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功励志系列合集之17:鹰谋

_4 (现代)
  这么一来,林肯不仅在当地赢得了承认,而且也在粗汉子中取得了领导地位。对于许多像他这类家境清贫的人来说,这就够令人心满意足了。然而,林肯自打离开家庭以来,他那改善自身处境的潜在雄心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头一次摆脱了从事艰苦劳动的迫不得已的命运,他渴望要提高自己所受的教育。他在自己写的小传中说:“23岁以后,我就同我的父亲分开了,我学习英文文法,当然学得不很完整,但就此我就能像现在这么讲话和写文章了。”他也学习数学。大部分时间是自学,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就向当地的小学校长门特·格雷厄姆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请教。杰克·凯尔索是村里一个没有什么人生目的的人,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钓鱼和打猎上,但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林肯通过他而对莎士比亚和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作品发生了持久的兴趣。
  从此以后,林肯开始努力改善他的文化修养。毫无疑问,这一奋斗过程充满了困难和艰辛,但林肯凭借他顽强的斗志最终慢慢地走向了成功。
  第二章磨练意志,激发潜能
  鹰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向命运挑战,不断磨练,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雏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因此,它们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
  而这时,鹰妈妈就会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雏鹰开始坠向谷底的时候,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老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困境历练意志,磨练召唤成功!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而只有当你爬到巢穴的边缘,冲向天空--展翅飞翔的时候,这种力量才能激发出来!
  意志坚定者出人头地
  面对困难的态度十分重要。困难就像纸老虎,如果你害怕它,畏缩不前,不敢正视,那么它就会吃掉你;但是,如果你毫不畏惧,敢于正视,它就会落荒而逃。对于懦弱和犹豫的人来说,困难是可怕的,你越犹豫,困难就越发可怕,越发不可逾越;但当你无所畏惧时,困难将会消失。
第5节:人人都来做强盗
  在奋斗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普通人与那些杰出的成功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心态的迥异。
  在很久前的一场战争中,一枚炮弹破坏了一座花园般的城堡,却炸出了一个泉眼,股股清泉喷涌而出,这里后来还成了著名的喷泉景区。挫折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它暂时破坏我们的心灵,却激发出奋斗的泉水。
  有一个笑话很有人生哲理。两个强盗在路边看见一个绞刑架,一个强盗说:“这破玩意儿,要是没它,我们的职业该多棒啊!”另一个强盗却说:“啊呸!蠢驴,多亏有这破玩意儿,才轮到我们吃这碗饭,要不然人人都来做强盗了!”这个强盗的看法可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人。世上很多事都如此,挫折击退大批竞争者,意志坚定者反而趁此出人头地。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往往是新发现的预兆。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神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释的,它似乎不在普通的感官中,而隐藏在心灵深处。
  一旦处境危急,这种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使我们得救。在交通事故中,面临死亡威胁时,不论是谁,都会竭尽全力从险境中挣脱。那些潜藏在内心的精神力量,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凡人成为巨人。
  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人,他们永不言败!对于一颗意志坚定、永不服输的心灵来说,永远不会有失败;他跌倒了再爬起来,即使其他人都已退缩和屈服,而他永不!
  有多少次困难临头,开始以为是灭顶之灾,感到恐惧,受到打击,似乎无法逃脱,胆战心惊。然而,突然间我们的雄心被激起,内在力量被唤醒,结果化险为夷,一场虚惊。
  一个真正坚强的人,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打击和失败降临,都能够从容应对,他们能够临危不乱。当暴风雨来临,软弱的人屈服了,而真正坚强的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人生路上,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是所有进步的阻碍;懦弱、怀疑和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我们除非学会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成功路上的障碍,否则很可能将一事无成。这点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警惕你的弱点,征服自己,就会征服一切。
  面对困难的态度十分重要。困难就像纸老虎,如果你害怕它,畏缩不前,不敢正视,那么它就会吃掉你;但是,如果你毫不畏惧,敢于正视,它就会落荒而逃。对于懦弱和犹豫的人来说,困难是可怕的,你越犹豫,困难就越发可怕,越发不可逾越;但当你无所畏惧时,困难将会消失。
  塞万提斯一生的命运坎坷曲折,他写出那部享誉世界的《唐吉珂德》的时候,是被关在马德里的监狱里。那时他穷困潦倒,连稿纸也买不起。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资助他,那位富翁却说:“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唯有他的贫穷才能使世界富有。”果然如此,贫穷让塞万提斯在死去几百年之后还让人们尊敬崇拜。
  此外,《鲁滨逊漂流记》、瓦尔德·罗利的《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等也都是在监狱中写出的。在这些人当中,司马迁的境遇最为悲惨,他入狱前被除掉了生殖器。
  文学家如此,音乐家也一样。贝多芬,在两耳失聪、穷困潦倒之时,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乐章;席勒病魔缠身十五年,却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为了得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有位名人甚至还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祈祷更多的苦难降临到我身上。”
  帖木儿皇帝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被敌人紧追不舍,不得不躲进了一间坍塌的破屋。就在他陷入困惑与沉思时,他看见一只蚂蚁吃力地背负着一粒玉米向前爬行。蚂蚁重复了69次,每一次都是在一个凸起的地方连同玉米一起摔下来,他总是翻不过这个坎。哦,瞧!到了第70次,它终于成功了!这只蚂蚁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彷徨的英雄,使他开始对未来的胜利充满希望。
第6节:统统捆缚起来
  当你足够强大,困难和障碍就微不足道;如果你很弱小,障碍和困难就显得难以克服。
  向困难屈服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战胜困难的能力成正比。他战胜越多,取得成就越大。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是善于发现困难的天才,善于在每一项任务中都看到困难。他们莫名其妙地担心,使自己丧尽勇气。一旦开始行动,就开始寻找困难,时时刻刻等待困难出现。当然,最终他们发现了困难,并且为困难所击败。
  他们善于夸大困难,缺少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即使为了赢得成功,也不愿意牺牲一点点安乐和舒适作为代价。总是希望别人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
  如果机遇总是不曾垂青他、他总是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他就承认自己不是环境的主人,他不得不向困难低头,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力量。
  那些只看到困难的人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去驱除障碍。他没有下定决心去完成艰苦工作的意愿。他渴望成功,却不想付出代价。他习惯于随波逐流,浅尝辄止,贪图安乐,胸无大志。
  这些人似乎带着一副有色眼镜。除了困难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前进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如果”、“但是”、“或者”和“不能”。
  他们认为,去争取获得一个著名公司招聘的职位是毫无希望的。因为当他去申请的时候,已经有数百个申请者递交了申请书。失业者如此之多,他怎么可能得到工作呢?如果他有一份工作,他会觉得许多同事都做得比他好,更得老板赏识,他要晋升存在很大的障碍。
  有一个年轻人哀叹他没有机会,抱怨命运注定让他平庸,他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开创自己的事业,而只能为别人打工。这样的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处处看到不可征服的困难。他告诉别人说,如果别人能帮助他开办一个企业,他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的年轻人,他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不具备成功的品质。他承认他不能泰然自若地面对危机,他承认自己软弱,他承认在面对困难时自己显得无能为力,而别人却能克服这些困难。
  另一个年轻人说,他渴望受教育,渴望上大学,但他没钱,没有一个富翁爸爸,他自己无法供自己上学。这个年轻人其实并不真的渴望求学,他只想不劳而获。有的年轻人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却畏惧成功道路上的困难。他把一个小困难想象的比登天还难,一味悲观叹息,直到失去克服困难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终将一事无成。
  意志坚定、行动积极、决策果断、目标明确的人能排除万难,勇敢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去争取胜利。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是否能克服困难,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目标是伟大而令人兴奋的,他们会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暂时的困难微不足道。
  拿破仑:成功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心
  卓越人物在开始做事之前,总是具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深信所从事之事业必能成功。这样,在做事时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精力,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
  人跟人有所不同,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成功或者失败很大程度系于意志力的强弱。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遇到任何艰难障碍,都能勇敢地克服,消除障碍。而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挫折,便只知退缩,最终难免归于失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希望上进,但是意志薄弱,没有坚强的决心,—遇挫折,立即后退,所以终遭失败。
  在坚定的决心下,成功之敌必无藏身之地。
  一个人有了决心,方能克服种种艰难,去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敬仰。成功也有很大的偏心,总是垂青那些有坚强决心的人。只有决心,才能增强信心,才能充分发挥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伟大的成就。
  对很多人来说,犹豫不决的痼疾已经深入骨髓,这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总是留着一条退路,决无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不明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贯注于目标是可以生出一种坚强的自信的,这种自信能够破除犹豫不决的恶习,把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等成功之敌,统统捆缚起来。
第7节:这件事太困难了
  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遇到重要的问题,总是先把它搁在一边,留待以后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倾向,你应该尽快将其抛弃,你要训练自己学会敏捷果断地做出决定。无论当前问题是多么的严重,你固然应该把这—问题的各方面都顾及到,加以慎重地权衡考虑,但你千万不要陷于优柔寡断。你倘若有着慢慢考虑或重新考虑的念头,你准会失败。优柔寡断的习惯对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即使有时候你的决策会有失误,但也请千万记住,别优柔寡断!
  如果你养成了决策以后一以贯之、不再更改的习惯,那么在做决策时,就会运用你自己最佳的判断力。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决策后决不更改,你就会深刻地认识到,未经深思熟虑的决策,必定不会成功,做出了这样的决策也只是徒受损失。这样,你就会在决策之前,小心翼翼,慎加判断,从而训练、发挥你自己的最佳判断力。
  拿破仑就是一个具备了坚强自信的人。据说只要拿破仑亲率军队作战时,同样是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便会增强一倍。原来,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士兵们对于统帅敬仰的信心。如果统帅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全军便要混乱。拿破仑的自信与坚强,使他统率的每个士兵都增加了战斗力。
  坚强的自信具有无限的驱动力,往往能使平凡的男男女女,做出惊人的事业来。胆怯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即便有出众的才干、优良的天赋、高尚的性格,也终难成就伟大的事业。
  自信有多大,一个人的成就就有多大;人的成就,决不会超出他自信所达到的高度。拿破仑在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面对着严寒冷峻的高山如果他说:“这件事太困难了。”无疑,拿破仑的军队永远不会越过那座高山。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坚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达到成功的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取得伟大成功的源泉,便是坚强的自信。不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成功都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心。相信能做成的事,一定能够成功。反之,不相信能做成的事,那就决不会成功。
  有一次,一个士兵骑马送信给拿破仑,由于马跑得太快,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马就此一命呜呼。拿破仑接到了信后,立刻写封回信,交给那个士兵,吩咐士兵骑自己的马,迅速把回信送去。
  士兵看到这匹骏马非常强壮,身上装饰无比华丽,便说:“不,将军,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实在不配骑这匹华美强壮的骏马。”
  拿破仑则严肃地告诉他说道:“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法兰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像这个法国士兵一样的人,世界上到处都有,他们以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自己太不起眼,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自己的,自己是不配享有的,以为自己是根本不能与那些伟大人物相提并论的。这种自卑自贱的观念,往往成为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这样想来着: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自己这样的人所应享有的。他们认为,生活上的一切快乐,都是留给那些所谓的命运的宠儿享受的。人一旦有了这种卑贱的心理后,当然就不会有出人头地的观念。许多年轻人,本来可以做大事、立大业,但实际上竟做着繁琐小事,过着平庸的生活,原因就在于他们自暴自弃,他们没有远大的希望,缺乏坚定的自信,所以难免沦为庸俗。
  与金钱、势力、出身、亲友相比,自信是更有力量的东西,是人们从事任何事业的可靠的资本。自信能排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能使事业独获得完满的成功。
  还有的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初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估计,自信能够处处胜利,但是一经挫折,他们却半途而废,这是因为自信心不坚定的缘故。所以,光有自信心还不够,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使自信心变得坚定无比,这样即使遇着挫折,也能不屈不挠,向前进取,决不会因为一遇困难就退缩。
  如果你去分析研究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质。那么就可以看出一个特点:这些卓越人物在开始做事之前,总是具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深信所从事之事业必能成功。这样,在做事时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精力,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
第8节:我要战胜它!
  有位名人就说过:“如果我是块泥土,那么我这块泥土也要预备给勇敢的人来践踏。”如果在表情和言行上时时显露着卑微,每件事情上都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那么这种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造物主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巨大的力量,鼓励人去从事伟大的事业。而这种力量潜伏在我们的脑海里,使每个人都具有宏韬伟略,能够精神不灭、万古流芳。如果不尽到对自己人生的职责,在最有力量、最可能成功的时候不把自己的强项尽量施展出来,那么你不可能改变你陈旧的一生。
  罗斯福:用超人的意志战胜苦难
  罗斯福39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场疾病让他以后只能呆在轮椅上。在残酷的疾病面前,罗斯福没有屈服,反而以更大的勇敢在政治上一步一步攀上顶峰。
  自古英雄多磨难。富兰克林·罗斯福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正式开始了政治生涯。先是于1909年参加纽约州参议员竞选获胜;继而于1912年积极为威尔逊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和为威尔逊竞选总统出力奔走。威尔逊当选为总统后,罗斯福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请假三周与民主党党阀支持的詹姆斯·杰拉尔德竞争联邦参议员职位,结果党内提名遭到失败。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宣布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增加实战经验,作为海军助理部长的罗斯福于1918年赴欧洲战场考察,目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20年,在总统选举中,他被任命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结果被共和党候选人柯立芝击败;同年,回到纽约重操律师旧业,暂时退出政坛,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正在这时,一场意外的大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1921年8月10日,他在他的海滨别墅扑灭了一个小岛上的一场林火后,汗流浃背地跳人芬地湾游泳,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了39岁的罗斯福面前,它比生死的考验更为残酷,也更叫人难以忍受。
  开始,他还竭力让自己相信病能够好转,但实际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的两条腿完全不顶用了,瘫痪的症状在向上身蔓延。他的脖子僵直,双臂也失去了知觉。最后膀胱也暂时失去了控制。每天导尿数次,每次都痛苦异常。他的背和腿疼痛难忍,好像牙痛放射到全身;肌肉像剥去皮肤暴露在外的神经,稍一触动,就忍受不了。
  但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他从一个有着“光辉前程”的年轻力壮的硬汉子,一下子成了一个卧床不起、事事都需别人照料的残废人,真是痛苦极了。在他刚得病的最初几天里,他几乎绝望了,以为“上帝把他抛弃了”。但罗斯福毕竟是罗斯福,他依然受着痛苦的煎熬,却又以平时那种轻松活泼的态度和妻子埃莉诺开玩笑。他理智地控制住自己,绝不把自己的痛苦、忧愁传染给妻子和孩子们。他不允许把自己得病的消息告诉正在欧洲的妈妈,以免母亲牵肠挂肚。当医生正式宣布他患的是小儿麻痹症时,妻子埃莉诺几乎昏过去,而罗斯福却只是苦笑了一下。
  “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够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战胜它!”
  但罗斯福也知道这只是在说大话,不过大话使他比较容易保持勇气。为了不想自己的病情,他拼命地思考问题,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回想自己接触过的各种各样的政治家,谁是可资学习的导师,谁是卑鄙的政治骗子。他也想到人民,想到饱受战争创伤的欧洲人民,想到那些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社会下层的人们。到底今后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他在思索,在探求。为了总结经验,他不停地看书。他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大量有关美国历史、政治的书籍;还阅读了许多世界名人传记;还有大量的医学书籍,几乎每一本有关小儿麻痹症的书他都看了,并和大夫们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他几乎成了这方面的一个权威。
第9节: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
  苦难可以造就一个人,当然也可以压跨一个人。关键在于处于苦难中的人如何面对他所面临和忍受着的苦难。罗斯福面对病痛是乐观而镇静的,虽然这并不能使他所遭受的苦痛减轻,但是,乐观的态度使他又像从前那样生气勃勃了。他虽然仍卧床不起,但他相信这场病过去之后,他定能更加胜任他所要担当的角色,重新返回政治舞台。当母亲急匆匆来到他的床前,他以微笑迎接母亲,宽慰母亲说:“妈妈,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的。说真的,我实在想亲自到船上去接你呢。”医生的嘱咐进行艰苦的锻炼。为了使两腿伸直,不得不打上石膏。每天他都好像在中世纪的酷刑架上一样,要把两腿关节处的楔子打进去一点,以使肌健放松些。但是,这个曾被看成花花公子的人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勇气,所以不久就出现了病情好转的迹象——他的手臂和背部的肌肉逐渐强壮起来,最后终于能坐起来了。
  为了重新走路,他叫人在草坪上架起了两根横杠,一条高些.一条低些。每天,他接连几个小时不停地在这两条杠子中间挪动身体。他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走到离斯普林伍德四分之一英里远的邮政街。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在公路上蹒跚着朝前走,争取比前一天多走几步。他还让人在床正上方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两个吊环,靠这两个吊环坚持锻炼。到开春,他已经日见好转,甚至能够到楼下在地板上逗孩子们玩,或者在图书馆的沙发上接见客人了。
  1922年2月,医生第一次给他安上了用皮革和钢制成的架子,这副架子他以后一直戴着。架子每个重7磅,从臂部一直到脚腕。架子在膝部固定住,这样,他的两腿就像两根木棍一样。借助于这架子和拐棍,罗斯福不仅可以凭身体和手臂的运动来“走路”,而且还能站立起来讲话了。但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开始时经常摔倒,夹着拐棍的两臂也经常累得发疼,尽管如此,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坚持锻炼。
  经过艰苦的锻炼,罗斯福的体力增强了。1922年秋天,他重新回到病前任职的信托储蓄公司工作。开始,他每周工作2天.又慢慢增加到3天,最后每周4天。他的日程排得很满,每天早晨8点半在床上会见他的顾问路易斯·毫和其他来访者,这样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两个小时后,他来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午饭就在办公室里吃。上午他处理公司的事务,下午办些私事。回家后,喝点茶,活动一下身体,就又会见来访者。事情往往要到吃晚饭时才完。由于重新回到了社会,罗斯福的名字又响起来了。
  病痛并没能吓倒罗斯福,甚至没有成为罗斯福的负担,他给人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健康人。他面对病痛所表现出来的超人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他那蓬勃的生命之光不仅增添了他个人的自信,也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1924年又是总统选举年。民主党由于上届总统选举失败,所以迫切需要罗斯福出来竞选,重振士气。罗斯福表示:“在摔掉丁字形拐杖走路以前我不想竞选。”但他决定出席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发出他本人重新返回政界的信息。在儿子的协助下,他撑着拐杖走上讲台,这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罗斯福巧妙地控制着讲演的节奏,完全把听众吸引住了。他呼吁大家团结起来,这时听众全都起立。他充满激情地号召大家:“要牢记亚伯拉罕·林肯的话:‘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的人都充满友善。’”他的讲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这是人们对他表示的一种少有的敬意。他的心好像又长上了翅膀,他的腿被架子夹得麻木了,他的手由于把全身的重量都撑在桌上而不停地痉挛。但他全然顾不上这些,他那浑厚有力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着。
  罗斯福最终赢得了这次选举,他的胜利在于他那非凡有毅力和超人的意志。苦难并没有使他绝望,相反,他坚强地“站”了起来,“走”了出来,并最终得到了民众的一致认可。
  苦难本身是一次洗礼,是一种考验。苦难使罗斯福变得更加坚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显示了杰出人物那种固有的特质。
第10节:我很喜欢它
  罗斯福的朋友帕金丝就相信这一点,她写道:“罗斯福在他得病的那几年里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变化。我注意到,当他回来时,多年的痛苦与折磨扫除了他得病前有时表现出来的不太严重的傲气。他变得非常热心,精神很谦卑,思想很深沉。因为他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他变得更能理解苦难中的人……他相信神圣的上帝把他从彻底瘫痪、绝望和死亡中拯救了出来。”
  坚韧是克服困难的利器
  凯瑟林·罗琳,这个女人离婚、生了孩子的时候,却失业了。她穷困潦倒,受尽轻蔑,在孤独绝望中感知人情淡薄。为了逃避公寓的寒冷,她经常推着婴儿车到低档咖啡厅取暖。然而也就是这个女人,后来写成《哈利·波特》,一下子轰动了全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凯瑟林·罗琳,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温特伯恩市。父亲是一名退休的机场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员。
  罗琳喜欢读书,从小,罗琳家里就有许多书可读。她的姨妈常常隔几个月就给他们家寄一大箱子书来。中学时的罗琳是一个安静又害羞的女孩。她擅长编故事,同好朋友在一起时,她经常讲故事给她们听,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她的这些好朋友们。这些故事让朋友们听得很着迷。
  罗琳读中学时,老师摩根太太是一位严厉而又古怪的更年期的妇女,罗琳和同学们都害怕她。摩根太太每接到一个有35~40人的新的班级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分出聪明和迟钝的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上午,她就叫学生做一张叫做“日常10题”的算术卷子,包括智力测验题和小数知识,考卷上都是罗琳还没学过的东西。
  这次罗琳考试得了50分,被摩根太太安排到她认为愚钝的那一排。罗琳没有哭。后来她回忆道,这种糟糕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要比身体上的处罚大得多。
  中学毕业时,罗琳参加了牛津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后,她被列入了后备录取名单里,但最后还是没能被录取,据说是因为她上的中学没有名气。罗琳后来就读的是离家很近、只有两小时车程的埃克塞大学。她主修法语,但也学过一段时间的希腊文和罗马文。在大学期间,她读到了由牛津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托尔金写的著名幻想小说《指环王》。她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的传奇故事,1000多页的书在几年内甚至给翻破了。
  大学毕业后,罗琳在伦敦有过一段漂泊的日子。当时她靠打零工糊口,一份工作做完后,不知道下周会在哪儿工作。其中有一份工作是给出版商处理退稿通知,在这期间,她学会了快速打字,这项技术对于日后成为作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还养成了在咖啡厅和酒吧里写文章的习惯。
  罗琳在大学时的男朋友去了曼彻斯特,她决定去那儿找他。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罗琳在曼彻斯特花了很多时间找房子,却没有找到,只好乘火车返回伦敦。在火车上,她很不开心,40分钟的路程,她一直望着窗外一成不变的英格兰乡村发呆、幻想。罗琳总是一个爱幻想的人,当她看着窗外那些可怜的黑白花奶牛时,她想到的是一辆火车载着一个男孩去一所巫师寄宿学校的情景,她说:“突然,哈利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是由什么引发的。但我很清晰地意识到,我有一个哈利和魔法学校的想法。我突然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一个小男孩,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得到魔法学校的邀请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巫师。我从没因为一种想法而如此兴奋过。”
  很可惜,在火车上的那个晚上她既没带笔也没带纸。罗琳很失望,只好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中的每个想法都记住。回到房间以后,她迅速潦草地把她在车上想到的写在了一个廉价的小笔记本上——这就是《哈利·波特》的首稿。此时距罗琳第一次读《指环王》已经有5年了。很快,罗琳写的关于《哈利·波特》的短笺就装满了一个鞋盒。罗琳这时就已决定,她将写成7本书,也许这对于一个还没有出版过作品的作家来说,未免有点自大。但她的决定是很合理的:每本书分别记述哈利在霍格沃茨的每一年。她也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字,“哈利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男孩名字,我很喜欢它,所以就借用了。”
第11节:你必须接受问话
  罗琳的母亲安妮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罗琳记得,在她12岁时,母亲因疾病所困已经拿不起茶壶了。母亲于1990年12月30日去世时,年仅45岁。
  母亲安妮的病逝对罗琳影响很大,这件不幸的事不仅改变了罗琳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哈利·波特》的发展方向。有一段时间,她的生活漫无目的。她悲痛地返回了曼彻斯特,返回到一种漫无目的的生活中。有个晚上,她一夜未眠。为了使自己不再想发生过的事情,罗琳想,如果人们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玩一种特殊的魔法比赛肯定很有趣。
  罗琳后来与葡萄牙记者乔·阿兰特斯结婚。婚后,罗琳住在葡萄牙城市波尔图,与丈夫经常吵闹,最终被他踢出家门。惟一的安慰是,她身边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女儿杰西卡。
  罗琳和小杰西卡乘坐北上的火车到了爱丁堡,以便跟妹妹住得近些。她离开波尔图时,带着第一集已写好的头3章和其他章节的笔记,还有系列中的其他部分的很多构思。妹妹说服罗琳让她看已写好的部分,并且立即被迷住了。罗琳承认:“要是她不笑,我很有可能会把这些东西全部撇在一旁,但她笑了。”
  尽管罗琳从妹妹那儿得到了亲情的温暖,但罗琳的生活中还有比《哈利·波特》更重要的事。罗琳不想成为妹妹或朋友的拖累,她找到一个临时居所,安顿自己。她的生活已经开始陷入可怕的悲惨境况。“我没想到会弄得这么糟,没想到自己会住在一套没有暖气、有老鼠出没的公寓,照看我的女儿。”而且,她还不得不面对官僚制度的噩梦。1993年12月21日,她来到利斯区商业街,向社会福利署讲述她的不幸遭遇。她必须填写一份又一份的表格,申请援助和房屋津贴。对于这种难堪经历她记忆犹新:“你必须接受问话,向很多陌生人解释你如何变得身无分文,变成孩子惟一的照看者。我知道并不是有人要让我感到耻辱和不中用,但那确实是我的感觉。”
  她得到的带有耻辱的赏赐是每周69英镑,她得用这笔钱来供自己和小女儿吃穿和交一切杂费。她再也无法忍受老鼠弄出来的声音,便向朋友借了600英镑,想租住好一点的房子。她原以为这样一来,能加快改善杰西卡和自己的居住环境,但是这个希望却被现实击个粉碎。她打电话给爱丁堡十几家房屋出租中介,希望找一个新寓所,但都被拒绝。罗琳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当她说明她是单亲母亲,想用补贴租房子时,电话另一头一个不耐烦的声音说:“我们不把房子租给领住房救济的人,对不起。”
  绝望中,终于有一个女房屋中介人表示同意——也许是怜悯她,也许是被她缠得不耐烦。罗琳回忆说:“我见到一线希望,便急匆匆跟她讲,快得她根本没有机会插嘴。”就在那个下午,她去看利斯区龙恩街七号一套有一间卧室、没有家具的公寓,她愿意租下。这是一个开端。妹妹和在爱丁堡的两三位朋友借给她几件家具,于是她和杰西卡搬入那幢公寓楼。
  罗琳再度失去自由,因为她必须独自留在家中照顾和陪伴女儿。残酷、悲惨的日子接踵而至。其中最糟糕的日子是她去探访妹妹的朋友,见到那个朋友的儿子有大量玩具,“相比之下,当我收拾杰西卡的玩具,它们还不够一个鞋盒。我回家后大哭了一场。”
  那时,她的妹夫罗杰与朋友办了一个合股公司。他们在南桥和皇家马埃尔街交汇处的附近买下了一家名叫尼科尔森的咖啡馆。它不是特别时尚的那种,但这对罗琳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可以在这儿写《哈利·波特》。她讲故事的愿望和想成为职业作家的愿望从没减弱过,这是她的理想。她设想自己在一个商店里把自己的信用卡递给任何一个人,他们就会告诉她,她写的是他们最喜欢的书。
  罗琳想要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能使她感到不孤独,不与世隔绝,能够有人陪伴她,但不干涉她追求自己的目标。回想她在伦敦和波尔图工作时,咖啡馆给了她很多灵感,但现在,她那点儿可怜的预算连她在咖啡馆喝一下午咖啡的钱都付不起。这时,上帝赐予了她尼科尔森。尼科尔森咖啡馆里的员工们看到她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才喝一杯咖啡,都很同情她。
  罗琳常常推着躺在婴儿车里的杰西卡出发,步行半小时,来到市中心。当杰西卡熟睡的时候,罗琳会推着她前往咖啡馆,艰难地登上通往二楼的20个台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专心写她的《哈利·波特》。
第12节:人生就是受苦
  尼科尔森咖啡馆的墙壁都涂成了绿色和黄色,有很鲜明的窗饰和灯饰,给人一种学校般的感觉。只有在尼科尔森,她才感到她还活着,还是有价值的。这听起来很浪漫,但是当你设身处地过这种生活的时候,实际上一点也不浪漫。”
  后来,罗琳找到一份秘书小差事,每周赚取15英镑的外快。她发现,这就是她所能赚取的最高限额,超出这个限额,政府便会在她的福利金中扣除相同的数目。至少,这笔钱可以带来一点儿改善,尤其是给女儿买尿片。
  与此同时,她每周仍然必须到利斯路的邮局领取福利金。她从未忘记在领取福利金的过程中,社会制度让她蒙受的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救济簿拿到柜台上。
  罗琳说:“我不知道,如果我背后那些老女人看到救济簿,会说些什么。她们心里也许在想,乞丐懒人是社会的负担。这个时候,我大部分的自尊都被挤掉了。”
  罗琳最喜欢说的话是:“人生就是受苦。”这也提示我们,必须随痛苦才能成长。从那个时刻开始,罗琳名气就越来越响。她以惊人的速度成了英国最富的女人之一,她的成就与财富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与她相关的一切被不厌其烦地反复提起。尼科尔森咖啡馆也在1998年被彻底改造,成了一间带咖啡吧的豪华饭店。
  2000年7月,随着第四部《哈里·波特》的问世,一股“哈里·波特”热潮在全球迅速生成。罗琳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帝国勋章。美国《财富》杂志也曾经评选罗琳进入世界百名首富排行榜,名列第24。
  第三章坚强的个性,独立的精神
  鹰的独立精神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强健的那只幼鹰被挑选下来,喂养长大,父母会轮流给它喂食。一旦幼鹰学会了飞翔,就被父母赶出家门,不许小鹰再回到巢中。小鹰求生的基本能力有了,父母就不再让它久居在安逸的窝里,而是趁早就把它推向大自然,领略环境的残酷,以便及早地适应环境。
  这样培养出来的鹰,是坚强的,也是独立的,它在长期与环境的抗争中养成了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能力。
  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当一个青年人独立了,放弃了依赖性的时候,当一个青年人真正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每一个成大事的人都应当明白,独立生活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选择独立生活,对于培养良好的品质,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你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习惯,从你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你足够聪明,你就要学着独立去生活,自主地去做些事情,一个成大事者是不会在生活中依赖他人的。
  一位美籍华人谈起他在美国的一段经历。为了16岁的儿子能够成才,狠下心来,送他到一所远离住家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需要转三站公共汽车,换两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两个街区,历时三个多小时。而纽约的地下铁又是世界上最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为什么这位朋友让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而冒那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那危险的路中呢?
  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儿子以后能考上美国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这位美籍华人思想中的独立生存的观念使然。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那位美籍华人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这错综复杂、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诉儿子说: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险的,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遭到打击或挫折。所以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写道:“年轻人,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年青人应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并且用这种习惯去在对世界,对生活中的一切。
第13节:独立地面对社会
  很多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社会太黑暗,你会抱怨别人太势利。感受了人世间的冷暖之后,你变得孤独,寂寞,总有许许多多不能名状的情绪要发泄。这时,你应该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其实,你只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外表成熟而内心却仍然依附着过去扶持着你的那些力量而生活的一个孩子。也就是说,你还没有独立,不能独自承担这许多事情。所以你活得不顺心、不积极,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独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而言,都显得不可或缺。生活的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因为你自身就是你自己的生存环境之一。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鲁迅先生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人传诵:鲁迅小时候,由于家道的败落和父亲的病情,使还是孩子的鲁迅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不仅要学习,还要每天往返于药店与当铺之间,为生活而奔波。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忘自强不息地奋斗。一次,由于上学迟到,老师对他加以批评,鲁迅从此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上了一个“早”字,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提醒,更是一个人人生观的体现:自立、自强。
  当一个青年人独立了,放弃了依赖性的时候,当一个青年人真正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社会的进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每个人都充满了智慧,又都有一副适应自己人生经验的“如意算盘”。然而,谁也无法在课堂上、书本中和家庭里教会青年们如何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弱点,以一个成熟者的目光来审视世界上的一切。只有独立地去面对,去体验,才会获得这些知识。正如一位先哲所说:若想让小鸟学会飞,就让它飞吧。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被一位朋友领着穿过几条不曾到过的小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二次自己来时,竟然无法辨认上次走过的路线;反而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如果能按图索骥,走一路问一路,再来时我们就能十分肯定地找到要找的目标——这就是独立的境界。
  独立的境界是美妙的,独立的习惯却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和培养的。独立地面对社会、面对自然、面对你自己、面对生活。
  独立的习惯是成大事者应该必备的条件之一。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坚守信仰,保持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一道亮丽的色彩。
  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在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青年人学会独立生活,拥有了独立的品格,你就拥有了成功者必备的一个条件。
  不做依赖别人的弱者
  摆脱对父母的仰仗依赖,经过风霜雨雪的历练,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需要培育的良好品格。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只有勇于闯荡、自立自强,方可大有作为。
  只会蜷伏在父母翅膀下的雏鹰,充其量不过是只柔弱的“鸡”,而绝不会成为搏击万里云天、俯视苍茫大地的雄鹰。
  青年人要勇于自强自立,不要仰仗父母的保护伞。要自信本人的能力,自己探出一条成才之路来。过多的依附、仰赖,只能造就平庸孱弱、无所作为的凡夫俗子;过分的温存、溺爱,只能消磨意志,磨平锐气,养育娇嫩的花朵。
  在中国,几千年来,青年人依赖父辈的传统很顽固,自主意识淡薄。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有鼓励子女自强自立的有识之士。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并不溺爱,而是力促他自立,要求他:
  淌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天靠人靠祖宗,
  不算是好汉。
  在传统的意识中,人们崇尚出身门第,钦羡继承权,而自我创业的意识淡薄。这样做只会害了自己。在当今的社会里,应提供给后代以“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对于青年人,确立不依赖父母长辈,一切靠自己独立创业的自立意识,则是明智的;若是一切都仰仗父母,做蜷伏在先辈脚翼下的小鸡,是最没出息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驯良的心理、依赖的性格和盲从意识仍大有市场。社会的变化正冲击着传统意识的大堤。当代中国青年,自立意识在逐步成长。青年们开始意识到仰仗家庭并不光彩,而是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走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自立于社会才感到无限自豪。
第14节:他应该落到地面
  摆脱对父母的仰仗依赖,经过风霜雨雪的历练,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需要培育的良好品格。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只有勇于闯荡、自立自强,方可大有作为。
  在这一方面,西方世界中的青年人较强的自立意识值得我们效法。尊重个人价值,个人尊严是自立、自强观念的核心。尤其在美国更是如此,美国人的自立意识是生活方式中的最根本观念,他们信奉个人主义,其含义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都应按其本人的意愿和表现来对待和衡量。这种个人主义同自私自利不同,在社会实践中,它表现为对个人独立性、创造性、负责精神和个人尊严的尊重。在家庭中,孩子应受到作为一个个人所应受到的尊重,成年后,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对自己的遭遇,不论好坏都由自己负责。父母只能起“咨询作用”,不能为儿女代为安排个人的事宜。成年儿女一般都自立门户,独立生活。
  美国的一些大学生,尽管父母有钱,也不愿仰仗父母。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职业,用不上专业特长,宁可降格以求,大材小用,目的是要有工作,自己挣钱独立生活。
  美国大学生中,自力更生、勤工俭学的占较大比例,“花花公子”式的占少数。学生在学校里“打工”,维护环境卫生等,收取一定报酬。他们并不以各种杂工为耻,都能尽职做好。因而美国的大学生当临时工的不少,他们养成了劳动习惯,增长了社会知识,还学会了某些技能,也解决了部分学习费用。
  一位有名的富豪,为自己大学学成的孩子举办了毕业酒会。他举着一杯100美金的酒,对众人说:“我今天真高兴,因为从现在起,他应该落到地面,自己走他的路了。”
  这个富豪之子,只身到了纽约,租了一间小公寓,自己闯荡江湖。23岁的他,再不要父母的呵护,不要父母的供应,而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向着成功的阶梯攀登。
  “向父母要钱是件不光彩的事。”在日本,不少大学生也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日本是个重教育的“学历社会”。进人大学学习,学费、书费、生活费用不少。大学生们普遍在业余时间兼工,勤工俭学,来贴补学习费用。他们认为,除必要的费用依靠家里提供外,应尽量自己解决读书的各种开销。他们认为向大人频频伸手很不光彩。男同学向家里要钱,更怕女同学看不起他。即使是家境极好的学生,也耻于得到父母的资助。
  “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一个世纪前,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这样断言。
  1992年,有3位经济学家对拥有15万元以上遗产的继承人纳税记录做了调查,发现这些人中已停止工作的竟占20%。他们的结论是:“很多有钱人不知不觉地就把他们的孩子搞垮了。”
  所以,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意识,不但不是对孩子的苛刻,反而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示,给予孩子遗产和金钱,也许毁了他一生;给予他自主独立的人格魅力,也许是他一生辉煌事业的源泉。
  自助者天助
  当我们遭遇逆境的时候,首先应该学会依靠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思想上的独立者;我们需要有独立而坚定的个性,只有这种个性习惯才能帮你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当我们遭遇逆境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学会依靠自己。这并不是教你单打独斗,更不是教你万事不求人。而是想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别人没理由,更没有义务非要帮你不可。社会不是家庭。社会不是妈妈。社会不是充满爱而是充满竞争的。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只有具备充分的能力,并学会了对自己负责,你才有可能得到更多别人的帮助和关心。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你才能更多地体会到社会上善的一面、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仅仅看到它的冷漠和自私。
  天助自助者,便是这样一个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思想上的独立者。青年人在学业上更应该有这种独立的习惯。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正在讲说此观点的人是何等有名气,何等有威望,只要是有疑问,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讨论。这才会使你不断进步与壮大,从而更快的成长。
第15节:你这样讲有根据吗?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北京大学一直有个传统,对于学术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坚持己见,但也要容许别人坚持己见,而且择善而从的事也不少。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亦是如此。
  胡适与其学生罗家伦、傅斯年就经常切磋。其间罗、傅二人讲了许多否定老师的话,胡适也不以为忤。
  有一次胡适讲话,提到某小说,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有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有人说在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见过。”胡适很惊讶,亦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北大。”
  另一位著名的教授俞平伯也是这样一位老师。有次俞平伯讲古诗,讲到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平伯说:“‘知’就是不知的意思。”
  某同学站起来质疑:“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
  俞平伯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随手拿起粉笔写出六七种来。
  提问的同学说:“对。”然后坐下。
  在北大坚持己见的大有人在。某课上,某教师和某学生对一学术问题意见相反,且互不相让,直到学期终了还没有争出结果来。不知是教授有意为难还是选择得意之点,反正考题正好出了这一问题,这位同学自然要按自己观点回答。教授阅卷,自然判其错误,于是被评为不及格。按规定,不及格下学期开学要补考,补考成绩按九折计算,所以补考试卷上照例盖一长条章,上写:“注意,六十七分及格。”补考之时,也许为了表示不让步吧,教授出题,仍是原样。那位同学也照原样答无误。结果教授评分为60,打九折,仍不及格。再补考,双方仍是原题原答案,评分仍是60。但这次算及格了,问为什么,说是规定只说补考打九折,没有说补考的补考还要打九折,所以不打折扣了。
  在北大,学生与老师所具有的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对独立人格的锻造。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基于此,老师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则,所求的应是真才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环之类。
  北大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一群人。这里面的人不善于“地位”之争,却喜好学术的争论和对真理的追求。学术自由是融进每一个北大学人的生命的。年轻教师可以提出与学术泰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关于学科发展的不同思路。毕业生们也有时不知深浅地向一些知名学者质疑。另一方面,那些老学者也乐意同别人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论战。更不用说一个系内部同事之间的互相批评以至学术上的相互“否定”也很正常。学术上的讨论不讲情面,但绝不包含恶意的指责和攻击。始终保持自我的独立,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寻找自我的发展方向:也许正是因此,北大一直保持着学术繁荣的局面,培养出了数不清的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成功人才。
  在这些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独”行者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华,使他们能够保持自我的真风采,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不失本色,保持真我之品格,独立而又坚定,书写了一篇篇值得后人品味玩读的生活诗章。
  北大人给了我们很多启迪。青年人不向这样的人学习,养成良好的成功的习惯,还等什么呢?立即行动起来,认准你的目标,走你自己的路吧!
  每一个有梦想,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应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不致隐去自身智慧的光华,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突破。你首先需要有独立而坚定的个性,只有这种个性习惯才能帮你走好自己的路。
  第四章胸怀大志,敢于拼搏
  比较过鸭子和老鹰的不同吗?鸭子在水塘里生活,他们游水、呱叫,随同伴定期移居,但从不高飞。相反鹰却不断冒险,独自振飞向高处攀飞。
  鸭子习惯安逸,胸无大志,所以一辈子庸庸碌碌,没什么作为。老鹰则勇于拼搏,享受着征战高空的喜悦。
第16节:激情投入,把握人生
  大约只有5%的人会选择成为老鹰。这5%的人愿意做一些别人不想做的事,他们勇于冒险,他们愿意为了追求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而放弃自己现有的安逸。
  你呢?为了你的希望和梦想,是否敢于拼搏,敢于挑战呢?
  路易士:激情投入,把握人生
  路易士原本有一份很好的差事,他放弃了,要去寻求自己的创业。在安逸与冒险之间,路易士宁肯选择后者。后来他所成就的事业,也远远高于一般人。
  对于每一个不甘心平庸生活的人而言,在安逸与冒险之间,你应该选择后者。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的话,就勇敢地投入到人生的激流中去,积极把握自己的人生吧。人生就像一条河,时有漩涡,时而平缓,时而湍急。你在河流当中,可以选择较安全的方式,沿着岸边慢慢移动;也可以停止不动,或者在漩涡中不停打转。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的话,你还可以接受挑战,用挑战来检测你的自信心。
  每一次漩涡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挑战都能增加你的自信。为了检测你是否比以前更自信,你可以游向危险的河中央,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奔向理想的彼岸。你可以对自己提出来一个大的飞跃,超越以前的你。
  摩洛·路易士是个善于挑战自己的人。他的非凡成就来自两次成功的拼搏,一次在20岁,另一次在32岁。
  摩洛在9岁时随家人一起搬到纽约。在此之前,他的生活已是多姿多彩,比一般人丰富许多。由于家人皆爱好音乐、喜剧,所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几乎所有乐器摩洛都能演奏。他是一般人眼里的天才儿童——不到10岁,他便指挥过交响乐团;12岁时,他从事鸡蛋专卖,做得有声有色,雇有16名少年为他工作;到了14岁,他独立组织了一个舞蹈团;高中毕业之后,他又投身新闻界担任一名采访记者,与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像班·希特、查尔斯、马卡沙等人一起工作;19岁时,他曾获音乐奖学金,但由于举家搬至纽约,所以只好放弃此次进修的机会。
  在纽约,他在Veiw广告公司找到一份一周14美元的差事。对当时的情景,摩洛是这样回忆的:“那时候我经常跑外勤,工作非常忙碌,成天像发疯似的,时间也过得特别快。6点下班以后,我还到哥伦比亚大学上夜校部,主修广告。有时候,由于工作尚未做完,所以下课后,我还会从学校赶回办公室继续未完成的工作,从11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摩洛非常喜欢需要创意的设计工作,而他也的确做得有声有色。
  20岁时,摩洛放弃在广告公司内很有发展的工作与旁人梦寐以求的职位而决心自己创业。这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拼搏。他放弃收入稳定、前途似锦的工作,完全投身于未知的世界,从事创意的开发。结果,成绩令人满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