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2 周一良(现代)
腊传统神学观,认为神话传说中的诸神,都是人们按自己的形象构造出来的,
甚至把人间的种种丑行秽事都加在神的身上。他嘲讽地说:“假如牛、马和
狮子能象人一样作画和塑像,它们也会按自己的样子塑造出神的形象。”(《古
希腊罗马哲学》,第46页。)
克塞诺芬尼虽然批判希腊传统神学观,但并未否定神的存在。他认为真
正的神只有一个,它“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象凡人”,并且“永远保
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西方原著选读》上卷,第29、30页)。它
是“全视、全知、全听的”,“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灵的思想力左右一切”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7页)。克塞诺芬尼的神是唯一的,不动的思想,
被巴门尼德继承并加以发展为“存在”论哲学。因此,克塞诺芬尼被认为是
爱利亚派的思想先驱。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5年)是爱利亚学派的创立者。他出身
于爱利亚城邦的一个富贵家庭。相传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也受到毕达哥
拉斯学派的影响,还到过雅典讲学。他所作的诗体哲学著作《论自然》,尚
残存若干章节。
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存在”。他提出了“存在者存在,它不可
能不存在”的命题(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这个命题
是与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鲜明对立的。他视赫拉克利特之
说为“不能分辩是非的群氓”之谬论。依巴门尼德之见,“存在”有以下特
征:“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因为它是完全的,不动的,无
止境的。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是个连续的
一。”(《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2页。)“存在”是“可以被思想
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所同一的”(同上书,第33页)。巴门尼德所谓“存在”,
实际上指的是客观具体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凡是有的东西,都是存在。他提
出“存在”说,表明他力图从众多形形色色、变化无定的现象中抽象出一种
统一的,恒定的,也就是更具有本质性的东西。尽管巴门尼德抽象的“存在”
还未能完全超越感性的表象 (例如,他把“存在”比作一个从中心到各方等
距的圆球体),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克塞诺芬尼的唯一不动的神,
再到巴门尼德“存在”思想的演进中,表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由现象到本质认识的渐次深入。
巴门尼德从其“存在”论出发,在论识论上提出了意见与真理相对立的
观点。他认为,“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呜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所获得的
感性认识,乃是虚假的,不可靠的意见,因为感性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
变化无定的事物和现象属于非存在,凭感觉得出对现实事物的意见中不可能
包含有真理。只有思想即理性所认识的对象——存在,才是真实的。“用理
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西方哲学选著选读》上卷,第31页),通过理智
判断、思想推论来获得对“存在”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巴门尼
德明确地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强调理性高于感性,这是很有意
义的。然而由于他过分强调感性与理性,真理与意见的对立,而忽视其间的
联系,从而把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存在”看成是与现实世界无联系的、
绝对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势必导致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 Page 14-----------------------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遭到人们的非难。他的学生芝诺曾运用逻辑推论来反
证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芝诺(约公元前490—430年),爱利亚人,曾师事巴门尼德,并随其师
赴雅典讲学。死於反对城邦僭主的政治斗争。
芝诺自称以“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论证”为己任。他主要是通过对“多”
和运动的否定来反证巴门尼德有关“存在”的唯一与不动说正确性。
芝诺否定多的论证有两个。简言之,其一,如果存在物是多,它就应是
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前面又有别的部分;而别的部分之前又复有别的
部分,如此类推以至无穷,那么,存在物就是无限大。其二,多部分组成的
存在物应当是可以分割的,无限分割下去的结果,存在物就是无限小。这就
是说,承认存在物是多,必然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之中。其二,如
果存在物是多,就必须同实际事物数目正好相等,不多不少,他们在数目上
就是有限的。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存在物既是多,在个别存在物
之间必然另有一些事物,而在另一些存在物之间亦复如此。以此类推以至无
穷,那么,存在物的数目又是无限的。这就是说,承认存在物是多,必然会
陷入数目上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之中。芝诺从存在物的“多”中推论出有限与
无限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他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因此“多”是不能成立
的,存在物只能是“一”。
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有四个,即两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一半
等于一倍,在哲学史上称之“四个悖论”。这里对“阿基里追龟”和“飞矢
不动”两题略作介绍。
芝诺认为,假如有运动的话,那么希腊最善跑的阿基里也追不上乌龟。
因为当他刚刚跑完全他和乌龟之间的那段距离时,乌龟又向前爬行一段路;
当他再次跑完这段新距离时,乌龟又再向前爬行一段路。如此无止境地跑下
去,阿基里只能接近乌龟,却永远也不可能超过它。按芝诺之见,某一段有
限的空间距离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它是不可能的。
芝诺认为,飞箭在其行程中,不同的时刻总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上,也就
是说静止在某一点上。因此,箭的飞行只不过是连续时间内一系列静止状态
的总和,这是不可能产生运动的。
从以上两个论证中可以看出,芝诺是通过揭示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有限
和无限、运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的矛盾来否定运动本身。
芝诺对“多”和运动的推论所得出的否定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他没有
认识到事物中的一与多,有限与无限本是辩证统一的;也没有认识到运动本
身就是矛盾的,运动中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本身也是辩证统一的。
但是,芝诺的错误论证却从反面揭示出事物所包含着对立与矛盾。如黑格尔
所说,在这种抽象论证的方式里存在着一种辩证法。芝诺与赫拉克利特的辩
证法是有区别的,他主要是从逻辑上论证概念矛盾关系,从反面揭露矛盾;
赫拉克利特则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辩证性质,从正面肯定矛盾。从逻
辑思维的发展来看,芝诺的辩证法思想更为深刻些。
芝诺之后,哲学家麦里梭 (萨摩斯人,约公元前5世纪)对巴门尼德的
“存在”论作了修正。他看到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圆球形的、有限的
与唯一的、不动的之间存在着自相矛盾。他在论证“存在”的唯一、不动的
同时,否定了存在的有形与有限,提出“存在”是无限、无形的观点,从而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巴门尼德的学说。
----------------------- Page 15-----------------------
(3)原子唯物论哲学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出现的原子论哲学学派是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
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个学派的哲学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伊奥尼亚和南意大
利学派思想,试图从运动变化的事物和现象后面寻求永恒不变的因素,并更
深层地探讨物质的内部结构问题。原子论哲学的创立者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
特,而导其先路者有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
(A)原子论哲学的先驱者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哥拉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出生于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政治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他是当时工商业民主
派领袖人物,曾拒绝接受王位。他发现空气是实体,预见日蚀是因为月亮的
位置处于太阳与地球中间引起的。他还是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
作有 《论自然》、《论净化》,仅存残篇。
恩培多克勒哲学思想的中心是“四根”说。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四
根”,即土、水、气、火四种元素。它们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四种元
素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转化。它们混合而形成万物。他说:
“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
飞禽走兽和水里的鱼,以至常生不死的尊神。”(《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
卷,第44页。)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性质之差别乃是由于所构成的四元素
量的比例不同。例如肌肉是由等量的四元素混合而成,骨头则是由两份的水、
土和四份的火混合而成,等等。而事物的生灭变化,乃是由于这四种元素的
结合和分离。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已经论及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他认为万物是
由作为本原的四根结合而成,这样在巴门尼德那里被割裂的现象和本质又联
系起来了。而且恩培多克勒试图把“一”(事物)与“多”(四根)统一起
来,并且从元素混合的量上来考察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这对于后来德谟克
利特的原子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恩培多克勒进而又探讨了四根结合与分离的原因,提出了“爱憎”说。
他认为,构成万物四根本身并不具有分合能力,造成它们结合与分离是“爱”
和“憎”这两种力量。他说:“经常的变迁从不停息。在一个时候一切在‘爱’
中结合为一体;在另一个时候,每件事物又在冲突着的“憎”中分崩离析”。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3页)由于“爱”、“憎”这两种对立的
力量对四根的作用,才造成万物的生灭运动。至于“爱”和“憎”究竟是什
么性质的东西。恩培多克勒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他既认为“爱的长和宽是
相等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83页),也就是说“爱”有某种物质的
特点,又说“爱”是善的原因,“憎”是恶的原因。那么“爱”、“憎”又
有精神的内容。而且这两种力量是存在于四根之外的,这表明恩培多克勒是
从物质之外去寻求运动变化的原因。
恩培多克勒还用“四根”说来解释人的认识问题。他认为人也是由四根
构成的,人的感官里有土、水、气、火,与感觉对象具有统一的物质基础,
“我们以自己的土来看‘土’,以自己的水来看‘水’,以自己的气来看神
圣的 ‘气’,以自己的火来看毁灭性的‘火’”(《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
卷,第47页)。这就是所谓“同类相知”说。他进一步提出有关认识具体过
程的“流射”说,认为所有事物都不断地发出“流射”,而人的感官则有无
----------------------- Page 16-----------------------
数孔道。当“流射”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孔道与同类原素相接触时,感觉便产
生了。他又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人是通过围绕心脏的血液来进行思维的。
心脏周围的血液连接人体各部分器官,是人体中具有流动性元素的混合物,
能对客观事物提供综合、整体的认识,而感觉只能提供对局部东西的认识。
恩培多克勒试图寻找出认识的生理机制,他把人的认识活动看成是对外物的
感觉和思想的过程,而且意识到思想高于感觉。他的认识论对德谟克利特有
过一定的影响。
阿那克萨哥拉(约公元前500—前428年),伊奥尼亚克拉左美拉城人。
他在青年时代,离开了沦为波斯殖民地的故乡,定居于雅典,并在此讲学达
30年之久,成为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的朋友。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位哲学家兼
自然科学家,在天体物理学方面提出过创造性的见解。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尤
为突出,他首先把哲学带到希腊本土,对后来雅典哲学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由于受到伯里克利政敌的迫害,阿那克萨哥拉晚年回到伊奥尼亚,
隐居于郎普萨柯至去世。
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有关“种子”和“奴斯”的论说。他提
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他认为种子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颗粒,细小到人们的
感觉无法察觉。种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数量无限多,性质也是无限多
样的,而且各自独立,不能转化。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而成的。例如土主要
是土的种子组成,肉则主要是由肉的种子组成等等。但是每一事物并非由单
一类种子组成,也包含其他类的种子。而事物的性质乃是由占多数的种子所
决定的。他说:“一个个别的事物包含的某种部分最多,它现在和过去就突
出地显示出是某种东西。”(《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0页。)因此,
种子的种类和性质虽各不相同,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混合为某种物质
的。如在白雪中,白、冷、软的种子占优势,也含有黑、硬、热的种子。当
前后两者在数量对比上发生变化时,白雪遂融化变为黑水。在阿那克萨哥拉
看来,事物的变化乃是由于种子的组合分离与其数量变化所致。这些看法与
恩培多克勒有相似之处。他在主张种子数量、性质无限这点上,显然又比恩
培多克勒对本原物质结构的认识更深刻。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为后
来的原子论哲学作了理论前导。
与恩培多克勒一样,阿那克萨哥拉也试图在本身不变动的种子之外去探
寻其分合的动因。为此,他提“奴斯”这一概念。古希腊语“奴斯”一词,
指的是感知,理解事物的东西,一般译作“心灵”、“理性”。他说:“奴
斯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混合,是单独的、独立的”,它具有感
知和支配一切事物的能力,“它洞察每一件事物,具有最大的力量,对于一
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它都有支配力。” (《西方哲学原著
选读》上卷,第39页。)他用这种学说解释宇宙的生死。认为宇宙形成前原
是无数异类种子之混合体,由于奴斯的推动造成旋涡运动,使混合体内种子
迅速分离、组合,形成万物。阿那克萨哥拉所谓“奴斯”显然是具有精神性
质的东西。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中,阿那克萨哥拉首先将物质与精神相区分。
他把宇宙间万物的安排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统归奴斯这种精神力量的作用。
这一思想为后来苏格拉底,帕拉图等哲学家加以发展,影响深远。
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哥拉肯定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种观
点与恩培多克勒是一致的。但他认为感官对于相同性质事物感受迟钝,而不
同性质事物才能产生强烈刺激,使感觉敏锐而鲜明,例如由黑而知白,由冷
----------------------- Page 17-----------------------
而知热,由苦而知甜。这就是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异类相知”说。他同时
也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说:“由于感官无力,我们才看不到真理”(《西
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0页)。他所说的“真理”,乃是对事物本原“种
子”的认识。种子是小到无法感觉到的微粒,只有靠思想才能把握。这实际
上是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意义。后来德谟克利特所创立的原子论中吸取了阿
那克萨哥拉的认识论思想。
(B)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
继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以后,留基波,德谟克利特对现象与本质,
感觉与理性及其间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创立“原子论”哲学。
留基波(约公元前5世纪)据说是爱利亚人(一说阿布德拉人),是德
谟克利特的老师。两人的哲学思想基本一致,学说常混在一起。哲学上所讲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包含有留基波的思想理论。
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阿布
德拉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师事留基波,游学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也
到过雅典。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他的学识极为渊博,除精于哲学外,
学问广涉数学、物理、天文、医学、心理、伦理、修辞等几乎当时所有的知
识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小宇宙秩序》、
《论自然》《论人性》等等,大都残佚。德谟克利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原子
论。
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一词古
希腊文原有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原子,是一种
不可分的最小的物质微粒,感官无法察觉,它是绝对充实的,不可穿透;在
数量上是无限的,也是永恒的。所有原子性质无异,只是在形状、次序、位
置上有区别。原子自身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之中。原子的运动场所是“虚空”。
“虚空”是无形体的空,相对原子这种实体的存在而言,虚空是“不存在”。
但在德谟克利特看来,“不存在”并非“无”,它同样是实在。“他们主张
存在者并不比不存在者更实在,因为虚空并不比坚实更实在” (《西方哲学
原著选读》上卷,第48页)。原子和虚空都是万物之本原,这样被巴门尼德
否定了的不存在,在德谟克利特这里又与存在统一起来了。
德谟克利特运用原子和虚空理论描述了宇宙和万物的生成。他认为,在
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发生碰撞而形成涡旋运动。在涡旋中,相似的原
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火、土、气、水等复合物。轻的物体被抛到虚空外层,
重的物体留在中心结合形成球状体。由于涡旋运动,又不断有新的物体附着
而使球体扩大,于是地球便逐渐形成。那些被抛在虚空外层的物体燃烧起来,
星辰、太阳、月亮等天体由此生成。德谟克利特还运用原子论来解释生命现
象。他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当它与肉体原子结合起来便形成生命;
当它们分离时人便死亡。他还认为,甚至连人的感觉也是由原子引起的。这
样,原子被德谟克利特视为一切现象的本质。
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原子自身的活动所产生的涡旋运动是万物生
成的原因。他称这种运动为“必然性。”他认为这种“必然性”是事物遵循
的客观规律,是事物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德谟克利特从物质自身中寻找万
物生成的原因,克服了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外因论的局限性。不过,
他在强调必然性时,却否定偶然性,认为“人们造出‘碰巧’这个偶象,借
以掩盖自己的轻率”(《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12页)。由于德谟克利特
----------------------- Page 18-----------------------
对偶然性及其与必然性的关系缺乏认识,这使他对因果必然性的理解带有机
械论倾向。
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肯定人的感觉和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他提
出的“影像”说,是原子论在认识论方面的运用。他认为,外界物体经常放
射出自身的“影像”(原子)。“影像”经过空气,作用于人的感官和灵魂
而产生感觉和思想。他说:“感觉和思想是钻进我们身体中的影像产生的。
因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影像来接触,是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想的。”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0页)这里指出影像不仅是感性认识,而
且是理性认识(思想)的来源。德谟克利特更进一步分析了感性和理性两种
认识。他把前者称作“暗昧的认识”,后者称作“真实的认识”。“暗昧的
认识”凭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获得。然而,对于象原子和虚
空这样“无限小的领域”,人的感官无能为力“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
于是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同上书,第50
页)。这就是说理性认识是比感性认识更高一层次的认识。德谟克利特还注
意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说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那里“取得了
论证之后”,又想来“打击”感性(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0
页),似乎看到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却又认为它排斥感性认识,可见
他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是较模糊的。
德谟克利特还讨论了伦理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他认
为,有肉体的幸福、快乐和心灵的幸福、快乐。前者是暗淡而粗糙的原子猛
烈运动给人造成的感官享受,这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痛苦与不幸;
后者是圆润而精致的原子作用于心灵所造成的享受,是真正持久的快乐与幸
福。他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在我们的
灵魂之中。” (同上书,第118页。)在他看来,不被恐惧、迷信或其他感
情所打扰,使灵魂、精神处于一种宁静状态,乃是幸福的最高境界。要达到
这种境界,除了为人处事要保持适度和节制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知识。德谟
克利特认为智慧可以引出德性,而罪恶源于无知。因此,他重视个人道德,
强调通过教育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对后世
许多哲学家都有重要影响。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的原子唯物论对万
物本原、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作了较明确的理论
阐释。他的哲学思想代表了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
----------------------- Page 19-----------------------
2.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公元前5世纪和前4世纪,是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希腊城邦奴
隶制发展到极盛然后又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打败了波
斯帝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波斯势力退出爱琴海和黑海地区,希腊
城邦的海上贸易畅通无阻,同时大量的战俘转变为奴隶,从而促进了希腊城
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在希腊城邦中,雅典的发展尤其迅速。雅典依靠其在
战争中建立的强大海军,确立了海上霸权,获得广阔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
由于工商业者和平民在战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城邦政治生活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雅典民主政治迅速发展,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公元前433年—前429年),雅典奴隶制发展至鼎盛。在古希腊历史上,
伯里克利时代被认为是“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113页)。但是,城邦奴隶制的发展是以压迫和剥削广大奴隶和平
民为基础的。因此,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城邦内部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
族的斗争日趋尖锐。同时,城邦奴隶主阶级各派势力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
十分激烈。公元前431年,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城邦集团之间爆发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长达27年的战争,不仅给希腊城邦带来严重的破坏,
而且也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矛盾。战后,希腊城邦逐渐走向衰落。
古典时期希腊城邦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卓著。例如,开奥斯的奥诺比蒂测算出太
阳年的长短。雅典的墨东对此作精确的修正,并编制了希腊历法。“医学之
父”希波克拉底研究了病理学、外科等医学门类,创建科斯岛学派。天文学
家欧多索克斯提出以恒星角度来定地球纬度的方法,开科学地图学之先。社
会科学领域更是群星交辉。雅典出现杰出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
斯、欧里庇弟斯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他们的作品思想丰富、哲理深刻,
文字华丽,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西方文化的宝贵遗产。“历史之父”希罗多
德的 《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丰富、论析精辟、文
笔生动,是西方史学的不朽之作。逻辑学、修辞学、政治学、经济学在这一
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学科的成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空前繁荣,达到其发展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哲学的中
心在雅典。雅典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促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想
愈益深入。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已从宇宙本原转移到人类自身、社会、国家、
人生目的等成为重要内容。哲学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哲人辈出,学派林立。
智者学派开一代论辩争鸣之风。苏格拉底追寻道德的“普遍定义”,把对人
自身的认识提高到对普遍知识的寻求。柏拉图继承其思想,建立宏大的“理
念论”哲学,创立西方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总结、概括并
发展先前哲学家的思想,成为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而又有多方面独创性建树
的伟大哲学家。
(1)智者学派
“智者”原是泛指有才智及某种技能专长的人。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
才用来称那批授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治知识的职业教师。在
这批人中产生了不少出色的哲学家,因此称为“智者学派”。
----------------------- Page 20-----------------------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
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城邦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在这
些活动中,人们感到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辩说能力,同时,
对人的自身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宗教、伦理、法律等观念受到怀疑
或否定,新的思想层出不穷。雅典等城邦的智者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积极进行新的思想探索,大力宣扬自己的理论观点。所谓“智者学派”并非
一个有组织的学派。智者们各有其政治立场和见解。但是,他们又有共同感
兴趣的理论问题,形成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智者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①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1—前411年),阿布德拉人,
长期居住在雅典。他是德谟克利特的学生,雅典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的朋友,
为名闻当世的“智者”。晚年被伯利克里的政敌指控“不敬神灵”而逐出雅
典,卒于迁途中。
普罗泰哥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按亚里士多
德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普罗泰戈拉“意谓各人所见便是真实。若然,同一个
别事物于此人为美者,可以于彼而为丑,其他以人为度量之事物情形往往如
此,苟以此为凭,则同一事物便将可是可非,可善可恶,而一切相反叙述均
将同属真实”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218页)。显然,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们可以按各自的感觉对事物作不同的
判断,事物的是非和真假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只是相对个人感觉而言的。普
罗泰哥拉又提出“知识就是感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由感觉所
得到的都是真理。可见普罗泰戈拉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
义的特点。
但是,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之提出,包含着新的思
想和精神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普罗泰戈拉第一次把人作为研究对象。他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传统宗教神学作了大胆的怀疑乃至否定。他明确
表示他不知神是否存在,也不知神为何物。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社会历史观
上。他认为国家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人们为
共同的生存需要而“约定”产生的,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将会被新的制度、法
律和道德规范所取代。这些思想都有进步意义。
②高尔吉亚。高尔吉亚 (约公元前483—前375年),出生于西西里乌
的雷昂底恩。早年师从恩培多克勒。曾作为母邦使节出使雅典。后游历希腊
各地。他以出色的修辞学和演讲术在雅典名动一时。雅典人给他在德尔斐神
庙立了一座金像。
在哲学上,高尔吉亚在其所著《论自然或存在》一书针对爱利亚学派提
出三个著名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
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第一个命题运用反证法,先假设有物存在,则会出现三种情
况:它或是存在者,或是不存在者,或同时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然后用
逻辑推论一一加以推翻,得出结论是“无物存在”。第二个命题,高尔吉亚
论证说,如果存在物是可以认识的,它必定是可以被思想的。不存在物则是
不能被思想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出飞人,六头十二足
女妖等不存在的东西。这表明被思想的东西并不等于真实存在。那么,即便
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能被认识的。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
----------------------- Page 21-----------------------
人时,用的是语言,语言和存在物并非同一个东西,而且两者是不可能转换
的,我们也就不能通过语言把存在物告诉别人,即使该物可以被认识。
高尔吉亚的上述论证被视为智者诡辩术的运用。他旨在批判巴门尼德“存
在”论,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甚至否定思想交流,这就陷入怀
疑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泥淖中。但是,高尔吉亚的论证本身也包含有辩证法思
想。它从反面揭示出存在与非存在、思维与存在和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
对后世哲学家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有积极意义。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雅典人。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
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
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
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
上有出色表现。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三十僭主”贵族
寡头政府重要人物。雅典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
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
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 《回忆录》和帕
拉图的对话集中。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①目的论。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
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
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他说:“有人认为天是
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
槽。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
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担当一切,包
罗一切”,“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这就是“好”,即“善”。苏格
拉底说:“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
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所谓“善”
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又视“善”为“神力”。他说神具有“能一下
看见一切,听见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的权力和本性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1页)。苏格拉底把事物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神
所决定的目的“善”,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既然以目的论取代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在他看来,
对自然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曾借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楣的题辞“知道
你自己”来表明其哲学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了重大意
义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
天上召回来,置于城邦之中,并且把它引入家庭内,使之成为探求生活、道
德、善恶所必需的东西。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