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日本战国历史

_7 区胜(现代)
6月19日, 朝鲜大军从 巨济岛 出发。 隔日便抵达 对马岛 的 浅茅湾。 李从茂 登陆后第一件事就是遣返俘获的倭寇, 劝谕岛上居民投降。 不知是否俘虏在半道上溜了还是怎么着, 李从茂 左等右等还是得不到任何答复。 最后 李从茂 不耐烦了, 下令攻击。 如狼似虎的朝鲜军士兵一拥而上, 开始报复性的烧杀抢掠。 据朝鲜和日本双方的记载, 朝鲜军在接下来的数日内与盘踞岛上的倭寇数度接战, 斩杀岛民100余, 俘虏600, 并焚毁了大量民舍, 农庄和稻田。 (在 区胜 看来, 住在 对马岛 上的即便不是倭寇, 也是与他们狼狈为奸的刁民, 都不是什么好鸟。) 朝鲜军还缴获了129只海船, 被 李从茂 下令一把火烧了其中109只, 仅留20只资助军备。 不幸被倭寇虏至 对马岛 的平民都被解放, 其中还包括131名 大明 的子民。
可是, 朝鲜军的胜利并没有维持多久, 日本的官军很快也进驻了 对马岛, 并悄悄展开对朝鲜军的包围。 而这时的 李从茂 还被蒙在鼓里呢。 6月26日, 大意轻敌的朝鲜军在 糠岳 一带忽遭日本官兵的伏击。 李从茂 还以为是倭寇残部, 下令还击。 可是一战下来, 朝鲜军损失200余人, 大败亏输。 而日军仅战死20余人。 李从茂 只得暂时退兵 尾崎浦。 两军相持不下, 战局陷入胶着状态。 岛主 宗贞盛 见可能要打持久战, 不知自己的领地还要遭战火涂炭多久, 心急如焚, 遣使向朝鲜军求和。 鉴于飓风季节即将到来, 而朝鲜军新败, 士气不振, 李从茂 也答应议和。 7月3日, 朝鲜军根据约定全军退回 巨济岛。 史上唯一的东征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朝鲜军虽然撤退了, 但 室町幕府 仍旧心怀惴惴。 京都流传着谣言, 说此次朝鲜军东征只是先头部队的试探性动作, 为即将到来的 大明 的入侵铺路搭桥。 150年前元军东侵的恐怖阴影再次袭上了日本朝野的心头。 日本人的担心也并非没有理由的。 新继任的将军 足利义持 不像他父亲 足利义满 一样对 大明 诚惶诚恐, 为了个“日本国王”的虚衔奔波劳碌半辈子。 自从 足利义持 上台, 室町幕府 对 大明 的外交显得不屑一顾, 连例行的朝贡都免了。 要是 大明 真的派大军来讨伐, 又该如何抵敌?
1419年11月, 室町幕府 遣使朝鲜询问5个月前朝鲜出兵的真正目的, 是不是真的为 大明 打前锋。 朝鲜也派了位叫 宋希璟 的出使日本回礼, 并阐明所谓 大明 的入侵计划根本是子虚乌有。 足利义持 那颗忐忑不安的心中大石才总算落了地。 1422年5月, 朝鲜 太宗 太上皇驾崩, 世宗 正式掌权, 并采取了比较友善的对日政策, 放弃对 对马岛 宣称的主权, 朝日关系才告缓和。 不久, 朝鲜释放了所有在 已亥东征 中被俘的日本人。
1443年, 朝日两国签订 癸亥条约。 条约规定, 对马岛 宗氏 为唯一代表日本的商人, 与朝鲜通商。 所有从日本来的商船皆须经过 对马岛 的检查方可驶入朝鲜。 朝鲜政府规定 宗氏 每年可向朝鲜运送50船的货物, 到指定的港口贩卖。 朝鲜陆续给日本人开放了三个港口, 分别是: 釜山浦 (今 釜山市), 乃尔浦(亦称 荠浦, 今 镇海市) 和 塩浦 (今 蔚山市), 合称“三浦”。 作为回报, 宗氏 除了按规定的向朝鲜王室例行进贡外, 还要协助镇压倭寇的残党。
经过这场大乱, 所谓的“前期倭寇”几乎被扫荡殆尽。 大明 和 朝鲜 的沿海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三浦之乱
但是, 仅仅三个港口, 50艘船的贸易远远不能满足渴求财富的日本人。 大量的走私船队仍频频在日本和朝鲜之间航行。 这些船队亦商亦盗, 买卖谈成的时候就做生意, 稍不如意便杀人放火。 朝鲜政府屡禁不止, 而派去要求 宗氏 协助辑盗的使者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要求增加贸易额。 宗氏 耍太极的态度使得朝鲜政府非常不满, 渐渐有了再次采取军事行动的念头。
日本战国期间, 人民流离失所, 大量田园荒芜。 尤其是 对马, 壹歧 等岛, 本来就土地贫瘠, 基本上是砂石堆。 当地人民为了生存, 都养成了好勇斗狠的习性。 这也是为什么倭寇大多来自此两岛的原因。 可是自从“三浦”对日开放以后, 日本人发现当地土地肥沃, 又没战乱, 许多人便住下来不肯走了。 渐渐地, 日本来的移民越来越多, 造成当地的经济不堪负荷。 据朝鲜官方于1494年做的一次人口普查, 已经生活居住 三浦 的日本人竟然是允许入境人口的9倍! 这些日本移民在当地种地, 捕鱼, 做生意, 建庙宇, 生小孩, 老实不客气地反客为主了起来。 更让朝鲜政府生气的是, 这些移民除了向 对马岛 的 宗氏, 拒不向所在国政府缴税。 他们还自主 三浦 领内大小事务, 不把朝鲜的地方官放在眼里, 俨然把 三浦 当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如果这些移民老老实实, 不添乱, 朝鲜政府大概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可是酒足饭饱后的日本人却显得非常不安分, 倭寇祖先们的血在他们的身体里又渐渐沸腾起来。 他们不但窝藏走私的船队, 甚至还自己出动劫掠了 三浦 附近的 加德岛。 1510年, 忍无可忍的朝鲜政府向 宗氏 抗议, 并威胁说如果 宗氏 不对在 三浦 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个说法, 朝鲜就要驱逐在 三浦 未登记注册的日本人。
朝鲜政府这下捅了马蜂窝。 如果驱逐令真的下达, 三浦 的这些日本人, 甚至有些在此地繁衍生息了近百年的家族, 将何去何从? 强横的日本人决定给朝鲜政府一点颜色瞧瞧, 便先下手为强, 发动了所谓的“三浦之乱”。 而据日本人的解释, 这场暴乱是由于朝鲜官吏不但打压 三浦 的正常商贸往来, 还任意减少贸易定额, 使得当地居民不满引起的。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但不管怎样, 日本人先动手。 朝鲜政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釜山浦 和 乃尔浦 的官衙很快被武力占据。 对马岛 上的 宗氏 非但不帮忙镇压暴乱, 反而打着“主持公道”的旗号, 出兵4万5000(可能是“号称”, 对马 哪里拿得出那么多兵?)劫掠了 巨济岛。 骚乱到处, 一片狼藉, 仿佛百年前的“倭寇”再次降临一般。 朝鲜损失惨重。 不久, 宗军 登陆朝鲜本土, 与 三浦 的暴民汇合, 准备抵抗朝鲜的平乱军。
虽然朝鲜军的反应迟钝, 但毕竟政府多年苦心建立的防御体系终于发挥效用。 当各军区的朝鲜军纷纷赶到 三浦, 并与日军展开激战后, 乌合之众的暴民与 宗军 便抵挡不住了。 日本人丢下295具尸体, 残部狼狈逃回 对马岛。 暴怒的朝鲜政府关闭了全部 三浦。
虽然把日本人打跑了,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被断了生计的原 三浦 居民为了生存, 纷纷操起祖先的旧业, 当起了倭寇。 而此时, 正是日本战国打得最热闹的季节, 天下局势混沌不堪, 统一之日遥遥无期。 大批沦为盗匪的难民加入了这些原 三浦 的居民当中, 使得倭寇集团势力更加庞大。
为了稳定局势, 朝鲜政府不得不再次和 宗氏 展开谈判。 1512年, 三浦之乱 后仅两年, 朝日双方签订相当于谅解备忘录的 壬申条约, 重开了 乃尔浦。 1521年, 增开 釜山浦。 但是 塩浦 的重开之日还要在此后很久。
海禁政策 和 后期倭寇
应仁之乱 后, 日本的局势动荡不安, 这给倭寇的再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是, 这批新倭寇成员的背景极为复杂。 因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 甚至领导者, 乃是受害国 朝鲜 和 大明 自己的人民! 这些盗匪凑在一块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日本的战乱, 而更多是为了 朝鲜 和 大明 的海禁政策。 他们狼狈为奸, 为祸更久, 更烈, 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馨竹难书。
而海禁政策的始作俑者, 是自认英明神武的 大明 开国皇帝, 朱元璋。 当年天下初定, 但是遁逃入海的 张士诚 方国珍 势力勾结倭寇, 仍然从海上对这个新生的帝国产生威胁。 已经疲于应付 北元 的 太祖皇帝 干脆下令“闭海”, 眼不见为净。 之后的诸代皇帝萧规曹随, 不敢动祖宗法度于分毫。 虽然有 郑和 七下西洋的壮举, 但也不过是皇家向诸国彰显摆阔的仪仗队罢了。 老百姓们还是被困在内陆死死的, “片板不得下海”。
为了满足皇家对外国物品的需求, 海外贸易以“朝贡”的形势续存了下来。 外夷的使者被允许在特定的时候带着一定数量的商品, 持着“勘合”为凭, 向 大明朝廷 进贡。 作为报酬, 朝廷以赏赐的形式付给使者大大高于其进贡商品价值的价格。 虽然这种贸易是不平等的, 而是高高在上的 大明朝廷 恩赐的, 但是因为丰厚的利润, 各国朝贡的使臣还是络绎不绝。 慑于天朝恩危难测, 使臣们大多是必恭必敬。 但骄横跋扈, 最爱惹事生非的, 就是从日本来的使臣。 这大概是这个民族经历了几百年战乱洗礼而形成的性格吧。 几次日本使臣引发的骚乱令朝廷头痛不已, 干脆于1496年下令从今往后日本使臣团只能有50人上京, 其他人等只能在港口驻留, 由当地官员看管。 但是, 日本使臣没有丝毫收敛, 终于闹出了“宁波争贡”的大乱。
1523年, 日本战国时期, 天下大乱。 操纵傀儡 室町幕府, 号令天下的 细川氏 和称霸 北九州岛 的 大内氏 同时决定向 大明 派遣贡使, 大概是想捞一笔赏钱作为争雄天下的资本吧。 大内氏 怀有出使凭证的“正德 勘合符”, 并比仅持作废了的“弘治 勘合符”的 细川氏 船队早一步抵达 宁波。 (此时 大明 嘉靖皇帝 已继位两年。 由于还未给日本发出过 勘合符, 先皇 正德 御赐的“正德勘合符”还算有效。 细川氏 拿“先先皇” 弘治 的勘合符 来忽悠人, 也实在太过分了点。) 不料, 由于 细川氏 使臣向 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的政府机构) 的官员行贿, 宁波 的官员非常高兴地接纳了 细川氏 的贡品, 给予种种优惠。 大内氏 的使臣反被冷落在一旁。
遭到不公正待遇的 大内氏 使臣 谦道宗设 勃然大怒, 领着下属开始闹事。 5月1日, 谦道宗设 带人烧毁 细川氏 的贡船, 杀害了 细川氏 正使 鸾冈端佐。 细川氏 副使 宋素卿(原名 朱缟, 大明子民) 仓惶逃向 绍兴。 谦道宗设 一不做二不休, 追赶 宋素卿 至 绍兴城 下, 并沿途烧杀劫掠。 前来平乱的 明军 与日本人交战, 反被杀得大败, 死伤惨重。 备倭警备使 刘锦 战死, 指挥使 袁琎 也被挟持了去。 随后 谦道宗设 抢了船只出海, 逃匿无踪。
天下粮仓, 鱼米之乡, 竟被日本人如此横行! 朝廷闻讯大怒, 首先处死了私通蕃邦的 宋素卿, 关闭对日开放的所有港口和 市舶司, 惩罚了受贿的官吏。 大明 并向 大内氏 交涉, 要求交出主凶 谦道宗设, 归还人质 袁琎。 直到日本人满足了 大明 的条件, 大明 才勉强重开日本的朝贡, 只是规模比以前更小了。 之后, 大内氏 独占了对 大明 的“勘合贸易”, 派遣过两次 遣明使, 直至1551年 陶晴贤 谋反, 大内氏 灭亡。
阴阳相生。 官方的出海之路虽然越来越少, 但民间的走私活动却日益猖獗起来。 毕竟, 只要市场有需求, 就总会有逐利的商人冒险供应的。 (今天已经为普世所接受的常理, 当年那些高居庙堂的决策者们却懵然不知, 以致酿成为祸百余年的倭寇之患。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区胜 不禁为之一叹!) 走私的商人们为了自保和对抗缉私队, 往往雇佣海上武装力量, 就是海盗, 为其护航, 形成了亦商亦盗的近代奇观。 这些盗商之中, 大明 的百姓占了多数, 而真正的日本人几乎都是陪衬的龙套角色, 受 大明 走私商和海盗的雇佣。 史书记载, “大抵真倭十之二三”(明史·日本传), “倭人不过一二, 而本国之民假着倭服成党作乱”(朝鲜世宗实录)。 因此, 后人把这批新兴的“假”倭寇称为“后期倭寇”, 而“宁波争贡”事件, 往往被当作“后期倭寇”兴起的分水岭。 (右图为倭寇来袭路线图, 及分别受 前期倭寇 和 后期倭寇 之害的地区。)
不管后世对这些伪装成日本人的 大明 海贼有何评价, 他们毕竟是一批为了暴利铤而走险的暴民。 虽然他们为自己捞了钵满盆满, 但伤害了大多守法良民的利益, 却是没有错的。 他们以日本 九州岛 及附近岛屿为基地, 为祸江浙, 福建沿海。 史载, 1523年至1588年, 倭寇共来犯66次, 平均每年一次, 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不可胜计! 后期倭寇当中, 以 王直 和他的海贼集团最为有名。 据称 王直 势力最盛的时候, 自称“徽王”, 属下听命的海盗多达2万余人, 战船数百艘! 俨然是支称霸亚洲的“无敌舰队”。 往来日本和 大明 之间的走私船如不挂 王直 的“五峰旗”, 根本甭想出海。
江南的动乱终于使得 大明政府 以对付 蒙古 的态度来认真对付倭寇。 1559年, 王直 被 浙江总督 胡宗宪 诱杀。 继而在 大明 名将如 戚继光, 余大猷 等的努力下, 江浙沿海的倭寇几乎被扫荡殆尽, 余党不是窜到南洋, 就是逃回日本。 之后 大明 实施了比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允许一定量的民间商贸, 也渐渐断绝了走头无路的商人出海为寇的念头。 1580年, 丰臣秀吉 重新稳定了日本的局势, 并颁布“刀狩令”和“海贼禁止令”。 日本海盗也在 丰臣家 的围剿下渐渐消声匿迹。
松了一口气的 大明 和 朝鲜 做梦也没想到, 掀起史上最大“倭寇来袭”的, 竟然正是这个 丰臣家!
大战前夜的日本
虽然 丰臣秀吉 镇压了从日本出海的倭寇, 但 大明 几十年来在倭寇之乱中暴露出来的腐败无能, 全被其看在眼里。 自从“宁波争贡”事件后, 日本人便开始轻视起对岸那虚有其表的大国。 想发财的浪人和流寇, 都喜欢到 大明 去捞一票。 如果 大明 的军队不能从倭寇手里保护自己的国家, 就更别提面对 丰臣秀吉 的虎狼之师了。 更使 丰臣秀吉 认为 大明 懦弱可欺, 能一战而定的原因是, 自 大内氏 最后一次进贡后, 日本已经30多年没向 大明 派出过贡使, 而 大明 好像对日本的“不敬”束手无策。 因此, 丰臣秀吉 认定 大明 的军事实力根本不能对日本产生任何威胁。
丰臣秀吉 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了。 在日本, 若有那个大名敢对 关白 表示不服, 不向 丰臣家 进贡, 自然会遭到灭顶之灾。 可是在 大明 君臣的眼里, 东海这个“矮人国”派不派人进贡, 于天朝威仪何碍? 难道地大物博的帝国还稀罕日本的那些小玩意? 日本的贡使30余年不来捣乱, 已经是阿弥陀佛, 菩萨保佑了。 更何况, 太祖 朱元璋 早就明训, 日本 和 朝鲜 一样, 是“永不征伐之国”。
不管怎样, 在天下未定之时, 关白殿下 已经有了入侵 大明 的野心。 1587年, 丰臣秀吉 发动 九州岛 攻势。 就在行军途中, 丰臣秀吉 就暗地嘱咐 毛利辉元 在 九州岛 西部开始屯兵屯粮, 并修筑宏伟的巨城 名护屋城, 作为对明作战的指挥中心。 这是 丰臣秀吉 化野心为行动的第一步!
小田原征伐 之后, 丰臣秀吉 向全国发布对明用兵的动员令, 要求各路大名依自己领地 石高 的多寡, 出人出力, 会师 名护屋城! 虽然历经百年战乱, 但日本的恢复早在 小田原城 陷落之前很多年已经开始。 综前所述, 丰臣秀吉 的统一大业可说是以非常和平的手段实现的。 各路诸侯在强大的 丰臣军 面前纷纷望风归顺, 较有势力的如 德川氏, 毛利氏, 岛津氏, 长宗我部氏, 上杉氏, 伊达氏 等等, 都未与 丰臣氏 发生过你死我活的战斗。 即便是被灭亡的 北条氏, 伤亡的代价也不过几千人。 所以, 当 丰臣秀吉 欲纠合各路诸侯出征 大明 的时候, 各地联合军的军容之盛, 可说是旷古未有。 据史料记载, 已经聚集在 名护屋城, 和可以随时从各国领地征调的大军, 共计30余万。
鉴于地理位置远近不同,丰臣秀吉 要求 九州岛 和 四国岛 上的大名每拥有1000石高, 就须出兵6人。 中国地区每1000石高出兵5人。 更遥远的东部每1000石高则仅需出兵2人。 Stephen Turnbull 在他的《samurai invasion》一书中提到 长崎岛 的领主 五岛纯玄, 并详细列举了拥有14万石领地的 五岛家 的出兵规模。 其中, 侍大将以下, 骑马武士11人, 步战武士40人, 武士侍从38人, 足轻120人, 加上通信兵, 武器奉行等等, 直接参与作战人数共220人。 另外, 五岛家 还动员了5名军医, 教士和文官, 280名劳役和200名船工, 共485名非战斗人员。 虽然 五岛家 参战总人数705人, 比按14万石高的要求须出动的840人为少, 但其动员规模和兵种配置已可见一斑。 萨摩藩国 的 岛津家 也有相似的出兵记录。 在 岛津家 动员的1万人当中, 有600名武士, 1500铁炮兵, 1500弓兵, 300长枪兵和300旗手。 其余都是后勤人员。 如果其他大名的兵员比例与 五岛家 和 岛津家 相似, 那么在号称30万的日军中, 真正有战斗力的仅有10万多一点, 最后投入朝鲜战场的, 7~8万。
日本的军事技术和经营也在百余年的战乱中得到千锤百炼, 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强国。 自从 太田道灌 改革兵制, 将原先仅供后勤驱策的所谓“足轻”改造成能配合骑马武士作战的步兵后, 日本的步兵战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后来 织田信长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长枪步兵 和 铁炮步兵, 竟然渐渐将原来的战斗主力:骑兵, 放倒了最后方, 几乎淘汰出战阵编制。 (左图为日军的标准阵法里的基本作战单位:“备”。)
令日军自豪的不仅是久经考验的战阵和操作熟练的指挥系统, 还有更犀利的兵器: 战刀和铁炮。 日本锻造的钢刀因其独特的粹火工艺闻名于世, 其坚硬度仅次于 大马士革 钢刀, 但价钱却是 大马士革 钢刀的十分之一, 以至于再穷的日本人也能买一把防身。 日本刀也是在 大明 和 朝鲜 最畅销的走私货之一, 据说 戚继光 的爱刀也是日本战刀。
大明 的火枪, 亦称“佛郎机”, 100多年前也是由 葡萄牙 传入 大明, (Farangi, 波斯语“外国人, 西方白人”之意。) 并早就经 朝鲜 传入 日本, 但并没有引起日本人的重视。 因为这100多年前火枪技术的致命的弱点是射程近, 精确度差, 且粗大笨重。 虽然喷火时很壮观, 但其杀伤力还不如弓箭。 更可怕的是, 由于铸造技术差, 大明 传来的火枪极易炸膛。 往往火枪还没击中敌人, 就已经把射手的脑袋炸去一半。 因此闹得火枪射手们每次射击之前都战战兢兢, 暗自祷告。 但自从“铁炮传来”, 葡萄牙 的最新火枪技术令日本人耳目一新, 不但比 大明 的火枪轻便易携, 而且其射程和精确度也大大超出。 在中文里我们都称他们火枪, 好像区别不大, 但是在英语中却有专业名词上的不同: 旧式的只能称 early firearms, 新式的是 arquebus, 下一代是 musket, 而更先进的则要算近代的来复枪 rifle。 传到日本的, 就是 arquebus 或是早期的 musket。 日本人得到铁炮技术后, 加以改进, 在某些性能方面, 日本铁炮竟然超过了从欧洲传来的原版。 比如说, 相对于五花八门的欧洲火枪, 日式铁炮有明确的制式标准, 甚至从敌人手里抢来的子弹自己也用得上。
相对弓箭, 新式铁炮有如下几种好处: 1) 铁炮子弹就是简单的小铅丸, 而弓箭用的箭头箭羽则需精雕细琢, 费时耗资。 2) 铁炮射程可轻易达到500米, 并在近距离射击中能洞穿铁甲, 相对弓箭的射程只有380米, 穿透力也远远不如。 3) 新式铁炮容易上手, 瞄准简单, 三点一线的道理浅显易懂。 相对于弓箭手, 培养一名铁炮手就容易得多。 4) 虽然铁炮有射击间隔长的缺陷, 但很快被“三段击”, “钓瓶击”等战法弥补。 自此, 日军开始大规模装配铁炮。 丰臣秀吉 大概还清楚地记得那使无敌“赤备”骑兵全军覆没的 长篠之战, 和那令人心悸的铁炮枪声吧。 以至于在朝鲜战场, 日军根本没有配置较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反而新式的铁炮部队成为耀眼的新星。
在士气方面, 虽然东路各大名, 如 德川家康, 伊达政宗, 蒲生氏乡 等对出征缺乏热情。 但西路的大名们, 尤其是 九州岛 上 萨摩藩国 的 岛津氏, 肥前 的 锅岛直茂, 筑前 的 立花宗茂 等等, 还有统治 中国地区 的 毛利氏, 小早川氏, 却是信心爆棚, 跃跃欲试。 因为, 最可能从 大明 和 朝鲜 分得好处的, 正是这些西路诸侯们。 根据文献记载分析, 当时全日本共有101位封建大名, 以京都为中心分东西两方, 53位西部大名和48位东部大名。 其中, 有份攻入朝鲜的60位大名, 西部占46位, 东部才13位。 出兵最积极的 九州岛 上, 22位大名中只有1名没有在朝鲜战场的明确记录。 因此说, 文禄·庆长之役 是 丰臣秀吉 一意孤行, 没有群众基础, 也是不确切的。
如果说太顺利的天下统一使得 丰臣秀吉 头脑发热, 利令智昏, 继而生出吞并 朝鲜 甚至 大明 的野心, 那就太小看这位 关白殿下 了。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 日本的入侵是做过精密计算和策划的。 按照 丰臣秀吉 得到的关于 大明 的军事情报, 如果假以天时, 日军 攻入 北京城 也并非天方夜谭! 君不见, 日后同样对 大明 野心勃勃的 女真人 努尔哈赤, 仅13副铠甲起兵, 在1619年的 萨尔浒之战 中竟以6万人大破 明军 11万, 迫使 大明 从此转入战略防守。 其子孙更于20多年后成功占领了 北京城。 而 丰臣秀吉 能动员的人力物力, 数倍于后来的 努尔哈赤!
只可惜, 人算不如天算。 丰臣秀吉 得到关于 大明 的情报稍嫌过时。 明军 的战斗力在日本入侵前夕忽然得到长足进步, 使得日本人原来算好一边倒的战局, 变得扑簌迷离, 不可逆料。
大战前夜的朝鲜
如同她的邻居一样, 朝鲜民族也拥有令其自豪的悠久历史。 自传说中的 檀君 于公元前2000年立国以来, 朝鲜这片土地上先后历经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卫满朝鲜 被 汉武帝 所灭, 但 马韩, 辰韩, 弁韩 三部落随即崛起。 然后是 百济 新罗 高句丽 三国鼎立。 668年 新罗 统一三国, 又在935年为 高丽 所灭。 1259年, 高丽王 迫于压力向 蒙古 投降。 元朝 灭亡后, 高丽 于1356年赢回久违的独立。 1392年, 朝鲜国内亲 蒙元 与亲 大明 的两股势力火并, 最后亲 大明 的 李成桂 取得胜利, 建立了享500多年国祚的 李氏朝鲜王朝。 (下图为朝鲜全国地图和八个“道”的位置。)
到了日本战国结束的时候, 李氏朝鲜 已经立国200年了。 此时是第14代皇帝 宣祖 李昖(yán)在位。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朝鲜与 中华 一脉相承, 无论是政府架构, 经济模式, 还是思想潮流, 行为准则, 特别是儒家学说, 朝鲜都一股脑地照搬中华文化。 甚至在朝鲜人的教科书里曾这样写道:“我们的风俗习惯照搬自鲜花盛开的土地啊, 使得 大明 来的人们都盛赞‘朝鲜就是小中华!’” (《栎翁稗说》?)当时的朝鲜人以身为“小中华”而非常自豪, 以为除了 大明, 就属自己是大中华圈里的第一。 这一点, 和越南相似, 但与实行“拿来主义”的日本有很大区别。 因此, 朝鲜人非常看不起日本人, 认为他们只是半开化的野蛮人, 并学着 大明, 蔑称日本为“矮人国”。
和 大明 一样, 朝鲜也实行的是君主集权专制, 文武百官的名称和职能也极为相似。 由于朝中大臣们分文武两班, “两班”一词也就成为了朝鲜精英阶层的代名词。 但是, 与 大明 不同, 朝鲜的平民百姓被严格分为两级: 自由民和奴隶。 作为宣示身份高低的私人“物品”, 所谓的“两班”们都大量拥有奴隶。 1592年, 日本入侵前不久, 全国的奴隶人口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 汉城 地区竟有三分之二的人为奴隶身份! 邪恶丑陋, 但又历史悠久的奴隶制度深深地被植入朝鲜社会的经济体系, 以至于以仁爱教导世人的儒教思想也莫之奈何。 虽然有识之士曾呼吁废除奴隶制, 但作为社会精英的“两班”们却因为怕影响自己的财产和收入, 应者寥寥。 不但社会精英们大量纂养奴隶, 连平民和寺院也学着跟风。 后来, 朝鲜镇压佛教思想, 一次从各寺院中解救出来的奴隶就高达8万人。 但随即, 这8万人都被政府没入官籍。 奴隶们只是被换了主子, 悲惨的命运并没有丝毫改变。
历经200年的和平生活后, 朝鲜朝野上下的各种流弊也渐渐都显露出来。 当时朝廷上文武大臣们分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 内斗不断, 大有 唐朝 末期“牛李党争”的派头。 朝政的决策往往不问对错, 只问“东,西”。 两派相互倾轧, 不死不休, 弄得庙堂之上是乌烟瘴气。
非常不幸地, 在这风雨欲来的前夕, 军备也沦为党争的牺牲品。 朝鲜此时面对两大强敌, 北方的 女真 和沿海的 倭寇, 已经是左支右绌。 可是高居庙堂, 食君之禄的文武大臣们不但不为国分忧, 反而把国防政策当成了攻击政敌的武器。 早在1582年, 鉴于朝鲜国防空虚, 有大臣建议招募奴隶和“两班”们的庶子们入伍, 抵挡 女真 和 倭寇 入侵。 当时的打算是征召10万新兵, 八道各驻1万, 京师驻2万。 可惜的是, 由于该建言大臣属“西人党”, 提案便遭到以“东人党”主政的朝议否决。 1588年, 丰臣秀吉 出兵朝鲜之心已路人皆知。 “东人党”有人建议征调民伕修筑堡垒和防线, 却遭到“西人党”挖苦:“如果广阔的朝鲜海峡都不能阻挡侵略军, 那劳民伤财的工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看, 国家的危亡在这些大臣眼里竟如同儿戏!
奇怪的是, 朝鲜虽然边境不宁, 但镇边将领们却仿佛完全没有从边境的骚乱中得到锻炼, 素质仍旧低得可怕。 大概, 这与从 大明 学来的“重文轻武”政策有莫大关系吧。 朝鲜的军制是由中央临时任命武将, 到地方接管军队。 但是, 文官体系培养出来的武将熟悉“四书五经”往往多于《孙子兵法》, 而且初来乍到, 将不知兵, 兵士们也无可适从。 各阶层将领亦欠缺对世局形势的紧迫感, 和对敌人的认知。 战争爆发前两个星期, 平安兵使 (高级军官官职) 申砬 被问到如何看待日军铁炮时回答:“就算他们真的有这种武器, 也不可能打中任何人。” (柳成龙·《惩毖录》)
重文轻武政策下的朝鲜士兵就更可怜了。 在 高丽帝国 时期, 士兵们还可拥有铁盔铁甲。 可是到了 朝鲜王朝, 政府为了省钱竟然只给士兵们配置一件比较厚的马甲了事。 这种简陋的装备别说日军的铁炮子弹了, 就连最起码的刀剑都抵挡不住。 (韩剧《大长今》中朝鲜军士卒的装扮, 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盔甲质量的低劣。) 朝鲜军稍可以称道的是弓箭, 其射程可达500米, 比日军弓箭远100多米, 和日军铁炮相似, 且可使用火矢技术。 朝鲜人本来也有机会拥有和日军一样的铁炮。 早年两国使节往来, 日本人就把铁炮作为赠品送给过朝鲜人。 可惜朝鲜人有眼不识泰山, 恭敬地接过礼物后, 就把这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丢到库房吃灰去了。
但朝鲜并不是处在石器时代。 朝鲜人也有自己的火器, 其中火炮算一绝, 得自 大明 真传。 火炮按规格大小分为“天 地 玄 黄”四种, 大多被配置在海军舰船上, 加上自己发明的连发式火箭车, 神机箭 等等(大概是“喀秋莎”的前身, 如右图), 在后来的对日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朝鲜人还发明了几种靠火药助推的碗状发石器, 称“大将军”和“中将军”等等。
总的来说, 朝鲜这几年虽然风调雨顺, 生活安定, 但来自东方的威胁使得朝鲜朝野上下隐隐不安。 而且, 上天也仿佛努力地在向朝鲜警示着什么。 1589年, 一只狐狸不知怎么溜进了皇宫, 竟然大摇大摆地坐到了皇帝的龙椅之上! 满朝文武大惊失色, 难道这是说 朝鲜王朝 将社稷不保? 而就在前不久, 汹涌澎湃的 清川江 突然断流数月之久。 天象也有异, 火星突然转呈血红之色, 并有大量流星划过 蔚山 上空。 更令人吃惊的是, 有报告说朝鲜南部的 智异山 上, 一群麻雀突然分成两股, 相互啄杀, 直到全部战死!
这一切, 都是大灾将至的不祥之兆啊!
大战前夜的 大明
比朝鲜建国稍早的 大明 已经在走下坡路很多年了。
大明 可以说是中华5000年文明中政治最黑暗的朝代, 阉党弄权, 败坏朝纲不说。 从 正德 以来, 皇帝也一个比一个昏庸。 上梁不正下梁歪, 就算是文官集团, 也大多是意气用事, 沽名钓誉之辈。 偌大的帝国不幸摊上这样低素质的统治集团, 大明 早就是外强中干了。
大明 的军事实力在黑暗的政治制度影响下也显得格外尴尬。 1449年, 在 土木堡 被一个老太监摆了一道后, 大明 的军队就每下愈况, 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但 区胜 认为 明军 的衰弱 英宗 和 王振 不该对此负全部责任。 这样的结局早在 明太祖 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抠门的农民皇帝 朱元璋 立下了个自以为精明, 但实际上流弊极深的征兵制度: 卫所制。 该制规定, 全国的一部分家庭作为军户, 专门负责向国家提供兵源, 且象接力棒一样, 子继父业, 世代相传。 从制度表面上看, 全国共有200万军户。 每户出男丁一人, 则 大明 全军总兵力为200万! 这些兵力平时驻守在全国各地的卫所, 没有战事的时候屯田种地, 边关告急, 或有国内叛乱, 才从各地奔赴战场。 这样屯田卖出的粮食可以折合军饷, 为朝廷省一大笔军费。
可惜, 行军打仗并不等于玩人口统计。 卫所兵制在 朱元璋 死后不久就开始变质了。 黄仁宇 在他的《万历十五年》里用一整章篇幅介绍了当时 明军 的状况:
“民户被编入军户, 大部出于强迫; 即或出于自愿, 也常常是基于权宜之计, 时过境迁, 当初的应诺就不能矢守不渝。 所以各个驻兵的卫所刚刚成立不久, 士兵逃亡和换籍的事件, 即已层出不穷。 时经一百多年, 各卫所的土地, 不少都为各军户抵押和出卖。 加之常年以来, 除了西北边境, 绝大部分地区都承平无事, 所以, 一个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较规定的编制为少。 在退化最严重的卫所中, 竟仅为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 而且这些有限的士兵还常常被军官当作营造和运输的劳工, 再不然就是留在家里充当仆役。” (《万历十五年》, 台湾食货出版社版, 210页。)
也就是说, 名义上的200万军队, 真正在编制当中的, 可能一半都不到。 1550年, 蒙古 俺答可汗 攻入长城, 杀到 北京城 下, 史称 庚戌之变。 朝廷紧急调遣附近各地卫所的士卒入京, 协同卫戍部队拱卫京师, 竟然凑不齐5万人。 而理论上, 光当时登记在册的京城卫戍部队, 就有10万之众。 遗憾的是, 威胁到社稷存亡的教训竟然完全没有惊醒 北京城 里的统治集团。 蒙古军 退后, 古老的帝国再次回到一切照旧的“正轨”上来。
未经严格训练的士兵们上了战场如同待宰的羔羊, 但他们败退下来后抢劫百姓时却凶狠如土匪, 象完全换了一个人。 他们的军官们也好不到哪去。 由于社会上普遍重文轻武, 军人的社会地位极低。 就算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在只会作大块文章的文官集团面前也低人一等。 因此军官们都想方设法让自己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 吃空饷, 谎报战功, 贪污受贿, 都是家常便饭。 指望这样的军队保家卫国, 大明 危矣!
明军 的腐败与虚弱在对倭战争中暴露无遗。 最为甚者, 在1555年夏, 一小股50~70人的倭寇从东南沿海入侵, 从 杭州, 到 安徽, 再杀到 南京城 下, 然后从 秣陵关 到 宜兴, 最后退至 武进, 杀人掠货, 如入无人之境! 据称被这股倭寇杀害的百姓多达4000余人, 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朝野舆论大哗。 而在当时, 南京 注册的守军有12万, 竟然全都龟缩在城内任由敌人横行, 蹂躏乡里!
虽然当地官吏竭力掩饰, 但纸怎包得住火? 朝廷虽被蒙混过去, 但在海外, 不只日本人, 就连刚占据 菲律宾 的 西班牙人 也对 大明 的国防空虚洞若观火, 并开始对这片形同不设防的沃土垂涎三尺! 1576年, 新驻 马尼拉 总督 Francisco de Sande 奏本首都 马德里, 要求国王 菲利普二世 派遣远征军征服 大明。 依 de Sande 的计划, 只要 马德里 派出1万装配新式火枪的士兵, 加上6000从印度征召的雇佣兵, 同时从倭寇与日本人中再招募2万人, 以近4万人的力量, 就能推翻 大明王朝。 “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de Sande 向国王保证:“这里的守军可以用弱不禁风来形容。 200人的强盗都能随意在他们眼前任意掳掠。。。。 等我们占据一个省或几个以后, 被 大明 压迫的百姓们就会跟着起来造反。 到时候, 这块沃土就是陛下的了。” 为了加强可行性, de Sande 甚至打算邀请 葡萄牙人 入伙, 让他们从 广东省 北上, 而 西班牙人 从 福建省, 两路夹攻。 到时候, 大明 就会重蹈 印加, 阿兹塔克 的命运!
菲利普二世 没有批准 de Sande 的疯狂计划。 但按照后人的沙盘推演, 如果计划得以实行, 在这股 西班牙 远征军被彻底消灭之前, 还真有可能被他们杀到 北京城 下!
难道 大明 的运已经沦落到任人鱼肉的地步了吗? 就在这危急的关头, 天佑 中华, 赐给了 大明 一文一武两位天纵英才: 张居正 和 戚继光。 而更加万幸的是, 这时 大明 正处在阉祸的间歇期, 刘瑾 已被千刀万剐, 魏忠贤 尚未得势。 权臣 严嵩 也于1567年病死。 上天给了两位一展抱负的绝佳舞台, 让他们放开手腕, 力挽这座将倾大厦于不倒!
1573年, 万历皇帝 继位大统。 作过帝师的 张居正 成了内阁首辅。 甫上台, 这位首辅大臣变雷厉风行地开始实施改革, 妄图一扫 大明 百余年的积弊。 他重整了文官考核制度, 并裁减大量冗员; 他推行“一条鞭法”, 改革税制, 使得 大明 国库再次充盈; 他派人治黄治淮, 亦颇见成效。 由于 张居正 的许多政绩, 后人把他治国的这段时期称为“万历中兴”。
在巩固国防方面, 张居正 最被称道的就是任用了 戚继光, 余大猷, 李成梁 等一批名将, 使得 大明 的军力被重新整饬, 以应付边塞和海疆两面同时面临的威胁。 其中, 以 戚继光 治军的功勋最为卓著。 鉴于 大明 卫所制 系统下的兵卒已无战斗力可言, 戚继光 一改传统, 亲自在 浙江 招募新兵。 经其近乎苛刻的严格训练以后, 这支新兵进退有据, 作战勇猛, 一改 明军 孱弱的形象, 被人尊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 历经大小80余战, 终于成功驱逐倭寇, 平定 大明 东南的海患。 紧接着, 戚家军 被调到华北重镇 蓟门 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在 戚继光 镇守 蓟门 15年内, 蛮族不敢南顾。
只可惜, 张居正 死后不久, 就被政敌反攻倒算。 戚继光 作为 张氏一党, 晚景极为凄凉, 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名将留下的诸多战法, 如“鸳鸯阵”, 战车阵 等, 亦都被废止。 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 戚继光 曾缴获过日军的铁炮, 并对这种新式火器极为赞赏。 只是, 由于帝国后勤供应有限, 戚家军 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热兵器。 待得 戚继光 一死, 新式火器 就再也无人问津。 而 大明, 也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戚继光 虽然死了, 但他留下身经百战的将领和军团还在。 全赖 张居正 和 戚继光 的改革, 大明 终于拿出足够的钱粮, 与一支善战的军队, 以应付 万历二十年,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大战前夜的外交努力
朝鲜处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地理位置。 但凡中日之间有冲突, 朝鲜永远是两方交战的第一战场。
丰臣秀吉 统一日本后, 便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 大明。 在 关白 眼里, 大明 才是获取财富和名誉的最终目标, 而朝鲜, 不过是路上一块绊脚石罢了。 至于是请开还是踢开这块石头, 就要看朝鲜识不识抬举了。 如果 日军 一举攻下 北京城, 还怕弹丸之地的朝鲜不乖乖臣服?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打了一辈子仗的 丰臣秀吉 一定也熟悉这句《孙子兵法》的名言。 1587年, 日本还未被完全统一, 丰臣秀吉 便急不可待地给朝鲜下了一封国书, 开始他的外交攻势。 但是, 国书的大致内容却不是寻求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而是要朝鲜政府效法日本各地大名, 向 丰臣秀吉 宣示效忠, 并派贡使到 京都 朝见。 不然的话, 丰臣秀吉 威胁道, 朝鲜便会在第二年遭到 丰臣家 大军的“天罚”! 傲慢的 丰臣秀吉 竟然把朝鲜国王等同与一个日本战国大名看待! 外交使臣还没出发, 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递交国书的“重任”, 则交给了传统上处理与朝鲜外交关系的家族, 对马岛 上的 宗氏。
此时 宗氏 的家督是第16代的 宗义调。 接到 丰臣秀吉 命令的 宗义调 仿佛一盆冷水浇头, 淋得透心儿凉。 在 丰臣军 九州征伐 之际, 宗氏 顺天应命, 向 丰臣家 投诚。 满以为日本统一以后, 与朝鲜的贸易将会大大增加。 而 对马岛 作为货物进出口的中转站与关卡, 必将繁荣昌盛起来。 想不到, 宗氏 等来的, 却是 丰臣秀吉 战书般的国书。
熟知朝鲜事务的 宗氏 当然深知朝鲜“归顺”的不可能, 但既然是 关白殿下 的命令, 宗氏 也不敢违抗。 为了缓和 丰臣秀吉 国书上攻击性浓的火药味, 宗义调 特地亲笔写了封信, 尽量委婉地表达 丰臣秀吉 的意思, 并派重臣 柚谷康广 携国书和自己的信, 出使朝鲜。 可是 宗义调 自己也糊涂, 派谁出使不好, 偏偏派了一个只知行军打仗, 杀人放火的莽夫 柚谷康广。 (也可能是 对马岛 无人, 柚谷康广 已经是最“知书达理”的了。)
果不其然, 柚谷康广 到了朝鲜, 对一路上对接待的朝鲜官员傲慢无礼, 冷嘲热讽。 这增强了朝鲜人对日本人的厌恶感, 愈加确认日本是个未开化的民族。 待得 汉城 的官员们打开国书, 见下书人署名 丰臣秀吉, 更是一头雾水。 这 丰臣秀吉 又是哪个庙里的神仙? 对外国政治毫不关心的朝鲜官员们听也没听过呀。
一些慎重的官员闻出了国书中的火药味。 虽然 宗义调 竭力掩饰, 但 丰臣秀吉 盛气凌人的语气却是没法改变的。 还有大逆不道的是, 丰臣秀吉 竟然在书中自称“朕”。 这是 大明皇帝 专用, 连朝鲜国王也不敢用的称谓啊! 大概这个 丰臣秀吉, 和面前目空一切的 柚谷康广 一样, 是个头脑简单但又十分危险的恐怖分子吧。
官员们把 柚谷康广 留在汉城好几个月, 并侦骑四出, 打听谁是 丰臣秀吉。 不久, 根据搜集整理的情报, 官员们知道了 丰臣秀吉 以前是个樵夫, 靠砍柴为生。 (大概是从“木下”这个姓中得到的灵感,) 有一天他被 源氏 大将军 碰到并看中, 做了一员大将。 从此 丰臣秀吉 凭着战功权力越来越大。 后来 源氏 大将军 被暗杀(大概是 足利义辉 和 织田信长 被暗杀的混和版), 丰臣秀吉 为 大将军 复了仇 (也有探子说 丰臣秀吉 自己刺杀了 将军), 并取代 源氏 成为全日本66国之主。
弄“明白”丰臣秀吉 是何方神圣之后, 朝鲜政府觉得对日本的要求简直不可理喻。 随便给了借口说山高路远, 遣使不便, 就打发 柚谷康广 回了日本。
丰臣秀吉 见到两手空空的 柚谷康广, 大发雷霆, 觉得自己被这个暗通朝鲜的家伙耍了, 一怒之下将 柚谷康广 全家老小满门抄斩!
1588年底, 丰臣秀吉 第二次致书朝鲜, 要求朝鲜臣服。 外交使命再次被赋予 对马岛 宗氏。 此时 宗义调 已死, 新家督 宗义智 不敢怠慢, 亲率一个25人的使团, 包括重臣 柳川调兴, 擅长外交的僧侣 景辙玄苏, 等等, 出使日本。 宗义智 深深记得 柚谷康广 不幸的前车之鉴, 要是 关白殿下 的雷霆之怒落到自己头上, 就算是 宗氏 全族也担当不起啊。
还好, 丰臣秀吉 大概也觉得自己上次那封信有些过分了, 这次的国书语气仿佛委婉了不少。 宗义智 战战兢兢的外交之旅也稍微平坦了些。 1589年2月, 宗义智 一行抵达 汉城。
(丰臣秀吉 第二次国书全文录如下:
日本国关白秀吉,奉书朝鲜国王阁下:雁书薰读,舒卷再三。抑本朝虽为六十余州,比年诸国分离,乱朝纲,废世礼,而不听朝政。故予不胜感慨, 三、四年之间,伐叛臣,讨贼徒,及异域远岛,悉归掌握。窃案事迹,鄙陋小臣也。虽然,予当于托胎之时,慈母梦日入怀中。相士曰:“日光之所及,无不照临。 壮年必入表闻仁风,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依有此奇异,作敌心者自然摧灭,战则无不胜,攻则无不取。既天下大治,抚育百姓,怜愍孤独。故民富财足,土 贡万倍千古矣。本朝开辟以来,朝廷盛世,洛阳壮观,莫如此日也。夫人生于世也,虽历长生,古来不满百焉。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 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洲,施帝都政化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贵国先驱而入朝,依有远虑而无近忧者乎!远邦小岛在海中者,后进者不可作许容也。予入 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愿无他,只显佳名于三国而已。方物如目录,领纳,珍重保啬!
天正18年 仲冬 日 日本国关白秀吉
摘自《续善邻国宝记》
一言蔽之, 就是 关白大人 我这次只要和 大明 开战, 与 朝鲜 无涉, 你们借道就好。 )
朝鲜人当然也不喜欢这第二封国书的内容, 但他们终于认识到假如置 丰臣秀吉 不理, 终究是个祸害。 为了消干戈为玉帛, 朝鲜政府决定“迂尊降贵”, 和日本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并用“大中华”的儒家思想潜移默化这个蛮族, 把其从好勇斗狠的野蛮人教化成谦谦君子。 朝鲜人答应 宗义智 他们愿派一个使臣团面见 丰臣秀吉, 恭贺他统一日本。 但有一个条件, 日本人必须交出倭寇之乱中为虎作伥, 现藏匿在日本西部某处的一批“朝奸”, 以示诚意。
宗义智 听说朝鲜人肯派使团去日本, 喜出望外, 忙不迭地答应了朝鲜人的要求。 柳川调兴 亲自出马, 很快便从日本把“朝奸”们抓了出来, 引渡回朝鲜。 宗氏 雷厉风行的手段, 也实在太快了些, 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朝奸”的幕后老板就是 宗氏 自己。 到了最后利益驱使的关头, 宗氏 毫不犹豫就将这些走狗们卖了。
朝鲜政府非常满意 宗氏 的办事效率, 把这些“朝奸”斩首示众后, 便按照约定组织了一个外交使团, 与 宗义智 一齐前往日本 京都, 向 丰臣秀吉 表达友好之意。 至于 宗义智 送给朝鲜政府的礼品, 比如日式铁炮一类, 早就被丢到脑后去了。 (朝鲜人看到这种新式火器后的态度, 与1543年的日本人有天壤之别。 真让 区胜 感慨两个相距几十公里, 隔海相望的国家, 民族性格竟能差那么远!)
前面提到, 当时朝鲜的文官系统内斗激烈已至水火不容。 朝鲜人的使臣团的首脑也由两党在争吵中推荐产生: 正团长是“西人党”的 黄允吉, 副团长却是“东人党”的 金诚一。 自作聪明以为平衡了政治势力的朝鲜人万万想不到, 使臣团的内讧竟使得朝鲜白白错失了一年多备战的时间。
1590年4月, 朝鲜使臣团在 宗义智, 景辙玄苏和尚 的陪同下, 前往日本 京都。 8月, 使臣团抵达 京都, 并被安排在 大德寺 下榻。 但是, 丰臣秀吉 并没有立即接见朝鲜人, 因为此时的 关白殿下 正在 关东 小田原城 下, 和 北条氏 干耗呢。 等到 北条氏 投降, 丰臣秀吉 回到 京都, 已经是10月份了。 好整以暇的 丰臣秀吉 好像并不着急见客。 一直拖到12月, 使臣团才被召往 聚乐第 觐见 关白。
望眼欲穿的朝鲜人终于见到了令他们提心吊胆的 丰臣秀吉 的真面目, 并递交了国书。 丰臣秀吉 草草看了一眼, 没说什么, 就自顾自地起身离去了, 再也没有回来。 只留下满脸惊愕的使臣团呆在原地。 原来, 按照 大明 和 朝鲜 的惯例, 递交国书完了以后, 主人就应该大排盛宴, 款待贵客了。 但 丰臣秀吉 只拿出了一碗让在场人士共饮的清酒, 和几块米糕了事。 在朝鲜人看来, 这也太寒碜了。
使臣团在 宗义智 等人的陪同下很快就离开 京都, 来到了日本的商业之都, 堺港。 在这里, 他们等到了 丰臣秀吉 给朝鲜国王的回书。 朝鲜人打开一看, 不由得火冒三丈。 原来在国书中, 丰臣秀吉 感谢朝鲜国王派遣的“朝贡使团”, 并称赞朝鲜国王识时务, 顺应天命向日本投降。 最后, 丰臣秀吉 命令朝鲜政府厉兵秣马, 随时准备出兵, 协同日本军队共同攻打 大明!
原来, 丰臣秀吉 错把朝鲜人的和平外交使团, 当成请和纳降的使团了呀。 难怪与朝鲜使臣的会面只持续了几十分钟, 还只用冷米糕招待。 这都是 丰臣秀吉 在给“新降”的朝鲜人使下马威啊! 这不能怪 丰臣秀吉 失察, 他也是被自己人给忽悠了。 作为中间人的 宗义智 明知 丰臣秀吉 等待的是朝鲜的“降书”, 而朝鲜是一定不会投降的, 便千方百计骗了来了一个朝鲜使团。 会面期间由于语言不通, 朝鲜人和 丰臣秀吉 之间只能以书写汉字沟通。 宗义智 上下其手, 使双方都以为自己达到了外交目的。 可是糊涂的 宗义智 就没听说过“纸包不住火”这句话吗?
怒气冲冲的朝鲜使臣团回到 汉城, 面见 宣祖。 可是在汇报出使情况的时候, 两党内讧的劣根性又暴露无遗。 虽然大家一致认定 丰臣秀吉 冥顽不灵, 不值得以后再派使臣与其交涉, 但正团长 黄允吉 更认定日本人会发动侵略, 请求整兵备武。 作为“东人党”一员的 金诚一 当然不愿与“西人党”苟同, 便极力辩驳说 丰臣秀吉 只是个纸老虎, 绝无胆量真的入侵。 也是朝鲜国的不幸, 此时的朝廷正是“东人党”当道, 金诚一 的意见很快占了上风。 朝廷决定少安毋躁, 不必杞人忧天。 数个月后, 丰臣秀吉 入侵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可是如果这时开始备战, “东人党”不就承认输给“西人党”了吗? 面子还往哪里搁? (首级都快没地方搁了! 还要面子?) 因此, 但凡有人提议加强军备, 都会被斥为“西人党”一伙, 小则被骂, 大则丢官。
丰臣秀吉 无礼的国书也是要驳斥的。 朝鲜政府很快回书, 严正地阐明朝鲜事 大明 如父, 怎会背叛? 倒是 丰臣秀吉 痴心妄想侵略他国, 难道没有羞耻之心吗?
可想而知 丰臣秀吉 收到朝鲜国书时暴跳如雷的样子。 想不到朝鲜人出尔反尔, 刚派使“请降”, 回头就敢写信羞辱 关白殿下! 狂怒的 丰臣秀吉 命令 宗义智 再次出使, 给朝鲜人最后一个机会: 让道, 或者灭亡! 宗义智 哪敢接那份差事? 要是去了 汉城, 还不给朝鲜人砍了脑袋祭旗啊? 携着 丰臣秀吉 最后通谍, 宗义智 只登陆靠海的 釜山城, 把书信交给当地官员。 还没等官员们把信打开呢, 宗义智 已经一溜烟跑回 对马岛 去了。
侨居 三浦 多年的日本侨民, 也仿佛大地震前的老鼠搬家一样, 走了个干干净净。
仅有少数朝鲜的有识之士背着“东人党”, 偷偷整兵练武, 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只是这些人的准备实在太少, 也太迟了。
向朝鲜下最后通谍的同时, 丰臣秀吉 也向 琉球国(今 日本 冲绳县 和 鹿儿岛县 一部)派出使臣, 要求 琉球 出兵出粮协助攻打 朝鲜 和 大明。 可怜 琉球国 全部国土只是大海中的几个小岛和珊瑚礁, 国小民弱, 怎当得 关白殿下 的淫威? 遣使称降的同时, 琉球国王 也派人飞报 北京, 请求 大明 主持公道。
不巧的是, 这时的 大明朝廷 正在为 万历皇帝 的继承人问题闹得焦头烂额。 皇帝陛下尚且还在罢工呢, 哪里有功夫管千里之外 琉球国 的“闲事”? 但是, 大明 也从 琉球 得知了日本人即将入侵的消息。 不久, 两名旅居日本的华侨向 北京 通报了日军的动向, 更加证实 琉球 传来情报的准确。
奇怪, 为什么第一个通知 大明 的不是当事人朝鲜, 而是 琉球? 难道“高丽棒子”真的勾结了日本人, 准备作反?! 大明 的官员们心中也暗自狐疑。
大军集结 - 山雨欲来风满楼
1591年夏, 看看朝鲜没有投降的意思, 丰臣秀吉 便开始在 名护屋城 集结兵力, 准备一举攻克朝鲜, 再与 大明 开战!
前面提到, 最积极响应侵略的正是 九州岛 上的诸位大名。 而依 丰臣秀吉 的计划, 也准备让 九州兵 作为主力部队, 奔赴朝鲜作战。 中国地区 和 四国岛 的部队继之。 至于中部地区的诸路大名, 如 德川家康, 上杉景胜 等, 都被要求引军至 名护屋城 驻扎, 以备 朝鲜 和 大明 军队的反扑。 更东北的 伊达政宗, 蒲生氏乡 等则西进至 京都 一带, 警戒防卫空虚的国家心脏。
作为入侵朝鲜的先头部队, 一定要做到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以提高全军的士气。 为此 丰臣秀吉 特选了自己的亲信, 统治 肥后藩国 的两位领主: 小西行长 和 加藤清正, 分别为第一和第二路先锋部队的主帅。
小西行长 大约生于1555年, 是 堺港 的药材商 小西隆佐 的次子。 成人后的 小西行长 做了 宇喜多直家 的家臣, 负责外交。 丰臣秀吉 发动“中国攻略”的时候, 小西行长 出使面见 丰臣秀吉, 成功使得 宇喜多氏 和 丰臣秀吉 结成同盟, 留给 丰臣秀吉 很深映象。 后来 小西行长 转投了 丰臣秀吉, 做过 丰臣军 水军提督, 并以卓越的内政能力著称。 1587年, “肥后国人一揆”爆发, 佐佐成政 被赐死。 小西行长 便和 加藤清正 一齐, 各领了一半 肥后藩国。 可是, 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小西行长 的出身背景一直遭人背后耻笑, 也是他久治不愈的一块心病。
加藤清正 是大名鼎鼎的“贱岳七本枪”之一。 由于血缘关系, 加藤清正 从小被 丰臣秀吉 和其妻 北政所(弥弥) 抚养长大, 成人后便理所当然地出仕 丰臣家, 并在 贱岳之战 中建立奇功。 之后 加藤清正 随 丰臣秀吉 东征西讨, 积功成为了半个 肥后藩国 的领主。
第三路先锋的将印颁给了 丰前藩国 的大名, 25岁的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 是名军师 黑田孝高 嫡子。 此时 黑田孝高 已经退休隐居, 但接掌家督之位的 黑田长政, 机智谋略不亚其父。 他从九岁起就随着 黑田孝高 开始其军旅生涯。 虽然是三名前锋官中最年青的, 但论起行军布阵, 黑田长政一点也不让两位前辈。
三路先锋部队计划分别从 釜山城 东西两侧登陆, 为后面四路主力部队开路搭桥。 第八路和第九路为后卫, 分别驻守 对马 和 壹歧 两岛。 而在大本营 名护屋城, 驻扎这一支2万7000人的 丰臣秀吉 直属部队, 以及 德川家康 等东部诸侯的7万人马, 作为预备队, 策应四方。 (下表为第一次入侵日军的战斗序列和各部兵力)
军团 将领 (*为军团长) 领国 兵力
第一军团 18700
小西行长 * 肥后 7000
宗义智 对马岛 5000
松浦镇信 肥前 3000
有马晴信 肥前 2000
大村喜前 肥前 1000
五岛纯玄 五岛 700
第二军团 22800
加藤清正 * 肥后 10000
锅岛直茂 肥前 12000
相良赖房 肥后 800
第三军团 11000
黑田长政 * 丰前 5000
大友义统 丰后 6000
第四军团 14000
岛津义弘 大隅 10000
毛利吉成 * 丰前 2000
高桥元种 日向 2000
秋月种长 日向
伊东佑兵 日向
岛津忠丰 日向
第五军团 25100
福岛正则 * 伊予 4800
户田胜隆 伊予 3900
长宗我部元亲 土佐 3000
生驹亲正 讃歧 5500
蜂须贺家政 阿波 7200
来岛通之 伊予 700
来岛通总 伊予
第六军团 15700
小早川隆景 * 筑前 10000
小早川秀包 筑后 1500
立花宗茂 筑后 2500
高桥统增 筑后 800
筑紫广门 筑后 900
安国寺惠琼
第七军团 30000
毛利辉元 * 安芸 30000
吉川广家
第八军团 10000
宇喜多秀家 * 备前 10000
第九军团 11500
丰臣秀胜 * 美浓 8000
细川忠兴 丹后 3500
总兵力 158,800
军容鼎盛。 普天之下, 能够动员起与之相当兵力的, 也只有人口众多, 土地广袤的 大明帝国 了。 但,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日本与朝鲜之间隔着几十公里的大海, 而上表中的军团仿佛缺少了一个兵种。 (友情提示: 不是空军。)
是的, 日军没有海军。 这也是 丰臣秀吉 入侵计划中最脆弱的一环。
虽然是个岛国, 但日本在长达数百年的内战当中却绝少用到海军。 寥寥可数的几场海战也都是在近岸的水域展开。 因此等到 丰臣秀吉 统一日本的时候, 日本的海军规模只是简陋的几只帆船。 不是说有 织田信长 发明的“铁甲船”么? 可实际上所谓的“铁甲船”只是在 安宅船 外钉一层铁皮罢了, 开发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对付 毛利水军 的火攻。 “铁甲船”由于重量吃水很深, 行动笨拙, 只能在近海一带活动。 要是真让其渡海进攻朝鲜, 可能在半路上就被浪打到海里喂王八了。
日军海战的观念也非常原始。 在他们看来, 海战的手段不是击沉敌舰, 而是攀上敌舰, 展开肉搏, 然后斩将夺旗! 而所谓的战舰, 不过就是让自己尽量靠近敌人的平台罢了。 丰臣秀吉 自己也对海战缺乏足够认识。 在他看来, 一旦登陆朝鲜, 日军必将势如破竹, 又何必跟朝鲜人在海上多做计较?
虽然如此, 海军还是要置办的, 以保障兵力和物资运送的安全。 早在1586年, 丰臣秀吉 就打算通过 葡萄牙 传教士买两艘巨型葡式战舰(men-of-war, 一种风帆驱动式战舰。)。 但 葡萄牙 教士得知其真正目的是用这两艘船攻打 大明 后, 拒绝了要求。 在决定攻打朝鲜以后, 丰臣秀吉 命令其属下水军将领组织了一支渡海作战的海军, 其中, 九鬼嘉隆 水军1500人, 藤堂高虎 2000人, 胁坂安治 1500人, 加藤嘉明 1000人, 桑山元晴 2000人, 以及前面提到第五军团中 来岛兄弟 700人。 这么点人马要护卫近16万人渡海, 也真是太寒碜了点儿。
日军船只大多是从渔船转型过来, 跑跑运输还可以, 一旦碰到海战就只有闭目等死的份了。 鉴于此, 丰臣秀吉 特命 九鬼嘉隆 在 伊势湾 建造数百艘战舰。 其中 安宅船 算是日本海军最大级别的战舰, 长33米, 船员180人, 装火炮3门。 日军可能不知道, 他们的对手, 朝鲜海军, 最轻的战舰上就至少装有12门火炮。 这个差别, 就好像是日本陆军用铁炮, 而朝鲜人只有刀枪一样悬殊。 这样两支海军相遇的话, 日本人别说爬上敌舰肉搏, 就是想划到朝鲜战舰面前也不可能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 这最弱一环的海军, 真的成了“文禄·庆长之役”的致命伤。
1592年3月26日, 丰臣秀吉 向天皇陛下辞行, 离开 京都, 前往 名护屋城 大本营。 据说 关白殿下 的行军队伍极尽豪华奢侈, 刀枪亮眼, 旌旗蔽日, 代表66个藩国的66面旗帜随风招展。 丰臣秀吉 自己身着最亮丽的铠甲, 左手持剑右手挽弓, 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待得日军三路先锋离开 名户屋城 的当天, 丰臣秀吉 亲自来到海港为将士送行。 松浦镇信 为了讨好关白, 在其战舰上表演了火炮齐射, 接着战士们山呼万岁。 丰臣秀吉 果然猴颜大悦。 正午, 随着 宇喜多秀家 旗舰上一声洪钟长鸣, 先锋 小西行长 和 加藤清正 的舰队如离弦之箭, 风驰电掣一般驶向 对马岛。
可惜天公不作美。 日军抵达 对马岛 后, 遇上好几天逆风。 进攻的日期只得一拖再拖。 终于, 1592年4月12日, 海面上风平浪静。 清晨8时, 日军第一军团 小西行长部 拔锚起航。 至中午12点, 第一军团出发完毕。 1万8700人马乘着数百艘运输船, 杀向朝鲜最南端的城市: 釜山城。
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禄·庆长之役”进入最后的7小时倒数。。。
釜山之战
1592年4月12日清晨, 釜山城 附近的海面上漂着一层薄雾。 釜山佥使, 已经60高龄的守将 郑拨 心情好像不错, 一大早就带着随从到 釜山 附近, 以产鹿闻名的 绝影岛 狩猎。 一路上, 郑拨“左牵黄, 右擎苍”, 好不得意, 完全没有预感到大祸已经临头。
下午3时许, 海平线突然升起一群密密麻麻的船只, 铺天盖地向 釜山港 急速驶来。 从船只驶来的方向判断, 这些船都是从 对马岛 出海的。 难道又是倭寇大举来犯? 还是大家一直在揣测的 丰臣秀吉 入侵真的发生了? 心情骤然紧张的 郑拨 立刻掉转马头, 飞奔回 釜山, 紧闭城门, 加强戒备。 很快, 沿海的了望塔传来报告, 共90余只日本船只靠近了 釜山港, 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船队, 不可胜数。 已经毫无疑问了, 这绝对不是什么大规模的外交使团, 而是敌人大举来犯! 很快, 日本人的船队就像煮熟了的饺子一样, 密密麻麻地塞满了 釜山港 外的海面。
釜山城 位于 庆尚道 最南端。 负责防卫 庆尚道 海岸线的 庆尚水军左使 朴泓 和 庆尚水军右使 元均 也很快得到了日军进犯的消息。 虽然对日本人的野心略有耳闻, 但日本人真的来到眼前的时候, 两位水军都督都仿佛突然听到晴天一声霹雳, 惊得不知所措。 两支水军数目也非常庞大, 光是大型的“板屋船”级战舰就有150艘, 但两位都督都没有下令对日军船队做任何防御措施。 四只惊恐的眼睛盯着越聚越多的敌船, 仿佛两只受惊的猎物等着灾难降临, 无力反抗。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小西行长 的第一军团, 400多只战船全部安然抵达 釜山港 外。 7时许, 从日军船队中驶出一只小船, 泊港靠岸, 下来的却是日军大将之一, 对马岛 岛主 宗义智。 说起来也是讽刺, 数个月前 宗义智 离开 釜山 的时候, 还是和平外交的使臣。 今天再上岸, 已然是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了。 原来 宗义智 对和平劝降朝鲜还是不死心, 在开战前夜还想做最后的努力。 同行的还有外交僧侣 景辙玄苏和尚。 两人给 郑拨 写了最后一封信, 要求 釜山城 开门, 让日军和平通过, 前往 大明。 可是两人等到半夜也不见 郑拨 的回信, 只得无奈返回。 小西行长 听说朝鲜人拒绝了最后的和议, 也感觉非常遗憾。 “这是上帝的旨意。” 这位 基督教 大名想, 并命令全军休息, 第二天早上登陆。
小西行长 全军休息的命令差点断送了整盘侵略计划! 糊涂的 小西行长 大概忘了, 他那400多艘全由渔船改装的运兵船, 并没有一只是在海上有战斗力的战舰! 此时 九鬼嘉隆 的舰队刚刚成型, 正在赶往 对马岛 的路上。 粗略算来, 还需要两个星期时间日本海军才能够进入战斗岗位。 而日军先锋们急急忙忙在没有护卫舰的情况下出兵, 大概是为了满足 丰臣秀吉 急剧膨胀的野心吧, 可这要冒多大的风险啊。 老天爷保佑, 小西行长 的军团毫发无损地抵达 釜山港 外, 不但不赶快登陆, 反而下令在海上睡一觉。 再累, 也应该上岸宿营啊! 难道他真的视 庆尚道 左右两路水军于无物? 如果朝鲜水军趁夜发动袭击, 在海上颠簸了一天, 疲惫不堪的日军不只有被屠杀的命运? 而日军后续的部队也会被吓得屁滚尿流, 打道回国吧。
可是, 日本人笨, 朝鲜人更蠢! 也是老天闭眼, 叫 庆尚道 摊上两个天底下最无能的水军都督。 一晚上, 左右两路水军皆毫无动静, 只是屏住呼吸, 为日本人守夜, 生怕把远来的客人惊醒。 (一般来说, 两军交战不是看谁计策好, 而是哪方比较少犯错。 犯错少者胜, 此战就是最好证明。 真是要气死 孙武子。)
13日凌晨4点, 日军全军做好了战斗准备, 小西行长 下令登陆! 第一个上岸的, 还是老相识 宗义智, 和其属下5000人马。 紧接着, 小西行长, 松浦镇信, 有马晴信 等都率部上岸。 按照预定计划, 日军兵分两路, 宗义智 和 松浦镇信 等人扑向 釜山城, 而 小西行长 则亲率另一半人马攻打 釜山 西南面的军事要塞: 多大浦镇。
宗义智 一路很快杀到 釜山城 下。 站立城头的 郑拨 再次严拒了日军的劝降, 并对部下发布了“退者斩”的死命令。 待得天蒙蒙亮的时候, 日军 已经把 釜山城 团团围定, 并开始发动进攻。 釜山城 守军有8000多人, 在 郑拨 决死的督战下, 奋力迎敌。
虽然攻守双方兵力相当, 但装备落伍的朝军第一次领教到了日军铁炮的威力。 在密集的铁炮弹幕掩护下, 日军携云梯登城。 城头上防守的朝军士兵纷纷中弹, 非死即伤。 剩下的也被打得头都抬不起来, 毫无还手之力。 蜂拥而上的日军很快攻陷了 釜山城 外城, 两军随即展开巷战。
老当益壮的 郑拨 亲自披坚执鋭, 组织部下反击。 可是除了弓箭手稍微具有杀伤力外, 朝军士兵的血肉之躯又怎挡得住日军铁炮子弹如雨点般的轰击? 而且很快, 箭矢用尽, 朝军丧失了最后的还击手段。 之后的战斗与屠杀无异, 城里堆满了朝军士卒的尸体。 守将 郑拨, 并 副司猛 李庭宪 都在战斗中阵亡, 为国捐躯。 郑拨 的宠妾, 年仅18岁的 爱香 听说丈夫战死, 跑到血肉横飞的战场, 自杀于 郑拨 的尸首旁边。 郑拨 的仆人 龙月 也与日军奋战, 以死殉主。
釜山之战油画, 中间着黑甲者为 郑拨
郑拨 是 文禄·庆长之役 中第一个死于国难的朝鲜将领。 战后, 朝鲜政府谥 郑拨 “忠壮公”, 并 爱香, 龙月 等人, 一同供奉于 釜山 忠烈祠。
釜山之战 虽然惨烈, 却非常短暂。 上午9时许, 釜山城 内已没了抵抗。 8000余朝军将士尽数战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日军对城内幸存的居民也不放过。 把幸存者全部赶到东门后, 顾不得朝鲜人“饶命”的哀告, 日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老人, 妇女, 孩童, 甚至城内的猫和狗, 都被斩杀一空, 端的是鸡犬不留! 据日方记载, 共有3万多平民在屠杀中遇害。 紧接着, 宗义智 下令一把火烧了城内所有民宅。
(这样骇然听闻的暴行在日本战国最黑暗的年代也很少听说过, 而在朝鲜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虽然战国时代尔虞我诈, 但交战双方至少还抱持着武士的风度和荣誉感, 不会伤害平民。 想不到登陆朝鲜后的第一仗竟然如此令人发指。 难道真的是“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吗?)
奇怪的是, 朝鲜较为强大的水军到哪里去了? 此时战斗已经打响, 国难当头, 作为最前线海军指挥官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 纵兵邀击日舰, 利用海上火力优势截断 小西行长 后路, 击沉所有在 釜山港 内的运兵船, 并趁势夺回 釜山城。 同时封锁海路, 攻击日军毫无防卫的后续部队运兵船, 如 加藤清正部。 如此, 局势尚可挽回, 朝鲜的损失也能降到最小。 中策, 按兵不动, 等待援军, 然后反击。 下策, 率领舰队后撤至安全水域, 汇合其他诸道水军。
令世人吐血的是, 昏聩无能的 庆尚道水军左使 朴泓 竟想出了一条普通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下下策”: 凿沉所有战舰, 逃跑! 本来令 小西行长 最担心的朝鲜水军, 却想不到不但一炮未发, 最后竟落得自沉海底的下场, 自己以1万8000将士性命为赌注的豪赌竟然一击成功。 看到满海的朝鲜沉船, 小西行长 怎能不心花怒放?
多大浦镇之战
就在 宗义智 开始攻打 釜山城 不久, 第一军团的另一半人马在 小西行长 的率领下也包围了 多大浦镇, 并很快展开攻城战。 朝军守将, 多大浦佥使 尹兴信 率部下3000余人奋力反抗。 一时间城头擂木滚石纷纷砸下, 而日军在铁炮排射的掩护下, 也拼死爬上5米多高的城墙。 两军喊杀震天。
和 釜山城 的战斗差不多, 日军铁炮发挥了极大的杀伤力。 尹兴信 见己方伤亡惨重, 传令后撤。 蜂拥而上的日军立刻占领了城墙, 并杀进城来。 可是, 日军没想到 尹兴信 只是佯装后撤。 待得日军前锋杀进城, 铁炮部队还在城外没跟上的当儿, 尹兴信 下令全军突击。 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 丢下几十具尸首, 狼狈逃出城外。
多大浦镇之战 油画, 站在城头指挥反击的是 尹兴信
稍作修整的日军很快再次反扑。 此时, 已经攻陷 釜山城 的 宗义智 也派出援军增援 小西行长。 日军士气复振。 而此时朝军弓矢已尽。 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 朝军士卒纷纷逃亡。 尹兴信 的侍从见事态急迫, 恳求他撤出 多大浦镇。 尹兴信 却慷慨地说道:“有死而已, 何忍去也!” 尹兴信 的庶弟 尹兴悌 随侍兄长之侧。 当日军杀到两人跟前的时候, 尹兴悌 紧紧抱住兄长, 希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他不受伤害。 结果双双死于日军乱刀之下。 由于两人抱得如此之紧, 人们无法将他们的尸首分开, 只得将两人合葬。
多大浦镇 也随之陷落。 照例, 日军 又对无辜百姓展开了报复性屠杀。
同一日, 西平浦 亦沦陷。 (由于朝鲜方的文献记录不详, 区胜 估计是 西平浦 守军不战而逃, 使日军轻易得手。 后人因此不太好意思详写吧。)
东莱之战
攻克 釜山城 和 多大, 西平 两浦后, 小西行长 顾不得体恤士卒疲累, 下令第二天全军攻打重镇 东莱城。
东莱城 不像 釜山城 和 多大浦镇 一马平川, 而是靠山而建的一座坚固堡垒, 易守难攻。 如果这座城掌握在朝鲜人手里, 那他们随时就能出兵威胁到刚被占领的 釜山 等地。 那样的话, 小西行长 为日军主力部队建立桥头堡的愿望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 第一军团务必要在朝鲜军集结之前, 夺下 东莱城!
4月14日凌晨6时, 稍事休息的日军向 东莱城 进发。 8时许, 日军已赶到 东莱城 下。
死心不息的 小西行长 仍在妄图劝降。 在发动攻击之前, 日军在南门外竖起一幅大标语, 写着:“战则战矣, 不战则借我道。” 但是, 东莱城 的朝鲜人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骨气。 41岁的 东莱府使 宋象贤 干脆地拒绝了日本人:“战死易, 假道难!” (真是豪气干云!)
碰了一鼻子灰的 小西行长 下令攻城。 据朝鲜人记载,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2个小时。 日本人的版本则是4小时解决战斗。 (区胜 取其中庸, 8小时比较合理。) 城内无论老弱妇孺, 皆持械与日军搏斗。 宋象贤 亲自上城楼擂鼓, 鼓励部下奋战。 弓矢用尽了, 用投枪。 枪也投完了, 就用石块。 虽然朝鲜人同仇敌忾, 以死相拼, 但毕竟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 特别是装备了现代化铁炮的日军。 先进的武器再次决定了战斗的胜负。
眼见败局已定, 但 宋象贤 拒绝了左右要其逃走的建议, 决定与城池共存亡。 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家乡的两位高堂。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宋象贤 给老父写了一封家书, 言道:“如今 东莱城 危如累卵, 但其他城镇尚不自知危险也即将临到他们头上。 自古忠孝不两全, 虽然遗憾, 但儿将为国尽忠”云云。 并托人带出城去。
不久, 日军杀散了所有朝军士卒, 冲到了 宋象贤 跟前。 诧异于眼前这位高官从容的神态, 日军士兵想迫使 宋象贤 跪下, 但遭到其反抗。 恼怒的士兵便杀死了他。 朝鲜方的记录则几乎把 宋象贤 美化成一个不朽的传说。 一个日本士兵受不了 宋象贤 高贵自若的神态, 一刀斩下他的右臂。 宋象贤 的笏随之落地, 但其忍痛以左臂捡起。 这个士兵又砍下 宋象贤 左臂, 但仍没有击倒他。 宋象贤 竟用牙咬住笏将其捡起。 最后士兵恼羞成怒, 第三刀砍死了 宋象贤。 据说 小西行长 闻讯, 也对 宋象贤 的忠烈感佩不已, 处死了折磨英雄的那个士兵。 (这是 宋象贤 的故事啊, 还是 阿基米德 的故事?)
同时死于 东莱之战 的, 有 助防将 洪允宽; 右卫将, 梁山郡守 赵英圭; 代将 宋凤寿, 教授 卢盖邦 等人。 宋象贤 宠幸的一位妓女 金蟾 闻得先生死, 也自杀随其而去。 战后, 宋象贤 被谥“忠烈”, 与 尹兴信, 郑拨 等同享 釜山 忠烈祠的香火至今。
驻守在 东莱城 附近 苏山驿城 的 庆尚道左兵使 李珏 闻得日军攻占 东莱, 仓惶率军北遁。 外无援军的战略要塞 东莱城 彻底沦陷。
镇守 巨济岛, 还在海上观望的 庆尚道水军右使 元均 得到日军两日之内攻陷数城的消息, 吓得肝胆俱裂。 他挑选了三策中的下策, 打算率属下舰队逃离 庆尚道 沿海, 投奔 全罗道 水军左使 李舜臣。 可是, 元均 正在准备撤退的时候, 忽报海面上出现数艘渔船。 已成惊弓之鸟的 元均 连这些渔船是敌是友, 还是真的渔船, 都还没弄明白, 就下令学习战友 朴泓, 凿沉所有战舰! 并准备只身逃亡 全罗道。 待得部将问其日后如何向上级交代时, 元均 才如梦方醒, 决定死守 巨济岛, 与日军决战到底。 可等到他醒悟过来, 庆尚道 右路水军已经被凿到只剩4艘战舰了! 还决战个屁啊。 至此, 未能击沉任何敌舰的 庆尚道水军, 全朝鲜三分之二的海军力量, 自废了武功, 葬身海底! (无能的将领造成的伤害, 10倍干练的敌将啊! 就算日本海军名将 东乡平八郎 提早300年出世, 也不可能把朝军200多艘战舰消灭得那么干脆彻底吧。 朴泓 和 元均 两个败类, 不知死于 文禄之役 的几十万朝鲜人该怎么找他们算帐!)
顺利占领 釜山, 东莱 等城为桥头堡的 小西行长 终于达成日军初步战略目标。
朝鲜的防御线
夺取了 东莱城 后的 小西行长 完全见识了朝鲜军的战力。 在身经百战, 且拥有先进火器的日军面前, 承平日久的朝军就仿佛如兔子见到老虎般无力反抗。 喜出望外的 小西行长 决定干脆不等后续的 加藤清正, 黑田长政 等部, 自己一马当先, 夺下 汉城, 立此次出征第一功!
小西行长 很快便向北推进到了 梁山城 下。 待得日军惊疑为何没人抵抗, 才发现 梁山 已成空城。 不要说守军, 就是百姓也不见一个。 原来 梁山 军民听闻日军在 釜山 等地的暴行, 都吓得作鸟兽散, 躲到附近的山里去了。
梁山城 以北是 昌原, 小西行长部 遭遇了一小股临时凑起的朝军。 不消说, 在攻势正鋭的日军面前, 朝军除了在英烈祠增加300个牌位外, 并未能迟滞 小西行长 的脚步分毫。 紧接着, 密阳城 亦失陷。
密阳 之后是重镇 大邱城。 从 东莱 脱离的 庆尚左兵使 李钰 在不久前也逃到这里, 并试图组织抵抗。 可是, 从各地赶来的援兵还没来得及筑起防线, 小西行长 的部队就已经杀到了。 4月17日, 大邱城 沦陷, 李珏 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可是, 朝廷已经不能容忍这个只会逃跑的将军了。 不久, 李珏 被逮捕, 论罪处死。
庆尚道右兵使 正是早前出使过日本的 金诚一。 由于身为 东人党 的 金诚一 认定 日本不敢真的出兵朝鲜, 而在日军登陆后不久被朝廷追究欺君罔上的重罪, 押送回京审问。 幸得 金诚一 在朝中的老友 柳成龙 伸以援手, 朝廷最后决定让其将功赎罪, 回到 庆尚道 招募军队抗敌。 但是, 自此 庆尚道 的正式军事编制已瓦解。 第二年, 金诚一 便病死在了 庆尚道 前线。
釜山之战 后, 庆尚巡查使 金晬 (相当于省长) 发布全省紧急动员令, 组织人马南下抗击日军。 可是当他看到日军仅1万多人, 已能接连攻城略地, 如入无人之境, 才明白现时两军之间的差距犹如云泥。 不管组织多少军民抵抗, 只是徒然送死罢了。 万般无奈的 金晬 只得撤销动员令, 劝谕部下民众暂时逃离家园。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这一天是4月18日, 距日军登陆不过5天, 但日军已经逼近 庆尚道 北部重镇 尚州, 几乎整个 庆尚道 已经沦入敌手。
由于烽火台年久失修, 也乏人看守, 汉城 一直要等到4月17日才得到姗姗来迟的情报。 帝国的心脏顿时炸开了锅。 上至国君, 下至平民, 无不惊慌失措。 这也难怪, 李氏王朝 承平200年, 虽然时有 女真 和 倭寇 的边患, 但基本上是疥癬之疾, 无关国本。 人们何尝见过如此大动干戈的阵仗?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虽然日军凶悍, 但总不能任由他们大摇大摆地杀入 汉城 吧! 朝议立刻启动了传统的防御机制。 军队是平时就招募训练好, 并驻扎于各地方上的。 缺少的只是统御他们的将领。 此时强敌入侵, 正是朝廷派出统军大将的时机。 虽然稍嫌将不知兵, 兵不习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唐朝 藩镇割据的教训至今还令统治者们谈虎色变啊。
已经高龄58, 官拜 左议政 的 金命元 被钦点为 都元帅, 坐镇 汉城 之内, 节制全国各路兵马。 在他之下设 三道巡边使, 由原“北道兵马节度使” 申砬 出任, 负责 庆尚, 全罗 和 忠清 三道防务。 申砬 之下再设 巡边使, 由54岁的老将 李鎰 担当, 专督 庆尚 一道的军事。 虽然 金命元 一介文官, 从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 但派往地方驻防的 申砬 和 李鎰 却都是在与 女真 作战中立过大功的名将。 朝廷将两位声望很高的将领如此布置, 显然是希望利用 申砬 和 李鎰 丰富的作战经验, 将日本人阻挡于南部三道, 最好是 庆尚 一道之内!
朝鲜是个多山地的国度, 境内崇山峻岭, 交通非常不便。 所以有笑话说, 如果把境内所有的山脉都铲平了填海, 朝鲜的国土面积将能与 大明 一样辽阔。 因此古来从 釜山 至 汉城, 无非左中右三条路: 左路经 忠清道, 清州城, 右路经 庆尚道 沿海, 而中间则一条大路直通 汉城。 日军如要北上, 无非也是从三条路中选一条。 而从 小西行长部 的动向来看, 日军从中路进攻的几率极大。
既然战略防御的重心是中路, 身为 巡边使 的 李镒 自当率兵从中路南下, 迎击日军。 三道巡边使 申砬 则进驻重镇 忠州, 扼守住从中路北上 汉城 的咽喉。 朝廷同时任命了几员副将, 分别把守左中右各路要隘: 赵儆 和 成应吉 两位将军分别负责抵御任何可能沿 全罗道 和 庆尚道 海岸线北上的日军; 边玑 和 刘克良 两将则增援中路防御: 边玑 镇守位于 忠州 和 尚州 之间的要隘 鸟岭; 刘克良 镇守 汉城 南面的关卡 竹岭。 两地都是以险著称的军事要塞, 易守难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