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万里无云

_5 书云(现代)
  “确实不容易。以往做过的事情会萦绕心间、挥之不去。”她缓缓说道:“我们这辈人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作了许多孽。无数人遭到冤屈迫害。回想过去,真不敢相信我们怎么会如此残忍无情、没有人道。”
  我问她是否相信因果报应。
  “这要看怎么说。文革期间,我和丈夫脱离了关系,后来和他离了婚。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当然有压力,可是很多人并没有背叛他们的亲人。我现在都不能原谅自己,这可以说是报应吧。”她停顿了好长一会。“覆水难收,”她轻轻地说:“过去的事情再想也没有用。积德行善、顺其自然——这就是我的信条。”
  但愿她会找到内心深处的安宁。要是父亲当年能够这样做,他就可能会活到今天了。
  日子一天天过得很快,我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雷音寺虽然很小,但是方丈要应付的事却不少。俗话说“家有梧桐树,不愁金凤凰”。年迈的方丈修了庙,却招不来僧人和善款。敦煌最辉煌的时候有十多家寺庙,出家人占人口的五分之一,香客更是不计其数。今天,雷音寺的香火钱刚够糊口和付水电费。寺里生活简朴,从到寺庙的第一天起,我每天吃的都一样:稀粥、面条、馒头和从菜地里摘来的茄子,再有就是集市上最便宜的大白菜。善忍没能为我找到一块窗帘,僧人们用的都是人们捐的,我也只好将就。有一个星期我都没洗澡,热水只够沏茶,僧人们洗涮都用冷水。听说沿海地区的寺庙香火旺盛,僧人们不光有工资,出门还有车,更有众多的信徒竞相供养他们。难怪很少有僧人愿意到敦煌来,到中国最贫困的地区来。
  我在那期间,雷音寺似乎只有三个常驻的僧人,方丈、老方丈和一个年轻的僧人,还有一个正准备出家,另加四四名挂单的。一天下午,我和方丈在聊天,那个年轻僧人手里拿着几张表进来,他想到南方的一家寺庙深造,需要方丈的同意。方丈二话没说,就在表上签了字。
  “您现在成了光杆儿司令了”,我和方丈打趣。他无可奈何地一笑。“想走的留不住,想留的赶不走。你知道吗?从前雷音寺香火鼎盛,寺庙不得不变着法子把人拒之门外,比如让他们一口气背诵数万字的经文。现在我们什么要求都不提了。”
  我问方丈那几个游僧再走了他早晚课怎么办? 就光早晚课上用的鼓、锣、叉、木鱼等法器至少也要四、五个僧人才能完成。“我只能演独幕剧,这种事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无论如何,戏都要唱下去。”方丈很坚定地说。
  很明显,雷音寺已经今非昔比。但是按照禅宗的说法,生活处处都是禅。一天吃午饭的时候,我亲身经历了难忘的一刻。像往常一样,我坐在善忍身边,那天的午饭是煮烂了的面条,上面漂着几片发黄的白菜叶。不知为什么里面加了很多碱,我刚吃第一口就想吐。但是剩饭是不允许的,前几天我刷碗时碗里剩下几粒米就被一个僧人指出来。于是我一口一口地挣扎着,但觉得随时都会呕吐出来。我用筷子指着我的碗,又指指我的嘴,无声地向善忍询问。
  善忍早已吃完,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我,目光里充满了关注。她默默地点点头,意思是说我最好什么都别剩下。可是我实在吃不下去了,就把碗筷推到桌边,表示我吃完了。这时善忍伸手拿起我的碗,将剩饭几口吃下去,然后抹抹嘴,双手合十,默念一声阿弥陀佛。之后我们起身离开。
  整整一下午,善忍的举动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说实话,我很吃惊。小的时候,我们有时一连几天吃红薯面做的面条,我和弟弟有时会剩下饭根表示抗议,当然也不能经常这样做,因为填饱肚子都不容易。弟弟深受父亲宠爱,可以放下碗筷一走了之,可是父亲总是坚持要我吃完。于是我就摆弄着玩,直到他离开饭桌。最后总是姥姥替我吃掉那凉冰冰的剩饭。可她毕竟是我姥姥。善忍并不了解我,她不知道我是否有传染病,而且她很有可能看见我把最后的几口饭又吐回碗里。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或许善忍爱所有的人都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爱就是大乘佛教提倡的菩萨道。对母亲而言,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孩子们的痛苦就是她的痛苦。她和孩子苦乐共享。无分别就无烦恼,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因自我而生——愤怒是因为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嫉妒是因为别人有的我们没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怕失去自己认为是永恒的。以己度人,多替别人着想,我们反倒会活得自在些。
  在大乘佛教里,关照众生的菩萨有千万个,而中国人特别喜爱其中的四位。地藏菩萨发誓要将所有人从地狱中拯救出来;普贤菩萨,是沉稳、彻底和精进的化身;文殊菩萨是智慧之神,没有他的指引就很难获得觉悟;当然还有观音菩萨,她大慈大悲,愿意倾听并帮助世间所有不幸的人。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寺庙里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些菩萨的身影,而我们最美丽的山峰也成为他们在凡界的居所。
  过去,每当我面对壁画或读到菩萨们救苦救难的神奇故事时,我总认为这只不过是人们的想象而已,就像姥姥心中的极乐世界。但是善忍的举动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菩萨的存在。千百年来,菩萨们的慈悲给无数人带来了安慰,但更重要的是让人汲取了菩萨们的美德,从而真正地改变了自己。玄奘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向菩萨们祈祷,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而他的目标就是最终成为一个菩萨。他舍身求法,毕生译经弘法,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芸芸众生。在佛教徒的心中,玄奘就是一个活菩萨。
  在灯光幽暗的禅房里,佛龛上的佛像渐渐模糊,化作玄奘、化作老方丈、化作善忍,甚至化作我姥姥。他们头顶上没有神圣的光环,也没有人们上供的供品,但是他们依然光彩照人。我意识到,尽管我不可能像我姥姥那样虔诚,我也不可能像她那样把希望寄托在神明的保佑和来世,但是我已经开始明白大乘佛教的核心,就像他们身体力行告诉我的那样。试图达到他们的境界,其中的过程本身就是修炼。不能成佛,也能为善。
千古一人
TOP
--------------------------------------------------------------------------------
  公元645年的正月初八,长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们奔走相告:云游印度19载的高僧玄奘回来了。
  “人增勇锐,各竞庄严,穷诸丽好,幡帐、幢盖、宝案……” 惠立激动地告诉我们。“寺别将出分布讫, 僧尼等整服随之, 雅梵居前, 薰炉列后, 至是并到朱雀街内,凡数百事。”众人争相一睹玄奘的风采。官府怕挤出人命, 禁止任何人走动。欢迎的人群只能在原地点燃香火,抛洒鲜花,诵念经文,敲锣打鼓。他们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惊奇兴奋的欢呼声。盛大的队列从人群中缓缓而过,抬着玄奘带回的657部经书,佛陀舍利和7尊佛像。
  当年的朱雀大街是一条150米宽的南北大道,如今它是只有两条车道的窄马路,路边是些不起眼的办公楼和破旧的小饭馆。街的尽头是一个临时的小市场,卖些便宜的家用器具。惟一可以让人回忆昔日辉煌的是朱雀门, 但它也只有当年5个门洞中的3个。站在拱门前,面对喇叭的尖叫声,看着拱门上保留的“朱雀门”三个大字,我努力想像玄奘走过拱门时的心情。
  面对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 玄奘或许感到惊讶。他可能没想到朝廷会为他举行如此盛大的仪式,这和他19年前私自出城有如天壤之别!这时太宗正在东都洛阳,准备东征高丽,但还是委派宰相房玄龄率百官来迎接这位高僧。太宗知道, 玄奘早已名动西域, 他的归来必将在京城引起极大的轰动。如果由朝廷组织欢迎仪式, 即能顺乎民意, 又能显示太宗非凡之气度。
  当玄奘骑着白马向人们招手致意,听着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看看身边陪伴他的官员, 他心里清楚, 太宗的安排并不表明他对佛教的真实态度。唐朝初年太史令傅弈7次上疏皇帝,请求废除佛教。“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负。演其妖书,述其邪法……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他提议国家应该强制僧人和尼姑结婚,让他们生儿育女, 这样至少可以为国家提供兵力。
  太宗没有如此过分,他不看重佛教另有原因。太宗坚信道教创始人李耳是李家王朝的祖先,因为他们都姓李。但更重要的是, 他认为佛教对他治国安邦有弊无利。他说南北朝时热衷佛教的梁武帝就是最好的例证。“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太宗对他的大臣说, “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最后梁武帝的将士都不会打仗了, 国家因此而衰亡。
  但是, 眼前这盛大的欢迎仪式又给玄奘增添了信心, 或许他能够说服太宗改变态度,支持他弘法译经。他在被安排的皇家寺院弘福寺稍作休息后,便风尘仆仆地赶往东都洛阳,去拜见太宗。
  太宗没想到玄奘这么快就来了, 心里十分高兴。一见面, 他就向玄奘表示祝贺,并问: "师去何不相报?"
  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惟深惭惧。”
  太宗不但原谅了玄奘, 而且对他西行求法的成功倍加赞赏。
  玄奘回答说:“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玄奘当然很清楚,直到现在,他从未从太宗那里得到过任何帮助, 这些只不过是恭维之辞,或者是出家人说的 ‘巧善方便’。要想说服太宗支持他译经弘法,实现他西行求法的目的, 他必须这样做。他译经需要大批的人翻译、校对、润色、誊写。在他之前,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比任何人都要多,主要是得益于热心佛教的统治者姚兴的支持, 他请鸠摩罗什住在宫内, 并派上千名僧人协助他译经。玄奘如果要成功的话, 也必须想办法说服太宗。
  玄奘的赞美让太宗动心。他再次抬头看看这位只比自己小一岁的玄奘。他谈吐高深,举止娴静。在谈到自已所遇到的艰难和荣耀时,不动声色,好像这些事都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是在平和的外表下,太宗却看到了钢铁般的意志。这是一个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人,这是一个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这是一个在他的军队触及不到地方传播大唐神威的人,而他只身一人。这绝非一个普通的僧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一个了不起的人。太宗开始感到肃然起敬。
  本来是短暂的礼节性的召见却持续了整整一天。
  一路上气候怎么样?向西的道路是否好走?那些蛮人吃些什么,说什么话?他们出产什么?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那里的百姓是否幸福?那里的统治者是否仁慈?对太宗的每一个问题,玄奘都一一做了详细回答。
  玄奘很快明白了太宗的意图。太宗杀兄逼父退位之后, 曾为稳住政权煞费苦心。如今江山牢牢在手,他的目标要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他可以说是最了解西域的人了,果然太宗很快就提出要他入朝做官。
  玄奘知道太宗爱才如命。自从他回到长安,他听到的都是对太宗的赞颂, 以及他如何不拘一格, 任人唯贤, 实施明政。尤其是他对魏征的起用, 更证明了太宗用人的慧眼。魏征原来是太子建成的幕僚, 亲眼看到自己优柔寡断的主人败于太宗, 而且连命都丢了。当太宗提及此事,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了我的话,把你除掉,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所有的人听到这样胆大妄为的话都惊呆了,认为魏征定死无疑。可是太宗却问魏征愿不愿意为他效劳。能言善辩的魏征惊讶无语, 这样的明君岂能不助?
  玄奘愿意帮助太宗成就他的伟业, 但是他出家就是为了远离尘世,即使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也断然不能还俗。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的好意:
  "玄奘少践缁门,服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
  但是, 玄奘愿意把西行中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这样或许对太宗也有帮助; 另外, 他乐意随时进宫, 为皇帝效力。太宗迟疑良久, 最终首肯了, 而且也同意支持玄奘的译经活动。玄奘如释重负——他西行求法的目的有望实现。
  经过近一年的跋涉, 我追寻玄奘的足迹再次回到了西安。在这里, 玄奘身逢盛事, 又遇名君, 最终成就了他的千秋伟业。他的时代, 他的精神, 他给我们留下的一切, 在这个曾经是世界中心的古都, 等待着我去发现。
  一到西安, 我马上就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胡戟老师联系。他是我在西安, 乃至在整个西行路上遇到的、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学者之一。他五十多岁, 个头不高, 毕业于北京大学,有南方人的清瘦, 又有西北人的豪放, 而他的学术风格则最集中地体现了北大人的 “自由思想, 独立精神” 。 他是史学家中最早为武则天正名的人之一, 打破了中国历史上男人治史的偏见, 不认为男人做皇帝才是天经地义, 而女人主政就是大逆不道; 也不认为皇帝可以后宫有粉黛三千, 而武则天在丈夫死去之后有几个男宠就是荒淫无道。更让他经常抨击的是, 我们的历史是扭曲的历史, 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旨意而伪造的历史, 多数史学家只会仰人鼻息, 用他们手中的笔任意地阉割历史。一次次为政权更迭而发动的战争使千百万生灵涂炭, 但史学家们却众口一词, 称赞其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何为历史?
  我们约定在一家唐宴餐厅见面。 “从唐人的饮食, 可见唐人的胸怀,” 胡老师告诉我。他带来了一位他的研究生, 主攻唐代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小李。名师出高徒, 小李从桌上菜肴的出处讲起: 胡椒、胡罗卜当然是舶来品, 它们前面的‘胡’字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西红柿也是外来的, 不过是清朝的时候, 所以前面冠以‘西’, 而不用‘胡’ 。波菜, 顾名思义, 是波斯国的蔬菜, 也就是从今天的伊朗过来的。但是, 标签并不是处处都要贴上, 芝麻、香菜、大葱这些我认为是中国烹调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实都是舶来品, 而它们大多数都是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
  伴随着每一道唐式美味佳肴,我都增加一点对玄奘生活时代的了解。但是对它们的历史真实性, 我不感完全认同。唐代会有甲鱼汤吗?唐朝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而佛教徒不仅不杀生, 还要放生。人们在寺庙里‘请’, 也就是买几头小乌龟, 随即就放到寺庙的池塘里, 以表示他们的慈悲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吃龟以补虚、壮阳, 大概是后人的养生之道吧!
  即使有很多演义的成分在里面, 我还是吃得、听得津津有味。 最让我感兴趣的一道菜是“晁衡鱿鱼” 。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朝时随日本遣唐使团来长安求学问道, 六年之后, 竟中进士, 在朝中任职, 官至秘书监, 掌管修史制史的重要任务。 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才能, 赐给他一个中国名字:晁衡。李白、王维也常常以诗歌与其唱和, 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据说晁衡经常用他喜欢的鱿鱼款待诗友。
  叶落归根, 居官长安40年后, 晁衡决定返回日本。王维劝留未成便写诗道别: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回国途中,晁衡的船中途遇难。 消息传到长安,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对晁衡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幸运的是, 人留天也留,晁衡的船没有沉没,而是随风飘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船上的人辗转曲折又回到长安, 晁衡也决定终老他最喜欢的大都会长安。他死后, 长安的厨师为了纪念他, 便把他最偏爱的炒鱿鱼命名为“晁衡鱿鱼”。
  我们的唐宴吃了四、五个小时, 我意犹未尽。“这不过是一道开胃菜。看真正的唐代大餐要到博物馆去。” 胡老师对我说。
  第二天, 我和小李到大雁塔附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藏的的秦、汉、唐三个朝代的文物堪称世界之最。镀金的龙、唐三彩的驼队、翡翠牛头酒杯、和田的玉带、波斯的银器、罗马的玻璃花瓶——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 展示给我们那逝去的时代的风采。当然, 游客们趋之若骛的地方是兵马俑厅, 我也不例外。但真正等待我发现的宝藏在地下, 不对一般游客开放。
  从70年代起, 西安陆续发掘了一批唐墓, 主要是太宗和他的儿子高宗时期的太子、公主墓。其中的陪葬品, 尤其是墓冢内的装饰壁画, 震惊世界。现在, 陕西博物馆已经把其中最重要的壁画都保存在一个由日本人出资修建的壁画库, 就在博物馆的地下。小李还没有参观过。“托您的福, 这需要特批, 胡老师专门找人给您开的条子,” 她摇摇手中的通行证。“您很幸运, 这些壁画大都和玄奘同时代。当然玄奘不会亲眼看到这些, 但是壁画上的人物、宫殿、场景无疑都是他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一走进壁画库, 我感到浑身发冷,真好像是进了一座地宫。为了保护壁画, 室内温度保持在零度左右。小李递上我们的出入证, 接待我们的管理员按下一个按钮后,第一张壁画就沿着轨道滑了出来。壁画镶在铝合金的框子里,上面盖着红丝绒。帷幕拉开,我惊讶得下巴快要掉下来。这幅画有3米多高,2米多宽, 画中是一群人骑在马上飞驰,在旷野上比赛马球。马跑得飞快,鬃毛随风飘逸。马上的人们将球棍高高举起,两眼死死盯着马球。
  “您对这项运动一定很熟悉吧!听说在英国这项运动很流行的, 它是从今天的中亚传到唐朝的。”小李告诉我。
  “女王和她的儿孙们都喜欢马球。”关于这项运动我就知道这些。 但是我没有想到马球在唐朝如此受人欢迎。这个墓的主人, 章怀太子, 是太宗的孙子, 他一定是马球高手, 否则他的墓里不会有整个一面墙上画的都是马球。这也许和现在富足的中国人都乐意打高尔夫球是一个道理吧。
  马球赛的壁画消失了, 接下来的是皇家仪仗队。骑兵们高举红黑两色彩旗,另外一些站着,每人手持一把宝剑。这幅壁画很大,浓彩重墨, 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让你感觉自己就在现场,亲眼目睹大唐天威。仪仗队过后,是一幅“礼宾图”。三个唐朝的官员似乎正在讨论什么时候皇帝可能召见三个外国使者, 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来自拜占庭帝国,一个是戴着皮帽、穿着皮裤的, 可能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看来有些紧张,大概被前面的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和盛大的欢迎仪式震惊, 或者是担心他们是否会被安排拜见中国的皇帝, 把他们珍奇的贡品献上。或许, 他们带来的延年益寿的大米、不怕火烧的鸟、驱寒的犀牛角、永不融化的坚冰、汗血宝马、狮子、还有绝世佳人, 会博得中国皇帝的欢心和赏赐。
  “当年的中国就像今天的美国,当年的长安就像今天的纽约,”小李兴奋地说。“那会儿人人都想到长安, 最远的来自叙利亚。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厚往薄来, 他们进贡越多, 得到的赏赐也就越多, 所以很多商人、传教的、冒险家都冒充使者, 最后唐朝不得不限制朝贡的人数, 因为招待他们的费用和对他们的赏赐耗资太大。”
  许多人爱长安之切,乐不思蜀, 就像晁衡一样。“皇家的仪仗队几乎由青一色的胡人组成,”小李说。“太宗认为他们个个高大英俊。当然也不完全是相貌。要看谁有能力,他就用谁。他告诉大臣:‘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朝官员上朝时, 都要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太宗时朝庭里有一半是胡人, 都快赶上联合国了。唐朝的大将多是突厥人和高丽人。另外, 制定历法的是印度人, 修史制史的是日本人。还有宫廷里的画匠、卫士、马夫、乐师、歌手、舞者, 胡人居多。”
  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就连毛泽东也不得不承认, 尽管他认为“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贞观之治使中国如此开放,如此自信。海之大可以纳百川, 唐人取外来文化之精华, 弃之糟粕, 这就是为什么长安会成为世界的大都会, 为什么贞观之治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把自己称作唐人,把中国城叫做“唐人街”。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他们选择唐人作为自己的代表——直至今天中国人仍以唐代为骄傲。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 和唐朝的开放相比, 我们简直是作茧自缚。那会儿,无论什么东西, 只要是西方的,就都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任何在西方受过教育的人都被识为阶级异己分子或是间谍,凡是从国外寄来的信件都要被逐级检查。有时一封海外的来信,可能使你大祸临头。更可笑的是, 头发的颜色和形状甚至都会给你带来厄运。我母亲的头发生来就有点卷曲。以前, 女人们对她的头发都还抱着一种羡慕的眼光。可是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人们开始回避她了。单位里调查她的出身,一直查她祖宗三代。她的老家靠海,海边上会有许多船停靠,外国商人和水手也会在那上岸, 她会不会有外国人的血统?母亲拼命想把头发弄直,曾经试着用工业硫酸弄直那会给她带来危险的卷发。最后,她只好把头发剪得很短,看起来几乎像个男人。但她至少感到安全多了。
  即使文化大革命以后, 反帝反修, 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这根弦依然紧绷着。1982年,我到北京大学英语系, 我们有一位长得高高胖胖的、爱说爱笑的英国女教师,叫简爱。课后我特别想练习口语,而简爱也很想了解中国。她住在一个专为外国专家提供的大楼里,每次我到她的宿舍找她,都得填一张表,写上我的名字和所在系。门卫要仔细地审验这个表,还问我很多问题, 好像我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间谍,要和一个外国特务秘密接头。只有当门卫完全满意了,才叫简爱下楼来接我。我忍受不了这种猜疑, 很快就放弃了提高口语的努力。
  唐代的开放还可以从长安的精神财富上得到印证。教堂、庙宇、道观——丝绸之路和中国本土的宗教都可在长安有一席之地。来自波斯的景教被拜占庭视为异教,但在长安却有一席之地。唐太宗甚至颁布了一道政令,允许它在长安自由传播。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大唐景教碑》把太宗的开明和大唐的风范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折服。“太宗文皇帝, 光华启运, 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 曰阿罗本, 占清云而载真经, 望风律以持艰险, 贞观九祀, 志于此。”
  当然在长安,更主要的还是道教和佛教。它们为了争取更多的信众和朝廷的支持, 自然会产生矛盾和摩擦。其实,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作为外来的宗教, 它就一直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的抨击, 尤其是当它适应了中国文化而普遍被人接受的时候。这种儒、释、道之争在朝庭中尤为激烈。在玄奘之前的二百年里就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一次是公元446年, 北魏的太武帝接受道士寇谦之的进言, 又加上当时正值内乱, 官府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兵器, 便借机下令尽杀长安和各地僧人, 烧毁寺庙、佛经和佛像。虽然太子拓跋濬有意延迟宣布命令, 各地僧人得以闻风逃匿, 但是寺庙几乎全部被破坏。 公元574年, 北周武帝尊崇儒学,七次集结儒、释、道家辩论, 又命令群臣分其优劣, 最后佛、道并弃,二百多万僧人、道士还俗。玄奘尊重儒、道两家, 但历史告诉他皇帝的好恶会给佛教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在赢得太宗对他的译经活动的支持后,玄奘想进一步提高太宗对佛教的兴趣,进而在大唐之内弘扬佛法。
  但是,玄奘首先要做的是组建译经的人员。很快他就从全国筛选了二十多个僧人,其中包括惠立。玄奘每天凌晨二点起床,然后打坐、诵经;接下来他把当天要翻译的梵文通读一遍,然后思考翻译的文字。待其他人准备好之后,他就开始口述翻译的内容, 然后叫人把翻译和原文对照。另外, 玄奘每天都要讲经说法,并回答寺庙里和来自四方僧人的提问。当人们散去的时候, 玄奘才和他的一个助手辩基坐下来,玄奘向他口述西行求法途中各国家的所见所闻,然后由辩基编写下来。书中有各种事实、人物和传说,但是关于玄奘自己非凡的经历却提得很少。
  可是,人人都想了解他西行的经历,都想知道他如何完成这样的壮举。所以,有时候,在忙过一天之后,当玄奘对译经的进展感到满意时,也会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历险的故事:路遇强盗, 高昌绝食,沙漠迷路, 菩提树下。惠立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而且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加上玄奘早年的生活以及辩基提供的事实, 这就是关于玄奘生平的最主要的传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愿意把他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或许是希望人们能够珍惜他冒着生死危险带回的佛经。但是要把他翻译的经文在大唐弘扬,他还需要太宗为译经作序, 这样所有的人就会知道皇帝支持佛教。上行下效, 由此而来, 佛教就会兴盛起来。所以译经之始, 玄奘就向太宗提出这个要求。太宗当然明白,他没有同意。
  玄奘深知, 要取得太宗的支持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尽快得到太宗的首肯, 哪怕是耽误译经的进度,他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太宗的要求。结果他用了不到1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唐西域记》。 首先, 他起的书名足以见他的用心良苦: 他所到之处远远超出了大唐的疆土,但是他知道太宗心比天高, 肯定希望他的帝国远及此地。另外, 书中没有提到他秘密出关, 相反,他把自己西行求法的成功归于太宗的保护。这在他自己为《大唐西域记》作的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天下万灵尽享大唐之恩惠,神州万民齐诵大唐之恩德;吾由中国始,途径印度五国,迢迢远国无一不向大唐示忠,个个愿沐其威;吾所到之处百姓圣赞大唐之礼仪、之美德、之功绩。查遍所有史记,无一对此记载,阅遍所有书籍,无一为此点墨;如不将所见所闻如实写下,又怎能将大唐国威示于天下……。
  唐太宗仅读完书序, 就非常高兴, 连夜书信, 对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大肆褒奖。第二天玄奘接到贺信后, 认为时机来了, 在给太宗的谢表中再次提出太宗为译经作序的请求。太宗又回复:“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请为经题,非己所闻。”
  太宗的婉言谢绝并没有使玄奘失去信心。他理解太宗的心态: 作为一个安邦治国的君王, 在他对佛教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 不会轻率地做出决定。玄奘现在所要做的, 就是加快译经的速度, 尽快把《瑜伽师地论》翻译出来。求取这部真经是玄奘西行的最主要的原因, 也是他最大的收获。《瑜伽师地论》共100卷, 主要是论述人们思想产生的过程, 包括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原因, 以求我们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有一个彻底的了解, 而最终获得觉悟。虽然它的通篇论释几乎近于玄妙, 但是第61卷《摄决择分》中有些章节却通俗易懂, 它分析了君王在治理国家中的失误, 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学法来提高功德, 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玄奘深信, 太宗如果能够接受这一卷, 就肯定会转变对佛教的看法。
  公元648年的夏天,玄奘刚刚译完《瑜伽师地论》, 恰逢太宗召见, 让他到远离京城的玉华宫伴驾。玄奘马不停蹄, 连赶了三天的路。当太宗见到风尘仆仆的玄奘, 非常高兴:“我们这么长时间没有见面, 我很想念你,让你跑了这么远的路, 辛苦你了。”
  对于天子的礼遇和热忱, 玄奘谦卑地说:“像我这样一个微贱的小人物能够得到皇上的召见,深感荣幸,哪里有什么辛苦可言。”
  玄奘知道太宗要过问他译经之事,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他专门选择了《瑜伽师地论》第61卷讲给太宗。开始太宗还有点不以为然。当玄奘讲到 “王若成就, 如实过失, 虽有大府库, 有大辅佐, 有大军众, 然不可归仰”时,太宗的神情有点专注了。玄奘接着讲到 “受邪佞信”, 这是佛经上所说的君王常犯的十大过失之一。 “若有国王, 诸群臣等是非聪睿, 有聪睿慢, 贪浊偏党, 不闲宪式, 情怀谋叛, 不修善政, 听受信用, 如是辈人, 所进谏议。由此因缘, 王物财宝, 务称善政, 并皆衰损。” 玄奘清楚太宗之所以能够成就贞观盛世, 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就是避免了这样的过失。他相信太宗一定会认同《瑜伽师地论》中这一精辟的分析。
  果然, 太宗在听经的过程中, 频频颔首称善。这时, 玄奘知道这部经是可以打动太宗的, 便乘兴把君王治理国家中的过失和功德一一讲给太宗。当讲到君王的功德, 玄奘针对太宗施政时能够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着重讲了 “所作谛思, 善顺仪则” 。“谓有国王, 性能究察, 能审究察, 性能思择, 能审思择, 诸群臣等于彼彼务机密事中, 不堪委任而不委任; 堪委任而委任之; 不堪役者而不驱役, 堪驱役者乃驱役之。应赏赉者而正赏赉, 应刑罚者而刑罚。凡有所为, 审思审择, 然后方作而不卒暴。”
  太宗非常惊讶。原来佛教不是遁入空门的玄学, 而和他的治国之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他得知玄奘已经把《瑜伽师地论》译好, 便马上派人回长安去取。待他把其中的章节仔细读完之后, 他对身边的大臣说: “朕观佛经譬犹瞻天俯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这次, 玄奘知道他不用再去请求太宗了。果然, 如他所料, 不久太宗就为他的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序中他用华丽的言辞对佛教和玄奘大加赞赏。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支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於西极, 注法雨於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 与乾坤而永大。”
  玄奘读罢, 喜出望外。太宗的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太宗对他个人的溢美之词使他欣然, 然而最重要的是, 太宗一反初衷, 把佛教誉为 “圣教”, 这是玄奘梦寐以求的。他翻译的所有经文都将冠以这篇序文, 流传天下。他毕生之宏愿终于实现了。
  不久, 太宗就同意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地度僧, 而且新增加的17000名僧人完全由朝廷供养。尊崇佛教很快成为大唐之风尚, 建寺庙、开石窟、立佛像、修佛塔, 一时间, 香火鼎沸, 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一度由于大量用铜浇铸佛像和法器, 致使国家连铸铜钱的原料都告急了。一些官员上书皇帝, 抱怨寺院的庄严华美甚至超过了皇宫,其恢弘奢华难于言表。玄奘主持的大慈恩寺是长安城最大的一个寺庙,精美无比的殿堂楼阁、亭台水榭、禅房经院, 处处展示着佛教的地位和辉煌。佛教从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像全国的老百姓一样,太宗也愈来愈沉溺于佛教了,特别是佛教的仪规和它的轮回说。他一天也不让玄奘离开他的视线,甚至在皇宫里为玄奘安排了一间屋子。他到底和玄奘谈了些什么呢?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自己去想象。太宗的身体每况愈下, 虽然灵丹妙药用尽, 他知道最终难免一死。回顾一生, 为了建立中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他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他经常作恶梦,梦见那些亡灵向他讨还生命。他最信赖的武将每天晚上守候在他的寝宫门前,这样他才能稍感安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秦琼、尉迟恭现在还是北方老百姓最喜欢的门神。
  尽管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的臣民并没有忘记他是怎样登上皇位的。敦煌藏经洞有唐朝留下的一部小说的章节,其中一段就是描写他杀兄篡位的 “玄武之变”, 以及他死后贿赂阎王爷才能下地狱的故事。让太宗头疼的是, 历史似乎在重演。太宗有12儿子,有的胆小怕事, 有的不成器,有的极端凶恶。皇太子甚至企图谋杀他,被他降旨立即处死。最后, 他选了12子中最软弱的一个李治接班。但是李治, 也就是后来的高宗, 能否把他的伟业继往开来, 他不得而知。
  太宗无法和大臣们讨论这些问题。作为天子, 他金口玉言, 但是他却说不出这些压在他心头的话。玄奘以他对人的洞察力, 一定会猜出是什么困扰着太宗。他可能会给太宗讲阿育王的故事。阿育王据说有九十九个兄弟,他把他们一一杀尽, 最后做了一国之主, 但皈依佛教后,却被视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护法君王。玄奘会不会告诉太宗, 他同样会因为对国家和佛教的功德, 从而得到菩萨们的保佑,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玄奘用佛陀的教诲减轻了太宗心中的痛苦。太宗经常仰天长叹, 恨与玄奘相见太晚。
  带着这些遗憾,太宗于公元649年驾崩。玄奘就在他的身边。
  太宗葬于九嵕山, 距西安有百十里路。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和小李启程前往。因为少有游人, 交通极为不便, 而且路很窄,田野倒是一片平坦,星星点点的果树园点缀其间。突然,前边出现了一座险峻的高山,峰顶直入云霄。小李兴奋地说:“看, 那就是昭陵, 太宗就埋在那个山上。”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往山上走, 陵墓依山而建, 但看上去都极为简单, 和兵马俑无法相提并论。 “太宗不想耗费太多的银两去修陵墓, 也不想和金银珠宝埋在一起——这些东西只是能召来盗墓贼。他这样做, 别人当然也都效仿。” 小李指着远处一座座陵墓对我说。虽然不是最奢华的, 昭陵却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墓地, 葬有太宗的皇后、嫔妃、儿孙, 但更多的是他委以重任的文臣武将, 他们对太宗忠诚至极,生死如一。
  走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来到半山腰的一块空场,地上散落着许多石碑和灰色的方砖。这里原来是陵墓北门处的祭坛, 站立着太宗生前骑过的六匹骏马的石像, 其中的两匹在 20世纪初被人偷运到了美国,现在陈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物馆里, 剩下的四匹则被移到西安碑林博物馆里保护起来。虽然知道大门在哪里, 但是太宗的陵墓究竟在哪里却无人知晓。也许他希望人们把这座高山当作他的纪念碑,而他做为贞观明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山上, 我们遇见一位中年农民,正在给羊割草。我想问他一下当地关于太宗的传说。“多着呢!” 他头也不抬地告诉我。“可是我们都不明白, 他怎么给自己的下辈子选了这么一块地方呢?又穷又破, 一年多没下雨了,我得到4里地外去挑水喝。我娘、我们村里的老太太们都以为他能给我们帮忙, 就给他上供馒头、染的红鸡蛋。可老天爷还是不下雨,庄稼了都快干死了。”他边说边叹气。
  “当地的老百姓叫苦连天,游人也很少到这里来,”小李很难过。“看来光伟大也没有用,游人们想看的是宏伟的建筑,这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们都去游览乾陵,那儿葬着太宗的儿子高宗和武则天。你也得到那看一下。他们对玄奘也很好。”
  高宗做太子时就非常尊崇玄奘,也为玄奘的译经写序。继位后他像太宗一样,继续支持玄奘。玄奘也像对待太宗那样, 乐于效劳。武则天分娩之前,他热诚地祈祷,并预测她会生个儿子。当太子真的降生时,他给太子取名叫佛光子,意思是佛主之光的儿子。太子满月时,他派僧人到宫中为皇后道贺,还给太子送去了很多吉祥的礼物, 有写在金册上的《心经》、袈裟、香炉、檀香桌、洗脸盆、书柜、念珠、和佛仗。他甚至建议太宗和武则天让太子出家。玄奘的想法可谓大胆至极——他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巩固佛教的地位。太子出家, 在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高宗也认为这种想法太离谱了。
  玄奘于是又提出了一个建议,请求高宗建一座佛塔,这就是大雁塔, 专门收藏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原文和译文, 它将是高宗护法的丰碑。高宗同意了,尽管佛塔比玄奘设想得要小。奠基那天,玄奘把刻有太宗和高宗为他译经写的序言的两块石碑砌在塔门两侧的墙上, 希望它们能成为镇塔之宝。历史证明了玄奘的远见卓识。公元842年, 唐武宗受道士赵归真的进言, 三年里拆毁了44600多座寺庙和佛塔, 强迫26万僧尼还俗,这是佛教在中国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但是, 即使在这样疯狂的灭佛中, 唐武宗也不敢拆有他祖宗碑文的庙和塔。大雁塔躲过了这次以及后来的历次劫难。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大雁塔也依然毫发未损。
  从九嵕山乘车前往乾县, 这段路交通就方便多了, 因为这里埋葬唐高宗和武则天。他们的墓地保存完好, 而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也倍受关注。这里游人如织, 旅游车直接开到陵墓的神道前。神道的两边是高大的石像, 先是具有异国情调的动物, 比如驼鸟,接下来是驭手牵着战马, 最后是文臣武将。神道的右面还有六十一尊外国国王雕像,和真人一样大小。好像他们生前受到大唐的保护,死后就站在那里为中国的帝王守陵。
  所有的游人, 包括我和小李, 都对武则天的墓碑很感兴趣,这是武则天为她自己立的。这块碑高大笔直,却没有碑文。可是,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物像武则天那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从孔子时代开始,女人就一直被视为低贱。生个男孩,全家欢喜;生个女孩,全家沮丧。女儿、妻子、母亲——这是女人能够做的一切。中国儒家典籍都不允许女人干涉朝政, 当然历史上确有一些皇后和嫔妃参政,但却从来还没有把自己的丈夫或儿子完全推到一边,自己登上宝座。
  《尚书》说:“雌代雄鸣则家尽, 妇夺夫政则国亡。”而武则天打破了所有这些规矩。她本来只是太宗的一个嫔妃,太宗死后,被贬到庵里当了尼姑。一天高宗到尼姑庵为父王祈祷,被她的美貌打动, 召她再次进宫。她凭借自己的魅力, 最终赢得了高宗的宠爱。她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把罪过加到皇后身上。高宗大怒, 皇后被贬, 武则天最终实现了做皇后的梦想。高宗死后,她曾先后把她的两个儿子扶上皇位,之后又把他们都废掉。她67岁那一年, 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也是惟一的一个女皇帝。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地位,皇帝是天子,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则天,意思是与天齐平。
  小李告诉我,武则天的统治功绩卓著。她精简机构, 停止了自太宗以来的领土扩张,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她并不像历史学家说的那样心胸狭窄。曾有一秀才, 不满她当政, 号召人们起来造反,她却说这个人很有才干和勇气,应该到朝里来做官。她虔诚信佛, 至少佛教没有规定女人不能成为统治者。中国一些最美的石窟和佛像, 如龙门石窟, 都是在她统治期间建造的。她还重修了大雁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就是她下令修过的模样。她当朝15年,直到82岁, 她的宰相扶佐她的一个儿子发动政变。10个月后,武则天就去世了。
  我问小李,为什么我们从来没听说过她做的这么多的好事?“你想想是谁在写我们的历史,”她回答道,“是男人!”千百年来武则天落下许多罪名:她是一个篡夺王位的娼妇,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独裁者,她杀了自己亲生的孩子和所有挡道的人,她知道的统治国家的惟一办法就是使用密探。小李继续说,“最让男人们不能容忍的是她公开让男人为她提供性服务。当时有这么一个笑话传遍京城,男人们都相互问他们的阳物够大吗?能让武后玩舒服吗?我不知道这是历史事实还是史学家们编造出来诋毁武则天的。”她停了片刻,喘了口气又接着说,“就算这个笑话是真的,这和皇上们的三宫六院相比, 又有什么呢? 女人就得守贞洁,男人却不用——因为是男人定的这些规矩。”
  无论历史学家对她如何评说,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历史地位已经奠定。她没有像所有的皇帝那样为自己树碑立传,她无需为自己在碑上刻些什么,于是就留下这块无字碑。她让后代,让历史做出应有的判断。听着小李的介绍, 我突然想到武则天为什么只能出现在唐代。因为在唐代,女孩同男孩一样珍贵;女人可以穿上男人的服装,和他们一同打猎;她们可以结婚,再婚甚至可以结三次婚。可是后来, 女人得把脚裹小去取悦男人, 贞洁也成了女人最重要的品质。我姥爷死后,我姥姥守了近半个世纪的寡。在唐朝,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接受教育,读书、写字, 而后来, 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唐代,女人可以为自己的美丽而骄傲,她们挑逗撩人的装扮让我汗颜。我第一次看仿唐歌舞时,看见演员们穿得那么暴露,还以为是导演专门策划,用来取悦观众呢。
  从乾陵返回西安的路上,我看见很多巨大的广告牌,有的写着“大唐的后代,大唐人的生活,”有的要求更高,号召每个市民学习大唐精神,赶超世界, 使西安再次成为国际大都会。我问小李她觉得可能吗。
  她笑了笑,摇摇头:“每个人都在谈论大唐精神,报纸、电视、广播里到处都是。有的学者甚至说,玄奘精神就是大唐精神的一部分,要是每个人都有玄奘那种甘于吃苦、不屈不饶的精神,西安就会重振雄风, 再放异彩。但我认为大唐精神是开放,是把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借鉴过来, 而当今我们的理念还是延安的自力更生。南辕北辙!”她边说边使劲地摇头。
  小李说得对, 我们当然需要玄奘, 而且玄奘一定也希望报答西安, 他的第二故乡, 他的长眠之地。但我们是否更需要唐太宗呢?
  我在西安寻觅玄奘的最后一站, 是西安城外的一个美丽的山谷里,玄奘的舍利塔就矗立于此。在渐渐隐退的晨雾中,我看到了褐色的围墙,周围环绕着绿树田野。庙里一片寂静,钟楼无声地立在那里,处处静悄悄,只能听到散落在院落中的树梢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声响。看不到一个游客,甚至看不到一个僧人,一个老人正坐在院中的一个小凳上,看一本小册子。“很高兴见到你,”他热情地说,“很少有人到这儿来,今天比平时更冷清,和尚们都到别处做法事去了。”
  他问我信不信佛,我摇摇头。他又问我来这里干啥,我给他讲了我的旅程,他两眼发亮。
  “你是说你看到了大师看到的一切?”
  “只看到了一点点。”我点点头。
  “你可太幸运了!你一定收获不小吧!”
  我告诉他,我有许多感想。
  他愿意领着我到处转转。他站了起来,把小册子合上。“这里有些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经文,”他骄傲地说,“他真不简单,两个皇帝让他做官他都不做, 一心译经, 就是为了让你我这样的人能够了解佛教,从中受益。我们图书馆里有很多他译的经, 可惜我们进不去,和尚们出门时把钥匙带走了。”
  我说从外面看看也行。他带我穿过一个月亮门,来到大殿的东侧,他让我向上看, 在一大片竹林的上边露出了图书馆的飞檐, 再一转弯,就是图书馆了。
  图书馆并不大, 只是一个大厅, 但有两层, 大概装不下玄奘从印度带回的所有佛经和他的译文。玄奘所译经文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人都要多,共1346卷,其中大乘佛教最为重要的经文《大般若经》就占了600卷,几乎是他译经的一半。玄奘从公元660年开始翻译这部经,那时他已经感到身体不适, 多次要求高宗允许他隐居深山, 专心译经。高宗多有不舍, 但是最终同意, 于是玄奘和他的助手们就搬到了玉华寺, 也就是太宗原来避暑的地方。
  玄奘再也没有离开过玉华寺, 直到公元664年。 这一年初, 他终于译完了《大般若经》,然后就停笔了。他告诉弟子他的日子到头了。“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弟子们问他,“你看来和平日没什么两样。”“我知道是时候了,我该走了。”他静静地说。
  他不再翻译,开始终日诵经。他对自己的下葬交待得既简单又明了:他希望死后用苇席裹身,葬在离寺院不远的小溪旁。“让麋鹿和我做伴,让我随仙鹤归去。”然后他就开始为自己的来世做准备,向他立在寺院周围的佛像做最后的告别,把他翻译的所有经书,请来的佛像,帮助过的穷人和指导过的信徒都一一列了清单。他还请人专门做了一尊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塑像,放在他的床前。最后,他知道时间到了,他把他的弟子和助手叫来,向他们道别: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公元664年三月初七午夜,玄奘圆寂,享年六十五岁。
  高宗心痛欲碎,几天没有上朝理政。当玄奘的遗体被运到大雁塔那天,长安城内万人空巷, 最后在白鹿原安葬时, 三万人为他守墓三天三夜。因为高宗能够从皇宫里远眺他的坟墓,伤心不已, 便在远离长安的一个幽静的山谷, 专门修了一座寺庙, 后称兴教寺, 供奉玄奘的舍利塔。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信教寺几次遭毁,又几次重建,但是玄奘的舍利塔一直屹立在那里。从大殿向左,穿过一道月亮门,在盛开的月季花后边就是玄奘的舍利塔,两边陪伴他的是他两个得意弟子窥基和圆测。这里有一个纪念堂,很简陋,远看像个谷仓。里边有一尊木制玄奘雕像,是他走在取经的路上。每逢佛的诞辰日,僧人们聚在这里悼念他。我问看门的老人, 他们怎么纪念。“没什么,只是供上几碟简单的饭菜,然后念几段他翻译的经文。”他听起来有点伤心。“我们是想好好地纪念大师, 像大雁塔的僧人那样,可是我们拿不出那份钱啊!这里的游客太少了,我们没有多少收入。你应该写本书,那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玄奘大师和我们寺院了。”他停了一会又说,“大师当然应该得到更多!”
  我在舍利塔对面席地而坐, 心里一丝痛楚。舍利塔看起来像是大雁塔的翻版,只不过小得多, 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它显得有点破旧,塔顶上长着荒草。在中国的历史上,玄奘比任何人对佛教的贡献都要大; 和那些宏伟陵寝中的帝王们相比,他更伟大。但是, 我面前的舍利塔是那样的普通, 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 如果塔上没有 “唐三藏塔” 几个字, 也许大多数人不会多看几眼, 更不会驻足谒拜。
  可是, 玄奘甚至会认为他的舍利塔太奢侈了,他原本只求用苇席卷身,埋于黄土之下。他终生致力于佛教,就像这座寺庙的名字, 兴教寺; 他的舍利塔的简陋,更验证了他的平凡和伟大,他身体力行他的信仰, 此生此世, 乃至来生来世。
  我知道,我不应该把玄奘的舍利塔和帝王的陵墓相比, 因为这是不可比的。但我还是陷入沉思。太宗和高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代的最伟大的皇帝, 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帝国, 戒日王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把印度统一起来的明君。他们几个主宰着波斯以东的整个世界。另外, 他们还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对玄奘的敬重, 或者是说崇拜。太宗临终的时候,请求玄奘守在他的床前。叶护可汗是太宗的宿敌, 他不但没有抓捕玄奘,反而却给他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方便, 从而确保他西行求法的成功。戒日王对这位中国大师百般呵护,激怒了婆罗门祭司, 结果几乎丧命。
  是什么使所有接触过玄奘的人都被他折服, 上至国王, 下到强盗?我想首先是他的智慧。他的讲经说法可以使每个人觉得佛法和他们的生命, 他们的苦乐, 他们的追求, 他们的解脱息息相关。不仅如此, 人们从他的身上, 还感受到一种超乎常人的意志, 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当然, 在玄奘之前和后来, 还有很多高僧大德做过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法显是一个, 鸠摩罗什也在其中, 六祖惠能不可缺少。玄奘不过是这棵参天大树的一枝,但在佛教史上却独树一帜。通过西行印度, 翻译经文, 说服皇帝, 弘扬佛法, 他为中国佛教, 乃至世界佛教,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在佛教的圣殿里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则非他莫属。鲁讯称他为 “民族的脊梁”实不为过。或许, 一位英国汉学家的评价更加形象:
  他不简单的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 像马可波罗一样; 他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神学家, 像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托马斯; 他倒像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勇士,像中世纪传说中的一往无前的国王,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英勇无敌。
  当然,玄奘也有自己的遗憾。他从印度带回的657部经卷, 只翻译了75部, 虽然这已经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人翻译的都多。他希望他人能够继承他未完成的大业。可是,如果他知道法相宗的命运,他可能会更加遗憾。他倾毕生之精力于此宗, 但是就在他圆寂不到20年,法相宗就衰落了,而且其教义在中国也失传了,直到19世纪才从日本找回来。
  法相宗依然困惑着我, 就像它当年使年轻的玄奘百思不得其解而最终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但是, 我为自己已经发现的玄奘感到欣慰。我是否也发现了自己, 发现了佛教?如果说是的话, 那是从我西行路上所遇的那些给我以启迪和震撼的人们身上。西安的还俗僧人老段,吉尔吉斯斯坦的向导加莉娜, 菩提迦耶阿育, 还有敦煌寺庙里善忍。从这些人的身上,当然也包括我姥姥, 我受益匪浅, 而最重要的是, 他们都身体力行了他们的信仰, 那就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来改变生活。
  我现在才明白, 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批判的唯心主义。 我所受的教育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我可以想象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会对玄奘这样叫喊:精神怎么会决定物质?如果我们吃不饱,还怎么去想其他的事?在我们刚刚能填饱肚子的年代,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 我们一旦丰衣足食时, 每个人就会满足、幸福。
  可是, 当我回想起我们过去的五十年里走过的路程,我几乎想不出一个更好的精神决定物质的例证。毛泽东可能比任何人都更相信精神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清洗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可是,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目标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在一步想跳跃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跃进年代,科学和自然的法则被彻底践踏,最有名的一个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时候, 报纸上连篇累牍报道,一亩地可以产二万斤, 而不是通常的200斤水稻。这如果不是唯心主义,又是什么呢?文化大革命中,一首《东方红》唱遍全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我们坚信他的思想就是精神法宝,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天天对着他的像早请示, 晚汇报, 祝福他老人家万寿无疆。我们把毛泽东敬为神,所差的只是神的称号。我接受了这一整套的信念, 而且坚信不疑。
  从西安我回到了山东的老家。我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到姥姥的坟上看一下。她已经离开我们8年了。我在种花生和土豆的地里找到了她的坟, 是一个隆起的小土堆,前边插了一个小木桩,上边写着:“柳王氏之墓”。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只是王家的女儿嫁到了柳家。和她葬在一起的还有她的父亲,她的丈夫,她的两个兄弟。
  和所有佛教徒一样,姥姥相信,死并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来生的开始。我十几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准备后世了。未知的世界是可怕的,姥姥想确保自己不缺任何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 安葬时她要有四季的全套衣服。她的要求算不上奢侈,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大米、白面、肉、油到布,什么东西都凭票供应,我们每个人的布票只够过春节的时候做一套新衣服,又到哪儿去给姥姥弄布做四套寿衣啊,而且还要做得很肥大? 让我们吃惊的是,父亲竟然对姥姥说不要担心,她来世所需的一切都会有的。
  姥姥一直活到1992年。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每年暑假一项固定的任务就是帮她把她的寿衣从床铺下边的抽屉里拿到外边去晒,一次只晒一件,这样就没人指责我父母迷信。我很不老实, 总喜欢穿上她的寿衣, 戴上寿帽,装鬼逗她。姥姥并不生气, 她脸上喜悦的表情就像我过年穿上新衣服一样,要告诉整个世界我要以全新的面貌开始新的一年。我们坐在荫凉的地方,眼睛盯着她珍贵的寿衣,她一遍遍地对我说,一定让我母亲在她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把所有的衣服都给她穿上,否则她就会光着身子到下一个世界去。
  她还列出了在来世需要的其他东西;一间房子,桌子、椅子、碗橱,一头牛、一驾车、一条船,当然还有许多钱。这些钱不仅要供她自己用,还要应急用,比如贿赂阴间的判官啊!当然,这些东西都是纸做的, 她还教我怎么样叠元宝。有钱有势的人可以放真钱,甚至用活人陪葬, 这样的帝王比比皆是, 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姥姥有这些纸做的玩意儿就已经很高兴了。
  晒完寿衣, 列出清单, 我最后的一项任务是给住在山东老家的舅舅写信,让他看看父亲给姥姥买的做棺材的木料有没有腐烂。在确信万事齐备后,姥姥满意地对我说,她可以走了。
  可事实上,姥姥并没有按她的计划去了来世。她死的时候,由于土地短缺,土葬早已被禁止,等待她的是如同炼狱的火葬。她仔仔细细地准备的一切都付之一炬。幸好, 她不知道。
  许多人都会觉得她的一生是如此清苦,直到最后。她只有两大安慰:她的家庭和她的信仰。我们都很爱她,这她很清楚, 但是我们不屑于她的佛菩萨,这使她感到孤独无助。这位弱小的女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时我不知道我们曾带给她带来多少痛苦,也不知道正是她的信仰帮助她战胜了一切。她从不抱怨,仍然很爱我们,特别是我,我们家多余的女孩。我小的时候并不理解她的信仰,尽管现在我开始有所了解,但依然不能完全进入她的世界。但是, 无论如何, 我们对她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尊重、容忍。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没能给予她这些。
  站在她的坟前,往事像电影一样闪现在我的眼前,是那样的清晰。我依然记得我和她同睡一张床,为她洗脚的夜晚。我仿佛又听到她在夜里念佛时数红豆发出的叭嗒叭嗒的声响。我回想起她给我讲的无数的神话故事。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情景: 她两眼呆呆地望着我,却认不出我是谁。如果她真的像她一生祈祷的那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我想告诉她: 是她让我踏上探索之路,让我了解了她的信仰,而且我的发现将使我受益终生。
  我把香蕉、桔子、葡萄放在她的坟前。很难相信, 这些简单的东西她一辈子都没尝过。
  我轻轻地为她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