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官场学》作者:汪龙庄

_4 汪龙庄(清)
上,失足落水的,那就可以马上验尸呈报,立案了结,不必再做其他
的事了。但有那种糊涂的官,随便向当地地主、邻人刨根问底,曲曲
折折 ,东拉西扯,只不过是填满了办事人员的口袋,造下的罪孽可以
说是到了极点 !
盗窃案要防栽赃诬陷
安抚善良百姓一定要先惩治地方上的盗贼,而窝赃和购买赃物的
牵连则又是因为治理盗案而产生的。大凡乱指窝藏赃物的同伙,还可
以留心侦察。
至于寄存赃物和购买赃物的地方,确实是道德和舆论都难以到达
的地方。不仅狡猾的盗贼要挟嫁祸他人,就是缉捕人员和牢头也想从
中获得利益。即使办事官员弄清楚了情况放了人,而善良无辜却因为
受了拖累而难以忍受了。
江浙地方有一个旧习惯,小偷被抓到官府中时,大都把供些无头
公案 ,胡乱认人指赃物,讲声言寄存在某某处,某某人用什么价钱买
的。办案子的官员然后就据他的口供去寻找所谓赃物,派遣捕快人员
四出活动。等到找不到赃物时,便随便用些不沾边际的口供作结了。
在这个过程中 ,捕快们则中饱私囊,办案官员则分享其中的好处,老
百姓直接深受其害。而辖区之内的人民却丝毫没有享受到抓贼的好
处。我还没有当官的时候 ,对这个情况就很了解了。所以在辅佐主人
办理盗窃案时,只严厉追究有主的赃物,对无主赃物则不予追究。在
第 30 页 共 204 页
30
----------------------- 页面 31-----------------------
我后面的书 《佐治药言》中,我已经说了不少这方面的问题,下面仅
只谈些简明扼要的办法 ,以备办案人员选择参考。
一般的窃贼所窝藏的赃物,只给地保带个信去就是了。提取赃物
的命令中注明:“速将原赃物交给地保”字样,同时告诉他们不必到
官府打官司。
如果是属于被诬陷的 ,要允许他们到官府来申诉。特别要小心的
是不要借故捱时拖延 ,让差役捕快们扰乱乡里。我曾在嘉湖幕府中时
就这样做 ;老百姓都认为很简便,从未有过不把赃物交给地保的,也
从未有过想申诉没有申诉的事。
案:赃物大而多的,需要派人前去提取的,在公文中应该注明:
“只许提取赃物,不得加以审问。”如果没有购买赃物,窝藏赃物,
就要完全听取被害人的申诉,不准许提取人审问,制造事端,骚扰百
姓。这样缉捕办案人员就不敢肆意横行作恶了。
由于被诬陷而提出申诉的人,就要在接受诉状时,提取犯人,释
放所关押的人,让他们免除等待的麻烦。或者就在诉状内批阅,加以
释放 ,没有必要让平民百姓跟盗贼在公堂上对质,这么做是为了怜惜
善良的百姓。
无论是窝家、同伙、买赃者,藏赃者,只要有诉状声称自己与贼
人并不相识,而凭空被诬陷的,其中一定有教唆诬陷的人。如此就可
以让被诬陷的人,夹在人群中,先叫窃贼自己指人。如果说得含糊不
清,马上就叫人放了被害者 ,让他回去安居乐业,而专门处理盗贼诬
陷良民的罪行。可是这个办法要时时变通,灵活应用。
如果一成不变地使用 ,那么教唆的人就一定会预先告诉那个人的
相貌。
可是如果仅仅把认不认识作为是不是诬陷的标准,恐怕又要造成
冤案了。
至于主要官员由于事情很多,小的盗窃案就不得不叫左右的人去
第 31 页 共 204 页
31
----------------------- 页面 32-----------------------
代办了。如果任随他们去查办,恐怕又难免要出现受贿的弊端。这时
就应该命令主办者审讯完毕后马上送上口供,传讯证人,提取赃物等
都应亲自审核。这样权力又不会下放,老百姓也不会受到侵扰了。
办大案的诀窍
一个人办理一个案子 ,以及一件案子只牵涉到少数几个人的情
形,权力既集中而精力也充沛 ,自然不会出现偏差。假如有时候要同
事和你一起审讯,事情又是一个人难以判断清楚的;有时候案件关系
重大,牵涉的人也多,一个不小心,就会产生冤案。碰上了这种事 ,
要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搞清审理的轻重主次。如果能够把事情的关键
确定下来 ,就可以找出主事的人;能够找出主事的人,就可以搞清楚
这些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事。亲手把这些事枷虑录来,成竹在胸,才能
做得有条不紊不慌不忙 ,也就不会落入书记手录人员的诡计之中。另
外,各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 ,就要用翻译人员。如果搞错了一句话,
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对这些案要慎之又慎!
办案要果断
我们所说的判案果断 ,并不是指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案件无论
大小,总是有法律条文和案例可以参考的。有了参考,那么跟案件无
关的人,就不用抓起来。牵连的人少,案件就变得简洁明了。我以前
见过一些外表精明而谨慎的官吏,遇上棘手案子却不知该怎样下手,
而一些极小的事却拖累到邻居和证人,案子越办越复杂,无休无止。
有的人还为此而家破人亡 ,闹出人命。我因此常感到痛心,所以在这
里又苦口婆心地劝诫。
邻境重案不应踢皮球
各地的地方长官 ,都从不越过边界去管别人的事,这也似乎成了
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但是碰上边界附近发生了杀人、盗窃等大案,一
旦听说了,就应马上缉捕寻访。只要稍微分了地域,就会给犯人提供
可乘之机,使他们能逃得远远的,这样就失去了尽忠公事的意义。而
其中有的罪犯正是从自己辖区内逃走 ,终究会被牵连议论,这难道不
第 32 页 共 204 页
32
----------------------- 页面 33-----------------------
是咎由自取吗?
社义二仓的弊端
把粮仓建立在民间 ,社和义这两种仓库就是这样做的。由于做得
不太好 ,那祸害就是无究无尽的。官方如果不参与,就填满了社长的
腰包。官方若略微参与这事,就会助长手下官吏的别有用心。大凡借
贷粮食的人家,大多数都是穷得要命的,借了粮之后就不容易还。但
过不了多久就要归还 ,于是就会拖延还粮。官吏们考核文书帐目,需
要各种费用,于是管理仓库的机构终究要折本。所以到了该换人的时
候,怕事的人就想方设法躲避 ;而想从中牟利的人,则千方百计想从
中得利。
甚至还有因为亏空挪用的 ,只剩下了虚空的帐目。这就是管理仓
库的社长造成的祸患。有时在劝导人募捐的时候,勉强他人写上捐了
多少多少。
由于一直保存了这个数目,年深月久,捐献者已无力完成这个数
目,官吏们便强迫他们捐出来,捐献者的子孙后代都因此而受连累。
这是捐粮者遭受的痛苦。这种本来就是接济老百姓的好办法,固然不
能够由于有弊端就不使用了,但终究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仓库里的粮
食也确实接济了老百姓,想使官吏不滥用职权,我们就得因时因地制
订办法。过去捐赠过的,一定要请社长调济。捐赠户如果无力完清,
也不妨根据实际情况免除。如果本来就没有捐粮,也就不必因为要博
得个乐善好施的好名声 ,而留下捐粮的后患。
清理百姓拖欠财物的办法
在花名册上 ,拖欠赋税的人家,各个地方都有。有时也有官吏侵
吞收成 ,冒充为老百姓拖欠的情况。我在道州当官的时候,由于前两
任都是在职时就去世了 ,因而老百姓有拖欠的赋税,就不得不收回。
于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办法,叫催款人在通知单上写明该产每年应完成
的各项银两数目,粮食斤数。如果不欠的就注明全部交清。没有完的
写明还欠多少。除了杀人犯和盗贼以外,一般的人家,田土钱两等各
第 33 页 共 204 页
33
----------------------- 页面 34-----------------------
项细目 ,都要批上完或欠。等到收完了所欠的数目,完清欠数后就给
他注上 “完清”二字。双方都乐于了结这件事,没有不完成的。偶尔
有下级官吏代为完清或侵吞的事 ,只要有证据,马上就予以追查。在
清理拖欠的过程中 ,那些没有打官司的,完成新赋税时,叫他们先完
清旧帐。这样搞了几个月,所拖欠的赋税完成了将近一半多。不过这
些事情必须亲自追查过问 ;才有效果。如果靠幕僚和师爷,到最后也
无济于事。
如何防止阻碍上下沟通的小人
有的人也许要问 :“为什么上下级之间容易产生隔阂?”我说 :“这
个道理很容易弄明白 ,事情却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作为上司,大都
很看重公事。但万万不要对下面的人提些苛刻的要求。但他左右办理
的人员,只要上司没有满足他的私欲,便会聚在一堆千方百计要给上
司打点麻烦,给他些颜色看。过去,浙江有个好县令,一向被某个大
人物器重。刚好有一次这个大人物考核官吏业绩时,路过这个县令的
辖区。而这个县令没能满足左右的人某种要求,他们就把给这个大人
物准备的一切东西在暗中撤掉。这个大人物早上起来点灯一看,见一
匹马都没有准备。于是这个大人物就很生气,找了件其他事把这个县
令弹劾撤职了。这就是上下级不容易沟通的一个例子。又有一个好县
令,勤于政务 ,事无大小,必定亲自过问,赏罚必行。他的下属中,
有一个人和管杂务的人不和。刚好遇上县令叫这个下属限期搞朱砂,
即在当时,都会难于在限期内办好。恰好这个下属又有事外出了。结
果这个下属受到了逾期不办的斥责。这是上下级不易沟通的又一个例
子。被害者如果都能把实际情况告诉上司,这些弊端又怎么会不马上
得到革除呢 !然而这些人狼狈为奸,所涉及的人也更为恶毒。他们怎
么可能把每件事都忘了告诉别人呢?而受害人总是投鼠忌器 ,这样一
来,下情始终难以为上司了解到。这就是上下级之间容易产生隔阂的
原因——小人当道。
什么人最容易败坏长官名声
我的朋友编修官邵晋涵曾这样说过 :“现在官场事务,是三种人
第 34 页 共 204 页
34
----------------------- 页面 35-----------------------
在主持 ,做官的反而是个摆样子的虚架子。这三种人就是幕客、书记、
随从仆人。”
这话说得简直妙绝了 !而做官的人在处理官务时,却也离不开这
三种人。当然这三种人中,正邪都有。要想在幕客中找到瑞直正义的
人,往往十个中找不出四五个来。书记偶尔也懂一点法,但也要看用
他的人是否正直善良 ,他们的品格是随主人而转移变化的。至于随从
仆人之类 ,就根本不知道正义事理是何物,只晓得贪图私利,仗着他
是当官的心腹人士 ,因此倚仗他们办事情,难得没有把事情搞得乌七
八糟的。然而对当官者声誉破坏性最大的,还是那些看门人。哎!他
们这几种人所产生的弊病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想约束他们
又恐怕考察问题不周全,放纵他们则必定会让他们更无法无天。从我
做官的经验来看 ,当官需要自己当。把我上面的说法,拿来仔细推究,
总结个条条出来 ,大概会从里面找到一些办法吧?
严防左右阻塞长官耳目
当官者身边的人,主要从蒙骗官长中徇私舞弊而获得各种好处。
因而他们最惧怕的事,就是当官者的耳目,虎视眈眈地在四周窥视。
我所说的接待当地名流缙绅 ,频频接见下级官吏,这两件事都不是当
官者左右的人所喜欢的事。他们一定会用不少办法,再从中加以阻挠。
应该命令传达室 ,让他们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挡来宾;而下级官吏的事
应该当面给当官的讲。所以应该当着大家的面宣布这些办法,并把这
些条款贴在经常出入的大堂上,让每一个人都看得到;每一个人都听
得到 ;并且处理好事务后随时宣传这些条款。
如此一来 ,左右侍从之人,就不敢随意弄权,胡作非为,而当官
者自己的耳目也就不会被堵塞了。
差遣人不能请人代劳
官府中的文件,不能不请亲友帮忙。至于像派官差办理文件稿子,
派遣捕役抓人等一类事,即使公事很忙,也必须有条有理地着手办理。
假如说在一个要镇当官。确实没有时间把这些事同时兼顾,又不便把
第 35 页 共 204 页
35
----------------------- 页面 36-----------------------
公文留着等以后处理 ,那便可以草拟一份大概的公文稿子,马上交给
当天处理日常公务的官吏办理。当天当差的人,可以在核定稿子时将
姓名填在文件上。这类事情总是不能够叫亲友帮忙,以克开那种凭关
系向上爬的口子。
不要轻信拒捕报告
这一条在 《佐治药言》中,我已经谈到了。现在又提到这个问题,
是基于下面的理由 :由于幕僚们没有见到下级役吏,心里却想着老百
姓,所以,内心也就很平静;当官的没有见着百姓却相信下级役吏们
的话,所以容易激动。捕快差役们在老百姓面前没有捞到便宜,在上
司面前就放意装出一副可怜模样。有的毁掉公文,有的扯烂自己的衣
服,从而把老百姓刁钻蛮横的表现,在上司面前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地
陈述出来。进而夸大其辞,无中生有地说老百姓如何的目无官长目无
法律。而当官长的人,在这个情形下,就没有不面色不变,勃然大怒
的。当官的人发怒,再加上这些当差的人的狡猾奸诈,那老百姓受苦
受难就因此而起了。抗拒逮捕是有罪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而
拒捕只有在那些贩买私监的头领,偷盗抢劫犯罪的人想侥幸脱逃时才
会发生 ,只有他们这类亡命徒才敢于拒捕。果于像催交赋税、官府传
讯等事 ,老百姓们本来就没有犯罪又从哪里来的拒捕呢?因此只听一
面之辞,轻易相信,结果自然是一个当差的人好计成功了,许许多多
的当差者就会加以仿效。
那老百姓能够自我保全的又有几个呢?假如当差的在向你汇报
情况时 ,平心静气地仔细考察,那么差役们的装模作样的表演也就自
然会露出马脚来。遇上这种情况,姑且把原来的公文注销,只把要办
的事另外派人去带人;等到人被带到官府后,等事情办好了,再告诉
这个人拒捕的罪名和不马上追究拒捕的原因。老百姓知道了后也就晓
得自爱 ,并畏惧法律,而差役们也就不敢重演故技了。
不要使老百姓大伤元气
老百姓的谚语之中有句话叫 “破家县令”。这并不是说县令的权
第 36 页 共 204 页
36
----------------------- 页面 37-----------------------
力让人害怕,而是说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操在县官手里,不能不使老百
姓有所顾虑。
县官即使再无怜惜老百姓之心,也决不会干让老百姓家破人亡的
事情。就拿有千金之产的人家来说吧,要是他一旦被打官司这样的事
连累 ,很少有不破产亡家的。就是这种千金之产的人家,一年的收入
不过百来金 ,除去诸如办红白喜事,穿衣吃饭,剩下的资产也不过仅
仅够平时开销。如果说用五、六金作为诉讼的费用,那么,他就要借
钱才能够维持生活。但是,打官司用的费用哪里才五、六金呢?哪里
有家家都是有千金的财产呢?当官的只要刚刚上任 ,就能够尽心尽力
地去教育老百姓不要犯法。如果说是一个人犯了法,那就要保住他家
里的其他人。如果遇上不得不吃官司的人,那就不要拖延,赶快把案
子办完了事,千万不要让老百姓大伤元气。这样一来,案子结束后,
还能替老百姓想到补救家产的措施。这样做官的人,也就对得起父母
官的称号。
对上司只说三分话
我这个说法 ,是从我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这个人,为人
老实巴交的 ,只要我知道的,我一定要竹筒倒豆,一说为快。我还没
有当官的时候 ,以及做别人的参谋充当智囊人物的时候,我都是这个
毛病。我要去拜见一个候补官员,我的老朋友送了我几句话,大概意
思就是说,对上司讲话,只能话说三分,末可全掏一片心,最好是沉
默,一定要小心同上司应对。当然我心里是佩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
一旦遇上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我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说句老实话,
我一旦遇上询问我公事方面的情况 ,我就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说出
来。幸而我的上司对我还一直很信任 ,因此,我也就没有被上司责备
怪罪。但是,有一天,一个最欣赏我的顶头上司,问到我家里的情况,
我便把家里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说出来 ,并且说出我自己的志向。
我的上司便问道 :“莫非你有退出官场的想法?”我连忙答道 :“哪
里敢呢,斗胆回答大人的话,等过些年头,属下力不能支的时候,请
大人放属下回家。”
第 37 页 共 204 页
37
----------------------- 页面 38-----------------------
又过了一年,我的脚受了伤,我便告病还乡。哪知上司忽然想到
我原来给他讲的那席话 ,于是便产生了怀疑 ,指责我是逃避责任,对
我的伤势再三检验 ,才把我放行了。于是我更加对我老朋友的忠告深
信不疑 ,这个事实不是亲身有这样的经验的人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对
上司说话,一定不要全抛一片心。
如果机密的事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那就会招锅上身。千万要谨慎!
事未做好不要向上司禀报
把还没干好的事向上司禀报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做不做这样
的事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于是说出来探探上司的口风。第二点是喜
欢表现自己夸大自己的能耐 ,把还没干好的事说出来,想得到上司的
夸奖。这种人不知道在案情还没有定的时候,许多情况还有待仔细调
查研究 ,但上司却以先入之言为主,以后等案情大白于天,就不好更
正了。一旦自己否定了先前的说法,那就会造成现在的说法也难以维
持的局面。这样,为了维护前头的说法,必然会迁就,受到伤害的人
就会很多。
不要用假话搪塞上司
当今世上,没有人没有受过骗,但是,如果在上司面前一句话不
符合实际情况 ,那就必然被上司怀疑,这样一来,便会动不动就犯错
误,会被认为是没有可取之处的人。所以,碰上难办的事情,案件中
牵连的人和事多的,那就要诚心诚意的向上司报告,请上司批示,上
司自然会给你周密的详尽可行的指示。假设拿假话来搪塞,蒙骗上司,
这样的人 ,没有不受到谴责的。
“狡猾的苍头”这个名声是做官人最忌讳的名称。
不要议论上司和同事
如果别人对事情的看法同自己的想法有差距 ,那么,在上司面上
不妨委婉地陈述自己的看法 ,据理力争,在同事面前也可公开讲出自
己的看法。
第 38 页 共 204 页
38
----------------------- 页面 39-----------------------
如果自己讲的有道理 ,用词贴切,表达准确,那上司一定会息准,
同事也一定会听从你的想法。如果不敢当面陈述,但却在下胡乱议论,
这种态度即便是用在交友上都是要不得的 ,何况同上司相处的。再一
点就是,传述话的人,他的用词,他讲的语气,未必没有添油加醋的
地方 ,要是稍稍有失真的地方,就会让听到的人更加愤怒。记住:只
有人言与战乱是同样让人害怕的。
对下面的指示交待要清楚
当差的人与乡下老百姓,都是见识浅薄的人。凡是叫他们去办点
什么事情 ,或者叫他们办理案件,如果不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交
待清楚 ,让他们清楚明白,那就会使他们不知该怎么办。当差的就会
因此误事,老百姓就会糊里糊涂对当局不信任。以上的情况对于治理
好一个地方都没好处。
感化老百姓的两大秘诀
教育感化老百姓的两大秘诀 ,不外乎是做官的勤于政事,同时惩
治奸民两方面。比如,在每月初一、十五点上香,宣讲皇上的旨意,
劝老百姓务农 ,考查读书人,同老百姓一起喝酒,设宴招待客人,遵
守礼仪,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 ,在各地表彰节烈的女人和孝子,这
一类事情都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最明显的。近些年来,大家都把它
当作一种纸上写的东西,没有真正干起来。我在宁远刚刚上任之时,
那时正是初夏 ,我派手下贴出告示,鼓励老百姓栽桑种田,同事们都
觉得非常惊讶。我多次到乡下去同老百姓喝酒,主持的司仪官居然不
知道席间的礼节。于是,我也就顾不得别人说我迂腐,所有的礼节,
我都一一做给他们看。三四年之后,所看到的情况,真是耳目一新。
刁民们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读书人也奋发读书,追求科举功名,
女人也知道节烈,知道要做有节操的女人。我所用的力气不大,但收
到的效果却是很大的,意想不到的。那种交通发达的大都市,官员们
还可以说公务繁忙 ,还顾不上这些事情的话。作为一个偏僻的地方,
怎么会公务繁忙得顾不上抓礼仪这类的事呢?我希望要想搞好一个
地方治理的官员 ,就从这里做起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