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_12 周一良(现代)
工。但他求知欲极强,一边学艺一边自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广泛阅读了亚
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1842年10月至1843
年3月马克思任主编的《莱茵报》以及欧洲革命时期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
报》,对狄慈根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1852年,在科伦地方法院审判“科伦共产主义者同盟”案过程中,《共
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见诸报端。狄慈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这部文献。50年
代末,他又读了马克思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后来在给马克思的信中,他
称这部著作给了他极其丰富的新的真实的知识和教益。《资本论》第一卷出
版后,狄慈根不仅以最快的速度阅读了这部著作,而且于1868年初在莱比
锡《民主周刊》上发表了著名的评论——这是有关《资本论》的最早的书评
之一。
1868年,狄慈根把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人脑活动的本质》的部分书稿
寄给马克思请求指点。马克思对此十分重视和赏识,称它“包含着许多卓越
的思想,而且作为一个工人的独立思考的产物来说,甚至是令人惊叹的思

想。” 同时,还指出了手稿中术语的混乱、过多的重复等缺点,并把它寄
给恩格斯征求意见。狄慈根的另外两部主要著作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
论领域中的漫游》(1886)和《哲学的成果》(1887)。1888年4月15日,
狄慈根因心脏衰竭在美国芝加哥去世。
狄慈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有价值的贡献和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影响最大的思想,是最先明确提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论断,
并坚持把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中心。尽管在思想深
度方面,狄慈根远远比不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但他自觉地以实现马克思的哲
学夙愿为己任,立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全面系统地探讨认识论的尝试以及在
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具体化、系统化方面的尝试,对列宁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特别是在《哲
学笔记》中可以发现深刻的印记。
(2)拉法格
保尔·拉法格(1842—1911)是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法国工人
党的创始人之一。早年曾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院,其间积极从事反对君主
制、反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政治斗争,成为巴黎学生运动的著名领导人。1865
年初,拉法格参加了国际工人协会巴黎支部的活动。同年2月,他受巴黎支
部的委托到伦敦向国际的总委员会报告法国工人运动状况,从而首次会见了
马克思并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过,此时的拉法格还基本上是个蒲
鲁东主义者。
1866年3月,拉法格当选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委员。在马克思的耐
心帮助和直接教诲下,同时还通过认真研读《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 卷,第566—576 页。
----------------------- Page 109-----------------------
《资本论》等著作,他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克服了蒲鲁
东主义,成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1868年7月底,拉法格在伦敦圣巴托罗缪医院附属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
位。同年 10月离开伦敦回到巴黎。不久,他就完全放弃了医生的职业,全
心全意、毫无保留地投入法国的革命运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
播。虽然生活十分贫困,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还接二连三遭受各种不幸事件
的沉重打击,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献身于法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从而被列宁誉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最有天才、最渊博的传播者之一。”①
拉法格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1884)、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1895)、《财产的起源和进化》(1895)、《马
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1900)、《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
论》 (1909)、《认识问题》(1910)等。在这些著作中,他详尽、机智地
批判了先验论的不可知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的基本原理;在诸如脑力劳动者问题,垄断资本主义问题等方面,还提出了
不少富有独创性的精辟见解。此外,他还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运
用于对语言学、文学艺术、犯罪学、宗教和原始社会史的富有独创性的研究。
(3)梅林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德国工人运动的活动家、历史学家和政
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和理论家之一,也是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
梅林早年曾先后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从1869
年起,他以左翼资产阶级民主派刊物《未来》半月刊和《天平》月刊的撰稿
人和编辑的身份,开始他的文学、政论和哲学活动,同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
了漫长而不懈的斗争。70年代,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他的世界观开始从
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1886年,他担任柏林《人民报》主编,开始在报上
抨击反对社会主义者的“非常法”,保护受迫害的社会民主党人。1889年,
普鲁士政府查封了《人民报》,梅林本人不久也被解除了该报的工作。这促
使他在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真正开始认真、深入地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91年,梅林加入德国
社会民主党。并成为党的理论刊物 《新时代》杂志的编辑。从此,他把全部
心力都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动,奉献给了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梅林一生的理论活动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军事、艺术等范围极其广
泛的领域,著述甚丰,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莱辛传奇》(1893)及其附录
《论历史唯物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史》(1897)、《中世纪以来德国
① 《列宁全集》第17 卷,第286 页。
----------------------- Page 110-----------------------
史》 (1910)、《马克思传》(1919)等。恩格斯曾称赞《莱辛传奇》是一
部出色的作品:“令人鼓舞的是,二十年来唯物史观在年轻党员的作品中通
常只不过是响亮的词藻,现在终于开始得到恰当的应用——作为研究历史的

引线来应用。”而他的 《马克思传》则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第一部
优秀传记,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梅林的最主要贡献在于最先把马克思主义
哲学当作一部哲学思想通史来系统研究和阐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
科的创建,为后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的历史,做了大量奠基性
的工作。在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时,梅林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
理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同德国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传统,
同德国乃至世界工人运动的历史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清晰地阐明其历史根
源,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创造过程;他还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活动同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过程联系起来考察,出色地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统一的基本特点。
在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过程中,梅林反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持
教条主义的态度,认为:“只要把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当作模版来滥用……
它就会像一切历史观的模版一样导致到同样的颠倒是非,而且,就是把它正
确地作为方法来使用,也会随着使用者的才能和学历不同,或是随他们所处

理的材料来源的种类和方面的不同,而导致许多见解上的差异。”他强调,
唯物史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以最后真理为其终点的体系;它只是研究人

类发展过程的科学方法。”他还进一步指出唯物史观在马克思那里“不仅
是理论上的武器,而且也是实践的武器,他打算应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革命

行为的工具来把资产阶级社会改造成社会化了的人类”,梅林的这些思想,
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中并不多见。 (4)拉布里奥拉安东尼
奥·拉布里奥拉 (1843—1904)是意大利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个

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 ,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意大利的传播做出了奠
基性的贡献。
拉布里奥拉出身于富有自由民主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1861年进入意大
利当时最大的大学即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地研读了
历史上各位著名哲学家的原著以及黑格尔哲学。1870年,他取得那不勒斯乌
姆贝托亲王政法学院历史哲学副教授的职位。1873年底迁居罗马,次年被聘
为罗马大学教授。不久后,他开始接近并参加工人运动,从事工人教育,后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 卷,第310 页。
① 梅林: 《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74 页。
② 梅林: 《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25 页。
③ 梅林: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11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第183 页。
----------------------- Page 111-----------------------
来又开始在讲坛上宣传社会主义;哲学上则开始批判并力图超越黑格尔等唯
心主义哲学,开始向唯物史观转变。
1890年,拉布里奥拉将自己的两本书即《历史哲学问题》(1887)和《论
社会主义》(1889)寄赠给恩格斯,从而开始了他和恩格斯之间长达5年的
书信交往。1893年8月,他赴瑞士苏黎世出席第二国际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
工人代表大会,受到恩格斯接见,还同恩格斯进行了长时间交谈。这两件事
促使他最终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90年代,他为大学生开设了很多门阐
释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的课程,为在意大利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最主要著作有《纪念<共产党宣言〉》(1895)、《论
历史唯物主义》 (1896)、《社会主义与哲学》(1898)以及逝世后出版的
《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拉布里奥拉最主要的贡献是在深入研究马
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过程中,独创性地引入“社会心理学”这一范
畴,将其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从
而丰富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容。他还特别强调必须把唯物史观理解
为理论与方法相统一的科学,坚决反对以教条的、简单庸俗的或轻率的态度
对待和运用这一科学。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的思想,拉布里奥拉出作了独到、深刻的研究和阐发。因此,梅林称赞拉布
里奥拉“完全掌握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
和恩格斯事业的最杰出的继承者之一。”①
(5)普列汉诺夫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 (1856—1918)出生于俄罗斯一
个乡村贵族之家,早在学生时代就具有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75年,
他加入一个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革命团体“民粹派”的秘密组织,并很快
以其超凡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而在民粹派中崭露头角。1876年底,以他为首建
立了“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从而把民粹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民粹派领导的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活动接二连三地失败,1880年,
为躲避沙皇政府的通缉和追捕,普列汉诺夫被迫逃亡国外,同时开始系统深
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很快成了马克思的热烈崇拜者和坚定追随者。
1882年,普列汉诺夫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马克思亲自为该译本
写了序言。1883年,普列汉诺夫创建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

放社”,并写了被列宁誉为“俄国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的《社会主义
与政治斗争》一书。此后,他和他领导的“劳动解放社”陆续把马克思《关
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与资本》、《哲学的贫困》和恩格斯《费
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论
① 黄楠森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上册,第544 页。
① 《列宁全集》第4 卷,第252 页。
----------------------- Page 112-----------------------
俄国社会问题》等著作译成俄文,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俄国马克
思主义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89年,普列汉诺夫专程到伦敦拜会恩格斯。此后又经常与恩格斯通
信、互赠著作;恩格斯不仅热心指导和积极支持普列汉诺夫在第二国际的领
导工作,而且高度评价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1895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首次会见列宁。1903年,俄国第一个马
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党”正式建立,普列汉诺夫被选为党的中央机
关总委员会主席。1917年4月,他结束长达3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祖国,1918
年6月12日逝世。
普列汉诺夫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丰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最主要的
代表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1884)、
《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1891)、《唯物主义史论丛》 (1892—1893)、
《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1895)、《论唯物主义历史观》(1897)、《论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1898)等等。
作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不仅在批判民粹主义、
马赫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
在系统研究、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方面也做出了独特
的贡献。
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这部著作中,普列汉诺夫以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为基本准绳,通过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德
国古典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观的详尽考察和深刻分析,阐明了马克思
以前的历史观虽然在根本结论上是唯心的,但却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合理因
素,这些合理因素正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本素材。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就在于,“他完全从相反的方向去接近问题,他把人的天性看作是永远改变
着的历史运动的结果,而历史运动的原因在人之外。为了生存,人应该维持
自己的肌体,从他的周围的外间自然中摄取他所必需的物质。这种摄取需要
人对这个外间自然的一定的作用。于是‘在作用于外间自然时,人改变了自

己本身的天性’。”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真正的革命,最伟大的革命。”这一发现使“唯物主义哲学被提升为一个
完整的、首尾一贯的和彻底的世界观”,并把“唯心主义从它这个最后的避

难所中驱逐出去了。” 普列汉诺夫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
的世界观,它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历史;“无论是在自然界或是在历史方面,
①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 卷,第676 页。
② 同上书,第2 卷,第507、311、311 页。
③ 同上书,第2 卷,第507、311、311 页。
----------------------- Page 113-----------------------

这种世界观 ‘都是本质上辩证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仅仅是马克
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个部分。”⑤
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基础上,普列汉诺夫提出了著名的
“五项要素”公式,即“(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
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 ‘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
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①
普列汉诺夫的这一公式以及他对该公式的进一步阐释,坚持和体现了辩证法
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展示了社会结构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活生生的动态画面。
拉布里奥拉曾引入“社会心理学”这一中介范畴。普列汉诺夫高度评价
这一范畴的意义,不过他将其明确表述为“社会心理”,并首次把社会意识
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态,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
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
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

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 他还富有独创性地探讨了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
自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思想体系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规律及其
反作用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
普列汉诺夫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以往各种地
理环境学说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造,提出了科学的地理环境理论。他指出,

地理环境“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是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第一个推动力” 。地理环境不仅提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不仅是劳动
分工的自然基础,而且促进作为社会生产力之首要因素的人类自身的发展。
在阐述他的地理环境理论过程中,普列汉诺夫始终坚持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
本前提,强调地理环境是通过影响社会生产力而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的。他
还指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而转移的可
变量,并分别探讨了地理环境诸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表现。
与地理环境理论密切相关的是他的“社会人”的学说。他把社会人划分
为群众、阶级、政党和个人,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这部著作中,
特别对人的历史作用以及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作了系统深刻、严整、精湛
的研究和阐发。
此外,他还对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学说作了创造性发挥,提出狭义的生产
④ 同上书,第2 卷,第507、311、311 页。
①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 卷,第195 页。
②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 卷,第272 页。
①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 卷,第250 页。
②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 卷,第227 页。
----------------------- Page 114-----------------------
关系和广义的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学说。同时,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等领域,也都不乏精辟、独到的见解。因此列宁说:“不研究——正是研究
——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就不能成为一个觉悟的、真正的共产
主义者,因为这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③
----------------------- Page 115-----------------------
五、东方哲学
1.中国哲学
(1)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自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以及接踵而至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英、
法、德、俄、日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1895年至1898年间,以
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国家临亡在即和保国、保种、保教相号召。
多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在经济上发展和保护新兴民族工业;在政治上变封
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文化上废除
封建科举制度,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学,广译
西书,派人出国游学。与此同时,改良派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学会,出版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刊,刊译外国书报,宣传维
新变法,以图国家的独立、富强。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终于采纳改
良派的意见,下诏实行变法。9月21日,以那拉氏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
政变,捕杀“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皇帝,取消全部“新政”,康有为等
人逃亡海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宣告失败。
1900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最终被帝国
主义列强的血腥屠刀和清政府的欺骗出卖联合绞杀了。随之,八国联军攻入
北京,国家的首都惨遭侵略军蹂躏,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最后是丧权辱国
的《辛丑条约》的签订。血淋淋的事实终于使各阶层的不少人开始觉醒:维
新变法决难救亡图存;唯有诉诸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才能拯救中华民族。
世纪之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
渐增强。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之际,民族资产阶级(尤其是它的
中下阶层)的政治代表顺应历史潮流,登上政治舞台领导革命。1894年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
众政府”的口号,并相继在广州、惠州等地组织武装起义。1903年,蔡元培
等人发起组织了“光复会。”1904年,黄兴等人组织了“华兴会”。1905
年,在孙中山倡议下,这几个组织联合为“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提出民族、
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并创办《民报》,鼓吹革命。
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利用自己的报刊抨击
同盟会的纲领,大力宣传保皇立宪、维护帝制的主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派认识到:要推动革命,就必须从理论上击败改良派,肃清其影响。于是,
从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同改良派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总题目,
就要不要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即“革命”抑或“保皇”、要不要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即“民主立宪”抑或“君主立宪”、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即
“平均地权”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阵地是同盟会机关
----------------------- Page 116-----------------------
刊物《民报》和改良派的喉舌《新民丛报》,双方在海内外的20多种报刊
也都投入了论战。这场规模空前的论战既是两种政治观念的对垒,也是两种
哲学思想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
<1>革命进化论与庸俗进化论的冲突。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奉达尔文、斯
宾塞等人进化论为“世界之公理”。而且,改良派也承认政体同样是不断进
化的,声明并不反对将来实行民主共和制;但他们强调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
宪再到民主共和必须循序渐进、拾级而升。康有为认为:“进化有渐进,仁
民有渐进,爱物也有渐进,此皆圣人无可如何,欲骤变而未能者。” (《论
语注》)他以“生当乱世,道难躐等”为由,坚决反对革命,指责革命派倡
导革命是“一二文章好异求速之人,日读法、美之书,而不审中国之势,妄
为此说,此以四万万之人命为戏场也。”(《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
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他认为,革命必然会有流血破坏,因此不仅不利于
社会的进化,而且还会导致亡国:“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
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而同毙
耳。”(《法国革命史论》)康有为的得意弟子梁启超进一步论证其师的这
一观点:“欲为种族革命者,宜主专制而勿主其和;欲为政治革命者,宜以
要求勿以暴动。” (《开明专制论》)中国不容有三年以上之战乱,有之则
国必亡矣。”(同上)
针对改良派关于社会历史的进化只能渐进不可骤变、中国只能先实行开
明专制的观点,革命派进行了系统驳斥,揭露其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不知文
明之真价,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既有渐进也有骤变。今天的中国已经落后于
西方,因此必须奋发有为,积极猛进,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孙中山指出:“又
有谓各国皆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始共和,次序
井然,断难躐等;中国今日亦只可为君主立宪,不能躐等而为共和。此说亦
谬,于修筑铁路,可以知之矣。铁路之汽车,始极粗恶,继渐改良;中国而
修铁路也,将用其最初粗恶之汽车乎?抑用其最近改良之汽车乎?于此取
譬,是非然矣。”(《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因此,与改良派谴责革命针
锋相对,革命派热烈讴歌革命,认为革命是救人救世之圣药,“终古无革命,
则终古成长夜矣。” (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并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效
法18世纪法国大革命。
<2>批孔、革天与尊孔、天命的冲突。康有为在19世纪末曾提出托古改
制论,作为号召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戊戌变
法失败后,他却通过注释儒家经典来神化孔子,鼓吹复古,主张尊孔立教:
“人无教则为禽兽,故宜有教。孔子之教,不远人以为道,故不可离,既为
人身矣,莫宜于孔子之教。孔子之教何在?在六经。……孔教衰,人道废……
孔教毁,人道亡。”(《重印<新学伪经考>后序》)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揭露:
古代的圣贤言行没有什么可以效法;把孔子尊为“万古之师”,是完全违背
进化论的。革命派认为,孔学的实质是“忠君”,“至圣”二字,不过是历
----------------------- Page 117-----------------------
代的独夫民贼加给他的徽号。那些民贼为什么这样尊敬孔子呢?因为孔子专
门叫人忠君服从(《法古》、《童子世界》第三十一期)。值此瓜分豆剖之
际,中国人若再讲“忠君法古”就要亡国了。所以他们大声疾呼要“做现在
革命的 ‘圣贤’,不要做那忠君法古的‘圣贤’。”(同上)革命派对孔子
的批判是后来“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先声;他们把批孔同民主革
命的使命结合起来,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康有为在20世纪初撰写的《中庸注》和《论语注》中极力宣扬“天命”
论。他写道:“命者,天之所为。人当奉天,只有俟其驱使而已。”(《中
庸注》)不仅如此,他还由此论证说,中国目前只能诉诸改良以求得君主立
宪,因为这是天命的安排,无法用人力来改变;革命派倡导的革命是违背天
命的,因此决不可能成功。革命派在驳斥天命论时提出了“革天”说:“天
之不可以不革也。革天者,非天之所以为革也,有革之者在也。天革,而他
革乃可言矣。”(《革天》,《国民日报汇编》第一辑)他们一针见血地指
出,天命论不仅“阻人群之进步”,而且“贼人群之进步”,实质在于使人
丧失意志,“灭绝人道,废尽人事”(同上)。人类战胜禽兽、文明人战胜
野蛮人的事实表明,人在社会历史的进化中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拨乱反正,
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派甚至认为一切都是人创造的。因此他们热烈赞扬唐代刘禹锡、柳宗元
“人定胜天”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人定代天”的思想,因为根本就没有
所谓的“天”(《革天》),由此,他们热情歌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无神论,不仅要求在政治上效法法国大革命,而且要求在哲学上也向法国大
革命学习,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宣传同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结合起来,企
图用唯物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当然,他们所理解的唯物主义乃是机械唯物
主义。
<3>有关民众作用问题的冲突。改良派反对革命、反对把民主自由权利
交给人民的一条重要理由,就是认为人民群众是愚昧无知的群氓,认为当时
中国的国情是“民智未开”、“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康有为明确指
出:“若我中国万里地方之大,四万万人民之众,五千年国俗之旧,不独与
美迥绝不同,即较于法亦过之绝远。以中国之政俗人心,一旦乃欲超跃而直
人民主之世界,……其必不成而堕溺,乃必然也。” (《各南北美洲诸华商
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妄倡革命,不仅
民主自由不可得,而且必然引起暴民骚动,结果将是“洪水横流,不可向尔。
如醉迷药,如饮狂泉。”(同上)不仅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而且还会招致亡
国灭种。因此,他们咒骂革命派是“摭拾……唛喀(即马克思)等架空理想
之唾余,……以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翼赌徒、光棍,大盗、小偷、乞丐、
流氓、狱囚之悉为我用,惧赤眉、黄巾之不滋蔓而复从煽之。”(粱启超:
《开明专制论》)革命派在回击改良派的上述观点时,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
来论证历代专制王朝的覆灭“舍权贵纂位,藩镇跋扈,外族入侵之外,皆亡
----------------------- Page 118-----------------------
于人民之革命。”(《革命横议》,《民报》第三期)出身佣耕的陈胜,兴
于陇亩的刘秀,起自佃民的邓茂七等人,虽然他们所图的大业有的成功有的
失败,但都充分证明“中国之农夫,非不足以图大举。”(刘师培:《悲佃
篇》、《民报》第十五期)革命派指出,被世界各国推尊为英雄豪杰的华盛
顿、拿破仑,实际上只是当时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无名的华盛顿、拿破仑(即
民众)的代表;一个华盛顿、一个拿破仑的功业,正是源于百千万亿兆华盛
顿、拿破仑 (民众)的支持。“今日之中国,故非一华盛顿、一拿破仑所克
有事也。然必预制造无量无名之华盛顿、拿破仑其庶乎有济。”(邹容:《革
命军》)革命派的著名人士朱执信还明确把劳动大众规定为民主革命的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