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_6 周一良(现代)

把倾向看作是一种开始的方向变化,那一切实在就是货币。” 生命冲动作
为纯粹的活动、倾向,不可能有任何相对的静止和稳定 (在柏格森看来,相
对就意味着假象),不可能有任何间断性,它只能是一种纯粹的流动:“这
是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它不借可以标出的力量而流向一个不能确定的
方向。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称它为一条河流,而且这条河流只是流动。”

(2)时间与自我
柏格森认为,科学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当作同一层次的东西对待,把空间
理解为无限可分的,可计量的外在的对象,并借助空间的符号来测量和表达
时间,赋予时间以抽象的统一性,使之成为一种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这种
做法固然对人类实际生活颇为实用,但却牺牲了“真正的时间”。更有甚者,
传统哲学竟然也模仿实证科学的方法,以空间的观念看待世界,用空间的语
言讨论时间,结果把蕴藏在知识构成的世界内部的最深沉、最富生气的真正
实在降低成了外部空间对象,并由此引出了哲学史上无数错综复杂的纷争。
①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29、28 页。
①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29、28 页。
----------------------- Page 52-----------------------
作为通晓当时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哲学家,柏格森并不否认科学对人类
所特有的伟大的意义。但同时,他一再强调哲学决不能以实证科学的方法为
方法,以实证科学的对象为对象;哲学的对象应当是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
延”。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真正的时间之流;没有时间也就是没有生命。正是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真正的时间不掺杂丝毫空间要素
因而同数量无关,它是内在的、心理的、不可分割的、纯质的变化流。因此,
用科学,理智的方法去分析、解释、定义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延,必然会远
离它的真相,它只在精神对精神的直接洞察中,亦即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
觉才能把握。
“自我”可以区分为与环境有关的自我以及通过内省达到的内在状态的
自我。前者是处在空间里的表面的自我,是实证科学的对象;后者则是处在
真正的时间里的真正的自我,因而也即是绵延。真正的自我并非固定不变的
实体,自我的意识状态也是活生生的,不可分割并不停变化着的流:“状态

本身只不过是变化。” 其中的每一个意识状态都是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有
机统一性的境界,都是承继和包括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同时又蕴蓄着下
一个新的意识状态的产生;一面是结束,一面又是开始,中间没有过渡,每
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中。这就是真正的自我,纯粹的绵延,
它具有本原性,创造性、新奇性,它是百音共振、万灯辉映,五彩缤纷但又
不可名状的。例如,像爱、恨之类强烈的情感发生时,心中往往是千头万绪
纠结在一起,没有明确的轮廓和分界,没有内外的关系,但却都彼此息息相
关,联成一个情绪网。事后若从空间出发,用理性概念或逻辑方法对其进行
冷静的分析、归类、陈述,不可名状的有名了,得到了原来没有的科学知识,
但这却是静止僵死的东西,远离了生气勃勃、健行不息的实在。柏格森的这
一思想,后来被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继承,并发展为
著名的“意识流”学说。
(3)理智与直觉
柏格森肯定理智对人类生活是不可缺少的:“理智,就它最初的特征来
看,它是制造人为对象的官能,尤其是制造工具的官能,是不定地变化制造

活动的官能。” 因此,它在人类认识、适应乃至改造环境的活动中具有重
要意义。但是,理智具有社会功利性,是为满足人们的实际利益服务的,它
“并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站到某一方面去,是为了获利,简单地说,

是为了满足一种利益。” 这样一来,它所得到的知识就成了相对的,无法

达到实在,“从实在的东西中漏掉了作为实在的东西的本质的东西。”同
①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1911 年纽约英文版,第1 页。
①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第139 页。
②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18 页。
③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130、30、8 — 9 页。
----------------------- Page 53-----------------------
时,理智的认识形式和认识方法具有抽象性和固定性:“它一方面是借僵固
的知觉来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借稳定的概念来进行活动。它从不动的东西

出发,把运动只感知和表达为一种不动性的函项。”因此它只适用于由机
械性统治的静止、僵化和没有个性的世界,对于以绵延为本质的生命,却只
能在其周围打转,所以他说,理智给予人们的“永远不过是对象的一种人工
构造,它们只能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某些一般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个
性的方面。以为我们借助它们可以把握实在,那是枉然的;它们所提供给我
们的不过是实在的阴影而已!”⑤
柏格森认为,要达到绝对的实在,必须而且只能诉诸直觉。哲学与科学
可以而且应当统一,但这只能是在直觉基础上的统一:“科学和形而上学在
直觉中结合起来了。一种真正直觉的哲学必能实现科学和哲学的这种渴望已
久的统一。”⑥
他对直觉的解释是:“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
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

合。” “我所说的直觉乃是指那种已经脱离利害关系的、有自我意识的、
能够反省它的对象并无限扩展对象的本能。”②
这表明,首先,直觉就是直接意识,是能够朝向事物的内在生命的真实
运动。所以在直觉中,“我将不再从我们所处的外部来了解运动,而是从运

动所在的地方,从内部,事实上就是从运动本身之中来了解运动。”其次,
直觉不依赖感性、理性与实践,摒除一切概念、判断、推理乃至语言符号,
不带丝毫的社会功利性,它只与时间有关,是当下的内心体验,是心灵对心
灵的直接注视。所以直觉需要意志的努力,这种努力使人的心灵违背理性思
维的习惯方向。最后,直觉并不是康德式的神秘的自在之物,而是一种本能
——在柏格森看来,本能同生命冲动向上喷发的方向一致,凡有生命之处就
有直觉意识。因此,只要我们能冲决理智的遮蔽,就能凭借直觉把握生命,
达到绝对的领域。
直觉的产生同记忆有关。在《物质与记忆》一书中,柏格森指出,记忆
不来源于物质,其理由是记忆与感觉是两回事。感觉到的对象有体积、占空
间、可计量,所以是来自物质的。但记忆的物质却完全不同,它是潜在的、
不自觉的,因此与物质绝不相干。记忆与大脑的关系有如衣服与钩子的关
系,钩子只有一个,挂上去的衣服却可增可减,也可变换;钩子坏了,衣服
④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30、30、8 — 9 页。
⑤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30、30、8 — 9 页。
⑥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33、3 — 4 页。
①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33,3 — 4 页。
②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第176 页。
③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第1 — 2页。
----------------------- Page 54-----------------------
并不会因此毁灭。由此出发,他提出了灵魂不灭的观点。
记忆与知觉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任何知觉的丰富和完整都离不开记忆。
在记忆中,过去和现在息息相关,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我们面对某个
事物时,保存在记忆里的千百往事与当前的经验彼此渗透,共冶于一炉,最
后凝成一线单一的直觉,在刹那间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完整意识。
贬低理性,尊崇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中不少观点
的确颇为深刻。但是,他视理智是实用的、视理智的认识形式和认识方法是
绝对静止僵固的观点等等,则是极为偏颇,经不起深究的。
----------------------- Page 55-----------------------
三、欧美哲学
1.马赫主义
19世纪是科学以空前未有的速度长足发展的世纪,诸如能量守恒定律、
气体动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原理、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等重大成果,
都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特征,动摇了机械自然观。19世纪
末,科学,尤其是物理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对从经典力学出发去解释
自然现象的传统构成了致命威胁。
面对危机与挑战,多数科学家仍坚持把力学当作科学的基础,当作解释
一切自然现象的出发点。还有一些科学家则对力学方法失去信心,主张回到
中世纪的“机体论”中去寻找可以真正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两种倾向都不利
于科学的发展。要在危机中挽救科学,就迫切需要重新考察经典力学的概念
体系,在科学领域中引起一种认识论的转变,建立一种新的认识方法。
马赫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和
追随者马赫、阿芬那留斯、彭加勒、毕尔生(1857—1936)、迪昂(1861—
1916)等大多都是科学家。他们意在对一切自然现象作出能够为自然科学家
所接受的统一的科学解释。为达此目的,他们反对超验的“形而上学”,既
采纳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认识路线,也汲取孔德、斯宾塞等实证主义者的思
想,同时又拒绝这些哲学家思想中的“形而上学”残余,把哲学归结为科学
的认识论,因而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20世纪初,在弗兰克(1884—1966)、希尔伯特(1862—1943)、克莱
因(1849—1925)、爱因斯坦(1879—1955)等著名科学家的推动下,维也
纳、柏林等地相继组织成立了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协会,出版专门的哲学
杂志;马赫主义的影响迅速遍及英、法、意、美等国。同时,它还传入俄国,
经过民粹派分子切尔诺夫、社会民主党人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尤什凯维
奇等人的推波助澜,变成了一股“修正”马克思主义、腐蚀工人运动的思潮。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马赫主义进
行了激烈的批判。
(1)马赫的哲学思想
恩斯特·马赫(1838—1916)出生于奥地利边境摩拉维亚的契尔里兹。
父亲是个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自由思想的家庭教师;母亲爱好音乐、绘画和
诗歌,温文尔雅,富有艺术气质。马赫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
双亲为他提供的自由环境及言传身教,培育了他不受约束的、批判的、顽强
的科学好奇心和怀疑主义。10岁那年,马赫被送入一所教会学校,但校方认
为他“没有天赋”,父亲只好把他带回家,亲自给他讲授中小学课程。15岁
那年,马赫进入一所公立中学六年级学习;同年,他从父亲的丰富藏书中如
饥似渴地读完了康德的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从中受到极大启发,这种启
----------------------- Page 56-----------------------
发也引导他对力学进行历史的批判的研究。中学毕业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
攻读数学、物理学和哲学。1860年,马赫通过大学考试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做了几年家庭教师和大学编外讲师后,于1864年进格拉茨大学开设数学
和物理学讲座,同时从事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了著名的“马赫带”现象,
并提出了心理的格式塔性质。1867—1895年,他担任布拉格大学实验物理学
教授,不仅以其非凡的研究赢得了“辉煌的实验家”的荣誉,而且对经典物
理学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这种批判后来直接启发了爱因斯坦
以及一大批对量子力学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1895年,维也纳大学专门为
他设立了一个“归纳科学的历史和理论”的讲座,因此马赫也是世界上第一
位科学哲学教授。1898年,他因中风而半身瘫痪。1901年退休后一边继续
从事科研,一边参加同情工人的政治活动:与工人并肩游行,支持工人的业
余教育,捐款给社会民主党的《工人报》,写文章反对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的
反动行为,等等。 1916年2月19日,在德国逝世。
马赫的主要著作有:《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2,其中至少
有一半是科学哲学的内容)、《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 (1883,他
最重要的科学史著作)、《感觉的分析》(1886,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
《认识和谬误》(1905,科学哲学讲演汇编)。
<1>要素论。爱因斯坦曾十分准确地将马赫研究哲学的目的概括为试图

建立一种能把科学的各个部门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马赫认为,要统一科学,就必须寻找一种在所有科学领域内都能坚持的
概念,这种概念不能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讨论的“物质”、“精神”、“生
命”、“集体心灵”等东西,因为这些语词无法化归为同一名词,无法对自
然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而且还会走向引起思想紊乱的二元论。为此,他提
出了“要素”论: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分解为要素,它们同时也是心理世界的
要素。要素是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既不指物质的实体也不
指精神的实体,而只是一种函数关系。它们只有在一定的依存关系中存在,
才成为心理的东西或物理的东西。全部自然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和描述这种
关系。
统一的世界要索可分为三类,用字母表示就是:ABC……、KLM……、
----------------------- Page 57-----------------------
物质与精神、世界与自我、内部与外部等等之间的对立,因为这些对立只不
过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不完全表示。
马赫常常用“感觉”表示“要素”,但他特别强调:“凡是把‘感觉’、
‘感觉的复合体’这两个名词和‘要素’、‘要素的复合体’这两个名词同
时并用,或是用前者来代替后者的地方,读者必须经常记住,只有在这里所
指的联系或关系中,只有在这里所指的函数的依存关系中,要素才是感
觉。”①
从要素论出发,马赫批判了经典力学的自然观,尤其是牛顿时空观,认
为空间是加速度和相互规定的一种媒质;时间则是从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变化
中得出的一种抽象;并不存在同物质无关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爱因斯坦

认为这些批判性工作为相对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
<2>函数关系论。马赫的目标既然是统一科学,对一切自然现象作出统
一的解释,因此必须解决物理现象被因果性支配而生物现象却被目的性支
配的矛盾。
通过历史的考察,马赫认为,因果性和目的性的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
对作用因和终极因 (动力因和目的因)的区别,而这两个概念又渊源于万物
有神论的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物理过程方面,由于它的可计算性和极
其简单性,万物有神论逐渐被排除出去。生物现象比物理现象复杂得多,仅
仅按照因果关系无法解释,但却可以按照目的性作出解释。但是,科学的两
个领域,一个作因果性的了解,另一个作目的论的了解,这是不合理的。目
的性概念占支配地位的生物领域同样保留着因果原则,这一原则之所以不能
像在物理领域那样有效,无非是由于生物现象间的联系不像物理现象那样简
单。尽管迄今为止的研究尚无法证明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统一,但随着科学的
发展,这种统一终将会得到证明,万物有神论的幽灵终将被逐出生物领域,
亦即,生物现象最终也可用因果性来解释。
马赫基本上同意休谟对因果性的解释,但他主张用数学的函数关系代替
因果关系:世界既然是由要素以及要素的复合的不同联系或相互依存关系构
成的,那就理所当然可以用函数来描述要素的各种依存关系。而且,“函数
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原因概念的不

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因此它能够克服旧因果观在生物领域遇到
的困难,使不同领域的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都能得到精确描述,从而达到统
一科学的目标。
<3>思维经济原则。马赫以生物进化论为依据,提出思维经济原则作为
他的科学方法论。这条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花费尽可能少的思维,获得尽
① 马赫:《感觉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12 页。
② 参阅《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第86 页。
① 马赫:《感觉的分析》,第73 页。
----------------------- Page 58-----------------------
可能多的成效。实现思维经济原则的途径是:选择适合于问题的正确方法,
由经验抽象出概念并正确地运用数学描述。
马赫认为,神学理论就是通过经验事实在思维中的摹写和表现来代替和
节省经验。理论能代替的经验事实越多,就越符合思维经济原则;我们对经
验事实的摹写或描述越简单,则对所摹写的对象的认识越深入越完善,对科
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因此,简单性和经济性是评价科学理论的主要标
准,也是思维经济原则的主要内容。
马赫指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经济的性质。记忆比直接经验更方
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手段;数学和化学符号、数的运算方法、音符等
等都表现了普遍、概括性质和较高的适应能力;一切自然规律都是对经验事
实的经济描述,给人以简单扼要的指向。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反对“形而上学”的武器。在他看来,诸如本质、
实体,自在之物、灵魂、上帝等等不能还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的东西,对
科学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不符合思维经济原则,只会阻碍统一科学的事业,
所以应当将它们排除掉。这些思想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具有相当
的积极意义,对不少科学家以及维也纳学派、工具主义等产生过重大影响。
但他通过思维经济原则否定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并把概
念思维仅仅当作是对感性经验的经济描述,因而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思想
理查德·阿芬那留斯(1843—1896)出生于巴黎一个书店老板家庭,先
后在苏黎世、柏林、莱比锡研究生理学、语文学和哲学,并在莱比锡大学获
哲学博士学位,1877年起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他的一生是在书斋和大学
讲坛度过的。他独立地创立的经验批判主义,遵循的是与马赫相同的路线。
他的主要著作有:《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集中阐
述思维经济原则和只有感觉才是真实存在的思想,1876)、《纯粹经验批判》
(进一步发挥前书的观点,1888—1890)、《人的世界概念》(完善前两书
的观点,1891)和《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提出“要素复合”说,
对其哲学体系进行总结,1894—1895)。此外,他于1877年创办的《科学
哲学季刊》杂志,对促进经验批判主义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①批判经验。阿芬那留斯主张,知识的基础只能是经验。自我以及由具
有多重相互依存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构成的环境(世界和他人)都离不开我
的经验,二者都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而是同时由我的经验发现
的现成的东西;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具有同我一样的世界概念,或者说同我
一样具有各自的自我与环境的经验。但是,以往哲学讨论的经验都不是“纯
粹经验”,而是夹杂了许多非经验的内容,即在经验中“摄取”了思想、感
情、意志等等,结果分裂成外在的经验 (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和内在的经
验 (主观的内省)、客体和主体,实在就这样被弄得黑白颠倒了。所以,他
的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经验本身进行批判,清除经验中夹杂的一切与经验无关
----------------------- Page 59-----------------------
的内容,恢复对世界的本来的自然看法:纯粹经验。列入清除对象的非经验
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类:一是拟人化的内容。在知识发展的初期,人类往
往把自己的特性当作对象的特性,用拟人化的观点去解释对象。二是属于审
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内容。三是诸如“物质”、“必然性”、“因果性”之
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即被唯物主义当作经验的客观基础的外部世
界及其客观联系。他认为,“物质”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绝对概念,是一
种抽象,因而必须从经验中清除出去。“必然性”和“因果性”也一样:我
们感觉到的只是一个现象跟着一个现象,根本感觉不到某种引起运动的力
量,从而也就感觉不到任何运动的必然性;因果性是以力量和必然性为前提
的,既然必然性在经验中没有立足之地,那么因果性也同样应从经验中清除
出去——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休谟的幽灵。清除了一切与经验无关的内容
之后,剩下的就是“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
经验。②原则同格和反嵌入论。阿芬那留斯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对
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之中;其中自我是同格的
“中心项”,环境是同格的“对立项”。二者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前者
就没有后者,反之亦然。他认为,唯物主义使自我屈从于环境,唯心主义则
使环境屈从于自我,二者都把由纯粹经验所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主客二元,因
而都是错误的。
自我与环境的分离也使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犯了他称之
为“嵌入”的错误,即把知觉与知觉的对象相分离,把后者当作意识之外的
东西,而把前者置入意识中,从而把环境的组成部分变成了思维的组成部
分,把自由明显地表现在现存的东西中的非机械的东西变成了神秘地潜藏在
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东西。在他看来,知觉与知觉的对象是绝对同一的,即都
是纯粹经验。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是从
人的生活平衡的破坏 (发现问题)到平衡的恢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
是说,人的认识并不像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而只是生
物有机体应付外部刺激的手段。由此出发,他得出了头脑不是思维的器官,
思维不是头脑的机能的极端结论。
列宁在批判阿芬那留斯时指出,他的原则同格论是与贝克莱、费希特的
唯心论“同样的破烂货色”,而他的反嵌入论则是“一堆胡涂思想”,是“偷
运唯心主义的胡说,并且与自然科学相矛盾。”①
(3)彭加勒的哲学思想
朱尔·亨利·彭加勒(1854—1912)是世纪之交法国杰出的数学家、物
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学者。他出生于法国南希
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南希大学医学教授和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堂兄后来
曾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理和总统,他的叔叔和堂弟也曾在政府担任要
①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75—76、78—79 页。
----------------------- Page 60-----------------------
职。彭加勒自幼身体羸弱,饱受病魔折磨,无法像健康孩子那样尽情玩耍,
只好独自一人向书本寻求乐趣。正是在阅读中,显露了他非凡的天资:不仅
阅读速度快得惊人,而且具有罕见的记忆力,一经过目便永记不忘。上学以
后,由于视力极差,看不清老师的板书,他就以耳代目,这更锻造了他过人
的记忆和敏锐的直觉。
1872年,彭加勒进入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工程,但他着迷的却是
数学,因此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攻读数学。1879年,他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随后到卡恩大学执教,讲授数学分析。1881年转到巴黎大学,讲授数学、物
理学和天文学。1887年,他被选入法国科学院;1906年成为科学院院长。
190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一生写了30多部专著和近500篇论文。
就数学而言,他对数论、函数论、代数学、代数几何学等分支都有重大贡献,
首创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和组合拓扑学;在物理学方面,不仅在经典物理学
各个分支都有重大建树,而且促成柏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铀的放射
性,推动洛伦兹(1853—1928)创立了经典电子论,先于爱因斯坦预见到有
可能通过布朗运动验证原子、分子的存在;更可贵的是,他惊人地预见了相
对论的大致轮廓,为相对论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天文学而言,他关于
三体问题的“天体力学的新方法”、轨道稳定性和天体形状、宇宙演化等问
题的研究,同样闻名遐迩。
他撰写的与哲学直接有关的著作主要有:《科学与假设》(1902)、《科
学的价值》(1905)、《科学与方法》(1908)和《最后的思想》(1913)。
彭加勒肯定,人的认识或科学的客观性和标准,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
信仰的标准”。“这些对象是实在的,因为它们在我们身上所唤起的感觉,
我们觉得是由某种(我不知道是什么)不可破坏的结合剂而不是由一时的机

遇所结合起来的东西” 。他还特别强调实践(即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
和真理的标准:“实践乃真理的唯一泉源,唯有它能告诉我们一些新事物,

唯有它能给我们一种确实性。这是谁都不能反对的两点。” 在他看来,一
切科学定律都来自实验,而不是人为的随心所欲的创造物;即使是搞纯理论
研究的数学家,如果忘记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会像一个熟谙色调与形状的组
合但却缺乏实物模型的画家一样,其创作能力很快就会衰竭。另一方面,彭
加勒反对极端的经验论,认为实验并非一切,要揭示出事物的潜在和谐,要
获得真理,必须诉诸理论思维。诸如此类的观点,使他有别于其他一些马赫
主义者。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家在哲学上往往像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
义者,即其哲学思想往往是矛盾的。彭加勒就是这样的科学家,虽然他在某
些方面不同于一般的马赫主义者,但他提出的、对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有重
大影响并被数理逻辑学家广泛接受的“约定论”,则是对马赫主义的一种补
① 彭加勒:《科学的价值》,转引自《列宁选集》第2 卷第298 页。
②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第100 页。
----------------------- Page 61-----------------------
充和发挥。
约定论的基本思想是: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源于经验,并不是对客观
实在的反映,而只是科学家们为了方便而彼此约定的。首先就数学领域特别
是几何学领域而言,几何学的公理显然并不来自经验,因为经验是个别的、
偶然的、不精确的,而几何公理却是精确的、应用范围广泛的;它们也不是
先天综合即必然真实的:非欧几何的诞生及其在物理学上的应用证明了欧氏
几何并不具有必然真实的特性。可见,几何学公理既非先天综合判断,亦非
经验的事实,而是约定:“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呢?是逻辑学支
配我们的吗?洛巴切夫斯基创立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证明其不然。空间是否
由我们的感官得来的?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所能揭示的绝对与几何学家
的空间不同。几何学是否来自经验?深刻地研究之后所见不然。所以我们得

出结论: ‘它的原理不过是一种公约。’”彭加勒进而认为:“几何学研
究一组规律,这些规律与我们的仪器实际服从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
是更为简单而已,这些规律并没有有效地支配任何自然界的物体,但却能够
用心智把它们构想出来。在这种意义上,几何学是一种约定,是一种在我们
对于简单性的爱好和不要远离我们的仪器告诉我们的知识这种愿望之间的
粗略的折衷方案。这种约定既定义了空间,也定义了理想仪器。”②
然后,彭加勒把这一结论推广到力学、物理学领域,认为相对于几何学
而言,力学、物理学比较直接地以实验为基础,但是不仅它们的一些基本概
念是约定的产物,而且它们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同几何学公理一样具有约定的
特征。例如惯性原理(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只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它既不是
经验事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实验过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当然无从知
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的状况),也不是先验地给予的 (否则,古希腊人就
不会主张:产生运动的原因一终止,运动就会停止)。彭加勒认为,惯性原
理可以推广为如下陈述 (即广义惯性原理):物体的加速度仅取决于该物体
于邻近物体的位置以及它们的速度。这一原理是无法用判决性实验予以检验
的。因此,惯性原理乃是约定的产物。牛顿的另外两个运动原理也同样如此:
“这样一来,力学原理以两种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它们是
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真理,就几乎孤立的系统而言,它们被近似地证实了。
另一方面,它们是适应于整个宇宙的公设,被认为是严格真实的。如果这些
公设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而这些性质反为引出它们的实验事实所缺乏,那
么,这是因为它们经过最终分析便化为约定而已,我们有权利作出约定,由
于我们预先确信,实验永远也不会与之矛盾。然而,这种约定不是完全任意
的;它并非出自我们的胡思乱想;我们之所以采纳它,是因为某些实验向我
们表明它是方便的。这样就可以解释,实验如何能够建立力学原理,可是实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