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家庭用药》2010年第4期

上海市药理学会(现代)
《家庭用药》2010年第4期
1. [编辑部评论]
2. “期望寿命”与公民健康素养
3. [环球集萃]
4. 环球集萃
5. [本期策划 ——治病也讲“黄金时机”]
6. 抢救脑细胞,争分夺秒6小时
7. 急性心肌梗死,生死攸关6小时
8. 面瘫诊治莫拖过2周
9. “慢乙肝”抗病毒不是越早越好
10. 唇腭裂,选好手术时机
11. 全国争取糖尿病的“蜜月期”
12. 白内障手术不必等“长熟了”
13. [专家论坛]
14. 抗高血压治疗新策略
15. [心脑血管之友]
16. 脑血管为什么会硬化
17. 心绞痛可能是“心脏X综合征”作祟
18. 治疗冠心病标本兼治是根本
19. [糖尿病俱乐部]
20. 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注意事项
21. [名家专访]
22. 在创新中传承
23. [防病治病]
24. 自测自疗防治腰痛
25. 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专利”
26. 打“洞”取出肾结石
27. “辛开苦降”治胃食管反流病
28. 背部走罐速效治感冒
29. 慢性肾病“中意”哪些人
30. 射频治疗“鼾症”优势多
31. 严防“虫”从口入
32. 中老年人贫血应“一查到底”
33. 慢性鼻炎的生活调理
34. 警惕!胃也会瘫痪
35. 青春如何战“痘”
36. 焦虑抑郁引起的“脑梗死”
37. 避免滥用抗菌药及时补充益生菌
38. 春季谨防手足口病
39. 治疗泌尿系结石今昔不同
40. 没有疤痕,才算战“痘”胜利
41. 中医药治疗“小中风”
42. 居家养护老年痴呆患者
43. [父母必读]
44. 让孩子远离意外伤害
45. 药浴善治小儿病
46. [男子健康]
47. 辨病辨因辨证治疗男子不育症
48. 前列腺结石需要治疗吗
49. [法医说案]
50. 她真是死于心脏病吗
51. [药品安全百事通]
52. 你会煎中药吗(下)
53. 颈椎不好,莫信“项圈”
54. 围绕“平安世博”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
55. 上海嘉定安亭镇联合打击非法行医 确保世博安全稳定
56. 上海虹口区食药监局开展学校\幼托机构药品安全检查
57. 大家一起努力 打造“无烟世博”
58. 加强药品流通监管保障百姓安全用药
59. 上海早布局确保“世博年”平安用药
60.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2010年1月份违法广告的公告
61. 查处非法药品“胰愈降糖胶囊”和“强肾糖胰康”
62. 四种药品广告文号被撤消后仍在“逍遥”
63. [用药良言]
64. 慢性咽炎的中成药治疗
65. 人参鹿茸酒 喝出人命来
66. [我的用药经验]
67. 桑椹首乌黑芝麻糊 健脑益智软化血管
68. 我的健康得益“六字诀操”
69. [药博士信箱]
70. 药博士信箱
71. [心灵驿站]
72. 洁癖就是强迫症吗
73. [养生有道]
74. 延年益寿食酸奶
75. 春季养生五要诀
76. [药膳与食疗]
77. 一茶二汤三道菜 膳食调治脂肪肝
78. [家庭医生]
79. 家庭医生
80. [我快乐我健康]
81. 我快乐我健康
82. [读来编往]
83. 读来编往
“期望寿命”与公民健康素养
  虎年春节前夕,上海市卫生局对社会公布“2009年本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1.73岁,继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看了这则新闻不由感叹,很了不起。当然如以我国13亿人口计算,“期望寿命”只有70多岁,差距还不小。
  认真分析一下,国民“期望寿命”的增长,一要靠国家经济发展、医疗资源丰富、医学水平提高等,另一方面还有赖于人们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而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健康知识。
  社会经济发展使国人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盛夏35℃以上高温日来临,体温超过40℃的高热中暑病人在傍晚就大批来诊,死亡率很高。有一年,高热中暑病人实在太多,当时在北苏州河路上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只能在大草坪上铺了许多被单,请病人家属协助用冰水为病人降温。那时医疗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不要说老百姓家里,连医院里也极少见空调。高热中暑病人主要是两类人群,一是老人,二是产妇。那时,上海人的住房普遍比较狭小,又没有降温设施,高温时老人多因汗腺功能衰竭不能调节体温而致病。产妇多因为按旧习俗“坐月子”,认为生了孩子不能见风着凉,家里门窗紧闭,还要穿衣戴帽捂得严严实实的。我曾在西安工作过五年,急诊接诊过一位高热中暑的产妇至今印象深刻。那产妇大夏天在窑洞里做月子,除了衣服头巾捂严实外,还把土炕也烧热,那可怜的产妇几乎被活活“烤”死。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有了空调,像“高热中暑”这类疾病不见了,但是吃得太好、太多又滋生出来 “富贵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脂肪肝和肿瘤等。
  要提高健康素养就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为医学科学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肝功能报告单上往往有一句:血清像牛奶(说明血脂已很高了)。尽管我是医生,那时却不知道血脂增高的危害,认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大碍。事实上,我中年后罹患的高血压、直肠癌等都与高血脂脱不了干系。科学研究最初证实,高血脂危害大,应限制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30%~35%;再后来逐步明确,危害主要来自饱和脂肪,应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小于10%;现在则规定饱和脂肪应小于7%。我接受这一系列知识并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过程,知道了高血脂的危害,开始有意识地少吃肉类食物;了解了饱和脂肪酸的危害,从此不吃肥肉;出现属不饱和脂肪的人造奶油以后,马上改吃人造奶油;但后来发现,人造奶油在化学结构上是反式脂肪酸,对人的危害甚至超过饱和脂肪酸。所以,再也不买人造奶油吃了。可见健康知识有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今天,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上海市民的期望寿命。可以说,如果我的血清一直“像牛奶”一样,我绝不可能还在国内外“发挥余热”!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享受健康祥和的生活!
环球集萃
  全球5%疾病患祸起饮酒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研究小组近日公布研究报告称,全球疾病患者中5%由饮酒引起,因此需要警惕酒精对健康的危害。
  研究小组在近日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题为《饮酒与全球健康》的研究报告指出,有些疾病是喝酒直接引发的,如肝病等;还有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则是因饮酒而上升,如口腔癌、咽喉癌、肠癌、乳腺癌、抑郁症、中风等。
  根据测算,全球平均每个成人每年摄入纯酒精6.2升,相当于每人每周摄入120毫升,欧洲人均饮酒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倍。男性比女性喝酒多,发达国家女性比低收入国家女性喝酒多。
  (摘自《环球》)
  
  适当增加身体脂肪有助老人延年益寿
  过去有研究认为,中年时身体脂肪过多会增加老年早亡的风险。但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老年病学学会杂志》上报告说,老年人适当增加身体脂肪可降低早亡的风险。
  研究人员对加拿大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被调查者涉及4 437名男性和5 166名女性,分析数据包括其体质指数、腰围、臀围以及腰臀比例等。
  结果发现,对18岁到64岁的人来说,身体超重会增加早亡的风险;但对65岁以上的人来说,体重低于平均水平反而会增加死亡风险,特别对女性尤为明显。
  研究人员解释说,身体脂肪会储藏一些体能,可帮助老年人抵御疾病。
   (摘自《科学时报》)
  
  多种因素让人变胖
  过度饮食和缺乏运动往往被认为是让人发胖的主要原因,但有专家指出,睡眠不足、吸烟、环境温度变化等很多因素也是让人变胖的原因。
  据智利《信使报》日前报道,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很容易发胖,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使刺激食欲的激素分泌量增加,使产生饱胀感的激素分泌量减少。
   (据新华社消息)
  
  飞秒激光新技术矫正屈光治近视
  德国科研机构正在尝试一种名为飞秒激光的新技术,以矫正眼球屈光度,治疗近视。
  目前治疗近视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准分子激光术治疗,方法是先在角膜上切开并掀起一片角膜瓣,再用准分子激光对暴露的角膜基质进行照射和切削,以矫正屈光度,最后再将角膜瓣复位。
  飞秒激光是指每次持续时间只有10的负15次方秒的脉冲激光。德国科研人员利用电脑和显微镜,准确控制这种激光的聚焦深度及手术进程,按照需要的屈光度精确切削角膜基质。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常饮用咖啡
  能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
  据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咖啡饮用者比不喝咖啡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要低。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史密斯和她的研究小组研究发现,经常喝咖啡的人,甚至曾经喝过一段时间咖啡的人,他们身体里都会形成一种抑制2型糖尿病形成的保护物质。史密斯说,咖啡中含有某种抑制2型糖尿病的成分。之前,史密斯的研究小组对910名50岁以上的人进行了研究,8年以后,曾经和一直饮用咖啡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降低了60%。
   (摘自《科学世界》)
  
  常吃反复加热的油可增患高血压风险
  西班牙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对家庭中常用的炸锅油进行了测定,对538份样品油的氧化聚合程度和极性程度做了评价,同时调查了1 226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油受热程度越高,劣变程度也越高,家庭成员得高血压的危险就越大。也就是说,反复加热的油对身体的伤害相当大,其危害程度毫不亚于氢化植物油,会增加人们患高血压的危险。
  研究人员还发现,用不饱和程度特别高的油,比如葵花子油,要比用橄榄油做炸锅油时的效果更强。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橄榄油不能加热,大豆油反而可以加热。实际上,橄榄油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大豆油、葵花子油、玉米油等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高,它们的耐热性越差,受热时更容易发生氧化聚合和水解、裂解、环化等反应,对人体更有害。
  (摘自《科学》)
  
  母亲过多使用手机或致幼儿行为异常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妇女怀孕和生产后过多使用手机,可能导致幼儿出现行为异常。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利卡·卡菲茨博士负责这项研究,排除了母亲精神病史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最终调查发现,出生前后过多暴露在手机使用环境中的幼儿在情感、行为等方面测试中,得分异常的可能性比其他幼儿高80%。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手机产生的辐射对胎儿影响较小,但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因为幼儿耳朵和大脑较小。手机辐射对幼儿的危害大于成人。
  卡菲茨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刊登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专家认为,研究处于初步阶段,人们不应为此恐慌。
  (摘自《健康报》)
  
  世界银行调查研究发现
  肥胖有碍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专家近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过度肥胖,将影响该国的经济发展。
  世行资深营养学专家谢卡博士说,1992年法国为国内肥胖症患者付出121亿美元的直接成本;2000年,美国加州肥胖症患者花费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共计约220亿美元。
  谢卡说,肥胖对国家经济带来的消耗越来越大,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数据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和中亚地区投入的资金中,6%用于治疗成年肥胖症患者。过去20年中,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肥胖症患者增加了2倍。
   (据新华社消息)
  
  高饱和脂肪食物有害健康
  千万别吃错食物类型
  一项小范围的研究显示,每天只要吃一餐含有饱和脂肪的食物,就会很快阻止“好”胆固醇保护动脉免于阻塞的作用。对专家们来说,这个研究结果并不新鲜。但他们认为,这个结果足以再次让许多人重视这个事实。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
  饱和脂肪多存在于动物类食品中,如牛肉、猪肉、猪油、禽类脂肪、黄油、牛奶和奶酪中,一些植物的饱和脂肪也很高,如椰子油、棕榈油和可可油。多不饱和脂肪多见于植物油中,如红花籽油、芝麻油、葵花子油、玉米油和豆油。还有许多坚果和种子也含有多不饱和脂肪。
  美国心脏病专家詹姆士·奥基夫说,此项研究显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吃错食物的类型时,炎症和对血管的损害立即就会发生。”
  (摘自《环球》)
抢救脑细胞,争分夺秒6小时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致残的首位病因。
  
  发病6小时,溶栓“治疗窗”
  
  急性脑梗死的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部分血液供应,此处尚有大量存活神经元。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血流及时恢复,半暗带区神经元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如果超过一定时限,神经元细胞会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致残。
  导致脑梗死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而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因此溶栓治疗时机是有时间限度的,即时间窗。目前认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3~6小时;椎-基底节动脉系统脑梗死可以适当延长时间窗,一般不超过12小时。超过相应时间窗,溶栓治疗不会比常规治疗更有效,反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发病时间不同,用药有异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研究证实,发病 6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有效。UK的剂量为100 万IU ~150 万IU。rtPA 对于发病3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而对于超过3小时的患者帮助不大。rtPA的剂量为 0.9毫克/千克,最大剂量为 90毫克 。
  溶栓治疗虽然发展多年,但目前只有不到 3%~5% 的脑梗死患者能够得到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延误超过“时间窗”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让更多的脑梗死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及时治疗,普及脑卒中常识,建立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作的“绿色通道”致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的开展脑梗死溶栓治疗,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最好的救助。
  (刘振国主任每周二上午有专家门诊,每周二下午有特需门诊)
急性心肌梗死,生死攸关6小时
  老张早饭后出现中上腹隐痛,伴恶心、出冷汗,以为是老胃病发作了,熬一熬就过去了。谁知症状一直没有好转,连午饭也吃不下,服了点胃药后症状也无好转。到了晚上,他的脸色越来越苍白,还呕吐了几次,大汗淋漓,老伴发觉情况不对,立即拨打120。到了医院经过检查,老张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遗憾的是因为送来得太晚,已经错过了抢救治疗的黄金时间。经过医生几天的全力抢救,老张终于脱离了危险,但仍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出院后步行100多米就觉得胸闷、气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老张为当时没有及时就诊而错过了心肌梗死抢救治疗的黄金时间后悔不已。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医学上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以内作为抢救的“黄金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段,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时间就是心肌——生死攸关6小时
  
  心脏自身的血供是通过起源于于主动脉根部的冠状动脉供应的。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以上时,人体活动时会出现心脏供血不足,有可能出现胸闷痛症状。当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心肌细胞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变性或坏死,就是我们俗称的心肌梗死。
  研究证明,心肌细胞的坏死是在冠状动脉血流完全中断,也就是心肌梗死发生后半小时左右才开始出现。因此,争取在第一时间开通心肌梗死的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供是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
  在抢救过程中,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心内科医生常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心肌梗死越早采取措施,患者的预后就越好,反之越差。
  
  症状+检验+经验,综合判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血清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谱)的动态改变。一般患者会有胸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不能缓解,可伴有左侧肩背部等区域的放射痛。因为在生理功能上内脏的感觉神经支配存在一定的交叉分布,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很不典型,不是表现为胸痛,而可能是上腹部、肩背部,甚至是类似牙痛般的下颌区疼痛,由此常常容易被忽略。从患者角度而言,如果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就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检验主要是心肌酶学检验,包括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一系列指标。正常时它们均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只有在心肌出现损伤或坏死的时候才被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引起相关指标的明显升高。由于各个指标的出现顺序不同,因此它们对于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公认的比较敏感的生化指标是肌钙蛋白,但是它最快也要在发病后2~3小时才升高,所以在发病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可能仍为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年轻医生如果碰到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但心肌酶谱检查却正常的患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心电图已有典型的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就可以不必理会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结果,尽快开展抢救工作。如果心电图的改变也不典型,则需密切随访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一旦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立即进行抢救和治疗。
  
  诊断明确立即抢救
  
  一旦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明确后,就必须争分夺秒地开展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工作。目前,认为通过对患者病变血管先行球囊扩张再置入血管支架,从而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是最有效的。现在各大医院均已开展了相关工作,为保证疗效还专门辟出绿色通道,配备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和设备24小时待命,以缩短“D to B”的时间(即从就诊到球囊扩张的时间),从而保证抢救的顺利和及时进行。
  在一些基层医院,如果接诊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又没有相关条件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也可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先行药物溶栓治疗后再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方唯一主任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面瘫诊治莫拖过2周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这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炎在早期会有一个水肿的过程,如果错过这个水肿期,进入疤痕期以后,治疗相对就比较难了。因此,面瘫的治疗越早越好,最好能在一周以内,最迟不要超过2周,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有半数左右的患者可以康复。一旦超过2周,水肿期过了,错过了最佳治疗期,预后比较差。一般治疗3个月,病情改善不明显的患者预后差。
  但不是所有早诊治的患者都能完全好转,有一种由疱疹引起的完整的特发性面神经炎症,比普通的面神经炎要严重很多,即便是早诊治,预后也比较差,很难恢复。还有一种进展性面神经炎,发病比较轻,尽管及时治疗了,但病情还是会进展,这就更需要早期治疗,阻止疾病的进展。
  很多面瘫都跟受凉、吹风有很大关系,比如有人开助动车,或者坐在汽车里把车窗摇下来,风很大,吹在脸上,在某一状态下就会发生面瘫。耳朵后面发生疼痛,是面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兆,一定要及时就诊;还有人面部会有异样的感觉,眼睛不舒服,吃东西的时候有异样、流口水、口眼歪斜,照镜子的时候眼睛往上看,发现一侧皱纹少了等,都要考虑面瘫的可能。
  (作者每周一下午、周五上午有专家门诊)
“慢乙肝”抗病毒不是越早越好
  毫无疑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必须实施抗病毒治疗,但是近年来在抗病毒治疗问题上我们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治疗过早或过于积极。
  有三种情况宜慎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以下分别介绍:
  
  免疫耐受期患者
  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正常),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还没有激活,此时匆忙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有害无益。比如,徒劳地接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诱发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浪费金钱。不少年轻患者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却被医生告知“不需要治疗”。其实不是不需要治疗,而是“当前不需要治疗,将来可能需要治疗”。
  这类患者需要注意四点:
  第一,耐心等待和观察克服对乙肝的恐惧心理,不要做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事情;
  第二,定期检查,尤其是肝功能检查最好每1~2个月检查一次,尽早发现转氨酶的异常;
  第三,等待和观察的时间因人而异家族中有肝硬化或有肝癌患者,即使转氨酶持续正常,还是要尽早开始抗病毒。如果年龄大于40岁,乙肝病毒DNA含量超过每毫升104拷贝,无论转氨酶水平多少,都要开始抗病毒治疗;
  第四,通过肝活检决定是否治疗如果肝组织已经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就不考虑转氨酶是否正常,应该抗病毒治疗。
  
  免疫激活期患者
  免疫激活期一般发生在25岁左右,持续3~5年,其中有部分患者自动清除了体内病毒。每年约有2%的患者发生表面抗原的自发清除,实际上就是自愈。过早抗病毒治疗带来的主要后果是掩盖了可能已经发生的自身免疫清除过程,对那些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后效果太好的患者很难决策是否和何时可以停药。
  如何判断是否能够自身清除病毒?是否一定要等待3~5年?
  第一,至少要观察半年,最好1年左右这就需要患者和家属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转氨酶有波动就要求抗病毒治疗;
  第二,要看发展趋势 如果在等待和观察的半年以上时间里,转氨酶持续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而病毒DNA却是在不断下降,这个趋势就非常好,就有理由继续等待和观察下去;
  第三,不可过多药物干预由于转氨酶异常,患者往往迫不及待地使用各种保肝和降酶的药物,结果掩盖了肝脏的真实情况;
  第四,不适合于所有人群一般来说,垂直传播感染者自身清除的比例低于后天感染者;男性低于女性;年龄大者低于年轻者。如果经过检查证实已经发生了肝硬化,就应立即抗病毒治疗。
  
  特殊人群
  慢乙肝育龄夫妇或孕妇、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免疫抑制相关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需要放疗和化疗的患者、严重肝病实施肝脏移植术前后、肝衰竭患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毒感染、儿童乙肝等等。这些患者在选择治疗时机上是有特殊性的。
  比如乙肝患儿就不要急于抗病毒,尤其不要急于使用核苷类药物;
  肝硬化患者只要病毒复制没有停止,就必须抗病毒治疗,而且是终身的,抗病毒可以延缓肝硬化的发展;
  肝癌患者也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因为除了已被发现的癌症部位外,其他“正常”肝脏组织有可能因为长期病毒感染而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肿瘤放化疗患者,由于放射线和抗癌药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降低免疫功能而使乙肝病毒复制加剧或复活,因此必须预防性地使用抗病毒药物。
唇腭裂,选好手术时机
  唇腭裂有各种类型,那么手术修复的年龄也就各不相同。下表是各种类型唇腭裂的最佳手术年龄:
  
  如果就诊时孩子已超过上述年龄,则可随时依据患儿的健康情况进行修补手术。过去,曾有人主张如婴儿患有单侧唇裂,可在出生后立即进行修复手术,这样可以使家长的痛苦时期大大缩短。但这时孩子过小,唇部解剖标志不甚明确,手术时间宜短不宜长,故此常匆匆完成手术,术后效果多不理想,需待长大后再行二期修补,故现已很少采用。应该补充说一句,这种手术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故此,有丰富经验的麻醉医师密切配合,对保证手术安全十分重要。
  唇裂术后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畸形,即裂侧鼻孔扁平、塌陷、鼻尖歪等,应在8~9岁以后做鼻畸形矫正术。另外,唇腭裂小孩常有上颌牙齿排列不齐,出现反胎即“地包天”,应在12岁左右进行牙齿正畸治疗。
全国争取糖尿病的“蜜月期”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一经诊断需终身治疗,必须依赖药物控制血糖才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应从口服药物开始,随着病情的恶化最终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这就是老百姓们通常所说的“胰岛素是有依赖性的”。实际上,这些都是对胰岛素的误解,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但没有依赖性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也有“蜜月期”
  
  这里,我们介绍一种新的胰岛素治疗观念,即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立即应用胰岛素治疗,只需要1~3个月,便有可能达到糖尿病的临床缓解,也就是说在数月至数年的时间里无需打针或吃药就可以使血糖完全正常,这个阶段叫做糖尿病的“蜜月期”。
  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立即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这一新观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报道, 我们应用也有6年左右的时间。一般说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在2周~3个月不等,随着血糖的有效控制,胰岛素不断减量,直至停止应用,进入糖尿病的“蜜月期”。
  “蜜月期”的时间也随患者的情况而异,目前我们观察到最长的时间已达4年多。当然,选择胰岛素治疗的疗程依患者情况及治疗方案选择不同而异,胰岛素泵的效果最好,应用2周左右即可进入“蜜月期”;最简便的方法是每天2次注射胰岛素,这种方案患者无需住院,在家中自行注射,定期医院门诊调整胰岛素用量。疗程通常在1~3个月。
  
  “蜜月期”就是在保护胰岛B细胞
  
  上述胰岛素治疗方案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比较适中的效果最好,特别消瘦者说明胰岛功能比较差,通常需长时间应用胰岛素;体重偏胖的患者要同时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即便是部分患者不能达到糖尿病的“蜜月期”,早期应用胰岛素也会使病情尽快控制,后来再改成口服药时,相对于一开始就吃药的患者用药轻、剂量小、方案简单。
  因为在诊断糖尿病前通常血糖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都处于非正常状态,这种高血糖可以抑制胰岛B细胞功能,这叫做“糖毒性”。短期应用胰岛素可以比较快地解除糖毒性对身体的损伤,让胰岛功能得到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人体的胰岛功能得以恢复,又可以维持机体的需要,这时停用胰岛素就可以不吃药或者只吃很少的药便能使血糖控制良好。
  如果在糖尿病的“蜜月期”过后血糖又逐渐升高,这时还是可以重复先前的治疗方案,继续应用胰岛素,血糖被有效控制后再减少胰岛素用量直至停用。
  大量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这种治疗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啻为新发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刘志民教授每周五上午有专家门诊)
白内障手术不必等“长熟了”
  白内障是一种可治性眼病,但是目前人们对白内障治疗的最佳时机认识存在误区,以致延误了最理想的治疗时间。
  
  白内障,就是透明的晶状体变混浊,是目前世界上首位致盲性眼病,主要表现为视力进行性和无痛性下降。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白内障盲人约有1 600万~2 100万人。在我国,目前白内障患者有500多万, 急需手术治疗的接近200万左右,每年新增的白内障人数约40万 ~60万。
  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是采用囊外摘除术或囊内摘除术,所以手术要求在白内障成熟期或近成熟期为宜。人们传统观念认为,视力达到0.1以下或白内障“长熟了”才可以手术。上世纪80年代后,白内障手术技术有了飞跃式进步,超声乳化手术已成为目前白内障手术的首选方法,相比传统白内障手术方式,其具有如下优点: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无缝线;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光损伤减少;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散光轻、视力恢复好。
  低视力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过熟期白内障,可能会因为晶状体的乳化和晶状体囊膜通透性的改变,引起其他并发症,轻者影响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重者还会导致不可逆盲。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白内障患者中高龄及并发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这类人群,能否承受白内障手术并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患者术前的全身状况和术中监护措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一般最多半小时,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只要术前控制好血压、血糖,并保持平稳,就可以进行手术。
  (作者每周二下午有专家门诊)
抗高血压治疗新策略
  2010年1月11日,由苏定冯教授主持的“血压波动性与高血压器官损伤”研究,荣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我们走近这位海内外知名的学者,请他一一解读这项科研成果,以及为百姓健康带来的建设性意见。
  
  据权威资料统计,我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因此被称为慢性病中的“第一大疾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危害因素,它已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大多数人都知道,血压水平越高对人体脏器损害越严重,但是您关注“血压波动性”了吗?血压不稳定对健康有何危害?我们怎样去应对?
  
  血压波动:高血压器官损害的元凶
  
  苏教授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血压波动性”的概念,1982年他就开始了血压波动性的研究。到80年代末有人在临床观察到,在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高者器官损伤可能会更重一些。这项临床观察结果激发了他的极大兴趣。他的课题组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作了大量研究,首先是确认了血压波动性高确实与高血压的器官损伤有关;进而明确了高血压波动性可以作为原因引起或加重器官损伤。此外,还对血压波动性高导致器官损伤的重要性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研制了针对性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及提出新的治疗策略等等。
  血压波动性的研究难度较大。了解血压水平,通常是测量一次血压。但是,研究血压波动性,需要把24小时中每一次心跳产生的血压数据都记录下来。一个人每分钟心跳约70次,一天24小时就有超过10万个收缩压的数据。而大鼠每天心跳超过50万次。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病理解剖分析等方法,长时间连续观察,一次次总结、推理、论证……
  二十多年的研究最终证实,血压波动性高造成血管内膜受损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启动炎症反应,加强了细胞凋亡。高血压引起的器官损伤早期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而血压波动性高器官损伤的早期表现是主动脉肥厚;血压波动性高对心、脑、肾和大血管等敏感脏器损害更大;即使血压不高的人只要血压波动性大,也可以造成脏器损伤;血压波动性与血压水平比起来在某种情况下更重要,至少同样重要。一系列的创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得到国际高血压权威专家的肯定。
  
  正常血压波动应是多少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专家研究主张,24小时收缩压波动性应小于10毫米汞柱。
  测定血压波动性有两种方法:一是动脉插管直接测量法;二是用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的仪器测量(套在手指上)。仪器测量法目前国内主要用于基础研究,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则为时尚早。
  目前可以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每20分钟或30分钟测压一次)计算出来的数据作为参考。
  
  温馨提醒
  一旦确诊高血压,如果血压水平较高,主张马上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尽快把血压降到理想目标,再用相应的复方制剂维持。
  如果血压水平不太高,可以选用一些复方制剂,待血压降到理想目标,再减量维持。
  
  如何降低血压波动性
  苏教授接着谈到,研究证实血压波动性高对脏器损伤有影响,如果降低血压的波动性能不能减轻脏器的损伤?大量的药理学研究证实,既降血压又降血压波动性的药物,具有脏器保护作用;如果仅降血压不降血压波动性的药物,没有脏器保护作用。这个研究结论,将对抗高血压治疗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有益于高血压治疗的情况下,苏教授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避免使用短效降压药
  短效降压药一般一天服用3次,服药后3~4个小时血压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再次服药后血压又下降,这样反反复复,会造成药源性的血压波动。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一天服用1次,药效足以覆盖24小时,将对脏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用长效降压药必须注意——用量要足。
  第二,提倡使用有双重作用的药物,既降血压又降血压波动性
  目前,国内常用抗高血压药物有百余种,有的药降压作用强、降血压波动性弱,而有的药具有降压、降血压波动性双重效果。例如,酮色林,其降低血压波动性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提倡联合用药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在降低血压方面有协同作用,而且在稳定血压波动性、保护靶脏器不受损伤、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均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往往能使所用各药的剂量减小,副作用也随之减少。苏教授他们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尼群洛尔”片(尼群地平与阿替洛尔复方制剂)已经获准生产。
脑血管为什么会硬化
  个性化联合用药方案
  
  谈到如何“联合用药”“个性化用药”,苏教授如数家珍。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有利尿剂、钙拮抗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剂四大类。这四大类药物可以分成两个集团:第一集团,利尿剂和钙拮抗剂;第二集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剂。简单地说,不主张集团内两两合用,提倡第一集团的药物和第二集团的药物联用。这样就出现四种组合: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利尿剂合用
  这两类药物联用非常广泛。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复方降压药,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药,多为这两类药物的合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钙拮抗剂合用
  例如,厄贝沙坦+氨氯地平联用,国内有一些制药企业正在研制这两个药的复方制剂;
  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合用
  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可能是最强的。国人近年来自主开发的复方抗高血压药物以这两类药物的联用为主体,如阿替洛尔+尼群地平、阿替洛尔+氨氯地平等;
  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合用,对血糖或脂代谢可能有不利影响,因此,不提倡这两类药物的合用。
  
  早治疗早得益
  
  谈到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现状,作为长期从事心血管药理研究的专家,苏定冯教授感触深刻,他形象地劝告,“如果高血压病人不治疗要少活15年,如果治疗得好可以与正常人同寿,如果治疗得特别好可以比正常人多活几年”。
  “治疗特别好可以延长寿命”,这样说是有证据的。动物实验证实,小剂量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有抗衰老的作用,譬如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沙坦类、普利类降压药,可以软化血管,阻止或逆转血管硬化;即使没有高血压,长期用一点抗高血压药物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要重视高血压的治疗,然后才能谈到有效治疗(控制血压波动性)”,苏教授如是概括他的话。
  
  脑小动脉硬化多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小动脉痉挛的结果。长此以往,会使小动脉中层与内膜有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引起血管壁变厚,管腔狭窄,最后造成脑组织弥漫性缺血性改变。
  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脑基底部的较大动脉,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等。
  主要原因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动脉内膜深处有大量胆固醇及脂肪沉积;内膜广泛而不规则增厚隆起,造成管腔狭窄,管壁粗糙脆弱。严重者可发生血管闭塞(如脑血栓形成)或出血(如脑溢血)。另外,长期的高血压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动脉内压力增高,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使动脉管内膜遭受机械性损伤,血脂也容易沉积在动脉壁上,促使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一般认为,经常酗酒、吸烟、高脂肪饮食,长期饮浓茶或浓咖啡,紧张的脑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度忧虑、体力活动少,肥胖体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都容易促使全身动脉硬化,也包括脑动脉硬化在内,其中尤以高血压及糖尿病对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高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更可使脑动脉硬化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程度较重。
心绞痛可能是“心脏X综合征”作祟
  有统计发现,在未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而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有15%~45%其实是心脏X综合征。
  
  有不少反复发作胸闷的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他们做心电图显示“ST-T改变”(心肌缺血)、运动平板试验阳性,但服用了多种抗心绞痛药物症状改善却不明显……
  
  绝经前女性多见
  
  心脏X综合征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称。该疾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患者,女性多见,尤其是绝经前女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痛,可以是劳累、情绪激动后发生,也可以在安静休息时发作,胸痛可以持续短暂数秒钟,也可以持续长达数小时,且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有统计发现,在未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而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有15%~45%其实是心脏X综合征。
  
  心脏微小血管出了问题
  
  该病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不同,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小血管的功能障碍及冠状动脉储备能力降低有关,因此又将其命名为“微血管性心绞痛”。通俗地讲,冠心病是心脏大血管发生了病变,而心脏X综合征则是心脏微小血管发生病变所致。
  
  诊断“四剑客”
  
  对于心脏X综合征的诊断,除了常规心电图及运动平板试验外,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十分必要。冠状动脉造影反映的是心脏大血管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和冠心病进行鉴别(如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血管狭窄或阻塞,则可排除冠心病);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可以提示冠脉的储备能力,同时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微血管病变,延迟显像还能了解心肌细胞的存活状况及其功能状态,对辅助诊断心脏X综合征、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微血管病变优势更明显。尤其是对于心电图及运动平板试验正常,但反复胸闷发作的患者,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是找到心肌缺血证据的惟一途径。
  心脑血管病的“前奏”
  虽然多数人认为心脏X综合征不像冠心病那样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情预后一般较好,不会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严重不良后果。但也有学者认为,此类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日后有可能演变成冠心病、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疾病(中风)。而且,反复发作的心绞痛样胸痛症状常会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甚至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目前,心脏X综合征的治疗只是沿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其效果不佳。我院从改善心脏微循环着手,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通过山莨菪碱等药物静脉微泵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运动试验以及同位素检查都取得了显著改善。建议有类似症状或已经确诊为心脏X综合征的患者能早期接受正规检查和治疗,切勿盲目就医而延误病情。
  (蒋锦琪主任医师每周五下午专家门诊)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