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_2 佚名(现代)
  我觉得在高科技企业里,它的老总(CEO)应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但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光靠“知本家”是不够的。作为成功的企业来讲,CEO主要是感觉市场方向,还要有冲锋陷阵的猛将,在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财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这些需要专门人员来做,而这些人来自传统企业会更好,因为它需要多年的积累,以及沉积的东西,所以,在一个企业组合里,“知本家”应该是和职业经理人结合在一起的。
  我问汤涛有没有比较欣赏的知识英雄,他立马回答说有,而且点出人名来,就是比尔·盖茨!这位创造神话的英雄对中国青年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一次又一次地从创业者那里听到“盖茨”这两个字。
  比尔·盖茨这个人他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微软的一次次转型,我觉得每一次都摸准了什么市场来卖,而且摸准了怎么样去打败一个竞争对手。比尔·盖茨也是学工科出身的,包括王安电脑,这些公司的CEO都是学工科出身的。但是有些公司走到了了技术的怪圈里面去,王安也有很好的技术,但最后失败了,可微软就不一样,他的很多东西是按市场需求来做,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推出它的新的发展方向,原来做操作系统,后来做到了office这些东西,然后做NT……像比尔·盖茨每个月还要抽出一定时间去编程序,这也说明了他的知识还在不断地积累,说明了他在不断地思考一些东西,同时又把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外界有很多人在评价这些处在浪尖上的创业公司,慧点科技也不例外。那作为公司副总经理的汤涛,又是怎么样评价自己的公司的呢?我问起了这个问题。
  我们比创业之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应该说预想中的事情都做到了。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我对公司有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有时候面临一些问题,的确是千头万绪,必须是一点点来。
  最后我问到汤涛个人将来的打算,没想到他先考虑到的是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和公司员工的利益,他希望公司能上市,这样才能对得住大家。公司上市是他奋斗的一个目标,他认为把第一个目标实现了才能去想下一个目标。将来某一天公司上市后,他希望机会合适的时候去学习一些专业化、系统化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三十五、六岁之前都可以去学习,自己现在还年轻,还有10年的时间。
  人物印象:
  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采访汤涛的,因为他是我这次作系列访谈中第一个要采访的创业者。我跟汤涛不认识,是我那位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朋友(也是清华毕业)把他介绍给我的,当时那位朋友给汤涛打电话联系采访时,我嘱托他多说一些“好话”,没想到那位当官的朋友大声说:“你放心,这点面子他总能给我吧!”唉,想想也真是,我多虑了。我暗地里想:中央办公厅的朋友介绍的,哪敢不接待呀?
  汤涛在公司等我,专门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作访谈,尽可能不受干扰。他看起来很深沉,十分稳重。他说话连贯性很强,该说的说,没有多余的。我俩的访谈只被打断过一次,那是总经理姜晓丹来找他签字。
  很少听到他笑,也很难看出他脸上表情的变化。我曾经听过一位外校的女生说:“每一个清华学生都是那么的深不可测。”汤涛大概正是属于那位女生说的“清华学生”吧。是的,清华学生的底蕴是很深厚的,前程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我们完全能够相信:由那么多清华学生的智慧汇聚成的慧点科技,它的前程也是不可估量的。
西部人的悲壮
创业者档案:韩磊,1978年生于西安,1997年9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为四年级学生。1999年9月与两位同学成立叮当工作室,后加入三位同学于2000年4月一起成立“好不好”网站,被誉为“交大第一家网站”,由于6位创始人要完成本科学业,该网站于2000年9月关闭。
  韩磊和他伙伴们的创业事迹引起我浓厚兴趣的地方在于:在交大容纳四千多人的学生活动中心,他们网站运作的演示让原中国微软总裁吴士宏激动得像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似的;很多人要给这家网站投资,他们却不敢接,而为了还清从银行贷款的两万块钱,他们6个人在今年暑假一起去北京打工,其中一个人腿摔断了也跟着去……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由此产生了一连串的问号。
  在一位交大朋友的帮忙下,我终于见到了韩磊。2000年11月9日上午10点多钟,我的朋友把韩磊带到我的客房来,我住在交大招待所。我和韩磊靠在茶几两边的扶手沙发椅上,非常愉快地开始了一次长时间的访谈。我开门见山地问他当时是怎么想到创业的,他这样说:
  这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的,我是能动学院的学生,我的专业跟电脑、1T好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自己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电脑,后来接触网络可能是算中国第一批吧,1994年的年底就开始上网了,那回的网络没有现在这样花里胡哨。上大学时,学校的网络气氛也不是很浓,校园网建设也不是很完善,直到大三开始逐渐有这个气氛了。
  我接触网络早,所以这些东西也很好上手,各种软件使用我也没什么问题。当时有两个能动学院的同年级同学(付林和韩峰)对创业也比较感兴趣,我们凑在一起就说,咱们能不能做一些东西呀?说实在,我们的学习成绩都不怎么样,但想去表现一下自己,让自己的才智发挥出来。
  刚好那回有一个比赛,《电脑爱好者》杂志社和交大学生会办了一个叫“电脑爱好者杯”网页设计大赛。它说是什么杯,实际上没有杯。我们决定去参加那个东西,但时间非常仓促,我们看到宣传海报时离交稿日期只有两天时间。由于宿舍的供电受限制,我们就把两台电脑搬到“沈杨书社”学生团体的办公室去,那里二十四小时供电,我们干了整整两天,没睡觉,做出了一个当时相当满意的东西,现在看来也相当满意。我们就想,肯定能拿第一,谁能做得这么好?可能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不是为了得第一而期待着什么,我们真的是很满意,3个人在一起合作一把做出了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东西。后来,哪天不经意当中,韩峰告诉我:“唉呀,广播上说咱们得第一啦。”交大校广播在念比赛的结果。当时我一听跳起来了,真的是证明自己能够去实现一些东西。从这开始,叮当工作室也就成立了。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
  当时交稿的时候要写是谁做的,我们不是写个人,写的是叮当工作室。学校里好象还没有什么工作室,我们就想取一个比较特殊一点的,感觉比较亲切的,想了很多也没确定下来,当时在“沈杨书社”发现有一个铃当,然后摇一摇,当当当响。嘿,这个东西不错,也可以画出一个很形象的东西出来,就设计了一下。嘿,不错!用麦克风把铃当声音录进去,然后你把鼠标放到铃当的图标上,晃一晃,然后发出声音来。当时就说,好,这个名字好,就叫叮当工作室。这个名字听起来有儿童的那种味道,但听起来很亲切。
  后来,交大有一家软件公司找到我们,可能也是通过这个比赛看到了我们的作品,要我们去参与他们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军工厂的内部管理系统,需要我们做一些卷面的东西,我觉得锻炼自己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到软件公司以后,他们给我们安排的任务也就是做一些动画。这个不是我们将来发展的方向,但在那里可以学习怎么开发软件,了解开发软件真正规范的过程。我们做的东西让他们很满意,干了一段时间,快要期末考试就退出来了,不再兼职。
  去年年底的时候,ChinaRen.com公司来交大做一个演讲,目的就是宣传他们的网站,当时“网络”和“泡沫”两个词还没联系起来,大家一古脑儿地往网站上面投钱,ChinaRen就感觉这是信息校园的时代,它们就是这样的一个受益者,目标是要上市要怎么样,到交大来宣传它们美好的蓝图。当时真的很受刺激,它问底下大家一个问题:“有想法要创业的人有多少?”当时我立即把手举起来,很激动地……
  说到这里,韩磊倏地举起手,异常激动。我冷静地问他还有谁举手,他大声地回答:“很多人举呀!”同时笑了。我觉得,唉呀,属于我们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应该去做一些东西了!
  听完演讲后,我对工作室的一位同学说:“我决定要做网站!”这是去年的想法。做网站?对于技术我们可能还不是很成熟,我们三个力量可能也不够,然后就想,咱们必须有一个小组,有一个team。组成这个team的,必须有管理者,有技术开发的,有做内容的……但这些人要去物色的话,在交大并不是马上能找到。
  找人先不管了,我们自己先学东西,每人给自己定一个方向:我做编程,傅林做图像处理,另一个人是做动画。然后人呢?慢慢去物色。
  考完试后是寒假,我把电脑搬回家里去,那个寒假三十多天嘛,我每天都是早上8点起床干一直干到晚上2点钟,学ASP等相关知识。那个寒假,我觉得我的1T知识长进了很多,开学回校后,我就告诉我们宿舍的人:“我要做一个ChinaRen!”他们都在笑我,怎么可能呢?ChinaRen网站确实做得挺大的,我说我做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它们的功能。当时宿舍还没有联网,我自己拉了网线,别的宿舍电脑都可以看到我做出来的BBS和聊天室,他们就惊讶:噢,确实……挺好的!
  我们能动学院没有这种1T气氛,这种很新鲜的东西让他们感到很突然,我们所做的确实感动了一些人。他们一开始可能觉得我们是异想天开,但最后可能会感动,然后就又有两个人加入了,一个是我们宿舍的,文笔相当好,可以做内容这一块,另一个是对面宿舍的,学什么会什么的那种人。
  这时候我们有5个人了,还有一个人加进来是我在教室偶然碰到的,当时我看到他在看一本数据库的书,我就想:这个人肯定挺厉害,在能动学院看数据库的书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我就问问他:这方面是不是很精通呀?他说还不行,还不行……紧接着我问他有没有做过网站的经验,他说还没有,搞开发软件还可以。后来我听其他同学说这个人很厉害,以前开发过很多软件,我就想:这个人一定要把他拉过来。然后就找他过来聊呀聊,叫他跟我们一起干一些活,我问他有没有兴趣一起做个网站,他说:“唉呀,当然有了!我一直梦想着去做这样的一个事情……”于是,在上学期初我们6个人决定做这样的一个网站。
方向很明确,面向校园生活。我们是学生嘛,所以所想的东西很容易贴近学生。几个人坐在一块开始想,从栏目的构成到最后技术的实现,大家畅所欲言。那天晚上,我准备了一个本子,谁说一句我都记下来,最后翻那个本子的时候发现,唉呀,真的是每一句话都是很好的灵感。我们感觉象打乱枪一样,但是这种“乱枪”对于网站正是需要的,因为随时有新东西出来,有新技术加入,我们必须利用这些新的东西去完善以前别人可能没有做过的东西。
韩磊滔滔不绝地说着往日的创业,忽然忘了说到哪里了。我示意他先喝点水,我想他又沉浸在往日创业的亢奋之中。
  当时交大没有一家学生网站,我们在交大做网站可以说是开天辟地。我们很冲动,要把网站做大。我们想做校园的电子商务,在学校做配送很容易,不象社会上去配送需要庞大的物流体系来支撑。在学校找几个学生,就可以把网上订购的东西送到学生顾客手中。我们想做这个,但支付手段很麻烦。能不能在网上支付款项过后我们才把东西送过去呢?当时电子货币只有在北京和上海的建行开通,西安还没有开通。我们到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去了解,从一楼走到五楼没有人知道“网上支付卡”这个东西;我们到建行去,建行也没有人知道……很失望。听说招商银行有,它是家小银行,网点比较少,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总行在哪里,进去以后一问,管这事的人还不在,我们就彻底放弃了,所以商务这一块就没有做起来。
  我们不做商务网,只是最后提出来一个“网上电脑城”的概念,我们在网上挑一些硬件,随时把报价打出来,跟商家有一个联系,给网上购买电脑的人提供方便,并且优惠多少钱。
  没有商务,好像就根本没有任何一个盈利点,只有花钱,当时所有的网站都没有盈利,我想我们这一家也不例外。
  然后去找投资,找不到呀!我问过很多的人,有没有谁想投资网站的?我们没有去开发区,因为那边投钱都是投得很少的,顶多给你投几十万。几十万的话,对于做一个大网站根本就不可能。象ChinaRen在交大做宣传时说,他们曾经做广告一天花掉几千万!他们很自豪地说,他们把这个当作很自豪的事情说出来。
  后来投资的事情也算了,我们想着自己先把网站做出来,做出来以后也许哪个人看到,说这个好,然后再给你投资。我们一门心思地做,都是关于校园生活的,什么网上学习呀,网上答疑室呀,还有电子地图,热点调查……当然有电子信箱、免费email……讨论区,网上听音乐,时事广播……想了很多很多学生喜欢的方式……都实现了,但是……
  韩磊突然皱起眉头断了话,我接住他的话茬说:“但是就没挣到钱。”韩磊又笑了:“这些没有一个是可以挣钱的。”我想,网络也太让人着迷了,有多少年轻人为之疯狂。有人说从事1T行业,玩的就是心跳。看来一点没错,不知道回报会有多少。
  这时候我们准备参加“信息化西安交大”的比赛,这个级别还是比较高的,是由校长牵头来组织的一个比赛。平时学校里的比赛都是由学生会或某些团体组织的,很少有这种学校来组织的比赛。
  我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拿第一,不拿第一我们说就是失败。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好激动呀,你想全场的掌声,一阵又一阵。我们就把我们的作品一个又一个展现出来……那个活动中心有四千人,坐得满满的。
  在最后演示的前一天我们已经知道结果,我们不是第一,但是说我们要在这个会场上唱主角,来宣传我们的网站,去创造这样的第一,让大家觉得我们就是第一。比赛拿第一的是电信学院的,什么都不是的作品,只是一个构思,得第一的原因是因为做这个东西的学生的导师是评委会的主要评委,我们能动学院的学生很气愤,想集体退场来抗议这种不公平。
  颁奖嘉宾刚好是吴士宏,过去是中国微软的总裁,现在在TCL信息产业部,她想来学校看看有没有网络的新东西,刚好看到我们的作品演示了。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吴士宏,她比我们还激动,就是像小姑娘那种的激动,可她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然后她把我们叫去谈了好长时间,问我们想做什么,马上对我们有投资意向了。
  当场还有好几家公司要给我们投资,有一家公司当场要给我们50万,但我们没要。
  在做这个参赛作品过程是很辛苦的,几乎每天吃的都是葱油大饼,喝着开水;方便面干着吃,几个人吃了六七箱,就是那样熬过来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生活好像不重要了,生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东西。那个课也没上,很多事都耽误了,但这个事情应该是说做成功了,不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面且得到企业家的认可。
  这是今天的5月份,我们站在一个路口,考虑下面的路该怎么走,别人要给我们投资,我们一旦要过来又要怎么去做。我们团体的人在商业运作上没有任何一点经验,同时也很难去找到这样的人,那我们该怎么走?我们才三年级,还有一年多才毕业;要做这个事情,肯定会影响学习……我们考虑了一周的时间,大家坐在一起,天天讨论这个事情。
  吴士宏那边的投资方要我们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我们就写了一份,还挺厚,但是我没有发出去。
  韩磊沉默下来,我惊讶地问:“为什么没有发出去?”韩磊声音低沉地回答:“我们觉得应该先把本科学业完成。”我又是一阵惊讶:“你是这样考虑的呀?”韩磊解释说:
  我们觉得我们现在不成熟,人的因素也在里头,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去做商业运作,我们都是搞技术的,当时想以后还会有机会,现在想那样的放弃也不是一件后悔的事情。学校里有那种拿了投资不知该去怎么做了,最后网站运行不下去就倒闭了。我们真的没有经验,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想法,计划书写出来的不是我们能够做的东西。有了钱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花,很可笑,是吧?
  我确实是笑了,我说:“如果我是你,我就要那笔钱。”我忽然觉得韩磊他们太纯朴了,我想起了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里面有一段这样的镜头:一位非常富有的母亲拿一大笔钱给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可儿子不要这笔“闲钱”,于是把钱还给母亲,母亲却说:“你现在走进社会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学会怎么花钱。”我问韩磊,当时为何不去找能够懂得如何花钱的同学加入到你们团体中来呢?
  因为我们几个人经过一段时间合作后已经密不可分,中间再去找一个人的话,我们对他建立一个信任态度不知要花多长时间,当时在我们周围也没有认识这样的人。这也反映出了技术小组跟商业小组的区别,我们的team不是一个商业模式的team,我想这也是一个发展不下去的很大原因。
韩磊他们几个人做网站的时候向银行贷款两万块钱,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还清这笔贷款的。当韩磊告诉我在今年暑假他们一起去北京打工还贷款时,我立马想到一个词,那就是“悲壮”。
  当时联系了一家叫天地人家的北京网络公司,是吴士宏旗下的一个注册网站。我们去做一个栏目,他们很满意,但最后只完成了80%,暑假结束了,我们要回来上学,然后那边公司就说:“你们上什么学呀?直接留下来吧。”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决定去北京打工之前,有一个人腿摔断了,我们问他去不去,他说一定要去!去北京时火车买不到坐票,我们6个人都站在过道上,我们5个人轮流背着那个腿摔断的人,背到北京去……为了还清银行的两万块钱,我们一群人打工,很少有我们这样的吧,我们在北京住的是地下室,不过还挺凉快的。
  要走的时候,公司请我们吃顿饭,把人事部经理也叫上了,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叫人事部经理呢?吃饭时那位人事部经理说:“你们将来毕业要来我们公司工作的话,直接跟我打个电话,我可以给你们安排好一切,把户口都落在北京。”但是,我们都没有答应。
  现在我们大四了,可我们6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做找工作用的个人简历,我们下学期准备还要在一起做一些东西,之后再决定我们6个人的去向。
  我说,吴士宏要给你们投一笔钱你们偏不要,却去她旗下的网站打工,这有点象西部人的风格似的。韩磊爽朗地笑了,然后说:“我觉得机会永远是有的,只要我们几个人继续去努力,去做让自己满意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会豪不犹豫地接受一大笔投资的。”我问他现在有什么想法,他若有所思地说:
  我们当中有几个人在准备考研究生,这是大家考虑个人的发展,我自己不去考。前面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过一段时间还是会聚到一起,依照心中的理想去做一些东西。
  现在媒体报道什么休学创业,韩磊一群人这么看重学业,最大的原因是这是本科学业,而不是研究生或博士生学位,这三个阶段的休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想,只要了解了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的学业背景,对于那些研究生或博士生休学来创业的是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媒体也用不着大肆渲染。
  在那次激动人心的作品演示会上,吴士宏比韩磊他们还激动,好象看到了自己所企盼的东西。吴士宏对韩磊他们说:“属于你们的时代到来了!”韩磊认为这个网络时代对他的影响比某个伟大人物对他的影响更大,自己对网络有自己的理解,然后按照这种理解去做事情。在作品演示会上,韩磊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网络不是技术,是生活。”吴士宏给他们加了一句:“网络不仅仅是技术,是更美好的生活。”
  人物印象:
  我从韩磊的身上看到了西部人的纯朴和憨厚,他那爽朗而健康的笑声,让我觉得他的心灵是那么的美。如果把一个人的心灵比喻作一口井的话,那他心里盛着的井水是清澈而甘甜的。
  他穿着羽绒服和牛仔裤,身材高大,地地道道的西安人,给我的感觉是一条汉子。虽然放弃了一次很好的创业机会,但他的脸上毫无悔恨的神色,相反地,他是那样的坦然。
  网站关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和5位同学的失败。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用“成功”和“失败”这么简单而生硬的词来概括一件事情的结果。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我想他们一群人是高尚的。用“高尚”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创业也许更恰切一些,因为我们看到大多不负责任的烧钱的创业者,把投资方的钱烧光了,自己也风光了一把,然后网站也烟消云散了,落得个难堪的地步。“悲壮”与“难堪”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从韩磊他们的“悲壮”中读出了“高尚”这个词,我也就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不敢去接50万甚至是几百万的钞票。别人说他们傻,但我说他们好可爱,怪不得大名鼎鼎的吴士宏这么“喜欢”他们这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呢!
  他们很单纯,他们说创业不是为了钱,只是希望做出来的东西让自己满意,让大家满意。他们6个人最美好的梦想是:开着一辆三菱吉普在大西北的荒野上狂奔……
校园电子商务的先驱
创业者档案:唐阳,1977年生于天津,199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6年休学一学期,1998年攻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双学位专业,于2000年12月毕业。1999年10月创办校园电子商务“流星小站”网站,2000年6月与三位合伙人注册成立北京商易立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公司致力于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瓶颈问题,研制开发了电子商务储物箱——ADM(Automatic Delivering Machine)系统,该产品为消费类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自动化的配送手段。
  按唐阳的话来说,他的创业是从一次次的莫名其妙开始的。最让他开心的是,有一次他在ChinaRen上面看到一个“个人主页”,那个人说,他到清华来参观旅游,去了大礼堂,去了荷塘,去了水木清华,还去了流星小站……唐阳啊的一声大笑:“唉呦,我们这还成了清华的一个景点!”流星小站是网站的名称,它在清华园的主干道快进入学生宿舍区的一个大十字路口旁边有一个小店,原来想作为网站购物的配送中心,现在成了卖小礼品的店铺,有人善意地嘲笑唐阳是一个杂伙店的老板。
  在Internet刚刚进入清华学生宿舍的时候,唐阳做起了在网上向清华学生租赁盗版VCD的生意。刚开始网站没有芳名,唐阳就向清华人文学院一位老师请教,那位老师说:“你这租赁盗版VCD长不了,学校要整盗版的话你就得关门,就叫流星小站吧。”听起来似是开玩笑,但现在“流星小站”并没有象流星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我光顾过这家漂亮的礼品店,店面挂着写有“流星小站”四个字的牌子,这家店铺看似普通,但它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富有戏剧色彩的故事。这家店的主人唐阳已不再仅仅做这个了,他还做起了高科技公司。
  2000年11月5日早上10点钟,我按约好的地点在清华南门对面的蓝润大厦跟唐阳见面,他先带我去看看“商易立方”公司的主打产品“电子商务储物箱”,一个如同银行自动取款机那样的大家伙,唐阳说光做这个样机就花了二十多万元人民币,而公司成立注册资金只有40万元,现在他忙着跑融资。我俩在一家别人公司的会议室坐下来,我先问唐阳是怎么做“流星小站”的。
  那是去年暑假,我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当时在学校里太无聊了,每天晚上实在是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然后就去租片看。我们楼下有几个同学开了个租片的服务,这个服务很纯朴,那些片放在两个箱里,你要租就去挑。我总觉得这应该给顾客提供完善的服务,可我进去之后感觉受了一种虐待,人家不理我,片的目录也随便扔在那里,他就说你到箱子里去挑吧,然后那几个人在打游戏。
  当时Internet刚进我们26号楼,我身上刚好有一笔钱,是在四通公司做兼职挣的,不多,只有几千块钱。我买了一台服务器,很便宜的,极便宜,超出你想象,两千块钱不到,人家淘汰下来的,方正多媒体的存货。然后,我跟出租片子的同学说,用延期付款的方式把他们的片子全部买下来,一共有几千块钱,几个月后付清。我想尝试一下网上买卖货物,我没有看到谁搞过,那时候暑假好像刚有8848,刚有易趣,都是刚出来,大家都莫名其妙。
  大概是清华这种环境比较适宜吧,这帮人在网上都泡久了,但没有人提供服务,都是娱乐呀,交流呀……暑假之前那一学期我在清华经管学院学了一门课叫《管理信息系统》,那课特别好,用的教材是美国的,教这门课的是一位经管学院的名老师,讲得特别好,非常引人入胜吧。里面讲的是“.com公司”怎么做,怎么应用Internet来服务企业……上完这课以后比较冲动吧。当时我就想,要不在学校里搞一搞。我莫名其妙地发现在主机上装了个Linux之后就可以发布网页了,别人就可以在网上看你的东西了,觉得太快了,当时我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我说,那行,咱们就开始吧。
  当时在电子系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和闲散机会人员,我就找了几个人,说咱们成立一个电子系的俱乐部吧。他们都说行呀,于是就成立了一个26号楼Linux俱乐部。我们这个组织十几个人,每人掏几百块钱,换了个很不错的服务器之后把VCD租赁系统弄到这上面去,效果更好了。而且有了这个俱乐部作后盾,技术支持这一块非常不错,它能找到合适的人来做。
  把人家的租片生意收购了,片子将近一千部,租一张片是一块钱到两块钱,收入还不错,最后付收购的钱就没掏自己的钱。租的人挺多的,那就把门市取消了,我们不接待上门来租片,要租就到网上去订,以致有的人来了又租不到片子就破口大骂,说我不上网!
  唐阳乐呵呵地笑了,自我解嘲说:“一开始比较幼稚了。”我想,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天真和可笑,怪不得唐阳老把“莫名其妙”挂在嘴边。
  当时在清华BBS上做了些宣传,反应还不错,大家突然觉得:哇拷,还能怎么搞?!接下来就很烦了,已经到了11月份,租的人很多,经常要更换新片,每天晚上要跑到十一点半到十二点,这些片该送的送该收回来的收回来,其实为挣点钱这事挺莫名其妙的。我们这种近乎变态的执着要把这种服务做得更好,而且近乎变态要把这种电子商务做好,后来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对我们打这个品牌是有用的。
  后来把新的产品线扩大了,有玩具呀,生活用品呀……很快就加上了,但细想一来还是挺莫名其妙的。刚开始是VCD租赁系统,后来正经八百地变成了一个服务项目比较全的电子商务网站,虽然很幼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后来中央电视台来人采访了,影响挺大的。我们最火爆的时候是去年12月份,我想这也是清华的同学比较给面子吧。
  中央台记者采访之前就有清华的报刊来采访过,当时很惊险,因为我们当时纯属是一个地下的黑市,完全就是自发产生的有经济规模的一个单位吧,位置竟然在我宿舍,这明显违反了清华的规章制度。后来中央台记者跑过来了,让我比较吃惊。一开始我不知道“新闻调查”这个节目(中央台)是如此历害,当时从出租车下来像小女孩似的记者,我说,这怎么回事?挺好玩的,她(记者)比较活泼开朗,比较聪明,最后才知道她是中央台大牌的栏目主持人。
  一共来了三次,最后一次拍的比较全,在一个周六晚上9点中央一台就播了。那一期节目叫“互联网与我”,播完以后,电视观众都非常重视我们的发展。我问唐阳,刚开始做这个网站是抱着什么心态呢?有没有想只是玩一玩?
  有!有玩票的心态。可以说是从兴趣和莫名其妙开始的。到了1999年12月,就有很多资金问题的制约,因为当时要展开新服务的话,不投钱进去是展不开的。当时我哥在美国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工作,他一开始觉得:妈的这弟弟搞了这个!访问我的网站后觉得:还行,是个东西。他有一些钱,给我们投了一两万(人民币),很少,刚够我们折腾折腾,这笔钱一直花到今年3月份。
  到3月份就比较有意思了,我觉得几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这个东西要发展需要商业操作,比如资金的引入;另外,要从我的宿舍搬出去,我觉得人都得讲道德吧,不能没事就骚扰同宿舍的同学,于是我们几个人就商量着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又是一个莫名其妙!当时我骑着自行车在清华走,我看到清华十食堂那边有一溜小店,大概是1999年末盖的。刚开始没怎么想,后来一琢磨:我们在这做一个门脸好不好?
  刚开始跟了3号店谈,觉得不好;接着跟1号店谈,人家就租给我了。当时我没有钱去付这个房租,一年要三万块钱一次性付。怎么办呢?没有钱。当时就在“水木清华BBS”上贴个条,发行一种我们又是违法的东西,叫小门脸债券。很多人问我:你这东西能干吗?我说我没办法,我现在需要钱。我们的债券一共三万块,目的很纯朴,就是要把这门脸租下来。其实同学当中闲钱比较多,存在银行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只是为了放心而已。当时我通过这种发行债券的方法聚积了将近三万块钱。
  我无比惊讶地问:“清华学生真的买你的债券呀?”唐阳点了点头,表情十分平静。
  于是把这个店拿下来了,而且现在我们也把钱还上了。当时把小门脸拿下来之后挺高兴的,毕竟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据点了,我们把它叫做配送中心。发展到现在,流星小站的收入有一半以上来自小店的门市销售(意思是网下收入)。当时我们头脑里有一个很顽固的概念,可能是思维定势吧,我们是搞电子商务的就觉得一切都得在网上搞。其实后来一想,不管是电子商务还是一切都得在网上搞。其实后来一想,不管是电子商务还是什么都是做生意的,只不过想通过Internet赚钱赚得更多,服务得更好而已。“配送”是电子商务里的一个概念,更准切地讲,在电子商务里是存货和分散的概念,而我们那么好的一个地方(配送中心)最后成了一个店铺,这是一开始都没想到的。
接下来唐阳谈到了跟一家公司的合作,这家公司就是我和唐阳在访谈的地方。这家公司原先计划给“流星小站”注入50万元,占51%的股份,让“流星小站”作为该公司的一个支系,最后资金到位只有10万元,而且还是分四次给的。因为2000年4月份纳斯达克股市暴跌,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后续资金没有到位,自己过不了日子,也就无法给“流星小站”融资了。这家公司变得很萧条,唐阳说以后一定想办法把这10万元还给这家困难重重、甚至面临倒闭的公司。
  实际上这十万块钱相当于我借他们公司的,只是他们现在没有着急向我要,而且这已经成了我一个应该检讨的地方,无论它这50万是到还是不到,这10万到了我应该给他一个说法,到底是占我们10%还是15%,当时我以为他们后面的钱会到呢,跟他们签的是借款的条。我真的不太懂这个行业要怎么搞,我们比较傻。
  但是怎么说呢?这十万块钱确实帮了我很多忙,我们鼎盛时期也是在那一阵,有超过二十个人。
  我问,这二十个人是不是指员工?唐阳解释说:“是指参与我们这个事的人,不敢叫员工,因为一直都没有成立这家公司。”其实,在这个时候,流星小站是能成立公司的,因为当时还有一笔融金,人家马上可以给它60万元,只占25%的股份,但唐阳选择了跟这家互联网公司合作,为的是想利用这家公司的资源。对于这个选择,唐阳想起来有点后悔。
  后来成立了商易立方公司,我自己出去融资40万,那台样机开发就花了24万。我们一共四个股东,我是发起人,找了个叫孟华东的同学,他以前是清华校学生会的主席,他是清华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我的好朋友。还有一个同学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博士生,然后我们三个组成一个团队,到外头找钱。我认识一个同学是电子系的学长,在一家外企当经理,很有钱,是他投的资。这个公司鼎盛时期也是超过二十个人……现在整个B2C电子商务不景气,所以这两个生意都受到影响,这是没办法的事。
  还是接着说流星小站吧,当时不是十万块钱来了吗,之后就热热闹闹办了很多事,你看我们的店面还像个样子,也是拿这些钱做了装修。我们还花了很多钱在系统的开发上,后来发现这笔钱白花了,因为我们开发得很不好,就是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当时我们还做了一个在我们看来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提出了一个叫C2B2C的模式,这个东西我至今认为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主意,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个好主意,也不是我们能实施出来的,所以这个实验在我们这里失败了。
  我们面临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客户的需要,实际上这是所有online做商务的一个莫名其妙。顾客究竟需要什么呢?唉呀,这太奇妙了!
  唐阳拿出笔和纸边划边解释“C2B2C”模式,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C指的是用户,唐阳引用毛主席的话说:“希望从人民中来,又从人民中去的一个过程。”左边的用户把信息卖给网站:一是告诉网站他需要什么,二是他看到别人需要某种东西而网站还没有,于是告诉网站从哪里可以进这种货。这两种信息对网站来说是不知道的,但是极其需要,因此网站愿意花钱来获得这两种信息,但必须在提供的信息产生利润后才能按比例付给信息费,实现正反馈效应。唐阳认为这是个开天辟地的想法。
  我们在网站上进行了尝试,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我们要收集信息,每一个产品被提出被联储被提供方案到上架到最后,全程记录下来,再把所挣的钱提一部分给提供信息的人,这很复杂,这是个系统工程,而且我们缺乏这个过程的支持软件,于是我们都自己做这个东西,最后发现是不应该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你想当时我们同时做几样事情:我们做任何电子商务都有的B2C的服务平台,除这之外,我们还做很多电子商务没有的清华门市,在这之上我们构架一个高级的C2B2C的新模式,这三者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既提供店面销售又有网上销售平台接受用户需求信息的这类东西。如果这套机制能够运行的话,将产生比较大的力量,它能够自我生长。可是我们缺少一个很好的软件支持,并且缺乏一个有经验有精力的团队,我们这团队里头有热情的人很多,有经验的人很少。
  我们认为C2B2C是一个极具创新的大胆尝试,而且我们把信息作为Internet上可供交易的一个东西,至少我当时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先例。其实这是一个很蛊惑人心的好主意,得到好多人的赞同,正是在这种好主意的驱动下,人数一下哗啦上升到十几位二十位。当时只知道一些电子商务的名词,究竟要怎么搞一塌糊涂,完全不懂,而且又配合我们这么新的C2B2C的模式,这些不合格的人又怎么能把它做好呢?
  我问,这些人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报酬?唐阳立马应了声:No!然后补充说:“付——几乎只是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开支,手机费,吃饭,没有工资。”我想,创业之初大家基本上都不是冲着钱聚到一起的。
  当时我把FanSo的常务副总裁童之磊请到我们电子系五楼的活动室,我指着我们开发出来的东西跟童之磊说:“你看这个值多少钱?”童之磊回答说:“值两千万。”我说:“得,你就给我一百万吧。”真的,在今年4月份之前,商业模式很值钱,而这个模式很新,很有力量。
  对于我们团队来说,一直觉得钱是帮助我们做事的资源,谁都希望有钱方便一些,但是我们这些人还是属于那种很有热情的创业者,跟唯利是图的不一样,我们圈子里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叫伪创业者。我们是没有钱也干,只要这事我觉得来劲。
  唐阳又一次笑了,他仿佛就是那种人,即使失败了,但只要失败得无怨无悔,自己也是能笑得出来的。很多清华学生都非常关心流星小站,仿佛把它看成了一个创业形象,既然是形象,那我们都希望它壮大起来,而不是倒下去。我问唐阳目前的流星小站怎么样了,他这样说:
  现在处于一个我管它叫冬眠期,因为前一段的事件被证明失败了,C2B2C模式的大胆实践在我们这种热情的疯狂实施之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而且我们耗费了很多资源,一共耗费了超过八万块钱。当时已经张罗开了,各个部门都带了起来。你想C2B2C哪有这么简单呀?比如说给我们提供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的人,他们以前可能就是做一些小B2C的,我们管他叫小B,然后小B如何跟我这个B产生各种关系,为此我们编出了一些软件,想了很多工作流程,给大家订了很多头衔,什么产品经理呀,用户需求经理呀,乱七八槽的,统统莫名其妙的,结果发现不来劲,不产生收入和利润。
  这套模式我们不实施了,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清华店配合网上的销售,获得一些利润,然后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外头给别人做一些网站的建设工作挣些钱养活着自己。
我问,流星小站的前景如何呢?有没有长远的打算?
  当时有资金进来的时候,我们有各种各样激动人心的规划,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规划,在北京所有的大学校园里建立我们的分站。我一直把清华的小门脸叫做流星小站清华店,而没有叫做流星小站,我们希望最后能拓展到全国各大高校。我们作为校园电子商务的先驱影响很大,几乎所有的有条件做校园电子商务都在他们本地的校园内讨论能不能做一个象流星小站这样的生意,于是我就想到用我们校园电子商务的品牌优势去结合这些想做的人。
  清华店每个月的销售额有二十多万,一年就两百多万,利润不高,我们成本很高。假如在北京有十个分店,那一年的销售额也是几千万了,觉得挺来劲。
  为什么这些生意很快就能上手呢?因为门槛比较低。实际上你要是想做的话,一样也能做起来。做这个方向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倒买倒卖,我们觉得这块还是算了吧。当然这事如果能做起来的话也不错,但是很多学校经过实地考查后建不起来,比如说北大,北大就比较排斥我们这个品牌。而且你想在每一个大学建立分站都要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当地的部门经理,这种人要足够热情,认同你这个事业,而且要有能力能把这个摊撮起来,这是一个非程序化的事。是一个创造性的事,这种人太难找了。
  之后我们又想了各种各样的方向,比如说把我们这套模式构建出来解决方案给每一个社区,什么什么小区,为它们提供服务软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高科技公司,好像也觉得挺来劲的,后来发现这个市场根本不存在。
  我问,流星小站从成立到现在是否赢利了?唐阳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赢利了。”我又问,是不是觉得很自豪?
  我很自豪!至少我觉得比某些生意来说只花钱不挣钱要强得多。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寻找能赢利的新方向,想依靠我们在清华这个局域网做服务的经验,给实际的小区提供服务。现在有一个潮流,在所有的新兴小区内建局域网,直接把网接入到桌面,跟清华一样。我们就想卖给小区服务系统,这个尝试最后也失败了,这失败的理由莫名其妙,第一我们没有成立公司,第二没有经验,我们不知道要把这套软件卖给谁。他们一般都去找那些成熟的大公司,都很贵,实际上在这个市场上几乎没有我们的位置。我们钻不进去。
  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我觉得真的挺难的,有时候看到比较好的方向,或者发现这事本来做不得,或者发现可以做到但可能不是由你来做,就是这样子。我们正处于在寻找一个新的方向的状态,团队转型也是挺痛苦的。
  唐阳一而再地说自己对流星小站特别有感情,还是希望把它做成了,而不是停滞不前。他在2000年12月份就要毕业,将取得清华经管学院的双学士学位,我问他将来的个人打算是什么。
  我毕业以后特想成立一家真正做高科技的公司,做软件也好,做服务也好,我希望它有技术含量,它有技术壁垒,我希望这个东西是我们积累起来的,最好不要上手这么快。我现在害怕上手很快,真的,是这样,而且,我希望找到真正想创业而且不但有热情又有实力的合伙人。
  唐阳认为目前很多学生创业的公司都不成,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在诋毁他们。我说,你做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这些同龄人创业的?
  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技术含量太低,没有做成科技创业,而是热情创业,这不成,这没有竞争优势,可能会花光投资人的钱,纯粹是花光投资人的钱来获得自己的经验;另外一点有些人的创业目的不纯,当然为了钱没什么不好,但我觉得太看重钱就有那种说不清的感觉,我这人可能比较唯美一些,我觉得创业就应该有那种,就是我闭上眼睛能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一个事,需要有人做,那就是我们,得有这种概念,而不是说我闭上眼睛就有一筐钱。
  我说,现在有一个潮流就是靠知识来创业,于是出现了知识英难或知本家这些概念。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我个人认为,创业者是一类特殊的人,这类人跟知识英雄这个概念存在交替,但并不是同一类人。创业者是一个单独的人,这类人比较唯美,有艺术家追求完美的触觉。他觉得一种东西应该有而现在又没有,那就会疯狂地去实现。
  我举个例子,象美国有一个处理全美垃圾的大企业,那些创业者一开始有工作,从某一天开始就觉得美国的垃圾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他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工作到八点,猛开着一辆自己贷款买来的卡车,在他所在的地区进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之后他的整个企业遍布全美。你说他刚开始创业有什么知识呢?其实我觉得他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冲动,他觉得社会需要这种服务而现在这种服务还没有。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获得一些知识,但我觉得这和知识英雄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觉得强调知识创业这一块只适合一个领域,就说结合新技术,或者前瞻性的非服务性的地方,比如软件业呀。在其它领域,我觉得可能更需要的是……这种冲动吧,能够发现某些市场需求。
  创业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直接出来创业的人来说,怎么能营建我们的竞争优势呢?是要靠我们获得知识,尤其是在大学里获得一些知识。可能学生创业更倾向于做知识英雄,但是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就去创业了,比如我,就比较莫名其妙,但是我认为我还拥有一些非知识英雄的素质,以后我还能做一些另类的事情。
  唐阳满脸豪迈的神情,突然笑了起来。我说,不管怎样,希望你能早日成功。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说了句:“希望吧。”不管是“流星小站”,还是“商易立方”,这两家生意目前都很困难。唐阳说,“商易立方”的员工因为发不出工资都把他们辞掉了,这两家生意都跟B2C有关,他相信B2C这个商业模式肯定行得通,因为没有人认为在网上卖东西不行,现在还没达到目的,可能是高估了它的价值,也有可能低估了它的价值。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上海的易趣又融了一笔资金,有两千万美元。唐阳说有跟易趣合作的意向,但还没有谈。我忽然觉得,像唐阳这样创业,不管最后能否成为百万富翁,但生活真的很精彩。
  人物印象:
  唐阳剃一头板寸,穿着一件李宁牌运动服上衣,从见面到访谈结束,我发现他左手的衣袖一直没有穿进去,显得很特别。他看起来很精干,说话慢条斯理。不知为什么,他对我放在桌上的采访机格外注意,当第一盒磁带录了一面自动反带发出一点响声时,他提醒我说:“到点了。”我心里忍俊不禁,连忙解释说这是自动反带,这盒磁带还可以录半个小时。差不多再过二十分钟后,它问我是不是录完了,好像在提醒我该换磁带了。我想:他大概是希望我能把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录进去,而不是他光说这边采访机的磁带却不知不觉地停了。
  他的眉头时不时地皱起来,我想他现在过得很不爽。“流星小站”和“商易立方”的辉煌期过去了,但他为过去所拥有的辉煌深感自豪。
  这是星期天的早上,偌大的会议室静悄悄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唐阳说给“流星小站”投钱的这家公司很不景气,我确实感受到了萧条的气息,正因为如此,我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从早上10点半一直聊到12点,该是吃饭的时间了。唐阳说请我吃饭,我不敢接受,因为他的创业正处在艰难时期,我怎能让他破费呢?他说请我吃水饺,问我能吃几两。天啊,我最怕吃水饺了,别的都能吃,就怕吃水饺。最后,我在一家小饭馆请他吃饭,点了三个便宜的家常菜,一共只花二十多块钱。待我买单后,我料不到的是,他竟然把剩下的菜打包拿回公司去,说晚上可以吃一顿。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蓦地想到“艰苦朴素”这四个字。唐阳跟我说,他现在经济比较紧张,别的都可以节俭,但必须保证把每个月的手机费都缴了。竟然连手机费能不能缴得起也要担心,我不用多问也知道他目前处境有多困难。
  在吃饭的闲聊中,唐阳跟我说:“你的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信息量。你的职业充满了信息量,我很羡慕你充满信息量的生活。”我一听这话便笑了,觉得唐阳对创业太投入了,不管什么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信息”。
  采访过后的某一天,我特地去清华校园内的“流星小站”光顾了一下。生意很好,顾客盈门。收款台那边坐着一个小姑娘,我故意问她:“这里的老板是不是唐阳?”小姑娘用那种莫名其妙的眼神看着我,回答说:“是啊。”这个店只有五平米左右,非常小,但布置得很精致,有卖书、玩具和电话卡等等,货贺上还垒着一摞一摞的VCD,都是非常好看的片。让我无比惊喜的是,我看到了我曾经在好几个城市都没找着的最想看的法国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的碟子,于是租下来(租金两元)拿回去看。当我看到影碟盒子后面的内容介绍有两个错别字时,心想:果然是盗版的!
休学创业第一人
创业者档案:鲁军,1976年生于浙江鄞县,1993年至199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8年至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途休学,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休学创业的大学生。1999年9月,参与创立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裁。
  作为“中国大学生自己的网站”的FanSo,取名来自于这么一句话:“We are Fans, So we do it.”中文意思是:我们是网迷,让我们干吧。创业至今,FanSo从一个不到10个人的创业团队迅速膨胀,成为拥有60余名员工初具规模的商业公司;并且于2000年1月再次成功融资660万元;同年3月,网站的日页面浏览量突破250万,注册用户达到12万;目前的日页面浏览量超过300万,注册用户达到15万。其创业和发展历程受到中国政府高层、新闻媒体和业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其有关消息。
  易得方舟( FanSo.com)是国内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停学创业、吸引风险投资创办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本着“源于校园,服务学生”的创业理念,FanSo在成立后短短的4个月里迅速成长为中国教育网内最大的站点。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FanSo在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内容频道,“新闻在线”、“环球影视”、“啸林书院”、“打开音乐”和“游戏辞海”等频道的访问人次稳步增加,“我的家”更为业内人士所看好。FanSo提出了一套全新的“Campus Age中国高校电子校园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自己对校园的了解和不懈的努力,以及商业伙伴的精诚合作,加快中国校园电子化建设的进程。
  “创业维艰,信心无限。”这是FanSo创业者的心声。1999年7月18日,清华大学正式批准鲁军、刘颖的停学创业的申请,鲁军、刘颖成为中国大学生停学创业第一人。2000年11月4日10点多,我来到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10层1004房,鲁军在办公室等我。今天是星期六,整个写字间空荡荡的,只有我跟鲁军两个人。
  萌发创业的念头对我来说特别简单,我是浙江宁波的,家庭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你也知道宁波人爱做生意。我想自己做别的不合适,一个是我不太爱动脑筋不能去做科学家,还有不太会玩手段当不了政治家……比来比去好象做企业实在一点,既能做出点实际的东西出来,也能创造财富。
  在大学里我一直想往这方面发展,后来本科毕业保送上研究生,当时我的本科成绩中游,能不能保送上研究生是一回事,我觉得读研究生挺好的,我本科念的是汽车工程,想念文科类的经济方面专业的研究生,最后就去了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上研究生后,我的同学也是我的老乡来找我,比我高两届,他已经工作。当时两人瞎聊,后来说去办个公司吧。嘿,谈得挺投机,开始有了一些想法,然后,我跟他,还有我的另一个搭挡三个人一起运作这个事情。
  没钱,就去了宁波找市长,那边很支持,说如果我们去宁波办公司的话,宁波市有专项基金拔款,可以拔几十万的款下去,跟宁波当地的企业合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但那次的尝试给了我以后创业很大的信心。
  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学以致用。只为了学业而学,这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企业,而又遇上了现在这么好的机会,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过来了。
  刚好那个时候清华出了个政策,说学生创业可以保留学籍停学,当时我还不想做第一人,刘颖和我也一样,都觉得这肯定要停学了,我俩都不想做第一,后来报纸上报道说邱虹云停学了,我跟刘颖一看,有人停学了,我俩赶紧打个报告上去申请休学,后来才知道“邱虹云停学”是媒体的炒作,实际上他并没有停学,这样,我跟刘颖就成了学校批准停学创业的第一人。
  说到这里,鲁军喃喃自语:“其实我们俩都不想做第一。”我纳闷地问:“为什么?”他解释说:“做第一不好,没必要,我只想做些静悄悄的事情,没想做公众化的事情。”我说,现在回过头去看,机遇在你创业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
  机遇是比较重要的,但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我觉得在学校里上学时所做的基本上都是围着我这个目标,我对学业要求不是很高,如果好好学也能获得好成绩,这点应该比较有信心的。我的目标不是要有好成绩申请出国或者读研,所以我没有必要把某个学科研究得如何透彻,我看重的是在学习当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会去做比较多的社会实践,或者到外面去打工,或者组织学校里的一些活动……总之我比较喜欢跟自己打交道,所以从整个选择来说,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很奇怪,有好多记者问我停学这事家里反对不反对,我家里可没怎么反对,我的导师也不反对,我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反对……只有,可能对我不是很了解的同学觉得不可理解。大多数人都理解我,支持我,这点我还是很幸运的。
在强调学以致用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人看好休学创业这条新路,有人担心矫枉过正,使年轻人急功近利。大学生休学创业已被炒成了时尚,于是有识之土疾呼:炒得越热,大家越要冷静,千万别冲动和盲从。
  清华大学在1999年9月份开始,首次把“创业停学与复学”列入学籍管理规定,目的是想给有创业机会或经济困难的同学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前有病才休学,现在学生根据各自情
况提出申请,导师和系里同意,就可以办理停学手续,但停学期间不享受研究生待遇,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三年。
  清华大学宣教中心的孙主任说:“媒体上总提休学创业,其实我们不想那样引导,休学的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非要开公司才能培养出来。”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杨东平研究员说:“像清华这样的学校,个别研究生休学创业,只有宣传价值,不具推广意义。休学创业的始终是少数,多数人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在西方国家也如此,所以,制定普遍适用的灵活政策是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关键一环。在现行体制下,我们的学生要转换专业、学校或提前毕业,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学分不能按需积累和转移,宿舍床位、成绩核定、户口、档案也都是问题。实际上这非常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真正的学分制,不但便于学生创业,而且能帮贫困生有效地自助。”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以自己的优秀学子为荣,他说:“尽管有不少成功的创业者是在校大学生,但更多的还是学业有成者。清华2万学生,真正出来休学创业的只有10人,因此,在校学生应该克服浮躁,不要梦想百万富翁能够速成。”
  FanSo的诞生是跟创业计划大赛密不可分的,清华和全国都在搞创业计划大赛,这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绝好而空前的机遇。FanSo在第二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中脱颖而出,紧接着,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受到各方专家一致好评,在众多参赛团队中再次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的骄人成绩,从而引来大笔融资使公司走上良好的轨道。我问鲁军当时是怎么样组建这个团队的,他说:
  最重要的是要找人,通过朋友介绍和自己打听,刚开始团队里面都没有刘颖,但现在刘颖是公司最重要的一员。刘颖当时办了个叫“化云坊”的网站,我可以说是慕名而去,找到他后谈得很投机,然后就结合在一起。那时我们几个人很多时间花在聊天上,谈理想,谈志向,谈公司的构想,谈为人处事……
  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有5个人,其中鲁军任总裁,童之磊任副总裁,刘颖任技术总监,其他两位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公司寻求新的发展。
  我问鲁军,企业有很多种,你为什么选择做网络公司这样的企业呢?
  可以说,做网站,做互联网,做信息技术……都是一个偶然。我本身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以前也没想过要做这么一个新行业的很时髦的东西。在大学里,我老在想的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没想过要做自己的企业。我在本科学的是汽车工程,我最想的是毕业后到一个大的汽车公司,能够从最基础做起,从一个螺丝螺母,从一个装配线上的工人,从端茶倒水……这样一步步做起。我最大的理想是,在30岁左右,能够当上一个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因为汽车公司肯定不是自己的,所以我没想过自己要当老板。
  后来为什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呢?朋友特别重要,物以类聚嘛,我刚好跟几个专门做1T技术的人在一起,刘颖、陈曦,还有一位我的老乡,后来他中途退出了。其实,对我来说做什么企业无所谓,我并不在乎。
  刚开始筹备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资金,大家都没钱,加起来就几万块钱,已经把腰包全掏出来了。网站的运行要维持,非常需要资金。我记得当时刘颖连吃饭都要用别人的饭卡,那个同学的饭卡被刘颖用完了,刘颖对那个同学说:“你往饭卡加点钱吧。”
  缺钱缺得要命,连一台服务器都买不起,也没有办公地点,后来汽车系组织给了我们一个活动室,然后在那干活、睡觉。我主要在外面跑,找资金。很有意思的是,一说起投资,那些人都说:“好,好,好……”也不拒绝你,说我们不投了。真的,都说:“好,好,好……”那时候网络正热起来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要不就谈不拢。
  拿到了投资公司成立以后,公司要朝规范化发展,团体要进行重组,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但又说不清楚,这痛苦在哪?大家一块亲手缔造了FanSo,完后像兄弟一样要分家,当时闹了矛盾,到今天可以说外界所不知道的有关我们内部的风波过去了。
  我们的团队最初有8个人,核心的有5个人,就是媒体上介绍的:我任公司总载;童之磊,现在在中文在线任CEO;刘颖,网站的总监;陈曦,负责技术的CTO,现在自己去做了一个公司;然后马云,他去一家公司就职。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创业之初,大家的理想是一致的,到公司具体运作上,理想就会有差距,可能每个人对公司有不同的想法,对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说白了就是名利,是吧?有名利的冲突。分开了一段时间去想,其实当初所谓的矛盾都是很小的事情。现在我们5个人关系都很好,找到了自己最理想的位置,我们都还是好朋友,我觉得这是很满足的一点。
  我说,在面临一个又一个困难当中,你受到的挑战是什么呢?
  很痛苦的,因为自身不停地挑战,要对自身不停地否定,改造自己。做一个公司真的很不容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FanSo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司,在中国的这种政策发展中还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甚至是政治意义,以致处于一个浪尖上的这么一个公司,所以面临的自我挑战会更大,要摆正心态,不能象媒体上说的那样你就好,或者不行。
  清华创业园的罗建北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印象特深,她说:“你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公司出现的所有困难,你都不要找客观原因,都不要找别人的原因,就是要先从自己身上去找。即使有客观原因,有别人的原因在里面,你作为领头人必须自己去找。”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因为你会否认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太差。一旦这一步做到以后,对自己的能力就有极大的提高。
  鲁军不止一次地念叨着“痛苦”这个词,往往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鲁军忽然话锋一转,拿我写作来举例,说要做一个很好的作家也会面临这样的一个过程,人的成才过程是相似的。
  我拿一份《中国青年报》关于他的报道给他看,标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鲁军解释说:
  我当时对那个记者说的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对我们创业者来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只能撞,撞个头破血流,最后把南墙撞破冲过去,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肯定会有南墙的,创业过程中碰的挺多的。
  我说,创业是如此的艰难,面临的挑战很多,你心目中有没有比较欣赏的成功创业者,或者说是知识英雄?
  欣赏的很多,我觉得那些成功人士都有值得我欣赏的地方。比如说柳传志吧,这是我们1T界企业家的楷模了,我跟柳传志接触不多,在某些会议上打过招呼,请教过,说过几句话。他底下的员工都说,柳总,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我接触过的所有联想的人,都有柳传志的烙印,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企业家成功的地方,他的思想他的做企业的想法烙印在每个员工身上。每一个联想人一提起柳总,脸上就显露出敬仰的神情。
  我深信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成功过,就有他优秀的地方。比如说中国企业界的名人,曾经叱咤风云后来又倒下去的史玉柱,他就有很多让我敬仰的地方。
  我说,你刚才特别谈到联想总裁柳传志,我就想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意识,将来员工提到你的时候也充满敬仰之情,你是不是也想树立一个在他们心目中的柳传志形象?鲁军沉着地回答:“其实我最希望的是企业能做好,这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次要的。”我想,别的都是随之而来的,就像柳传志,如果联想没有这么辉煌,联想员工还会把柳传志当作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来敬仰吗?虽然最后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是你至少在别人看来成功过,辉煌过,就像史玉柱。
  我对鲁军说,公司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很不容易,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为汪洋中的一条船,你作为公司的老总就是这条船的掌舵者,把握着前进的方向,你是如何看待公司的前景呢?
  做互联网这一块,刚开始极其被吹捧,后来极其地被大家贬得一无是处,所以在这一过程也面临着困难。在好的时候,融资的机会把握得不是很好,错过了一些好的融资机会,但是,正是经历了这个风风雨雨的过程,才能体现企业真正的生命力。面临困难,度过难关,生存下来,发展起来,这对企业是一个挑战,对企业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挑战。
我一直坚信,易得方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司能够度过一个个难关,这也证明了我们公司全体员工的凝聚力。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员工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不一定对,但它表达了我们员工的想法。他跟我说:“啊,我们公司的股东不着急呀,他们可能没有公司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还没有我们员工强。”这句话肯定说得不妥,哪个股东会没有公司的荣誉感?但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FanSo做事有一种荣誉感,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感觉。
  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FanSo,这是其它公司很少有的,那些公司里的员工就是打工。昨天我们投资方的老总还跟我说到,原来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倒下去以后,有很多跟他同时代的人都纷纷鼓励他倒下了应该爬起来。史玉柱的创业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寄托着那个时代同龄人的理想。那么,易得方舟在做的事情,可能不仅是我们几个创始人的事情,这个公司凝聚着大家的理想。很多年轻人都想做一番事业,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载体,于是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我说,我虽然不是你们公司的员工,但是做为同时代的大学生,我也真诚地希望FanSo能够成功,并且为你们感到骄傲。推而广之,这一批大学生创业者确实寄托了一代大学生的理想。
  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中国的未来要靠谁发展起来?我们这一代从懂事开始就已经是市场经济了,我们再不做些好的企业出来,可以说有愧于这个时代。我跟清华创业园的老师说过,现在说起清华的企业,同方、紫光,主要是这两家。5年以后,说起清华的企业,同方、紫光依然榜上有名,但肯定会再有一些企业,真正的清华企业,从清华创业园成长起来的企业。
  据清华创业园发展中心的吴大勇介绍,该园主要有两大“基地”:学研大厦和创业广场,合在一起有8000多平米。自2000年10月至今,第三批10家入园企业已遴选完毕,成功进驻。视美乐、易得方舟、慧点科技等都是在1999年8月20日开园日第一批入驻的。他们的发展势头、规模都是最好的。清华创业园现在共有前后三批入园的30家企业,大小不等,总共有600多人。他们大多是在完成本科阶段教育后从事创业的,这实际上和泛泛而言的学生创业已有很大不同,学历上以硕士、博士生为主,占到90%以上。
  “纳斯达克”的疯狂,让人们对新经济、网络经济有了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经济、网络经济出现的迷惘或完全放弃,而是更审慎地去反思如何切合实际,寻求新的增长点。可以说,第三批入园企业是在一个空前的创业低潮中勇敢地站立潮头的,清华的学子没有退缩。三批企业入园前早已深思熟虑,做好了经历风雨的充足思想准备,不单纯为了一个想法去创业,对市场的开拓已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团队的组合上、资金筹融上,越来越重视利用“外脑”、投资者的力量,并开始吸引境外投资和个人投资。
  清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备之中,8月26日发起人签字仪式已结束。这个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职能就是孵化器加风险投资。清华创业园与其他创业中心的不同在于它的大学背景,这一点在给它带来很多科研资金,同时,也迫使它必须直面市场,你不挣钱是不行的,你不按市场正常运作是不行的,不可能逃脱于广泛政策之外享受更多的资助。风险投资只投初期,最大额度是300万,最小额度10万左右。敢投的原因在于投资方和这些企业朝夕相处,对他们的团队非常了解。希望通过风险投资催生种子的发芽,完成产品的技术化和市场化。种子发芽之后,才有获取更大风险投资的可能性,从而孵化它长大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第一批入园的10家企业已经完全流动起来了,6家出园,5家因为吸纳大量资金事业做大了,像乐都公司搬进了恒基中心,有网智业搬进了嘉里中心,有一两家卖掉或发展不太好毙掉了。第二批10家企业2000年3月入园还没有开始流动。2000年10月入园的第三批10家企业尚在孵育阶段。
  我问鲁军,清华创业园是不是给你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清华创业园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创业场所,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业氛围,大家都是很年轻的公司,我想这里的每位创业者都希望创业园会有一批成功的企业冒出来,大家互相也在较劲,看哪个公司做得厉害,同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创业园还提供许多软服务,诸如管理、咨询、法律等等。
  我说,你作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目前引人注目的学生创业的?
  第一,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清华是比较支持的,其实创业公司还是很少的,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自己创业的占有20%,清华的比例不到1%吧,那中国其它大学就更不用说了,这也说明现在还没达到热潮,而是刚刚起步。
  第二,清华批下来的保留学藉停学创业的学生差不多有10个人,在两万多学生里占的比例很小。据我了解这些休学创业的做得还不错,比如方兴东,不错吧,他也是保留学藉停学的。
  第三,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自己做主了,学什么?干什么?再不做主,这个中国的年轻人太没用了吧?肯定得自己做主,都二十几岁了。如果认为该创业,那就去创业。
  第四,从打破教育制度框架的意义上来说,关键不在于多少人来创业,而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你有理想想去创业的,我给你一个空间,学校允许你去创业。你想搞艺术,那我可以给你机会去搞艺术;你想成为作家,我就鼓励你去当作家……大学大学,就要博大精深,不能用一个框把你套死了。说白了,你跟我高考报考的时候,谁知道自己填的志愿是干什么的?我敢打赌,90%的学生都不知道,90%的学生搞不清楚我这个志愿具体是干嘛的!难道他选了这个专业就把他一辈子框在里面?到大学以后他真正意识到自己该干嘛的时候,那就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机会,这才叫做大学。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旁边的老师一说你笔一动就填进去了,难道这样填进去的志愿就是你一辈子要走的路?这是以前的教育体制。现在这么开放的社会哪能还这样?我想创业的意义就在这,我们大学生应该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是教育方面的意义,还有一个意义在于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强国家的实力,就像人家说的麻省理工的学生出来创办的公司,现在的市值总和作为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能排在全球第20名。那清华将来可能也会这样,这是另外一种意义。教育上的意义在这,给大家一个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去贡献,只有这样,他才能学,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有更大的贡献,否则一辈子干着自己不开心的事,这是很郁闷的。
  外界这么关注这些公司,到底是为什么呢?全国各地的工商局每天都有很多公司注册,但大学生去工商局注册成立公司却如此受人关注,我想这并不是媒体炒出来的,而是有它深层次的意义。我想,作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应该为这批空前的创业者感到骄傲,不管他们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人物印象:
  从媒体上得知,采访鲁军不容易,因为他一直在忙。我打一个电话给鲁军,他爽快地答应接受采访,时间选在周末。星期六的写字间没有人上班,落座后,鲁军拿出一包香烟来问我抽不抽,我说不抽,可他说作家一般是抽烟的,看他抽起烟来,我也要了一支。
  他穿一身西装,没扎领带。他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显得很秀气,也许这种秀气掩饰了他的深沉和稳重。时而响起他爽朗的笑声,但他的笑很短促,让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 沉重。
  写字间的墙壁上挂着两条横幅,左边写着“你的需求,FanSo的追求”,右边写着“大学生自己的网站,FanSo”。这种定位很好,中国的大学生那么多,在这空前繁荣的网络时代里,大学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站。在知道FanSo遇到资金困难时,我甚至想呼吁,每一个大学生出一块钱,那就是几百万人民币,作为大学生,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FanSo走向衰退,FanSo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真正的网上家园。
  媒体有太多关于休学创业的评论,把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跟比尔-盖茨联系在一起。其实,我觉得比尔-盖茨更伟大,因为他是退学创业,退学创业跟休学创业是完全不同的。休学创业的话,学校还给你保留学藉,以后还可以拿文凭和学位;退学创业的话,你的学藉就注销了,比尔-盖茨就是属于这种,他连一纸本科文凭都没有。对于休学创业者,我一点也不惊叹,反而觉得他们太幸运了,因为我想到自己,我和鲁军一样也是1993年上大学的,但因为当时没有“休学创业”的政策,我由于喜欢文学想当作家,在1995年选择了退学,再也不能拿本科的文凭和学位。
  说实在的,对于休学创业者没什么好过于敬佩的,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推迟两年或三年拿到文凭和学位而已。媒体对休学创业者充满了溢美之辞,并且把他们的休学看成了“壮举”,在最近某期的《北京青年》周刊上,有一篇名叫《检讨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报道,上面有记者对鲁军的专访,里面这样写着:“一年前,他离开课堂的时候,大学的文凭压在很多人的心口,那是清华大学的文凭啊!停学。”难道这位记者真的在担心鲁军的硕士文凭吗?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在误导读者,让人觉得他们停学有多可惜!鲁军只停学两年,两年后他照样拿文凭!
  真的,比尔-盖茨才是真正让我敬佩的!他是退学,而我们媒体所吹捧的一些创业者只不过是休学而已。我从来未见到过有哪一家媒体把“退学”跟“休学”作一下比较,不知道是因为记者的理解能力太差,还是因为故意把这两个词混淆起来?你想一想,如果退学了连一个大学本科文凭都没有,要想在一个城市里找份工作有多难?如果谁真正像比尔-盖茨那样“退学创业”,那我才举大拇指佩服他真有魄力!
互联网何时冬去春来
创业者档案:刘颖,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1995年9月至1999年9月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书,大四休学。1999年9月参与创办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网站总监。早期因开通个人网站“化云坊”被誉为“教育网第一网民”。
  1998年12月15日,“化云坊”正式开通——它只是一个个人网站,它的维护者仅有站长刘颖一人,它的服务器只是一台老式PC机,就放在清华大学16号宿舍楼519活动室。它看起
来是这么的简单,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要做些什么的想法,再加上一份网迷的热情。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化云坊”,仅用6个月的时间,一跃成为教育网内最大的个人网站。先是几个志同道合的网迷的加入,使得网站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后,是其它网站的加盟,迅速扩充了网站的实力;接着,大家凑钱更换了服务器,大幅度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速度;继而,更多的网迷参与到建设中来,网站内容的更新进一步加快。
  这时,化云坊的日访问量超过10000人次,日页面浏览量突破100000。其影响已扩至大江南北各个高校,在清华、北大,“化云坊”成了响当当的名词。
  “化云坊”的影响在不断扩张,此时鲁军和几个有着同样热情的伙伴想开一家互联网公司,并决定借助“化云坊”的现有优势快速成长,进军中国的ICP行业。1999年5月,刘颖和他的伙伴正式加盟,组成了易得方舟的雏形——FanSo创业团队。凭着多年的上网经历和一些校外准商业运作的经验,FanSo创业团队撰写了第一份创业计划,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1999年8月17日,第一笔私人投资(天使轮投资)到位,在后来的几个月里,FanSo共融到近百万元的私人投资,FanSo的步伐加快了。通过网络和传统招聘,FanSo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员工,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网站的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也程几何数字增长。
  2000年1月17日,易得方舟成功融资660万元,用于网站的建设和初期市场运作,FanSo开始振翅高飞。2000年4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FanSo降重推出其“Campus Age中国高校电子校园解决方案”,在社会各界的助威声中,FanSo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可以说,“站长”刘颖是FanSo的元老了,他与FanSo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2000年11月7日下午,我来到清华创业园的所在地学研大厦,我跟刘颖约好在一楼的咖啡厅碰面。他很忙,落座后我就对他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专访。刘颖本科还没毕业,现在是停学创业,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去创业。
  是这样的,当时互联网特别热,而自己又特别想做好一件事情,这样越做就陷得越深,也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现在大家都在骂“.com公司”,但我还是觉得这条路是非常有前景的,走的方向是对的。
  休学?其实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挺不舒服的,真不想休学,但是没办法,太忙了,公司成立以后特别忙,根本走不开。原来想过,如果能一边读书一边创业,那是最开心的,但后来发现那样做不到,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至少现在来看休学创业是最好的选择,停学之前我考虑了很久,觉得是不是太可惜了,虽然等两三年后还能回去读学位,但现在我全被公司的事情缠住了,回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当然,在创业期间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钱倒没挣多少,公司现在还非常困难,又特别小,但是对人的成长帮助非常大。
  比如创业对人的素质可以提高非常多,以前做个人网站时对做公司的憧憬很大,没想到过会碰到这么多困难,后来困难真的一个个地来,好几次公司都快倒闭了,就在前几天还很难说公司能不能度过这一关。前几天刚把一个非常大的困难解决了,下一笔融资要到了,否则公司资不抵债马上就要倒闭了。经历这些事情,人的心态会平稳很多。
  我说,每一天都这么艰难,对创业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磨练,对你个人来说所经历最大的困难具体是哪一件事情?
  应该是在今年10月份左右吧,那时期相当困难,一是团体5个核心人物的变化,其中有两个离开公司了;二是当时帐上只有几千块钱了,公司还有四十多个员工,整个公司进行大调整,压缩预算,很多骨干都离开了公司。当时真以为做不下去了,就死撑着,有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刚开始第一次创业,如果自己创立的公司这么快就失败了,真不甘心,那时候想尽办法要把公司撑下去。
  解决困难的办法,一个是寻找资金,另一个是不停地接纳工程,做各种盈利方面的业务。特别累,现在总算挺过去了,公司本身也能养活自己了,然后融资进来差不多把债务也还了。
  刘颖痛苦地皱着眉头,反复地说很累。他说公司从今年7月份就开始调整,有很多人离开了公司。我问他这些人离开公司是主动离开的吗,他回答说:“大部分是主动离开的……”我又问他公司是靠什么收入来盈利呢,目前的状态又是如何呢?
  最开始我们一般都靠网络广告,这是很多ICP一个共同的盈利办法,但现在广告收入已经处于很末尾了,因为广告收入每个月就那么几万块钱。我们公司现在比较大的经济来源是做系统集成,给别人做工程建设网站,还有就是承揽一些在校园推广的项目……马上要起来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比如音乐呀,共享软件呀……
  经过这一次暴风雨的洗礼,从7月份一直洗到现在,基本上留下来的人都相当稳定,困难期已经过去了,但还是会有新的困难。
  公司的发展有很多条路子,现在还不能说每一条路子特别困难。以前刚吹的ASP,给别人做网站,这条路被攻击得不行了,很多媒体都在狂轰乱炸,说这是一条末路。我们有很多盈利的方向,不能说每一条都特别明朗,但总是相信会走上非常辉煌的道路。
  其实现在各个网站都一样,都在探索路子,各个网站都特别相信这一点:既然这一行业有那么多的用户,那么说明这个市场需求很大,总有它商业的潜在的金矿,大家都在挖,可能只挖到几个小石头或小金砂,而还没挖到整个大金矿,所以都在寻觅,我的信心很足。
  我说,你现在是在做企业,那你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呢?你希望自己在社会上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的想法就怕说出来有点诡秘,当时我做网站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网站做好,有点象个人主页一样,把自身的东西展示出来,等到没钱快做不下去的时候,因为要支撑那么大的访问量才决定商业化,决定成立企业把网站做得更好,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一样。
  其实我的兴趣不在于做企业,我想过几年企业做大以后,找其它的行业做一做。我对做企业真的没多大兴趣……
  我禁不住笑了,好奇地问他,那你最想做什么呢?刘颖非常坦诚地回答:“最想做的我现在还没找着,但我发现做企业家绝不是我终身的梦想,做企业家只是想尝试一下这种经历,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点色彩吧——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这样。”我说你的个人打算还不是很明朗,他应了声“对”,我又一次笑了。
  我说,现在有“知识英雄”和“知本家风暴”这类流行说法,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崇拜的英雄必须是他在某方面特别强,比如在资本运作特别牛的李泽楷或者李家诚,Tom.com的网站还没出来,股价就已经涨得不得了。可以很多东西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在做“.com”公司,有的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等到那边一跌,“.com”公司就纷纷倒闭了,所以现在对“数字英雄”或者什么称号我不感冒了。
  说实话,我对做企业家没多大兴趣,所以真的要我说崇拜什么人的话,或者我特别欣赏的一个人,都是文学家呀、作曲家呀……我对企业家从来没有什么崇拜呀,只是觉得这个人做得不错,企业做得很大,可能我的梦想不是在这方面。你说要崇拜,我觉得王小波挺好的,崇拜他,或者崇拜钱钟书。
我说,据我所知,在大学里做网站的人很多,是个人都在做网站,你对大学生盛行做网站有什么看法?
  北京开始有点降温,但外地做网站还是特别特别大,这股热潮好象是北京传过去的,现在北京已经感受到了从美国吹过来的冷风,而在别的城市还没感觉那么明显。可能冷风一刮,大家脑子变得特别冷静。
  你要做企业,首先一定要考虑怎么去赚钱,要么就炒概念能在股市上赚钱——这也是赚钱的一个办法,但现在越来越难了,大家都很实在了,更多考虑的是实实在在去赚钱。
  互联网是个很新的行业,在这种行业你很有可能做到白手起家,因为你想到很好的点子一下能赚到大把大把的钱。但是,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或者纯粹是骗投资人的钱来做企业,然后做大了能不能赚钱——一句话,三五年的事情,就不管了——这不行!
  昨天我还看到一篇文章,是台湾的一个学者说的,他说刚开始创业最好寻找那种短期见效益的行业,这样比较容易成功;做长线的话,现在都不好走。
  我说,刚开始创业的人一般都不太看重个人的经济收入,你是不是也这样?
  看重也没办法呀!可能是理念灌输下来的,企业的生存、企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是第二位的。其实我们公司就没有太多辉煌的时候,是在不停地缺钱呀,其它运作上有困难呀……都忙着这些事情。你说个人要买车,买洋房,这些根本想都没法想的。公司本身就很小,只能等到公司做大了,个人的利益才有可能变大。国家好,个人才能好。如果光顾着个人的话,这个公司永远也做不大,自己也拿不到什么钱。
  我说,FanSo创业团队参加了清华和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你认为这种创业计划大赛对FanSo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以前都是跟着大环境的,要找一些新的点子,适合投资人的胃口;现在可能好一点了,大家都挺实在的,实实在在地在做一些赚钱的项目。特别在中国,投资方跟创业者的联系很困难,创业大赛最大好处就在于起到桥梁起到纽带的作用,把投资方的目光吸引过来,把创业者的作品展示出来。其实投资方也特别想找到好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有些投资方我也接触过,特别像一些投资经理,他们有任务,比如这一年你必须把多少钱投出去,如果投不出去你是要被撤职的,他就苦于找不着合适的投资对象;如果投错了,他也被撤职,所以,很多投资者特别着急。
  当时我们是去年5月份开始筹划公司的,然后一直在融资,融到今年1月份才融到660万。其中径历了特别特别多的困难,有两次公司账面上只有两千块钱,没法发工资,只能借钱发给员工的工资,我们创业者一分钱不拿,到今年1月份才开始拿工资,等于公司成立后有半年多的时间没领到一分钱工资,真的特别特别困难。
  拿到融资以后,投资方对我们的要求很多,我们的压力更大。架子铺得更大,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以前是创业者加上一些员工无所谓,如果失败了,说明就失败了,也没有太多的可惜和遗憾。
  前段时间感触非常深,发不出工资来,然后很多员工就等着发工资养家糊口,他们经常是不存钱的,发不出工资来他们都全急了,眼巴巴地看着我们,那种压力真的很大。
  我们公司的员工都特别年轻,一般都是刚毕业的,还有一两个是还没毕业的。我们员工的薪水在互联网企业算低的,在普通企业可能算高的。我们一直想节省开支,所以工资开得不是很高,如果太高了,公司的负担特别重。现在好一点,冷风刮得大家都冷静了,想跳槽都没地方有高薪的。
  记得今年年初新浪网首席执行官王志东说过,年底将要有90%的网站要死掉。他当时强调,死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倒闭,一种是被收购。于是本来还盲目乐观的网络从业人员,如今真的无法在笑对这种局面:资金短缺、裁员、被收购或者倒闭。
  今年5月中旬,号称“全球首家网上时装网站”,欧洲最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Boo.com宣布倒闭。这家创立于1994年的网上零售商在最风光的时候市值高达4.5亿美元,但最后只以三十多万美元的价格出售。8月1日,香港最大的网上书店——博学堂突然自己进行清盘,实际上宣告倒闭。6月开始,一些知名的网站如Tom.com、苹果日报网和南华早报网等纷纷裁员。8月14日,香港的人人网站(renren.com)宣布裁员10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后来,包括中华网、硅谷动力等知名网站也挥起了裁员大刀,互联网业呈现出一派落叶过冬的景象。于是,媒体纷纷以“互联网的寒冬”来形容互联网业的这种萧瑟景象。
  美国《商业周刊》总结了互联网萧条的主要原因:即在以高科技概念为中心的新经济里,高度“挥发性”的金融运作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这使得新经济具有了极为陡峭的性格,快速蹿起,但也快速崩落。在去年的11月3日,纳斯达克指数首次突破了3000点,并在随后的3个月中一路飙升到了5000点以上。一年后的11月13日,纳斯达克又跌回到3000点以下,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在纳斯达克股市大涨特涨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似乎都找到了一条发财致富之路:白手起家吸收风险投资然后进军纳斯达克。可是自2000年4月份纳斯达克爆跌以来,一度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也变得沉重起来。
很多员工对公司的感情特别深厚,比如我们的财务经理,在今年年初公司发不出工资来,她从家里拿出十几万给员工发工资,真的非常感动。她也是有家的人,有孩子,可她把积蓄拿出来了,要是公司垮了,我们还也还不了。
  我们有一个美工,原来在网易那边的,网易给他开八千(月薪),我们这边只能给他四千,后来他考察了我们挺久,就到这里来了,说这里的气氛好,少拿就少拿点。如果公司跨
了真对不起他,他是从外地来的。
  我们都是年轻人,成天笑嘻嘻的,没摆什么架子,刚开始显得有点乱,后来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换了一种方式相处,显得有秩序一点,不能随便在公司说这说那,要说可以私下说。有一次,工程特别着急,逼着一定要抢工程,然后有人把我叫出去,说你开什么玩笑,你懂不懂呀?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要让我怎么做呀?出什么问题你负责呀?后来他据理力争,把时间推长了一点。
  在去年三四月份辉煌的时候,我们管理层受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像我就受到很多的诱惑,当时有一家公司来找我,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来想和我们合作的呢,他绕来绕去最后才把来意说出来,原来他想把我挖过去,他说给我在FanSo双倍的工资,甚至四倍都可以……后来我乐得没去。
  公司越困难我们越团结,创业者一个都没走掉,大家纽在一起,跟公司共命运,包括很多员工也这样,在公司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他们也不走,别的公司都纷纷出双倍的工资来挖他们。
  年轻人创业有它的优势,也有他的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经验,刚开始创业一点经验都没有。最明显的就是管理方面,最开始是自己摸索,感觉自己摸索可能不对,然后去找一些管理顾问,但效果也不好;还有是请管理咨询公司,掏了十几万,请他们来进行管理改造,最后结果证明这个改造根本行不通;再一个是吸引高级管理人才,有好几个,月薪都是三万以上的,也不行。
  在管理方面确实需要自己去探索,吃的苦头特别多。现在总算稳定下来了,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一套管理方式。并不是说那些管理模式不好,而是不适合我们的企业,当然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实在是又费钱、又费时间、又费很多教训。
  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公司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创业公司有一个很大的功劳,让每一个创业者感觉到自己在公司里很重要,我也一样,我感觉到自己在公司里非常重要。
  原来我做网站并不很紧张,只想把“人气”养足就行了。人气直升,大家访问量高一点。后来我要管很多部门,什么开发部门,新项目的启动,谈融资……基本上全包,很多项目都开始接触,对自己的锻炼很大,做得也挺拿手的,所以的确挺骄傲的。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上层管理层也逐步放权,让公司的员工感到自己在公司也非常重要。
  我说,你现在是停学创业,本科学位和文凭还没拿着,清华为你保留着学藉,你准备什么时间回去完成学业呢?
  我挺想回学校的,回学校感觉那氛围真的很不错。当学生想法也简单,人际关系也好处,不象现在这么复杂,现在是公司与公司之间、商业伙伴之间的关系,感觉挺虚伪的。
  原来想回学校完成学业是肯定的,但现在感觉回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公司不做好,实在是没法回去。
  听到刘颖的这句话:“公司不做好,实在是没法回去。”顿时感到几分悲怆,我心里蓦地回荡起古代太子丹送荆轲去刺秦王时荆轲唱出的悲怆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对刘颖说,你现在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是吧?他毫不犹豫地应了声“对”。我又说,媒体对你们这些“休学创业”的大学生有很多评论,有赞赏的,也有泼冷水的,你自己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想这种允许“休学创业”的制度是应该有的,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上的实践,在社会上培养人才,培养素质。我觉得现在大家是不是太狂热了,总觉得“休学创业”就能成功一样,其实这个失败率是相当相当高的,风险非常大。我感觉现在大学生是不是太早熟了点,像我以前也这样,做很多事情都觉得:“噢,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这很正常。以前我做过调查,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的看法,或者对盗版的看法……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没办法打击。进入社会以后,会经常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缺很好的实践,没有实践过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很正常,显得很成熟,而不是通过实践成熟起来。
  创业也是,很多老师,包括一些教授也跟我说,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这可不是开玩笑,失败率太高了。而年轻人绝大多数认为:创业是好事,你一定要坚持下去,肯定能成功。但我毕竟吃了这么多苦头以后,真的感觉到坚持下去才能成功。以前想当然是这样,不会想到有这么多挫折。
  我跟其他大学生比较,信仰和理念都差不多,可能我更多的是从实践得来的,或者通过实践来验证的,所以这也是我创业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休学创业对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冲击,敢这样做的人,他的精神是非常可嘉的。既然已经找着了自己的方向,那就去做吧,没什么好泼冷水的。也许在这个时代,人们太看重文凭了,这批休学创业者还没有放弃文凭,所以我们也不必为他们担心。刘颖最后说:“希望大家冷静下来,不要搞成风潮一样。大学生要有创新的精神,有了新的念头,那就勇敢地去尝试。现在在大学里创业正好给大家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你可以看到另外一个风景,我就是从这扇窗爬出去的。”我俩都笑了,我想起了自己上小学时在课堂里从没有栏杆的窗户爬出去到后面的茶园去玩耍的情景,是啊,外面的风景让人按捺不住想爬出去。
  人物印象:
  在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一层的咖啡厅,我和刘颖相对而坐,喝着他到对面小卖部买来的冰红茶。刘颖穿着夹克、牛仔裤和旅游鞋,一身“打工者”的打扮。他掏出一盒北京牌香烟来,问我抽不抽,我说不抽。他自个抽了起来,并且说:“我不抽烟不行……”北京牌香烟很便宜,我不知道刘颖是喜欢抽这种烟,还是因为创业期间勤俭节约?FanSo总裁鲁军抽的烟比他好。
  刘颖说话很快,也很直率,从不遮遮掩掩,时而发出一两阵急促的笑声。不停有手机打进来,他一次次地跟我说“对不起”。他实在是太忙了,况且现在又是“上班的时间”,我希望访谈快点结束好放他走。
  长着浓眉大眼的他显得格外有精神,好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采访刘颖,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清华七食堂(学生风味餐厅)吃快餐时,偶然认识一个素不想识的汽车系男生,他说自己是广西人,喜欢文学,而最近忙于做16号楼汽车系的局域网。他的个子跟刘颖很像,而刘颖也是广西人。遗憾的是我忘了那位男生的名字,后来在清华园也没碰过面,我心里想坐在眼前的刘颖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偶然认识的那位男生,我不好意思问起这件事。
  我刚采访过也是“休学创业”的清华博士方兴东,方兴东跟我说过,本科文凭是一定要拿的,要是连本科文凭都没有,他们公司是不会考虑的。我把方兴东的原话跟刘颖说,本科文凭还没拿着的刘颖马上乐呵呵地说:“看来我也进不了方兴东的公司了。”他说得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反微软的斗士
创业者档案:方兴东,1969年生于浙江义乌,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3月停学,发起创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互联网实验室,即北京因特雷博互联网咨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分析家。
  作为IT独立评论家和专栏作家,“数字论坛”发起成员,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主要学
者,被誉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1999年,他对微软“维纳斯计划”的批评以及他提出信息时代“知识霸权”的概念,引发国内外的强烈争论,促成了中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全局性讨论。曾被某报誉为“最具挑战精神的新锐人物”。
  2000年6月,方兴东被《亚洲周刊》称为“中国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家”。2000年8月,互联网实验室在《新周刊》的“中国行业新锐榜”中位列调查咨询业首位。互联网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目前为国内外二十多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传统企业提供互联网长期咨询服务。
  出版过《数字神坛》、《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硅谷时代》、《微软罪状》、《创新式摧毁力》等IT著作,并出版有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
  互联网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两个人,在清华园宾馆几十平米的一个小房间里。2000年3月1日,公司迁至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有了360平米的办公空间,员工超过50人,并且在香港和波士顿建立了分公司。互联网实验室由活跃于中国互联网界的一批著名分析家、企业家发起和参与,除方兴东外,还有姜奇平(任首席经济现论家)、王俊秀(任首席研究员)等人加入。
  公司主要业务方向专注于互联网兼顾资本市场和传统产业,对互联网公司提供公司商业模式研究与战略咨询;同时提供面向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投资分析和咨询,充当互联网业者和投资者的中介;帮助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的上市企业)制定和实施互联网转型战略。主要业务有公开研究报告、客户咨询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月度动态分析、每周新闻精粹简报、互联网俱乐部、学术会议、培训、网上研究社区、论坛等。
  在互联网实验室的网站(www. Chinalabs. com)的首页上,有方兴东的个人资料和自述,他这样介绍自己:
  昔日梦里的自我定位是诗人?是电力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现实里获得的冠名却是“独立IT评论家”,同时这也成了崭新的自我期待。
  拉美作家略萨说“要把对文字的爱好视为一种宿命”,这句话也许值得认同。还有人说我“把自己交给了信息时代,象诗人把自己交给了诗歌,象女人把自己交给了爱情”。也许还可以加一句,信息时代猛于虎,投身这个行业的人,都为激情和梦想所俘获,都把舍身饲虎作为陷落和飞升的道路。
  诗人气质是所有与生活有亲昵和默契之情的人的共同气质,文字则是每个不愿意被淹没的人为自己的心灵和头脑锻造的标志。交流则是人找到“禅房花木深”的生存美景的“曲径”。
  我个人成熟的标志也许就是有了容纳的心胸,愿意听到来自各种立场和境地的声音。
  分配时我从学校带来2000本书。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远郊时,我是分到那儿的两个研究生之一,但那个企业其实没建起来,看了一年书。我从西安带来2000多本书。现在我的书更多,但没有时间看。回想起来,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我一直学工科,每天接触各种仪器,计算机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普通工具,没有什么神秘感。后来,一个大学同学约我给他写稿子。是这个领域的快速变化,使我在接触它3年后就成了所谓名人。
  果真如此,过足诗人瘾,又做了IT界主治大夫,于是,方兴东成了当代创富神话的一个主角。方兴东在1999年出版的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的“作者简介”里这样写着: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难去农民本色。工作、生活可与务农相比拟。主种高电压技术,听起来能吓着不少人。业余还兼种诗歌与计算机市场,前者始于上大学时,当时正是热门,如今越来越像珍稀动物,种得艰辛,收得却不多,有零零星星散播于《诗刊》、《星星》等刊物以及《开放的天空》等诗选中。至于计算机市场分析,始于上博士期间,是当今最热门行当因此比较高产,广播于《南方周末》、《计算机世界》等地,并著有《数字神坛》、《骚动与喧哗》等书。博士论文《高电压水处理技术》将杀青。用农民的行语来说,99年托老天的福,收成不错。
  诗人总是喜欢田园风光的,我想,把IT比作是一片田野,那么在信息时代辛勤耕作的方兴东就是一个获得丰收的“农民”。其实,方兴东更喜欢人们称他为“学者”,别人告诉我,公司员工平时都叫他“方博士”,而不是“方总”。方兴东因为挑战微软而声名鹊起,被誉为“反微软的斗士”。1999年3月10日,微软的盖茨神秘地造访中国,带来为“中国人专门量身定制”的“维纳斯”。第二天,《南方周末》便刊出方兴东“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立即引起业界内外的轰动。这一震动有人戏称绝不亚于Internet的PⅢ和Compaq老总的访华。几星期后方兴东《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书出版,此时广大中国人民正沉浸在一片悲愤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于是在媒体的一片声讨之声中,方兴东成了媒体的宠儿。
  从偶然进入IT评论界之后,方兴东一直很火。方兴东的创业伙伴姜奇平曾帮方兴东算过一笔帐,算他值多少钱?算得的结果是方兴东吸引的注意力价值为486万元。并且说:“盖茨、杨致远和安德李森,至少要等到离开学校才获得他们的第一个一百万。这一点上,方兴东显得更成功。”套用姜奇平的另一个概念,方兴东是个不折不扣的“知本家”。
  2000年11月6日下午5点正,我来到学研大厦互联网实验室,见到了方兴东。我俩坐在他办公室的沙发椅上,开始聊了起来。
  我是1996年3月份考入清华的,大概在6月份,我的一个同学约我写IT方面的稿子,在这以前我从不关心IT。我的文笔比较好,以前在西安交大是校文学社和诗社的社长。为了写这篇约稿的文章,在七八月份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清华图书馆把近两年来跟IT有关的媒体杂志刊物全翻了一遍,大概做了5本大笔记本的笔记,然后开始给他写文章。出了几篇后,反响非常好,这个行业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我原来学的是高电压,这个比较老了点,我这个人一直是不安分的,比如在西安交大搞文学社,写诗。到清华来了以后,文学这块领域越来越冷门了,而IT这个行业跟我的性格很相投。这个行业挣的钱比较多,但真正勤奋的人比较少,我要是做这个事情的话肯定很努力,会做得非常好。反正一进入这个行业来,感觉自己非常有优势。从1996年开始写,到1999年“维纳斯计划”出来以后,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了我。以前只是业内名气很大,后来是整个社会层面名气比较大了。
  大概做到1996年的时候,我想今后自己肯定要走这条路,而不会去搞高电压了。我是很传统的,这个清华的博士学位我还是要的,课题我要把它做好,外面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好,所以我是脚踏两只船在那做着。为了专心搞IT,我暂时休学,休学两年再回清华把课题做好。
  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考虑要搞一个公司,因为整个互联网在中国一下热起来了,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咨询跟研究咨询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个空白。我觉得自己做这个东西非常有优势,起码比别人有优势。当时我所考虑的是,我现在做IT那以后是到媒体去呢,还是到哪个公司去呢?都不是一个好的去处。去媒体的话,你就不能很自由地写,因为IT媒体很受广告客户的影响,而我的文章刺激性很强,基本上批评居多,如果批评哪家广告客户,肯定会给报纸施加压力,所以我不可能去具体哪一家报社;我也不可能去哪家公司里头,因为到一个公司以后你整个在外面发表文章,把心思放在工作外,老板肯定会不满意的。
  在美国的话,类似这种搞产业分析的话一般都是咨询公司,或者研究性公司,或者投资银行这种机构。我对国外这行业非常了解,我看英文跟看中文没什么区别,阅读没有障碍。比如前十大IT分析家,我非常了解。
  只有在互联网发展起来,学生创业才变得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以前创业的话,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势,是吗?学生你是“三无”呀!有了风险投资机制以后,“三无”的人你才有可能去创业。一开始我也没考虑要休学,大概在公司开始运作起来后,一上班后我发现做一个公司比以前想象的难得多,你不能小打小闹,而是要把它做成规模化,所以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公司里面。当时两边都兼顾,一天没去清华的实验室做课题我就内疚,那就半天去学校,半天来公司,可往往是去清华的实验室报到一下就跑到公司里来了。到后来经常两三天不去,心里压力就非常大,情绪也就受影响,没心思去做事情,这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你在导师那边要有一个很好的交待,这里又有事情要处理。最后,我跟导师说先把课题放一放,他对我做公司从来没有反对过,他认为我休学也挺好的,我就办了休学,完后感觉轻松了很多。
我说,刚才你讲到办一个公司挺不容易的,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办公司呢?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什么素质或能力呢?
  我觉得最重要一点你要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做一个公司的话不是只靠你一个人,而是你要怎么样去整合更多的资源,怎么样不断把更多优秀的人吸引过来,把发展资金吸引过来,另外怎么样让客户相信你……你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让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如果你仅仅只有一个创业的念头,我认为这根本是不够的。
  我认为自己在中国做这个互联网咨询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对这个行业关注了这么长时间,在很多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有深度的。我拉了两个MIT的博士,还有原来《互联网周刊》的总编,以及在西门子做市场的……大家组成一个团体。公司不可能靠你一个人能发展起来,它需要一批优秀人才。对我来说,我做产业分析很有把握,但管理、销售、跟国外打交道都不是我的特长。
  所以,创业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的核心,能不能把更多的资源吸引到你身边来,这是创业成败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或能力。这不是说你去干个体户,你做的是一个企业,那你就不能做成是一个人的公司,而是一个团队的公司。
  我说,从公司成立到现在,你受到的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呢?
  我以前从来没象这一年这么累过,现在我想想,比如回学校上学真的非常非常奢侈。回学校上学的话,那你就是学习,很单一,但你做公司的话,方方面面的事都要牵涉到,比如管理呀,哪个部门哪个投资,每个月的月绩要增长……
  我说,如果把这个企业比喻作一条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儿的话,那你现在是不是处在船长的位置上?
  我觉得也不一定吧,我只是希望能把该做的事情启动起来,把它做成中国第一流的互联网研究中心,那么这个公司以后到底由谁来领导我就无所谓了,我现在的目标是把这个事情做成,在前期阶段可能由我来推动,因为很多人比较相信我的知名度。这个公司做成功的话,我在里面当一个分析员就足够了,这个分析员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
  一个公司就像一个人一样,它有成长过程,你想一年半载把一个公司做成很稳定发展是很困难的,它毕竟有自己慢慢的成长过程,你要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觉得一直都很困难,包括现在也是,象这种走风险投资渠道的公司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创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小规模的,比如我们一开始是5个人,再慢慢是10个人,再到20个人,那么每年挣它几百万我觉得是非常轻松的;但现在是这样,我一个月挣十万块钱,但我要投入五十万进来,把更多的人吸引进来,那么有一百万的话我要投入两百万,这样才能扩大公司规模,快速发展起来,这样风险投资比原来就太多了,原来你慢慢发展的话,只能是个小公司,利润也挺好,挣点钱大家分了就完了,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这种引进风险投资的创业模式做公司失败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因为你一上来就要烧钱,哪个环节接不上就有可能失败。在美国这样的创业公司它有60%至70%是失败的,但在美国人家认为这样很正常,可在中国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么高的失败率,认为它很不正常(怪不得有几家创业公司不行了,媒体就大肆炒作,泼冷水的泼冷水,贬的贬)。作为这种机制来说,创业者是创业者,投资者是投资者,如果一个公司失败了,那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因为可能市场形势变了,或者你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就没想好,失败了就失败了,投资者的钱损失也就损失了,大家也不要负什么责任。作为创业者的话,那你就重新去寻找创业机会。
  所以我觉得学生创业失败是非常普通的,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创业失败的人再去创业,至少会对他更加信任,因为这个路要靠自己去走一遍,靠自己去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
  我说,有人提出“伪创业”这个说法,认为年轻人创业不该太追求名利,好象创业是一个很崇高的事业,你是怎么看待“伪创业”的?
  我觉得创业也好,投资也好,包括你做企业也好,你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也好,还是挣钱也好,我觉得做企业就是利润最大化,你做了投资的话就是实现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只有做到这一步你才能去发挥你的理想,比如要给什么赞助呀。你没有把企业做成功,你再好的理想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要创业,那他得很现实地面对这个市场。风险投资是非常投机的,他不会轻易把钱投给你的,他要是把钱给了你就认为你能给他带来利润。他为什么投给你而不投给别人?他认为你给他带来的利润比别人大。就像你去买股票,你的目的是希望股票能够涨起来,然后你能很快挣到钱,风险投资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没什么“伪创业”不“伪创业”的,因为市场就是市场,你必须很功利去追求利润,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公司在这个游戏里头活下来,才能壮大起来,然后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你把一个企业做成功了,那么对于员工对于投资者对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如果你空有一个理想,企业做得不死不活的,那这一切都是空的。
  这种对利润的追求是一个市场的源动力,中国人看创业问题喜欢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去看待,我觉得就是应该让市场去评判,谁愿意投资谁能够拿投资——这不是骗,现在大家都是商人。我觉得名与利是应该有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这东西很执着地追求,那其它的东西都是空的,但是一个人你不能只为了追求名与利。
  我说,去年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经过一段时期后,大家比较冷静地对待创业了,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创业现象的?
  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不要鼓动愣要把他拉出来。既然有机会就让人家试一试,这种尝试没有坏处,哪怕失败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经历。大学时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人生刚刚开始,有这样的经历比没有经历的人以后竞争优势会大多了。
  对于“学生创业”这一概念我不是很认同,我是不愿意人家把我们公司写成“学生创业公司”,我们的核心团队里头只有我一个是学生,你只要有能力,那不管是学生还是不是学生,大家只要能够互补,那都可以拉他来创业。把一个公司定位为“学生公司”在中国目前这个现状,反而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创业是平等的,谁都可以创业,农民也好,什么也好,哪怕文化很低的人也可以创业呀!真正的市场经济应应该能够达到这种水平,就是任何人创业都是平等的。
  为什么老是谈“学生创业”?可能是老把这个创业看成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起码是一个核心团队一大群人的事情。你这个公司有一个学生,还没毕业呢,但这无所谓呀。
  这个创业现象的出现是有它的来源的,在中国以前根本就没有“学生创业”这种说法,目前由于有了新的市场机制,新的创业机制,才可能把这种东西变成现实——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创业里头。以前几个同学合伙做点小生意是可以的,但你要是创业办一个公司是不太可能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可以值得挖掘的社会现象。
  这种创业浪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这种新的市场机制也好,创业机制也好,面向的领域还是高科技领域,那么做为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人在这块领域里还是有优势的。象美国的市场经济里头,诸如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都喜欢跟比较好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增值。那么你一个人出来,不管是学生也好,不是学生也好,你这种优势就会吸引一些资源跟你结合在一起。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里头,对于创业者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很多钱,这钱投资者会解决,也不一定要有很多钱,也不一定说你要会管理……这种创业模式虽然有投资者提供风险投资,但你做为创业者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因为你毕竟放弃很多东西。在中国真正有能力创业的人,基本上都被一些东西束缚住,比如大部分三四十岁的人,在一个单位里头干了一二十年了,都有一定基础,让他们出来创业也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学生,在这个创业潮流是作为最自由的群体,没有工作束缚,也没有家庭的束缚,处在一个很活跃的状态。而且,在创业里头它需要的是你在最新高科技领域里的敏锐程度,你要会判断哪个东西是目前最新的,前面还没有谁占领这个市场,那么你可以冲上前去占领这个市场,我觉得大学生在整个高科技领域是一个最敏感的群体。
  大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他们反正一无所有,最后失败了还是一无所有,所以大学生在创业里头会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层次,这个创业风头一起来,就会有很多学生跟着。当然,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别人能够创业,很简单地认为自己也能够创业。其实,我觉得让这些想法很简单的人碰碰壁,受受挫折,也是非常好的经历。
  我说,在这个创业群体里头难免会出现泡沫的成分,但媒体对这个互联网泡沫的渲染太厉害了,认人觉得这个行业尽是些泡沫尽是些虚而不实的东西,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泡沫的呢?
  这个泡沫是肯定免不了的,整个资本市场就要这样——肯定要先炒呀,再打压下去,再拉上去。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赌徒,你说能没有泡沫吗?这种东西你不能用道德眼光去看,比如说股市在经济发展里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流动性,这是个好东西,虽然它里面有一部分很投机,有的人炒股赔了自杀了,但你不能用简单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个东西,因为经济活动本来就是很不道德的,这个功利性是很强的。
  你作为创业人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一定要比较理性地面对这个选择,你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比如说你作为一个本科生,还没毕业就去创业,放弃了你的学位,我觉得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公司里头要招一个人,他大学没有毕业的话,我是不会考虑的。
  大学本科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哪怕你以后不去搞这个专业,但这种本科教育对你的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搞高压电搞到博士了,这个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博士阶段这个磨练的话,我做事情不可能象目前这样。很多东西不在于方向怎么样,而是在于方法。自己能够把一个课题组织起来,这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肯定会比社会上的失败率高,毕竟先天条件决定了你,而且整个社会环境在大学生创业里头它并不是说对你会有帮助的,反而会有消极影响。创业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创业的领军人物,你这个公司是以你为主来创业的,那你本身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有这样的资源,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另一种是你作为别人创业团队的一部分,跟着别人一起去创业。
我说,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往往受到某些人的影响,在他们眼里看成是一种英雄,把这些人的成功故事看成是一种神话,那你觉得在咱们这个时代是不是需要英雄来崇拜呢?
  我觉得崇拜是没必要的,一个创业者付出的努力所做的贡献跟它的成败没有很绝对的关系,创业不能以简单的成败来论英雄。一个公司的成败因素太多了,个人只是一分子。你
创办一个公司然后激流勇退,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很多人认为一个创业人必须自始至终跟着这个公司,如果有更好的人接替你,对公司有更好的发展,我觉得完全应该把位置让出来。
  在这种机制的创业中,我觉得偶然性因素也非常大。美国有一本写的非常好的关于IT的一本书,题目叫做《偶然帝国》,包括乔波斯、盖茨、戴尔这些人,他们是偶然或功的,并不是说他们本身素质特别高或品行特别好,而是他们在这种游戏里因为各种偶然因素而胜利了。有很多人非常成功以后就走下坡路了,那么这些人到底要怎么看?有的人非常成功后引退了,也许他再坚持几年公司就不行了,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个人的成功跟公司的成功直接划上等号,像微软那种公司,我觉得要是换一个人去替代比尔·盖茨也有可能会做得很成功,而比尔·盖茨放在另外一个公司也有可能不会成功。
  我说,你现在怎么样评价互联网实验室这个公司?
  一年前两个人到现在60个人,我觉得很不容易,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想,但还远远达不到成功,现在的发展压力一天比一天大。才刚刚一年,以后还有十年、二十年的路要走,现在是不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概括。如果将来有更好的人,那我可以把这个位置(董事长)让给他,因为我在公司里面有我的股份,他能把公司做得更好的话,我的股份价值也会更好,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业界分析家。
  创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能用很短的时间来衡量,对于我们的公司,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说,现在人们对大学生创业褒贬不一,哪个创业公司受到一些挫折就会被使劲地泼冷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不负责的,至于它好与不好,时间自会验证,现在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
  对,你不能因为现在冷下去就认为这条路走不通了,这个东西它肯定要有一个起伏。那它再热起来,你又怎么说呢?冷的时候你谨慎一点,热的时候你胆子大一点。只要这种机制有生命力,那么创业谁也挡不住。
  这种创业机制不是说哪个上级部门下个文件——你是大学生创业去,而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的,市场给你机会你就创业去,市场不给你机会你怎么折腾也是不行的。
  美国这套机制非常成熟了,它们也是通过市场检验出来的,在中国也会形成这么一套机制的。风险投资家为什么不把钱投给餐馆,而是投给高科技领域?为什么不把钱投给五六十岁的人,而是投给年轻人?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里头。
  把杨致远放在五年前,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成功者。“成功”是一个暂态的概念,你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现在成功,不见得以后成功;现在失败,不见得以后失败。从我个人来说,经历了这么一年巨大的压力后,失败真的没什么可怕的,一年前我可能还觉得失败很可怕。如果失败了,那我再去寻找机会呀。
  往往在做公司的时候,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你敢于突破敢于做一些事情,反而希望就出现了;而你非常顺利的时候,真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就出来了。经常是这样,所以公司的发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没什么好怕的,按照既定的方向去走就行。
  我想,正如人在走路的时候,脚碰着什么东西可能就是往上走了,因为那个东西很可能就是个台阶,虽然脚碰一下会疼。
  方兴东坦言,以前睡觉是很踏实的,现在躺下床去肯定睡不着,必须抱着笔记本电脑看白天从网上下载的英文新闻,看着看着才睡进去。他认为创业所承受的考验除了脑力外,还有体力。
  中国企业不能没有自己的互联网战略,中国互联网产业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产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就是这样的机构,可谓应运而生。该公司将不断致力于帮助网络商务公司、投资机构和企业构建面向网络时代的战略制高点,成为中国.com公司实践商务的领路人。作为中国领先的第一家专业互联网研究与咨询企业,方兴东非常清楚自己做的事情的真正意义所在,敢于挑战微软的他想把互联网实验室做成中国最权威的互联网研究咨询机构,我相信他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因为我找不出他会失败的理由。
  人物印象:
  方兴东的名气太大了,大得让我害怕他拒绝我的采访,以致我不得不玩点小技巧让秘书小姐把我的电话直接转到方兴东那里去。要知道想直接跟一个从未谋面的知名公司的老总通上电话是不容易的,先接电话的是秘书小姐,然后把你问一遍才决定要不要把电话转进去。第一次打电话,秘书小姐问我找“方博士”有什么事,我说要采访,她立马问我是哪个单位的,这下我犯难了,我哪有单位呀?最后秘书小姐要我把采访的问题罗列好发email过去,我口头上答应,其实不想这样做。第二天我又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依然是那位秘书小姐,为了不让秘书小姐听出我是昨天打电话的那个他,我故意变了声音,并且说:“我是方兴东的清华同学,我找方兴东有事。”我想,既然是同学,总能让我马上跟方兴东通上电话吧。这一招果然凑效,秘书小姐要给我转电话,只是方兴东正和一位客户在交谈,所以让我稍后再打。过一阵我又打进去,秘书小姐说客户还在,她问我有什么事可不可以转告,我说不方便转告,秘书小姐忽然笑了,我心里也忍俊不禁。
  直到下午3点钟,方兴东才有空接电话,没想到方兴东这么热情,说5点钟可以来办公室找他。我准时来到互联网实验室,先见到的是那位秘书小姐,从她的微笑中我能看出,她知道了我跟昨天打电话的那个他是同一个人,而我答应给她发email却没有发,我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她沏一杯茶给我喝,热情大方,我没有向她解释什么,只是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方兴东也喜欢文学,他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看过我的那篇发表在1997年第五期《小说界》上的中篇小说《白与黑》,小说后面注明着“1996年秋写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正是这一行附注引起方兴东的兴趣的。没想到方兴东还注意过我的小说,我对能够让他全力配合我的采访充满了信心。
  方兴东长着一米八的高个,清华有很多帅哥,我想他也该算一个,但方兴东跟我一样“不爱唱歌,不爱跳舞”,他自称是“不受现代女孩喜欢的那种人”。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女孩子是件凶器/再也不敢揣在怀里。”由于时间不允许,要不我很想跟他谈一谈女人和爱情。
  他说话语速很快,怪不得拍他为“年度最得意的人”的中央电视台无法直接用录像的录音。我俩一直聊到天黑,大大超出了预定的半个小时,而且我要走时方兴东还送我两本书,他真是够意思的!不用我说什么,他把我从包里拿出来刚出版的三本书全要了,感觉像是换“名片”似的,以致我离去时挎包里装的是他的书,自己的书一本也没有了。
旅游者的精神家园
创业者档案:王磊,女,1974年生于重庆市,1991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已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该院三年级博士在校生,师从中国管理工程学术带头人汪应洛教授。2000年3月获得香港沿海集团的风险投资,参与创办西安行知资讯传播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西安被誉为西部的桥头堡,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里,西安的大学生们当然也不甘
坐而视之,他们也抓住时机想通过创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王磊为首的一支西安交大创业团队便是典型的代表,获得一笔几百万的风险投资后成立了西安行知资讯传播有限公司。公司下属的中华行知网(www.sotrip.com)已在2000年8月27日开通,目标客户是以中国作为目的地的自助旅游者,目前提供三类在线服务:首先,作为旅游者便捷的出行工具,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案设计和咨询服务;其次,作为旅游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提供基于浏览器和客户端的功能强大的管理工具,帮助客户规划和管理个人旅游生活,建设经验共享型朋友圈;第三,作为旅游爱好者增长见识的乐园,提供时尚性强的文化旅游资讯。
  公司的理念是蜗牛理念,蜗牛理念一方面代表着行知公司创业者们的目标客户——自助旅游者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代表公司文化。创业者们是这样阐述自助旅游者的蜗牛理念的:
  “也许我行动缓慢,我从不走马观花,我朴素无华,从不炫耀。也许是我瘦弱柔软,我从不暴殄天物,即便是路边一株无名的小花我也会欣赏他朴素的美。也许是我天生敏感,我从不木然旁观,一点独得的体验便会激起我内心的感动。也许是我倔强固执,我从不随波逐流,我更向往那些没有留下足迹的地方。也许慢慢腾腾,跟不上时尚的脚步;也许笨头笨脑,不懂人情世故,但是我的壳里装满了旅途中的收获与快乐。我睁开双眼,永远好奇地探索;我张开双耳,永远用心地倾听。”
  在古埃及的寓言里,传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登上金字塔,一种是雄鹰,另一种就是蜗牛。“在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想成为雄鹰的时代,如果可以,我们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一直在路上爬的蜗牛。蜗牛具有执着、敏感、乐观、团结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与创新团队的成功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是行知公司的蜗牛理念。行知公司所倡导的是一种“畅行天下、广知物理”的文化旅游观念,那种走马观花型旅游(奢侈豪华的炫耀性旅游)、暴殄山水型旅游(没有环保意识的野蛮旅游)、木然参观型旅游(没有探索欲只追求到此一游)、随波逐流型旅游(对旅游没有独特感动,跟着人多的地方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行知公司所倡导的旅游是带着头脑去旅行,是行四方、知风物,体察多元化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是探幽深,会人文,在山水间寻古人的踪迹;是踏艰险,悟精神,感受天人合一的自由意境。
  2000年11月18日下午,我跟行知公司的总经理王磊见了面,在她的办公室采访了她。她不慌不忙地说起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今年3月底,我去了深圳,那位香港投资商也到了深圳,当时获得他的投资意向,可以说比较顺。那时候网络经济已经很低迷了,4月份纳斯达克股市就开始暴跌。
  回到西安不久,首期资金到位,我们马上把事情做起来,应该说速度比较快。那个时候只有几个人,后来交大有很多本科生、硕士生也过来做,包括交大学生自己创办的《大学》杂志社的骨干。
  最初条件不算好,校领导一开始就给予了支持,让我们在学生活动中心的地下室开始工作,有六七间房子。大概在4月中旬的时候,我们就把网络布置起来了,就可以在比较好的环境下工作了。其实大家蛮喜欢那个工作环境的,很宽松,很自由,又充满激情,彼此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
  8月份网站开通的时候,我们搞了个活动,叫做“西部长征”。这个活动是我们中华行知网和铁马俱乐部联合策划承办的,它是国家旅游局、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重点项目。当时切诺基赞助十辆吉普车,走了西部这条线,全程3万公里,历时62天,我们派了两个行知特使,一个左使,一个右使。左使和右使分别负责写文章和拍照。9月中旬我们在北京、上海、武汉和西安的二十多所高校中开展推广活动,宣传行知理念,倡导文化旅游。然后,在10月份正式注册了公司,以后真正开始公司化的进程。
  我觉得学生创业不能有做学生的那种心态,你的身份是学生,但是你的心态不能是学生,应该是一种职业化的心态,要让自己的公司有长远的规划,你的公司的员工不仅仅是靠兴趣来做事情,当然兴趣很重要,但是这种职业意识也很重要。
  学生做事情的一个好处在于他的创造性很强,很有激情,任何事情他感兴趣的话都很投入,但是呢,他做事情的限制性很强,因为学生的第一职业是学习,而不是创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只有少数人能够把创业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和追求。大多数人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职业,而兼职只是锻炼自己的一种方式,让自己的人生多一段履历。
  前期我们团队中很多都是学生,但是按公司化发展的时候,主力军不能再是学生,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我们公司有二十多个人,大多是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正式员工。我们希望以后能够把学生这一块作为公司兼职性的、智囊性的补充部分,而不是我们的正式员工,因为作为旅游网站,它更多的是去提供一种服务,而这要依懒一种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员工良好的个人素质。
  目前公司已和Fm365、新浪网、中华网、中央电视台网、21CN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频道或栏目的共建。并为《西部大开发》制作专题栏目,为《西部旅游》、《中国旅游报》等杂志报纸长期提供具有鲜明文化旅游特色的资讯。
  互联网周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旅游报等24家报刊,新浪网、搜狐、中华网等15家网站,都对中华行知网进行了相关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西安音乐台、湖南卫视也对倡导文化旅游的中华行知网进行了专题的采访报道,近期中华行知网又与湖南卫视“湘女出行”进行合作,成为该栏目的独家合作网站。
  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行知公司从150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最终以精彩的答辩获得了大赛的金奖。
  创业跟学校的环境确实不太一样,你要面临很多的合作伙伴,你要置身在一个商业环境里……这跟在学校里的思维不一样。
  从上大学到现在我没有工作过,投资方就笑我说:“还没有当过兵你就开始带兵。”管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至于科学方面我学得蛮多的,但是艺术方面需要时间的积累,你需要站在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站在员工或客户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需要什么?这个一方面靠你天生的素质很好地把握,另一方面就在于一种经验,在不断的谈判过程中,在管理的摸索过程中,你能感觉到该怎么去做,这个在学校里是比较难接触到的。
我说,你作为公司的总经理,你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个职位的优势在哪里?
  我觉得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都没有特定的模式,美国的艾伦-凯切尔曾经创立过一个叫“Lifo“的长处管理体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每个人的长处使用过当就是短处。这听起来很简单,但非常有道理。你观察很多管理者,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的人属于进攻性很强,非常主动;有的人属于协调性很强,妥协性很强,能跟很多人
合作;有的人属于逻辑性很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十分分明;有的人属于理想性很强,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很高,希望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有商业价值,而且还有社会价值……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成功没有既定的模式,管理者也一样。
  对我来说,我原来没有做过管理者,我也没有从业的经验,但现在为什么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而且在这过程中也感受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把你的优势发挥得最大。我这个人比较理想化,我做事情希望这件事情有价值,而且希望我的团队我的员工都感受到这种价值,让他们觉得是在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工作,去奋斗。
  优点使用过当就是缺点,我的优点在于比较关注于人,而不是能够及时非常清楚地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然后一步步地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这点是可以通过团队来弥补的。为什么风险投资商都很关心团队?因为一个团队就代表着能力的互补,这个团队如果互补好,多样性强,合作愉快的话,那这个团队显现出来的是整体的协调性和整体的优势。每个人都有他非常鲜明的一块,而大家合作得很好,这种鲜明的各种优势互补起来,就形成了团队的这种优势,这就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另外还有一点,其实我一直都想当老师,甚至一直都想当幼儿园老师。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女强人,很多人都说我是女强人,其实蛮可笑的,我做这个企业才刚刚开始做。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作为大专院校的学生往往比别的一些群体创业要更容易,真的更容易,因为它受到的社会关注更多,它会有更多的机会被社会所承认。社会上有很多很多创业的公司,很辛苦,他们做的不一定比我们差,但所受的社会关注要比我们少得多。
  我们公司刚刚成立,有idea也就是今年年初,有投资也就是今年的4月份,真正的网站做出来也就是今年的8月份,而现在只是11月份。我们的公司还处在非常非常初级的阶段,但是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关注,包括学校,包括业界,包括各种媒体……我们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了。真的!我觉得做企业是要拿出东西来的,做管理是要慢慢摸索的。
  所以,我觉得学生创业在目前是非常幸运的,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是社会的一个浪尖,得到很多的关注,但是,还是刚才我所说的,优势使用过当就会变成劣势,正因为它很容易受到关注,大家对它的期望很高,它的心态容易变得很浮躁,做了一点就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可能会有这种心态,但其实做企业不能这样。我周围有很多企业界的朋友,他们默默无闻做了很久,做两三年、三四年,厚积薄发,在某一时候,原来播下的很多种子慢慢地会长成森林,而我们现在还只是一株刚长出来的小树苗。
  我说,大学生从过去的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现在的自我创业,对国家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给我们这个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起新的活力。
  我蛮佩服这批人的,他们好多年龄比我小,二十一二岁,或者十八九岁,他们很主动,往前冲的劲非常强,他们好象都愿意去尝试,这是很可贵的,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我觉得创业团队要非常注意的一点,做一个企业永远没有平静的时候,因为你永远都在面临着问题,因为你的资源都是在一步一步获取的,而你所面临的管理对象经常在变,你所处的商业环境变化也非常快。
  至今我们没有遇到大的困难,但小的困难每天都在发生。我说的大的困难就是这种致命的经营机制、致命的战略失误,但是目前没有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遇到。正如刚才所说的,我们只是刚刚长出来的小树苗,它是否能成长为一片森林,要看我们的远景目标制定得是否合适,我们的发展策略制定得是否合适?还有我们的整个人力资源是否跟得上?还有我们的心态好不好?我们的企业文化好不好?这都是一个系统。
  我们公司所处的行业是旅游电子商务行业,而旅游电子商务是在目前三个最清晰的电子商务模式之一,一个是教育,一个是证券,再一个就是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之所以会那么清晰,大家都比较看好,是因为它有它的优势,比如说它不存在配送问题,它的消费者
  上网习惯比较好……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风险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我们这个行业有非常优秀的,比如华夏旅游网、携程网,他们的团队是很优秀的,他们的投资规模是以亿来计的,目前他们也在收购传统的行业。对我们来说,竞争比较激烈,其实我们没有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对手,因为一个行业里面会有许多细分市场,我们有我们的生存、发展空间。
  我们的团队比较优秀,但还有很多不足,我们还没有很多的经验,我们还很年轻。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经验的,没有人是一步成功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在慢慢走的过程中,它的天地会越走越宽,它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但这个机会和天地取决于它原来走的路是怎么走的,它是怎么和它的合作伙伴、投资方建立关系的。
  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应该非常清晰地分析你所在的行业是怎么样的,你的竞争对手你的同业者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整个行业的规则是怎么样的?你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然后你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而不是我想做什么事情就能做什么事情。
  为什么国外很多大企业在非常繁荣的时候会倒闭?很多东西你要不断提醒自己,你要反思,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创业团队也一样。学生创业团队心比天高,干劲十足,很有激情,但是,你要去了解,你能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还有你所处的环境、你的对手、你的行业竞争格局。
  所以,在我们仔细地分析了旅游电子商务的竞争格局,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我们希望把中华行知网做成一个以中国为目的地的国际范围内喜欢中国文化的自助旅游者网上的出行工具和精神家园。
  其实,现在在网上有很多精神家园,象第九城市和其它虚拟社区。旅游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它本身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旅游,在旅途中你会发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美。我们做旅游电子商务做的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是很清晰的,但同时,我是属于那种做事情希望有价值的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商业的话,我们这群人可能不会做得那么开心。一个人做事情不能就商言商,他要看到商业机会背后更多的东西。我始终相信,成功的真理在于,你提供了别人心灵真正想要的东西,就象一个人需要服装,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比如有的人喜欢古典式的服装,因为她认为她的气质是古典的;有的人喜欢现代派的服装,因为她认为她从内到外都是叛逆……所以我觉得产品也一样,它是一种文化,特别是旅游,它有一种文化要领在里头。
  爱好旅游的人一般是包容性很强的人,他应该更能包容各种生存状态,他不会来了西安就说西安好穷呀,他会欣赏西安,会发现它的美;他到了上海不会指责上海人势利,而是用心去发现这个城市的美……一个热爱旅游的人应该是喜欢和人交流的人,做旅游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就商言商,它应该为热爱旅游的人提供一种精神的家园,能够让他们在这上面找到触动他们心灵的东西,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商机,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出行工具,可以订房订票……我们提供的是消费者最想要的最能打动他内心需求的东西,我们中华行知网做的就是这一块,一个文化旅游的概念,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这是我们的远景目标。我们整个创业团队都认同这个远景目标,那我们就往前走。
  王磊把那些财力和人才资源雄厚的创业团队比喻为雄鹰,而把自己的团队定位为蜗牛。这种蜗牛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勇往直前的“行知人”让我感受到了“西部长征”的梦想之旅:
  太阳在那里落下,地平线从未曾失落,西风古道,大漠孤烟;落日残照,蕴藏着无与伦比的震撼,饱含着苍凉悲壮的美。在这里,不再有什么界限,跨越时空的隔离带,体验独特之美。
  抛弃所有城市的喧嚣之后,让旋转的车轮指引我们深入西部腹地,辽无广阔的土地,蜿蜒清澈的河流,纯朴浓郁的民风,都会滋润我们久已干涸的心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