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3 周一良(现代)
②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人,深入到人的心灵,
他说:“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古希腊罗
马哲学》,第149页。)苏格拉底由此建立起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
苏格拉底指出,人的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这些好的品质构
----------------------- Page 22-----------------------
成人自身的善。而这些品质是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都潜
在地具有德性。但他认为,现实的、具体的德行是相对的、矛盾的,可以因
人所见不同而异,或以为善,或以为恶,只有在理性指导下德行,才是真正
的善,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了善之所以为善,才是真正的美德善行。所以,他
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不会有意为恶的。
人之为恶,皆出于愚昧无知,不了解善所导致的。苏格拉底所谓“美德即知
识”的知识,并非指有关事物的具体知识。在他眼里,那班掌握一些具体知
识的“智慧者”实际上是无知之徒。苏格拉底在此所说的知识,是理性的对
象,是通过理性的探求而获得的各种具体道德的“共同本性”。亚里士多德
指出,苏格拉底力求追寻道德的“普遍定义”,也就是道德的一般或概念。
这种美德的“知识”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后来柏拉图的“理念
论”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③苏格拉底的方法。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道德的“普遍定义”,他在传
播自己的哲学思想时采用的是所谓“助产术”和逻辑反证推论的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非外在的东西,它实际上孕藏在人的心灵中,因
此需要帮助人们把这个“胎儿”生产出来。这就是所谓“助产术”。这种方
法可能是从其母亲助产职业那里得到启发。他经常向人们讨论具体问题,像
是诚恳地向人们求教,在对方答复时,他不断提出反问,运用逻辑推论揭露
对方观点的矛盾,最后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无知并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美
诺》篇中,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说,男人的美德是精于国家
事务,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儿童的美德是……苏格拉底打断他的回答,
指出:这并不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美诺又说,普遍的美德是支配
和命令别人。苏格拉底反驳道:儿童、奴隶的美德并不是发号施令。这样,
美诺只得承认自己对美德是无知的。苏格拉底企图在讨论时,引导人们对已
知具体事物看法的否定中达到对事物普遍概念或定义的认识。不过苏格拉底
自称“助产士”,不会生出真正的“婴儿”。所以他从未给道德下过绝对的
定义。他认为,道德的定义——真理存在于寻求过程中。
苏格拉底方法是对爱利亚学派逻辑推论和芝诺反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他
以逻辑论辩的方式揭露矛盾,启发思想,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已涉及到认
识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苏格拉
底强调对事物一般的认识,以一般排斥个别,从而否定了具体事物的真实性。
柏拉图就是沿着这条唯心主义道路继续走向他的“理念论”。
(3)小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死后,在他的学生们中间形成了许多学派。除柏拉图学派外,
还有麦加拉学派、居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等。这些学派较小,哲学史上统称
为“小苏格拉底学派”。
①麦加拉学派。麦加拉学派因创建于西西里岛麦加拉城而得名,代表人
物有欧几里德 (约公元前450—前380年)、欧布里德 (约公元前4世纪)
等。这派学者将苏格拉底的“善”同爱利亚学派的“一”等同起来,认为善
是唯一的、不变的存在,除善以外的其他东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善只有通
过理性才能把握。他们承袭了智者的论辩术,提出了“说谎者”、“秃头”、
“谷堆”等著名论题来论证善以外所有事物都是非存在的思想。这类论题或
利用概念的灵活性,或利用语言中的矛盾进行论辩,以抽象的逻辑推论来否
----------------------- Page 23-----------------------
定感性事物的真实性。这些被人们称为“诡辩”的命题中,有的涉及到客观
存在的矛盾或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包含有辩证法思想。
②居勒尼学派。居勒尼学派创始人是阿里斯底波 (约公元前435——前
350年),出生于北非的居勒尼,该学派因此而得名。其重要代表人物还有
德奥多罗 (公元前4世纪)等。这派学者认定苏格拉底的“善”就是快乐。
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之追求,无论是肉体的或精神的快
乐都是好的。他们把快乐和感觉联系起来,认为感觉不仅是认识的原则,而
且是行为的原则。他们称:“愉快的感觉就是善,不愉快的感觉就是恶。因
此各种感觉乃是知识的标准,并且是行为的目的。”(黑格尔:《哲学史讲
演录》中译本第38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6页。)他们把知识归
为感觉,因而蔑视理性。这派被称为“快乐主义”的哲学“把作为认识原则
的感觉和作为伦理学原则混淆起来了”。(《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9
页)。这一思想对希腊晚期伊壁鸠鲁学派有一定影响。
③犬儒派。犬儒派创始人是安提斯泰 (约公元前444——前360年)。
据说他曾在雅典城外被称作“居诺撒格”(意即“快犬”)的地方讲学而得
名。这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第欧尼根·拉尔修(约公元前400——前325年)
犬儒派把苏格拉底的善解释为节制、禁欲。他们崇尚自然,主张摈弃社会文
明和一切世间享受,视简朴的原始生活为理想生活,从而导致自然与社会的
绝对对立。这一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相传第欧尼根就自称为“犬”,
摹仿动物生活,衣衫褴褛,白天四处游荡,晚上睡在一只木桶里。后人把那
种行为怪僻,愤世嫉俗而玩世不恭的作风称为“犬儒主义”。犬儒派的思想
行为,反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下层自由民对已经腐朽的雅典奴隶制的不
满情绪,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所谓“文明”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3)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世家。他早年喜
好文艺,写过悲剧和诗歌,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他曾广泛接触过赫拉克利
特,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以及智者学派的思想学说。大约在20岁时,
他师从苏格拉底,前后达八年之久,成为苏格拉底的高足。苏格拉底遇难后,
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先避难于麦加拉城,后来游历居勒尼、埃及、南意大
利和西西里岛等地,结识了不少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西西里时,他受到
叙拉古城邦僭主狄奥尼修的礼遇,并结识其内弟狄翁。柏拉图企图利用这些
上层关系来实现其政治理想。但因叙拉古统治集团内部有矛盾斗争,未能如
愿。柏拉图60岁时返回雅典,在雅典城外的阿卡德谟圣殿附近的花园创办一
所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学园。除先后两次应邀赴叙拉古外,柏拉图都
在此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直至去世。
苏格拉底学生中最著名的哲学家是柏拉图,他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思想
的正宗继承人。苏格拉底对“普遍定义”的探求还只是在伦理道德范围之内,
柏拉图则把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推广到一切事物之中,从而建立起自己
的“理念论”哲学体系。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建立起的一个宏大哲学体系。
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流传下来的著作多达40余篇,其中真伪杂揉。经
西方学者考定,可信出之柏拉图之手的作品有25篇,按写作时间前后划分,
早期作品主要有《申辩》、《克里多》、《普罗泰哥拉》等;中期代表作为
《斐多》、《会饮》、《理想国》、《巴门尼德》、《泰阿泰德》诸篇;晚
----------------------- Page 24-----------------------
期主要有《智者》、《蒂迈欧》诸篇。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内容宏博,主要包括理念论、知识论、辩证法、宇宙
生成论、伦理学、国家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理论基石
①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思想主要导源于苏格拉底,同时也接受了
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把世界分为“感觉世界”(“可见世界”)和
“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前者是人所能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物质的世
界,这里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柏拉图认为,所有变化不居的
感性事物皆非真实存在。后者则是超乎感性世界之上的,只有理智才能把握
的理念世界。这是永恒不变的,唯一的真实存在。
“理念”一词,古希腊语原义指看得见的东西。常用于指事物的“种”
和“属”。柏拉图把它引入哲学中,用以指同类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
是对某类事物的共性而言的。柏拉图说:“当我们给许多个别事物加上一个
共同的名称时,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第
179页。)例如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桌子,我们把它们统称“桌子”,是因为
它们都具有桌子的共性,正因此才使之区别于床,椅子等所有别的物件。而
“桌子”这个概念所表现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理念”。这里,古希腊语
“理念”原义中的感性意义完全被排除了。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与苏
格拉底所寻求“普遍定义”的渊源关系。柏拉图对“理念”特征作了如下规
定:
第一,理念是事物的本原。它是超脱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具体
事物是理念的派生物。
第二,“理念是思想的对象,是不能被看见的”(《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179页)。这就是说,理念只能被理智所认识,人的感官是无法感知的。
第三,理念不生不灭,不动不变,具有绝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例如,
具体的房屋有大小、好坏、新旧之别,但房屋的理念则是完整的,永恒不动
的,绝不因具体房屋不同而变化,也绝不因具体房屋新建、坍毁而消失。
第四,理念世界是有等级之分的。世界上事物类别繁多,因之各类事物
的理念也必然是多的。但它们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等级之分。最低级的是
有关具体事物 (如桌子、房屋、牛、马等等)的理念;依次递升为关系(如
大、小)的理念、性质 (如黑、白、冷、热)的理念、数学的理念、伦理的
理念、政治的理念,最高的是“善”的理念。柏拉图指出,善是“超乎存在
之上,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 (同上书,第182页)。每类事物
的理念都只是自身的本质,而善则是一切事物最完美的本质和追求的极终目
的。
柏拉图认定具体事物皆由理念所派生,为此,他提出“分有”、“模仿”
等说来解释理念如何派生具体事物。所谓“分有”意思说个别事物之所以存
生,乃因它分有理念的缘故。柏拉图说:“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
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为它所分有 (同上书,第107页)。例如有美的雕
塑、美的衣服等等,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所谓“模仿”
说,意思指具体事物乃是理念的摹本。此说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万物模仿
“数”的观点略有所同。例如有三种不同的床,一是理念之床,二是具体的
床,三是绘画中的床。画的床是画家模仿具体的床绘成;具体的床则是工匠
模仿理念之床制成。这样,在柏拉图的理念和具体事物之间便有了一个制造
----------------------- Page 25-----------------------
者。后来他的“创造主”创世论便是缘此而来。
柏拉图的理念,实际上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是事物的
本质。在理念论中,他已明确提出有关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
质关系的问题。但他都把理念客观化、绝对化,视为先于具体事物而独立存
在的实体,是万物之所出的本原。这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又
提出“善”的理念为最高理念,是一切事物最完美的本质和目的,这就使其
理念论具有目的论的特征。
柏拉图的理念论本身存在许多矛盾,但在哲学史上最早对此作出反省的
正是柏拉图自己。因此,他的理念论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前期理念论中,
柏拉图规定了由具体事物的理念到至高的善的理念之等级,但他断然否定某
些自然物,如头发、污泥等有理念存在,而对树、火等是否有理念存在,仍
疑而未定。那么,这些东西自何而来?柏拉图未能解释。又具体事物既是“分
有”理念而产生的,如果是分有理念的整体,则有多少具体事物就应有多少
理念,那么理念就不可能具有单一性;如果分有部分理念,那么理念就不可
能具有完整性。柏拉图并没有认识到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他将理念视为先于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把一般与个别分割开来。在他看来,前期理念
论的矛盾只是在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上。在《巴门尼德》等篇中,
他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通过对“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等
范畴的逻辑论证,柏拉图改变了理念是单一的、静止不变的观点,肯定理念
之间有区别,但又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这是柏拉图后期理念论的主要特点。
虽然柏拉图并未改变其唯心主义的根本立场,但却在辩证法思想方面提出了
精辟的见解。
②知识论。柏拉图的知识论是他的理念论在认识论上的理论表现。柏拉
图的理念论把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相区别并将两者对立起来,因之有其认识
论上的“意见”和“知识”的区分和对立。
柏拉图否定了早期自然哲学家有关知识起源于感觉和智者将个人感觉作
为认识事物之标准的观点。他认为感觉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流变不居,因此感
觉不可能提供真正的知识。它提供的只是不真实的意见。但是,意见又高于
无知,“是介乎知识与无知之间的东西”(《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
88页)。柏拉图把意见分为两个等级,一是以具体事物为认识对象的“感觉”,
更低一级的是以具体事物的“象”(即对具体事物的模仿,如音乐、绘画、
雕塑等等)为认识对象的“印象”。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乃是理念的影子,
而具体事物的“象”更是对影子的模仿,凡此皆非真实存在。所以,由此不
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指出:“知识不在于对事物的感受中,却在于对所感受而引起的
思维里。由思维能达到事物之 ‘存在’与事物之理,感觉则不能。”(《泰
阿泰德智者之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1页。)由此可知,
柏拉图所说的“知识”乃是以“存在”即永恒理念世界为认识对象的,而且
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柏拉图把那些理解不到理念世界存在的人比作关在
洞穴里的囚徒,他们面对着岩壁,只能见到洞外事物投在岩壁上的影子,却
把壁上的影子当成物体本身,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真实的物体。
柏拉图把知识也分为两个等级,一是以数学和科学为认识对象的 “理
智”,一是以理念为认识对象的辩证法,即哲学的认识。对数学的认识需要
通过假设才能达到,尚与感性事物有一定的联系;而对理念的认识,完全排
----------------------- Page 26-----------------------
除感性,是纯概念思维和逻辑推演所达到的。柏拉图认为这是最高的知识。
至于有关理念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柏拉图提出“回忆”说。他认为,
理念世界的知识,是人们心中固有的,“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
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感觉官能重新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 (《西
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81页。)因此,学习的过程乃是对已遗忘的固有
的知识的恢复。这就是所谓“回忆”说。柏拉图注意到在知识回忆过程中“感
觉官能”的作用,也就是通过感觉认识的诱导,将遗忘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他还指出,对知识的回忆,有时需要经过启发。柏拉图举一个从未学习过几
何的童奴,在苏格拉底的反复启寻之下居然正确地解答出几何题为例来说明
这点。
柏拉图的“回忆”说又与他的灵魂说紧密联系,相互发明。柏拉图的灵
魂说兼取了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死、灵魂轮回的观点。他说:
“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出世以前存在过”(《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82
页),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因此作为精神实体的永恒的灵魂与永恒的理
念世界是相通的,灵魂能认知理念。但是,灵魂一旦同肉体结合起来,灵魂
中固有的理念被窒息,知识被遗忘。只有通过感觉的诱导和启发,才能唤起
对知识的回忆,这时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和干扰,得以净化。灵魂对肉体的
束缚摆脱得愈彻底,净化程度愈高,就愈接近真理。
总之,柏拉图把知识看作是超越感觉世界的永恒理念的认识,这种认识
无疑是先验的。虽然在他的知识论中也包含有合理因素,例如他认为认识是
一个不断接受启发和教育的过程,他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感性认识所起的作
用,从而克服巴门尼德抹杀感性认识的错误。但就其根本而言,柏拉图把现
实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的问题弄错了位。他更把“回忆”说与灵魂结合起来,
从而使这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③辩证法。在柏拉图的知识论中,以永恒的理念为认识对象的是哲学和
辩证法。在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一词首先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而
且被提到认识的最高一级的位置上。
柏拉图的辩证法,“不同任何感性事物,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最后
归结到理念”(《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93页),即运用概念进行抽
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辩证法的要义是对立
统一。这个问题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曾以形象方式探讨过,而柏拉图则以概
念方式表达出这一思想,柏拉图的晚期著作中对辩证法的思想见解尤为深
刻。
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对“一”与“多”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
系拟为八组推论,他先假设“一”是孤立的,它就只能是“一”而不可能是
“多”,也不可能和其他对立的范畴相联系。但如果“一”与存在相结合,
“一”就是“多”,可以和任何相对立的范畴相联系。柏拉图还认识到,对
立双方如“一”与“多”不仅是可以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
化。
在《智者篇》中,柏拉图对六个最普遍的理念:存在、不存在,动、静,
同、异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论证。他把这六个理念称为“种”(即最大的
理念或范畴),黑格尔说这是柏拉图著作中“最关重要、但也是最困难的部
分” (《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19页),哲学史上称之“通种论”。
柏拉图论及存在与动、静关系时认为,动和静是对立的,动非静、静亦非动。
----------------------- Page 27-----------------------
存在既不是动也不是静,然而它可以和动结合,也可以和静结合。同和异也
是彼此对立的,任何一个“种”都是同于自己而异于其他“种”。动是同于
它自己而异于静的。静也是如此。这样,动、静便各自与同、异相通,于是
它们就有了共同之点,可以相互联系。由此可证,存在、动、静、同异这三
个“种”彼此各别又可相通。柏拉图进而研究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他认为,
如果说动不是静、同不是异时,那么相对动和同的“存在”来说,静和异就
等于“非存在”。反之亦然。由此推知,非存在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
异于“存在”的“存在”。它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非存在与存在之间是
可以相通的。
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他提出有
关对立面相互联系,彼此结合的思想,克服了那种把对立双方看作是绝对分
裂不可相通的错误观点。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表述辩证法思想的方法,
是对爱利亚派逻辑推理和苏格拉底“方法”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丰富了古
希腊辩证法的内容。黑格尔说:“真正辩证法的概念在于揭示纯概念的必然
运动,并不是那样一来好象把概念消解为虚无。而结果正好相反,它们 (概
念)就是这种运动,并且 (这结果简单来说即)普遍概念也就是这些相反概
念的统一。”(《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400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真正的辩证法”是从柏拉图这里开始的。
④宇宙生成论。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试图从其理念论角度对宇宙万
物形成作出新的解释。这一学说较集中地表达在柏拉图晚期有关自然哲学的
对话作品《蒂迈欧》篇中。
在理念论中,柏拉图曾提出“分有”说来解释理念对感觉世界具体事物
的派生关系。至于恒定不变的理念何以能被具体事物分有的问题,柏拉图当
时也感到难以说明。后来他写《蒂迈欧》时,便作了较明确的回答:“创造
者”造成宇宙万物。这个宇宙的开创者和最高主宰,是高于理念之“神”。
在“创造者”和理念之外,还有一种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柏拉图式的物质”
的质料。它是一种处于运动之中的无定形亦无确定性质的混沌物质,是制造
万物的基本材料。理念是唯一的实在,质料则是“非存在”。只有当理念赋
予质料以形式和性质,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是“创造者”用永恒不变的模型(即
理念)来创造世界时,便产生出世界万物。柏拉图认为,创造者首先创造出
宇宙灵魂,并把理性置于其中。宇宙灵魂使物质处于理性支配之下。混沌的
质料在理性的作用下,分化出水、火、土、气四元素。这四种元素按不同的
几何形体组成,土是正方体,火是四面体,气是八面体,水是正二十面体,
由此产生日、月、行星和地球,继而又创造出地球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物体。创造者创造人,先创造人的灵魂,“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
放到身体里边去”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09页)。三者结合,人就生
成了。柏拉图认为,整个宇宙系统的造成都是有目的,也是最完美的,因为
神是最好、最完美的。所以,万物都以达到至善至美为自己的目的。例如人
体的头、胸部、腹部及四肢的组合就体现出一种完美的目的。高居于人体顶
端的头部是完美的圆形,乃理性的灵魂所居之处。感情的灵魂和欲望的灵魂
分别居于头以下的胸部、腹部,因为感情和欲望均受理性的支配和制约。人
的下肢是为了走路,上肢是用于取物,等等。柏拉图把宇宙系统看成一个合
理的、有秩序的生命体。神依据理念安排了现实世界的一切。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说,是在理念论基础上,吸收毕达哥拉斯派的“数”
----------------------- Page 28-----------------------
论,阿那克萨戈拉的“奴斯”说等形成的。他企图解决感觉世界与理念世界
的关系问题,调合其理念论与自然科学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神学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尽管柏拉图所谓“创造者”有别于传统宗教从“无”中
创造出世界之神,但他有关“创造者”的思想为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提出了重
要理论依据。
⑤理想国。柏拉图是一位重视哲学理论和社会政治实践结合的哲学家。
他提倡“哲学和政治两件事能够结合起来”(《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30
页)。柏拉图本人原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却未能如愿,但他在政治思想上
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主要见于其所著《理想国》一书中。
按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城邦公民分为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 (手工
业者、农民和商人)三个等级。 (无公民身份的奴隶则不被看作人。)最高
等级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应当是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们知识
渊博,有理性,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柏拉图说,只有哲学家们当上了王,
或者说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才能确保国家
实现正义并免于祸乱(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第二
等级的武士的职责是辅助“哲学王”进行统治和保卫国家。这批人经过严格
训练,有强健体格和健全智力。第三等级的劳动者以从事提供国家所需物质
的劳动为职责。柏拉图把人的三等级之分说成是“创造者”所用以制造的材
料不同。“创造者”用金子创造统治者,用银子创造武士,用铜和铁创造手
工业者和农民。柏拉图认为,三个不同等级的人各尽己责,各行其事,互不
逾越干扰,这就是正义的体现。在这里,柏拉图用神创说来证明三等级之分
的正确性。
柏拉图还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明三等级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人是社会
的缩影。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体现三种美德:
智慧、勇敢、节制。而组成国家的三个等级类似人的三部分灵魂,也分别具
有这三种美德:哲学王应是智慧的化身,他们以理性治理国家;军人是意志
的象征,以勇敢为美德;至于劳动者易被情欲所驱使,他们以节制为美德。
这三种美德协调一致,就是“正义”的体现。而“正义”这条“普遍的原则”
被柏拉图视为立国之本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29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还谈到“共产”和取消家庭方面的内容。他认
为,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导致国家遭受灾祸的原因。他主张在第一、
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制,至于劳动者等级可以拥有自己在劳动中获得的部
分财产,但他们必须懂得节制。柏拉图还认为应当取消家庭,人们过着集体
生活。国家按优生原则指定男子与女子结合。婴儿由国家统一抚养,使小孩
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和训练。其中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成“哲学王”,其次是武
士。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以保证统治阶级内部
团结和国家的安定。
在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所实行的几种政治体制存在的缺陷已明显暴露
出来,柏拉图企图构思出一种新型的国家政体以取而代之。然而作为柏拉图
政治实践的三次叙拉古之行均以失败告终,表明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只不过是
一种空想。柏拉图晚年时,也多少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是难以实现的,所
以在《法律篇》等著作中,他提出所有公民都可参与国家管理,允许私有财
产和个体家庭存在,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位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变化。
----------------------- Page 29-----------------------
柏拉图去世之后,他所创立的学园依然存在并继续他的学术事业。在哲
学、自然科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形成“学园派”。这个学派早期以斯彪西和
克塞诺格拉底为代表,中期以阿尔克西劳等为首,晚期又称“新学园派”,
其代表人物是卡尔内亚德。公元5世纪时,新学园派成为罗马时代新柏拉图
主义的中心。直至公元529年东罗马皇帝下令关闭学园为止,前后发展延续
长达8个多世纪。可见柏拉图哲学思想影响之广。
(4)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年)出生于希腊北方斯塔吉拉城。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御医。他自幼受家庭影响,对医学和生物学颇有兴趣。
大约 17岁左右,他进入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
作,在此前后有二十余年。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来到小亚细
亚的爱索斯城,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元前342年,他应马其顿王菲力
二世之邀,任亚历山大王子的教师。亚历山大继位并开始东征之后,亚里士
多德重返雅典,创建一所学校,名为“克吕昂学园”。他喜欢在校园附近的
林荫道上漫步时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因而他的学派又被称为“逍遥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卒,希腊掀起反马其顿浪潮。亚里士多德被迫离
开雅典避难于优卑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病逝于此。
亚里士多德虽出自柏拉图门下,却与自己老师的哲学思想大异其趣。亚
里士多德在对从早期自然哲学家到柏拉图以来哲学思想总结性批判与继承的
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多方面独创性建
树的伟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学术研究极为广博,他不仅在哲学上建立起自己庞大的思想
体系,而且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诗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学问可以说几乎包括了当时的所有知识领域。恩
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古希腊哲学家。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广义的哲学实际上涵盖了各种知识门类。亚历士多
德第一次对科学作了分类。他按科学知识运用目的之区别提出三大类分法:
第一,创作的,是有关材料的(多指语言材料)制作方面的知识,如修辞学、
诗学等等;第二,实践的,是研究人的行为规范的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
等等;第三,理论的,是研究知识本身的知识。理论知识依据各自研究对象
不同又进而分为“第一哲学”、物理学和数学三门。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独立存在而又变化的东西。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独立存在而又不变动的东
西。数学研究的对象是非独立存在但又不变化的东西。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科学明确划分开来。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于著述,留下著作多达千余卷,大都是手稿和讲义,
后来经希腊哲学家安德罗尼可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整理。他把亚里士多德
自称为“第一哲学”的论著置于《物理学》之后,取名为“物理学之后”(中
译为《形而上学》,意指研究有形事物之上,即有关于超感性对象的思辩学
说。)亚里士多德其他重要著作有:《工具论》(有关逻辑学问题)、《物
理学》、《论灵魂》(有关自然哲学问题)以及《尼各马可伦理学》、《政
治学》、《诗学》、《修辞学》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范围虽广,但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理论科学的第
一哲学和自然哲学方面,这里也较集中地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
----------------------- Page 30-----------------------
①第一哲学。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研究独立存在而
又不变动的东西,即所谓“存在的存在”。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第
一哲学包括实体说、四因说、形式质料说和潜能现实说四部分内容。实体说
是其核心。
实体说 亚里士多德虽师从柏拉图多年,但在哲学问题上他有自己的独
立思考,并不盲从师说。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质疑,认为它不能正确地
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动变化的现实。柏拉图的万物“模仿”、“分有”
理念之说,只不过是富有诗意的空话。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把本质和具有
这一事物的本质割裂开来,批评他在对个别与一般关系认识上的错误。他指
出,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子。正是在对柏拉图理
念论批判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最基本的东西,为其他事物
所凭依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取得自己的名称的东西。” (《古希腊罗马
哲学》,第236页。)实体有双重意义。就其第一层意义而言,它是个别事
物。亚里士多德指出,个别事物 (即个体)乃是“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
确切意义”上的“实体”(同上书,第309页)。例如这个人,这匹马,都
是独立的存在物。它是其他一切属性(如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