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战略 [ 注 ]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美国]
[出自《海军战略》] 1911
中译本序言
中译本前言
提纲
原书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史例述评
第三章 史例述评(续)
第四章 史例述评(续)
第五章 史例述评(续)
第六章 基础与原理
第七章 基础与原理(续)
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续)
第九章 基础与原理——远程作战与海上远征
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
第十一章 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
第十二章 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续)
第十三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
第十四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续)
第十五章 海岸设防同海军战略的关系
译后记
附图索引
中译本序言
朱军 [中国]
[出自《海军战略》] 1911
《海军战略》一书,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少将、历史学家、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所著,是作者于1887年至1911年间在美国海军学院讲授海军战略和多年研究而形成的著作,它是作者关于海军战略理论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世界上第一部海军战略理论专著。马汉仔细研究17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多次海上战争和海战,并参照这一期间陆上重要战役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他的海军战略理论。马汉生活在美国历史上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当时的美国对欧洲实行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对亚洲推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政策,企图与欧洲列强共同宰割亚洲国家。《海军战略》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产生,并为这种侵略扩张政治服务的。
本书分为十五章,有三个主题:一是史例述评;二是基本原理;三是原理的应用。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海权论的海军战略理论。认为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战略角度看,对海洋的利用,其商业航运价值与军事价值是不能分割的。为确保商业航运的利益(而现在则不止于此了),应该获得海上航行自由,应该掌握制海权。而制海权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即使是英国在自诩为“日不落的国家”的时代,其制海能力也未能控制全部海洋;而且,制海权更不可能永远操之于一国之手。因此,掌握局部海域的、暂时的制海权是完全可能的。若欲确保本国应享的海上权益,要想维护国际关系的协调,就须依靠强大的海军。
第二,强调海军战略的四要素。这些要素是:(一)集中和达到集中的方法;(二)中心线或中心位置;(三)由中心位置所表现出的内线运动;(四)海上交通对于军事供应与胜利的关系。马汉反复论述这四个要素的重要性。认为“集中的方法是海军战略的入门”;认为“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加位置”,占据中心位置就便于舰队实施内线机动,赶在敌方舰队之前展开于有利海区;认为海上交通线是支持海上作战舰艇的生命线,能否保持稳定的交通运输,对海战胜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第三,马汉根据美国当时陆海军实力尚不够强的情况,特别重视弱势海军作战的研究。一方面,他认为弱势海军应当尽力避免同优势之敌过早决战;应当寻找敌方的空隙,对敌方脆弱目标,集中兵力造成优于当面之敌的态势,进行战斗。这样既可以削弱敌方兵力,又可迫使敌方分散兵力,为打歼灭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从战争全局的利益着想,当需要同敌方硬拼时,又要敢拼。马汉不止一次地赞扬纳尔逊1805年在追击自西印度群岛返航欧洲的法国舰队时所下的决心,即或一对一地拼掉,那时法国所余的海军力量,已不足以危害英国本土了。他认为纳尔逊在这一作战指挥上,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
第四,在海岸防御战中正确地运用海军兵力。马汉认为海军舰队是海上作战的野战军,是海上进攻战的主力,应充分发挥它具有机动性强的优势。他极力抨击那种使用海军舰队担任直接防御海岸(基地、要塞)正面地段的做法;同时,也反对那种认为基地、要塞与舰队无关紧要的观点,严厉地批判“要塞舰队”和“绿水学派”的战略思想。他列举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旅顺口之战中,俄国太平洋舰队固守旅顺口的愚蠢行为,主张海军舰队应避开海岸(基地、要塞)防御的正面,跳到圈子外面,根据作战能力,或驱逐敌方舰队远离海岸线,或袭击敌方其他较弱部队,诱使敌方舰队离开它攻击的海岸线。他认为海军舰队在海上的积极作战行动,是最好的支援海岸防御作战的战法。
第五,关于海军基地的性质。马汉认为海军基地是海军舰队这支海洋野战军生存的根据地,又是舰队实施海上攻击的出发地,所以它是支援海上攻势作战必不可少的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军基地是具有攻势属性的。海军基地防御,同海岸要塞一样属于海防线上的要地防御,是陆军、海军(现代条件下,还有空军)协同的重要战场作战。参战部队应确立作战的整体观念,陆军负有保障基地安全的责任;海军舰队则应在海上实施机动作战,支援配合陆军在岸上和陆上作战。
第六,阐明海战的攻防性质。马汉认为海战是以其作战目的而区分进攻和防御的。在海战中,不论战役性质是进攻的还是防御的,舰队总是以攻击行动去达成战役目的的。即使在保护海上交通线或对运输舰队担任直接掩护的行动中,虽然属纯粹防御战,舰队仍应以驱逐敌方舰队远离交通线,或采取进攻战斗以攻击企图攻击己方运输舰队的敌方舰队为主。所以,海上攻击是海军舰队在攻防战役中的基本作战方式。
马汉的这些理论观点,是他考察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情况,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各次战争的主要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比较符合海军建设和海上作战的实际。《海军战略》首次出版后,即很快为列强军政要员所瞩目,并引以为建设各自海军的理论指导,这并非是偶然的。我国是濒临太平洋的社会主义大国,有连绵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我们正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商船队日益兴旺发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蓬勃兴起,海洋权益对于我国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在国家经济技术实力可能的前提下加强海军建设,确保中国海权之不受侵犯,保障西太平洋的区域和平和世界和平,已是不容忽视的课题。阅读《海军战略》一书,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将会对我们加强海权观念和加强海军建设有所裨益。
蔡鸿幹先生早年即从事海军理论研究。1945年曾将所译《海军战略》一书出版发行。现又应商务印书馆之约,与田常吉同志重译此书,并与读者见面。本书的重译出版,为我们深入研究海军战略理论,在当代新条件下发展海军战略理论,是一份可贵的贡献。
朱军 1991年4月于南京
回目录 下一页
投笔从戎 [扫描] 2004
m1963 [OCR] 2004
投笔从戎 [校对制作] 2004
中译本前言
杨志本 [中国]
[出自《海军战略》] 1911
《海军战略》一书,是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晚年完成的一部海军战略理论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海军战略理论著作。它是马汉将他在美国海军学院教授海军战略的讲稿纂修成书,并于1911年11月正式出版的。此书出版后,首先受到英国人的推崇,他们认为此书在朱利安·S.科贝特的著作《海军战略的若干原则》之上。
马汉于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教授的家庭。1859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后,即在美国海军部队任职。1862-1864年,调海军学院任教。1877年,调任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军械和射击系主任。1886年,再调海军学院任教,主要教授海权理论和海军史。1886-1889、1892-1893年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
马汉的海军理论研究约开始于1879年。这一年他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海军军官教育》。在这篇论文中,马汉提出如下的论点:“历史不赞成这种观点,即坚信和平就是保证战争不会发生。”1880年,当马汉获悉法国的一个公司准备修筑巴拿马运河时,抱怨美国对此“袖手旁观”,认为当时居于世界第12位的美国海军,仅仅是一支“防御力量”,而“对付敌海岸线,则需要一支进攻的力量”,“为了控制(中美)地峡,我们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1887年,马汉发表了《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的未来战略》,提出“一个国家的商业(按,即商品输出)和海军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论点。这时,马汉个人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完成向帝国主义(立场)的转化。”他的海军战略思想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他阐明“一国海军优势,对陆上和海上的大角逐都有巨大的和决定性的影响。在战争的全局方面,海军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战略因素。”1889年,马汉写成《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一书,并于1890年出版。这部著作是马汉海权论第一部成功之作,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时开始撰写海权论的续篇《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 1793-1812》,至1892年出版,从而完成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二部。在此期间,马汉还发表《美国向外看》一文,公开主张美国应实行帝国主义政策,为此须建立一支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庞大海军,并在国外拥有足够的加煤基地。主张美国向太平洋扩张,夺取萨摩亚、夏威夷,控制巴拿马地峡。1893年,马汉发表《夏威夷与我们未来的战略》一文,公开鼓吹“黄祸”论,为美国向亚洲地区扩张侵略制造舆论。1897年,马汉在《美国与海权的利害关系》一文中,进一步宣扬他的上述论点,并主张美国与英国联合控制海洋。英国《星期六评论》指出,马汉是“在宣扬军备的真理和侵略的需要”。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马汉向海军部长西奥多·罗斯福献集中兵力作战之策,被人们讥讽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在美西战争中,马汉竭力主张美国要占领夏威夷、萨摩亚,控制关岛、马尼拉,侵占中国的舟山群岛和三沙湾(三都澳),宣扬门户开放政策适用于中国一切地方,从而成为侵略中国的激进鼓动人物。随后,又极力赞扬美国对菲律宾人民的血腥屠杀和镇压。西奥多·罗斯福在任美国海军部长、尤其是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大力推行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使美国海军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海军。马汉于1905年完成海权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马汉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和著述,共留下专著和论文130多篇。1911年出版的《海军战略》一书,是他海军理论最后的一部著作,是他从1879年以来30多年间研究的主要成果——海权论理论体系,在海军建设和作战全局上的运用。马汉此人,在政治立场上是帝国主义的,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忠诚服务的;在哲学思想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自认为自己对“海权”的“顿悟”,是上帝的赐予,“原则是永恒的”。但是,事实上,海权并不是产生于马汉的个人“顿悟”,更不是并不存在的上帝的“赐予”。马汉自己在并非自觉地去探寻规律性的东西的过程中,他不能不去追寻历史的痕迹,不能不去追溯理论观念的先河。他并非是在上帝的驱使下去仔细研究从1660年至20世纪初的多次战争史、海军史和海战史,阅读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公元前4世纪另一位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远征记》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续编》,考察雅典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关于控制海洋的思想,阅读和研究《罗马史》、《罗马帝国史》、《法国海军史》、《海战》以及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与《1792-1801年革命时期的军事批评史》等大量的战争史和战争理论著作。有了上述这些探索和思维活动,马汉才“终于悟出了对海洋的控制是一个历史要素”,初步得出“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的结论。在随后的长期的实践和逐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直至写成《海军战略》的过程中,马汉才得以揭示出来关于海权论、关于以海权论为中心的海军战略理论的许多大体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体系中,不失为“合理的内核”。
马汉在《海军战略》一书中,关于海军建设问题,认为海军舰队是海洋上的野战军,在海洋上的机动性和攻击性是其力量的所在;主张建立优势的、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的机动作战的舰队;他反对单纯防御的“要塞舰队”(即把舰队作为要塞防御的手段)的思想,也反对绿水学派“存在舰队”(即认为舰队可不要基地、要塞而存在)的思想。关于海军作战问题,他主张在同一个时期或阶段只能有一个作战方向,并集中兵力作战;反对同时有两个作战方向和分散兵力作战。强调舰队决战思想,以优势舰队歼灭对方舰队,或对对方实行有效的海上封锁,以剥夺对方的主动权。认为集中海上力量以确保海权,是战争和作战指导的中心;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就能赢得海上战役战斗的胜利,就能达到控制海权的目的。为了便于随时集中兵力作战,他认为舰队应配置在“中央位置”,以保证能够迅速地向主要作战方向的机动。他认为海上力量是一国的海军、商船队、基地和海外殖民地等的总和,是一国征服和使用海洋的整体力量。为了保障海军的作战,从而保障海权的控制和海上贸易(商品输出)的利益,他认为必须建立和保护海上交通线和海外基地。
应当指出,马汉经历的年代,是美国海军正由风帆舰队刚跨入蒸汽舰队初期,他所指挥过的最大军舰是1885年建成的蒸汽巡洋舰“芝加哥”号。老的东西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是较深的。他不赞成建造战列舰;对新出现的潜艇是轻视的;认为集中兵力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作战对象都是一律适用的。
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形成的时代,正是后起的列强之一的美国,完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并走向海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的时代。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自然适应了当时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成为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并受到其他列强英、德、日、俄等国的尊崇。但是,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毕竟是不能不在历史的、阶级的和思想的局限中产生和形成的理论。马汉所宣称的“永恒”的东西,并不永恒。
海权论和海军战略理论,并非是美国的、西方的专利品。它是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战争、战争扩展到海洋领域以后,就逐步从战争实践中萌发出来的。历史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而理论又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趋于更高阶段。马汉的时代,海洋观念,主要是视海洋为资本主义商品输出和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海上通道看待的,是较窄的涵义。而当代的海洋观念,早已突破资产阶级的局限,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海洋,不仅仅是洲际贸易和交往的通途,而且是人类日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海洋国土、海洋权益等新时代的海洋观念,已完全更新了旧的海洋观念,海洋霸主的皇冠,早已一个接一个地飘落为历史的陈迹。争得国家海权,保卫国家海权,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观念和斗争艺术,已经被广大的海洋国家和民族所觉悟所掌握。海权观念正经历着新的世纪。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时候,《海军战略》中文本的重译出版,实在是有重要意义的。本书的重译,是由商务印书馆约稿,由海军司令部原研究室承办的。在重译过程中,商务印书馆与译者蔡鸿幹、田常吉同志的合作,值得称赞;重译的初稿,曾请陈书麟、安常容同志校阅,在此书出版之际,特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志本 1991年4月20日于北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投笔从戎 [扫描] 2004
m1963 [OCR] 2004
投笔从戎 [校对制作] 2004
提纲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美国]
[出自《海军战略》] 191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史例述评
第三章 史例述评(续)
第四章 史例述评(续)
第五章 史例述评(续)
第六章 基础与原理
第七章 基础与原理(续)
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续)
第九章 基础与原理——远程作战与海上远征
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
第十一章 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
第十二章 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续)
第十三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
第十四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续)
第十五章 海岸设防同海军战略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成稿以来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的变化
变化并不影响战略原理,但却影响其运用
初稿以来的三次海战
有关正确评价海军战略的总的发展情况
说明原理的永恒性的实例
历史实例或亲身经验乃是确切理解原理的必要条件
引用拿破仑和纳尔逊的名言为证
沃尔夫记载实例的习惯
吴士礼勋爵的名言
以1904年俄国舰队分开配置这一实例责难美国作战舰队分开配置于大西洋和太平洋
历史乃是实例的记录
海军战略思想在过去二十年中的发展
以当前海军实际说明其发展
并以海军著作说明其发展
达里厄著《海上战争》
达夫吕伊著《海军战略研究》
科贝特著《英国在地中海》和《七年战争中的英国》
谢尔曼的向海岸进军同美国海军学院创立的关系
论述战略的各种方法
原理与实例的相互作用
国家政策同军事准备之间的关系。实例说明
第二章 史例述评
考虑战场时的首要要求
实例说明:奥地利查理大公对多瑙河地区的研究
1796年查理大公抗击儒尔当和莫罗的战役
集中、中央位置、内线和交通线的重要性
实例说明:1. 纯陆战;2. 陆、海军混合或联合态势;3. 纯海战
1630至1660年期间法国同奥属西班牙和日耳曼之间的斗争
法国的中央位置
西班牙至中部日耳曼的交通线
西班牙海军于英吉利海峡无法对抗荷兰海军
地中海交通线对于通达热那亚、米兰和阿尔卑斯山要隘的极端重要性
结合所述条件运用中央位置、内线和交通线
同日耳曼境内多瑙河一线比较
对此种态势的综合研讨
“战争就是处置位置”
靠近乃是位置的首要因素
以迂回路线——隐蔽航线进行规避
公众的恐惧对军事部署的灾难性影响
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
法国海军由大西洋调至地中海
第三章 史例述评(续)
黎塞留对战争的错误指挥
纳尔逊的名言:集中兵力乃是第一需要
将这一原理运用于军舰设计
运用于边境进攻,运用于战术
1796年拿破仑于意大利。类似查理大公同年于日耳曼
选定侧翼实施攻击及其理由
纳尔逊的方式和理由
法拉格特于莫比尔之战
日本海海战
集中乃是战略和战术的共同根本原理
运用于海岸防御和海岸进攻的原理
1812年战争
军事线可考虑分成三个部分
运用于美国海岸线
佛罗里达半岛同朝鲜半岛相似
对中央位置所固有的有利条件的特性的分析
一支实力的标准,两支实力的标准
“假如”和“但是”
拿破仑于奥斯特利茨战役之前
东乡于对马海战之前
查理大公于1796年
查理大公的名言
针对美国舰队分开配置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建议运用这一名言
对集中、中央位置和内线所具有的价值的评价
第四章 史例述评(续)
1642年黎塞留逝世时期的史实叙述
马扎然的政策。军事特色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法西两国继续对抗
克伦威尔统治下英国的出现
英国海军的改组
克伦威尔的政策
荷兰和英国两个共和政体试图实行政治集中
英荷战争
贸易保护
地中海的海军事件
英吉利海峡的海军事件
英国人认识到集中的必要性
英国通过控制海峡和通商导致荷兰萧条
英荷媾和
关于集中的原理必须从其精神实质上而不是仅从其字面涵义上予以运用
以日俄战争为实例予以说明
运用于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
第五章 史例述评(续)
海军必须拥有永久位置才能实施有效的作战活动
1654至1689年期间,即第一次英荷战争和欧洲大混战之间这一时期内所发生的事件的简述
1650年以前法国海军于地中海的活动
1654年英国海军进入地中海所产生的作用
旅顺口对日俄战争的影响
克伦威尔对西属西印度群岛的攻击
随之与法国媾和并同西班牙开战
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1659年法、西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西班牙长期衰落
克伦威尔政策对英国在欧洲的地位的作用
斯图亚特王朝后来的政策
对克伦威尔政策的正确评价
今日的类似情况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英国在国际上的软弱无力
国家的内部统一是对外施加影响的基础
以路易十四的权势为例说明只有国内牢固统一才能应付国外纠纷
1689至1713年期间地中海的特定军事重要性
以地中海为例说明必须拥有永久位置
欧洲反法联盟
法国的军事计划
1689至1713年期间地中海对联盟的重要意义
上述情况同地中海往昔作用的对照
1690至1696年期间的海军事件
联盟迫切需要在地中海拥有永久位置
威廉三世的战略洞察能力
盟军舰队遵照命令于加的斯过冬而不返回本土
这一措施对萨伏依和法国于加泰罗尼亚的作战活动的影响
路易十四以入侵英国为威胁采取反抗活动
英国的公众恐惧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由于盟军舰队不在地中海导致巴塞罗那陷落和萨伏依背盟
盟军舰队进驻地中海两年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法国精疲力竭
军事位置在强制延缓中的战略作用:1776年美国海军分舰队在尚普兰湖;1796年的曼图亚;1800年的热那亚;1899年的莱迪史密斯城;1904年的旅顺口
法国同反法联盟缔结和约
1702年再次爆发战争
1702至1713年新战争的不断的影响
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
马尔伯勒继威廉之后指挥战争
马尔伯勒的计划
事件概述
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确立了英国在地中海所获取的位置
1812至1814年美国各大湖的类似作用
第六章 基础与原理
当这部讲稿最初写成时美国在加勒比海的利益
巴拿马地峡类似于多瑙河河谷并类似于瓦尔泰利纳隘路。加勒比海类似于地中海
美西战争对美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欧洲政治对于美国的战略研究人员并非无关
1897年以来欧洲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这些情况对于美国的重要意义
德国海军日益增强的广泛重要意义
门罗主义的发展
组建国家舰队乃是一个战略问题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大不列颠的影响
在现时竞争中德国和日本的有利条件
美国保护其海岸和对外政策的能力主要依靠海军力量
最近三十年来有关海权思想的成长
新兴的海军大国乃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海军著作的发展同对海权的认识相一致
这种发展不外是将以前已被认识的真理予以系统阐述
海军历史和人物传记为系统阐述战略原理提供素材
海军战略的论述发展迟缓的原因
蒸汽机的影响
例证的评价与讨论:1652年英荷海军的分散;1904年俄国舰队的分散;拿破仑对英国布勒斯特舰队的分散的批评
蒸汽机增强了“交通线”对海军的重要意义
海军学院的特殊目的
在任何战略问题中须要考虑的决定性问题通常是不多的
以律师业务为例予以说明
海军战略既适用于和平时期又适用于战争时期。其理由
以实例说明和平时期的战略
海军作战的广大地理范围
各国海军最近改变部署的方法
这种改变的必要性。其原因
“战争就是处置位置”
运用这一真理必须慎重
古巴的位置
英国舰队在各次对法战争中的位置
由于当前同德国的竞争从而影响到英国舰队的位置
得以确保安全的前进位置所具有的有利条件
不列颠诸岛相对于德国的态势乃是前进位置的一个实例
袭击战同切断“交通线”并不等同
于适宜位置进行集中所具有的鲜明作用
为陆地相连的海军前进位置所具有的有利条件
选定位置必须考虑其固有价值和前进态势
第七章 基础与原理(续)
影响任何位置战略价值的三个主要条件:资源、位置、力量
以舰队司令罗德尼的信函为例予以说明
态势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陆上战略和海上战略的根本不同点
历史实例
具有控制能力的战略位置海上较陆上为少
战略位置主要决定于道路,尤其是决定于交叉路口
以西印度群岛为例予以说明
位置的力量
分析与研究守势力量
海岸防守舰
海上和陆上边境设防组成的防御体系所起的有效作用
在海战中,海军就是广阔战场的野战军
防御乃是基础;进攻则是建筑
公众恐慌的影响
依赖海军防守海港必然导致要求为数众多的小型舰船
将海军只用于防御的每项建议均属错误及其原因
海军乃是防御工具的真实意义
海军并非海港防御的适当工具的理由摘要
分析与研究海港的攻势力量
布设水雷的效能
战术条件同战略的关系
港外舰队的适宜位置
拥有两处出口的海港所具有的优越性
支援舰队进行远程作战的能力乃是海港攻势力量的一个要素
船坞乃是最为重要的需要
以日俄战争为例予以说明
资源乃是海港力量的一个要素
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续)
战略线的各种不同特性
在开阔的海面上有极多的航线可供舰船使用
交通线的重要性
双条退却线或双条交通线的价值
美国的大西洋海军基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旅顺口
一条海上边境同其诸港口便是一条战略线
港口之间的运动很少可能在岸线后面进行
鱼雷艇对内陆水域的使用
舰队分散于数处港口时的集结问题
遥远海外属地的战略问题
其中战斗舰队具有首要作用
所有海外位置都要依赖舰队
大英帝国联邦的军事问题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战争期间的大不列颠的类似形势
引述基钦纳勋爵的论点
这一论点适用于美国海岸
英国海军的过去和现在的战略部署
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类似
以攻势夺得海外位置之后,继之便需采取守势
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同其1796年意大利战役类似
日俄战争也同样相似
海上较之陆上更为适宜长途远征
但决定性作用较小,而且坚持比较困难
初战胜利所需的条件
陆上的野战军和海上的舰队较之设防位置更为有效
设防基地仍然需要
选择这种基地的原则
海军场站的基本军事要求
这类海军场站的适当数量和特性
太平洋对于美国具有国家重要意义
加勒比海为门罗主义的中心所在
维持任一海外设防港口体系必须依赖海军
海军的真正目标乃是敌方的海军
第九章 基础与原理——远程作战与海上远征
远程作战需拥有战区附近的海军基地
这种基地的特征
日俄战争中双方的基地
确定基地的选择必须进行研究
作战行动的目的和目标
控制海域必须具备的条件
这种远距离地区的作战乃是一般军事行动的特殊实例
这种远程作战的特性
基地、目标和作战线的选择
以英国、奥地利、俄国和美国的基地为例予以说明
作战线和交通线
大规模海上远征的近代实例
这种海上远征有赖于海军优势
护航队乃是海军进行区域防护的实例
位于作战线或交通线附近的敌方军工厂的作用
防护这样的作战线和交通线的两种方法
拥有一条以上交通线所具有的优点
就强固位置所起的控制作用而言,看陆战和海战之间的差异
理由、例外和例证
确保远距离海上基地的安全必需拥有海军优势
实例:拿破仑于埃及和马耳他;日本和俄国于满洲
随之很可能必需一战
关于大规模海上远征中海军舰队同陆军部队应当一起同行还是相继而行问题的研究
渡海洋同渡江河相类似
主力战和牵制战
防御舰队应当选择何种位置同航途中的入侵者进行交战
历史例证
入侵的海军兵力必需保持集中。以拿破仑的批示为例予以说明
远征目标完成之后,陆军和海军任务的改变
雅典远征叙拉古的分析与研究
同1898年的圣地亚哥和1904年的旅顺口类似
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分析与研究
法军于埃及基本居于守势地位
海军劣势的影响
劣势海军于这种条件下的使用
尼罗河之战对英国海军部署产生的有利影响
前面讨论的两次海上远征同陆战某些情况的对照
翼侧位置的影响不在于其工事,而在于其守备部队或隐蔽于其中的舰队
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
远距离海上位置征服后,海军兵力的战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