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必须从理论上透彻、科学地阐明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用经过严密科学论证的理论来教育工人
阶级,指导他们的革命斗争;为此,他把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到一度中断的政
治经济学上,而这项艰苦卓绝的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凝聚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 (1859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出版)以及篇幅浩繁
的《资本论》全书的手稿中。从1868年起,处于极度贫困、饱受疾病折磨,
一直在坟墓边缘徘徊的马克思,以无与伦比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工人阶级
的忠诚;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进行不懈加工。马克思逝世后,恩
格斯毅然担负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艰辛任务,并分别于1885
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
受恩格斯之托,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名,分三册陆续
发表。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在这一时期不仅积极参加马克思
创建的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和马克思一起同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
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
理作了系统阐述;马克思逝世后,他又单独挑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为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这一时期,对传播、阐发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付出艰辛劳动、做出具
体贡献的还有狄慈根、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他们有的是工人哲学家、有
的是社会活动家、工人政党的刨始人和领袖,也有的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的思想家。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政治观点和理论观点以及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贡献不尽相同,但都受到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关怀和亲自指
导。
1.《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科学巨著,它凝聚了马克思在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最卓越的研究成果。在《资本论》中,马克
①
思制定的剩余价值理论“好象晴天霹雳震动了一切文明国家。”在《资本
论》中,马克思不仅把唯物史观作为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
究,而且通过解剖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278 页。
----------------------- Page 82-----------------------
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范畴作了严密的考察和验证。因此列宁认为,
“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
②
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而成功地制定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方法即唯物辨证法;恩格斯认为,这个方法的的制定,“是一个其意义不亚
①
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因此,《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
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
一座丰碑。
(1)唯物史观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②;马克思在将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之际,首先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中对被他运用于指导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
了精辟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
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
③
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里,
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理解为不断发展着的有机系统,而且揭示了它
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不仅明确地把作为社会现实基
础的经济结构理解为该社会的现存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从有机整体的视角
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马克思接着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
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
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
①
的发生变革。”这就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系统发展、变革、更替的深刻
原因和根本动力,同时也科学、严密地界定了“社会革命”的涵义。马克思
还特别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
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
②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该《序言》中,马克思
首次提出“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
② 《列宁选集》第1 卷,第1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1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11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8 — 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9 页。
----------------------- Page 83-----------------------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
③
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
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④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序言》中扼要阐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就
已经得到初步检验。但这种检验并不彻底,因为它只是局部的,而不是通过
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系统解剖和整体研究所做的检验。《资本论》通过对
人类历史上整整一个时代、一个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形态的详尽考察分析,通过对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过程的系统
解剖,具体而生动地证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因
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
②
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这样,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就得到了科学的验证。所以列宁说:“既然运用唯物主义去分析和
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已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那末,十分自然,历史唯物主义
已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理论了;十分自然,这种方法也必须
应用于其余各种社会形态。”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具体而深刻的解剖,
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全面阐明了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等等唯物史观的
一系列基本范畴的科学涵义、辩证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用包括前
资本主义以及全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内的丰富而现实的发展过程,证明了
唯物史观的正确性。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高度,具体地、历史地探讨了生
产力的构成及其作用,认为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活上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借助
劳动工具以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统一;人(劳
动者)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主体,“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
④
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 物的要素只有和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
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不仅保存旧有的价值,而且使
价值增加。另一方面,物的要素固然是人的劳动活动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
一种历史过程的客观力量,给人的要素以深刻的制约。唯其如此,“各种经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9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20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08 页。
③ 《列宁选集》第1 卷,第1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 (I),第300 页。
----------------------- Page 84-----------------------
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①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
因而社会生产力、交往、知识等等的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
般财富、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
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
②
贫困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过去劳动同活劳动相对立,产品同
活动相对立,物同人相对立,劳动本身的物的条件作为别人的、独立的、自
我孤立的主体或人格化,一句话,作为别人的所有物,而且在这个形式上作
为劳动本身的 ‘使用者’和‘支配者’(它们占有劳动而不是被劳动占有)
③
同劳动相对立。”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日益表现为社会权
力,这种权力的执行者是资本家,“它和单个人的劳动所能创造的东西根本
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资本表现为异化的、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作
④
为物,作为资本家通过这种物取得的权力,与社会相对立。” 由于资本把
财富本身的生产,从而也把生产力的全面的发展,把自己的现有前提的不断
变革当作它自己再生产的前提,因此,“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
⑤
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 亦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会由于它
自身内部的原因而被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史前
时期的终结,意味着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
发展的现象的消灭,意味着人类迈入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以每个人
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
在马克思看来,要使“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想象变为现实,“首
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
②
力发展的界限。”使个人从“外在目的”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从“自然的
必然性”或“社会义务”中解放出来。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不被直接
生产劳动所吸收的、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增加。因为时间是个人发
展的空间,是自由活动和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所以马克思说:“事实上,
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
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内
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20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 (下),第3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 (Ⅲ),第527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第294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 (下),第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64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 (下),第36 页。
----------------------- Page 85-----------------------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
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
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
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
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
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③
(2)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曾多次表示要撰写一部辩证法著作,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
包裹在其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发掘出来,把被黑格尔颠倒的东西重新颠倒
过来。可惜,这一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就逝世了。尽管马克思没有留下
一部专门阐述辩证法的著作,但他的《资本论》却是彻底改造黑格尔辩证法、
自觉运用辩证法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解决政治学领域各种扑朔迷离的
复杂问题的结晶,也是自觉运用辩证方法去加工、整理堆积如山的材料、并
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当然,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是根本不同的:“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
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
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
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①
已。”这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这是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质上
是为现存制度辩护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则是批判和革命的:“辩证法,
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
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
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
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
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
<1>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 《资本论》贯彻始终的
重要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
②
范畴“全都是对立的统一形式,而统一又引起对立本身”,不仅揭露、分
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蕴涵的种种矛盾,而且指明了克服矛盾的方法和途
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从分析最简单、最初始的经济关系即商品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21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 卷,第21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 (上),第105 页。
----------------------- Page 86-----------------------
的内在矛盾和二重性开始,揭示出商品二重性的根源,即体现在商品中的劳
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继而,
在对价值形式的分析中,揭示出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在对剩余价值生
产的分析中,揭示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分析中,揭
示出资本的价值构成与资本的技术构成;在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分析
中,揭示出财富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等等矛盾,这样层层深入地揭示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始终贯穿着矛盾,而“一种
历史生产形态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归于瓦解和改造的唯一的历史道
路。”③
列宁在高度评价《资本论》矛盾分析法的同时,明确指出了它的普遍意
义:“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
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④
<2>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分析法。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只注重量的方面而忽视其质的方面,例如,“他们在
价值关系中只看到两种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的
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
①
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 正因为他们只看到量变,所以
得出了资本主义永世不变的结论。
与此相反,马克思在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同时,十分注重质量分析,注重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质量互变过程,强调应当把黑格尔发现的单纯量变转
②
化为质变的规律“看做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上都是同样有效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而价值和使用价值又
③
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商品从简
单的价值形态到扩大的价值形态,货币向资本的转化,简单商品生产者向资
本家的转化等等,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货币或商品所有者,只
有当他在生产上预付的最低限额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最高限顿时,才真正变
④
为资本家。” 同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从简单协作、手工业工
场到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必然达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相容的地步,那时,根本的质变就要到
来。
<3>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分析方法。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为
其构造绝对精神的哲学体系服务的,它在表现形式上是牵强附会的三段式,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52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6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第31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4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342 页。
----------------------- Page 87-----------------------
在实质上则是唯心的和神秘的。马克思不仅唯物地改造了它,而且依据对历
史事实的科学分析,揭示了它是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它也
是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探索新结果的重要方法。
商品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过程,货币这一历史范畴的出现,就是经历了
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扩大价值形态是对简单价值形态的否定,这第
一个否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价值形态
的矛盾运动又必然创造出它自身的否定,即转化为一般价值形态,实现第二
个否定。一般价值形态后来演变为货币形态,后者与一般价值形态并没有质
的区别,只是由金这种特殊商品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从资本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同样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马克思在分析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G—w—G′)时,指出,从货币(G)到商品(W)是一
种物质形态的变化,它在质上表现为买,这是第一次否定;从商品 (W)到
货币 (G’),又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变化,它在质上表现为卖,这是第二次
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经过两次否定,仿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但作为否定
之否定的货币 (G′),已不是原来的货币,而是包含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在内的资本了。
剩余价值生产的存在和不断发展,促进着更大范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否定之否定。马克思在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本运动的必然趋
势后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
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
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
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①
<4>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黑格尔构
造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范畴的推移
转化,呈现为一个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不断发展而从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
具体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一方法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吸取了它的合理内
核。马克思特别指出,黑格尔在这里陷入幻觉,他“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
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
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
②
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
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凌驾于其上而思
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83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03 页。
----------------------- Page 88-----------------------
③
产物。” 这就是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黑格尔那里是精神创造
世界的方法,是精神自我综合、自我深化、自我运动、自我丰富的方法;而
在马克思这里,则是通过概念、范畴再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方法中所说的“具体”并不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感性具体,而是逻辑分析的进程中,概念的
①
思维内容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的
“抽象”,是与这种具体相对立的概念,是思维所把握的对象的一个侧面、
一个方面、一种规定。因此,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就是认识从现
象到本质,从初级的、不甚深刻的本质进到高级的、更深刻的本质的发展过
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复杂整体的认识与揭示,
是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简单、最一般、最抽象的规定,同时也是资
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事实开始的,然后逐步进入货币、资本(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一系列
愈益复杂、愈益具体的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论》第一卷所论述的最复杂、
最具体的概念,它包含了前此一切概念的内容;通过对资本积累的考察,马
克思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剥夺剥夺者的科学结论。但第一卷研究
的只是资本主义这一复杂整体的一个方面,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
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
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
②
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 因此,第二卷的研究对
象就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但就整体来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乃是生产过程和
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第三卷进一步“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
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
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
③
素。” 因此,第三卷中分析的诸如价格、利润、利息、地租等等概念,就
比前两卷的概念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地反映了资本的运动过程和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5>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由黑格尔首
先提出和运用的:“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
①
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 在他看来,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
历史的发展紧紧平行着的;不过,在他那里,历史的发展只是思想发展的验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0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0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 卷,第29—3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第29—3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1 页。
----------------------- Page 89-----------------------
证,因此,真实的关系被他头脚倒置了。
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的方法摆脱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把奠立于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逻辑与
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当作《资本论》的一条重要方法和原则来运用。这里所说
的“历史”,是指客观现实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类认
识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逻辑”则指人的思维对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反
映,亦即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表现为逻辑
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相一致,以及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相一致。
对《资本论》所运用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恩格斯曾有过精辟的
论述。“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既然在历史上也像在它的文献的反映上一样,整个
说来,发展也是从最简单的关系进到比较复杂关系,那末,政治经济学文献
的历史发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线索,而且,整个说来,经济范畴
出现的顺序同它们在逻辑发展中的顺序也是一样的。”但由于“历史常常是
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
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并且,写经济学史又不能
撇开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这就会 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备工
作都还没有作。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
种方式无非是历史 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
用的偶然性 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 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
的 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
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
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①
这说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首先要求逻辑的起点与历史的起点相一
致。《资本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要求。因为商品是资本
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它表示的是人们之
间最初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是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胎。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还要求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是客观现实的历史过
程的反映。《资本论》从商品进到价值形态的发展、货币的产生,再到资本
和剩余价值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范畴的理论分析和逻辑展开过程,正是对资
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规律的反映。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的、机械的一致,而是包含着差别的
统一,是“经过修正”的统一。理论思维的使命在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历史自身的规律并不是以纯粹的形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 页。
----------------------- Page 90-----------------------
态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所以,理论思维对历史
进程的概括和总结必须经过修正,以便从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
上去考察每一个要素。但这种修正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按照现实的历史过
程本身的规律来进行。更进一步,以理论形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不
仅在于认识过去,而且在于深刻地剖析现状和展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
逻辑对历史的修正还须考察到历史进程中各阶段的特殊矛盾及其联系。这正
如马克思所说:“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
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