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稗类钞》服饰类

_3 徐珂 (清)
  赵笠
  赵闇叔尝取雁翎以为笠,名之曰赵笠,恒于烟霞雪月中戴之。
  凤冠
  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饰以凤凰。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翚四凤,皆后妃之服。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顾姑冠
  蒙古人之正妻所戴之冠,名顾姑冠,以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寸许,饰以红青锦绣,或珠玉、草木子。
  鹤庆女帽尖
  「我周公,变夷风。易簪髻,去布幪。」鹤庆人为云南鹤庆府知府周赞而作之歌也。盖鹤庆妇女恒戴布帽,其形尖,为三角式。赞见之,谓不雅观,因令易以簪髻,翕然从之,鹤庆人因作是歌。
  苏人称女冠为兜勒
  兜,兜鍪也,战时所戴之冠,以御兵刃者也。今苏人称妇女之冠则曰兜。勒,马络头也,有嚼口者曰勒。今苏人称妇女之冠亦曰勒。
  沪之少女不冠
  沪之少女,凡年在二十左右者,恒不戴冠,虽隆冬风雪中,出行于外,亦露顶,不畏寒也。
  临安妇女戴笠
  云南临安之妇女,与闻贸易之事,肆之小者,辄坐于柜侧,戴于首者为黑色之笠。宣统时渐少。
  抹额
  抹额,束额之巾也,亦曰抹头。抹者,附着之义,犹胸巾之称抹胸也。绿营之兵、防营之勇皆用之。《唐书》「乃戴红抹额来应诏」是也。
  领衣
  衣之护颈者曰领。又有所谓领衣者,杭人谓之曰牛舌头。盖礼服例无领,别于袍之上加以硬领,「春秋以浅湖色缎,夏以纱,冬以绒或皮。有丧者则以黑布。」下结以布或绸缎,有钮绾之,意谓领而衣也。领衣之外则外褂,行装则着于袍之内,皆取其便也。
  披肩
  披肩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礼服时所用,加于项,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八旗命妇亦有之。
  霞帔
  霞帔,妇人礼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妇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于是争相沿用,流俗不察,谓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汉族妇女亦仍以此为重,固非朝廷所特许也。然亦仅于新婚及殓时用之,其平时礼服,则于披风上加补服,从其夫或子之品级,有朝珠者并挂朝珠焉。
  结婚日,新郎或已有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礼服矣。而新妇于合卺时,必用凤冠霞帔,至次日,始改朝珠补服。其说有二。一以凤冠霞帔,表示其为嫡妻也。一以本朝定鼎相传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也。
  耳套
  燕、赵苦寒,朔风凛冽,徒行者两耳如割,非耳衣「唐李廓送振武将军诗:「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则自唐已有之矣。」不可耐。肆中有制成者出售,谓之耳套,盖以棉或缘以皮为之也。
  补服
  补服,俗称补子,文武官吏之徽识也,缀于章服之前后心。以所补之物,分其等级,文职以鸟,武职以兽,盖始于明也。叶向高集有钦赐大红纻丝斗牛背胸一袭,即此。
  补服绣狮鸡
  干隆时,副都统金简署户部侍郎,自以武官应服武补服,而现兼文职,颇羡文补,乃于补服狮子尾端绣一小锦鸡,竦立其上。高宗见而大笑,旋降旨严斥,谓其私造典礼。
  女补服
  品官之补服,文武命妇受封者亦得用之,各从其夫或子之品以分等级。惟武官之母妻亦用鸟,意谓巾帼不必尚武也。
  补服惟亲郡王所用者为圆形,余皆方。光绪中叶,汉族命妇补服皆改方为圆矣。
  饭单
  饭单,宴会时所用,以方锦或布为之,恐有饮食之污秽沾衣也。钱希白《南部新书》曰:「指坐上紫丝饭单曰:「愿郎衫色如是。」」是也。
  抹胸
  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南史?周迪传》:「性质朴,不事威仪,冬则短身布袍,夏则紫纱袜腹。」古亦谓之曰衵服。《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是也。
  宋于庭,名翔凤,有《沁园春》词咏美人抹胸,词云:「络索双垂,轻容全护,收来暗香。忆纔松宝扣,领边依约。偶除瑶钏,袖里端相。塞上酥凝,峰头玉小,恨浅抹横拖一道冈。深深掩,掩几分衷曲,还待猜详。几经刀尺评量,与细腻肌肤要恰当。为当胸阑束,期他婉软。一心偎贴,不间温凉。若化蚕丝,缝成尺幅,那数陶家十愿偿。偏纤手,在风前扇底,更自周防。」
  夏纱冬绉之抹胸
  干隆末叶,秦淮妓女之抹胸,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乍解罗襟,便闻香泽,雪肤绛袜,交映有情。
  以红袜媵手书
  同治时,闽人某提学按试某州,其妇手书促归,媵以红袜。学使遽以试事属州牧,移病还闽偕老,当时热中者传为笑谈。樊云门方伯增祥咏袜胸《满江红》词下半阕即引之,其词曰:「花露洒,香球爇,芳汗透,冰肌贴。话三山旧事,佩纕亲结。书字一缄苏锦蕙,泪痕双寄鄜州月。愿展为绣被覆鸳鸯,通身热。」即指此。
  阔袖
  同、光间,男女衣服务尚宽博,袖广至一尺有余。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马蹄袖
  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以形如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致敬礼时,必放下。
  龙吞口
  有于例程衣袖之外,或前后不开衩之袍而权作为礼服,别缀马蹄袖于例程袖之夹缝中,系以钮者,俗谓之曰龙吞口。礼毕则解之,袍仍为常服矣。
  套袖
  套袖者,于作事时加之于袖,以护衣,不使污损也。一名假袖。
  手套
  手套,加于手,有露指而仅掩手背者,有并十指而悉覆之者。以绵织品、编织品为之,其精者则用皮。男女皆用之。
  手笼
  光、宣间,沪之妇女盛行手笼,盖以袖短而手暴露于外,又嫌手套着指之不能伸展自由也。既有手笼,则置两手于中,风不侵矣。大率以皮为之,珍贵者为貂为狐。谓之曰笼者,状其形也。或又谓之曰臂笼。
  襕裙
  襕裙,自后围向前以束裙腰,古又名合欢袜裙。江、浙乡村之男子多服之,松江太仓妇女亦有用之者。
  上海之浦南,妇女都系长裙于衣外,谓之曰腰裙,即襕裙也。腰肢紧束,飘然曳地,长身玉立者,行动袅娜,颇类西女。
  滇女之裙
  滇多风,自秋之八月至春之三月,狂吼空中,昼夜靡间。妇女出游之裙,辄以布十二幅为之,多其襞积,藉以御风。盖非此重量,或为风所挟以高举矣。
  短裙
  短裙苗在思州、葛彰等处,恒以花布一短幅横掩及骭.
  套裤
  凡物之重沓者曰套,物之外函亦曰套。套裤,胫衣也,即古之所谓袴也。其形上口尖,下口平,或棉或夹或单,而冱寒之地,或且以皮为之。其质则为缎为绸为纱为呢,加于棉裤、夹裤、单裤之上,函于外而重沓也。大率为男子所用,若在妇女,则惟旗人及江苏镇江以北者始着之。
  满裆裤饰为套裤
  裤之满裆者,俗称马裤,古谓之裈.后假袴为裈,又讹裈为裤。山西男子有以满裆裤而饰套裤于上者,上之色较朴,下之色较华,远视之若二,于马裤之外加一套裤,其实一也。
  牛头裤
  牛头裤者,农人耘田时所着之裤也,江苏有之。裤甚短,形如牛头,故名。盖耘时跪于污泥中,跣足露胫,本可不裤。着此者,以有妇女同事田作,冀蔽其私处,不为所见也。
  江苏之苏州、浙江之绍兴农夫,有于夏日或不着裤而裸其下体者。
  吴退旃衣夹裤棉裤皮裤
  吴退旃尚书体弱畏寒,非皮衣五层,不能过冬,至达天听,宣宗屡以之询沉鼎甫。每岁严寒时,且于衬裤之外,加以夹裤、棉裤、皮裤也。都人士戏呼之曰三库大臣。
  灯笼裤
  晋北人夜多卧炕,女子有自幼至老从不履地者。盖一离炕,即足软不能行也。其所着棉裤,重至十斤,土人号曰灯笼裤,状其大也。
  绑腿带
  绑腿带为棉织物,紧束于胫,以助行路之便捷也。兵士及力作人恒用之。
  裹腿
  南方妇女之裤,不紧束,至冬而虑其有风侵入也,则以装棉之如筒而上下皆平口者,系于胫,曰裹腿,外以裤罩之。
  韈船
  韈船施于足,仅有下缘。或云,船,领缘也,施之于韈,形更近似。
  袜套
  缠足妇女之加于行缠外者,曰袜套。盖以行缠有环绕之形,不雅观,故以袜套掩之也。
  行缠
  行缠,以帛或布裁为条,妇女缠足所用,束迫之使尖也,亦谓之曰裹脚。
  膝裤
  膝裤,古时男子所用。宋秦桧死,高宗告杨沂中曰:「朕免膝裤中带匕首矣。」是也。后则妇女用之,在胫足之间,覆于鞋面。
  靴
  履之有胫衣者曰靴,取便于事,原以施于戎服者也。文武各官以及士庶均着之。
  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有三年之丧者则以布。
  朝靴
  凡靴之头皆尖,惟着以入朝者则方,或曰,沿明制也。而道士之靴亦方其头。
  军机大臣着绿牙缝靴
  军机大臣着绿牙缝靴。自嘉庆丙子,特旨赏托津、卢荫溥始,并谕嗣后军机大臣俱准穿用。
  发靴
  干隆时,符幼鲁郎中曾之被服鲜奇,嫌缎袀靴有光,乃织发为之,人谓之发靴。
  爬山虎
  爬山虎,靴名,亦曰快靴。底薄筩短,轻趫利步,武弁之如戈什哈、如差官者着之。
  太祖之履
  鞋,本作鞵,履也。太祖之履,以牛皮为之,饰以绿皮云头,长尺有二寸,藏陪都崇谟阁。满语呼绿皮云头为乌拉。
  草鞋
  草鞋为劳働者所着,有以赠仁和顾石帆上舍升者,石帆报之以诗云:「最爱山边与水边,芒鞋宜与我周旋。龙孙老去留为杖,凤咮藏来亦有田。芟草凉生新雨后,灌花湿透晚风前。回思匹马风尘里,十载劳劳意惘然。」石帆,干隆时人。
  芦花鞋
  芦花鞋,北方男子冬日着以御寒,江苏天足之妇女亦喜蹑之。
  木??鞋
  木??鞋,以木??皮为之,蹑之可袪湿,遇雨即以为屐之用。仁和朱一帆尝有《木??鞋》诗云:「双凫买得着来清,制就山木??式自精。房结鱼鳞攒细碎,文裁麂眼界分明。偏教绿雨穿三径,端为青山踏一程。安步不烦扶竹杖,那须几两忆平生。」
  钉鞋
  钉鞋,鞋底着钉,雨行用之,始于唐德宗时。德宗入骆谷,值霖雨,道滑,卫士多亡归朱泚,惟李升,郭曙,令狐彰等六人,着钉鞋行(月帣),更控上马,以至梁州。
  冰鞋
  冰鞋,着以作冰上之游戏者,北方有之。
  拖鞋
  拖,曳也。拖鞋,鞋之无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轻便也。蹑之而出外,亵矣。光、宣间,沪之男女,夏日辄喜曳之。
  龙某误蹑妾履
  顺德望族有龙某者,同治时名孝廉也。工帖括,文名籍甚。即其宅设帐,桃李盈门。目极短视,观书作字,面离纸仅寸许,故鼻准常被墨污。粤女本多天足,履大与男子等。某尝晨起下床,仓猝间误蹑妾履,雅步而出,径坐函丈,门人皆掩口吃吃笑,而某茫然不觉也。
  购鞋定鞋
  杭州清和坊某鞋肆,偶来一村翁购布鞋,选择颇苛。肆中人诮之曰:「乡人得着新鞋,已足荣耀乡里,何用挑选!」翁不顾,徐徐着鞋去。翌日,有一翁来,言:「近在灵隐广作佛事,且欲斋罗汉,请为我制罗汉鞋五百双,其足样大小,约如灵隐所塑者,用黄绫子作鞋面可也。」言讫,付定银五十圆,掣收条而去。肆中人得此大宗生意,无不大喜,昕宵趱赶,匝月而成,颇怪翁未尝来询。迨制成,堆置店中。久而不见翁至,异之,讯诸灵隐寺僧,实无此项施主,始知后翁即前翁,以是为报也。
  汪笑侬蹑两样鞋
  汪笑侬好弄文,东方曼倩之流也。有晤之于谦鞠如寓者,时朱百房、许子敬、赵仲平咸在座,笑侬引吭高歌,高嵬淅淅沥沥一片声一段,词句典雅。歌毕,举一事,闻者莫不捧腹。方哄堂大笑时,忽寂然无哗。众之视线,悉集于汪之两足,盖所着之鞋,式样各异也。
  木屐
  木屐,履类,底以木为之。东方朔《琐语》云:「春秋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屐。」此为木屐之始。然各处皆雨时所用,闽人亦然。粤人则不论晴雨,不论男女,皆蹑之。
  弓鞋
  弓鞋,缠足女子之鞋也。京,津人所著者,宛如弓形,他处则惟锐其端,而以扬州之鞋为最尖,欧美人常购之以为陈列品。朱竹垞尝为词以咏之,调寄《鹊桥仙》,词云:「湖菱乌角,渚莲红瓣,不比帮儿还瘦。拈来直是小觥船,只合借灯前行酒。春阳花底,春泥陌上,最好踏青时候。假饶无意把人看,又何用明金压绣。」吴蔚光有咏美人鞋词,调寄《沁园春》,词云:「色拣新红,影窥初月,着意裁成。鶎恰销金窄窄,麝兰馥馥,珠明凤翠,花样翻新。半露帘波,浅埋碧草,现出纤纤一床春。苔阶软,料步回睨视,底印些痕。有时试浴银盆,似水畔莲垂两瓣轻。更心憎泥污,玉葱斜剔,舞余微褪,悄拽罗跟。斜绾鸾绦,半偎绣韈,坐处偷藏在画裙。闲庭早,莫漫沾珠露,湿了吴绫。」
  山西太谷县富室多妾,妾必缠足,其鞋底为他省所无。夏日所着,以翡翠为之,其夫握之而凉也。冬日所着,以檩香为之,其夫嗅之而香也。
  睡鞋
  睡鞋,缠足妇女所着以就寝者。盖非此,则行缠必弛,且藉以使恶臭不外泄也。彭骏孙有咏美人睡鞋词,调寄《一萼红》,词云:「试湘钩,正熏笼初暖,百合惹氤氲。同梦相偎,合欢不解,天然无迹无尘。巧占断春宵乐事,问伊家何处最撩人?绡帐低垂,兰灯斜照,微褪些跟。好是轻盈娇小,只一弯香浸,半捻红分。新月匀云,纤荷舒夜,阿谁消受清芬?莫便道魂销此际,玉楼合处更销魂。底事东阳憔悴,化尽腰身。」
  马四靸小方鞋
  干隆末叶,苏州有妓曰马四者,明眸善睐,肤如凝脂,惟双趺不甚纤妍,故常靸小方鞋,「即拖鞋。」作忙促装,以自揜其足之大也。
  秦淮妓女之方头鞋
  干隆末叶,秦淮妓院之衣裳妆束,以苏为式,而彩裾广袖,兼效维扬。惟用睡鞋者颇少,咸以素帛制为小袜,似膝袴而有底,上以锦带系之,能使双缠不露,且竟夕不松脱也。其履地用方头鞋,如童子履而无后跟,即古靸鞋遗制,今之拖鞋也。灯影下曳之以行,亦复彳亍有致。
  沪妓所着画屧
  同、光间,沪妓所着画屧,镂空其底,中作抽屉,杂以尘香,围以雕纹,和以兰麝,凌波微步,罗韈皆芳。或有置以金铃者,隔帘未至,清韵先闻。且又有曳男子履者,绣以蝴蝶,虽镂金错采,制作精工,而行步则绝无婀娜之致矣。
  高底
  高底,削木为之,上丰下杀,略如弓形,缠足之妇女以为鞋底,欲掩其足之大也。垫于鞋之外者,谓之外高底,垫于鞋之内者,谓之里高底,取其后高而足尖向地也。自光绪戊戌天足会成立,天足渐多,高底少矣,端忠愍公督两江时且曾禁之。
  假趾套
  弓鞋三寸,窄窄凌波,潘妃之步,飞燕之舞,大都以纤足为贵。迨天足会起,六寸肤圆,不须迫抹,妇女皆用皮鞋,履声橐橐,如郑子游之革履。奈缠足者一时不能放大,则袜中实以棉,名曰假趾套。向之木底,装于跟后;今之绵套,塞于趾前。向之裹缠,惟恐鞋之大;今则放宽,犹虑鞋之小矣。
  旗女之马蹄底鞋平底鞋
  八旗妇女皆天足,鞋之底以木为之。其法于木底之中部,「即足之重心处。」凿其两端,为马蹄形,故呼曰马蹄底。底之高者达二寸,普通均寸余。其式亦不一,而着地之处则皆如马蹄也。底至坚,往往鞋已敝而底犹可再用。向以京师所制之形式为最佳,着此者以新妇及年少妇女为多。年老者则仅以平木为之,曰平底。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于步履也。处女至十三四岁始用高底。
  广州驻防之汉军妇女,异于他处之汉军,其妇女缠足者多,鞋与汉女略同。
  南洋华侨妇女之鞋
  南洋华侨妇女率天足,所曳之鞋,上以金线绣各种花样,以处女所绣者为最工,华侨以为馈赠厚礼,一双之值,往往达银币数十圆。
  襁褓
  襁褓始于三代,而今尚有之。襁,幅八寸,长一丈二尺,以缚小儿于背。褓,小儿之被也。粤妇之保抱小儿辄用之。
  首饰
  首饰,所以饰首之物,本兼男女而言之。《后汉书》曰:「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 页)胡,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凡十二章。」其后乃专指妇女头上所饰者而言。刘熙《释名》曰:「皇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亦言副贰,兼用众物成其饰。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洛神赋》曰:「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今则臂钏,指环之属,虽不施于首,亦通谓之首饰矣。
  头面
  头面,妇人首饰也,率为衣礼服时所用。《东京梦华录》云:「相国寺两廊,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之类。」《干淳起居注》:「太上太后幸聚景园,皇后先到宫中起居,入幕次,换头面。」
  徽章
  徽,帜也。古以旗帜为旌别,故设徽章。今谓凡可为旌别之记号者,曰徽章。常用者以金银铜为之,暂用者以绸缎绫为之。
  宝星
  宝星,即勋章也。以镶嵌珍宝,光芒森射,故谓之宝星。凡五等,并于头二三等每等再分三级,计次序之数,共十有一。光绪辛巳,始由总理衙门奏定其制,专为国际上馈赠赏赉之品,其后亦以宠锡羣臣。
  面巾
  面巾,本就死者覆面之巾而言,以绢为之,方尺二寸,即《仪礼》所谓幎目,盖古之通礼也。然今之洗面者,亦称面巾,或称手巾。大别有二,一以水洗面时所用,一为拭尘秽时所用。
  七分二
  以棉纱所织之巾,本以拭汗秽,美容颜也,为舶来品。市肆售价,每方银币一角。角之重量为银七分二厘。粤市交易,向用银块,后虽流通银币,而仍合银块之重量以计算。巾之值为银七分二,于是遂以七分二呼巾矣。妓女留狎客夜宿,辄以一新巾拭秽,用毕,即弃之于水。故狎客之谑妓者,每语之曰:「何时可用七分二?」
  布围
  云南蒙自县妇女之出外也,手必执一伞。伞有布围,藉以遮首,欲使人不见其面目也。如有人揭开之,即为破坏古规,必与争。
  云肩
  云肩,妇女蔽诸肩际以为饰者。元之舞女始用之,明则以为妇人礼服之饰,本朝汉族新妇婚时亦有之。尤西堂尝咏之以诗,其诗云:「宫妆新翦彩云鲜,婀娜春风别样妍。衣绣蝶儿帮绰绰,鬓拖燕子尾涎涎。筵前拊鼓宜垂手,楼上吹箫许比肩。只恐巫山夜飞去,倩持飘带欲留仙。」光绪末,苏、沪妇女以髻低及肩,虑油之易损衣也,乃仿为之,特较小耳,以绒线所结者为多。
  围巾
  围巾者,以棉织品、毛织品为之,其佳者则为貂皮、狐皮。加于项,旋绕之,使风不入领以御寒。女子用之者为多,盖效西式也。
  便顶
  国初,官吏惟朝帽有顶。雍正丙午,始颁便顶式样,后之平时大帽所用者是也。其式圆,上如大珠,下以银盘盛之,高不盈寸。自一品至九品,分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明玻璃、砗磲、涅玻璃、金、银诸式,正从花素有差。干隆时,有请以知县用蜜蜡顶者,未准。旋有正七品以下及生监无金银花素之别。嘉庆己未,科臣特奏,细为厘剔。遵行年余,仍淆乱如初矣。
  花翎
  品官之大帽,饰以孔雀翎,施于冠后,犹古之珥貂也。以目晕之多寡为等差。目晕,即眼也。普通皆一眼,多者双眼、三眼。其初皆出于酬庸旷典,惟有功而蒙特恩者,始得赏戴。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诏封靖海侯,世袭罔替。琅疏辞侯爵,恳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部臣议在外将军、提督无给翎例。圣祖特旨赐之。及粤、捻乱平,名器幸滥,汉员以军功得赐者甚多,且有双眼、三眼者。其后又定报捐花翎之例,于是五品以上之官,皆得援例捐纳,不复重视之矣。
  亲郡王、贝勒为宗臣,例皆不戴花翎,惟贝子冠三眼孔雀翎,公冠双眼孔雀翎,为臣僚之冠。干隆中,顺承勤郡王泰斐英阿充前锋统领,乞花翎,高宗曰:「花翎乃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失制。」傅文忠代奏,谓其年幼,欲戴以美观,始许之。因并赐皇次孙三眼翎,曰:「皆朕孙辈也。」由是亲郡王屡有蒙恩赐者。高宗且欲定五眼花翎为亲郡王定制,为和珅所阻,未果行。
  大臣之赏戴双眼花翎者,固皆出于特恩,不能以捐纳而得。然领侍卫府管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满洲五品以上各员及王府之头等护卫,亦得戴之。
  内廷颁给花翎
  国初视翎支极重,凡赏戴花翎者,必有非常之功。其花翎确由内廷颁给,惟许戴此一支,自己不得购用。非若捐例既开之花翎,尽人可捐,且须自置,与蓝翎一例也。
  蓝翎
  蓝翎亦为大帽之饰,以鹖羽为之。其色蓝,羽甚长,无眼。光绪时,有用花翎线扎之者,远望之似花翎,秩较卑而有功者,得赐用。旧例,如领侍卫府管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六品以下及王府二等护卫以下者,皆得戴之。自粤、捻乱平,赏赐甚滥。及捐例开,且可纳赀以得之矣。
  钗
  钗为古笄之遗,秦穆王以象牙为之,周敬王以玳瑁为之,至秦始皇时则始以金银为之。朱竹垞尝咏之以词,调寄《踏莎行》,其词云:「金重难胜,翠匀如沐,爱他也有同心目。晓来寻惯枕函边,坐怀先绾香云束。小凤垂珠,小鱼衔玉。离愁夜半挑残烛。玉郎消息断红笺,背人潜把归期卜。」程子大有《咏钗和姚二叔慈》词,调寄《凤凰台上忆吹箫》云:「髻趁盘鸦,妆催堕马,籨衣欲下还停。有两枝龙凤,钿合装成。递向玉奴纤手,回皓腕自插殷勤。香盟负,簪边想坠,烛底敲频。销魂,帘前溜也,又拾向裙边。七宝斜横,傍檀郎茸帽,微印春痕。昨夜粉蛾窥焰,还曾剔一翦兰茎。和伊画,梦余蕤枕,暗损鸾纹。」
  卍字簪
  孝钦后好妆饰,化妆品之香粉,取素粉和珠屑、艳色以和之,曰娇蜨粉。即世所谓宫扮是也。宫簪翡翠之深绿,为世所罕有,两端各镶赤金卍字七个,曰卍字簪。宫粉既涂,翠簪毕插,辄取镜顾照数四也。
  金气通
  金气通,妇女之饰于首者也。光绪初,上海盛行之。似簪而中空,两端贯气以达。横于髻,可使室气输入发际。
  红丝球
  京师花市常有丝球出售,大如茶杯,中纳小铃,妇女争购之,簪于髻左。燕山孙橒曾有诗咏之云:「红丝结得彩球形,步屧行来最可听。想是怕招蜂蝶至,钗头也系护花铃。」
  方胜
  以两斜方形互相联合,谓之方胜。胜本首饰,即今俗所谓彩结。彩胜有作双方形者,故名。
  夷妇以贝为饰
  滇中近边夷妇以贝为饰,然昔时汉中之汉妇亦用之。一卉即五缗,亦曰苗,一缗即四首,一首即四妆,一妆即一枚也。
  眼镜
  眼镜,以玻璃片或水晶为之,所以助目力者。相传出自西域,明时始行于我国,亦名叆叇。《淮南子?泰族篇》:「欲知远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注目:「金目,深目。」疑即今之眼镜。
  眼镜可分三种。一,用凹面玻璃,以补眼球内水晶体之凸隆过度,使得明视在远之物,是为近视镜。二,用凸面玻璃以补水晶体之过薄,而增其凸度,得明视目前微细之物,是为远视镜,大抵老人所用,故又称老花眼镜。三,用平面玻璃,以防尘埃避光线,是为平光镜。我国所制,皆以水晶为之。有色者,浅之为茶晶,深之为墨晶。自外国之托力克片输入,用水晶者遂少。咏眼镜者,查初白云:「隙光分日月,宿障埽云烟。」李星辉云:「白发几人非借力,红颜对尔独无情。」若以咏今之眼镜,「独无情」三字当易为「亦多情」,盖自光绪中叶以后,妇女之好修饰者,亦皆戴之以为美观矣。
  鬼眼睛
  平光眼镜,大抵以避尘沙之侵入目中为用者也。京师则有以魫为之者,略如普通之眼镜,曰鬼眼睛。
  耳环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庄子》曰:「天子之侍御不穿耳。」杜子美诗:「玉环穿耳谁家女?」其后遂为妇女之普通耳饰矣。程子大以《生查子》词咏之云:「小小亸齐眉,灼灼明如月。耳热那时情,背立樱桃雪。低触枕函声,巧绾连环结。蓦到洗妆初,卸入妆台侧。」
  贵州苗女之耳环,大如钩,下垂至肩。富者多饰以珠贝,累累如璎珞。
  鼻环
  鼻之有环,自蛮族外,不常见。有之为江淮间之男女,盖例以牛之穿鼻而易育也。大率以银为之。
  朝珠
  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挂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蜡、象牙、奇楠香等物为之,其数一百有八粒,悬于胸前。有小者三串,两串则男左女右,一串则女左男右。又有后引,垂于背。本即念珠。满洲重佛教,以此为饰,故又曰数珠。
  碧霞犀朝珠
  颐和园侧有居民李姓者,玉田县人,家藏碧霞犀朝珠一挂,记念皆明珠也,价值数万金。光绪中,内监李莲英欲之而不得,因授意宿卫军统领某。某因传令于其勇曰:「有能得朝珠者,立赏哨官。」麾下执械蠭往,则其人已遁,于是有颐和园被盗之谣。
  编检挂珠
  定例,文职五品以下,不得悬带朝珠。翰林院编、检亦五品也。泊雍正乙巳,御门听政,始派翰林编、检四人侍班。干隆丁巳,高宗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挂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特谕修撰、编、检一体悬挂。其后则不兼讲官者亦挂珠矣。
  中书挂珠
  内阁中书挂朝珠,自严侍读长明始。严官中书,时充方畧馆官,以书局在内廷,例许挂珠也。其后则中书不兼馆差者,无不挂珠,并举贡之议叙中书衔、捐职双月中书者,亦靡所区别,即捐纳之科中书,亦且一串牟尼项下垂矣。
  数珠
  数珠,亦曰念珠,念佛时所用,以记诵读之数者也。《木槵子经》云:「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乃过一子。」即数珠也。
  藏人念珠之材料,或内地树木,或以产于外部喜马拉雅山某树之种子,或人之头盖骨,尚有玻璃、水晶、蛇脊骨、象脑中硬物质、赤檀香、胡桃等种种制成者。俗谓各种佛菩萨,当因其所好以佩之。
  云南之丽江有摸梭山,出黑玉,名曰贝峯石。初固不黑也,为正绿色,或沾油,或以污手抚之,即黑矣。有制以为念珠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