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史

摩诃那摩(现代)
大 史
作者: 摩诃那摩 等 韩延杰 译
序 言
  巴利文《大史》是斯里兰卡的国宝,是以佛教发展史为线索的王朝史,前部分纯属佛教内容,后部分叙述历代国王对佛教的态度,以及所从事的佛教事业。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东埔寨等一些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中,只有斯里兰卡有这样一部完整的历史,这不能不说是斯里兰卡人民的一大骄傲,是研究上座部佛教最主要的参考书。它不仅完整地叙述了斯里兰卡佛教史,也涉及到其他的上座部佛教国家。
  最先校勘出版《大史》的是德国人盖格尔(W.Geiger),他于一九0八年由英国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了罗马字体的《大史》,并于当年译成德文,又于一九一二年将德文译成英文,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当然,最关注这本书的还是斯里兰卡人。
  盖格尔以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颂为界,分为《大史》和《小史》,日译本沿用其说,译为《大王统史》和《小王统史》。盖格尔作此区分的主要理由有二:一、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颂以后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向薄伽梵、阿罗汉、三藐三佛陀致敬!」一般来说,在巴利文作品中,只有在一本书的开头才会出现这样的话;二、第九十九章第七十六颂分为大王朝和小王朝。
  斯里兰卡的著名佛教学者罗睺罗教授便不同意这种区分,在他的《锡兰佛教史》中,对盖格尔的上述观点亦进行了批驳,从第一章至一百零一章,每一章的末尾都注明《大史》,由此可见,这只能说是一本大书,不能区分为《大史》和《小史》。
  盖格尔的第一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话在一本书的开头固然是经常出现,但从《大史》的整个情况来看,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颂是一个人的作品,从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颂开始似乎是他人补写的,补写时加上这样的话是完全有可能的。罗睺罗认为盖格尔的第二个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这只能说明《大史》包含了大王朝和小王朝的行事,却没有理由区分为两本书。我(译者)曾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九年间在斯里兰卡进修巴利文与上座部佛教,也曾和某些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多数学者都同意罗睺罗教授的观点,僧伽罗文的《大史》应包括盖格尔所说的《小史》。很多外国学者亦采纳了这种观点,如苏联学者瓦.伊.科奇涅夫着《斯里兰卡的民族历史文化》一书所引用的斯里兰卡历史学家门季斯的话说:「《大史》记录了斯里兰卡从一开始到十八世纪中期的历史。」(王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三0七页)从时间来看,这里所说的《大史》显然包括了《小史》,被盖格尔定为《大史》的下限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颂只写到公元四世纪。他所说的《小史》的最后一章(一百零一章)则写到十八世纪。
  斯里兰卡的著名佛教学者佛授(Buddhadatta)不但对盖格尔的校勘和翻译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且将这些意见写信告诉了他。盖格尔除给佛授回信并于一九三三年在《印度史学季刊》发表文章,承认他在《大史》的问题上犯了一些错误,他认为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他远离斯里兰卡,缺乏必要的资料,他建议出版《大史注》时,将佛授的意见都收进去。他说过这话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佛授后来将自己的意见单独出版成一本书——《纠正盖格尔关于《大史》的错误》,这书对我的翻译助益很大。
  《大史》长达一百零一章,叙述的内容从公元前五世纪佛陀三次访问锡兰岛,直至十八世纪英国入侵;这么漫长的历史著作,自然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是由多人分段撰写的,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从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颂,内容为公元前五世纪毘阇耶来岛至公元四世纪的摩诃舍那王,叙述了近八百年中六十一个国王的事迹。作者是摩诃那摩(Mahanama),他的生存年代大约是公元五世纪后半期到六世纪前半期,《大史》的第一部分写作自然也是这个时期。关于摩诃那摩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是斯里兰卡古都阿努拉达普拉的帝迦散陀寺的一位长老,着有《妙法释论》。
  在斯里兰卡的同类著作中,《大史》也不是最早的作品,在他前一百多年即有一部《岛史》,内容正好相当于《大史》的第一部分,即从佛陀三次访问锡兰岛,一直写到摩诃舍那王。《岛史》比较接近原始资料,比较真实,但文字粗俗,且有很多重复,有的过繁,有的太简,结构松散。《大史》第一部分作者摩诃那摩吸取了《岛史》所提供的原始资料,又增加了很多三藏注释中的新资料,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大史》内容就更丰富了,艺术性也大大提高。所以《大史》不仅是属于历史的文献,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的确是一部光辉的史诗。
  二、从三十七章五十一颂至七十九章八十四颂。所记事实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主要内容是写波罗迦摩巴忽一世王的英雄业绩,作者达摩祇底(Dhammakitti),是一位信仰虔诚、严守戒律的高僧。
  三、从第八十章维阇耶巴忽二世王开始,至九十章波罗迦摩巴忽四世王为止,时间从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作者不详。
  四、从九十一章波罗迦摩巴忽五世王至一百章揭底悉利罗阇悉诃,所记事实一直延长到一七五八年。作者是T.苏曼伽罗(Tibbotuvare Sumangala)。
  五、第一百零一章,作者是H.S.苏曼伽罗(Hikkaduve Siri Sumangala)。
  《大史》对整个佛教史上的很多重大问题,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如佛陀涅盘的年代、佛教的结集、佛教部派的演变、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南传佛典的形成、斯里兰卡佛教史以及其与泰国、缅甸等国的佛教关系。
  正因为《大史》影响巨大而深远,公元九世纪首度出现了这本书的疏释《大史注释》和《大史增篇》,很快地就有德译、英译、俄译本,并于一九三九年出版了日译本,收入《南传大藏经》中。
  本书第一章至第二十章是马鹏云先生初译,由韩廷杰修改定稿,其余八十一章皆由韩廷杰翻译。断断续续的翻译了七年之久,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这自然要向承担出版任务的佛光出版社致以深深的谢意。
                                       一九九一年七月于北京
                                              韩延杰
第一章 如来光临
   00一 我向圣洁家系出身的、非常圣洁的三佛陀致了敬礼,现在就诵读内容丰富、不乏裨益的《大史》。
   00二 古人也写过这样一部诗篇,但有的部分过于琐细,有的地方又太简略,重复的地方也很多。
   00三 本书避免了这些缺点,便于理解和记忆,能使人产生净信和情感,上天启示,流传至今。
   00四 在生净信处,人们会生净信;在生情感处,人们会生情感。诸位请听这样一部诗篇。
   00五 从前,我们的胜者④见到了成正等觉的燃灯佛⑤后,为救世间痛苦,他发心成佛。
   00六 然后,他向正觉憍陈如、圣者曼伽罗、须摩那佛、离婆多佛、大圣苏毘多佛、
   00七 正觉高见佛、莲花佛、胜尊那罗陀佛、正觉莲花上佛、善慧如来佛、
   00八 善生佛、喜见佛、导师义见佛、法见佛、义成就佛、帝沙佛、胜尊弗沙佛、
   00九 毘婆尸佛、正觉尸弃佛、遍觉毘舍浮佛、拘留孙佛、正觉拘那含佛、
   0一0 善逝迦叶佛,向这二十四佛表示敬意之后,大雄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他将成佛的授记。
   0一一 最上尊乔达摩佛⑦,诸波罗蜜⑧皆得圆满,达到了最上正觉,解救众生出离苦难。
   0一二 这位大牟尼⑨,在摩揭陀国优楼频螺村的菩提树下,在吠舍佉月⑩满月之日,达到了最上菩提⑾。
   0一三 他在这里共住七七四十九天,他心得自在,享受着至上解脱乐,并显示它的甘美。
   0一四 然后,他到波罗捺斯城转法轮⑿,在那里度过雨季,使六十人成阿罗汉。
   0一五 他把这些比丘派出说法,以后又使跋陀罗团伙的三十人皈依佛教。
   0一六 世尊为了度以迦叶波为首的一千名结髻苦行者,冬天他住在优楼频螺村,使他们成熟起来。
   0一七 优楼频螺迦叶举行大祭的日子临近了,佛知道自我的愿望是不要前去。
   0一八 这位摧伏敌人的人⒀,从北俱卢洲⒁把食物运来,傍晚时候独自在阿耨达池⒂畔享用。
   0一九 在成正觉后的第九个月,在报沙月⒃的满月日,胜者为了净化楞伽岛而来到。
   0二0 因为胜者知道,楞伽岛将是他弘教照亮的地方,现在楞伽岛上住满了夜叉⒄,应当赶走他们。
   0二一 他还知道,在楞伽岛中央,在可爱的恒河岸边,有一座长三由旬⒅宽一由旬的
   0二二 大龙林园,这是夜叉集会地。此时栖居在楞伽岛上的夜叉也许正在举行大会。
   0二三 善逝⒆来到夜叉集会地,就在会场中央,他们的头顶上面。
   0二四 停在摩喜杨伽纳塔所在地的上空,他用雨、风、黑暗等等使他们不安。
   0二五 那些为恐怖所苦的夜叉们向胜者求救救他们出恐怖,胜者——施无畏者对被恐怖折磨得很厉害的夜叉说:
   0二六 「夜叉们!我要消除你们的恐怖和痛苦,请你们大家在这儿,先给我一块坐的地方吧。」
   0二七 夜叉们对善逝说:「尊者,我们大家可以把整个楞伽岛都给你,请您施与我们无畏吧!」
   0二八 胜者为他们消除了恐惧、寒冷、黑暗之后,把一块皮子铺在他们给的地面上,在那儿坐了下来。
   0二九 他把这张皮子一铺开,四周全是火,站在周围的夜叉们热得顶不住,怕得不得了。
   0三0 世尊又把可爱的耆利岛搬到他们这儿来,等他们进到里面后,又放到原来的地方。
   0三一 世尊收起皮子,此时天神羣集,大师为他们说法。
   0三二 领会佛教正法的有情众生有好几千万,三皈⒇五戒(21)的人不计其数。
   0三三 住在苏摩那山顶上的天神之王摩诃苏摩那,达到须陀洹果(22)以后,就向受尊敬的佛要求供品。
   0三四 青发无垢、饶益有情的胜者,摸了摸头,给了他一绺头发。
   0三五 他用珍贵金盒盛了大师的这绺头发,置于一堆五颜六色的宝石上,放在佛坐过的地方。
   0三六 周围用七宝(23)严饰,封在青玉塔中,再行礼拜。
   0三七 在正觉者般涅盘以后,有一位长老名为沙罗浮,他用神通力从火葬堆中取出了胜者的一块喉骨。
   0三八 这位舍利弗长老的弟子,由众比丘相伴,将这块喉骨带来,安放在同一塔中。
   0三九 又用金色石头覆盖其上,这位有大神通力的长老,又建塔十二肘(24),然后离去。
   0四0 提婆南毘耶.帝须王兄弟的儿子,名叫优陀周罗.阿跋耶,看到这座奇妙的宝塔以后,
   0四一 他又加覆盖,建的塔有三十肘高。住在那儿的国王杜佗伽摩尼,战胜了泰米尔人。
   0四二 他建的掩被塔高达八十肘。这座名为摩酰阎伽那的塔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0四三 这位受人尊重的国王,把这个岛弄得适于人类居住之后,这位大勇猛精进的智者就到优楼频螺去了。
   <来到摩酰阎伽那>终
   0四四 这位大慈心大悲的师尊,这位乐于为全世界谋福利的胜者,在成佛后的第五年,住于祇陀林。
   0四五 他看到大腹龙和小腹龙之间、舅舅和外甥之间为了摩尼宝座,
   0四六 各带下属,双方展开了一场战斗,正觉者(佛)在制多月(25)黑半月的布萨日(26)那天,
   0四七 清晨一早,他带着高贵的衣钵,心怀对龙族的怜悯,向龙岛(27)而来。
   0四八 那时,有大神通力的大腹龙是王,他的龙国在海里,有五百由旬。
   0四九 他的妹妹嫁给了建那伐荼摩那山的龙王为妻,她的儿子是小腹王(28)。
   0五0 小腹王的外祖父把珍贵的摩尼宝座给了他母亲,以后,这个龙就死了。于是,
   0五一 舅舅和外甥间的一场斗争就要开始了。山里住的龙们都有伟大的神通力。
   0五二 有位天神叫萨蜜提须摩那,他拿着长在祇陀林的罗阇耶多那树,这树是他的美妙住所。
   0五三 这树就像胜者头上的宝伞华盖一般,在得到佛的允许以后,他拿着它向原来的住所(29)走去。
   0五四 这个神前生是龙岛上的一个人,以后来到长着罗阇耶多那树的地方,他在这里看见了
   0五五 辟支佛(30)们正在吃饭,看见他们后感到很高兴,就把树枝施舍给他们净钵。
   0五六 因此,他转生在祇陀园的这棵可爱的树上,这棵树长在后楼门旁。
   0五七 神中之神(31)看到了这个神有繁荣之貌,为了给那块地方带来利益,便把他和他的树一起带来。
   0五八 导师(32)坐在战地中央的上空中,这位驱散黑暗者产生出使龙恐惧的黑暗。
   0五九 他抚慰了被恐怖所苦的他们,又现出佛光。他们见到善逝后,欢喜雀跃,顶礼佛足。
   0六0 胜者向他们说了和平友好之法,双方都很高兴,就把那宝座奉送给了牟尼。
   0六一 佛降临大地,坐在那儿的座位上,接受龙王们奉送的天食、天饮供养。
   0六二 导师度了水中和陆中的小龙八十俱胝(33),使他们接受三皈五戒。
   0六三 大腹龙的舅父摩尼阿祇迦,是迦利耶尼(34)的龙王,是到这儿来参战的。
   0六四 在佛第一次到来时,听过宣说妙法,在那儿接受了三皈五戒。他恳求如来佛道:
   0六五 「世尊!您给我们的慈悲太伟大了,假若您不来的话,我们要全部化为灰烬。
   0六六 请您再特别垂恩于我吧,大慈悲者啊!再光顾一下我的国家吧,无私的人啊!」
   0六七 世尊以沉默表示同意再来这儿一次。他把罗阇耶多那树栽在那儿作为圣迹。
   0六八 世尊把罗阇耶多那树和珍贵的宝座都交付给龙王们,让他们顶礼膜拜。
   0六九 「龙王们!你们要把它们作为我用过的东西来礼敬,这将给你们带来幸福与安乐,徒儿们啊!」
   0七0 善逝对龙王们进行了这些和其他类似的训诫后,这位全世界的慈悲者就回到祗陀林去了。《降临龙岛》终
   0七一 此后第三年,龙王摩尼阿祇迦来到佛前,邀请他率僧众接受供养。
   0七二 胜者在成佛后的第八年,居住在祇陀林。这位世尊身旁有五百比丘。
   0七三 在明媚吠舍佉月的第二天,宣告食时已到,胜者牟尼主在月圆日
   0七四 披上僧伽梨,托着钵,向摩尼阿祗迦的住所伽利耶那国走去。
   0七五 来到迦利耶那塔所在的地方后,搭起了宝帐,他和僧众在华贵的宝座上就位。
   0七六 龙王心中欢喜,他和臣仆用天国软硬食品供养胜者法王和他的僧众。
   0七七 世尊世界上的慈悲者在那儿说法后,导师便升起来,在须摩那屈咤山上留下足印。
   0七八 他与僧众在山脚下随意进行了日中休息后,就到底伽婆毘(35)去了。
   0七九 在那儿,世尊率僧众于佛塔所在地坐下,然后进入禅定,并对此地表示敬意。
   0八0 然后,精通风水的大牟尼,站起身来,走向大云林园(36)。
   0八一 世尊率领弟子仍在大菩提树矗立的地方坐下,进入禅定,随后又在大塔所在地坐禅。
   0八二 在塔园所在地也是这样。出定后,他续往石塔(37)走去。
   0八三 走过一切智路的佛,对结伴而来的神进行说教,以后率领徒众回到祗陀林。
   0八四 无量慧世尊,这样期望着楞伽岛未来的利益,还看到当时楞伽岛上阿修罗、龙羣等的幸福,因此这个岛最为善人所崇敬,闪耀着正法明灯的光辉。〈光临迦利耶尼〉终
   为了善人的净信和情感而作的《大史》第一章,名为〈如来光临〉,至此终。
   【注释】
   ①薄伽梵,巴利文Bhagavat的音译,意译世尊。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为受到世人的尊敬。
   ②阿罗汉,巴利文Arhat的音译,意译应供。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为应受人、天的供养。
   ③三藐三佛陀,巴利文Sammasasambuddha的音译,意译正遍知。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为正确遍知一切事物。
   ④胜者,意为战胜烦恼者,此指释迦牟尼佛。
   ⑤燃灯佛,即过去佛。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
   ⑥大雄,意为伟大的英雄,此指释迦牟尼佛。
   ⑦乔达摩,巴利文Gotama的音译,释迦牟尼的族姓。
   ⑧波罗蜜,波罗蜜多(Paramita)之略,意译「到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解脱彼岸。
   ⑨牟尼,巴利文Muni的音译,意译圣人或仙人,此指释迦牟尼。
   ⑩吠舍佉月,巴利文Veskha的音译,相当于印历三月-五月。
   ⑾菩提,巴利文Bodhi的音译,音译觉悟。
   ⑿转法轮,即演说佛法。
   ⒀摧伏敌人的人,意为消除烦恼者,此指释迦牟尼。
   ⒁北俱卢洲,印度神话四人部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之一,相传成正方形,在此居住者享寿千年,平等安乐。
   ⒂阿耨达池,印度神话中的池名,相传在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 
   ⒃报沙月,巴利文Phussa的音译,相当于印历十月。
   ⒄夜叉,巴利文yakkha的音译,意译捷疾鬼,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佛教中作为北天王的眷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
   ⒅由旬,巴利文yojana的音译,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为一由旬,相传为四十里。
   ⒆善逝,佛的十名号之一,巴利文Sugata的意译,意为佛达涅盘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此岸。
   ⒇三皈,即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1)五戒,佛教在家信徒应遵守的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2)须陀洹果,巴利文Sotapanna的音译,意译预流果。小乘佛教修行的初果,意为刚刚参预圣流。
   (23)七宝,佛教经典说法各异,据《法华经》为金、银、琉璃、硨磲、玛瑙、真珠、玫瑰。
   (24)肘,古印度的长度单位,一肘相当于一尺八寸。
   (25)制多月,巴利文Citta的音译,相当于印历一月。
   (26)布萨日,每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是僧众行布萨法(集僧说戒经)的日子。
   (27)龙岛,在今斯里兰卡的西北部。
   (28)兰卡学者佛授认为盖格的校勘有问题,他认为Kanna应为Kanha,据此应译为:「他的妹妹根哈嫁给了伐荼摩那山的龙王为妻……。」
   (29)他原来的住所,即龙岛。
   (30)辟支佛,亦称缘觉,佛灭后靠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者。
   (31)神中之神,此指释迦牟尼佛。
   (32)导师,以及下文的驱散黑暗者,都指释迦牟尼佛。
   (33)俱胝,巴利文koti的音译,意译为亿。
   (34)迦利耶尼,巴利文Kalyani的音译,河名,在科伦坡附近入海。
   (35)底伽婆毘(Dighavapi),意译长池,相当于现在的康底耶迦杜(Kandiya-kattu),在东方省。
   (36)大云林园,原为首都阿拉塔布拉南部的一个花园。后被提婆难毘耶帝须王改建为佛寺。
   (37)石塔,即现在阿奴拉塔布拉的色拉祇底耶(Selacaitya)。
第二章 摩诃三末多世系
   00一 大牟尼出生在摩诃三末多王的家族。劫①初,有个国王叫摩诃三末多。
   00二 他的后代是卢阇、婆罗卢阇、两个迦利耶那迦,还有优褒萨陀、曼陀多,还有遮罗迦和邬波迦罗。
   00三 还有支提耶、牟遮罗和名叫摩诃牟遮罗的国王,还有牟遮林陀、娑竭罗和名叫娑竭罗提婆的国王。
   00四 还有跋罗多、鸯耆罗萨、卢质、苏卢质钵他波、摩诃钵他波,还有两个钵那达②。
   00五 两个苏陀萨那③,两个尼卢④,还有阿质摩。这些国王都是他的子孙。
   00六 这二十八个国王,他们的寿命无量,他们住在拘舍婆提城、王舍城、弥提罗城。
   00七 以后有一百个国王、五十六个、六十个、八万四千个,还有三十六个、
   00八 三十二个、二十八个,还有二十二个、十八个、十七个、十五个、十四个、
   00九 九个、七个、十二个,还有二十五个、二十五个、十二个、十二个,还有九个。
   0一0 及以摩佉提婆为首的八万四千个,还有迦罗罗阇那迦等等的八万四千个。
   0一一 还有十六个,直到奥迦迦。这些后代们一批一批地按照顺序统治着各自的都城。
   0一二 奥迦迦的长子是奥迦牟佉王,以后是尼补拿、建底摩、建陀牟佉和私毘散惹耶、
   0一三 吠散多罗、大王阇离和悉诃婆诃那,以及悉诃萨罗,以上这些国王都是他的子孙。
   0一四 悉诃萨罗王的子孙是八万二千个王,阇耶斯那是最后一个。
   0一五 他们都是迦毘罗卫的著名的释迦王。师子颊大王是阇耶斯那的亲生子。
   0一六 阇耶斯那的女儿叫耶输陀罗。天臂城的国王叫天臂释迦。
   0一七 鸯惹诺和迦遮那是他的两个孩子。迦遮那是师子颊王的王后。
   0一八 释迦族鸯惹诺王的王后是耶输陀罗。鸯惹诺王的两位公主是摩耶和波阇波提。
   0一九 两个儿子是枟咤巴尼和释氏善觉。而师子颊王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0二0 净饭、斛饭、释饭、白饭、甘露饭,以及阿蜜多、钵蜜多,五男二女。
   0二一 释氏善觉的第一个妃子是阿蜜多,她有两个孩子:跋陀迦遮那和提婆达多。
   0二二 摩耶和波阇波提都是净饭王的王妃。净饭大王和摩耶的王子就是我们的胜者。
   0二三 大牟尼出生在从未间断的摩诃三末多世系之中,他在所有剎帝利⑤之上。
   0二四 菩萨悉达多太子的夫人是跋陀迦遮那,她的儿子是罗睺罗。
   0二五 频毘娑罗和悉达多太子是朋友,两人的父亲也是朋友。
   0二六 菩萨比频毘娑罗年长五岁,二十九岁那年菩萨出家。
   0二七 他修苦行六年,不久后达到菩提。三十五岁那年,他到频毘娑罗王那儿去了。
   0二八 有大功德的频毘娑罗,他十五岁那年,父王独自为他的即位举行了灌顶礼。
   0二九 直到他即位后的第十六年,佛才对他宣说了正法。他治国共五十二年。
   0三0 在与胜者会面前,他己在位十五年。如来在世时,他又执政三十七年。
   0三一 频毘娑罗有个不肖子阿阇世,十分不忠,他弒父继位,做了三十二年国王。
   0三二 阿阇世在位的第八年,牟尼涅盘。此后,他又统治了二十四年。
   0三三 如来已经达致一切美德之顶,他身心自在安详,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这个世界上,谁要是识得产生恐惧的无常,他就消除了痛苦。
   为了善人的净信和情感而作的《大史》第二章,名为〈摩诃三末多世系〉,至此终。
   【注释】
   ①劫(Kappa),佛教把世界经历的成(形成)、住(持续)、坏(破坏)、空(毁灭)四个时期称为一大劫。
   ②两个钵那达,即钵那达和摩诃钵那达。
   ③两个苏陀萨那,即苏陀萨那和摩诃苏陀萨那。
   ④两个尼卢,即尼卢和摩诃尼卢。
   ⑤刹帝利,印度的第二种姓,武士阶层。
第三章 第一次法结集
   00一 具备了五眼①无与伦比的胜者,在四十五年弘法岁月间曾用各种方式,为世界做了一切应作的事情。
   00二 在拘尸那罗城的娑罗双树下,在这最神圣的地方,在吠舍佉月月圆日,这盏世界明灯熄灭。
   00三 比丘们庄严地集合在那里,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和诸天也来了,他们来得不计其数。
   00四 其中优秀比丘七十万,当时的长老摩诃迦叶波是僧众上座。
   00五 他为大师上人进行火葬供养、舍利处理仪式后,大长老更想使大师的教法永存。
   00六 十力②世尊般涅盘后的第七天,他想到老年出家的苏跋陀罗的不慎之言。
   00七 又想到牟尼已将法衣传给了他,把它与佛同等看待。又想到为使圣法久住,牟尼大发慈悲。
   00八 又想到正觉者已经同意。为结集圣法,他挑选了对九部经③部部精通的
   00九 五百名优秀比丘,他们是伟大的漏④尽者。但缺阿难长老一人。
   0一0 阿难长老在众比丘的一再请求下,同意参与结集,因为没有他是不行的。
   0一一 悲悯全世界的长老们,一连举行了七天的葬礼,七天的舍利供养,就这样度过了半个月。
   0一二 他们终于做出决定:「今年我们在王舍城过雨安居,然后举行正法结集。其它比丘可先离此。」
   0一三 安慰了各处悲痛忧愁的大众后,长老们开始在赡部洲游行。
   0一四 他们祝愿洁净无垢的正法久住,便在额沙荼月⑤白分,来到四事⑥具备的王舍城。
   0一五 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各位长老,美德坚实,深通正觉,在那里入雨安居。
   0一六 在雨安居的第一个月,他们向阿阇世王报告后,让人把所有的住房进行了修缮。
   0一七 住所修好,他们对国王说:「现在我们要举行正法结集了。」
   0一八 国王问:「我能做些什么?」众比丘回答:「准备一个开会的场所。」国王问:「在什么地方呢?」在他们所说的地方。
   0一九 他很快在毘婆罗石山旁边,在七叶窟洞口,造了一座会堂,非常可爱,就像诸天的会堂一样。
   0二0 他用尽各种办法把会堂装饰起来,又按照比丘的人数铺上了很多无价的垫子。
   0二一 高级华贵的长老座位,座南朝北的安放着。
   0二二 在堂宇中央,面东设高级的适合善逝尊者的法座。
   0二三 国王对长老们说:「我的任务完成了。」长老们对带来喜悦的阿难长老说:
   0二四 「阿难啊!明天就要开会了,因为你是有学问有身分的,你参加会是不合适的。那么,你就向着最终目标精勤努力修行吧。」
   0二五 长老被这样劝诫以后,即做这样的努力,还没有通过四威仪⑦的修行,即得阿罗汉果。
   0二六 在雨安居期的第二月第二日,长老们在辉煌的会堂里集会。
   0二七 给阿难长老留出适当的座位后,众阿罗汉依次就座。
   0二八 阿难长老为了让人们知道他已达阿罗汉果,他没有和众人一起来,「阿难长老在哪儿呀?」正当一些人这样发问时,
   0二九 他已经从地下或从空中来到会场,坐在为他留下的座位上。
   0三0 长老们一致让优婆离长老负责诵律,让阿难长老负责诵其余全部的法。
   0三一 大迦叶长老毛遂自荐问律,优婆离长老自我推荐回答。
   0三二 一个坐在长老座上问律,一个坐在法座上回答。
   0三三 首先由「持律第一」⑧依次背诵,然后由所有精通方法的人们跟着重复。
   0三四 迦叶长老自我推荐向「多闻第一」⑨的大仙法藏守护者问法。
   0三五 阿难长老自我推荐,亲自在法座就座,回答全部的法。
   0三六 毘提诃的牟尼顺次诵法,全体精通法义的长老们跟着重复。
   0三七 就这样,历时七个月,为全世界谋福利的长老们,为了全世界的利益,完成了正法结集。
   0三八 摩诃迦叶能使善逝的教法持续五千年。
   0三九 在结集结束时,四周被水围绕的大地充满了欢乐,发出六次震动。
   0四0 用各种方式在世界上显示出许多奇迹。因为这次结集是由长老们进行的,所以称为上座体系。
   0四一 这些长老们进行了第一次结集,为全世界谋了很多利益之后,活过了寿命所允许的年岁,全都涅盘了。
   0四二 用智慧之灯消除黑暗的长老们是消除世界黑暗的明灯,连这样的人都被死亡大风吹灭了。因此,智者应当抛弃对生命的狂醉沉迷。
   为了善人的净信和情感而作的《大史》第三章,名为〈第一次法结集〉,至此终。
   【注释】
   ①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②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种智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意谓道理。知道事物是否合乎道理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
   ③九部经,根据内容和形式把佛经分为九类:1修多罗(Sutra),佛经中的长行直说;2祇夜(Geya),与长行相应的诗体;3伽陀(Gatna),用诗体(偈)组成的经文;4尼陀那(Nidana),记述佛说法教化的因缘,如佛经的序品;5阿婆陀那(Avadana),经文中的譬喻部分;6伊提目多伽(ltivrttaka),即「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7阇陀伽(Jataka),佛说自己过去世因缘的经文;8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记佛显现种种神通的经文;9优波提舍(Upadesa),问答和议论诸法意义的经文。
   ④漏,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疮门漏泄业因,造成烦恼。
   ⑤额沙荼月(Asalha),相当于印历四月。
   ⑥四事,比丘常用的四种东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⑦四威仪,关于比丘行、住、坐、卧的仪则。
   ⑧持律第一,在佛弟子中,优婆离号称「持律第一」。
   ⑨多闻第一,在佛弟子中,阿难号称「多闻第一」。
第四章 第二次结集
   00一 阿阇世王的儿子郁陀耶跋陀罗弒父继位,这个逆子统治了十六年。
   00二 郁陀耶跋陀罗的儿子阿(上少下兔)楼陀也弒其父,阿(上少下兔)楼陀的儿子叫闻荼,也弒其父。
   00三 他们这些愚蠢的逆子,都登上了王位,他俩的在位时间都超过了八个年头。
   00四 闻荼之子那伽陀娑迦弒父后,这个罪人在位长达二十四年。
   00五 市民们愤怒地说:「这是一个弒父者的王朝。」他们赶走了那伽陀娑迦王,集合起来,
   00六 为一个名叫修修那伽的很有名望倍受崇敬的大臣举行了灌顶加冕仪式,这是为全国人民的利益着想。
   00七 这个国王在位一十八年,他的儿子迦罗阿育在位二十八年。
   00八 迦罗阿育王即位后的第十年末,离正觉者般涅盘正好是一百年。
   00九 那时,吠舍离国有许多跋耆子比丘说明「角盐净」①、「二指净」②、「他聚落净」③、
   0一0 「住处净」④、「赞同净」⑤、「所习净」⑥、「不搅乱净」⑦、「饮阇楼伽酒净」⑧、「无缘坐具净」⑨、「金银净」⑩等。
   0一一 十事「合法」。正在跋耆国漫游的耶舍长老听说了这批无耻之徒此事,
   0一二 就到大林寺去召集僧众。他是婆罗门迦干陀迦的儿于,具有六神通⑾。
   0一三 他们在布萨堂里放置了盛水的铜钵以后,对信徒们说:「你们对僧团施舍铜钱等物吧。」
   0一四 「这不合法,不能施舍。」长老阻止道。他们向耶舍长老忏侮。
   0一五 他要求一个人陪伴,他便与那人一起进了城。他向市民们解释,他的话是符合教法的。
   0一六 听了陪他一起来的那个人的话以后,众比丘都来阻挡他,不让他走,还包围了他的住房。
   0一七 长老升到空中,来到憍赏弥停下来,他速派使者到波婆和阿盘提一带的比丘身旁。
   0一八 而他自己走到阿护干伽山,对身旁粗麻布衣的参浮乡长老讲了一切。
   0一九 波婆的长老有六十人,阿盘提的长老有八十人,这些伟大的漏尽者全都来到阿护干伽山。
   0二0 比丘们从各处全都云集到这儿来,共有九万人。他们大家进行了磋商。
   0二一 知道当时居首位的是多闻漏尽的须离人离婆多长老,便出发去见他。
   0二二 长老听到了这个决定,他想作一次愉快的旅行,便在剎那间离开那儿到吠舍离去了。
   0二三 这个大人物每天早上出发,他们总是在晚上才能到达,在婆呵邪提方能看见他。
   0二四 在那儿,耶舍长老受到参浮多长老的鼓励,听完妙法之后,他又来到卓越的离婆多长老跟前。
   0二五 问他关于「十事」的问题,长老深表反对,听完一些诤论以后,他说:「我们要设法制止。」
   0二六 恶比丘们亦想要离婆乡长老加入自己的一伙,便去看他。且准备了大量的沙门资具。
   0二七 他们乘船很快就到了娑呵邪提附近。用饭时,也是丰富的盛宴。
   0二八 漏尽的娑罗长老住在娑呵邪提,他经过沉思后知道:「波婆人是说正法的。」
   0二九 大梵天⑿来到他跟前说:「你要坚持正法。」他回说他会永远坚持正法。
   0三0 他们携带资具去看望离婆乡长老。长老不但未参加他们一伙,还把加入他们那一伙的人赶走。
   0三一 他们从那里又到了吠舍离,再从吠舍离前往华氏城。这些无耻之徒竟对迦罗阿育王说:
   0三二 「我们住在跋耆地方的大林精舍,在那守护我们的大师的香室。」
   0三三 住在村落的比丘们来了,说:「我们才是住在这个精舍的。大王啊,请你阻止他们吧。」
   0三四 他们诈骗国王末成,退回吠舍离,在离婆多长老足下,
   0三五 集合了一百一十九万比丘,他们要平息这件事情。
   0三六 没有那些肇事者在场,长老不会这么做,于是所有的比丘都到吠舍离去了。
   0三七 受骗的国王,也向那儿派了大臣。但这些儍瓜,由于天神的威力竟到别的地方去了。
   0三八 国王遣走他们以后,当夜即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堕入铜壶地狱。
   0三九 国王自然非常害怕,他的妹妹漏尽的长老尼难陀从空中前来安慰他:
   0四0 「你犯了大罪,快向正义的尊者们乞求宽恕吧!站到他们一边吧!保护他们的教法吧!
   0四一 你这样做了后,就会有福。」说完就走了。国王第二天早晨便出发往吠舍离去了。
   0四二 他来到大林寺,召集众比丘。听了双方的发言后,他赞成符合正法的一方。
   0四三 国王向所有的正义比丘谢了罪,郑重宣布自己永远站在正法的一方。
   0四四 还说:「你们要随其所好,支持圣教。」并指示对他们要善加保护,才回到自己的都城。
   0四五 当时的僧众,为了解决「十事」,举行了集会,与会僧众亦发生了一些漫无目的的争论。
   0四六 有人报告后,离婆多长老就亲自出马,来到僧众前,决定采取公允又适当的方式解决事端。
   0四七 他从巴质那选了四名比丘,又从波婆选了四名比丘,他以优跋希迦方式平息了事端。
   0四八 巴质那的长老是萨婆迦蜜、娑罗,一个叫求阇苏毘多,还有婆萨跋伽蜜迦。
   0四九 离婆多、娑那参浮多、迦干咤子耶舍和须摩那是巴婆的四位长老。
   0五0 为了平息这件事,这八个漏尽长老到寂静单孤的婆利迦园去了。
   0五一 知道大牟尼思想的大长老们,在年轻的阿耆多提供的雅位上落座。
   0五二 善提问题的大长老离婆多,按顺序一一地就那些事向萨婆迦蜜发问。
   0五三 萨跋迦蜜大长老回答道:「根据经藏所传,所有的这些事都不合法。」
   0五四 虽这样,他们还是依理循法把诤论解决,且在僧众间进行了漫长的问和答。
   0五五 大长老们对一万比丘所说的「十事」及其解释也曾进行了驳斥。
   0五六 那时萨婆迦蜜是地上僧众的长老,法腊已达一百二十岁。
   0五七 萨婆迦蜜、娑罗、离婆多。丘阇苏毘多、迦干咤迦之子耶舍、以及穿粗布衣的参浮多,
   0五八 这六位长老都是阿难长老的弟子。婆萨跋伽蜜迦和苏摩那这两位长老,是阿(上少下兔)楼陀长老的弟子。
   0五九 这八个长老有幸在过去都见过如来。
   0六0 一百二十万比丘聚集在一起。当时,离婆多长老是所有比丘的首领。
   0六一 那时,离婆多长老为使妙法久住,为结集正法,他从所有的比丘中
   0六二 挑出具有四无碍智⒀等并精通三藏⒁的七百阿罗汉比丘。
   0六三 他们都在婆利迦园,在迦罗阿育王的保护下,以离婆多长老为上首,举行了法结集。
   0六四 他们采取了从前制定的法和以后所说的法,历时八个月始完成了结集。
   0六五 这样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后,他们这些著名的长老终于消除了失误,适时入灭。
   0六六 世尊的弟子们具有最高的智慧,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一切,他们为三界⒂谋利益。想到他们的往生,又想到全部有为空,我们要不懈地努力。
   为了善人的净信和情感而作的《大史》第四章,名为〈第二次结集〉,至此终。
   【注释】
   ①角盐净,食盐可贮存在角器中,供日后食用。
   ②二指净,原始佛教规定比丘过午不食。跋耆子比丘认为中午日影偏过二指,仍可进食。  
   ③他聚落净,饭后到其他聚落(村),如有人招待,仍可进食。
   ④住处净,在一个地方居住的比丘,可分别举行布萨仪式。
   ⑤赞同净,僧团中的比丘,与会者可先就某事作出决定,然后再征得其他人的赞同。
   ⑥所习净,按习惯行事,不算违律。
   ⑦不搅乱净,比丘可喝未搅动的牛乳,即使饭后仍可进食。
   ⑧饮阇楼伽酒净,比丘可饮未发酵的棕榈酒。
   ⑨无缘坐具净,比丘坐具可随大小。
   ⑩金银净,比丘可以接受别人布施的金银。
   ⑾六神通,「神通」是佛、菩萨、罗汉所具有的神秘灵力。六神通如下:1神足通,可上天入地;2天眼通;3天耳通;4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中所念之事;5宿命通;6漏尽通,烦恼永灭。
   ⑿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造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又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
   ⒀四无碍智,亦称四无碍解,即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⒁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即经藏、律藏、论藏。
   ⒂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第五章 第三次结集
   00一 初始,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大长老们进行的正确结集,被称为上座部结集。
   00二 在最初的一百年中,只有上座部一派,以后才逐渐产生了其他的学派。
   00三 被参加第二次结集的长老们谴责的恶比丘,共有一万人。
   00四 他们建立了名为大众部的学派,以后又产生出牛家部和一说部。
   00五 从牛家部产生出说假部和多闻部,它们当中又产生出制多山部,加上大众部,共六部。
   00六 又从上座部产生出化地部比丘和犊子部比丘两派。
   00七 又从犊子部比丘当中产生出法上部、贤冑部比丘,以及六城部和正量部。
   00八 又从化地部比丘中产生出说一切有部比丘和法藏部比丘两派。
   00九 从说一切有部产生出迦叶遗部,后又生出说转部比丘,再生出经量部。
   0一0 加上上座部,共有十二部。算上前述六部,共满十八部。
   0一一 在第二个百年中,复产生了十七部,而后又产生了另外的学派。
   0一二 如雪山部、王山部,以及义成部、东山部比丘和西山部、
   0一三 金刚部。这六部是在赡部洲分出来的,法喜部和海部是在楞伽岛分出来的。〈叙述部派〉终
   0一四 迦罗阿育的儿子共有兄弟十人,他们共同执政二十二年。
   0一五 以后九难陀相继为王,他们也共执政二十二年。
   0一六 再以后有光辉的月护,他出身于孔雀家族,属刹帝利世系,闻名于世,婆罗门遮那迦  
   0一七 为他灌顶,他凶猛异常,杀死第九个难陀王陀那难陀,统治了整个赡部洲。
   0一八 他在位二十四年,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在位二十八年。
   0一九 宾头沙罗有一百零一个儿子,他们都很有名,而其中的阿育具有美德、光辉、臂力和神通力。
   0二0 他杀害了九十九个异母兄弟,才统一了整个赡部洲。
   0二一 我们应当知道,从胜者涅盘到阿育灌顶之前,其间共有二百一十八年。
   0二二 这位著名人物,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大一统,在华氏城为自己灌顶。
   0二三 与其灌顶同时,他的法令通行无阻,能上天一由旬,入地一由旬。
   0二四 众天神每天送来八担阿耨达池的水,而国王却把水均分给人民。
   0二五 众天神从雪山拿来那伽罗多树做的齿木,足有好几千。
   0二六 还有阿伽陀果、阿摩洛迦果,以及阿伽陀诃梨多迦果,又有色、香、味俱佳的熟芒果。
   0二七 风神①拿来五色衣、黄手巾,还从六牙池带来圣水。
   0二八 诸龙从龙宫拿来无线的像素馨花一样的布,还有天上的青莲花、香膏和涂眼膏。
   0二九 鹦鹉每天从六牙池运来九万车稻米。
   0三0 老鼠碾米无糠尘,颗粒无损圆滚滚,宫中的饭食用它做。
   0三一 蜜蜂为他酿蜜忙不停,熊罴在作坊里把大锤抡。
   0三二 美丽的印度杜鹃鸟,叫声蜜样甜,飞到国王面前,齐声来颂扬。
   0三三 阿育王灌顶以后,就将亲弟弟名叫弟须的王子封为副王。〈法阿育的灌顶〉终
   0三四 父亲曾供养六万奉行梵天外道的婆罗门,他也供养他们三年。
   0三五 阿育王为他们提供食物时,看见他们有些不安分,便对近臣说:「我要分别供养。」
   0三六 聪明的国王分别请来各种外道人,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让他们吃完饭就把他们打发走。
   0三七 有一次,当他走近窗口时,恰好看见一个在街上行走有善行的僧人,那是沙弥②尼僧律陀。于是,他产生了净信心。
   0三八 这个童子是宾头沙罗长子须摩那王子之子。
   0三九 宾头沙罗得病期间,阿育王离开父亲让他管辖的优禅尼,来到华氏城。
   0四0 他使此城随顺自己,父亲死后,又将长兄弒死,遂取得这座名城的最高权力。
   0四一 须摩那王子的妻子与夫同名,已经怀孕,就从东门逃了出去。
下一页 尾页 共2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