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家庭用药》2011年第5期

上海市药理学会(现代)
《家庭用药》2011年第5期
1. [编辑部评论]
2. 戒烟靠“三心”
3. [环球集萃]
4. 环球集萃
5. [本期策划-肥胖,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6. 肥胖防治新概念
7. 肥胖的“中国特色”
8. “老板肚”要重点防治
9. 肥胖有哪些先兆
10. “减肥即可降酶”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牵手”代谢异常
12. 肥胖,关节很受罪
13. 减肥降糖,二甲双胍最给力
14. 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手术治疗
15. 针灸减肥的优势
16. 记住口诀吃出健康
17. [心脑血管之友]
18. 特殊人群量血压有讲究
19. “胸部开窗”新女娲巧补心脏
20. “芳香温通”治疗冠心病
21. 联合用药“降压”之道
22. “乍暖还寒”时须防“冠心病”
23. 顽固性高血压,“焦虑”是祸首
24. [糖尿病俱乐部]
25. 糖尿病“蜜月期”,不打针不吃药
26. 不可忽视儿童糖尿病
27. 联合作战 层层阻击
28. 早中晚期糖尿病用药有别
29. [骨关节疾病]
30. 强直性脊柱炎也“爱”红粉女郎
31. “扭”出来的撞击综合征
32. [防病治病]
33. 痛风,常见诊治6误区
34. 妊娠期肾绞痛如何用药
35. 妊娠期的耳鼻咽喉病
36. 近视确有“真”“假”之分
37. 防治春季腹泻“三步走”
38. 老年性白内障的中医药治疗
39. 肾虚与中老年人下肢浮肿
40. [产房里的故事]
41. 省小钱,花大钱
42. [名家专访]
43. 脾胃病重在自我养护
44. 患者心中的好医生
45. [人体奥妙]
46.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
47. 中医谈脾胃(上)
48. [情感家园]
49. 我一直在逃,逃,逃……
50. [药品安全百事通]
51. 合理使用抗菌药掌握“三不”“三问”
52. 小儿发热一定要慎用抗菌药
53. 抗菌药副作用也有“三重门”
54. 控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及其全球传播
55. “同仁清肺胶囊”等三种假药遭曝光
56. 查处“田婆婆洗灸堂”违法产品
57. 基本药物有“电子身份证”啦
58. 上海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检查
59. [药博士信箱]
60. 药博士信箱
61. [心灵驿站]
62. 捍卫常识学会理性
63. [神奇本草]
64. 风湿骨病试试“藏医药”
65. [用药良言]
66. 正确用药治感冒
67. 五“素”争功
68. [养生有道]
69. 春季养生“三宜”
70. 健胃清热食芹菜
71. 哪些食物可安眠
72. [我快乐我健康]
73. 我快乐我健康
74. 读来编往
75. [我的用药经验]
76. 痴呆“顽疾”有良药
77. [信息快递]
78. “新型矫形鞋垫”解除膝关节炎患者痛苦
79. ’2011上海国际消化内镜切除新技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80. “九和堂”之前世今生
戒烟靠“三心”
  凡是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要想事业或学业有成必须要有“三心”,即决心、信心和恒心,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戒烟靠什么?与事业成功一样,靠得也是这“三心”。
  戒烟靠决心凡事总归有个理由。我们为什么要戒烟?明白了理由,决心就容易下了。吸烟的坏处很多,我们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来论证戒烟的必要性。这里我将其归纳为两点:一是为了自身健康。前已述及,吸烟不仅与肺癌高发有关,还几乎与所有肿瘤的发生都有关系。此外,吸烟已经被公认为所有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子。说“吸烟等于慢性自杀”,一点也不夸张。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必须尽早戒烟;二是为了他人幸福。大家都知道,被动吸烟对健康非常有害。除了影响他人健康外,如果在密闭的环境中吸烟,会使不吸烟的人咳嗽、呼吸困难,有窒息感。有许多火灾是由烟蒂引燃的,这样的惨痛教训举不胜举。水火无情,会伤及无辜。此外,吸烟者本人得病,将使全家不得安宁。
  戒烟靠信心戒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信心来自何处?第一来自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我曾经提到过吸烟的“成瘾”与吗啡等毒品不一样,主要是精神依赖性,又叫习惯性,可以立刻戒除。停止吸烟后一般不产生严重的躯体反应,因此,戒烟不难;第二来自对成功经验的了解。欧美国家的吸烟人口在不断地下降,也说明烟是可以戒的。在你的周围,你可以发现:张三戒烟成功,李四不再吸烟,王五彻底告别了香烟。这些成功的例子可以增强你的信心;第三来自对社会进步的了解。有些人戒烟失败是由于抵挡不住烟友的劝烟。要坚信,社会在进步,吸烟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劝烟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以驾车者不喝酒为例,现在,只要你说要开车,就不会有人劝你喝酒,而在几年前却不是这样的。
  戒烟靠恒心戒烟要持之以恒,否则前功尽弃。为做到持之以恒,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对戒烟的一些反应要有思想准备。虽然停止吸烟不会引起严重的反应,但反应总是会有的。各人表现可以不一样,主要有烦躁不安、无所事事、想吃东西等。过几天,这些表现就会减轻或消失。由于想吃东西,或以糖果替代吸烟,有可能导致热量摄入增加,从而使体重增加。注意控制饮食即可对抗之;二,做好吸烟朋友的思想工作。要主动告诉他们:“我戒烟了”,要他们支持你,不给你递烟;要他们监督你,不让你吸烟;三,适当躲避,不参加烟民多的活动;四,经常想想吸烟导致疾病的恐怖现象。有些国家把这些恐怖现象画在烟盒上,如下肢溃烂、肺部发黑、脑子出血等等;五,必要时请求医生帮助。
  一般来讲,不提倡使用“戒烟药”。我们知道,诱发肿瘤主要归因于香烟中的焦油,而对心血管的损伤主要归因于香烟中的尼古丁。戒烟药多数是各种尼古丁制剂,少了无效,多了有毒。最好不要跟着广告走,以免钱花了,烟没戒掉,反倒引起一些副作用。
环球集萃
  糖尿病患者更易失聪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人忽略了听觉与糖尿病有关,糖尿病患者中失聪人数比例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考伊小组对5 140名年龄在20~69岁的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在399名糖尿病患者中,在低至中频率检测中,有轻度至稍微严重失聪问题者占总数的21%。在接受高频听觉检测的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轻微至较严重失聪问题者占总数的54%,而非糖尿病患者只占32%。糖尿病之所以会导致失聪,原因是糖尿病导致内耳神经和血管受损。
   (摘自《光明日报》)
  
  每天早醒1~2小时或为抑郁症早期信号
  
  目前,有三大睡眠问题困扰着现代人: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失眠症主要在脑力劳动者中多发,35~55岁是失眠发病最集中的年龄段,每天早醒1~2小时或为抑郁症早期信号。
  何时入睡最合理?首先要遵循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习惯,不要轻易改变。一定要抓住“黄金睡眠7小时”,即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这段时间睡眠非常重要。
  (摘自《健康报》)
  
  中年人睡眠过少易患高血压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对于中年人来说,如果睡眠时间不足,患上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大。
  芝加哥大学克里斯滕·克努特松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发现,睡眠对于中年人的健康十分关键。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为5小时的人与平均为6小时的人相比,5年内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37%。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建议,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应为7~9小时。但调查发现,很多成年人的睡眠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摘自《环球》)
  
  牙齿少于24颗者中风危险增加57%
  
  牙病是40岁以上人群牙齿脱落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牙齿少于24颗者中风危险增加57%,而常用牙线清洁牙齿可以预防中风。
  日本研究人员表示,牙齿脱落会增加日后中风危险,原因可能与牙龈疾病有关。当大脑供血受阻的时候,中风就会发生,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中风。一些研究发现,牙周病与心脏病有关联。牙周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组织和骨骼受损等各种疾病。研究人员表示,经常刷牙和使用牙线清洁牙齿,有助于祛除牙菌斑。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基因疗法可治疗帕金森病
  
  美国科学家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使用基因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首次在临床上取得成功。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下核中一种化学物质γ-氨基丁酸的浓度会减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基因疗法专家尼克勒斯·马萨拉基斯领导的研究团队制造出了一种病毒,该病毒能使用一个基因来“感染”细胞,增加患者体内γ-氨基丁酸的浓度。专家表示,该研究成果未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尚未用于临床。
  (据新华社消息)
  
  女性不快乐易患慢性咽炎
  
  中医称慢性咽炎为“慢喉痹”,其中有一种病理类型为“气郁咽喉型”。气郁咽喉指的是人由于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如表现在胃部即为胸腹胀满;如表现在咽喉部则为脉络痹阻、咽喉不利,主要表现为咽干多咳。
  另外,情志不畅还可导致肝郁犯脾,痰浊内生。也就是说,一些女性多愁善感、心胸狭隘、易怒易生闷气等不良情志也是引发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临床上还见到一些病人,在空闲的时候会不停地清嗓子,但是一忙碌起来就没有了,这也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等原因引起的嗓子不适。
  (摘自《环球》)
  
  丧偶老人须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老年丧偶,会给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打击。丧偶之后寂寞、孤苦的心情,会使老年人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
  (据新华社消息)
  
  阿司匹林或可增加结肠癌确诊率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近日发表公报说,其研究证实,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提高粪便隐血检查阳性发现早期结肠癌的确诊率。
  目前常用的结肠癌早期检查有结肠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查等几种,其中以结肠镜检查的准确性最高,但其操作也最为复杂。比较方便的粪便隐血检查则准确率不够高,但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提高粪便隐血检查的准确率。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常服镇痛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瑞士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不过,偶尔服用镇痛药的人不必为此担心。
  瑞士伯尔尼大学社会与预防医学学院科学家分析了31个临床试验项目,其中涉及约11.6万名病患。这些人长期大量服用总共7种常见镇痛药,其中既包括传统药物,也包括新一代药物。研究负责人彼得·朱尼教授称,这些患者每天服用镇痛药3~4次……他们通常是骨关节炎患者,其中一些患有风湿性关节炎。
  (摘自《健康报》)
  
  年轻时勤锻炼可使中年体态苗条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不想中年时变得体态臃肿,最好20多岁就开始锻炼并一直坚持。女性这样做的效果更明显。
  美国西北大学预防医学讲师阿琳·汉金森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约3 500人健康状况20年。这些人中包括1 800名女性和近1 700名男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受调查时年龄为18~30岁。
  研究人员发现,男性和女性年轻时无论是否坚持运动,中年时都会发福,但坚持运动者体重增加少。年轻时开始坚持高运动量的女性,中年后平均体重增幅比其他女性少5.9千克,腰围少增加3.81厘米;坚持运动的男性体重平均增幅比其他男性少2.7千克,腰围增幅少2.54厘米。
  (据新华社消息)
  
  吸烟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
  
  一项有关乳腺癌的研究发现,女性如果吸烟,患乳腺癌风险更大。这项研究报告刊登于《英国医学杂志》网站。
  这项研究为期10年,对象为大约8万名美国女性,年龄在50~79岁之间。与不吸烟的女性相比,吸烟或已戒烟的绝经期女性患乳腺癌概率较普通女性高16%。另外,吸大量“二手烟”同样会增加患乳腺癌风险。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肥胖防治新概念
  几千年来,食物缺乏是壹个很普遍的问题。如今,肥胖却成了全球负担——美国有1/3人肥胖,中国也有约1/3的人超重和肥胖。
  尽管科学家已对肥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想要缓解肥胖危机,可能更需要从环境和行为入手。
  生活中,爱美的女性最怕别人说她“胖了”。其实,肥胖不光是外观形体美不美的问题,更有可能带来壹系列的健康问题。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3的人超重和肥胖,大约有3亿多。儿童超重和肥胖占17.5%,成人则达到32.5%。
  对于肥胖,近年来学术界有了壹些新的认识:
  
  新概念壹:肥胖有良性和不良之分,对不良肥胖应积极干预
  
  人们过去总认为肥胖壹定不是好事,现在并不是这样认为。目前发现,大概有1/3的肥胖人血压、血糖、血脂等大多正常,没有代谢异常,称为良性肥胖。这些人除了体型不好看以外,只需要不让体重持续增加就可以了。应避免过度减肥,尤其是很多年轻的女孩子盲目减肥追求“骨感美人”,易导致机体免疫能力、应激能力、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对健康造成损害。事实证明,健康长寿的人应该是“不胖不瘦”或稍胖壹些。
  相反,对那些约占肥胖2/3的不良肥胖,需要积极地减肥。不良肥胖的人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同时伴有甘油三酯、血压、血糖升高,睡觉打呼噜(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如果不减肥,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疾病则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建议,健康人群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5以下。年轻人应保持在23以下,中老年人24以下。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肥胖问题,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肥胖的人成年以后更易变胖,且减肥更难。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
  
  新概念二:减肥,需要严格控制晚餐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壹般人早餐、中餐吃得比较简单,到了晚上大量进食高热量的脂肪类食物,而晚间人体代谢率只有清晨的壹半,过剩的热量贮存在体内,天长日久造成脂肪堆积肥胖。夜晚胃肠道超负荷工作,壹方面影响睡眠,久而久之还易罹患胰腺炎、血脂异常、血黏度增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壹日三餐如何吃才健康?正确的做法是“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提倡严格控制晚餐,对人的健康大有益处。
  
  新概念三: 不同程度肥胖,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亚太地区肥胖症防治指南诊断建议
  分类 体重指数(kg/m2) 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范围 18.5~22.9 平均水平
  超重 23~24.9 轻度增高
  肥胖 25~29.9 中度增高
  严重肥胖 >30 严重增高
  (亚太地区肥胖症防治指南,2000)
  
  体重超重控制晚餐,晚餐后坚持壹个小时的运动,体重大多能得到控制。
  肥胖饮食控制加坚持运动,应用壹些药物帮助减肥、控制体重。如二甲双胍,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严重肥胖严重肥胖伴糖尿病,可以选择外科手术治疗。长海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质量好、并发症少。已成功实施300余例手术。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最危险的环境因素,80%以上的2型糖尿病与超重和肥胖相伴,尤其近年来青少年及儿童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加,故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约有1/2~2/3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脂毒性”引发的胰岛损害和甘油三酯的异常升高多出现在血糖升高之前,故糖尿病又有“糖脂病”之称。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经治疗,但没有重视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这也是当前糖尿病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阻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需采取“双ABC达标”策略。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第壹个ABC达标要求:
  A(Alc,糖化血红蛋白):
  B(Bp,血压):
  C(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第二个ABC达标要求:
  A(阿司匹林):对无禁忌证且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糖尿病患者,每天 需用75~100毫克的阿司匹林;
  B(纠正胰岛素抵抗):70%的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抵抗,必须纠正;
  C(控制体重):控制体重是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控制手段。
  
  敬告希望人们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目前,国际上已经禁止任何减肥药上市。此前,氛氟拉明因易导致心脏瓣膜损害早已禁止使用,西布曲明已经退市,赛尼可也被提出警告。
  那些大肆吹嘘“壹个月能减几公斤”的宣传,肯定是骗人的。大家更要警惕,壹些所谓的“特效减肥药”也许掺进了不明成分的西药,甚至包括甲状腺激素、氛氟拉明、西布曲明等,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还有很多号称能“减肥”的保健品,几乎都没有什么减肥作用。
  
  剖析减肥为什么这么难
  
  减肥难就难在控制食欲,食欲为什么这么难控制?并不完全是因为饿,而是因为食物实在是太好吃了。就拿味觉来说吧,人类的许多饮食习惯,都是由于美味的诱惑而不是营养需要。味道的产生依赖于舌头上的味蕾,人的舌头上分布着大约1万个味蕾,每种味蕾只负责壹种味道。2009年11月,法国勃艮第大学营养学家菲利普·贝斯纳德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壹种新味蕾,专门用来感受脂肪的味蕾。这种脂肪味蕾负责让人喜欢上含有脂肪的食物,并启动人类的脂肪代谢。另有研究证实,“贪吃”有壹定的成瘾性。
  所以,《生命八卦》壹书的作者袁越告诉人们,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你是在同本能做斗争。换句话说,你的对手是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其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希望减肥疫苗的进展
  
  据戴维·H·弗里德曼报道,研究人员已经证实,20多种基因的变异可以使人容易长胖。但进壹步的调查表明,基因的影响是有限的,无法解释目前肥胖的流行。基因或许仍然通过环境发挥作用。目前,小鼠体内的大多数肥胖基因开关已被发现,但人体中类似的基因开关只找到了很少的几个候选者。
  比较吸引人的是,科学家已经找到壹些比较明确的引起肥胖的原因,如胃肠道激素、脂肪运输工具等。如果运用免疫的方法将这些活性物质制成疫苗,让身体产生抗体,可以阻止脂肪运输、吸收,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肥胖。
  肥胖疫苗,人们壹直在期待。5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壹家研究所的老鼠实验显示,疫苗可以减缓老鼠体内壹种关键的饥饿激素分泌,从而防止老鼠体重增加,哪怕老鼠吃得过多也能够保持体型。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都在加紧研究。肥胖疫苗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距临床推广使用尚有壹段距离。
  
  警惕肥胖是可以传染的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已经证实,肥胖可以通过人际关系传播,即“近胖者胖”。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克里斯塔基主持了这项研究。研究持续了32年,壹共有12 067名志愿者参与。志愿者之间因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连接成壹个社交网络,如朋友、夫妻、同胞、邻居等。研究者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绘出了每名志愿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图,以此来观察壹个人变胖是否和人际关系有关。
  研究发现,肥胖的传染效果在男性朋友之间很明显,在女性朋友之间则不明显;在兄弟姐妹之间,壹方肥胖,另壹方肥胖的机会增加五成五;在夫妻之间,丈夫把肥胖传给妻子的机会和妻子肥胖传给丈夫的机会差不多,在三到四成之间;在肥胖的传染过程中,朋友比配偶更危险,等等。
  (作者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
肥胖的“中国特色”
  肥胖是全球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 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胖子很多见,但是我们的肥胖具有“中国特色”。
  腹型肥胖为主有很大一部分人体重并不是太重,但却腆着“大肚腩”,这种典型的“苹果形身材”大街上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在医学上常常提到的“中心型肥胖”或称“腹型肥胖”,主要由内脏脂肪堆积引起,以区别于周围型肥胖(梨形身材)主要由肢体皮下脂肪引起。
  “小胖墩”越来越多 肥胖的“中国特色”还体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率已达8.1%。填鸭式的饮食方式,直接导致了“小胖墩”的层出不穷。事实上,“小胖墩”为孩子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血脂紊乱、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现在也出现在孩子身上。20岁以下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代谢紊乱多见腹型肥胖就像一个隐形杀手,不知不觉中就把人们带入各种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的包围圈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类属于“三高”的人群: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大肚腩”们常常并发2 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长此以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危险因素逐年增加,常常引起脑中风、心肌梗死等致死性的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人肥胖程度低于西方,但是糖尿病的发病率却明显高于西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平均为 24千克/米2,白种人则超过30千克/米2。
  “中国特色”的肥胖——大肚腩人群的增多,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一天之中,很多人可以不吃早饭,中饭也可以草草了事,但晚餐却丰盛无比;亲朋好友聚会,往往选择晚餐时间,在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晚宴。殊不知,晚餐成为“盛宴”的习惯,往往是造成“大肚腩”的罪魁祸首,觥筹交错之间,吃下去的除了必需的营养之外,剩下的就是给我们的心脏、血管、肝脏造成巨大负担的“过剩营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潜在的危害。
  要阻止“中国特色”肥胖症的发生,应从预防开始。特别是有肥胖家族史的儿童、妇女产后及绝经期、男性中年以上或病后恢复期尤应注意。肥胖症是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失调而引起,因此减重治疗应顾及能量平衡的两端,即适当降低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体重的策略强调以行为、饮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需要自觉地长期坚持。
“老板肚”要重点防治
  同样是肥胖,但因形态不同,其对人的危害也不同。一般把肥胖分为下半身肥胖(均匀型)及向心性肥胖(腹型)两种。前者脂肪分布于全身,尤其是大腿及臀部,多为女性,所以又称为梨型肥胖。后者的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使腹部凸出,多为男性,又称为苹果型肥胖,俗称“老板肚”“将军肚”“啤酒肚”等。医学研究证实,向心性肥胖的危害远远大于均匀型肥胖。
  为什么呢?因为向心性肥胖表示腹部内脏,如大网膜及肠、胰、肝脏周围有脂肪堆积。而这些内脏脂肪所分泌的脂肪因子等较外周的皮下脂肪分泌的要多。这些脂肪因子中有一部分会危害身体健康,促成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最后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危害生命。
  根据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调查,中国人的体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肥胖程度较西方人轻,而体脂易向腹内积聚,即腹型肥胖的比例相对较西方人高。调查显示,在体重指数(BMI)≥25千克/米2的人群中有62%为腹型肥胖,即使体重指数
  如何判断腹内脂肪增多呢?不能单凭外观“我说我像梨,他说我像苹果”,要有个标准,最好是用CT或磁共振成像来测定腹内脂肪的量。但这两种检查价格都太贵,不能普及。目前,常用的是测量腰围的方法。腰围因男女及人种有别。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曾将中国人腰围正常值定为男性
  如何缩小腰围呢?原则上当然是减肥,尤其是纠正生活方式,主要不是靠吃药或开刀,更不是靠什么保健品或秘方。
  生活方式中合理饮食主要有两点:一是减少摄食量,即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每顿吃到七八分饱。可用一些粗粮、蔬菜、水果等代替;二是减少摄入固体脂肪。在常温下成固体的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这两者对身体有害,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如少吃猪油、奶油、牛油及含起酥剂比较多的西式糕点等。其次,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中青年人可选择打球及游泳等,老年人至少应坚持散步及多做家务,动比静好。
肥胖有哪些先兆
  事实上,人体在发胖前是有一些反常现象和先兆的。在此要提醒大家,某些病理性改变和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尿崩症、血脂紊乱等也可能存在如下表现。所以,发现有发胖先兆请尽早就医,不要将它简单地理解成要发胖了,对您的健康来说,它们比单纯发胖危险大得多。
  那么,发胖前到底有哪些先兆呢?
  
  先兆一爱吃爱喝
  与以前相比,胃口变得越来越好,食量逐渐增大,总有吃不饱的感觉,爱吃爱喝,特别容易饿,嘴巴闲不住。尤其喜欢荤腥和油腻食物,好吃零食,喜欢喝水和饮料。但也要注意排除糖尿病、甲亢等疾病,同时近期没有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有时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细胞瘤也会引起这种情况。
  
  先兆二贪睡赖床
  睡眠特别香,已经睡了足够多的时间还想睡,不想起床。经常哈欠连天,没精神,得空就想眯一会儿,这也是多吃少动的后果,吃得太饱就容易困,睡得太多就容易胖,胖了就不愿动。但也要排除过于疲劳及某些特殊原因。
  
  先兆三变懒倦怠
  一向比较勤快的人突然变懒了,什么都不想管不想做,遇事无精打采,或者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不想出门,站不住,就想坐着或者干脆躺着。假若不存在什么病痛,很有可能是发胖的预兆。
  
  先兆四备感疲劳
  与以前相比,干同样的活却备感疲劳,多活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乏力,整个人都感觉特累,细想想并没做什么,这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或血脂等随着吃与动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先兆五怕动喜静
  如果平常比较喜欢运动,慢慢地却改变了,不想活动,甚至感到参加运动是一种负担,对运动也提不起兴趣,比较偏爱于安静地待着,这也可能是发胖的信号。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先兆,主要针对女性和儿童:
  1美国医学研究发现,月经初潮较早者更要注意日后发胖。一般是指11岁以前初潮,而14岁左右初潮算是较迟的。他们调查了17 000多名女性,结果表明,初潮较早的女性与初潮较晚的女性相比,其体重平均要多5~6千克。
  2研究发现,如果从胎儿8个月大到出生后1岁半营养过度,以后成为小胖子的可能性也就较大。
  3儿童10岁以内超重,到了成年也常常是超重的。这就提醒各位妈妈们,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有空多陪他们跑跑动动,给孩子的未来打下一个健康的基础。
  有些看起来不起眼或影响不大的身体改变也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没有理由的停经,月经不规律,皮肤色泽、弹性发生改变(如颈后发黑、腹部出现紫纹和弹力纹),无原因的时有时无的眼睑和下肢水肿,心情不畅等都是引起肥胖的先兆和体征。
  (曲伸主任每周一下午有特需门诊,周三上午、周四下午有专家门诊)
“减肥即可降酶”
  不管何种类型肝病,只要合并肥胖症就需要进行减肥治疗。成功的减肥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起到降酶、消退肝内脂肪沉积之效,并有助于缓解肝内炎症和纤维化,防止肝移植术后脂肪肝复发。
  ——范建高教授
  与欧美人种不同的是,包括汉族人在内的东方人种在相同体重指数情况下有更多的体脂含量,东方人更不耐“胖”。成年后体重和腰围轻度增加就可导致血脂紊乱和脂肪肝,体重和腰围正常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对较多,而汉族人的血脂紊乱以甘油三酯增加为主。
  
  //肥胖亦损肝//
  
  肥胖症不仅导致血脂紊乱、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而且与肝病残疾甚至死亡密切相关。
  肥胖症是引起健康体检者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重度肥胖者即使没有其他伴发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也很高。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过量饮酒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肥胖可加剧酒精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病理研究显示,肥胖相关肝病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其疾病谱从轻度肝酶异常、单纯性脂肪肝,至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发生肝硬化及肝癌。
  
  //“减肥可降酶”//
  
  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因,合并超重和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建议先行减肥治疗。去除病因和诱因,以及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的关键措施。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既可减轻体重,又可兼顾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伴随疾病,从而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大量科学研究证实,肥胖患者半年内体重减轻5%~10%,通常可见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指标改善,以及高血压和肝转氨酶水平下降;超重、肥胖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科学减肥可提高保肝药物的治疗效果;肥胖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减肥治疗,可明显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肝移植术后出现肥胖相关肝病者,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控制体重,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复发。
  
  //防治有对策//
  
  1保持理想体重和腰围无论是正常人还是肝病患者,均应尽可能保持理想体重和腰围,避免脂肪过度堆积,特别要防止腰围增粗的内脏性肥胖;
  2禁酒肥胖的,特别是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必须禁酒,因其根本就无安全的饮酒剂量;
  3慎用肝毒性药物肥胖患者应慎用有肝毒性的药物,尽可能减少接触肝毒性物质的机会;
  4谨慎使用降血脂药物肥胖合并血脂紊乱的患者应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谨慎使用降血脂药物,必要时可加用保肝药物。
  
   温馨提醒
  ¤ 慢性乙肝或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改变过分强调“营养和休息”的错误观点,以防近期内体重和腰围增长过快。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应尽可能使体重指数降至30 千克/米2以下,体重指数>40千克/米2者则不宜进行肝移植手术。
  ¤ 奥利司他、西布曲明等减肥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无肯定疗效,且存在安全性隐患和停药后体重反跳等问题。目前已无安全的减肥药物可供临床医生处方。
  
  (作者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周四上午有特需门诊,相关信息可登陆中华脂肪肝网查询www.chzfg.com)
多囊卵巢综合征“牵手”代谢异常
  肥胖、代谢综合征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十分常见。上海地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7.0%,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女性(10.6%)。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肥胖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有决定性的影响。胰岛素抵抗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为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也自然成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均有学者报道,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除了体重和血脂显著增高以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也显著高于不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增高与肥胖发生率相一致。国外报道,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患病率为30%~75%;国内报道,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患病率约为26%。均显著高于没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正常女性。
  增加胰岛素抵抗肥胖显然是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雄激素血症加重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30%~4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出现糖耐量减低(即糖尿病前期),10%出现2型糖尿病,远远高于同龄女性。
  即使非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腰围和腰/臀比也常常显著高于非肥胖的正常女性,提示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和内脏脂肪增多是极其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增加心血管危害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脂异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雄激素血症有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常出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增加等糖脂代谢异常变化,显著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
  一般绝经前的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常常较低,然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冠脉钙化比例显著增高;B超提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厚。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均显著下降。
  
  以下三项中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1.月经稀发或继发性闭经;
  2.高雄激素血症或有高雄激素表现;
  3. B超证实卵巢呈多囊改变。
肥胖,关节很受罪
  肥胖是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视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可以有效地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对于已经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也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展。
  ——冯建民教授
  是不是危言耸听呢?不是!大家都知道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影响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还会导致生殖能力下降和心理障碍等,但对关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让我们一起来算算细账吧!
  
  肥胖可能引起多种骨关节疾病
  
  看了下面的数据后,相信您会同意文章的标题非常贴切。根据生物力学的测量,膝关节站立时的静态受力为体重的0.43倍,而行走时可达体重的3.02倍,上下楼时则高达体重的4.25倍,特别是在髌股关节(髌骨和股骨之间的关节)上,上下楼和下蹲时受的力,甚至可以达到体重的7倍。试着换算一下,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行走时膝关节受的力是150千克以上,上下楼时则可以达到210千克以上,而髌股关节上则要承受350千克的力。如果体重增加10千克,算一下膝关节上受的力会增加多少?您一定会吓一跳!
  正因为如此,所以膝关节有病时,往往先是在上下楼和下蹲时出现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行走时也出现症状,此时上下楼和下蹲时症状更严重。所以,肥胖在身,关节很受罪!
  
  多少体重算是肥胖?一般认为,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体重指数>25千克/米2,就可诊断为肥胖了。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2(千克/米2)。
  如果BMI小于18.5,表示偏瘦;BMI介于18.5~22.9之间,表示体重正常;BMI>23表示超重;BMI>25则表示肥胖。世界卫生组织认为,BMI保持在22左右比较理想。
  
  肥胖可能引起多种骨关节疾病,其中最严重、最常见的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现代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女性的4倍。如果关节长期处在超重负荷下活动,关节软骨就会发生病变。早期的症状是久坐或久站时感觉关节僵硬,走动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状时轻时重,并出现上下楼、下蹲疼痛,可左右交替。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发现活动并不能缓解不适,下蹲或坐着站起时有时需要用手撑一下才行。由于关节内滑膜增生、积液,有时膝关节还会出现肿胀。如果关节内的软骨剥脱,形成游离体,可产生“关节卡住”现象,影响膝关节活动。发展到最后出现膝关节畸形,重者甚至寸步难行。
  
  治疗首先从减肥入手
  
  肥胖者患骨关节炎时,治疗应当从减肥入手,体重降下来了,关节承受的压力就减少了,症状就会逐步减轻。有研究显示,如果体重减轻5千克,那么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概率会降低50%左右。减肥治疗中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正确和适量的锻炼,可以预防、延缓骨关节炎的进程,合适的运动包括:游泳、散步、骑车、仰卧直腿抬高训练及不负重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而不正确的锻炼可加重骨关节炎。有些运动会增加关节扭力或关节面负荷过大,如长时间站立及长距离行走、爬山、爬楼梯或下蹲起立等活动应尽量避免。
  坚持适度而有规律的运动,能够通过加强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支持作用而有助于保护关节,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关节保暖,关节受凉常诱发骨关节炎疼痛的发作。
  
  合理使用手杖很有必要
  
  合理使用手杖也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措施。不过,很多人却非常抵触使用手杖,认为残障人士才需要使用手杖,使用手杖影响美观,但是使用手杖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防治确实非常有效。
  手杖的功能在于增加步行时的支撑面积,以减缓下肢承担的负荷。使用手杖时可以减少患侧下肢所承受的20%的重量,因此能有效地缓解关节疼痛。
  一般手杖 与地面只有一个接触点,使用起来方便、轻巧,但它提供的支撑与平衡作用较少,适用于较慢的步伐。
  三脚手杖 与地面有三个接触点的手杖称为三脚手杖,尤其适用于不平的路面。
  四脚手杖 是指与地面有四个接触点,可以提供很好的稳定性。但在路面不平时,反而容易造成摇晃不稳,所以四脚手杖最好在平地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杖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必须使用橡胶垫以防止打滑。
  选用手杖时,长度如何调节呢?很简单,保持直立状态,肘关节弯曲20度,测量手掌到同侧小趾外侧15厘米处的距离,就是合适的手杖长度。
  手杖应该用在患肢的对侧,如右侧膝关节疼痛时,应该左手拿手杖。行走时,左手的手杖与右下肢一起向前运动。在上楼梯时,左脚先上;下楼梯时,右脚先下,即所谓的“好上坏下”。
  (冯建民教授每周一下午、周五上午有专家门诊)
  
  温馨提醒
  肥胖患者治疗骨关节炎往往会出现两难的境地:关节肿痛时,活动量就减少了;活动减少了,体重会进一步增加,关节承受的压力会更大,病情便进一步恶化。因此,通过必要的药物和康复理疗措施缓解关节肿痛后,就应该进行适度的活动和肌力训练。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