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阿拉伯简史

_4 希提(P.K.Hitti,)(美)
第一章 伊斯兰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穆罕默德是在公元610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宣布奉使命的,届时已40岁。首先奉教者是他的妻子海底彻,然后是他的堂弟阿里及朋友,后来发展许多贫下阶层人士。穆罕默德以先知的身份宣传主道,遭到了古来氏族有势力的贵族统治集团反对。他们认为穆罕默德所宣传的宗教威胁他们当时统治阶层管理克尔白供奉偶像的巨大经济收入。他们的讽刺、嘲笑和打击都没有吓退穆罕默德,相反为了宣扬主道,穆罕默德更以饱满的热情献身于新的任务。穆罕默德的宣传得到了广大贫困阶层人民的支持,壮大了信教者的队伍,但是面对统治阶级的迫害与打击,穆斯林不得不采取转移到埃塞俄比亚的策略。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后,又有许多人加入了伊斯兰教,迁移出去的人同时也回到了麦加。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9月24号把传道的火种从麦加迁移到麦地纳,这就是著名的“希志来”,是一次经过两年周密考虑的有计划的行动。这一年被17年以后的哈里发欧麦尔定为伊斯兰教历纪元的开始。
从麦加迁移到麦地纳的穆斯林为迁士,麦地纳的穆斯林称辅士。在新领袖穆罕默德的领导下,三百人的穆斯林军队战胜了一千人以上的麦加人,从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展示了穆斯林军队严守纪律为主道而牺牲的精神。在麦地纳,穆罕默德排除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切影响实现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化、民族化。在不到8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支几万人的穆斯林大军。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一万大军攻克麦加,终于凯旋而归,阿拉伯各部族纷纷派代表团表示皈依伊斯兰教,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代表团之年”,从此阿拉伯半岛从分裂走向统一。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经过艰苦地斗争,在麦地纳建立了伊斯兰政权,并制定了麦地纳宪章,为阿拉伯人的部落社会走向伊斯兰教民族国家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在这一年里(公元630年-公元631年),许多部族派“代表团”到麦地纳表示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忠顺。他们出于对伊斯兰教的觉悟而联合起来,而伊斯兰教的原则是只要人们口头上表示信仰而且交纳天课(济贫税)就可以成为穆斯林了。当时派代表团的有来自遥远的阿曼、也门和哈达拉毛,连从来没有归顺过任何人的拜物教也都纷纷归顺了先知穆罕默德,他们都愿接受能够满足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种宗教—伊斯兰教。自古以来,交融在一起的一神教、多神教及拜物教的各部族集团,在先知穆罕默德的领导下,能够团结在一起无条件地服从独一神——安拉的宗教——伊斯兰教,这是史无前例的。纯朴刚强的阿拉伯各部族一旦团结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就形成了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冲破国家的疆界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穆罕默德所开创的事业是继承和发展了伊斯兰的事业。
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纳。穆罕默德在短短的一生中,把向来散漫的阿拉伯民族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使他们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从而奠定了伊斯兰帝国的基础。穆罕默德是阿拉伯各族人民心目中的最伟大的先知,是一长串先知名单中的最后一位,也是封顶圣人,是他把《古兰经》传达给了人类。这种精神上的伟大使命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接替他的。先知在世的时候,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同时也是穆斯林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兼国家元首。
先知的去世谁来作他的继承人即哈里发,已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知没有指定一个继承者,也没有遗留下儿子,他的几个儿女都在他之前去世了,只剩下他的女儿法图玛和他的女婿阿里。在先知去世后,几个派别之间就发生冲突,以迁士派为代表的部族认为他们是穆罕默德的族人,并首先追随先知信奉了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教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所以他们应作为继承人。而作为辅士的麦地纳人认为,穆罕默德取得的成绩与他们显著的功劳是分不开的。以阿里为首的穆罕默德家族认为自己是先知的女婿,坚持主张只有先知的后裔才有资格作先知的继承人。经过一翻较量后,最后被德高望重的艾卜伯克尔当选了第一任哈里发(继承人),他是先知的岳父,是资历最深的四名先驱者之一。其余三位是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这四位哈里发都是先知的亲密战友和伙伴,又都是他的亲戚,他们的执政时期分别是:
1 艾卜伯克尔 公元632—634年
2 欧麦尔 公元634—644年
3 奥斯曼 公元644—656年
4 阿里 公元656—661年
在正统派的哈里发时期,先知穆罕默德的高尚品德和作风指引着这四位哈里发的思想和行为。四位哈里发总共执政时期为29年。
艾卜伯克尔担任哈里发时期,主要忙于处理伊斯兰政权初建时期的变节、内乱事件,他坚决平息了内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使阿拉伯中部变节的各部族都投降了。他首先击败了泰伊族,又先后击败了艾赛德族和盖特方族,这两个部族的伪先知是泰勒哈。最后击败了叶麻麦地方的哈尼法族,他们在伪先知穆赛里麦的旗帜下,统帅了四万人与穆斯林的两支大军相对抗,直到哈里德伊本韦立德统率第三支军队到来后才把他击败,在第三支军队里有许多人能背诵全部的〈〈古兰经〉〉,他们中有许多人在此战役中牺牲了,其它的部队在穆斯林将领的指挥下,都分别在也门、哈达拉毛、巴林、阿曼等地作战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
向伊拉克和波斯进军
伊拉克战役和波斯战役
艾布伯克尔平定了内乱后,伊斯兰教在半岛得到了更加广泛地传播,使波斯边境上的阿拉伯人受到了很大鼓舞。舍利班人首先入教,在酋长木桑纳?本?哈利赛多年的领导下,舍利班人与边境上的波斯驻军进行了长期斗争,但由于力量有限,始终没有取得胜利。当麦地纳穆斯林政权建立以后,舍利班酋长主动请战与波斯人斗争。艾布伯克尔派哈立德率8000人会同当地的舍利班人酋长木桑纳进攻伊拉克的波斯驻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元633年—634年)就打败了波斯军队,并招降了希拉王国。又经历了一番坎坷后,公元635年10月在布威伯的重大战役中打败了波斯军队,奠定了攻克伊拉克的基础。这时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不得不动员全国的力量来阻挡阿拉伯军队地进军。但是在新哈里发欧麦尔的领导下,赛耳德?伊本?艾比?宛葛斯作为统帅,率8000人军队,公元637年5月在希拉城附近的噶底西时,与3万波斯人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数日鏖战使波斯军队大部分战死,主帅鲁斯坦阵亡,这是阿拉伯人向世界展示穆斯林圣战的一次著名战役。噶底西战役后,阿拉伯人士气大旺。而波斯人经过四年的准备后,动员了近15万人的军队于公元641年,在奈赫旺达与阿拉伯军队又展开了激战,波斯军队终于败北,死伤惨重前所未有。波斯国王于公元651年被侍从杀死,从而使历时400年的萨珊王朝从此划上了句号。当伊拉克战役结束后,艾布伯克尔派遣三个分队,每队三千人,开始了征服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闻讯后,立即派大军迅速南下迎战阿拉伯军,哈里发艾布伯克尔闻报后,在公元634年3月,调伊拉克战场的大将哈立德向西支援,历经艰难终于与叙利亚的穆斯林军队会合,共同击退拜占庭守军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艾布伯克尔任命哈立德为全军统帅,调集大军与拜占庭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艰苦的斗争后又取得了几次大的战役胜利,造成了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围城之势。这时传来了艾布伯克尔病逝的消息,由于他生前指定了哈里发的继承人是欧麦尔,而欧麦尔又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辅弼,英勇机智深得人心,因此穆斯林政权没有受到影响,战局也在他的领导下进一步发展。欧麦尔继承了前任的事业,开辟了更大的战略决策,并任命了艾布欧拜德本查拉哈为为叙利亚战场的统率,取代了哈立德并于公元635年9月攻下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等地,随后趁势向北推进,又攻下了北方重镇霍姆斯。在另一战场上,穆斯林的军队在阿慕尔的率领下,占领了加沙和沿海城市。随后又于公元638年攻进了耶鲁撒冷城,于是三教重地耶鲁撒冷落入阿拉伯人手中,而后,阿慕尔又占领了由拜占庭皇帝的儿子康斯坦丁率重兵把守的恺撒利亚港,至此叙利亚的全部领土都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叙利亚战场胜利后,欧麦尔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巩固了叙利亚的局势,决定以叙利亚为基地,采取了更大的战略部署—挺进埃及。在叙利亚整顿后,哈里发欧麦尔于公元640年派阿慕尔率大军,由巴勒斯坦南下,横跨西奈半岛向埃及进发。埃及是个著名的文明古国,公元30 年被罗马帝国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和粮仓。因此当阿慕尔的军队进攻埃及时,便受到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欢迎与支援,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阿拉伯人攻陷了拜占庭占领的斐尔马仪城。阿慕尔从斐尔马仪出发又向埃及纵深处挺进,先后攻陷了卡瓦绥尔古城和比勒贝斯城,最后又经过了六个月围攻,于公元640年占领了埃及的重镇巴比罗尼城,使亚历山大城失去了南方的屏障,使埃及失去了中心。阿拉伯人可以长驱直入地从水陆两个方向向亚历山大城进攻,阿慕尔的军队与拜占庭军队在尼罗河西岸的木努费叶附近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迫使拜占庭军队败退到亚利山大城内顽强防守。双方坚持了三个月之久,最后守军终于坚持不住提出讲和,阿慕尔大军终于在公元642年进入亚历山大城。这样,亚历山大大帝修建的这座著名城市,当时也是埃及的首府,终于落入阿拉伯人的手中。阿拉伯人结束了拜占庭人在埃及长达400年的统治,300年后阿拉伯语取代了科普特语和希腊语,阿拉伯人巩固了在埃及的地位后又向北非继续挺进。
阿拉伯军队顺利地从埃及向西推进,很快就征服了利比亚同时伊斯兰教也传入了北非。由于兵力不足,整个北非的征服,在公元695年攻陷迦太基、征服摩洛哥后才完成。如果说征服世界的活动分为几个阶段的话,那麽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的功绩是平定了内乱,并在他执政的两年时间内(即公元632年—634年),奠定了征服叙利亚的基础。到了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执政时期(即公元634年—644年)十年中,他完成了对叙利亚的征服,并打败了波斯帝国结束了萨珊王朝对西亚400多年的统治,又打败了拜占庭帝国结束了拜占庭帝国在西亚和北非的统治。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人征服了当时能够被认知世界新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欧麦尔规定了“希志来”(迁移)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组织了帝国的政府并制定了财政制度。公元644年11月3日,欧麦尔在他进行晨礼时,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所杀害。公元644年奥斯曼当选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他执政的12年内,完全征服了伊朗、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各部。由于他的任人唯亲因而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终于在公元656年6月17日被杀害。奥斯曼被刺后,公元656年6月24日,阿里任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是穆罕默德的亲堂弟,也是他的女婿,他所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阿里是唯一合法的继任者,是正统主义、是天命派。阿里在他的新首都库法建立了新的制度,他撤换了前任的大部分省长。在他执政的五年中,由于他相信了敌对派穆阿威叶的谎言,使他的内部造成分离。分离出去的一部分人被称为哈列哲派,而阿里于公元661年1月24日清晨被人用军刀杀害,行刺的人据说可能就是哈列哲派的人。阿里被埋葬在库法附近,后来他的陵墓被发展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之一。那个圣地就是现在伊拉克的纳贾夫。在阿里的追随者什叶派看来,死去了的阿里比活着的阿里更有力量。伊斯兰教世界认为作为一个圣战的殉道者,阿里是英勇的、英明的哈里发,朝觐者川流不息地去朝拜纳贾夫的阿里的陵墓。什叶派每年都在伊斯兰教历一月十日举行一次的称为苦难节纪念活动。公元661年,阿里的敌对派穆阿威叶在耶鲁撒冷称哈里发并将叙利亚的省会大马士革变成伊斯兰帝国的首都。他死后宣布他的儿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的职位,但遭到阿里的次子候赛因的反对。于是在伊斯兰教历61年1月10日(正月初十)名将赛耳德伊本瓦嘎斯的儿子欧麦尔,率领4000人部队,将阿里的儿子候赛因及其200名部下全部杀害,并将候赛因的头颅割下来献给大马士革的穆阿威叶的儿子叶齐德。后来叶齐德把头颅还给了候赛因的妹妹和儿子带回卡尔巴拉与遗体合葬在一起。为了纪念候赛因的殉道,什叶派的穆斯林规定每年两节的纪念活动,前节在伊斯兰教历的正月初十,在巴格达郊区的卡齐麦因举行,是为了纪念那次200人殉难的战争;后一节是初十日以后的40天内,在卡尔巴拉举行,称为“头颅的归来”。候赛因的牺牲也是什叶派兴起的原因,因而正月初十也成为什叶派的诞生日。在什叶派的教义中,“哈里发”的代名词“伊吗目”,必须由阿里的后裔担任,这一规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为“候赛因报仇”的口号已成为什叶派推翻穆阿威叶的伍麦叶王朝的重要原因了。在另一个阵营,逊尼派证明伍麦叶帝国是事实上的正统统治者。
从公元632年由艾布伯克尔开始到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去世(公元611年)这个时期,被阿拉伯的史学家称为-哈里发帝国的共和时期。四位哈里发叫做“拉什顿”(正统派)而接替阿里为哈里发的伍麦叶族的穆阿威叶则被称为哈里发帝国第二个的奠基人,因为他曾提名他的儿子叶齐德为他的继任者,这样的世袭原则使他变成了一个王朝的创业者。在穆阿威叶执政时期(公元661-680年),先制服了所有的反对派后,便全力以赴地对付伊斯兰教在西北方的强大敌人拜占庭,在征服叙利亚不久就夺取了拜占庭在阿克装备齐全的造船厂,这些船坞后来成为伍麦叶王朝的海军基础,在伊斯兰教的海军史上仅次于埃及的船坞。穆阿威叶在东方战场上以巴士拉为基地,征服了呼罗珊(公元663-671年),通过了乌浒水阿姆河侵入了遥远的突厥斯坦的布哈拉(公元674年),因此穆阿威叶不仅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基创业者,同时也成为一个在欧麦尔后哈里发帝国的第二个奠基者。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帝国(公元662-750年)建都于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帝国定都于巴格达(公元750-1258年),而法蒂吗王朝哈里发帝国(公元909-1071年)定都于开罗;另一个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帝国(公元929-1037年)则定都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最后一个哈里发帝国是奥斯曼土耳其人(约自公元1517-1924年)定都于君士坦丁堡,1922年11月土耳其安卡拉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为共和国,废除苏丹兼哈里发穆罕默德六世,否认君主权,并于1924年3月废除哈里发职务。
伍麦叶族人穆阿威叶所开创的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帝国(661年-750年),其继承者是麦尔旺支派的奠基者-麦尔旺(683年-685年执政)。传位给儿子阿卜杜勒麦立克(685年-705年执政),这位“列王之父”的四个儿子又先后继承了王位,使大马士革的伍麦叶王朝的势力扩大到了顶点。伊斯兰帝国的版图从大西洋的东岸到比利牛斯山脉、到印度河和中国的国界,再次征服了北非及欧洲最大的国家西班牙。公元705年,大马士革的哈里发职位由“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利克传给了他的儿子韦立德(705年-715年)。韦利德发动了全面战争,分三路向外扩张,任命穆萨努赛尔担任北非战区长官;古太白担任中亚战区长官;穆罕默德本卡西姆担任印度战区长官。
公元707年北非长官穆萨努赛尔首先征服了北非大部分地区,将部队部署在突尼斯,于公元710年10月经过精心策划后,开始对西班牙进攻。西班牙当时正处在西哥特王朝统治末期,全国处于非常混乱时期,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西班牙这个欧洲最大的国家也是西欧古老的国家,3000年前就成为地中海东岸迦太基人的殖民地,而到2600年前又成为希腊的殖民地,仅过100年迦太人又重新被迦太人统治了。在这之后,西班牙受到了来自希腊人和亚非文化的影响,后来又深受罗马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的影响。公元4世纪末,日耳曼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并在其首领阿拉里科的领导下,横扫了罗马帝国西部,于公元396年成为西班牙的统治者,建立了西哥特王朝,直至公元707年威提萨继承父位3年后死去(710年)。由于没有指定王位继承人,使西班牙政局混乱,。阿拉伯军队也是正是看到这个时机 ,于公元710年开始了向西班牙地进攻,经过与西哥特王国首领罗德里克军队的斗争后,于公元713年6月最后攻下了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塞尔维亚及重镇梅里达。穆萨努塞尔成为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后的第一个统治者,担任北非总督兼任西班牙省长。
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了省督制,使西班牙成为大马士革倭马亚哈里发王朝的一个省区。他们先立朝后立国,在西班牙维持近800年的统治,使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在征服世界的活动中,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奠定了基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达到了高潮,第四任阿里任内由于内讧暂时停止了向外扩张。从公元632年到611年四位正统的哈里发执政不到30年的时间,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凭借人类自古以来的原始一神教的基础及各民族内在的文化联系,迅速地建立起一个从中亚的乌浒水阿姆河到北非的小流沙的伊斯兰哈里发帝国。这一帝国的版图,到了伍麦叶王朝和阿拨斯帝国时期(公元661-1258年),已扩展到西自大西洋东岸和西班牙,东到印度和中国边境。
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帝国,从公元661年到750年,先后有十四位哈里发在位,最后于公元750年被阿拨斯人的阿拨斯王朝所取代。在先知穆罕默德诞生之前,阿拉伯半岛北方的几个部族迁移到两河流域,在底格里斯河建立了赖比尔族人的住所;在幼发拉底河建立了穆达尔族人的住所,在穆达尔部族中盖斯人居于领导地位;而居住在叙利亚的部族则是从南方的也门迁移来的凯勒卜人;而在伍麦叶王朝统治区的波斯东北省区呼罗珊的阿拉伯人,大多数是从巴士拉来的殖民者,也即是北方阿拉伯部族的盖斯人,他们在那里居于领导地位;呼罗珊也有一部分艾滋德人,他们来自也门,所以也叫呼罗珊的也门派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北方阿拉伯民族为代表的盖斯人形成一个政治派别的核心,而代表南方的也门人则形成另一个政治派别的核心。
我们知道伍麦叶王朝的奠基者穆阿威叶是以也门部族为基础,以叙利亚为首都建立王朝的,他的妻子是也门人,他的儿子叶齐德作为王朝的继承者当然得不到北方盖斯人的支持。
伍麦叶王朝除了有阿里的后裔、什叶派、北方盖斯政治派别的反对外,还有另一种反对势力也在逐渐发展壮大,那就是阿拨斯人。阿拔斯是先知的叔父,其后裔强调自己是哈西姆家族的成员,并坚持对王位的要求。波斯的穆斯林对伍麦叶王朝的反抗情绪日益加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虽然成为了穆斯林但他们并没获得与阿拉伯穆斯林完全平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反而降到顺民的行列中去,另外他们也不是可以经常免交人丁税的。还有另外一层更为古老的文化内涵的原因,即呼罗珊人认为自己代表更为先进更为古老的历史文化,这一点是被阿拉伯人所认可的。前一章已谈到过,考古发现也证明阿拉伯地区古代部族的产生与文明的建立,是与波斯地区的埃兰文化和阿拉伯两河流域西部地区的乌鲁克文化分不开的,因此呼罗珊人深为自己的古老文化而骄傲。当阿拨斯人和呼罗珊人及什叶派这三种反对势力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伍麦叶王朝的垮台。而这个联盟的领导人就是先知的叔父阿拨斯的玄孙艾布勒阿拨斯,他开创了伊斯兰最为长久的阿拨斯哈里发朝代(公元750年-公元1258年)。正象伊斯兰历史上其他各朝代一样,阿拔斯王朝建立不久就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达到了灿烂辉煌的时期。赛法哈和曼苏尔所创立的巴格达哈里发帝国,在哈伦赖世德和他儿子麦蒙统治时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两位哈里发开创了伊斯兰历史上最著名的时代。著名的传奇小说《天方夜谭》讲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哈伦赖世德在位的时代(公元786年—公元809年)使巴格达从一个荒凉的村庄变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具有国际意义的豪华都会,历史和传说承认这是巴格达最为辉煌的时代。到公元1258年第三十七位哈里发穆耳台绥术时代时,阿拔斯王朝被蒙古人灭亡。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大军扫荡了阿萨辛人和哈里王朝,1258年2月旭烈兀大军占领了其首都,1260年旭烈兀威胁着叙利亚北部并建立了波斯的蒙古王朝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自阿姆河,东至叙利亚边界,北自高加索山,南至印度洋,旭烈兀已成为波斯蒙古王朝的奠基者并首先成为用伊儿汗(意为部族首领)这个称号的。他的第七位继承者合赞汗麦哈茂德(1295—1304),将什叶派伊斯兰教变成了国教,旭烈兀企图摧毁的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他曾孙合赞汗为了同一文化的复活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并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第七位伊儿汗虽然承认了伊斯兰教为国教,并为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将伊斯兰的旗帜向新领地发展的不是蒙古人,这个任务是由奥斯曼土耳其人苏来曼(1520—1566年)来完成的。当时伊斯兰的版图从底格里斯河的巴格达到多瑙河岸上的布达佩斯,从尼罗河第一瀑布的阿斯旺到直布罗陀海峡。
自从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攻陷首都巴格达后,使结束了阿拔,斯王朝历时500余年的命运。阿拉伯半岛的形势主要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的伊拉克已成为蒙古王朝的领地,历时达200余年,而西部以叙利亚和埃及为中心,已成为 马木鲁克王朝的天下,也统治了近200余年。马木鲁克军团是以**人为基础的,在阿拔斯王朝的末期,军队的实权已掌握在马木鲁克军团的手中。蒙古人的入侵反而加强了他们的势力,他们进一步独立了,直到公元1516年—1517年时才被前面说到的奥斯曼土耳其所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人起源于中亚的突厥部落,其首领苏来曼率
领本部落在13世纪初期到达小亚西亚东部的草原地区发展。他死后他的儿子得到了当地的塞尔柱王国苏丹阿拉丁地支持,继任酋长并获得本部族中独立的地位。当苏来曼的孙子奥斯曼继位时,在塞尔柱人的大力支持下,向西部拜占庭帝国的领地扩张、并占领了大片土地。当1299年蒙古军队进攻小亚细亚时,塞尔柱人无力抵抗,苏丹阿拉丁在同年死去。至此奥斯曼宣布完全独立,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奥斯曼王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奠基人,史称奥斯曼一世(公元1300年)。
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经过多年地奋战而取得辉煌的战果,终于在1451年攻下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从而结束了历时千年的基督教东罗马帝国在土耳其的命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新纪元从此开始。土耳其人取代了基督教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同时将代表宗教首领的伊斯兰帝国元首哈里发和代表政治制度的帝国元首—“苏丹”又称“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之于一身。
土耳其人于1516年占领了叙利亚的南部;于1517年打败了埃及的马木鲁克军团从而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1534年又打败了伊朗人而占领了巴格达控制了伊拉克。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的正宗派(逊尼派),而伊朗人和伊拉克南方人则信仰什叶派。土耳其人为维护在伊拉克的统治,对什叶派采取了宽松的态度,企图希望所有阿拉伯民族都能归顺奥斯曼土耳其哈里发—苏丹的政权。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土耳其人先后征服了西亚和北非的全部阿拉伯国家,并都设置为行省。奥斯曼帝国从奥斯曼一世(1299年)直至阿卜杜拉买吉德(1922年—1924年),终于废除了哈里发制。
当我们的历史叙述到此时,让我们回顾一下以前所讲述的阿拉伯地区的简史,以便我们以现代的眼光继续叙述阿拉伯地区的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其简况。
从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公元632年6月8日)先后有四位正统的哈里发执政:一、艾卜?伯克尔 公元632—634年
二、欧麦尔 公元634—644年
三、奥斯曼 公元644—656年
四、阿里 公元656—661年
前面已谈到在欧麦尔和奥斯曼时代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的版图已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埃及,它象征着穆斯林在发展中的第一时期,而到了阿卜杜拉?麦立克和韦立德执政的时代,伊斯兰帝国的版图已扩展到西至大西洋的西班牙;南到印度洋;东至中国边界,象征着穆斯林发展中的第二时期。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49年)和阿波斯王朝(公元749—1258年)的建立,象征着穆斯林发展史上的第三时期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是伊斯兰帝国哈里发执政最长的时期,伊斯兰文化在这一时期已有很大的发展,如著名的小说《天方夜谭》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1258年阿波斯王朝被蒙古人灭亡,而后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公元1300—1924年)则使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从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了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人第一次取代了拜占庭帝国而建立了哈里发与苏丹的政教合一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疆土已扩展到西亚、北非及全部阿拉伯国家,包括伊拉克、叙利亚、汉志、也门、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
17世纪时,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向世界各地进行掠夺和扩张,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威胁,并夺取其地盘。首先进入历史角色的是葡萄牙与西班牙,然后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国。17世纪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海上贸易和殖民地的霸权,进行了百年战争。到了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新兴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向英国争夺殖民地霸权,拿破仑首先进攻埃及,企图控制中近东,夺取英国在地中海的贸易,从而进一步远征印度。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35000人的军队载乘着350艘战舰远征埃及,打败了统治埃及的马木鲁克军队,于同年7月24日占领了开罗。这次战争激发了埃及人民反侵略、反殖民主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持续发展三年之后,即到1801年9月2日,即迫使法国军队撤离埃及,使埃及又重归土耳其实际上是被英国人所控制。当时的埃及实际上有三种势力:一种是土耳其军队;一种是英国军队;还有一种是马木鲁克军队。这三种势力都没能使埃及独立,直到1805年5月,穆罕默德阿里取得了土耳其帝国在埃及设立的总督位置后,便使埃及有了一个短期发展的机会,他彻底消灭了土耳其帝国在埃及的势力和马木鲁克势力。并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设立的埃及总督的名义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他采取了改革维新方式提高国力,用三年的时间占领了苏丹的大部分土地。1831年又派他的儿子伊卜拉欣率三万大军攻占叙利亚,土耳其守军败退;1833年4月又迫使土皇(即苏丹)签定《土埃停战协定》,明确了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的总督职位,并规定埃及、大马士革、贝鲁特?阿勒颇阿卡等地受埃及总督管理。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触及了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人的利益。于是在西方列强的干涉下,1840年11月27日签订了《英埃协议》,1841年7月13日英、俄、普、奥、法五国参加的伦敦会议签署了《伦敦条约》。于是穆罕默德阿里忧郁成疾而死。埃及失去了独立的机会,继续成为奥斯曼帝国范围内的一个省区。
1882年7月10日英国军队开进开罗,由于埃及人民强烈反抗,西方列强之间的利害矛盾,英国对外宣称:英国军队在埃及只是暂时占领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控制了埃及后,在英军的指挥下埃及军队于1899年4月占领了丹格莱和白尔巴,英埃军队共同进入了苏丹首都喀什穆,并排挤了法国在苏丹的势力。英国人利用埃及人的力量不但控制了埃及,而且控制了苏丹,这就是所谓的英埃共管“苏丹”的真相。长期以来,埃及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始终不断。1952年7月23日,由埃及中下级军官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地推翻了当时腐败的法鲁克封建王朝,结束了埃及150年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制度,于1954年6月13日宣布独立,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了埃及共和国。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回祖国的怀抱。并于1956年粉碎了英、法、以色列联合发动的侵埃战争,巩固了革命的成果。17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不能阻挡西方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野心,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以外,后起的英国、法国、德国也早已对伊拉克和埃及等这些具有世界战略意义的国家存有野心。特别是英国帝国主义,它在埃及和苏丹排挤了法国的势力,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及中东其它战略地区同德、法等国争夺地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英军占领了伊拉克的巴士拉,并向两河流域进军。虽然遭到德国与土耳其军队的抵抗,但终于在1917年3月占领了巴格达,并企图将伊拉克变成大英帝国的附属国。促使伊拉克人民愤怒而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运动。直到1932年英国政府迫于伊拉克人民的反帝斗争,才不得不承认伊拉克进入国际联盟,这也是第一个进入国际联盟的阿拉伯国家。但是英国同伊拉克签定的《英—伊条约》使伊拉克不能真正独立。直到1955年废除了此项条约后,推翻了费撒尔王朝,终于在1958年7月14日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关于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独立 当我们将历史叙述到20世纪时,我们不能不感到阿拉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及封建主义的斗争,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斗争是何等的相似。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权同英国政府于1840年11月27日签定的《英埃协议》以及1841年7月13日英、俄、普、奥、法五国制定的《伦敦条约》,以上这些不平等条约同西方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1840年—1900年),这些在亚洲东西两侧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奴役着亚洲人民,同时也激发着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情。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所以我们也由衷地祝贺埃及人民,他们于1956年宣布独立,从此也站起来了,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吗?当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人类文明信仰的内涵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层面进行分析时,我们就会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新认识,那就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在现代,是用战争的办法去解决还是用文明信仰去解决?将给我们留下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使我们不得不回忆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前后中东的国际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已无力控制其地盘,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帝国关系恶化;叙利亚人民与伊拉克人民的处境更加困难,他们既要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又要担心英、法、俄趁机侵略,影响阿拉伯人民的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法两国已控制着阿拉伯地区的苏丹、埃及、北非、及阿拉伯半岛的边境地区。当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已成为德国的盟国,而英、法是协约国,因此协约国的英法政府便促使阿拉伯人的军团与同盟国土耳其作战。英法政府一方面促使阿拉伯人与同盟国作战,而另一方面又在策划战后如何瓜分阿拉伯地区的利益。这一点和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期是何等的相似,这与中国地盘被列强瓜分是同出一辙。但是英政府还有一个更为阴险的计谋,就是答应犹太人战后帮助复国的诺言。英政府非常害怕土耳其的“圣战”号召,因为伊斯兰圣战会将所有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团结起来反对基督教的国家,这会使协约国的战略部署遭到破坏。尔萨的《引支勒》被篡改而后兴起的基督教,经过几个世纪地传播的发展,在欧洲盛行起来,从东欧到西欧从北欧到南欧,大部分国家都已成为基督教国家。从沙皇俄国到意大利,从英国到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从丹麦、瑞典、芬兰到波兰都已成为基督教国家。土耳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几百年来它以伊斯兰教正宗派(逊尼派)为宗旨,从而坚强地阻挡了基督教向阿拉伯地区和亚非地区地传播。作为宗教的保护神它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为此当时的英法俄三国于1916年会晤,制定了瓜分土耳其的协议,这一秘密协议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成功后,才由沙皇外交部公布于世。英国政府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并促使当时的协约国认可,世称《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的目的在于:1、将基督教的根基钉在阿拉伯国家的心脏2、造成阿拉伯国家的人民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并获得犹太人在资金上、经济上、以及宣传上的大力支持。英国人利用犹太人进一步巩固在埃及东方航线的利益。由于这一历史因缘,至今都难以消除阿以冲突。在英法意的密谋下于1920年4月通过了决议:将阿拉伯广大地区实行托管,并将叙利亚分割为三部分,即黎巴嫩、巴勒斯坦、缩小了的叙利亚。伊拉克保持原状,由英国托管伊拉克和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还要接受《贝尔福宣言》即将来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叙利亚人民和黎巴嫩人民反对外国托管,多年来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于在1946年取得了完全的独立。大战后巴勒斯坦受英国托管,而英国政府违反国际托管原则(不改变被托管地的归属)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这已成为当代的“巴勒斯坦问题”的导火线。巴勒斯坦人民目睹自己险恶的处境,坚决反对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反对巴勒斯坦犹太化,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936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革命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东局势更加混乱,在美英操纵下通过了“阿犹分治”的决议,终于爆发了巴勒斯坦战争。这场战争直到今天还在燃烧,是美英帝国种下的火种,长期以来的阿以战争,提高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觉悟,使他们在伊斯兰的旗帜下更加团结起来,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阿拉伯半岛的民族复兴运动 18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其对外侵略与扩张的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权,使它所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只能在重要的地区驻有军队,而边远的地区已无力管辖,只好利用地方伊斯兰上层封建贵族对人民进行剥削。自拿破仑侵略埃及和叙利亚失败后,英国继续控制了埃及并进占红海与波斯湾。法国在叙利亚已有一定的势力,沙皇俄国早已对伊朗和土尔其怀有野心。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土耳其已无力统治,导致阿拉伯人民掀起了长达一百余年的民族运动—瓦哈比运动。“瓦哈比运动”发生在半岛中部地区的内几德高原地区,首创者为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比(公元1703年—1787年)。瓦哈比在内几德部落酋长(埃米尔)的大力支持下,先统一了内几德高原,遂向东进军又占领了波斯湾西岸地区,同时又攻占了麦加和麦地那两个圣地。从公元1803年—1810年即占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16世纪占领阿拉伯半岛后,阿拉伯人民便建立起第一个独立国家—沙特王国。但是由于沙特王国的诞生直接威胁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英法等国在阿拉伯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西方列强支持土耳其人利用埃及军队于公元1818年打败了的沙特王国。土耳其人恢复了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但它无力进行全面地管理了,只能在一些重要地区驻有军队。而汉志以外的地区有许多的封建家族,利用人民反土耳其的情绪,在半岛上形成了三个王朝:一、内几德瓦哈比教派王朝二、以舍马尔山为名的舍马尔王朝(古来氏族)三、嘎西姆王朝19世纪80年代舍马尔王国的古来氏王朝,依靠土耳其宗主国的力量吞并了嘎西姆王国,90年代又打败了内几德的沙特王国,于是古来氏王国统治了阿拉伯的重要地区。20世纪初期,瓦哈比—沙特的后继人阿卜杜?阿齐兹?伊本沙特(二世)又赶走了古来氏人,占领了内几德,重建了瓦哈比(沙特)王朝(1902年—1953年)。瓦哈比运动象征着阿拉伯人民民族运动的高涨与崛起。二次大战后阿拉伯半岛先后独立的国家:18世纪末期,阿拉伯民族开始觉醒,阿拉伯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时代。伊斯兰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交融在一起。19世纪埃及的维新运动;苏丹的麦赫迪运动;利比亚的赛努西运动;叙利亚的民族思想都证明了阿拉伯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19世纪土耳其帝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浪潮下,已无力于阿拉伯的统治,西方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迅速地占领了阿拉伯地区。20世纪是阿拉伯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反殖民统治的伟大时代。第二章 伊斯兰文化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在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扩张下日趋衰弱,但几百年来,它给世界各地所传播的伊斯兰文化则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阿拉伯文化为什麽能在世界各地得以传播、得以交流?伊斯兰精神为什麽能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结果?这不能不引起现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当代一些政治家们的深刻思考。 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既有半岛本土文化又有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多种文化交融在一起,既有传统的古代“一神论”为宗旨的伊斯兰文化,又有历经中世纪的文明和融汇后所形成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在穆罕默德逝世后的两个世纪里,穆斯林南征北战奠定了伊斯兰世界的基础,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凭借穆罕默德传播的《古兰经》,穆斯林在宗教、军事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彻底征服了亚、非、欧大片土地上的民族。伊斯兰文化遍及中国西部国界到比利牛斯、西班牙和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广大地域。由于伊斯兰的宽容精神,使北非和西亚的许多基督教徒成为安拉的信仰者。前面已经说过,宗教发展的趋势必然造就了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人类信仰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伊斯兰教的传说,人类自始祖阿丹始至今近8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先知颁降真主的旨意,指导人类的一切活动。阿丹时期降 经典 21卷二世师思时期降 经典 50卷七世以德雷思时期降 经典 30部姆萨时期降 经典 《讨拉特》(旧约)尔萨时期降 经典 《引支勒》(新约)穆罕默德时期降 经典 《古兰经》 114章伊斯兰教正是因为人类在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受人尊敬的先知,引导人类学习当时最为先进的经典,指引人类的生活。这种自古就有的坚信“一神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已经淀积了近8000年之久,它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宗教信仰的原动力。因为其他宗教都是在这种原动力之下派生出来的,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作为一个宗教信仰的根基,它的经典著作能否站得住脚,那就决定着这一宗教的兴衰。伊斯兰教凭借伟大的《古兰经》,在仅两三个世纪里就已传遍世界各地,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并信仰它、崇拜它,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伊斯兰教,凭借《古兰经》和受人尊敬的诸先知而能无往不胜。它不因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而变化,也不因帝国内部的分裂而消亡,相反伊斯兰教不但得以生存并且能迅速地向全世界传播,其所到之处,无不使人为之折服。公元8世纪到12世纪,伊斯兰教虽然遭到了突厥人和土耳其人及蒙古人的军事打击,哈里发帝国也遭到了分裂,但是伊斯兰教还是能够迅速地征服了基督教和犹太教所占领的地域,而使柏柏人最终永远地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帮助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带—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以及苏丹和非洲腹地,并最终使东部沿海成为永久性的伊斯兰世界。 当历史进展到15世纪时,伊斯兰教向东已扩展到菲律宾的棉兰岛,而马六甲海峡的穆斯林又使印尼和东南亚国家信仰真主安拉,中国的泉州在中世纪时代已成为东方穆斯林的一个中心,阿拉伯商人和各国穆斯林遍布全城。从中国泉州到西班牙的格林纳达;从丝绸之路到撒哈拉大沙漠,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在阿拉伯人的努力下,已使中国的南海、东海、内河流域、欧洲的地中海、亚洲的孟加拉湾、波斯湾、红海连接成为一体,从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历史文明的进程。当我们将阿拉伯简史叙述到此时,我们将从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的角度、回顾一下人类近8000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及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影响。下面我们将和读者一起讨论以上这些内容: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最早的氏族诞生在库尔德山脉,世界上人类第一个城市埃利都是在两河流域形成的。两河流域是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大洪水”(即公元前3113年)前所产生的“苏美尔文明”标志着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红铜、青铜时代的过渡,出土文物证明了早期人类从原始部落发展到氏族社会—畜牧业—农业—水利工程—建筑—金字塔—冶金(青铜时代)—居民点—城市—城邦—国家的建立。人类的信仰则是从“原始一神论”到对祖先的崇拜—天体的崇拜—多神论。“大洪水”后即5113年后,苏美尔文明消失,在两河流域所产生的文明则由古巴比伦王国影响到亚述王国和波斯帝国。这一地区的文明,从原始一神论的信仰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包括宗教),从始至终都直接影响着世界东西方特别是早期的埃及与波斯。埃及的太阳神和波斯的密特拉教都是在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的神谱观点有许多是在埃及神学基础上发展的,而罗马人的信仰则直接来源于希腊人的影响。波斯人的密特拉教的教义直接来源于两河流域古老传说,而雅利安人从里海的大草原来到印度之前首先是在伊朗定居的。他们将波斯人的文化底蕴传到印度,形成了古老的印度《吠陀》文化,而印度佛经的来源又受《吠陀》文化的直接影响。当佛教在印度本土被印度教取代时,佛教反而南亚及中国盛行。所以世界各种宗教思想的渊源都是与两河流域的文明分不开的。在数千年的古代文明中,中东地区一直是人类创始力的中心,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从畜牧业向农业的过渡,兴修水利、建筑、冶金术、城市居住方式及王国的建立等。而两河流域古老的原始“一神教”在人类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宗教。从时间的顺序来讲,原始阶段只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而后则是对天体的崇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000年前),如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大约在公元前5000左右),波斯人二元论为中心所产生的所罗亚斯德教等。印度教经典《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后来发展成为婆罗门教。佛教的形成约在释迦牟尼之后即(公元前563 年—前483 年)基督教的形成大约是在尔撒之后即(公元0年—399年)。阿拉伯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两河流域人类原始初期阿丹族新石器时代的产生到农业的产生,从金属冶炼到各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正如前几章所述;“苏美尔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了世界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并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目前欧洲特别是西欧、北欧和南欧大部分国家的人民都信仰基督教,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人也是信仰基督教的。我们通常说的西方世界实际上指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宗教信仰的生命力可见一斑。第三章 阿拉伯人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一、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科学技术腾飞,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几千年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但由于人类之间的矛盾及信仰上的不同,致使人类产生了争斗,战争的规模逐步扩大。阿丹原始时期,他的大儿子将二儿子杀害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杀人的人。而当历史进展到罗马帝国时代时,2000多人被罗马人钉死在象征“太阳神”标志的十字架上,100多万人因信仰尔撒的纯正宗教而被罗马帝国屠杀。这些都表明“多神论”信仰与“一神论”信仰斗争的残酷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8400万军人和1300万市民被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杀人数达到1.69亿军人和3.43亿平民。而一旦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攻击与辐射会使地球人上50亿人口中的10—40亿人饿死,核爆炸的乌黑烟云会使地球产生“核冬天”,全球的作物将失去太阳的光和热。二、阿拉伯的历史是人类的“一神论”信仰如何适应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使人类的信仰越发受到考验;同时由于技术革命以致引起社会制度、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必将产生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而不同信仰的国家将维护自己的政治格局。人类的历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人类社会正在受到新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冲击,而不被人们察觉的传统信仰则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有关战争的历史都是与宗教信仰分不开的,尽管战争的因素包含政治、经济、能源等等,但这些因素都不能与宗教信仰相比。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自古以来长期形成的,两次大战是改变不了人们的信仰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及有关战争的历史对当代人提出了许多有启示的思考问题 ,如果我们的历史学家以现代考古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的科学成果,加之以人类理性思考而确定的信仰概念以古鉴今,并能以今察古重新考察和撰写真正的人类文明史,可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矛盾。它不仅能推动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还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食粮。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人类战争的历史可能一样在现代重复发生,使我们这个星球遭受灾难。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真正的历史,使人类谱写和平、安宁、具有真正信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地球上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人们的醒世箴言,或是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表四如下:一. 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二. 陶器传播路线图三. 阿丹世袭图四. 中国历史与阿拉伯历史对照图(历史图)五. 阿语与希伯来语人名地名对照表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