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百战奇谋(刘伯温)

_3 刘伯温(明)
评述:本篇以《人战》为题,旨在阐述战争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正义而战的问题。所谓“人战”,就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破除迷信邪说以坚定部队斗志的问题。出师过程中,凡遇各种怪异现象,都要主将给予妥善解决,以保持部队高度稳定。只要所进行的是“以顺讨逆,以直伐曲”的战争,都要坚定不移地去战斗。本篇这里所说的“以顺讨逆,以直伐曲”,实际是讲战争的性质问题。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集团是有不同的认识标准的。尽管本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待战争性质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在继承前代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明确赋予战争以“顺”与“逆”、“直”与“曲”,即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区别,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087难战
原文: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说:“见危难,毋忘其众。”
译文:大凡为将帅者的法则,最重要的在于能够做到与部众同甘共苦。如果遇到危险的地方,将帅不可以抛弃部众而保全自己,不可以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应当保护部众同敌人周旋,应当与士卒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三军将士又怎能在危难中忘掉自己呢?诚如兵法所说:“将帅面临危难之境地,不能只顾自己安全而忘掉部队不管。”
印证:“见危难,毋忘其众。” 语出《司马法·定爵篇》。摘录一段:“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译文是:“兴兵要合乎正义,做事要抓住时机,用人要施恩惠,遇敌必须沉着,遇着混乱必须从容,遇着危险和艰难不要忘掉部队。”
故事:《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描写了张辽指挥作战的场景,张辽是一个帅才,可称是一时的风云人物,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就象关羽和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差不多。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军讨孙权之后,只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等少数将领率七千兵马,驻守合肥。曹操临走时也料到孙权会来捣乱,所以留下一个锦囊,特别叮嘱:“等敌人来了再打开看”。不久,孙权果然来了,率军十万。张辽便打锦囊来看,里边写着:“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等三将看出了妙计的含义,就是不能死守,一定要主动出击,在孙权合围没有完成的时候就给予对方以猛烈的袭击,挫掉他们的来势,而安魏军之心,这之后魏方才能安定。乐进、李典也都表示听从张辽指挥,一定打好这头一仗。于是张辽征募了敢死队八百人,杀牛宰猪,饱餐一顿。第二天天刚亮,张辽便率敢死队上阵,他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杀了十多人,连斩了二将,并一路高喊:“我乃张辽”就象张飞在当阳桥时一样,不过张辽边喊边往前冲,都冲到孙权的跟前了,逼得孙权也是手忙脚乱,急忙逃到一个高坡上,张辽嗷嗷喊孙权下来打,孙权不敢,吴兵看张辽兵少,孙权还有危险,就都往这边聚来了,这家伙,左一层、右一层,里一层、外一层。张辽左冲右突,率几十个士兵冲了出去。可是包围圈里还有一些同志呢,这些人就喊哪:“将军不要俺们啦?”张辽又杀进去,救出了余下的将士。孙权的军士谁也挡不住。这一仗,从天亮到晌乎头,张辽是左砍右杀,吴兵到后来就根本不敢靠前了,把个吴人的锐气挫了个干净,魏军这边得以从容的加固城防。孙权这边攻了十多天,怎么也没法攻下来。孙权只好下令撤退。张辽率领诸将穷追猛打,好几次又差点逮住孙权。从此,吴军一提起张辽名字,都是胆颤心惊。小孩子哭闹,一提张辽之名,立时打住。
评述:张辽得此成功,英勇善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有爱兵如子,他和手下兵士同甘共苦,士兵被围,他舍命救出。这样的将领,士兵能不服吗?打仗能不拼死去干吗?因为他得到了士兵的感激和爱戴,所以才能在紧急关键的时刻,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同制敌。《百战奇谋》“难战一篇,取义“危难”,主要阐述将帅所应具备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的问题。身为将帅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甘苦共众”的思想品格。特别是在危难之际,不可为了保全自身而舍弃部队,只有临难而身先士卒,“同其生死”,才能获得士卒的拥戴和保护。可见,将帅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对部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88易战
原文: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说:“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译文:大凡进攻作战的法则,一般是从敌人最容易被战胜的地方开始进攻。敌人如果屯兵防守的地方多处,必有力量强弱、兵力多少的不同。对此,我军应当远离敌人的强点而进攻其弱点,避开敌人兵多之处而打击其兵少之处。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的敌人。”
印证:《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有几处论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译文:“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孙子兵法》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译文:“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故事:《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却说袁术在淮南,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遂思僭称帝号。大会群下议说:“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海内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欲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尔众人以为何如?”主簿阎象说:“不可。昔周后稷积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明公家世虽贵,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此事决不可行!”术怒说:“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以谶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又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决,多言者斩!”遂建号仲氏,立台省等官,乘龙凤辇,祀南北郊,立冯方女为后,立子为东宫。因命使催取吕布之女为东宫妃,却闻布已将韩胤解赴许都,为曹操所斩,大怒。遂拜张勋为大将军,统领大军二十余万,分七路征徐州:第一路大将张勋居中,第二路上将桥蕤居左,第三路上将陈纪居右,第四路副将雷薄居左,第五路副将陈兰居右。第六路降将韩暹居左,第七路降将杨奉居右。各领部下健将,克日起行。命兖州刺史金尚为太尉,监运七路钱粮。尚不从,术杀之。以纪灵为七路都救应使。术自引军三万,使李丰、梁刚、乐就为催进使,接应七路之兵。
吕布使人探听得张勋一军从大路径取徐州,桥蕤一军取小沛,陈纪一军取沂都有,雷薄一军取瑯琊,陈兰一军取碣石,韩暹一军取下邳,杨奉一军取浚山。七路军马,日行五十里,于路劫掠将来。乃急召众谋士商议,陈宫与陈珪父子俱至。陈宫说:“徐州之祸,用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布听其言,即命擒下陈珪、陈登。陈登大笑说:“何如是之懦也?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布说:“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陈登说:“将军若用愚夫之言,徐州可保无虞。”布说:“试言之。”登说:“术兵虽众,皆乌合之师,素不亲信;我以正兵守之,出奇兵胜之,无不成功。更有一计,不止保安徐州,并可生擒袁术。”布说:“计将安出?”登说:“韩暹、杨奉乃汉旧臣,因惧曹操而走,无家可依,暂归袁术;术必轻之,彼亦不乐为术用。若凭尺书结为内应,更连刘备为外合,必擒袁术矣。”布说:“汝须亲到韩暹、杨奉处下书。”陈登允诺。布乃发表上许都,并致书豫州,然后令陈登引数骑,先于下邳道上候韩暹。暹引兵至,下寨毕,登入见。暹问说:“汝乃吕布之人,来此何干?”登笑说:“某乃大汉公卿,何谓吕布之人,若将军者,向为汉臣,今乃为叛贼之臣,使昔日关中保驾之功,化为乌有,窃为将军不取也。且袁术性最多疑,将军后必为其所害。今不早图,悔之无及!”暹叹说:“吾欲归汉,恨无门耳”登乃出布书,暹览书毕,说:“吾已知之,公先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登辞暹,急回报吕布。
布乃分兵五路: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陈珪瑯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竭石,陈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各领军一万,余者守城。吕布出城三十里下寨。张勋军到,料敌吕布不过,且退二十里屯住,待四下兵接应。是夜二更时分,韩暹、杨奉分兵到处放火,接应吕家入寨。勋军大乱。吕布乘势掩杀,张勋败走。吕布赶到天明,正撞着纪灵接应。两军相迎,恰待交锋,韩暹、杨奉两路杀来。纪灵大败而走,吕布引兵追杀。山后一彪军到,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幡,四斗五方旌旗,金瓜银斧,黄钺白旄,黄罗销金伞盖之下,袁术身披金甲,腕悬两刀,立于阵前,大骂:“吕布,背主家奴!”布怒,挺戟向前。术将李丰挺枪来迎;战不三合,被布刺伤其手,丰弃枪而走。吕布麾兵冲杀,术军大乱。吕布引军从后追赶,抢夺马匹衣甲无数。袁术引着败军,走不上数里,山背后一彪军出,截住去路。当先一将乃关云长也,大叱:“反贼!还不受死!”袁术慌走,余众四散奔逃,被云长大杀了一阵。袁术收拾败军,奔淮南去了。吕布得胜,邀请云长并杨奉、韩暹等一行人马到徐州,大排筵宴款待,军士都有犒赏。
评述:本篇以《易战》为题,旨在阐述进攻目标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从易者始”,即拣弱者先打的重要作战原则。对于屯备数处且有强弱众寡之分的敌人,应当采用避强击弱的指导原则,选择弱者、寡者先打,就一定能胜利。战争实践经验表明,进攻目标,特别是首攻目标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作战的胜败。只有把首攻目标选择在敌人的弱点上,才有可能达成突破一点而及其余的作战目标。强与弱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防御部署,都是由强点和弱点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先打弱点,不仅容易奏效,而且打下弱点,强点因失去弱点的支持,也就必然转化成为势孤力单的弱点了。因此,避强击弱、拣弱者先打的作战原则,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089离战
  原文: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 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说:“亲而离之。”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应当密切注视和利用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倘若敌国君臣之间相互猜忌不协,我便乘隙以精锐部队进攻它,必定能够实现战胜敌人的目的。诚如兵法所说:“对内部亲密团结的敌人,要用离间计去破坏他们。”
  印证:就是使坏,因为“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向对方使坏有多种方法:“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译文:“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
  故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蜀兵周围杀到,懿引三军望南死命冲出。魏兵十伤六七。司马懿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孔明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苟安好酒,于路怠慢,违限十日。孔明大怒说:“吾军中专以粮为大事,误了三日,便该处斩!汝今误了十日,有何理说?”喝令推出斩之。长史杨仪说:“苟安乃李严用人,又兼钱粮多出于西川,若杀此人,后无人敢送粮也。”孔明乃叱武士去其缚,杖八十放之。苟安被责,心中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迳奔魏寨投降。懿唤入,苟安拜告前事。懿说:“虽然如此,孔明多谋,汝言难信。汝能为我干一件大功,吾那时奏准天子,保汝为上将。”安说:“但有甚事,即当效力。”懿说:“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即是汝之功矣。”苟安允诺,迳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后主惊讶说:“似此如之奈何?”宦官说:“可诏还成都,削其兵权,免生叛逆。”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蒋琬出班奏说:“丞相自出师以来,累建大功,何故宣回?”后主说:“朕有机密事,必须与丞相面议。”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使命迳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说:“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姜维问说:“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说:“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说:“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说:“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却说司马懿料苟安行计停当,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道:“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说:“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说:“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
  评述:本篇以《离战》为题,乃取“离间”之义,旨在阐述如何采用离间之计以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在对敌作战中,应该随时注意捕捉和利用敌国君臣之间的裂痕,派遣间谍进行离间,扩大和加深敌人内部矛盾,然后以精锐部队乘隙攻击之,就能达成战胜敌人的企图。篇中所引“亲而离之”,系孙子所论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其意思是,对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分化它。以离间为策略手段来破坏敌人的内部团结,目的在于为我战胜敌人创造可乘之机和有利条件。因而,离间之计,在古代作战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一种克敌制胜的有效方法,此计施于昏君庸主与贤相良将之间,尤为见效。战国末期,齐将田单在即墨保卫战中打败燕军,便是巧妙运用离间之计而获胜的成功战例。
090饵战
原文: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说:“饵兵勿食。”
译文:大凡作战中所说的“饵战”,并不是说叫士兵把毒药放在饮食中,而是用各种“利”来诱使敌人上钩,这都叫做“饵兵”战法。例如,在敌我双方交战中,敌人或者利用牛马,或者委弃财物,或者舍置辎重,切记对此不可随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时则必为敌人所乘,导致作战失败。诚如兵法所说:“对于敌人的设饵引诱,不可贪利上钩。”
印证:“饵兵勿食”也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用兵的一个原则,军争篇中说:“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里的“阙”就是缺一面的意思。译文是:“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故事:《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且说曹操见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贻公。忽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然后自领兵迎之;传下将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吕虔说:“粮草在先,军兵在后,何意也?”操说:“粮草在后,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说:“倘遇敌军劫去,如之奈何?”操说:“且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虔心疑未决。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发喊,急教人看时,报说:“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军皆弃粮草,四散奔走。后军又远,将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说:“此可暂避。”人马皆奔土阜。操令军士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掩至。众将说:“贼至矣!可急收回马匹,退回白马!”荀攸急止之说:“此正可以饵敌,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复言。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军却令将士一齐下土阜击之,文丑军大乱。曹军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只得拨马回走。操在土阜上指说:“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战不三合,文丑心怯,便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曹操在土阜上,见关公斩了文丑,大驱人马掩杀。河北军大半落水,粮食马匹仍被曹操夺回。
评述:本篇以《饵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敌“饵兵”之计的问题。它认为,所谓“饵兵”,就是“以利诱之”的一种战法。强调在交战中,对于敌人施放的诱饵,诸如牛马、财物、辎重等等,不可随意拾取,否则,必为敌人所乘而导致作战失败。篇中所引“饵兵勿食”一语系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意思是,对于敌人设置的诱饵,不要贪利上钩。历史的经验表明,设“饵兵”是古代作战中常见的一种诱敌就范的战法。本篇所论及的“饵兵”,仅是以“物”作诱饵的几种情况,至于以小股部队或以假情况诱敌上当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饵兵”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战争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的、政治的利益相联系的,因此,为利而战,也就极易为利所诱惑而导致作战失败。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在作战指导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敌“饵兵”之计,又能重视捕捉敌人贪利的弱点而巧用“饵兵”之谋战胜它。
091疑战
原文: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我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法说:“众草多障者,疑也。”
译文:大凡与敌人对垒相抗,我军如要袭击敌人时,必须堆聚草木为障,多多张挂旗帜,伪装成有兵屯驻的样子,从而造成敌人防我于东,我就击敌于西的态势,这样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或者当我军要撤退之时,也要设置假阵地,伪装成留有驻军的样子,然后再悄悄撤退,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贸然追我。诚如兵法所说:“在丛草中多置障碍物,是为迷惑敌人而设下的疑阵。”
印证:通过自然和地理情况判断敌情,《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得很清楚:“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这一大段一定要有译文:“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故事:《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会稽太守王朗,欲引兵救白虎。忽一人出说:“不可。孙策用仁义之师,白虎乃暴虐之众,还宜擒白虎以献孙策。”朗视之,乃会稽余姚人,姓虞,名翻,字仲翔,见为郡吏。朗怒叱之,翻长叹而出。朗遂引兵会合白虎,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说:“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说:“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报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昕,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昕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昕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四门攻打。王朗在城中见孙策攻城甚急,欲再出兵决一死战。严白虎说:“孙策兵势甚大,足下只宜深沟高垒,坚壁勿出。不消一月,彼军粮尽,自然退走。那时乘虚掩之,可不战而破也。”朗依其计,乃固会稽城而不出。孙策一连攻了数日,不能成功,乃与众将计议。孙静说:“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策大喜说:“叔父妙用,足破贼人矣!”即下令各门燃火虚张旗号,设为疑兵,连夜撤围南去。周瑜进说:“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出城来赶,可用奇兵胜之。”策说:“吾今准备下了,取城只在今夜。”遂令军马起行。
却说王朗闻报孙策军马退去,自引众人来敌楼上观望。见城下烟火并起,旌旗不杂,心下持疑。周昕说:“孙策走矣,待设此计以疑我耳。可出兵袭之。”严白虎说:“孙策此去,莫非要去查渎?我令部兵与周将军追之。”朗说:“查渎是我屯粮之所,正须提防。汝引兵先行吾随后接应。”白虎与周昕领五千兵出城追赶。将近初更,离城二十余里,忽密林里一声鼓响,火把齐明。白虎大惊。便勒马回走。一将当先拦住,火光中视之,乃孙策也。周昕舞刀来迎,被策一枪刺死。余众皆降。白虎杀条血路,望余杭而走。王朗听知前军已败,不敢入城,引部下奔逃海隅去了。孙策复回大军,乘势取了城池,安定人民。不隔一日,只见一人将着严白虎首级来孙策军前投献。策视其人,身长八尺,面方口阔。问其姓名,乃会稽余姚人,姓董,名袭,字元代。策喜,命为别部司马。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令朱治为吴郡太守,收军回江东。
评述:本篇以《疑战》为题,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设置疑阵以迷惑敌人的问题。不同的作战企图可用不同的疑阵方法。如要进袭敌人时,可采用“丛聚草本,多张旗帜”伪示我军屯兵之所以吸引敌人,而我乘其备东而击其西;如要避敌退却时,则设置虚阵伪示驻兵而悄然撤退,敌人必定不敢轻率追击我军。设置疑阵,实际上是制造假象,伪装自己的一种“示形”惑敌手段,这是中国古代作战中常为兵家所采用的战法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既然己方可用假象迷惑敌人,那么,自己也就有被敌人之假象所迷惑的可能。因此,透过假象看本质,依据客观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战法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是指导战争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真正做到既善于以假象迷惑敌人,又能不被敌人假象所迷惑的将帅,才算得上是多谋善断的战争指导者。
092穷战
原文: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法说:“穷寇勿迫。”
译文:大凡作战中,如果我军兵多、敌军兵少时,敌人必因惧怕我军势强,不敢与我交战而逃走。对于这种为保存实力而退走的敌人,切记不可贸然急追,因为物极必反,急了敌必反身死战,对我不利。应当以整个兵力对敌实施有条不紊地追击,只有这样,才能稳操胜券。诚如兵法所说:“对于困迫危殆且准备拚死一战的敌人,不可以追迫太急。”
印证:“穷寇勿迫”也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用兵的一个原则,军争篇中说:“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里的“阙”就是缺一面的意思。译文是:“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围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赶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起。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说:“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到列柳城,来报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接应。正遇魏延、王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说:“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分兵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侯。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却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声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尽力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却说郭淮收了军马,乃谓左右说:“吾虽不得街亭,却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径到城下叫门,只见城上一声炮响,旗帜皆竖,当头一面大旗,上书“平西都督司马懿”。懿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木栏杆,大笑说:“郭伯济来何迟也?”淮大惊说:“仲达神机,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见已毕,懿说:“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速与子丹星夜追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郃说:“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去据阳平关。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尽得也。”张郃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径取斜谷,从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于是司马懿留申耽、申仪守列柳城,自引大军望斜谷进发。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楼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说:“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说:“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说:“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说:“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说:
评述:本篇以《穷战》为题,虽取“穷寇”之义,但全文所讲旨在阐述对于“不战而遁”之敌实施追击时应当注意掌握的问题。在我众敌寡的形势下,对于不战而逃之敌,不可急于追击,因为“物极则反”,欲速不达,应当调整兵力从容不迫地追击之。这样,就能取胜。本篇所引“穷寇匆迫”系孙子“用兵八则”之一。然而,什么是“穷寇”呢?《孙子兵法·行军篇》的解释是:“粟马肉食,军无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意思是,在两军交战中,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损毁掉炊具,不再返回营舍的敌人,是准备决一死战的穷寇。可见,本篇所论之“不战而遁”的敌人,与孙子所讲的“穷寇”内涵是有所不同的。“不战而遁”之敌,意在保存实力以求一逞。对于此种敌人所以不要匆忙追击,是因为忙中往住虑事不周,而虑事不周则往往难以达成歼敌取胜的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篇提出了“物极则反”的命题,以儆中计取败。这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孙子所讲的“穷寇”,是指困迫危殆且准备拚死一斗的敌人。宋代学者梅尧臣在为“穷寇勿迫”句作注时指出:“困兽犹斗,物理然也。”但是,还应看到,“穷寇”既然如同“困兽”,则其斗力必定是有限的。强调认真对待“穷寇”犹斗的一面无疑是对的,但仅仅看到这一点,而忽视“穷寇”危困的一面,进而不分情况的一律主张对“穷寇”不要进迫,这就未免失之偏颇了。
093风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说:“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遇到顺风天气,就要利用风势进攻敌人;倘或遇到逆风天气,也可出其不意地去袭击敌人,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风天作战,如果风向敌方吹去,就要呼噪乘势进攻敌人;如果风向己方吹来,就要坚守阵地以防敌袭击。”
印证:“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一语出自《吴子·治兵篇》。摘原文一段:“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译文为:“临战时,还要观察风向,顺风时就呼噪乘势进击,逆风时就坚阵固守,等待变化。”
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却说鲁肃见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来见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孔明说:“公以为何如?”肃说:“此乃曹操之福,江东之祸也。”孔明笑说:“公瑾之病,亮亦能医。”肃说:“诚如此,则国家万幸!”即请孔明同去看病。肃先入见周瑜,瑜以被蒙头而卧。肃说:“都督病势若何?”周瑜说:“心腹搅痛,时复昏迷。”肃说:“曾服何药饵?”瑜说:“心中呕逆,药不能下。”肃说:“适来去望孔明,言能医都督之病。见在帐外,请来医治何如?”瑜命请入,教左右扶起,坐于床上。孔明说:“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瑜说:“‘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孔明笑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瑜闻失色,乃作呻吟之声。孔明说:“都督心中似觉烦积否?”瑜说:“然。”孔明说:“必须用凉药以解之。”瑜说:“已服凉药,全然无效。”孔明说:“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说:“欲得顺气,当服何药?”孔明笑说:“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说:“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说: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写毕,递与周瑜说:“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乃笑说:“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孔明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说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我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瑜说:“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且说周瑜请程普、鲁肃一班军官,在帐中伺侯,只等东南风起,便调兵出;一面报关孙权接应。黄盖已自准备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船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油,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单遮盖;船头上插青龙牙旗,船尾各系走舸。在帐下听候,只等周瑜号令。甘宁、阚泽窝盘蔡和、蔡中在水寨中,每日饮酒,不放一卒登岸;周围尽是东吴兵马,把得水泄不通:只等帐上号令下来。周瑜正在帐中坐议,探子来报:“吴侯船只离寨八十五里停泊,只等都督好音。”瑜即差鲁肃遍告各部下官兵将士:“俱各收拾船只、军器、帆橹等物。号令一出,时刻休违。倘有违误,即按军法。”众兵将得令,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说:“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说:“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角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大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说:“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说:“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说:“何以知之?”程昱说:“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文聘说:“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在船头,大叫:“丞相钧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评述:本篇以《风战》为题,旨在阐述怎样借助风向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顺风天作战,就要乘着风势进攻敌人;在逆风天作战,则可乘敌麻痹松懈之隙,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利用风向的顺逆等气象条件对敌作战,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五代时期,后晋军与契丹军于阳城的作战,就是敌对双方都企图利用风向条件战胜对方的一个战例。
094雪战
原文:凡与敌人相攻,若雨雪不止,觇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说:“攻其所不戒。”
译文: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遇到下雪不止的天气,侦察确悉敌人麻痹不备时,那就可以偷偷派兵袭击它。这样,敌人的阵势便可被我军打破。诚如兵法所说:“进攻敌人要乘其疏于戒备之时。”
印证:“攻其所不戒”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攻其不备”。《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译文:“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关兴先引百余骑登山坡看时,只见羌兵把铁车首尾相连,随处结寨;车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兴睹之良久,无破敌之策,回寨与张苞、马岱商议。岱说:“且待来日见阵,观看虚实,另作计议。”次早,分兵三路:关兴在中,张苞在左,马岱在右,三路兵齐进。羌兵阵里,越吉元帅手挽铁锤,腰悬宝雕弓,跃马奋勇而出。关兴招三路兵迳进。忽见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车,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蜀兵大败。
于是兴、苞二人,星夜来见孔明,备说此事。
孔明随命赵云、魏延各引一军埋伏去讫;然后点三万军,带了姜维、张翼、关兴、张苞,亲自来到马岱寨中歇定。次日上高阜外观看,见铁车连络不绝,人马纵横,往来驰骤。孔明说:“此不难破也。”唤马岱、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去了,乃唤姜维说:“伯约知破车之法否?”维说:“羌人惟恃一勇力,岂知妙计乎?”孔明笑说:“汝知吾心也。今彤云密布,朔风紧急,天将降雪,吾计可施矣。”便令关兴、张苞二人引兵埋伏去讫;令姜维领兵出战:但有铁车兵来,退后便走;寨口虚立旌旗,不设军马:准备已定。
是时十二月终,果然天降大雪。姜维引军出,越吉引铁车兵来。姜维即退走。羌兵赶到寨前,姜维从寨后而去。羌兵直到寨外观看,听得寨内鼓琴之声,四壁皆空竖旌旗,急回报越吉。越吉心疑,未敢轻进。雅丹丞相说:“此诸葛亮诡计,虚设疑兵耳。可以攻之。”越吉引兵至寨前,但见孔明携琴上车,引数骑入寨,望后而走。羌兵抢入寨栅,直赶过山口,见小车隐隐转入林中去了。雅丹谓越吉说:“这等兵虽有埋伏,不足为惧。”遂引大兵追赶。又见姜维兵在雪地之中奔走。越吉大怒,催兵急追。山路被雪漫盖,一望平坦。正赶之间,忽报蜀兵自山后而出。雅丹说:“纵有些小伏兵,何足惧哉!”只顾催趱兵马,往前进发。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背后铁车正行得紧溜,急难收止,并拥而来,自相践踏。后兵急要回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军冲出,万弩齐发;背后姜维、马岱、张翼三路兵又杀到。铁车兵大乱。越吉元帅望后面山谷间而逃,正逢关兴;交马只一合,被兴举刀大喝一声,砍死于马下。雅丹丞相早被马岱活捉,解投大寨来。羌兵四散逃窜。孔明升帐,马岱押过雅丹来。孔明叱武士去其缚,赐酒压惊,用好言抚慰。雅丹深感其德。说:“吾主乃大汉皇帝,今命吾讨贼,尔如何反助逆?吾今放汝回去,说与汝主:吾国与尔乃邻邦,永结盟好,勿听反贼之言。”遂将所获羌兵及军马器械,尽给还雅丹,俱放回国。众皆拜谢而去。孔明引三军连夜投祁山大寨而来,命关兴、张苞引军先行;一面差人赍表奏报捷音。
评述:本篇以《雪战》为题,旨在阐述雪天对敌作战所应采取的战法问题。如遇下雪不止的坏天气,在侦察获悉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秘密派兵实施偷袭,就能打败敌人。战争的实践表明,天候气象条件,是影响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风雪交加的恶劣天候,既不利于军事行动,也往往是人们极易麻痹松懈的时候。因此,在此种天候下作战,既要防止自己丧失警惕而为敌人所乘,又要捕寻敌人可乘之隙而袭击之,这历来是善于用兵者所极为重视的问题。唐代李愬雪夜袭击蔡州之战,便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利用风雪天候奇袭成功的著名夜战战例。
095养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而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说:“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曾经遭受过挫败,就必须详细观察部队士气状祝再采取行动。如部队士气仍然旺盛时,就激励他们同敌人再战;如士气已经衰落时,则应暂且养精蓄锐,等到士气旺盛可用时,再用他们对敌作战。诚如兵法所说:“注意休整部队,不使他们过于疲劳;要保持旺盛士气,积蓄部队战斗力。”
印证:成语有“养精蓄锐”就是这个意思。《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译文:“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了,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皆言孔明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只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说:“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说:“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抚了诸处官民,引兵径还长安,朝见魏主。睿说:“今日复得陇西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说:“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忽班内一人出奏说:“臣有一计,足可定蜀降吴。” 却说献计者,乃尚书孙资也。曹睿问说:“卿有何妙计?”资奏说:“昔太祖武皇帝收张鲁时,危而后济;常对群臣说:‘南郑之地,真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非用武之地。今若尽起天下之兵伐蜀,则东吴又将入寇。不如以现在之兵,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不过数年,中国日盛,吴蜀二国必自相残害:那时图之,岂非胜算?乞陛下裁之。”睿乃问司马懿说:“此论若何?”懿奏说:“孙尚书所言极当。”睿从之,命懿分拨诸将守把险要,留郭淮、张郃守长安。大赏三军,驾回洛阳。
评述:本篇以《养战》为题,旨在阐述部队受挫后怎样休整和提高士气准备再战的问题。当部队遭到挫败以后,务必根据部队士气状况而决定战守之策。士气旺盛时,就激励其再战;士气衰落时,就休整部队,待其精锐气盛之时,再用以对敌作战。历史的经验表明,世间事物,有张有驰,张驰交替而适度,事物之发展方有生机。军队作战机制的正常运行其理一焉。从部队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注意发扬部队对敌连续作战的作风,又能注意适时休整部队而养精蓄锐,才能使部队保持旺盛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本篇能够从休整部队与提高士气的关系,着重阐明了养精蓄锐的重要性,这是十分可贵的思想。
096畏战
原文: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惧,则不可加诛戮,重壮军威。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说:“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军中有畏敌怯战的人,听到击鼓进军的号令他不前进,没有听到鸣锣收兵的号令他先撤退,(对于这种贪生怕死的人),必须选择其中最严重的予以杀掉,以此警戒其余的人,倘若全军人人都惧怕敌人时,就不可以单纯采取杀戮的办法了,因为这样做会严重挫伤军威士气。(这时,身为将帅者)必须以勇武必胜的神色,向士卒表明敌人并不可怕,讲清勇与怯在对敌作战中的利害关系,晓谕他们以敢于战斗才能避免死亡的方策。这样,军心士气自然就会稳定高昂。诚如兵法所说:“在对敌作战中要用杀戮的办法来制止畏敌怯战的问题发生,但当全军普遍存在畏敌怯战情绪时,就不能单靠杀戮的办法了;将帅应向部队展现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告诉他们以敢战而求得生存之策。”
印证:“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一词出自《司马法·严位篇》,但这里是摘要性引录,且“禁畏”原文作“禁顾”。现将原文摘录如下:“执戮禁顾,噪以先之;若畏太盛,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译文为:“在战场上要用杀戳来严禁顾盼不前,并高声喝令他们前进。如果士卒畏惧太甚,就不要再行杀戮,而应和颜悦色地把立功求生的办法告诉他们,使之各尽其职,完成任务。”
故事:《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说的是东吴大将甘宁率百骑骑劫曹营的事。当时孙权在濡须口收拾军马,忽报曹操自汉中领兵四十万前来救合淝。孙权与谋士计议,先拨董袭、徐盛二人领五十只大船,在濡须口埋伏;令陈武带领人马,往来江岸巡哨。张昭说:“今曹操远来,必须先挫其锐气。”张昭平时挺惧曹操,这一回还算可以。孙权乃问帐下:“曹操远来,谁敢当先破敌,以挫其锐气?”凌统出说:“某愿往。”孙权问:“带多少军去?”统说:“三千人足矣。”甘宁却说:“只须百骑,便可破敌,何必三千!”凌统大怒。两个就在孙权面前争竞起来。孙权说:“曹军势大,不可轻敌。”乃命凌统带三千军出濡须口去哨探,遇曹兵便与交战。凌统领命,引着三千人马离濡须坞。尘头起处,曹兵早到。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负,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
甘宁见凌统回,即告孙权:“我今夜只带一百人马去劫曹营;若折了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壮之,乃调拨帐下一百精锐马兵付与甘宁;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甘宁回到营中,教一百人皆列坐,先将银碗斟酒,自吃两碗,对这百个士兵说:“今夜奉命去劫寨,请大家满饮一这一杯,努力向前。”众人闻言,刚开始都挺害怕的。甘宁见大家有难色,有些发怒:“主公把们交给了我,我就当你们是我的孩子一样,我一定能为你负责,现在是国家大事,我为上将,也和你们一样;你们还有什么不敢的!”众人见甘宁如此说,都起来拜谢甘宁:“将军如此待我们,我们都愿效死力。”甘宁将酒肉与百人共饮食尽,约至二更时侯,取白鹅翎一百根,插于盔上为号;都披甲上马,飞奔曹操寨边,拔开鹿角,大喊一声,杀入寨中,径奔中军来杀曹操。原来中军人马,以车仗伏路穿连,围得铁桶相似,不能得进。甘宁只将百骑,左冲右突。曹兵惊慌,正不知敌兵多少,自相扰乱。那甘宁百骑,在营内纵横驰骤,逢着便杀。各营鼓噪,举火如星,喊声大震。甘宁从寨之南门杀出,无人敢当。孙权令周泰引一枝兵来接应。甘宁将百骑回到濡须。操兵恐有埋伏,不敢追袭。这一仗真给孙权提了气,状了军威。甘宁引百骑归来,不折一人一骑;至营门,令百人皆击鼓吹笛,口称:“万岁!”欢声大震。孙权自来迎接。甘宁下马拜伏。权扶起,携宁手说:“将军此去,足使老贼惊骇。非孤相舍,正欲观卿胆耳!”即赐绢千匹,利刀百口。宁拜受讫,遂分赏百人。权语诸将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
评述:本篇以《畏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处置临战状态下的畏敌怯战问题。对于作战中畏惧不前或者未战先逃的士卒,必须择其甚者处死,以收杀一儆百之效。但当全军普遍存在畏敌怯战情绪时,就不可单纯依靠杀戮办法来解决了。它指出,凡在此种情况下,只有将帅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才能稳定士卒情绪,增强部队斗志。战争实践表明,在临战状态下,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军心士气的怕死鬼和可耻逃兵,择其情节恶劣者处以极刑,这是维护战场纪律以确保对敌作战顺利进行之所必需。但是,在掌握上必须准确适度,不可随意大开杀戒,以免挫伤军威士气。从根本上讲,士卒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杀敌精神,是靠将帅平时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出来的,而认真切实地做好士卒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是巩固和提高部队军心士气的关键。本篇通过对临战中畏敌怯战问题处置办法的提出,着重论述了执行战场纪律的必要性和做好部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在古代治军用兵之道中,无疑是很宝贵的思想。
097书战
原文: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说:“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
译文:大凡在与敌人对垒相持中,不可允许士卒同家庭通信和同亲戚往来,以防由于说法口径不一致,而导致军心士气疑惑不振。诚如兵法所说:“与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敌怯战心理;与亲戚往来,容易导致士卒恋亲思乡而滋生厌战情绪。”
印证:“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这几句话我查了十几部兵法、古籍也没找到出处,实在抱歉。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厚结好。后蒙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则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降,羽被杀。
评述:本篇以《书战》为题,乃取“书信”之义,其要旨是阐述在对敌作战期间禁绝士卒与亲友通信往来,以防干扰和动摇部队斗志的问题。在与敌人对峙期间,如果允许士卒通家信,同亲友往来,就会因为言语不一而动摇军心,涣散士气。因此,“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人们知道,军心士气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一般说,军心稳定,士气高涨,部队就容易打胜仗;反之,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则必然要打败仗。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故主张排除那些影响军心士气的不良因素,是不无一定道理的。然而,企图用禁绝与亲友通信往来的手段,来保持部队军心士气的稳定旺盛,显然这并不是积极的措施和可取的办法。因为,能够影响军心士气的并不在于通信往来此种形式本身,而在于通信往来的内容,是否能给士卒以积极向上的影响。事实上,一封激励杀敌立功的家信,或者一次鼓舞斗志的慰问活动,不但不会动摇军心士气,相反,则可能更加激发部队爱国热情和奋勇杀敌精神。其次,实际上,禁绝通信往来,既不容易完全做到,也不是提高军心士气的积极有效的办法。实践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士卒真正懂得为什么去作战和怎样去作战,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仇敌心理,才能使部队保持旺盛高涨的军心士气,才能使部队以奋勇杀敌的无私无畏精神去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这是我们阅读《书战》篇应当注意思考的问题。
098变战
原文: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大凡军事家的用兵法则,至关重要的是善于随机应变。鉴古及今而通晓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战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分析判断敌情。敌情没有变化,就等待其变化;敌情如有变化,就乘其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制敌。这样作战,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印证:“随机应变”是此计之灵魂。《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译文:“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故事:《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第五十九回写的是曹操打败马超的事,主要是曹操深知谋略,并且根据事情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后打败了西凉军。开始是朝廷董承等人发现曹操有专权之心,联合起来准备消灭曹操,这里有马腾和刘备。可事情不密,被曹操知觉,把在许都的联合者都逮起来并全部杀害。而刘备和马腾却不在许都,曹操先把马腾和二个儿子骗进许都也给杀杀害了。马腾的大儿子马超武功高强,如今有杀父之仇岂能不报,因此联合了其父的结义兄弟韩遂八部人马,自己还有庞德、马岱等兵马计二十万人向曹操的地界潼关进犯。曹操率大军来救援。两军对阵,各布成阵势。马超咬牙切齿,大骂曹操,挺身来战,连续战败了于禁、张郃,刺死了李通。一声号令,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来势特猛,曹操左右将佐,都挡不住了。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这就是常人说的割须弃袍的故事。后来马超撵上了曹操,猛一枪,却刺到了树上,拔下枪时,曹操已经跑远。
曹操回寨以后,下令不许出战,手下人还笑曹操被马超吓住了,不敢出战了,实际上曹操正在观其变化,寻找战机。过了几日,细作报来:“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来助战,乃是羌人部落。”曹操闻知大喜。三日后又报关上又添军马。曹操又大喜。此时徐晃知道曹操的意思,对曹操说:“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现屯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先截贼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贼两不相应,势必危矣。”曹操说:“公明之言,正合吾意。”便教徐晃引精兵四千,和朱灵同去径袭河西,伏于山谷之中。马超大惊,与韩遂商议说:“操兵乘虚已渡河西,吾军前后受敌,如之奈何?”部将李堪说:“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说:“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这边曹操方面却开始了离间的计划,贾诩对曹操说:“马超乃一勇之夫,不会急转弯,丞相可亲笔写一封信,单给韩遂,说得含糊一些,重要语句给他勾抹一阵,却暗中让马超知道,马超看不出所以然来,肯定怀疑,这样西凉兵就会自相残杀。曹操照此计施行,果然见效,引起了马超对韩遂的怀疑。把韩遂逼的也真就得投降了,西凉兵自相残杀起来,曹操起军来帮助韩遂,马超战马重伤,马超也险些被曹军杀害,亏得庞德、马岱二人救了马超,将军中战马与马超骑了。顾不得人马困乏,只顾奔走。身边止剩得三十余骑。
曹操大胜,战后开个总结庆祝会,曹操将此战心得谈了一下:“刚开始,我军集中兵力于潼关前,使马超都守南边,而河西不准备,故徐晃、朱灵能过去,这就造成了来击之势,可打乱马超的部署。我们再巧用反间计,使对方互相怀疑,我军则根据情况采取对策。所以可胜马超。开始我听说马超添兵则喜,是因为关中边远,对手各依险阻,想要拿下他们非一二年不行;可现在大家都来一处,其众虽多,人心不一,也利于我们离间,对我一举消灭对手大有帮助。”众将拜说:“丞相神谋,众不及也;”操说:“亦赖汝众文武之力。”遂重赏诸军。
评述:曹操能透过现象分析出其实际本质的东西,而且掌握双方的变化情况,因变制敌、灵活用兵。《百战奇谋》中的“变战”这是这样的指导思想,这里强调用兵作战,必须先明敌情而后行动。敌情无变时,要等待其变化;敌情已变时,则须根据新情况采取新的相应对策。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顿的发展变化,而战争也不例外,要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依据客观实际,适应敌情变化,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才能达到战略目的。本篇揭示了“兵家之法,要在应变”这是贯穿《百战奇谋》全书的重要思想精华。
099好战
原文: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
译文:兵器是杀人害命的凶险器具,战争是违背德治的暴力行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国君不能以自己的国家大、人口多,就倾尽全力地进行征伐,使战争无休无止,最后导致国家败亡,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发动战争如同玩火一样,不息灭它,必将带来自我焚毁之祸。所以,恃强好战,用兵不止,其祸患将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诚如兵法所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
印证:国虽大,好战必亡: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译文就不用再写一次了。
故事:《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大战,用了大量的篇幅,如果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孙刘二家确立了联合抗曹的方针开始算的话,整整用了八回,也就是从第四十三回开始,到五十回曹操败走华容道结束。故事简述如下: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鲁肃于是劝孙权招周瑜还,周瑜一回来便为孙权分析了曹军的劣势,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一是曹操的士兵并无八十万之多,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加上投降的荆州士兵总共只有二十多万,二是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士,不善水战,作战力无法与东吴军抗衡;三是北方士兵来到南方,水土不服易生疾病;四是曹操北方尚未安定,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孙权即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易燃的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毫无戒备。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曹军戒备松懈,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联军迅疾追击。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脱,自还北方,留满宠驻当阳,曹仁<守江陵。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战后,曹操鉴于失败教训,大治水军,进控江淮。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点评: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骄傲轻敌,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不习水战。曹操在进军之前虽然训练了一些水军,但战斗力不强;在进军中虽然又收降了荆州水军,但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要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显然是舍长就短,结果为孙刘所乘,遭到失败。
评述:本篇以《好战》为题,旨在阐述穷兵黩武的严重危害性,以儆执国政者应慎重战事。战争本来是与德治相违背的,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人君不可依恃国大民众而随意发动战争。一旦穷兵黩武,好战不止,势必导致国家败亡。从全篇内容看,这里所说的“好战”,实际是指那些侵略、掠夺的不义战争。可见,本篇所极力反对的是那些以侵略、掠夺为目的的穷兵黩武的非正义战争。历史的经验证明,穷兵黩武的危害极大,不仅会造成财尽力竭、生产破坏的经济崩溃,而且还会造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的社会危机,最终则必然导致民族衰落、国家败亡的严重恶果。本篇在论述了穷兵黩武危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玩战争之火“将有自焚之患”的道理,这是不失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可贵思想。
100忘战
原文: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译文:大凡国家处于和平安定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战争的危险;社会处于治理有序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祸乱的可能,这是古代圣贤哲人留传下来的深刻教诫。天下虽然太平无事,但不能废弃武备;考虑到周边还有尚未归顺且与朝廷为敌的国家,(一旦废弃武备)将无法在战争突然到来之时卫国御敌。因此,必须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加强战备,行仁德以怀服边远部族百姓,时刻警惕意外事件的发生。一年四季都要坚持武备教育的制度,以此表明国家时刻不忘战备。所谓不忘战备,就是教育全民经常习兵练武,搞好军政训练。诚如兵法所说:“国家虽然处于和平安定,忘记战备必有覆灭危险。”
印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现摘录一段供大家参考: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嵬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即使天下已经平定,全国欢腾,每年春秋两季还是要用打猎来进行军事演习,各国诸侯也要在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准备。
故事:《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到一百一十八回中,描述了蜀国的灭亡及其原因。这里只能略写一下,介绍给大家。蜀国刘备的儿子刘禅(阿斗)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他稳坐江山四十年全靠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忠心保国,可后来这个刘禅却重用吃喝玩乐的宦官黄皓,姜维在前方打仗,黄皓却要换将,任用自己的无能心腹,无端将姜维召回。等情况弄清时,姜维表示对宦官的强烈不满,好心人告姜维,你惹祸了,如果不躲避,大祸即将临头,因此姜维便去沓中之地开荒屯田,以避黄皓。魏国的大将把情况向司马昭汇报之后,司马 便要伐蜀,有人主张暗杀姜维,从事中郎荀勖却有高明的见解,他说:“蜀主刘禅沉溺于酒色之中,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是避祸之计也。而今我方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呢?”所以司马昭便选派魏国当时年轻能力却很强的大将二位,邓艾和钟会,分两路向西蜀进攻。早有细作把情况报给了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姜维马上写表申奏后主:“请皇上快派大将张翼领兵守护阳安关,廖化领兵守阴平桥:这二处最为要紧,若丢了这二个地方,汉中不保啦。另一方面赶紧派人向东吴求救。我这边马上起兵迎敌。”如果这时后主刘禅能听姜维的话,蜀国还能挺一阵着,可是这个昏却天天与与宦官黄皓在宫中玩乐。接到姜维奏章,先问黄皓:“今魏国遣钟会、邓艾大起人马,分道而来,咱们怎么办?”黄皓却说:“这是姜维等人没事了就想弄点功名,陛下请宽心,保证没事。我听说城中有一师婆,供奉一神,能知吉凶,可召来问一问。”后主对黄皓是说什么都听,在后殿摆上香花纸烛、享祭礼物,令黄皓用专车把师婆请入宫中。师婆大弄玄虚,说是现在蜀国没事,过几年魏国也是老刘家的了。后主这个高兴啊,给了师婆老了好东西了。自此深信师婆的那些说。所以姜维的奏章就是废纸了。于是每天又恢复了饮宴欢乐。姜维又发了许多告急表文,都被黄皓藏起来了,因此误了大事。我说这个宦官坏透顶了,后来跟后主投降魏国,被魏国司马昭杀了,说是这样的坏人跟谁祸害谁。这是后话了。再说姜维虽在沓中,但为国家大事,忠诚的将领还是听他的,廖化、张翼、董厥都来了,这些将领提起黄皓,咬牙切齿,说后主不肯发兵,这几个将领是自动带兵来的。可此地不利于作战,只好先去守剑阁。与剑阁董厥的部队相会。姜维说:“我们先守剑阁,然后再想退敌之计。”董厥说:“剑阁现在可守,便成都那边没有兵了;如果敌人从哪个地方绕过去,成都就危险了。”这句话还说着了,因为文武双全的邓艾,冒险引五千兵偷渡了阴平,拿下了油江,直奔成都而来。这回是成都附近的人来报,说魏兵已离成都不远了。到了这时候,黄皓还在说:“这也是造谣,师婆都说没事,还能假吗。”我就不明白,还真有黄皓这样的坏人,也不知道他图的什么。后主又派人去找师婆,却不知何处去了。此时远近告急表文,一似雪片,往来使者,联络不绝。后主设朝计议,朝中已经无人能拿出好办法了,只有投降的占上风了。有人把诸葛亮的儿子想了起来,可惜为时已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去决一死战,都为国捐躯了。别的办法再没有了,投降吧。只有后主的五儿子北地王刘谌宁死不降,率夫人和孩子自杀于刘备墓前。
评述:大家都是希望和平的,可事实上战争避免不了。也就是说,和平是暂时的,但战争却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上个世纪,离我们不远,发生的战争还少吗?谁也不能预料何时何地何原因又会发生战争。《百战奇谋》的“忘战”就是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战争。这是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最为深刻的教诲和告诫。尽管天下太平无事,也不可以废弃武备;如果废弃武备,那么一旦外敌入侵,就无法抗击敌人,有效地保卫国家。三国里刘禅便是实例,从而导致亡国的恶果。本篇所强调的居安思危、不忘战备的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