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的菜园离家不近,要过马路,还有绕一个弯。胡适来到菜园,惊讶地看到菜园里绿幽幽地长了足有千竿竹子,几乎挤占了那点儿种菜的田地。
回来后母亲告诉他,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一天傍晚遇到亲戚春富叔挑着一大捆竹子走过。春富叔递了一根竹子给他,说:“穈,这根给你做烟管。”小胡适不会吸烟,顺手把竹子种在花坛里。绩溪的温润的气候很适合竹子生长,那根竹子在花坛里发旺起来,母亲就把它移到菜园里。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一根小竹在一季一季的风里静静繁衍,几乎长满了菜园。母亲舍不得动儿子亲手种下的竹子,任它们疯长,她就在一个又一个黄昏里,蹒跚着步子来到菜园,听听风吹过竹叶的声响,思念远方的儿子。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位孤苦的女子,她的一生,都被“思念”所萦绕。
冯顺弟十七岁嫁给了四十七岁的胡传,做了与她年龄相当的五个孩子的继母。性子温顺的冯顺弟很得胡传喜爱,结婚后不久他就把她从大家庭中接出来同住,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教她认字。待冯顺弟诞下了儿子胡适,他们组成了家庭教育的团队,小胡适学习新字,冯顺弟顺带温习,丈夫忙不过来时,她还兼任代理教师。
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填补了她今后孤独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梦境。胡适五岁时,胡传去世。冯顺弟拉着幼小的小胡适,以继母的身份掌管败落的胡家。
胡家的女子们都出嫁了,两个男孩也都成了家。他们的媳妇都是典型的小心眼的农妇,一天到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不休。她用惊人的忍耐力容忍两个儿媳没完没了的胡闹,实在忍受不住了,也谁都不责备,仅仅是自己关起门来轻轻哭一场。然后总有一位媳妇出来奉茶,安慰她。每次哭泣后,家里都能清净一两个月。
儿媳们不让人省心,大儿子更是一个败家子。他吸鸦片、赌博,四处欠下赌债,从家里偷东西出去买钱还账。每到除夕夜,债主们像开会般坐满胡家的大厅,要母亲多少拿出些钱来,挨个打发走。事后大儿子恬着脸回到家,她也不会有一句责骂的话,脸上表情依旧温和,一家人和和美美过年。
她宽厚温和的个性,影响了胡适的一生。
她的温和一方面抑制了冲突的升级,某一方面讲,对那些不懂事的兄嫂也是没什么震慑力。在这样沉闷压抑的生活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儿子嗣穈。她像父亲般严厉地管束他,他要是犯了错误,第二天一早,她铁定在床边等着教训他。若是犯了大错,就等不得天明,她在夜深人静时关上门,硬起心肠来罚他跪,拧他的肉。她生怕他不成器,他是她生命中唯一值得骄傲的作品,他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用尽全心的力量雕琢他。她把他送去念书,别的学生一年给先生两块银元,她给六块。而且每年增加,小胡适读私塾的最后一年,她送给老师束脩是银元十二元。那样高昂的学金在山乡几乎破了纪录。也由此,胡适得到了最好、最详尽负责的启蒙教育。当他津津有味地看着《幼学琼林》的小注的时候,同龄的小孩还不知道 “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
1904年,冯顺弟三十二岁。这一年,她再次被罩进孤独浓黑的影子。上一次,是命运夺去了她的丈夫,这次,却是她亲手送儿子离开。她知道要想让儿子有出息,就得让他读书。于是十三岁的胡适骑着驴子在一个清冷的清晨离开了家乡绩溪,去了上海,一脚踏入了他精彩纷呈的未来。
他的母亲留在上庄,继续她充满“思念”的生活。只是这时,对丈夫的思念已是淡然,儿子成了她日日夜夜的挂念。冯顺弟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要他专心念书,不要恋家。之后胡适远去美国游学,“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
二十三岁,她的丈夫为她留下了儿子。三十二岁,她的儿子为她留下了一丛竹。
竹林的风清冷凄然,她感受到微微凉意,然而想到儿子,心头温暖。
1918年11月23日,冯顺弟去世,胡适和妻子江冬秀于25日启程回绩溪奔丧。踏上熟悉的石板路,胡适再也听不到母亲熟悉的呼唤。母亲悉心照料的那一园竹子,在村庄的角落里,发出如泣如诉的窸窸窣窣的声响。
(本章完)
第75章 韦莲司和曹佩声:将玫瑰别在天涯
第十六章3 韦莲司和曹佩声:将玫瑰别在天涯
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秘魔崖月夜》
张爱玲的小说让无数人认同了一个观点,男人的生命中至少应该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娶了红玫瑰,红的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干饭粒,红的则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
红玫瑰和白玫瑰,照惯例,白玫瑰和红玫瑰总有一个要成为男人的妻。胡适的爱情却不是这样。他的妻不是红玫瑰也不是白玫瑰,而是一株苍耳,长在溪流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没有柔嫩的花瓣,只会结出小小的布满钩刺的种子。这种子会把人的手指扎出鲜亮的血珠儿。更多的时候,是巴巴儿地用密密的小钩子勾住人的衣衫,轻易摘不下,硬扯还会把衣服上的纤维扯的一团乱,然而就是这种大胆到颇有些不知耻的执拗,使它得宜依附于人,走遍天涯。他的夫人江冬秀就是这样一个人,长得不美,也没有优雅的情致,质朴、泼辣的一如溪头的一株苍耳。她奋不顾身地去与打她丈夫主意的女人交手,乍起全身的尖刺去刺伤那些嫩的滴水的花瓣,然后回过身来在丈夫身边死缠烂打,让他一生也甩不掉他。
《诗经》中把苍耳呼作卷耳,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江冬秀怀着这样的心情等胡适等了十年。她从来不以为自己是一株草,她骄傲,她总是展露着被爱的人才有的跋扈。她不知道,在她日日翘首盼着远方的人的日子,那人的生命里,已经悄悄绽开了一朵清芬的玫瑰。
胡适的两朵玫瑰,最先绽放的是红玫瑰。她热情,活泼,有着令人目眩的奇异想法与活力:
女士最洒落不羁,不屑事服饰之细。欧美妇女风尚,日新而月异,争奇斗巧,莫知所届。女士所服,数年不易。其草冠敝损,戴之如故。又以发长,修饰不易,尽剪去之,蓬首一二年矣。行道中,每为行人指目,其母屡以为言。女士曰:“彼道上之妇女日易其冠服,穷极怪异,不自以为怪异,人亦不之怪异,而独异我之不易,何哉?彼诚不自知其多变,而徒怪吾之不变耳。”女士胸襟于此可见。
这位狂狷的女子,是胡适就读的康乃尔大学地质学教授的女儿韦莲司,在纽约学习美术。
韦莲司不易为世人所理解,而胡适是懂她、敬她、爱她的。胡适晚年有人禁不住疑问:“胡先生,你为什么找上这个古怪地老处女呢?”胡适几乎急了,连声说“胡说!胡说!”他正色告诉人说:“Miss Williams是个了不起的女子!极有思想!极有思想!”韦莲司若知胡适如此看她,当作何感想呢?
一个女人能被一个男人这样敬爱着,真真的被人艳羡。
韦莲司西方式的洒脱与胡适东方式的含蓄,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进而引发了一场情感风暴。对于真挚的爱情,胡适是敏感而渴望的,然而他不能够舍弃家中那没有感情的陌生的未婚妻,舍弃了她,就是伤害了为他定下这门婚事的母亲。胡适是极爱母亲的,他不能做任何让母亲伤心的事情。
胡适与他的红玫瑰的爱情,就这样随着他结束学业归国而告于段落。
1917年12月,胡适与等了他十年的未婚妻江冬秀结婚。
生命的旋律是交替着奏响的,一波清音拂过,又一波清音涌起。1922年,胡适与白玫瑰相遇。确切地说,是重逢。他与她并不陌生,她叫曹诚英,字珮声,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结婚时她是四位伴娘之一,那时她才15岁。她17岁结婚,三年无子,丈夫要纳妾,她一气之下离了婚。五年的时间,当年婚礼上娇憨可爱的小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并增添了几许妩媚的韵致。
曹佩声性情娴雅,不是那种艳丽的美,她如同在晨雾中静静绽放的白玫瑰,有一种含蓄而吸引人的魅力。她比胡适小三岁,叫他“穈哥”。她甜润的声音触动了胡适内心深处沉睡了许久的东西——是爱情,曾被韦莲司点燃过的爱情。
1923年6月8日至10月5日,胡适在杭州疗养,与曹佩声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日子。胡适在西湖南山的烟霞洞旁租了三间房与曹佩声同住,对外称是曹佩声帮胡适照料日常生活,胡适帮曹佩声补习功课。不时有朋友来看望他们,他们一起下棋、喝茶、观潮、赏桂花、游花坞。这些浪漫的生活,激起了胡适追求幸福的勇气。他结束疗养后就提出与江冬秀离婚。江冬秀大闹一通,胡适终敌不过败下阵来。
曹佩声没能与胡适结成连理,她把一腔热情都留给了工作,投身于农学研究。
在胡适的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的村口有一座杨林桥,1965年这座桥被山洪冲毁,曹佩声捐献了自己的积蓄重修杨林桥。据胡氏族人说,胡适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几句描述了他向往的田园生活:“筑室杨林桥,背山开户牖。辟园可十丈,种菜亦种韭”。就是因为有这首诗,曹诚英才重修了这座桥。在她的心中,总保有着一个与穈哥共同生活的快乐之梦,她呵护着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所以一定要保住这美梦的道具杨林桥。让人心酸的是,这首诗开篇两句是“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这首诗,是胡适写给江冬秀的。
曹佩声终身未再嫁。1973年,她走完了这条飘逸着爱之梦的孤独人生路。在曹佩声去世前两年,韦莲司就已经辞世,享年86岁。
1927年、1933年胡适两次去美国,都专门去绮色佳看望韦莲司。他们的感情非但没有被时间稀释,反而由淡转浓。胡适经历了与曹佩声痛苦的恋情,心中的感情逐渐枯萎。韦莲司使他重新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而且,在这大洋彼岸,与坚硬的礼教离的很远,也听不到江冬秀刺耳的哭叫。胡适的感情在红玫瑰热烈而温馨的香气中复苏了,他们最终放弃了最后的底线,成为真正的恋人。
韦莲司是清醒的,她知道胡适身后是怎样一个被礼教以及凶悍的妻子保卫的铁桶般的婚姻。她不可能与胡适一生一世陪伴,只能得到他片刻的温暖。对于一个深爱着的女子来说,这已聊胜于无了。
胡适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美丽的爱情的花朵,是不能大喇喇别在衣襟上的。他把她们别在了天涯。他无奈地聆听着她们最好的年华枯萎、凋落的声响。而他亦会在某个独处的时候,举那双沾染了玫瑰香的手,轻轻盖住落泪的眼。天涯那么孤寂那么远,他却把她们留在那里,忍受岁月的清寒。
胡适逝世于1962年。他去世后,韦莲司专注于与他的信件的翻译、整理工作,在1965年将信件寄赠给了胡适纪念馆。而曹佩声直到最后都不知道胡适已不在人世。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杨林桥边的小路旁。因为,那里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
(本章完)
第76章 胡适年表
第十六章4 胡适年表
1891年 1岁 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1892年 2岁 2月底随母亲冯顺弟移居浦东。
1893年 3岁 2月随母亲去中国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5年 5岁 2月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3月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8月父亲胡传病死厦门。
1896年 6岁 在家塾读书。
1904年 14岁 1月与江冬秀订婚。2月到上海读书。
1906年 16岁夏,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 18岁 7月主编《竞业旬报》。9月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 20岁 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5月到北京。7月考取留美官费生。
1912年 22岁 9月转入文学院学哲学、经济,文学等课程。
1914年 24岁 6月17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1915年 25岁 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1917年 27岁 1月《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5月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6月返国,7月10日到上海, 8月任北京大学教授。12月回乡与江冬秀结婚。是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18年 28岁 3月被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11月23日母亲病逝。
1919年 29岁 2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6月接办《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1月代理北大教务长。
1920年 30岁 3月《尝试集》出版。
1921年 31岁春,养病在家。11月《胡适文存》第一集出版。
1922年 32岁 4月25日,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学系主任。
1923年 33岁 1月,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烟霞洞养病。
1924年 34岁 12月《胡适文集》第二集出版。
1927年 37岁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
1928年 38岁 3月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12月《白话文学史》(上卷)出版。
1930年 40岁 5月辞中国公学校长职。9月《胡适文集》第三集出版。
1932年 42岁 2月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8年 48岁 9月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驻美大使,并于10月5日在华盛顿就任。是年第一次心脏病发作。
1942年 52岁 9月8日被解除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工作。
1946年 56岁 9月就任北大校长。
1948年 58岁 3月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被评为人文组院士。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1950年 60岁 5月14日,被普林斯敦大学聘为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1958年 68岁 4月6日离美赴中国台北定居。6月10日就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并主持第三次院士会议。
1959年 69岁 2月1日,被蒋介石任命为“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
1961年 71岁 心脏病复发。夫人江冬秀由美赴台。
1962年 72岁 2月24日在中国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下午六点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本章完)
第77章 胡适趣闻小记
第十六章5 胡适趣闻小记
1.某次胡适在一大学演讲,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为了图方便,他就随手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然后侃侃而谈,听的学生们如痴如醉。
然而,当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学生们竟然笑场了。胡适被笑的莫名其妙,回头一看黑板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这次写的是 “胡说”。
2.胡适属兔,夫人江冬秀比他大一岁,属虎。又因为江冬秀性情泼辣,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当时就流传了不少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钱币上铸有“PTT”三个字母,读起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与朋友们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3.“我的朋友胡适之”一度成为民国学界的流行语,一方面显示胡适名望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交友很广,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时代的学者无人可及。
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当选了众议员,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闻讯请他来使馆用晚餐。这位议员赴宴前苦于不知道主人姓甚名谁,灵机一动,决定只按 “大使”、“阁下”称呼,肯定错不了。
晚宴结束后胡适送客,说出 “欢迎到敝国旅游”这类的客气话,议员回答:“中国我是一定要去观光的。我到贵国观光,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适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胡适听后哈哈大笑,答曰:“胡适就站在你的对面呵。”
看来“我的朋友胡适之”不仅在中国流行,拿到美国去也是吃的开的。
4.20世纪20年代,上海泥城桥开了一间叫“四而楼”的酒馆,很多人都不明白“四而”是意思,就去请教当时任上海公学校长的胡适。
胡适思虑良久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亲自前往酒楼用餐,借机向主人请教。谁想主人回答说:“楼名取自《三字经》。《三字经》说‘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所谓‘四而’只不过图个一本万利的彩头。”
胡博士闻言几欲晕倒,感慨道:“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
5.“五四”运动前后,胡适和黄侃同在北大任教。胡适推广白话文运动,黄侃却极力反对。
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
胡适不知其何意。
黄侃继续说道:“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去’才对。”胡适听后哭笑不得。
(本章完)
第78章 评说胡适
第十六章6 评说胡适
即如哥大的名校友——顾维钧、马寅初、蒋梦麟、蒋廷黻、冯友兰、罗隆基、金岳霖—返国后诚然在政界、教育界各有成就,他们都只是专家不像胡适这样学贯中西,文史哲一脚踢,而永远关心中国前途。七位名校友,把他们的成就合在一起,其对社会、国家之影响力,还远比不上胡适一人。——夏志清
鲁迅是药,胡适是饭。——高远东
他(胡适)是一个褪了色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卓越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李敖
不管是哲学,还是思想,他都没有独立的体系,而且好像也从来没有想创立什么独立的体系。严格地讲,他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我给他杜撰了一个名词:行动思想家,或思想行动家。他毕生都在行动,是有思想基础的行动。大名垂宇宙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学术史上,中国文学史上,甚至中国政治史上,是空前的,而执大旗做领袖的人物,不能不说是胡适,这是他在既定的思想基础上行动的结果。一个纯粹的思想家是难以做到的。——季羡林
胡适和五四时代的许多先觉分子与领袖分子一样,痛感欲感兴民族,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解放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陈独秀说:“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他呼唤人们“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由自主之人格”。胡适说:“个人主义的真义在于,提倡人人要做成一个自立的人,要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堂堂的一个人,有该尽的义务,有可做的事业。”他坚定地认为,自由平等的国家决不是一群奴才能够建设起来的。因此,在他看来,要争国家民族的自由,就要先争得个人的自由;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民族的自由。——耿云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