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家庭用药》2011年第8期

上海市药理学会(现代)
《家庭用药》2011年第8期
1. [编辑部评论]
2. 认识咖啡
3. [环球集萃]
4. 环球集萃
5. [本期策划-关注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
6. 当心肌肉也会悄悄“溜走”
7. 80%慢阻肺患者存在“少肌症”
8. 如何诊断“少肌症”
9. 老人预防跌倒“十招”
10. 老年肌肉衰减症的营养治疗
11. 肌肉“爱”运动
12. [心脑血管之友]
13. “小中风”后更要加强防范
14. 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好处多
16. 支架,岂能一“放”了事
17. [糖尿病俱乐部]
18. 减重手术,何以能“降糖”
19. [防病治病]
20. 治疗小儿肛瘘“柏氏”有特色
21. 尿黄——警惕胆道疾病
22. 带状疱疹,痛得“不一样”
23. 鼻内镜眶减压术治疗“甲亢性突眼”
24. 切莫小看“口眼干”
25. 失眠,困扰40%的更年期妇女
26. 热敏灸可防治哮喘
27. 阴茎久勃不退也是病
28. 呵护胃肠,清凉一“夏”
29. 小儿感冒,试试气雾剂
30. 女性性交时尿失禁怎么治
31. 小儿咳喘,对症选择中成药
32. 远离痘痘,清爽过夏
33. 治丹毒\腮腺炎的良药
34. [名家专访]
35. 守望“黎明”
36. 当心卒中在前,痴呆随后
37. [法医说案]
38. 头发里的“秘密”
39. [人体奥妙]
40. 小小发丝“大世界”
41. 发为血之余
42. [产房里的故事]
43. 危险的“疤痕子宫”
44. [药品安全百事通]
45. “尼美舒利”修改说明书问答
46. 查处含“增塑剂”的问题产品
47. “胶囊药”还能吃吗
48. 怎样正确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49. 给家庭药箱立个“规矩”
50. 网上购药“当心吃药”
51. 查处八种减肥类产品
52. 查处“诺康舒眠宁”等假药
53. 两种保健食品被暂停生产销售
54. [药博士信箱]
55. 药博士信箱
56. [心灵驿站]
57. 高温时节 谨防“情绪中暑”
58. [养生有道]
59. “牙痛”的耳穴疗法
60. 邵氏“呼吸八法”
61. 微量元素与生殖健康
62. “甘酸得适”说李子
63. 立秋时节,少辛辣多甘凉
64. 凉茶.凉药
65. 如何科学“夏吃姜”
66. 玫瑰花可赏可药可食
67. [我快乐我健康]
68. 我快乐我健康
69. [读来编往]
70. 读者的话
认识咖啡
  我于八十年代初期去法国留学,八十年代后期归国。出国前从未喝过咖啡,也没有见过咖啡,因此,对咖啡的认识仅停留在书本上。在法国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回国后从未间断。最近几年,看到许多循证医学的报道,使我对咖啡又有了新的认识——咖啡真是个好东西。
  来源于药理书上的早期认识我们都知道,喝咖啡能提神,咖啡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的基本药理作用是兴奋,对机体各个系统都有兴奋作用。比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提神抗疲劳,也可以兴奋呼吸中枢用于急救。对其他系统的兴奋往往是副作用,如对胃肠道的刺激会引起胃痛;对呼吸系统的刺激表现为咳嗽。以前在英语教科书中,常常可以看到老太太劝老爷爷:你少喝点咖啡吧,看你咳嗽这么厉害。对心脏的兴奋,使有心脏病的人不能喝。我到法国后,进超市第一次消费就是买了一瓶速溶咖啡。喝了一杯,似乎没有什么感觉。仔细一看,原来是“去咖啡因”,即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是专门为心脏病患者准备的。此外,对其他系统可能也有兴奋作用,孕妇最好不喝咖啡。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中期认识咖啡可以单独喝,不加任何东西,叫清咖,或者按照外国人的习惯,叫黑咖。如果嫌清咖苦,可以加糖。咖啡还可以加牛奶,叫“牛奶咖啡”(奶咖)。在欧洲要注意,如果有白人与黑人的混血儿在场,不要过多谈论“牛奶咖啡”,以免引起误会。法国人喜欢喝黑咖,英国人喜欢喝奶咖。我喝咖啡,从不加奶,但以前加糖。有一次,糖用完了,有同事劝我试试不加糖喝。从此,我喝咖啡不再加糖。咖啡不多喝,我通常是每天喝2~3杯。用咖啡豆现烤现磨的咖啡最好,瓶装的速溶咖啡最方便,而小袋装的“三合一”是最糟糕的,以不喝为好。近几年坐飞机,经济舱提供的咖啡通常是“三合一”的。如果要清咖,可以让空姐从头等舱拿。到外地开会,提供的咖啡也常常是“三合一”的。经过多次的不满意、生气之后,我现在出差都是自己带咖啡。二十多年前,有两位法国科学家在上海工作了3个月,回国前到我们实验室参观,我请他们喝咖啡。如果用“欣喜若狂”“相见恨晚”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心情一点也不过分。当时上海很难找到咖啡,他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喝上咖啡了。
  来源于循证医学的近期认识最近几年,有许多来源于循证医学的报道显示喝咖啡的好处:能降低糖尿病、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发生概率。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经常喝咖啡的人体内会形成一种抑制2型糖尿病形成的保护物质。他们还对910名50岁以上的人进行了研究,8年以后,喝咖啡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降低了60%(本刊2010年第4期)。对16 000名芬兰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有效率要低一些(本刊2004年第6期)。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9万多名40~69岁的日本人中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天喝咖啡的人和每天基本不喝咖啡的人相比,肝癌发病率要少51%(本刊2005年第5期)。此外,有研究表明,经常喝咖啡使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降低80%,使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降低65%。相反,咖啡对心脏可以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咖啡代谢慢的人。
环球集萃
  世卫组织专家称
  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日前在日内瓦表示,欧洲部分国家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世卫组织食品安全和动物卫生司专家安德莉亚·埃利斯说,世卫组织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或抗霍乱药物来治疗感染,因为抗生素反而可能恶化病情。公众注意饮食卫生,特别是认真洗手和消毒,将有助于预防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据新华社消息)
  
  日本发现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新方法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如果人为使一种蛋白质在未成熟的T细胞内大量表达,T细胞就难以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这项成果有助于治疗Th17过度作用导致的花粉或者食物过敏,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摘自《环球》)
  
  受教育越少的人衰老越快
  
  英国科学家近日发表的研究结果认为,接受教育越少的人往往更易衰老。
  伦敦大学针对超过400名在53~75岁之间的男女所做的调查发现,接受教育少的人老得更快。DNA证据显示,和那些有大学学历的人相比,没有大学学历的人成年后细胞老化得更快。
  一个人的健康与其社会经济地位有紧密的关系,这个理论在医学界早已经被认可。与那些富裕人家相比,出身贫穷家庭的人吸烟的比例更大,运动量较少,享有高品质医疗照顾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新的研究显示,和收入与社会经济地位相比,接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长期健康有更大的影响。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熟西红柿有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熟西红柿有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预防心脏病。常吃西红柿或西红柿制品或许可以替代少量的他汀类药物。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博士卡琳·里德和彼得·法克勒牵头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临床数据表明,番茄红素可以降低血液中“有害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容易引发心脏问题。一般情况下,医生会给病人应用他汀类药物,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卡琳·里德博士说番茄红素“相当于低剂量药物,没有副作用,不会引发肌肉酸痛,也不会损伤神经。”
  (摘自《健康时报》)
  
  缺乏睡眠降低男性睾丸激素水平
  
  美国科学家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缺乏睡眠会极大地降低健康男青年的睾丸激素水平。
  医学教授、本项研究负责人伊芙·范考特博士发现,让一些男子在一个实验室中连续一周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结果这些男子的睾丸激素水平明显低于他们睡眠充足时的水平。睾丸激素水平过低会给男青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且不仅仅是在性行为和生育方面。睾丸激素对积聚体力、增加肌肉质量和增强骨密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范考特说:“睾丸激素水平低与健康状况不佳、精力不够有关,同时也可能由睡眠不足造成。”
  在美国,至少有15%的成年劳动者每晚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并因此对身体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这项研究发现,缺乏睡眠对男青年激素水平的影响相当于变老10~15年所带来的影响。
  (摘自《科学时报》)
  
  有望提前十年查出老年痴呆症潜在患者
  
  “未来,只要做一个脑部扫描,我们就可以提前10年检测出‘老年痴呆症’的潜在患者了!新技术的发展将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惠。”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奖单位——瑞典著名的卡罗琳斯卡大学医院临床神经科学部精神病学教授Lare Farde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
  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之后,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杀手”,全球每7秒钟就有1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出现。而在中国,现在约有600万名老年痴呆症患者,其中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2%,居世界各国之首。
  (摘自《健康时报》)
  
  常吃苹果有助预防心脏病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塔拉哈西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研究报告说,为了解苹果在预防心脏病方面的功效,他们对160名45~65岁的妇女进行了持续一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妇女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员每天吃75克苹果干。
  研究发现,吃苹果干一组的妇女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降低了14%,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降低了23%,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提高了4%。研究人员认为,苹果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可起到消除体内炎症的作用,而且苹果还富含对身体有益的果胶及多种膳食纤维,这些物质可帮助清除体内垃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从而起到保护心脏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
  (摘自《环球》)
  
  贪睡婴儿易长高
  
  美国《睡眠》杂志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均可导致中年人大脑老化,而贪睡的婴儿则更容易长高。
  美国埃默里大学学者在对23名婴儿从其出生12天起进行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婴儿在身高增长48小时前,都会出现连续两天日均增加4个半小时睡眠的贪睡情况。贪睡的婴儿每多一次睡眠,身高增长可能性增加43%;每多1小时睡眠,这种可能性增加20%。研究成果表明,睡眠确实影响婴儿的成长。婴儿睡眠多,他们就容易长高。但睡眠之所以促进婴儿身高增长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据新华社消息)
  
  中年发福增加晚年患痴呆症风险
  
  瑞典科学家发表的研究报告称,中年时期身体超重或肥胖可能会增加患某些类型的痴呆症的风险。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许伟博士说:“目前全世界有16亿成年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包括欧美地区一半以上的成年人。研究结果以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中年时期控制或减轻体重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据新华社消息)
  
  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有助预防糖尿病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报告说,为了解脂肪摄入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他们对69名体重超标的人进行跟踪研究。被调查对象是被认为有可能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负责这项研究的营养学家劳拉·格利指出,就预防糖尿病而言,吃什么比吃多少更重要。换言之,与其费劲节食减肥,不如改变饮食结构。
  (摘自《科学时报》)
当心肌肉也会悄悄“溜走”
  关注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
  据2011年5月16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研究表明,“跌倒和交通事故”成为申城老人意外伤害的“两大杀手”,占87.98%。统计显示,约30%的65岁以上老人每年跌倒一次或多次,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老人跌倒的发生概率高达50%,即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约有一半人至少发生一次跌倒。
  这些年,因饮食不当吃出“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因为饮食不当或疾病等原因,正深受“少肌症”的折磨与困扰。
  
  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虽然这些代谢性骨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骨骼肌的增龄性变化,却鲜为人知。近年研究表明,骨骼肌的增龄性改变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乃至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充分认识骨骼肌增龄性变化对预防老年性骨病以及某些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病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体的骨骼肌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衰减。据报道,一般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丢失约30%,80岁以上约丢失 50%。而肌肉减少 30% 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走路不稳、行走困难,甚至跌倒、骨折。一旦骨折长期卧床,又会加重肌肉流失、骨量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更大是在肌肉(主要是骨骼肌)流失的同时,常伴有脂肪组织的蓄积。这种既有肌肉流失,又见脂肪蓄积的表现,称之为“肌肉衰减性肥胖”。
  人过中年,常会发胖,而在日益发胖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肌肉在悄悄地丢失。这种“肌肉衰减性肥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010年韩国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患“肌肉衰减性肥胖”者,男性为35.1%,女性高达48.1%,这类人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远高于“单纯肥胖”及“单纯肌肉衰减综合征”者。所以,关注“肌肉衰减性肥胖”十分必要。
  2010年,欧洲老年医学会等根据发病原因,将“肌肉衰减综合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营养相关性三类:
  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主要指除了明显老化,没有其他任何原因。
  继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包括活动相关性和疾病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
  活动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长期卧床,久坐的生活方式,或零重力条件所引起。
  疾病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即合并有心、肺、肝、肾、脑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
  营养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主要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或服用某些药物,造成厌食等引起。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防治,包括激素和营养补充,以及抗阻力运动三个方面。激素补充,曾有试用生长激素、睾酮、雌激素的报告,但因发生多种副作用且效果不稳定,尚无明确结论。而“抗阻力运动”和“加强营养”是防治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两项重要举措。抗阻力运动是防治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诸如使用哑铃、杠铃、拉弹力带等健身器械运动等。日常爬楼梯、骑自行车也是很好的抗阻力运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倡导天天运动,建议坚持每天进行相当于6 000步的身体活动,对预防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有一定的作用。加强营养,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蛋白质营养。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原文是“Sarcopenia”,源于希腊语“Sarx”和“penia”。“Sarx”意思是肌肉,“penia”意为流失,“Sarcopenia”则意为肌肉流失。
  我国文献译为“少肌症”“骨骼肌减少症”“肌力流失”“肌肉衰减症”“老年性骨骼肌衰弱”“老年性肌肉萎缩”“肌肉衰减综合征”等。
  肌肉衰减是一个既古老又陌生的医学问题。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 000多年前就清楚地描述:人体肌肉被消耗成水,肩、颈、胸和大腿的肌肉逐渐萎缩消失,……这种疾病是致命的。
  肌肉衰减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以至于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把它当做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其各种危害的重视和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塔夫茨(Tufts)大学Rosenberg教授首次提出“肌肉衰减症”的概念,才开始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2010年,欧洲提出了老年肌肉衰减症的定义、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专家共识。
80%慢阻肺患者存在“少肌症”
  有研究证实,肌肉减少30%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48%~57%的肌力损害将造成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易被忽视的老年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发现,80% 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患者存在“少肌症”,体重越低的慢阻肺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越大。老年肌肉衰减与慢阻肺患者的疾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主任希伯(David Heber)博士指出,老年人每10年会丧失3%的净体重。净体重是指非脂肪细胞及细胞间结缔组织所组成的重量,包括肌肉、骨骼、内脏及其他结缔组织等,即脂肪组织以外之重量,是维持健康所需的最低身体重量,可由总体重减脂肪重而得。当腿与手臂不见肌肉却看到皮肤下垂现象时,是肌肉正在流失的警讯。
  呼吸肌的肌力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弱。呼吸肌的增龄相关性萎缩,主要是ⅡA型纤维的比例降低导致肌力和耐力减弱。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健康老年人膈肌的肌力比年轻人下降25%左右。以肺功能来说,85岁的健康男性的平均最大吸气压力比65岁的健康男性低30%左右(分别为65与90 cm H2O),提示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
  呼吸肌功能依赖于血流、氧含量以及蛋白质、碳水化物、脂肪等能量的利用。呼吸肌力量与营养状态有关,营养不良会产生呼吸肌肌肉衰减,影响膈肌功能。有研究证明,老年人营养不良对呼吸肌力量或最大通气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少肌症”是可以预防的,方法很简便,就是合理饮食和合理运动。慢阻肺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在缓解期注意补充营养、加强肌肉运动锻炼,此两种方法都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要注意膳食平衡,从幼儿开始就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除必要的鱼、肉、蛋、豆类外,每天要有一定量的乳类摄入,如牛奶、酸奶、奶酪等。乳清蛋白不仅可以促进血管、骨骼健康,还能提升免疫力,防止肌肉流失,对预防老年人“少肌症”具有较大意义。早期慢阻肺患者宜食用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薏苡仁、莲子、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慢阻肺患者,应以高蛋白质、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合理的运动可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少肌症”患者肌肉比例的增加。有研究结果表明,坚持每周3次45分钟抗阻力运动的人,肌肉纤维增加32%,肌肉力量增加30%。抗阻力运动训练是惟一能显著提高肌肉质量的运动方式,如选择练习举哑铃(0.5~2.5千克),或骑自行车,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等,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增龄性或疾病相关性肌肉衰减。
  目前,针对慢阻肺患者的下肢与上肢抗阻力运动的疗效已得到证实。我们正在建立慢阻肺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体系,开展“肌肉衰减症”的合理康复训练,积极探索便于社区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抗阻力运动方式。
  (作者每周二上午有专家门诊)
如何诊断“少肌症”
  “少肌症”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有统计数据表明,在70岁以下的老年人中,少肌症的患病率为6%~24%;80岁以上,患病率超过50%。现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十分有必要关注“少肌症”这一老年性疾病。
  “少肌症”是一种老年综合征。当老年人出现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伴(或不伴)肌肉功能下降时,就可以诊断为该病。其中,骨骼肌量的减少是诊断的必需条件。哪些检查可以测量骨骼肌量、肌力以及肌肉功能呢?下面将一一给您介绍。
  
  一、骨骼肌量的检测
  
  骨骼肌量检测的金标准是用CT和磁共振(MRI),但是这两种方法成本高,并且CT放射线暴露剂量较大,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现在多采用双能X线吸收谱(DXA)来测量骨骼肌量。双能X线吸收谱能有效区分肌肉组织、脂肪及骨矿质,测量准确性高,且放射线暴露少。
  一般采用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四肢骨骼肌量(kg)/身高平方(m2)]来诊断少肌症。
  当RSMI低于相应族群健康青年人平均值2个标准差时即可判定为少肌症。
  正常平均值:男性: 7.26 kg/m2 女性: 5.5 kg/m2
  但是,并不是所有医院都有双能X线吸收谱这种检查设备,仅在一些大医院配有该仪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也有医院用生物电阻抗法(BIA)代替双能X线吸收谱来测量骨骼肌量。生物电阻抗法可用来估计脂肪和肌肉组织的量,应用简单方便,适用于卧床病人,但缺点是误差较大。
  
  二、肌力测量
  
  目前主要通过测量握力、伸膝等长力矩等来评价肌力情况。握力测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行。当男性握力
  
  三、肌肉功能测量
  
  用来测量肌肉功能的方法有常规步速测试、6分钟行走测试、爬梯测试、量表测定SPPB等。
  常规步速测试比较简单,常用来作为筛查工具:让老年人按日常步速行走4米,记录步速,如果步速≤0.8米/秒(m/s)时就需要警惕是否患有少肌症。
  骨骼肌量及肌力的测量都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而步速测定则要简单方便许多,不需任何设备。因此,对于一个老年人,如果怀疑有少肌症,可以先用简单的步速测定进行筛查,如果出现步速≤0.8米/秒,则再测量骨骼肌量,若骨骼肌量也减低,就可以诊断为少肌症;如果骨骼肌量是正常的,则不考虑该病,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其他疾病;若步速>0.8米/秒而高度怀疑该病时,则可以进一步测量握力,当有握力下降,则再行骨骼肌量测定,如果同时有骨骼肌量减少,也可以诊断为该病。
  下面这张图表,可以帮助您了解“少肌症”的诊断过程: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充分重视“少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这样能很好地提高生活质量,使得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胡予主任每周一、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老人预防跌倒“十招”
  老年人大多患有数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疾病,或患有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中风后遗症(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病变。老年人又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脾胃虚损,外在表现多见瘦弱,活动过量会出现头晕眼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走路不稳等,稍有不慎往往容易跌倒。
  如何预防老人跌倒,笔者有一些建议可供老年朋友参考:
  1走路、运动都要慢而稳上了年纪的人,走路要慢而稳。老年人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差,如果走路过快或稍有不慎,就容易绊脚跌倒,故需时时警惕。做运动也要慢而稳,忌过量运动。有心脏病的老人,运动过量会加重心肌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疾病;而大脑的血液循环更有赖于心脏的正常供血,运动量太大会出现头晕、眼花、全身乏力等脑供血不足现象。
  2出门带一根手杖手杖对老人来说好比第三只脚,能保持走路平稳,不易摔倒。
  3夜间“起夜”不能急老人晚上睡觉时会多次“起夜”。半夜尿急下床的时候,往往因为起身过快,短时间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因重力作用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如头晕、眼花,甚至猝然跌倒。正确的做法是,睡醒后静躺片刻再起身。如能做到“三个1分钟”则更佳:即睡醒后在床上平躺1分钟,双腿垂在床下、坐在床边1分钟,手扶床栏杆站立1分钟。卧室最好装置夜间照明灯。体弱多病的老人,夜里可使用便壶或坐便椅。
  4家居布置要简单、方便老人的生活日用品置于易拿取之处,一般在头部、腰部之间的高度,避免爬高取物。保持走道宽敞(包括及时清除通道、楼梯的杂物),收好拖在地上过长的电线,以免绊倒。家里要保持光线明亮,装置颜色易辨认的门槛、台阶等。
  5注意用药安全家人要注意老人的用药,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当服用安眠药或降压药,感到头晕、血压不稳时,尤应特别注意。必要时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用药品种和剂量。
  6衣裤要合身穿尺码适中的衣裤以及防滑的鞋子,特别是裤子不可过长,以免绊倒。更换衣物、鞋袜时要坐下来,不急不慌慢慢来。
  7加强防滑措施地面如有水迹污物,应立即清理擦拭干净。卫生间地上要放置防滑胶垫。淋浴时应坐下来,浴盆里应放置防滑垫,浴盆两侧应加装扶手。洗浴时间不宜过久,尤其是寒冷的冬季。尽量少去公共浴室洗浴。
  8卧床靠墙放置家里的卧床宜靠墙放置,床可以适当低一些,防止坠落跌伤。如在医院里,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时,应将床栏杆拉起并予以约束保护,下床时应先将床栏杆放下,切勿翻越。
  9及时寻求帮助70岁以上的老人、久病体弱、步履不稳者,出门时应有家人陪伴。如厕时若有紧急情况,要及时呼叫家人帮助。如在医院无家属在旁,又需要帮助时,应立即按呼叫铃,让护理人员前来帮助。
  10家人细心照料行动不便、虚弱、无法自我照顾、视力低下的老人,家人或护理人员更要细心照料,随时在旁陪伴,协助行走、活动等。
  如果老人不慎跌倒,应即刻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及时诊治,不要随意搬动,以防加重病情。
老年肌肉衰减症的营养治疗
  老年肌肉衰减症表现为骨骼肌量的逐渐减少,肌力逐年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功能受损的表现:活动能力降低,步速缓慢,行走、登高、坐立、举物等各种日常动作完成有困难;逐步发展到难以站起、下床困难、步履蹒跚、平衡障碍、极易摔倒骨折,增加了老年人残疾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风险。同时,出现肌肉松弛、皮肤皱褶增多、体重下降、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等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
  老年人过快地出现严重的四肢肌肉衰减的症状,将增加死亡的危险性。最近,在国际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关于亚洲人体质指数与死亡率关系的研究报告,对110万亚洲人群长达9.2年的队列研究表明,体重过低(BMI≤15),死亡率增加2.8倍。体重过低或过高都可增加死亡率,亚洲人体质指数在22.6~27.5死亡风险最低。因此,有必要重视老年人的肌肉衰减和体重低下的问题,“千金难买老来瘦”的传统观点必须要纠正,胖瘦要适当,不能过分瘦。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需采用多元化的干预策略。常用干预方法有药物治疗(主要是睾酮、生长激素等),饮食营养治疗,抗阻力运动等。虽然,补充睾酮等激素有逆转或阻止增龄性骨骼肌减少的作用,但是激素替代疗法易致前列腺癌变、红细胞增多症、体液潴留等不良反应。
  营养干预和抗阻力运动是防治老年人肌肉衰减的两大法宝,最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具体方法如下:
  
  1.每餐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肌肉衰减与营养失衡有关,加强营养,特别是加强蛋白质的摄入很重要。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都以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低蛋白质饮食的老年人,身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会加速肌肉的萎缩与机体的衰老退化。蛋白质营养充足的老年人,可以较好地维持氮平衡,肌肉数量和体力活动能力也得到了保持。研究表明,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并不比青壮年少,只要肾功能允许,老年人蛋白质的摄入量至少要达到每日每千克体重1.2克蛋白质,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0%。如体重60千克的人,每日应摄入蛋白质75 克左右,有助于维持氮平衡,并有可能降低因能量摄入减少所致的蛋白质合成能力的下降。
  但是,很多老年人的蛋白质实际摄入量达不到推荐量的要求,部分老年人因为担心发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采用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摄入的蛋白质数量和质量均较差。国外调查显示,有1/3的60 岁以上老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达不到推荐量(每千克体重0.8克以上)。我国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60岁和70岁组老年男性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68.3克/天 和60.4克/天,女性为58.1克/天和50.5克/天。蛋白质供能比为10.3%~11.8%,可见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离营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近来研究还特别强调,每餐摄入足够量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性。美国有科学家研究表明,老年人每餐摄入25~30克蛋白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并保持肌肉质量。如此看来,很多老年人还要在三餐饮食上合理安排,尤其是要提高早餐的营养质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如奶类、蛋类等,同时避免晚上鱼、肉类食物过于丰富集中。
  除了保证摄入充足数量的蛋白质,膳食蛋白质的质量对预防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都高于植物性食物,老年人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应占膳食蛋白质总量的30%~50%。研究显示,荤素搭配的中老年人骨骼肌质量显著高于素食者。老年人要增加奶蛋、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等摄入量,同时还要保证足够的主食、蔬菜水果,以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可逐渐增加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少量多餐,这样既可以保证需要的蛋白质和营养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2.补充乳清蛋白和亮氨酸
  鉴于动物性食物脂肪含量一般也比较高,为防止脂肪摄入过量可以选用蛋白质补充剂,如乳清蛋白。乳清蛋白是乳清中一类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蛋白质,含有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牛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糖巨肽蛋白、生长因子等多种活性成分,吸收速率高。此外,乳清蛋白富含支链氨基酸,特别是富含亮氨酸。研究证明,乳清蛋白不仅能提供合成机体蛋白质的原料,还能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燃烧,即具有“增肌减脂”作用。
  老年人若能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每天补充10~20克乳清蛋白,不仅能补充膳食蛋白质的不足,还将有益于防治肌肉衰减症,同时防止肥胖。蛋白质粉应当作为膳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每次10克左右,每天1~3次,加在牛奶、酸奶、稀饭、汤汁中随餐食用,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也可以取10克左右的蛋白质粉冲水50~100毫升作为加餐,同时配合面包、饼干、坚果、水果等食用。
  
  3.有合并症的老年人需要肠内营养支持
  对于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肿瘤、糖尿病等的老年人来说,发生肌肉衰减和营养不良的风险很高。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采用现代营养制药技术生产的肠内营养制剂,针对疾病情况科学设计的配方,既可以管饲也可以作为口服营养补充。高蛋白、高能量的肠内营养制剂既可补充营养,又有利于液体和容量的控制,不增加老年人的心、肺、肾负担,最适合肌肉衰减症的营养治疗,提高老年人肌肉质量和体力,改善临床预后。
  
  4.补充维生素D及抗氧化营养素
  老年人户外活动少,接受紫外线照射及维生素D合成能力均不足。提高维生素D的摄入量(每天800国际单位)对预防老年人肌肉衰减、跌倒、骨质疏松有很好的作用。老年人若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和氧自由基堆积,易导致蛋白质的分解和肌肉衰减。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锌、ω-3脂肪酸等的摄入,有利于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能力,防治老年人肌肉衰减,提高免疫功能。许多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和天然香料中都含有丰富的抗氧化营养素。
  加强营养的同时,增加抗阻力运动锻炼是防治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有效方法。很多人认为,抗阻力锻炼只是健美选手、举重选手和专业运动员的专利,其实,老年人也可以利用抵抗阻力原理的运动,达到增强肌肉、延缓衰老的目的,比如使用哑铃、杠铃、拉弹力带、骑自行车、游泳、健身器械运动等。研究证明,抗阻力运动和耐力训练可有效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重量,改善身体活动能力和功能。
  (作者每周一下午有专家门诊)
肌肉“爱”运动
  肌肉控制着身体的各项运动功能,包括全身关节活动、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内脏器官的活动,而运动是增强肌肉力量的必须且惟一方式。
  根据运动的目的,可将运动分为增强肌肉力量型运动和增加耐力型运动。肌力训练可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质量,改善身体功能,老年人应从抗重力或抗较小阻力的训练开始,然后酌情增加阻力。而耐力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功能。
  
  抗重力或抗阻力运动
  
  老年人的运动功能有所减弱,所以不同的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卧位或站立位。常见的比较适合老年人的抗重力或抗阻力训练包括:头颈部运动、上下肢运动和躯干的运动。
  
  头部运动
  
  1.坐位或者站立时,双手交叉抱头,然后双手向前用力,同时头向后仰,进行头和手的对抗训练(图1)。
  
  2.仰卧位和俯卧位时,缓慢抬头,然后缓慢放下。
  
  上肢运动
  
  1.肩部肌肉训练主要是肩关节的活动,仰卧位或者站立位,双手双侧腕关节处绑上沙袋或双手分别抓住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然后肘关节伸直,交替上举或者同时上举过头顶;站立位双臂水平外展运动,绕圈运动,拉吊环运动(图2)等。
  
  2.上臂肌肉训练主要是肘关节的活动。面向墙壁,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水平举,掌心靠在墙上,伸直下肢,同时屈曲双侧肘关节,身体缓慢前压,然后再恢复原位,又称为站立位“俯卧撑”。
  3.小手臂肌肉训练主要是腕关节的活动。可原地拍球训练;双手掌心相对,当中放一皮球,双手同时用力挤压皮球;手心向下,放在桌子上,手背上加上少许沙袋或米袋,然后用力抬高手背。上述为具体关节部位的训练,我们也可进行上肢的综合训练,如打乒乓球、围坐抛接球等。
  
  下肢的运动
  
  1.髋部肌肉训练主要是髋关节的活动。仰卧位,在踝关节处加一沙袋或者米袋,下肢交替屈髋、屈膝关节,也可同时屈曲;站立位,双手抓住固定物体,双腿稍分开,然后下蹲站起。
  2.大腿部肌肉训练主要是膝关节的活动。坐位,膝关节放在椅子的外面,在踝关节处加上沙袋或者米袋,然后向前踢和向后弯小腿,伸直和屈曲膝关节。
  3.小腿部肌肉训练主要是踝关节的活动。站立位,双手抓住固定物体,双腿并拢,然后双侧脚跟同时抬起,放下;双侧脚尖同时抬起,放下。
  
  躯干的肌肉训练
  
  1.半桥(图3)。仰卧位,双腿并拢屈曲,膝关节屈曲,然后抬高臀部,可酌情在腹部放置适量沙袋或米袋。
  
  2.仰卧位和俯卧位,在踝关节处加一沙袋或者米袋,下肢伸直交替抬高,也可同时抬高(图4、5、6)。
  3.上身小俯卧撑。俯卧位,双臂撑起上半身,抬起头,臀部及以下不离开床面(图7)。下肢的运动还可以选择骑抗阻功率自行车、负重慢跑等。
  
  
  力量训练运动的原则
  
  对于进行力量训练的老年人,必须遵循安全、循序渐进、不憋气、个性化、无痛的原则。应注意掌握正确的运动量,训练前后,有适当的准备与放松运动,阻力的方向要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对于手有抓握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只能使用捆绑式沙袋(图8)。对于久病或多病经常卧床的老年人,则应采取一些卧位的运动方式,同时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开始先进行一些仰卧位或俯卧位的运动,再慢慢过渡到坐位的训练。如久病卧床时,可缓慢抬高上半身,逐渐向坐位过渡。老年人一般隔天训练一次,每周不能少于2次; 8~10次/组,每天重复3~4组。避免过度训练。
  如患有肌肉或关节炎症,心血管疾病包括严重的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及高血压,局部关节或韧带有损伤未愈合等,则应终止力量训练。
  
  全身性耐力运动
  
  全身性耐力运动为多个关节和多组肌群同时协作进行的周期性很强的有氧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耐力运动包括:步行、健身跑、游泳、骑自行车、划船、跳绳以及非对抗性的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可选择气功、太极拳等。其中,健身跑是老年人进行有氧运动中最简易的项目,运动时应跑走相结合,每周3~5次;对于步行,60岁以上的健康老年人,步行速度需达到100步/分钟,每天步行40~50分钟即可。另外,在跑步机上步行也可起到相应的训练效果。
  
  耐力训练运动的原则
  
  耐力训练运动应遵循安全、循序渐进、与规律性生活习惯相结合,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防止发生运动损伤、要有持续性等原则。耐力训练提倡坚持每天运动,且每天1小时左右。下肢骨关节疾病患者或者体力较差者,可隔天训练1次。
  运动好处多
  从运动的生物学作用来看,运动可以调节心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可以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维持关节的稳定,缓解关节磨损,防止负重关节的退变。从运动的生理学作用看,运动可促进骨质代谢,减少骨量流失;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血脂、血压;促进蛋白质的储存,增强抵抗力,加速衰老组织的更新;并且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步态和平衡能力,从而减少跌倒的危险。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老年人肌肉力量较静止生活方式者强15%,并且运动还可以推迟神经传导速度的老化改变。由此可见,运动对消耗能量、预防及控制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对于老年人而言,运动的意义则更为重大。
  
  老年人坚持运动是必须且有效的,不仅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减少患病老人的并发症,也可以降低老年常见病的发生率,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好事不怕晚”,任何时候开始运动都将有益于健康!
  (作者每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小中风”后更要加强防范
  老邻居陈老师一周前早晨醒来,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和眩晕,眼前发黑,自觉说话舌头不太灵活,所幸意识还是清醒的,赶紧躺下休息,大约十几分钟后逐渐恢复正常。他为此去医院就诊,经多项检查亦未发现有明显异常,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
  陈老师所述及的症状及医生所作的诊断,在医学上确实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在民间有“小中风”之说。小中风在脑组织的CT片上亦可见脑组织梗死病灶,提示为“腔隙性梗死”,故又可称之为“腔梗”,由于这种范围比较局限的病灶,表现症状较轻,预后也比较好,故称“小”中风。这个“小”字,只是相对于“大”而言。小中风的发作并非是结果,也许只是一个起点,但发展为大中风的风险增高达11%,远远高于脑卒中4%的复发率。为此,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求全面和真正了解其“庐山真面目”。
  谈起小中风的病因,从好发于老年人这个事实来看,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小中风的频发,势必会造成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从而使脑组织的细胞功能减退,乃至丧失,随之可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然而,小中风是可以防治的,只要充分认识,提高警惕,就可以远离发病的。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控制“三高”是关键只有早期坚持防治这些疾患,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小中风的发生。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抽烟,少饮酒,不暴饮暴食,多喝茶,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有序的生活节奏,保证充分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针对病情适当服药如拜阿司匹林、丹参、银杏叶片等。
  睡前及晨起适当饮水对预防小中风很有意义。
  (作者每周一下午、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
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且还逐步向年轻化发展。冠心病已成为人类健康四大杀手之一,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当;有研究表明,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比适当体育锻炼的人增加1倍。
  
  中医治疗冠心病有优势
  
  我国传统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中医认为,心绞痛属于“胸痹”范畴,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本质,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胸中气血闭阻窒塞不得宣通,心脏功能失调,进而发生胸痹,严重者可能发生真心痛(即心肌梗死)。治疗方面,在补益气血的同时,针对血瘀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明显。但化瘀药大多耗气,使用后患者会发生气虚的状况,尤其老年患者更加明显,心脏比治疗前可能更加虚弱。气为血帅,气旺则血畅。故对血瘀伴有气虚的患者,同时使用益气药物非常重要。即使有些患者目前没出现气虚征象,也应在化瘀之时佐以益气,也就是疏通血管的同时保证心脏功能的良好改善。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气虚者非常多见。有统计显示,约80%的冠心病患者可辨证为气虚。如何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补益中气,是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活血的中药很多,如丹参等。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很多成药中含有丹参成分。已经证实丹参对于血液、血管及心脏具有多靶点作用,从而发挥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主要有速效救心丸、丹参片等。活血化瘀药一般含有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鸡血藤等,其作用类似于西药抗凝剂和血小板抑制剂,能短期内快速抗凝,增加冠脉血流量。但冠心病合并一些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要慎重使用活血化瘀药。
  治疗冠心病之“本”,即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常用养心氏片等中成药。养心氏片能够减轻血脂紊乱对动脉血管的损害,抑制血管炎症,稳定炎症斑块,有效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持续恶化。益气中药首推黄芪,众多中医专家认为益气活血之方必用黄芪。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药理分析显示,其对人体有益的功效达到十余项,是不可或缺的益气佳品。
  
  从冠心病的成因和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来看,药物治疗虽不失为一种重要手段,但平素的饮食、生活、运动、心态等调护措施也很重要。只有清淡饮食,采用有规律的切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养成良好的心态,才能控制和杜绝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好处多
  治疗高血压是长期、持续的过程,目标是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保护心脏、脑、肾脏、眼睛等重要靶器官。
  
  高血压这个名称是西医的。千百年来,中医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中医讲的“风”和“动”的事情有关。比如,角弓反张、抽筋,中医叫“抽风”;如果有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并发症时,就不仅是眩晕、头痛、肝风了,而是中风,或心悸、水肿等。
  
  中医对高血压相关病因的认识: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七情”皆可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里尤其强调怒字,发脾气、大怒最容易伤肝。一旦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就容易致病。本来健康的人体气应该下降,不应该往上冲,往上冲叫气逆,就容易发生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发生脑溢血。所以,很多治疗高血压的中药都有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的功效。除了药物治疗,正确的心理疏导也很必要,要尽量做到心理平衡。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吃得过于油腻,喜欢吃油炸、腌制的食物,喜欢喝可乐、雪碧等高糖饮料,缺乏运动等,造成肥胖和体重超重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食盐的控制非常重要。日本人1965~1967年,平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从19克降至10克,其收缩压平均下降了10毫米汞柱。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过度劳逸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过度的脑力劳动也不好,长期焦虑、紧张、睡眠不足,也容易造成高血压;房劳过多,耗伤肾精,对血压也有影响。过劳不行,过分安逸也不行,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老是懒洋洋的不动,气血不流畅,易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造成血压升高。
  
  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阳气不足,造成痰湿内生,可以导致高血压;另一种是阴气亏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也会导致高血压。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的作用比中药明显,起效快。但是相对讲,西药的不良反应比中药多一些,高血压的一些伴随症状,如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中医讲究根据各人的体质辨证论治,进行整体调节,往往是多器官、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对靶器官有广泛的保护作用,如对心肌缺血、血管内皮功能、血黏度增高等,都有一些协同调节作用。另外,中药的作用比较缓和,会慢慢收到一些良好效果。
  珍菊降压片是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研制的传统老药,采用中西药组方,降压同时还有改善全身各种临床症状、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由于其服用剂量小,无明显毒副作用,价格适中,所以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药物。
支架,岂能一“放”了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被视为老年人“专利”的冠心病,如今已出现年轻化趋势。30岁左右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年龄越小升高越快。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俗称支架),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