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简史
关于出版《阿拉伯简史》一书的意义
当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近二百年来的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以及考古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史有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了解。史学界多年来争论的问题,将有望逐一得到圆满的解答。如史学界多年争论的人类文明发源地问题,将随着阿拉伯地区两河流域库尔德山脉—古兰土敦遗址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类的陶器,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已从尼罗河流域转移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证明了阿拉伯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此书将阿拉伯的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了阿拉伯地区文明史的空白,阿拉伯地区文明史的充实与发展,将对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阿拉伯简史一书,翔实地补充了当前伊斯兰教历史书籍的空白。
伊斯兰教是非常古老的宗教,它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宗教。因此伊斯兰教对人类文明发展始终都应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何将伊斯兰教历史的研究工作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阿拉伯简史》一书将伊斯兰教的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翔实地论述了人类从原始初期陶器时代到红铜、青铜器时代,以及到铁器时代文明发展的真实历程。同时也论述了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包括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本书使广大读者对阿拉伯的历史和伊斯兰教的历史有一个明确认识,让世界更加了解伊斯兰教的悠久历史和它博大友爱的精神,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相信本书将会对推动伊斯兰教历史的研究和补充伊斯兰教历史的空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将读者带进科学地理解宗教,理解未来的美好前景。
作者 伊斯梅尔
2003年斋月函于 北京
前 言
阿拉伯半岛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冲,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世界贸易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通道。
阿拉伯国家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目光聚焦在阿拉伯地区,这是为什麽?难道仅仅是因为阿拉伯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它在1932年所发现的大量的黑色液体----石油?
近两个世纪以来,欧美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阿拉伯地区的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宗教的起源、民族的产生,都是与阿拉伯的历史分不开的。
如何以现代科技研究的成果,重新解读阿拉伯的历史和以前的立论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这个课题将有助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世界文明的起源将有望得到解答
2 远古时期人类的信仰及宗教概况
3 世界上几大宗教产生的原因及信仰的主要分歧
4 宗教派别产生的原因(两伊战争)
5 世界战争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本书将以现代的观点着重论述阿拉伯部族的产生和伊斯兰教产生的渊源,以及各宗教产生的原因,简单介绍阿拉伯地区的人文文化。以简明清晰的手法论述阿拉伯民族的兴衰及阿拉伯国家民族独立的过程与发展。
本书着重为初学者了解阿拉伯历史提供服务,有些资料和立论可供研究者参考,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有些立论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还显不足,望有识之士不惜赐教给予指正,在这里将一并感谢。
第一篇
史前文化的阿拉伯半岛
第一章 阿拉伯半岛的地理形势及物产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帝国的摇篮。了解阿拉伯的历史应先了解古代阿拉伯半岛的地理形势、种族的产生与分布及古代的政治、社会、宗教及重要的传说与神话。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也是亚洲西南的一个半岛,这个半岛地域辽阔,面积为三百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欧洲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北界叙利亚沙漠,南滨印度洋,东接波斯湾和阿曼海,西临红海。
阿拉伯半岛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部波斯湾和美索不达米亚低地倾斜,这个半岛的脊骨是一条自北至南走向的山脉,与半岛西海岸线相平行,山脉的北端在米甸,海拔九千英尺,南端在也门,海拔在一万四千英尺,半岛的东西南三面,海滨低地的背后,都有高度不同的山脉,东海岸上的阿曼地方,有一座山名叫绿山,最高峰海拔九千九百英尺。
除了山脉和高地外,半岛上主要土地以沙漠和草原为主。
草原是各沙丘中间的园形的平原,下面蕴藏着大量的水脉。半岛北部的叙利亚旷野和美索不达米亚旷野,大半是辽阔的草原,叙利亚沙漠的南部俗称哈马德。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称为伊拉克旷野或称萨马瓦露天地。
半岛沙漠地区有三种不同的区域:
一、 在半岛的北部称为内夫得沙漠(也称天谷)沙漠南北140英里,东西180英里,没有河流仅有水井与泉源,沙为流沙,细软飘流。内夫得沙漠冬季多雨,生长有沙漠植物,开各种小花,居民多为游牧人,夏季干燥炎热,游牧人由内地转移到边地生活,到了冬季,又回到故乡。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部族的生活方式,培养了他们游牧人的性格豪放的特征。
二、 西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沙为红沙,北自内夫得沙漠,南至鲁卜哈利沙漠,迤逦六百英里。
三、 熔岩地区沙漠也称黑石沙漠,是由火山爆发出的岩浆形成的从哈瓦兰以东直到麦地那。麦地那便是介于两块黑石沙漠之间的一块绿洲。请参阅图(三)
阿拉伯半岛是一个沙漠半岛,但也有若干肥沃地区,有村落、有城镇,几千年前就有人从事耕种。肥沃的地区几乎全在沿海,如半岛西南的也门,古代称为“幸福地区”、“绿茵地带”,并产生过高度文化。南岸的哈达拉毛是出产香料的著名区域,东岸的哈萨,土地肥沃、物产丰盛,西岸的沿红海一带,虽然贫瘠,却有丰饶的草原,以优美的牧场见称。这个地区就是“汉志”(希贾兹),“汉志”意为“间隔”,因为那里有数山脉,分开了红海沿岸的低凹地带——提哈马和东部的高原地带——内几德。汉志贫瘠多山,虽然雨水不多也有少数地方如塔伊夫等地,气候较为温和。由汉志向东,至巴林沙漠所经过的高原叫内志,内志所经也门之间的地方叫叶玛迈。
麦加是汉志的首府,南北长二英里,东西长约一英里,缺乏饮水。
麦地那适于耕种,北有武候德山,多枣林,是先知穆罕默德和古莱氏族的多神教徒交战的古战场。
半岛的主要物产是:希贾兹盛产椰枣,也门和一些绿洲出产小麦。大麦是种来喂马的,谷子出产于某些地区。而阿曼和哈萨盛产稻米,在早期的商业贸易中乳香是半岛南部著名的商品。在与南海岸平行的山地中,特别是在麦海赖地方乳香树仍然很茂盛。
阿拉伯树胶是阿拉伯的半岛的重要物产之一,咖啡是也门著名的物产,而它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十四世纪时才传入南部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的纳季德的马、哈萨的驴、阿曼的驼都是世界著名的,但是随着1933年阿拉伯半岛开采石油以来,与石油业有关的各种广泛的活动已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石油的大量发现与开采使阿拉伯半岛自古以来再一次成为世界注视的焦点。在我们展望21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前景之前,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史前文化的阿拉伯民族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对后来产生的人文、宗教及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 阿拉伯部族的产生与发展
阿拉伯人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极大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是
因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完成研究和分析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之后,而把焦点再一次投向二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二百年来科学家们所研究的主要的参考资料是用阿拉伯语写的伊斯兰教的文献、最著名的史诗及文化传说、如在阿拉伯地区广为传颂的《天方大化历史》,其次是分散在各处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记载、再其次是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的埃及帝王史和楔形文字写作的亚述史巴比伦帝王史、近年辨认出来的玛雅文化和希木叶尔铭文、现代游历家和探险家的报告、以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补充资料。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以上资料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阿拉伯地区的人文地理、部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他们对世界宗教产生的影响。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各种宗教的朔源,都与阿拉伯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世纪时代阿拉伯产生的民族曾征服过当时的世界——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延续和发展从人类远古时期一神论的根深蒂固的民间习俗来看,也是人类宗教信仰发展的必然趋势,穆罕默德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趋势,目前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穆斯林。
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他们不仅继承了远古时期人类“一神论”的信仰,同时继承了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上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后来他们把文化影响又传到中世纪的欧洲,遂唤醒了西方世界,从而使欧洲走上了近代文艺复兴的道路。
阿拉伯人的宗教从历史上说是人类宗教的根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世界上说阿拉伯语的人达九千万,在中世纪时期的好几百年期间,阿拉伯语曾是整个文明世界学术文化和进步思想界所使用的语言,在9-12世纪之间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各种著作,比较用其他任何语言写成的还要多些。西欧的语言中有许多借用词是受阿拉伯语的影响,阿拉伯字母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一套字母之一,使用这套字母的语言有波斯语、阿富汗语、乌尔都语和一部分突厥语、柏柏尔语和马来语。
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喜特人、腓尼基人已成为历史上的民族,现在已不存在了。阿拉伯人和说阿拉伯语的人,历史上存在过,现在也还存在,过去和现在他们都占了一个战略上最重要的地理位置,跨在世界商业最大动脉中的一条动脉上,在古代他们把握着古代商道的咽喉,影响着欧亚非三大洲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在现代、他们的国际地位在东西方冷战的竞争中,通常成为重要的中间力量,他们的土壤里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液体能量,即1932年初次发现的石油。
我们分析一下西亚语言分布图就会发现:目前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比亚东部和伊拉克的人都是说阿拉伯语的民族。阿拉伯的古代史告诉我们公元前3500年前后巴比伦人(最初叫阿卡德人,因首都阿卡德而得名)亚述人、迦勒底人先后占据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后阿摩尔人和迦南人——包括腓尼基人——居住于叙利亚。而公元前1500年前后阿拉马人定居于叙利亚、希伯来人定居于巴勒斯坦。在十九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的奥妙破译之前人们是不知道以上这些民族之间是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的。
把亚述语、巴比伦语、希伯来语、阿拉马语、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语加以比较研究才知道,这些语言之间有显著的类似之点,因此是同源的语言,这些语言中的每一种语言其动词的主干都是三个主音,论时态只有两个形式,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动词的变化是依照同样格式的。
词汇的要素几乎是相同的,只要把说这些语言的各民族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考察一下,再把他们的相貌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极相似的地方。语言的同源,只不过是他们在类型上具有显著的一般共同性的一种表现,这一类型的特征是深厚的宗教本能、活泼的想象、显著的个性和异常的彪悍。
由此可见,这些不同的民族——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阿摩尔人、阿拉马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阿拉比亚人和阿比西尼亚人——他们的祖先,在演变成不同的民族前,在某个时期,必然居住在同一地方构成一个民族。
这个民族原来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呢?这就构成了一个世界文明起源的问题。一般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曾作出各种不同的假说,有些学者注意到闪族与含族之间人种上一般的关系,认为在非洲是这个民族原来的故乡,有的学者主张美索不达米亚是这个民族的发源地,但也有人认为阿拉伯半岛是这个民族的故乡。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新的认识:
翻开阿拉伯的古代史,我们发现地球上最早的那些城市是建立在伊拉克南部的低地平原和沼泽的。那个地区古代的名字叫作舒美伦,现在则被称作苏美尔,阿拉伯的历史阶段将从公元前6000年跨越到公元前2000年,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时代、红铜时代、早青铜和中青铜时代。
在阿拉伯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地区进行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们,已经挖出了我们从《古兰经》、《讨拉特》(旧约)、《引支勒》(新约)和其他古典文献中知道的那些大城市的遗迹,如埃利都、乌鲁克和乌尔等,其他一些不太有名的古代苏美尔人的聚集点也纷纷在考古学家们的锹下被找到,如舒路帕克、拉格什尼普尔和基什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阿拉伯地区古代部落的形成与发展及苏美尔文明的兴旺和富于创造性的景象。
阿拉伯古代部族也是最早的聪明的建筑师,地球上人类第一个城市——埃利都的建立周长达9.5公里以上,人口估计约为5万,考古学家们鉴于这个有美丽神庙的城市的奇观,这个最早形成“城市化革命”的时代被命名为“乌鲁克时期”乌鲁克已成为阿拉伯地区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部分。
考古学家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到处都发现了苏美尔人时期宏伟华丽的石像和浮雕,苏美尔人在其悠久历史潮流的某一阶段,创造了图案精美的陶器和他们迅速发展的熔炼金属的技术。从而开辟了学者们所说的“青铜时代”,苏美尔人的文化遗产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一直流传下来,纵贯巴比伦、亚述和波斯时期,他们的一神论的原始信仰也始终保持在各民族中。
早期的苏美尔文字资料根本找不到有政治事件的记载,有关人和事的记载,只是在苏美尔历史晚期才出现的,而且记载的只是一些史诗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这给历史学家解释考古发现造成了困难。
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传说都是“异想天开”或“荒诞无稽”,故而不能作为资料使用。我们不能指望古人像我们要求现代历史学家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那样,撰写确凿的历史。当我们想要了解阿拉伯地区远古发生的事情时,不能用我们20世纪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代讲故事的人。他们的古代史是围绕神和神化的英雄的行为展开的,是一个充满大蛇和鬼怪的世界,是一个奇迹和神话纵横的时代,学者们将这种资料称为“史诗文学”,是用来将这些传奇与当时的档案和碑区别开来的,后者本质上应该是可靠性更强的史料。而阿拉伯地区“大洪水”的传说和诺亚方舟的传说以及印度“大洪水”的传说和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传说”都有着相对的可靠的史料意义。
在我们和读者共同进入阿拉伯的古代历史前,我们将和读者共同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文化与文明 二、神话与传说
一、文化与文明:
1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通过体力和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主要内容有:人类的知识、信仰、道德、艺术、风俗、习惯、法律等。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以精神文化的内容为主。
2 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明包容于文化之内,它只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神话与传说:
1 神话—它源于希腊语的“MUTHOS”意为“寓言”,而在《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中对“神话”的定义是:一般有超自然的人物、行为和事件,又体现一些对于自然及历史现象的通俗解释的纯粹虚构的故事。
2 传说—LEGEND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
LEGEND—意思是“读物”而在英语中被定义为:先前流传下来的、真实性未得到确定的通俗故事,也就是说:“传说”并非虚构—它是通过口述或笔录流传下来的、尚未经科学和考古发现证实的历史。讲故事的人相信,它所描绘的事件的核心内容,基本上是真实的故事,是远古时期真实的遗留。
从以上“神话”与“传说”两个概念的定义中读者可以发现这两个概念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以前在阿拉伯地区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实际上绝不是神话,在诗情洋溢的面纱遮掩下的古代说书人的故事,比我们以前所认识的要真实的多。
近二百年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通过对地层学、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已经能够描绘出一幅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化发展的全景图了,也为我们了解古代阿拉伯部族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他们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流行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传说及史诗文学,使我们对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有了一个更为深层真实的了解:阿拉伯地区广为传诵的《天方大化历史》一书,将读者带进了阿拉伯地区从神话到传说又从传说到历史的真实历程:
《天方大化历史》一书原名《白达义而辛胡勒》,它是阿拉伯历史学家木海默第采集阿拉伯地区、各名家所著的伊斯兰宗教典籍中的精华部分编撰而成。1919年由中国著名回族学者李延相译成汉文,将此书介绍到中国,书名中的“天方”原意指麦加,后泛指阿拉伯地区。“大化”的意思按照我国清代伊斯兰学者的见解:指真主安拉化生万物、化育万世、不断推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世界的演化。
《天方大化历史》一书起于原有无始、永有无终、大能全能真主将造万物,先造万物之福禄、善恶、寿夭、为之前定;然后造化天地、万物生、天仙鬼神各受性命,由化而出;后造化阿丹为人始祖逐渐繁衍于天下,于是化育流行,品类咸备,其中善恶、顺逆、吉凶、杂然相搏、治乱环生、将见天经屡降、圣人迭兴、代代相传、斑斑可考。
从阿丹到至圣穆罕默德,世界将近末世;世界始则起于先世,终则至于后世;这正是大化历史有始有终也。
伊斯兰教的历史应包括两部分:在真主造化天地生成后,阿丹降临地球前,地球上已经存有“神世时代”;阿丹降临地球后所形成“人世时代”。
一、 神世时代:始自真主造化天地、万物全备,然后造化1“震霓”神世时代2“哎勒班”神世时代3“礼霓”神世时代4“三札则来”神同天仙同世时代,距今几万年至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期。
二、 在经历了以上四个神世代后,真主方造化阿丹以成人世时代,从此传圣五十世,直至至圣穆罕默德时,世界将近末日。(人世时代)阿丹距今约8000年左右,约有12万4千余圣人传经50部。
人类从原始一神教逐渐演化成对祖先的崇拜;对多神的
崇拜;随着时间的变迁,演变成多神教;对天体的崇拜:如太阳神、月亮神、地母神等;波斯的二元论形成的所罗亚斯德教、及后来演变的密特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印度的佛教等。
人类7500年来所接受的经典主要有50部:
阿丹时期的21卷 7584年
以德雷斯时期(七世)30部
努海时期 (十世) 5100年
穆撒时期 旧约《讨拉特》 3200年
尔撒时期 新约《引支勒》 2000年
穆罕默德时期 《古兰经》 1400年
伊斯兰教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以及大量的史诗文学和历史文献,为世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提供了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
学者们根据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埃利都附近欧贝德发掘的早期古人类陶器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4800)的测定,定为:
1. 埃利都/欧贝德第一期
以下类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