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有关英国海军战前预防行动的较全面叙述,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1—1914》。
②茨韦尔,《埃里希·冯·法金汉传》(Erich von Falkenhayn),第56页。
③考茨基,《德国关于大战爆发的文件》(德国官方文件汇编),第1卷,文件271号。
④同上书,文件293号。
*中文版原书中为“德国”,但根据上下文,电子版中修改为“法国”。——Franc.She
⑤参见原书第121页地图。
⑥考茨基,《德国关于大战爆发的文件》(德国官方文件汇编),第1卷,文件332号。
⑦同上书,第1卷,文件335号。
⑧同上书,第1卷,文件390号。
⑨即现在的莫里斯·汉基爵士。
第08章、动员的间隙
比利时与塞尔维亚——意大利的回避——犹豫与放弃——奥地利的选择方案——康拉德的辩解——重大的错误——B方案被取代——解释——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塞尔维亚部署——波蒂奥雷克的战役计划——向亚达尔进军——塞尔维的胜利——奥地利第二集团军——波蒂奥雷克的影响——战略抉择
01.
各国军队迅速进行动员。欧洲人民的注意力自然而迅速地被吸引到长期准备的、极其强大和复杂的机器的齿轮上,这种机器的存在,人们至今知道得还不很清楚。各国参谋部为可能不得不进行的各种战争,耐心而精细地制定计划,这些计划通过一些简单的决定就付诸实施了,又通过每一条公路和铁路,把1200多万士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战场。检查和保密制度给现场罩上了模糊的阴影,一种奇怪的沉默降临在欧洲。只有德国先头部队入侵比利时和奥地利入侵塞尔维亚的枪炮声打破这沉默。这两个处于战线两端的小国最早感受到日耳曼利剑的锋刃。强烈的动机驱使入侵者在两处采取行动。攻陷列日以及打开通过该城的4条铁路线是德军右翼展开必不可少的。迅速侵占并征服塞尔维亚对奥地利来说也同样重要。如果这一点,如普遍认为的那样,可以在为期3周的战役中实现的话,那末用于进攻塞尔维亚的部队的主力就可以及时投入以后的阶段,与俄国作战了。但迅速取得对塞尔维亚的决定性胜利后,还有希望取得别的更重要的结果。
危机开始时,德国有很大希望赢得其他追随者。三国同盟包括意大利,而且一个军事条约就是以此事实为基础的。德国是奥地利与罗马尼亚的秘密同盟条约的一方。她与保加利亚有密切的谅解,这种谅解因两国共同敌视塞尔维亚而加强。德国对希腊寄予厚望,这是由于两个皇室间有联姻关系。最后,8月2日她与土耳其缔结了攻守同盟。由此可设想,整个东南欧发誓忠于或倾向于日耳曼民族的事业。英帝国作为法国和俄国盟国的出现,向所有这些信心和期望泼了一盆令人气馁的冷水。意大利成为第一个变节的国家。依据原三国同盟条约中的一项秘密条件,意大利讲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强迫她参与对英国的战争。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野心损害了意大利的利益,意大利提出了在特伦蒂诺得到立即补偿的要求。意大利与奥地利之间的历史仇恨和利害冲突已显然可见。意大利军队在利比亚的处境,实际上还有意大利本身的生存,将在一场丧失或有损地中海制海权的战争中受到危害。7月31日意大利不理柏林和维也纳的一切呼吁,解释说,鉴于奥地利是对塞尔维亚的最初侵略者,并未发生条约中所包含的事项,所以她宣布保持中立。意大利的决定深刻地影响了罗马尼亚的态度。有亲德同情心的卡罗尔国王为秘密条约的条文进行了辩护,但毫无效果。布加勒斯特的舆论因为奥地利对塞尔维亚最后通牒的条件而疏远奥地利,罗马尼亚也不能不怀着恐俱心理考虑以牺牲塞尔维亚来增加保加利亚领土的严重后果。虽然迟至8月9日罗马尼亚参谋长还在问康拉德,罗马尼亚军队何时集中为宜,但她保持中立的决心已经下定了。卡罗尔国王受到各党派政治家的控制,终于悲伤地屈服于不可避免的命运;政治家中,起突出作用的塔凯·若内斯库一直是英国的真诚朋友。希腊既离不开英国,也离不开英国的海军力量。已经制定好与俄国开战和征服高加索计划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发现,他们获得黑海制海权的希望,因即将驶离泰恩河的、英国为其建造的土耳其战舰被英扣押而破灭。土耳其也受到了将要与英国作战这个突然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的影响。只有保加利亚愿意在机会来到时,除几点重要的保留外,与中欧帝国一道进军;但是由于存在激怒罗马尼亚的危险,中欧帝国不敢冒然利用这个援助。就这样,一代德国外交一直在营造的组合整体,因一些国家的犹豫不决的疑心病和通过有礼貌的托词避免介入而解体。英国的行动还决定了她的小小的、但年代久远的盟国葡萄牙的态度;至于地处地球另一边的日本帝国,不需求助于英日同盟,自己也准备根除德国在远东的势力。当然,在英帝国的影响下建立的那种长期积累的联系和缓慢织成的细微结构,至今仍有令人感动的效力。
对奥地利来说重要的是,迅速征服和消灭塞尔维亚,以求明朗巴尔干的形势。塞尔维亚的失败和崩溃也许是,或至少是几个中立国在回答大国长期拉拢和多次紧急召唤时需要考虑的信号。
02.
康拉德已经作出他的第一个军事决策。这是一个大错,其后果极其严重。奥地利的方案与其他各国的方案一样,也是为对付各种意外事件而制定的。规模小一些但可能性大一些的B方案——“巴尔干”方案——是在俄国保持中立时对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作战用的。按照B方案,奥匈帝国6个集团军中的3个入侵塞尔维亚,第5、第6集团军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出发,第2集团军跨过萨瓦河和多瑙河,而其余3个集团军则采取预防性防御姿态,对付俄国可能在加利西亚的敌对行动。另一方面,R方案,即“俄国”方案,打算同时对塞尔维亚和俄国作战。在这个情况下,仅以力量弱得多的第5和第6集团军共12个师从西边入侵塞尔维亚,而第2集团军加入奥地利主力部队在加利西亚集中。选哪个方案?7月25日,当奥地利下令动员时,康拉德选了B方案,即“巴尔干”方案。
图04、奥匈军动员地区
Echelon A,指挥系统A,对付俄国;Echelon B,指挥系统B,对付俄国和塞尔维亚;Minimal
Balkan,最低限度(巴尔干)对付塞尔维亚;Army
H.Q.(Peace),集团军司令部(和平时期);·—·—,军区界线。
Adriatic
Sea,亚得里亚海;Agram,阿格拉姆;Budapest,布达佩斯;Cracow,克拉科夫;Graz,格拉茨;Innsbruck,因斯布鲁克;Lemberg,伦贝格;Miles,英里;Prague,布拉格;Ragusa,拉古萨;Sarajevo,萨拉耶沃;Temesvar,蒂米什瓦拉;Vienna,维也纳。
图05、奥地利动员计划
Austria,奥地利;Austrian armies
thus,奥集团军;Austna-Hungry,奥匈;Belgrade,贝尔格莱德;Budapest,布达佩斯;Danube,多瑙河;Drina,德里纳河;Galicia,加利西亚;Miles,英里;Plan
B,B方案;Plan R,R方案;Poland,波兰;Save,萨沃河;Serbia,塞尔维亚;This Army can be
switched to suit eitherPlan,此集团军可以被调动执行任何计划。
这一惊人决策的起因见于上文业已描述过的决定惩罚塞尔维亚的谈话和会议。德国的空白支票已经送到;必须立即填写金额并兑现,否则它将被止付。即刻行动并投入庞大兵力攻击塞尔维亚,德国人要求的条件。此条件将提供一个突然迅速成功的机会,在欧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以前,战役便过去了,此时外交活动依旧可能努力设法限制冲突的范围。在世界的其余部分还在空谈和袖手旁观时,贝希托尔德及其同事的头脑里却满是那样的思想——以一次私斗式的战争给塞尔维亚一次决定性直接打击和惩罚,而康拉德也以与他们一样的眼光观察问题。他自己的陈述说明了这一点。
“外交活动只以对塞尔维亚开战为目的,为此必然接着发生军队的动员和集结。由于存在俄国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中止这一切或减少动用的兵力是不可行的。很有可能——外交活动也指望武力——对塞尔维亚的战事会在没有其他国家的阻拦下完成。假如在其他国家干预之前迅速而彻底打败塞尔维亚,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了。由此可见,对付塞尔维亚从一开始就应投入强大的兵力;也就是应下令执行动员B方案,集中该方案规定的兵力攻击塞尔维亚。
“这种必要性是外交行动强加于我们的。”
康拉德接着说:
“同时,存在俄国抓住奥地利举起的手臂,以战争相威胁,甚至有果真诉诸武力的危险。因此,从军事观点看,最好还是采取主动,制止这个危险,而把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视为次要事情。奥地利只有在俄国干预的可能性不值得考虑的情况下才能对塞这样做,假如奥地利可以这样做,其盟国方面给予合作的义务则不复存在。否则,奥地利这样做将招致挑起世界大战的严重指责;而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只不过是出于自卫而强加的粗鲁行动。
“对于外交家来说,形势是清楚的。对参谋长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一方面必须做好准备以对付正面临的迅速而且决定性的对塞战争,
另一方面又必须时刻准备把一切突然转向对俄战争。这是两难处境,从作战观点看其本身包含最沉重的责任和最不利的形势。……”①
这些理由也许正确或部分正确;但它们不能令人信服。康拉德对于俄国想干什么作了错误判断,忽视了军事问题的真正均衡。7月25日,奥地利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的影响在各国首都已经很明显。到26日,德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三国协约中各国的坚强精神了。俄国的激动是强烈的;法国显示了冰冷的镇定;英国以最公开的方式宣布,她的第一和第二舰队会保持集中待命。一触即发的形势已经形成。那种认为其他所有国家会任凭奥地利入侵并摧毁塞尔维亚而保持旁观者态度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的。然而两个星期以前先入为主的想法认为,德国希望大举入侵塞尔维亚,不顾形势出现任何新的严重危险,都要将B方案付之实施,而且盲目地完整地加以实施。
康拉德借助“外交手段”掩盖自己是徒劳的。什么东西也取代不了他应该对出现的军事形势所负的责任。奥匈帝国的生死攸关的命运取决于俄国的行动。假如俄国入侵奥地利,那就需要每一个人进行抵抗。在俄奥之间开战之前,不容奥匈帝国军队卷入塞尔维亚。但如果相反,面对强大的德军而俄国放下了她的剑,那末惩罚塞尔维亚就轻易和有把握了。可以采取这种或那种方法,而且用不了几天就能解决问题。康拉德只能回答逼他打垮塞尔维亚的人说:“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该用B方案还是R方案了,我坚持延迟到那时候,即使那时我们会失去我们对塞尔维亚的优势。”但由于急于打击他切齿痛恨的敌人,他低估了俄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虽然短暂的停顿本来会给他更多把提,他还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启动了帝国军队。
7月31日,俄国的总动员全面展开。当天下午德皇致电奥地利皇帝,电文如下:
“我今天下令进行我全部陆军和全部海军的预备性动员,并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继以肯定性动员。我把8月2日当作动员的第一天,且准备履行作为一个盟国的义务立即开始对俄国作战。在此重大斗争中,最重要的是奥地利应把她的主力投入对俄战争,而不应进攻塞尔维亚来分散兵力。因为我军大部分兵力将被法军牵制,这一点更为重要。在此我们并肩参加的大国之战中,塞尔维亚只起相当次要的作用,因而对她只需要采取属于绝对必要的防御措施。只有我们双方全力以赴,力克我们新的强大敌手,这场战争的胜利以及我们两个君主国的生存才有希望。我进一步求你竭尽所能,满足意大利的愿望,诱使她参战。其余一切都必须服从一个团结的三国同盟投入战争这一大局。——威廉。”②
就这样,全部幻想彻底破灭,康拉德和奥地利的领袖们不得不面对俄国立即入侵的危险现实,他们的盟国正催促他们竭尽全力对付俄国。理论上,B方案应自动由R方案取代。现在必须速遣第2集团军北上。但该军进入了方向相反的火车。原动力释放了,高度复杂的过程正在紧张进行中。阻止已在半途的第2集团军会使整个组织陷入混乱。无奈之下只得让它的8个师完成去塞尔维亚边界的旅程,在指定的岔道下车,继续前往他们的集结点,然后再按单位次序重新上车,运往加利西亚。这次回程旅行到8月18日才能真正开始。聊以自慰的是,单是该集团军到达塞尔维亚边界,便迫使一部分塞尔维亚军队撤走,从而帮助了奥地利第5、第6两个集团军。康拉德被迫佯装因南边没有需要而撤回,如果有需要,那还是非进军不可的。他说:
“第1、第3和第4集团军正在占领通向加里西亚的全部集结运输线路,而第2集团军就要到达最初目的地萨瓦河和多瑙河了,但在通向加里西亚的线路可自由通行前,不会跟随上述各集团军继续推进。
“假如说根据形势的必要而下达的这些命令有好处的话,那就是在第2集团军从萨瓦河和多瑙河撤回以前,敌人将会发觉自己在那里受威胁,不得不派部队对付他们,迄今那里也存在危险,第2集团军各部队可能会参加对付塞尔维亚的战斗。当然,大河屏障把这个危险减小了。”③
他感到有必要就他的第2集团军进行的奇怪旅程对他的军事同行作点解
释。8月1日他给毛奇去信:④
“阁下:
“值此成败关头,我不得不与你直接联络,以确保我一直视作我努力目标的我们两国间的全面团结。我们希望打一场局部战争,不出现进一步的复杂情况。各大国为使战争局部化的努力增强了我们的这一信念。我们为这场局部战争集结了足够的力量,以优势兵力取得成功的前景是很自然的。当俄国对其南方各军区进行动员,以行动表明敌视我君主国时,我们便请求德国宣布,俄国针对我国采取的这一步骤,德国也是不能接受的。同时,俄国下令动员其余军队,这些军队将集结在加里西亚,这是想像中的事情。此时,我们不得不——德国实际上也迫切希望——公开宣布我们的敌意措施只是对塞尔维亚的,进一步的动员也只是为防止俄国威胁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我们希望这些措施,结合各大国、尤其是德国施加的强大的外交压力,制止俄国对我君主国采取敌对行动,且为我君主国提供贯彻对塞尔维亚战斗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而且必须迅速抓住进攻塞尔维亚的想法,由于我们牢记,俄国可能只是试图以战争威胁,并不是对我国进行战争来制止我们对塞尔维亚的行动,那末我们就更应抓紧进攻。不过,当各大国——首先是德国——只是进行外交干预时,俄国不仅没有中止其动员,还把局部动员改为总动员了。此时,我们意欲去南方的军事行动开始了。我们认为,此时的外交活动可以明显看出,如果我们遭到俄国进攻,德国的确会尽一个盟国的职责,但她更愿意避免一场世界大战。这样,我们不得不坚持我们的意图,继续对塞尔维亚的战事,而把我们防止俄国进攻之事——我们不能独自发动一次进攻战来防止俄国人——信托给集合在加里西亚的我国军队和德国对俄国的威胁以及其余各国的影响力。
“到7月31日,突然传来德国业已决定的宣言,现在她愿意同时完成对法国和俄国的大战。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形势。我们当即认为,我们必须在北部集结我军极大部分兵力,兹请阁下接受保证,尽管由于我们部队业已完成的向南调运造成了极大的复杂问题,但集中最大力量于北方必将完成。”⑤
03.
7月25日,“B方案”的全部军力已准备就绪,用以对付塞尔维亚,奥地利动员也同时开始。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奥地利3个集团军开赴塞尔维亚边界。塞尔维亚人的处境看来似乎孤独无援。塞尔维亚北部3面被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以及流入萨瓦河的德里纳河重叠环绕,形成界线。首都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就在多瑙河上,地处边界,无法防守。奥地利第2集团军由8个师组成的3个军团开始沿北部边界展开,而各由2个军团组成的总计大约11个师的第5、第6集团军则从西边挺进入侵塞尔维亚。塞尔维亚总司令沃伊沃德·普特尼克不知道敌军主力究竟是从北面还是从西面发起进攻。据我们所知,他也不知道下火车的奥地利第2集团军从8月2日起奉命重新匆匆爬上火车开赴在加里西亚的俄国前线。他看到的是强大部队在北、西两个边界上的集合和展开。实际上他相信主要入侵将从北面而来。塞尔维亚军队由11.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组成,共有18万步兵,8500骑兵和500门大炮。门的内哥罗人有一支4万多人的军队向南进入德里纳河上游后面那多山的起伏不平的原野。塞尔维亚军队分成3个所谓的集团军,但每个集团军比奥地利的1个军团强不了多少。除留下几个分遣队监视边界和拖延敌人的入侵外,普特尼克将军在北塞尔维亚的中部集结了他的3个集团军,面北部署,其左翼驻防瓦列沃城,掩护部队沿各条河流守卫。这些慎重的部署,虽说面对北方是错误的,但能使战线轻易而速捷地改变过来,面对西方的实际进攻。
围绕塞尔维亚边界部署的奥地利军队,集合了约19个师,对塞尔维亚的11.5个师,这些军队由于其地理位置,似乎能一会儿从这边一会儿从那边前进,包抄他们弱势对手占领的任何阵地的侧翼或后方。此外,在所有军队后边,在东部边界底部,保加利亚人已决心要报复新近所受的难以言述的伤害,他们安静地等待着,准备兵戎相见。但塞尔维亚饱经风霜、饱受战争锻炼的坚强军人,受到最热烈的爱国主义与世世代代的苦难和斗争的激励,无所畏惧地面对命运之神会给予的任何安排。
入侵塞尔维亚的两个集团军的指挥权交付给波蒂奥雷克将军,这位萨拉热窝惨案发生时的波斯尼亚司令官,前文我们已经见到过。波蒂奥雷克在宫廷中有牢固的地位。他曾在博尔弗拉斯男爵手下供职几年。他与奥匈帝国皇帝关系亲密。由于皇帝的宠爱,他经历了因6月28日的错误和警力安排的疏忽所引起的很多愤怒批评而安然无恙。然而他的神经还是深受那场惨案的影响。在他指挥对塞尔维亚战役的整个期间,他始终把自己关在他防守严密的司令部里。他指挥作战时可以利用他同皇帝的关系,不管全局如何,总能得到最多的部队,并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归他指挥。而他还没完没了地叫嚣,要求使用第2集团军;康拉德因此很快同他发生了严重争执。
波蒂奥雷克知道奥地利第2集团军被严格禁止跨过萨瓦河—多瑙河一线,且必须于18日起程开赴加里西亚。可是他命令他的第5和第6集团军在两条分隔甚远而且叉开的战线入侵塞尔维亚。
第5集团军在8月12日出发,预定在17日抵达瓦列沃;第6集团军朝南推进,在8月14日与18日之间出发,向乌日采进军。同时,第2集团军则特别显示出要进攻米特罗维察和沙巴茨,而且威胁要在其北部跨过萨瓦河。由此计划可以看出,此后奥地利第5集团军实际上必须单独与塞尔维亚全军作战;因为第2集团军很快就要离开,而第6集团军又要脱离南面的接触,他们一心想保持对波斯尼亚的忠诚,无心与门的内哥罗人和来自乌日采的1个半塞尔维亚师交战。战斗的相对实力就这样改变了。奥地利第8和第13军的6个师,很可能期望在德里纳河与科卢巴拉河之间或者就在科卢巴拉河后面的某地与塞军主力(实际上10个师)相遇。当然,波蒂奥雷克希望北边有第2集团军的威胁,东边有保加利亚人的威胁,这样会使塞尔维亚人分散他们的军队。感到似乎处于绝望形势之中的普特尼克将军,只能从冒险中找寻安全。他把他的3个集团军集中部署于他的中央阵地,决心用他们的全部力量痛击包围他的国家的首次与他们交战的不论哪个仇敌。
图06、亚达尔河战役,1914年8月16—19日
Austrians,奥地利军;Belgrade,贝尔格莱德;Danube,多瑙河;Drina,德里纳河;Fifth
Army,第5集团军;First
Army,第1集团军;Jadar,亚达尔河;Kolubara,科卢巴拉河;Krupanj,克鲁帕尼;Liuboviya,利乌博维亚;Lyeshnitsa,列什尼察;Miles,英里;Potiorek,波蒂奥雷克;Putnik,普特尼克;Save,萨沃河;Second
Army,第2集团军;Serbians,塞尔维亚军;Shabatz,沙巴茨;Sixth
Army,第6集团军;Tekerish,特凯里什;Third Army,第3集团军;to
Mitrovitsa,至米特罗维察;Ub,乌布;Uzhitse,乌日采;Uzhitse
Group,乌日采兵团;Valjevo,瓦列沃;Vishegrad,维舍格拉德;Zavlaka,扎夫拉卡;Zvornik,兹沃尔尼克;
8月12日,奥地利第5集团军开始前进,跨过兹沃尔尼克与利乌博维亚之间的德里纳河段。塞尔维亚防守部队进行了坚决抵抗,他们一边抵抗一边缓慢后撤。奥地利第2集团军的第4军在几乎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进入沙巴茨。由于入侵的方向到现在才明确,普特尼克调转他的第3和第2集团军的方向,命他们在多布拉瓦河和亚达尔河后面向西前进,而他的第1集团军则跟在他们后面。到8月15日,奥地利右翼先遣部队已抵亚达尔河上的克鲁帕尼和扎夫拉卡邻近地区,其左翼则接近在沙巴茨下方注入萨瓦河的多布拉瓦河。他们的中央部队在傍晚时仍距特凯里什镇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晚上的一场暴风雨使一切军事行动都停了下来。其间,从科卢巴拉河迅速向前推进的普特尼克,命他的第2和第3集团军在萨瓦河沙巴茨以下至克鲁帕尼这一河段作好战斗准备。他把他的第1集团军作后备,以防范他深为担心的跨过沙巴茨与奥布雷诺瓦茨之间的萨瓦河的奥地利第2集团军的进攻。
8月16日,称为亚达尔河战役的战斗开始。激烈的战斗随即在长约30英里的战线上发生。两翼受波蒂奥雷克第8军挺进威胁的塞尔维亚军左翼后撤至克鲁帕尼以外。但在北边,在玉米地和小路交错的看不清楚的乡间,从沙巴茨过来的奥军的进攻被击退,并遭到沉重损失。中央奥军第8军前面的战线的命运还要糟糕。主要由捷克人组成的第21师(舒岑师)遭到重创,溃败中被逐出整个战役的关键阵地。变节和怯懦应归咎于那些厌战的士兵,他们经过长期的杂乱无序的溃退后,在德里纳河对岸重新集合时仅剩3000多人。夜幕降临时奥军中央阵地被毁,并被赶回德里纳河,奥军左翼被击退并遭重创,他们是受中央阵地惨败的连累。
就在那天晚上,康拉德同有名无实的总司令弗雷德里克大公一起,离开维也纳前往普热梅希尔,他的对俄作战总司令部设在这里。就在这里,8月17日,他得到了波蒂奥雷克的令人不愉快的消息。此时出现了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已经耽搁了这么久的第2集团军定于18日离开塞尔维亚前线。一个小时也不能浪费。可是该集团军此时离开很可能招致第5集团军的彻底失败和对塞尔维亚计划的完全垮台。从另一方面说,第2集团军的介入能赢得胜利,这场胜利可能会引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16日晚间,康拉德已经同意让第二集团军沿萨瓦河显示实力,以掩盖它即将开拔的事实并牵制敌人。此时波蒂奥雷克要求第2集团军给予全力支持;几分钟后,第2集团军向总部报告,第5集团军北翼后退,它自己的第4军正朝沙巴茨前进支持他们。与此同时在加里西亚的边界的那一边,俄国军队正在大规模集结,声势浩大,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逼近了。陷入自己建造的两难境地而无所适从的康拉德,允许第2集团军为了取得成功,在认为此举有必要的情况下,让第四军开赴沙巴茨。然而当晚又收到了波蒂奥雷克的电报。他的要求与他的困难同时并增。他断言“第2集团军以微小力量介入,效果会适得其反;他们不只应该在沙巴茨,还要在下游大批渡过萨瓦河。他们在必须出发去加里西亚以前,肯定不能作消极旁观者。”第2集团军本身也发来电报问:“我们是把第4军留下呢,还是按照布置出发?”康拉德于是下令,原则上第2集团军立即出发,但同意第4军可以留下来待沙巴茨的局势得到控制时再起程。
18日、19日战争不止。奥地利第4军击退塞尔维亚军的右翼进攻,塞军退到多布拉瓦河后面。可是塞第2集团军在第1集团军一个师的增援下,在列什尼察击退奥地利第8军的余部,而他们的第3集团军在南部坚守阵地,岿然不动。此时奥地利第5集团军的处境极其险恶。它在炎热的天气和困难的环境里,在得不到强有力的炮兵掩护的情况下与一支劲敌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苦战,耗尽了它的力量。武器弹药和食品的补给日趋匮乏。其中央和左翼在塞军紧逼下撤退。一旦第2集团军撤退,其左翼就要暴露给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司令(弗兰克)下令该集团军全面撤至德里纳河对岸。19日晚波蒂奥雷克的报告最后说,“第5集团军在撤退,……第8军的一个师已被冲散,另一个师损失惨重。第13军完整无损。在沙巴茨的第4军与人数相同的敌军交战。结果未知。要求援助,”然后他冷漠地作了补充,“两天以后就太晚了。”康拉德和奥地利总司令部此时作了一个艰难的决策。他们决定赶紧从塞尔维亚脱身以免多受损失,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防止第2集团军被缠住在那里。波蒂奥雷克对这个决定提出了异议。“如果第2和第1集团军不能立刻采取攻势,以抵销第5集团军的失败的话,那末将塞尔维亚人驱逐出君主国国土的任务就将很困难。”此外,他仅有“三个师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现在,他运用了他在维也纳的所有影响。皇帝的军事顾问团出面干预了。站在波蒂奥雷克一边的贝希托尔德求助于外交手段和帝国在巴尔干各国中的威望。尽管弗雷德里克大公发出了呼吁,康拉德和奥地利总司令部的意见还是被皇帝否决了,皇帝赋予波蒂奥雷克独立指挥“对塞尔维亚和门的哥内罗作战的全部军团”的权力。他要把他们引向更深重的灾难。直到8月30日,康拉德才能解决下落不明的第4军问题。
04.
奥地利参战再次说明了所有重大的军事错误中最普通的错误。这是理论上最容易看出而行动上又最难避免的错误。有两类敌人和两类战场:指挥员的任务是挑选他能获胜的那一类。无论选择两类中哪一类战场,都要在被忽略的战场上蒙受可悲的损失。而两类都选上,则要在两个战场上都遭受损失。指挥员要切记,将最受尊重的战争原理和最朴素的生活格言用作指导。“最重要的事最先做!”“活着才有好生活。”“做什么就要做好!”“进攻时刻总是最强者!”困难与苦恼在于如何恰当地把这些简单的规则运用于各种事实。大量的充足理由不但可用于两种做法中的任何一种,而且可用于毁灭它们的折中做法。但通向安全之路几乎总在于拒绝折中做法。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康拉德是如何被在他看来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和理由引入歧途的。我们很快还可以看到,毛奇及其继承者法金汉也屈服于同样的压力之下。我们还会看到这种压力对基奇纳勋爵和英国战时委员会也有影响。
在康拉德按下B方案的电钮以前,他有两种完备的军事行动可供选择。第一种是不顾塞尔维亚,集中(除阻止或仅仅推延塞尔维亚对奥地利的入侵所需的部队外)所有士兵和大炮用于他长期认真考虑的对俄国的进攻。第二种是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同时从四面八方入侵和摧毁塞尔维亚,因而很可能立即把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如果说罗马尼亚还不能肯定的话——作为盟国引入战场。但是采取这种战略,就得在加里西亚取防守姿态。康拉德必须撤退,必须打阻滞战,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英里一英里地放弃帝国的领土,直到塞尔维亚被彻底打败。这两个方案中,前者场面更为宏大;但后者会战果辉煌。再者,奥地利在战争一开始打阻滞战略与施蒂芬计划也自然而然地相协调。德国人希望从动员起6周内胜利结束西线战事,然后以充裕力量调到东线。如果康拉德在那个时期能使奥军保持有生力量不被俄国打败,那他就有充分的权力指望德国给予强大支援;凭借这一援助,即使俄军跨过了喀尔巴阡山脉,一切也都能很快恢复。那时,他或许已解决了塞尔维亚问题,也许还能把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争取过来。
他下了不可变更的命令,把第2集团军派往多瑙河,不使它参加加里西亚开始的几场战争,从那时起,只有后一种选择是他可以实施的,而且是正确的。让第2集团军在决定性时刻在某地战斗是他最重要的职责。该集团军不再可能及时到达加里西亚参加那里的战斗。因此,它必须在到达的车站作战,在那里打一场决定性的胜仗。这样康拉德必须放弃对俄国采取攻势的计划,有关这一点,他有过非常多的忧虑;他必须采用拖延策略,直至法德宣战。但实际上,两者他都没有做。他在两个战场上浪费第2集团军的战斗力。这个集团军在能为波蒂奥雷克打个胜仗之前离开了他。它及时回到康拉德那里以增长他的败绩。
————————————
①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110、111页。
②考茨基,《德国关于大战爆发的文件》(德国官方文件汇编),第1卷,文件503号;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156页。
③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113页。
④注明的日期为8月2日。
⑤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164—165页。
第09章、东线军队的集结
奥地利对俄国——同盟国之间——毛奇致康拉德——康拉德致普里特维茨——奥地利骑兵侦察——俄国的抉择——决定——俄国的努力
01.
奥地利的对俄作战计划仔细考虑了把部队集结在桑河和德涅斯特河后面以及喀尔巴阡山脉前面的加里西亚平原的可能。在这里集结军队对于直接攻入俄国领土十分合适,但万一失败的话,要受很多的威胁。奥地利军队的撤退路线,或者向南和西南通过东喀尔巴阡山脉山口或向西通过普热梅希尔和克拉科夫进入波希米亚,或者可能通过俄属波兰与西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称为“摩拉维亚之门”的狭窄走廊进入德国西里西亚。
在制定对俄作战方案中,康拉德由于决定发起先发制人的进攻,在开始阶段错误地作了军事调动,因而越来越该受责备。在作战方案中他指望有4个奥地利集团军支持他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在20或30天之内他对俄国人的优势会是相当大的。但B方案妨碍R方案的实施,因为只有3个集团军(最多能勉强)凑足4个来支持最有雄心的战争计划。
02.
也许由于良心上有点过不去,毛奇在8月2日把他的总的战略部署告诉了康拉德。他当然尽力用最讨人欢喜的词句说明德国对东线的贡献。东普鲁士德国第8集团军总司令冯·普里特维茨将军奉命箝制尽可能多的俄国军队,使他们不与奥军接触,从而减轻奥军在最初战事中的负担。“假如俄国人以大大超过东线德军的兵力过早对东普鲁士发起进攻,奥匈帝国将获得胜利,胜利越大,奥军先头部队进入俄国就越早。假如俄军不在维斯图拉河以北发动这种不成熟但占极大优势的进攻,东线德军推进的方向将使奥匈军队卸去重负。”此外由要塞守备队组成的德国战时后备军在冯·沃伊尔施的指挥下正在琴斯托霍夫的对面集结。这个军将于动员后第十二天(8月13日)朝拉多姆的方向进军,入侵俄国,毛奇最后说,“战术上应注意与奥军的左翼进行合作。因此奥地利军队在进攻俄国的战斗中,绝对可以指望在东线集结的整个德军的战术支持。向俄国进军越早,延续的时间越长,德、奥联合取得的胜利就越大。”
另一方面,康拉德继续指望并敦促实现他所相信的毛奇在战前会谈中许下的诺言,即,在他北进的同时,德国将以大军从东普鲁士向南和东南方的华沙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之间的地区猛攻,与他两面夹击。在致毛奇和普里特维茨的电报和书信中他一再提到锡德莱茨这一地名。8月3日他向毛奇宣布,他打算于8月20日以其左翼军向东和向北采取攻势;不过他补充说:“无论如何希望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的4个半军向锡德莱茨采取行动。”康拉德还把克拉科夫附近的库默尔将军的卫戍部队临时拼凑成军,称为“集团军群”,由1个骑兵师、摩托车兵和44个配有大炮的步兵营组成。他命令这些部队不停顿地向俄国推进,“同德军并肩作战”。沃伊尔施和库默尔指挥的这个军事行动当然只能进攻据信是几乎完全不设防的俄国领土。它只能在正规军集结时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不可能对事态产生严重影响。对康拉德请求德国4个半军从东普鲁士出发向南朝锡德莱茨推进这一点,毛奇完全保持缄默。他向指挥德国东部边界唯一防御部队的德国第8集团军的普里特维茨下的命令是,除非俄军取防守姿态,否则他不应进入俄国。但这点他没有告诉他的盟友。在其他问题上,这位德国参谋长还是无话不说的,他的书信,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大事记,它与这里所说的只有间接的关系。
毛奇致康拉德
1914年8月5日
“阁下保证奥匈帝国将对她的盟国绝对忠诚,把已经开始的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因此我更加确信这一点,当然,对此我也从未有过任何怀疑。我亲爱的同志,我不需要保证,我是宁肯怀疑上帝也不愿怀疑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忠诚的。这场斗争对我们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斗争,因为英国已站到凶手和俄国皮鞭那边去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在上帝的帮助下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我们进军比利时无疑是粗鲁的,但那对我们来说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不论谁阻碍我们前进都必须承担其后果。
“我们必须在公开的战场上同法国展开斗争;我们不能在她设有防御工事的东部边界前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因为我们必须尽可能快速地取得胜利。为达到那个目的,我们需要列日和通过比利时的直接路线。很遗憾血还是要流,但比利时粗鲁地拒绝了我们作出的最有深远意义的全部保证。来自俄国的消息听起来是有利的。在我们的东线,他们已经慌乱地撤退到纳雷夫河的后面,看起来,他们正在撤离俄属波兰全境。
“在这一次把差不多整个欧洲都烧起来的战争中,我们可能要损失舰队,但决胜将在陆地上实现。我国人民的精神极好。每个人都知道德国的生存处于危险中、全国人民都准备为祖国献出一切。军队几乎无法为大批志愿人员找到住处。整个国家——男人、女人和儿童——都已作好了行动的准备。对无信义的俄国,人人义愤填膺;我们的动员进行得像钟表的机械那样精确。迄今为止,从未发生一次故障。一旦军事集结大功告成,就能开始决定下一百年世界历史进程的战争了。我能同你一道参加这次战争,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内心喜悦。
“愿上帝与你同在,我的同志!
德国参谋长补充了三条附言:首先,意大利的深重罪孽会在历史上遭到报复;其次,罗马尼亚对中欧帝国可能保持友好关系;第三,土耳其很可能在今后几天里向俄国宣战。
他以愤怒的情绪写下最后一段:
“把你的全部兵力都集合起来对付俄国。意大利不可能成为进攻你的后方的痛皮狗。让保加利亚人扑向塞尔维亚,让他们一伙相互撕成碎片。现在必须只注重一个目标——俄国。把持皮鞭者推进普里佩特沼泽并让他们淹死。”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毛奇写于9日的下一封没有什么内容,只在语言上鼓励奥匈帝国跳出灭顶之灾。
毛奇致康拉德
1914年8月9日
“在此困难时刻背叛了自己盟国的意大利,如背信弃义地作出反奥地利的行动,在我看来是令人发指的,迄今为止我仍然无法相信。假如这种罪孽深重的行为——它是卑劣到顶点的行为——真的发生了,那末在我看来,对它没有任何办法,除非奥地利立即设法闭拢这只饥饿的捕食猛兽的嘴(也就是割让领土作为求和的贿路)。……
“当务之急是发动成功的对俄战争,把其余一切推迟到以后解决。”……
接着是一个严峻的通知。
“亲爱的朋友,我们自己处于非常困难的处境,有4个敌人在反对我们,我们不能宽恕其中的任何一个,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样做。我们已经竭尽所能,我们已经求助于我们的战时后备军。我们在西线必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对我们来说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你本人知道我是多么乐意帮助你们,但现在做不到。”……
该信的结尾——俨然是对施蒂芬计划指导思想的一番激动而冗长的议论——是一篇议论文。
“今天,我们已从一个俄国骑兵旅那里拿下首座炮台。俄军的进攻非常愚蠢,到处都是被击毙的人。到处都发生骑兵旅和步兵小分队发起的分散的小攻击。我们已经抓获了500多个俘虏,给点吃的,他们就很高兴。可以完全不理会比利时人,他们不会发动进攻。他们在列日有5个旅,有坚固的战壕防护;但我们的6个治安旅只用野战军的常规武器就把该城迅速攻占了。俘虏了四五千人!唯独北部战线的要塞尚未投降,但从明天起他们将受到背后的攻击。马斯河的各渡口都已完整无损地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骑兵正在向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推进。战斗让我们流了血——不是很多——我们得到了报偿。现在我们正等着英国人。
“愿上帝与你同在,亲爱的朋友!万分感谢你助以重炮——但愿我能报答!”②
此时,康拉德直接向普里特维茨说话了。
康拉德致普里特维茨
(电报)
8月14日
“我军左翼对卢布林和霍尔姆的进攻将于8月22日开始。
“总的形势表明,德国东线军队朝锡德莱茨方向发动进攻十分重要,尽速抵达锡德莱茨十分重要。恳请回电告知东线德军司令部的意图。”③
弗莱施曼上尉(奥地利与普里特维茨的联络官)致康拉德
(电报)
8月15日上午10时
“此刻敌人正在从科夫诺、奥科塔及以南一带进攻东普鲁士。对这一今后几天还将持续的进攻行动将发起一次打击。只有在获胜后才能开始朝锡德莱茨的军事行动。德国东线军已吸引了大量敌军到它那里去,我们相信,此举可以为奥地利的攻势扫清道路。”④
这个消息令康拉德感到讨厌。他把德军向科夫诺的进军看成是对他的目的无用的“离心的”(即偏离目的的)军事行动,而且本身是错误的。
康拉德致普里特维茨
1914年8月15日
……“唯有合作,反对俄国的斗争才能取得成功。
“8月14日我通过弗莱施曼上尉打电报给阁下。……我重申恳求……朝锡德莱茨方向发动攻势。
“希望通过交换意见向阁下解释清楚,为什么我认为东线德军向锡德莱茨进军,对总的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在作了冗长的讲解后,康拉德继续说,
“因此在我看来,应避免俄国向柏林进军,从而保护与法国作战的德军主力的后方,同时与奥匈帝国军队合作打败共同敌人,要完成这个任务只有把保卫东普士免受俄国入侵这一责任,交给各要塞预备师和战时后备军,同时阁下指挥的主力军要开始朝锡德莱茨方向进攻,这样才能有确实保证。
“我从弗莱施曼上尉8月14日*的报告得出的印象是,阁下(与上述观点相反)现在(打击朝拉夫诺—奥利塔的入侵者)不打算开始针对锡德莱茨的军事行动。……到(那个打击)以后才会开始行动。”⑤
他以想入非非的心情建议,德军至少动用两个或三个师推进100英里,进入挤满实力不详的俄国部队的敌人领土。据判断要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人数约为自己两倍半的敌人进攻东普鲁士,因而既不愿也没有力量去冒这个风险。
按照康拉德的斯巴达式的准则,他在普热梅希尔的司令部设在一间棚屋内,以麦杆为床,用油灯照明。他需要磨练肌肤。他的第2集团军在10天以后才能到达决定性的战场,此时他寄于厚望的主要战斗已经打响。德国从北面的援助显然不会很快到来。因而他心目中两个要求德军配合的重要因素已经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坚持采取攻势吗?虽然他还是坚决主张采取攻势,他仍然在没有最后决定进攻方向的情况下离开了维也纳。他的左翼集团军还没有准备在21日前行动;到那时,也许德国军会在北部把俄军打败,到那时,就能给他援助或者至少进行佯攻来帮助他。无论如何,康拉德决心暂时不作选择。8月18日,他通知指挥第4集团军的奥芬贝格将军准备好向北、向东北或向东发动进攻。
离开维也纳前,他已向北、向东北和向东派遣了大部分奥匈帝国骑兵去侦察莫希列夫—卢茨克—卢布林总战线上从德涅斯特河至维斯图拉河的整个边界。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远非他的10个骑兵师所能完成。要搜索的边界宽250英里(从伦敦至苏格兰边界的距离),纵深逾90英里。可利用的时间仅有4天。原以为,按照俄军的习惯,他们会以大批哥萨克骑兵为先锋。但伊万诺夫没有用骑兵屏护部队。他更喜欢用他的骑兵在他的4个集团军从他们的300英里战线向西靠拢时填补间隔。因此,奥地利的骑兵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现,直至他们在各处都遇到了俄国步兵的掩护队,俄军的火力被奥军鲜红与鲜蓝相间的制服所吸引,因此奥军遭受了沉重损失,迅速撤退了。奥地利骑兵的侦察效果毫无价值。事实证明,奥地利马鞍由于垫料过多,在8月气候下进行这种长途行军是不适用的。有这么多匹马的背部红肿疼痛,以至于很多骑兵团只能牵着马步行返回。整个骑兵师有个把星期行动不了。奥地利的飞机名义上有42架,但大多数不久便不能使用了,与同样幼稚的俄国飞机半斤八两,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
03.
图07、双方军队集结图,1914年8月
Archduke Frederick (Condrad),弗雷德里克大公(康拉德);Baltic
Sea,波罗的海;Baranovichi,巴拉诺维奇;Breslau,布雷斯劳;Brest,布列斯特;Bug,布格河;Carpathians,喀尔巴阡山脉;Chenstokhov,琴斯托霍夫;Cracow,克拉科夫;Czernowitz,切尔诺维茨;Danzig,但泽;Dniester,德涅斯特河;East
Prussia,东普鲁士;Eighth,第8集团军;Fifth,第5集团军;First,第1集团军;Flank;Fourth,第4集团军。Fourth,第4集团军;Galicia,加利西亚;Grand
Duke
Nicholas,尼古拉大公;Graudenz,格劳登茨;Grodno,格罗德诺;Guards,侧翼及卫戍部队;Gumbinnen,贡宾嫩;Ivangorod,伊万哥罗德;Ivanov,伊万诺夫。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签署的总动员令,包括欧洲俄国和高加索的30个军,总计有96个步兵师和37个骑兵师(大约270万人),加上90万特种后备军和要塞部队。从动员第13天起,各亚洲军团到来,因而总数增加到了1830个营、1250个骑兵中队和6720门大炮,总计大约500万人,这个数字中约有2/3为战斗人员。
如果奥地利和德国必须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话,俄国则是必须在一条宽阔的战线上同两个敌人作战。俄国人制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对中欧帝国的作战动员方案。G方案,即“德国”方案,它设想德军将大量集中对俄作战。A方案,即“奥地利方案”,预期德国在东线取守势。在这两种情况下,野战军将分为由第1和第2集团军组成的西北集团军群和由第3、第5和第8集团军组成的西南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在实施G方案时加入西北集团军群,实施A方案时加入西南集团军群。第6和第7集团军保护侧翼和从波罗的海和芬兰延伸到罗马尼亚和黑海的这条战线。在这两种选择中,俄属波兰维斯图拉河以西地区准备在战争爆发时疏散人口以确保军队从容不迫地集结。西北集团军群沿东普鲁士边界集结,西南集团军群沿奥地利加里西亚边界集结。
这些基本安排在两个方案中都是一样的。如果德国开始时就在东线以主力采取攻势,则俄军两个集团军群便都朝在普里佩特沼泽后面的南北延伸穿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一条线撤退,放弃整个波兰、华沙和维斯图拉河和纳雷夫河的全部堡垒群。如果有必要将再次使用1812年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俄国战线将进一步后撤,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时间,等待三、四周或更长时间,等亚洲军队(5.5个西伯利亚军和2个突厥斯坦军)的到来和整个帝国兵力和资源的完全集结,然后再努力进行决定性的反击。这就是“德国”方案的内涵。另一方面,如果德国在东线取守势,那末俄国两个集团军群都立即进攻,西北集团军群攻入东普鲁上,西南集团军群攻入加里西亚,征服这两个堡垒,并为这两个集团军群在华沙以东重新集合和向德国中心联合进军作好准备。
04.
沙皇的叔父尼古拉大公一宣战就担任了全俄抗击德国和奥地利军队的总司令。到8月6日,俄军总司令部——或称斯塔夫卡——确切了解到,德军主力,包括从波美拉尼亚、波森、东西里西亚起的东部边界的那些部队在内,都上火车开赴法国前线了。“德国方案”设想的情况没有发生,预期的A方案就要付诸实施。因此,第4集团军与面对加里西亚的西南集团军群的3个集团军会合到一起。所有这些初步的军事行动全都经过缜密的协调,一个最简单的命令就能使全部军队行动起来。
但现在承受着德国几乎全部力量的法国开始大声求援。按照法、俄之间1911年以来协商一致的安排,如果德国把她的主力投入西线,俄国从一开始就要勇猛地杀入德国,以减轻德国对法国的压力。现在这个情况显然发生了,法国政府提出比战前协议更进一步的要求,敦促俄国直接向德国进军。这个行动需要将事先仔细制订的计划作重大的变更。此外,尼古拉大公虽然决没有高估奥地利军队的实力,但也并没有准备越过奥军进军德国,他让奥军留在他左翼的后面而不予消灭——至少暂时不予消灭。为表示俄国对于处在危险之中的盟友的好意与真诚,他下令在8月7日与10日之间在伊万哥罗德和华沙后面再组成第9、第10两个集团军,以德国托伦、波森和布雷斯劳的边境为其最终目标。此外,为了加快这些集团军的组建和进军,俄军总司令部决定跳过几个准备阶段,设计一种“提前动员”的形式,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赢得宝贵的八九天时间。各国陆军部都预期,从8月19日起,西线的主要战争将全面展开,历史将承认,沙皇及其将军们在同一时间里为了以最大力量实施进攻而作了极其忠诚的努力。
————————————
①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193—195页。
②同上书,第4卷,第203—204页。
③同上书,第4卷,第388—389页。
④同上书,第4卷,第390页。
*前文写的是15日上午10时。——译者
⑤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391、393页。
第10章、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战争
在加利西亚的集团军——俄军的挺进——伊万诺夫的集团军——克拉希尼克战役——奥军的优势——俄军被打败——伊万诺夫的反措施——科马鲁夫战役——普列韦的转轮——战役的发展——奥军的灾难——双重包围——苏维埃官方史
01.
最概略地说,声势浩大而且具有综合特点的伦贝格战役,是8月23日至9月12日3周期间,奥地利3个集团军对俄国4个集团军,在维斯图拉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沿着面朝东北的一条长200英里的战线上展开的一个战役。自9月初以后,双方都有一个集团军加入。一开始,北部的2个奥地利集团军打败了与其相对抗的2个俄国集团军。南部2个向东朝伦贝格推进的俄国集团军又夺走了奥军的胜利,俄军在奥军召回此前被错误地派赴塞尔维亚的另一个集团军之前,打败了奥地利的第3集团军。就这样,整个奥地利战线被迫后退150英里,只能在维斯沃卡河后面整顿改组。这个惊人的军事事件包括各个集团军之间展开的7个分隔的殊死战役,每一个战役都持续几天,相互间产生影响。奥方参加战斗的有648个营,俄方为720个营,双方死伤的人数总计为50万至60万人。对这个惊心动魄的插曲现在必须作一番描写。
到8月20日,奥地利3个集团军,即丹克尔(第一)集团军、奥芬贝格(第四)集团军和布鲁德曼(第三)集团军,已部署完毕,由得到德国沃伊尔施军支持的库默尔的“集团军群”掩护其左翼,由克费斯“集团军群”掩护其右翼。康拉德预期俄国主力会出现于波兰卢布林与霍尔姆之间,因而低估了来自东方的对伦贝格发起猛烈攻击的可能性。他那固执老旧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是,只要向北攻入波兰,他就可以打散和切断集结在波兰突出部的大量俄军。他依旧满怀希望,认为德军会从东普鲁士向南移动与他会合。他觉得不管冒什么风险都必须设法预先阻止俄国力量的全面扩充。他认为形势是严峻的。
“在塞尔维亚的进攻失败,预定对付俄国的第2集团军的相当大一部分也卷入其中;在东普鲁士,德军在撤退;向锡德莱茨进军已无指望;罗马尼亚疏远了,它对东冀的干预不会发生;因此处于该冀的俄军没有任何压力;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消极等待;意大利可能成为仇敌;在维也纳,幕后势力在起煽动作用,反对奥匈帝国总司令部;在我们面前,俄国在积聚优势兵力,要打一个歼灭战。
“不过我还是坚持要在北部采取主动,因为那里的敌人必须被扭住,这样他就不会干扰对法国的胜利进军了,这样德国东线部队就不会孤立地受迎面打击了、最后,这样不会给俄国时间来集结其数量占充分优势的兵力。”①
因此,22日他命令此时驻屯在塔内夫河谷森林和沼泽以南的丹克尔向北朝卢布林方向推进,跨过塔内夫河并占领河对岸的高地。他下令在丹克尔右边的奥芬贝格于一天后朝霍尔姆方向前进。他下令布鲁德曼陈兵于伦贝格前面,以掩护这些调动不受来自东方的任何干扰。康拉德预料——而月.事情不出其所料——全部3个集团军都要在26日与敌军遭遇。他没有感到有来自东边的直接危险;他希望在北部找到他的牺牲品。现在万事俱备;他再也不能等了。怀着由宿命论心态遮盖的种种僵化的忧虑和反省,他发出了信号。那末前进吧!帝国和皇家军队奔过广阔起伏的大地,他们鲜艳的制服在八月的阳光下生辉,他们中来自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忠诚程度的战士被战争的纪律和机制缚在一起,紧紧地裹在了战争的巨大动力里。
02.
俄国西南战线由伊万诺夫将军指挥。萨尔扎(第4)、普列维(第5)、鲁斯基(第3)和勃鲁西洛夫(第8)4个集团军从北到南依次沿从伊万哥罗德至罗马尼亚的加里西亚边界部署。合计近120万人。俄国的高层战略有敏锐的洞察力。俄军总司令部精确地意识到了来自波兰突出部的两边攻击的危险。伊万诺夫将军对奥地利作战计划的基础是,不从北而是从东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卢茨克、杜布诺和普罗斯库罗夫地区集合的勃鲁西诺夫(第8)和鲁斯基(第3)两个集团军的8个军,准备向西进军,跨过东加里西亚边界。其右翼到达伦贝格,其左翼到达德涅斯特河。跨过东加里西亚边界。这次迳直的入侵从8月18/19日开始,22日跨过边界,预计会引起奥军在伦贝格附近集合其主力并在那里面东作战。同时,普列维集团军的4个军正在西北约60英里的霍尔姆向南集中。该集团军要在22日前后离开其集中区,等伦贝格战役打响时准时袭击奥军北翼。驻扎地点更西,在霍尔姆与维斯图拉河之间的萨尔扎集团军的3个军在第5集团军向桑河一线及以远进军的同时向南移动。这样一来,萨尔扎集团军就随时可以切断敌人向西往普热梅希尔和克拉科夫撤退的路线。敌人跨越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阡山脉向南撤退的路线则由勃鲁西诺夫在左侧或南侧予以截阻。总之,伊万诺夫期望康拉德向东入侵俄国,这样他将很快面对面地遭遇前来阻击他的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的两个集团军。同时萨尔扎和普列韦的两个集团军会逐渐从北迂回,从其左侧和后方攻击前进的奥军。
正如我们所知,敌我双方司令官都完全不知道对方的计划。事实上,他们假设的每一件事都与事实正好相反。俄军右翼对准康拉德的左翼,希望能碰上奥军主攻部队,而康拉德的右翼很快就被俄军左翼两个集团军的进攻所压倒了。
03.克拉希尼克战役
伊万诺夫将军没有打算在萨尔扎的俄国第4集团军完成动员和所有运输工具到达之前,就让它离开其在卢布林附近的集中地区。大公相信在伦贝格附近的奥军主力将向东推进,他不希望萨尔扎遭遇任何劲敌的严重对抗,因为只有这样剩余的运输工具和刚赶来的后续人员才能够赶上行进中的军队。因此他反对伊万诺夫的判断,命令萨尔扎部跨过桑河到达普热梅希尔以西的位置,在这里他可以截断奥军向西通过克拉科夫走廊的任何退路。22日下午,萨尔扎部到达维兹尼察河一线。虽然萨尔扎的几个后备师还没有一个人赶到,但他的集团军在23日拂晓恢复了向南进军,其先头警卫部队很快就到达丹克尔所率的奥军已经辛苦地爬上的能俯视塔内夫河谷的同一高地。奥地利第1集团军与俄国第4集团军发生了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这样就开始了克拉希尼克战役。接触线近于东西向。这里是一个开阔地带,双方部队都急欲交战。长久的和平时期贮存的弹药很多,步兵交锋相距1200或1500码,部队在地面的高处展开遭遇战,那里没有战壕,俄奥大部分将军预料大战开始时会发生的那样的战争。
当奥地利中央和左翼部队抵达高地时,他们遭遇了俄国右翼的第14军的先头部队。战斗激烈,双方损失惨重,谁也不占明显优势。但下午奥军左翼(第1军)参战:由于奥军数量占优势,俄国第14军被击败,退至克拉希尼克,受它撤退的连累,第13骑兵师退到克拉希尼克与维斯图拉河之间。与此同时,奥军右翼第10军已经达到目的地,没有遇到在他们前面的敌军,因为奥军停在距北去的俄军三、四英里处的波尔河河谷过夜了。这些就是第1天的情况。
24日两军重新开战。萨尔扎将军坚决执行他尽可能迅速地穿过桑河一线的命令,命令他的中央和左翼军,即尚未参战的第16军和掷弹军猛攻塔内夫河以北的高地。在这里他们与丹克尔的第5和第10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同时奥军左翼继续进攻俄军第14军,双方整个部队就这样激战。夜色降临,由于奥军数量上占优势——144个营对104个营——俄军不得不后退,夜色下,俄军仍顽强地坚守克拉希尼克附近的高地,但已被击退了3英里左右。
善于指挥战斗的丹克尔将军知道如何利用其第一军胜利的声势,并牢记迫使敌军东撤的重要意图,因而命令其右翼和中央各军在25日坚守阵地,其左翼则继续前进,跨过维兹尼察河,然后折向东边,向在克拉希尼克以东进行抵抗的俄军侧面和后方发起进攻。在这种压力和包围的威胁之下,俄军第14军终于后退,而奥军进一步向东挺进,迫使俄军第16军及掷弹军撤退至4英里之后的新防线。至此这场艰苦战斗的战役的胜利已归于奥军。他们包抄了俄军右翼,在正面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把对方赶回了至少7英里。双方军队各有近20万人,作战已有3整天,战士们晚间都筋疲力竭地躺在地上。伤亡惨重,死伤至少达4万人,6000多俄国人被俘,28门大炮被缴获。
图08、克拉希尼克战役,1914年8月23—25日
Bistritsa,比斯特里察河;Dankl(First),丹克尔(第1集团军);Fifth Army,第5集团军;Fourth
Army,第4集团军;from Ninth
Army,自第9集团军;Grenadiers,掷弹军;Krasnik,克拉希尼克;Lublin,卢布林;Miles,英里;Nisko,尼斯科;Por,波尔河;Salza(Fourth
Army),萨尔扎(第4集团军);San,桑河;Sandomierz,桑多梅日;Tanev,塔内夫河;Tanev
Forest,塔内夫森林;Vistula,维斯图拉河;Wieprz,维普日河;Wyznitsa,维兹尼察河。
在克拉尼希克重大失利的消息引起了俄军总司令部的疑惑。虽然俄军的战略部署要好得多,但大公及其参谋们对形势的估计与康拉德一样,完全是错误的。无论是大公还是伊万诺夫将军,都不信敌人仍不知道或无视俄军进攻主力跨过东加里西亚边界朝伦贝格前进这一事实。俄国的两个司令部都认为,第4集团军只是遭遇了一支孤立的兵力不详的奥地利部队,该部队是被指定保护面向东方的一条奥军主要战线北翼的。他们相信,至少有2个、可能有3个奥地利集团军部署于伦贝格附近,甚或正向前挺进以截击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所率的两个集团军。因此不可能有剩余力量用于支援占领了克拉希尼克的奥军。因此他们决定包围和击溃该军。为攻入德国而在伊万哥罗德新组建的俄国第9集团军,受命派其第18军向南增援第4集团军的右翼并包抄丹克尔集团军的左翼。俄国普列韦第5集团军就在第4集团军左边,受命对第4集团军前面意想不到的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进行向右旋转的包围。克拉希尼克失败的罪责落在了萨尔扎将军头上。他在参战前没有侦察塔内夫河谷的林地;他在内部通信联络上安排失当;他没有利用维斯图拉河保护其右翼。在遭失败后列举这一类的错误总是容易的,但情况很有可能是,尼古拉大公本人在其第4集团军尚未完成集中时,就过分仓促地派它出战,因而他们是与人数明显占有优势的敌人作战,这点在该集团军遭遇的不幸中所起的作用,至少与其倒霉的司令官的错误战术一样大。因此,25日晚,该集团军司令萨尔扎将军的职务由叶瓦尔什将军取代。
丹克尔在克拉希尼克获胜的消息激励了康拉德已经很大胆很乐观的性情。
他写道,“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开端,不过我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重大决策尚待作出。……基本思想是在布格河与维斯图拉河之间发动攻势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击退从东边和东北方威胁伦贝格的攻击,但也要防止布罗迪方向的俄军转过来进攻我第4集团军,它是我寄望打决定性胜仗的集团军”②
奥芬贝格将军指挥的奥第4集团军,现在几乎与丹克尔集团军的右翼联成一排,而它次日的介入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获胜心切的康拉德在25日晚从约瑟夫·斐迪南大公指挥下的已经被削弱的第3集团军抽调了3个师,以支援、延长和保护奥芬贝格的右翼。他对从东边来的俄军对伦贝格的迫在眉睫的进攻依然没有多加费心。他把据报有小股部队跨过东加里西亚边境一事看成“短暂的插曲”。布鲁德曼将军与他持同样的观点,25日他建议对接近兹沃佐夫的北部俄军发起进攻和包围。经康拉德同意,布鲁德曼命令人数已减少了的第3集团军,会同克费斯的“集团军群”大部,于26日向北和向东进军。德涅斯特河有两条平行的支流,分别叫作格尼拉—利帕和兹沃塔—利帕。布鲁德曼命令他的全部可动用的兵力前进跨过前一支流,而后在后一支流与俄军作战。奥第2集团军此时才刚刚抵达南部的斯坦尼斯劳附近。这样,我们看到,奥第3集团军这支丹克尔和奥芬贝格的整个右翼和交通线的唯一防御力量,不但拨出其1/4的兵力援助北部的战役,而且充满热忱和信心地向北、向东推进,去迎击一支他们的首领认为是较弱的敌军。而此时,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指挥的两个集团军共8个,军包含336个营、264个骑兵中队和1214门炮,正在以1天大约8英里的速度在一条80英里长的战线上缓慢地、小心翼翼地滚滚向前。他们的纵队也将于26日到达兹沃塔—利帕。在适当收缩和全面部署时,他们的力量是布鲁德曼集团军的2.5倍还多。
因此从26日起,两个独立的新战役开始,同时在相距大约30英里的两个战场猛烈进行,两个战役不断相互影响。战斗的规模是上次的3倍,整个奥地利战线都处于战斗中。
04.科马鲁夫战役
在北部,交战双方都投入了一个全新的集团来军参加战斗。克拉希尼克战役仍在继续,在其右侧,科马鲁夫战役又打响了。战争的开始引人注目。普列韦的第5集团军执行大公的命令,像一扇门在它的铰链上向右运转一般,去打击丹克尔部的右翼和后方,但此时他把他自己的侧翼暴露给了奥地利第4集团军,而奥芬贝格正指挥该集团军接近丹克尔的右翼。奥芬贝格相信只有3个俄国师在他的前面,敌军主力至少还在1天的路程之外。普列韦不知道有奥军劲敌正在逼近他。奥芬贝格则决定立即进攻,把他的3个军(第6、第9和第2)排成一行与丹克尔部相接触,其中央部队对准科马鲁夫,其左翼对准扎莫希奇。
图09、普列韦的转轮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Bug,布格河;Dankl,丹克尔;Ewarth,叶瓦尔什;Gr.,掷弹军;Ivangorod,伊万哥罗德;Kholm,霍尔姆;Komarov,科马鲁夫;Kovel,科韦尔;Krasnik,克拉希尼克;Lemberg,伦贝格;Lublin,卢布林;Miles,英里;Plehve,普列韦;Rava
Russka,拉瓦鲁斯卡;Ruzski,鲁斯基;San,桑河;Wieprz,维普日河;Zamosc,扎莫希奇。
图10、科马鲁夫战役·开始阶段,1914年8月26—27日。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Bug,布格河;Dankl,丹克尔;Huczwa,胡齐瓦河;Komarov,科马鲁夫;Miles,英里;Plehve,普列韦;Rava
Russka,拉瓦鲁斯卡;Sokal,索卡利河;Solokila,索洛基亚河;Tomaszov,托马舒夫;Uhnov,乌赫诺夫;Wieprz,维普日河;Zamosc,扎莫希奇。
奥芬贝格前进中的各个师几乎立即就与向西前进的普列韦集团军的左翼的警卫部队交上了火。奥地利骑兵师不久即与向胡奇瓦河西进的俄国第5军发生了接触。奥骑兵战士下马厮杀,迫使俄军疏散开;但是事情总是这样,骑兵用的马枪远不敌步兵用的来复枪,因此在午前骑兵就招架不住撤离战场。奥芬贝格各军一个接一个地与跨越其战线向前推进的俄军交战,迫使他们回头并在完全未预见到的条件下作战。在托马舒夫—扎莫希奇公路以西,采取密集队形的奥军4个师截住了行军途中的俄国第25军,在扎莫希奇南方和西南方树林中进行了激烈战斗后,迫使他们撤回到城墙内。至26日晚,奥第4集团军两翼就这样处在了其中央部队的前面,相即5至10英里,奥芬贝格满怀包围敌军的希望,他们估计敌军只有3或4个师。普列韦的情报同样有误,于是他命令他的4个军继续向西回旋进攻丹克尔。27日的战况是一场混战和一系列时断时续的冲突。作战双方都感到敌人在各方面都比预料的强得多。奥军的进攻因其骑兵的不幸或处置失当而受到损害。拂晓前,俄国一支哥萨克骑兵分队闯进乌赫诺夫奥军骑兵师没有警戒部队防卫的露营地,引起了一阵恐慌,恐慌中该骑兵师逃跑了10英里才重新集合。奥军第6骑兵师,受这场恐慌的影响,也向纳罗尔后退了6英里。跨过胡奇瓦河前进的奥第6军开始向西北方向作包围运动,也指望这些骑兵保护其右翼。他们现在遭到来自这个地区的强大俄军的进攻,已无法再向前推进了。经过在中心地区的长时间战斗,奥地利第2军攻占扎莫希奇村及其附近的高地。
尽管奥军对普列韦将军的左翼猛攻,28日普列韦仍坚持原来的意图,向西挺进,攻击丹克尔右翼;因占领扎莫希奇而欢欣鼓舞的奥芬贝格,正在实施其包围行动。但此时在奥芬贝格所部的右翼顶点,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率领的3个师已到达战场。他们因一个命令和一个撤消原命令的命令,在27日耽搁了一整天,这一耽搁的重要性我们过一会儿就明白了。他们将于28日在第6军右翼以压倒性力量投入战斗,希望完成包围。同时,这两个奥地利集团军的余部将全都在各自的战线上与俄军交战。
图11、科马鲁夫战役·包围,1914年8月29—30日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rchduke
Peter,彼得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Bug,布格河;Dankl,丹克尔;Dub,杜布;Ewarth,叶瓦尔什;Huczwa,胡齐瓦河;Komarov,科马鲁夫;Krasnostav,克拉斯诺斯塔夫;Laszczov,瓦什丘夫;Miles,英里;Narol,纳罗尔;Plehve,普列韦;Por,波尔河;Sokal,索卡利河;Solokia,索洛荃亚河;Tomaszov,托马舒夫;Uhnov,乌赫诺夫;Wieprz,维普日河;Zamosc,扎莫希奇。
图12、双方军队在伦贝格前的集结,1914年8月
1 Don Coss,第1顿河哥萨克骑兵师;2 Com,第2司令部;3 Don
Coss,第3顿河哥萨克骑兵师;Bug,布格河;Carpathians,喀尔巴阡山脉;Cracow,克拉科夫;Czernowitz,切尔诺维茨;Dniester,德涅斯特河;Dubno,杜布诺;Dukla
Pass,杜克拉山口;Eighth Army(Brusilov),第8集团军(勃鲁西洛夫);Fifth
Army(Plehve),第5集团军(普列韦);First
Army(Dankl),第1集团军(丹克尔);Forming,正在组建;Fourth
Army(Auffenberg),第4集团军(奥芬贝格);Fourth
Army(Salza),第4集团军(萨尔扎);Gorlice,戈尔利采;Grenr.,掷弹军;Halicz,哈利奇;Kholm,霍尔姆;Kolomea,科洛米亚;Komarov,科马鲁夫;Krasnik,克拉希尼克;Kummer
Army Group,库默尔集团军群;Kövess Army
Group,克费斯集团军群;Lemberg,伦贝格;Lipa,格尼拉—利帕;Lublin,卢布林;Lupkow
Pass,卢普科夫山口;Lutsk,卢茨克;Miles,英里;Mohilev,莫希莱夫;Neu
Sandez,新桑德兹;Pilitsa,皮利察河;Prezemysl,普热梅希尔;Proskurov,普罗斯库罗夫;Pruth,普鲁特河;Radom,拉多姆;Rava
Russka,拉瓦鲁斯卡;Russia,俄国;San,桑河;Second Army(Bhm
Ermolli),第2集团军(伯姆·埃莫利);Tanev,塔内夫河;Tarnopol,塔诺波尔;Tarnow,塔尔努夫;Third
Army(Brudermann),第3集团军(布鲁德曼);Third Army(Ruzski),第3集团军(鲁斯基);Two
Corps from Serbia,两个军自塞尔维亚;Uzsok
Pass,乌兹索克山口;Vistula,维斯图拉河;Zl..Lipa,兹沃塔—利帕河;Zloczov,兹沃佐夫
8月28日奥军的灾难开始了。仍然没有得到骑兵保护的第6军右翼师(第15师)受命在晚间撤退至胡奇瓦河南岸,等到约瑟夫大公的3个师的先头部队在晚些时候到达后,便加入他们的行列。第15师在午夜刚过不久再次跨过多沼泽的河谷,进入并穿过已深入至此的俄国第5军的警戒线。俄军等候着,不采取任何行动,直到该师的主体拥上跨越该沼泽的一段长长的由污泥堆积而成的堤道。此时,密集的毁灭性的炮火从四面八方朝他们袭来。该师顷刻之间陷入极端混乱之中。师长自杀,伤亡四、五千人,幸存者向西逃亡,俄军俘获4000人和20门大炮。该师被歼引起了恐慌,左边的奥军第27师立即面向东方部署。黑暗中恐慌传遍了中央的第9军的第26师。这样,奥芬贝格所部的中央和右翼的整个攻击都被打乱了,混乱延迟至下午很晚的时候。
但与此同时,大公的3个师正在向索洛基亚河靠近,他们从一个如此危险的角度进军效果不错。上午他们突然攻击普列韦左翼军(第17军)第61师的侧翼和后方,当时该师还在向西前进。该师在混乱中越过田野向北逃窜,有很多俘虏和40门大炮落在大公的手中。可是大公的中心部分在渡河之后不久就被俄军的重炮炮火阻挡,在乌赫诺夫渡河的左翼,没有等待大炮来到就匆忙向前赶路,但被俄国步兵阻止住了。此时,奥芬贝格将军投入了他留作预备队的一个师,该师一直战斗至晚上,然后在乌赫诺夫以西渡过索洛基亚河,迫使俄第5军左翼警卫队退回到瓦什丘夫附近的主力部队中。
奥芬贝格将军的包围运动现在达到了顶点。俄国第17、第5和第19三个军落入了他努力围绕瓦什丘夫—托马舒夫—扎莫希奇战区布下的罗网中。两个奥地利集团军于29日重新开始战斗。大公的几个师顺左手向西朝着胡奇瓦河曲折前进,第17、第5两个军把敌人困在该河与托马舒夫之间。第19军继续向科马鲁夫进攻,而第2军从扎莫希奇向东曲折地趋向杜布以北。同时丹克尔压向前方的叶瓦尔什部队。
至此,奥地利在北部的计划进展得很顺利。
苏维埃时期所写的俄国官方史说,“人们无法断言,他们想要做的是全面进攻,还是鲁莽尝试,竭力以速度弥补明显数量不足。这种急躁性和这种突然猛烈推进的思想使我们的第4和第5集团军慌乱不堪,他们本来行动缓慢,时间拖得很长,他们的作风决没有打遭遇战的准备。”③
这里的战斗将接近高潮,但我们现在必须转而叙述伦贝格战线。
————————————
①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467页。
②同上书,第4卷,第507—508页。
③沙普伊利,《世界大战Chapouilly》(Chapouilly,La Grand Guerre)(见俄国官方史Russian
official History),第133页。
第11章、伦贝格之战
向兹洛塔—利帕河挺进——撤退中的奥第3集团军——第3集团军的溃败——在康拉德司令部——康拉德的信——奥芬贝格的机会——普列韦的逃脱——从伦贝格撤退——康拉德的下一步计划——最高军事委员会的焦虑——局势的澄清——康拉德的最后拼搏——最后阶段——奥军总退却
01.格尼拉—利帕河之战
格尼拉—利帕河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6日。奥地利3个军(第12、第3和第11军)满怀希望地向兹洛塔—利帕河挺进,指望打垮俄军劣势兵力的先头部队。但是俄军不但处于压倒优势,并且正小心翼翼地缓慢前进;他们期望随时与奥军主力部队接战,因此各路纵队的先头部队皆已有坚实的部署。奥军的进攻均告失败。在进攻是战争的唯一形式这一教条的影响下,奥军各师全都发动进攻,但往往会彼此失去联系,而且毫无炮火准备。他们处处被击退;奥第3集团军之大部不但被打败,而且被打得惊慌失措。俄军的战线时刻在增强,兵力占压倒优势并覆盖了奥军的战线。在两军的碰撞中,俄军攻势更为强大,处于优势。至夜幕降临时,奥第3集团军撤退,它的两个整师溃不成军,在混乱和恐慌中被赶到离战场25英里的伦贝格才得以重新集结。大量溃退的奥军当夜通宵达旦如潮水般涌进伦贝格。翌日晨,奥军最高指挥部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第3集团军经受了一次无情的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指挥部连连接报:该地区俄军各路纵队的军力远远超出想象,它们齐头并进,到达兹洛塔—利帕河全线。27日上午8时,康拉德命令第3集团军全部撤退到伦贝格防线的前面。他还命令正深深卷入科马鲁夫战役的奥芬贝格调回约瑟夫大公所辖的二个师,向其右翼靠拢。事实证明这两项措施都是正确的。然而,来自第3集团军令人稍安的报告,导致康拉德批准他们留在格尼拉—利帕河前线;在奥芬贝格坚持下,康拉德准许约瑟夫大公继续向北方会战的侧翼进军。
图13、格尼拉—利帕河之战,1914年8月26—30日
Archduke Joseph(3 Divs),约瑟夫大公(3个师);Bialy,白河;Brudermann (Third
Army),布鲁德曼(第3集团军);Brusilov (Eighth
Army),勃鲁西洛夫(第8集团军);Brzezany,布热扎内;Dniester,德涅斯特河;Gnila-Lipa,格尼拉—利帕河;Halicz,哈利茨;Kövcss
(Second Army,Part),克赛斯(第2集团军一部);Lemberg,伦贝格;Miles,英里;Ruzski(Third
Army),鲁斯基(第3集团军);Suirz,苏伊尔兹河;Zlota-Lipa,兹沃塔—利帕河;Zlozov,兹沃佐夫。
实际上,奥第3集团军人数处于劣势,几乎只有俄军的三分之一。俄军沿格尼拉—利帕河部署了292个营、162个骑兵中队和750门大炮,奥军仅为115个营、91个骑兵中队和376门大炮。但是切切不可忘记:伊万诺夫将军推测,他即将与奥军的主力相遇,因而认为到日前为止还只碰上了他们的先头部队。他认为自己左翼的前面已经感到了敌人的压力。在像加利西亚那样道路稀少的乡间,这些长达25和30英里纵队的大军在适合通行的道路上运动。因此军队的后半尾在任何特定时刻都与战斗的前线相距两天的行程。迄今为止,俄军仅以其强大的前卫打胜仗。现在他们必须为最大规模的会战作好准备。因此他们停止前进两日,以便各纵队前后靠紧并进行部署。在这两天内,奥第3集团军设法沿格尼拉—利帕河摆好了战斗的阵势。
有人说,如果俄军在28日和29日即发动突击,他们本可以凭巨大优势彻底击溃奥第3集团军。俄国大公全神贯注于科马鲁夫战役中普列韦所部军队的阵地,他比伊万诺夫更准确地判断出伦贝格前沿奥军的实力,所以他命令伊万诺夫取消他停止前进实施部署的命令,并立即督促他的部队向伦贝格及其守敌前进。这些命令必须服从。然而超过48小时之后俄军才重新向前运动。俄国大公的命令既对又错。西南战线总司令及其强有力的参谋部不想被上级催促着陷入一场灾难。所以他们表面上服从,但尽力拖延时间,直到他们部署完成。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二次格尼拉—利帕河之战,或通常所称的第二次伦贝格战役;该战役始于8月30日。
当俄军重新向前推进时,其势锐不可挡。勃鲁西洛夫的大炮自30日天明起轰击奥军阵地;大约上午10时,俄国步兵以压倒力量猛攻并突破了奥第12军的整个防线。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的敌军溃退7英里之后企图重新布阵,但无济无事;俄军一支骑兵师的进攻迫使他们再次逃窜。整个前线都出现了相似的情景。所有通往后方伦贝格的道路人声鼎沸,挤满了惶惶如漏网之鱼的逃军、大炮及各式各样的车辆,夹杂着逃难的百姓。
至日暮时,奥第3集团似乎已经土崩瓦解。它在溃败中逃离战场,奔窜了18英里之后才告停止。自此以后,只要听到有人惊叫“哥萨克来了”,就足以使其各团各旅陷入混乱。所有这些粗暴的侮蔑性的话语皆摘自奥地利官方史料。
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双方至少有7个集团军、200万人进行了历时一周的殊死搏斗。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这些战场,去看看康拉德在普热梅希尔的凄凉的指挥部中的情况,他同样痛苦不堪。自26日上午起,在北方和东方地平线外,有两大会战一直在雷鸣电闪般地进行。康拉德对北方战场的希望逐渐使得他对东方的焦虑增大到可怕的程度。这位性情暴躁的司令官处在两大战场的相对压力之间,痛苦异常,一方面是胜利的指望,另一方面是毁灭的威胁。26日第3集团军失败的最早冲击,导致他于27日中止了约瑟夫大公所部的3个师的向北调动。但后来的报告表明:布鲁德曼已经设法将部队沿格尼拉—利帕河重新部署。俄军并未追击。所以康拉德准许大公继续前进,他本人则立即投入科马鲁夫战役。与此同时,第3集团军的糟糕状况和大批俄军明显地靠拢以发动决定性攻击的态势已显而易见。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距伦贝格只有一天的行程,离在北方作战的两支奥军的交通线也只有三日的行程。康拉德就像是要伸手去抓崩溃在即的堤坝后面的战利品。28日他再次要求调回大公的那几个师;但是奥芬贝格此时眼见自己所希望的决定性胜利已有把握,因而据理力争,最后康拉德再次作出让步。逃避责任的第2集团军此时正向南集结。康拉德决定去冒更大的险。在俄军动员后第20天至第30天间的10天里,康拉德曾指望取得重大胜利。现在8天已经过去了。俄军已扩充完毕,其数量上的压倒优势日益对奥军不利。康拉德修书一封,请博尔弗拉斯转呈皇上御览;此信颇多自我展示,充满兴味,值得我们打断对战争的叙述。
8月27日
“在我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刻,我收到了您24日和25日对我过于赞誉的信。我赶紧复函,仅想补充指出,就在我写信之际,会战正在进行,此战将决定我君主国的命运……
“关于我们的胜利与德军胜利的相比,没有许多话可说,这主要是因为德军胜利的取得是以牺牲我军为代价的;因为德国组建的100个师中,只有9个正规师和3个后备师拨给东线战区,其余全都派往西线。于是俄军的巨大压力就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此外,我们还要对塞尔维亚和黑山作战。罗马尼亚一直指望对俄国作战,但我们未得到罗马尼亚的援助。此外,由于意大利的背叛,德国不但未将承诺的5个后备师派往东线,反而派到了西线。
“我与导致这一结果的政策毫无干系(我无能为力)。因为预见到现已出现的事态,我于1909年和1912年两次建议过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针,但都没有效果。这是命运之神的可怕的变幻,以至于我现在不得不承担那次疏忽造成的后果。
“随信寄上一份由波蒂奥雷克所写的报告抄件,它真实地描绘了在塞尔维亚失败的情景。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居然作鸟兽散,放弃了他们的大炮和物资,这是出乎意抖之外的,我军在任何其他地方无不和德军一样英勇作战,只不过德军交战的对手不是俄军,而是法国人。”*
在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之后,康拉德继续写道:
“第4军调往北方是我们迫切需要之举;当我们知道俄国除了她的第一线各师之外,从现在起还将把各后备师也调往战场时,上述需要就显得更为迫切。我部队今天已经和这些军队交战。现在正是我们采取进攻的时候,否则我们将受到压倒优势之敌的攻击,因此必须赶在第4军到来之前进行冒险。此外,敌人正从四面八方逼近,因此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可以拖延。
“8月23日、24日和25日以在克拉希尼克的胜利战斗开始的进攻,今天已导致一场会战。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尤其是俄军优势炮火的轰击所致的损失。这场巨人之战结果如何,掌握在命运之神的手里。我们深信,我们已经就我们的良知所及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对此,我们感到心满意足。
“多谢您好意垂询我的儿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①
现在,康拉德受到的两股压力在加重。奥芬贝格即将包围普列韦军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希望和前景,与第3集团军30日遭受的惨败形成了对比。这场折磨向我们展示了康拉德意志力的份量。他决心确保奥芬贝格有两天多的时间以取得胜利,他决心忍受东线与时俱增的危险。这是他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这一决策没有失败。俄军在推进,但前进得缓慢而小心翼翼。他们耗时两天推进18英里,该区域是奥军在30日匆匆放弃的。到9月1日俄军才与奥军在伦贝格前面的新防线接触。新防线系由溃败之师的散兵游勇和精疲力尽、神经崩溃的军队在混乱中建成的,所以形同虚设。然而在敌人方面看来,它是条严阵以待的战线。奥芬贝格所要求的那两天时间已经给了他。我们来考察一下他是如何利用这宝贵的两天时间的。
8月31日是奥芬贝格的极重要的一天。自26日起他一直向普列韦军两翼且战且进,现在该军已被三面包围。30日,丹克尔率部向卢布林紧逼,攻克了克拉斯诺斯塔夫,这样形成了可能会切断叶瓦尔什与普列韦的联系的威胁。普列韦的阵地十分危急。他在科马鲁夫附近的3个军很可能全部被包围。30日夜间他命令它们立即撤退。但为时是否已经太晚了呢?此时它们在这里成了奥芬贝格艰苦而巧妙的奋战的战利品,康拉德为此在伦贝格敢冒孤注一掷的风险。奥军的计划很简单,甚至显而易见。在右翼,约瑟夫大公率3个师和2个骑兵师向西推进至胡奇瓦河,并摧毁布格河上的数座桥梁。在左翼,彼得大公率同样数量的步兵自杜布附近出发,迂回和包围俄军右翼。与此同时,奥军中坚部队将在每一个地方紧逼岌岌可危的俄军。为包围俄军3个军而布下的网似乎行将收拢。在任何一侧的再次突击都即将完成对俄军10万之众的包围。附近没有俄军的其他军队足以干扰这次行动。
图14、科马鲁夫之战·普列韦逃跑图,1914年8月31日—9月1日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rchduke
Peter,彼得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Bug,布格河;Dub,杜布;Huczwa,胡奇瓦河;Komarov,科马鲁夫;Krasnostav,克拉斯诺斯塔夫;Miles,英里;Plehve,普列韦;Por,波尔河;Sokal,索卡利Solokija,索洛基亚河;Tomaszov,托马舒夫;Uhnov,乌诺夫;Wieprz,维普日河;Zamosc,扎莫希奇。
命运之神即将玩一次捉弄人的把戏。奥军两翼的运动在一次不寻常的巧合中,由于性质完全相同的意外遭遇而处于瘫痪状态。一架飞机向右翼的约瑟夫大公报告说,俄军一个师正自东紧逼他的后方;骑兵巡逻队向彼得大公报告说,俄军数营正在包围他的迂回运动的北翼。他前面的那个师和骑兵己经后撤,解除了他本人所率一翼的危情。然而事实上所谓俄军的几个营并不存在,而对面一翼的俄军师也只不过是数支骑兵中队和马拽大炮,他们正向鲁斯基将军部队的最北侧侦察前进。但是两位大公根据错误的报告采取了相似的行动。约瑟夫大公将骑兵师和两个步兵师的一部分调回到索洛季亚河以保护他的后方,因此没有足够的力量率余部前进。彼得大公后退7英里至扎莫希奇。就这样,正当两扇铁门行将砰然紧闭以生擒俄第5集团军四分之三的部队的时候,铁门忽然比以往开得更大;于是普列韦的军队通过20英里宽的豁口,井然有序地开往安全地带。至此,奥军获胜的最后机会已荡然无存。直到9月1日清晨,奥芬贝格才明白所发生的一切。在强烈的愤怒和懊丧中,他命令部队恢复前进,全军立即急起直追。他们占领了科马鲁夫和敌军的阵地。他们俘敌数千并缴获多门大炮。他们七天的浴血奋战为自己赢得了战场上的荣誉。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获。
我们再回头看看康拉德在普热梅希尔的司令部,所有重大事件、意外事件以及担心与疑惧,每时每刻都在这里汇总和核实。康拉德原本希望他遭受重创而且士气低落的第3集团军,还能在伦贝格前方维持着,直到奥芬贝格取得胜利。但是9月1日夜间,在一匈牙利旅中爆发的恐慌迅速蔓延,结果全师在混乱中逃窜入城。在右翼,哥萨克军队令奥第11骑兵师望风而逃,退却了12英里之后才勒住缰绳。俄军战线不断集结兵力,围住摇摇欲坠的奥第3集团军两翼,继续向前延伸;布鲁德曼在征得康拉德的勉强同意后,放弃了伦贝格,后退20英里至沿韦列齐察河的湖泊与沼泽一线。到9月1,全部幻想都消失了。战场上的帷幕揭开了,奥军司令部对双方兵力的总体形势已经一清二楚。俄军从东而来的压力和危险现在已不可阻挡了。在这样的窘境中,康拉德并未丧失勇气和应变能力。假使他指挥的是德国部队或者哪怕是奥地利新建的军队,他都很可能从这场灾难性战败的崩溃中取得获胜的手段。他在司令部奋起应变,要求他手下的将士们共同完成力所难及的任务。此时,他们不能和他一道奋起。
图15、康拉德计划,9月2日
Anffenberg,奥芬贝格;Boroevic,博罗耶维奇;Brusilov,勃鲁西洛夫;Dniester,德涅斯特河;Lemberg,伦贝格;Miles,英里;Plehve,普列韦;Ruzski,鲁斯基;Vereszytsa,韦列斯济察。
当然,他在这种事态的紧张压力下制定的计划很值得尊敬。他的第3集团军退到了伦贝格后面;预料俄军的中坚部队将紧随其后,向前推进穿过该城。他注意到,俄军前进的总趋势是始终朝向北方,而他那最终到位的第2集团军,在南面与他们的左翼重迭。于是他命令该集团军向俄军的左翼和后卫推进。他命令奥芬贝格放弃对普列韦的追击,将所部第4集团军掉转方向朝南而不是向北推进;第4集团军的后卫由约瑟夫大公掩护,大公此刻变成了后卫而不是追赶挺进时的前锋了。康拉德的这一布置牺牲了在北方会战中取得进一步胜利的全部希望。他的计划至少在纸面上是令人敬畏的。奥芬贝格向南进军将直指鲁斯基的右翼和后卫。自南边迅速北上的第2集团军将从相反方向打击俄军,当他们猛力向前穿过伦贝格,向韦列齐察河上的第3集团军推进时,他们将遭到两面夹击。我们必须尊敬康拉德的精神和心理适应力,我们可以钦佩他的种种构想;然而可供他支配的人力物力却不足以将这些计划变成现实。实际上,如果他不再拖延,赶紧在9月1日或2日命令全部奥军总撤退到桑河的话,他会成为一位更具远见卓识,更加名副其实的将军。然而一道又一道的作战命令已从普热梅希尔发出,久战疲劳的奥军则被动奉遵命而行。
现在我们必须去俄军司令部看看。俄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到这时已经准确地预见了总的形势,并知道奥军大部的所在。俄国大公无意自东方继续推进。相反,奥军在韦列齐察河停留的时间越长,推进得离伦贝格越近,那末他击溃奥军的可能性就越大。俄国大公的新编第9集团军自伊万哥罗德沿维斯图拉河而下,现在正在袭击丹克尔的左翼和后卫,同时叶瓦尔什也向丹克尔发动了正面进攻。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略突击,也是大公一开始就打算在此进行的一次突击。此外,9月1日至2日夜间他得到了估计会动摇最坚强的神经的消息。东普鲁士发生了情况,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情况,其可怕的意义难以理解,又无法估量!战场上的形势使奥地利的军事努力构成了包围普列韦的新威胁。俄国大公为普列韦深感焦虑,又不知道他能否逃脱或者如何脱身。于是他命令鲁斯基的整个集团军从向西改为向西北,驰援普列韦。他又命令勃鲁西洛夫集团军之大部趋向北方与鲁斯基接触,仅留下两个军在伦贝格附近与奥军右翼对峙。简言之,俄军将移向右侧,在固守左侧的同时,以右翼竭力设置一个巨大的战略陷阱。
图16、奥芬贝格形势图,1914年9月2日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rchduke
Peter,彼得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Encountered Thus,交战;Expected
Thus,(预计);Huczwa,胡奇瓦河;Komarov,科马鲁夫;Miles,英里;Narol,纳罗尔;Plehve,普列韦;Ruzski,鲁斯基;Solokija,索洛塞亚河;Uhnov,乌诺夫;Zamosc,扎莫希奇。
02.拉瓦鲁斯卡之战
双方的上述调动现在开始同时起作用了,结果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局面。向南袭击鲁斯基右翼与后卫的奥芬贝格集团军,开始以其左肘擦及反向北上的鲁斯基集团军。双方的司令官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奥芬贝格本指望攻击鲁斯基的侧翼,鲁斯基原打算攻击奥芬贝格的后卫。当他们渐渐弄清楚真实局势时,鲁斯基面朝西方攻击奥芬贝格,在奥芬贝格在此攻击的压力下,以左翼为轴心使全军转向,他克服困难,使用相当高明的技巧,在两天时间内组成了抗击对方的防线。与此同时,在南面的奥第2集团军,历经多日来的上下火车与东奔西走,在灾难与惊恐的气氛中到达。他们没有向俄军虚弱的南翼挺进,而是沿韦列齐察河,在其元气大伤的友军第3集团军右侧驻屯下来。到9月8日整个局势明朗化了:奥第4、第3和第2集团军最后在一条战线上,向东抵抗面前俄军仅两个集团军的进攻,没有其他部队防卫自己的北翼和撤退路线,丹克尔仍处于困境之中,他们与他之间隔着40英里的缺口。在这个缺口的对面,驻有秩序井然的普列韦的一整个集团军和德拉戈米罗夫将军的骑兵军,而奥军尚未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图17、自科马鲁夫至拉瓦鲁斯卡示意图,1914年9月6日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Brusilov,勃鲁西洛夫;Grodek,格鲁代克;Komarov,科马鲁夫;Lemberg,伦贝格;Miles,英里;Narol,纳罗尔;Plehve,普列韦;Rava
Russka,拉瓦鲁斯卡;Ruzski,鲁斯基;Third Army
(Boroevic),第3集团军(博罗耶维奇);Uhnov,乌诺夫。
依然无所畏惧的康拉德,于9日夜间命令其精疲力尽的军队作一次最后的拼搏。他知道,鲁斯基的整个集团军此刻处在奥芬贝格的前面,因此在他的第2和第3集团军前面只有勃鲁西洛夫军队。所以他在战线的南部占有优势兵力。于是他命令那两个集团军前进,在推进过程中旋转,在奥芬贝格向鲁斯基重新发动攻击的同时,攻击勃鲁西洛夫的侧翼。他起草完这些命令时,突然接到丹克尔发来的电报,丹克尔为总的局势和自身处境所迫,已下令其集团军退到桑河后面。但康拉德仍然坚持自己的计划。于是9月9日成为东线迄今所见的最残酷的战斗日。双方都经过了长途行军,战斗持久而激烈,而且是同时发起进攻。康拉德乘汽车前往格鲁代克,接近战线,力图以他的到来鼓舞士气。但是他的第2和第3集团军的进攻,尽管有局部优势,却毫无进展,持续一整天的激战并未使战线发生变化。然而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都报告说,他们面前的奥军防线非常牢固,无法攻破。就这样,他们对康拉德的坚毅与顽强共同给予了无意识的称赞。
图18、形势图,1914年9月10日
Archduke
Joseph,约瑟夫大公;Auffenberg,奥芬贝格;Brusno,布鲁斯诺;Cieszanov,乔赞诺夫;Dragomirov's
Cav.,德拉戈米罗夫的骑兵;Miles,英里;Plehve,普列韦;Rava Russka,拉瓦鲁斯卡;Ruzski,鲁斯基。
最后的打击此时自北而降。德拉戈米罗夫将军的骑兵军已经深深穿入奥芬贝格与丹克尔之间的缺口。普列韦的集团军,并非像康拉德所设想的那样是乌合之众,而是处于良好的战斗状态;他们跟随在骑兵军之后,一个军接一个军地插入,把约瑟夫大公的3个师留在他们的左侧。整个大军已在奥芬贝格右翼的后面;他们11日的进军本来有可能将奥芬贝格完全包围。奥芬贝格在这节骨眼中吸收了约瑟夫大公的几个师,向南加强了他自己的左翼。但是奥芬贝格和康拉德都不知道此刻穿过他们后尾的俄军实力有多大,也不知道自己在11日和12日将落得什么样命中注定的结果。反复无常的命运之神在31日夺去了奥芬贝格获胜的机会,但现在又给了他相当可观的补偿。为此,命运之神先赐给俄军一台大功率无线电装置。11日清晨,这台机器提高音量,用清晰的语调,不加密码地命令普列韦集团军左翼的两个军于当日赶到名为切沙努夫和布鲁斯诺的两座小村庄。这一意外的消息令奥军的司令官惊愕不已,在刹那间得知了自己危险的程度。
康拉德在绝望中尚抱有一线希望,他命令约瑟夫大公前去抵挡入侵者,“给后卫部队让出更多的回旋余地”。但是奥芬贝格深知这些师已连续行军作战18天,从5万余人减至现在几乎不到1万人,因此他没有将命令向下传达。他不失时机地开始向东南撤退,并在俄军无线电的进一步信息的指引下,指挥他的军队摆脱了致命的危险。康拉德给第2集团军的命令是“不停地,全力以赴地,不顾伤亡地发动进攻”,它的司令官伯姆—埃莫利同样没有向各部队传达命令。人性达到了极限,因此总司令要求继续战斗的命令成了耳边风。11日傍晚,康拉德决定向命运低头。他写道:
“第2和第3集团军的推进没有带来有效的决定性后果。相反,俄国两个军在第4集团军左翼后面存在突破的可能,它威胁着我军,使我处于灾难性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条必须全速采取的行动方针,那就是立即停止战斗,将全部军队撤退到桑河后面。”②
一系列可怕而折磨人的事件迫使他于11日下午5时30分自普热梅希尔发布命令。几乎与此同时,毛奇承认他在马恩河战役中的失败,并通过亨奇上校命令中间部队和右翼的全部德军退却。就这样,两个中央帝国押下差不多全部赌注在东线和西线发动的第一次强大攻击,同时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们必须继续谈谈东普鲁士,密切研究那里发生的事件,9月1日夜间对这些事件仅仅作过一次报道,但它对俄军司令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重点系作者所加——W.丘吉尔。
①赫岑多夫,康拉德·冯,《我的军旅生涯,1906—1918》,第4卷,第551—553页。
②同上书,第4卷,第701—702页。
第12章、对东普鲁士的入侵
俄军西北战线——对方的司令官——德军的部署——第一次遭遇战:贡宾嫩——麦肯森的败退——贡宾嫩战事以后——电话交谈——兴登堡——鲁登道夫——霍夫曼——鲁登道夫的到来——俄军的错误想法——贡宾嫩战役的后果
大战刚刚爆发,俄军西北战线的指挥权就交付给了吉林斯基将军,他在一年前出任俄军参谋长时,与法国就现已开始的大战中两个协约盟国的合作作了最后的秘密安排。吉林斯基将军从战争动员的第12天起即在比亚韦斯托克的司令部指挥至少10个步兵军和10个骑兵师。他的意图就是要丝毫不失时机地入侵东普鲁士,制服它的守卫者。他把所辖部队分为两个差不多相等的集团军。8月17日,他命令第1集团军自涅门河一线前进,两天以后又命令第2集团军自纳雷夫河一线前进。据悉,德国在东普鲁士的军队相对较弱,因此他有信心预期迅速征服这一北方堡垒。
图19、吉林斯基的计划,1914年8月
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Baltic Sea,波罗的海;Bialystok,比亚韦斯托克;Danzig,但泽;East
Prussia,东普鲁士;Graudenz,格劳登茨;Gumbinnen,贡宾嫩;Kovno,科夫诺;Königsberg,柯尼希山;Lötzen,勒岑;Miles,英里;Narev,纳雷夫河;Niemen,涅门河;Novo
georgievsk,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Osovets,奥索维茨;Poland,波兰;Pregel,普雷格尔河;Tannenberg,坦嫩贝格;Thorn,托伦;Tilsit,蒂尔西特;to
Vilna,至维尔纳;Vistula,维斯图拉河;Warsaw,华沙。
审视一下东普鲁士地图,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该地区的攻守的基本状况。德国领土的这一狭长地带,从维斯图拉河差不多延伸到涅门河的中游,夹在波罗的海海岸与俄属波兰边境线之间。它很容易受到以维尔纳为基地的俄军来自东面的攻击,也容易受到来自华沙或从华沙—维尔纳铁路线推进的同样大或更大兵力从南面或东南面发动的进攻。
在俄军高级司令部扩大时,在称为“大举突袭”的军事行动中,率领两个集团军的两位将军是根据他们出众的能力和果敢精神挑选出来的。伦嫩坎普夫指挥第1集团军或称维尔纳集团军,萨姆索诺夫指挥第2集团军或称华沙集团军。据认为这两位将军均系俄国军界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满洲作为冲锋陷阵的骑兵领导人而声名鹊起。遗憾的是自满洲战事以来,两人之间积怨甚深,原因据说是伦嫩坎普夫在一次紧要关头没有支援萨姆索诺夫,结果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终于酿成在沈阳火车站台上互相斗殴的事件。协调这两个集团军的行动和确保其领导人之间的最良好关系的责任,特别沉重地落在吉林斯基将军的肩上。
图20、东普鲁士的集结,1914年8月
Gumbinnen,贡宾嫩;Insterburg,因斯特堡;Königsberg,柯尼希山;Lötzen,勒岑;Masurian
Lakes,马祖里湖区;Miles,英里;Prittwitz,普里特维茨;Rennenkampf,伦嫩坎普夫;Samsonov,萨姆索诺夫。
到13日或14日,这两大集团军的所有部队离开各自的集中地区,不顾疲劳地向西和西北进军,入侵德国。
读者不会忘记,在此严峻时刻,东普鲁士的防务被交给了冯·普里特维茨将军。他的绰号“胖子军人”,并未给人深刻印象。其麾下有第1、第17和第20军以及第1后备军,外加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他还能从维斯图拉河驻军和柯尼希山要塞抽调半机动化部队的四五个分遣队,每个分遣队约相当于一个旅。这些部队组成了德国第8集团军,该集团军现在必须经受人数为自己两三倍的俄军的攻击。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派哪支部队去攻击或牵制北面的伦嫩坎普夫,都要冒被自西南前进的萨姆索诺夫切断的危险,普里特维茨面临的困难因此变得更加严重。但是正如解决其他难题的方法一样,施蒂芬也为此事预先留下了一套计划。俄军前进到某一阶段,必然会发现自己被连续50英里的马祖里湖区分隔开来。在这一地区,俄军没有任何侧面交通,并将连续数日完全被分隔成几个独立体。德军按照施蒂芬制定的计划,把整个集团军放在了这个要害地区,俄军两个集团军中不论哪个首先进入有效打击距离,德军都将予以打击,然后再利用东普鲁士高度组织的铁路系统作迂回运动打击另一个集团军。在战前年代,根据这个著名的计划作过许多次战争实践的游戏,游戏的所有参加者都持有铁路时间表。德军在这里也是两线作战,只是规模较小。在这些激烈的最初战斗中,无论发生什么,普里特维茨的职责均为确保防线不被切断;如果发生最坏的事情,在边境或靠近边境处遭到惨败,那末他将无力在维斯图拉河后面组成连续的战线。这种既微妙又严峻的局势,要求指挥者有最高超的才能,但是也向总司令提供了最辉煌的机会!对这种任务,马尔伯勒公爵、用于特烈大帝、拿破仑或李—斯通瓦尔·杰克逊会感到兴奋着迷,但是冯·普里特维茨将军对此从一开始就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他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派遣第20军去等候华沙集团军,并用他的第1军去阻滞伦嫩坎普夫的前进,而掌握其余部队据守中央阵地。他的第1军军长冯·弗朗索瓦将军是一位独立自主桀骜不驯的人物,我们将看到,事实将最后证明他是坦嫩贝格之战中真正的英雄。他无法忍受将祖国神圣的国土拱手送给哥萨克部落。逃难的人流和吞噬一排排村庄的大火使他和手下的将士们怒不可遏。他热切地要求普里特维茨,一旦伦嫩坎普夫越过边界,就准许他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并要求派第8集团军余部为他增援。这样他们完成以后还有时间——刚好够的时间——撤回并攻击萨姆索诺夫。出于这样考虑,他甚至还援引了这个特殊施蒂芬计划的字面意义和精神。经过痛苦的深思之后,普里特维茨听从了这位敢冒险的大胆下属的劝告。他再次采取折衷手段,让第20军去等候萨姆索诺夫,同意其他5个师协同弗朗索瓦作战。
图21、贡宾嫩之战,1914年8月19—20日。
1 Cav.
Div.,第1骑兵师;Angerapp,安格拉普;Bellow,贝洛;Benkheim,本克海姆;Darkehmen,达克门;François,弗朗索瓦;Goldap,戈尔达普;Gumbinnen,贡宾嫩;Mackensen,马肯森;Miles,英里;Pikallen,皮卡伦;Rennenkampf,伦嫩坎普夫;Rominten
Forest,罗明滕森林;Stallupönnen,斯塔卢波嫩;Trakehmen,特拉克门。
实现这个计划并不需要等多久。17日和18日两天内,伦嫩坎普夫大军涌过边境线后,在斯塔卢波嫩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初步遭遇战之后,20日在贡宾嫩镇前面正式列队作战。那一天的战斗是在德军7个师与俄军8个师*之间进行的;此次会战,尽管在欧洲大动荡中几乎不引人注意,但它深刻地影响了一系列因果关系,甚至对大战的全过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很少有人听说过贡宾嫩,几乎没有人充分意识到它所起的惊人作用。那一天造成的命运是祸福参半的。弗朗索瓦率其第1军于拂晓突袭了俄军的右翼,打得它阵脚大乱,后退7英里。德军一骑兵师,从行动迟缓的俄骑兵军鼻子底下经过,他们策马疾驰,绕过破碎的侧翼,兜了整整一圈,在俄军负责运输的车流与人群中引起了一片恐慌。冯·贝洛将军的第1后备军在战线的另一端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满怀希望地期待着德军一个追加师的到来,同时还在准备次日的战斗行动。但是冯·马肯森将军所率的第17军,受弗朗索瓦胜利的鼓舞,匆匆忙忙、堂而皇之地正面进攻中心阵地,却遭到了突然的反击,不得不狼狈地败退。俄军有深沟高垒。马肯森却几乎或根本没有炮火准备。他的人员一排排地倒下;成群结队的伤兵落在了后方,还有大量士兵掉队;于是整个部队似乎在一起退却,起初还有秩序,很快就一片混乱了。白发苍苍的马肯森本人离开司令部,亲自努力设法制止溃退,即使如此也不起作用。他手下的主要军官们也效法他的榜样,但都无济于事。此后第17军在同样的战斗中打得非常勇敢,而且战绩斐然,但是在德军有关贡宾嫩之战的记述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包含“惊恐失措”这类轻蔑的言词。这场混乱使得德军右翼处于停滞状态。夜幕降临了,两军在混乱的战场上,互有胜负。
图22、普里特维茨在贡宾嫩之战期间
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Gumbinncn,贡宾嫩;IR,第1后备军;Insterburg,因斯特堡;Königsberg,柯尼希山;Lötzen,勒岑;Miles,英里;Mlava,姆拉瓦;Ortelsburg,奥特尔斯堡;Prittwitz
H.Q.,普里特维茨司令部;Rennenkampf,伦嫩坎普夫;Samsonov,萨姆索诺夫;Wartenburg,瓦尔滕堡。
现在发生了一段最为关键的插曲。冯·普里特维茨将军从差不多70英里以外的瓦尔滕贝格司令部指挥这场仅投入了7个师的会战。他非常焦急地、甚至应该说是坐立不安地等待着首次与神秘莫测而且数量不详的俄军发生重大冲突的结果。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不佳。要了解他的处境,我们就必须把他设想为这样一个人:他的左臂伸到最远距离,他的手指被磨床夹住,而他的右手(第20军)却缩回来靠近肩膀,以挡开他所担心的新对手从另一方向给他的另一次打击。他自始至终都为自己伸得很长的左臂担惊受怕。他是被弗朗索瓦拖着向前的,他害怕自己的胳膊被砍断,或者害怕他本人连同所部20军被来自华沙方向的庞大的新攻击者冲垮。
贡宾嫩之战已经打完了。弗朗索瓦是自行其是——普里特维茨想,不过得感谢上帝,20军被留在了后面。结果如何呢?结果当然不好。充其量这次会战打了个平局。根据普里特维茨所处的战略地位,他不能打不分胜负的战争。他必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将他的部队后撤。因为把利弊综合评估一下看,比起他预见到的即将从华沙来到的对他的打击来,贡宾嫩之战算得了什么呢?在梦魇般心态中他仿佛看到一支新的俄国大军自华沙向波罗的海推进,击溃了他的第20军并切断了其余部队,在东北100英里处一场胜负未决的战斗中打得难解难分。他知道自己遇上了实力至少两倍于他的敌军,在所有这些危险中,突然闪光般地出现了一处必不可少的安全避难所,赶往那里既是他心中的强烈愿望,也是他的最高职责——那就是维斯图拉河防线。就在当日下午6时30分,传来确切的消息说:有人已见到俄南方集团军漫长、庞大的纵队正如洪流般越过姆拉瓦河附近的边境线。
真实的情报是:“兵力为4—5个军的俄军自华沙而来,已开始越过索尔多—奥特尔斯堡正对面的德国边界。”他的参谋部犹豫不定,不知道是否应将这条可怕的消息报告上司。参谋部中有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即,具备训练有素的第一流智慧的霍夫曼将军,当时的任作战司司长。他军事专业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广阔的战略眼光。在德军参谋部的精英分子中,找不到比他头脑更清醒、目光更敏锐的人。他是德军在东线制定的大多数作战计划的幕后智囊。我们将经常提到他那具有远见卓识的智慧。关于来自姆拉瓦河的令人不快的消息,霍夫曼将军记录下了与他的同事格吕纳特的一次有启发性的谈话。
“这剂药对咱们尊敬的领导人太猛了!”霍夫曼说,或者大意如此。格吕纳特认为,“这种情报不可能瞒过总司令!”而且情报已经传到了他那里。
当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把参谋部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时,他对他们说,“先生们,想必你们也得到了来自南方前线的这个新消息吧?”然后他非常果断地补充说,“我军将停止战斗并退却到维斯图拉河后面!”
霍夫曼和格吕纳特在21日主张恢复贡宾嫩的战斗。在战场上的弗朗索瓦和其他将军们一听到要停止战斗就暴跳如雷;他们胸有成竹,“即使第20军拒不支援”,他们也有能力包抄俄军两翼,并于次日彻底打败伦嫩坎普夫。但是普里特维茨已经打定主意。他决定停止战斗,连夜撤退,脱离与敌人的一切接触。
假如普里特维茨信赖他那有能力的参谋部,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行动,他本来还有可能度过重重危险。但是此时此刻他决定独断专行。他在激动的心态中走向电话机,没有通知任何下属军官就拨通了在科布伦茨的德军总司令部的专线。毛奇被叫去接电话。对毛奇来说,这也是一个要忍受超常压力的时刻。德军在西线从贝尔福到布鲁塞尔的所有部队,不是被死死地牵制,就是马上要进入在法国和比利时领土上的战斗。普里特维茨在电话里给毛奇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不堪当此重任的人。一口气退到维斯图拉河一线已经是糟糕透顶了,可是普里特维茨还有做出更糟的事情的危险。
“无论如何,”毛奇说,“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斯图拉河。”对此,普里特维茨的答复是:如果得不到增援,甚至这一点也无法保证。河水很浅,有多处可以涉水而过。“我只有这么一点人,我怎么守住维斯图拉河?”这句话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因为话筒刚挂上,毛奇就开始物色普里特维茨的继任者。我们将跟踪他找寻指挥官的过程。
在毛奇思虑重重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位现在已经大名鼎鼎的人物。此刻远在汉诺威,闲着一位退役的将军,他身材粗壮,是数年前退役的马斯拉图尔人。现在,他以毕生训练作为准备的最重大的事件正在到来,并将把他推向高峰。整个普鲁士军队、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不只是王朝本身的命运),到了最紧急的关头,但还没有他的用武之地。他身着便装坐着,沉思报纸提供的信息,不知自己是否会得到召唤。毕竟他熟悉东普鲁士,他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纵然别人在法国声誉日隆,但对付俄国游牧部落,他兴登堡肯定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回忆录中,兴登堡十分简单地记录了当时的强烈感情。“皇帝和国王会需要我吗?整整一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收到任何此类的官方通知。看来有足够的年轻人,我只有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在焦急的期望中等待。”不久,在8月22日下午3时,德国皇帝的指挥部发来了一份电报!问他作好立即赴任的准备了吗?——“我已准备完毕。”但就在他的答复尚未抵达总司令部时,他又收到了进一步的急件,称:料想他有为国效力的意愿,并安排他指挥东线一个集团军;甚至告诉了他他的参谋长的名字。
处境紧急的毛奇有过下列想法:德军侵犯比利时边境后,于8月6日夜间派遣6个旅突击列日。但进攻部队犯了错误,陷入困境,停滞不前。结果出现了奇特混乱的形势。各路纵队在黑暗与混乱中,穿行于尚未投降的堡垒之间,迷失了方向,处于灾难的边缘。在这个时刻,突然有一位参谋军官从阴暗中出现——此人长期全神贯注地研究总参谋部的核心机密和即将临近的大战,他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种种观点,所以一年前当局认为把他从柏林调往一个野战旅任职是合适的。此时,他自告奋勇,担当起一支失去将军的纵队和所有邻近部队的指挥,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率领军队抵达列日城;趁着晨光初露,孤军猛攻各道城门,迫使该城及其全部守军投降。由此可见,他肯定是精通参谋工作的全面人材,熟悉参谋工作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且在危难之时表现出了高超的作战才能和大无畏精神。只要他的力量和知识与年事已高的兴登堡的威信和品德结合起来,东普鲁士就肯定不会缺少勇敢无畏的捍卫者。
于是在22日,一辆汽车载着傲慢的鲁登道夫离开入侵军军需主任的岗位,来到司令部。他小心翼翼地告诉我们,他从这里向东普鲁士前线的部队下达了直接命令。然而这些命令实际上限于以下几点:第一,从东部要塞驻军调来的增援部队编入第8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参谋部人员在马林堡——在后面很远处——与他会晤;第三,在新任总司令抵达战场之前,各军独自行事。然后他登上专列火车带上正在汉诺威灯火辉煌的车站大厅等候的兴登堡,隆隆地向东线驶去。
对于所有这一切——对于普里特维茨的电话和他在电话中所说的话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第8集团军参谋部没有得到丝毫暗示。但是如果我们回到第8集团军设在瓦尔滕贝格的司令部,我们将看到在此期间事态并非处于静止状态。20日晚在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打电话到科布伦茨的同时,霍夫曼和格吕纳特一直在与参谋长瓦尔德泽进行紧张的磋商。瓦尔德泽是毛奇的副手,他在整个7月期间一直等待机会,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此时他的机会来了。但某些机会却消失了。
图23、贡宾嫩之战后普里特维茨的决定,1914年8月20日
3rd Res.Div.,第3后备师;Allenburg,阿伦堡;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Baltic
Sea,波罗的海;Bialystok,比亚韦斯托克;Bug,布格河;Danzig,但泽;Dirschau,迪绍;First Army
(Rennenkampf),第1集团军(伦嫩坎普夫);Graudenz,格劳登茨;Gumbinnen,贡宾嫩;I
Corps(François),第1军(弗朗索瓦);Insterburg,因斯特堡;Kovno,科夫诺;Königsburg,柯尼希山;Lautern,劳滕;Marienburg,马林堡;Miles,英里;Mlava,姆拉瓦;Neidenburg,奈登堡;Niemen,涅门河;not
net in
Iouch,尚未接触;Olschienen,奥尔席嫩;Osovets,奥索维茨;Pregel,普雷格尔河;Rastenburg,拉斯滕堡;Second
Army(Samsonov),第2集团军(萨姆索诺夫);Soldau,索尔道;Tannenberg,坦嫩贝格;Thorn,托伦;Tilsit,蒂尔西特;Usdau,乌斯道;Vistula,维斯图拉河。
“退到维斯图拉河”,这谈何容易。但是不打另一场大仗,你不能退到那里。俄国的华沙集团军距维斯图拉河比今天在贡宾嫩作战的我们军队近80英里。这个论点起了决定性作用。瓦尔德泽对此表示赞成。普里特维茨重新露面时受到规劝,那就是即使撤退他也必须再打一仗。他变得较为镇定。在霍夫曼的推动下,制定了一系列调动计划,这些调动将使东普鲁士准备已久的铁路组织紧张到极点,这些调动实际上是德军无一例外地开往坦嫩贝格参战。所有贡宾嫩之战的参战部队要脱离与敌人的接触并尽快退却。弗朗索瓦及其获胜的第1军和第3后备师,也要在战场以西20英里处上火车。这些军队将在48小时内经铁路运往监视华沙前线的第20军的右翼。马肯森率领他的名声稍微受损的第17军,贝洛率领他的第1后备军打算尽可能快和尽可能远地行军退却,旨在转而朝南进发;如果形势需要或允许,就与第20军左翼会合。
所以在20日夜晚,普里特维茨退到维斯图拉河后面的决定已经由他自己取消,而他的参谋部制定的每一个步骤都扎扎实实地奠定了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基础。不过请注意以后发生的事情。普里特维茨并没有告诉他的参谋部自己在电话里对毛奇讲的话。他也没有告诉毛奇自己已经改变主意。他给最高司令部这样的印象,即退却到维斯图拉河是他的不可更改的意见,因为他的参谋部没有表示任何反对意见或作出任何解释,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与长官的观点是一致的。除了普里特维茨的激动态度之外,这种情况也加强了毛奇想象中局势的严重性。毛奇立即采取了行动,而且并不认为,他值得花时间将自己的决定告知这位将被废黜的司令官或他的已不受信任的集团军参谋部。反正他们很快就会完全明白。因此从20日到22日,当普里特维茨得到突然被免职的消息时,毛奇和普里特维茨都不明白其他人在做什么,尽管事实上对其他人所做的事情双方都有浓厚的兴趣。
在23日夜间,鲁登道夫匆匆走进首长已被免职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的时候(鲁登道夫曾召集这里的人员到马林堡与他会晤),他从霍夫曼将军那里接到了实际上正在进行的部队调动的报告。他对这些调动均表示同意;他发现对计划毋需作任何增删与修改。鲁登道夫原本预计面对一个瘫痪的参谋部和一支不稳定的军队。但他发现参谋部以罕见的能力和决断为即将进行的战斗作好了安排。
霍夫曼说,“我发现他极其惊讶地获悉,按计划对俄国华沙集团军发动进攻所必需的指示和命令正在下达。”
霍夫曼将军的这一断言从未被鲁登道夫公开发表的任何巨著所否认。一位从激动人心的列日战场被召回,刚开始考虑东线问题的军官,在抵达他的新司令部之前希望保留自己的意见是很自然的。如果鲁登道夫在远离战场的地方规定一套联合作战的办法,他就太鲁莽了。不过事实很清楚,当他和兴登堡抵达第8集团军新司令部时,坦嫩贝格战役所必需的一切调动都已在进行之中。让我们扼要地重复一下这些调动的状况。参加贡宾嫩之战的德军7个师中的3个,乘火车出发,目标是从华沙入侵敌军的20军的左右两侧。另外4个师向西行军,以便能在其左翼建立阵地。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用9个师展开或稍后再展开,形成了向朝东南的新月形战线,来自华沙的俄军正稳步进入新月之中。
图24、兴登堡—鲁登道夫到达时东普鲁士形势图,1914年8月23日
3 Res.Div,第3后备师;Alle,阿勒河;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Baltic
Sea,波罗的海;Bialystok,比亚韦斯托克;Bromberg,布龙贝格;Bug,布格河;Danzig,但泽;Deutsch
Eylau,德意志艾劳;Dirschau,迪绍;First Army(Rennenkampf),第1集团军(伦嫩坎普夫);from
Gumbinnen,自贡宾嫩;Gerdauen,格尔道恩;Graudenz,格劳登茨;Gumbinnen,贡宾嫩;Insterburg,因斯特堡;Königsberg,柯尼希山;Lautern,劳滕;Lötzen,勒岑;Marienburg,马林堡;Masurian
Lake,马祖里湖;Miles,英里;Narev,纳雷夫河;Niemen,涅门河;Novo-Georgievsk,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Olschienen,奥尔席嫩;Ortelsburg,奥特尔斯堡;Osovets,奥索维茨;Ostrolenka,奥斯特罗伦卡;Pregel,普雷格尔河;Second
Army(Samsonov),第2集团军(萨姆索诺夫)
在介绍了德军中这些不安和惊恐的行军之后,现在我们必须回头看一看俄军方面。
伦嫩坎普夫和他手下的将领们为贡宾嫩之战而震惊,他们觉得被夹住了,似乎有一支可怕的敌军正在包围它们。突然之间,不知为什么,夹住他们的东西松开了。德军退却了,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放弃了阵地,让死伤人员留在身后。他们去哪里了?以后也许会发现他们。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俄军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有一种解释,一种可以满足俄国人的感情和他们的最高希望的解释。马肯森军的被击退和遭受的惨重损失在德军中引起了一片惊恐。德军知道自己被打败了。他们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在人数上被俄国的力量彻底压倒了。他们全速退却,是为在本国内地进行战争而保存力量。俄国司令部涌起一股如释重负的感觉和兴高采烈的气氛。从今以后在他们面前的就是败军之师;这些部队不仅输掉了一个战役,而且丢掉了几乎到手的胜利;这些部队不得不服从战略要求的不可抗拒的退却。
那末让我们总结下贡宾嫩战役的后果。这次战争导致普里特维茨突然停止战斗并建议向维斯图拉河退却。它促使毛奇撤换普里特维茨。它促使毛奇任命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而这一决定又引起了一连串不可估量的后果。这次战争使霍夫曼和第8集团军参谋部制订了指导坦嫩贝格战役的一系列迅速而高超的军事调动。它使俄军司令部失去信心,无法证明自己部署的正确性。这次战争使他们产生了关于敌人之特性、状况和意向的完全虚假的概念。它引诱吉林斯基催促萨姆索诺夫军队加快前进。它引诱萨姆索诺夫改变进军路线,更多地向西而较少向北,即更加远离伦嫩坎普夫,以期更多地兜住被打败的德军。它使伦嫩坎普夫在战场上停留了近三日而无所作为,以使萨姆索诺夫更加雄心勃勃的行动取得最大的效果,并导致吉林斯基默许了他在战略上的迟钝。
但是范围更广也更致命的后果在会战中接踵而来。如果说吉林斯基、伦嫩坎普夫和萨姆索诺夫低估了东普鲁士的德军,那末毛奇根据普里特维茨惊恐的电话形成的印象,则说明他本人以往对俄军的评价远远地过低了。7个师的德军可以在一天的简单战斗中被打得一败至此,以致该军司令官得到他所信任的、并受过充分训练的(包括迄今受宠爱的瓦尔德泽)参谋们的同意(这是很自然的假定),而一心想退到维斯图拉河,那末很显然,所有关于防守东线所必需兵力的计算就必须修改了。毛奇到法国后在五六天的大骚动中,这一确信似乎主宰着他的思想。他为战前与康拉德达成的安排已经有点儿后悔。当他能够看到法国天色黎明时,他必须将大量增援部队调往东线。而且他必须坚持奥军立即发动进攻。德国驻奥军司令部全权军事代表冯·弗赖塔格—洛林霍芬将军向康拉德提出要求说,“8月21日,贡宾嫩之战突然停止并开始向维斯图拉河方向撤退,根据安排,由帝国与皇家部队发动一次攻势,以求及早解除在东普鲁士的我们薄弱部队所受压力,实属必要。”康拉德的心情和所处形势上文已有所述,他心情沉重地同意命令部队前进。他说,“不但没有得到所希望的德军支援,位置反而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现在不得不发动一次攻势以减轻德军压力,但鉴于敌人数量上的优势,攻势能否成功值得怀疑”。
还必须说一说最重大的事件。截至25日,在法国的德军似乎一切都进展顺利。法军在阿登的进攻已被决定性地击溃。经过比利时的德军所向无敌。左侧的法军以及英军正在撤退,并遭到全速追击。德军最高司令部作战司司长塔彭说,“到25日止,(包括25日)每日从四面八方传来捷报,而且在8月20日至23日期间第6和第7集团军在洛林取得了巨大胜利,因而最高指挥部相信,西线已经赢得了决定性的巨大胜利。他们怀着这种决定性胜利的印象——但总参谋长仍有相反的考虑——于8月25日决定将部队派往东线。……为此目的拨出了6个军,其中包括第11军和后备警卫军……。第2和第3集团军的司令官完全相信他们已经取得了胜利,所以对让出上述这两个军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也不顾两个军一直在进行对那慕尔的包围。它们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其余4个军,2个调自中坚部队,2个调自左翼,它们必须先脱离战斗,所以不能马上派往。”就这样,施蒂芬计划的旋转翼在最关键的时刻因这两个军的撤离而遭到削弱,否则,它们可以在两周之内填补马恩河战役中的致命缺口。
现在有必要讲述一下由贡宾嫩之战引起的最后一个后果,那就是堪称世界大战中的坎尼战役的令人震惊的坦嫩贝格之战,以及接踵而来的马祖里湖区之战。从这两次战事所显示的悲剧的规模来看,从迄今仍在进行的个人争夺荣誉的斗争来看,这些会战定能引起非专业读者的浓厚兴趣。
————————————
*俄军师比德军师大,16个营比12个营,但俄军野战炮较少,48门比72门,俄军没有德军那种重炮。
第13章、坦嫩贝格之战
法国人的记述——萨姆索诺夫——几种战略考虑——萨姆索诺夫的进军——伦嫩坎普夫——吉林斯基——萨姆索诺夫的险境——伦嫩坎普夫的迟钝——德军的两难处境——俄军的无线电报——兴登堡得到定心丸——弗朗索瓦的策略——萨姆索诺夫右翼的失败——乌斯道之战——德军的反攻——光辉的违令——最后一幕——萨姆索诺夫之死——他的军队的瓦解——坦嫩贝格的光荣——兴—鲁
01.
几乎无人对大战的述评比让·德·皮埃尔弗更加透彻与深入。在整个大战期间他承担着起草法军官方公报的工作,这保证他能充分了解法国所发生的一切。他杰出的理解力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使他能够最有效地运用他所了解的全部资料。但是当他来到俄军前线并试图描述坦嫩贝格战役的时候,他只是引人注目地重复了关于那次战役的某些广为流传的无稽之谈。他的作品的开头几段既描述了局势,也说明了他对这一局势的种种误解。
鲁登道夫在与俄军搏斗!俄国两集团军入侵东普鲁士。在东面,伦嫩坎普夫集团军有24个超编步兵师,它以无数骑兵为先行;在南面,萨姆索诺夫集团军的实力稍逊于前者,但此集团军对东普鲁士仅有的防御力量——德第8集团军——仍占有优势。面对双重的敌人,第8集团军必须一分为二。但是萨姆索诺夫的进军,危及了远在马祖里湖区之外的伦嫩坎普夫前面的德军的安全。德军有被两个集团军压碎的风险。此外,毛奇已经考虑过向西全面撤退至维斯图拉河防线。施蒂芬在其计划中已指明一项审慎的解决办法!鲁登道夫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这个大胆的解决办法。鲁登道夫手下熟知著名战役主旨的参谋官,在审视了俄国两个集团军在东普鲁士所处的位置之后,立即想起了许多伟大的战略家曾经运用过的那套著名的策略方案。那是经典的策略:连续突袭分隔的两敌(在其会合之前),将他们各个击破。按此策略就要攻击萨姆索诺夫,然后在伦嫩坎普夫来不及驰援前者之时,转身向其发动进攻。这就是即将打响的战役的整个计划。战事一点一点地展开与按鲁登道夫所预见的完全相同。当伦嫩坎普夫自东向西缓慢进军,穿过东普鲁士,抵达马祖里湖区防线时,普登道夫即命令与伦嫩坎普夫相对的德军主力从这支行动迟缓的敌人面前撤退。鲁登道夫将撤退部队与抗击萨姆索诺夫的第8集团军之一部会合,然后出击萨姆索诺夫并将其击败。最重要的是,他指挥从马祖里湖区退却的两个军发出了天才的一击,打在萨姆索诺夫集团军的后卫上,这个集团军与全面退却的德军相遇,以毁灭告终。“这就是坦嫩贝格之战!”①
只要熟知坦嫩贝格之战的过程、清楚鲁登道夫上任的时间与背境、了解鲁登道夫拟好却未下达的或已经下达的各项命令的读者,一眼就会看出上述叙述尽管生动却荒谬不实。一位如此干练且有权威的时事评论家,居然在停战五年之后向世人发表如此歪曲史实的作品,这使任何人都感到有责任披露当时的真相。
我们将着手探明鲁登道夫在这场大战中发挥的真实作用。我们这么做,不会剥夺他作为一位忠实地承担重大责任的智勇双全的将领所应该得到的荣誉。我们只想剥去无知谣言给予他的而他本人又是如此热切地接受和保持的传奇的外衣。
02.
当上一章描述的事件在德军方面展开时,俄国大军一直在艰难地前进。从历史的观点看,萨姆索诺夫这个悲剧人物此刻在历史光辉的照耀下,正闪闪发光。这位满洲战争中的骑兵指挥官、突厥斯坦的总督,大战爆发时正在克里米亚休病假,萨姆索诺夫于8月8日抵达比亚韦斯托克,担任第2集团军即俄南方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编制超过5个军和5个骑兵师,它从比亚韦斯托克—华沙铁路线出发,而朝西北向波罗的海进军。它将穿过马祖里湖区以南,打击或多或少在阿伦施泰因方向的德军;此举将切断在侧翼和后方抵抗伦嫩坎普夫所率俄第1集团军前进的每一个德军士兵。
图25、俄国的战略选择
Alle,阿勒河;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Baltic
Sea,波罗的海;Bialystok,比亚韦斯托克;Bug,布格河;Danzig,但泽;Gumbinnen,贡宾嫩;Kovno,科夫诺;Königsberg,柯尼希山;Lötzen,勒岑;Masurian
Lake,马祖里湖;Miles,英里;Niemen,涅门河;Novo-Georgievsk,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Ostrolenka,奥斯特罗伦卡;Pregel,普雷格尔河;Tannenberg,坦嫩贝格;Thorn,托伦;Tilsit,蒂尔西特;Vistula,维斯图拉河Warsaw,华沙。
这在战略上是一次致命的冲刺。它可能造成更致命的后果。以事后聪明的眼光来判断,人们不禁要问:俄军的战略计划为什么会让两个集团军分开进军,而将湖区防波堤、防御工事以及铁路网等所有有利条件拱手让给德国人?为什么俄国没有考虑将两军联成一体,沿湖区以南以更宽阔和更强大的战线推进?难道他们不担心科夫诺与未开垦的边境之间的这一缺口,实际上是在引诱德军进入这个地区吗?从地理上看,德军可能受到致命打击的是从华沙—比亚韦斯托克铁路线向维斯图拉河的朝西北方向的进军。这样的进军可以截断敌人的全部交通,穿过所有铁路线,打乱敌人事先准备的所有计划,扫除德军两翼变动作战的策略,解除自身的许多严重危险与制约。这是一个钳形攻势,在此攻势中,全部可投入的兵力可以使用在钳子的一侧,另一侧则是大海,它是永久而天然的屏障。
此外,集结在南线的全部俄军兵力足以摧毁柯尼希山要塞,它在战争中是一个重大要素。对于像伦嫩坎普夫那样以右侧靠波罗的海推进的军队来说,这个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的要害之地,只要集结的俄军自东南发起一次进军就将完全不再有任何价值。它将被留在后面,它与漫长而危险的东普鲁士军事海岬中德军可能认为适合据守的任何其他地方的联系都将被切断。没有必要在斯塔卢波嫩和贡宾嫩作战,没有必要为它们中间的湖泊和勒岑要塞担心!
但是这一较为简单的处置方法是战前的战略决策有意避免的,或者说是疏忽所致。只有两条均为单轨的铁路穿过边境线——比亚韦斯托克—吕克铁路和华沙—奈登堡铁路。俄国人是故意任这段黄沙漫天、沓无人迹的边境无路的,以防止德国的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如今他们自己的攻势作战计划不得不在他们自己设置的重重限制下进行。他们被迫临时去应急,并在较差的条件下进军。
然而,凭借巨大的优势,俄军的进攻仍足以令敌人畏惧;我们发现在21日和22日期间,萨姆索诺夫率5个军大踏步前进,连接伦嫩坎普夫的推进,朝有威胁性的同一方向,以宽阔的正面不断越过德—波边境。
让我们来看看这支新的俄国大军开始入侵德国时的状况。组成大军的5个军在8月的灼热沙漠中沿小径马不停蹄地行军了八九日。急于尽早介入大战舞台的吉林斯基命萨姆索诺夫的部队在运输安排完成之前不要止步,他屡次三番打电报催促人困马乏的各路纵队前进,拒绝了希望稍事停顿的所有请求。结果,这拥有20余万之众的14个师,在此刻即将与宿敌德军进入接触的时候,因疾病和掉队而减员,因多日急行军而疲惫,因试图在不毛之地生存下去而减少口粮以致体质虚弱,他们团里的粮食储备已经告罄,他们的交通运输组织紊乱,致使后方的供应跟不上。我们试想一下:这些勇猛的部队已经处于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和腿脚酸痛的状态。他们的热情被过份的疲劳所抑制,艰难地举步向前。他们穿过的广袤地域,上面有阴暗的松树林、数不清的黄褐色的湖泊、贫瘠的满是残茬的田野,田野上点缀着极为稀落的肮脏小村庄。他们马上要遭遇世界上训练最好的军队,而后者是在本土作战的当地人,他们的亲友正在他们眼皮底下逃命,他们的身后就是自己的家园,他们是掌握了所有科学战争的恐怖手段的军人。
俄军可望的是自己有一个优势,但只有一个优势——人员压倒多数。如果这个优势不起作用,他们就肯定要遭到彻底的失败。他们压倒多数这一优势还存在吗?只要他们联合在一起就有。可是他们会联合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贡宾嫩战场,在那里伦嫩坎普夫还在为自己的胜利而欣喜不已。
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所作的停止战斗的决定以及其参谋部于20日夜间下达的部署命令得到了异常迅速的执行。夜色降临时,德军7个师与伦嫩坎普夫的部队发生了接触。而拂晓德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第17军和第1后备军已在西南15英里处。弗朗索瓦率领3个师的大部分已乘火车沿通往柯尼希山的漫长专用线远去了20英里。是日天气晴暖;前一天晚上还根本弄不清战斗的优势何在的俄军将领们,沉浸在一片乐观与欣喜中。到第三天(23日),第1集团军笨重的大部队重新开始行动,他们有气无力地行军,沿波罗的海海岸向西行进。
对这种情况能作出什么解释?解释比比皆是。皮埃尔弗毫不迟疑地指责伦嫩坎普夫叛变。他甚至使用了“出卖给敌人”这样的话。他指出了后来在大战中出现的第三次灾难,当时伦嫩坎普夫遭到严重怀疑,以致被免除了集团军司令一职。我们马上就要来进一步审查这一指责。霍夫曼只能指出这是妒忌和个人怨恨。他回忆了当年在满洲战争中伦嫩坎普夫与萨姆索诺夫之间的宿怨。但是吉林斯基没有被指责为背叛。吉林斯基不曾和萨姆索诺夫发生过争执。吉林斯基是这两位集团军司令的顶头上司,他们要听从吉林斯基的指挥。主要负责者是吉林斯基。他当时为什么在伦嫩坎普夫屡屡拖延时平静而且真心地默许,同时又催促萨姆索诺夫坚决地前进呢?显然是因为他受了有关德军战斗力的蒙骗。他信心十足地认为,德军无力承受双管齐下的攻击。从此以后他的目标不只是德军的失败,而且是他们的毁灭,而毁灭德军的唯一条件是:在萨索诺夫作好切断德军的准备之前,伦嫩坎普夫不要驱赶德军后退。这种推理是正确的,错就错在这件事情上。
但是,伦嫩坎普夫完全失去与敌人的接触,这无论如何是难辞其咎的。不管战略调动怎样计划,关键是要知道德军在哪里。需要认真核实的德军只有四五个军;凡不在伦嫩坎普夫前面的,就有可能去攻击萨姆索诺夫了,反之亦然。伦嫩坎普夫所辖的不下5个骑兵师——2万名骑兵——在这场战争中从未认真发挥作用。在前3天他们只走了48英里,而他们的运输能力是完好无损的。即使仅仅再进行30英里的侦察,也会在21日和22日间,发现德军第17军和第1后备军的后卫。
但是伦嫩坎普夫迷失了德军的行踪。他根本不知道德军在什么地方,或者他们将做什么。他高兴地以为大部分德军躲进了堡垒工事,其余的则急匆匆向维斯图拉河撤退。甚至在26日当钢与火的包围圈马上要围拢萨姆索诺夫的时候,吉林斯基还在自鸣得意地命令伦嫩坎普夫为包围柯尼希山提供2个军,并率领其余部队向维斯图拉河前进。实际上,普里特维茨惊慌失措地决定停止贡宾嫩的战斗,蒙蔽了俄军的头脑;这种欺骗效果是无论怎样仔细策划都无法达到的。此后,萨姆索诺夫将孤军面对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全部力量,以其疲惫之师与在组织、交通、素质及士气上都占强大优势的敌人交战;敌人现在可以以180个营对他的150个营进行决战,敌人拥有的大炮数量虽只是萨姆索诺夫的一半,但火力却是他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即将发生的大战就只能有一个结果。
图26、从贡宾嫩之战到坦嫩贝格之战,1914年8月
3rd
R.Div.,第3后备师;Alle,阿勒河;Allenburg,阿伦堡;Allenstein,阿伦施奉因;Bug,布格河;Danzig,但泽;Deutsch
Eylau,德意志艾劳;Dirschau,迪绍;First
Army(Rennenkampf),第1集团军(伦嫩坎普夫);François,弗朗索瓦;from Second
Army,自第2集团军;Gerdauen,格尔道恩;Goldap,戈尔达普;Graudenz,格劳登茨;Gumbinnen,贡宾嫩;Insterburg,因斯特堡;Königsberg,柯尼希山;Lautern,劳滕;Lyck,吕克;Lötzen,勒岑;Marienburg,马林堡;Miles,英里;Mlava,姆拉瓦;Narev,纳雷夫河;Neidenbufg,奈登堡;Olschienen,奥尔席嫩;Ortelsburg,奥特尔斯堡;Osovets,奥索维茨;Pregel,普雷格尔河;Second
Army(Samsonov),第2集团军(萨姆索诺夫);Seeburg,塞堡;Soldau,索尔道。
图27、萨姆索诺夫的推进,1914年8月23日—25日
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Gilgenburg,吉尔根堡;I Corps
arriving,第1军到达;Miles,英里;Mlava,姆拉瓦;Neidenburg,奈登堡;Osterode,奥斯特罗德;Second
Army(Samsonov),第2集团军(萨姆索诺夫);Soldau,索尔道;Tannenberg,坦嫩贝格;Usdau,乌斯道。
23日萨姆索诺夫的中坚部队的3个军(第13、第15和第23军)向西北推进,开始与德军第20加强军②接触。从柯尼希山乘火车派遣来的3个师尚未进入阵地,朝南的第20军部分因受到压力,同时也是部分按计划,以右翼为轴心慢慢向后旋转,转了四分之一圈,两天后它面朝东方。这阵势就像大门诱人地转动着打开,俄军向前进入此门。至此,看来成功在望。萨姆索诺夫信心十足,伦嫩坎普夫行动迟缓,吉林斯基心情平静。只有萨姆索诺夫的部队精疲力尽,饥饿难熬。
俄军中坚部队与德第20军23日的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24日和25日整整两天,俄军尽管既疲劳又饥饿,仍打得十分顽强,他们庞大的人数沉重地压迫着缓慢回旋以封闭大门的德军战线。到25日夜间,德第20军完成了它向后的旋转,1个加强师进入了左翼防线。命令指示他们:不容许撤退,与此刻占领的阵地共生死;双方的中坚部队——7个俄军师对3个半德军师——之间的战斗即将开始。
德军司令部在焦虑不安地等待结果。一场俄德二对一众寡悬殊而敌人的本领又尚未得到证实的战斗,其本身就是一件严酷的事实。而且此次战斗只有一个对手,没有出现联合作战这一极其重要的特征。伦嫩坎普夫在哪里,他将采取什么行动?尽管自20日起的4天里,他的呈扇形散开的纵队只向西前进15英里,他仍然来得及在战场上与同胞会合。若不遇阻挡,3天的行军本可使他抵达阿伦施泰因,他的骑兵大队人马可能已经大批出没于俄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狭长地带。有什么办法阻止他前进呢?尽管他不知道马肯森军和贝洛军与德骑兵师去了哪里,但他们正处于他的必经之路上。德国报道称之为“东方大队”的这支劲旅或许能挡住伦嫩坎普夫,直到与萨姆索诺夫的战斗结束。但当时这支劲旅本身不能参加那场战争。他们必须或者与伦嫩坎普夫交战,或者等待他的进攻。当他们面向北方或东方时,保护萨姆索诺夫右翼的俄第6军,在前进中将穿过他们的后方,而如果伦嫩坎普夫发动进攻,他们将遭到两面火力的夹击,并要与人数双倍于己的敌人作战。所以这里具有另一个危险的可能性。因而,一切都取决于伦嫩坎普夫。就是现在,如果他以强行军向萨姆索诺夫靠拢的话,那末东普鲁士的全体德军也将势必在一对二的劣势下作战。那末伦嫩坎普夫将做什么呢?
自8月23日下午2时30分从霍夫曼那里获悉整个局势的时刻起,就是这一点令鲁登道夫及其参谋部寝食难安。让“东方大队”充当抵御伦嫩坎普夫的盾牌,可以避免最严峻的风险,但是等于放弃所有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不理会伦嫩坎普夫,利用他向前推进的机会,令“东方大队”向南挺进,则无疑会打击孤立的俄第6军——不是二个俄军对一个德军,而是二个德军对一个俄军——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插萨姆索诺夫的后方。
24日夜间,兴登堡依照鲁登道夫的决定,命令马肯森和贝洛以“最快速的强行军”挥师南下,打击俄第6军。霍夫曼说,“根据高级司令部的观点,当晚的局势是整个会战中最为艰难的。”甚至在发布命令的时刻,兴登堡对于马肯森军调动一事仍未最后下定决心——谁会责怪他呢?该军应出发南下,但它随时可能不得不折回,以帮助为阻延伦嫩坎普夫大军前进而孤军作战的德军骑兵师。命令还是下达了,整个25日,“东方大队”向南进军。
图28、东普鲁士形势图,1914年8月25日
1 C.Div.,第1骑兵师;2 Div.(from XXIII),第2师(自第23军);3rd
R.Div.,第3后备师;Alle,阿勒河;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Angerburg,安格尔堡;Baltic
Sea,波罗的海;Bromberg,布龙贝格;Danzig,但泽;Defencc,防御;Deutsch
Eylau,德意志艾劳;Dirschau,迪绍;Eighth Army,第8集团军;First Ar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