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百战奇谋(刘伯温)

刘伯温(明)
百战奇谋
001计战
  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说:“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印证:《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说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说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译成白话为:“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这里所说的“计”就是大的谋略;“根据分析”我认为就是根据战争的规律来分析。总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是一个定大计的开端。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刘备和皇上沾点亲,一时也就豪情万丈,可自已还没什么大能耐,东奔西跑,后来在一家刘表处算是落了脚。这刘备在新野,听说有个诸葛亮(字孔明)挺厉害的,立即就去拜访,也不知带没带脑白金,反正前两次楞没见着本人,好歹第三次是看着了,诸葛亮也知道刘备来了三回了,心也挺诚的,就跟他先白话一阵吧。还别说,这个诸葛亮别看他是个乡野村夫,可是啥事都知道,这一拉开话匣子,真就说了个头头是道。诸葛亮说:“自从董卓这个坏家伙总揽朝政以来,各地豪杰就都起来了,占领州郡的大一点的诸侯也不少。但现在说就剩了不几个了,曹操和袁绍比,又没名兵又少,可是曹操还真就打败了袁绍,变成了最强大的诸侯了,这里不光是天时,还有人为。现在曹操已经有了百万大军,并且总以天子名义给其他诸侯下令,所以说和现在就跟他打,那肯定是干不过了。孙权占据江东,从他老子孙坚到他哥孙策再到他上任,孙家已经是三任了,老百姓也都跟定了,贤能大臣和威武猛将也不少,所以说孙权这个地方只能是联合了,也不能跟他干仗。现在的荆州,也就是刘表这个地方,地利非常好,确实是用武之地,但刘表肯定守不住。这个地方可是老天给你刘将军准备的,将军你就心动吗?四川那边叫益州,人称天府之国,老富裕了,但刘璋那个人也不是守家的人,另外北边还有张鲁老想熊他,所以四川那里的人都想得一明君来治理。将军你和皇帝是一家子,都姓刘,而且名声也挺好的,如果将来占有了荆州、益州,西边和少数民族通好,南边进行安抚,对外和孙权拉好关系,对内整理好内务;一旦天下有变,派一个厉害的大将,率荆州的大军向北开过去,将军你在益州领着那里的兵出秦川向东北方向挺进,老百姓能不欢迎你吗?真要是那样,你就可成霸业了,说不定也整个皇帝当一家伙。” 孔明最后总结了一下说:“将军你想要成就霸业,北边曹操不能动,因为他占天时,南边孙权只能联合,因为他占地利,将军你想法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这样就成了三锅撑了。最后慢慢再然图中原。”这一谈,刘备茅塞顿开,连连称善。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这一段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被后人称为“天下计”,我认为这是三国演义中最大的一计,后来刘备照此办理,果然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局面。
  评述:《三国演义》中的这个故事是著名的,从诸葛亮还没出山开始,就已经定下了的战略大局,而且在以后也照此办理并得到了验证的。“计战”是《百战奇谋》的开宗首篇,着重从战略高度阐述实地战争谋划对于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里的“计”主要是指大的方面的谋划,是分析、判断总情况的意思。《百战奇谋》认为,在对敌交战之前,首先要摸清敌我双方将帅的优劣、力量的强弱、兵员的多少、地形的险易、粮草的足乏。只有对上述诸多情况首先分析、判断准确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就没有不打胜仗的。刘伯温的这篇《百战奇谋》把“计战”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可见“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的战略思想,是第一可宝贵的思想。
002谋战
  原文: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说:“上兵伐谋。”
  译文: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诚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
  印证:《孙子兵法·谋攻篇》上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译成白话为:“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孙子兵法》还有一段著名的论断:“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是:“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这里我认为强调的重要一条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用打仗,就能让对方屈服,这才是最高明的。就象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那么多起义的,就是共产党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
  故事:《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中便有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曹操准备讨伐刘备,但是还有刘表和张绣尚未归顺,这样出征,恐后方不稳。那个让梨的孔融献了一计:“现在天太冷了,轻易不能动兵,等到来春也不晚。到那时,可先派人去招安张绣、刘表,然后再慢慢琢磨徐州的刘备。”曹操真还就听了,先派一个叫刘晔的去张绣那里劝降。刘晔至襄城,先见贾诩,先说了不少曹操的好话。这个贾诩看来和刘晔关系也不错,就留刘晔在自己家中住了一宿。次日来见张绣,说曹公派刘晔招安之事。正说着呢,袁绍那边也有特使来到。张绣让进来。袁绍的使者递上了书信,张绣看完信知道,也是招安的意思。贾诩问喜人绍的使者说:“近日袁公兴兵破曹操,胜负怎么样啊?”来使回答:“这个时候太冷,暂时没想打仗。现在袁公觉得张绣将军与荆州的刘表都有两下子,所以特意来请。”贾诩大笑:“你这就回去和袁本初(袁绍的字)‘你们老袁家哥俩都经常干仗,互不相容,别人去了还能得好吗?’”当面就扯碎了书信,把来使撵的嗷嗷撩。张绣说:“现在是袁绍强、曹操弱;你今个撕毁了书信,撵跑了来使,袁绍要发兵来,怎么整?”贾诩说:“不如去投降曹操。”张绣说:“我原来与曹操有仇,因为他祸害我婶,我把他打跑了,现在去投他,他能留我吗?”贾诩说:“去投曹操有三件好处:曹操老以天子名义下令,征伐天下,这是一件;袁绍强盛,咱们人少,去了也不能重视咱们,曹操虽弱,可得到咱们这些兵肯定高兴,这是第二件;曹操有大的志向,小事不能总记着,以显示他是有德的,这是第三件。将军你就不用犹豫了。”张绣对贾诩从来都是听的,这回也听了,把刘晔请来见了面。刘晔当然还是夸曹操怎么怎么好,而且说:“曹丞相如果还记仇,哪能让我来请将军呢?”张绣大喜,随刘晔、带贾诩等人到许都投降。张绣见了曹操,拜于阶下。曹操忙扶起来,拉着张绣的手:“我也有小过失,你也别总记着了。”遂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这两人都升了官。
  评述:这里讲的故事就是一个“上兵伐谋”的典型例子,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谋战”所着重的是如何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问题。也就是运用谋略打破敌人的战争企图,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孙子所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的。但是,必须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力量处于优势,形势非常有利,并且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主观指导,才有可能不经流血牺牲而达成“全胜”这一理想目标。如果片面强调“谋战”而否定“兵战”则势必给自己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003间战
  原文: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说:“无所不用间也。”
  译文:大凡要出兵进攻敌人,必须事先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军人数之多少、力量之虚实、部队之行止,然后再出兵进攻,就能大功可立,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在对敌作战的时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
  印证:《孙子兵法》共有13篇,第13篇就是用间篇,这里强调:“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译文是:“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那些熟悉敌情的人是谁啊,就是间谋呗。但是间谍也不容易做,所以《孙子兵法·用间篇》中又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意思就是:“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难怪解放军授衔时,中共方面最高的间谍首领李克农在上将中列第四位。
  故事:间谍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俗话说就特务,有的高级特务也叫“卧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谍所起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小看的。《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时,双方都用了间谍,可是曹操一方的间谍都被识破,而周瑜用的间谍都成功了,赤壁大战最后的结局是孙刘联军大胜,这里边是不是说间谍战有很大作用呢?
  且看《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的几个间谍的实例:
  一、曹操手下的蒋干就是一个间谍,但这个间谍是世界上最屁的一个间谍,他不是不想为主子办事,可是他想办却办不好,俗话就是帮倒忙。且看他第一次入了江南周瑜大寨是什么情形。先是被周瑜灌了几杯酒,他倒是没在意,还总想着任务。到了晚上,周瑜非得与他同床而眠,他自己却不觉。不觉什么呢?人家周瑜把军机要地来让给你下塌,你还不觉得其中有点过于热情?到了晚上,这个蒋干如何睡得着?靠在枕头上细听时辰,等到军中打二更鼓时,这家伙起来看一看。道德看到是周瑜熟睡的状态,其次听到了周瑜的鼻息如雷。蒋干见帐桌周瑜的办公桌上,堆着一卷文书,悄悄起来偷看。都是军事秘密呀,可过老瘾了,可是你就不想一想,真正秘密能让你看吗?蒋干一看,都是往来书信。其中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这蔡瑁、张允是谁呀,那是原刘表手下的水军大将,训练水军有一套。曹操一来,为了名利投曹操,正准备在曹操手下大干一场。如果按这两人的训练方法,曹操的军队也会很快适应水战的。但就在此时,蒋干来周瑜营寨探听虚实了,却发现了蔡、张二人的手书,这哪里是蔡、张二人的手书呀,那是周瑜的作品,就是假冒作品好让曹操杀了这两人。蒋干看到了这封假信,如获至宝,暗读之。书中写道:“我等投降曹操,不是图升官发财,实属无奈。现今已将北军想法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曹操老贼的脑袋,献于周先生您的帐下。早晚还有人到,便有确切的消息。千万不要有疑心。先写此信在此”。蒋干一想:“原来蔡瑁、张允与东吴有了勾结!”好哇,此次来探,虽别的什么也没探到,这可是大功一件,于是将书信暗藏于衣袋之内,回到了江北。蒋干这个间谍所起的作用就是帮了周瑜的忙,让曹操斩了两个能训练水军的原荆州将领。这是曹操的间谍,但起到了帮助对方的作用。曹操还有间谍到江南卧底,可都被周瑜识破,这里不再多说。
  二、那么再看一看孙刘联军派出的间谍所起的作用:赤壁大战时,双方派出不少间谍,我认为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庞统的连环计,这里的连环计,不同于三十六计中连续用计的连环计,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连环计,是让曹操大船用铁环相连,火烧的时候一个也跑不掉的连环计。那么这样的计一般人用能成吗?那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庞统能行吗?回答是肯定的。那时庞统还没有真正的显山露水,别人还不知凤雏的厉害。这一次,又是蒋干帮了忙,这个混蛋蒋干第一次让曹操害了两个大将,没有脸,还要求再来,这一次周瑜换了方式,让蒋干说不了话,蒋干憋的够呛,只好瞎走,却把庞统带到了北军大营。庞统是谁呀,那还了得,酒桌上几句话就把曹操唬的晕头转向。后来庞装醉了,可又象十分真诚地、非常关心地问:“敢问军中有良医否?”曹操问干什么用。庞统说:“水军容易得病,应当预备好良医以备一时之需。”当时曹操军队正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北方军士到了长江两岸,不服水土,都得了呕吐的毛病,还死了不少人,曹操正为此事着急呢;一听庞统的话,正是痛处,如何不问?庞统话题一转,来了损招。说实在地,如果一开始就提让船连起来,曹操能不防备吗?可是庞统先提军士之疾,关心哪。这个时候再提出联船的事就能行了。赵本山讲话,是一点一点往里透话,庞统说:“丞相教练水军之法确实很妙,但可惜不全。”曹操一个劲地问。庞统没办法,只好很不情愿地将心中之计露出来:“某有一策,使大小水军,并无疾病,安稳成功。”曹操当然大喜,请问妙策。庞统说:“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你们这些平原作战的北军,看见船就呕,不生病才怪。如果让大船小船搭配在一起,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相连,上面铺上宽阔的木头板,别说人可以来回走,就是战马在上面也可奔跑啊。这样,多大的风浪也不怕呀。”曹操听了,非常受感动,下席而谢,说:“如果不是先生这样好的计谋,怎么能破掉东吴呢!”可是这个庞统献的这个计策,可真把曹操毁了,把北军八十三万大军毁了。为什么呢,大船都钉起来,连在一起,周瑜放火时一个也跑不掉,哈哈。
  评述:本篇中讲述的三国故事里,曹操派出的间谍都被识破而起反作用,周瑜派出的间谍都能如愿。看到这些间谍所起的作用,赤壁大战的胜负就有个大概了。所谓“间战”就是着重阐述使用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问题。《百战奇谋》认为,凡要进攻敌人,必先派遣间谍深入敌境进行战略侦察,或以重金收买敌方人员提供情报。只有通过间谍探明敌国兵员多少、力量强弱、军队动静等情况后,再出兵进攻,才能打胜仗。战争的历史经验表明,要战胜敌人,除了知已,还要知彼,这样就能保证战役的质量,从而战胜对手;而要做到知彼,就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周密地敌情侦察。派遣间谍侦察敌情,是兵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
004选战
  原文: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说:“兵无选锋说北。”
  译文:大凡与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编组而使其担任先锋。这样,一则能够壮大我军斗志,一则可以挫杀敌人威风。诚如兵法所说:“用兵打仗没有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就要遭到失败。”
  印证:《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列举了六种失败的情况:“夫势均,以一击十,说走。卒强吏弱,说驰。吏强卒弱,说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说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说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合是与敌对阵的意思)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说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译文如下:“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看起来打仗失败与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又没有精锐的先锋部队是有很大的关系。《武经总要》也说:“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有选将描写:建安十二年,袁绍的势力由于官渡之战叫曹操给干废了,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到了上谷郡,要说兄弟俩也太坏,都成了落水狗了,怎么这时候还能率一支少数民族乌桓人好几次入关祸害人。这年五月,曹操决定北征彻底消灭二袁,先到无终;七月,发大水,傍海道路不通。曹军中的司空户曹掾田畴自告奋勇,充当向导,引曹军出卢龙塞,经白檀,历平刚、鲜卑庭,直杀至柳城。离袁军不到二百里,敌方知道了。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前来迎战。八月,曹操率前军登上白狼山,与二袁军相遇,此时曹操前军只是轻骑,而敌军人多势众。曹操左右的人都非常害怕,张辽飞报曹操。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蹋顿兵无队伍,参差不整。曹操心里有数了,往下就是最主要的事,就是选将了,他对张辽说:“敌兵不整,便可击之。”这位张辽字文远可是了不起的大将,素为曹操所器重,日后在与孙权兵马争战之中,“威震逍遥津”、小儿听知张辽名字不敢夜啼的大将。此时要选张辽为先锋,正是为了壮自己之志,挫敌人之威。曹操把麾(这个麾我理解就是指挥棒)授予张辽。张辽引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急攻,二袁和蹋顿的部队大乱。辽拍马向前,一刀斩蹋顿于马下,剩下的那些个将还干啥呀,投降吧,这一伏,曹军俘获胡汉兵卒数以万计。袁熙、袁尚没办法,带领数千骑突出重围,投辽东去了。说这一仗就是选将选对了,若换一人,胜的也不能这么容易。
  评述:《三国演义》里的这个故事说明了选将的重要性,当时是“敌军甚众”,又说“操左右皆惧”,而这一大将选对了,则加快了胜利的步伐。要说选将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还记得,百般精明的诸葛亮在守街亭时选错了一将,让马谡去统兵,结果全盘皆输。《百战奇谋》中的“选战”就是阐述选拔和编组先锋部队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凡与敌人作战,都必须挑选精兵猛将编组成先锋部队,这样,一方面可以长自己部队志气,一方面可以灭敌人威风。这里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仗的重要性,战争,就其全过程来说,是由一系列战役战斗组成的。首战的胜负,往往关系和影响整个战争的前途。而先锋队又是首战的主要担当者。因此,挑选什么样的将领和部队充当先锋,直接关系到首战的成败。故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和强调搞好“选锋”问题。
005步战
  原文: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说:“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
  译文:大凡以步兵对敌战车、骑兵作战时,必须依托丘陵、险隘或林木丛生之地形而战,才能取得胜利。倘若遇到开阔无险的地形,必须使用拒马枪排成方阵,置步兵于阵内,再把骑、步兵分别编为驻队和战队交替战守。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当敌人攻我一面时,我就从两翼出击,侧袭进攻之敌;敌人攻我两面时,我就分兵迂回敌后袭击之;敌人攻我四面时,我就列成圆阵,分兵四面奋力阻击之。敌人如果败走,我就立即使用骑兵追击之,而今步兵随后跟进,这是步兵对敌车骑兵作战的必胜战法。诚如兵法所说:“步兵与车、骑兵作战,必须凭据丘陵、险要地形列阵,如无险要可资利用,就令我士卒制作行马、木蒺藜作为屏障。”
  印证:《百战奇谋》中原文所提到的[法说:“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这一段出自《六韬·犬韬·战步篇》,六韬中的原文:“武王(指周武王)问太公(指姜子牙)说:“步兵、车、骑战奈何?”太公说:“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武王说:“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太公说:“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说‘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武王说:“善哉!”通过周武王和姜子牙这一段对话,我们从中体会了步兵与骑兵作战的基本要领。
  故事:刘备进攻西川时,遇到了劲敌叫张任,这个张任智勇双全,庞统就死在他的手里,刘备无奈,只得请孔明亲自来战张任。孔明根据步战与骑战的特点,制定了一套战胜张任的策略,且看《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中的描写:“孔明引一队不整不齐军,过金雁桥来,与张任对阵。孔明乘四轮车,纶巾羽扇而出,两边百余骑簇捧,遥指张任说:“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走;今汝何人,敢不投降?”张任看见孔明军伍不齐,在马上冷笑说:“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有名无实!”把枪一招,大小军校齐杀过来。孔明弃了四轮车,上马退走过桥。张任从背后赶来。过了金雁桥,见玄德军在左,严颜军在右,冲杀将来。张任知是计,急回军时,桥已拆断了;欲投北去,只见赵云一军隔岸摆开,遂不敢投北,径往南绕河而走。走不到五七里,早到芦苇丛杂处。魏延一军从芦中忽起,都用长枪乱戳。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用长刀只剁马蹄。马军尽倒,皆被执缚,步军那里敢来?张任引数十骑望山路而走,正撞着张飞。张任方欲退走,张飞大喝一声,众军齐上,将张任活捉了。”
  评述:这篇故事就是诸葛亮根据步战对骑战的作战特点,把握了一个有效的原则,战胜了张任。所以说“步战”主要是阐述步兵对车、骑兵作战应当注意把握的指导原则。步兵对车、骑兵作战时,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无险要地形可资利用,就要使用就便器材设置障碍物。二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有效战法,诸如对于从一面向我进攻之敌,“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对于四面向我进攻之敌,则应“分兵四出”还击之;对于败退之敌,则应奋力追歼之,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这一重要军事原则。
006骑战
  原文: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说:“易地则用骑。”
  译文:大凡骑兵对步兵作战时,如果遇到山林险隘、沼泽水网的地形,就要快速离开此地。因为这是对骑兵作战不利而易取败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种地域对敌交战。如要对敌交战,必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这样,方可进退自如,战而必胜。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平坦地域作战,就要使用骑兵部队。”
  印证:易地则用骑:语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语。意思是,在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就要使用骑兵部队。易地,指平坦开阔地域。
  故事:《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中,能看出骑兵的威力:曹操进攻马超,由于马超骑兵多,曹操先败了一阵。曹操因立不起营寨,没有营寨就不好办,马军一来,没个挡,所以曹操心中十分不安。荀攸提了一个建议:“可取渭河沙土筑起土城,可以坚守。”曹操就拨了三万步军担土筑城。马超又差遣庞德、马岱各引五百马军,往来冲突,再加上土少不实,筑起便倒,这时可真显出骑兵的优势了。正当曹操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一隐士叫娄子伯的人来出招:“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有大冻。风起之后,让兵士运土泼水,到天亮时,土城肯定就能整好。”曹操非常高兴,想要厚赏娄子伯。子伯不受而去。当天晚上真得起了冷风,曹操令大量兵士担土泼水;到天亮的时候,沙土冻紧,土城真就完事了。细作报知马超。马超领兵来看,大惊,怀疑是不是有神仙帮助。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分庞德为左翼,马岱为右翼,韩遂押中军。马超挺枪纵马,立于阵前,就点许褚出战,因此大声叫喊:“虎痴快出!”曹操在门旗下左右看着众将说:“马超和吕布差不多!”还没说完,许褚拍马舞刀就干出来了。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来劲了,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光着膀子又干出来了,马超又接战。两军看得都傻了。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许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马超闪过,一枪照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了刀,把马超的枪挟住了。两个在马上开始夺枪。许褚力气大,一声响,拗断了枪杆,两人各拿半节枪杆在马上乱打。曹操害怕许褚吃亏,急忙下令让夏侯渊、曹洪两将一齐来夹攻。马超那边庞德、马岱也一齐出来,并且指挥两边铁骑,横冲直撞,杀了过来。曹操兵又是大乱,这一仗又看出了骑兵的优势。许褚臂中两箭。曹操那些将领慌忙退入寨中。马超直杀到壕边,曹操兵损折了一大半。所以下令坚决不出战。
  评述:如果在开阔平地作战,骑兵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曹操筑土城,骑兵立马可踏平,两军齐出时,骑兵为快为猛。这个故事就是讲述骑兵对步兵作战时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只要避开山林、险要或沼泽的地形,选择开阔平坦之地作战,骑兵机动,进退无碍,是非常容易于取胜的。很多战例表明,任何兵种作战都要受一定的地形条件的制约。骑兵是古代作战中机动力最强、突击力最猛的一个兵种。但是,只有在开阔平坦的地形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的威力。《百战奇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着重阐述地形条件对兵种作战的重要性,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007舟战
  原文: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说:“欲战者,无迎水流。”
  译文:大凡与敌人交战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备有舰船,并且必须占据上风头和上游处。因为,居于上风头,可以借助顺风之势,用火烧毁敌船;居于上游处,可以乘着水流之势,用战船冲击敌船。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要与敌人水上交战,就不要逆流迎敌。”
  印证:《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中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译成现代话是:“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这里虽然没提舟战之事,可是提到了一个无迎水流的原则,这个原则应用到舟战是有效的,也是舟战时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故事:《三国演义》最后一回,也就是第一百二十回中,可以看到顺流直下的舟战:曹魏灭了西蜀,司马氏的晋朝又取代了曹魏。此时三国只剩南方的孙吴政权了。晋帝司马炎下决心破吴,派了大军齐下江南,早有消息报入东吴。吴主孙皓大惊,急召大臣计议退兵之策。丞相张悌说:“可令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歆进兵拒夏口等处军马。臣敢为军师,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诸路军马。”孙皓只好听从,遂令张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后宫,不安忧色。幸臣中常侍岑昏问其故。孙皓说:“晋兵大至,诸路已有兵迎之;争奈王濬率兵数万,战船齐备,顺流而下,其锋甚锐:朕因此忧也。”岑昏说:“臣有一计,令王濬之舟,皆为齑粉矣。”皓大喜,遂问其计。岑昏奏说:“江南多铁,可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紧要去处横截之。再造铁锥数万,长丈余,置于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岂能渡江也?”皓大喜,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造成铁索、铁锥,设立停当。时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说:“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以铁锥置于水中为准备。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万,上缚草为人,被甲执仗,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评述:看来顺流而下之大船,锐不可当。东吴尽管造了铁索、铁锥等,被晋将略施小计即破之。所以这一篇“舟战”,主要是讲述水上作战如何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的问题。认为,凡与敌人在江湖水上作战,必须依靠舰船装备,且应选择上风上流处。因为,位于上风,可以利用风势纵火焚毁敌人;占据上流,可用战舰乘流而下冲击敌人。无数战例证明,借助风力、水势对敌人作战,这是古代战争指导者经常采用的战法之一。
008车战
  原文: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说:“广地则用军车。”。
  译文:大凡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之上时,必须用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凭借此方阵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以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作战,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能保持斗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敌人,三能维系队形不乱。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地域作战,就要使用战车部队。”
  印证: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李问对·卷上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中有车战的例子,如果不是碰到诸葛亮,这个车战可真就不好破了。说的是诸葛亮北伐,屡获成功,魏兵无奈,向羌人求救。西羌国王彻里吉同意发兵十五万。这些羌兵皆惯使弓弩、枪刀、蒺藜、飞锤等器;又有战车,用铁叶裹钉,装载粮食军器什物:或用骆驼驾车,或用骡马驾车,号为“铁车兵”。张苞、关兴前去迎敌,关兴在高处察看敌情,只见羌兵把铁车首尾相连,随处结寨;车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次日与敌对阵,三路兵齐进。忽见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车,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蜀兵大败:马岱、张苞两军先退;关兴一军,被羌兵一裹,直围入西北角上去了。关兴在垓心,左冲右突,不能得脱;铁车密围,就如城池,蜀兵你我不能相顾。兴望山谷中寻路而走。故事说到这里,令人胆寒,这铁车阵实在是太厉害了。后来怎样破的铁车阵呢?原来孔明用陷坑之计破了铁车。书中描写:是时十二月终,天降大雪。姜维引军出战,越吉引铁车兵来。姜维即退走。羌兵赶到寨前,姜维从寨后而去。羌兵直到寨外观看,但见孔明携琴上车,引数骑入寨,望后而走。羌兵抢入寨栅,直赶过山口,见小车隐隐转入林中去了。雅丹谓越吉说:“这等兵虽有埋伏,不足为惧。”遂引大兵追赶。又见姜维兵在雪地之中奔走。越吉大怒,催兵急追。山路被雪漫盖,雅丹只顾催趱兵马,往前进发。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背后铁车正行得紧溜,急难收止,并拥而来,自相践踏。
  评述:这一段故事,把个铁车战的优势描写的有声有色,也多亏孔明出奇招破铁车阵,否则就得大败而归。《百战奇谋》中所述之“车战”,主要是说车战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在作战中的作用。条件就用偏箱车或鹿角车布列成方阵对敌。作用就是增强部队战斗力;可阻挡敌人冲击;可整饬和约束队伍不乱。据文献记载,车作为作战装备而用于战争之中,在我国至迟在商周时代已经比较普遍了。但从战国以后,战车由主要用于冲锋陷阵的进攻性装备,变为运输辎重或作为防御作战的障碍物了。
009信战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说:“信则不欺。”
  译文: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印证:这里所引“信则不欺”乃是《六韬·龙韬·论将篇》提出的将帅必备的五种条件之一,即“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故事:《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孔明在第五次出祁山时,长使杨仪提出了一个轮换作战的方法:杨仪说:“前数兴兵,军力罢敝,粮又不继;今不如分兵两班,以三个月为期:且如二十万之兵,只领十万出祁山,住了三个月,却教十万替回,循环相转。若此则兵力不乏,然后徐徐而进,中原可图矣。”孔明说:“此言正合吾意。吾伐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当为此长久之计。”遂下令,分兵两班,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违限者按法处治。孔明在卤城相拒日久,不见魏兵出战,乃唤马岱、姜维入城听令说:“今魏兵守住山险,不与我战,一者料吾麦尽无粮,二者令兵去袭剑阁,断吾粮道也。汝二人各引一军先守住险要,魏兵见有准备,自然退去。” 二人引兵去了。长史杨仪入帐告说:“向者丞相令大兵一百日一换,今已限足,汉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只待会兵交换:现存八万,内四万该与换班。”孔明说:“既有令,便教速行。”众军闻知,各各收拾起程。忽报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懿自引兵来攻卤城了。蜀兵无不惊骇。杨仪入告孔明说:“魏兵来得甚急,丞相可将换班军且留下退敌,待新来兵到,然后换之。”孔明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这是关键所在);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即传令教应去之兵,当日便行。众军闻之,皆大呼说:“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孔明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众军皆要出战,不愿回家。孔明说:“汝等既要与我出战,可出城安营,待魏兵到,莫待他息喘,便急攻之:此以逸待劳之法也。”众兵领命,各执兵器,欢喜(因为丞相讲讲信用,大家欢喜)出城,列阵而待。西凉人马倍道而来,走的人困马乏,方欲下营歇息,被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将锐兵骁,雍、凉兵抵敌不住,望后便退。蜀兵奋力追杀,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孔明出城,收聚得胜之兵,入城赏劳。
  评述:此战大胜,胜在一个“信”字,只是用了该换走的兵,由于孔明讲信义在先,大家皆愿效命。《百战奇谋》的“信战”篇取“信义”之意,说的就是将帅以“信”治军的重要性。在对敌作战中,士卒所以能够舍生忘死地去奋勇杀敌,都是由于平时将帅带兵以“信”的结果。只有坚守信义,才能上下一心;不然,你的手下皆存疑惑之心,渐渐便会离心离德,这样也就没有战斗力了。军事与战争实践的历史证明,“信则不欺”,不仅是好的将帅所应具备的美德之一,也是将帅治军所应把握的重要原则。将帅只有“信则不欺”,即切实做到:行赏罚,讲求信用;严纪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广大士卒的拥护,团结对敌而无往不胜。
010教战
  原文: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大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生命。”
  印证:关于怎样教导人民投入战争,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介绍说,要首先对人民进行充分的培养,然后才能派他们去打仗。写到,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还明确告诉我们,如果不对老百姓进行培训就让他们去打仗,那等于是在屠杀老百姓,“子路篇第十三”写到,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描写诸葛亮出山之后,首要任务就是教演士卒,如果不是这样,早就被曹操赶到天涯海角了。因为曹操自任了丞相,配齐了文官,便要聚武将南征。夏侯惇报告说:“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为后患,可早图之。”曹操即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为副将,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新野。荀彧谏说:“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夏侯惇说:“刘备鼠辈,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愿将首级献与丞相。”曹操说:“汝早报捷书,以慰吾心。”惇奋然辞曹操,引军登程。这一边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玄德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关、张见说,不言而退。一日,有人送犛牛尾至。玄德取尾亲自结帽。孔明入见,正色说:“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于地而谢说:“吾聊假此以忘忧耳?”孔明说:“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说:“不如也。”孔明说:“明公之众,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说:“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孔明说:“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阵法。诸葛亮训好了士卒,然后博望用火,打败了夏侯惇。难怪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说:“吾属生全,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
  评述:要使一支军队能打仗,首先就得去教导士兵如何打仗,训练他们作战的技巧,还要演习阵法,使他们能够看到旗令而知道变化,听见鼓角而知道进退。所以兵法还强调一条“凡欲兴师,必先教战。”同样,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也要重视对部下的训练和培养。《百战奇谋》中的“教战”,就是强调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反过来说,光凭勇敢而不懂战术技术,也是不能打胜仗的。孔子所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正是这个道理。
011众战
  原文: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说:“用众进止。”
  译文: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可与敌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
  印证:此文中的“用众进止”出自《司马法·用众篇》:原文写道:“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译文:“指挥作战的要领,兵力弱小应力求营阵巩固,兵力强大,应力求严整不乱。兵力弱小利于变化莫测出奇制胜,兵力强大利于正规作战。兵力强大要能进能止[稳重如山],兵力弱小要能进能退[出没无常]。用优势兵力与劣势敌人交战,应从远处形成包围并留个缺口“让他溃逃”,或者分批轮番攻击敌人。用劣势兵力对付优势敌人,就要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采用出敌意外的方法争取胜利。如果敌人已占据了有利地形,就卷起军旗,假装败退引诱它出来,然后反击它。如果敌人兵力很多,应当察明情况并准备在被围攻的情况下作战。如果敌人兵少而行动谨慎,就应先退让一步,然后乘隙消灭它。”
  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讲了曹操大军差一点消来刘备的故事。曹操南征,刘表的小儿子率众投降,襄阳平定。这时荀攸又进言:“江陵是荆襄一带的重地,钱粮极广。刘备若占有此地,时间长了怕不好整了。”曹操说:“我哪能忘呢!”马上下令,让襄阳降将之中,选一员大将开道。选中了文聘。这时探马来报告:“刘备带领百姓,一天走十多里,离我们这里只有三百余里。”曹操下令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大军陆续随后而进。这时的曹操兵力是绝对优势,因为先头部队就是五千铁骑,而刘备步兵骑兵二千五百不到,还派走五百多,但刘备有仁义之名,还不甘心把老百姓抛弃了,如果此时军队轻装撤退,还是可以逃出险境的。你看带这些百姓的不便,书中写道:“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至四更时分,只听得西北喊声震地而来。玄德大惊,急上马引本部兵二千余人迎敌。曹兵掩至,势不可当。”此时幸得张飞引一军来到,杀开一条血路,救了玄德望东而走。奔至天明,闻喊声渐渐远去,玄德方才歇马。看手下随行人,止有百余骑;这个时候的仁义之名也不要了,因为百姓、老小那么多人都不知下落。曹操这一仗是大胜,如果下一个机会把握好,恐怕以后的三国历史就是另一个样了。但可惜曹操没有把握住。
  说是曹操大军追到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这是张飞之计),怀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一字儿摆在桥西,这时曹操也来了。张飞也知道曹操来了,于是嗷嗷大喝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跟打雷似的。曹军听了就哆嗦。曹操这个时候想起一件事,说:“原来关云长投降曹操那阵斩颜良、诛文丑,之后曾说过: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就象在口袋里抓个东西一样省事。我让大伙记在袖子里头,今天碰到了,大家小心一些,别让他当口袋里的东西抓了去。”刚说完,张飞又喊了一嗓子。曹操见张飞这样,就想往回退了,大伙也看出来曹操有退的意思,后军阵脚就不稳了。张飞又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想怎么的!”这一声也是老大了,当场吓死了一个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曹操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往西嗷嗷的撩啊。书上写道: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评述:这个故事可以说真就象兵法上说的:“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但这里的不可进是假象,曹操没有判断准确,没有把握好时机。如按照兵法所说,庞大的军队作战,除了选择开阔平地作战,便于兵力展开之外,还要使部队灵活机动,做到进退自如,不能计强大的力量变成笨重的劣势。我认为还有第三,当进则进,不能犹豫不决,曹操如果不是犹豫不决,这场战役马上就彻底胜了。看来兵力强大,并不意味着必然的胜利,因为兵力强大有兵力强大的用兵法则。
012寡战
  原文: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说:“用少者务隘。”
  译文:大凡作战,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或者于草木深处暗设伏兵,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必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务必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
  印证:此篇的“用少者务隘”出于《吴子·应变篇》应变第五篇。原文:“避之于易,邀之于厄。故说,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干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鸣鼓于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说,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译文:“在平坦地形上避免和它作战,而要在险要地形上截击它,所以说,以一击十,最好是利用狭窄隘路;以十击百,最好是利用险要地形;以千击万,最好是利用阻绝地带。如果用少数兵力,突然出击,在狭隘道路上击鼓鸣金,敌人虽多,也莫不惊慌骚动。所以说,使用众多兵力,务必选择平坦地形;使用少数兵力,务必选择险要地形。”
  故事:寡战是指我方兵少,那就得找窃门,兵多了好整,容易胜,兵少想胜就不容易。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说的是孔明博望坡用兵,只以少数兵力战胜了曹操大军。原来是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就想南征,想一举占领荆州。此时刘备已得诸葛亮,正在荆州以北帮助刘表守北大门。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进言:“听说刘备在新野,每天都在训练部队呢,以后可就不好收拾了。”操马上命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为副将,领兵十万,奔博望城而来,准备进攻新野的刘备。荀彧说:“刘备挺厉害,现有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徐庶也夸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夏侯惇就是不服:“我看诸葛亮如草芥,我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愿将项上人头献出来。”再说刘备训练部队呢,有多少人,也就三千人。怎么对付夏侯惇哪,现在当然得依靠孔明了。听说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孔明开始布兵了。孔明说:“博望左边有一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子,名叫安林:这两个地方可以埋伏军马。关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敌军来了,先放过去;如果看南边起火了,就可以出击了,烧掉曹军粮草。张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也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这二千人派出去了,又派赵云为前部,人不多了,只能领五百人吧。又派刘备引一军也是五百人为后援。孔明这是第一次布阵,关羽和张飞不服啊。孔明说:“剑印在此,违令者斩!”关张二人只好先听令,看孔明的办法灵不灵。那边夏侯惇到了博望,分一半精兵作前队,迎着赵云了,夏侯惇这个笑啊:“这个徐庶夸诸葛亮为那么厉害;这么点兵,还是前部,与我对敌,那不差远了去了,我今天肯定活捉刘备、诸葛亮。赵云边打边走,夏侯惇从后追赶。约走十余里,又战,又走。有人告诉夏侯惇,不要中了埋伏,夏侯惇说:“这样的军队,十面埋伏我也不怕!”接着追。一声炮响,刘备引军冲将过来,也是五百来人。夏侯惇哈哈大笑:“伏兵出来了!这点兵还敢和我朝面,进军!不到新野不罢休”接着又往前干。玄德、赵云退又往后撩。正撵着呢,李典发现不对劲,告诉于禁:“再往南路就窄了,不少树木杂草,对方一放火,我方可咋整?”于禁说:“是啊。赶紧打住,可别扯了。”等到撵上夏侯惇告诉他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片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了。不一会,四方八面全是火;又赶上风大,火越烧越厉害。曹军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也杀了回来,夏侯惇只有跑的份了。李典和于禁也是夺路走脱,夏侯兰被斩。这一仗,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大败而归,要不是和曹操论上了哥们,项上人头真就不保了。
  评述:实践证明,以少量兵力对众多兵力的敌人作战,不能装强,强攻硬拚是难以克敌制胜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险要的地形,或设伏,或截击,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于达成突然袭击之目的。好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大战,兵法大师们一再地总结,以便后人们能够运用。这一篇“寡战”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概括。阐述了我寡敌众形势下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话又说回来,兵少也有好处,一整就可以藏起来,你十万大军怎么藏啊。藏起来的兵虽是少数,可是突然杀出来,也能给对方一全措手不及。劣势也就可能转变为优势。
013爱战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说:“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士卒之所以宁肯前进而死,却不愿后退而生的,这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实行恩惠、爱护的结果。全军士卒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那样无微不至,那么,他们热爱将帅也会像热爱自己的父亲那样至敬至诚。所以,作战中尽管陷入危亡境地,却没有不愿以拚死奋战来报答将帅恩德的。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爱子,士卒可以同将帅在危难中生死与共。”
  印证:《孙子兵法·地形篇》上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译文:“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这里强调了爱护士兵的问题,除了爱护之外,也还存在一个教育问题,就是不能骄惯。但是反过来说,对待士兵像奴隶、像牲畜那样,这样的将领也就快当到头了。
  故事:《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体现了孙权爱将爱的事,在濡须坞的一场战斗中,孙权听得曹兵杀到江边,亲自与周泰引军前来助战。正见徐盛在李典军中搅做一团厮杀,便麾军杀入接应。却被张辽、徐晃两枝军,把孙权困在垓心。曹操上高阜处看见孙权被围,急令许褚纵马持刀杀入军中,把孙权军冲作两段,彼此不能相救。
却说周泰从军中杀出,到江边,不见了孙权,勒回马,从外又杀入阵中,问本部军:“主公何在?”军人以手指兵马厚处,说:“主公被围甚急!”周泰挺身杀入,寻见孙权。泰说:“主公可随泰杀出。”于是泰在前,权在后,奋力冲突。泰到江边,回头又不见孙权,乃复翻身杀入围中,又寻见孙权。权说:“弓弩齐发,不能得出,如何?”泰说:“主公在前,某在后,可以出围。”孙权乃纵马前行。周泰左右遮护,身被数枪,箭透重铠,救得孙权。到江边,吕蒙引一枝水军前来接应下船。权说:“吾亏周泰三番冲杀,得脱重围。但徐盛在垓心,如何得脱?”周泰说:“吾再救去。”遂轮枪复翻身杀入重围之中,救出徐盛。二将各带重伤。吕蒙教军士乱箭射住岸上兵,救二将下船。
  孙权感周泰救护有功,设宴招待大家。孙权亲自把盏,摸着周泰的后背,泪流满面,说:“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受伤十多处,我会永远铭记的,怎么对待你都不为过,就和自己亲骨肉一样,所以我要与你共荣辱、同休戚呀。”让周泰解开衣服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真是遍体鳞伤。孙权手指其伤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一处伤令吃一杯酒。这天,周泰大醉。孙权以自己专用的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
  评述:这种治军领军的方法,极有人情味,统帅爱将,将领爱兵,这样的军队就会经常打胜仗,就拿企业和单位来说,也是一个道理,领导对待自己部下象自己亲人一样,这个企业和单位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办呢?《百战奇谋》中的“爱战”就是说得这个道理。现在讲官兵一致,将帅爱兵,这也是衡量将帅治军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从治军的高度阐述了将帅爱兵的重要性,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014威战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法说:“威克厥爱允济。”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士卒之所以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的,是由于畏惧将帅的威严而不畏惧敌人的缘故;如果敢于后退而不敢前进的,那是由于畏惧敌人而不畏惧将帅的缘故。将帅命令士卒赴场蹈火而不敢违抗的,是由于威严的军纪促使他们这样做的。诚如兵法所说:“威严的军纪克服了单纯的怜爱,作战就会取得成功。”
  印证:《唐李问对·卷中篇》太宗问李靖:“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何谓也?”靖说: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前,爱救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译文:“太宗问:‘威严超过仁爱,就可以成功;仁爱超过成严,就不会成功。’这是什么意思?”李靖答:先施仁爱,后用刑罚。次序不可颠倒。若是用刑罚,后用仁爱去补救,对事情就没有补益了。《尚书》说的[重威轻爱],是指在事情发生以后告戒人要慎重考虑法令的威信,不是说以此作为事先的教育方法。所以孙子的说法是万世不能更改的。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中,刘备和孙权两家虽然结了盟,但是矛盾很大。鲁肃在世的时候,是主张吴蜀和好,一起对付曹操的。后来鲁肃死了,接替他职务的大将吕蒙,就和鲁肃的主张不同。他接替了鲁肃的职位以后,率军驻扎在陆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他认为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并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正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联络,要他夹攻关羽。孙权马上复信,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关羽也听说吕蒙厉害,他虽然亲自率大军进攻樊城,但对在他背后的吕蒙这一头,可并没有放松防备,在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但由于陆逊用了麻痹关羽的计策,吕蒙率兵白衣渡江,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拿下了关羽的领地公安。吕蒙进了城,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吩咐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有一个东吴兵士,是吕蒙的同乡,因为天下雨,拿了老百姓家的一顶斗笠遮盖铠甲。吕蒙发现后,认为这个兵士违犯了军令。虽说是同乡人,但是犯了军令不能不办罪,就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从吕蒙惩办老乡这件事上看,吕蒙不是不念乡情,而是要严肃纪律,杀一儆百,毕竟吕蒙是人不是神,他是三军统帅,没有严明的纪律是不行的。
  评述:军事上的事可不比平时地方上的事,军令如山倒,还有是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什么?是因为军事行动是生死大事,不能等闲看待。军令一发,不执行就可当场按死罪论。那可真是令出必行,有法必依。军队的将领有威严,士卒就不怕敌人而勇往直前,如果将领没有威严,士卒不害怕自己的将领,那打起仗来就是腿肚子朝前。《百战奇谋》的“爱战”与前一篇“爱战”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姊妹篇。对待士卒象对待亲人一样与严格执行军令并不矛盾。对部队正确实施恩威并重的管理原则,历来是将帅治军所强调的重要问题。
015赏战
  原文: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法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译文:凡在攻城作战中遇到高墙深壕,箭石交下如注的情势,要使士卒争先恐后地攀登城垣;当两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的时候,要使士卒奋不顾身地前赴后继,都必须悬以重赏来激励他们英勇杀敌,这样,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诚如兵法所说:“重赏激励之下,必有勇士涌现。”
  印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出自《黄石公三略·上略》。原文是:“军谶说: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故礼而後悔者,士不止,赏而後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译文:“《军谶》说:有好的鱼饵,鱼就会上钩;给出重赏,士兵就可以拼命。使士卒衷心归向的是礼,使士乐于效死的是赏。士喜好礼就以礼相招;士喜爱赏就用赏相示,这样,所求的人就会来到。但是,先以札相待后来又改变了的,士就不愿留下来;先以赏相示后来又改变了的,士就不愿受驱使。只有礼、赏始终如一,士才能争着为他效死。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说曹操平定了并州以后,就商议西击乌桓。曹洪等人劝说:“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一半会够不着他,南边刘备、刘表如果乘我方空虚来袭击,那肯定救应不及,那就有祸了!还是回去为好,不能西进了。”郭嘉却有不同意思:“大家说的不对。主公虽然厉害,但沙漠之人依仗离的远,肯定警惕性不高;我们乘其无备,突然袭击。就能打败对手。而且袁绍对乌桓有恩,袁绍虽死,而袁尚与袁熙两兄弟还在,不早点除掉就会有后患。南方的刘表只是坐谈之客耳,自已也知道才能比不上刘备,但他不给刘备权力,害怕给了权制不住他;但刘备权力轻了,也不帮刘表干活。——所以南方不用担心。”曹操说:“奉孝(郭嘉的字)说得对。”于是率领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但见黄沙漠漠,狂见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便回军之心,又问于郭嘉。郭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中。曹操眼含热泪:“因为我想要平定沙漠,让你受苦了,以至于染病,我心里实在不安!我看这个地方太不好走了,想要回去,你看怎么样?”郭嘉说:“兵贵神速。不如用轻兵快出,掩其不备。但必须要有一个向导。”曹操又一次听了郭嘉的意见,留郭嘉在易州养病,求向导原来袁绍的旧将田畴给带路。回军转道,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直逼柳城,到白狼山时,正遇袁熙、袁尚会合蹋顿等数万骑前来。张辽引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急攻,蹋顿大乱。张辽拍马斩蹋顿于马下,余将皆降。袁熙、袁尚引数千骑投辽东去了。曹操收军入柳城,抚慰单于人等,收得骏马万匹,即日回兵。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曹操大军回到易州,重赏先曾主张不进兵的人;他告诉大家:“我先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然得胜,是老天所帮忙。以后不能这样了。原来大家戏我不要西征,也是为全军着想,所以重赏你们。以后大家有话才能敢说。”众将领无不欢喜。
  评述:想要成大事,还要学会奖罚之道,此问题看是挺小,可是论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你想让别人为你效力,就得让他有动力,而且还得是内在的动力。难怪古人总结了两句话,叫“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冒着枪林弹雨,甘心情愿往前冲,常常就是因为的重赏的诱惑。曹操是看准了这条道,每次打仗把全部战利品论功赏给大家,功高重赏,无功没赏,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所以士兵每次打仗皆拼死作战,冲锋陷阵。这也好理解,士兵得东西,曹操得江山,合适,太合适了。另外,谋士出了好的计策,也要奖赏,因为好的计策也是生产力,也能顶上若干大部队,你给出计的人奖赏了,别人也就敢说话了。所以,设奖行赏,乃为历代兵家治军用兵都十分重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奖赏的目的,在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就能调动广大将士的积极性,提高部队战斗力。但也要注意,不能赏之过滥,不该奖的也奖了,就会瓦解士气,这一问题是一定要防止的。
016罚战
  原文: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说:“罚不迁列。”
  译文: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兵法所说:“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绝不迁延姑息。”
  印证:罚也要有个前提,也就是与士卒的亲附力。《孙子兵法·行军篇》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意思是:“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主要还是讲要罚,但前提是与士卒必须有亲附力。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至九十六回中,孔明在用人方面出现了一个大的失误,致使当时的胜利局面急转直下,前功尽弃。事情是这样的:孔明又伐中原,原来蜀将孟达投降了曹操,现今又后悔了,又想重新回到蜀国的怀抱,可是作事不密,被司马懿八日赶到关下,给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孟达被斩,司马懿出关,孔明大惊,说司马懿必取街亭,断蜀国咽喉之路。便问部下:“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参军马谡愿往。孔明一再强调:“街亭虽小,关系可老大了,如果街亭守不住,我大军整个浪儿就全完了。马谡此时还雄心勃勃,并立下军令状。孔明便同意了,并派了一名副将王平帮助马谡。可惜马谡骄傲自大,没把这个小地方看在眼里,也不听王平劝阻,将兵布置在孤山上,还阵阵有词:“置之死地而后生。”你马谡能和韩信比吗?王平没办法,分一小部兵在别处安营,以为倚角之势。魏兵来了。司马懿父子是白给的吗?刚开始,司马懿得知街亭有人把守,叹说:“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可司马昭看出破绽了,告诉其父司马懿:“父亲何故灭自已威风,我看街亭容易拿下。”司马懿说:“你怎么能说大话呢?”司马昭说:“我亲眼所见,当道并无寨栅,军士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司马懿大喜:“如果真在山上,乃老天让我成功!”换了衣服,率百余骑亲自来看。马谡在山上还做美梦呢,大笑:“你们要想活命,就不要来围此山!”传令与诸将:“倘若魏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司马懿回到寨中,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说:“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司马懿下令: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了,都先吓得半死,哪还敢四面皆下。马谡的红旗一个劲招动,可军士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马谡大怒,亲自杀了二将。众军这才胆颤心惊的往山下进攻。可是冲不动魏兵,蜀兵只好又退上了山去。此时马谡也知道事不好了,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魏兵自辰时围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这一仗就这样败了,司马懿继续进攻,孔明冒险用了空城计,算是躲过了这一场灾难。
  战后总结时,孔明先问王平为什么不劝告马谡,王平一解释,一点也不怨人家王平,全部责任都是马谡的。孔明再唤马谡入帐。马谡自已也知道有军令状,不能指望活了。孔明气愤地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这时正赶上参军蒋琬从成都来,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说:“过去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因为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今天如果不认真执法,以后如何治军,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评述:过去斩首也就是最高的惩罚了,在古代战争时期,这样的刑罚是常用的,而且还要用的果敢坚决。但是,运用此等罚法,也要衡量自己手的权力大小,如果不能控制事态,那就不能屡用这样的刑辘。推广到现代管理中,也是适用的,对部下要求严格,是绝对必须的事,但同时也必须掌握分寸,每次对手下施行罚的手段时,必须使他们知道自己为何受罚,心服口服。既要使员工知道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也不能弄得怨声载道,人人不满,那就叫弄巧成拙了。所以当领导的树立严厉的形象是不够的,要在严厉的基础上,再加上可敬,那样才会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017主战
  原文: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说:“自战其地为散地。”
  译文:大凡战争,如果敌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实施防御作战时,不可轻易与敌决战。为使我军安全无危,鉴于士兵恋乡易散,应当征集丁壮,储备粮谷,保卫城镇,守险拒敌,断敌粮道。从而使敌人欲战不能,粮草不济,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时,再出兵反击它,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
  印证:《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对处于各种环境做了分析说明,孙子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又说:“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这里说的自战之地,就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整个意思就不用翻译了。散地用现代话说,就象足球联赛中的主场。对于在主场上的战役,《孙子兵法》上说:“散地则无战”。就是在主场是不宜决战。这和体育比赛不一样,因为战争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离家太近了,决战会受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说诸葛亮再写出师表,又出师北伐中原。这样的话,曹魏方就算是主场作战了。可刚开始,曹魏一方赖王双作战英勇,取得小胜,但被姜维用了诈降计,又被蜀国占了先机,魏国曹真无奈,回报朝廷说西蜀势大,请示如何处理。这时,司马懿根据主战的特点,向魏皇帝为曹真出了应付的对策:“臣原来也向陛下上了奏折,说孔明肯定出陈仓,所以让郝昭在那里防守,现在果然来了。对方若从陈仓入寇,运粮甚便。今幸有郝昭、王双守把,不敢从此路运粮。其余小道,搬运艰难。臣算计蜀兵军粮只能用一个月,对他们来说,肯定愿意速战。而我军只应该严密防守。陛下可降诏,令曹真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出一个月,蜀兵只能撤退。到那时我方乘虚击之,整好了能擒住诸葛亮。”曹睿欣然说:“卿既有先见之明,何不自引一军以袭之?”司马懿说:“老臣并非怕死,确实想留下这一部分兵力,以防东吴的陆逊。孙权不久也会自己称皇帝;那时恐怕会首先来进攻我们,所以老臣留下此部兵马以等孙权。”正说着,有近臣来报:“曹都督奏报军情。”司马懿说:“陛下可即令人告戒曹真:凡追赶蜀兵,必须观其虚实,不可深入重地,以中诸葛亮之计。”曹睿即时下诏,遣太常卿韩暨持节告戒曹真:“切不可战,务在谨守;只待蜀兵退去,方才击之。”司马懿送韩暨于城外,嘱之说:“吾以此功让与子丹;公见子丹,休言是吾所陈之意,只道天子降诏,教保守为上。追赶之人,切要仔细,勿遣性急气躁者追之。暨辞去。
  却说曹真正升帐议事,忽报天子遣韩暨持节至,真出寨接入。受诏已毕,退与郭淮、孙礼计议。郭淮笑着说:“这个计策肯定是司马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曹真说:“你怎么知道?”郭淮说:“这套理论算是把诸葛亮的用兵之法研究透了。以后能和诸葛亮真正交手的人,肯定是仲达无疑。”曹真说:“如果蜀兵不退,怎么办呢?”郭淮说:“可密令人去教王双,引兵于小路巡哨,蜀军就不敢运粮了。等其粮尽兵退,我方乘势追击,可获全胜。”孙礼说:“我去祁山虚妆做运粮兵,车上尽装干柴茅草,以硫黄焰硝灌之,却教人虚报陇西运粮到。若蜀人无粮,必然来抢。待入其中,放火烧车,外以伏兵应之,可胜矣。”曹真大喜:“此计非常之妙!”即令孙礼引兵依计而行。又遣人教王双引兵于小路上巡哨,郭淮引兵提调箕谷、街亭,令诸路军马守把险要,不许出战。
  可是孙礼的计策没能成功,他的假运粮被孔明识破,被蜀兵几路人马杀得大败,这一来就证明了司马仲达之高见,因为司马仲达的策略符合兵法所说的主场作战的原则。所以魏兵更加坚信司马的策略了,更加紧密防守,坚决不战。
  孔明实在无别的办法,粮也快用光了,只好下令撤退,先派人密授计与魏延,一面教拔寨齐起。杨仪说:“今已大胜,挫尽魏兵锐气,何故反欲收军?”孔明说:“吾兵无粮,利在急战。今对手坚守不出,我方受不了了。时间长了,魏军再添援兵,断我粮道,到那时,我们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了。好在现在魏兵刚打败仗,轻易不敢出兵,我们可以出其不意的撤退,当夜,孔明只留金鼓守在寨中打更。一夜兵已尽退,只落空营。
  此段描写就是司马懿根据主战特点为魏国制定的策略得以实施,使诸葛亮想速战而不能,只好退兵。
  评述:战争时期,敌方侵略我主,我方是主,敌方是客,这时不能轻敌,最佳的策略是坚守,同时再想办法断绝对手的粮道,让他们寻战不得,而军需品越用越少,这样对手的优势就逐渐失去,我方再找机会打击敌人,这样打仗,才能有比较大的把握。所以说,有时“拖”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战术,“拖”使对手弱点逐一暴露,我方才能寻到战机。按照正常情况来讲,大凡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其实力往往比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要强大得多,《百战奇谋》的“主战”篇提出的主战方不要轻率、不要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要采取“保城备险”以消耗敌人、“绝其粮道”以困敝敌人的方针,然后待敌疲惫不堪之时,再集中兵力歼灭它。这对力量弱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无疑是比较稳妥可行的正确作战方针。
018客战
  原文: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说:“深入则专。”
  译文:大凡战争,如果敌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处于进攻地位时,就务必要深入敌国腹心地区。深入其腹心地区,就会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军”深入敌国腹心地区,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拚命进击;而“主军”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致败的缘故。诚如兵法所说:“深入敌人腹心地区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去杀敌。”
  印证:主场不宜战,那么在客场呢?《孙子兵法·九地篇》提出了在客场作战的原则:“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翻译一下:“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就叫“深入则专”。但我认为,深入是专,可不能久。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说,西蜀要取魏国之汉中,孔明用激将法,派出了两位老将,黄忠和严颜。大家都但心,可孔明心中有数。黄忠和严颜看众人不服气的样子,便来了劲,头一仗就用两路夹攻之法,大败张郃。张郃兵退八九十里。曹洪听知张郃输了一阵,又遣夏侯惇之侄夏侯尚并降将韩玄之弟韩浩,二人引五千兵,前来助战。二将即时起行。到张郃寨中,问及军情,郃言:“老将黄忠,甚是英雄,更有严颜相助,不可轻敌。”韩浩却要与黄忠决战。出到阵前,大骂黄忠,拍马挺枪,来取黄忠。夏侯尚便出兵夹攻。黄忠力战二将,各斗十余合,黄忠败走。二将又赶二十余里,夺了黄忠营寨。忠又草创一营。次日,夏侯尚、韩浩赶来,忠又出阵势,战数合,又败走。二将又赶二十余里;夺了黄忠营寨,唤张郃守后寨。郃来前寨谏说:“黄忠连退二日,于中必有诡计。”夏侯尚叱张郃说:“你如此胆怯,可知屡次战败!今再休多言,看吾二人建功!”张郃羞赧而退。次日,二将兵出,黄忠望而走,连败数阵,直退在关上。二将扣关下寨,黄忠坚守不出。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败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说:“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赵云等不信。
  玄德差刘封来关上接应黄忠,忠与封相见,问刘封说:“小将军助战何意?”封说:“父亲得知将军数败,故差某来。”忠笑说:“此老夫骄兵之计也。看今夜一阵,可尽复诸营,夺其粮食马匹。此是借寨与彼屯辎重耳。今夜留霍峻守关,孟将军可与我搬粮草夺马匹,小将军看我破敌!”是夜二更,黄忠引五千军开关直下。原来夏侯尚、韩浩二将连日见关上不出,尽皆懈怠;被黄忠破寨直入,人不及甲,马不及鞍,二将各自逃命而走,军马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比及天明,连夺三寨。寨中丢下军器鞍马无数,尽教孟达搬运入关。黄忠催军马随后而进,刘封说:“军士力困,可以暂歇。”忠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马先进。士卒皆努力向前。张郃军兵,反被自家冲动,都屯扎不住,望后而走;尽弃了许多寨栅,直奔至汉水傍。张郃寻见夏侯尚、韩浩议说:“此天荡山,乃粮草之所;更接米仓山,亦屯粮之地:是汉中军士养命之源。倘若疏失,是无汉中也。当思所以保之。”夏侯尚说:“米仓山有吾叔夏侯渊分兵守护,那里正接定军山,不必忧虑。天荡山有吾兄夏侯德镇守,我等宜往投之,就保此山。”于是张郃与二将连夜投天荡山来,见夏侯德,具言前事。夏侯德说:“吾此处屯十万兵,你可引去,复取原寨。”郃说:“只宜坚守、不可妄动。”忽听山前金鼓大震,人报黄忠兵到。夏侯德大笑说:“老贼不谙兵法,只恃勇耳!” 郃说:“黄忠有谋,非止勇也。”德说:“川兵远涉而来,连日疲困,更兼深入战境,此无谋也!”郃说:“亦不可轻敌,且宜坚守。”韩浩说:“愿借精兵三千击之,当无不克。”德遂分兵与浩下山。黄忠整兵来迎。刘封谏说:“日已西沉矣,军皆远来劳困,且宜暂息。”忠笑说:“不然。此天赐奇功,不取是逆天也。”言毕,鼓噪大进。韩浩引兵来战。黄忠挥刀直取浩,只一合,斩浩于马下。蜀兵大喊,杀上山来。张郃、夏侯尚急引军来迎。忽听山后大喊,火光冲天而起,上下通红。夏侯德提兵来救火时,正遇老将严颜,手起刀落,斩夏侯德于马下。原来黄忠预先使严颜引军埋伏于山僻去处,只等黄忠军到,却来放火,柴草堆上,一齐点着,烈焰飞腾,照耀山峪。严颜既斩夏侯德,从山后杀来。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天荡山,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去了。
  评述:这个故事是刘备夺取汉中的精彩片断,作为挑战的一方,与防守的一方有不同的策略。如我军处于主战方,远道而来,就必须力求深入参方腹地,还要迅速寻找战机,主动求战。只有这样,取胜的把才会多一些。因为我方提重兵深入敌境,粮草物质不能得到十分的保障,通道也容易被敌方截断,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很可能就会变成敌方菜板上的肉了。所以一定要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就这一段来讲,黄忠贯彻了客战这一方针。反过来说,魏方如果按张郃的办法,也就是主战方的坚守方针,也至于速败。不过孔明用兵如神,派了两个老将来攻,敌人瞧不起,所以一引诱就出战,正中孔明、黄忠之计。《百战奇谋》的“客战”主要是强调了这个问题,就是客战的军队,一定要保持主动求战、主动进攻的态势,令战主地之利的敌手无法从容布置,这是胜利的关键所在。
019强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说:“能而示之不能。”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力强,可以伪装成兵力怯弱以诱惑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前来与我交战,我便乘机出动精锐部队攻击它,敌人就一定会被我打败。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打时而伪装成不能打。”
  印证:战争本身就是欺骗,每次大的战役到小的战斗,都存在欺骗。所以《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翻译一下就是:“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这里是无所不用其极,对付敌人,就是什么损招都可以用。但在《百战奇谋》里的强战一篇,主要是说我方强大时,故意装熊,麻痹敌方。
  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说:孙刘联合,周瑜用火,在赤壁大败曹操,孔明用手里有限的兵再进行埋伏,使曹操这一仗吃老大的亏。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孔明布兵时所用的虚虚实实的策略,能而示之不能在这里体现出来。孔明先安排了两拨去埋伏,一是赵云,二是张飞,可就是没安排关羽。关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说:“我从跟随兄长征战以来,啥时候也没落过后。今日有这样的好机会,军师却不用我,这是为什么呢?”孔明笑着说:“云长,这事你不能怪我!本为有一个地方老重要了,可是有些不便,没法让你去。”云长说:“有什么不便?请指示。”孔明说:“原来曹操对你老好了,你不得寻思报答呀。今个曹操兵败,肯定走华容道;如果让你去堵着,你还不把他放了。所以不敢让你去。”云长说过去已经报答过了,所以一再申请,孔明只好答应,并立了军令状。孔明让关云长在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说:“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说:“你没听兵法上说‘虚虚实实’吗?曹操虽能用兵,这个事却能瞒过他。他见有烟而起,肯定以为我方空虚,所以还真就能奔这而来,你放心埋伏就是,到时候堵信曹操了,你可别动了感情。”云长领了将令,率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
曹操往回败走,已经精疲力竭,正走着,有军士报告:“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曹操问:“那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却无动静。”曹操就叫前军往华容小路而走。大伙说:“风烟起处,是有军马埋伏,怎么还走这条小路,这是为什么呢?”曹操说;“兵书上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那么鬼,特意让人在山僻小路上烧烟,好让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在大路等着。我料已定,偏不叫中他计!”大伙都说:“丞相妙算,人不可及。”然后都投华容道上来。走着走着,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大伙又问:“丞相怎么又大笑?”曹操说:“人家都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我看,就是无能之辈。假设在这个地方埋伏一支兵马,咱们不就都束手就就擒了吗?”话没说完,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免马,截住去路。曹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曹操还想一拼,可众将已不能再战了。程昱出招说关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过去对云长有恩,今个你得亲自去求一下,就能脱离此难。”曹操无法,只得照此办理,讲了不少古今中外的道理,最后是关羽没法了,真就把曹操这伙人放了。这就是是著名的华容道的故事。
  评述:我提出这个故事,不是要说关羽放了曹操如何,而是说这里有一个计策就是放烟火的事,正常来说,有烟火的地方就会有人活动,但在军事上应用时就叫虚晃一招,还是没有大部队埋伏的可能性大,孔明正是抓住这一点,用了“能而示之不能”的原理,把曹操骗了。《百战奇谋》中的“强战”,主要是强调在我强敌弱形势下作战要注意掌握的原则和方法。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我军兵力强大时,应当伪装成兵力弱小之状,以引诱敌人前来与我决战,我方则可以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对方,可以舒舒服服地收拾对方。真是兵不厌诈。
020弱战
  原文: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说:“强弱,形也。”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诚如兵法所说:“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
  印证:我方真熊,不是装的,那也不能让敌方看出来,尽量想办法让敌方看出我是强大的。《孙子兵法·兵势篇》云:“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译文:“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看起来与好几个方面都有关系,如组织编制、声势态势、内在实力。也不是想说强大就强大了,得有一定的基础。
  故事:《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说,孔明再出祁山,刚开始打了不胜仗,可是粮草供不上啊。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但因为苟安好酒,于路怠慢,已经超过期限十天了。孔明急眼了:“我军队打仗,全靠粮食维持,耽误三天,就应该处斩!你现在耽误了十天,应该怎么办?”喝令推出斩之。长史杨仪说:“苟安是李严的手下,管钱粮也不少时间了,今个把他杀了,以后怕无人敢来送粮了。”孔明说,死罪能免,活罪难逃,给这个敬安好一顿打,苟安心中怀恨,连夜领几个人,就撩到魏国大寨投降了。司马懿问清了事情原委,心中想正好用上此人,这些日子总打败仗,让这小子回去挑拨一下,让孔明撤兵。我们就好办了。司马懿说:“你若为我干一件大功,我到那时奏准天子,给你个大官做。”苟安当然愿意效力。司马懿说:“汝可回成都猛劲造谣,说孔明有篡权的意思,让你们皇帝把孔明给整回去,你的功就算不小。”苟安答应了,回去真照着司马懿的话到处去传,你说那还有好。愿意整事的宦官向后主报告。后主不知如何办理,宦官出主意:“可下诏将孔明调回成都,削其兵权,不就没事了吗。”后主这时挺有主意的,也不听忠臣的劝了,立即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孔明接诏,只有叹气的份了,不回去不行,欺主有罪,如果回去,日后难得这样的好机会了。另外,大军一撤,司马懿乘势来攻,我军难以抵挡。但别无他法,孔明只好安排退兵,便用什么办法迷惑对手呢?孔明这次休用了增灶之法。孔明说:“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说:“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说:“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再说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不出孔明所料,这个司马懿边追边查蜀兵之灶,然后对诸将说:“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司马懿仰天长叹说:“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
  评述:这一篇“弱战”与前一篇“强战”正好相反,我方是弱兵时,就要假装不弱,让对方不敢对我下手。三国演义的这篇故事,倒不是说孔明是弱兵,但却是弱势,这个弱势是后主造成的。因为正在僵持的双方,哪一方先撤,哪一方就容易遭到攻击,所以孔明必须采取措施来弥补已方的劣势。这个增灶之法就是贯彻了“示形”的军事原则,让对方觉得我方还有一定的强大力量,而不敢对我方下死手。《三战奇谋》的“弱战”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敌作战,要用“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的办法,伪装成强大的样子,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虚实、强弱之势,因而也就不敢轻易同我交战。这样,我军就可安全撤退,远离危险。
021骄战
  原文: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说:“卑而骄之。”
  译文:大凡在敌人力量强大,我军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作战,应当用卑恭的言词和厚重的礼物,麻痹敌人使其志骄意惰;待到敌人有隙可乘之时,便可一举而击破它。诚如兵法所说:“对于卑视我方之敌,要设法使其更加骄躁。”
  印证:战争本身就是欺骗,每次大的战役到小的战斗,都存在欺骗。所以《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翻译一下就是:“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瞧不起我时就让他更加骄傲;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百战奇谋》里的骄战一篇,主要是说对方自卑而谨慎的时候就溜须他,使他骄傲自大,自大了也就放松警惕了。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三国蜀将关羽北伐,活捉了魏将于禁,又围住曹仁于樊城,有很大声势。一直想收回荆州的吴国始终想收拾关羽,吴将吕蒙在陆口,从关羽打了几个大的胜仗以后,觉得关羽太强了,没有办法对付了,只好自己装病而返回建业,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陆逊去看望他,陆逊就像聊天的样子对吕蒙说:“关羽镇守荆州,与我接境,就像一颗钉子,一时还拿不下他,时间长了,令人忧虑啊!”吕蒙说:“的确如此,可是我现在病了,有心也无力了。”陆逊知道吕蒙是装病,他胸有成竹地对吕蒙说:“关羽越来越骄傲了,到了目中无人的程度,加上现在伐魏立了大功,更加盛气凌人。现在关羽知道你正在养病,对我们东吴更加放松警惕。我们给他来个出其不意,肯定能制服他。你到吴主面前,可以献出此计。”吕蒙去见吴主说了此计,孙权问:“卿现有病,谁可代替你?”吕蒙说:“陆逊有才,深谋远虑,我看他对形势的分析很有道理,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但他现在还没有名声,这更是一件好事,关羽对他不在乎,却有利于我们的计划实施。所以我们派他去,一方面让关羽松懈对我们的防备,另一方面观察形势,一旦有机会,我们乘虚而入,荆州就可以收回了。”孙权便召来陆逊,拜他为偏将军右部督都代替吕蒙。陆逊到了陆口,写信给关羽说:“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信中的意思是极力讨好关羽,直弄行关羽屁颠屁颠(我发现溜须肯定比骂人强)。又说自己是书生,素仰关羽英名。直弄得关羽喜滋滋,放下心来,对东吴一点防备之心也没有了。直到东吴又令吕蒙为先锋,白衣渡江,逼的关羽最后走了麦城,最后还是被关羽一向瞧不起的东吴活捉而杀害。
  评述:这个故事我原来和本篇的骄战还没能结合起来(原文的意思可能是:当对方自卑时,就设法让他骄傲),后来又仔细看了原文,原来书中译文是“对于卑视我方之敌,设法让他更加骄傲”,我原来以为是对方自卑呢。现在清楚了,关羽一向看不起东吴,一向认为吴人是吴狗,关羽败在东吴手中,说明本计是“一言中的”。东吴不是没人,陆逊就是能人。最可恨的是,陆逊用计除了关羽,刘备仍然瞧不起陆逊,最后叫陆逊一把火烧了四百里连营。本篇名说“骄战”,主要就是说对于强而易骄之敌的作战方法问题。对于强敌而不能一下战胜它的时候,应采取“卑词厚礼”之法,先装一下孙子是不要紧的。只要助长了敌人的骄傲情绪,待其弱点充分暴露时我方就有机可乘,这时再出重兵击之,就能一举打败它。这个有效的办法是为中外战争实践所一再证明了的一条实在的客观真理。一般说来,强兵易骄,胜兵易骄。强兵、胜兵之所以易骄,主要由于为将者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敌我双方力量,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敌人,因而在作战指导上陷入极大盲目性所致。像这样指挥部队作战,就没有不打败仗的。高明的将帅,不仅能做到自己不骄不躁,而且还能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采取有效办法骄纵敌人,从而造成歼敌的有利时机。
022交战
  原文: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法说:“衢地则合交。”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对于毗连战区的邻国,应当以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结交它,争取其成为自己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这样,就一定能把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作战,应当结交盟国作为后援。”
  印证:《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则合交。”译文是:“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因此,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光靠自己的力量,不懂得借助别人之力,不善于使人帮助自己的人,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指挥者。三国时期吕布的一句话:“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说的是东吴向北魏称臣而巴结了北魏政权,从而可以从容的对付刘备的进攻。原来是东吴为了讨还荆州而最后害了关羽,蜀汉章武元年秋八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伐吴,孙权见大事不好,先派诸葛瑾(诸葛亮的哥哥)去见刘备说和,想让两家重归于好,被刘备拒绝。诸葛瑾回来说刘备不肯言和。孙权大惊:“若如此,则江南危矣!”阶下一人进说:“我有一计,可解此危。”乃中大夫赵咨赵德度。孙权说:“德度有何良策?”咨说:“主公可作一表,我愿意做为使者,去见魏帝曹丕,归附于魏(说白了就是向魏低头称臣),陈说利害,让魏国出兵袭击汉中,则蜀兵必然自危,这其实就是远交近攻。”孙权说:“此计最好。但你这次去,也不要丢了东吴的面子。”赵咨说:“如果有丢面子的事,即投江而死,哪还有面目见主上和江东父老!”孙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赵咨到了许都,拜见了魏主曹丕,曹丕也知道这是让北魏扯西蜀的后腿,但也得见一见使者呀。曹丕看完书表后,知孙权已向北魏称臣,就问赵咨:“吴侯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啊?”赵咨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曹丕笑说:“先生是不是夸得有些过了?”赵咨说:“臣并非过誉也。吴侯(孙权)结纳鲁肃于凡人中间,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伍之中,是其明也;抓住了于禁而不加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曹丕又问说:“吴主是不是很有学问呢?”咨说:“吴主占据江东,有战舰万艘,带甲兵上百万,并能任贤使能,心存经略天下之志;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历观史籍,抓住中心主旨,不像一般书生寻章摘句那样。”曹丕说:“朕欲伐吴,可乎?”赵咨说:“魏国是大国,有征伐小国的能力,吴国是小国,也有防御的力量。”曹丕又问:“吴国怕魏国吗?”赵咨回答:“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惧之有?”丕说:“东吴如大夫者几人?”咨说:“聪明练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赵咨回答的一针见血、不卑不亢、掷地有声。曹丕叹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于是即降诏,命太常卿邢贞赍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赵咨谢恩出城。这样,曹丕封赏了孙权,东吴赢得了时间,因为北魏即使不出兵攻蜀,肯定也不能从侧面袭击吴国了,这样吴国交战政策也落到了实处,达到了目的,可以集中力量专门对付刘备了。
  评述:魏蜀吴三国鼎立,演出了不少好戏,其中三家为了自己的生存,根据战争的需要,经常有“交战”之谋略的实施。我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百个不多,仇敌一个不少”,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就“交战”来讲,通过卑词厚礼结交邻国,争取使其成为自己的盟友。这一点倒不算是脸皮厚,因为毕竟是为了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样,在我对敌实施正面进攻之时,它可从侧后牵制敌人,就能取得胜利。这篇“交战”阐述了这个道理,能够认识到外援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斗争,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023形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说:“形人而我无形。”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兵力众多,就要用制造虚形假像的“示形”之法来改变敌人的兵势,迫使它不敢不分兵来防备我。敌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么,它在每处的兵力必定减少;而我军集中兵力于一处,兵力自然众多。用我众多的兵力攻击寡少的敌人,是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用制造虚形假像之法诱使敌人暴露弱点,而把我军真实情况隐蔽起来不为敌人所知。”
  印证:先造假像而分敌,而我则集中优势兵办,消灭敌兵之一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常用这一战法。《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译文是:“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
  故事:《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描写了曹操用荀攸之计,形人而我无形,说得是建安五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而与袁绍展开的官渡大战。开始时是两军相拒于官渡,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曹操部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而袁绍自已则率主力部队到黎阳,准备渡过官渡河。四月,曹操率兵援救刘延。途中荀攸劝说操说:“现在我军兵少,很难与袁绍抗衡,但我军可分势而行。曹公你到延津,做出一副渡河进攻袁背后的样子,袁绍必然分兵而应之。然后我军再以轻兵袭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能先颜良,这样能歼来袁军一部。”曹操对些计完全听从了。再说袁绍听说有曹军要攻击自己后方,大惊失色,急忙分出白马那地方一大半的兵力来相救援。可是曹操只是虚晃一枪,待袁绍白马的重兵分作二块时,曹操又率领大军转回直奔白马,颜良此时措手不及,大惊失色,慌忙来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前部与颜良交战,颜良不敌,被斩于马下,解了白马之围。
  评述:用兵打仗,不能毫无变化,一定要制造出各种假象来分散对手的注意力,进一步达到分散对手的目的。但我方不能分散,一定要保持集中,一小部一小部的歼来对手。本篇的“形战”主是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个形战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更为重要,采用“示形”之法,迫使敌人分兵处处防我。敌兵一经分散,其每一处的兵力必然薄弱;我集中兵力一处一处地打击它,就会形成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
024势战
  原文: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说:“因势破之。”
  译文: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
  印证:根据敌我形势,顺势攻击灭敌。《黄石公三略·上略》:“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纲罗之。”译文是:敌人行动时要注意侦察,敌人接近时要严加戒备,敌势强盛时要示弱使它骄傲,敌人以逸待劳就要避开它,敌人未犯就要坚决抵抗,敌人暴虐无道要用仁德安抚民众,敌人背逆无理要用正义声讨,敌人和睦团结要使它分化。顺应敌之行动以挫败它,根据敌之形势而击破它,放出假情报使它发生过失,四面包围把它歼灭。
  故事:《三国演义》最后一回,三国末期,北魏先把西蜀灭掉了,然后司马氏又把北魏颠复了,司马炎代替北魏建立了晋朝。此时,司马炎已经有了统一大计,再灭掉东吴就统一了。可是朝中多数大臣贪于安乐,不同意出兵灭吴。有三位大臣支持司马炎,他们是杜预、羊祜和张华。羊祜守边(晋吴边界)时已经打好了基础,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举荐了杜预代替自己守边之职。羊祜死后,司马炎提升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主管对吴军事行动。杜预上任之后,整顿兵马、训练士卒、选拨精锐,而且一举拿下了吴将镇守的西陵。杜预想乘势灭吴,便向司马炎请战。司马炎碍于多数人的面子,复信说伐吴之事待明年再说。杜预再次上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凡做事都必须对比利害关系,伐吴的事,十有八九的利,而所剩害处也就不多了,最多不过是无功而返,吴国对我晋国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了。自今年秋天以来,吴主孙皓这个暴君的残暴统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我们中止行动,让孙皓缓过气来,或者换了明君,加固了各城的防守,我们明年就没有大的可能灭吴了。众大臣反对此事,只是一已之利,因为计策不是他们出的,怕到时事成,他们一则无功,二则无脸。”司马炎收到这封奏章的时侯,正与张华下棋,张华推开棋盘,庄重地对司马炎说:“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无道,诛杀贤能,现在讨伐他,就象用刀子破竹一般,要用点力的就是头几节,余下的就省力了,人说‘势如破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次伐吴,必成无疑。司马炎终于下了决心。杜预北晋军,水陆并进,仅用四个月时间,便灭了吴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杜预谈论来吴之战时,说了一句现在还有用的名言:“今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评述: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敌的问题。作战上所讲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问题。只要抓住敌人可被击败的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进攻之,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因此,本篇这里所讲的“乘势”问题,从作战指导的角度看,乃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战机的问题。作战时机,特别是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正确选择战机问题,历来是为兵家所极其重视和把握的问题。
025昼战
  原文: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法说:“昼战多旌旗。”
  译文:大凡白天对敌作战,必须多插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疑兵”,以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兵力多少,这样,就能战胜敌人。诚如兵法所说:“白昼作战须多设旗帜(以迷惑敌人)。”
  印证:《孙子兵法·军争篇》上有昼战之法:“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译文是:“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说的是蜀国和东吴取得了联合,东吴可以专心防备曹魏,孙权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军马。徐盛接了任命之后,马上传令教众官军多置器械,多设旌旗,以为守护江岸之计。魏国细作探知此事,火速报入中原。魏主曹丕听知,大怒说:“吴、蜀连合了,一定要来图我中原,不如我先去进攻他们。”于是大集文武,商议起兵伐吴。魏黄初五年秋八月发兵,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前后水陆军马三十余万,克日起兵。魏主驾龙舟至广陵,前部曹真已领兵列于大江之岸。曹丕问:“江岸有多少兵?”真说:“隔岸远望,并不见一人,亦无旌旗营寨。”丕说:“此必诡计也。朕自往观其虚实。”于是大开江道,放龙舟直至大江,停靠在江岸。曹丕端坐舟中,遥望江南,不见一人,回顾刘晔、蒋济说:“可渡江否?”刘晔说:“兵法上说实实虚虚。东吴知道我军前来,能不作准备吗?陛下还是不要冒险。且待三五日,看看动静再说,然后发先锋渡江以探之。”曹丕说:“就按你说的办吧。”
  当天晚上,曹丕一众宿于江中。那天还是月黑头,魏军军士都执灯火,照得和白天差不多。遥望江南,不见半点火光。曹丕问左右说:“为什么呢?”近臣溜须说:“想是听说陛下天兵到来,望风逃窜耳。”曹丕暗笑。等到天亮时,上来大雾了,对面不见人。不多功夫风起雾散,日现云收,再往江南一看,可了不得了,江南一带都变成城墙了。城楼上刀枪耀日,遍城尽插旌旗号带。这功夫不少人来报告:“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一连数百里,城郭舟加,连绵不绝,一夜成就。”曹丕大惊。原来徐盛束缚芦苇为人,尽穿青衣,执旌旗,立于假城疑楼之上。魏兵见城上许多人马,如何不胆寒?曹丕叹了一口气:“我大魏虽有武士千群,无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图也!”正赶这时,还起了大风,白浪滔天,大船将覆。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船急来救驾。忽然流星马来报告:“西蜀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曹丕听了,大惊失色,知道吴蜀联合,如果蜀国乘虚而进,我后方不稳了。便教回军。大伙各顾各的往后便撩。背后吴兵撵来了。曹丕传令东西都扔了,轻装而走。又赶上东吴还有埋伏,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魏兵可吓完了,不能抵当,折其大半,淹死的老鼻子了。诸将奋力救出魏主。行不上三十里,又被吴兵一把火,烧得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
  评述:白天打仗,情况易为对方掌握,可有什么好办法迷惑知人呢,就是多设旌旗,使对方觉得我方人多马壮,这是最好的办法了,《百战奇谋》中的“昼战”就是说白天作战迷惑敌人的策略。因为造出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的假象,有时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到少也能起到动摇敌人军必的作用。此法实质是以假像迷惑敌人的问题。但要注意,迷惑敌人但不能把已方也骗了,如果自己人也觉得已方有雄兵百万,不知道真正的实力,自欺欺人,也可能惨遭败绩。
026夜战
  原文: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说:“夜战多火鼓。”
  译文:大凡夜间对敌作战,必须多多利用火光和鼓声,以便扰乱敌人的视听,使它不知采取什么计策防备我军。这样,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夜间作战要多用火光和鼓声(来迷惑敌人)。”
  印证:《孙子兵法·军争篇》上有夜战之法:“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译文是:“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刘备领兵十万围汉中,曹操闻报大惊,起兵四十万亲征。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西军隔水相拒。刘备与孔明至营前观察两岸形势,谋划破敌之策。孔明见汉水上游有一带土山,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领兵五百,都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孔明自己却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孔明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五百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谙葛孔明的疑兵计,建议不要理睬他。可曹操说,我岂不知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却有一次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曹操无奈,只得传令退兵三十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评述:白天打仗,双方情况容易摸清,但在晚上,眼睛就不那么顶用了,可是耳朵却是管用的。但蒙骗对方的耳朵却比蒙骗对方眼睛来得容易。你想,这边一通鼓,那边一通锣。看又看不清,怎知对方有多少人马?当和敌方对峙,又没有战胜对方的把握,那么把对方吓跑也是不错的办法。三国演义里的这一段故事,就是利用夜战的这一个技术,把对方吓跑了,真妙!曹操说的对,多次要来都是假的,这倒不要紧,但有一次真来也要吃亏的。《百战奇谋》中的“夜战”为题,主要就是阐述夜间作战如何迷惑敌人的问题。夜间作战,要用火光和鼓声来扰乱敌人的视觉和听觉,使其无法观察我军的真实情况、无法想出对付我军的办法,这样就能战胜敌人。用“火鼓”扰乱敌人的视听,也属于“示形”惑敌的方法之一。这个办法既能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又可以达到声东击西之目的。因此,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用的一种有效战法。
027备战
原文: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说:“有备不败。”
译文:大凡出兵征伐敌人,行进中要防备敌人中途截击,停止间要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宿营时要防备敌人偷营劫寨,有风天要防备敌人实施火攻。如能处处做好防备,就能取胜而无失败。诚如兵法所说:“预有充分准备,就不会失败。”
印证:事先有准备,就会处于从容之地,也就会有应对之策。“有备不败”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译文:预有充分准备,就不会失败。所以咱们都要强调常备不懈。
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中,孟获来到本寨,先伏刀斧手于帐下,差心腹人到董荼那、阿会喃寨中,只推孔明有使命至,将二人赚到大寨帐下,尽皆杀之,弃尸于涧。孟获随遣亲信之人守把隘口,自引军出了夹山峪,要与马岱交战。却并不见一人,及问土人,皆言昨夜尽搬粮草复渡泸水,归大寨去了。获再回洞中,与亲弟孟优商议说:“如今诸葛亮之虚实,吾已尽知,汝可去如此如此。”
孟优领了兄计,引百余蛮兵,搬载金珠宝贝、象牙犀角之类,渡了泸水,径往孔明大寨而来。方才过了河时,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摆开,为首大将乃马岱也。孟优大惊。岱问了来情,令在外厢,差人来报孔明。孔明正在帐中与马谡、吕凯、蒋琬、费祎等共议平蛮之事,忽帐下一人,报称孟获差弟来进宝贝。孔明回顾马谡说:“汝知其来意否?”谡说:“不敢明言,容某暗写于纸上,呈与丞相,看合钧意否?”孔明从之。马谡写讫,呈与孔明。孔明看毕,抚掌大笑说:“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遂唤赵云入,向耳畔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魏延入,亦低言分付;又唤王平、马忠、关索入,亦密密地分付。
各人受了计策,皆依令而去,方召孟优入帐。优再拜于帐下说:“家兄孟获感丞相活命之恩,无可奉献,辄具金珠宝贝若干,权为赏军之资。续后别有进贡天子礼物。”孔明说:“汝兄今在何处?”优说:“为感丞相天恩,径往银坑山中,收拾宝物去了,少时便回来也。”孔明说:“汝带多少人来?”优说:“不敢多带,只是随行百余人,皆运货物者。”孔明尽教入帐。看时,皆是表眼黑面,黄发紫须,耳带金环,鬅头跣足,身长力大之士。孔明就令随席而坐,教诸将劝酒,殷勤相待。
却说孟获在帐中专望回音,忽报有二人回了。唤入问之,具说:“诸葛亮受了礼物大喜,将随行之人,皆唤入帐中杀牛宰羊,设宴相待。二大王令某密报大王:今夜二更,里应外合,以成大事。”
孟获听知甚喜,即点起三万蛮兵,分为三队。获唤各洞酋长分付说:“各军尽带火具。今晚到了蜀寨,放火为号。吾当自取中军,以擒诸葛亮。”诸多蛮将,受了计策,黄昏左侧,各渡沪水而来。孟获带领心腹蛮将百余人,径投孔明大寨,于中路并无一军阻当。前至寨门,获率众将骤马而入,——乃是空寨,并不见一人。获撞入中军,只见帐中灯烛荧煌,孟优并番尽皆醉倒。原来孔优被孔明教马谡、吕凯二人管待,令乐人搬作杂剧,殷勤劝酒,酒内下药,尽皆醉倒,浑如醉死之人。孟获入帐问之,内有醒者,但指口而已。获知中计,急救了孟优等一干人;却待奔回中队,前面喊声大震,火光骤起,蛮兵各自逃窜。一彪军杀到,乃是蜀将王平。获大惊,急奔左队时,火光冲天,一彪军杀到,为首蜀将乃是魏延。获慌忙望右队而来,只见火光又起,又一彪军杀到,为首蜀将乃是赵云。三路军夹攻将来,四下无路。孟获弃了军士,匹马望泸水面逃。正见泸水上数十个蛮兵,驾一小舟,获慌令近岸。人马方才下船,一声号起,将孟获缚住。原来马岱受了计策,引本部兵扮作蛮兵,撑船在此,诱擒孟获。
于是孔明招安蛮兵,降者无数。孔明一一抚慰,并不加害。就教救灭了余火。须臾,马岱擒孟获至;赵云擒孟优至;魏延、马忠、王平、关索擒诸洞酋长至。孔明指孟获而笑说:“汝先令汝弟以礼诈降,如何瞒得过吾!今番又被我擒,汝可服否?”获说:“此乃吾弟贪口腹之故,误中汝毒,因此失了大事。吾若自来,弟以兵应之,必然成功。此乃天败,非吾之不能也,如何肯服!”孔明说:“今已三次,如何不服?”孟获低头无语。孔明笑说:“吾再放汝回去。”孟获说:“丞相若肯放吾兄弟回去,收拾家下亲丁,和丞相大战一场。那时擒得,方才死心塌地而降。”孔明说:“再若擒住,必不轻恕。汝可小心在意,勤攻韬略之书,再整亲信之士,早用良策,勿生后悔。”遂令武士去其绳索,放起孟获,并孟优及各洞酋长,一齐都放。孟获等拜谢去了。此时蜀兵已渡泸水。孟获等过了泸水,只见岸口陈兵列将,旗帜纷纷。获到营前,马岱高坐,以剑指之说:“这番拿住,必无轻放!”孟获到了自己寨时,赵云早已袭了此寨,布列兵马。云坐于大旗下,按剑而言说:“丞相如此相待,休忘大恩!”获喏喏连声而去。将出界口山坡,魏延引一千精兵,摆在坡上,勒马厉声而言说:“吾今已深入巢穴,夺汝险要;汝尚自愚迷,抗拒大军!这回拿住,碎尸万段,决不轻饶!”孟获等抱头鼠窜,望本洞而去。
却说孔明渡了泸水,下寨已毕,大赏三军,聚众将于帐于说:“孟获第二番擒来,吾令遍观各营虚实,正欲令其来劫营也。吾知孟获颇晓兵法,吾将兵马粮草炫耀,实令孟获看吾破绽,必用火攻。彼令其弟诈降,欲为内应耳。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吾今明告汝等,勿得辞劳,可用心报国。”众将拜服说:“丞相智、仁、勇三者足备,虽子牙、张良不能及也。”孔明说:“吾今安敢望古人耶?皆赖汝等之力,共成功业耳。”帐下诸将听得孔明之言,尽皆喜悦。
评述:本篇以《备战》为题,取义于“防备”,旨在阐述部队行军宿营时如何防敌突袭问题。凡是出兵征战,只要认真做好行军、宿营中的防敌突袭的准备工作,就能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战胜。本篇引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有备不败”一语,可以说是为战争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客观真理。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见《孙子兵法·计篇》),这也是为战争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普遍规律。所以,只有那种善于防备和能够击破敌人的突然袭击,又善于乘敌不备而实施突袭取胜者,才算是最为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和为将帅所效法的榜样。
028粮战
原文: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说:“军无粮食则亡。”
译文:大凡在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对我方的运粮道路,必须派兵严加护卫,以防敌人抄掠截断;而对敌人的粮饷运输线,则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断。敌人既然粮运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没有粮食,作战就要失败。”
印证: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后勤工作之重要。《孙子兵法·》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视,兵法中说:“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译成白话为:“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说:“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说:“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
评述:本篇以《粮战》为题,旨在阐述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当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而胜负一时难分之时,谁有足够的粮源,谁就能坚持到最后胜利。这种认识,无疑是有道理的。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见《汉书·郦食其传》)。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离开了粮食,人类不仅无法生存,简直任何事情都干不成。进行战争同样离不开粮食,部队只有吃饱吃好,才有力量对敌作战。军队粮食匮乏而导致饥饿,就不可能打胜仗。可见,粮食是战争赖以进行并且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并且千方百计地保护己方的粮源和破坏敌方的粮源。著名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029导战
原文: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说:“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译文:大凡同敌人作战,对于山川的平坦或险要,道路的曲折或直捷,一定要用当地人来引导,才能了解哪里地形对我有利,这样,打起仗来,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不使用乡导的,就不能获得地利之助。”
印证: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就怎样利用地利而言,《孙子兵法·军争篇》上有一处提到:“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译文是:“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操平定了并州,操商议西击乌桓。曹洪等说:“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注救应不及,为祸不浅矣!请回师勿进为上。”郭嘉说:“诸公所言错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操说:“奉孝之言极是。”遂率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但见黄沙漠漠,狂见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中。操泣说:“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嘉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操说:“吾见北地崎岖,意欲回军,若何?”嘉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乾为引导耳。”
遂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有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畴说:“此道夏秋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可擒也。”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前来。田畴引张辽前至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会合蹋顿等数万骑前来。张辽飞报曹操。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蹋顿兵无队伍,参差不整。操谓张辽说:“敌兵不整,便可击之。”乃以麾授辽。辽引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急攻,蹋顿大乱。辽拍马斩蹋顿于马下,余将皆降。袁熙、袁尚引数千骑投辽东去了。
操收军入柳城,封田畴为柳亭侯,以守柳城。畴涕泣说:“某负义逃窜之人耳,蒙厚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寨,以邀赏禄哉!死不敢受侯爵。”操义之,乃拜为议郎。操抚慰单于人等,收得骏马万匹,即日回兵。
评述:为人处事需要榜样,学习知识需要老师,行军打仗需要向导,如果没有向导,则方向不明,路途不熟,容易误入歧途。这里还涉及一个地利的问题,遇到险要之地、山川、迂回的道路,必须找到熟知地形的向导,才可占有利用地势之利,否则,陷入死地后悔已迟。这个道理不仅是军事中能用得上,人生也可作为一条奉行的道理。《百战奇谋》中的“导战”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因为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中进行。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怎样,对作战双方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避开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这历来是为兵家所极为重视的问题。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趋利避害,使用当地熟悉情况的人作向导,这在侦察手段和侦察技术落后的古代作战中,是被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030知战
原文: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说:“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译文:大凡要出兵讨伐敌人,对于交战的地点,必须预先料知明确;部队到达战区之日,也能调动敌人如期到来,这样对敌交战就能获胜。预先明确交战地点和交战时间,那么,备战待敌就能充分专注,坚守防御就能牢固有力。诚如兵法所说:“能够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
印证:知道时间、地点了可战。不知道时间、地点会怎样?《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译文:“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由此看来,不知交战之时间、地点,则互不能相救也。
故事:《三国演义》第第八十四回,却说先主于猇亭尽驱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境。黄权谏说:“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先主说:“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众官苦谏,先主不从。遂分兵两路,命黄权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诸军,夹江分立营寨,以图进取。
细作探知,连夜报知魏主,言:“蜀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黄权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余里,不知何意。”魏主闻之,仰面笑说:“刘备将败矣!”群臣请问其故。魏主说:“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旬日之内,消息必至矣。”群臣犹未信,皆请拨兵备之。魏主说:“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醒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军出濡须,曹休督一军出洞口,曹真督一军出南郡。三路军马会合日期,暗袭东吴。朕随后自来接应。”调遣已定。
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说:“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说:“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 ? 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说:“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说:“将军欲出此阵乎?”逊说:“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说:“长者何人?”老人答说:“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逊说:“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说:“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后杜工部有诗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陆逊回寨,叹说:“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左右说:“刘备兵败势穷,困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今见石阵而退,何也?”逊说:“吾非惧陆逊回寨,叹说:“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左右说: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遂令一将断后,逊率大军而回。退兵未及二日,三处人来飞报:“魏兵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未知何意。”逊笑说::“不出吾之所料。吾已令兵拒之矣。”
曹丕问贾诩说:“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说:“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见屯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丕说:“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尚书刘晔说:“近东吴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丕说:“卿前劝朕伐吴,今又谏阻,何也?”晔说:“有时不同也。昔东吴累败于蜀,其势顿挫,故可击耳;今既获全胜,锐气百倍,未可攻也。” 丕说:“朕意已决,卿勿复言。”遂引御林军亲往接应三路兵马。早有哨马报说东吴已有准备:令吕范引兵拒住曹休,诸葛瑾引兵在南郡拒住曹真,朱桓引兵当住濡须以拒曹仁。刘晔说:“既有准备,去恐无益。”丕不从,引兵而去。
且说魏将先锋常雕,领精兵来取濡须城,遥望城上并无军马。雕催军急进,离城不远,一声炮响,旌旗齐竖。朱桓横马飞马而出,直取常雕。战不三合,被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吴兵乘势冲杀一阵,魏兵大败,死者无数。朱桓大胜,得了无数旌旗、军器、战马。曹仁领兵随后到来,却被吴兵从羡溪杀出。曹仁大败而退,回见魏主,细奏大败之事。丕大惊。正议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说:“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 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
评述:本篇以《知战》为题,取义于“预知”,旨在阐述预先掌握作战地区和交战时间的重要性。在出兵击敌之前,只有预先掌握交战地点和时间,才能做到准备充分,防守牢固,调动敌人,战胜敌人。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见《礼记·中庸》)。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预先有所计划和准备,就能立于成功之地;反之,预先没有计划和准备,便将废于无成之地。从事战争实践活动,同样不能例外。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预先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打败敌人而赢得战争胜利的。只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对战争赖以进行的作战地区和交战时间,进行预先的周密计划和具体部署,才能获得战争主动权和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本篇能够认识这一点,并且指出:“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这是很有道理的。
031斥战
原文:凡行兵之法,斥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说:“以虞待不虞者胜。”
译文:大凡行军作战的法则,是以侦察敌情为先务。平坦开阔地域使用骑兵侦察、险要狭隘地域使用步兵侦察。每五个侦察人员编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远离大军而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连续侦察。如果发现敌人,就由远及近地转递消息,报告给部队主将,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诚如兵法所说:“以有准备的我军来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够取得胜利。”
印证:预知必胜的条件有五条:其中“有备无患”是重要一条。《孙子兵法·谋攻篇》上有:“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译文:“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由此看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多么的重要。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孔明以扇指曹真说:“吾不逼汝。汝可整顿军马,来日决战。”言讫回车。于是两军皆退。曹真将王朗尸首用棺木盛贮,送回长安去了。副都督郭淮说:“诸葛亮料吾军中治丧,今夜必来劫寨。可分兵四路:两路兵从山僻,乘虚去劫蜀寨;两路兵伏于本寨外,左右击之。”曹真大喜说:“此计与吾相合。”遂传令唤曹遵、朱赞两个先锋分付说:“汝二人各引一万军,抄出祁山之后。但见蜀兵望吾寨而来,汝可进兵去劫蜀寨。如蜀兵不动,便撤兵回,不可轻进。”二人受计,引兵而去。真谓淮说:“我两个各引一枝军,伏于寨外,寨中虚堆柴草,只留数人。如蜀兵到,放火为号。”诸将皆分左右,各自准备去了。
却说孔明归帐,先唤赵云、魏延听令。孔明说:“汝二人各引本部兵去劫魏寨。”魏延进说:“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虚劫寨,他岂不提防?”孔明笑说:“吾正欲曹真知吾去劫寨也。彼必伏兵在祁山之后,待我兵过去,却来袭我寨。吾故令汝二人引兵前去,过山脚后路,远下营寨,任魏兵来劫吾寨。汝看火起为号,分兵两路:文长拒住山口,子龙引兵杀回。必遇魏兵,却放彼走回,汝乘势攻之,彼必自相掩杀。可获全胜。”二将引兵受计而去。又唤关兴、张苞分付说:“汝二人各引一军,伏于祁山要路;放过魏兵,却从魏兵来路,杀奔魏寨而去。”二人引兵受计去了。又令马岱、王平、张翼、张嶷四将,伏于寨外,四面迎击魏兵。孔明乃虚立寨栅,居中堆起柴草,以备火号;自引诸将退于寨后,以观动静。
却说魏先锋曹遵、朱赞黄昏离寨,迤逦前进。二更左侧,遥望山前隐隐有军行动。曹遵自思说:“郭都督真神机妙算!”遂催兵急进。到蜀寨时,将及三更。曹遵先杀入寨,却是空寨,并无一人。料知中计,急撤军回。寨中火起。朱赞兵到,自相掩杀,人马大乱。曹遵与朱赞交马,方知自相践踏。急合兵时,忽四面喊声大震,王平、马岱、张嶷、张翼杀到。曹、朱二人引心腹军百余骑,望大路奔走。忽然鼓角齐鸣,一彪军截住去路,为首大将乃常山赵子龙也,大叫说:“贼将那里去?早早受!”曹、朱二人夺路而走。忽喊声又起,魏延又引一彪军杀到。曹朱二人大败,夺路奔回本寨。守寨军士,只道蜀兵来劫寨,慌忙放起号火。左边曹真杀至,右边郭淮杀至,自相掩杀。背后三路蜀兵杀到:中央魏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大杀一阵。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孔明全获大胜,方始收兵。
评述:本篇以《斥战》为题,旨在阐述作战中实施敌情侦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侦察摸清敌人的实际情况,才能使自己预有准备,从而确保作战的胜利。本篇引自《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以虐待不虞者胜”,虞,准备,防范;全句意思是:以有准备的我军来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取得胜利。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战争的准备是以侦察和掌握敌情实际为根本前提的,而战争的准备工作,不仅在于战前要通过侦察摸清敌情,并据此进行周密的战略谋划,而且还要在战争实施过程中,继续运用侦察手段,随时了解和掌握敌情动态,采取相应对策,做好应急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32泽战
  原文: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都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受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周之寇。法说:“历沛圮,坚环龟。”
  译文:大凡行军作战,当遇到沼泽地域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域时,应当加速前进,尽快通过,不可停留于此。倘若万不得已,或因路途遥远,或因夜幕降临,而无法走出此地,那么,宿营时必须选择四周低而中间高的“环龟”之地,并根据此地形特点布列成圆阵,以便于四面迎击敌人的进攻。此种宿营布阵的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没,一是可以防备敌人围攻。诚如兵法所说:“行军经过沼泽、水毁地域而一旦宿营于此时,应当坚守在形似龟背的高冈之处。”
印证:这里的法说:“历沛圮,坚环龟。”出自于《司马法·用众篇》。原文是:“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译文是:“凡是作战,要背着风向背靠高地,右边依托高地左边依靠险要,遇着沼泽地和崩塌地要迅速通过,宿营要选择四面有险可守、中间较高的地形。”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遇着沼泽地和崩塌地要迅速通过。
故事:《三国演义》中涉及泽战的地方太少,查到了一处。第五十回,曹操赤壁大败,狼狈逃跑,已经补赵云和张飞两处伏兵杀的够呛,就快要脱离险境了。以下是演义关于华容道关羽放了曹操的精彩描定。:“正行间,军士禀说:“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问:“那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叫前军便走华容小路。诸将说:“风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在大路等着。我料已定,偏不叫中他计!”诸将皆说:“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光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说:“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说:“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说:“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说:“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说:“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免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说:“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说:“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新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说:“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说:“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说:“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说:“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可以私废公?”操说:“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中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妒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说:“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评述:本篇以《泽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沼泽地域行军、宿营及作战应注意掌握的问题。行军、宿营及作战,应当尽量避开沼泽或是容易被水冲毁的地域,倘若因故而无法避开时,则须选择那种形似龟背的四周低中间高的地方扎营布阵。我们知道,沼泽地区,地势低洼,易被水淹,既不便于部队运动,也不利于部队宿营,是对作战严重妨碍的不利地形条件。本篇不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主张要尽量避开在此种地形上与敌交战,这无疑是正确的。
033争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说:“争地勿攻。”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有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占领了,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印证:什么是争地?《孙子兵法·九地篇》云:“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遇到争地要抢先占领,可是敌方先占了怎么办?《孙子兵法》云:“争地则无攻”,也就是说:敌方已经先占了,我方不要勉强硬攻。
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败。
评述: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一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成功战例。
034地战
  原文: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说:“天时不如地利。”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印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各。”这是孟子的话,这句名言出自于《孟子·公孙丑章》,译文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故事:《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忠心耿耿,为讨伐北魏而六出祁山,为什么总出祁山,不选别路,孔明有一段话,道出了地利之重要性。演义第五十回中说道,司马懿征蜀因大雨无功而返,孔明下令不追魏兵,俱入帐告说:“魏兵苦雨,不能屯扎,因此回去,正好乘势追之。丞相如何不追?”孔明说:“司马懿善能用兵,今军退必有埋伏。吾若追之,正中其计。不如纵他远去,吾却分兵径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众将说:“取长安之地,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孔明说:“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众皆拜服。孔明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俱会于祁山。调拨已定,孔明自提大军,令关兴、廖化为先锋,随后进发。
却说曹真、司马懿二人在后监督人马,令一军入陈仓古道探视,回报说蜀兵不来。又行旬日,后面埋伏众将皆回,说蜀兵全无音耗。曹真说:“连绵秋雨,栈道断绝,蜀人怎么能想到我军撤退呢?”司马懿说:“蜀兵马上就出来了。”曹真非常惊讶:“你怎么知道?”司马懿说:“蜀兵不来追我们,是怕我们有埋伏;待我兵走得差不多了,他肯定来夺祁山。”曹真不信。司马懿说:“子丹(曹真的字)如何不相信?我猜孔明必从两谷而来。我与子丹各守一谷口,十日为期。如果没有蜀兵来,我面涂红粉,身穿女衣,来你营中伏罪。”真说:“如果有蜀兵来,我愿将天子所赐玉带一条、御马一匹送给你。”这次赌的结果是曹真输了,玉带和御马给没给说不准了,但曹家江山后来输给了司马氏。这是后话先放下。说曹真与司马懿分兵两路:曹真引兵屯于祁山之西,斜谷口;司马懿引军屯于祁山之东,箕谷口。各下寨已毕。
却说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引二万兵,取箕谷而进。正行之间,忽报参谋邓芝到来。四将问其故,芝说:“丞相有令:如出箕谷,提防魏兵埋伏,不可轻进。”陈式这个家伙却不知天高地厚,不听将令,擅自出兵,当然大败,五千兵只剩四五百,被魏延等人接就应回去。这是司马懿这边的事。曹真那边还没看见蜀兵呢,只想等十日一到,要羞羞司马懿。第了第八天,有人报谷中有点蜀兵。曹真令副将秦良引五千兵去看一看,如蜀兵不多,赶跑算了。秦良出去哨探约五六十里,中了埋伏,秦良被斩,五千兵被捉。孔明让蜀兵五千换了魏兵衣服,返了回来,先让人报曹真,说有不点蜀兵,已经被赶跑了,曹真放心了,快要赌胜了。忽报司马都督差心腹人至。真唤入问之。其人报告:“今都督用埋伏计,杀蜀兵四千余人(陈式那伙)。司马都督致意将军,教休将赌赛为念,务要用心提备。”曹真说:“我这里并无一个蜀兵。”遂打发来人回去。忽又报秦良引兵回来了。真自出帐迎之。比及到寨,人报前后两把火起。真急回寨后看时,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指麾蜀军,就营前杀将进来;马岱、王平从后面杀来;马忠、张翼亦引兵杀到。魏军措手不及,各自逃生。众将保曹真望东而走,背后蜀兵赶来。曹真正奔走,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到。曹真胆战心惊,一看是司马懿。司马懿大战一场,蜀兵才退。曹真得脱,羞惭无地。司马懿说:“诸葛亮夺了祁山地势,吾等不可久居此处;宜去渭滨安营,再作良图。”曹真说:“仲达何以知吾遭此大败也?”懿说:“见来人报称子丹说并无一个蜀兵,吾料孔明暗来劫寨,因此知之,故相接应。今果中计。切莫言赌赛之事,只同心报国。”曹真甚是惶恐,一下着就气病了,卧床不起。
孔明这边先是劳军,有的重赏,陈式不用说,被斩首示众。孔明听说曹真被气病了,便做了一篇文章(这文章可老有才了),送给了曹真,曹真看完,恨气填胸,至晚死于军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洛阳安葬。
评述:本篇以《地战》为题,旨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地理条件与战争实践的关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战争指导者仅仅从兵力对比上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这仅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性,而只有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同时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条件时,才有取得作战全胜的把握性。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换言之,空间则是战争赖以进行的载体。因此,任何战争无一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本篇再次强调“地利之助”对作战胜负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得“地利”者得胜利,失“地利”者遭失败,这在战争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国时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动放弃险要地形而终于败亡于东晋的事实,就是一个失“地利”者遭失败的典型战例。
035山战
  原文: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说:“山陵之战,不仰其高。”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无论是在山林地带,还是在平原旷野,都必须占据制高点,凭借此种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便于兵器击刺杀敌,利于部队奔冲陷阵,以此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山陵地带作战,不要仰攻居高临下之敌。”
印证:高地是要抢先占领的,谁后去仰攻高地,谁处于不利地位:《孙子兵法·行军篇》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这一段译文如下:“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却说张郃部兵三万,向分三寨,各傍山险:一名岩渠寨,一名蒙头寨,一名荡石寨。当日张郃于三寨中,各分军一半,去取巴西,留一半守寨。早有探马报到巴西,说张郃引兵来了。张飞急唤雷同商议,同说:“阆中地恶山险,可以埋伏。将军引兵出战,我出奇兵相助,郃可擒矣。”张飞拨精兵五千与雷同去讫。飞自引兵一万,离阆中三十里,与张郃兵相遇。两军排开,张飞出马,单搦张郃。郃挺枪纵马而出。战到三十余合,郃后军忽然喊起:原来望见山背后有蜀兵旗旛,故此扰乱。张郃不敢恋战,拨马回走。张飞从后掩杀,前面雷同又引兵杀出。两下夹攻。郃兵大败。张飞、雷同连夜追袭,直赶到岩渠山。张郃仍旧分兵守住三寨,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张飞离岩渠十里下寨,次日引兵搦战,郃在山上大吹大擂饮酒,并不下山。张飞令军士大骂,郃只不出,飞只得还营。次日,令雷同又去搦战,郃又不出。雷同驱军士上山,山上檑木炮石打将下来,雷同急退。荡石、蒙头两寨兵出,杀败雷同。次日,张飞又去搦战,张郃又不出。飞使军人百般秽骂,郃在山上亦骂,张飞寻思,无计可施。相拒五十余日。飞就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
玄德差人犒军,见张飞终日饮酒,使者回报玄德。玄德大惊,忙来问孔明。孔明笑说:“原来如此!军前恐无好好酒;成都佳酿极多,可将五十瓮作三车装,送到军前与张将军饮。”玄德说:“吾弟自来饮酒失事,军师何故反送酒巴与他?”孔明笑说:“主公与翼德做了许多年兄弟,还不知其为人耶?翼德自来刚强,然前于收川之时,义释严颜,此非勇夫所为也。今与张命相拒五十余日,酒醉之后,便坐山前辱骂,傍若无人:此非贪杯,乃败张郃之计耳。”玄德说:“虽然如此,未可托大。可使魏延助之。”孔明令魏延解酒赴军前,车上插黄旗,大书“军前公用美酒”。魏延领命,解酒到寨中,见张飞,传说主公赐酒。飞拜受讫,分付魏延、雷铜各引一枝人马,为左右翼;只看军中红旗起,便各进兵;教将酒排列帐下,令军士大开旗鼓而饮。
有细作报上山来,张郃自来山顶观望,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扑为戏。郃说:“张飞欺我太甚!”传令今夜下山劫飞寨,令蒙头、荡石二寨,皆出为左右援。当夜张郃乘着月色微明,引军从山侧而下,径到寨前。遥望张飞大明灯烛,正在帐中饮酒。张郃当先大喊一声,山头擂鼓为助,直杀入中军。但见张飞端坐不动。张郃骤马到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谁知两寨救兵,已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了二寨。张郃不见救兵至,正没奈何,又见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郃三寨俱失,只得奔瓦口关去了。张飞大获胜捷,报入成都。玄德大喜,方知翼德饮是计,只要诱张郃下山。
评述:本篇虽以《山战》为题,但实质所阐述的是控扼制高点对作战的重要性问题。无论是在山林或是平原对敌作战,都应先敌抢占制高点,从而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这样,既可以发挥兵器的击刺作用,又便于向敌人猛烈冲杀而取胜。这里所引“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系出自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意思是说,在山地作战,对于已经先于自己而占领了制高点的敌人,不要轻率对它实施仰攻,以免增大部队伤亡而失败。此种主张在冷兵器时代作战,是不无道理的。然而,在火器发达的时代作战,则并非对于先期控扼制高点的敌人一律不能实施仰攻,这要从战场态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是否采用仰攻战法,不可主观教条对待之。这是兵家不可不加具体分析研究的问题。
036谷战
原文: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说:“绝山依谷。”
译文:大凡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凭险固守。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印证:《孙子兵法·行军篇》上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译文:“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
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桓折了李异、谢旌、谭雄等许多将士,力穷势孤,不能抵敌,即差人回吴求救。蜀将张南、冯习谓吴班说:“目今吴兵势败,好乘虚劫寨。”班说:“孙桓虽然折了许多将士,朱然水军现今结营江上,未曾损折。今日若去劫寨,倘水军上岸断我归路,如之奈何?”南说:“此事至易:可教关、张二将军各引五千军伏于山谷中,如朱然来救,左右两军齐出夹攻,必然取胜。”班说:“不如先使小卒诈作降兵,却将劫寨事告与朱然。然见火起,必来救应,却令伏兵击之,则大事济矣。”冯习等大喜,遂依计而行。
却说朱然听知孙桓损兵折将,正欲来救,忽伏路军引几个小卒上船投降。然问之,小卒说:“我等是冯习帐下士卒,因赏罚不明,特来投降,就报机密。”然说;“所报何事?”小卒说:“今晚冯习乘虚要劫孙将军营寨,约定举火为号。”朱然听毕,即使人报知孙桓。报事人行至半途,被关兴杀了。朱然一面商议,欲引兵去救应孙桓。部将崔禹说:“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倘有疏虞,水陆二军尽皆休矣。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某愿替将军一行。”然从之,遂令崔禹引一万军前去。是夜,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杀入孙桓寨中,四面火起,吴兵大乱,寻路奔走。
且说崔禹正行之间,忽见火起,急催兵前进。刚才转过山来,忽山谷中鼓声大震: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路夹攻。崔禹大惊,方欲奔走,正遇张苞,交马只一合,被苞生擒而回。朱然听知危急,将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孙桓引败军逃走,问部将说:“前去何处城坚粮广?”部将说:“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桓引败军急望彝陵而走。方进得城,吴班等追至,将城四面围定。关兴、张苞等解崔禹到秭归来。先主大喜,就将崔禹斩却,大赏三军。自此威风震动,江南诸将无不胆寒。
评述:本篇以《谷战》为题,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问题。凡是途经山地而与敌交战时,必须选择地势险要且有水草可资利用的谷地安营布阵,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绝山依谷”,是孙子提出的在山地条件下行军作战选择地形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其意思是,部队在山地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傍谷地安营布阵。实际上,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作战指导原则。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反击参狼羌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绝山依谷”原则的一个战例。
036谷战
原文: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说:“绝山依谷。”
译文:大凡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凭险固守。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印证:《孙子兵法·行军篇》上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译文:“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
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桓折了李异、谢旌、谭雄等许多将士,力穷势孤,不能抵敌,即差人回吴求救。蜀将张南、冯习谓吴班说:“目今吴兵势败,好乘虚劫寨。”班说:“孙桓虽然折了许多将士,朱然水军现今结营江上,未曾损折。今日若去劫寨,倘水军上岸断我归路,如之奈何?”南说:“此事至易:可教关、张二将军各引五千军伏于山谷中,如朱然来救,左右两军齐出夹攻,必然取胜。”班说:“不如先使小卒诈作降兵,却将劫寨事告与朱然。然见火起,必来救应,却令伏兵击之,则大事济矣。”冯习等大喜,遂依计而行。
却说朱然听知孙桓损兵折将,正欲来救,忽伏路军引几个小卒上船投降。然问之,小卒说:“我等是冯习帐下士卒,因赏罚不明,特来投降,就报机密。”然说;“所报何事?”小卒说:“今晚冯习乘虚要劫孙将军营寨,约定举火为号。”朱然听毕,即使人报知孙桓。报事人行至半途,被关兴杀了。朱然一面商议,欲引兵去救应孙桓。部将崔禹说:“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倘有疏虞,水陆二军尽皆休矣。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某愿替将军一行。”然从之,遂令崔禹引一万军前去。是夜,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杀入孙桓寨中,四面火起,吴兵大乱,寻路奔走。
且说崔禹正行之间,忽见火起,急催兵前进。刚才转过山来,忽山谷中鼓声大震: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路夹攻。崔禹大惊,方欲奔走,正遇张苞,交马只一合,被苞生擒而回。朱然听知危急,将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孙桓引败军逃走,问部将说:“前去何处城坚粮广?”部将说:“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桓引败军急望彝陵而走。方进得城,吴班等追至,将城四面围定。关兴、张苞等解崔禹到秭归来。先主大喜,就将崔禹斩却,大赏三军。自此威风震动,江南诸将无不胆寒。
评述:本篇以《谷战》为题,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问题。凡是途经山地而与敌交战时,必须选择地势险要且有水草可资利用的谷地安营布阵,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绝山依谷”,是孙子提出的在山地条件下行军作战选择地形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其意思是,部队在山地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傍谷地安营布阵。实际上,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作战指导原则。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反击参狼羌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绝山依谷”原则的一个战例。
038守战
  原文: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说:“知不可胜,则守。”
  译文:大凡战争中所说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况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就是说,当了解到自己没有立即战胜敌人的条件时,我就坚守不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出现可以被我战胜的条件时,就不失时机地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防守作战。”
  印证:上一篇中对何时攻,何时守已经找到了论据,就是“可胜与不可胜”。那么,什么是可胜,什么又是不可胜呢?《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就是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七中描写了一个连孔明也无可奈何的守将,那就是北魏的郝昭。这个郝昭是一个能将,深通谋略,在这次守陈仓时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却说蜀兵前队哨至陈仓,回报孔明,说:“陈仓口已筑起一城,内有大将郝昭守把,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谨严;不如弃了此城,从太白岭鸟道出祁山甚便。”孔明说:“陈仓正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进兵。”命魏延引兵到城下,四面攻之。连日不能破。魏延复来告孔明,说城难打。孔明大怒,欲斩魏延。忽帐下一人告说:“某虽无才,随丞相多年,未尝报效。愿去陈仓城中,说郝昭来降,不用张弓只箭。”众视之,乃部曲靳祥也。孔明说:“汝用何言以说之?”祥说:“郝昭与某,同是陇西人氏,自幼交契。某今到彼,以利害说之,必来降矣。”孔明即令前去。靳祥骤马迳到城下,叫说:“郝伯道故人靳祥来见。”城上人报知郝昭。昭令开门放入,登城相见。昭问说:“故人因何到此?”祥说:“吾在西蜀孔明帐下,参赞军机,待以上宾之礼。特令某来见公,有言相告。”昭勃然变色说:“诸葛亮乃我国仇敌也!吾事魏,汝事蜀:各事其主,昔时为昆仲,今时为仇敌!汝再不必多言,便请出城!”靳祥又欲开言,郝昭已出敌楼上了。魏军急催上马,赶出城外。祥回头视之,见昭倚定护心木栏杆。祥勒马以鞭指之说:“伯道贤弟,何太情薄耶?”昭说:“魏国法度,兄所知也。吾受国恩,但有死而已,兄不必下说词。早回见诸葛亮,教快来攻城:吾不惧也!”祥回告孔明说:“郝昭未等某开言,便先阻却。”孔明说:“汝可再去见他,以利害说之。”祥又到城下,请郝昭相见。昭出到敌楼上。祥勒马高叫说:“伯道贤弟,听吾忠言:汝据守一孤城,怎拒数十万之众?今不早降,后悔无及!且不顺大汉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浊乎?愿伯道思之。”郝昭大怒,拈弓搭箭,指靳祥喝说:“吾前言已定,汝不必再言!可速退!——吾不射汝!”
靳祥回见孔明,具言郝昭如此光景。孔明大怒说:“匹夫无礼太甚!岂欺吾无攻城之具耶?”随叫土人问说:“陈仓城中,有多少人马?”土人告说:“虽不知的数,约有三千人。”孔明笑说:“量此小城,安能御我!休等他救兵到,火速攻之!”于是军中起百乘云梯,一乘上可立十数人,周围用木板遮护。军士各把短梯软索,听军中擂鼓,一齐上城。郝昭在敌楼上,望见蜀兵装起云梯,四面而来,即令三千军各执火箭,分布四面;待云梯近城,一齐射知。孔明只道城中无备,故大造云梯,令三军鼓噪呐喊而进;不期城上火箭齐发,云梯尽着,梯上军士多被烧死。城上矢石如雨,蜀兵皆退。孔明大怒说:“汝烧吾云梯,吾却用‘冲车’之法!”于是连夜安排下冲车。次日,又四面鼓噪呐喊而进。郝昭急命运石凿眼,用葛绳穿定飞打,冲车皆被打折。孔明又令人运土填城壕,教廖化引三千锹镢军,从夜间掘地道,暗入城去。郝昭又于城中掘重壕横截之。如此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破。孔明正在营中忧闷,忽报:“东边救兵到了,旗上书:‘魏先锋大将王双’。”孔明问说:“谁可迎之?”魏延出说:“某愿往。”孔明说:“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又问:“谁敢迎之?”裨将谢雄应声而出。孔明与三千军去了。孔明又问说:“谁敢再去?”裨将龚起应声要去。孔明亦与三千兵去了。孔明恐城内郝昭引兵冲出,乃把人马退二十里下寨。
却说谢雄引军前行,正遇王双,战不三合,被双一刀劈死。蜀兵败走,双随后赶来。龚起接着,交马只三合,亦被双所斩。败兵回报孔明。孔明大惊,忙令廖化、王平、张嶷三人出迎。两阵对圆,张嶷出马,王平、廖化压住阵角。王双纵马来与张嶷交马,数合不分胜负。双诈败便走,嶷随后赶去。王平见张嶷中计,忙叫说:“休赶!”嶷急回马时,王双流星锤早到,正中其背。嶷伏鞍而走,双回马赶来。王平、廖化截住,救得张嶷回阵。王双驱兵大杀一阵,蜀兵折伤甚多。嶷吐血数口,回见孔明,说:“王双英雄无敌;如今将二万兵就陈仓城外下寨,四围立起排栅,筑起重城,深挖壕堑,守御甚严。”孔明见折二将,张嶷又被打伤,即唤姜维说:“陈仓道口这条路不可行。别求何策?”维说:“陈仓城池坚固,郝昭守御甚密,又得王双相助,实不可取。不若令一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再令良将守把要道,以防街亭之攻;却统大军去袭祁山,某却如此如此用计,可捉曹真也。”孔明从其言,即令王平、李恢,引二枝兵守街亭小路;魏延引一军守陈仓口。马岱为先锋,关兴、张苞为前后救应使,从小迳出斜谷望祁山进发。
评述:本篇以《守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防御方式作战所应掌握的原则。防御作战是以“知己”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当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达到足以马上战胜敌人的时候,要取防御作战方式以消耗和疲惫敌人,待敌出现有被我打败的条件时,再转入进攻,便没有不胜利的。联系前篇《攻战》所阐述的观点,不难看出,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此种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百战奇谋》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毫无疑义,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实际和作战需要的正确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篇《守战》所论内容,已经明显包含有先守后攻、攻守结合的积极防御的重要思想。
039先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说:“先人有夺人之心。”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刚刚来到,其阵脚还没有立稳,队形未来得及整顿,应当先机出兵急速进击它,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先发制人,有致敌丧魂破胆的作用。”
印证:《左传·宣公十二年》:“军志说:‘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成语“先声夺人就是这个意思,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敢于先敌发动攻击,就能迅速取得作战胜利;不敢先敌发动攻击,将会贻误战机而可能导致作战的失败。
故事:《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待修)曹操入朝总领大事之后,一日在后堂设宴,聚众谋士商议:“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现在吕布又兵败投奔徐州,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必是心腹之患也。诸位有何妙计啊?”荀彧献上一计称为“二虎竞食”,可令吕布与刘备厮杀。曹操依计而行,但此计被刘备识破并未得逞。荀彧又献一计:让曹操给袁术处通气,说刘备上密表,要得袁术的南郡。这次袁术中计,要引兵进攻徐州。
刘备听说袁术要来进攻,便要出城迎战。孙乾让刘备选好守城之人,刘备问关、张二人谁可守城,关羽要守城,刘备说早晚有事要和关羽商量,张飞愿意守城。刘备知道张飞的毛病,再三叮嘱他一不要喝酒,二要听人劝,还留下陈登辅助张飞。
张飞自刘备走后,一应杂事,都交与了陈登,军机大事,自己斟酌。确实好了几天。可在一次宴请官员的酒宴中,却犯了毛病,张飞告诉大家可以一醉方休,第二天各自戒酒。这也倒行,可是人家曹豹是滴酒不沾,张飞非要曹豹喝一碗,曹豹害怕,只得强饮一碗,可张飞喝多了,还让曹豹再喝一碗。曹豹说实是不能喝了,张飞说你刚才不是喝了吗。可把曹豹治坏了。还要打一百鞭,陈登劝,张飞也不听。此时曹豹如果硬挺着也就算了,他又提他的女婿吕布。这一提不要紧,张飞最看不上吕布,满腔怒火撤到了曹豹身上。
曹豹回去,恨透了张飞,连夜给吕布写信,说张飞无礼,又说刘备和关羽不在城内,张飞又喝醉了,这时占领徐州,那徐州不就属于吕布了吗。吕布大喜,连夜引兵来袭徐州。曹豹等侯,开了城门,众军齐入,喊声大举,张飞醉卧府中,听得吕而杀来,急忙上马,可酒未全醒,不能力战。吕布也知张飞勇猛,也不敢往死整。张飞杀出东门,刘玄德家眷陷在府中,都顾不得了。
此战就是趁火打劫的例子,吕布在刘备手下暂时栖身,也想自己有个稳定的地盘,那么张飞给了这个机会,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评述:本篇以《先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先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在与敌人作战中,对于立足未稳的来犯之敌,应当采取“先发制人”,打敌措手不及。这样,可以迅速瓦解敌人斗志,夺取作战胜利。这里引自《左传》的“先人有夺人之心”一语,其主旨在于论断“先发制人”原则在战役战斗上的重要作用问题。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敢于先敌发动攻击,就能迅速取得作战胜利;不敢先敌发动攻击,将会贻误战机而可能导致作战的失败。春秋初期,宋襄公败于楚军的泓水之战,就是一个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不敢先敌发动攻击而最终导致失败的典型战例。
040后战
原文: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说:“后于人以待其衰。”
译文:大凡作战中,如果遇到敌人阵容严整且士气锐盛时,不可贸然与其决战,应当坚守壁垒以待有利时机;等到敌人列阵过久而士气衰落之时,再出兵攻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后发制人是为了等待敌人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它。”
印证: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
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后发制人是指一方先让一步,尔后再采取积极进攻行动,制服对方的作战手段。这种手段,可以以逸待劳,从被动中寻求主动,以少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打法,如曹操官渡破袁绍,也是这种打法。《孙子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懒惰归”。《百战奇谋》说:“凡敌人行阵整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而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说:后于人以待其衰。”陆逊采取的后发制人表面上是被动的,完全放弃了战争主动权,主要是考虑到不能迅速击破对方,是为了保存军力,待机而动而采取的一种有计划的作战方案。在作战方法上,后发制人通常是在强敌攻击面前,先采取防御和退却,待己方兵力集中、选好战场、构筑好阵地,对方消耗疲惫和出现漏洞后,再以积极的攻势行动击破对方。
刘备主力部队数量近9万,占据长江上游;而陆逊兵力约5万,占据不利地形,况孙权、吕蒙在奇袭江陵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收买、安定民心,荆州方面非常稳定,后方不存在任何问题;因此陆逊先退一步,主动放刘备进入夷陵地区,然后扼守险要,待刘备师老兵疲,再大举反攻。进入夷陵地带后,刘备处于十分不利地形,到处为大山密林,各部虽相邻,然行动不便,易为各个击破;往不能克夷道城,退为长江天险;实际上进入了《孙子兵法》所说的“泛地”,“泛地”最好是行军通过,但陆逊拦截,从形势上又是“死地”。故刘备只能死战,利用兵力优势,通过正面突破与分偏师作战同时运用来谋求突破陆逊军防线。刘备的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原因正是在此,一为在泛地安营;二为在死地与陆逊展开持久战。
评述:本篇以《后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后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与前篇《先战》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传》的“后于人以待其衰”为理论根据,主张对于行阵严整、士气锐盛的来犯之敌,不要轻易与之决战,应当采取“后发制人”而坚壁不出,等待敌人出现阵久气衰、师老兵疲的情况时,再出兵攻击之,便可取得胜利。这一作战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具备先机制敌的条件而不敢于适时出兵进攻敌人,这是右倾保守主义;不具备先机制敌的条件却轻率出兵进攻敌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此两种倾向,都极易导致作战的失败,因此,如何防止在对敌作战中可能发生的上述两种致败倾向,便成为历代兵家十分注重研究解决的问题。唐初李世民率兵抗击窦建德军的虎牢之战,便是在不具备先机制敌条件下运用“后发制人”原则而取胜的典型一例。
041奇战
原文: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说:“敌虚,则我必为奇。”
译文: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在与敌人交战之际,要采用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的佯动战法,使敌人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样作战,就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敌人有虚弱之点,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印证:“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为奇”。出自《唐李问对·卷中篇》,译文是:奇兵和正兵,是针对敌军的虚实而说的,如果敌人兵力强大,我军就必须用正兵;如果敌人兵力虚弱,我军就必须用奇兵。
故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洪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说:“贼未可胜。”艾怒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评述:本篇以《奇战》为题,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运用出奇制胜的原则和方法问题。在对敌作战中,为了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应当采用“惊前掩后,冲东击西”的佯动惑敌的战法,使敌人对我无从防备。这样,就能战胜敌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最早提出的战争名言,其实质是强调进攻的突然性问题。而要达到对敌实施攻击的突然性,则必须采用隐密而巧妙的战法,在敌人未曾意想之时,突然攻击其没有防备的薄弱环节,才能一举置敌人于死地,从而达成出奇制胜的作战目的。三国时期的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的灭蜀之战,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之一。
042正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说:“非正兵,安能致远?”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前进道路不能畅通无阻,粮饷供应不能运进保障,所施计谋不能诱敌就范,所设利害不能迷惑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作战,就必须采用正兵作战。所谓“正兵”、是指使用经过选拔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赏罚严明、号令统一的正规大部队,采取边打边进、步步为营的正面进攻战法,这样作战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不使用大部队实施正面进攻战法,怎么能够进行远程作战呢!”
印证: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李问对·卷上篇》,不用再译了。
故事:《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是相当有名的,从第八十七回开始到九十回,叙述的便是这一段故事。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评述:本篇以《正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正兵”作战的问题。在道路不能畅通,粮饷不能前运,计谋不能诱敌,利害不能惑敌的情况下,只有使用“正兵”,即使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大部队,采取“且战且前”、步步推进的正规战法,才能深入敌方,夺取胜利;否则,是无法实施远程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此篇与前篇《奇战》,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进一步论述了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法而制敌取胜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完全体现了孙子所揭示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见《孙子兵法·势篇》)这一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性。
043虚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说:“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倘若我军兵力虚弱,应当伪装成实力强大的样子,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力量的虚实情况,敌人必定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这样,我就可以保全实力不受损失。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所以无法同我交战,是由于我采取示形之法而改变其进攻方向的缘故。”
印证:我想战则战之,我不想战应如何办理,《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译文:“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述:本篇以《虚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我处于势虚力弱的情况下,如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的问题。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我军力量虚弱,则应以“示形”之法伪装成力量充实雄厚的样子,使敌人摸不透我军的真实情况,它就不敢轻率进攻我。那么,我就可以保全实力,伺机再战了。力量虚弱而“伪示以实形”,实际上是一种以假乱真、迷惑敌人的方法,这在古代战争中,常常是处于弱军一方,用以保存自己、待机破敌的一种战法。
044实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说:“实而备之。”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力量充实强大,我军应当严阵以待;周密防备它。这样,敌人就一定不敢对我轻举妄动了。诚如兵法所说:“对于力量充实强大的敌人,要严加防备它。”
印证:《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译文“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
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关羽这个人,有勇也有谋,就是骄傲自大。刘备做了汉中王,派人带了官印封他为前将军,关羽还不大满意。后来经人一解释,说汉中王怎样看重他,他才乐意地接受了。
这一次,刘备命令关羽进攻,关羽派两个部将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
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一个汉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地投降了。
庞德带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个河堤上。关羽的水军向他们围攻,船上的弓箭手一起向堤上射箭。
庞德手下有个部将害怕了,对庞德说:“我们还是投降了吧!”
庞德骂那部将没志气,拔剑把他砍死在堤上。兵士们看到庞德这样坚决,也都跟着他抵抗。庞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回射,他的箭法很好,蜀军被射死不少。双方从早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午后。庞德的箭使完了,就叫兵士们一起拔出短刀来搏斗。他跟身边的将士说:“我听说良将不会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会为了活命而失节。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了。”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