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第3 页。
② 彭加勒:《最后的思想》,纽约1963 年版,第17—18 页。
----------------------- Page 62-----------------------
验为什么不能推翻它们。与几何学比较一下,几何学的基本命题,例如欧几
里得的公设,无非是些约定,要问它们是真还是假,正如问米突制是真还是
假,同样是没有道理的。”①
彭加勒指出,作为约定的公理或原理无所谓真假。所以 (例如)问欧几
里得几何学是否真实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这好比问:米突制是否比旧
度量制度更为正确;或者问:笛卡儿坐标是否比极坐标更正确。一种几何学
②
并不比另一种几何学更真实,它只能是更为方便。” 关于约定所依据的“方
便”,巴黎大学哲学史教授莱伊(1873—1940)在《现代哲学》一书中作过
如下解释:“物理学是关于实在事物的科学,尽管它竭力想用‘方便的’方
式去表达实在事物,但它所说明的总还是实在事物。 ‘方便’仅仅在表达的
手段上。智慧可以在寻求最大的方便的过程中改变这些手段,但在这些手段
背后隐藏着的是自然规律的 ‘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不是任凭智慧的自由意
愿所能建立的。相反地,它束缚着智慧,并使智慧的表达手段局限在狭窄的
③
范围内。”这也就是彭加勒所说的“方便”的涵义。
彭加勒强调约定是我们精神自由活动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约定是完
全任意或随心所欲的。这是因为,首先,科学原理是从科学事实提炼出来的,
而科学事实并不是科学家凭空创造的,它是由将未加工的事实翻译为某种专
门的科学语言而制作成的:“科学家并没有凭空创造科学事实,他用未加工
的事实制作科学的事实。因而,科学家不能自由而随意地制作科学事实。工
人不管如何有本领,他的自由度总是受到他所加工的原材料性质的限制。”
①其次,任何一个约定 (无论几何学的或力学的)都有其经验(实验)根源,
都必须反映物与物之间的现实关系,“经验固然让我们自由选择,然而又支
②
配我们的选择,帮助我们认识最方便的途径。” 因此,科学规则与游戏规
则是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可以随心所欲地约定,甚至可以采取完全相反的
约定;“与此不同,科学规则却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行动规则,需要附带说明
的是,至少就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不会成功。”③
彭加勒进一步指出,尽管科学原理具有约定的特征,但决不能由此把科
学归结为纯粹的约定。因为科学原理并不等于科学,科学并不能整个由科学
原理构成,例如当约定式的力学被孤立时,它就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所以
他尖锐地指出:“凡原理都是些伪装的定义与公约。不过,它们仍是由实验
的定律引出……有些哲学家未免推广得过分、过远了。他们以为原理就是全
①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巴黎1920 年版,第162—163 页。
②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第40 页。
③ 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483 页。
① 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巴黎1905 年版,第232 页。
②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第2 页。
③ 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巴黎1905 年版,第218 页。
----------------------- Page 63-----------------------
部科学,因此以为全部科学乃是公约的。这种荒谬的学说,即所谓唯名主义,
实在不值一谈。”①
彭加勒的约定论不仅对以爱因斯坦等人为代表的20世纪自然科学家的
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逻辑实证主义乃至语言分析哲学的发展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新黑格尔主义
新黑格尔主义不是一个具有统一观点的完整的学派,而是继承、发挥和
改造以黑格尔哲学为集大成的绝对唯心主义传统的各种思潮的总称。它的兴
起同欧美各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密切相关。垄断资产阶级
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自己当作国家和民族的化身,要求改造以强
调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为出发点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民意识,由强调个人
转向强调国家。正如美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先驱哈利斯(1835—1909)在其主
编的《思辨哲学杂志》发刊词中所说:“迄今为止,作为我们政府形式的基
础的观念,仅发展到它的本质阶段之一——脆弱的个人主义阶段上。在这个
阶段,国家的统一体被看作是外在的机构,似乎可以完全抛开,而代之以私
人或公司的事业。现在,我们达到了另一本质阶段的意识,每个人都承认他
的本质方面属于国家本身,公民的自由并不在于纯粹的任性,而在于在现行
法律中得到表现的生命的实现。对国家生命的这个新阶段需要细细加以领会
②
和理解。” 这样,推崇原子式个体的经验主义哲学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就难
以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的新需要,相反,实现整体和绝对的黑格尔哲学却十
分适合于论证这种新需要。于是,“复兴黑格尔”的呼声就在率先由自由资
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英国首先出现,并迅即在社会制度及哲学思想方
面与英国属于同一传统的美国引起反响,后来、又在德、意、法等国盛行。
新黑格尔主义者大都是通过研究、评述和解释黑格尔哲学的某些方面来
论证自己的理论,各人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等都不甚相同,有的新黑格尔
主义者甚至否认自己是黑格尔主义者。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许多共同性。
与拒斥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流派相反,新黑格尔主义者坚持把诸如世界
的终极实在、世界的本质等问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并力图沿黑格尔的道
路去说明世界。他们同黑格尔一样,以绝对的、统一的精神为实在。不过,
黑格尔是把理性的精神实在化,从而把精神发展视为理性的辩证发展,新黑
格尔主义者则是把非理性的精神实在化,从而把辩证法非理性化。在政治
上,他们大多主张国家高于个人,个人对整体权力要绝对服从。
新黑格尔主义思潮最早出现在英国。1865年,知识渊博、辩才过人的苏
①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第98 页。
② 转引自弗姆 (VergiliusFerm)编《哲学体系史》,1950 年英文版,第318 页。
----------------------- Page 64-----------------------
格兰人斯特林(1820—1909)发表英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解释黑格尔哲学的
巨著《黑格尔的秘密》。他在这部著作中把黑格尔对近代欧洲的贡献同亚里
士多德对古希腊的业绩相提并论,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一切具有
永恒智慧和永久精神价值的东西全都熔于一炉,用一种统一的眼光去观照天
地万物。斯特林因此被视为新黑格尔主义的先驱,但打破经验论哲学一统英
国思想界的局面,使新黑格尔主义在英国立足的则是牛津大学教授格林
(1836—1882)以及凯尔德兄弟(1835—1908,1820—1898)等人。格林是
穆勒在牛津大学的劲敌,他对一直雄霸英国哲学界的传统经验论作了猛烈批
判,认为它把知识还原为孤立、分散的原子式的知觉,忽视理智的作用,因
此不能解释知识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有可能整理经验,乃是因为实在本身
就是一个秩序井然、相互关联的系统,这样一种系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
永恒地尽善尽美的意识,即绝对精神。所以他要求以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
尔哲学取代经验论哲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格林反对穆勒、斯宾塞等人用自
然科学方法解释道德生活的倾向,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儿,而且还具有超
自然的精神原则(自我意识),正是后者使人可能具有道德。在政治上,格
林主张个人同社会、国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双方并不具同等地
位:个人无论在道德上或政治上都必须对社会、国家尽义务,都必须服从和
遵守道德规范、戒律以及各种法律。在他看来,无限表现在有限之中,自我
本身的善唯有与社会上其他人发生关系时,即通过公共的法律、风俗习惯以
及种种制度和机构才能得以实现。
格林去世之时(1882年),新黑格尔主义已在英国全面形成。在此后三
四十年间,新黑格尔主义者把持了各主要大学的哲学讲坛,其中影响最大、
声望最高的是牛津大学麦尔顿学院研究员布拉德雷。影响稍逊于他的鲍桑葵
(1848—1923)也是一位重要的首领人物。后者先是受教于格林,后与布拉
德雷相互影响,尊称布拉德雷为自己的老师。剑桥大学的麦克塔格特(1866
—1925)作为黑格尔著作的注释者,也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迅即在美国引起反响:60年代出现了以新英格兰人哈
利斯 (1835—1909)、犹太血统的德国移民布罗克迈尔(1826—1906)等人
为代表的以翻译、介绍和研究黑格尔哲学为宗旨的“圣路易学派”。该学派
出版《思辨哲学杂志》,刊载研究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论著,选
登德国哲学论著的译文,影响很大。该学派还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解释美国
的命运,如把美国内战解释为一种悲剧性的必然性,认为南方抽象的权利与
北方抽象的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势必孕育出一种新的、在伦理学上是具体的
国家意识。该学派还特别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
的各种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与此同时,该学派还很注重用理论去影响实践,
指导行动。不过,美国新黑格尔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要数哈佛大学教授罗伊
斯 (1855—1916)。他学识渊博,颇多创见,特别是对观念的意义以及整体
与部分、绝对与相对、社会与个人等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探究。
----------------------- Page 65-----------------------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衰落同它的崛起一样显得很突然。20世纪初,英国
传统的经验主义经过摩尔(1873—1958)和罗素(1872—1970)等人的努力,
以逻辑经验主义的新形式再度复兴。他们对布拉德雷,更广义地说是对新黑
格尔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前提发起了强大攻势,结果导致新黑格尔主义在
英国迅速衰落。在美国,由皮尔士开创的、以詹姆斯和杜威力最主要代表的
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使美国的新黑格尔主义相形失色。第一次世界大战
初期,人们普遍地把普鲁士国家主义同黑格尔的政治理论等同起来的倾向,
更是加剧了英美思想界的戏剧性变化。当时,有不少人,特别是英国人把血
淋淋的战争归结为黑格尔国家理论所造成的,因而斥责黑格尔学说是一种充
满谬论和邪恶的学说。
20世纪初,新黑格尔主义又在德、意兴起。在德国,先是文德尔班、那
托尔普、卡西尔等一批新康德主义者转向新黑格尔主义;20年代后又出现了
以克罗纳(1884—1974)、格罗克纳(1896—)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黑格
尔主义者。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克罗齐和金蒂雷 (1875—
1944),后者直接用其哲学为法西斯作论证,并出任墨索里尼政府的教育部
长,战后被处决。
法国新黑格尔主义思潮直到2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其形式很独特:用
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来解释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
法),并以此来反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华
尔(1888—1974)、伊波利特(1907—1968)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其它哲学流派相比,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已越来
越小。
就理论形态的代表性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言,布拉德雷与克罗齐是新
黑格尔主义众多支派中较为突出的。
(1)布拉德雷的哲学思想
弗兰西斯·布拉德雷(1846—1924)出生于布吕诺克郡一个牧师家庭。
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自1870年起任牛津大学麦尔顿学院研究员,直到逝
世。他的一生近乎隐居,专事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研究》(1876)、
《逻辑原理》(1883)、《现象与实在》(1893)、《真理与实在论文集》
(1914)等。这些著作不仅使他被公认为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领袖,而且为
他赢得了巨大的社会荣誉,晚年还获英王授予的功勋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
第一位享此殊荣的哲学家。
①现象与实在。布拉德雷的全部“形而上学”都是围绕思维与实在这一
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终极实在的学说,它的任务就是
要努力达到对实在的完整而非片断、具体而非抽象的把握。实在就是“绝
①
对”,绝对是唯一的实在。绝对的“标准”是自相一贯,换言之,凡自相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牛津1897 年英文版,第136 页。
----------------------- Page 66-----------------------
矛盾的东西决不是实在,而只能是现象。因此,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并非实
在,而仅为现象,诸如物质、空间、时间、运动、因果乃至康德的自在之物,
都包含矛盾,因而都不是实在。布拉德雷对“绝对”的解释颇类似于黑格尔
的观点,即认为绝对的实在性就在于其精神性:“在精神之外,没有也不能
②
有任何实在;精神性越多的东西,就越具有真理性。”但对于“绝对”的
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他又不同于黑格尔。这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黑格
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布拉德雷的绝对指的是知觉经验:“绝
对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无非是知觉经验。因此它是一种唯一的无所不包的
③
经验,其中和谐地包容着各种不同的局部。” 它不是个体的经验,而是普
遍的、客观的绝对经验;第二,黑格尔关于绝对的思想充满理性主义色彩,
布拉德雷关于绝对的论述则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他的绝对经验不仅包含通
过感觉得到的经验,而且包含情感意志、本能体验,后者更为重要。所以他
说:“我们必须相信,实在是满足我们的全部存在的。我们的各种要求——
追求真理和生命的要求,以及追求美和善的要求——必定全部都得到满足。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完备之大成必定就是经验……宇宙的每一成分,感觉、
情感、思想和意志,必定都包括在唯一的、无所不包的知觉之中。”④
布拉德雷把知觉经验分为直接经验、相对经验和绝对经验,这也是精神
发展的三个阶段。直接经验是精神发展的最低阶段,是混沌的“低于关系的
经验”,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不包含矛盾因而是真实的,它为认识提供
了积极的基础。相对经验是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思想阶段,有了主体与客
体、现象与实在之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外在关系,所以称“处于关
系中的经验”。此时,人们企图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形式去认
识实在,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思维总是关系性的,而关系范畴则是自相矛
盾的,A与B若有关系C,则C在AB中或在AB外。若C在AB中,则A与B
就是同一的,无所谓关系;若C在AB外,则它必须通过另一关系D同AB发
生关系,而D同A、B、C发生关系又须通过另一关系E,如此以至无穷,A
与B的关系永远无法确定。可见,关系概念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常识和科
学关于世界的概念都是以关系概念为基础的,“凡以关系与关系者形式而进
①
行的关系式的思想方法,得到的必然是现象知识而非真理。” 显然,布拉
德雷把发生关系的事物同它们间的关系混为一谈了。
绝对经验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超越了一切关系或矛盾而达到无矛
盾的、自身一贯同时又无所不包的和谐整体。它作为唯一的实在是具体的,
是“彼”(那)与“何”(是什么)的统一。显然,思想不可能达到实在。
②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552 页。
③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146—147 页。
④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转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及哲学论著选辑》第109 页。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33 页。
----------------------- Page 67-----------------------
因为思想的本质是分析而非综合,是使“彼”与“何”分离,使存在与内容
分离;思想永远在观念中进行,所以只能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布拉德雷认
为,不仅思想不能达到实在,而且实践意志和审美观念也不能达到实在。因
为,实践意志包含某种时间关系,即现实与将要发生的应当的存在;审美观
念似乎“超越了观念与存在的对立,克服并高出于关系的
①
意识” ,但美不能独立自存,它蕴含快感,依赖于某一自我的心灵,
而自我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总之,真善美、知情意等等都不可能达到实在。
要达到实在就须超越思想,超越价值和美,诉诸直觉和本能体验。
②伦理学。在伦理学领域,布拉德雷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盛行于英国的功
利主义伦理学,以精辟有力的分析,从理论上宣判了快乐论的死刑。他认为,
快乐乃是情感的代名词,故与情感一样是旋生旋灭的,因此,把快乐作为人
生唯一目的乃是错误的。快乐论中的功利主义有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原则,但实际上,按照这一原则,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正当的。
布拉德雷认为,道德不能有它本身以外的目的,而只能以本身为目的。
快乐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未把道德当目的,反而把它降低成实现快乐的手
段。道德以本身为目的,但这是一个怎样的目的呢?布拉德雷答曰“自我实
现”。这里说的“自我”既不是我的某一特殊状态或各种状态的总和,也不
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而是一个全体。“自我实现”不仅是实现一个自我,而
且是实现自我为一全体。他强调,纯粹的个体只是一个抽象或虚构,事实上
并不存在。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全体 (社会、国家)而有其真实存在;
我一生下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某一家庭、社会、国家的分子。所以我们只
能实现自我为一全体。
固然有比国家更大的全体,但在现存人类组织中,国家是一个较大的全
体。自我当在国家的全体中而求其实现。国家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是伦理的
有机体。我们不能没有它,不能不尊敬它爱护它,不能不把它的事当作自己
的事。我所要实现的,就是认识我在国家中的地位而尽我应尽的责任。这种
伦理学延伸到政治学,就是国家至上主义。
(2)克罗齐的哲学思想
贝内戴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最著名代表。
他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在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后
就学于罗马大学。他最早的学术兴趣是研究那不勒斯地方史,因受历史学家
维柯著作的影响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博览群书,受意大
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拉布里奥拉等人的影响,研究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
学说,并发表过一系列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文章。1902年,他创办著
名的《批评》杂志,这成了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着手建立自
己的精神哲学体系。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是四卷本的《精神哲学》,其中包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410 页。
----------------------- Page 68-----------------------
括《作为表现科学和语言学的美学》(1902)、《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
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作为理论和历史的史学》
(1914)。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1907)、
《美学原理》(1910)、《伦理和政治》(1931)、《史学与道德理论》(1950)、
《黑格尔研究与哲学解说》(1952)等。
克罗齐一生热衷于政治,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代表。1910年当选
为参议员,1920年到1921年任教育部长。他曾对法西斯主义抱有幻想,但
当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实行法西斯专政时,他又成了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
者,因而被撤去部长职务,并被意大利科学院除名。此时,他的朋友,另一
位著名的黑格尔主义者金蒂雷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克罗齐遂与其公开决
裂。战后,他曾一度入阁,任不管部长。1952年11月在那不勒斯逝世。
克罗齐承袭黑格尔绝对精神学说的基本观点,同时又批判黑格尔把一部
分精神划给自然界,承认作为绝对观念外化的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的观点是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尽管他有时也承认精神以外有“单纯物质”,但他认为
它没有任何规定性因而不是真实的,只是精神的假设,作为直觉以下的一个
①
界线 。在克罗齐看来,精神是唯一的实在,一切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无不
是精神的产物,因此除了精神哲学,没有其他哲学。精神活动具有理论和实
践两种形式,前者包括直觉 (求美)和概念(求真)两阶段,后者包括经济
(求利)和伦理(求善)两阶段。相应地,哲学分为美学、逻辑学、经济学
和伦理学,这四部分构成克罗齐精神 哲学体系。
美学是关于直觉知识的科学。直觉是精神的基本活动,是精神的情感方
面的形象、个别的表现,直党中的一切都是原始、纯粹的,其规定性没有任
何反思的成份。“直觉等于表现”是克罗齐美学的基本公式。它表明,在直
觉中,表现者和被表现者是融为一体的;任何直觉活动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
动。由于人人都有直觉,都能表现,因此人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在逻辑学中,
他把概念区分为“纯粹概念”和“虚假概念”两类。他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
的概念属于虚假概念,它们只是纯粹工具性的方便的假设,只具使用价值,
没有真理性;而他的逻辑学则是关于纯粹概念的科学。纯粹概念是体现精神
的真理性的概念,它们源于直觉,所以包含直觉的性质。直觉是个别性的,
概念则具有普遍性;但概念的普遍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精神的实践活动中,经济相应于直觉,以人的特殊的个别利益为目
标,表现为效用,并形成政治的实质。伦理相应于概念,以人的普遍的社会
利益为目标。正如直觉不依赖概念,而概念却依赖直觉一样,可以有与道德
无关的经济行为,却不可能有与利益无关的道德行为。从私利出发的经济行
为尽管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但精神必然由经济水平发展到道德水平。如果
停留在经济水平上,人与人的关系就像霍布斯所说的狼与狼的关系;而在道
① 参阅克罗齐《美学原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12 页。
----------------------- Page 69-----------------------
德水平上,既在一定范围内承认私利的合理性,同时又遏制它无限膨胀损害
他人利益、从而损害整个精神,这正是道德责任所在。
克罗齐认为,精神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辩证法;但精神发展的辩证法
并非如黑格尔所说的矛盾的辩证法,而是差异的辩证法。黑格尔只承认矛盾
的辩证法而看不到差异的辩证法,并把前者当作唯一的辩证法应用于一切领
域。他认为,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差异概念与对立概念混同起来,由
此把对立统一当作是普遍存在。在黑格尔“正、反、合”的发展公式中,“正”
和“反”相对于“合”而言乃是虚假的、抽象的和无独立性的。克罗齐则认
为,直觉、概念、经济、伦理这四种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而是
彼此相异,它们虽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后者包含前者,但却都是独立
的、具体的和真实的。例如,直觉是概念的基础,概念包含直觉且高于直觉,
但不能因此把直觉降为概念的一个环节,取消其自身的独立性、具体性和真
实性。概念与经济、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也是如此。总之,各种相异事物之间
都不能应用对立统一原则,而只能应用差异统一原则,“辩证法无非就是差
异原则本身。”①
克罗齐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运动论,肯定世界处于永恒的环形运动中。
但他否定对立统一规律,结果又往往倒向形而上学。
在克罗齐哲学体系中,历史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作
“绝对历史主义”,认为哲学等于历史:哲学不过是精神的发展史而已。哲
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学问,历史学同样以精神活动为对象。精神总是现实
的,故历史也总是现实的。由此,克罗齐必然得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结
①
论:“当代性并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而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
人们在分析、理解、估价历史事件时,总是依照自己的精神,基于生活发展
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死的历史重新复活,使过去再次成为现在。因此,
克罗齐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断言“历史像诗一样,像道德意识一样,没有规
律。”②
3.结构主义与分析哲学先驱的哲学思想
(1)结构主义先驱索绪尔的哲学思想
现代西方各个哲学流派一般都是由持大致相似的哲学观点和哲学立场
的一批职业哲学家所构成的。但结构主义则与此不同,它是由分别从事语言
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研究的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运用共同
的方法所形成的学派。因此,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而是由
① 克罗齐:《历史和编年史》,转引自《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丛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94 页。
② 克罗齐:《史学与道德理论》,第91 页。
----------------------- Page 70-----------------------
运用共同的研究方法即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
结构主义方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要地表述为:第一,倡导符号化、模型
化。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
一种方法。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在这里,它首先
①
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在结构主义者看来,
实际事物表现为复杂的符号关系,因此必须把对事物的研究从传统的观察描
述推进到用模型表现其整体结构,表现其结构式的联结。第二,注重“分割”
和“编配”。分割就是最大限度地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或单元;
编配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把分解出来的部分或单元重新组合,以再现
对象的内部结构。分割为编配服务;编配不是被动的反映、摹写或复写,而
是积极、真实的创新。第三,重视探寻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者把结构分为表
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认为对事物的研究不仅应该揭示可以观察到的表层结
构,而且应该进一步探寻各种表层结构所共同依附的、具有支配作用的深层
结构。深层结构是先天的合逻辑、合理性的结构能力的产物,是人的心灵无
意识地投射于对象之中的。第四,强调整体与关系。结构主义者认为,对象
之间以及对象内部诸元素之间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只有说明关系,
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正如英国哲学家迈克尔·莱恩所说,结构主义
者“坚持只有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
方法的本质和它的基本信条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元素的关系的复
②
杂网络,而不研究一个整体的诸元素。”在结构主义者看来,整体并不是
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相反,一切部分的性质都是由整体的结构关系所决定
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认识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在社会历史观上,他们反对传统的主体性观点,主张把主体范畴当作令人讨
厌的宠儿予以抛弃,或者说,把它消解于客观化的、无个性和无意识的结构
中。所以,对结构主义者来说,世界“不是在一个个性的、历史过程的、多
多少少是自由决定的、视野敞开的世界里,而是在一个规则的世界里,一个
被看成一份音乐总谱 (列维-斯特劳斯语)的世界里,或者一个符号阵列中
①
(拉康语)。”第五,以共时性取代历时性。历时性是从事物形成和发展
的过程来研究一个事物,共时性则是从事物一个时间内的横断面来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者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试图以此来发现永恒不变的结构规
律。
结构主义的方法源于语言学。正如法国哲学家利科尔所说:“我们知道,
① 转引自陈元晖《论冯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86 页。
② 迈克尔·莱恩:《结构主义入门》,转引自《外国哲学资料》第四辑,商务印书馆1978 年版,第174—175
页。
① 布洛克曼: 《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4 页。
----------------------- Page 71-----------------------
②
结构主义是把语言学模式应用于人类学和一般人文科学。” 瑞士著名语言
学家索绪尔被公认为是结构主义的先驱。
斐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早年除在自己的祖国瑞士接受教育
外,还曾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求学。大学毕业后,曾到法国高等研
究学院讲授语言学。 1891年应召回瑞士日内瓦大学讲授语言学。1906年
起主持日内瓦大学的印欧语法讲座,后来人们所公认的导致语言学发生重大
变革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就是在该讲座中提出来的。索绪尔逝世后,他
的学生根据他前后9次所作的关于印欧语法讲座的笔记整理并出版了《普通
语言学教程》 (1915)。
19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是比较语言学,其特点是注重语言的历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