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看来是它们的合乎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历史发展次
序的东西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
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
①
结构。” 马克思对资本、利润与土地所有制、地租的论述,对剩余价值与
其他一些经济范畴的逻辑分析,就不是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
序,而是按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这种表面上同
历史进程不一致的逻辑分析,却更深刻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曾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
②
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 《资本论》
正是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一体的艺术的整体。所以列宁说:“虽说
马克思没有遗留下 ‘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应当充分地利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
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东西)都应
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
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①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阐发
(1)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国家学说的深化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举行武装起义,建立
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以高
度的热情全力支持公社的革命斗争;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了 《法兰西内
战》,从理论上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
专政的学说。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曾提出打碎、摧毁资产阶
级国家机器的思想。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更进一步明确了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1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第135 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 卷,第357 页。
----------------------- Page 91-----------------------
这一思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
②
己的目的。” 因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布各地的机关(常备军、
警察、官僚、僧侣、法官)乃是巨额国债和苛捐重税的温床,是统治阶级中
各个争权夺利的党派的冒险家彼此争夺的对象,具有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
起来的社会力量的性质,具有进行纯粹压迫的阶级统治机器的性质;它表面
上似乎是高高凌驾于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力量之上的社会救主,实际上却
“正是这个社会的莫大耻辱,是一切龌龊事物的温床。”①
随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发展、扩大和深化,现代国家政权已
由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工具变为“资本奴役劳动的工具的国家政权的最
②
淫贱和最后的形式。” 因此,工人阶级决不能把奴役自己的政治工具当成
能解放自己的政治工具来使用,而必须首先彻底改造这种传统的国家机器,
即:“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
从妄图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③
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
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④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不仅更明确更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必须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仅阐明了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工人政权去取代被打碎
的旧的国家机器,而且结合对巴黎公社实施的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创
举的考察,具体、清晰地指明了如何确保“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
政治形式”不蜕化变质的途径。
巴黎公社成立后的第一个创举就是废除保护政府反对人民的常备军,以
武装起来反对政府篡夺行为的人民取代之;废除警察的一切政治职能,将其
改造成公社的、随时可以撤换的负责机关。马克思指出:“随着常备军和政
⑤
府警察的被废除,实行压迫的物质力量会被摧毁。” 因此必须使这件事实
成为确定的制度。
公社在废除了常备军和警察这两个旧政府物质权力的工具以后,立刻着
手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教会所占有的财产,
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马克思称赞这一措施使
得“不但学校教育人人都能享受,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
桎梏。”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5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5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5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59—360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60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64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59 页。
----------------------- Page 92-----------------------
公社宣布废除官吏制,实行普选制,一切社会公职,包括法官,都由普
选产生。马克思不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明确指出:“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
②
普选制是根本违背公社的精神的。” 而且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绝对不能
接受和运用现成的普选制,因为它“仅仅是行政当局手中的玩物,仅仅是行
③
政当局从事欺骗,意外行动和弄虚作假的机器” ;真正的普选制不是为了
让人民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压
迫人民,而是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正如个人选择的权利为任何
一个工厂主服务,使他们能为自己的企业找到工人、监工和会计一样。”④
马克思指出,由普选产生的各级工人官吏、人民代表必须对选民负责,必须
严格遵守选民的确切训令,一旦发现不称职,就可以由选民随时撤换。
公社取消了旧政府高级官吏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并明
确规定:“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
⑤
工资的薪金。” 实际上,公社委员所得报酬的最高额,还不及当时伦敦国
民教育局一个秘书所得最低薪额的五分之一。所以马克思说:“公社是以大
规模的节约,不但以政治改造,而且以经济改革来开始其工作的。”①
公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廉价政府”的口号变成了现实,同时给共
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但这并不是公社的终极目的,公社的真正
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
②
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因
此,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巴黎公社首倡的一系列历史性
的创举,应被一切工人阶级政府引为范例。
综上可见,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给无产阶级专政学
说增添了新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指导
意义。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的一段时期,一方面是各国工人运动继续向纵深发
展,即“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些政党学习利用资产阶
级的议会制度,创办自己的日报,建立自己的教育机关、自己的工会和自己
③
的合作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另一方面
是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
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其中最突出的是巴枯宁主义和拉萨尔主义。马克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6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570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60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5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59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第361 页。
③ 《列宁选集》第2 卷,第438—439 页。
----------------------- Page 93-----------------------
思、恩格斯在同这些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共
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巴枯宁一方面在国际工人协会内部建立独裁的、教阶制的宗派团体,即
“社会主义民主同盟”,进行分裂国际工人协会的阴谋活动;另一方面却要
求国际在旧世界正力图置国际于死地的时候,用无政府状态来代替自己的组
织,把在无产阶级队伍中实行无政府状态说成是摧毁集中在剥削者手中的强
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最可靠的手段。他认为,国家是产生剥削、奴役、
掠夺、战争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废除一切国
家。他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写道:“如果无产阶级将成为统
①
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 “如果有国家,就必须有统治,因而也就有‘奴
役’;没有公开的或隐蔽的奴役的统治,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我们要与‘国
家’为敌的原因。”②
针对这种谬论,马克思在 《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
中明确指出:“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本家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
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还没有消失,
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
措施;如果无产阶级本身还是一个阶级,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
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么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
③
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就是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不能立即废除国家,而必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阶级
统治;这种阶级统治“必须延续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的时候为止。”
④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社会主义民
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论权威》、《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政治
冷淡主义》等一系列论著,对巴枯宁及其追随者的分裂工人运动的阴谋活动
和他们鼓吹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拉萨尔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拙劣地抄袭黑格尔的唯
心主义国家观,把国家理解为一种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础
的独立本质,并由此出发鼓吹“自由国家”,同时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归结为
国家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在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
合会合并大会上通过的 《哥达纲领》,就渗透着这种机会主义的思想。
为此,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也给社会民主工党领
导人奥·倍倍尔写了长信,对 《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作了严厉批判,
①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94 页。
②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9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94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701 页。
----------------------- Page 94-----------------------
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实质,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
时期的理论,指明了这个时期的国家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①
针对拉萨尔派脱离生产方式宣扬“公平的分配”、“不折不扣的劳动所
得,”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归结为分配方式的改良的谬论,马克思写道,把所
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消费
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资料的分
②
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生产与分配、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真实关系早已弄清楚了,德国工人党把拉萨尔派的信条写
进党的纲领,乃是开倒车。
在批判拉萨尔派所谓“公平分配”的理论时,马克思依据生产方式的性
质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
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两个阶段的各自特点作了
科学的分析和论述。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经过长久的阵
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
①
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
还没有使社会产品达到极大的丰富程度,所以消费资料是根据各尽所能,按
劳分配的原则来分配的。这种分配原则,就其使用同一尺度即劳动者提供的
劳动来计量,是平等的。但这种分配原则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
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此外,由于不同劳动都在婚否、子女多
少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即使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
额相同,其实际的富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也就是不平等。这种不平
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会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
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
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
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
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
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阐发
1875—1876年,柏林大学讲师欧根·杜林(1833—1921)陆续发表了《哲
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三本书。一时,德国社会
民主党内出现一股“杜林热”,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恩
格斯从1876年5月底到1878年7月撰写了《反杜林论》。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3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2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21 页。
----------------------- Page 95-----------------------
《反杜林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
本原理,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
作。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变革。恩格斯为批判杜
林“现实哲学”的荒谬性,历史地考察了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发展,指出,以
往的哲学家都把哲学当成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都企图构
造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黑格尔哲学是所有这类体系中
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它的流产也是这类流产中的最后一次,全部旧哲学都
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但是它“留下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
史的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失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
念。”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它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
②
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 与旧哲学标榜自己是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
绝对真理的体系截然相反,“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这种意义上的
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
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杜林还企图杜撰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终极
真理,还企图把自己的“现实哲学”标榜为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同时却又
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留给后人的真正遗产,这实在是愚蠢的倒退。
<2>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杜林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满自足的、
唯一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个初始的“存在”经过自身的变化
发展,产生出规定性的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这种世界模
式论时,第一次提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论断。他指出:
“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
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
②
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世界上丰富多
彩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思维和意识也只是高度发展起来
的物质即大脑的产物。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就是运动、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
③
物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3、6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6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8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98—99 页。
----------------------- Page 96-----------------------
④
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
种多样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正是由
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
又破坏平衡。”①
时间、空间也都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和存在的基本形式:“一
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
②
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
③
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物质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决定着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3>认识论原则的阐发。在认识的根本原则上,杜林坚持“原则在先”
的先验主义方法。恩格斯在揭露其错误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
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
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
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④
杜林不仅在认识原则上坚持先验主义,而且对认识过程作了形而上学的
理解,认为人的思维具有“无条件真理权”,所以他企图建立“最终完成的
体系”。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时,阐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论证
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他指出:“一方面,要毫无
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
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都是永远不能解决的。但是,这种矛盾不仅
存在于世界和人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中,而且还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
①
它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每天地、不断地得到解决” ,“一方面,人
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
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 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
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
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
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
②
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人类认识
就是在至上和不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恩格斯用各门科学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9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0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9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56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7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7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26 页。
----------------------- Page 97-----------------------
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处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人
类认识都不是最后的,因而一切具体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思维
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
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
③
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恩格斯还论述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
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
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一定的范围,二者的对立就变成相对的,
“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4>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阐发。杜林混淆马克思辩证法与
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区别,把马克思的辩证法歪曲为证明的工具,否认
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时,
第一次给唯物辩证法下了定义,揭示了它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并着重论述了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
①
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与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学相反,
“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
②
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 与纯粹记录事
实、验证事实之证明工具不同,辩证法探讨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
最一般的规律,因而是指导人们由已知进到未知的科学方法论。“甚至形式
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辩证法也是这
样,只不过更高超得多罢了;而且,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
③
所以它包含着更广大的世界观的萌芽。” 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不是能取
代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总汇,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
更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在探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即矛盾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
律时,恩格斯用大量实例阐述了这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关于矛盾规
④
律,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考察事物,我们“确实碰不到矛盾”。
但是,一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
⑤
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我们立刻陷入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
甚至连简单的机械位移也包含着矛盾,物质的高级的运动形式更加包含着矛
盾;“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25—12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8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74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59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60 页。
----------------------- Page 98-----------------------
①
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 同样,思维领域也不能
避免矛盾,如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与不至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等等矛
②
盾。总之,矛盾无所不在,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实际的力量”。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恩格斯在论证其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同时,具体分析了量
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况。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不仅论述了它是“一
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
③
规律” ;还特别阐述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 否定观的根本区别:形而
上学把否定理解为某物的不存在或被消灭,否定的结果就是无,但“在辩证
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
④
它消灭。 ”辩证法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是扬弃,是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5>唯物史观重要原理的阐发。杜林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
系,认为政治关系、政治暴力是本原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经济上的依附关
系则是第二性的,因此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
解释。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这种唯心史观时,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
的原理。他指出,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而不是暴力,私有财
产的出现并不是暴力的结果,而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阶级和阶级统治的出
现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国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总之,“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
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 ‘基础性’得多;在历史上,关系的经济方面也比政治
方面同样基础性得多。”①
在肯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恩格斯还论证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的反作用:“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
②
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 即加速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与杜林把政
治暴力理解为绝对的坏事相反,恩格斯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
作用,革命的作用;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
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
式的工具……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涨。”③
在批判杜林超阶级、超历史的永恒道德观时,恩格斯论证了道德的历史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6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6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81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5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9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22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33 页。
----------------------- Page 99-----------------------
性和阶级性、道德的实质和作用。他指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
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
④
的道德观念。”所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
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