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
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
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
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还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
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
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
①
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
②
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自由的实现程度归根到底受着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只有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不再有产品对生产者的
统治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才“第
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和真正的主人……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③
史。”只有从那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
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只有到了那时,人类才从必然王国
进入自由王国。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积极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从哲学的高度总
结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早在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
过程中就对范围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作了深入研究。恩格斯在50年代末也
开始研究自然科学,并注重用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1869年7月退出商界后,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他更是开始系统研究自然
科学,计划撰写一部对自然科学成就作出唯物辩证的解释和概括的专著即
《自然辩证法》。从1873年起,恩格斯潜心研究有关自然科学重要问题的
大量文献,写下不少论文、札记和片断,后因批判杜林而中断;1878年7月
又开始继续这项研究。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由于全力倾注于完成《资
本论》的出版工作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研究工作不得不再次中断。因此,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34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3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53—15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5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23 页。
----------------------- Page 100-----------------------
《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并没有完成,只留下10篇大致完成的论文以
及170多个札记和片断,这些手稿于1925年第一次发表。《自然辩证法》
虽是未完成之作,但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深入探讨了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结合对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的考察,揭示
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始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方面使科学摆脱了中世纪时期的神学奴婢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除天文
学、力学等少数学科外的大多数学科都处于搜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
阶段,从而形成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各个
领域的许多划时代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特别是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使得“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
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
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
①
着。” 与自然科学的划时代变革相适应,形而上学自然观势必为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所取代。另一方面,自然科学要继续发展,也离不开唯物辩证法
的指导:“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
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
①
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今天的
自然科学家“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
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到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②
继《反杜林论》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之后,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再次集中探讨了辩证法的性质、规律,指出辩证法是和形
③
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
④
的规律的科学”。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
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
⑤
一般的规律。”并第一次明确地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结为:“量转化为质和
⑥
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他进
一步提出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区别及其关系:“所谓客观辩证法是
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53—45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6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6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21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65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84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84 页。
----------------------- Page 101-----------------------
⑦
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并从“思维和存在的一致”的高
度论述了辩证法的认识论性质:“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
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
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
①
无条件的前提。” 由此出发,他第一次提出“辩证逻辑”的概念,并就辩
证逻辑的基本原则,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判断形式的辩证性质,认
识的辩证过程以及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因果性、必然性等等问题作了
精辟的论述。
继《反杜林论》阐述了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
方式、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之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进一步研究
了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并据此提出了科学分类的思想。他指出,“运动,
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
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
②
维。”研究运动的性质,应当从最低级、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只有首先理
解了最低级、最简单的形式,然后才能理解更高级、更复杂的形式。恩格斯
从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说明了运动形式是从简单位移的机械运动向逐步
复杂的运动形式发展的:“一切运动都是和某种位置移动相联系的,不论这
是天体的、地上物体的、分子的、原子的或以太粒子的位置移动。运动形式
愈高级,这种位置移动就愈微小。位置移动决不能把有关的运动的性质包括
③
无遗,但是也不能和运动分开。” 运动的基本形式可以划分为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社会运动。不同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
础,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
动形式。依据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可以把自然科学分为五大类,即力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与此同时,恩格斯在具体考察不同运动形式
相互联系、相互过渡的环节时,预示了物理学与化学之间边缘科学的发展。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丰富和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一
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
①
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的思想,详细论证
②
了人怎样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过程,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理
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3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6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6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91—49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2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08 页。
----------------------- Page 102-----------------------
4.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国际工
人运动的同时,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以及大量的书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研究原始社会史,深化唯物史观
在创立和发展唯物史观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十分重视对原始社
会的研究。早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就探
讨过原始社会的所有制及社会结构问题;后来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多次探讨过原始公社所有制及其解体原因、劳动分
工和交换等问题。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材料,所以还无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
法全面解剖原始社会。
1877年,美国学者摩尔根 (1818—1881)发表了他用近40年的心血写
成的 《古代社会》一书,从而给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该
书确定了原始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和主要阶段,并
以生产工具的创造发明作为划分各阶段的标志;揭示了氏族制度的本质,指
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证明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从母权制到父
权制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指明了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的;用财产关系的变化说明氏族制度的解体,阐述了由氏族组织向国家
过渡的过程。恩格斯说:“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
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
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①
1881年,马克思从俄国学者柯瓦利列夫斯基那里得到《古代社会》一书
后,立即对其作了专门研究,在1881—1882年间写了十分详细的《摩尔根<
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加了许多评语和重要的补充,打算撰写一部关于原
始社会的专门著作。但这一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他就与世长辞了。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发现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确
信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新的证明,认为很有必要运用唯物史
观来阐述和进一步发挥这些成果。于是,他运用摩尔根的实际材料以及自己
对古希腊、罗马、日耳曼等国家历史的研究成果,遵循马克思 《摩尔根<古
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思想,在1884年3—5月,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科学地解答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
会过渡的历史规律,论证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从而丰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 页。
----------------------- Page 103-----------------------
和完善了唯物史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两种生产(即
物质生活资料及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思想,认为这两种生产是
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是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就同时存在着的因素。在《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依据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把两种生产
的思想概括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
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
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
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
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
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
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
①
配。”这就是说,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两种生产”,
共同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但是,在社会发展的
不同阶段,“两种生产”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愈低下,人本身
的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就愈大;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血缘关系愈受所有
制关系的制约。
两种生产的原理表明,要理解氏族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要认识原始
社会的基本特征,揭示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先就得了解婚姻、家庭的起
源及其演变。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从
杂乱的性关系到血缘婚和群婚制,从血缘家庭经过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家
庭、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历史过程,指出“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
①
都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发生的。” 氏族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
会制度,氏族成员在氏族内部不得通婚。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母权制社
会。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财富的出现、家庭形式发生了革命,氏族社会也
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恩格斯通过对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考察指出,私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
分工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初是畜群、畜产品以及奴隶的私
有,而后是货币财富和土地的私有。生产水平的提高,私有财产的出现,使
之由分工引起的交换更加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全面解体和私有制的最后确立。私有
制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基本前提。“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
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 ‘道德观念的现实’, ‘理性的
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摆脱这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7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36 页。
----------------------- Page 104-----------------------
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
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
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
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②
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指出它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
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
①
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国家是文明社会
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在一切场
②
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 恩格斯还预言,随着生
产力的不断发展,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
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
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
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③
(2)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它在哲学领域的革命变革
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获得了广泛传播,马克思、恩
格斯的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在这种情况下,思想界一些拒斥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企图通过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或通过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曲解为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相加来消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于1886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
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
统的叙述。
恩格斯首先科学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和意
义。他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运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①,在于它“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
②
想法”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相矛盾的,方法为
了迎合体系而不得不背叛自己,即宣布他的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为绝对真
③
理。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彻底
革命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却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费尔巴哈哲学的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6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6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7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7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4 页。
----------------------- Page 105-----------------------
绩是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揭露了宗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
④
新登上王座。”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对人们的思想起了巨大的解放作
用。但是,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
辩证法,这使他的唯物主义没有克服自然观上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以及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因此他并没有真正批判地克服黑格尔;同时,“他本人
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来和黑
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抗衡。”⑤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唯一
⑥
的产生真实结果” 的哲学。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从前的“包括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并且“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
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①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
②
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他同
费尔巴哈不一样,即不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哲学抛在一边,而是把它的革命方
面即辩证法方法当做出发点,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辩证方法倒转了过来,重
新用脚立地了,结果,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
般规律的科学,……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
③
觉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创立的辩证的自然观最终清除了用理想
的或幻想的联系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
粹的想象填补现实的空白的自然哲学,而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则结束了
历史领域内的哲学。“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
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
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④
在总结全部哲学史的基础上,恩格斯明确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⑤
题。”这个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自然界谁是本原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只能在这个意
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8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7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2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39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53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9 页。
----------------------- Page 106-----------------------
混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我们关于
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
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
①
反映现实?”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哲学家分为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②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还进一步
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殊表现形式、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发
现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并支配这些动机的“最后动力的动力”的方法论
原则。
(3)反对庸俗化、教条化,捍卫马克思主义
19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庸俗化的
思潮。莱比锡大学哲学家、社会学家恩斯特·保尔·巴尔特(1858—1922)
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把唯物史观
当作套语和标签乱贴到各种事物上,以为任何事物一贴上这个标签就不需进
一步研究了,问题就解决了。为此,恩格斯在1890—1894年间写下大量书
信,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一再指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
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
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
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
①
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如果把这
种空话应用于历史,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经济状
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
②
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
律、哲学、宗教、文艺等等上层建筑诸因素总的说来都是尾随生产的运动,
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同时,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彼此间相互影
响,而且反过来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影响。例如,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
就可能有三种反作用,即加速经济发展、阻碍经济发展以及阻碍经济发展沿
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因此。“如果巴尔特认为我们否认
经济运动的政治等反映对这个运动本身的任何反作用,那他就简直是跟风车
作斗争了。……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末我们又为什么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2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2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7 页。
----------------------- Page 107-----------------------
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 ③
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在肯定经济前提和经济条件的决定性意义的同
时,强调了人的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并提出了社会历史运
动的合力的思想:“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
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
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
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
①
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恩
格斯指出,最后出现的结果虽然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各个人的意志虽
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但决
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
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②
针对把唯物史观当作现成的公式,当作套语、标签、教条的倾向,恩格
斯一再严肃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
③
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
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
④
己的对立物。” “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
⑤
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恩格斯强调,把唯物史观当作标签
到处乱贴,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这实际上是极度贫乏的表现,是对贫乏
的掩饰。恩格斯还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必须依据马
克思的原著而不是第二手材料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任何误解马克思学说或
将其简单化的行为——即使是极小的误解,即使这种误解或简单化出自积极
⑥
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人,恩格斯也丝毫不容情,不容忍 。
5.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1)狄慈根
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布兰肯堡一个手工
制革匠之家。由于生活贫困,他只读到中学二年级就辍学在父亲的作坊里做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8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60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2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5 页。
⑥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第83—84,194—199 页等。
----------------------- Page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