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学习哪有那么难

_3 王金战 (现代)
这里说的考试不是指平常的一些小测验。一个学生在求学的经历中,都要经历很多考试:有些是平常的测验,对高三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测验几乎每天都进行;有些是比较重要的考试,比如说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些是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比如说中考、高考。今天我谈到的如何把握考试的技巧,是指一些比较重要的考试,至于平常的一些小测验,学生就把它当成一次复习、一次作业,这样的心态可能会更好。而一些重要的考试是需要精心备战的,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归结起来,我觉得学生应该做好三种准备。
第三部分 第43节:做好物质准备是考好的前提
做好物质准备是考好的前提
物质准备泛指一切实质性的准备,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要提前准备好考试用品,你不能空着手上考场。考试前你得准备好准考证和相应的文具。我见过许多考生来到考试地点,才想起没带准考证,这是最致命的。就算你急急忙忙回家去取,赶得上考试,也会大大影响考生的心情。更何况高考时,交通是出奇的拥堵,能赶上考试已经谢天谢地了。还有文具,有些学科是需要准备特殊的文具的,这些东西不准备好,到了考场上用的时候,你就会受影响,因为在重要的考试中,是不允许向别人借东西的。
第二,适当来点提神的东西。虽然体育比赛禁止使用兴奋剂,但考试没这个规定,家长可以适当为考生准备点"兴奋剂"。因为大型的考试,比如说高考,有些科是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大脑的活动量是相当大的,最好考试之前来点儿提神的东西,让学生在这两个半小时始终处于高效率状态下。我觉得咖啡或者茶都很好。进考场之前半个小时,喝上几口浓茶,到了考场上,紧张的考试氛围一烘托,茶叶中提神的物质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这两个多小时的考试,你会一直处于激情澎湃的状态,这样就有可能超水平发挥。
但是这个问题还得注意一点儿,因为我孩子在高考时,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孩子平常是从来不喝咖啡的,她高考的第一场,去考场之前,我给她冲了一杯咖啡。结果孩子考完以后埋怨我:"你可把我给坑苦了,我喝了这杯咖啡以后,整个考场上我的头老是发胀。"搞得我老婆对我大加谴责,我差点成了千古罪人,为此我也暗暗地自责了很长时间。所以,考试之前可以来一些提神的东西,但是平常没用过的不要这个时候用。你要想考试期间喝咖啡提神,可以提前几天每天喝一点儿咖啡,这样就会适应了。不要在大考之前搞什么试验,我这儿还有一个惨痛的教训。
我在沂水一中当班主任期间,有个农村孩子要考大学了,他爸爸大老远跑到县城,想看看他的孩子,心想总得给孩子带点吃的吧。于是在大街上买了一只烧鸡送给了孩子。农村孩子平常的生活比较艰苦,可能也没吃过烧鸡,那个小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这下可麻烦了,高考前的那天晚上,别人睡觉,他一晚上跑五六趟卫生间。最后半夜去敲我家的门,说:"老师,我这一晚上老是上卫生间,现在浑身一点儿力气都没有……"
我马上起床,陪着他去了医院挂吊瓶,一直挂到第二天进考场之前,这样他身体增加了一些能量,病情得到了一点控制。但是这个学生由于当时经受了这样的折磨,情绪也受到了影响,所以当年高考没发挥好。
第三部分 第44节:做好心理准备才能有好成绩
这件事使我又一次感觉到,大考之前,我们应该给孩子补充一点儿营养性的东西,但是平常没吃过的东西,最好不要去尝试,另外一定注意清淡和卫生。那个家长给孩子买的烧鸡,有可能是烧鸡本身有问题,也有可能烧鸡没问题,但是孩子平常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结果肠胃不适应了。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大考之前给孩子乱吃东西,这一点一定要谨记。
第三,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卫生间。因为大考一般时间都很长,原则来讲,考试期间是不应该去卫生间的,你要是这个环节没有做到,考试的时候会很难受。结果考试的过程就变成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老是想着能不能允许我去趟卫生间,会严重影响到考生的发挥。所以,这一点看似细节,其实很重要,即你进入考场前的最后一个地方,应该是卫生间。
做好心理准备才能有好成绩
高考前的心理准备也分三个方面。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心理准备,才能在考试中超常发挥。
第一,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指,你一定要明白,你平常学得好,你大考就能发挥得好。考试是你平常的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素质的全面检验,平常学得不好,别指望大考时超水平发挥。如果你自信,平常学得还是不错的,就不要担心考试的时候会考不好。
当你遇到难题,一定要这样想:同一个老师、同一套教材,用的同一套训练题目,考场上只要我不会做的题目,别人肯定也不会,但是我只要会的题目,别人一般也会,所以我们的较量不是在不会做的题目上,而是在我们都会做的题目上,看谁能够少丢分,甚至不丢分。很多人遇到一个题目,一看很陌生,就心慌了,你怎么就不想一想,你没见过,你的所有同学、所有坐在考场上的人他们也没见过。你这样一想的话,心里不就坦然了吗?
第二,不要怕出错。当然高考要是出错的话,这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事。但平常的大型考试,只要不是高考,这个考试再重要也不是决定命运的,所以不要怕出错。你就这样想,我就通过这样的一次大考磨炼一下我的心理素质,就算它出错能怎么着?在这么重要的地方出了错,那说明暴露的这个问题对我确实很严重,当然也很重要。我就把这样的一次考试当做一次心理的磨炼、素质的提升、非常好的复习,即使出错,凭这样的大考出现的错误,可能会对决定我命运的那次考试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督促我查缺补漏。在大型的考试中,你一旦不怕出错,你会发现你的正确率反而会更高。
第三,千万不要作弊,连想都不要想。那些平常想作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在大型考试中,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时间是普遍不够用的。所以这个时候,越发需要一个学生全力投入考试,更要求他心态平和。那个题目本来没有思路,由于你的心非常平静,有可能突发奇想、灵感大开。如果你在考场上搞得自己心烦意乱,或者是三心二意,那么会严重影响到你的思路,可能平常会做的题目都想不起来。那么你想一想,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把作弊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完成的话,那么你走进考场时,心里只会想着我怎么能够想方设法从别人那儿获得一些东西,你得跟老师捉迷藏,你就像做贼一样,眼睛老是盯着监考老师的一举一动,想着利用他不注意的时候偷点摸点,你的这种反常行为反而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
第三部分 第45节: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1)
我监考的时候,只要看见哪个学生有飘忽的眼神,做贼心虚的表情,那这场考试我就有事干了。本来我百无聊赖地监考,一旦发现这种表情异样的学生,那这一场监考将会充满着刺激。我眼睛不是紧紧盯着他,而是看别的地方,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一次暴露的机会,我好抓现行。所以一个想作弊的学生,他在考场上表现的那种神情和动作,绝对骗不过监考老师的眼睛,你整个考试将会在老师的严密监控中,让你毛骨悚然,浑身不自在,你还能考好吗?就算你有可能偶尔得逞,你得到一点儿,但是你失去的会更多。你失去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诚信,你把自己比较自卑的一面暴露给了别人。我觉得这是一种侮辱,你这样的一种行为怎么能让人瞧得起你呢?
另外,我可以告诉学生们的是,高考这么严肃的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当你平常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高考的时候,发现这个行为没法儿进行了,你会感觉到浑身不自在,所以千万不要有作弊的想法和行为。
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
考试是需要技术的,我觉得技术准备有九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充分利用考前五分钟。按照大型的考试的要求,考前五分钟是发卷时间,考生填写准考证。这五分钟是不准做题的,但是这五分钟可以看题。我发现很多考生拿到试卷之后,就从第一个题开始看,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拿过这套卷子来,这五分钟是用来制定整个战略的关键时刻。之前没看到题目,你只是空想,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得利用这五分钟迅速制定出整个考试的战略来。
我是教数学的,我一般要求我的学生拿着数学卷子,不要看选择,不要看填空,先看后边的六个大题。这六个大题的难度分布一般是从易到难。我们为了应付这样的一次考试,提前做了大量的习题,试卷上有些题目可能已经做过了,或者你一目了然,感觉很轻松,我建议先把这样的大题拿下来。大题一般12分左右,这12分如囊中取物,你就有底气了,心情也好了。特别是要看看最后那个大题,一看那个题目压根儿就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就把它砍掉,只想着后边只有五个题,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能够控制速度和质量。如果倒数第二题也没有什么感觉,你就想,可能今年这个题出得比较难,那么我现在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把前边会做的题目踏踏实实做好,不要急于去做后边的题目,因为后边的题目不是正常人能做的题目。
考语文时如何利用这五分钟制定战略呢?学生考语文时的答题习惯不同,有些学生先答基础知识,有些学生先写作文。那么这五分钟最好做什么呢?先看看作文题目,一看这个作文题目,平常做过类似的范文,那还不先把作文搞定,然后再去踏踏实实地答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 第46节: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2)
第二,进入考试阶段先要审题。审题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慢。我发现数学题经常在一个字、一个数据里边暗藏着解题的关键,这个字、这个数据没读懂,要么找不着解题的关键,要么你误读了这个题目。你在误读的基础上来做的话,你可能感觉做得很轻松,但这个题一分不得。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你一旦把题意弄明白了,这个题目也就会做了。会做的题目是不耽误时间的,真正耽误时间的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在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思路了,单纯地写那些步骤并不占用多少时间。
第三,一定要培养自己一次就做对的习惯。现在有些学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会做的题目,就快速地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争取时间去做不会做的题目。殊不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边的大题,难易差距是很大的,但是分值的含金量是一样的,有些学生以为前边题目的分数不值钱,后边大题的分数才值钱,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所以我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自己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腾出时间来检查。越是重要的考试,往往越没有时间回来检查,因为题目越往后越难,可能你陷在那些难题里面出不来,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开始收卷了。
我上高中期间,有一个比较虚荣的心态,大家都在忙着做题的时候,如果我突然交了卷,大家从沉思中惊醒:"他怎么交卷了?"或者用一种吃惊的眼光看着我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爽。高中期间考试时,我做题是比较快的,但是只要会做的题,一般都能一次做对,而做错的题目,回过头来检查也检查不出来。因为你第一遍以为这样做是对的,先入为主,你过了一会儿回来检查,也检查不出来。所以我就训练自己一次做对,既然回来检查,也检查不出错来,那干脆我就来了个一次性的处理——提前交卷。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考数学,我的数学老师监考,发完卷子以后,一共两个小时的考试,我做了一个小时就把卷子给做完了,也不检查,直接交了卷,全班同学看我做得这么快,全都抬起头来瞪着眼睛看着我,特别是数学老师非常吃惊地看着我,我把卷子一交,那个老师反正也没事干,就拿着我的卷子在那儿看,我就站在门口等着这个数学老师的反应,那个数学老师把我的数学卷子看了一遍以后,冲着门口对我竖起大拇指,当时那种感觉太幸福了。就为了追求这种感觉,使得我平常的考试保证只要会做的题目尽量一次成功。1978年高考的时候,我的这种行为换来了回报,高考的题量太大,所以我就一头扎到题目里边疯狂地往后做,即使这样,后边还有两个大题没做完,铃声一响只能交卷。我发现只要我做过的题目基本全是对的,虽然后边还有两个大题没做,我的数学成绩还是非常突出的。
第三部分 第47节: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3)
第四,要由易到难。一般大型的考试是要有一个铺垫的,比如说前边的题目,往往入手比较简单,越往后越难,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1979年的高考,数学就吓倒了很多人。它第一个题就是一个大题,很多学生就被吓蒙了,于是整个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就出现一些心态的不稳。所以后期,就因为这样的一些事故性的试题的出现,不能让一个学生正常发挥,我们国家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慢慢地进入状态,再去慢慢地加大难度。有些学生自以为水平很高,对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所以干脆从最后一个题开始做,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个题一般来讲,难度都很大,你一旦在这个地方卡壳,不仅耽误了你的时间,而且会让你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当然由易到难并不是说从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个,以数学高考题为例,一般数学高考题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的难度属于难题的层次;第二个小高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是比较难的;第三个小高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我说由易到难,是说要把握住这三个小高峰。
2008年我给北京的一个大学出自主招生的题目,这场考试共3个小时180分钟,我出了180个选择题,一分钟一个,而且一个题目出得都很有技巧。因为自主招生是在优秀学生中选拔更优秀的学生,所以每一个题目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评分标准也比较特殊,答对了得2分,不答得0分,答错了倒扣1分,考察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那天,因为我出的题目,我得在现场,怕中间有什么意外。考完之后,从考场出来的有些学生很凄惨,看样子都想跳楼,说这次可被坑苦了。他们生气,不是气这套题,而是气自己,这套题只做了三分之一,一看后边有些题目原来很简单,但是没时间做了。这些学生可能平常习惯于从第一题做到最后一题,即使中间遇到难题也绝不放弃,不做个天荒地老,不做个昏天黑地,绝不认输。就没想到本来一分钟一个题目,你这个题耽误了五六分钟,甚至十多分钟,后边的题目就没有机会做了。所以这样的题目,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快速地看,跟着感觉走,碰到某个题有感觉就停下来,把它搞定;要是觉得某个题有点难,先放一放,往后做。等到把这180个题目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做完后,再回来处理感觉稍微好一点儿的题目,那些干脆一点儿感觉都没有的题目,应该果断地放弃。
最后阅卷结果出来以后,发现竟然有一部分学生还得负分,因为他们都没看清题意,一看后边没时间做了,就ABCD随便填下去,错了就扣1分,把前边得的分全给抵扣掉了。
第三部分 第48节: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4)
第五,控制速度。平常有学生问我:"我在做题的时候多长时间做一个选择题,多长时间做一个填空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呢?"
我觉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你平常用什么样的速度做题,考试的时候就用什么样的速度,不要人为地告诉自己,考试的时候要加快速度。其实你考试的时候,速度要是和平常训练的速度差距比较大的话,很可能因为你速度一加快,反而导致了质量的下降。一场大型的考试,你会做的题目本身就那么多,如果你加快速度,结果把会做的题目做错,而你腾出的时间去做后边的难题,又长时间地解不出来,那么很可能造成会做的题目得不着分,不会做的题目根本不得分。不要担心"做慢了,做不完",把握住一点,一个学生的正常考试,如果始终在自己会做的题目上全神贯注的话,这场考试一定是正常发挥的,甚至是超水平发挥。你一直投入到会做的题目中,按照你平常训练的速度,踏踏实实地往前推进。即使你发现时间到了,后边还有题目可能会做但来不及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令你后悔的结果。最后结果出来你会发现,你最后得到的分数往往会比你的实际水平要高。所以考试的时候要控制速度,我觉得这是考试技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了,我在这儿要告诉各位同学,你可能觉得这个题我会做,但是我写慢了会影响时间。其实大家要明白,只要你会做的题目,你动手按照你事先想好的思路来写的时候,它占用的时间是很少的。你真正耽误的时间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前边本来可以不出错误,结果你一不小心,在某一个关键数据上,或者在某一个符号上出现问题了,从此你就陷入一种万劫不复的状态,你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样最耽误时间。
第六,根据学科的特点抓住得分点。比如说高考语文的作文,一般老师的起评分是40分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只要能把这篇文章写得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就能得40分以上。我的孩子平常就犯虎头蛇尾的错误,她读的书太多,肚子里边的名词也挺多的,所以遇到一个题目,就浮想联翩,作文写得洋洋洒洒、诗情画意,最后自己都找不着回家的路了,结不了尾。一篇作文光有开头没有结尾,得分将会大打折扣。2006年我孩子参加高考,考完语文以后,出来时高兴得不得了,说今年高考作文竟然写完了。
另外,中国人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越是跌宕起伏,越是充满着悬念,越容易得高分。但是英语的作文就不同了,你要是找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词来表达你并不会表达的意思,这样的作文得高分的可能性不大。写英语作文,你要表达某个意思,用的单词越通俗易懂,越容易得高分,千万别玩文字游戏。
第三部分 第49节: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5)
考数学时,有人考完以后说某个大题能得满分,结果却并非如此。一个大题12分,结果呢他这儿扣点儿那儿扣点儿,最后只能得个八九分。学生还觉得挺委屈的,这个题明明会做,怎么被扣分了呢?其实是过程出问题了,数学解题的步骤是有分数的,而且这个分数还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注意这些学科评分的得分点。比如让你求出一个椭圆的方程,你可能不会求,但你只要写上"解: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x2/a2+y2/b2=1",就很可能得1分,这1分是不需要任何付出的。你要解数学应用题的时候,你做完了,你得写上"答:以上结果是什么",要是没有这句话就被扣分了。
特别是立体几何题,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了,能得满分,结果步骤分被扣得比较多,就是因为得分点没突出来。比如说,要求二面角,一般遵循"一找、二证、三求"的步骤:"一找"是指把要求的角找出来。结果我就发现学生做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明明把这个角找出来了,他就缺这么一句"所以,这个角即为所求",没有这句话,通篇就看不出来他把这个角找出来了,就会被扣分。"二证"就是你找到这个角了,还得根据相关定理的规定,证明这个角就是你要找的。"三求"就是把这个角求出来,此时应该写上"所以这个二面角的大小为多少",没有就会被扣分。
这几个关键的得分点很容易被忽视。另外还要注意,立体几何的有些定理,比如说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汉语来表达: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直线和平面垂直。但是汉语在解题的过程中就没法儿用了,解题得使用符号语言。有些学生误以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三个条件推出一个结论,其实是五个条件推出一个结论(a垂直于b,b垂直于c,b在平面α内,c在平面α内,b和c相交于一个点,则a垂直于平面α),于是你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得把那五个条件全写上,再推出一个结论,这个题就得满分。漏掉一个条件就很可能被扣分。
第七,简单题得满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分。大型考试最后的那个难题可用四个字概括——防不胜防。这不是正常人做的题目,正常人也别指望在这个题上能够有多大的收获。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一个数学估计能得100来分的学生,你把重要精力用在最后这个难题上,就大错特错了。高考还有这样一个规定:要是某个题目得分率太低,将被判定为废题。要是高考出了废题,这是一个事故,是要处理的。如果这个题很好,结果全国人民都得零分,这个题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高考每一个题目的得分率是有一定要求的,最后一题既要难,还得让大家得分率别太低,它总会抛出那么几分,让大家比较轻松地得到。因此高考时,不必费力去做最后一题,但绝不是说这个难题就不能得分。你应该有什么心态呢?反正最后这个题,我也不想做你,那我还怕你吗?无知者无畏,你一不怕它,反而就有勇气了。我也不要求多得分,能得个三四分就行了。可能你突然发现这个题,解出来比较难,但要想得三四分还是比较容易的。我在平常训练学生的时候,有一句话就是"不会也能得3分"。
第三部分 第50节: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6)
我孩子高考完了跟我说起她考数学的体会:她没打算做最后的题,所以就非常沉着地按照这个思路往下做。由于我事先给她出的六个比较难的解析几何题目培养了她良好的心态,所以她就不害怕解析几何题了,反而感觉这个题目其实很好做,于是很轻松地就把她过去经常受阻碍的概率题目和解析几何题目拿下来。做完以后,她一看表,离交卷还有二十多分钟,她一想没事了,那干脆就来看看最后这个题,反正也不想做出来。心情轻松,时间宽裕,就看看最后这个题,能得多少分就做多少分的,竟然把最后那个题也拿下来了,所以才有了147分的成绩。
第八,防止慌场。所谓慌场,就是考试的时候,本来以为这个题对自己来讲难度不大,结果一看第一道题,当头一棒,怎么也找不着感觉。干脆把第一题放过去,再看第二题,发现第二题更难。连续碰上这么几个难题,心里就慌了。这一慌,脑子出现一片空白,本来会做的题目也不会做了。这种现象称为慌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当你慌场时,就想一想,如果是高考之前,遇到几次慌场,你能把它克服,到了高考的时候就不会慌场了。所以在一些大型的考试中,遇到慌场,大可以这样想:多亏这次慌场不是高考,它提前到来了,高考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慌场了。这样一想,反而为这种慌场的到来感到高兴,一高兴可能就心态平和了。另外,就算高考时真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先闭目沉思,然后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心里就这么想:反正这一场考试已经这样了,我也别着急了,能做出一个是一个,也许我先把最简单的题目做出来,心态就平和了,头脑就冷静了,再回过头来看刚才这些题目,就找到思路了。所以把刚才遇到挫折的那几个题目放弃,去看其他的题目,而且看其他的题目时,也别指望有大的收获,这样很容易冷静下来,可能很快又找着感觉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这样想: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这个题目我既然不会,其他同学也不会轻松的,大家是公平竞争。这样一想,你不就不慌了吗?
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4年,我当时在沂水一中带高三,结果数学考完以后,全校的学生哭成一片。那年高考题出得确实有点变态,我那个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在高考120分满分的情况下,考了49分,而这个学生竟然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题目比较难时,一般的考生突然感觉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比较大,所以一下子就慌了。从最后的结果看来,大家其实都一样的。所以考场的慌场,可能不是题目本身,而是慌在你个人的心态上。
第三部分 第51节:如何看待奥数这件事
第九,考完以后千万别急着离开考场。考完试之后一定要检查一下,你的试卷集中了没有,一卷、二卷是不是都交齐了。很多考试,包括高考,经常会有老师把学生的卷子收走了,却把答题卡落下了,或者本来五张试卷,只收了四张。还有些考生考完了,把卷子放到桌面上走了,结果下一场来考试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有一张卷子没收。这还是比较幸运的,交给老师以后,大不了老师受点处分,学生的卷子还没丢。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要是你下一场没发现落下试卷,人家五张卷子,你只有四张卷子,受损失的是你本人。所以考完试以后,不要急于离开考场,要确认该交的卷子都被老师收走了以后再离开。
如何看待奥数这件事
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14岁之前,能够接触一些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他以后的轻松学习和提升一生的竞争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2008年12月28日,我到广东省的肇庆一中参加了这个学校的百年校庆。我去以后得到一个令我高兴的消息,2008年广东省的理科状元就出自肇庆一中。其实肇庆一中在广东省并不是多么突出的学校,但是这里的学生为什么能够拿到高考状元?正好当时这个高考状元回去参加了学校的百年校庆,她也谈到高考经验。
我分管的人大附中的一块业务,跟肇庆一中有合作关系,我们给合作学校提供的其中一个帮助就是,这个学校每年寒暑假,可以派一些优秀的学生到北京,来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的培训。这个女孩在高一寒假就被推选来到北京,参加我们组织的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这个女孩来了以后,受到了一些触动,第一是物理竞赛培训,她根本听不懂,但是她看着其他的学生竟然有很多人能听懂,顿时感觉到自己和同龄人的差距。第二当她坚持听到最后,那么高深莫测的物理竞赛题,竟然能听懂三分之一了,她感觉到,我只要认真听,不到十天,我竟然有了这么大的提高,于是感觉到自身的潜能。第三,在课程中间,我领着这些学生到北大、清华去看了一下,也去参加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参观了一下鸟巢,百年名校的风采,北京的大气和现代化,令她顿时感到外面的天地太广阔了,如果我不努力,那么这么广阔的天地,必然与我无缘。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立下了一个志愿,两年半之后,一定要考到北京,一定要考到清华大学。原先她因为能被学校推选到北京,说明她在学校的学习还是可以的,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比较良好的自我感觉,到了北京,她受了各方面的触动,回去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因为她的目标已经不单纯是在她那个学校排在前多少名,她的目标就是首先要考进清华大学。所以回去以后她的学习都是主动自觉的,是充满激情的,经过两年半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成为广东省的理科状元,考进了清华大学。这个学生说,其实改变她,让她能走到这样高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她到北京来参加这个物理竞赛的培训。
第三部分 第52节:14岁之前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1)
14岁之前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发现,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14岁之前,能够接触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他以后的轻松学习和提升一生的竞争力,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适当参加一点儿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这样的活动,对相当一批学生来讲是很有意义的。
我辅导三年级的学生参加竞赛的时候,我出过三个题目。第一个题是说1+2+3+……一直加下去,加到100等于多少。你要是从头加的话,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完不成的。但是你这样想,1+100=101,2+99=101,3+98=101……从两头往中间凑,学生要做的事就是,发现了这个规律以后,他就数一数,有多少个101,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中间那个数,他应该怎么处理。学生发现这个规律以后,他会非常迅速地得出最后的答案,就是1050。我发现我在给三年级学生讲的时候,学生思维活跃,感觉很轻松,然后我接着就给他们出题,说1+3+5+……一直加到101,等于多少呢?我感觉学生也会做,1+4+7+……这么加下去,学生也就会做了。其实我刚才出的这些题目,是在高二才会学到的等差数列问题,但是我弄到小学三年级,我发现那些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轻松。因为14岁之前,学生对他感兴趣的学科,会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我们成人往往把小孩子这种潜能给忽视了。
大家看第二个题,请看下图,这是一个4×5×6的立方体,先把其中相邻的两个面染红,再把它切成若干个1×1×1的小立方体,那么这些小立方体中,最多有多少个面,恰有一面是被染红的?
这个题不需要任何的数学背景,它的趣味性体现在对新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描绘上。同学们在比画得像不像,好看不好看,特别是1×1×1和4×5×6这两个不同的立方体,活生生展现在面前,所以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开发。这个题有相当的知识性,比如说怎么把那个立方体切割成1×1×1呢,就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去想象,然后在分析分解的过程中,使答案逐步地浮出水面。经过讨论,学生就开始回答了。第一个答案是60,我说你展示一下你丰富的思维过程,你怎么得出的60呢?他说你看,朝着我的这一个面是5×6,2个面,那不就是60吗?我说这个答案好,这个同学这么用脑子,大家给他鼓励鼓励,于是大家掌声雷动。结果另外一个同学说,老师,不对不对,我那个答案和他不一样,我的答案是54,他没有考虑原题中,这两个面应该相邻,他没有考虑相邻这个概念,结果弄成这一个面是30个,那对面不就也是30个嘛,结果是60。他说,朝着我们的这个面是5×6的,相邻的上面那个面,是4×6的,这样求得的答案呢,是54。我说这个答案好,给他鼓励。结果这一鼓励以后,下边有个同学又反对了,说不对,老师我还有别的答案,我的答案是48,第二个同学他考虑问题忘记了要求只有一个面被染红,其实这54个里面有6个是有两个面被染红的,所以第三个同学说48。我说这个答案比刚才那个更严谨,我正表扬这个同学呢,不行了,下边又有同学举手了,说,老师,不对,我的答案比那个还好,我的答案是42。其实最后的答案就是42。
第三部分 第53节:14岁之前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2)
就这一个题目,我跟一些三年级的小孩子就能讨论两节课,那帮小孩子兴致盎然的,动手能力、发言能力,完全得到开发。而且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个题的时候,所有的答案都值得表扬,尽管这个题4个答案,只有1个答案是对的,但是只要学生思考,老师就应该肯定,因为他动脑子了,就应该值得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怕课堂上犯错误,才敢于发言,所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我们回想,现在有很多的老师,上课就只有一个答案是对的,只要做错的,都会被批评,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扼杀,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一种伤害。只要学生思考了,他就应该得到鼓励,就应该得到表扬。大家看,这个题目难道真的说我们的孩子学不了吗?完全可以学,而且在这种乐意融融的课堂里边,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真的会得到一种培育。
再看一个题,有一个四位数,它有三个数字是相同的,比如说1555,6333,在有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去6111以外,与它最接近的是多少?这也是我给小学三年级学生讲过的一个题。没有什么数学背景,就是斗智斗勇。第一个同学说,与6111最接近的,就不能动这个6,一差就差1000,所以只能动那个1,所以和6111最接近的是6222和6000,我说这个挺好。下边有人说,老师我还有一个别的比它更接近,我想的是6166,这个数字也符合要求,我说你这个更好。我不说那个错了,我说你这个更好。说到这儿,那帮小孩子们就不敢轻易发言了,那个表情可好玩了,处在一种沉思中,就开始动脑子了,这时候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又想到了一个,是6066,我一看,这个6066与6111,差距是45,我说这就是正确的答案。6066出来的时候,大家已经找了老半天,想不出一个比6066更接近的数的时候,我说这就是答案。但是大家注意,前边每一个答案的出现,都体现了学生的这种优良的思维品质,所以都应该表扬。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兴趣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所以他的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大的开发。
第三部分 第54节:奥数适合谁来学(1)
奥数适合谁来学
我通过三个题目阐述了什么叫奥数,那么现在就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哪个年龄适合学奥数呢?据我的观察,最好是二年级之后开始学奥数。二年级之前,学生应该是多动手,多享受大自然,多享受童真童趣,多进行一些语言能力的培养,二年级之后再开始接触简单的奥数。因为接触太早,孩子数的概念还没建立起来,可能压力会很大;另外,过早地接触奥数的东西,可能把时间挤占了,会影响到他后续的发展。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幼儿园期间喜欢画画的孩子,到了高中学立体几何都比较轻松。我还发现一个特点,高中就立体几何这门学科,整体情况是男孩子比女孩子学得要轻松,当然我不是说高中男孩整体就比女孩学得轻松,但就立体几何这门学科,高中男同学学得要轻松一些。什么原因呢?后来我发现,就是因为小男孩比较调皮,喜欢动手,而女孩相对来讲更安静一些。所以动手能力其实与思维能力的开发,是有关系的。
第二,哪些人适合学奥数呢?我觉得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学习余力特别大,学习能力很强,在班里就小学那点课程,根本就难不倒他,学习很轻松,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给他掺杂一点儿高难度的奥数的培训,可能会把他的精力吸引过来。我几年前就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一个小男孩,小学转了三个学校,哪个学校都不要他,第三个学校要把他赶走的时候,那个家长没招了来找我。他说,这三个学校不接纳我孩子的理由,就是我孩子太能闹了。我说他怎么闹了,家长说他上课老是说话,老是跟周边的同学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他也不听。我说你孩子学习怎么样,他说我孩子学习很好。我把孩子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能闹呢?"他说:"老师讲的那些内容,我一听就会了,但是我看我周围的那些同学都很认真地听,我为了让同学知道我会了,就故意闹腾,然后让老师提问我,我答上了,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我说你学习很好吗,他说老师我学习绝对很好,我说我出个题你试试。我就出了几个奥数题目,那个孩子傻眼了,他不会做。我说:"你这就是低档次的,在低档次的竞争中,你觉得很厉害,你看你要跟我这个地方办的奥数班的学生相比,你差大了,你承认不承认?"他说老师这个题我还真不会。我说:"我给你这本书,你有本事,要是一个月之内,把这本书能够拿下来,我就佩服你,我可以帮着你联系学校;你要是这本书都拿不下来,今后我就不管你了,敢不敢接受挑战?"他答应了。我给了他一本书,就是我组织老师编的奥林匹克竞赛的教程。那个孩子回去以后,就结合我那个宽高学习网,结合那本书拼命钻研,结果钻研了一个多月,他来找我,说王老师这些题我都会做了,你随便挑。我挑了挑题目,这个孩子真的会做,我发现这个孩子能力确实很强。于是我就上他那个学校,跟他老师做了一番动员工作,建议把这个孩子留下,然后针对这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培养。我给了这个孩子一些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让他看。他从跟我接触以后,不再感觉自己很厉害,而是感觉到自己欠缺的很多,另外他攻了那两个月的奥数,感觉奥数特好玩,所以一头扎到那里边,上课也变得稳重了,也不再调皮了。这个学生后来初中毕业,就进了我们人大附中,前不久被推选参加日本的国际少年儿童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竟然还得了个一等奖,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但是你看他当时上学的时候,被三个学校赶得无处去,那是因为他太聪明。
第二种类型,就是对数学特别敏感,对数学特别有感情这样的学生。尽管小学的数学成绩不一定特别突出,但是他在数学上,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如果从小开始引导,这个学生将来可能会在数学上大有作为。所以我觉得不是全民都适合学奥数,但是对这两类学生,通过奥数的培养,让他们过剩的精力能有所集中,从而为他们以后奠定更好的竞争基础。
第三部分 第55节:奥数适合谁来学(2)
第三点是,我们要保护好参加竞赛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记得去年,有一个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我,想给我写一篇采访报道。我们谈完以后,这个记者就跟我说,王老师,我那个侄子参加数学竞赛班,竟然才考了18分,所以有一个周末,我们全家聚会的时候,一听说这个小孩考了18分,我们都觉得特别可笑,我们都笑话他。我当时一听,心里就"咯噔"一下子,可能因为我的职业特点,我一旦发现对少年儿童摧残的行为,就特别敏感。我说那个小孩当时是一个什么表现呢?他说那个小孩难过得哭了,躲在房间里边也不出来,我们都感觉到,这个小孩怎么这样呢,考差了还不让人说。我当时一听,真的很生气,我说你们全家人,怎么这样去摧残孩子呢,我告诉你,数学竞赛的18分是个什么概念,一个在班里学习第一的学生,数学竞赛都经常得零分,他数学竞赛都得了18分了,他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学生。我说那个竞赛是一般人能参加的吗,竞赛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1欧元和1日元,它能画等号吗?你看你们全家人,他考了18分,已经非常优秀了,你们却把它当成一个笑料一样,这样来摧残这个孩子,你们真的做了一件非常伤害孩子的事。当时那个记者一听,马上说,王老师,你这样一说,我也确实感觉到我们很对不起那个孩子,怪不得当时孩子哭得那么伤心。我说抓紧回去再安排一个家庭会议,你来请客,这个会议就是向这个受到伤害的孩子道歉,可能能把这个孩子受伤的心灵给愈合一下。后来我听说那个记者还真安排了这么一个活动,大家向这个孩子表示了歉意,另外加以引导,现在这个孩子好像对数学又比较感兴趣了。培养孩子,就要保护好孩子参加数学竞赛最初的积极性,他一旦对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可能就一头扎进去,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我觉得这就是迈向成功的很重要的一点。
第四点,中学生能不能参加竞赛呢?我在人大附中,要是从高一开始教的话,一般这个年级的竞赛,就由我来带。一开始,高一随便报名,谁想参加数学竞赛都可以报,结果一般都报九十多个人,一个教室都盛不下,就在阶梯教室上课。但是讲着讲着我发现,越讲人越少,一般到高三,也就剩三十个人左右了。但是这剩余的三十个人,一般都能在竞赛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名次。这个现象我以为是很正常的。一开始,学生对数学竞赛抱着一种激情,投入进来以后,突然发现越学越难,而且他学别的功课已经很累了,因为中学比小学的压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所以中学生参加竞赛要认真选择。但是我觉得,这帮学生参加了这一段的数学竞赛,对他高中三年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不以为他是逃兵,我也不以为他参加了之后是一种损失。
第三部分 第56节:奥数适合谁来学(3)
我有一个学生叫张亦楠,现在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博士,他写过一篇学习体会,谈他搞竞赛的心得,这篇文章叫《数学竞赛的瓜豆比》。大意是说,俗语讲,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是对一个高中生来讲,要想追求高的学习效率,就得追求一种用比较小的付出,获得更大的收获,便是种豆得瓜。他就列举了一下他参加数学竞赛的瓜豆比。他说,付出就是种豆,高中三年,在竞赛方面,他列举了这么五条付出:高一的寒假参加我这边组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冬令营,学了一周;高一的暑假参加我这边组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夏令营两周;高二的寒假,学了一周;高二的暑假,又学了两周;因为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是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周末,所以他在高三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之前,又突击了两周,这是他付出的。
获得就是瓜,他这五次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呢?第一,对于数学超强的自信,整个高中三年,一直生活在超强的自信中,很轻松;第二,数学知识自成体系,大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第三,高三这一年,基本就没学数学,所以为别的学科留出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第四,高三这一年,他的数学考试基本都维持在145分左右,他说一个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学生,数学要想维持在145分左右,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五,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了一等奖,所以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第六,因为获了奖,所以高三一年,都有一个很好的心情,学起来感觉特别有乐趣。他后来分析,说你看我付出的时间,都是假期的时间,我不学数学竞赛,像别的学生一样,也就荒废了,但是我付出了,并没有耽误我的正课时间,但是最后我却获得了那么多。所以他就建议,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高中阶段能够挑战一下自己会更好。他那个原话就说,"所以鉴于以上的瓜豆比,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踊跃参加数学竞赛"。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参加了竞赛,有什么好处呢?参加了竞赛,除了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从而为一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之外,高中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生物竞赛、计算机竞赛和科技制作,这六个竞赛的项目国家组织得非常严谨,只要获得相应名次的学生,国家规定可以直接保送上大学。要是保送的这个学校或者专业不太理想,你想放弃,但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高考的时候可以加20分。另外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自主招生越来越普及,力度越来越大,参加过这种竞赛并获奖的学生,在自主招生中将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我建议大家多研究研究相关的竞赛政策,如果学有余力的话,还是适度接触一下,可能会更好。
  最后归结起来,要想让学习有一种高效率,必须要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也就是说适合你的就是好的。这个最适用的方法靠谁来找呢?靠我们每一个学习者自己,一方面我们要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我们周边那些优秀的同学,从他们的行为中得到启发,另外根据得到的启发,自己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只要这个方法找到了,就一定能保证你在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