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8 周一良(现代)
不宰” (十章)。结果就可以达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
自然”(十七章)的境界。这就是“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由此可见,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
系统地论证了剥削制度不合理,并设计了一套方案的思想家,尽管他的方案
是错误的。但是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社会改革家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为唯一可以与孔
子哲学思想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而且相互交融发展。如果说儒家在处理人
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那么道家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
有其深刻的哲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历法多为道家所出。由此又演化出最
早的数学、预测学、生命科学。尽管这些学科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但其合
理内核应该珍惜。我国的化学、医学、经济学等大体上都是道家发明的。
(2)孔子与儒家哲学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博学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伟大的
----------------------- Page 67-----------------------
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提出“克已复礼”,希望
有一天能在齐、鲁这类国家复兴文王、周公之道,但是很不得志。而他的思
想却在逆境中形成、发展起来,并且成为对中国后世影响最深、最广的思想
体系。
①孔子的生平和立场。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
尼,鲁国人。孔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出生于春秋末年鲁国的一个没落贵
族家庭,少年时代,“贫且贱”,青年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
吏。因为努力求学,又懂得周礼,鲁昭公曾派他到周王室向史官老聃学礼。
当时老聃曾对他说: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
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
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
已。
—— 《史记·孔子世家》
此时已显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区别。公元前501至公元前497年 (鲁定公九
至十三年),孔子先后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终因与执政者季氏不合弃
官离鲁,率弟子长期“周游列国”。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
蔡等国,但均未实现其政治主张。晚年,他回到鲁国,以“不知老之将至”
的精神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
出了巨大贡献。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是孔子思想言行的集中
反映。
“儒”,本是当时社会的一种职业,即为富贵人家相礼的人。孔子认为
“儒”的形象是“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
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的帮闲角色。其高层人物,如孔子及其弟子
们则除了通晓奴隶主贵族养生送死的仪节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
关心政治,有一套哲学理论。孔子这一派儒者,人才多,势力大,因此,后
来“儒家”就成为孔子这一学派的专名。由此可见,“儒”是古代从为贵族
服务的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知识阶层,他们的思想意识,所受
教养、生活作风、阶级地位与立场都与奴隶主贵族有很深的联系。
孔子的思想有明显保守的一面,但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考虑,
他又有爱民的思想体系。
当时的社会,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全
国的权力,诸侯国失去控制地方的权力。政权逐步下移。孔子对此不愿接受,
并且认为它不会长久,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
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与反对政权下移相联系,孔子反对违反周礼的僭越行为。八佾(每佾八
人)的乐舞只有天子才能用。而身为大夫的季氏竟用了八佾,孔子生气地说:

他连天子的乐舞仪仗都忍心僭越,还有什么越规的事情干不出来呢 ?在法律
方面,孔子反对封建制度的成文法公布;在赋役方面,孔子反对封建制的田
① 见《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Page 68-----------------------
赋;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新兴的富有者。从孔子一生的活动来看,凡是当
时发生的动摇现有统治者地位的重大事件,他都表示反对,从而表示出他在
政治上的保守立场。然而他的“仁”的学说却有宝贵的人民性因素。
②孔子的“仁”学。孔子在政治上虽然采取保守的立场,但这种立场辅
助于以“爱人”为基础的“仁”的学说,便具有了生命力,因而使儒家学说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本质就是爱人。所谓“仁者爱人”。这种
“爱”不是虚伪的、恩赐性的给予,而是由衷的、统一于自身与他人的真诚
爱护。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中的这些话都反映出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中的
深刻内涵。孔子认为如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仁”的极致。
孔子的学生用“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
要达到“仁”的标准,就得凡事以身作则,体谅别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
的“仁”是一种制约社会全体成员的伦理道德原则。
贯彻“仁”采用什么方法呢?在维护社会安定、维护社会等级的前提下,
必须靠“礼”来辅助。《论语·颜渊》记载,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达到“仁”
的高度,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这是说,一个人只要能自觉地克制自己的非份欲望,遵守礼
法,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颜渊又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表现出孔子的仁政思想与保守立场的统一。
仁与富贵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孔子也愿意富贵。只是他不愿意违背
“仁”的原则去获取不义之财。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仁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
仁》)这是说,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仁”不取;贫与贱虽
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君子须臾之间
不可违仁,否则便会做出造次的行为,流于颠沛。这就会社会稳定奠定了道
德伦理基础。从总体看,民要以“仁”为纲守礼,君要以“仁”为纲爱人,
二者结合,就可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还把“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乃至仁人志士指导生活,处理事务的最高原则,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而这全靠自身的修养。从哲学观点看,
属于唯心主义的体系;从“仁政”内容与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标准看,孔
子的“仁政”思想却有其明显的人民性。古今社会,虽然也有“为富不仁”、
“假仁假义”的丑恶现象存在,但“仁政”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标准,“仁
义”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
政治理想与传统美德。孔子的“仁政”思想目的是维护最高层的统治,协调
人际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生的安定,其影响远及亚洲各国。
③孔子的天命观。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者,这一点与道家哲学不同。他把自己的活动、行
为归结为上天的意志,因此现实与遭遇奈何不了他。有一次,他受到匡人的
围困,生命危急,他却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
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意思说,上帝要毁灭
这传统文化,我就不该作这文化的继承人;上天如果不是要文化毁灭,匡人
----------------------- Page 69-----------------------
能把我怎么样;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也反映出孔子的唯心主义的天命观。
但是儒家着重“仁政”与进取精神,因此在实践中又对上帝和神鬼持怀
疑态度。 《论语·阳货》篇说:“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
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孔子以有意志的“天”不说话为榜样,自己也不想说话。
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孔子在遭遇不顺的情况下,对天发生了怀疑,说“天”
也不过是一种四时运行的自然现象,世界百物自然生长,天能说什么话呢?
孔子对鬼神采取了将信将疑的态度。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关于鬼神的问
题,他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关于死后的问题,他又
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还说:“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 (zhì)矣。”(《论语·雍也》)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
鬼神采取怀疑远离的态度。儒家的祭礼鬼神,更多的成份是一种孝敬怀念的
感情。所以他称赞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反对祭礼
自己祖先以外的鬼神。所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并且
他“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这说明,孔子对鬼神持一种似
信非信的态度,由于他重视民生疾苦与社会实践,天命观对他一生的活动并
没有太大的影响。
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
师。他自己“学而不厌”,对弟子“诲人不倦”。在他的手下,涌现出一批
品学兼优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认为品质教育是首要的,文化知识是从属的。所以他经常
教育学生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
就是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规范。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都是把
品德修养放在根本位置的。由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知识
的学习和实践学习。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农业知识,他在背后说樊迟是小
人。他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
经”教育学生。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孔子不盲
目信赖传闻的知识,而重视实证。他说,夏代的制度、殷代的制度我能说得
出,但是文献材料不足,没有法子证实它。而且认为应该“多闻缺疑”,即
一方面多了解知识,同时又不轻信,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其次,孔子提
倡端正的学习态度,一方面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一方面要敢于向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第三,对于学习规律,孔子也有许多中肯的了解。如“温故而知新”(《论
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吾尝终
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等,
都是对学习规律的科学概括。第四,孔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正确发展,
否则便会出现问题。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
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
----------------------- Page 70-----------------------
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仁、知、信、直、勇、
刚,在孔子看来,这些本来的优秀天性,如果不辅助于教育,则容易蜕化为
愚、荡、贼、绞、乱、狂的恶德。最后,孔子还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教育方法,主张看问题不要从
个人的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地认为一定怎么样,不要固执已见,不要以
“我”为主,而应该“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孔子
留给后世的宝贵经验。
⑤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与老子作为春秋末期出现于中国大地上的两位
哲人,都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孔子,在生前虽不得志,死后却一直
被历代推崇为至尊的圣人,儒家学派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主流。孔
子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这是与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
分不开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典章制度,图书文物都收藏在官府宫廷里,
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学文化的特权。贵族以外,还有少数世代相传、为贵族
服务的巫、吏、卜、祝有点文化知识。春秋以后,周天子失势,许多有文化、
有知识的巫、史、卜、祝流落民间,使知识的传播范围扩大了。到了孔子,
又开始讲学授徒,而且“有教无类”,贡献是巨大的。孔子以“六经”教育
学生,保存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学、文献资料,直到今天它仍是我们
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和文化的依据。
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这是孔子在历史上的又一重要贡献。老子虽是道
家的始祖,但其主张清静无为,故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无道家学派。而孔子
则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去实行他的仁政。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建立起
观点相同的学术团体,把学说变成改造世界的活动力量,这是很可贵的。到
战国中期以后,儒家出现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
唯物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孔子学说的某一方面,从而扩大了孔子学
说的影响。
孔子在传授知识中,开创了死书活读的方法。儒家解经,固然有许多穿
凿附会之处,但借用经书传其儒家之道,却也有借鉴意义。《论语》记载子
夏读到《诗经》的“巧笑倩兮”这首诗时,发挥引申出实行礼要有它的客观
条件。孔子称赞他懂得了读诗的方法。孟子、荀子解释《诗经》也都运用这
种象征影射的取义方法。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他
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团结大家,发抒悒郁;其中
有些原理可以用来事父、事君,并可从中学到草木鸟兽方面的知识。
总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一位着重研究人生伦理道德的哲
学家,其政治倾向是保守的,其认识论观点是唯心的,但他在教育与文化方
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 Page 71-----------------------
2.战国初期与中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春秋时期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由周王朝的统
一走向霸权的分裂;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逐渐由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
权,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
燕、韩、赵、魏七个封建王国。在哲学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代表“农与工肆”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史记》没有为他专门立传,
只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附了几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
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到汉代,墨家学派已被冷落。
然而从诸子著作来看,在当时,墨家学派却是与儒家与道家、法家抗衡的显
学,其学说与观点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①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墨家学派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提出“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
“兼爱”就是社会上不同地位,不同等级的人都要真诚地相爱相亲,互
谋利益。他说: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
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
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也,不爱子,故
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
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盗窃行为,以及诸侯攻伐的原因,认为都是“不相爱”
的缘故,结论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
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就是《墨子·兼爱上》的中
心内容。由于墨子把“爱”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实际利害关系的抽象感情来论
述,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
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他设想:诸
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纂夺;人与人相爱,就不
会彼此伤害;天下人相爱,强弱、众寡、富贫、贵贱、智愚就可以互爱互利,
一切阶级剥削与压迫便可因此而化解。这是墨子把小生产者自己这一阶级的
互爱互利德性扩而大之的幻想,而不理解贵族们想居常人之上的“本性”和
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大欲”,因此是行不通的。
“非攻”是墨家学派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春秋无义战”。战争造成田
园荒芜,民不聊生。只要荒废一季,“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中》)所以提出“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墨子的
“兼爱”、“非攻”主张反映出小生产者的生活理想和企图过安定生活的愿
望,但不能从历史政治、经济方面去分析阶级剥削与社会战争的根源,这是
其历史局限。
“尚贤”是对贵族世卿世禄制的直接打击。孔子在不废亲亲的情况下提
出举贤的主张只是一种改良措施,而墨子的“尚贤”则是革新。他主张向“农
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反对贵族专政,“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墨子·尚贤中》)。主张只要真有才干,出身微贱的人也可以参与
----------------------- Page 72-----------------------
政治,品质不好的人则让他从贵族地位走下来,“以为徒役”。这样就可以
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墨子的“尚贤”主
张为后世封建制度所采用。
“尚同”则表现出墨家学派软弱性的一面。在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变
革中,小生产者还不能代表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当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
权以后,他们便依附于新的统治力量,提出“上同而不下比”的口号,认为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在人间,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墨子·尚
同上》)。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
建国家的作用。逐级逐层尚同,最后上同于天子乃至上帝,这是墨子宗教思
想的表现。
②唯物经验论的认识论。墨子学派的认识论是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是来源于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墨子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
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墨子·明
鬼下》)。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但仅承认这一点而没有上升到理
性认识的高度,则具有经验论的局限,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墨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论证了“名”和“实”的关系。
他说:“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
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墨子·贵义》)这是说,正确的认识
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要看他选取黑白的东西时,是否选对了。
在社会观念的认识上,也是如此。
第三,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
“表”是“标志”、“标准”的意思。他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非命上》)
“本”、“原”、“用”就是判断事物真假是非的三条标准。第一,要有前
人的经验作根据,“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要有“百姓耳目之实”
为来源,就是要取自于人民群众的切身经验;第三,要以对国家人民有用为
标准,“发以为刑政,观其中 (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总之,一要有
间接经验,二要有直接经验,三要有实际效果。这种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难能
可贵的。
墨子运用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力地批判了儒家的唯心主义
的“天命”思想,他说:“上观于古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
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
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墨子·非命上》)从社会实践看,王公
大人们所以早朝晏退,听狱治政,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以为强必治,
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下》)。农民
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过上温饱
生活,如果听天由命,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墨子的“非命”观主要表现出墨家学派反对天命论的思想,而墨家学派
却又信鬼和迷信。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是其历史局限。
③墨家学派的宗教意识。墨家学派是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团
体。据 《墨子·耕柱》记载,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来源于社会下层,有的还
----------------------- Page 73-----------------------
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他们过着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
某些国家的防御战争。墨子还推荐他的弟子出去做官。如果他背弃了墨家的
主张就要被召回。做官得了俸禄须将一部分供墨家团体使用。《淮南子·泰
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子死后,
这个团体的领导者被称为“巨子”。巨子可指定其接班人。
墨家学派的团体中有一种宗教意识,这就是“天志”与“明鬼”。
墨子所说的“天”,是有意志的“天”。它能赏善罚暴,能爱人憎人。
这个“天”实际上是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级的意志。所谓“顺天意者,
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
子·天志上》)更具体地说,天之意,“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
相分也。” (《墨子·天志中》)墨家派通过宗教形式表现出自己学派的观
点与意志。因此,墨子的天志与孔子的天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孔子及其弟
子所谓“畏天命”(《论语·季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
渊》),是在承认有意志的天的前提下的命定论。墨家学派的“天志”则是
借“天”的意志表达人的愿望,所以在承认“天志”的同时,又提出“非命”
的观点,认为富与贫、贵与贱,寿与夭,都非命所定,可以人力变更。在理
论上他提出“力”来对抗“命”,这是一种对旧势力反抗的动力。只是由于
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墨家学派虽然抛弃了命定论,但是接
受了尊天、明鬼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明鬼”就是相信鬼神确实存在,并且具有超凡的力量。但其用意仍在
保护百姓人民的利益。他说:“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墨子·尚贤下》)“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
之。” (《墨子·明鬼下》)大如桀、纣、幽、厉,只要他们暴虐百姓,鬼
神就来惩罚他们。为善的人就要表扬、奖励。所以说,墨家学派的尊天明鬼,
主观动机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
总之,墨家学派是当时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显学。儒家主张有等差的仁
爱,墨家则主张无等差的兼爱;儒家相信天命,墨家敢于非命;儒家重礼、
重乐、厚葬,墨家非乐、节葬;儒家正名,其实是重名份,墨家取实与名,
重在名实相符。这些对立都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所取的阶级立场
不同而形成的。在对待人民的态度方面,儒、墨都有可取的一面;在对待神
鬼的态度方面,儒、墨也都有可取的因素。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而继承之。
(2)孟子对儒家哲学的贡献
孟子 (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鲁
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他是孔子的孙子伋(子思)的再传弟子,学成后归乡
教学。大约在齐威王七年 (公元前350年)孟子在齐国取得客卿地位。到齐
威王晚年,孟子离齐赴宋,推行仁政没有成功。后又离滕至魏赴齐。但在伐
燕问题上与齐宣王意见不合,又离齐归邹,与公孙丑、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
子》七篇,终老于邹。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
有重要的丰富与发展,以致后世“孔孟”并称,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主导意
识形态,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心主义思想,并且
把世界观、人性论、仁政学说紧密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中国先秦唯心主义哲
----------------------- Page 74-----------------------
学的一个完整体系与重要派别。
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三大内容,这就是尽心、知性、
知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
上》)孟子认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都是差不多的。尽心,就是人们
要尽量扩充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去认识自身的善良本性,就可具备
仁、义、礼、智、信这些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认识“天”了。他说:“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
样,孟子便把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解释成天生的本性,而忽略了
社会的影响。这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观。
孟子的“天命”观不同于孔子的纯客观信仰,而赋予了主观的道德的属
性。在他看来,国君传位给下一代国君,不是出于私人的意志,而是“天与
之”的。“天”并没有当面讲话,而是“以行与事示之而已。”(《孟子·万
章上》)百姓拥护,就表明上天肯定;百姓反对,就说明上天否定。孟子还
宣称,“天”为了培养一个伟大人物,必须给他一个艰苦磨炼的机会: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
子·告子下》) 。
孟子在这里倒因为果,把一个人经过奋斗才能成为伟大人物的事实用来说明
“天命”的力量。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命论虽然是唯心的,却不无积极作用。
孟子主张人在物质上要清心寡欲,而在精神上则要培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
子·公孙丑上》)这种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主观精神
升华而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同上)就可无所畏惧。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进取精神。在孟子之前,老子等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了反
对天道有知,反对人格神,过分强调自然无为的一面,完全看不到人的主观
方面的作用。孟子则从唯心主义方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
所说:“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是抽象地发
展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60年版,第3页)马克思所指出的这一情况,孟子的哲学也有类似之
处。
②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出“王道”
政治,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形势出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政治观点,表现出对变革中阶级关系的清醒认识。它是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在
哲学思想的反映。
人民的力量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逐渐显示出来,统治者不得不重视民心
的向背。这是促成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基础。《孟子·梁惠王上》指出:“明
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曾对邹穆公说:灾荒年景,你
的百姓死亡流离数以千计,而你的仓凛府库充实不用,这就是“上慢而残下”,
会逼起民众造反,若行仁政,则民可亲其上。(《孟子·梁惠王下》)又说: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
上》)他认为,只有关心劳动者的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关于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归纳为五点:一、对士人要“尊贤使能,俊
----------------------- Page 75-----------------------
杰在位”;二,对商人要减轻负担;三、对行商不要征税;四、对耕者恢复
井田制度,不要另外赋税;五,对城市居民免去住宅税。体现出改良政治,
保护百姓利益的精神,当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是说,对于国家政权
来讲,关心百姓的问题最为重要,其次是敬神的问题,君王的问题不大。其
总目的是为了保持国家政治的稳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把百姓的问题放在其政
治学说的重要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从而减轻了人民的疾苦。后
来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对“民为贵”作了新的解释,赋予它民主主义色彩,在
历史上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孟子的仁政学说,还包括对暴政的批判。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
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
惠王下》)又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