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和气温有关,上个小冰川寒冷期,贯穿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这导致大批草原势力,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南下
而唐朝后期之后,气候转寒,草原势力又大举南侵,贯穿北南宋时期,这同样决定了宋朝的政治版图和气数。
气候温暖,汉族强盛,气候寒冷,草原入侵,这其实有莫大因果关系。
而黄河也是如此,黄河为患,始见周定王五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决口,到东汉王景治河成功,而后九百年未见河患,而直到宋代,黄河始为大患,连连不绝,中原之地遂受其害,大气数向南转移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植被的问题,在这时,无论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之类,都还不是大问题。
“朕设后土,就是为了保得草木,以养龙气,大地龙气安壮平稳,虽有天灾,也可调解,不足为患,如是大地龙气四散,龙脉转向,必出妖孽豪杰乱天下,所以朕不取关中,以后必建后土与土地神殿,岁岁植树,以养天下气数。”
“隋开皇六年八月关内七州旱,开皇十四年五月关内诸州旱,八月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东食洛阳,首开了天子逐粮,因此龙气散之,朕为子孙计,安可如此?”
其实他地想法很简单,就是植被浓度高,自然水旱灾就少,就算有,也被大量植被所化解,水旱灾减少,那自然人祸就少。
如此,自然就是大气数平稳,天意人心都定,而且,如果保留大片关中植被甚至恢复,那甚至有着抵御草原民族,改善气候的功效,可所谓真正在大地格局上布局,与天地对上阳谋,哪怕自己王朝已灭,也可为后世汉族正统以争取气数。
这可不是所谓的法术所能达到的境界。
“然立都之后,京师必是百万之口,其粮又从何出?”李播冷静之后,又问着:“陛下虽可立洛阳,然此事还得解。”
“南与北不同,南临大海,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只要黄河长江不灾,就无大祸,天下以长江分为南北,隋开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沟通南北,实是功德无量,也是气数转移南方之预兆,朕取占城稻,命南方多开水田,就是为了此事。朕立洛阳,也是为了调控南北,以应气数。”
“朕命工部,已造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而占城稻耐旱早熟,稻麦一年二熟,一亩可有二石到三石,数倍于北方,十数年间就可大兴,洛阳所食,可无忧。”
其实原本历史上,唐朝还是重视北方胜于南方,南方基本上是放任,但是南方还是蒸蒸日上,安史之乱后,朝廷更是依靠南方而存活。
现在朝廷直接重视南方开垦,自然效果不可同日而言,基本上十数年后,就可走完百年自然进程,供应洛阳帝都不成问题。
“那北方之事?”
“北方之事,朕也自有考虑,等平了河北,突厥和高丽,朕都会清除,你是首辅,朕将此事告诉于你,望你心有定策,以行天下。”
“臣明白。”
等说过了事情,告退出去,杨宣凝才露出一丝微笑,其实改变气数,到了他这个高度,说难极难,说易也易,这根本不在于什么历史名人之类,而是根本性改变格局的问题。
长安不为都,政治经济军事不集中关中,关中自可修复植被,如果再加以宗教引导,又处于历史性地温暖期,那恢复北方植被,也不会太难。
这样的话,数百年后,哪怕自己创造地大唐已经不在,但是关中甚至整个北方元气不伤,不落到日后千里风沙无人无田地地步,草原上所谓的辽金甚至蒙古等族,安能如意入侵?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今日下得区区一子一棋,当是后世汉族千秋万代之福,这就是杨宣凝器量了。
论千秋功业,已不是唐太宗所能够比喻。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四章 - 万事预备―
“圣上驾到!”
李播、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石之轩、宋缺、房玄龄八人,都行跪礼。
步履声响起,声响一丝不重,一丝不轻,然后就是拂袖和上座的声音。
杨宣凝悠然说着:“众卿家都是国之重臣,不必多礼,平身就座吧!”
谢恩后,诸臣起身,坐入椅子。
房玄龄望往杨宣凝,只见肤白如雪,气度安然,心中凛然,自杨宣凝登基之后,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他的气度更加深不可测,这就是日夜受得天地[奇Qisuu.Com书]人共养而成的天子之气吗?
杨宣凝露出一丝笑意,问着:“裴爱卿,兵部成立医科,每营必设医官,不知道办的怎么样了?”
“回禀圣上,已经建立,只是合格医师尚少。”
“这也是必然的事情,卿可在军中,自行培养,有几点注意,发了下去吗?”
“已经发行军中了。”
其实,军中就有随军医官的旧制,“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诸将三日一巡本部吏士营幕,阅其食饮粗精,均劳逸,恤疾苦,视医药。”
只是现在正式定制,甚至确定医制培养制度。
当然,杨宣凝对医学也没有什么了解,直是命人把“创口有病气,以至于化脓,遇火而灭,是故伤口先以酒清洁,包扎之物。必先煮之”的理论弄出来。
为什么一定要弄上细菌的名称呢?直接把病气瘟气之类的名声弄上来,立刻和中医的传统理论结合,无需多起波折。
杨宣凝点头微笑,说着:“朕已命太医院,作三件事,第一就是总编天下医学,作《本草纲目》。先整编天下草木之性,必经实践,以为医学基础,第二就是先制出统一成方,朕赐名金创白药和防瘟方药。这是行军最重之药,要统一制造,随军而行,其三是整编天下医师之资格。”
本草纲目本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成,全书收录植物药1095种。以纲挈目的完成系统,这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因此直接把这个总体思想,传旨于太医院,以成系统。
中医无系统,这一直是个遗憾,但是现在,直接以国家之力,正本清源。想必千年之后,也蔚然大家。
至于金创白药和防瘟方药,实际上灵感来自云南白药,杨宣凝当然不懂云南白药地配方,不过这无所谓。现在他是圣上,有移山倒海之能。一道旨意,自有天下医道宗师,为之鞠躬尽瘁,制造出等同云南白药,甚至超过的药方,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二者,是批量生产的药方开始,为军中所贵。
石之轩上前说着:“圣上仁德,如此将士必效死用命。”
杨宣凝点头微笑,对这种话当然听听就算,他又问着:“全国各兵府训练改编,情况怎么样?”
“圣上,全国现已有兵员一百零一万,已经训练完毕,随时可动用。”
“工部呢?”
“圣上,得巴蜀关中之后,铁器已足,兵甲之造,日夜不停,现已充足,足可用兵。”鲁妙子上前说着:“纸甲一百六十万副,月产十万副,足可用事。”
“那好,吏部,关中和蜀中,整顿完毕了没有?”
房玄龄上前:“禀圣上,已经整顿完毕,各官各吏,都已填实。一路看中文网”
“户部,粮衣足否?”
李百药说着:“我朝得多处粮仓,皆前朝所遗,特别是兴洛仓,就此一仓,也足以兴兵百万数年,粮不成问题,只是寒衣尚是不足。”
“北方多寒,不可少衣,现是二月,十月之前,必须获得足够寒衣。”
“臣明白,请圣上放
“那内阁就作出安排,三月就可出兵。”
看到皇上如此说,在场的人都觉得心里有数,看来,统一天下,已经到了时候了。
却又听杨宣凝吩咐的说着:“既然大事已经说了,那就处理日常政事。”
说着,又指着案上二尺高的文书:“如今天下还没有定,各方面要事如麻,朕自即位以来,内阁各爱卿都辛苦了,每天都有如此多案卷。有朝廷的,也有地方地,今日就一起处理,诸爱卿就在此批阅,朕再过目,可拟旨的,就立刻发下!”
李百药听了说着:“圣上勤政当然是臣民之福,不过,太过辛苦也是不好,不妨让臣等先看了,写出大纲要点,内阁意见,圣上再看,就方便了许多。”
杨宣凝一笑,说着:“现在天下未定,事端繁多,有许多事情,早一日处理,就对朝廷多一日益处,朕安敢懈怠,只等日后统一天下,给万民修养生息,国家政平,自然事情就少上许多了,那时朕再安享太平不迟。”
内阁亲事,外人不许随意进出,房玄龄亲自挽袖磨墨。内阁众臣,就开始批阅,时有议论几句,二个时辰后,这些奏章才批完。
杨宣凝就笑了:“好,下面的事情,就是拟旨,或者内阁公文,发行天下了,朕就离开了,以后就辛苦各位先生了。”“臣等恭送圣上。”
等圣驾离开,大殿上又沉静下来。批示完毕,到执行到下面,还有许多工作,宋缺一直望着,看见如此,心里都很感动。
杨宣凝和内阁大臣的勤政,配合如此默契。真是励精图治!
如此,汉统可兴,再现大汉之盛,威镇四海,混元宇内,相比已是不难。
杨宣凝理完了政,却又想出来走走。帝驾出行,当然要事先准备,因此半个时辰后,杨宣凝才得以便衣出宫。
随行者,却是侯希白。此人风流,游玩正是适宜。
此时,还是二月底,天气寒冷,半年中久不出宫的杨宣凝深吸一口。
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田。
长安郭城共有南北十一条大街和东西十四条大街,纵横交错地把郭城内部划分为一百一十坊。其中贯穿城门之间地三条南北向大街和三条东西向大街构成长安城内的交通主干,其中最宽敞的是等若洛阳天街的朱雀大街。阔达四十丈,馀者虽不及朱雀大街的宽阔,其规模亦可想见。
长安除朱雀大街外,最着名就是位於皇城东南和西南地都会市和利人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各有四街,形成交叉“井”字形的布局,把整个市界划为九个区,每区四面临街。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设。每区之内,尚有小地巷道,便其内部通行。两市为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酒楼食肆不少更是通宵营业,为长安城不夜天的繁华胜地。
此时。长安已经完全恢复了繁荣,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鲫,比之洛阳的热闹有过之而无不及。
富户人家地宅院固是极尽华丽巍峨,店铺的装置亦无不竭尽心思智巧,担桶梁架,雕饰精美,或梁枋穿插,斗拱出檐,规法各有不同。
杨宣凝看了,不由叹息,如果不是心有成见,他也要定都在此了。
不过,当杨唐正式定都在洛阳后,长安的繁荣就会退色,毕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在长安,虽然还会保持大都市的繁荣,但是却不会有“千古传诵说长安”地历史了。
有得有失,无非如此。
“公子,长安现在,已经稳定,再不见去年之乱相了。”侯希白说着。
“哦,你给我说说现在长安地情况,我知道的,都是大体。”杨宣凝很感兴趣的说着。
侯希白说着:“南洋贸易日日而盛,因此店铺中多有外货,据说大秦也有人前来,黄发蓝眼,和中土甚是不同。”
果然,杨宣凝见得店铺中除销土产百货外,其他珍玩亦无不具备,酒铺食店,林立两旁。行人肩摩踵接,好不热闹,已经有几分太平的兴盛气象。
虽然知道这本是大隋地遗产,无论是谁继承了这基业,只要稍加修养,就可得盛世,但是此时身为主人,君临天下,感慨别有不同。
“朝廷设市政署,管理城中一切买卖,以统一度量衡和戥秤来衡量,又有新钱发行,因此现在城中越发繁荣了,此是德政,不过,大水养得多种鱼,北雷南香雷九指,最近入得长安,和明堂窝胡佛并立。”
雷九指似乎是师承于鲁妙子,内阁大臣学生作这行当,似乎大是不妥,有心干涉,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
面对这种情况,杨宣凝笑了。
城中繁荣如此,不能不说国事政局已渐趋平定兴旺。
如今他才二十一岁,已经为皇帝,能做多少事情啊!
更因他是来自二十一世纪地人,虽然身为皇帝,但是还是能从一个更超然地角度去看待这时代的一切。
五胡入侵地结果,其实就是汉族和胡族的一次混血和融和,原本历史上,上天选择半胡半汉的李世民作为皇帝,也可以说是气数,如今这点已经被他改变。
改变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杨宣凝极不认可这种民族融和,融和本是大道,但是却只有“汉体胡用”才是正道。
可是,李世民创造的时代,不拘泥胡汉之别,却只导致了汉族文化、技术、经济、政治向胡族辐射,众所周知的日本大化改新,就是全盘吸取唐朝文化,奠定了日本的气数。
至于草原上民族,甚至包括吐蕃,都受到了影响,深刻的影响日后地历史,后来一千多年。从辽、金、蒙古、清等侵汉凄惨岁月,都无一附带着当年唐朝的影响。
得中国之制,得中国之识,所以可篡中原神器。
杨宣凝断不允许所谓的万国来朝遣唐使的大学习运动,当然,有许多东西是可以传播出去地,比如中原地信仰。儒家的一些内容,但是万万不可传播政治和科技技术。
而怎么样在这大转变地时代里,创造属于中国的文明,并且传播隐藏无数暗门的学说和宗教,是一个大功德。大课题。
若能如此,也就是为后世立天心,为天地行造化,身为天地人的人皇功德,就此建立了。也无愧于后世子孙。
想着想着,杨宣凝地心里一阵阵发热。
就在这时,侯希白说着:“公子。长安的这家绿蚁酒楼到了!”
酒楼似乎并非新建,迎门便是两株疏枝相向的老树,虽然还没有发芽,但是也已经显示出不凡的气度,中间一条细石甬道,四周散置着花景。园虽不大,却布置得错落有致,前行几步。发觉有四个楼,入得一个。
“来,再饮一觥!”
才靠近,就听见有人大声说话。
杨宣凝不由望了过去,却见是一群读书人。只是喝酒竟然用大觥,实在让他有点惊讶。虽然他也知道,现在这时的酒,度数本低,和啤酒类似,但是一觥,还是有半斗,一饮而尽地模样,实是有些吓人。
喝完,就有一个狂生敲击着几上巨觥,口中长声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黄冠子,说寇徐,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仆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诗一出,在场的诸人就拍好,等说完,就有人就着酒意说着:“不管怎么样,圣上这诗,尽显豪情,既表现出对建功不成、时不我待的强烈欲望,而又接着写出了佯狂放诞、及时行乐之举,此诗如巨浪汹涌,奔泻直下,只是其中黄冠子,说寇徐,又有何意?”
“你还不知道吗?黄冠子就是当今首辅,当年圣上还是白身时,首辅见圣上虽然区区少年,但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已知天命所在,所以辅助之,这是君臣风云际会,百年难得的缘分啊?”
“那说寇徐,又有何意?”
这一说,人人都无言,显是不知。
“这个寇字,实是不知,也许是当时某人吧,至于徐字,似乎就是徐子陵。”
“徐子陵何许人也?”
“当年圣上潜龙扬州时,却为手下,后来就不知所踪,不过听说,近年来也曾经出现过,几次接近圣上,看来圣上还是念着旧情。”
杨宣凝不由哑然失笑,想不到寇仲这人,已经直接被忘记了,连有意追查者,也很难想起一个无名的混混。
至于徐子陵,虽然武功很高,但是也没有震惊天下地大事在他身上,也自然被这个世界所遗忘。
兴衰如此,笑过之后,他也不免心底轻叹,转眼之间,人事皆非,当年的事情,就被当成真龙潜渊时的佳事了。
这些人地来历,他倒也是清楚,大唐建立后,已经各地已经开始科举,县试、郡士都已经过,全国已经决出了六百的郡士,再加上各家族有意投靠而派遣来的恩生,足有上千人参与公士考试。
为了突出荣耀,杨宣凝已经确定,一甲三人,二甲二十人,三甲三十人,一次就只取那六十人,上千人中只取这些,自然是荣耀。
杨宣凝准备设三宴,并且形成习惯,那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宛林宴,其后由政事堂首辅主持的曲江宴、又由主持考官主持的关门宴,并且夸官三日,以为重视,让天下人都以此为荣。
想到这些,也不过是一闪念的功夫,杨宣凝已是面上带笑的穿过,来到了雅室之中。
这天下已是他地,享受这点安然,却是奢侈。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五章 - 天下统一(大结局)―
开元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杨宣凝下旨,镇南王宋缺,领十万军,驻扎于陇西,这是防备突厥在关键时,直扑关中,打乱整个战略计划。
二十二日,杨宣凝下旨,罗士信领十五万军,驻以长安为中心,占龙门渡口,北上虎视宋金刚,其意是断绝刘武周可能支援河北的行动。
直接发旨对罗士信说着:“刘武周虽占太原,然其主不过民间富裕之家。官不过建节校尉,虽依突厥,而速发,然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民无安心,士族不附,宋金刚虽勇,然孤军深入,你等只需徐徐推进,以牵制其军不得动,自有粮尽之时,再行出击,此时不宜速战。”
开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又对洛阳集团下旨杜伏威,率军五万徐世绩,率军五万李靖,率军十万并水师二万四路军,以李靖为主帅,自南出发,直扑河北,攻向窦建德窦建德不得已,舍了罗艺,回师作战,并且以开元五月二十九日,二军正式作战李靖与之交战,相持一月,窦军不能前进,多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最重要的是,连粮草也有所不足,而洛阳而上,粮草军军械充足,士气越发鼎盛。
开元七月十一日,李靖判断决战的时间已经到,以五千骑直破窦军,三路夹击,窦建德阵势大乱,全阵崩溃,唐军追击田里,俘获5万人,窦建德负伤,而率其夫人曹氏,和数百骑逃回,李靖步步紧逼。
直到兵临城下,城中只有三万兵。左仆射齐善行说:“王上平定河朔,士马精强,一朝兵败如此,岂非天命有所归也?不如委心请命,观以前诸人,都不失富贵。”
群臣附议。
其实到了这时,大家都知道窦建德已经不可能再争夺天下了,自然就起了心思,谁也不会陪葬。特别是窦建德称王不过二年,可所谓权威未巩,特别是大败之时。
窦建德被群臣所逼,不得已,遂将府库财物分给部属,让其各自散去,三日后出降,整个河北落入了杨唐手中。
杨宣凝下旨,封李靖为正二品镇夷大将军。直逼幽州。
又封窦建德为义乡侯,立刻到洛阳。
李靖和罗艺初战,罗艺千骑出击,获小胜,又上书臣服。
开元二年八月十五日。杨宣凝下旨,封罗艺为燕云侯,涿郡总管,率燕节军,罗艺似是不足,然还是臣服。交出了涿郡、柳城郡、怀远。
自此。原本隋伐高丽前线基地,已经全部落入了杨唐手中。
杜伏威晋三品将军。封怀远郡总管,密旨说:“卿今年可休,然明年开始,可出数百上千骑,对高丽境内,烧杀掠夺,焚烧农田,久久疲惫,如是事成,卿当有大功于国。”
徐世绩晋三品将军,率军十万,与罗士信同时起兵,击向河东。
开元二年十一月,与唐军相持的宋金刚军终因粮秣断绝,被迫向北撤退,罗士信步步为营,占得沿途郡县,而徐世绩率军追击,一昼夜行200里,交战数十次,军队疲惫不堪。
徐世绩说着:“宋金刚败走,军心已乱,此时追击,可乘势取之,如是由他归之,再和突厥联之,朝廷难以攻下,我军宁冒大险,不可为国留下祸患。”
当下,继续率军继续追击,宋金刚率部2万精兵,背城布阵,决一死战,程知节出骑兵大败宋金刖军,消灭了宋金刚的最后主力,刘武周大惊,放弃河东之境,与宋金刚逃往突厥。
自此,天下统一。
开元三年元月,杨宣凝正式返回洛阳,以此为都,并且大封功臣。
镇南王宋缺,实封一万五千亩,位第一李播封安国公,实封一万二千亩,位第二罗士信,封历城县公,实封一万亩李靖,封三原县公,实封九千五百亩杜伏威、徐世绩、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石之轩、高占道等人,有功于社稷,都封侯,实封八千亩到六千亩房玄龄身为吏部侍郎,资历尚浅,幸从龙还早,封为伯,实封五千五百亩尉迟敬德、虚行之、程知节、陈长林、李淳风同样为伯,实封五千亩左右而单雄信等半途降将,如果没有大功,多在子爵和男爵之中。
至于像窦建德这样,原为诸雄,又降为侯者,就不一一说来。
是月,龟兹、突厥、高丽、党项、日本,并遣使朝贡。
开元十二年四月六日师妃暄俏立于高台之上,遥观暮色中,皇城上空烟花齐放的盛景,灿烂的烟火,把天空点缀的无比灿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城中百万军民的呐喊声,直冲上天。
徐子陵所见,她还是如此美丽,也是如此的脆弱。
迎着夜风,身穿貂皮,脸色雪白,眸子清亮,但是,那种空山灵雨的境界,似乎更加真实不虚。
十年不见,徐子陵呆望着她,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
月照上林,只有远一点,宴会上地声音,还阴影传来。
徐子陵清醒过来,深吸一口气,说着:“妃暄,这十年来可好?”
师妃暄露出一丝淡淡的苦笑,说着:“尚可。”
师妃暄因生一子一女,一视同仁,晋升为安妃,但是这几年来,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已经恩宠日淡,经常数月不见到杨宣凝。
这个消息,虽然是宫内,但是也并非绝秘,徐子陵见此,心如刀绞,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师妃暄迎上他的目光,深深看进他眸子深处,平静的说着:“徐子陵啊,十年了,你还是这个模样,虽说上林宛宴会,君臣礼不拘,不过。是谁告诉你的消息,让你来呢?”
徐子陵凛然一惊,苦笑的说着:“难道?”
宫廷之事,他也偶有所闻。
师妃暄露出一丝凄然的笑意:“没有关系,无非是新进妃子的计谋而已,却不知后宫诸正妃,连同圣上,都是何人,这种把戏。只是自取灭亡。”
徐子陵哑口以对,迎着她深邃澄明的眼神,心中涌起难言地滋味,好一会才艰涩地说着:“妃暄不想见我吗?”
师妃暄微现红霞,语调却出奇平静,缓缓说着:“来见又如何呢?”
默然半刻,又说着:“子陵这十年来,终晋身宗师境界,唯请你教我四牲一女。为其师,可否?只求二个,能够安度一生就是了。”
徐子陵心生不祥的预感,只有应着:“这个当然。”
师妃暄却又扑哧一笑,说着:“当年在洛阳。我曾记得,你为秀芳而动的神情,现在她还不肯嫁你吗?”
徐子陵心中浮现出无比悲凉的感觉,却只有笑着:“大家颠倒众生,那肯曲于我,今宴上一曲动全场。而她却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开始另一段飘泊江湖的旅程。唉。也许她不属于任何地方,不属于某一个人。她是属于曲艺和歌道、艺术的追求。”
师妃暄默然。
而在此时宴会之上,宋缺、李播、罗士信、杜伏威、徐世绩、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石之轩、高占道、房玄龄、尉迟敬德、虚行之、程知节、陈长林、李淳风、单雄信,甚至李渊、薛仁暴、李密、窦建德这样,原为诸雄,又降为侯者的人,都参与庆功国宴之会。
而主角就是李靖。”爱卿出于将门世家,卿舅父韩擒虎曾抚摩着你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而朕祖父也曾赞许可嘉,今朕不得不赞先贤所说,卿立此大功,与国不朽!”
杨宣凝欣然说着。
此时,李蜻也已经幻岁了,他咳嗽了一声,说着:“此是圣上大运所至,臣安敢居功?臣有一事,还请圣上恩准。””何事?卿立大功,朕有何不许?”
杨宣凝看了看他,说着。”回禀圣上,臣在草原经了风霜,又中了流箭,常觉身体疲倦,不堪使用,伏请陛下天恩,让臣回得家乡,臣已十数年不回家乡,想来多涕流。”
李蜻上前说着,他自知现在位居郡王,已经达到人臣的极点,再留在朝堂上,不但无益,反有大祸。
顿时,全场一静,诸臣都若有所思。
杨宣凝露出一丝微笑,李靖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他当然明白他地心意,并十分欣赏他地这一举动,于是说着:“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卿既有疾,想回乡修养,朕安能不许,必成公之雅志,再赐你丝绸千匹。”
李靖大喜,跪拜说着:“臣多谢圣上天恩。”
退下了之后,场上稍有静默,然后尚秀芳就说着:“塞外的大草原,千姿万态的地表,被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和干草原覆盖的宽广大地、干旱和令人生畏地大沙漠,延绵起伏、杂草丛生的丘原,以及草原上的湖泊,湖岸营帐树立、牛羊成群,无垠的原野直伸展往天地的尽极,不论满天白云、或是漫空星斗,大草原、水远是那样迷人,这次宴后,我就想去草原去。””秀芳要到任何地点去,朕都不会不许,但是草原上,现在还不行,草原初平,大批马贼还在肆虐,情况太过混乱了。”
杨宣凝却断然说着。”这是圣旨吗?”
尚秀芳有些不满地说着。”正是圣旨。”
杨宣凝说着。
房玄龄这时,已经成为了户部尚书,知道朝廷机密,知道东突厥已灭,毕玄却伤而不死,正组织拙捕网,三大圣僧,已经不得不受皇命,倾力而出,不杀毕玄,不得回中原,如是杀得草原上地毕玄,朝廷已有计较。
当下笑着:“大将军得胜回乡,这消息迅速传播,洛阳城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换新衣、烧鞭炮,民情兴奋至极点,这是数百年来,汉家之极盛。臣掌户部,所以知道。开元初年,户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如今全部户口,总五百八十万户,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十里不粮。民物蕃息。””而四夷被征服者,二百万人,女子孩子迁移内地,而壮丁以为官奴,十数年来,建道路宫殿,建船只,修城池,开矿石。不费国家一钱,不动国家一民,而成大事,古今未有今日之盛也!“顿时,人人赞声。李播却有一丝苦笑,这十数年来,大唐不断掠夺外奴,充为民工,工程浩大不逊于隋焰帝,如果不是粮仓粮食足够。以及南方开始大兴。一亩出三石。国家就算不出工钱,也承担不了这样大地规模。
自己已经为宰相十二年。不可再担任下去,但是临退前,必须劝告圣上。
宋缺默然不语,心中思考。
“开元三年,杜伏威开始策骑袭杀高丽,以千骑为队,所到之处,见人就掠,见房就烧,见田就焚,高丽苦不堪言。””开元五年,高丽大师傅采林率高手袭杀杜伏威,杜伏威负伤不死,而前去高手尽折,傅君皤战死,傅君绰俘虏,宋师道力保傅君绰,圣上大怒,宋缺上书请罪,自请去镇南王之爵,圣上不许,罢官回城,但是宋家也因此势力大折。”
“开元八年,高丽被掠五年,二十万人为中原奴,田地荒芜,国力疲惫,杜伏威因此率军征高丽,一路连捷,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傅采林战死平壤。””高丽国灭,凡军将士族,全部迁移南方,又迁内地汉族于高丽,置九州,四十一郡,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丽,无一成功。隋焰帝四次伐辽,因此亡国。如今杜伏威建此大功,晋爵镇丽公。”
“高丽既灭,再无后顾,陇西军马三十万匹,是以可对突厥用兵,历年来冲突连绵不断,每年各有数千骑损折,然中原可承之,突厥难承之。”
“开元十一年八月,李蜻击破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彻底解除困扰中土地多年大患,一洗自汉亡以来中土军威不振的颓风,晋爵为永康郡王,位武将第一,凡是突厥部,全数贬为奴。”
杨宣凝仰望星空,点点星辰灿烂夺目,见到宋缺若有所思,心中一动,就起身,稍过片刻,宋缺果然求见。”镇南王,和朕一起在外面走走吧!”
上林宛并非禁宫,走出不远,就是民所居住地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