被认为美国触犯了弱小邻国的尊严和主权而引起它们的愤慨。一些评论家只批评了这一演说的态度,但几乎无人对它的实质有何异议,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同美国的观点是一致的,希望结成反对轴心国的统一战线。11月 30日,政治防卫委员会同意公开发表美国在 6月 30日暗地提交给智利的备忘录。 ①这一决定以五票赞同,一票(智利)反对,一票(阿根廷)弃权而获得通过。智利总统里奥斯立即推迟了早已接受邀请的对华盛顿的访问。虽然,由于美国副国务卿公开嘲笑智利,从而 124伤害了该国的自尊心,但是,韦尔期的演说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利内阁和国内在对外政策方面的分歧达到顶点的导火线。公众舆论强烈地表示支持总统,但不支持外交部长埃内斯托·巴罗斯·哈尔帕,他对事态的处理引起了人们的不信任。10月 20日内阎辞职,重新组阁时埃内斯托·巴罗斯·哈尔帕由一名新的外交部长接替了他的职务。
这时智利政府才采取强硬措施,摧毁了轴心国的谍报网。德国间谍,包括领事官员,有的被捕,有的拘留,有的则驱逐出境。11月 23日国会提出了一份关于国家外部安全的法案。1943年 1月 20日,智利同轴心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虽然给阿根廷施加压力,要它同轴心国断交并取缔轴心国间谍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美国在 11月提出备忘最后,阿根廷政府逮捕了一些德国间谍,但没有真心诚意地采取措施,肃清轴心国的颠覆活动。①所以,在 1月 22日,政治防卫委员会同意发表美国政府 1月 4日提交给阿根廷的一份详述轴心国间谍在阿根廷活动的备忘录。在提出的证据中,有一张主要间谍的名单,其中最主要的是德国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海军武官迪特里希·尼布尔上校,以及已经发往德国最高司令部的有关盟国作战努力和西半球防卫措施的情报的抄本。②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80—1382页。
②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2—1943年》,第 16页以下。
①原文见政治防卫紧急咨询委员会:《年度报告, 1943年 7月》,第 85页以下。
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82—1383页。
②政治防卫紧急咨询委员会:《年度报告, 1943年 7月》,第 107页以下。
阿根廷通过发表公报进行反驳,详细叙述阿根廷政府和司法当局早已采取的步骤,并指出已要求德国政府召回它的海军武官。鉴于这一行动,阿根廷政府声称,备忘录的发表“带有偏见而且是多余的”。 ③
第三节墨西哥与阿根廷、巴西、智利
前文已简单地回顾了从里约热内卢会议到 1943年初这个时期内在西半球合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至今,两个较重要的拉美共和国,巴西和墨西哥已经参战,第三个 125国家智利则同轴心国断绝了关系。在美洲国家中,唯有阿根廷仍顽固地坚守中立。下文将比较详细地叙述一下决定上述四个国家政策发展的那些国内外事件。
(一)墨西哥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墨西哥外长埃塞基耶尔·帕迪利亚立即发表声明,宣布墨西哥同美国共同捍卫民主,将不遗余力,来显示它与美国的团结和亲密友谊。两天后,1941年 12月 9日,曼努埃尔·阿维拉·卡马乔总统在向全国广播时,进一步闸明了墨西哥政府的态度。总统指出,美国的事就是美洲的事。他说,墨西哥受到了直接威胁。如果需要的话,墨西哥武装部队将履行他们的职责,但全国当前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军工生产。墨西哥政府决心与美国团结一致的表示,立即付诸行动。同轴心国断绝了外交关系,敌国资金被冻结。1942年 1月 12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已成立了墨美联合防务委员会,来协调两国间陆、海、空三军的防务工作。参戏两院和备效不同政治色彩的组织都纷纷发表声明和宣言,表示支持政府同美国积极合作和反对轴心国的政策。
墨西哥政府与人民对于进攻美国所作出的反应——这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国的关系形成鲜明对照——是卡德纳斯总统在 1940年提出的并由他的继任者阿维拉·卡马乔执行的政策的必然结果。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合作,虽然是出于战时两国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的需要,但是,它之所以能得到实现,完全要归功于两国总统和外长在前几年中所显示的明智。
1939年 9月,当战争在欧洲爆发时,墨西哥人的情绪虽然是普遍反纳粹的,但也是强烈反美和反英的。除了过去两国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对美国干涉的恐惧感,此外,由于继墨西哥政府1938年没收外国石油公司之后而发生的石油争端,①近来两国关系就更加恶化了。此外,那些继承墨西哥革命的各政党,自然都是反帝的、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的。1940年夏,西方民主国家初遭挫 126 败后,墨西哥的政治领袖们开始领悟到,孤立和中立都是不可靠的防御武器。鉴于墨西哥的安全已受到威胁,那就再不能把对外政策建立在政治思想的爱惜上,或者把它主要用作为促进国内各政党利益的基础了。因此,在珍珠港事件的前几个月里,墨西哥公众对政府同美国合作的政策的支持日益增强。
日本进攻西半球所引起的震惊,一度几乎使墨西哥所有各党派都联合起来一致支持政府。左派方面,拉丁美洲最有影响的劳工领袖隆巴多·托莱达诺,及墨西哥劳工联盟,热烈支持实行征兵制,以及同美国合作的其他广泛的防御措施。虽然极左派早期的一些政策和声明看来是不一致的,但它们却表明了一种一贯支持那些抵抗德国侵略的国家的倾向。它德国人获得 1940③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83页。另见下文,原著第 135页。
①见上文,原著第 110页。
年的胜利后,隆巴多·托菜达诺向拉丁美洲工人联合会指出,工人们的首要职责就是同法西斯主义成斗,而且同美国的友谊正在增强。1941年期间,墨西哥劳工联盟和它的机关报《人民报》又一次强调,抗击轴心国的侵略是拉丁美洲所有国家的职责,但同时又把这场战争称之为一场与美洲利益不相干的反人民的战争,是同墨西哥毫无关系的、相互敌对的帝国主义之间的一场斗争。①德国入侵俄国后,隆巴多才指出,这场以帝国主义相互搏斗开始的战争,现已上升为全世界反纳粹法西斯战线这一庄严任务,并号召工人们组成反法西斯的民族阵线。但与此同时,他继续攻击了美国佬的经济帝国主义。②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的翌日,隆巴多代表拉丁美洲工人向罗斯福总统发去了支持电。他称这场战争是一场反对野蛮的神圣战争。墨西哥和四大国站在一起。
③
在极右派方面,辛那基全国联盟和国家行动党两组织的同情态度却不那么明确。隆巴多·托莱达诺和墨西哥劳工联合会扬言,这些组织是同纳粹有密切联系,并勾结纳粹分子一起搞地下活动的。毫无疑问,纳粹在极端分子中确实有一些同盟者。这两个组织都是反革命、反民主的,而且是反美的,但这并不就使它们一定成为亲纳粹的。它们的大多数成员,就象整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主义运动的大多数拥护者那样,指望西班牙作他们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先导,但并不接受要同纳粹合作的那种极端的 127长枪党纲领。害怕佛朗哥可能站到希特勒一边参战,是西班牙文明第一主义的鼓吹者普遍感到不安的一个根源。
1942年期间,墨西哥政府采取了其他一些步骤,同美国合作来加强本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防卫力量。3月,帕迪利亚和财政部副部长访问了华盛顿,共同商讨有关发展墨西哥的经济生活和增加生产盟国作战需要的物资的措施。4月 8日,帕迪利亚和书尔斯共同宣布,已一致同意就签订一项互惠通商条约,以及两国在墨西哥合作建立一系列基础工业,以满足墨西哥的消费需要和提供美国作战需要的物资等问题开始谈判。他们还进一步同意考虑采取某些办法,来发展墨西哥的铁路网,在墨西哥船厂中建造货船,以及兴建一座生产高辛烷汽油的炼油厂。①
墨美联合防务委员会于 1942年 1月宣告成立,然后双方于 1942年 3月签署了一项租借协定,由美国向墨西哥武装部队提供所需的其他军事装备。②5月,墨西哥政府在损失了两艘油船之后,决定向轴心国宣战。5月 30日,宣战书经参议院和众议院一致通过。国会也同时批准一项法令,即暂停行使受到宪法保证的一些权利,授予总统以广泛极力,以便根据国防需要而采取必要行动。③这就使总统有权对劳工和企业进行管制。阿维拉·卡马乔向工人许诺,紧急状态将不会被用作一种中断革命纲领的借口。授予总统的其他那些权力,使他能够为解决墨西哥的敌侨问题采取更为坚决的行动。
某些轴心国侨民被逮捕了。余者则被迁离沿海和边境地区,属于敌侨的①例如:《人民报》( ElPopular),1941年 2月 25日,4月 l1日。
②同上,1941年 7月 7日,15日,31日。 ③《至上报》( Excelsior),1941年 12月 8日。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361—362页。
②同上书,1942—1943年,第 364页。 ③《国民报》( Nacional),1942年 5月 30日。
财产都被置于一个为此目的而设立的行政机构管制之下。为了反间谍活动,新成立了一支联邦秘密警察部队。管理墨西哥的经济生活和发展生产的其他附属机构也都建立了,其中包括一个协调与发展生产委员会,由一名对财政、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抓有广泛权力的主任领导。9月 1日,阿维拉·卡马乔任命前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为其内阁的国防部长,这对 128于解除左派担心阿维拉·卡马乔过分偏袒右派利益的顾虑,起了很大作用。
8月 19日,两年前通过的征兵法令付诸实施。10月,同古巴签订了彼此相互使用海、空基地的防务协定。
(二)巴西1942年上半年期间,巴荫所持的态度是同战时美国及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但不参战。巴西断绝了同轴心国的外交、商务和金融关系,禁止了亲轴心国的刊物出版,封闭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新向通讯社,并大力制止了颠覆性的活动。
2月,巴西当局采取了严厉的行动,粉碎了一个一直在巴西境内活动的间谍网。德网特务有的被捕了,有的则越过国境逃跑了。为了遏制巴西境内大量德国、意大利①和日本侨民当中潜在的第五纵队分子,巴西采取了更为强有力的措施。
巴西当局把陆军预备役军人都召集起来,并实行了强制性的民防制度。巴西的海军部队与美国的海军沿着巴西的海岸联合进行巡逻。巴西的军事当局尽管有点勉强,但还是允许美国的空军和海军陆战队驻扎在巴西各基地上。巴西对轴心国的立场,事实上是一种不宣布的敌对态度;这跟美国在珍珠港遭到袭击之前的立场并没有什么两样。
当时,巴西政府仍竭尽全力建立他们自己的武装部队。但是武器仍很缺乏。1942年 3月 3日,巴西同美国就增加军需用品达成了协议。 ①然而,据报道,巴西政府对美国拖延提供先前协议承诺的武器感到失望。《民族报》写道,在萨姆纳·韦尔斯访问里约热内卢时,人们就告诉他缺乏武器,正在拖大陆防务计划的后腿。②在 2月和 3月间,同美国通商的几艘巴西商船被击沉。公众进行了游行示威并袭击了轴心国的机构,以示愤慨。3月 12日,瓦加斯总统颁布一项法令,宣布没收轴 129心国在巴西侨民的资产,以赔偿巴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③迄今为止,政府以及人民都还不准备进行全面参战,但是,如果德国曾想威吓巴西政府使其取消同美国的海上贸易,那么,这种希望是落了空了。
同美国通商对于巴西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根据 1942年 3月 3日签订的一系列协议,美国将获得重要的战略物资,而这也就能使巴西在其经济和工业发展上大踏步前进。①瓦加斯在他确定的亲联合国家和反轴心国的方针方面是阻挡不了的。在春季和夏初期间,不时发生船只被击沉事件;同时,德国通过报刊和电台发动了一场宣传战,企图以此影响巴西人民起来反对其本国政府的政策。德国宣传遵循其通常的方针,企图使巴西人民相信他们的领导人正在①在战争年代,美国根据租借法案计划,给拉美共和国提供军需用品,其中巴西获得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见《向国会所作的第二十一次关于租借法工作的报告》, 1945年 9月 30日。 ②《民族报》( Nacion),1942年 2月 10日。 ③《商业日报》( Jornal do Commercio),1942年 3月 13日。 ①《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 364—367页。
把祖国“出卖”给美国,并且威胁着说,如果继续“迫害”在巴西的德国团体,德国就将进行报复。可是,这样做法仍然无法制止事态的发展,而其主要结果只是激起了巴西人民的义愤,加深同仇敌忾而已。防卫措施正在稳步地实施着。6月,又召集了预备役军人,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扩展空军,诸如除了从美国取得供给外,也在巴西制造飞机,以及提供额外的训练设备。美国的军事和技术人员,在巴西人的帮助下,正在防卫基地和各种装置方面努力工作。到德国准备在南大西洋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潜艇战时,在沿海地区建造系统的基地工程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②1942年 6月 15日,希特勒决定 ③对巴西发动一次集中的潜艇攻击,结果巴西在 8且 15日至 16日的夜间损失了五艘商船。这次对巴西船只的攻击,使巴西人义愤填膺,惊骇万状。反对轴心国的游行示威遍及全国,并在里约热内卢和其他一些中心地区发生了骚乱。8月 22日,瓦加斯宣布同德国和意大利处于交战状态。同时,他宣布封闭国内所有的港口,命令所有商船全部进港。直到美国南大西洋舰队可令乔纳斯·H·英格拉姆海军上将答应提供更多的护航舰之后,才取消上述禁令,恢复航运。①宣战标志着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对政府的支持,其中 130包括昔日的反对派和政治流放犯。颁布了几条扩大总统管辖权为的法令。根据这些法令,政府对全国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广泛的权力。
9月,政府下令总动员;整编了巴西的海军,将北方空军大队置于英格拉姆海军上将作战指挥之下。同时还通过了沿海地区海空军联合作战计划。巴西的海军军官被派往美国在基韦斯特和迈阿密的海军学校,接受有关反潜艇成的训练。美国还给巴西海军提供了其他巡逻机和猎潜舰艇。
1942年至 1943年的冬天,在巴西沿海,商船不断遭到重大损失,因此,
美国海军决定加紧组织护航舰队。1942年 12月,当巴伊亚—特立尼达的护航舰队终于建成时,巴西海军参加了护航工作,承担位于巴伊亚和累西腓之间航线最南一段的护航任务。在北非登陆的盟军解除了巴西再受侵略的危险以后,瓦加斯开始考虑调派巴西军队到海外去。巴西沿海的各基地对于非洲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1943年 1月,罗斯福从卡萨布兰卡返回途中,曾在巴西海岸的纳塔尔逗留,同瓦加斯讨论了美国同巴西的合作问题,并将盟国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告知了瓦加斯。在罗斯福访问后,巴西空军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紧接着在累西腓举行了会议。
1943年 2月 6日,巴西政府奉示恪守联合国家宣言。
(三)智利
1942年 2月 1日,胡安·安东尼奥·里奥斯当选为智利总统。在他施展政治策略的一个时期以后,里奥斯得到了从极左派、中间派到几个保守集团各党派的支持竞选总统。虽然支持他的各集团彼此间的观点决不是一致的,实际上也决不是全都赞同里奥斯,但是,他们却一致反对极权主义的前独裁主义者伊瓦涅斯。伊瓦涅斯的主要支持来自各民族主义的党派。因此,里奥
②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作战史》,第 1卷,第 379页。
③英国海军部:《关于海军事务的德国元首会议,1939年(— 1945 年)》〔Fue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 1939(—1945)〕,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7—1948年版,共八卷,油印本,1942年卷:第 45—46页(以后简称《元首会议》)。
①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作战史》,第 1卷,第 382—336页。
斯的当选意味着已故总统阿吉雷·塞尔达领导下的人民阵线政府的外交政策的连续性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中断。里奥斯的支持者把他这次当选说成是对民主与反极权主义情绪的 131 肯定。可是,人们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看到,这决不意味着智利政府准备去实现里约热内卢的同轴心国断交的建议,或者采取坚决行动去镇压轴心国与第五纵队的活动。1942年的上半年,盟国在轴心国手下遭到了挫折,特别是美国海军在西半球水域对德国潜艇掠夺商船的活动未能采取有效反击,这使智利政府和人民深信,小心即大勇。智利人不准备采取任何可能会开罪轴心国并有损他们保守中立的行动。他们争辩说,当智利承认美国享有非交战国的权利时,智利已表现出了它的团结一致态度,而且,通过保持中立与促进美国作战所需原料的生产,智利将能对西半球防务作出最有益的贡献。里奥斯在 4月 2日的就职演说中说,他的政府将在履行本大陆团结的义务的同时,同其他国家保持睦邻的关系,而且,只有在符合民族愿望的情况下才能对外交政策作出重大变更。①当时,阿恨廷外长鲁伊斯·吉尼亚苏正访问智利参加总统就职典礼,受到了热烈欢迎。接踵而来访问智利的是阿根廷贸易代表团,它渴望就两国之间的关税同盟问题进行磋商。在这个时期,共产党是唯一有组织地支持同轴心国绝交的政党,它的这个提议在 5月 9日参议院的表决中,以十八票对三票遭到否决。 ②里奥斯将其主要注意力放在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上,由于欧战而变得更为严重的经济不平衡,使智利遇到了困难,而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又失去了对日贸易,使困难愈益严重了。智刊需要新的出口市场与供应来源。它也需要筹措开发资源的资金,但是,智利人对他们过去视为美国资本家的剥削行径还有着痛苦的记忆。然而,在 1942年,智利眼前明摆着的经济要求,只有增加它对美国的依赖才能得到解决。
随着这一年的进展,智利人民日益意识到,他们不能模棱两可地继续他们那种搞平衡的做法,要同轴心国保持友好关系,那就不能同美国保持亲善,也得不到除了阿根廷以外的拉美邻邦的尊重。那年夏季期间,在支持政府的各党派中,有一种日益增长的倾向,主张同轴心国绝交。早在 6月 21日,由新成立的民族民主阵线组织了一次 132群众性示威运动,通过决议要求同轴心国绝交、承认苏联,以及采取严厉行动镇压第五纵队。这些要求都被里奥斯及其外长巴罗斯·哈尔帕所拒绝。后者大概是利用民族主义思想感情与反美情绪压制了这种倾向的,因此政府的外交政策得以在 6月 24日的一次参议院的秘密会议上以三十四票对二票通过。①可是,8月 22日巴西的参战,给了反对里奥斯“审慎的”中立政策运动以一种新的动力。韦尔斯10月 8日对智利步调不一致的严厉批评,②于是便落到了一个在外交政策方面早已争论不休的政府和国家身上,并加速了前已谈到的智利政府内部的危机。 ①在以后几
个月中,要求里奥斯同轴心国断交的压力增加了。为配合左翼力量而成立的
民主联盟,与在墨西哥劳工领袖隆巴多·托莱达诺赞助下的智利工人同盟联合组织了多次示威和集会。里奥斯虽然不愿承担责任,但还是对国会说,如①见《纽约时报》( NewYork Times),1942年 4月 8日。
②见《法兰西报》( Franoe),1942年 5月 9日。
①见《信使报》( Mercurio),1942年 6月 26日。
②见上文,原著第 123页。
①见上文,原著第 123—124页。
果在他所促成的措施证明不足以保卫大陆的话,他将同轴心国断绝关系。可是,他又补充道,决不能让外国军队驻在智利境内,而保卫智利海岸的本国力量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严重地受到了限制。②很有影响的内政部长劳尔·莫拉莱斯·贝尔特拉米,于 12月访问了华盛顿。在他回国以后,参议院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
最后,在 1943年 1月 19日,莫拉莱斯宣布总统已决定同轴心国断绝关系。这个决定在参议院以三十票对十票获得通过,并在1月 20日正式宣布断绝外交关系。
(四)阿根廷
1942年 1月底,阿根廷代表团非常满意地从里约热内卢会议回国。虽然
他们未能说服其他南美国家组成一个集团来对抗美国那个动员西半球反对德国的政策,但还是成功地使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听任他们继续实行中立政策。阿根廷政府衷心相信,这项政策在他们看来是一项最符合他们国家利益的政策。另外还有一个动机,即这也是一项最能促进他们的党派目的的政策。
继续使 133保守联盟党掌权,是卡斯蒂略及其支持者的主要目的。 ①在反政府的自由派和左翼分子以及一些主要的报纸中,可以找到主张同美国合作以反对轴心国的主要鼓吹者。政府在1941年 12月 16日宣布戒严状态后,报界很难积极进行活动以支持一项政府所反对的亲盟国的政策。再说,赞同合作的那些政治力量,由于他们团结涣散和内部争吵而受到了掣肘。主要由反对派组成的激进党,曾经在1940年众议院的选举中获得了多数,但是由于保守党政府和参议院所施展的策略,使他们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进党为他们的处境忿忿不平,于是就采取了使国会程序趋于无效的手段。
民众对激进党的领导和效能失去信任,在 1942年 3月众议院的选举中表现出来了。这次选举结果,保守党集团在各省取得了巨大的收获,跟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选举情况不同,那里选出了十二名社会党议员和六名激进党议员。在新的国会中,政府联盟党是唯一的最大的党,但未能取得有效的大多数。可是,说到头,议院的组成对制定外交政策只起很小的作用,因为每当议院的观点同卡斯蒂略和他的外交部长不一致时,它们就会被置之不理,而且也不可能动员舆论来支持这些观点。卡斯蒂略压制自由发表意见的政策,阻塞了持反对政府政策意见的人们的言路。因此,公众大多数都赞成中立政策,他们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故时中立为阿根廷带来繁荣的历史将会重演。
虽然阿根廷政府决心严守中立,拒绝参加大西洋海上护航警卫的计划,但是,他们却非常想要从美国取得军火,为此于 1941年 12月派遣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前往华盛顿。美国政府指出,既然阿根廷在本半球的防务方面拒绝和其他美洲国家合作,甚至还没有同轴心国断绝外 134交关系,所以它不能指望从为数有限的军事物资中分享一杯羹,这些物资是将分派给那些帮助抵②《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Christian SeienceMonitor),1942年 11月 24日。
① 1930年的一场革命,把从 1916年至 1930年统治阿根廷的激进党赶下了台,保守党寡头集团重新掌权。自 1930年以来,他们一直是用多少有点专横的手段来进行统治的。1938年罗伯托·奥尔蒂斯继任总统,虽然奥尔蒂斯是由保守党集团提名的,但他有激进倾向,并且被认为怀有恢复到一个比较民主的政府体制的愿望。1940年奥尔蒂斯因病不得不委托其副总统,一个反动的政客,拉蒙·卡斯蒂略将军代行职权。1942年 6月,即在他逝世前一个月,奥尔蒂斯辞去了总统职务,卡斯蒂略就此成为法律上和事实上的总统了。
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的。①阿根廷政府同德国政府继续保持友好关系的决心,在他们对德潜艇袭击阿根廷商船事件的反应中进一步显示出来。这两艘阿根廷商船在 1942年 4月和 6月先后被击沉。德国政府在答复阿根廷政府的抗议时表示歉意并愿提供赔款。德国政府还答应,如果阿根廷船只把航行时间和路线通知他们,德国保证它们安全航行到达海湾地区指定的港口。 ①当时,主张同轴心国断绝关系的决议在众议院被提了出来;人们在报刊上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镇压第五纵队的活动和宣传。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未控制颠覆活动,但总的看来,政府用这些措施来反对所谓的共产党,要比反对纳粹分子显得劲头更大。7月,国会在1940年成立的调查第五纵队活动委员会的领导成员达蒙特·塔沃尔达,由于委员会的工作正在受到政府和军事当局的阻挠,愤而辞职。②这个委员会以一个社会党人为主席,重新进行了改组,并根据它的调查结果,于 1942年 9月和 10月发表了另外一些报告。 ③这些报告揭露了以下这些事实:已被政府宣布为非法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在德意志联邦福利文化协会的伪装下,正在继续他们的活动;在德国人的学校里,仍在进行着纳粹宣传的教育;德国领事和外交官员还在从事组织颠覆性宣传和德国间谍的工作。委员会要求召回那些有真接牵连的德国海军武官和文化参赞。9月 29 日,众议院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主张同轴心国断绝关系的决议和批准里约热内卢的协定。卡斯蒂略反驳说对外政策是总统的特权。于是,众议院宣布体会,任凭卡斯蒂略以法令自由行事,一直到 1943年 5月复会时为止。
在 1942年夏秋期间,美国政府继续努力说服阿根廷政府去执行在里约热内卢所达成的协议。美国通过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国大使和驻华盛顿的阿根廷大使费 135利佩·埃斯皮尔提出他们的意见。10月,赫尔接见了回国休假后返任的埃斯皮尔,并向他指出:在反对轴心国的战争中,阿根廷的不合作政策可能损害它战后的利益。埃斯皮尔回答说,阿根廷的政策是根据轴心国和联合国家同样都可能取胜的这一假设制订出来的。①同月,韦尔斯公开批评阿根廷资敌,并在 11月向阿根廷政府递交了列有纳粹间谍活动证据的照会。②虽然政府不能忽视国内外越来越多地批评他们的政策这个事实,但是,他们仍然无意改变这个政策,以迎合一个不受欢迎的国外强国和国内政敌的要求。在阿根廷国内,他们采取了日益严厉的措施来压制批评;更多的集会和报刊都被查禁,并从 1942年 12月 4日起,宣布戒严状态无限期地延长下去。
当时曾企图声称英国赞成阿根廷中立为理由来抵制美国的批评。阿根廷的英国商人所提出有关这方面的言论被举出作为反映英国政府的意见。12月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78—1379页。另见韦尔斯有关他在里约热内卢会议同鲁伊斯·吉尼亚苏的会晤记载(《决定的时刻》,第 228—229页)。 ①《纽约时报》,1942年 7月 16日。
②同上,1942年 7月 3日、16日。
③五份列有颠覆活动证据的报告,已在 1941年发表。
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81—1382页。
②见上文,原著第 123—124页。
31日,为了响应美国国务院的建议,英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公告,对阿根廷未能同轴心国断绝关系表示遗憾。与此同时,英国大使向卡斯蒂略指出,如果他的政府不能采取更有效的步骤来阻止德国潜艇获取盟国船只的活动情报,那么,英国就不可能继续购买阿根廷的物资。 ①因为英国是阿根廷牛肉的主要市场,所以英国的照会是十分不愉快的事。政府为了制止一些比较露骨的轴心国间谍活动又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讯设备受到了限制;有几个德国人被逮捕;最高法院要求那个因有牵连而受到指控的海军武官应递解法院受审。德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以后,阿根廷政府于 1943年 1月 11日要求把这个武官召回。
美国和其他美洲国家都希望,这些步骤将是阿根廷政府采取更为有力的行动以反对轴心国的先声。因此,政治防卫委员会始终扣住美国有关德国在阿根廷的间谍活动的备忘录不予发表,一直到智利同轴心国断交以后,希望阿根廷也会仿效智利的榜样。
智利同轴心国断交以后,剩下了阿根廷成为唯一的 136同其他美洲国家分道扬镳的国家。它在拉丁美洲丧失了威信,它的政策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批评。虽然政府由于他们陷于孤立的境地而感到不安,但是,他们仍然不相信一致行动会带来什么好处。1943年 2月,卡斯蒂略宣布,他的政府将继续恪守中立政策。
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409—1410页。
第四章紧张与压力(1943—1944年)第一节阿根延军事独裁的兴起
1943年春季,阿根廷的政府联盟党积极致力于巩固他们的地位,准备迎接 9月的总统选举。国会此时正在体会,公众态度冷淡。政府通过操纵及在操纵不成时通过直接干预而使激进党未能得势。由于激进党内部意见不和,缺少一个杰出的领袖,又不愿意同社会党进行合作,政府得以顺利地进行他们的工作。政府联盟党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获胜,而正在这时,即在选举前三个月,他们冷不防受到了政变的袭击。
6月 4日,阿图罗·罗森和佩德罗·拉米雷斯两将军率领军队开进了首都。卡斯蒂略被迫签字辞职,宣布了军事管制法,建立主要由海军和陆军官员组成的临时政府,由罗森将军担任代理总统。6月 7日,拉米雷斯代替罗森当上总统。6月 9日,解除军事管制法,但是仍保持戒严状态,解散了国会,9月份的总统选举也被取消。
政变以最少的流血获得成功,起初受到报刊和公众的普遍赞扬。因为他们看到现有各政党的腐败无能而完全失去了希望,相信新政权会提供比较诚实和有能力的政府。国内外对阿根廷外交政策的批评家都希望新政府放弃他们孤立的立场,代以同其他美洲国家及其盟国合作的立场。事实上,一些政变策动者是赞成同轴心国断交的,因为他们相信这将会使他们能同美国在武器的供应方面达成协议。他们看到由于巴西同美国合作所引起的南美洲力量均势的变化而感到恐慌,这使巴西不仅在军事力量上而且在经济潜力上都获得了巨大增长。曾于 1371942—1943年冬访问过华盛顿的阿根廷军事使团,再次未能获得美国的供应品。同样的要求同样地碰了壁。只有那些正在履行里约热内卢会议商定的大陆防卫义务的国家,才能享受租借法案的援助。①
6月 9日,拉米雷斯政府得到阿根廷最邻近的一些国家的承认,并在 6月 11日得到美国和英国的承认。拉米雷斯和他的外交部长塞贡多·斯托尼海军上将向美国大使担保,他们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同轴心国断绝关系,最晚可能在 8月,但是他们又说他们国家必须首先作好充分准备。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美国政府继续给阿根廷政府施加压力,要后者按他们已作出的保证对轴心国采取行动。②
也许斯托尼和拉米雷斯已经准备同轴心国断交,但是他们不能当家作主,总统背后的实权操在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独裁主义观点的青年军官手中。胡安·庇隆在这个“上校集团”中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于是,在国内推行了一项逐渐加强压制和整肃的政策,进行了大清洗,被清洗的官员均换上了海军和陆军军官以及文官中的民族主义者。
政府在外交上趑趄不前。8月 5日,斯托尼给赫尔一封长信,抱怨阿根廷的中立被人们所误解了。他列举了阿限廷为盟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并声明其中包括专门卖给盟国的出口物资。但是,他接着说,阿根廷人民不准备突然改变它的外交政策;同正面临失败的轴心国断绝关系是不符合阿根廷骑士精神的,将会受到与意大利在1940年背后暗害法国时一样的批评。他在信的末尾请求提供武器和机器,以使阿根廷恢复到同其他美洲国家相平衡的地①萨姆纳·韦尔斯:《我们走向何方?》( Sumner Wells:Where AreWe Heading?),纽约,哈珀,1945年版,第 193—194页。
位。赫尔用严厉的驳斥回敬了这一异乎寻常的外交文件。①不过,同时,他又阻止了财政部长企图说服罗斯隔用冻结阿根廷在美国的信贷的办法来进行报复。②9月 8日,赫尔的信在阿根廷报纸上一发表,就激起了民族主义情绪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斯托尼受到了猛烈 138的攻击,因为是他使阿根廷成为受赫尔公开谴责的对象,给国家带来了耻辱。在拉米雷斯急忙否认事先曾知道斯托尼的外交新方针之后,外交部长只好辞职,别无其他选随后一个月,一些美洲国家的政府呼吁阿根延政府采取真正的团结政策,同其他美洲国家结盟。在国内《新闻报》、《民族报》和一百五十名著名人士,于 10月 15日发表了一个声明,要求修改阿根廷的中立政策,政府诬蔑签名的人都是“异己分子”、“叛国分子”和“共产分子”,并下令开除在声明上签名的所有公务员和大学教授。埃德尔米罗·法雷尔将军,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在 10月被任命填补副总统的空缺,改组了内阁,其余的温和派都被好战的民族主义分子所取代。12月 1日,原任陆军部次长的庇隆兼任新成立的全国劳工部部长一职。庇隆上校原已得到军队给他支持的保证,这时遂着手扩大支持他的社会基础,把工人阶级也包括在内。12月 30日,颁布了一个命令解散所有政党。
1943年 12月 21日,玻利维亚政府为暴力所推翻。 ①而这次政变又证明与阿根廷有牵连,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西半球政治的紧张气氛。华盛顿深感不安。罗斯福和赫尔担心阿根廷政府会试图在其他邻国煽动政变,借以用亲轴心国的政府来取代与盟国友好的政府。美国于是又增加配给了巴西一批武器,其南大西洋舰队并访问了蒙得维的亚。阿根廷外交部长获悉,美国政府打算发表声明指责阿根廷同玻利维亚的革命有牵连,并且是对邻国政府搞颠覆活动的基地。②美国准备着手冻结阿根廷在美国的资产,除非阿根廷政府准备同轴心国断绝关系,并采取有力行动来取缔纳粹间谍和他们在阿根廷的民族主义的支持者。①
拉米雷斯面对这种情况决定依顺美国。1944年 1月 26日,他同德国和日本断绝了关系,并答应在国内进行全面清洗。为了付诸实施,采取了一些尝试性的步骤,然而,上校集团无意让拉米雷斯改变阿根廷的外交政策。于是当副总统法雷尔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双方发 139生了破裂。2月 25日,庇隆上校发动了第二次政变,废黜了拉米雷斯,以更听话的法雷尔取而代之。
赫尔对此深为恼火。他要求反轴心国的国家组成统一战线,来反对法雷尔政权。除了智利、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这些与阿根廷接壤的国家以外,其他美洲国家都被说服不承认这个新政府。3月 4日,斯退丁纽斯以代理国务卿的身份发表了一项声明,指出鉴于拉米雷斯已被反对西半球防卫合作的集团所推翻,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国大使已奉命在事态进一步发展之前,不同新政权进行官方联系。②第二天,艾登在下院说,鉴于围绕拉米雷斯将军将权①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3—1944年》,第 525—534页。
②见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83—1388页。
①见下文,原著第 140页以下。
②见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90—1392页。
①达根:《美洲国家》。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3—1944年》,第 540—541页。
力委托给副总统这一问题的情况不明,英国大使已奉命同阿根廷政府的联系仅仅限于例行公事方面。③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法雷尔政权的一些行动使人们更有理由表示关注。政府加紧推行了按照极权主义的方针来改组国家的一些步骤。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反对轴心国及其支持者的行动。他们愈来愈敌视外国人的企业,并强调加紧重整军备的重要性。6月 10日在拉普拉塔大学主持一次国防讲座的仪式上,庇隆说,使用武力作为达到本国目标的一种手段是正当的。阿根廷事态的发展使赫尔深信有必要采取更坚强的行动。6月 22日,美国给其他美洲国家和英国递交了备忘录,声称法雷尔众所周知地公开给予了联合国家的敌人以周密的援助。并通知它们美国大使正被召回,要求它们采取类似的行动。①7月 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对阿根廷的公开指控书,详细阐述了它6月 22日的秘密备忘录以及在 7月 20日发出的第二份备忘录。 ②当时,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除了已承认法雷尔政权者外,同意了召回它们的大使进行磋商,尽管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很勉强的。英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同的行动。
阿根廷之能以对美国奉行独立的政策,多半是因为它在财政贸易上同英国有着密切联系的缘故。因此,在过 140去的这一年中,赫尔曾多次试图劝说英国政府一起对阿根廷政府施加强大压力。可是,英国政府鉴于它在阿根廷有大量投资和在战时要依靠来自阿根廷的进口货,不愿意同阿根廷的友好关系疏远。而且,英国早已处于定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少得可怜的肉类供应有三分之二要仰给于阿根廷。因此,在 1943年 12月至 1944年 1月期间,在拉米雷斯同意与轴心国断绝关系之前,对赫尔提出的参加对阿根廷的经济制裁或召回大使的呼吁,英国政府是抵制的。在法雷尔政变之后,美国又企图劝说英国政府同美国一起对阿根廷新政府采取共同行动。英国政府本想与法雷尔政权达成一项协议,而极不愿意召回大使以加深两国之间的裂痕。虽然这样,在 6月 30日赫尔说服罗斯福亲自向丘吉尔提出过这个问题之后,英国首相才勉强地同意召回大使戴维·凯利爵士。与此同时,丘吉尔明确表示他完全不赞成美国的政策。①英国政府不顾赫尔的压力,硬是不肯走得比这更远一些。赫尔这时对阿根廷越发恼怒,而且对国内外凡不准备同意他的高压政策的人都不耐烦了。8月 16日,阿根廷在美国剩下的黄金储备被冻结; ②9月,美国商船被禁止驶往阿根廷港口。③美国国务院的强硬政策,虽然受到美国大多数报纸和公众的鼓励,但却遭到了萨姆纳·韦尔斯的强烈反对。他争辩说,不干涉内政是睦邻政策的基本原则。韦尔斯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称,一个国家的民主不可能由外国人强加给它,高压政策只会加强法雷尔政权,使其他美洲共和国惶惑不安,并且很可能导致美洲国家体系的瓦解。
第二节玻利维亚的军事政变
③ 1944年 3月 5日,下院辩论,第 5辑,第 397卷,第 2028栏。
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397页。
②同上书,第 1400页。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1944—1945年》,第 776—783页。
①赫尔:《回忆录》,第 2卷,第 1410页以下。 ②《纽约时报》,1944年 8月 17日。
③同上,1944年 9月 26日。
1943年 12月的玻利维亚军事政变,虽然被归咎于阿根廷政府和纳粹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玻利维亚政局不稳定已有很长的历史了,考虑到它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极不平衡状况,那是不足为奇的。它的人民大众贫困不堪,没有文化。玻利维亚的矿产占全国出口的百分之九十,给政府提供它的岁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玻利维亚政府对采矿业中所发生的事件极为敏感。不满本国现状的玻利维亚民族主义者,倾向于把这些情况 141 归罪于外国资本家对他们矿产财富的剥削。
1940年同美国政府达成一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美国答应向玻利维亚购买尚未被英国抢先弄走的全部的锡。1941年进一步达成的协定,规定美因将购买玻利维亚全部的钨和大部分的铜。美国还同意向玻利维亚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以开发它的矿产和其他资源,并改善运输设施。同时,双方约定要解决玻利维亚政府和美孚油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争端。
恩里克·佩尼亚兰达总统希望,这个玻利维亚矿产的可靠市场和北美的财政技术援助,将有助于他把玻利维亚的经济生活置于比较稳固的基础之上。但由于玻利维亚的落后和战时势必造成的匮乏,这些希望多半成了泡影。
玻利维亚人对他们用战略上极为宝贵的矿产所换来的东西普遍表示不满。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出口价格又受美国控制,美国因之备受指责。玻利维亚人对分配给他们的机器和其他供应品的数量也感到不满。反对党指责政府没有充分利用对方需要玻利维亚原料的这个良机,同时为了美国而牺牲了玻利维亚的利益。
玻利维亚锡矿业虽然在 1942年顺利地提高了锡的价格,但是矿工们并未得到相应的好处。他们工资一般都很低,劳动条件极为悲惨。物价的飞涨超过了工资的增长。在矿工和其他工人中,罢工和怠工的次数日益增多,而政府却把这些情况以及印第安人中的骚动,都归因于纳粹第五纵队分子和左翼煽动者。虽然极端主义者并不是造成不满情绪的人,但毫无疑问,他们确实利用过这块沃土来制造麻烦。各矿的骚乱以 1942年底在卡塔维的帕蒂尼奥锡矿爆发的一次罢工达到了顶点,结果,政府实施了军事管制法,并使一些矿工遭到伤亡。①由于卡塔维的“屠杀”给反对派提供了有力的炮弹,以致从1940年就职以来,仅仅维持一种朝不保夕的统治的佩尼亚兰达政府进一步遭到了打击。1943年 4月,佩尼亚兰达为玻利维亚进入与轴心国交战状态颁布了一条法令;5月 5日访问华盛顿时,他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了字。但是,直到 12月 4日,在议会批准玻利维亚赞同联合国家宣言后,才正式宣战。宣战后,随即制定了一项安全法令,使政府能以对在拉巴斯的德国俱乐部和民族主义者团体——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的党报采取行动。佩尼亚兰达的这一行动,促进了显然本已在策划中的同 5月大选相配合的军事政变。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帕斯·埃斯登索罗,①对阿根廷的独裁制度颇为向往,并得到阿很廷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后者对巴西和北美势力在玻利维亚的扩张深感不安,因为他们一向把玻利维亚视为自己的禁脔。
12月 20日,帕斯·埃斯登索罗在他的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同伙和下级军官的支持下,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占领了总统府,逮捕了佩尼亚兰达和他
①据官方估计,死亡人数是十九人,非官方(政府的反对派)估计有四百人。
①帕斯·埃斯登索罗曾与由玻利维亚驻柏林空军武官贝尔蒙特和德国驻拉巴斯公使在 1941年策划的一次推翻玻利维亚政府的未遂政变有牵连。
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者,组成了由瓜尔维托·比利亚罗埃尔少校担任总统的临时政府。
第二天,新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玻利维亚仍将继续忠于联合国家,并忠实履行它对美洲国家的承诺。鉴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领导者的人所共知的政见,以及他们同阿根廷的密切关系,美洲国家对这个声明是有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