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_3 佚名(现代)
经历了创业过程就是成功
创业者档案:季飞,1972年生于江苏南通,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过五年,1999年至今在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念教育管理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5月参与创办南京优仕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优仕网”在南京在江苏颇有名气,该地方的诸多报纸都对它报道过,如《南京日报》、《新华日报》、《江南时报》、《扬子晚报》和《江苏工人报》等等。“优仕网”被称
为全国第一家毕业生就业网站,只要借助一台上网的电脑,鼠标轻点,南京的高校毕业生就可以方便地查询数千家来宁招聘单位的详细资料,而用人单位也可以快捷地了解近10万名南京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简历、获奖情况和求职材料,从中挑选中意的人才。
  网站的域名为“www.9989.net”,9989是南京高校学生打电话用的电话卡“9989卡”的卡名,朗朗上口,好记。季飞和他的伙伴们最初决定创办大学生就业网站,受了三方面的启示:一是与其辛辛苦苦“找饭碗”,不如自己创业“造饭碗”;二是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广阔,这方面的专业网站商机无限;三是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网络,改进大学生的就业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低廉的中介费用方便地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发展到现在,“优仕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就业这一块业务,其服务项目还包括网站建设、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电子商务咨询等等。
  作为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对知识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优仕网公司为客户提供网站建设与电子商务的全方位策划、开发、维护及运营服务。公司植根于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通过一流的管理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来自南艺、南邮、东大等知名高校的精英,拥有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与强大的技术开发队伍,其中研究生占人员构成的60%以上。凭借着牢固的专业知识、强大的技术力量、准确的市场把握,年轻的优仕人率先在江苏市场提出了WSP(Web-based Solution Provider即Web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概念,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上网方案选择。
  2000年11月24日下午3点钟,我来到该公司的暂时办公地点,南京市广州路22号3楼603室,见到了个子高大、热情爽朗的季飞。大街上吵吵闹闹,公司里的年轻人一个个埋头苦干,富有朝气。我喜欢这里的氛围,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写着“无畏”两个字,我看过一篇题为“大学生创业,有知者无畏”的报道,深深地感到一股汹涌的创业潮激荡着全国各地年轻学子们的心灵,不安分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因为有知识而无所畏惧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是很让人受到感染的。我和季飞闲聊了好长时间才开始正式的访谈,他向我娓娓道来:
  网站还在做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去注册公司,因为我知道凭个人去谈投资跟以公司的名义去谈投资是不一样的。我以前在企业干过,知道以公司的名义去谈投资这种身份更有效,谈得来的机会更大。网站是今年3月份开始做的,到6月底才做完,而我们在五一节刚过就注册了公司。
  大学生最关心的除了学习就是就业,学完之后干什么?现在大学生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找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公司的创业伙伴卢俊和吴军,他俩是南大生物科学技术系的96届学生,发现就业很难,也有想办这样一个网站的想法,我们就一起干。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很多单位来招人还是老传统那样设摊,一个个跑很多点,是很麻烦的。又花钱又花时间,你还不一定能找到好单位,招聘单位也不一定能找到好人才。
  我们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发现网上人才市场很模糊,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网站,有的只是那些已经毕业过的有工作经验的专门求职的网站,于是我就有这个想法做这么一个网站。为了吸引大学生上我们这个网,我们想方设法做同学们喜欢的东西,比如兼职家教。据我们了解,大学里的同学有百分之五六十都曾经尝试过这样的工作,那我可以把这样的信息提供给他们,这些信息我来得很方便,我可以向中介服务中心要,然后登录在网上,有的是求的,有的是发的。
  我想的目标很大,但现在先立足于南京,再立足于江苏省。如果一开始全国性的,我不具备这个实力。江苏目前没有一个大的人才网站,那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我先做大学生这一块,将来可以拓展出去,比如说做有工作经验的人才的市场。我先做概念,还要准备很多投资。真正要做起来,你必须具备很多的专业知识,很多人力和财力,这些我们都要准备。
  我做网站的出发点是为同学们提供服务信息,从来没想过把它卖掉一夜之间挣多少钱。我现在拿的投资很低,只要50万,不像有些公司一下拿了600万,我都觉得那么多钱拿来不知要怎么花。我没必要烧钱做广告,当时在南京所有高校的校园推广只花了一万块钱,两星期后50%的学生基本上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网站。
  给同学们服务的除了“兼职家教”外,还有“二手信息”。临毕业前,同学们都有很多东西拿出去卖,什么自行车、电脑、书本、衣服、磁带等等,那我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到网上来。还有,我把社会上的二手货市场信息也弄到网上来,同学们会觉得很实惠。
  通过两三个月的运作,发现同学们对网站很喜欢。然后,我们拿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而不是做成了一个就业的网站,跟人家谈投资,这是我们区别于很多网站的特色。当时我们要上课,没办法抽出身来去北京、上海等地跑投资,只能在江苏省境内找,大概跑了五六家投资公司,也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当时我们公司注册资金只有10万元,人家说你就十万块钱,你叫我投50万或100万,你只给我40%的股份,这是没有道理的,你怎么知道你的网站很快就获利呢?我说我有这个信心,他说信心没用,要看实际的东西。那我们就写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但他们认为我们公司发展会有很多障碍,因为一没有很好的管理经验,二没有很新的技术。
  在找融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所处的地域不行,不是在上海或北京。南京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经济虽然也很发达,但相对比较闭塞。受到地域的局限,我们赶紧调整思路,当时网站也做了,钱也投两三万进去了,但是还没拿到投资。钱总归有用完的一天,那我们想,不行,还得再想别的办法,于是想到找个人投资。在6月15号至7月15号这段时间里,我们谈到了两笔个人投资,每人投10万,我们就拿到了20万的投资。我们又凑了五万块钱,他们又投了10万,他们一共占到40%的股份。
  谈投资的原则是我们要控股,这样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做到现在我们基本上是自负盈亏了。纯粹做人才网站不能够赢利,因为大学生就业是有时间段的,一年也就那么一两个月的时间找工作,其余10个月左右我们就没市场了。
  我说,你们是靠做“大学生就业”这一块起家的,而这一块又不能让你们公司盈利,那你们现在靠什么创造利润让网站生存、发展下去呢?
  第一个是开发软件,我们开发出了一个B2C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南大试用。这套软件的市场份额是很大的,中国的高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公司的用户。这是我们目前做的最大的一个项目软件,把公司差不多50%的资金都投进去了,花了4个月的时间。研发人员绝对是一流的,南京几乎所有有名的高校人才我都利用过来了,除了南大以外,还有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等。
  还有,在这过程中,通过我原来的一些关系或者我们共同的努力接了一些小单子,给企业做网站。很快,一个月就能做三四个,这个东西很快就能赚钱,一个网站赚一两万。我们公司20个人不到,那这一块的赢利可以应付公司的日常开销。这里的办公楼租金也不是很贵,学校给我们免了一半的房租,一年要六万块钱,但只收我们三万。马上我们可以搬到更大的地方去,有60平米,就是刚建成的南大创业园那里,而且是免租金的。
  有一点很明白,跟社会上的企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是南京大学的。拿着南京大学这样的一个很好品牌出去接业务,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这个品牌至少在江苏是个无形资产,南京大学没有任何一个上市的企业,但它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价值。
  但是这些盈利不足以我们去开发更大的项目,我们还得找投资。在今年7月份,公司的注册资金很快变为50万,因为你有50万才能跟别人谈100万,你有10万也许只能跟人家谈50万。
  在目前网络股狂跌的情况下,你很难再找到愿意来投资网络公司的投资者,那我们现在就很明确,慢慢地转向软件行业去发展,我相信这一块会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
  我们做的是跟教育相关的软件,这一块我们有优势。如果我现在有600万或500万的投资,那会换种方法去活,现在我觉得活得很踏实,活得实实在在,网站不会马上死掉,学校(南京大学)也不希望我们网站死掉,毕竟这是一个独生子。我们没有休学,比如我吧,念的是文科,很轻松,课外时间很多,往往一星期只有一次课。而且,我的研究生专业跟我从事的这一块创业相吻合,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就业研究,并且是实践性的研究。
  如果我们当时不选择这一行当,而是去做一个电子商务网,学校肯定不会支持我们,也许在今年3月份就死掉了。我做这一块,学校认为你很有意义才大力支持你。我们没向学校伸手要过一分钱,我们要的是政策上的支持。赚钱现在对我们来说,只是为了把握更大的目标,让我们走得更远,为将来真正把人才市场这一块做起来做准备。
  我说,这条路是需要自己摸索的,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你们充满这么大的信心是难能可贵的,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你对公司的前景如何看待?
  我很乐观,相信会成功的。比如说目前开发出来的这一套软件,我已经跟省教育厅、南京所有的高校联系过,为这一套软件的推广做好了准备,这个盈利是非常大的。如果推广到全国教育系统,赚一百万两百万没问题。做一个软件,它必须是熟悉这个行当的人跟计算机人员一起做,我们熟悉这个行当,所以就做起来了。由学校提议,让我们来开发,做产业化。学校领导认为,象南京大学这样一个学校,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创业公司出来做。
  我对技术不是很精通,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社会经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强,我就处在这个公司领导者的位置上。后来我也感到了许多不足,很多能力需要提高。
  我说,这种能力的不足正是学生创业公司的一大弱点,也是无法避免的。季飞对这点深有感触。对某一行业懂得越多,可能比较循规蹈矩,而创新往往是在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涌现出来的,这是大学生创业的显著特点。
做企业跟做技术是完全两回事情,做企业必须考虑到盈和亏,做技术只想把它做得最好,不会计代价的。做企业就要考虑代价,你所付出的会不会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那做两三个月就关门了,所以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盈利。
  季飞拿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名单给我看,说上面有50%的人已经走掉,那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不着想要的感觉,季飞不否认创业人员的流失很大,但他认为能留下来的对公司是最有
用的。
  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强与弱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必须团结,你要是想走那也不能勉强,惟有志同道合才能同舟共济。今年6月份至7月份,公司非常艰难,我有时候晚上回去想哭,但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哭呢?当时骑自行车在外面跑,大夏天骑三四个小时满头大汗,就是为了找投资。
  公司除了我一个人,其他人都没有在任何公司干过,没有工作经验。大家都说创业很好,难免我们也盲目地乐观,什么都想得很好,我有多少套多少套房子,有多少人来这里开发产品……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很难,投资者要把钱掏给你的时候都要三思。那些大投资公司都非常有实力,50万、100万对他们来讲都不是大数目,但是,你跟他们说,你占40%我占60%,或者你占30%我占70%,那他们就不愿意了。如果让他们占70%,也许100万就拿下来了,但是我不愿意,因为他们控股的话就不能按我们的想法来发展企业,而是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这是毫无疑问的。
  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吸纳了40万的风险投资,用掉了30万。接下来还要找风险投资,有一笔100万的风险投资即将到位。
  每次谈投资都很有意思,谈一次你进步一次,体会一次。当你的公司注册资金有50万,你的资金实力你的团队实力你的社会影响力越大,你去谈融资的资本就越大,底气也越足。当你有10万的时候你只能谈20万,当你有50万的时候你就能谈100万,当你有100万的时候你就能谈500万……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我们公司现在完全能够自负盈亏,但为什么还要找投资?因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它的发展特点就是高而快,企业如果处于吃完这顿饭找下顿饭的状态,那是发展不快的。我的观点跟最初比较转变了,现在是只要你肯投钱,而我又能接受,我就给你股份。
  我说,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是需要很多能耐的,你现在所做的是不是发挥了你的长处?
  我感觉我所有的潜能并不是在做技术方面,而是在公关和管理方面,这是我的长处。至于我所做的没有对不对,我觉得只要我喜欢我就去做。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企业再也做不下去了,但我不会后悔,因为在创业过程中我得到了锤炼,我交了很多朋友,比如我今天认识了你,以后哪天到北京可以去找你一起坐下来喝酒,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谈我们的上学经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财富。
  我现在的工资跟技术人员一样多,一个月一千五百块钱,就没想过多拿钱。有一部分钱还是我自己投进来的,将近投了四万块钱。这个钱并不是说我将来一定能收回来,也许我交了四万块钱的学费在学校里念书并不一定能学到我现在学到的东西。
  你说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出来做事情呢?我们公司就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他们就觉得在学校太难过了,好象一天到晚找不到发泄的地方一样,而在这个地方能够发泄出来,把潜能都发挥出来,我觉得“发泄”这个词用在这里挺好的。以前我在学校里面一天到晚看书,然后才去写文章;现在我写文章很快一篇论文一天就能搞出来了,我根本不用去翻什么资料,而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昨天我还赶了一篇论文,叫《谈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我就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谈起,谈到我个人的想法。
  我说,你作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大学校园里的创业潮?
  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是学教育学的,特别研究了这个问题,发现有这么一个很大的特点,一到就业的时候大家都挤破门槛去找那个职位,跟招聘的用人单位谈话连三分钟都谈不上,然后被动地等待人家来挑你。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而且有这样的机会,那自己为何不出来尝试一下创业?我觉得创业跟去找一份新工作本质的区别并不大,只不过自己干的时候压力更大,就看你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个压力。
  失败是难免的,问题在于你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这种失败在我们学校老师的教学中灌输得比较少,老师更多的是教你怎么走上成功之路,而不会说你会怎么失败,我觉得这就是教育中的一个弊端。
  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失败过很多次,以前我考研究生考过两次,后来我又去考托福,最后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南大的研究生。失败对我是家常便饭,成功也是家常便饭,没必要沾沾自喜的,这只是你人生必须经历的。我觉得你对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无怨无悔,那才是成功的标志。我觉得成功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我就是成功的,至于它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不会太计较。但是在做企业方面,那我会考虑它的结果,肯定想着结果是好的,是大家所期望的那种成功,因为这种成功是公司所有员工的,而不是仅仅属于你个人的。
  个人和做企业的成功要分开来看,我不知道我们的企业目前会不会倒闭,也许过两年就垮了,但是我有个信心,只要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一起去努力,它就会往这个目标一步步地走去。我说,大学生创业这一块,作为创业者的最大的优势在于“知识”,或者说是“智慧”,出现这么一个靠知识来创业来创造财富的现象是一件好事,也是让大学生感到幸运的。常言道,能力加机遇等于成功。有了这么一个创业机制,对大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机遇。如果有真本事,一群大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全是能够干一番大事业的。一个东西只有受到社会上的普遍尊重,才能引起大家对它的渴望,知识也是这样。记得我上中学时,老师还在课堂上讲过“知识无用论”的思潮,而现在,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在体现知识的价值,这是非常可喜的。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是些年轻人,你很难看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由于看到的失败例子很多很多,也许我们也会倒下来,但是倒下来很可能意味着新的一条路子出来了,因为很多东西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很多公司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在做一种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东西,让公司起死回生,从而成为新的转折点。
  我说,你们正处在浪尖上,我们观望的人心潮澎湃,你们创业者也许更加心潮澎湃。
  处在浪尖上的风险是最大的,一个浪头过来一打就掉下去了。做了这么长时间,我们的心态越来越稳,感觉很多东西并不象以前那么容易,但艰难对你就是一种磨练,这种磨练很难得。
  作为学生公司,它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有一种非常大的活力,这种活力也许就源于公司没有一套很好的运行机制,它很活。大家在这里干过也许都是将来的一笔资源和财富,在我们公司干过已经走掉的学生有四十多人。在这样的创业公司里面,大家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基本上都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大家在这里不会谈到利益的竞争。
  在那些成熟的大公司里,不可能让你有随意折腾的机会,除非你真的很出类拔萃。很多学生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小头目,领导一批人来干,去学会如何决策,这是很吸引人的。这个地方很小,但可做的事很多,正好符合了大学生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不管怎样,这种学生创业公司会逐步向社会上那种内部机制严谨的公司靠拢的,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季飞坦白地讲,如果公司哪一天真的各方面都完善起来了,自己的心态也许会不一样的,到时候会按照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公司,自己的做事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谈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当年的土地包产到户的风波,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也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
最初创业的心态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想一下子拿到50万或者100万的风险投资,要把规模做得很大,一下子就要成为现代化的公司来运营,因为觉得我们的创意很好,那时候还是1999年三四月份,风险投资还很旺,象新浪、搜狐、网易都还没上市呢,当时太热了,象易得方舟(FanSo)在1月份不是拿到了660万的风险投资嘛。我们当时就非常的冲动,想着一夜之间有那么多钱让我来经营公司多好啊!很天真,虽然我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没想到后来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时候想一步登天,一下子就成为规模很大的公司,一下子
就很有名气,一下子公司就有几十个、上百个技术人员来开发产品……那时候的盈利想法在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一年的盈利是300万,而且还是保守估计。
  季飞自个吃吃地笑了,我也情不自禁地笑,并且说:“真的是热血沸腾啊!”他点头称是。
  当时我跟FanSo的鲁军交流,他们的想法跟我们十八不离九,也是这样的。风险投资者就看你两年三年能不能盈利,我们当然说能。你想一想,钱赚到了,又当上公司的总经理……几方面的收获,真的太兴奋了,太让人陶醉了。看到别人拿那么多钱,我就觉得我也有可能呀。像搜狐的张朝阳,刚开始只有10万美金的公司注册资金,但一下子拿到了3000万美金,这都是神话!我就想,别人拿3000万美金,我拿100万人民币不算多吧?就这么类比。
  我觉得任何一个大学生在他走入社会的前一天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哪一条路,因为他脚下正在走的路不是他选择的,而是社会为他选择的。我有很多大学同学走进社会后都转行了,人往往都是在走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要走的路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路不是自己设计的,而是自己走出来的。我高中毕业时也没想过在上研究生的时候要出来创业,我是在被一种东西推动下走了这条路的,感觉后面有一辆推土机在推着我,你不走不行,你不走它会把你压死。
  我说,有一个词叫骑虎难下,肯定有一部分创业都属于这种情况的,第一笔风险投资花完了,后面的风险投资又跟不上,工资又发不出去很头疼,想把这个架子拆下来又不忍心,所以就硬撑着。有一句话说:“赶鸭子上架。”一些对创业蠢蠢欲动的大学生象鸭子一样被赶上架了,又没有水,这种滋味是很难受的。我想季飞不属于这两种,所以他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南大的学生,我相信出来后百分之七八十都不会碌碌无为的。每个人都很自信,但是你走出来会发现自己也是那样很平常的人,我就有这种感受。也许现在这批创业者在外人看来,唉呦,有这么多的名气!当你5年之后,你会看淡这些东西,也许你就是平平常常的社会一分子,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就我个人而言,创业的压力更多来自自身,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社会。这是一种要求,我觉得我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有所作为——就是这种压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一直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必然直。
  我做事有个原则,就是善始善终。我现在才开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一个飞跃,我一直在坚持。其实没什么好害怕的,最糟糕的结果是我干不了这一行,但我还可以干别的,我相信我出去找一个饭碗不成问题,以前我在别的公司干过,月薪三四千呢。这是我没有后顾之忧的一个原因。
  创业的生活状态是忙碌而充实的,季飞为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很开心。他对成功这样理解:在不断地把事情做成功了,才可以评价这个人是成功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做一件又一件事情,不管大与小,繁琐与简单,其实在把这些事情做成了就是体现了成功。我想,对于创业者来说,把公司日常中的每一件事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什么时候能达到远大的目标,那是谁也说不准的,它只是一个方向。
  人物印象:
  来南京之前,我从来没在媒体上看到过关于季飞和优仕网公司的报道;到了南京之后,季飞把各大报纸的报道拿给我看,我才知道优仕网公司在南京在江苏还挺出名的。季飞非常健谈,所以跟他作访谈非常舒服。他待人热情,我一下就没有了陌生感。
  公司不大,看着一溜儿排开的电脑和清一色的大学生,我仿佛受了感染,也是那样的热血沸腾。季飞的办公室很小,窗外是嘈嘈杂杂的大街,有一缕冬日的阳光从玻璃窗透射进来。大家笑得很灿烂,就象窗外的阳光。
  季飞介绍好几位公司员工给我认识,他们都是南大的学生,我跟大家的年龄差不多,谈得非常投机。我是第二次来南大,时间也是冬天,象去年一样住进南大招待所,也象去年一样因为房间的空调出问题而被冻感冒了,以致采访季飞时我的喉咙非常沙哑,他给我倒了一杯又一杯的开水给我喝,让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大概是上研究生之前工作过的缘故,季飞看起来少了几分学生的稚气,多了几分男人的成熟。他不唉声叹气,也不愁眉苦脸,而是乐呵呵的,颇有一副乘风破浪的气概,我想他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
  公司很快就要搬到创业中心去,那里的环境会更好,我相信优仕网公司的未来也会更好美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9989.net”的。
网络天地任我行
创业者档案:任良,1978年生于江苏苏州,1997年至今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为大四本科生,已获免试直读该系硕士研究生资格。2000年4月获50万元风险投资,注册成立南京世纪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该公司是江苏省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接受风险投资创办的高科技企业。
  在南京珠江路电子一条街的二十一世纪广场三层,新驻进一家IT公司,它就是名字响
当当的南京世纪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人是年仅22岁的任良。他在电脑方面特殊的天赋与骄人的业绩,总会让人想起年轻时的比尔·盖茨。他遍及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达几十万的软件用户,他每天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封电子邮件,便是最好的佐征。任良最擅长的是开发软件,短短的几年已经让他成为国内著名的IT人。
  公司的创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支持,各大媒体在公司开张前就对公司的成立及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公司的成立也倾注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部门及相关老师的心血及支持,使得公司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现在一提起任良,南航的学生没有人不知道的。
  软件及互联网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推动力,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世纪通公司立足于技术创新,虽然刚刚起步,却已经和国内外多家著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象国内著名的金山软件公司,世界第二大CAD软件制造商台湾桀翊科技股份公司以及国内众多的ICP,还有香港、新加坡、美国等许多信息领域的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发展的初期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及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网站规划及设计,努力推动企业上网,全民上网;在发展稳定及成熟后,公司将尝试推出自己的产品及品牌。
  世纪通公司有着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管理及开发团队,虽然刚上路不久,但对于年轻的IT业来说,年轻就是优势,就意味着活力。任良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希望为新生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他们的口号是:互联网推动世界,软件推动互联网。
  2000年11月25日早上10点半钟,我从自己所住的饭店打车来到珠江路边的二十一世纪电子科技广场,一层和二层都是卖电脑的,十分热闹,感觉像是走进了北京中关村大街的电子市场似的;三层是写字楼,我走进了世纪通公司的办公室。喝一杯茶的工夫,任良也赶到了公司,我俩坐在靠门的一张小会议桌旁边,开始了正式的访谈。今天是星期六,写字间只有一两个人在工作,显得很安静,跟楼下的电脑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首先问任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电脑的,而且为何对电脑这么感兴趣?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也就是上高中之前,我当时对玩电子游戏非常感兴趣,听说用电脑玩游戏更带劲,我就说服父母为我买台电脑。整个暑假,我都在弄那台电脑。一段时间后,一般的电脑游戏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我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语言,最后发现玩电脑的最大乐趣是编程,于是对编程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从DOS写到Win3.1,再从Win3.1写到Win95、Linux等等。
  上高中后,我开始给《大众软件》写稿,成为这家杂志的特约作者,那时写的稿件大多跟我编写的程序有关。1996年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电脑竞赛,获得了二等奖。
  那时候还没有网络传播,只能写一些软件通过《电脑报》、《大众软件》发行的光盘传播出去。
  上大学后有了互联网,我便开始上网,当时还继续做免费性质的共享软件,同时一些软件公司找上门来给他们编一些软件,合作一些商业项目,我也开始有了收入,所以我做的事情有两块,一方面是做个人软件,另一方面是做商业项目。
  由于我做项目比较多,软件流行也比较广,就有一些投资商对我有投资意向,想让我成立公司。由于精力有限,我并不急于成立公司,一直到今年2月份,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北京中富投资有限公司找我谈投资意向,由于比较谈得来,我便接受了。他们投的第一笔资金是50万,占公司50%的股份,我个人也占50%的股份。
  任良从供人免费使用的共享软件做起,他最初的确并不是想赚钱,而是想通过这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他的软件,然后利用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他的设计。这样的做法,让他获得了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使他有机会跟世界二十多家颇具实力的电脑网络公司合作,为他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创业之初确实不能双眼只盯着钞票。
  1999年,北京金山公司对他的部分软件一次性总体收购。2000年初,他为美国某公司编写的网络应用软件也已推向市场,该公司将按市场实际收益份额,与任良对分。他为很多公司编过非常实用的软件,比如为润迅公司开发的信息转化程序,可使互联网信息同传统通讯方式有机结合;为广东金干线信息咨询公司开发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只要敲入几个关键词,便可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商业信息进行搜索,搜索结果自动反馈到公司网络上,可以在网上进行全球性交易;为广发证券公司开发的“业务邮件自动分拣系统”,只要总部每晚运行一下该程序,各个营业点的各种报表便会自动分类好,并及时下载下来……他编过太多的软件,而且年纪轻轻,不能不让人慨叹是个电脑天才!
  我们的公司不是网站,我们一开始就定位在做跟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也给人家做了好多商业网站,比如网站系统和软件等等。
  我对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不管互联网以后能否再热起来,我觉得技术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互联网跟其它行业都需要软件。我们公司的业务就分两块,一块就是帮其它公司做一些网站,从策划到最后调试、按装等;另一块就是我们自己做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产品,比如网站产品,相当于一个网站的部件。
  公司比较小,人员主要是搞开发的,目前有十多个,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都是从高校里招聘,南航比较多。明天南京有个人才招聘会,我也准备要去,想再招一些人进来。现在感觉人还不够,办公场地也在扩充,隔壁有一间正在装修。
  从个人编软件到创办公司,中间并没有什么跳跃,而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观念也在变化,做的事情也不同。在开公司之前,个人是主要的,后来想不能总这样一个人做下去,而是要把事情做大一点,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成立后我做的事情还是老本行,做技术方面的。
  我们的公司有薄弱的地方,比如我们的管理和市场肯定不如人家,我们甚至没有市场人员。公司的业务一般是人家找上来的,或者是朋友介绍的,我们现在不用愁没事做。
  可能IT行业比较特殊吧,像我们这边,不管是周末还是平时,来上班的人松松散散的,大家在一起做事情也很随意,没有限制性的上下班时间,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
  我说,学生创业跟学校联系得挺紧密的,那你的同学你的老师对你的创业有什么看法?
  我们学校还是很支持的,这跟潮流也有关吧。我想创业他们不反对,这是最大的支持了,在其它方面他们也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我们跟别的创业公司有些不一样,我们相对更独立一些。有些创业公司,办公场地是用学校的,有些资金也是学校的,而我们跟学校关系不太大,我们的资金是风险投资,办公场地是外面租的写字楼。我们虽然是学生,但对外一般不称自己是学生公司,而是很正规的一个IT公司,只是小一点。
  任良在学校可以称得上是位“好学生”,他在1998年年底就入了党,在校三年多,多次获奖学金,还荣获过“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以及“校园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在近年来江苏省举办的各类电脑大赛中,他屡屡夺魁。上学的业余时间,很大部分用于编写网上共享软件,他的“超级寻呼通”软件获得过“中国十佳共享软件”称号。
  我觉得不足之处是管理方面,第一个我是做技术出身的,第二个我现在是大四了,在这方面一点经验都没有。当时在跟投资方谈合作办公司时,我说自己在管理方面可能一点经验都没有,他们认为现在公司小,问题不大,大家在一起还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协助关系,一个团队一起来做一个事情。至于营销、市场方面的能力,我也很缺乏。我觉得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别的方面所欠缺的正是以后我们要完善的,比如管理吧,以后公司做大了,我们可以招聘职业经理人进来专门做管理,包括市场部也一样。不能永远靠人家来找送活上门,也不能永远靠这个模式来运行——这个模式只能适合创业初期。
  对于大学生创业,我的看法是顺其自然,想做这个事情创办公司,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创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半年来我收获匪浅。当然,也不要强迫自己去创业,看到大家创业了我也去创业,这样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实,我的创业还比较被动,其他人是注册一个公司然后去找投资,而我是倒过来,别人先把钱给了我,所以刚开始相对比较顺利一点,资金也有,技术也有,以前的业务积累也有……所以遇到的困难比较少。以前有些记者问我:“你们公司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真的回答不上来,小困难倒是有,但很大的困难确实还没有。我们的资金够用,办公场地和技术积累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公司的发展比较平稳。
  我说,创业很花时间和精力,对你的学业有没有影响?
  还是习惯了吧,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经常跟一些国内外的公司合作一些项目,分好大一部分精力,有时出去一个礼拜或者三个礼拜。现在,除了学习以外,投给公司的精力会比大一大二多一点,两方面都能兼顾到。
  学校给我免试读研究生的机会,那我先读了再说。如果以后真的没法兼顾两头的能力,那我只好放弃一头了。大三下学期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有的老师就劝我说,可以选择休学。我觉得如果休学的话,就不太可能再回去读书了。我会继续念下去,现在大四了,一星期才那么一节课,所以没有关系的,公司也比较稳定了。
我说,在目前的时代里,很多大学生都梦想过当老板,你所体验到的学生老板的生活滋味如何呢?
  我觉得头绪比较多,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的那种生活:一种是学生的身份,一种写共享软件的身份,还有是网友的身份。也很难说我喜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既然做了,那就把它做好,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正当大学生创办的那些网络公司在大把烧钱的时候,任良的公司却已经赚到了钱,这是他尤为自豪的。象世纪通这样的公司投入不用很大,它的赢利非常快,根本不成问题。按任良的话说,投资方近期不在乎有多少分红,而是想把公司做大。这是一种智力型的企业,以人为本。
  至于公司将来能发展成多大的规模,现在还很难说,因为科技或者是网络发展太快了,几个月或半年以后就是另一个样子,真的难以预料。软件行业相对平稳一点,不象网络。不管是大网站近是小网站,后面都有一大堆软件在支持。
  我问任良是不是属于靠知识创造财富创造神话的这一类人,他谦虚地说自己还谈不上,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一些事情而已。我说:“看来你的心态是一种平民的心态。”他说做技术就这样,然后腼腆地笑了笑。
  现在我们很被动,也不作什么广告,还是踏踏实实在做我们的技术。有些新闻记者经常过来看一看公司发展得怎么样,我们没有令他们失望。我们自己对自己也有期望,毕竟创业也蛮辛苦的,总该有些回报吧。那么多媒体对我们公司进行报道,社会关注也很大,所以觉得压力还是有一些,尽量要把它做好。
  到一些大学去做关于创业的演讲,我发现大家对创业的热情还是蛮高的。南京相对于其它地方比较落后一点,但大学生对创业对从事IT这个行业的热情很高,很多大学生想走这一条路。在那种创业的演讲会场里,人很多,走廊都站满了人,我不适应那种场合,人家都说我比较腼腆。比如现在我跟你面对面交流没问题,还可以把它说出来。要我自己在台上来说,我说不了多少,我还是喜欢大家提问题,一问一答比较好。他们一般处于观望的状态,我们已经属于走在比较前面的人了,说一些经验给他们参考。
  我说,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能积累财富就积累经验,那你创业偏向哪一方面呢?
  我觉得还是积累经验为主,如果从个人积累财富来讲,那我不一定要开公司,因为开公司消耗很大,而我以前个人跟一些公司合作或者编共享软件广告收入,比现在开公司赚的钱多得多。我们开公司并没想过多少年以后要赚多少钱,有一天要成为百万富翁,财富是很重要,但我不会把他放在终极目标。
  公司第一笔投资是50万(人民币),如果公司还是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的话,这个资金还是很充裕的。以后再有什么创意,我们会去找投资。前几天,美国IBG的人找过我们,搜狐就是他们投的钱,他们对我们公司有些兴趣,他们的投资额比较大,至少投资50万美金吧。我们跟他们只是谈了一下,其实目前我们对资金不是很迫切需要。
  如果公司一下子扩张那么大,会出现很多问题说不准会垮下来,所以还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的需要来发展。
  当时谈第一笔投资的时候,他们来找我,然后喝茶大家聊一聊就确定了,也没怎么仔细考虑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大家都比较信任,我觉得信任对于合作是最基本的。我没想过我这边占51%的股份而他们占49%的股份,这样有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感觉,所以双方都占50%比较好。这好象不是很正规做事情一样,而是很随意的,确实很随意。
  我说,你准备上研究生,在公司又就任总经理的职位,以后你个人的发展方向如何呢?
  我还是会朝技术方面去发展,技术是我的优势,其它比如管理对我来说是劣势。我个人的发展还是分几块:公司是一块,然后我个人做共享软件是一块——这一块蛮大的……写稿是没时间了,早就没给《大众软件》投稿了。
  学校让我找免试就读研究生,如果让我考的话,那我肯定考不上,办公司毕竟会分散我学习的精力。在大学的几年,我拿的奖学金一年比一年少,从两千块到一千块,再到今年的九百块,每况日下,还好大四没有奖学金,要不下学期一分钱奖学金也拿不到了。
  我觉得每个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成功的方式也不一样。大家在做不同的事情,对成功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没必要非得做到哪一步才算成功。
任良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做过国外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有半年之久,学习不少东西,比如管理方式,还有软件从策划怎么到产品化整个流程,以及如何控制开发进度。任良还跟台湾几家公司合作过,现在他们的好多业务都由世纪通公司来做。任良认为自己做IT对金钱不是很看重,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办公司就是办实业,创业就是走实业这条路。在任良递给我的刚从电脑上打印出来的公司简介中,我看到的第一句话是:“岁月如风,网事如风。对于新世纪热切企盼的明眸仍在眼前,我们的脚步已在无声的时光隧
道中穿行了很远。”大概这正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创业速度,颇有点时不待我的豪迈气概。
  人物印象:
  初见任良,我即被他的诚实和单纯所感染,他那憨厚的笑声让我觉得他很可爱。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比较腼腆,他喜欢一问一答,以致我害怕他说的太少。不知是因为太紧张,还是声带的原因,他说话很快,但不清晰。
  公司除了会计外,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那位会计约摸50岁,俨然是一位长辈,他给我沏了一杯热茶,由于我要选择更安静的访谈场所,他把这杯茶端来端去,一直端到我最后坐下来的地方,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于是我微笑着对这位大伯说:“公司的年轻人有你这位长辈的关心会干得更棒的。”他谦逊地说:“哪里?哪里……”
  任良个子中等,穿着简单,除了手里拎着那台超薄笔记本电脑,我真看不出“总经理”的派头。他的平易近人让我觉得有一种想跟他共事的念头,这大概也是一种吸引力。
  我和任良在这边的公司写字间做访谈,隔壁的写字间还在装修,里面有一格是任良的总经理办公室。不知为什么,那种电钻打洞发出的磁磁声我不再感到刺耳,我仔细一想,大概是替任良的公司扩张感到高兴吧。
  任良很实在,也很清醒,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且对财富并不贪婪。他做的多,说的少,以致让我觉得采访他很舒服但很费劲,录音录到最后突然一片沉寂,原来他已经缄口不语了。要走的时候,他一直送我到马路边坐出租车,当我坐上出租车的时候才发觉他没有穿外套,穿着单薄毛衣的他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而脸上一直挂着纯真的微笑,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中国的硅谷精神
我说,你们公司给企业用户提供IT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跟我所采访到的别的创业公司很类似,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这种服务有不少企业去做,但像我们这种模式去做的我迄今还没发现。中国目前有做这块服务的企业它的主营业务也不在这块地方,它给企业提供软件、硬件,整套解决方案以后,就得给企业提供这种支持服务,因为那些企业不会用这套东西。说实话,他们都不太愿
意做这一块,因为这一块对他们来说不赚钱,而卖那些东西才赚钱。比如说我养几个技术人员给企业做服务的话,企业今天可能没有业务,明天可能也没问题,但这几个人的工资照样支付,他们工资还很高。比如说过两天问题特别特别多,两个人不够,得用四个人来解决,那你是养四个人合适还是养两个人合适?这就说明用固定的人去做这种服务人力成本确实很高。
  我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给北京一家网站提供过服务,它是我们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客户。他们的网站运行不是很稳定,他们想做双机热备份,想买一套磁盘阵列,有家国际大公司给他们报价,那套添置得很全的设备要一百多万,后来谈到六十多万。因为那家网络公司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把那套方案发给我们,说你给我们看一下吧,哪些东西我们可以要哪些东西我们可以不要?其实我看了这些东西也不懂,因为我们没有做过这种设备的案例。后来这个服务由我们的虚拟专家来完成,最后落实的虚拟专家是一位大学老师,正好开放实验室买过一套差不多同样的设备,他对这个很熟,知道什么东西该要什么东西不该要,所以那家企业的特点,确定了什么东西要买什么东西不用买,你现在可以买什么规则的,完了一算,这套东西只需三十多万,给企业省了几十万,这种服务令企业非常满意。
  像我们这个虚拟专家完成了我们这项服务,他花了三个小时,我们只支付他几百块钱,用几百块钱为企业省下了几十万。为什么会是几百块钱这么低的价格呢?因为我找到了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而且他这个人我们平常是不用支付工资的,我们要用的时候才让他来做。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为企业服务的案例,这些服务都是比较离散的,就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方式,就象那种疑难病症型的,这种东西就比较适合于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事情完成,不象一个软件开发,需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去做。
  中国以前在整合信息资源,而我们做的是在整合人力资源。暑假我们做了份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平时有上网习惯的那些技术人员里面,有80%的人愿意做我们的虚拟专家去解决我们客户的问题,这不单纯是为了赚那个钱,还有一个认同感,他会这个事情就把它做了。
  我们跟四家企业签了长期服务的合同,接下来还要签两家。我们是按年服务,这一年里有什么需要服务就可以找我,其实我给企业承担着风险。
  我说,为了拥有更多的客户,你是怎么去开拓这个市场呢?其实是这样的,我在1995年就开始做这种IT技术服务的项目,一直做到今年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我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另外,我们公司的其他几个博士,他们有跟我非常相似的丰富经验,可以说大家拥有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我们在今后一年的目标就是发展25家客户,目标非常小,只有25家客户。因为这一年的重点目标在于建立虚拟专家的人力资源库,这个是更重要的。
  一年25家客户主要来完善商业模式,包括管理的模式,你怎么去做服务的模式……第一年的工作是为第二年第三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为后面开展工作保证服务的质量,这跟第一年所建立的人力资源库密切相关,这25家客户主要利用我们的传统关系来做。
  在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的目标是跳跃性的,第二年我们的目标是500家客户。这些企业要上网,但不是上了网就完了,它要真正地让这些东西给他发挥作用,然后能够利用互联网来赚钱,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有一家客户,是云南一个生产催化剂的,他们是去年上的网,也花了几万块钱,可放在那谁也不知道,没人去看,他们就觉得特别亏,所以今年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们,说要我们给他们做服务。我看了这个网页,确实没有人访问。他们当时做这个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对外推广,向海外推广,但我一看那个网页全部都是中文……用中文做网页向海外推广,这个比较可笑。后来讨论完了,我们做的第一个服务是改版,做成了英文;第二做了小的推广工作,在海外的一个搜索引擎上加了一个它的宣传。到今年7月份的时候,他们说已经接到了通过网上来跟他们联系的客户,其中有一个泰国客户跟他们谈大笔的生意。他们就觉得今年花钱很少,但互联网给他们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说明企业并不是上了网就没事了,而是需要大量的服务把网用起来。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跟平台提供商进行合作,它提供了前面这套服务,我们提供后面这套服务。如果企业在你这里入网后面就会跟着这些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这种平台提供商,这对我们来说能赚钱,对平台提供商来说能增加客户。
  接下来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商机,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后,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不管是做电子商务的公司,还是政府网站,你一定要保证安全,因为你的网站不安全会给网民带来很大的损失,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这个规定,要求所有的上网企业必须达到网络安全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后你的网站才能发布。达不到这个标准怎么办?第一,你去买设备让标准达到;第二,就是找服务平台,国家推荐一些企业给你做网络服务,你的网站出问题了由这些企业解决。因为东方博远这种非常先进的服务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办公室的认可,成了响应单位加入进去。
  加入这个后应该说我们会增加很多的客户,以后需要网络安全服务的企业就会来找我们。
  我说,按你的分析,东方博远的前景是相当好的,怪不得刚才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你是满脸春风的样子,而不像别的一些创业公司的老板们愁眉苦脸。
  只要你的路摸对了,你会发现机会越来越多。三星下面做网络安全的公司现在也要进军中国市场,他们把技术支持服务整个放在东方博远来做,它这个业务量将来也很大,这块合作很快就要谈成了。我跟他们的两个负责人谈了,他们对我们公司非常赞赏,而且他们不希望拘于短期的利益,而是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作一些战略上的合作。他们还会出一些钱让我们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帮助我们发展,这是一种资助,不是风险投资。
  应该说我们刚开始的发展战略,市场认同感更强一些,我们的切入点是市场,这正说明了我们创办公司第一个要做的是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今年是盈利的。
  所以我们想,第一个是要生存下去,第二是谈融资,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如果融资不到位,我们企业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不会说企业过2个月就死掉了。
现在公司的专职人员有3个,1个市场人员,2个财务人员;团队的管理人员包括我在内,一共有6个(都在校)。然后,近期我们准备招两三个技术人员,那么在年底之前我们专职人员可能会达到8个,整个公司的规模在年底到达到30个人。我们请好多外面的人才来兼职,这样成本会低一些。到明年6月份以后,我们的专职人员会有30个人左右。
我说,从创业到现在,你个人有没有经历过很大的困难?
  说实话真的没有,这个问题你已经是第4个人问了,前面有3个人(记者)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的困难让别人分担了。我为创办这
  个企业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我们团队的这几个人认识已经有四五年了,正式合
作来做这个事情有一年多。可以说在开公司之前,大家都已经磨合完了,所以后来做什么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我做的是这部分的事情,他做的是那部分的事情,如果我能把我们团队另外5个人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了,那绝对是一个成功。其实他们5个人的能力也非常强,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是负责一摊子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大家能够配合一起做。
  所以我们的发展过程非常顺,包括参加清华的第三届创业大赛也是这样。清华的创业大赛是从MIT(美国麻省理工)真接演变过来的,操作非常规范,所以当时我也非常想学习一下。大赛举办了十几个讲座,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讲座对我帮助非常大,包括你从团队的管理、包括市场,包括融资,还有法律问题,这些报告你要是去听,回头你能学到好多东西。最后我们写出一份非常规范的商业计划书,也是从听报告里学来的。
  我觉得参加创业大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这套东西,而不是为了拿什么奖。当时预赛的时候,我们什么奖也没拿到;在决赛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把所有的奖都拿回来了,包括最佳答辩奖也拿回来了。跟其它团队比较,我们团队有个特点,那就是我们的企业正在运作,很多问题我们都真正地解决了而且做东西是脚踏实地的来看市场,看产品,这跟很多同学不一样,他们还处于创意阶段,那他们所看到的市场是估计出来的市场,而我们的市场是自己做出来的市场,所以我们获奖占了很多便宜。
  杨殿阁又一次爽朗地笑了。我说,创业者在企业里占有相当大比例的股份,你也一样,随着公司的蓬勃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就是所谓的“知本家”,你对青年学子靠知道创造财富有什么看法?
  现在大家说创业者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们团队可能有些特别的地方,我们是整个团队控股,我们每个人的股份还是比较均匀的,差别不是很大。另外,这公司的股份现在是期权,就是说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以后我才能拿到相应的股份,如果我现在离开公司了,那我的股份就会给后面的人了。那将来我什么时候才能变为千万富翁?这个企业的资产得真正达到几个亿。等我工作那么多年,那是一种价值上的千万富翁,能不能兑现成现金?还得由董事会批准,卖股票你才能变为千万富翁,就是说把你跟企业拴在一起了。
  在代表知识经济的今天,很多人说谁身份上亿,其实我想在昨天,很多人也值这么多钱,包括像王选教授,他这个人摆在这就值几个亿。至于说社会允许这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出来,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如果知识创造了财富,那这个财富就应该归创造者所有。
  我说,据我所知,这种创业模式很吸引当代大学生,他们幻想着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那你对大学生创业现象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想,更多的同学看到的是创业的光环,还没有真正看到创业背后的东西。真正做企业也好,去创业也好,将来面临的是更大的压力,种种的压力,就象解决企业生存问题遇到的压力。哪一天公司才能发展成你想要的规模?比如说像大家看到的微软那样。这个时间很大,你可能做了3年或5年后一事无成,但比如
  说你的同学在你创业之初去了一个政府部门,3年4年以后他已经做了市长,而在你一事无成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是市长或者市长助理,哪怕是一个县长,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比如我,如果今年不来做这个企业,我可能去××市做市长助理了,因为我在学校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另外又是党支部书记,组织部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地方去锻炼,每年清华都会送一批博士出去锻炼。像清华博士的机遇是很好的,你的机会成本非常大,包括我做这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做的人生抉择是很关键的,你到底要做什么?比如我选择来做企业,做好了,在国内上市了,或者做到几个亿的规模,我成了中国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我也非常有成就感,但要是失败了呢?
  我认为你去选择一个事情的时候,关键在于你到底喜欢做什么,你适不适合做这个事情?像英特尔总裁来清华演讲,有一个女孩问了他一个问题,说:“你如果年轻40岁,那你的年纪跟我差不多,你那时也是将要大学毕业,你会选择做什么?”当时我知道英特尔总裁要回答什么,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回答说:“做我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是40年前,还是什么时候,我都会选择我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我的理想就在这。”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你还要考虑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不是适合你做。
  我正好做过一年99级大一学生的班主任,我跟他们讲,我并不是反对你们创业,但我希望你们能看到创业过程中所有的事情,你要把每一步看得清清楚楚,你把这些事情都看在眼里了,你要把它理解了,然后你才去创业。而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嘣出来说我要去创业了,我要当老板!不要这样……太鲁莽了。
  象小学、中学,到大学,应该是知识渐进系统化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做了毕业设计,读研究生的时候做做项目,应该说就把你整个知识系统贯串起来了。对于大学里的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还不是很牢固,如果过早出来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会越大。
  我觉得学生创业这一块以后更趋于理智,像我几乎就是跟做传统公司一样慢慢做下来的。我有一个师兄,做汽车电子产品的,学校里头没人宣传过他,他去年也是开公司第一年就已经做到几百万的利润了,而且公司是他一个人的。我想,清华在宣传鲁军之前有很多人在做企业,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我认为在这一两年热潮过去,学生创业跟大家毕业的时候选择工作一样,只不过他选择的工作是创业,他的职业就是做自己的公司,而不是别人的公司。这样的话,更适合于创业的一批人会涌现出来。
  我说,一个新事情在发展的时候都会有泡沫的成份,现在有些泡沫已经被挤掉了,沉淀下来就会有它生存的空间。我问杨殿阁:你做这样出来创业的选择,是不是你在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从收入上来讲,我现在做出的这个选择差不多是收入最差的一个选择。无论是经营原来的软件公司,还是投资1000万的一家网站给我开出的年薪,收入都比我现在高得多。收入是最差的,但是我做得最快乐的。为什么是最快乐的选择呢?因为在这做非常开心,你会看到公司在成长,在所有人积极配合下,整个企业是一辆行驶非常好的车,这种感觉是做事情的成就感,而不是做了事拿多少钱的那种感受。另外,跟团队其他人一起做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感觉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还有一些小事情都在激励着你,让你每天活得快快乐乐的。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创业。我宿舍的人一个个都出国了,只有我没走。
  我问杨殿阁有没有比较欣赏的在企业这一块做得非常出色的成功人士,他认为对微软比尔·盖茨对英特尔的创始人就不用多谈了,他说最欣赏的是李开复,这也是跟李开复合作的一个原因。李开复现任微软副总裁,原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他来中国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已经创建成了蓬勃向上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是他白手起家做起来的。包括他能够在苹果公司做副总裁,在IBM做副总裁,我想靠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在里头。当你用人格魅力去经营企业的时候,应该说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就像古龙的小说讲到用刀的时候,刚开始是你拿一把刀,这刀又快又好,用得再好的时候就跟你的手一样,再高一境界就看不见刀了,你就是刀,刀就是你了。
  那是我的目标,我觉得经营企业就象一门艺术一样,能不能跟你融为一体?做企业就是你的生活,你把你的生活活出一个高品质,那么企业就能做得成功。我接触的那些企业家里面,包括像柳传志、王志东,我都很敬佩。像那些失败的,比如史玉柱,我非常非常敬佩这个人,虽然企业倒塌了,但他有那么大的冲劲去爬珠穆琅玛峰,在谈笑风生中谈自己的失败,他的精神境界是很高的。
  做为这个时代从大学校园涌现出来的创业先行者,杨殿阁为自己站在潮头上深感自豪,他对后面想走这条路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忠告:大家想上来的时候要谨慎,但一旦上来了就要义无反顾地把这条路走下去。
  少一些失败者,多一些成功者。这是我们先行者要做的一个工作,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我不喜欢别人去抨击学生创业,很多人拿天行健公司等一些失败例子来套整个学生创业,其实我没必要去跟他们争,我想最好的办法是,10年之后,或者5年之后,用我们市场的业绩去告诉他们,学生创业的公司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回答。
  2000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东方博远创业团队获得了大赛金奖。2000年8月4日,美国著名IT评论家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头版撰文,认为东方博远团队的艰苦创业体现了中国的硅谷精神。题目为《硅谷原创精神在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到:
  在北京清华大学一所宿舍楼内,你可以找到中国的硅谷精神:沿着水泥楼梯向上,两旁是漆锈斑驳的墙壁,几个啤酒瓶凌乱地散落在角落。穿过一条昏暗的走廊之后,就可以走进曾经是活动室的一间小屋内。这里,就是清华大学20号楼学生宿舍。
  一家初创公司——“北京东方博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些主要成员就是在这间小屋之中开发他们的网站。六位博士研究生正在追寻着大洋彼岸同样模式的梦想。在高科技企业的摇篮美国硅谷,HP、Yahoo等公司也正是诞生于斯坦福大学的校园中。正如这位27岁的首席执行官杨殿阁所说:“成为Cisco或者Sun正是我们的梦想。”
  中关村位于北京喧闹的近郊,它周围不仅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大学,而且还是政府指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当前,中关村地区已经有大约500—600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北京东方博远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在开发一个互联网工作平台,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专家技术支持。对于北京东方博远公司年轻的创业者来说,中关村是个极好的孵化器。
  尽管同世界著名技术发源地硅谷远隔重洋,但是同很多经济组织频繁用来代表硅谷的仿制沙漠、大山、峡谷和森林等大众产品相比,这个由博士组成的群体在很多方面更接近硅谷的那种创业精神,原中国微软研究院院长,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一位计算机专家李开复说:“这些中国的高科技创业者们与他们美国的同行者是那么的相似。”
  人物印象:
  从杨殿阁事先为我准备好公司的材料就可以看出,他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我的采访的,而不是应付式的。从这一点上,我看出了他作为公司第一把手的风范。他身材魁梧,体魄健壮,而又文质彬彬,言行举止之中无不透着那种良好的修养。
  访谈之前,我问他能否给我宽裕的时间,他说没问题。我高兴地说:“我为你准备了很多磁带,你可以多说一些。”这一说就说到天黑,两个人都已饥肠辘辘。
  他一再说到做企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企业可能会做得越好。这种把企业发展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创业理念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觉得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优秀企业家的某些素质。
  放弃仕途的他选择了创业,这是他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最好表现。不敢说这是最好的选择,但却非常自信地说这是最快乐的选择,也许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我愿再一次为他喝彩。
来自天堂的文学使者
创业者档案:童之磊,1975年生于云南,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获工学、管理学、法学三个学位;1998年至2000年就读清华大学与MIT联合培养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并已获得IMBA学位;历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团委书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学生会副主席;获清华大学社会工作最高荣誉标兵称号。清华大学首届创业大赛组织者之一,亚洲创业大赛清华大赛清华大学代表队成员,全国首届创业大赛冠军队队长。拥有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香港新世界集团、北京海淀区政府及清华三联科技开发中心工作的经验;具有突
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现任FanSo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和北京易得方舟中文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中文在线(www.ChineseAll.com)是由FanSo推出的一个面向全球华人、以文学为主要切入点的大型文化类门户网站,成立于2000年4月。著名作家巴金、余秋雨、余华为其股东。诞生于人类刚刚跨进21世纪门槛的“中文在线”,秉承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余绪,以推动传统文化观念和方式的变革为己任,提出“中文在线——21世纪网络新文化运动”作为自己的网站口号。其宗旨是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网络时代,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大力弘扬以中国文学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使“中文在线”成为全球华人的网上文化家园,也成为非华语使用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通道和平台。ChineseAll.com目前设有8个服务频道: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卖、原创部、走近名家、评论联盟、读书网络、讨论区。通过上述频道为作家、读者和客户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全方位的服务。该网站有五大优势,分别是:
  (一)资源优势:著名作家巴金、余秋雨、余华等为公司股东;王朔、莫言、刘心武、毕淑敏等知名作家签约支持。
  (二)域名优势:与业界同类网站相比,ChineseAll.com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域名,很容易使人产生类比联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品牌优势:作为在校学生创业的典范,FanSo已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品牌效应,并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客户和网民的关注和支持。
  (四)人才优势:IT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才供不应求。该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群体,可不断获得人才补给和技术补给。
  (五)网站运营优势:FanSo作为专业化ICP门户网站已成功运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并引入了第一笔风险投资,积累了许多网站运营的宝贵经验。
  ChineseAll.com称自己肩负着发起并推进网络新文化运动的神圣使命,为此,将秉承新文化运场的精神实质,推进网络时代人们文化观念的变革,建成在华人圈中最具影响力和提供最佳服务的文化类门户网站;同时,公司将积极向与文化相关的电子商务领域进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为全球华人提供最全面、最便捷的中文文化增值服务和最完美的文化享受。公司的目标是,力争在3年内使中文在线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文化类网站。
  2000年11月8日早上9点半钟,我跟童之磊相约在清华大学创业园学研大厦一层咖啡厅见面,对他进行了专访。我首先问他创业是不是自己青春时代的最好选择,他这样说:
  我觉得很难讲是青春时代的最好选择,但应该是那个时刻的最好选择。当时我选择创业是在去年三四月份,那个时候摆在我面前肯定有很多种选择了,比如说可以去一些在国际上绝对是一流的大公司,也可以继续读书,还有一条路是出国。对我来说,这几条路都可以走得通。现在回顾起来,应该说创业阶段所经历的磨难、痛苦、喜悦以及沧桑是走别的几条路不能及与的。
  在创业过程中我去融资,投资人问我,你这边的优势是什么?我说有两点:第一,我们比较年轻,比较有创意;第二,我们有激情,敢拼命。现在冷静下来一想,创业是个很难做的事情。创业需要你有很好的精神状态,很好的体力。
  其实,你很难讲人生的某个选择是你最好的选择,因为好与不好是对比出来的,但你根本没有经历过其它的各种选择,比如你出国以后到底会怎么样,而且经过某种选择后是不可逆的,是回不过来的。假设今天我改变主意去出国,这跟两年前我去出国是两码事,完全是不一样的结果。你很难去比较哪个最好,但对我来讲,当时做出的那个选择对我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让我的人生从此开始有新的精彩一页。
  就像我当年考大学是选择清华还是北大,最后还是觉得清华不错,而且到今天为止我还为那个选择深感自豪。在清华受这样的教育,能认识这么一批人,能获得这么多师长的指导,能感受到清华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氛围……我想这些可能都是北大不能给予我的,但如果我去北大的话,我也会感到自豪,因为我会从北大那里获得同样有价值的东西。
我说,我平时从报纸上看到关于FanSo的报道,知道你们团队几个人创业很不容易,说它充满了艰辛也不为过,那你在经历这些艰辛的时候,个人受到了什么挑战?
  我觉得是对人的精神上的挑战,或者说是意志上的挑战。创业有几方面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是资金问题,无论是易得方舟,还是到后来的中文在线(子公司),我们从来没觉得钱多得花不完过,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为公司的帐务感到非常的恐慌,多次是马上要发工资了可帐上又没钱了。当时你想着怎么去解决资金困难,这种压力是非常大的。
  另外是人事冲击,我经常跟风险投资商在一起,他问我:“好的一个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就是说team是最重要的,但反过来说明创业团队的不成熟,大家都比较年轻,或者说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不像你去一个大企业。创业这种不稳定性有一种表现为人事的变动,比如你非常欣赏的一个人他突然离职了。大家思维非常活跃,非常容易产生冲突,就会出现对公司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冲击往往来自你最欣赏的创业伙伴,或者你最信赖的人。
  到今天为止,很多著名大公司还想给我非常好的工作机会,经常打电话过来问:“嘿,最近怎么样了?有没有考虑到我们公司来?”我就说现在太忙了,以后再说吧。在这种情况下,你经常会觉得自己有退路,就不是像韩信那种背水一战的感觉。诱惑非常多,所以我觉得对自己的最大挑战是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如何坚定地沿着创业这条路走下去?
  我自己评价自己,我这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只要公司还没倒,公司有什么问题我都会想办法把它解决了,至少说暂时解决了,但是那种诱惑是不断的,每时每刻都会跳出来冲击你,这也是对人的意志力的一种冲击。
  像我们这批很年轻的创业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非常有事业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这个企业做成功了,那对你是一种成就感的最大满足。以我个人的性格,除非最后看到这个企业某些东西已经是不可挽回了,那么我才会放弃。只要这个公司还有生机的话,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创业这东西你说它非常理性,其实也未必,确切地说,是一种执着的信念。就算是大火焚身,你也要扛下去。
  我说,你现在身上创业的热血是不是还在沸腾?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想必然是这样的。”我会心地笑了。
  创业是一件需要激情的事情,它不完全是理性的。如果你是个很理性的人,你会三思而后行。比如我做别的事情成功率会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甚至更高,但是做创业这件事情你算完后会发现,这个成功率最好也只到百分之六七十,就是要差很多。
  我觉得这批创业人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你所采访到的这些清华创业者并不是我创业以后才认识他们的,而是很早以前就认识了,这批人至少在学校里都是非常拔萃的人。创业这事很难,需要一批一流的人才来做,这也是创业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总体来讲,创业在中国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目前还处在经济转型期,我们也正好处在变革的时代,很多领域都是新的,需要一批人来发展它,推动它。如果放在美国我们这种机会就会少很多。现在你在美国想创业的话,我坚信你会看到头顶上有很多巨无霸在飞行,牢牢地把你罩住,你的生存空间会很小。而在中国的这种创业机会,我想比美国不止多10倍,或者更多。所以从大环境来讲,中国是个非常好的创业环境,我想这也是给当代年轻人绝好的机会。当年有史玉柱那样的创业者,我想将来会有更多的比史玉柱做得更好的创业者,我坚信是这样的。
  当然,也要清晰地看到,在短时期内创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从国际风险资本来看,经过纳斯达克暴跌以后,国际风险资本不象以前那样积极主动,而是显得比较谨慎,这个时候你要拿到一笔钱要比以前难得多;另外,创业者要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多的,大家必须冷静下来做这个事情。
  有一次,我碰到王峻涛的时候他跟我说,你必须觉得创业令你魂牵梦绕的时候才能去创业,否则你非常容易打退堂鼓。我想清华创业园里头,象易得方舟前前后后坚持一年多的有一半左右,而另外一半左右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创业园,有的是发展好了离开,有的是经营不下去了。
  我说,当今这种靠知识创造财富创就事业的潮流是很令我们这一代青年振奋的,那你又是怎么看待这种潮流的呢?
  我觉得这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途径:只要你有知识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社会存在等级制度,存在门阀制度,在将来财富也是说话的一个标准,但是这种知识的力量会越来越重要。假如你父亲很有财富,你就很有财富,但你父亲很有知识,你就未必很有知识,知识这个东西很依懒你自身的奋斗与努力。所以,社会变成“知识创造财富”的这种情况,是进步的一个表现,使社会更加平等,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机会。这种知识是以人本身的能力所体现出来的,如果人是以外在的东西来决定自己,比如说给一些钱,你反而被物质所左右了。
  但是,我们也不要太乐观了。我平时跟鲁军有所交流,就发现资本的力量是雄厚的。你即使成了“知本家”,还要跟“资本家”去谈,向他们要钱。至少是现在,任何有知识的人谁也不敢非常自得地说:“我拥有知识,就可以统治一切。”
  有一个非常好的师长跟我说:“你看,今天你们想去创业,有人掏钱让你们去创业!这样的事情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虽然今天互联网的环境很恶劣,投资人很谨慎,但至少存在给你投钱的可能性,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我问童之磊有没有深受影响的知识英雄,他想了良久说:“坦率地讲,在我成长历程里面,受这批知识英雄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因为到我们去创业的时候,这批人的事迹才被媒体大肆报道,谈到柳传志当年怎么样,谈到王志东当年怎么样……也许后面的人会受这些人的创业事迹影响大一些。”我说,也许现在有些大学生正在欣赏你,正在受你的影响。童之磊笑了笑说:“那未必是我了,我个人还是比较低调的。”童之磊显得很不好意思,我也笑了。我在武汉作采访时,听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创业者说,有一位低年级的大学生托他去北京
时向FanSo的网站总监刘颖要签名,后来刘颖因为觉得不太好意思没给。
  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最本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理想。这些东西都比较虚,但它是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我说,你刚开始做易得方舟,后来又做中文在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有一个比较巧的原因,去年有一个6作家告网站侵仅的事情,就是王蒙、张抗抗、毕淑敏等6位作家。这个官司打了以后,对我的冲击很大。当时我觉得在互联网上有一原则,就是自由、免费。FanSo原来有些栏目也是关于读书的,用那些东西也是不考虑版权的,后来我觉得版权这个问题要解决。随之以后,我接触了很多作家,他们对我这种网上版权保护的做法非常支持,像丛维熙老师对我们评价很高,说是“来自天堂的文学使者”。我们就是想维护作家的权利,以保证作家在网上创作好的作品。
  我们发现了一个领域,叫做网络出版,非常有前途。过去用纸张代替羊皮,将来也会用电子出版物取代纸质出版物,我个人为这个事业感到非常兴奋。当时就跟几个伙伴来做中文在线,同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三位股东巴金、余秋雨、余华,比如说各大媒体,比如说一些文学杂志《读书》、《收获》呀……正因为这样,中文在线做得非常快。到今年4月份,我们这边就决定,中文在线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发展,可以走向一个新的轨道,那么就建立一个子公司,由我来负责。
  做这个事情我一直觉得它非常有意义,我认为选对了行业,网络出版业是很有前途的。如果一个人矢志不渝地去做一个事情,我想这个事情的成功把握性会很高。
  我们公司非常有很潜力,为什么呢?第一,我们进这个行业非常早,这绝对是国内名列前茅的,我们在这个行业有竞争优势,或者说竞争壁垒,我自信我们在这个行业是前三名;第二,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team,这个team虽然很年轻,但非常有潜质,我想我们的team对这个全新领域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第三,它具备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要意识到公司将来会遇到很多风险,前面我们所碰到的风险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最大风险还在后面。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论坛,有人问我说:“你是不是觉得你们的公司做得很成功了?”我想很难有一个创业者说自己的公司很成功了,就是做到象联想那样的地步,也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跌下去了,我想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你看韩国,象大宇这样的公司不也是这样吗?落到了没人收购的境地。
  我说,你有没有比较具体的个人将来打算?你的理想是不是当一个非常出色的企业家?
  对我来说,不见得定位得非常狭窄就一定要做个企业家。我们创业非常典型的一个道路就是,你先开始创业,等创业比较成功的时候去做风险投资商,这就改了一个角色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去成就,就是说你可以是一个企业家,或者别的。假如我有天分那我也可以去当一个作家,但是看来这个天分是不如你了。
  前面的路谁也无法预料,创业也是如此。商场如同战场,瞬息万变,既冒险又刺激。我想,不管将来企业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每个真正的创业者都要为它付出很多,这就是创业。
  一个月后,我回清华博士生楼找一位博士朋友,在他宿舍上网,一直非常喜欢FanSo的他告诉我说:“FanSo好象又要不行了,页面已经好几天没更换了。”我受了惊吓似的问怎么啦,真的替FanSo担起心来,感觉是自己非常疼爱的某位亲戚的小孩又感冒发烧了似的。然而,我扪心自问:“我担这份心干嘛?FanSo发展得好不好关我什么事?”仔细一想,原来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FanSo,喜欢中文在线,所以默默为它们祈祷:一路走好!
  人物印象:
  当我急急忙忙冲进学研大厦的大门时,直朝左边的咖啡厅望去,因为我跟童之磊相约9点正在那里碰面,可现在是9点半了,显然我迟到了半个小时,所以心里慌慌的。我发现整个咖啡厅只有一个人影,心想:莫非他就是童之磊吧?以前我从未见过童之磊,只在报纸上看到过他的照片。走上前去仔细一瞧,果然是童之磊!我想他在这里已经等了很久了,于是连连向他道歉,并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昨晚我因为赶稿子凌晨三点才睡,一觉醒来就是9点正。可我真没想到他会在这里等,我想他会看我还没来就去公司的办公室去了。他很守时,且守信用。
  东方博远的首席执行官说得没错,童之磊果然长得又高又帅,我觉得他比报纸上的照片英俊多了。他一身西装革履的上班族高级白领穿着,还有一件黑色呢子大衣,一个公文包。他不时地笑,显得很友善,让你觉得是比较容易靠近的人。
  本来说好只谈半个小时,可说着说着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俩一直谈到11点半,足足谈了2个小时。他不像一些别的创业公司老总那样给我限定时间,我觉得是在跟一位朋友谈心似的,相当愉快。分手后,我们约好下次有时间再好好聊一聊,到时我们就是真正的朋友谈心了。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大概是因为都是属于有追求的人的缘故。
  看着童之磊匆匆的背影,我忽然觉得他无比的高大,我对他有太多太美好的期望,他曾说整个创业园走得最慢的就是电梯,他还说自己是把别人的两天当成一天来过的人,这正说明了他很勤奋,而勤奋是清华学生最大的特征。
做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
创业者档案:陈旭光,1975年生于辽宁鞍山,1994年至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1999年11月和5名清华同学联合创办北京迈思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8月获韩国SK株式会社投资700万人民币,成立北京迈思威企商软件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迈思威”是一个很怪的词,公司的英文名为Mindsware,为Mind+S+Ware。Mind:创造性的思维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是公司的主旋律。公司内部思维交流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公司的运作效率和整体形象。
  Ware:严谨工作精神,活跃的工作气氛,是实施创意和理想的最终途径。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每个人每一分钟的工作都转变为公司和个人积累,公司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S:Mind和Ware的完美结合即为Success,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必将在中国IT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迈思威定位于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平台提供商,致力于为中国的政府、企业、银行等各部门和行业提供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构建易用、安全、低成本、个性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拥有(自主开发或并购)多平台、多语言、完整的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产品,成为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平台提供商,并最终成为中国的软件巨人。
  公司现有员工34人,大部分是1999年的清华电子系本科毕业生,平均年龄只有25岁左右。公司在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B座第10层和第11层拥有各一套写字间。
  2000年11月10日下午2点半钟,我来到清华创业园,在学研大厦B1104室的迈思威公司见到了陈旭光,我俩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开始了一次正式的访谈。
  在拿到融资(韩国SK集团)之前,我们的销售额非常低,我们手里也没有钱,一直在研究、探索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在什么地方,哪种产品才适合中国的企业?我们大概经过半年多的研发,才做出一套完整的系统来,就是@-Business2000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尽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从两个多月来的市场推广来看,市场的反馈非常的好。也就是说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走对了,我们当时没有跟风去做.com公司,这一决策显然是对的。
  作为纯粹的技术团队,我们有薄弱的地方,一个在市场推广方面,我们引进了比较职业的经理人,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原来在康佳做过,现在到我们公司来做这一块;另外,在管理方面,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很厚很厚,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项目管理等等。
  实话实说,我不会过高地夸我们公司好在什么地方,这些就是我们公司薄弱的地方,我也努力作些改进。我对公司的整体评价就是,方向是对的。目前销售额到今年年底保守一点上百万是没问题的,暂且不提利润,而这只花三四个月时间,那么到明年我们争取上千万的台阶。从目前市场份额来看,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说,人力资源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你们公司是靠什么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进来?
  很简单。谈到这方面的感触非常深,很多公司都在提倡以人为本,但是我个人认为,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公司,尤其是小公司,真的不多。我一直贯彻以人为本,我们本身有人才在里边,就是创业团体,而产品经理、市场总监和财务总监都是在公司成立后招进来的。
  我们吸引人才的优势有两点,一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明确,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对要进公司来的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二是我们拿到了韩国SK的投资,公司有了资金。
  另外,我们在公司里面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我跟员工们的关系很随和,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一起吃饭喝酒,唱歌开玩笑都无所谓,但是工作是工作,你出错了我就要说你。还有,我们尽可能地给员工提高待遇和福利,我们员工的工资在中国这些软件公司里头不算低。公司给员工提供免费咖啡,上班的时候员工可以随便喝。我们还买一些常用药放在这,员工可以随便拿。
  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把公司做成一个家一样。很多时候你不用逼他加班,他就会主动去加班,而且他不会跟你提加班的报酬。他会不知不觉地爱上这个公司,会从内心深处感到公司的领导对他很关心。公司每一位员工的生日我们都知道,都会送一份礼物给他们。近来我跟我的律师正在做员工持股计划,我要让公司的每一位员工体会到你是公司的一分子,你给公司挣的每一分钱里面都有你的一份。这不是期权,而是实实在在的股份,每年公司分红你是能分得到的。
  我对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很在乎,当然他对公司得有价值,我不敢奢求每个员工对公司都是物超所值,你只要对公司有价值,我就认为你是好员工。说句实话,公司的前台小姐,只要她做得好我也会给她股份。你可能不信,但我会这样做。
  公司给员工提供咖啡,每个员工要发个小勺子,我亲自送勺子给每位员工,当他接过勺子问这勺子干嘛用的时候,我说你可以免费喝咖啡,咖啡就放在热水机旁。你知道员工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吗?很欣慰,觉得公司领导的关心很细微入致。
  员工毕竟是创造财富,我不希望员工有一个想法就是给我或者给我们几个人创造财富,而是要让他们感到每个人在给自己创造财富。我希望所有人都富起来,而不是希望我自己过一年就买车买房子。一次开董事会的时候,我给董事们开玩笑说:“你们知道我现在最希望做的是什么吗?我希望5年以后公司有自己的大厦,叫迈思威大厦,这是主楼,而且要盖一个附楼,让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
  家。”当然这是我个人想法。我做这个公司的一方面给自己创造财富给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就是给员工创造财富。
  迈思威主要合作伙伴韩国SK集团为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拥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与SK集团的合作,使迈思威有机会为国内外广大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更优秀的服务和更强大的产品、市场支持,也标志着公司在企业、产品和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SK投资700万人民币,占27.5%的股份,迈思威占72.5%的股份,其中陈旭光个人占20%的股份。
  1997年我在一家台湾人开的公司打工,那位台湾人平时在台湾跟大陆之间飞来飞去,我就跟他讲,你这样飞来飞去挺麻烦的,我帮你把这家公司管起来。一个月给我六千块钱。当时给他做项目,帮他管一些人,他说行、行、行。我一个人势单力薄,我把我的创业伙伴吴萌野(现任迈思威总经理)找来一起干,他是我的同学,住同一宿舍。
  我是1999年7月份在清华毕业的,毕业之前,那位台湾人来了一趟北京,我跟他说,你要把这家小公司注册成真正的公司。当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很模糊,连什么是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都不清楚,注册资金多少才合适……对我来说是零。我真正走上创业这条路是今年二三月份,属于晚成吧。
  我们公司领导层的这几个人都是学工科出身的,都是清华电子系的。我们知道我们薄弱在什么地方,无论是管理还是市场,我们很清楚。其实,人怕的不是你不会,而是你不知道你不会——这就恐怖了。不会我可以学,但你要是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强,那你这辈子可能很难有大出息。所以,我善于学习,研究很多做企业的东西。
  可以讲,我们最开始做这家公司没有很好的理念,后来做了一段时间才有自己的真正想法。我跟公司所有的人讲:我们做就不能白做,要做就做最大,即使公司失败了也要失败得轰轰烈烈——也要让别人知道迈思威是怎么从成功到失败的,而不是象中国的某些企业——不明不白地成功,不明不白地失败。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死了都没人知道。公司做得不好我也要让社会的人知道,而不是“迈思威”这个名字稀里糊涂地出现,又稀里糊涂地消失。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做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但能不能做到,现在还不好说。我不喜欢提出“做中国的微软”。微软是它的微软,我做我的迈思威。中国很多软件企业做不大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只做项目,不做产品。中国每年有几百家起来,几百家倒下,大家都长不大。我们公司现在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做产品上,我们将来还要推行在线销售模式,你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给你做,通过网上来拿到定单。
  中国有1500万的中小型企业,如果我们能拿到10%的份额,那就相当了不得。将来在企业应用软件取得辉煌战果后,我们会去做独立的软件开发商,类似于微软,真正去做一些应用型的开发软件,而不是在别人的平台上做应用软件。
我说,这是做企业的一种信念,在我看来是振奋人心的,也是崇高的。我问陈旭光,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哪方面的能力或素质?
  第一,你的责任心要很强,这些责任心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要对得起你的股东,对得起这个社会,对得起你的员工。这么多人跟你在一起做事情,不是闹着玩的,人家也把这个看成是一个事业。这人一旦发现责任在你身上,你就会活得很累,你也可以把这当成是一种
动力。
  第二,是心态,能忍,心很宽,要经得起诱惑。为什么要说经得起诱惑?那么多同学,出国的出国,去外企的去外企,一年挣十几万,而我在这边做什么呢?同学一聚会说我一月一万多,而去年这时候我一个月只有一两千块钱的工资;还有父母的压力,一年一分钱也没往家里寄。面对这些压力和随之而来的诱惑,你要能稳得住心态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点是很重要的。FanSo有几个创业伙伴在中途就走掉,我曾经接触过其中走掉的一个人,他跟我说:“我等着FanSo挣钱,我还不如自己出来挣。”从这就可以反映出他做企业的心态不正。
  第三,是要诚实。不管是对员工也好,对客户也好,你都要诚实。
  我很佩服盖茨,他能把微软从那么小的一家公司带到现在上千个亿美元的公司,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我说,虽然咱俩是初次接触,但你给了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你很自信,你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出你的自信,好象你现在就站在山头上。
  跟投资商SK在谈融资的时候,你始终要给人家很自信很向上的精神面貌。不仅对SK是这样,我跟客户谈也是这样,现在跟你谈也是这样,还有对员工也是这样。
  但是,我很清楚公司的难处在什么地方,我很清楚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可能这是我做公司领导者的一个原则吧,尽量把好的东西展现给外界,有缺点的地方不会去讲。给你的感觉很自信,我想这也很正常,因为做事情没有信心是不行的。
  在2月份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我挺过来了,公司账面上只剩下五百块钱,原来有30万注册资金,公司也只有十几个人。向亲戚朋友借钱,向创业园借钱,能想到可以借钱的地方都借了,负债好几十万,我现在回想起来很害怕。当时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本就没想这个事情,说我欠人家多少钱,将来法院要判的话,我作为法人要负责任怎么样。而我只想一个事情:如何拿到融资?如何把公司做起来?
  话说回来,我很幸运,我做成了,SK给我们投了700万,我们的公司一下壮大起来。我经历过没钱的日子,我会更加珍惜现在有钱的日子,忆苦思甜……有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有过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日子,交了房租,一千多块钱所剩无几。我现在一个月只拿六千块钱,每天坐335路公共汽车来上班。前两天公司招聘,有一个人过来说月薪要八千块钱,我说你别开玩笑了,我们不可能给你那么高,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还拿不到七千块钱。他后来说,那就算了,我不了解你们公司的情况。
  我没有像有些公司那样,人家给我投资500万,我把董事长的年薪定在15万、20万那么高。我的月薪定在六千块钱,SK看到这个工资很惊讶,他说你一个月六千块钱够花吗,我说够了,够了,我在北京会活得很舒服,我交了房租,一个月还能攒点钱,还能给家里寄点钱。待遇对我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我能否把公司做起来,公司的利益是最大的,你必须有这个境界。我现在还没有达到100%的这种境界,但我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做企业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以前有人问我创业好不好玩,说创业有多爽啊。你没做不知道,你要是自己也做了就会知道有多烦了。
  自信背后就是磨练,我觉得在这里创业一年多学到的东西要比我在清华读三年研究生多得多,甚至比我去学两年MBA也要多得多。我以前跟员工讲,凭我这样的能力,我到一家公司去,不用问他你要求什么样的人,你就说让我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我行政做过,技术做过,市场做过,人事也做过……我都做全了,是多面手。你把我放在哪个位置我都能干,而且能干好。
  迈思威从成立到现在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陈旭光就要领着它走向国际,向国际软件公司靠拢,他的非凡胆识和雄心壮志让我肃然起敬。
  我们公司目前研究人员有十几个人,但规范相当严,我们一直在积累东西。一家公司如果谈不上积累的话,那肯定做不大。树立目标很重要,你看教小孩也一样,嘿,你将来想做什么?我将来做工程师,我将来考清华考北大……我们也一样,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我们公司技术人员十几个人一年多没一个人走,这在软件行业很少见,他们的待遇也不是很高,平均四千到五千。
  像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员工来我们公司之前,在北京一家旅游网站做,月薪是八千,来我们这里面试时,我说我这边只能给你四千,他说好,四千也愿意来。最后,他解释说:“在那家网站也许我只能赚半年的八千,但是我相信在迈思威我能赚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四千。”就是说一个员工看重的是你公司更长远的东西,而不是眼前的东西。
  很多做项目或者做网站的公司,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往往都是出高工资拉拢一批人来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东西做出来。这项目一完,你愿意留就留,不愿意留就走人,我再有项目还可以靠高工资拉拢人。
  让我很欣慰的一点就是,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流失。谈不上让别人去学,没这么大魄力,但我们会把这种管理方法这种企业文化一直延续下去。
  陈旭光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跟员工们的关系,那就是“铁”。有一个员工惹上了官司,他也出面帮他打,让他安安心心地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大家在一起工作很开心,有前途而又开心,我想这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工作之一。
  人物印象:
  对陈旭光的采访进行了两次,中间隔了两三个月,这两三个月里头,迈思威走得很快,以致第二次见到陈旭光时,他是一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样子。
  陈旭光看起来挺像个老总的,其实他就是个老总,一个野心勃勃想做大企业家的小伙子。他的底气很足,不是一般的自信。
  本来是没有第二次采访的,跟他通电话时他邀请我到他的公司再看一看,因为公司变化挺大的。盛情难却,我也就去了,后来我想,其实他是想让我分享他暂时所获得的成功带来的快乐。
  他认为我写这本书很有意义,所以把别的事情推掉,特地给了我好几个小时做访谈。好几个小时——他给我的“待遇”挺高的,这也是对我把这本书写成的莫大鼓舞。
  他很热情,很随和,很有企业家风范但不摆架子,这是他跟员工相处得很好的原因。跟他谈话我一直很兴奋,我想是因为受了他激情的感染,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
在低调中成长
创业者档案:叶滨,1975年生于安徽合肥,1992年至199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1999年8月在清华创业园成立北京乐都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任CEO;1999年10月在香港注册成立V2 Technology Ltd,任CEO;2000年3月公司从清华创园迁至恒基中心。
  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而V2Tech.com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可以为互联网加入更多的“感情”,从而提升人们在网上的感受。想象一下:你在网上购物或者浏览信息的时候,网站会用声音来向你问候!这将为网上的体验带来一片崭新的天地。另外,想象一下将视频引入商业网站用来吸引用户会带来什么效果?
  V2Tech.com是一家拥有专业化管理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他们的方向是在互联网上提供多媒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他们的目标是“增进交流”。V2Tech.com一直致力于网络多媒体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今年初研制出的音频和视频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V2音频点播、V2广播、V2 EcomServ、V2InstaComm和V2有声广告。
  V2的前身是乐都,乐都的团队是在参加清华大学创业大赛期间组建的,两个做技术的来自电子系,还有一个MBA负责管理。乐都很低调,很谨慎,关于它的媒体报道在众多学生创业公司中可能算是最少的一类。乐都不太引入注意,但已经走得很快。从他们创业地方的迁移就可以看来,他们几个人最先在清华北门外租民房摆着一溜儿计算机,到清华创业园的普通写字楼,再到A级写字楼恒基中心。当我准备采访叶滨时,还以为他留守在清华创业园呢,没想到已经“光荣出园”。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1点钟,我从地铁口钻出来,找到了在北京站附近的恒基中心。不愧是A级写字楼,既气派又豪华。坐电梯上到九楼,我怀着一种惊讶的心情走进了叶滨的办公室。透过玻璃窗,能看到对面的北京国际饭店,还有下面车辆川流不息的长安街。我想在这工作肯定很舒服,因为窗外的风景独好。我打断了叶滨的工作,两人谈起了创业的话题。
  应该说公司发展得蛮迅速的,公司是从去年参加清华大学第二届创业大赛出来的,跟视美乐、FanSo同一批进清华创业园。去年8月份进创业园,11月份拿到第一批种子基金,然后真的才开始招人做我们的产品,做我们的软件。今年的3月份,创业园那边的房子不够大了,我们就搬到这边来,在恒基中心办公。到6月份和8月份,我们分别引进两批风险投资,一个是东南亚的投资公司,还有另一个,包括香港电信。数额还不算很大,合起来100万美金吧。到今天,产品开发成熟了,我们开始推广市场。
  我们的管理也慢慢走向正规化,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我们的五个产品可以销售了,在做市场的时候我们感到公司管理这个环节的薄弱,这跟我们几个创业伙伴是技术出身有关。我们准备聘请一个CEO,到时我就退下来做副总裁。对我来说,头衔不是很重要。财务总监和运营总监也是从外面请来的,我们新的CEO在时代华纳做过很长时间的亚洲区市场总监,有多年工作经验,而且是从国外过来的。
  我说,你们公司研发出来了成熟的产品马上就可以赚钱,那么你们公司能够发展起来的优势在哪里呢?
  我们公司的优势最早是在技术方面,我们公司刚开始能够起来,而且走到今天这一步,再上一个台阶,最大的优势确实在技术。创业初期,我们团队几个都是清华的学生,技术很强,而且我们看好这个方向,看得比较远。我们是做网络多媒体、多媒体的通信,就是说现在大家上网只是看到文字、图片的东西,我们是要给一些互联网加上声音加上图像,做这样的软件。
  在国内我还没听说过有谁在做这样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向。从市场的接受来说,大家也是非常认可的。现在你再去做什么ICP呀,人家已经不会去相信你了。在国内做电子商务,也都会需要一段时间有很多不同的东西要配合。我们所做的东西,是在网上增加网民的感受能力,增加网站的表现能力。
  我说,回想过去,你们几个人是怎么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参加清华创业大赛是不是你们创业的起点?
  我和怀千江(现任技术总监)原来是同学,是室友,一起创业,在清华是搞网络多媒体的,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的技术也比较强。我们经常要睡觉的时候,在宿舍一块讨论这种问题到凌晨两三点。刚开始我们讨论的主要局限于比较有新意的想法上面,真正去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公司真正帮助我们走出第一步的是清华创业大赛。我们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他叫倪小东,是清华的MBA,跟我们做技术的有一种互补。
  参加创业大赛以后,也是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吧。我们只参加了预赛,在服务类那一组拿了个小组第一名。当时,包括评委、业内的专家和风险投资人听完我做的报告以后说,你的计划非常好,非常有意思,你不要仅仅把它做为一个计划来做,应该把它完善一下,去做一个公司。听了这句话,对我们是一种鼓励。我们确实也有这个创业的冲动,我们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参加创业大赛拿大奖,而是真正觉得这东西有市场,有前途,而我们的技术能够实现它,所以我们要去做它。
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这些想法都成形了,这时候倪小东和怀千江正好是毕业,他俩是研究生两年毕业,而我是三年毕业。怀千江跟我同个班,他提前一年毕业。大家都可以出国,可以去外企工作,但他俩都放弃了,然后留下来一起做公司。而我也不去实验室工作了,就着手开始办这个公司。到8月份清华创业园成立,我们就搬进去。
我说,创业是你人生的一个选择,你本来也可以出国或者进外企,但你最终选择了这个,在你现在看来创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对自己这个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清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志向,那怎么样去走这条路呢?至少我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尤其读了研究生以后。读了研究生,自己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这么一个台阶,那么下面是怎么去发展了,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我本人对出国还不是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的喜欢,出国的确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我的很多同学都出国了,而且我知道他们在国外挺不错的,但我还不是很喜欢出国这条道路,首先是出国那个过程,我感觉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考试,申请,签证,然后坐飞机出去。如果不出国,看到那些师兄师姐一般都奔外企,比如IBM、摩托罗拉等一些大公司,但是我所了解到的,在外企工作待遇非常好,日子过得不错,可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我认识有几个非常出色的人,去外企以后做的工作非常平庸,我觉得挺可惜的。
  我说,这股创业浪潮使大学的精英分流一部分出来,这是好事。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放弃了出国和进外企,以大无畏的精神去创业,完全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
  你说这点我特别有共鸣,当时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特别多,关系特别好,你可以想象,忽然间,这么多特别优秀的同学要出国了,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据我了解到的,出了国的人在国外那种环境,最后大多也是选择进一家大公司去打工,而出来办公司的非常少。我觉得,选择自己出来创业的这种意识,中国学生是应该具备的,也是非常有必要拥有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你没法说人家好与不好,因为那是他的选择,我们要尊重,但对于社会的这个群体来说,如果大家都比较一致地去外企打工去出国的话,这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就很不利了。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如果仅仅听从别人的安排,去选择别人给他指好的道路,那就是被领导者,到最后好象全世界就只有几个大公司,所有的人都在这几个大公司工作似的。
  我们当初创业时,清华创业园都没听说过,我们只觉得那地方房租比较便宜。我们搬进去的时候,创业园还在粉刷呢,根本就没想到后来会这么有名。当时可不是现在普通被认同的情形,所有的人都觉得:你们这些学生想办公司,开玩笑呢?出去被别人骗了都不知道。尤其是像我们一直在学校呆着的,做出创业这个选择,人家都提醒我们要仔细考虑考虑。那现在就不一样了,至少名声也不一样了,这叫创业,而不是以前的叫不务正业。
  我说,我特别希望你们这批人当中能创造一批神话出来,让我们这一代缺乏很好信仰的年轻人受到一些感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神话,美国有个比尔·盖茨,我们中国青年为何受的是盖茨式的美国英雄而不是咱们中国自己的英雄创造的神话的激励?
  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了解很多师兄师姐的走向,其实我特别希望有一面旗帜告诉我,让我觉得这个人的经历特别好,以后我就朝这方面去努力。我特别想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但我就是没有看到那面随风飘扬的旗帜。
  当时在创业园的时候,每周有一个创业者沙龙,有一次在沙龙里,我就说我特别希望我们当中出现一面旗帜,这旗帜不仅是对我们兄弟公司的一种感召,对中国所有的学生也是一种感召,至少可以告诉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青年们:可以考虑去走创业这条路,这条路可能非常有前途,可能更好地发挥你的才能。
我说,创业要面临很多挑战,很多困难,可能会让你绞尽脑汁,完全是让你施展才能的大舞台,那么在这个大舞台里,你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困难?
  困难始终是存在的,你可以想象:一个公司从零开始,几个学生躺在床上想出来的很好的主意,到真正把这个主意做出来,有这么多人一起做事,有资金……肯定有很多坎,而度过每个坎都不是很容易。
  刚开始去找资金,申请种子基金100万人民币,但你要怎么让人家把100万人民币扔给你,这里面是花了很多功夫。在拿到这第一笔投资之前,我们的公司开始运作了,开始花钱了,而不知道人家会不会把钱投给你,也不知道谁会把钱投给你,这样的一个状态,经历了3个月,到1999年11月份才拿到了那笔投资,是香港的一个上市公司投的。我们的投资没有来自大陆的,都是海外的。
  对于每个人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要超越自己,比如我来说,我是做技术的,你让我去钻研技术,这条道路我已经很熟悉了。在清华读五年本科三年硕士过了八年都是做技术,让我往下走的话,这个方向我非常喜欢,我也知道该怎么往下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道路,但这样做你是按照一种模式去走,你的思维方式和你的性格可能就是按照这种技术人员方向去发展,完全局限于这一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要去做一些突破,跳出技术人员这个框架,去做做市场、管理方面的东西,我想这会对人的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高。可以说,战胜自己才是最困难的。
  一般说,“奋斗”这个词,大家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屋子挣扎,干这个干那个,最后成功或者失败,这么一个过程。但是,我认为最艰难的东西是你一个人在屋子里要克服思想上一个障碍,你实在不想去做,但有这个需要你必须去做,然后你要克服这种不情愿和能力的不足去把事情做起来——很个人的一种状态,这才是真正很了不起的奋斗过程。
  有一次,是在参加创业大赛之后,学校请网易的丁磊来参加一个座谈会,丁磊说到了一个关于技术人员害羞的问题。技术人员普通比较害羞,不愿与人打交道。丁磊就说你必须克服这一点,才能有所突破。他刚开始编程序,没想到广州电信会真的用他的东西,他就是跟人家打交道后人家就同意了。他说这个例子,我特别有共鸣。技术人员可能就喜欢面对计算机去编程序,可能我一个人干活最好了,但永远这样的话,你就突破不了自己,不能成就一件真正让你觉得特了不起的事情。
  中国学生在这一点普遍都需要提高,很多人都喜欢去做自己很擅长的事情,然后朝这个方向去走,最好有个人来告诉你一步步该怎么走,你听别人的话就好了。我觉得这种创业的精神这种活力,在中国学生身上还是缺少了一点。在前一阵子,大家对学生创业的宣传持比较低调的态度,认为太冲动了,不够理智,应该再等几年才去创业。对个人来说可能是这样,但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你最缺乏的是什么?你到清华去看看,很多很聪明的人,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智慧,不是积累的东西,而且把这种知识这种想法实践出来的勇气。如果在普遍缺少勇气的情况下,你去打击那些有勇气出来做事的人,我觉得这对社会发展是很不利的。至少你应该先鼓励人家,先让一批创业者涌现出来,带给广大学生一种新的希望,而不是还象过去那样上大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会想着去创造一个好事业。
  叶滨跟许多创业者一样,没有偶像,但对很多人都非常欣赏,比如常读王志东的故事,还有丁磊,包括由溯宁,其它的比如杨志远呀,盖茨呀,都是有所激励的。
  目前,叶滨正处在转换角色的过渡时期,新的CEO很快就要上任,叶滨从CEO退下来就任副总裁后,主要做的是技术这一块老本行,而这个技术又偏向于市场。
  他现在负责的是产品规划,做了一年的CEO,对市场了解得比较清楚,跟一年前的眼光很不一样了,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市场与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
  采访结束时,我又想起了V2前身“乐都”这个公司名称,说真的,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有美好的含义。乐都的口号就是“Voice Everywhere”(处处留音),这也是乐都人的希望他们的产品是有声音的,但愿一直处于低调的“乐都”也好“V2”也好在不久的将来能一鸣惊人。
  人物印象:
  叶滨的办公室不大,但很有创业的气息,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他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眉清目秀,戴着一副小眼镜,书生气很浓。他说话的声音如同他创业一样很“低调”,但他的话语却让我感到很有力量,我仿佛从他那里听到了代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声音。
  优秀的人是不喜欢被别人领导的,而是要称王,自己做领导者,尽可能地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叶滨属于这种人:我优秀故我要创业!
  叶滨和伙伴们创立的公司已经是真正的高科技公司,而不是过去像人们所说的“学生公司”,他也从“学生老板”转变成社会上普遍的那种老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双手敲着笔记本电脑,累了可以俯瞰下面的长安街,我想叶滨今天能够坐在这块让人艳羡的地方办公,肯定会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他最初可是和几位同学在清华大学北门外租民房接项目编软件的,后来成立公司要搬走时,租房给他们的农民说:“你们现在有出息了,换地了。”
  说实话,我也羡慕叶滨这个居高临下可以俯瞰长安街的位置,连我也有了想创业当大老板的冲动,但冲动与追求是两码事,就像你遇到一个美女,难免会产生冲动,但是否要追求就得三思而行。
  一个小时过去了,叶滨没有放声大笑过,我看不出他内心的狂喜。他那漠然的表情背后仿佛隐藏着很多秘密,真有点平静如同一湖秋水。我佩服他能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显得如此沉稳。
要做“鼠标”,不做“水泥”
创业者档案:张明,1975年生于北京,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7年创办志必得实验室,1998年研制成功激光三维扫描仪,1999年主持开发了大型商用VOD系统,1999年11月和北大96级计算机本科生戚文敏开发出E-POST,并成立了北京北大天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首席信息官(副总裁)。
  北大天正公司是由中关村著名创业家黄斌先生与有“北大爱迪生”之称的戚文敏和张
明共同创办的一家高新技术公司,现有员工60人,资产近4000万元。公司创办伊始,正值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各类.com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但是他们却没有盲目跟从别人去做网站,而是在把握新经济的精髓的基础上,将眼光投向了未来宽带领域最新的核心技术研发,这一宗旨使他们获得了今天的公司。公司采取股份制,北京大学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以公司冠名权(带“北大”两字)为无形资产入股该企业,因此,北大天正成为继北大方正之后的又一高科技领域的生力军。
  互联网的发展使带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21世纪的基础资源是带宽。宽带网已经成为今天全球信息产业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北大天正公司Mail2G的研究设计者正是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洞察到互联网发展的未来,把握住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在TCP/IP基础网络协议之上,对一些旧的应用协议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建立了一个完备、简单、易于理解的网络协议,从协议层解决了制约宽带高速、安全传输的关键问题。正是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使Mail2G在跨平台性、应用和功能的可扩展性、权限设置的丰富性、军事级安全等方面具备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再加上一定时段后将奉行的开发模式上的开放性,使得北大天正具有了极强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在POPost协议的基础上,北大天正开发了一系列的核心应用,Mail2G第二代邮件系统正是这样的产品。北大天正公司CEO黄斌先生表示,北大天正不仅是21世纪宽带领域标准的制订者,也是全球邮件系统的革命者;不仅是全球数字产品的营销者,也是中国宽带应用联盟的主导者。北大天正一开始的起点就是一个面向国际市场采用国际运营方式的国际化公司,它将与世界级的投资银行和产业巨头结成同盟,最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冲击全球市场。
  2000年11月15日上午11点钟,我来到位于北京大学一端新建成的北大太平洋科
  技发展中心,一层是卖电脑的,热闹非凡。我坐电梯上到第19层,北大天正公司占了一层。跟张明约好在这时候见面,但张明正和公司老总在谈话,我不敢打扰他,一个人坐在前台的沙发上。闲着无聊,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下楼去逛附近的风入松书店,准备等一下回来再找他。十二点多的时候,我给他打电话,他正好在办公室,我赶紧回来,而我也没空吃午饭了。
  走进张明的办公室,只见他正在吃饭,一份还算不错的盒饭。看到他吃饭我的肚子就更饿了。等他吃完饭后,我才采访他。
  我们的POPost系统已经开发完成,目前正在北大测试,大家的反应比较好,比预想的要好。POPost也就是以前所说的E-POST,E-POST是当时开发时随便取的名字,没有正式定名,现在定名为Mail2G。用我们开玩笑的话来说,现在的电子邮件发展到了1.9版本,我们就想做个2.0的。事实上,网络是要靠技术来推动的,前一段网站比较热,大家都在炒,那时候我
  也说.com不好,现在我要反过来说.com好。我们的大众总是在过分偏激评论某件新生事物,好也被夸大了,不好也被夸大了。现在电子邮件系统的局限性正随着互联网络硬件环境的逐步改善而体现得越来越突出,电子邮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正演化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人们希望有新一代的电子邮件系统出现,它能够具备大容量、高速度以及可扩展性。全球电子邮件市场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北大天正的Mail2G第二代邮件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我问张明对这个产品的前景怎么看呢,他笑了笑说:“我希望大家支持,只要有一些人能够起来支持它的话,这个产品肯定能成功,如果大家都抵制了就会出问题,但我想那么诱人的功能大家是不会抵制的。”我想,好东西总会有人要的,互联网的确需要新的邮件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通信必不可少的工具。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全球的电子邮件账号已达5.96亿个,专家预测2年后电子邮件的账号将达到10亿个。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网民们都把电子邮件列为他们最为常用的网络工具:在中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97%的网络用户把电子邮件选为最常用的网络工具;在美国,根据Forrester的统计,截至1999年底,活跃的电子邮件用户为7800万人,而活跃的浏览器用户为7300万人。
  电子邮件的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人们一个快速和低成本的远程信息传递渠道。在电子邮件出现以前,人们甚至没有办法想象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而互联网的发展和PC的普及则为电子邮件的扩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我们公司的员工有50个人左右,近来又招了几个。我们公司不像一般的学生公司弄了很多学生,说老实话,学生在工作上不如有工作经验的。北大和清华都有这种情况,有很多学生是非常有工作经验的,比如我们这里的戚文敏和胡斌。胡斌当时在大三就在我办的软件公司那里工作过,后来在中关村这里为大家开发了很多系统了,他来北大天正时上大四。戚文敏上大一时就在外面干活,飞宇网吧最初的一年都是戚文敏在经营。
  其实呢,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清华的学生现在创业非常非常非常的热,北大就不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北大从1989年之后创业非常热,1997年还没有“学生创业”这个概念的时候,当时我们班学生办的公司加起来有四五家,办公司在北大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所以北大的学生创业始终也不热,因为大家一直在干。在1999年北大创业大赛上,有一个学生介绍他办的公司,当时已经月盈利两百多万了,可想而知,人家已经干了很长时间,并且是默默地干。
  北大的学生比清华的学生相对比较务实一些,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这跟外界的印象是不同的。清华学生是严谨,北大学生是务实。你就想想,清华学生在兴起创业的时候,北大学生已经挣了很多钱,只是没有说。所以我觉得自己在办这个公司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大家都在办。
我说,据我所知,你们北大物理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奔美国去,那你为什么选择了创业而不去美国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现在出国门槛太高了,与其费那么大劲去出国,还不如在国内好好干点事。现在大家都挤出国这条路,把这个门槛抬高了,就不合算了,这是我的判断,早几年可能合算。
  还有文化的问题,一个一流的中国人才到美国后肯定就降为二流了,这并不是说美国人比你高一等。当你跟美国人谈生意的时候,他看到你是黄种人,立马想到这是外国人,他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了,对你的信任感会打一些折扣,做很多事肯定不是那么顺,这时候你想在美国达到一个成功的水平所花的努力肯定要比在中国高。
  我的大学同学,在上学期间基本上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出国这一块,准备托福和GRE考试上。最早这个考试考个差不多的分就行了,当时托福500多分就可以了,大家稍微准备准备就行了,现在都得620以上,GRE恨不得考满分,其实分数考高考低无非是你费多大劲的事,那我想有这么多的精力还不如干点正事。我经常感慨:人生苦短呀!你现在觉得自己年轻,其实年轻就这么几年。
  我说,你当时办公司是比较顺利,还是比较艰难?
  比较艰难,因为当时找不到感觉,方向也不对。当时想做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公司,看着别人做软件挣大把大把的钱,心想自己也能挣这个钱。那时候我和现在北大天正的总裁黄斌一起干,他既投资也帮着干。他本身也是属于创业类型的人,大四时在中关村干,毕业半年后自己开公司,好象前后总共开了11家公司,倒了10家吧。
  张明搞软件开发,不但不赚钱,反而欠了别人很多钱,怪不得他洗手不干了,重新寻找方向。在上大学期间就创业,是非常吃力的。在张明看来,学业包含了三种人的目的,一种人是想要一个文凭,一种人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一种人想做出些事情。在学生时代就成为老板的张明,在面对那些没有创业的同学时,并没有什么优越感。
  我问张明,作为创业的实践者,怎么看待大学校园里的创业现象?
  首先,人应该有梦想,创业应该是鼓励的,但是,听到“学生创业”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任。
  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人如果足够优秀,那他在大学时代确实就能够蹦出来,就明显地超出别人,但这样的人很少,我不是这种人。
  说老实话,我成功主要是我团队比较好,并不是我有多优秀。我们团队比较稳定,散伙就干不了了。打个比方说比尔·盖茨,他当时在哈佛上学时已经非常优秀了,环境也具备了,那他当然要去创业,为什么要继续读书呢?就这么简单。
  大学里确实存在比尔·盖茨式这样的人,主要因为我们目前国内的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造成了这些人很难脱颖而出,所以我们需要这方面的建设,但是不能以投机性的。说老实话,任何一个真正的成功者都不是靠投机取胜的。
  我很喜欢微软,也很喜欢比尔·盖茨,这和一般倡导自由软件的人不一样。前一段时间,比尔·盖茨说:“我到第三世界国家才知道信息化建设不是第三世界需要的东西。”他就说出这种话来,他的确在考虑人类的进展。比尔·盖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同时他又很狡猾,他会赚很多钱,而且把竞争对手搞得很惨。
  你有没有注意到?比尔·盖茨老说自己是个科学家,实际上他就是个商人,他只不过既是商人又有科学家的那种远见。我觉得微软是个非常好的公司,挺喜欢它的,打个比方说,微软的产品我经常买正版的。
  我说,现在人们老爱把“知识英雄”这个词挂在嘴边,你又是怎么看待这种大学生靠知识来创业的趋势呢?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不认为大学生代表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大学生不可能知识很丰富。打个比方说吧,可能大学生认为自己很有远见很有什么的,如果你和那些在IT行业做过一些年的头脑又比较有远见的三十来岁的人谈谈,你会马上感到自己差得太多了,只不过是头脑没有跟他们碰一碰而已,所以认为自己水平很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像我吧,我以前认为自己还行,马马虎虎,可跟他们一比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去创业,风险真的很大。但是,国外那些做成功的,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不怕风险,而是风险对他们本来就没什么,这点是很重要。
  你会发现,那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会去找成熟的资源,拉拢优秀的有经验的非学生加盟。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老在炫耀我们全是学生,我一听这话就头疼。你要是全是学生,我凭什么信你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高手。
在谈到将来的个人打算,张明说自己会在公司一直做下去。公司已经有了产品,接下来就是面向全球推广产品。
  对于互联网产业,革命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今天,全球有近3亿人在使用互联网,今年全球的网上交易金融将超过250亿美元,而且每个人都相信,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走到尽头,相反,互联网总是会朝前发展的。北大天正认为,互联网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
。新的需求和市场,呼唤新一代电子邮件产品的出现。
  我们有一原则,我们要做就做“鼠标”,不做“水泥”,绝不“鼠标”加“水泥”。“水泥”是“水泥”的事,“鼠标”是“鼠标”的事,“水泥”加“鼠标”就是一个走不动的鼠标和一块没有用的水泥。只有纯粹的“鼠标”才有用,我要做的就是一个好用的鼠标。
  你看我们公司的MAIL2G、WWW。EDVMIS。COM、VOD三个产品都纯粹是网络技术,纯粹在网络上体现,它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
  历史上刚有电话机产业的时候,也有人提电信商务的概念,说我掌握了电信技术,然后就弄来别的行业的很多商务,但事实上只有纯粹做电信的公司才健康地成长起来。比如说做手机就做手机(意指“鼠标”),干嘛要去做商务(意指“水泥”)呀?大家要的是一个很好的手机,而并不需要你的商务。往往“水泥”加“鼠标”是为了凑盈利的概念,比如一些有钱的网站去收购一些传统行业(马上能挣钱),然后炫耀自己盈利多少,这是我不喜欢的。
  张明本来希望Mail2G能够跳跃式发展的,但受到整个互联网低迷的影响,也就不可能象设想得走那么快。在张明看来,风险投资商都是外行,永远都那么傻。纳斯达克在跌,做互联网行业这一块想拿到融资已经不容易了。张明对无法实现跳跃式发展表示认了,是没办法的事。不过,他感到自豪的是,说总比一出来就不知道前途在哪的好。我相信,他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走下去的,即使走得很慢。
  人物印象:
  一说起Mail2G这个技术,张明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没了,我坐在他前面的沙发上都有点急了,因为我来采访他不是来听他讲解Mail2G的,而且他给我的时间又那么少(一个小时以内),讲这个Mail2G会占去很多采访时间的。我想,他对技术的研究太投入了,讲得眉飞色舞。
  张明穿着西服,个头很大,一看就是个有份量的人物。他的办公桌上很乱,有很多东西,他忙得没工夫收拾。当我按下采访机的停止键时,他还未等我说声“谢谢”就跑了,刚才前台小姐打电话进来说有位重要的客人在接待室等他,他把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他撇下我就走了,好象他是客人而我是这个办公室的主人似的。看着他办公桌上的空饭盒,我才想起自己还没吃午饭,我再看一下表,已经是下午一点半。
  这个办公室连着一个能看得见清华和北大两个校园的大阳台,19层够高的。采访前,张明特地开了门带我参观这个大阳台,我笑着说:“这可是个风水宝地!带大阳台的办公室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你在这么高的地方所以看得远啊。”不过,这可不是个清静的地方,即使是没有嘈杂声,我也有一种又忙又乱的感觉。
跟导师结合的创业模式
创业者档案:宫海,1976年生于辽宁沈阳,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本科,1998年9月开始念本校建筑工程系工程钢结构方向硕士研究生,于2001年3月毕业后直读博士。2001年2月创办成立上海美通钢结构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一共有135个高校参加,在众多神采飞扬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有一支来自同济大学的创业团队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由同
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生宫海、企业管理系硕士生叶国晖、技术经济系硕士生张峰及财务管理系硕士生组成的“同济美特”。他们的“多高层钢结构辅助设计系统(MTS)”软件项目创业计划获得了大赛金奖,这个软件是宫海在导师李国强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钢结构专家)的指导下,组织一批学生,作为主创人员开发出来的。随后,获得了一笔40万的投资,注册成立一家高科技公司。
  同济大学有个创业者协会,成立于2000年4月。跟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一样,同济大学也举办了校园创业大赛,在2000年的创业大赛中,奖励十分诱人。大赛设一等奖、二等奖和校方荣誉奖,获得一等奖者,可由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在上海)优先保荐申报“天使基金”作为创业资金,并进入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或其他孵化中心进行项目孵化;获得二等奖者,可进入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或其他可孵化中心进行项目孵化。校方推荐优秀队伍参加上海市及全国的创业设计大赛,“同济美特”正是在这次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挑战杯”的。有的学者预言:大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后,将面临生存危机、领导危机、竞争危机和企业文化危机等四大危机,在以后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了采访到“同济美特”创业团队的主要成员宫海,我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在同济校团委老师的帮忙下,见到了热情、爽朗的宫海。2000年11月29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俩在同济大学附近一条大街上的一家茶坊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交谈。
  在1999年7月份,上海一家公司给我们实验室投了10万块钱,启动了这个项目。当时我们利用导师很小的办公室,摆了四台电脑,买了一些设备,由我具体管理这个项目带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来开发,开始正规化地做这个项目。大概做了一年左右,这个别产品的雏形就出来了。
  我们在专业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对这个产品作了宣传,影响面很广,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产品。到现在产品基本上成形了,可能在一周以后作鉴定,然后组建公司。
  像我们这种在实验室做项目的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比较传统的学校模式,有了这个产品,可以以学校或导师的名义去卖,但这不利于长远发展,可能以后也就这样;另一种模式是把事情做大,不局限于这个产品,以它为基础拓展出去就是一个公司。
  我觉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很大的,是项目及公司的领航人。如果导师参与得太细的话,管得太多可能不是太好,导师处在一个把舵的位置更合适、更理想,而项目、公司由一批有朝气的一批年轻人具体去做。这样大家各尽其长、各尽其能、共同开创挑战性的事业。另外像我的导师有研究室,如果把公司跟研究室整合在一起,那会很有优势。研究室的学生做论文,公司的成果可以给工程师提供工具,如果他们做论文做出来的创新成果可以给用到产品上,这样是一个很好的科技学术成果转化的模式。
  我跟我们开发团体的成员交流过,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很难得的机会,我们可以去锻炼去发展。我觉得作为学生创业,刚开始对报酬要求是不高的,只要够花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把公司做大,有一种成就感;另外,要让他觉得在这个公司里能学到东西,慢慢地把自己融入到公司里来,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一年两年后就会开始赢利,我们会把一部分股权划给员工,这样可以扩充队伍。
  我说,虽然现在还谈不上真正的成功,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算是一个小的成功,那你认为能够获得现在的“成果”,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哪关键的几步?
  比较关键的有三步吧,第一步是项目的启动阶段,当时虽然还没做公司,但已经建立了一个做项目的体系,有了办公场所、专用机器和资金的保障,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去做。当时大家认为软件是一个利润比较高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大家认为这个项目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有点模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