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式领导力12项修炼:领袖兵法

_3 陈正侠(现代)
但有的人说,等我觉得快到顶峰的时候再突破不就行吗?参加奥运会射击比赛,你一开始不全力发挥,随便打打就行了,到最后决赛的时候再使劲,行吗?你早就被淘汰了。所有的冠军都是从第一枪就全身心投入才打出来的,从第一场比赛开始就要认真地打才行,射击运动员必须每一靶都要打好才行,一个动作、每一发子弹都打好才行,不是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努力。高手过招,哪容得你马虎半点,机会可是稍纵即逝。
领导者要想达到最高的程度,也要从最底层开始,要全身心地投入,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做,否则绝对到达不了巅峰。
第三,真正的报酬只会给予那些走过未作要求的第二里路的人
付出的真正报酬只会给予那些走过未做要求的第二里路的人。
耶稣曾经说过: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那你就跟他走二里路,我甘愿再多走一里路不需要别人要求。
这告诉我们,只有更多地付出,才能有更多的报酬。如果要求你走一里路,你就走一里;再要求你走二里,你就走二里;没要求,你就不走了。您想:我才不那么傻呢,我才不做那个无用功呢。没错,正因为你不做,因为你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你只能是一般的人。
成功的人大概都是这样的:我愿意走二里路,我愿意付出,我愿意更多地奉献。奥运会跆拳道49公斤级冠军吴静钰,为了训练,一年没有回家。她在奥运会上能轻松地赢下对手,正是源于她之前充分的准备,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们在备战期间都是这样,我们不是要强于敌人一倍的实力,而是要强于别人十倍的实力。”
吴静钰的教练王立杰这样来评价她的成功:
“她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靠自己的努力练出来的。很多人说努力是天才,我想天才很多,练了就能出来,她训练非常刻苦,这方面我以前很少操心,她非常的自觉,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
我们不难想象,那些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的冠军们,无论是跆拳道冠军吴静珏,还是其他比赛的冠军,都是付出了比常人、比对手更大代价的换来的。只有更多付出的人,才能成为冠军。
所以,耶稣告诉我们,你要想拿到报酬,别人让你走一里路,你就要走二里路。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这样的人才是领导者。总等待着别人做,等着别人提要求,那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
第28节:第4项 修炼:给予无取(3)
古老的心理学原则:如何影响他人〖1〗最强大的影响力来自给予最强大的影响力是什么呢?
给予,而不是索取。
只有你不断地给予别人,你才能有影响力。
战国时代有四公子: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为什么这些人说话对当时许多的国君都有影响力?因为他们不断给予,养了一班人。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国君才怕他们。
现代商业化社会,很多人都表现得很精明,处处要算计,生怕有一点点的吃亏。一听到要付出,要给予,要无私奉献就头疼。其实,这些人精明而不高明,不吃亏但也沾不到什么便宜。
柳传志如果不那么付出、不在管理层中形成利益的给予,他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对于那些高层管理者、元老们,该给的利益都给足、给够,让他们在物质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鼓励。他自己呢,给予第一,享受第二。影响力反而更大了。
牛根生也是如此,给部下股票、最好的房子、最好的车子,在物质上不断地给予。最后连自己的股份全捐出去,这种大的给予,能不使领导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吗?
文王与姜尚的渭水对话:天下即人心
给予实际上是最大的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当年周文王被商纣王放回来之后,在渭水边上碰到了一个老人,正在茅草丛里面钓鱼。那位老人的渔竿没钩,就一根线直直的垂下去,周文王觉得很奇怪啊,就问:老先生,这钓鱼你没钩怎么钓啊?这个老人的回答就四个字:
“愿者上钩。”
周文王身边很多随从觉得这老头是个神经病,但周文王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
周文王问:为什么“愿者上钩”啊?为什么你不钓它,它就会上来呢?
老者说:
钓鱼方法就和选人才一样,不是说你拿个弯钩才能钓得着。直钩一样可以把人才钓过来,甚至可以让人主动来,你不用钓人家就来了。这位老者就是姜子牙
周文王一听,这老人语出不凡啊,就虚心地问:那具体怎么让人来呢?姜子牙说:那些有远大志向的王者要想吸引人才,本身就要有创造性,具备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动人心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把人心感动了,学会和懂得用这种悄悄的、让人看不到的恩惠,就能把人心征服,这样你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天下其实并非一人之天下,你不要以为你是个侯爵,以为你将来要成为大王,你就认为天下是你自己的了。这天下绝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应当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天下。如果你能够让天下人共享天下的利益,那么你就能得到天下。如果你不能做到共享,仅仅自己独霸天下的利益,那么你早晚会失去天下的。
第29节:第4项 修炼:给予无取(4)
姜子牙对周文王说:只有让天下人都能够得到利益,你实行的才算是真正的王道。只有让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利益,你才能够称王而拥有天下。姜子牙这番话实际上既是对商王朝沦落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周文王的一个提醒:你不要认为你夺了江山就行了,那不是天下,人心才是天下。
姜子牙这番话使得周文王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江山。还用什么钓竿、鱼钩干嘛呀?你的恩惠都是悄悄的,润物细无声,给了别人很多、很多。然后这些人不就主动来了吗?那就不用钓了,所以就叫“愿者上钩”,因为你得人心,所以人们自己就愿意来。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不以给予和人心为关注目标,当然就得不到人心,得不到天下,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付出、没有去关注。如果你只是口头说想得到天下却不舍得给予和付出,那你能够得到什么呢?肯定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你关注什么,你才能得到什么!
刘邦与项羽“天下观”的对决
实现中华一统的秦始皇建立的王朝为何短命?因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朕即天下”。秦始皇得了天下以后,认为自己就是整个天下了。我就是天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天下统一了,这天下不就是我的吗?所以我要一世、二世、三世,直到传至万世。
天下人不同意怎么办?杀!把扰乱思想的书都给烧了,把那些不听话的儒生都给活埋了。他没有“共有天下”的观念,更别提什么给予和付出了,所以,秦王朝的历史连他的孙子都算上也不过十四年罢了。我们知道,以“共有天下”治理的周王朝历史有八百年之长,这就是不同“天下观”所导致的差别。
刘邦和项羽的差别也在于此,刘邦知道天下不能一个人独享。当最大的强敌项羽在垓下自杀,汉天下也有了自己雏形的时候,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得意之余问道:“诸位王侯、诸位将军,你们今天说实话,我之所以得到天下是什么原因?项羽之所以丧失天下是什么原因?”
高起、王陵马上站起来回答:“陛下在命令人攻打城池夺得了土地之后,将得来的土地都封给了攻占土地的人,和大家共同分享利益;项羽就不这样,对有功的人加以杀害,对有才能的人起疑心,不肯信任。这就是陛下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啊!”
可见,刘邦的分封与利益分享在与项羽的争战中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但是,刘邦得意地说:
“你们只说对了一半!要说运筹帷幄而能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过子房(张良);要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前线用粮不断,我比不上萧何;谈到率领百万大军,每战必胜,每次进攻一定会夺得敌人土地,韩信绝对比我强得多。那么,各位,我做了什么呢?”
第30节:第4项 修炼:给予无取(5)
刘邦接着说,“那是因为我能够重用了这三个人,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杀的根本原因!”
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有正确的“天下观”,懂得并擅长给予。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得到人心,拥有天下。
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企业家牛根生也是这样一个典型。他说:小时候,我从家里拿糖分给大家,大家就很听我的话。那我要是把钱拿来分给大家,那大家不就更听我的话吗?所以他就懂得了“财散人聚”的道理,随时都把自己的利益分给部下,把好处和大家一起共享。所以大家都知道,跟着老牛肯定不会吃亏。
因此,当老牛创立蒙牛的时候,他能够与人共享利益的巨大作用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没有资金,一些以前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马上大力提供支持,甚至把养老金和买棺材板的钱都拿来了,而且大家约定,谁的股份也不能超过老牛,大家就是要让老牛做老大,听他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接着从原单位又投奔过来一二百位精英。
如果没有老牛长期以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的理念,没有给予和付出的胸怀,老牛在蒙牛的草创阶段,能聚齐那么多的人心吗?“得人心者得天下”。
从吴起吸脓到荆轲刺秦
优秀的领导者都明白给予和分享这个古老的心理学原则,古代那些军队的将军们也很清楚。战国时代的吴起将军就懂得和最底层的士卒同衣同食、同甘共苦。他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有一次,一个士兵生疮,而且化脓了,吴起见到后,马上就蹲下身来用自己的嘴把脓给吸出来了,吸干净后再给他包扎停当。
这就叫“将心比心”。看着将军俯下身来把自己的脓都吸干净了,士兵打起仗来能不玩命吗?你对我尊重,我对你效命。你如此厚待于我,那我对你怎么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你得到别人的奉献是因为你先给予并付出了,如果你不付出给别人,你就无法得到!
当年,荆轲为什么非要去刺秦王?那是因为燕太子丹对他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太子丹对他是太好了,养他的时间太长了,要什么给什么。一直在那儿养着,什么都没说,最后把荆轲都养急了。
荆轲也明白,人家肯定不会白在这儿养着自己的。最后还是荆轲主动跟太子丹说:你看让我干什么吧?现在你让我干什么,我都干得了。你让我死,我马上自杀都行。这个时候,燕太子丹才说,你去帮我刺杀秦王,那时候尽管荆轲知道此去是必死无疑,但是他也知道这个事我必须做,死也得去做。为什么?他要报答燕太子丹,如果燕太子丹从来不给荆轲什么恩惠,随便找个人说,你帮我杀秦王去吧,谁给你干啊?
第31节:第4项 修炼:给予无取(6)
《道德经》有句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圣贤的人甘居人后,反而高居人前;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心。
甘居人后的人未必真的居于人后,不考虑自己生死的人未必会死。只有懂得多给予和付出的领导者,才能真正得到部下的爱戴和效命。
懂得给予和付出的领导者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二战时期美国著名将领巴顿将军,他有了战功总是归功于所有部下的官兵,不争先抢功劳。打仗的时候,他自己总是身先士卒,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因此,他的部队作战勇敢,士兵都愿意加入,他也被称为“热血豪胆的巴顿”,而他领导的部队是整个美军中伤亡率最低的。
这就是给予无取、肯为你的部下付出的最好回报。领导者只要多多地给予,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征服员工,自然而然地扩大你的影响力。
亨利·福特的生意经领导者首先要懂得和别人去共享。企业家更是这样。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亨利·福特很早就有一个观点:
“你注意过没有,凡是那些为赚大钱而工作的人,其实并没有赚到很多的钱。但是如果让他这样开始,让他做一些更好的东西,而且价钱卖得比别人还低,如果让他有这样的决心,而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全力以赴,那么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眼睛只盯着金钱,金钱实际上是赚不到的。但如果你眼睛盯着事情,那么钱就会滚滚而来。
这个道理和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是一样的,德鲁克在其所著《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的使命篇里面曾经提到了一个观点:
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很多人也许会说,企业的使命是要赚钱,要利润最大化。
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到过,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创造顾客。
这句话非常经典,企业的使命一定是创造顾客。顾客多了以后才能够赚钱啊。有人说,企业赚钱是天经地义的。是的,不赚钱的企业一定会消失,但企业不是为了只赚钱而存在,这就像人的健康。你很可能还为了生活而活着,为了一个目的而活着。但健康是基础,所以你不能把健康丢了。
企业的使命是创造顾客,顾客越来越多,事业就会越做越大,这样企业就会变得越来越赚钱。但你的钱是基础,不是一切,因为创造顾客才是你赚钱的前提。亨利·福特发现了一个原则,就是你越是跟别人分享,你越是眼睛不盯着自己能挣多少钱的时候,你才可能挣得越多。
但是有人说,我除了挣钱就是挣钱。这种人会发现,他反而不一定能挣到很多的钱。当你为了一件事情去投入、去全力以赴的时候,在投入的过程中,当你发现你做的是一件人们都很喜欢的事情时,金钱会滚滚而来。
第32节:第4项 修炼:给予无取(7)
无论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还是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们都是在帮助最大多数人得到便利或实惠的过程中才成为世界首富的。沃尔顿当时就是想让所有的人都更方便地买东西,买得便宜,买得实惠;比尔·盖茨当时就是想让所有的人、让所有的家庭都有一台电脑。正是他们对事业的全力投入,才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金钱回报。因为大众总是会趋向支持对社会有利的人。
据说,曾经有人问任正非,你当初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领域?你当时怎么有先见之明要搞这些电信设备呢?任正非说,还怎么想的?傻呗,他说:我要是明白,现在让我再选择,我肯定不选这个了,因为当时我傻,对这个行业不了解,所以才选择了这个行业。选择了以后才知道,这太麻烦了,但是已经晚了,我已经退不了步了,坚持走到了今天。
如果当时任正非仅仅是为了赚点小钱,只把自己军人转业的那点钱投入做贸易,今天哪有华为啊?没有华为哪有任正非今天的位置啊?他充其量就是个小商人。他领导的华为也不会被称为:“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在国际主流市场与国际主流厂商进行正面竞争的中国企业。”
正是因为任正非当时没想这个事,先把这个事做了,所以才有了他和华为的今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给予。作为领导者,实际上都应该具备这种观念和这种意识。
无论是在西方的企业还是在东方的企业里,这一点都有所体现,这种给予意味着一个道理:如何才能真正得到它。就像北宋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说的:“圣人谦下,不与人争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不争,不与物为敌,而物莫能害之。”优秀领导者选择天下为公,不为自己争小名小利,但却“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叫做主观为人,客观为己,也叫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管理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你关注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不关注,你就得不到。有的时候你觉得你关注了,其实却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很多企业家说要基业长青,他们真的那么做了吗?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领导者反而不是按基业长青的要求去做的!因为如果说你真的想要基业长青,你就应该知道要为顾客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至少你的品质要过关,这样才能基业长青。
许多企业家一边嚷着要基业长青,一边却想的是现在赶紧多赚钱,根本就不考虑长远的目标和利益,好像那些长远的目标和利益都是别人的事情。基业长青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口号,变成了一个大家谁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幌子。这说明在有些企业家心里,他只关心他能马上得到的东西,而不关心这个社会会得到什么东西。
出现奶业危机的企业领导人,他们大都说是要基业长青的,是要做百年品牌的。但是他们怎么做的呢?他们付出了吗?他们施予了吗?还是索取得太多,给予的太少了呢?这是我们每个领导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如何做到真正的给予无取,真正扩大你的影响力。第二篇 兵法之术
本书精华已连载完毕,谢谢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