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功励志系列合集之17:鹰谋

(现代)
第1节:序言
  鹰是怎样炼成的
  (序言)
  整个动物王国三分天下,海陆空各自拥有一位霸主。那就是海上的霸主鲨鱼,陆上的霸主狮子,而主宰天空的则是——雄鹰。
  雄鹰,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鹰对天空拥有统治权,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一直都是强者的代名词。
  《诗经》中记载:“鹰飞戾天”;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也说到:“鹰击长空”,雄鹰争强好胜,气势非凡,在天空中勇猛地搏击,总是给予每一个有志之士以强烈的震撼力和驱动力。
  雄鹰有矫健强劲的双翼,可以不受羁绊地自由翱翔于天际,浩瀚的天地,变幻的风云,在它的眼底一览无遗;飞翔于天地风云之间,自然有说不出的力量和勇气。
  雄鹰的视野,雄鹰的胸襟,雄鹰的力量,雄鹰的意志,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崇拜和讴歌的对象!
  一般的人想到雄鹰,也总是有无尽的仰慕。不过,人们的思维总是有种惰性,以为鹰既然是天空的霸主,好像这是必然的事。然而人们大都不曾想过,鹰究竟是怎样成为天空之霸的呢。
  而这正是本书要探讨的主旨所在,那就是,鹰是怎样炼成的呢?
  笔者在对鹰仔细研究过之后,发现好多我们原来以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背后其实掩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奇迹。
  不要以为鹰是轻而易举就坐上天空霸主的地位了。鹰在成为霸主之前,是经历过非人的磨难的。鹰的成长,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鹰从出生开始,就经历了残酷的考验,鹰是依靠超乎常人的意志,经受无比的磨练和苦难之后,才铸就其超强的力量,才实现其统治天空的宏愿的。
  考察鹰的成长历程,首先,鹰一出生,命运对它就有一个残酷的挑选。同时出生的几只幼鹰,父母让它们互相争斗,胜者生存,败者死亡。鹰从这时就明白了命运的艰难和争斗的殊死残酷性。
  鹰被父母挑选后,又被教会飞翔。然而这种教,可不是老师那样谆谆教导,而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考验。幼鹰被逼着从巢穴里坠落下去,当快坠落到谷底,差一点摔得粉身碎骨时,幼鹰的潜能发挥了出来,它学会了飞翔!
  学会了飞翔,以后也没有舒服的。父母看到幼鹰已经具有了求生的基本能力,便把它赶出家门,让它从小就习惯独立。父母不让幼鹰呆在安乐巢穴里,而是很早就让它走向自然。
  这样锻炼出来的鹰,是独立的,是坚强的,是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
  这样锻炼出来的鹰,身体就远远超过一般的水平。在它的身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强键的体魄。鹰有发达的肌肉,硬朗的骨骼,锋利的爪,体格凶猛,气度高贵,相貌堂堂。
  2.敏锐的目光,果断的个性。鹰有凶狠而尖锐的眼神,瞄准了目标,在关键时刻果断地发动攻击,“该出手时就出手”,捕捉食物时百发百中。
  鹰是强劲的,鹰是敏锐的,同时,鹰也是苦难的,是艰辛的。
  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鹰,所以能不甘安逸,胸怀大志。它拒绝像鸭子那样碌碌无为,拒绝安逸的生活,而宁愿挑战环境,挑战天空。
  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鹰,才有勇气明知有危险,仍然去尝试、去冒险。在它的眼里,没有懦弱、没有屈服、没有胆怯,没有放弃。挑战是一种本性,冒险是一种享受。
  也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鹰,才有凌云之志,王者之风,才有资格为王为霸,才有能力统治天空、傲视群雄。
  英雄豪杰,莫不出生于寒微,莫不崛起于艰难困苦。做人处世,就像鹰的成长,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第一章在逆境中求生存
  鹰的一生注定不平凡,因为从它一生下来,命运就向它显示了异常的残酷和艰辛。
  通常鹰每次产卵3至4枚,经孵化30天后,雏鹰破壳而出,但老鹰不是将所有的孩子全部抚养大。老鹰以饥饿法让几只幼鹰争斗,弱小的幼鹰被杀死,只有强健的那只存活下来。
第2节:在逆境中求生存
  在如此艰难环境中长大的鹰,还有什么不敢面对?还有什么不能成就?
  卢梭和科贝特:杰出人物常崛起于寒微
  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杰出的人物,总是能突破逆境,崛起于寒微。艰难的环境既能毁灭人,也能造就人;不过,它毁灭的是庸夫,而造就的往往是伟人!
  一位伟人说过:“并不是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种幸运。与困难作斗争不仅磨砺了我们的人生,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高尔基也曾说过:“苦难是最好的大学。”逆境和苦难常常能锻炼人们的意志,一旦具备了像钢铁一般的意志,成功对于他们而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事实上,每一位杰出人物的成长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他们善于在艰难困苦中向生活学习,磨砺意志,才在最险峭的山崖上扎根成长为最伟岸挺拔的大树,昂首向天。
  大约在两个半世纪以前,在法国里昂的一个盛大宴会上,来宾们就一幅绘画到底是表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某些场景,还是描绘了古希腊真实的历史画面,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看到来宾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气氛越来越紧张,主人灵机一动,转身请旁边的一个侍者来解释一下画面的意境。
  这是一位地位卑微的侍者,他甚至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权利,来宾们对主人的建议感到不可思议。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位侍者的解释令所有在座的客人都大为震惊,因为他对整个画面所表现的主题作了非常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思路非常清晰,理解非常深刻,而且观点几乎无可辩驳。因而,这位侍者的解释立刻就解决了争端,所有在场的人无不心悦诚服。大家对侍者一下子产生了兴趣。
  “请问您是在哪所学校接受教育的,先生?”在座的一位客人带着极其尊敬的口吻询问这位侍者。
  “我在许多学校接受过教育,阁下,”年轻的侍者回答说,“但是,我在其中学习时间最长,并且学到东西最多的那所学校叫做‘逆境’。”
  这个侍者的名字叫做让·雅克·卢梭。他的一生确实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早年贫寒交迫的生活,使得卢梭有机会成为—个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认识的人,尽管他那时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侍者。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整个法国最伟大的天才,他的思想甚至对今天的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影响。让·雅克·卢梭的名字,和他那闪烁着人类智慧火花的著作,就像暗夜里的闪电一样照亮整个欧洲。
  这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莫不得益于那所叫“逆境”的学校。
  “逆境”是最为严厉最为崇高的老师,它用最严格的方式教育出最杰出的人物。人要获得深邃的思想,或者要取得巨大的成功,就要善于从艰难穷困中摒弃浅薄。不要害怕苦难,不要鄙夷不幸。往往不幸的生活造就的人才会深刻、严谨、坚忍并且执著。
  很多年轻人也许都心存愤懑,也许都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环境对自己的不利影响,那么,读一读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科贝特当年如何学习的事,一定能让你停止这类的抱怨。
  科贝特回忆说:“当我还只是一个每天薪俸仅为6便士的士兵时,我就开始学语法了。我铺位的边上,或者是专门为军人提供的临时床铺的边上,成了我学习的地方。我的背包也就是我的书包。把一块木板往膝盖上一放,就成了我简易的写字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有为学习而买过任何专门的用具。我没有钱来买蜡烛或者是灯油。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除了火堆发出的微弱光线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光源。而且,即便是就着火堆的亮光看书的机会,也只有在轮到我值班时才能得到。为了买一只钢笔或者是一叠纸,我不得不节衣缩食,从牙缝里省钱,所以我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
  “我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用来安静学习的时间,我不得不在室友和战友的高谈阔论、粗鲁的玩笑、尖利的口哨声、大声的叫骂等等各种各样的喧嚣声中努力静下心来读书写字。要知道,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属于最没有思想和教养、最粗鲁野蛮、最没有文化的人。你们能够想像吗?”
第3节:它毁灭的是庸夫
  “为了一支笔、一瓶墨水或几张纸我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每次,揣在我手里的用来买笔、买墨水或买纸张的那枚小铜币似乎都有千钧之重。要知道,在我当时看来,那可是一笔大数目啊!当时我的个子已经长得像现在这般高了,我的身体很健壮,体力充沛,运动量很大。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我们每个人每周还可以得到两个便士的零花钱。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场面,回想起来简直就是恍如昨日。有一次,在市场上买了所有的必需品之后,我居然还剩下了半个便士,于是,我决定在第二天早上去买一条鲱鱼。当天晚上,我饥肠辘辘地上床了,肚子在不停地咕咕作响,我觉得自己快饿晕过去了。但是,不幸的事情还在后头,当我脱下衣服时,我竟然发现那宝贵的半个便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不翼而飞了!我一下子如五雷轰顶,绝望地把头埋进发霉的床单和毛毯里,就像一个孩子般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
  但是,即便是在这样贫困窘迫的不利环境下,科贝特还是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在逆境中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坚持不懈地追求着卓越和成功。
  科贝特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艰难的环境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他说:“如果说我在这样贫苦的现实中尚且能够征服艰难、出人头地的话,那么,在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找到开脱的借口呢?”
  读到这里,你是否感觉到心灵一震,那好,如果你想出人头地的话,就让一切借口和抱怨都见鬼去吧!
  卢梭和科贝特,出身都贫穷艰难,然而,真正杰出的人物,总是能突破逆境,崛起于寒微。艰难的环境既能毁灭人,也能造就人;不过,它毁灭的是庸夫,而造就的往往是伟人!
  林肯:简陋木屋里长出来的总统
  林肯的童年异常艰辛,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个极端贫穷的农民。然而,肯塔基一座简陋木屋里出生的林肯,后来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位在美国内战中建立丰功伟业,至今仍是美国人心中的偶像的总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相反的是,林肯的童年生活却异常艰辛。
  林肯的出生地是当时美国肯塔基州最寂寞最荒凉的地段之一,印第安人在那儿繁衍已有数代之久,然而看起来那里还是块“不毛之地”。1808年12月,林肯的父亲汤姆以每英亩二十六又三分之二美分的价格买下这块“不毛之地”中的一块农田。农田上有一栋猎人留下来的简陋小屋子。
  1809年冬天,林肯就降生在这栋猎人小屋里。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林肯出生在一张铺着玉米皮的床上。外面是一片银色世界,2月的寒风把雪花吹进圆木的缝隙里……这一切就是林肯出生时的景象。
  林肯的父亲是个酒鬼。1816年秋天,林肯7岁,父亲把肯塔基的这块农田换成酒喝,举家只好又迁到印第安那州的荒凉林野。在这里,乔木、灌木、葡萄藤长得太密了,以至必须砍树才能开出一条进出的通道。林肯一家抵达的时候,冬天的初雪已经降下了。父亲就胡乱地搭了一个窝棚,没有门,没有窗,除了三面墙外,就只有圆木搭成的屋顶了。一家人都住在里面。在严寒的冬天,它四边透风。
  他们没有牛奶,没有蛋,没有蔬菜,连马铃薯也没有,只能靠野生的猎物和坚果度日。
  林肯在这里住了14年,日子过得远比他日后所解放的黑奴还要穷困。
  1818年,林肯9岁时,母亲南施不堪艰难的拓荒生活,积劳去世。母亲去世,家里更少了一个依靠,生活更糟糕了。
  林肯15岁时才开始认字母。那是1824年的秋天,一位在森林中漂泊的教师流落到这里,设立私塾。林肯每天早晚要走4里的森林小路,到私塾里求学。老师名叫阿策尔·朵西,他要求学生很严格,但他的学问不深,而且教学的方法简单。他相信只有大声朗读,才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认真,谁的声音小,他就用教鞭打谁,因而学生们都拼命地大声读书。阅读的教材是以《圣经》的章节为主。教室是个既矮小又粗陋的小屋,教师几乎直不起腰,学生的座位是用圆木劈开做成的。在这所学校里,林肯只读了几个月,5年后,他又在另一所类似的学校里不定期地上过课——这些就是林肯受过的全部正规教育,总计起来,时间不超过12个月。
第4节:不断超越自我
  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贫苦却没能磨去林肯奋发拼搏的意志,反而更激发了他与天、与人、与命运相抗争的斗志。他把艰苦的生活视为一种锻炼,他要借此使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当林肯长大了,受雇来到伊利诺州的纽沙勒的时候,村子里有一伙粗野荒唐、好勇斗狠的地痞流氓,名叫“克拉瑞树丛帮”。他们夸口说,在喝威士忌、骂人和打架方面,全伊利诺州没有别的帮派能比得过他们。
  有一次,雇主丹顿·奥福特先生在镇上夸奖他雇用的林肯体力过人。“克拉瑞树丛帮”听到后就想去教训一下林肯。他们的领袖杰克·阿姆斯特朗向林肯提出挑战,要进行摔跤比赛。
  在伊利诺州,勇敢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没有什么能比胆怯表现更迅速地把一个人置于众人排斥的境地。林肯也没有示怯,立即接受了阿姆斯特朗的挑战。
  摔跤开始了。林肯占据优势,当他俩扭打时,他翻到上面,毫不留情地把阿姆斯特朗的双肩压向地面。“克拉瑞树丛帮”的伙伴们不愿见到他们的领袖被打败,加上去参加扭打。林肯摆脱了他们,背靠着一面墙站着,大声发出挑战说:“我愿意和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单独地较量,斗打、赛跑或摔跤都行。”
  没有人能够打败林肯,阿姆斯特朗也很钦佩他,并主动走过去和他握手。以后阿姆斯特朗和林肯变成了亲密的朋友,阿姆斯特朗的伙伴们不仅接纳了这位新来者加人他们一伙,而且承认他是他们的领袖。在林肯居留伊利诺州期间,他们对他十分忠诚。
  这么一来,林肯不仅在当地赢得了承认,而且也在粗汉子中取得了领导地位。对于许多像他这类家境清贫的人来说,这就够令人心满意足了。然而,林肯自打离开家庭以来,他那改善自身处境的潜在雄心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头一次摆脱了从事艰苦劳动的迫不得已的命运,他渴望要提高自己所受的教育。他在自己写的小传中说:“23岁以后,我就同我的父亲分开了,我学习英文文法,当然学得不很完整,但就此我就能像现在这么讲话和写文章了。”他也学习数学。大部分时间是自学,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就向当地的小学校长门特·格雷厄姆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请教。杰克·凯尔索是村里一个没有什么人生目的的人,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钓鱼和打猎上,但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林肯通过他而对莎士比亚和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作品发生了持久的兴趣。
  从此以后,林肯开始努力改善他的文化修养。毫无疑问,这一奋斗过程充满了困难和艰辛,但林肯凭借他顽强的斗志最终慢慢地走向了成功。
  第二章磨练意志,激发潜能
  鹰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向命运挑战,不断磨练,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雏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因此,它们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
  而这时,鹰妈妈就会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雏鹰开始坠向谷底的时候,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老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困境历练意志,磨练召唤成功!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而只有当你爬到巢穴的边缘,冲向天空--展翅飞翔的时候,这种力量才能激发出来!
  意志坚定者出人头地
  面对困难的态度十分重要。困难就像纸老虎,如果你害怕它,畏缩不前,不敢正视,那么它就会吃掉你;但是,如果你毫不畏惧,敢于正视,它就会落荒而逃。对于懦弱和犹豫的人来说,困难是可怕的,你越犹豫,困难就越发可怕,越发不可逾越;但当你无所畏惧时,困难将会消失。
第5节:人人都来做强盗
  在奋斗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普通人与那些杰出的成功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心态的迥异。
  在很久前的一场战争中,一枚炮弹破坏了一座花园般的城堡,却炸出了一个泉眼,股股清泉喷涌而出,这里后来还成了著名的喷泉景区。挫折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它暂时破坏我们的心灵,却激发出奋斗的泉水。
  有一个笑话很有人生哲理。两个强盗在路边看见一个绞刑架,一个强盗说:“这破玩意儿,要是没它,我们的职业该多棒啊!”另一个强盗却说:“啊呸!蠢驴,多亏有这破玩意儿,才轮到我们吃这碗饭,要不然人人都来做强盗了!”这个强盗的看法可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人。世上很多事都如此,挫折击退大批竞争者,意志坚定者反而趁此出人头地。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往往是新发现的预兆。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神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释的,它似乎不在普通的感官中,而隐藏在心灵深处。
  一旦处境危急,这种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使我们得救。在交通事故中,面临死亡威胁时,不论是谁,都会竭尽全力从险境中挣脱。那些潜藏在内心的精神力量,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凡人成为巨人。
  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人,他们永不言败!对于一颗意志坚定、永不服输的心灵来说,永远不会有失败;他跌倒了再爬起来,即使其他人都已退缩和屈服,而他永不!
  有多少次困难临头,开始以为是灭顶之灾,感到恐惧,受到打击,似乎无法逃脱,胆战心惊。然而,突然间我们的雄心被激起,内在力量被唤醒,结果化险为夷,一场虚惊。
  一个真正坚强的人,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打击和失败降临,都能够从容应对,他们能够临危不乱。当暴风雨来临,软弱的人屈服了,而真正坚强的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人生路上,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是所有进步的阻碍;懦弱、怀疑和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我们除非学会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成功路上的障碍,否则很可能将一事无成。这点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警惕你的弱点,征服自己,就会征服一切。
  面对困难的态度十分重要。困难就像纸老虎,如果你害怕它,畏缩不前,不敢正视,那么它就会吃掉你;但是,如果你毫不畏惧,敢于正视,它就会落荒而逃。对于懦弱和犹豫的人来说,困难是可怕的,你越犹豫,困难就越发可怕,越发不可逾越;但当你无所畏惧时,困难将会消失。
  塞万提斯一生的命运坎坷曲折,他写出那部享誉世界的《唐吉珂德》的时候,是被关在马德里的监狱里。那时他穷困潦倒,连稿纸也买不起。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资助他,那位富翁却说:“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唯有他的贫穷才能使世界富有。”果然如此,贫穷让塞万提斯在死去几百年之后还让人们尊敬崇拜。
  此外,《鲁滨逊漂流记》、瓦尔德·罗利的《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等也都是在监狱中写出的。在这些人当中,司马迁的境遇最为悲惨,他入狱前被除掉了生殖器。
  文学家如此,音乐家也一样。贝多芬,在两耳失聪、穷困潦倒之时,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乐章;席勒病魔缠身十五年,却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为了得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有位名人甚至还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祈祷更多的苦难降临到我身上。”
  帖木儿皇帝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被敌人紧追不舍,不得不躲进了一间坍塌的破屋。就在他陷入困惑与沉思时,他看见一只蚂蚁吃力地背负着一粒玉米向前爬行。蚂蚁重复了69次,每一次都是在一个凸起的地方连同玉米一起摔下来,他总是翻不过这个坎。哦,瞧!到了第70次,它终于成功了!这只蚂蚁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彷徨的英雄,使他开始对未来的胜利充满希望。
第6节:统统捆缚起来
  当你足够强大,困难和障碍就微不足道;如果你很弱小,障碍和困难就显得难以克服。
  向困难屈服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战胜困难的能力成正比。他战胜越多,取得成就越大。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是善于发现困难的天才,善于在每一项任务中都看到困难。他们莫名其妙地担心,使自己丧尽勇气。一旦开始行动,就开始寻找困难,时时刻刻等待困难出现。当然,最终他们发现了困难,并且为困难所击败。
  他们善于夸大困难,缺少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即使为了赢得成功,也不愿意牺牲一点点安乐和舒适作为代价。总是希望别人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
  如果机遇总是不曾垂青他、他总是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他就承认自己不是环境的主人,他不得不向困难低头,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力量。
  那些只看到困难的人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去驱除障碍。他没有下定决心去完成艰苦工作的意愿。他渴望成功,却不想付出代价。他习惯于随波逐流,浅尝辄止,贪图安乐,胸无大志。
  这些人似乎带着一副有色眼镜。除了困难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前进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如果”、“但是”、“或者”和“不能”。
  他们认为,去争取获得一个著名公司招聘的职位是毫无希望的。因为当他去申请的时候,已经有数百个申请者递交了申请书。失业者如此之多,他怎么可能得到工作呢?如果他有一份工作,他会觉得许多同事都做得比他好,更得老板赏识,他要晋升存在很大的障碍。
  有一个年轻人哀叹他没有机会,抱怨命运注定让他平庸,他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开创自己的事业,而只能为别人打工。这样的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处处看到不可征服的困难。他告诉别人说,如果别人能帮助他开办一个企业,他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的年轻人,他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不具备成功的品质。他承认他不能泰然自若地面对危机,他承认自己软弱,他承认在面对困难时自己显得无能为力,而别人却能克服这些困难。
  另一个年轻人说,他渴望受教育,渴望上大学,但他没钱,没有一个富翁爸爸,他自己无法供自己上学。这个年轻人其实并不真的渴望求学,他只想不劳而获。有的年轻人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却畏惧成功道路上的困难。他把一个小困难想象的比登天还难,一味悲观叹息,直到失去克服困难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终将一事无成。
  意志坚定、行动积极、决策果断、目标明确的人能排除万难,勇敢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去争取胜利。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是否能克服困难,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目标是伟大而令人兴奋的,他们会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暂时的困难微不足道。
  拿破仑:成功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心
  卓越人物在开始做事之前,总是具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深信所从事之事业必能成功。这样,在做事时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精力,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
  人跟人有所不同,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成功或者失败很大程度系于意志力的强弱。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遇到任何艰难障碍,都能勇敢地克服,消除障碍。而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挫折,便只知退缩,最终难免归于失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希望上进,但是意志薄弱,没有坚强的决心,—遇挫折,立即后退,所以终遭失败。
  在坚定的决心下,成功之敌必无藏身之地。
  一个人有了决心,方能克服种种艰难,去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敬仰。成功也有很大的偏心,总是垂青那些有坚强决心的人。只有决心,才能增强信心,才能充分发挥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伟大的成就。
  对很多人来说,犹豫不决的痼疾已经深入骨髓,这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总是留着一条退路,决无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不明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贯注于目标是可以生出一种坚强的自信的,这种自信能够破除犹豫不决的恶习,把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等成功之敌,统统捆缚起来。
第7节:这件事太困难了
  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遇到重要的问题,总是先把它搁在一边,留待以后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倾向,你应该尽快将其抛弃,你要训练自己学会敏捷果断地做出决定。无论当前问题是多么的严重,你固然应该把这—问题的各方面都顾及到,加以慎重地权衡考虑,但你千万不要陷于优柔寡断。你倘若有着慢慢考虑或重新考虑的念头,你准会失败。优柔寡断的习惯对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即使有时候你的决策会有失误,但也请千万记住,别优柔寡断!
  如果你养成了决策以后一以贯之、不再更改的习惯,那么在做决策时,就会运用你自己最佳的判断力。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决策后决不更改,你就会深刻地认识到,未经深思熟虑的决策,必定不会成功,做出了这样的决策也只是徒受损失。这样,你就会在决策之前,小心翼翼,慎加判断,从而训练、发挥你自己的最佳判断力。
  拿破仑就是一个具备了坚强自信的人。据说只要拿破仑亲率军队作战时,同样是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便会增强一倍。原来,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士兵们对于统帅敬仰的信心。如果统帅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全军便要混乱。拿破仑的自信与坚强,使他统率的每个士兵都增加了战斗力。
  坚强的自信具有无限的驱动力,往往能使平凡的男男女女,做出惊人的事业来。胆怯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即便有出众的才干、优良的天赋、高尚的性格,也终难成就伟大的事业。
  自信有多大,一个人的成就就有多大;人的成就,决不会超出他自信所达到的高度。拿破仑在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面对着严寒冷峻的高山如果他说:“这件事太困难了。”无疑,拿破仑的军队永远不会越过那座高山。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坚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达到成功的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取得伟大成功的源泉,便是坚强的自信。不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成功都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心。相信能做成的事,一定能够成功。反之,不相信能做成的事,那就决不会成功。
  有一次,一个士兵骑马送信给拿破仑,由于马跑得太快,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马就此一命呜呼。拿破仑接到了信后,立刻写封回信,交给那个士兵,吩咐士兵骑自己的马,迅速把回信送去。
  士兵看到这匹骏马非常强壮,身上装饰无比华丽,便说:“不,将军,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实在不配骑这匹华美强壮的骏马。”
  拿破仑则严肃地告诉他说道:“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法兰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像这个法国士兵一样的人,世界上到处都有,他们以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自己太不起眼,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自己的,自己是不配享有的,以为自己是根本不能与那些伟大人物相提并论的。这种自卑自贱的观念,往往成为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这样想来着: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自己这样的人所应享有的。他们认为,生活上的一切快乐,都是留给那些所谓的命运的宠儿享受的。人一旦有了这种卑贱的心理后,当然就不会有出人头地的观念。许多年轻人,本来可以做大事、立大业,但实际上竟做着繁琐小事,过着平庸的生活,原因就在于他们自暴自弃,他们没有远大的希望,缺乏坚定的自信,所以难免沦为庸俗。
  与金钱、势力、出身、亲友相比,自信是更有力量的东西,是人们从事任何事业的可靠的资本。自信能排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能使事业独获得完满的成功。
  还有的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初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估计,自信能够处处胜利,但是一经挫折,他们却半途而废,这是因为自信心不坚定的缘故。所以,光有自信心还不够,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使自信心变得坚定无比,这样即使遇着挫折,也能不屈不挠,向前进取,决不会因为一遇困难就退缩。
  如果你去分析研究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质。那么就可以看出一个特点:这些卓越人物在开始做事之前,总是具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深信所从事之事业必能成功。这样,在做事时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精力,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
第8节:我要战胜它!
  有位名人就说过:“如果我是块泥土,那么我这块泥土也要预备给勇敢的人来践踏。”如果在表情和言行上时时显露着卑微,每件事情上都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那么这种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造物主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巨大的力量,鼓励人去从事伟大的事业。而这种力量潜伏在我们的脑海里,使每个人都具有宏韬伟略,能够精神不灭、万古流芳。如果不尽到对自己人生的职责,在最有力量、最可能成功的时候不把自己的强项尽量施展出来,那么你不可能改变你陈旧的一生。
  罗斯福:用超人的意志战胜苦难
  罗斯福39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场疾病让他以后只能呆在轮椅上。在残酷的疾病面前,罗斯福没有屈服,反而以更大的勇敢在政治上一步一步攀上顶峰。
  自古英雄多磨难。富兰克林·罗斯福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正式开始了政治生涯。先是于1909年参加纽约州参议员竞选获胜;继而于1912年积极为威尔逊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和为威尔逊竞选总统出力奔走。威尔逊当选为总统后,罗斯福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请假三周与民主党党阀支持的詹姆斯·杰拉尔德竞争联邦参议员职位,结果党内提名遭到失败。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宣布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增加实战经验,作为海军助理部长的罗斯福于1918年赴欧洲战场考察,目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20年,在总统选举中,他被任命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结果被共和党候选人柯立芝击败;同年,回到纽约重操律师旧业,暂时退出政坛,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正在这时,一场意外的大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1921年8月10日,他在他的海滨别墅扑灭了一个小岛上的一场林火后,汗流浃背地跳人芬地湾游泳,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了39岁的罗斯福面前,它比生死的考验更为残酷,也更叫人难以忍受。
  开始,他还竭力让自己相信病能够好转,但实际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的两条腿完全不顶用了,瘫痪的症状在向上身蔓延。他的脖子僵直,双臂也失去了知觉。最后膀胱也暂时失去了控制。每天导尿数次,每次都痛苦异常。他的背和腿疼痛难忍,好像牙痛放射到全身;肌肉像剥去皮肤暴露在外的神经,稍一触动,就忍受不了。
  但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他从一个有着“光辉前程”的年轻力壮的硬汉子,一下子成了一个卧床不起、事事都需别人照料的残废人,真是痛苦极了。在他刚得病的最初几天里,他几乎绝望了,以为“上帝把他抛弃了”。但罗斯福毕竟是罗斯福,他依然受着痛苦的煎熬,却又以平时那种轻松活泼的态度和妻子埃莉诺开玩笑。他理智地控制住自己,绝不把自己的痛苦、忧愁传染给妻子和孩子们。他不允许把自己得病的消息告诉正在欧洲的妈妈,以免母亲牵肠挂肚。当医生正式宣布他患的是小儿麻痹症时,妻子埃莉诺几乎昏过去,而罗斯福却只是苦笑了一下。
  “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够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战胜它!”
  但罗斯福也知道这只是在说大话,不过大话使他比较容易保持勇气。为了不想自己的病情,他拼命地思考问题,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回想自己接触过的各种各样的政治家,谁是可资学习的导师,谁是卑鄙的政治骗子。他也想到人民,想到饱受战争创伤的欧洲人民,想到那些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社会下层的人们。到底今后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他在思索,在探求。为了总结经验,他不停地看书。他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大量有关美国历史、政治的书籍;还阅读了许多世界名人传记;还有大量的医学书籍,几乎每一本有关小儿麻痹症的书他都看了,并和大夫们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他几乎成了这方面的一个权威。
第9节: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
  苦难可以造就一个人,当然也可以压跨一个人。关键在于处于苦难中的人如何面对他所面临和忍受着的苦难。罗斯福面对病痛是乐观而镇静的,虽然这并不能使他所遭受的苦痛减轻,但是,乐观的态度使他又像从前那样生气勃勃了。他虽然仍卧床不起,但他相信这场病过去之后,他定能更加胜任他所要担当的角色,重新返回政治舞台。当母亲急匆匆来到他的床前,他以微笑迎接母亲,宽慰母亲说:“妈妈,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的。说真的,我实在想亲自到船上去接你呢。”医生的嘱咐进行艰苦的锻炼。为了使两腿伸直,不得不打上石膏。每天他都好像在中世纪的酷刑架上一样,要把两腿关节处的楔子打进去一点,以使肌健放松些。但是,这个曾被看成花花公子的人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勇气,所以不久就出现了病情好转的迹象——他的手臂和背部的肌肉逐渐强壮起来,最后终于能坐起来了。
  为了重新走路,他叫人在草坪上架起了两根横杠,一条高些.一条低些。每天,他接连几个小时不停地在这两条杠子中间挪动身体。他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走到离斯普林伍德四分之一英里远的邮政街。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在公路上蹒跚着朝前走,争取比前一天多走几步。他还让人在床正上方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两个吊环,靠这两个吊环坚持锻炼。到开春,他已经日见好转,甚至能够到楼下在地板上逗孩子们玩,或者在图书馆的沙发上接见客人了。
  1922年2月,医生第一次给他安上了用皮革和钢制成的架子,这副架子他以后一直戴着。架子每个重7磅,从臂部一直到脚腕。架子在膝部固定住,这样,他的两腿就像两根木棍一样。借助于这架子和拐棍,罗斯福不仅可以凭身体和手臂的运动来“走路”,而且还能站立起来讲话了。但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开始时经常摔倒,夹着拐棍的两臂也经常累得发疼,尽管如此,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坚持锻炼。
  经过艰苦的锻炼,罗斯福的体力增强了。1922年秋天,他重新回到病前任职的信托储蓄公司工作。开始,他每周工作2天.又慢慢增加到3天,最后每周4天。他的日程排得很满,每天早晨8点半在床上会见他的顾问路易斯·毫和其他来访者,这样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两个小时后,他来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午饭就在办公室里吃。上午他处理公司的事务,下午办些私事。回家后,喝点茶,活动一下身体,就又会见来访者。事情往往要到吃晚饭时才完。由于重新回到了社会,罗斯福的名字又响起来了。
  病痛并没能吓倒罗斯福,甚至没有成为罗斯福的负担,他给人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健康人。他面对病痛所表现出来的超人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他那蓬勃的生命之光不仅增添了他个人的自信,也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1924年又是总统选举年。民主党由于上届总统选举失败,所以迫切需要罗斯福出来竞选,重振士气。罗斯福表示:“在摔掉丁字形拐杖走路以前我不想竞选。”但他决定出席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发出他本人重新返回政界的信息。在儿子的协助下,他撑着拐杖走上讲台,这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罗斯福巧妙地控制着讲演的节奏,完全把听众吸引住了。他呼吁大家团结起来,这时听众全都起立。他充满激情地号召大家:“要牢记亚伯拉罕·林肯的话:‘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的人都充满友善。’”他的讲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这是人们对他表示的一种少有的敬意。他的心好像又长上了翅膀,他的腿被架子夹得麻木了,他的手由于把全身的重量都撑在桌上而不停地痉挛。但他全然顾不上这些,他那浑厚有力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着。
  罗斯福最终赢得了这次选举,他的胜利在于他那非凡有毅力和超人的意志。苦难并没有使他绝望,相反,他坚强地“站”了起来,“走”了出来,并最终得到了民众的一致认可。
  苦难本身是一次洗礼,是一种考验。苦难使罗斯福变得更加坚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显示了杰出人物那种固有的特质。
第10节:我很喜欢它
  罗斯福的朋友帕金丝就相信这一点,她写道:“罗斯福在他得病的那几年里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变化。我注意到,当他回来时,多年的痛苦与折磨扫除了他得病前有时表现出来的不太严重的傲气。他变得非常热心,精神很谦卑,思想很深沉。因为他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他变得更能理解苦难中的人……他相信神圣的上帝把他从彻底瘫痪、绝望和死亡中拯救了出来。”
  坚韧是克服困难的利器
  凯瑟林·罗琳,这个女人离婚、生了孩子的时候,却失业了。她穷困潦倒,受尽轻蔑,在孤独绝望中感知人情淡薄。为了逃避公寓的寒冷,她经常推着婴儿车到低档咖啡厅取暖。然而也就是这个女人,后来写成《哈利·波特》,一下子轰动了全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凯瑟林·罗琳,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温特伯恩市。父亲是一名退休的机场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员。
  罗琳喜欢读书,从小,罗琳家里就有许多书可读。她的姨妈常常隔几个月就给他们家寄一大箱子书来。中学时的罗琳是一个安静又害羞的女孩。她擅长编故事,同好朋友在一起时,她经常讲故事给她们听,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她的这些好朋友们。这些故事让朋友们听得很着迷。
  罗琳读中学时,老师摩根太太是一位严厉而又古怪的更年期的妇女,罗琳和同学们都害怕她。摩根太太每接到一个有35~40人的新的班级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分出聪明和迟钝的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上午,她就叫学生做一张叫做“日常10题”的算术卷子,包括智力测验题和小数知识,考卷上都是罗琳还没学过的东西。
  这次罗琳考试得了50分,被摩根太太安排到她认为愚钝的那一排。罗琳没有哭。后来她回忆道,这种糟糕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要比身体上的处罚大得多。
  中学毕业时,罗琳参加了牛津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后,她被列入了后备录取名单里,但最后还是没能被录取,据说是因为她上的中学没有名气。罗琳后来就读的是离家很近、只有两小时车程的埃克塞大学。她主修法语,但也学过一段时间的希腊文和罗马文。在大学期间,她读到了由牛津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托尔金写的著名幻想小说《指环王》。她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的传奇故事,1000多页的书在几年内甚至给翻破了。
  大学毕业后,罗琳在伦敦有过一段漂泊的日子。当时她靠打零工糊口,一份工作做完后,不知道下周会在哪儿工作。其中有一份工作是给出版商处理退稿通知,在这期间,她学会了快速打字,这项技术对于日后成为作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还养成了在咖啡厅和酒吧里写文章的习惯。
  罗琳在大学时的男朋友去了曼彻斯特,她决定去那儿找他。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罗琳在曼彻斯特花了很多时间找房子,却没有找到,只好乘火车返回伦敦。在火车上,她很不开心,40分钟的路程,她一直望着窗外一成不变的英格兰乡村发呆、幻想。罗琳总是一个爱幻想的人,当她看着窗外那些可怜的黑白花奶牛时,她想到的是一辆火车载着一个男孩去一所巫师寄宿学校的情景,她说:“突然,哈利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是由什么引发的。但我很清晰地意识到,我有一个哈利和魔法学校的想法。我突然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一个小男孩,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得到魔法学校的邀请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巫师。我从没因为一种想法而如此兴奋过。”
  很可惜,在火车上的那个晚上她既没带笔也没带纸。罗琳很失望,只好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中的每个想法都记住。回到房间以后,她迅速潦草地把她在车上想到的写在了一个廉价的小笔记本上——这就是《哈利·波特》的首稿。此时距罗琳第一次读《指环王》已经有5年了。很快,罗琳写的关于《哈利·波特》的短笺就装满了一个鞋盒。罗琳这时就已决定,她将写成7本书,也许这对于一个还没有出版过作品的作家来说,未免有点自大。但她的决定是很合理的:每本书分别记述哈利在霍格沃茨的每一年。她也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字,“哈利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男孩名字,我很喜欢它,所以就借用了。”
第11节:你必须接受问话
  罗琳的母亲安妮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罗琳记得,在她12岁时,母亲因疾病所困已经拿不起茶壶了。母亲于1990年12月30日去世时,年仅45岁。
  母亲安妮的病逝对罗琳影响很大,这件不幸的事不仅改变了罗琳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哈利·波特》的发展方向。有一段时间,她的生活漫无目的。她悲痛地返回了曼彻斯特,返回到一种漫无目的的生活中。有个晚上,她一夜未眠。为了使自己不再想发生过的事情,罗琳想,如果人们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玩一种特殊的魔法比赛肯定很有趣。
  罗琳后来与葡萄牙记者乔·阿兰特斯结婚。婚后,罗琳住在葡萄牙城市波尔图,与丈夫经常吵闹,最终被他踢出家门。惟一的安慰是,她身边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女儿杰西卡。
  罗琳和小杰西卡乘坐北上的火车到了爱丁堡,以便跟妹妹住得近些。她离开波尔图时,带着第一集已写好的头3章和其他章节的笔记,还有系列中的其他部分的很多构思。妹妹说服罗琳让她看已写好的部分,并且立即被迷住了。罗琳承认:“要是她不笑,我很有可能会把这些东西全部撇在一旁,但她笑了。”
  尽管罗琳从妹妹那儿得到了亲情的温暖,但罗琳的生活中还有比《哈利·波特》更重要的事。罗琳不想成为妹妹或朋友的拖累,她找到一个临时居所,安顿自己。她的生活已经开始陷入可怕的悲惨境况。“我没想到会弄得这么糟,没想到自己会住在一套没有暖气、有老鼠出没的公寓,照看我的女儿。”而且,她还不得不面对官僚制度的噩梦。1993年12月21日,她来到利斯区商业街,向社会福利署讲述她的不幸遭遇。她必须填写一份又一份的表格,申请援助和房屋津贴。对于这种难堪经历她记忆犹新:“你必须接受问话,向很多陌生人解释你如何变得身无分文,变成孩子惟一的照看者。我知道并不是有人要让我感到耻辱和不中用,但那确实是我的感觉。”
  她得到的带有耻辱的赏赐是每周69英镑,她得用这笔钱来供自己和小女儿吃穿和交一切杂费。她再也无法忍受老鼠弄出来的声音,便向朋友借了600英镑,想租住好一点的房子。她原以为这样一来,能加快改善杰西卡和自己的居住环境,但是这个希望却被现实击个粉碎。她打电话给爱丁堡十几家房屋出租中介,希望找一个新寓所,但都被拒绝。罗琳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当她说明她是单亲母亲,想用补贴租房子时,电话另一头一个不耐烦的声音说:“我们不把房子租给领住房救济的人,对不起。”
  绝望中,终于有一个女房屋中介人表示同意——也许是怜悯她,也许是被她缠得不耐烦。罗琳回忆说:“我见到一线希望,便急匆匆跟她讲,快得她根本没有机会插嘴。”就在那个下午,她去看利斯区龙恩街七号一套有一间卧室、没有家具的公寓,她愿意租下。这是一个开端。妹妹和在爱丁堡的两三位朋友借给她几件家具,于是她和杰西卡搬入那幢公寓楼。
  罗琳再度失去自由,因为她必须独自留在家中照顾和陪伴女儿。残酷、悲惨的日子接踵而至。其中最糟糕的日子是她去探访妹妹的朋友,见到那个朋友的儿子有大量玩具,“相比之下,当我收拾杰西卡的玩具,它们还不够一个鞋盒。我回家后大哭了一场。”
  那时,她的妹夫罗杰与朋友办了一个合股公司。他们在南桥和皇家马埃尔街交汇处的附近买下了一家名叫尼科尔森的咖啡馆。它不是特别时尚的那种,但这对罗琳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可以在这儿写《哈利·波特》。她讲故事的愿望和想成为职业作家的愿望从没减弱过,这是她的理想。她设想自己在一个商店里把自己的信用卡递给任何一个人,他们就会告诉她,她写的是他们最喜欢的书。
  罗琳想要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能使她感到不孤独,不与世隔绝,能够有人陪伴她,但不干涉她追求自己的目标。回想她在伦敦和波尔图工作时,咖啡馆给了她很多灵感,但现在,她那点儿可怜的预算连她在咖啡馆喝一下午咖啡的钱都付不起。这时,上帝赐予了她尼科尔森。尼科尔森咖啡馆里的员工们看到她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才喝一杯咖啡,都很同情她。
  罗琳常常推着躺在婴儿车里的杰西卡出发,步行半小时,来到市中心。当杰西卡熟睡的时候,罗琳会推着她前往咖啡馆,艰难地登上通往二楼的20个台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专心写她的《哈利·波特》。
第12节:人生就是受苦
  尼科尔森咖啡馆的墙壁都涂成了绿色和黄色,有很鲜明的窗饰和灯饰,给人一种学校般的感觉。只有在尼科尔森,她才感到她还活着,还是有价值的。这听起来很浪漫,但是当你设身处地过这种生活的时候,实际上一点也不浪漫。”
  后来,罗琳找到一份秘书小差事,每周赚取15英镑的外快。她发现,这就是她所能赚取的最高限额,超出这个限额,政府便会在她的福利金中扣除相同的数目。至少,这笔钱可以带来一点儿改善,尤其是给女儿买尿片。
  与此同时,她每周仍然必须到利斯路的邮局领取福利金。她从未忘记在领取福利金的过程中,社会制度让她蒙受的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救济簿拿到柜台上。
  罗琳说:“我不知道,如果我背后那些老女人看到救济簿,会说些什么。她们心里也许在想,乞丐懒人是社会的负担。这个时候,我大部分的自尊都被挤掉了。”
  罗琳最喜欢说的话是:“人生就是受苦。”这也提示我们,必须随痛苦才能成长。从那个时刻开始,罗琳名气就越来越响。她以惊人的速度成了英国最富的女人之一,她的成就与财富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与她相关的一切被不厌其烦地反复提起。尼科尔森咖啡馆也在1998年被彻底改造,成了一间带咖啡吧的豪华饭店。
  2000年7月,随着第四部《哈里·波特》的问世,一股“哈里·波特”热潮在全球迅速生成。罗琳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帝国勋章。美国《财富》杂志也曾经评选罗琳进入世界百名首富排行榜,名列第24。
  第三章坚强的个性,独立的精神
  鹰的独立精神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强健的那只幼鹰被挑选下来,喂养长大,父母会轮流给它喂食。一旦幼鹰学会了飞翔,就被父母赶出家门,不许小鹰再回到巢中。小鹰求生的基本能力有了,父母就不再让它久居在安逸的窝里,而是趁早就把它推向大自然,领略环境的残酷,以便及早地适应环境。
  这样培养出来的鹰,是坚强的,也是独立的,它在长期与环境的抗争中养成了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能力。
  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当一个青年人独立了,放弃了依赖性的时候,当一个青年人真正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每一个成大事的人都应当明白,独立生活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选择独立生活,对于培养良好的品质,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你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习惯,从你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你足够聪明,你就要学着独立去生活,自主地去做些事情,一个成大事者是不会在生活中依赖他人的。
  一位美籍华人谈起他在美国的一段经历。为了16岁的儿子能够成才,狠下心来,送他到一所远离住家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需要转三站公共汽车,换两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两个街区,历时三个多小时。而纽约的地下铁又是世界上最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为什么这位朋友让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而冒那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那危险的路中呢?
  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儿子以后能考上美国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这位美籍华人思想中的独立生存的观念使然。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那位美籍华人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这错综复杂、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诉儿子说: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险的,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遭到打击或挫折。所以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写道:“年轻人,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年青人应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并且用这种习惯去在对世界,对生活中的一切。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