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丛书:人是谁

_3 A·J·赫舍尔(美)
  的意识,揭示绝对利弊性的错误。对我们的良心来说,上帝的声音,听起来很微弱。 但是,历史上有一种神圣的聪明①,它证明绝对的利弊所导致的是灾难。幸福不是自我满足、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的同义词。 自我满足导致无能为力和绝望。 自我满足是蠢人的麻醉剂。自我满足是一种神话,高尚的灵魂会发现它正在衰落。人身上一切富有创造性的东西,都是从无止境的不满足中萌发的。 当满足结束时,当所有曾被看到、被说过或被做过的事好像都是一种歪曲的时候,新的洞察便开始了。我们的目标是保持和激发对我们的愿望和成就的不满足感,保持和激发不如餍足的追求。 人的真正的满足取决于同超越自身的东西的联合。我们陷入悖谬之中。 不满足感是我们力求克服的焦虑的感情,但清除不满足感就会把人变成一台机器。 让我们设想一种状况:一切目标都达到了——疾病被征服,贫困被消灭,得到了长寿,在火星及其它行星上建立起都市居住区,月球成了我们这个帝国的一部分。 这是否就达到天堂极乐的境界呢?
  奥斯卡。 王尔德②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另一种是能得到它。 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悲剧。”
  ①神圣的聪明,上帝的聪明,是对世俗的智谋的讽刺:聪明反被聪明误。——译 注②(OscarWilde,1856—190)
  :爱尔兰作家。  ——译 注
  -- 112
  人 是 谁98
  对不可言说者的意识
  在我们的思考中,我们必须返回到我们以敬畏的心情面对纯粹存在的地方,面对着当下的奇妙。 世界并不单单在此处。 它使我们感到惊奇。说到存在本身,我们能够肯定的就是:存在是不可言说的。 存在的核心同我相遇时是不可思议的,与我的范畴是势不两立的,是纯粹的奥秘。我的探索能力很容易消耗殆尽,我的语汇贫乏,但是我所感到的并不是虚空,而是无穷无尽的丰盈,是不可言喻的丰盈。 我所面对的,我无法用语言说出。但是,我常常面对丰富的存在,这使我得到奇妙的报偿,即:对不可言说者的意识。我们所知道的存在,我们所遇到的世界,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异己性与遥远性(remotenes)。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去探索它,理解它,它还是难以捉摸,神秘地避开。 存在是难以置信的。我们对环境的关心不能归结为哪些可以被利用,哪些可以被掌握。 环境不但包括墨水台和吸墨纸,还包括空间中难以捉摸的寂静、繁星、云彩、时光的悄然逝去、对我自身存在的惊异。 我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世界也一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理解是相互影响的。彻底操纵世界导致自我的彻底工具化(instrumentalzation)。
  世界以两种方式呈现在我的面前:世界既是为我所拥有的一个
  -- 113
  09人 是 谁
  物,也是我所面对的一个奥秘。我所拥有的是微不足道的,我所面对的是崇高的。 我小心翼翼以免浪费我所拥有的,我也必须学会不要失去我所面对的。我们操纵着世界表面上可以利用的东西,我们也必须以敬畏的心情面对世界的奥秘。 我们把存在本身当作客体,但我们也惊奇地、极度诧异地参与存在。面对着使我的感觉能力也束手无策的奥秘,我们只有敬畏感和极度的诧异。任何人都不会嘲笑繁星,或者嘲弄原子弹爆炸。 任何人都不会对一个为了使世界注意到纳粹的暴行而自杀的人说长道短。敬畏不只是一种感情;它也是一种理解方式,是对比我自身更伟大的意义的洞察。 敬畏起源于惊奇,而智慧起源于敬畏。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认识到事物不仅是它现存的样子,而且代表着某种最高的东西,不管它们多么遥远。敬畏是对超然性的辨识,是处处以超越万物的奥秘为参照。 它使我们在世界中感到神的暗示,使我们在微小的事物中看到无限的意义露出端倪,使我们在普通而简单的事物中看到终极,在匆匆的流逝中看到永恒的静止。 我们用分析的方法不能够理解的,却能通过敬畏来认识。信仰不是相信,不是赞成一项提议;信仰依附于超然性,依附于奥秘背后的意义。知识由好奇推动;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在信仰之前;它。。 . . . . . .是信仰的根源。为了与信仰相称,我们应该接受敬畏的指引。。。 . . . .
  -- 114
  人 是 谁19
  假如你丧失敬畏意识,任你的傲慢毁灭你的尊敬能力,宇宙就成了你的市场。 失去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 返回到崇敬,是恢复智慧的第一个前提,是发现“世界暗示上帝”的第一个前提。
  临 在
  以赛亚在他伟大的幻象中,甚至在听到上帝声音之前,就听到六翼天使的声音。六翼天使所启示的是什么?
  “万军之主是神圣的,神圣的,神圣的,他的荣耀普照大地。”
  神圣,神圣,神圣,标志着上帝的超然性和间距性(dis-tance)。他的荣耀普照大地,指的是上帝的内在性或临在性。 世界的外在客观性使人想到上帝的内在的崇高性。荣耀既不是美学的性质,也不是物理性质。 它是感受到的崇伟。 但它不仅仅是崇伟,它是临在或临在的闪光。。。 . . . . . .他的荣耀普照大地,我们却没有觉察;他的荣耀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把握不住。 尽管如此,它对我们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英文中,说一个人“来临”
  ,这个短语很难定义。 有一些人,尽管他们没有用行动或言论来表现自己,但他们此时此地的存在却被感觉到了。 他们具有“临在性”。另外一些人可能一直就在这里,但是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临在。 有的人的外在客观性传达了他内心的力量和崇高,他的灵魂放射出光芒,而且不用语言也可以表达其内在力量,那么我们就说
  -- 115
  29人 是 谁
  这个人具有临在性。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经常感觉到一种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临在。 世界对我们来说太大了。 它充满奇妙。 万物的周围都环绕着一种荣耀,一种气氛,这是现实的精神背景。对于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似乎事物都背向他而面向上帝,似乎事物都具有荣耀,因为它们是神关心的对象。存在既是临在又是消逝。 上帝为了创造世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临在。 他为了给世界的临在让出地盘,不得不使自己消逝。 存在的形成也一同带来否认和蔑视,带来消逝、忘却和抵抗。
  悲悯(pathos)
  我们所说的存在,指的是时间的持续和绵延。 我们说“它在”
  ,意思是“它在持续”。
  持续借助于存在的力量。因此,存在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某些事物的意义延伸到存在的概念之外。 存在指向它自身之外。我们习惯于按照空间关系来思维,“存在指向它自身之外”
  ,这种说法可能被看作是指更高的空间。 然而,它的意思是比存在更高的范畴:保持存在的力量。为什么存在能继续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都要为存在添加一个不可缺少的概念,从而不可能把存在看作一个唯一最高的概念。存在要么通向并依赖于存在以外的东西(即对存在的关
  -- 116
  人 是 谁39
  心)
  ,要么它是一条死胡同,只能根据自足性来解释。 第一种可能性的弱点是它同奥秘有关;第二种可能性的弱点是它自诩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大自然及其全部规律,自身足以对事实在自然界中如何起作用作出解释;但它根本不能说明这些事实为什么起作用。有些人默默承认不充足性理论(theoryofinsuficiency)
  仍然引起争议。你怎样解释“解释”这个词呢?同自然依赖于超自然的观念相比,自然的自足性难道不是根本无法解释的一个更大的谜吗?
  “依赖”这个观念就是一种解释,而在我们认识自然界生命的术语中,“自足”是一个无先例可引证的、找不到近义词的概念。“自足性”本身就不足以解释“自足性”
  ,难道不是这样吗?
  如果存在的绵延对存在的力量来说是不足挂齿的小事,那么存在就不复存在了。 存在的绵延是以对存在的关切为前规的。 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①
  把人的实存与我们称为“本质”的那种永恒的亚人格的(subpersonal)抽象联系起来,并不能使我们摆脱窘迫。只有把人的存在同对存在的超验性的关切联系起来,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人的存在。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 先于存在的
  ①“存在的绵延”是物理世界万种事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力量”则指使万物得以存在的力量,即对存在的关切,亦即超越者,即上帝。——译 注
  -- 117
  49人 是 谁
  不是虚无,而是对存在的关切;既是逻各斯(logos)
  ,也是悲悯。上帝不能被降低为存在,他是使其它事物变为存在的唯一者,是关心其它存在的唯一者。在存在之上盘桓的是关切。 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 假如没有上帝对存在的关心,存在就不复存在。用什么来解释存在?
  悲悯,一种超验的、可传达的关切。道德价值的位置存在于由超验性关切的存在所限定的环境中。生活是三维的;每一种行动都可以用两条坐标轴来衡量,其中横坐标表示人,纵坐标表示上帝。思想家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要看他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阿尔伯特。 加缪(AlbertCamus)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我与他有所不同,我的看法是: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殉难。 有什么东西值得为之而死吗?
  如果我们有力量为真理而死,我们只能去体验真理。 自杀是逃避邪恶,是向荒谬屈服。 殉难者却不顾邪恶的荒谬而为神作见证。尼采为人的存在的高贵性所提出的公式是:爱命运(amorfati)。
  犹太传统把人的高贵性的公式表述成:为宗教殉难(kidushasham)的能力,随时准备为上帝、为上帝的名(Name)而死。然而,即使上帝的创造比人的堕落更重要,人也有力量将祝福变为诅咒,利用存在来进行破坏,将上帝之道的灵丹变为致命的毒药。人的败坏力量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暂时地,
  -- 118
  人 是 谁59
  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破坏上帝的安排。 但是,人类的任性不是历史的终极力量。 我们参与了以创造和堕落为始末而改编的演出。 正如创造一直在上演一样,赎罪也一直在上演。 我们相信,最终,上帝的关心会挫败人的反抗。上帝与世界不是相反的两极。 世界上有黑暗,但也有这样的召唤:“有光!”肉体与灵魂也并不互相斗争。 没有人要求我们在“要么……要么……”之间作出决定,没有人要求我们在“要么是上帝,要么是世界,要么是现世,要么是来世”之间作出决定。 我们需要接受:“既……也……”
  ,既要上帝,也要世界。 我们要争取分享来世,也要让上帝分享现世。
  -- 119
  69人 是 谁
  第六章
  如何生存
  近代思想由于把真理问题与生存问题割裂开来,把认识与人的全部境况割裂开来,因而时常误入迷津。 这种割裂导致了理性的孤立,使关于人的概念成为空想,失去意义。 单靠思辨并不能达到自我认识。 人类的境况展现为复杂的生存活动。 行为是自我的精华。 在纯粹存在中,我们表现不出主动性和自由;我们的责任感存在于生存之中。人在什么地方最能直接想到自己?是在抽象的自我意识中,在“认识到我在”或者“认识到我思”的一般原则中吗?
  人在发音吐字之际,在举手投足之时,更重要的是在作为应答者的生存当中,同自己相遇,并惊讶地认识到自己。正是生存而不是纯粹的存在,更接近人的真实性。 存在也可以用于一匹死马,但是,我们所关心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确,用来描绘人的存在和做人的范畴,都是生存的产物。作为纯粹的存在,人消融在无个性(anonymity)
  之中。然而,人不仅仅存在,他也生存,并且,假如像海德格尔要求
  -- 120
  人 是 谁79
  我们所做的那样,人应仅仅“屈从于存在”的话,他就会放弃作出决定的能力,并把生存降低为存在。存在既是被动的,也是不及物的;而在生存中,人主动地将自身与世界联系起来。 行动是生存的语言,它清楚地表达了人的存在的独特性,表达了对做人的见识。人的存在的关键形式是人的生存。 因此,对人类进行研。。 . .究的恰当题目是生存问题,是如何对待存在的问题。 生存意味着使存在定型,赋予纯粹存在以一定的形式。人的生存极其普通,极其平凡。 行为的单调重复、语言的平淡无奇,使我们失去了生存的尊严。 我们能否赋予我们的存在以形式,取决于我们能否理解人的生存的独特性。获得有意义的存在,既没有保证,也没有把握。 那种认为有意义的存在是可以随便得到的,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便可以达到生存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 生命是一场追求意义的搏斗,这场搏斗可能全部地也可能部分地打赢或打输。关键的地方可能输掉。创造性精神的根源是不满足于单纯的存在,不满足于仅仅随遇而安地存在于世。 人面临的挑战是:不要屈从于单纯的存在。 存在应当被生存所超越。 问题是如何公开地体验我的存在。 做人就是生存于世。仅仅存在是不够的,这促使人追求超存在(more-than-being)
  、实现存在(bringintobeing)
  并获得意义(comeintomeaning)。我们形成思想,创造事物,生育子嗣,进行活动,就是通过实现存在而超越了存在。假如人寻求最高的意义是正确的,是做人的真理所要求
  -- 121
  89人 是 谁
  的;假如只有将自身同超越性意义联系在一起,才能继续寻求最高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肯定,人把自身同超越性意义联系在一起,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如上所述,人的困难处境不是对非存在(non-being)
  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恐惧造成的,而是对生存的恐惧造成的,因为对以前经历过的荒谬绝伦、残酷暴虐和麻木不仁的不可磨灭的愤慨,深深地烙印在全部生存中。 人是害怕痛苦和害怕受羞辱的存在。苦恼,部分根源于做人,部分根源于对人自身存在的误解以及社会的不和谐。 对生存的恐惧经常产生于失败或受侮辱的经历,产生于误入歧途或遭到拒绝的经历。 它的根源不在于存在,而在于对我们的存在的体验,在于同其他人相遇,在于不了解怎样与其他人相处,在于没有能力交往或者拒绝与他人交往,但最根本的是没有同那超越我们的生存的东西密不可分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失败的原因是把价值领域看成是实存的上层结构,从“是”推导出“应该”
  ,又从“事实”推导出“规范”
  ,从自然推导出精神,从尺度推导出要求。人的存在分享一切存在物(如香槟酒和鞋油、蛋糕和石子)的存在。 但是,做人就不能划归于其它一系列存在物之中。 如上所述,做人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个物。 它的主要特征是如何对待存在,而不是存在。做人就是存在的人化(humanizationofbeing)
  ,是改变无声的物理属性。 通过做人,人超越纯粹的存在。 存在是无名的,它沉默不语。 人化是把存在中所固有的意义表达了出
  -- 122
  人 是 谁99
  来。从我们存在的深处来看,意识到我们分享存在,并不能使人得到终极稳定性。 只有把存在当成一种答复和惊呼来体验,才能悄悄地推动我们前进。
  存在就是服从
  “此在(Dasein)本身自由地决定过或能够决定是否开始存在吗?”海德格尔的这一反问很早就得到了问答:“你生而为人是违背你的意志的,你活着是违背你的意志的,你必须作出解释也是违背你的意志的……”这里,人的存在的超越性被解释为是加诸人的生命,是强迫作出解释,是强迫自由。存在的超越性是命令,存在于此时此地,就是服从。我没有创造就的存在。 我也不是被抛掷到存在之中。 我的存在服从于“要有”
  ①这句格言。命令与期待潜伏在存在的深处,只有在意识到做人时才显露出来。 亚当最旱听到的是一声命令。同把世界看作原先就存在于这里的见解相反,圣经主张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先于一切存在的是这些话:“要有”!
  于是“就有”。存在就是服从创造的命令。 上帝的话在存在中至关重要。 在纯粹的存在中有着无边无涯的虔诚。 凡存在的事物都作为对命令的响应而延续。
  ①参见旧约圣经《创世纪》:“上帝说要有光,就有光。” ——译 注
  -- 123
  01人 是 谁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创造先于存在,就意味着“应该”
  先于“是”。事物的秩序可以追溯到上帝的“命令”。
  即使回避对存在的终极起源作形而上学的反思,单个的人也应当承认,存在并不是作为“想要存在”的结果而出现的,因为那要先假定一个意志的存在。 我个人的实存并不是我愿意存在的结果。 我的生命在顷刻间诞生了,正是因为我的本质中有一种神秘的忠诚,才使我得以存在。人“愿意存在”不能同他“应该存在”分开。 完全不依赖于规范(norm)的人是想象的虚构。失去对有意义的存在的意识是由于失去了存在的命令。存在就是服从,就是作出回答。“你是”
  ①先于“我是”。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被要求存在。如上所述,人的实存并不仅仅在“存在”这一向度中得到体现。 人的实存的特点是存在与意义的相互联系。我的意思不是说先有中性的存在,然后才有价值。 被创造意味着生来就有价值,意味着被赋予意义,意味着获得价值。 生存就包括接受意义、服从及承诺。
  连续性
  人不仅要对他的所作所为负责,而且要对他是什么负责。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使具体行动具有意义,而是如何体验你
  ①Thouart,即Youare,意为“你是”
  ,指神的命令。  ——译 注
  -- 124
  人 是 谁101
  的全部存在,如何使自己全部实存形成一种意义模式。能不能把人的全部实存当作从幼年到老年的一个完全的整体来看待?或者,人是否能够仅仅生活在片断之中,历经一些彼此完全脱节的瞬间?
  生存的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和解的问题,是为自我和一切现存事物的关系制定一套生活方式(modusvivendi)的问题——人生活在这些生活方式中,人根据这些生活方式而生存——这也是一个把在内心生活领域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协调起来的问题。假如仅仅讲授一些规范和原则,那么,品质的培养就会毫无效果。 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灌输一些永恒的观念上,而应当培养具体的人格。 生活是泥土,品质是形式。 如何使我杂乱无章的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定型而有秩序?
  如何使冲动、动机与意向协调起来?
  如何使自我简化?
  目标就是使实存定型,使一切生活具备形式。正确的生存就像一件艺术品,它是想象力的产物,是与具体环境斗争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此时此地的存在来分析。 他不仅仅存在于此处,因为他的境况与星罗棋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人的境况是相同的。 他也不仅仅存在于此刻,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整个实存是过去世世代代的总结,是其先辈的经验和思想的结晶。本真的个体既不是终结,也不是开端,而是两代人之间的连接,既是回忆,也是盼望。 每一瞬间都是历史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新的开端。 把某一瞬间孤立起来,看不到它同过
  -- 125
  201人 是 谁
  去和未来的联系,那是错误的。尽管往昔恭顺地服从未来,但它不愿被抛弃。 只有继承往昔者才有资格开辟未来。人的放肆和放纵把实存降低成为一个过程,使创造重大事件的能力受到抑制。 个人的智慧不足以理解对自己说“不”的能力。 假定你没有接受某一传统的教义,你就会从基本的经验中,从重大的挫折中,或者从恍然大悟中认识到自我否定(self-denials)与自我满足(self-satisfaction)是同样重要的。我们的社会教导我们说,知识越多就越有力量,文化越多就越舒适。我们本来应该以预言者的先见之明坚决主张,知识越多就意味着越恭敬,文化越多同样应当意味着越少暴力。我们文化的失败在于对个人要求甚少,在于不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了解不仅有不可让渡的权利,也有不可让渡的义务。我们的文明提供了足够的舒适,却极少要求报答。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赞成”
  (yes)式的教育,很少培养对自己说“不”的艺术。最重要的崇拜对象是祭坛,然而祭坛正在受到破坏。
  做人的摇摆性
  做人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状态。 它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一种临在,是荒野里的小声呼唤。 人的内在听力很差,但他有着敏锐而贪婪的眼睛。 他所表现出的力量,超出他所以成为他的力量,这使他感到茫然失措。 他有追求铺张、奢侈和傲
  -- 126
  人 是 谁301
  慢的能力。他的力量是爆炸性的。人的存在是不受限制的,而做人却要受到限制。 人的处境的特点是人具有人的存在和做人两个极端。做人就是把人的存在加于人的本性上。它要求抵制诱惑,在面对挫折时有力量,要求拒绝服从眼前的满足。 它能被轻易抛弃从而证明这一忏悔:我没有人性,而一切有人性的事物和我格格不入。我们中间有一股动力,它反对凭着良心谋求与命令一致的实存。 蒙恩意识先是受到削弱,然后被傲慢和对财产与权力的追求所消除。 所有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被归结为唯一的一种形式:一些人支配其他人,另一些人受其他人支配。人可以是傲慢的、冷漠的、残忍的、不愿开放的、闭目塞听而且拒绝接受意见的。 甚至连神的形象也可以被改变成撒旦的形象。虽然在要求做人与追求成为动物两者之间存在着内部张力,但两者中任何一个都绝难实现。 人类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他不会退到动物性上。倒退到野兽的人成了人的对立面,即一个特殊的物种。 人类的对立面不是动物,而是恶魔一般的人。创造并没有消除荒谬和虚无。到处都可以看到深黑一团,充满荒谬的深渊近在咫尺。 脚下的路不只一条,我们被迫自由——我们违反自己的意志而自由——并敢于去选择,几乎不知道如何选择和为什么要选择。 我们的失败像镁光灯一样沿途闪烁,正确的东西却隐藏在暗处。 在整个存在的领域里我们是少数,凭着适应的才能,我们经常绞尽脑汁加入多数。
  -- 127
  401人 是 谁
  在我们自己的自然界,我们是少数;在烦恼和情绪昂扬的搏斗中,我们羡慕的是动物。 我们的行动表明,似乎动物王国是我们失去的天堂,我们正努力回到那里,去寻找片刻的欢乐,相信幸福就在动物状态中。我们一直渴求着和动物一样,我们像染上怀旧病一般景仰我们身上的动物性。 按照一位现代科学家的意见:“当人不再用四肢行走,而采取直立姿势使自己脱离了动物界的时候,人的最大悲剧便发生了。 假如继续用四肢走路,假如兔子学会了直立行走,那么许多世界性灾难将不再存在。”
  人既与有机界的其它部分相联系,也与上帝精神的永恒流溢相联系。 作为存在领域中的少数,人处在上帝和野兽之间的某一点上。 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必须同二者当中的任何一个建立联系。亚当和野兽都曾受到过上帝的祝福,但是,人还担负着征服地球和统治野兽的责任。 人经常要在听上帝的话还是听蛇的话之间作出选择。 羡慕动物,崇拜图腾,受图腾的支配,往往比听上帝的话更容易些。我们的实存在兽性和神性之间摇摆,在高于人性和次于人性的事物之间摇摆:下面是幻灭、悲观;上面是大门敞开的圣库,在这里,我们贮存了用虔诚和灵性(即我们垂死的生命的不朽遗留物)铸成的银币。 我们总是处在死亡的过程中,但我们也与上帝同时存在。人“比上帝低一点”
  (《诗篇》8∶5)
  ,但比野兽要稍高一点。他像钟摆一样,在引力与惯性的共同作用下来回摇摆,在自私自利的引力与神圣事物(即上帝对血肉之躯的罪恶的
  -- 128
  人 是 谁501
  深刻洞察)的惯性共同作用下摇摆。 如果我们不愿接受这种洞察,我们就不能理解我们的实存有什么意义。 然而,我们只有对引人注目的和肤浅的事物时刻警戒并具有抵抗能力,才能在由人的愚蠢、虚伪、仇恨和怨毒构成的可怕的黑暗中领会神的洞见。因为人有强大的力量,所以他可能是一切存在中最邪恶的存在。 他时常渴望做出残酷的事情,而只有对上帝的恐惧才能减少这种狂热;人经常想窒息歆羡之情,而只有完全的圣洁(holines)才能公开表达这种歆羡之情。如果人不高过人类,那他就会低于人类。 人只是动物与神性之间一个短暂而仓促的阶段。 人处于不停的摇摆和升降的状态。 不偏不倚的人性根本不存在。 不受约束的人还没有出现。人不仅仅是他自己所看到的样子。 就他的理性来说,他可能是受限制的;就其意志来说,他可能是邪恶的。但是,人处在同上帝联系之中,他可能背叛上帝,但又不能切断与上帝的联系——而这构成他生活的根本意义。 人是天与地彼此联系交错的一个纽结。①
  人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难题,这表明他受到挑战。 摆脱危难的唯一出路是认识到他的悲惨命运是一个任务,而不是为受苦而受苦。 我们既受到挑战,也受到邀请——对我们所面
  ①参看我几年前所着的《人不孤独》,第210页。  ——原 注
  -- 129
  601人 是 谁
  临的问题作出响应。
  在尘世受到挑战
  孤立的自我、“一般意识”与人类本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指的是不受理智和社会因素影响的自发而自足的行为。除非我们正确地认识使人成为人的力量即对自我的最高召唤,我们才能理解自我的病态。 比如,厌倦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病态,是不能认识那最重要的召唤的结果。 失望并非由于失败,而是由于不能认真地亲自聆听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应当如何解释人的心灵深处的这种召唤呢?何以会发生对超越纯粹存在的命令的关切?这似乎是由于:人在其实存中就同他自己所没有意识到的承诺有关。 这种承诺既不存在于他的记忆中,也不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然而却在实存中起作用,并神秘地出现于实存中。的确,人有能力加强一种驱力,使其压倒其它驱力,以此来取消挑战。 这种做法经常受到某种思想体系的辩护和欢迎,它无非是把某一特殊驱力偶像化。 然而,和一切偶像一样,它最终也被抛弃了。 历史就是一连串的崇拜偶像和毁坏偶像的事件。人的危机是由于他不接受这种挑战,或者即使接受了,也不承认这是他全部实存的主要难题。世界既是任务,也是难题。 我们发现意义是由于发现难题就是任务,是由于我们培养出了如何意识到我们在这一任
  -- 130
  人 是 谁701
  务中所起作用的艺术,是由于我们发现世界既是希望也是难题。意义迂回巧妙地进入我们的实存。我们既不能抓住它,也不能征服它,我们只能让自己被包含于意义之中。人的生存不仅仅是存在于此时此地,不仅仅是存在于周围,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它是处在两难境地,是被盘诘,被要求作出回答。 人并非不被理睬。和其它一切存在物的存在不同,人在自己受到揭露,受到挑战,受到审判,被人遇见时认识到自己。 做人就是做一个难题。 怀疑、搏斗、探求、徘徊,是自寻烦恼的病态吗?
  如果取消挑战、搏斗,人就会丧失人性。 受到挑战并不是人为的,不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它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挑战临到了我。 问题逼到我头上。 我似乎无法超越我的实存。 然而,正是问题超出我的理解力,使我惴惴不安。 问题从何而来?难道做人的结构具有一种自寻烦恼和自我诘问的内在倾向吗?
  把意识到面临挑战当作一种神话,这本身就是神话。 人的头脑能够创造神话。 但是头脑本身是神话吗?
  人的生存就是在尘世受到挑战,而不仅仅是存在于世。世界将它自身施加于我,我无路可逃。 人不断被暴露在世界面前,面临世界的挑战,感知并理解世界。 他不可能逃避世界。世界似乎与人纠缠在一起,与人休戚相关。儿童意识到的第一个思想就是受到召唤,被要求以某种方式响应或行动。正是在对他面临的要求作出反应的行动中,儿童开始发现自己既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如
  -- 131
  801人 是 谁
  果认识不到自己应当完成或等待自己去完成的任务,人就会把自己当作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必须了解任务的内容,而对任务的寻求却是同意识一道产生的。自我不可避免地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我将如何对待自己的实存,对待自己此时此地的存在?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对我的意志与理智有什么含义?它的最独特的状态是不满足于纯粹的存在,它是由挑战造成的,这种挑战并不是从周围的存在和眼前的存在派生出来的;它对人的存在提出怀疑并超越人的存在。正像布伦塔诺和胡塞尔①所说的,意识总是要设想观念,同样,自我意识也要设想挑战。 在面对挑战、受到召唤,以及在拒绝与响应之间作出选择时,自我的意识便产生了。
  被要求
  人的生存在尘世受到挑战,只能根据要求、命令和期望来理解。 有意义的生存就是努力适应对人的存在所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意识到被要求,同人的推理能力一样,都是做人的本质。认为对被要求的意识来自人的推理能力,这是一种歪曲;同
  ①布伦塔诺(Brentano,1838—1917)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胡塞尔(Huserl,1859—1938)
  :德国现象学家,他认为意识可以构造观念。  ——译 注
  -- 132
  人 是 谁901
  样,把两者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意识到被要求不是事后的思考;它是在成为人的时候一道产生的;它不是附加上去的,而是根源于做人之中的。包含在本真的生存之中的,不仅是对意义的直觉,而且是对要求的感受;不仅有目的,而且有盼望。 正像生理功能是人的存在所固有的一样,对要求的感受也是做人所固有的。人是可以被提出要求的人,他有能力对所要求于他的作出响应,而不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只有人才可以说是有责任感的。 责任并不是人类加诸自身的东西;人凭自己的责任能力才成为一个自我,而如果丧失了责任感,他就不再是一个自我。构成人格的那些品质,诸如爱,对意义的热情、赞美的能力等等,几乎不能被看作是理性的要求,尽管理性应当对什么值得爱和什么值得赞美指明方向。它们之所以是正当的,在于它们是做人所要求的。希腊人和圣经关于人的概念有着根本的差异。 在希腊人心目中,人首先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使人同宇宙和谐一致。而根据圣经的看法,人首先是接受命令的存在,是可以对他提出要求的存在。 核心的问题不是存在是什么?而是对我有什。。 . . . . . . . . .么要求?。。 .希腊哲学产生于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不存在最高的、有生命的一位神。 希腊哲学不承认诸神及其行为榜样。 柏拉图不得不与众神决裂,他问:善是什么?
  从此产生了价值问题。正是价值观念取代了上帝。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问道:什么是善?而摩西的问题是:上帝对你有什么要求?
  -- 133
  011人 是 谁
  蒙 恩
  人依赖什么为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得出这一判断,是一项最有意义的理智活动。本体论探究的是:什么是存在?认识论探究的是:什么是思考?人的心灵探究:对我有什么期望?或者用圣经的语言来说:对我有什么要求?洞察力的源泉是意识到被号召作出回答。 除了个人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客观的挑战,即克服不平等、非正义、无助、痛苦、无人关心和压迫。 除了欲望的聒噪外,还有召唤、要求、等待和盼望。 无论我转向何处,都有一个问题如影随形:对我有什么期望?
  对我有什么要求?
  我们遇到的不光是鲜花和繁星、高山和墙壁。 除了万物之外,还有庄严的期望与等待。 随着每个婴儿的降生,新的期望便进入世界。每个人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经验都是:我被要求做某事。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他意识到对他有一种神秘的等待。在对要求作出响应的时候,意义便被发现;在意识到要求的时候,意义便被发现。从我们做人开始,蒙恩便产生了,因为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我们的存在是被创造。 如上所说,被创造,意味着“应该”先于“是”。世界是这样的,面对它,人意识到自己有所亏欠而不是享有所有权。 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意识到世界存在时,必须作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 134
  人 是 谁11
  从我们一存在,我们便蒙恩。 蒙恩并不是从概念中产生的;在它成为概念以前,在它的内容被阐明以前,它就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我们身上。它意味着承担义务,受到召唤。它体会到,生活是收受,而不仅仅是索取。 它满足于为收到礼物而感激。 它不只是一种生物学的授受关系。蒙恩是对做人感到悲悯,是自我意识到自我受到约束;在意识到实存的时候,蒙恩便产生了。 人如果不意识到自己蒙受恩惠,就不会认为自己是人。 因此蒙恩不仅仅是感情,而且是做人的本质特征。 取消了它,将消灭人的特点。虽然蒙恩意识出现在所有人的意识之中,但它却以不同的方式被解释为义务、责任、忠诚和良心、牺牲。 但这些术语的内容和范围需要加以说明。如果没有蒙恩意识,如果不了解人应当在什么地方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如果不认识到实存既包括效用,也包括赞美,既包括满足,也包括狂喜——那么,人的实存便不会有真实性。认知并不是由于想到了某物,给它命名,对它加以解释。认知是由于某物自身作用于我们。思想是对存在的一种回应而不是一项发明创造。 世界并不俯伏在地,等待人的头脑慷慨恩赐秩序和条理。 事物具有召唤力。 一旦自负之心被打消,一切争论趋于平静,世界就要开口讲话。 我们应当扫除陈言,澄清玉宇,侧耳倾听。 陈腐的概念是伪造;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合时宜。认识就包括爱,即关心我们所企求认识的事物,包括盼望、被吸引、被倾倒。
  -- 135
  211人 是 谁
  体验到被要求
  但是,人的宝贵的、无限制的自由到底归功于谁?
  “要求”从何而来?人到底对谁负责?
  宗教被定义为绝对的依赖感。 我们把宗教的根源之一确定为个人的蒙恩意识,这样更接近对宗教的认识。 上帝不仅是我们依赖的力量,他也是提出要求的上帝。 由于确信我们被要求做某些事情,确信某些目标需要我们,宗教便产生了。和其它一切价值不同,道德与宗教的目标在我们心中激发起责任感。 因而虔诚的生存就在于为需要我们去完成的目标服务。 人是一种神圣的需要,上帝需要人。 宗教不是对生存奥秘的一种感情,也不是对构成宗教根源的敬畏、惊讶或恐惧的意识,而是如何对待对生存奥秘的感情,如何对待敬畏、惊讶或恐惧。 当我们不再知道怎样惊讶、怎样惧怕、怎样敬畏时,对上帝的思考便开始了,因为惊讶并不是一种美的享受。无止境的惊讶是无止境的紧张,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我们不恰当的敬畏感到震惊,我们对我们震惊的弱点感到震惊,这也是一种被要求回答终极问题的状况。灵魂赋有蒙恩意识,而惊讶、敬畏和恐惧则揭示出这种蒙恩意识。 惊讶是我们处在被要求时的一种状况。尽管我们自命不凡,尽管我们贪得无厌,但由于意识到我们被要求做某事,意识到我们被要求惊讶、崇敬、思考并按照与生存的庄严性和神秘性相称的方式去生存,我们便受
  -- 136
  人 是 谁31
  到推动。促使宗教产生的原因不是理智上的好奇,而是“我们被要求”这一事实和经验。 要么回答,要么拒绝回答,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选择。 然而,只要我们专心聆听,我们就能摆脱使我们采取拒绝态度的傲慢和冷漠。我们背负着大量的惊愕,希望对我们“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作出简单明了的回答,我们既不能扔掉这些惊愕,也不能继续背着这些惊奇而不知所往。假若敬畏感很少,假若惊奇也僵死了,假若神秘感已消失,那么,怎样对待敬畏、怀疑和奥秘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人也就不再感到自己被要求。被要求的意识很容易被压制,因为它是柔声细语的暗示的回声。 但是它永远不会被征服。 柔声细语的暗示变成“成就他命的狂风”
  (《诗篇》148∶8)
  ,这一天来到了。的确,心灵的死一般的空虚,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便不能继续生存。
  我被命令——故我在
  没有人会怀疑一块石头存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不过,人是怎样认识和确定做人的真实性的呢?难道做人不是一种武断的强加吗?我从不怀疑我有兽性,但是人性是我的存在所固有的吗?人性的概念本身难道不是一种幻觉、一种欺骗或
  -- 137
  411人 是 谁
  一种附带现象吗?一切都可以怀疑,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 无论是在失败的时候,还是成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难以逃避的挑战。 人在其存在的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真正地受到挑战。正是在他面临挑战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是一个人。我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吗?我的回答是:我被命令——故我。。 . . . . . .在。 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固有的蒙恩意识,一种感激意识,以。。 . . . . . . . . . . . .及召唤在某个时候报答和回应,并且按照与生存的庄严性和。。神秘性相称的方式去生活。做人的最大真实性取决于预言的时刻。如果说人的关心、报答和探索都是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感应或纯粹机能的话,那么,做人就必须被看作是一场试验——然而却不是这样。 做人之所以是真实的,是因为人的蒙恩意识是对超越性要求的响应。认识不到这一点,人就会精神空虚,既无创造性,也无责任感。 人是一个接受命令的存在,在意识到被要求时才获得意义。认识不到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这是焦虑的根源。 承认我们在存在的问题上有所负欠,这是神智健全的前提。世界不是人创造的。 地球是上帝的,不是遗弃物。 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负欠什么。“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
  (《诗篇》116∶12)
  窘 迫
  不要让聪明的人靠智慧而得意,不要让强者凭借力量而
  -- 138
  人 是 谁51
  得意;要让得意的人因此而得意:他有极大的窘迫感。 人是。。 . . . . .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但却不理解这一点,这是何等窘迫啊!
  人生活在伟大之中,却对此置若罔闻,与上帝同时存在却毫不知觉,这是多么难堪啊!宗教同人怎样对待自己这一最大困惑有关,它是意识到世界对人类来说太伟大了,它是意识到存在的崇高与奥秘,它是意识到人类经历了不可思议的永恒的冒险故事的演变。窘迫是意识到在性格与挑战、感觉与现实、知识与理解、奥秘与认识之间存在着不一致。 人在经历时间的流逝时,便认识到人的统治权的观念是荒谬的。面对人类的剧烈痛苦,人们认识到人类解除痛苦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面对人内心的烦恼,人认识到绝对的利弊性是错误的。我们发现,在生存中,我们要么点燃奇妙的期望,要么扑灭奇妙的期望,窘迫便是对这一发现的反应。 它包括人意识到实存的崇高性有可能被破坏,意识到苦苦期待却被人视而不见,意识到独特的时刻可能被错过。 它是对内心罪恶的爆发的提防,是对傲慢、僭越和自我神化的提防。 窘迫的结束意味着人性的终结。几乎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美容院,利用梳妆台的化妆品来掩饰自己的窘迫。 只有在上帝面前,我们所有的人才都一丝不挂地裸身而立。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伟大的挑战,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庄严的场面。 我们是上帝的同代人,上帝的部分权力归我支配。最诚实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最高尚的品质并不十分珍贵
  -- 139
  611人 是 谁
  时,便感到屈辱:坚定性的全部基础不过是污泥。 除了依恋生命的意志外,他还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关切呢?
  窘迫不仅先于宗教承诺,它也是宗教徒实存的试金石。人根据上帝的形象被创造出来,却不能够认识上帝,这对人来说,是多么窘迫啊!用约伯的话来说:
  他从我旁边经过,我看不见他。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却不知不觉。(《约伯》9∶11)
  窘迫感与非宗教徒式的自信形成鲜明对照:“我用不着相信一位指导我怎样生活的上帝,我不到犹太会堂或教堂去,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宗教徒永远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人。”由于远远不满足于自己的行为,他每天祈祷三次:“原谅我吧,我的父,因为我有罪。”
  我为那些从不为自己的卑劣、偏见、妒嫉、高傲感到窘迫的人担心,为那些从不为自己渎神的生活感到窘迫的人担心。 宏丽庄严的世界成了寻欢作乐的场所。 世界各地都有贫民窟、疾病和饥馑,而我们却在拉斯维加斯①修建奢华的旅馆。 社会的进步不能代替道德责任感。一想到社会由那些绝对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人统治着,由那些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晶莹透亮,不知道什么叫奥秘,不知道什么叫不确定性的人统治着,我就感到发抖。
  ①拉斯维加斯:美国内华达州最南端的一个城市,以赌城闻名。  ——译注
  -- 140
  人 是 谁71
  世界需要的是窘迫意识,现代人有能力和有财富征服贫困与疾病,却没有聪明才智克服怀疑。 我们的罪在于误解了实存的意义;我们的罪在于歪曲了我们的目标,在于对我们的灵魂作了错误的解释。 我们的主张和我们所维护的东西远不如我们的自身更高级、更复杂、更深刻。 我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什么是做人的真理?
  不虚荣,承认迟钝、短视和不足。但真理也要求我们反抗和奋斗,因为目标既可以实现,也难以实现。 做人的真理就是感谢;其秘密就是欣赏。
  赞 美
  做人的能力很容易消失在极度的庸俗化过程中。 平庸和陈腐——单调重复活动的副产品——继续压抑和销蚀对有意义的存在的意识。 人陷于琐屑事务中,便开始碌碌无为,虚度时光。白天单调无味,夜晚便在绝望的无可奈何中反抗。每时每刻都平淡无奇,整天似乎都是冷漠乏味。 没有惊喜,也没有赞美。 所剩下的唯有失望,唯有使人解体。
  我们应当怎样防止丧失从日常琐事中体会到重大事件的能力呢?我们应当怎样减轻那种将人的存在淡化为随遇而在的压力呢?
  重大事件和惊奇感并不仅仅内在于现实的本质和真正的意识之中,它们也是对人的实存发生误解的起点。 问题不在
  -- 141
  811人 是 谁
  于哪里有重大事件或者什么是惊奇,而是如何看破日常事务的假象,如何揭穿司空见惯中所包含的虚假。 厌倦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它具有败坏和腐蚀作用,但它是可以治愈的。自我常常有可能被淹没在无个性之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物品。 赞美就是沉思当下一瞬间的独特性并强调自我的独特性。 过去的,不可能再来。《圣经》有关天地起源的措词不是信息语言而是欣赏的语言。 有关创世的故事不是摹状世界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称颂世界产生时的壮丽景观。“上帝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5)这就是挑战:把上帝的眼光同我们的经验协调起来。但是,我们依赖借用的观念过活,依赖过去的感觉,靠惰性度日,满足于轻闲自在。 洞察是一种负担,我们经常地甚至永远地远离它。 圣经宗教所理解的要求,就是要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反应敏捷并加以接受。一切现存的事,发生着,诞生着。 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的来临,都是一件新的赠品。 怎样去迎接当前这一时刻?如何对奇迹作出反应?
  我们最大的罪是我们在失败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当下一瞬间的庄严性,没有认识到存在的奇伟和神秘,没有意识到平静的狂喜是可能的。精神生活的秘密在于称赞的能力。 称赞是爱的结果。 称赞先于信仰。 我们先是歌颂,然后才信仰。 基本问题不是信仰,而是敏感与称赞,是为信仰做好准备。对上帝充满敬畏,并不是怀有感情,而是分享渗透到一切存在中去的灵气。 “他们都在感谢,都在称赞,都在说:‘没有谁和上帝一样。’”
  我们的赞美如果是一种个人的认识活
  -- 142
  人 是 谁91
  动,那将是愚蠢的。 只有参加到无限的歌唱中,我们的称赞才有意义。 我们同路上的卵石一道称赞,路上的卵石是化为石头的惊讶。 我们同鲜花与绿树一道称赞,鲜花与绿树似乎沉湎于默默的奉献之中。
  做人就包括欣赏的能力和表达欣赏的能力。几千年来,本真的实存既包括操作也包括欣赏,既包括利用也包括赞颂,既包括劳动也包括崇拜。 在原始社会,它们互相依赖;在圣经宗教里,它们互相联系。 今天,我们碰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人可能丧失其对不可言说的事物的意识。 活着是最没有意义的一桩事;彻底惊奇意识消失了;世界不足为奇,司空见惯是不会产生狂喜和欣赏的。 由于失去称赞的能力,现代人便被迫去寻欢作乐;娱乐正在变成不得已。我们时代的人正在丧失赞美的能力。他寻求的不是赞美,而是逗乐与得到快活。 赞美是一种主动状态,是表达崇敬和欣赏的行为。 得到快乐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它是接受有趣的行为和风景所提供的欢娱。 得到快乐是一种消遣,是把思想注意力从日常生活的事务中转移开去。 赞美则是一种正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行为的超越性意义上。赞美是表达对人所需要和敬仰事物的尊重与崇敬的行为。 这个术语的现代用法使人联想到它意味着表达(常常是公开的表达)喜悦和欢乐,例如唱歌、欢呼、演讲、宴会等等。 然而我的意思不是指外在的仪式和公开的表达,而是指内心的欣赏,是指使日常行为具有精神形式。 它的实质是注
  -- 143
  021人 是 谁
  意到生活中庄重而肃穆的方面,超越了称赞的范围。赞美就是分享更大的欢乐,参与永恒的演出。 消费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自己得到快活;赞美活动的目的则是颂扬上帝、圣灵即恩典的源泉。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一贯相信,认识的目的是利用世界。 我们忘了,认识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赞美上帝。 上帝既临在又不在场。 赞美就是乞求上帝从隐蔽处出场。智慧在于寻求理性的连贯性,灵魂在于寻求赞美。 知识就是赞美。 真理不仅仅是事物与思想的一致,真理超越事物与思想,也把事物与思想统一起来。 真理是超然性,它包含的是忠诚。从蒙恩意识来看,实存的意义在于回报。 在接受享乐的时候,我们必须报之以祈祷;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必须发出同情。 世界不仅仅是供利用的物质。 我们之所以有权利消费,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赞美。既然蒙恩是实存的一个本质组成部分,所以,没有能力赞美也就是破产的标志,就是没有能力偿还存在问题上的债务的标志。如果不认真,不严肃,不虔诚,就没有赞美。我们正在失去欣赏的能力;我们正在失去歌唱的能力。不加欣赏的赞美是虚假的和与个人无关的仪式。 我们的力量能否恢复,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能力重新开发被遗忘的资源。实存的意义在狂喜的时刻才能体验到。 为了在地上生存下去,人必须向着最高的目标奋斗。 他的标准应该比他的行为更高,他的目的应该超过他的需求。 实存的可靠性就在实
  -- 144
  人 是 谁121
  存的狂喜之中。平静的狂喜,赞美的能力,这是做人得到的报酬之一。这体现在拉比。 阿克巴(RabiAkiba)对他的门徒说的一句话中:
  每日一歌,每日一歌。
  人在终极的意义中寻求依托,绝不同于那种轮船失事后躺在地狱边缘却梦想宫殿的人。他是完全操纵着船舵的人,他之所以迷失方向是因为他忘却了自己航行的目标。 处在焦虑状态的人是忘记了命令的传令官。。。 . . . . . . .《圣经》将一个新的上帝概念给了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人们却没有认识到,《圣经》把一种关于人的新观点交给了世界。《圣经》不仅是一本关于上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从《圣经》的观点出发:人是谁?人是拥有上帝的梦想。。 . . . . . . .和计划的极度痛苦的存在;上帝梦想一个得到救赎的世界,梦。。 . . . . . . . . .想天地的协和,梦想真正具有上帝形象,反映上帝智慧、正义和同情心的人类。 上帝的梦想不会是孤立的,在连续的创造活动中,人类是上帝的合作者。 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要么推动,要么阻碍救赎活动,要么削弱,要么加强罪的权势。
  -- 145
  21人 是 谁
  《现代社会与人》名着译丛
  已陆续出版
  论人的天性〔美〕威尔孙 着林和生等 译人类动物园〔英〕莫里斯 着周邦宪 译存在的勇气〔美〕蒂利希 着成先聪等 译超越自由与尊严〔美〕斯金纳 着王映桥等 译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瑞士〕荣 格 着苏 克 译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美〕霍 妮 着冯 川 译
  反抗死亡〔美〕贝克尔 着林和生 译哲学人类学〔德〕兰德曼 着阎 嘉 译
  -- 146
  人 是 谁321
  禅宗与精神分析〔美〕弗洛姆等 着王雷泉 冯 川 译婚姻与道德〔英〕罗 素 着谢显宁 译性心理学〔英〕埃利斯 着陈维正等 译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舍 勒 着李伯杰 译存在与存在者〔法〕马里坦 着龚同铮 译人对抗自己〔美〕门林格尔 着冯 川 译我们内心的冲突〔美〕霍 妮 着王作虹 译
  理解人性〔奥〕阿德勒 着陈 刚等 译人寻找自己〔美〕罗洛。 梅 着冯 川等 译人的奴役与自由〔俄〕别尔嘉耶夫 着徐黎明 译人是谁〔德〕赫舍尔 着隗仁莲 译
  -- 147
  421人 是 谁
  健全的社会〔美〕弗洛姆 着孙恺祥 译分裂的自我〔英〕莱 恩 着林和生等 译生与死的对抗〔美〕布 朗 着冯 川等 译恐惧与颤栗〔丹麦〕克尔凯廓尔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美〕里奇拉克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美〕尼布尔社会哲学〔美〕范伯格寻求美德〔美〕麦肯泰尔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