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

_62 荆柯守(现代)
以李神通的强悍,也露出惊骇紧张地神色,手下顿时全部抽出兵器,严阵以待。石之轩地威名和实力,也许别人不知道。但是像李阀核心人员都是非常清楚,顿时心中叫苦,石之轩既然已经来了。就说明拦截自己,并非偶然。
石之轩在离李神通十步处,停住马匹,居高临下,双目魔芒大盛,微笑的说着:“原来是永康王,真是幸会了。”
李神通苦笑,说着:“原来是石先生。真是幸会,不知前来有何要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还要问问你为何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呢?不如与我一起,见见圣上,相信圣上一定会非常欢喜。”
李神通眼神一凝。知道情况不好,闷哼一声。往后疾退,而两名亲卫高手,立刻闪入双方空隙,作为李阀之人,在这个时候,只有这个选择。
但是刀光一闪,石之轩策马前行,长刀撕开血肉地可怕声音立刻响起,两卫长刀撒地,往后便倒,立毙当场。
李神通却全然不顾,从舌尖一咬,直喷出一口鲜血,然后后退的身影立刻加快了一半。
现在这个情况,很明显是杨宣凝早有准备,原本计划不可行,必须回去通知,不然的话,不但李世民会折在此时,而且陪葬的还有三分之一地精锐。
石之轩也想不到他如此干脆绝决,当下翻身下马,飞起一脚,拦截在前面的一个高手,顿时胸囗如铁锤一击,口出鲜血,倒跌而出,其它人还没有来得及拦截,石之轩已展开幻魔身法,如影附形的赶上李神通。
到底是石之轩幻魔身法厉害,只在十个呼吸之间,就赶上了李神通,李神通知道不好,也拿出全部力量,拼死一搏,两条人影在快速的闪动交锋,迅速得令人眼花撩乱,内气碰撞之声连绵不绝,进行着最凌厉最激烈的近身搏斗。
才五个呼吸之后,只听一声脆响,李神通脸如死灰,连连后退,而石之轩脸色也略有点苍白,但是转眼就恢复。
“你如不是心无斗志,要想赶着回去,也许还可以和我过上几招,真是可惜啊,其实你回去,也没有用了,因为宋缺地用兵之道,比我还胜上几分,你以为李世民既然来了,还能够回去吗?”
李神通勉强回头,却见一个方向,山野火光亮起,大火冲天而起,夜空也给染红,顿时吐出一口鲜血,扑到在地,气绝身亡。
徐子陵在附近山头,遥观远处火焰,旁边一人,却是侯希白。
徐子陵问着:“侯希白来见我,是令师的意思吗?”
“还有师妃暄的意思,这是最后的机会,既然不成功,就请子陵万万不要插手此事。”
徐子陵沉默下来,神色一黯,有感而发的说着:“难道师妃暄,终于要改变自己地选择了?”
侯希白默然。然后才叹着说:“当年师傅曾对我说,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欣赏天下美女,当我第一眼见到妃暄时,就像看到到展子虔的真迹,觉得世上没可能有更好地美人,她令我领悟到美丽的真谛,那是超越我画笔的禅境。自她踏足尘世,让我等几人得睹,侯希白再非以前的侯希白。”侯希白双目异芒闪动,徐徐说着: “但是今日师妃暄的选择,使我更深刻的明白,人世间本没有完美的东西,连妃暄这样的女子,也不例外,唯有在最美丽地时刻,用笔墨把它们记录下来,成就不朽的美丽。”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记录下来的师妃暄,已经不是师妃暄,只是我对美丽地最深刻的烙印,这必会在我数十年后,都清晰不染。”
徐子陵想起数次与师妃暄见面人景交融地动人情景,叹道:“说得好。你把我没法形容的感觉一语道尽。”
徐子陵随之,容色恢复平静,说着:“我一向希望再也见不到任何战争,但是我也总以为,师妃暄这样地仙子。怎么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现在看来,倒是我想错了。”
侯希白叹息的说着:“也许有人能够全然无悔,但是却不是师妃暄,她身上有太多责任和牵连了。怎么可以由得她自己选择?而且,你可知道,今日宋缺来此。是有着深意。”侯希白说着。
“什么深意?”
“五胡以来,留在关陇贵族,一向积极与胡人贵族联姻,以保持基业,扩大在北方地政治军事实力,时至今日,北方已经由半胡半汉者掌控,而南方宋家那类汉族士族。婚娅自保,不尚冠冕,以保持血统及文化的纯正,今日关中大破,宋缺来此。你还不明白吗?”
“你说是清洗整个北方?”
“整个清洗北方,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那些贵族世家门阀,与胡族联系深的,只怕都没有多少好结果,宋缺威名赫赫,如果主持清洗的话,在现在地情况下,谁能够抗衡?”
“这不等于屠夫的角色吗?宋缺怎么肯当?”
“宋缺一心汉族正统,这点罪名算得了什么?妃暄自宋缺前来,就知道大事不好,现在李世民之袭,只是最后努力,如今努力破碎,自然只有顺应了,不然的话,只怕稍有违抗,就是多上千百人的人头落地。”
徐子陵听了这话,浮现出无比的惆怅,顿时,在洛阳,她那最后二人对看地片刻,就在心中流过,然后才徐徐点头说着:“说的对。”
默然了片刻,侯希白又说着:“我圣门有人专于搜索之术,已经发觉了李世民的痕迹,天刀宋缺亲自主持,连同宋家高手和圣门高手,总率三万人追击,已经遏守关卡要地,只怕李世民这次已经来得,回不得。”
“李世民不能退回吗?”
“出路已绝,已经困在此山之中,只是清除山路,砍伐树木,都需要时间,宋缺当然不会留给他余地。只是李世民也是决断之人,一被发觉,发觉来路已绝,立刻在一处山地上扎营,此山甚险,又有水源,马匹也可斩杀,一时间不会有问题,但是想出去,也是千难万难,等汉中一破,大军而来,也不过晚死几日。”
顿了一顿,又说着:“过上几日,也许还有师妃暄命胡教反戈之事,想必你不会愿意看见这样地情况吧?不如早早离开这里。”
徐子陵默然,凝视着这高山间的丘陵,月光之下,溪河隐藏在古木之中,一片宁和,茫不知可怕的战火,蔓延到这和平的天地间来,心中不由百感交集,只是说着:“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这些事情,真的不关我的事了。”
侯希白皱眉说着:“听子陵语气,似乎有着放弃一切的想法?”
徐子陵苦笑的说着:“我想到地,只是趁早离开这个地方,我现在只想周游天下,与天地一体,再也不理这些事情。”
虽然他以前已经说过这话,但是现在却无比坚决。
以他的聪明,岂不明白师妃暄的选择?如是别人,也许被师妃暄的那种天人之资所动,但是杨宣凝,却根本无视,甚至把这种天人之资当成了稀罕的东西,肆意把玩。
如果师妃暄坚决抵抗,他自问,必毫不犹豫,与她一起,共同对抗杨宣凝,哪怕粉身碎骨,也毫不迟疑,但是如今,师妃暄却如此选择,这使他心中产生难以描述地痛苦和失落。
这并不单是男女的感情,更在于一种心目中地完美被打碎的感觉,使他顿时生出生无可恋,世事如风,无所执着的感觉。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二章 - 李世民授首―
汉中
“轰!”
又一处城墙在檑木攻击下,轰然倒塌,碎石尘屑飞扬。
大火熊熊燃烧,直上云空。
攻城的杨唐军,就和蚂蚁潮一样,直冲向缺口之处。
杨宣凝静静不言。
攻城已过五日,已经有二万杨唐军折于城下,但是城中也差不多接近油尽灯枯,今日攻城前,杨宣凝亲自向李孝恭招降,却被李孝恭坚决拒绝。
“城破了!”城内杀声,哭喊之声震耳,火头四起,本来奋战,一直运输火油木石的汉中百姓,终于开始四散奔逃,而李唐的士兵,却在李孝恭的领导下,拼死展开更激烈的抵抗。
在缺口处,反复争夺,城上城下,伏尸无数、血流成河。
一支杨唐千人队,在首将的率领下,甚至直扑缺口,登入内城,但是李孝恭,亲率高手,以破釜沉舟之气,既然反包围在上,二方全都奋战不退,后面杨唐军,竟然接应不上,于是这支千人队,竟然在众目睽睽下,尽皆战没,但是临战之死,无一人后退混乱,为将者,更是死战最后,亲杀二十余。
面对这个情况,杨宣凝略皱眉,问着:“这是何人?”
侍从小心翼翼的回答说着:“折冲都尉吴成。”
杨宣凝说着:“可惜,恤其家族赏赐遗恩加倍,赐忠勇二字。”
“臣遵旨。”
不过,这毕竟毫无意义,李孝恭反扑成功,他的周围亲兵也折了三分之一,军令之下,杨唐军十数万军,根本不在意这点伤亡。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场战斗,战到了下午,临城抵抗的李唐军,已经大半消灭,余部退入城中,进行巷战。
由于剩下的李唐高手甚多。直战到黄昏,城中还没有肃清,指挥大将李靖,不得不亲自前来请罪。
杨宣凝闻报,在亲卫甲士的重重保护下。上得一处已经清理过的墙楼,居高临下,观察良久,说着:“大将军破城有功,何罪之有。此等,皆是李阀效死之士,朕当成全之。从即时起。无受降,大将军可点燃火具,命大军围困,不可放走一人!”
李靖大声应是,战到这个地步,还不投降,是李阀死了心的嫡系死士,自然不可留。这道旨意,本是正常。
自古受降者众,但是这种人,从不在受降之列。
没有多少时间,火把点燃。大战继续,从高空而下。整个汉中,就笼罩在冲天火光之中,杨唐军编队列阵,一一清查,凡有李唐士兵,乱箭、乱刀,长枪杀死,再不受降。
直到第二天清晨,城中全部肃清,李孝恭突围不成,身中六十余创,这个年轻的天才将领和李家王爷,授首于太守府中。
杨宣凝听到这个消息,默然无语,然后命厚葬。
汉中既平,凡杨唐战死者,都要一一清点,记录名号和铁牌,一般士兵,就地埋葬,而百人将以上,都要准备棺木,由其下属运到家族安葬。
汉中之战,战死者一万一千,伤者三万八千,其实打到最后,十五万人已经折了五万,当下就安居城中,清理地方。
汉中既下,整个巴蜀,和南方就连成一片,大量物资和兵力,沿水陆而上。
不过杨宣凝就算要修养,当然也不会给李阀喘息之机,命李靖率三万军,扑入关中,不但截断了李世民军地后路,也同时威胁着长安,这样的话,所到之处,各郡各县,就算不投降,也个个闭城而守,不能与其它郡县联系,更谈不上听从李阀号令,再组织抵抗了。.1#6##小说网.
“僧兵反戈,李世民授首,镇南王还在肃清余逆,不日回来面圣。”
这个消息传来,却已经是十五日之后。
这时,新建的忠烈城隍殿已经完成:“朕建城隍,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使善者有祭,恶者有法,人当知畏而不敢妄为。”
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体系乡建土地神殿,县府建城隍,又于大城建后土之殿。
城隍殿,设英灵殿,战死灵牌都列于其中,每年新年和清明,都由当地县令、太守出面,亲自祭祀。
说白了,这的确是仿照日后日本的靖神社,将为国阵亡者列入祭祀,得以安息不朽
我之英雄,彼之敌寇
敌之英雄,我之敌寇
无论后世中国人怎么样仇恨,但是对日本人来说,他们都是为国战死的英雄
与其仇恨靖神社,不如消灭敌方的国运,不如祭祀自己地英雄
当日,也正是祭祀后,新堂初建,万人灵牌祭入在内,皇帝亲临上香,得知这个消息,杨宣凝正在后殿。
知道这个消息后,杨宣凝久久无语
神殿之后,有个花园,杨宣凝的思想影响了这个世界的神殿模型,在杨宣凝看来,神殿不但是神圣之地,更是修养安息之地,所以后面有周回外廊,阳光洒在这幽静的后园。
皇帝度步而走,浏览沿途,仰望假山,以及石块间顽强生长的草木,当转过了一处庭院,看见了一处新靠地湖泊时,突然之间,不由泪水飞溅。
侍从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言,小心翼翼,直到皇帝命他们退下,连忙退到十数丈之外,不敢靠近
水流声,在远方隐隐传来在小亭上,杨宣凝提起酒壶,斟满了二杯,自己拿起一杯,另一杯放在对面,默祈片刻,然后,一杯饮尽了
良酿入喉。酒味醇厚,香味浓郁协调。
杨宣凝说着:“世民兄请坐,此酒不错吧!”
再倒一杯,一口饮尽,说着:“朕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心以你为目标,多少夜晚。朕苦心思考,如何消除你的腾龙之势,如何夺取你的气数,如何培育朕的大运!”
说着,满是缅怀:“朕在原本世界的。曾经读过银河英雄传说,里面地皇帝莱因哈特知道了杨威利的死信后,曾经动容失态。”[奇书网Jar电子书下载乐园—QiSuu.Com]
“他说:朕曾从你这儿听到过无数次的噩耗,这次最令朕难以接受。是谁允许你有让朕如此失望地权利?”
“如今朕才明白这时的心情,只是朕毕竟不是莱因哈特。也不是杨威利,虽然朕也想招降于你,或者容你离开。在以后岁月中,能够能与之继续互斗智慧谋略,甚至共建天下,但是,朕反复思考,还是许之镇南王全权其事。”
“朕还没有足够的器量和胸襟,容你退到突厥与朕为敌,也不想因此而彻底把你定性于国之叛逆。族之奸贼,天下到了这个地步,再无后路可说,朕只有如此行事。”
“不过,世民兄请放心。朕还不至于向你家小杀戮以绝祸端,朕一统天下。要造远胜于你的盛世,岂会连这点气量也没有?”
说完,把第三杯倒上,一饮而尽,然后直丢到湖中,转身就走,再不回头,直跨出这门,他心中浮现出奇异的感受。
那是空白,那是沉稳,那是手掌一切的安然,一瞬间,再无半点迷惑和迟疑。
汉中城外,一处古刹静室,一人抬头而看。
这人,灰色僧袍外披上深棕色的袈裟,身型高欣挺拔,额头高广平阔,须眉黑漆亮泽,脸形修长,双目闪耀智慧地光芒,看完,合什低读佛号。
“智慧大师,不知有何见?”简单地石室中,除了两个坐垫外,再无一物。
师妃暄盘膝坐在其中一个软垫上,眼中异采闪起,凝注着这个圣僧。
“青龙气折,白龙腾飞,天下已定,再无可改变。”智慧大师如此说着,可是情绪却无半分波动,只有看到她时,露出一丝慈爱之色:“妃暄还要坚持入宫吗?”
师妃暄幽幽一叹,她这时,已经武功尽失,再无一点真气在内,但是,那种出尘之色,却越发明显,在她在世,似乎世界都变成了安详平和的禅境:“这别无选择,当日,我虽命僧兵反戈,但是本想让李世民突围而出,不想还是失败了,这事虽没有蛛丝马迹,但是却未必就真的不知。”
智慧大师神色转淡,不含丝毫人世情绪,说着:“当日,有宋缺和石之轩在,李世民落败身死,已经再难避免,我等三人,再难出手互助,否则的话,只怕这一世之劫都难以度过。只可惜了妃暄,妃暄有大智慧大剑术,有望冲破颠峰,但是却只有如此。”
师妃暄淡淡说着:“我区区一身又算了什么,只是以后怎么办?佛传中土三百年,才得如此基业,如世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智慧大师说完,又微微一笑说着:“世事无常,娑罗双树花凋谢,这世上,又有谁能安得长久?”
“天命虽改,然青龙气尚未绝,李世民今年已有一子初生,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我方已经取之而走,以待后来。”
师妃暄回复恬然,悠然说着:“如此最好,妃暄以后再不问这事。”
智慧大师静若止水般微笑着:“妃暄果有大慧根。”
两人对换一眼,同时闭起双目,进入禅定地境界。
汉中一破,李世民死,随行精锐尽折,李靖截断后路,而这消息传到关中,附近郡县纷纷震动,顿时,正在潼关作战地李唐军,虽然还不至于立刻投降,但是士气大跌。
此时七月初,洛阳内阁
诸臣正在办公,李播这时。其实年方过五十,一身首相衣冠,与当日相比,还是那副温厚从容的风范,只是多了几分百官礼让地气度,对着内阁诸相,神情倒是相当的从容高兴:“陛下这次去。到真是顺利,果然真天子无往不利。”
这些话当然有些深意,只是这时也不必多说了。
“汉中已得,潼关是不是催一下?”李百药说了一下,顿时。在场地人都看了过来。
李播心中明白,眼下因为汉中之胜,关中已经打开了缺口,朝廷中自然出现了求急进的意见,并且这种意见还相当有市场。而且言灼有据----只要潼关一破,关中自然平定。
如果拖了下去,说不定无论是刘武周宋金刚还是窦建德。都要不顾一切的反扑,毕竟谁都明白,一旦关中落下,那连最后一线争夺天下地机会都会失去。
李播摇头,说着:“陛下还没有改变计划的旨意,而且,潼关之事的重要性,大将军罗士信也清楚的很。自然有所把握,我们作臣子的,没有办法对此进行改变。而且,各军各镇,防备的战线一点也不能动。各位,现在天下已定。只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就可得胜,何必冒得大险呢?”
“我们作内阁辅臣的,只要效法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就已经是作了本分了。”
“可是为何让镇南王领兵攻向陇西?”魏征不由说着。
宋缺现在是镇南王,但是对朝廷其实并没有立下为王地大功,只是当时时势之然,但是如果立大下功,声威赫赫,日后就更是难制……
“陇西有薛仁杲、突厥、李唐军,竟然三十万众,除了镇南王,谁人能以六万众而破之?至于其它,陛下自有考虑。”李播说着:“兵员,粮草,武器,都要按照计划,加快运输到汉中,以备大战之用。”
这时,已是下午,阳光自窗格透入,落下细碎光斑。
汉中拿下,李靖带走三万,而宋缺带走六万,还有五万留在汉中,但是其中有一半是伤兵,还必须修养一段时间才能作战,幸亏现在又有二万,连同一批粮草物资,运输到了汉中,自然无忧。
“陇西李唐军,主帅已死,军心大乱,又截断后路,粮草全无,当是易事,薛仁杲连年大战,又受围困,也难以坚持,只是突厥之事?”参政平章事,礼部尚书虞绰想了想,问着。
“突厥此时不可为大战,所以镇南王这次去,仅仅是收复陇西,突厥也不能坚持太长时间,此时是七月,突厥马匹要过冬,必须储备粮草,并且吃地马肥,留给突厥的时间并不多,坚持二个月,必退之。”
“陛下的旨意,就是立刻在陇西驻重军,并且建马场,待得日后,兵熟马壮时,再与突厥分个高低。”
历史上,大唐之马政繁盛,为历朝之冠。
唐之初,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二十年后,得马四十万匹,如此才能延续作战。
“陛下又有一旨,来由内阁副签,是以百姓百姓畏苦,多不畜马,今陛下旨意,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征行,因此可见陛下的雄心,诸臣不可懈怠了。”
“我等明白。”
要与突厥争锋,就在于饲养马匹,其实相对游牧民族地逐水草而居地放养式畜牧,内地王朝以更先进的厩养,可产出更多地战马。
宋朝无马,不但是因为失了养马之地,也在于人口稠密,再无养马空间,当然,阉割和马种退化,以及良马种难求,也是问题。
话说,那时连胡种,也知道保守国家资源,严令禁止马匹对宋朝的出口。
只要占着陇右养马之地,又全国养马,自然有着源源不断地骑兵,以后对外作战,就算一时落败,也有再来的余地,毕竟中原统一,国力人力远不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能比,突厥举族全民皆兵,死一个少一个,死一匹少一匹,无论怎么样骠悍,再怎么善战,都无法承担。
只要把握这点,那草原民族其实不足为患,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即使战争上没有被败,却也被疲于奔命地战争给拖跨了,历史上,东西突厥、后突厥、铁勒、薛延陀等,或是覆亡或求和称臣,莫不是如此。
杨宣凝早有此意,群臣当然明白,无不暗佩英明。
庙堂之胜,在于远略。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三章 - 一子定千秋―
七月二十一日,宋缺大破李唐军,收编降军八万,以此势,又直逼于薛仁杲,薛仁杲二面受敌,粮食又尽,相持半月,其将梁胡郎降杨唐,不得已,八月十六日,薛仁杲去帝号,白衣出降,受封知势侯。
突厥与宋缺对抗,各有胜负,提出了几项要求,其中有割地,称臣,贡金之说,宋缺大怒,亲率骑兵破阵,杀二千骑,突厥后退三十里。
这时,时已近九月,再不马匹养膘,来年马群至少折三成,杨宣凝许之丝绸五千匹,白银二十万两,突厥得了面子,退兵,顿时陇西之地尽归杨唐。
陇西一得,整编二十万军,杨宣凝下达圣旨,诏告天下:“天下已定,此时来之可共富贵,不来则必讨平之。”
这是开元元年九月,经过隋末十年的混战,天下局面已经明朗化,杨唐之势已经势不可挡,因此,关内各世家,各郡县,都纷纷依附前来,有的甚至直接易帜,接受杨唐的统治。
李靖所到之处,基本上无有障碍,大批原本李唐军直接收编。
九月六日,潼关兵变,献关,罗士信率十五万军,入关直逼长安,与李靖会师。
九月十八日,杨宣凝亲临长安,此时,长安城下,已经集了三十五万大军,而长安城中,虽有士兵十万,却心无斗志,特别是各家各族,都已经私通杨唐,以图后路。
在这样出者无门,战者无力的情况下,九月二十一日,李渊去帝号,出降,被封安平侯。关中顿时一统,杨宣凝入得长安,百万军民山喊万岁。
十月,杨宣凝颁布圣旨,对整个关中的郡县系统进行任命和重组,确定县、郡、州三级,规定县令七品。郡太守五品,州牧三品,当然按照规模大小,以及文武分家,又有调整。其它地点,暂时不论。
十一月,又颁布圣旨,确定了度量衡,规定了米为距离单位。克为重量计量单位,又采取十进制,以一两为五十克。十两为一斤,百斤为一石,千钱为一贯,又命官员以楷书为官体字,进学公文,都用此
十二月,积蓄了大量新钱,开元通宝正式发行天下。同月,宋玉致产一子,这是嫡长子,顿时,人人注目。上表庆贺不计其数
别小看这四件事,都是关系国本的大事。天下都知必是混一天下,治平天下。
长安的皇宫,由隋帝二代而建,由皇城、宫城两个部份组成。
皇城皇宫的主门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三道门,皇城正南是遥对城南主门明德门的朱雀门,以长安第一大街朱雀大街连贯。
宫城正南地主门是承天门,连接承天门和朱雀门的一截街道称为天街。朱雀、承天、玄武三门,形成皇城宫城的主轴。
宫城由三个部份组成:中为太极宫,西为掖庭宫,东为东宫。
太极宫内共有十六座大殿,最主要的四座大殿为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和延嘉殿,均建在承天门至玄武门的中轴线上。太极殿又是隋帝接见群臣,处理政务的所在地。
而杨宣凝此时,却在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扩建而成的宫苑。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现在地上林苑,就是皇家园林,规模扩大,划分为三十六苑,又有十二宫,还有许多御池,但是又不是宫禁,因此是招待一些特殊人士的最好地点。
此时,上林苑,论主家,最贵当然是皇帝杨宣凝,其次就是淑妃石青璇,她是四正妃之一,在长安毫无争议的女主人,已经开始掌控后宫。[奇Qisuu.Com书]
昭仪李秀宁、昭容师妃暄其次,对于胡教的合作,以及奉上的女人,杨宣凝此时却平淡处之,考虑到胡教地势力还是如此庞大,要徐徐削之,所以册封为昭仪,也算有个名分。
也许是到了这个高度,再看师妃暄,只觉得她是一个绝美的女子,却再无半点感情,连憎恨也没有,想起就玩她,不想起就任其生灭,总算记得她也算是一个人物,所以还保持礼遇。
至于昭仪李秀宁,倒还真有点兴趣,其实如果她早早嫁来,说不定还有四正妃之遇,现在兵临城下,献城而降,那连侧妃也没有,只有当个昭仪了。
此时大厅中安坐的,只有二人,尚秀芳正对琴安坐,调较丝弦,望向外面,雪花自天而降,铺天盖地。
大厅内点燃炉火,温暖如春,院子寂静无声,一片宁静。
尚秀芳想起后宫之事,往昔公主不过一处庭院,心中感慨万分,一边调音,一边弹出音符,虽是即兴之作,但在她的手中,却化作美丽的乐谱,充满回忆和伤感,又令人陶醉地曲调,似在温柔地挖掘着每个人心内至深处的感情。
杨宣凝品位着她迷人的芬香,看着她雪白如葱地指尖在七条琴弦上按、捺、、拨,一时心神皆醉。
超然入化,取得关中的豪情往事,似乎已经遥不可触且被淡忘了的事,只有点点真情,浮现在心中,一曲既罢,杨宣凝仍是品位良久。
对这种艺术颠峰的大家,杨宣凝却不愿再用任何权势来获得她,他宁可放她在天地之间漫游,并且为她护航。
对于淑妃石青璇,心中浮现几分遗憾,如有今日心性,何必求她为妃?
只是现在已成定局,也是无可奈何,天子也有不能妄为之事。
尚秀芳放下琴声,凝望着窗外的雪景,柔声说着:“陛下日理万机,怎有空前来?”
杨宣凝笑着说着:“朕为天下主,只要垂拱治天下,政事自有内阁和群臣来处置。这不,祭礼于天地,而离下午会见首辅,还有段时间,朕就有空来秀芳这里坐坐。”
尚秀芳悠然说着:“原来陛下除了争霸天下外,还是有些其它心情。”
杨宣凝听出这些话意,知道尚秀芳和数女都是交好。见得这情况,有些不满,当下说着:“朕一向有闲,何来此话?”
尚秀芳听罢,回望窗外景致。淡然说着:“女儿家的感觉非常厉害,又不会像男儿般总以为每个女子都对他有意。在一些细微的表情和反应中,男儿很易泄露出心中的秘密,陛下地心情,可很少真正落在她们身上。既然如此,又何收到后宫呢?”
杨宣凝想不到被看破,欲辩无从。苦笑说着:“帝王家事,都有定规,不然不足于治天下,任何人一旦给卷进这漩涡里,都难以脱身,更遑论追求超越。”
尚秀芳美眸一瞥,这种眼波中的风情,确是媚态横生。风情万种,柔声说着:“英雄豪杰,总是别有胸襟,今日一曲,陛下觉得怎么样?”
杨宣凝心中一动。却是沉吟半刻,然后说着:“很好。现在也只有大家能够如此。”
说完,拿出一块银牌,正面有着“通行无阻位比四品”四个字,反面刻上一首诗,正是那首将进酒,又有龙纹在上:“秀芳游行天下,出入宫禁,有此物,当是方便了许多。”
说完,长身而起,也不等她跪拜,就说着:“秀芳不必多礼,朕现在还要去见首辅,就不多呆了。”
出了此庭院,雪花飞扬,沿着池畔而上,侍卫高手自然侍从,也不上御车,而沿着池旁碎石铺筑的园中小道缓步前行。
雪花与竹林之间小径,杨宣凝也不由感慨自己地心情。
在以前前世,他一直觉得天子无情,但是实际上,真正身临大宝,才知道天子并非无情,只是不能任性。
再转几个弯,眼前豁然开朗,见得一个小殿,才登上台阶,自有首辅上前迎接。
连忙免了礼节,小殿中分坐下,杨宣凝就笑的说着:“群臣还有着上奏迁都长安之事?”
“正是,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南岸,周、秦、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均建都於此。八水环绕,龙气凝聚,帝王之都,陛下为何不取?”李播自杨宣凝崛起,就一直参政辅助,在他身边多年,知道他地性格和想法,又在这时无有外人,就直接说着。
“洛阳不好吗?”
“洛阳同是帝王之都,但是还要逊色一分。”
杨宣凝默然,不过他不学朱元璋在政事上的高深莫测,当下就说着:“其实朕也有考量,你可知隋炀帝在世时,长安已经缺粮,不得不自己南方调遣,始建水运。
“如果朕定都长安,长安必集兵甲数十万,官吏商人百姓又是百万,如此,关中用粮,只怕更是不济,如得盛世,再过百年,何以为堪?”
顿了一顿,又说着:“朕在去年时,给你看地天下泥盘地图,上有植被,洒水而活,你可有所悟?”
李播一听,顿时记起,自己被召见入内,一室之内,建泥盘,绘画山川河流,以草代林,无不细妙,当时所说大妙,现在看来,还有深意。
当下一惊,问着:“陛下所说,莫是后土之事?”
杨宣凝大喜,说着:“正是,天地人三事,后土是地,当日泥盘之上,洒水而上,有草木之地,水渗入土而不散,无草木之地,水与土皆散,此是龙气生散之道。”
这一点,直如醍醐灌顶,李播心中顿时灵光一片,失声说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龙者,水土之凝,此是龙气大局之妙。”
当下不顾皇帝在场,度步而走,越想越明,说着:“关中,周大兴而八百年,秦汉兴于此,是故良田肥美,百姓殷富。沃野千里,地势形便,帝王之基都建于此。”
“大兴既久,人口繁衍,土地开垦,草木被伐,龙气渐散。太元十年,长安饥,人相食,西魏大统二年,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七八,而隋文帝因关中少粮,不得不逐粮而洛阳,此是龙气之移。”
想到这里。他猛的跪下,说着:“陛下受命于天,真天子也。果总揽天人之奥,关中龙气虽浓,却已有散离之相,如定都于此,只怕多有灾劫,陛下圣明!”
对这个解释,杨宣凝当然可以接受,其实他的意思就是。关中本来植被不多,按照历史,唐朝定都于此,一百年后,由于人口蕃衍。就把关中植被破坏干净,导致了旱灾水灾层出不穷。这才是真正决定唐朝兴衰地关键因素之一。
最关键的是,与草原侵袭和黄河的问题也有关。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