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9 孙琳(现代)
萨穆伊尔惊慌失措,边打边撤,几名拜占廷士兵冲了过来要对他下手。他挥动手中宝剑左劈右斩,放倒不少敌兵。
“父皇,快到这来。”
萨穆伊尔在混乱之中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他扭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儿子,其身边还有一匹战马。这个时候太需要马了,这位老哥虚晃一刀,甩开与自己缠斗的敌兵,撒腿奔了过去。他二话不说,翻鞍上马,冲出战场,侥幸捡回一条老命。
这场战役,数千保加利亚人被杀,克雷迪昂简直成了屠宰场,巴西尔二世终于报了上次惨败之仇,可是作为诱饵的尼基弗鲁斯却以身殉国。
萨穆伊尔逃回皇宫,“哎呀我的天哪,这仗打的。”
两天后,他亲眼看到了一幕惨剧,直惊得他心肌梗塞,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崩了。
原来,巴西尔二世看到爱将尼基弗鲁斯惨死,火往上撞,下了一道令人发指的命令:将抓获的一万四千名保加利亚战俘分成每组一百人,每组挑出一人,将他的一只眼睛刺瞎,剩下的九十九人下场更是悲惨,他们双眼都被弄瞎了。
行刑之时,克雷迪昂一片哭喊之声。
在独眼队长的带领引导之下,一队队瞎汉大军摸索着返回了保加利亚西部地区。你说,老哥看到这种惨象能不起急嘛。
克雷迪昂战役的惨败让保加利亚痛失有生力量,萨穆伊尔之死更是令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雪上加霜。
在对保加利亚残部作战的同时,巴西尔二世又派出一旅之师与特穆塔拉干大公姆斯季斯拉夫 (即弗拉基米尔之子)联合,消灭了哈扎尔人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国家。通过此战,拜占廷获得了克里米亚南部。
不过,历史证明了这一军事行动是非常失败的,因为这样一来,一些更野蛮、更骠悍的突厥部落(如钦察人)便可以毫无阻挠地占据南俄草原,威胁到拜占廷和罗斯诸公国。
在苦撑了四年后,保加利亚终于败下阵来,拜占廷于1018年彻底征服了这个老对手,保加利亚全境成了拜占廷的一个行省。保加利亚遭到破坏和洗劫,大批桀骜不驯的保加利亚人被发配到亚美尼亚。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灭亡了,但是虽败犹荣,它是一个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却和老牌帝国拜占廷纠缠了三百余年,了不起!
巴西尔二世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惨无人道,为他“赢”得了“保加利亚屠夫”这个雷死人的称号,他也是继君士坦丁五世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拜占廷皇帝。
保加利亚的灭亡震撼了附近的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凑在一起商量一番,干脆投降算了。于是,在拜占廷的威慑之下,塞尔维亚举国称臣,拜占廷派了军事统帅驻扎塞尔维亚,好生看管他们。
这样,巴西尔二世恢复了罗马帝国时期对多瑙河流域久违了的统治。
时年六十岁的巴西尔二世凯旋拜师,在途经雅典的时候,搞了一次盛大的仪式,鲜花、掌声、欢呼声和青春少女们崇拜的尖叫声就不用提了。
回到君士坦丁堡,巴西尔二世意犹未尽,他对战争充满了渴望,没有战争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下一个轮到谁倒霉了?
巴西尔二世趁着阿拔斯王朝四分五裂之机,数次进攻高加索一带,占领了格鲁吉亚的一部分。亚美尼亚人在瓦斯普拉坎地区(今凡湖附近)建立的弹丸小国被拜占廷塞了牙缝。随后,拜占廷在亚美尼亚修建了很多防御工事。同时,拜占廷军又攻入意大利,控制了其南部地区。
巴西尔二世春风得意,开始着手计划进攻西西里岛。
可是死神翻了翻生死簿,发现他的阳寿已尽,便拍了拍手,把他锁走了。
1025年,巴西尔二世逝世,安葬于君士坦丁堡城墙外的圣使徒约翰教堂。在他升天之前,拜占廷达到了查士丁尼大帝时代以来的最大版图:西起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邻国无不畏惧其军事实力,皆不敢轻举妄动。(1204年,巴西尔二世的坟墓被十字军严重毁坏,此是后话了。)
巴西尔二世从没结婚,也没孩子,其弟君士坦丁八世继位。
(一团团地狱之火照得阴曹地府黑中透红,一万多个双目失明的保加利亚人围着巴西尔二世,正和他争论不休。
死神笑嘻嘻地走了过来,说道:“你们不用吵了,马其顿王朝从此以后虎落平阳了。”
听到这话,保加利亚人都呸了一口,感觉很解气。
巴西尔二世不解死神之意,迷惑地问道:“朕征战一生,恢复了帝国雄风,这虎落平阳从何而来?”
“嘿嘿嘿嘿。”死神一阵冷笑,“你还不知道啊?!自从你弟弟当皇帝以后,平庸的帝王层出不穷,马其顿王朝能不走下坡路吗?难道你没听说过,巅峰之后是……”
“朕的江山不能就这么毁在他们的手里。”巴西尔二世打断了死神的话,喃喃道。
“呵呵,谁让你不娶媳妇呢,你弟弟的基因也太差了,都是一母所生,差距咋这么大呢。”死神笑道。
“现在去生个孩子,来得及不?”
“-_-!……”)
四十八 亦敌亦友!只为那永恒…
1025年,戎马一生的巴西尔二世死了,他亲手打造的拜占廷鼎盛时代是建立在残酷的战争和诡诈的权谋之上的,这与他幼年继位时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一个幼童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被扭曲,从纯真变得残忍无比。(所以,正确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呵呵)
1025年似乎是帝王飞升之年,这一年的6月17日,波兰王宫里也响起了丧钟,为波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君主而响,他便是有“勇敢者”之称的波列斯瓦夫一世。
巴西尔二世没有一个好基因的弟弟,马其顿王朝如过午的太阳,逐渐西下。
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却将自己优良的DNA传给了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波兰开始步步强盛。
想当初,面对周围强悍的邻国,梅什科百折不挠,统一了波兰,避免了波兰被德国、基辅罗斯等崛起的强国瓜分的厄运。
德国的奥托二世死后,梅什科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新皇帝、奥托二世之子奥托三世联手,开始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
亦敌亦友,是弱小国家乱世生存的不二法门。
德国以前是波兰最强劲的对手,如今却成了波兰最可依赖的靠山,这又应了那就话,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接下来,梅什科拨弄着如意算盘,开始筹划百年大计。他计划得非常好,想利用联姻,兵不血刃地获得迈森伯国,于是他打算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波列斯瓦夫娶迈森伯爵之女。
可是波希米亚公爵把迈森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便横加阻拦,他还从巴伐利亚公爵亨利请了出来,从他那里获得了占有迈森城的许可。(请注意亨利这个人,后文他还要演重头戏)
波兰的基督教是从波希米亚传来的,波希米亚是波兰的盟友,不过自从这位新公爵上台以后,对波兰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怎么友好了。
波兰是德国的藩属,即使德国的一镇诸侯,波兰也惹不起。梅什科不敢造次,便无可奈何憾地打消了念头。联姻这步棋是一定要走的,他又转手把儿子的幸福卖给了匈牙利,让波列斯瓦夫和匈牙利大公之女订婚,借此包围令他厌恶的波希米亚。
不想,匈牙利没对波希米亚采取军事行动,梅什科觉得自己选错了亲家,便取消了这门婚事,又把儿子的幸福卖给了塞尔维亚的一名强势贵族之女。
波列斯瓦夫被老爸卖来卖去,一波三折之后,总算结婚了。梅什科终于把儿子卖了个好价钱,成功地将德国边境以东地区划入波兰的进攻范围之内。
梅什科死前,曾想取消波列斯瓦夫的继承权,让其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儿子继位,不过没有成行。他死后,初登大宝的波列斯瓦夫便迫不及待地驱逐了他的后妈和弟弟。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德国是一个必须依赖的靠山,波列斯瓦夫和他老子一样,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与奥托三世保持着良好的从属关系。
共同###异教徒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宗主国德国是不会不同意的,以此扩张自己的地盘名正言顺(估计波列斯瓦夫就是这么想的)。与德国联合的波兰开始向那些信奉异教的斯拉夫人开战,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易北河流域,小波兰被正式纳入其统治之下。
波列斯瓦夫又联合迈森伯爵和图林根公爵,征服了波美拉尼亚,不出几年,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也落入波兰之手。
另外,波列斯瓦夫还在宗教方面作了一件令波兰在基督教世界很露脸的事。
他将布拉格传教士阿达尔贝特的遗体迁至格涅兹诺,那里因此成为基督徒们朝圣的地方,而那里也在波列斯瓦夫的努力下成为一个大主教驻地,也就是大主教常驻办公的地方。
可能连波列斯瓦夫自己都没想到,格涅兹诺地区热闹的朝圣活动竟然吸引了皇帝奥托三世。
1000年,奥托三世御驾亲往格涅兹诺,接见了波列斯瓦夫之后,双方签署了《格涅兹特法令》。
这个法令的意义对于波兰来说是非凡的,在这份文件里,奥托三世提高了波兰君主的地位,授予波列斯瓦夫等同于国王的权力。
这样一来,波兰有权设立主教区,格涅兹特大主教教省也由此建立起来,科沃布热格、弗罗茨瓦夫和克拉科夫的主教均受其领导。
波列斯瓦夫之子和继承人梅什科二世还和奥托三世的侄女订了婚,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1000年对波兰来说是喜庆的一年,对匈牙利又何尝不是。匈牙利大公伊什特万一世在这一年加冕为国王,匈牙利正式以王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还在国内强制推行基督教,上帝的阵营又多了一份子。
1000年是喜庆的一年, 1002年对波兰来说却是霉运的开始。这一年,老上级、老朋友、老搭档、年仅二十二岁的奥托三世死了,德国王位出现了空缺。
按照德国传统,很多爵爷都有竞争国王的机会,迈森伯爵也不例外。这位老哥兴高彩烈地进京参选,世人皆知,这竞选的道路岂是好走的,弄不好老命都没了。
果不其然,迈森伯爵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被竞争对手谋杀了。
迈森伯爵的死并不令人吃惊,###是残酷的,是黑暗的,政治谋杀也是司空见惯的。
不过,有个人的行为却令人大跌眼镜,他就是那位巴伐利亚公爵亨利。这伙计听说奥托三世驾崩,便开始寻思了,我可不能让别人夺了王位啊。
想到这里,他一不作,二不休,带着人拦截了奥托三世的灵车,稀里哗啦地把皇帝的信物洗劫一空。他认为拿到皇帝的信物就可以保证自己当选,当然这种作法是愚蠢的,遭到强势爵爷们的一致反对。
可笑的是,历史给这一愚蠢的行为下的评语偏偏是:汝做得很对。
尽管反对之声如潮,亨利还是在口水中,如愿地加冕为德国国王。(也许是巴伐利亚强大的军事力量让那些爵爷们闭了嘴)
他就是萨克森王朝的末代国王――亨利二世。
他也是波列斯瓦夫的主要对手……
附:迈森
迈森是德国的景德镇,德国的瓷器之都。它位于德累斯顿市西北部、易北河畔,以出产白色瓷器著名,迈森小镇也因此被誉为 “白色黄金”之乡。
迈森是欧洲古老的陶瓷业中心,另有金属品制造、机械制造、制鞋、食品加工等行业。镇上古瓷文化浓郁,弗劳恩教堂是其标志性建筑,教堂上安装的陶瓷钟别具一格,兴建于十二世纪初的尼古拉教堂旁边更有世界最高的瓷制塑像,高2.5米。在制瓷厂,游客们可以参观瓷器制作的全过程,瓷器博物馆里陈列的三千余件历代瓷器更可令人大开眼界。
迈森初为斯拉夫人的村落,捕鸟者亨利在此修建城堡,将之变成军事要塞,此后城镇便在城堡周围发展起来,十三世纪时在此建市。十三至十四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十五世纪建于易北河畔悬岩上的阿尔布雷希特斯堡要塞都使其保持着中世纪的时代气息。
迈森作为瓷器之都,则是在十八世纪。有个名叫波格的炼金术士,他说自己得到了炼瓷的秘方。当时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出产瓷器。统治者得悉此事,就建了一座制瓷厂,并把厂址迁至阿尔布雷希特斯堡。为了防止制瓷秘方流于民间,制瓷厂戒备森严。波格的继承者夏洛特开始以钴蓝作颜料,生产餐具,使产品的花样越来越多。此后,以交叉双剑为标志的瓷器逐渐名播于世。
1865年,制瓷厂迁至柴比茨谷,1918年正式命名为“迈森瓷厂”。
四十九 反亨利联盟!波列斯瓦…
迈森伯爵死了,波列斯瓦夫一世却来了机会。
在迈森,除了基督徒外,还有不少异教徒。他们趁着迈森伯爵蹬腿西去之机,想闹事儿。伯国的政府官员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控制这些异教徒,便想到了盟友波兰。
波列斯瓦夫接到求援喜上眉梢,决定把波兰的领土向卢萨蒂亚和迈森扩张。
波兰毕竟还是德国的藩属,把领土向德国境内扩展,自然会触及德国的利益。波列斯瓦夫决定先礼后兵,和亨利二世谈谈判,谈不拢再说。
1002年7月,在梅泽堡,波列斯瓦夫和亨利二世坐到了一起,开始讨论迈森该何去何从。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期间,波列斯瓦夫遭到刺客的偷袭,差点把命扔在梅泽堡。这一谋杀事件的幕后主持隐藏得太好了,一千年过去了,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谁。
也许波列斯瓦夫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反正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与亨利二世之间的战争。
让我们推测一下,想当初,亨利二世还是巴伐利亚公爵的时候,就曾作为波希米亚公爵的后盾,破坏了梅什科一世的计划,棒打鸳鸯,没让波列斯瓦夫和迈森伯爵的女儿结成婚。
这说明什么,说明亨利二世骨子里是反对波兰和迈森联手的。现在他当了国王(因为没有在罗马城加冕,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皇帝),更不能容忍藩属吃掉宗主国的土地。波列斯瓦夫扩张的目的是要将西部斯拉夫人统一在自己旗下,而这正好和德国的东部策略相违悖。
所以,波列斯瓦夫认为亨利二世是幕后黑手是有道理的。当然了,上面仅是在下的个人猜测,不代表官方意见。
两国交恶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和谋杀无关,仅仅是因为波兰吞并迈森的想法没有得逞,波列斯瓦夫才出手和亨利二世干仗的。
显然在这场主仆之争中,迈森是站在波兰一边的,因为几个月后,迈森伯爵的继承人和波列斯瓦夫之女结婚,实际上也就等于宣布了两者联手反对亨利二世。
现在虽然有了一个帮手,力量很明显还不够,迈森太小,不足以与德国抗衡。于是,波列斯瓦夫把目光投向了波希米亚,希望这个冤家能“弃暗投明”,和自己合作。波希米亚公爵二话不说,甩出一个字“呸”,给波列斯瓦夫浇了一头凉水。
要不怎么说波列斯瓦夫是著名的君主呢,他在被波希米亚拒绝后,也二话不说,竟然在1003年3月接管了波希米亚。
这一下子,他终于实现了“反亨利联盟”,整个联盟包括:波兰、迈森、波希米亚,以及施韦因富特。没多久,他妹夫丹麦国王斯万一世也被忽悠进来,参加了联盟(可能是他妹妹吹的枕边风)。看来联姻还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啊!
亨利二世有些急了,如此一来,自己面对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他想把关系缓和一下,派人和波列斯瓦夫说,你这是干什么呢,这又是何必呢,寡人有个提议,你如果承认波希米亚是寡人封给你的,那咱俩以前的恩恩怨怨就一笔勾销,一笑泯恩仇嘛。
波列斯瓦夫二话不说,甩出一个字“呸”,断然拒绝了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心想,这小子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联络了这么多人,寡人难道就不会吗?
1003年复活节,亨利二世和斯拉夫地区的非基督徒联盟。
随后发生的事各位肯定也能猜出了――打呗。这场仗打的,易北河流域和迈森一带乌烟瘴气,厮杀不断。
双方争夺最激烈的要数波希米亚,特别是布拉格一带,百姓流离失所,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对波希米亚来说,波列斯瓦夫就是个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连声招呼也不打就把波希米亚吞了。当地贵族和市民对他的这种行径甚为不满,便纷纷支持亨利二世,意图借助德国之手把波兰的势力赶出去。这样,波希米亚从反亨利联盟中退了出来,反而加入了原来对敌的阵营。
在得到波希米亚的支持后,亨利二世开始进攻波兰本土。由于双方都有不少盟友,势力差不多,所以谁都无法吃掉对手,谁都没法揍爬下对方。再打下去只能两败俱伤,可能会让渔人得利。
两个联盟主席再次坐到了一起,在波兹南签署了和议。
但是波列斯瓦夫很不甘心,他把一肚子火全都撒到异教徒身上了。迈森附近的异教徒算倒了霉,受到波兰的“狂轰滥炸”。
亨利二世一听这事,立马恼羞成怒,于1007年废除了和约,两家接茬打。波列斯瓦夫把军队开进了马格德堡,占领了劳奇茨及其首府鲍岑。
亨利二世被一些事情缠住脱不开身,直到三年后才腾出手来挥军东进。这次他的运气实在是不好,仗打得也不怎么地。
1013年,双方第三次坐下来谈判,谈判地点又选在了梅泽堡。失落不已的亨利二世无奈地将劳奇茨“封”给波列斯瓦夫,并签署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的协议。
可就是这份军事援助协议导致了二人再度交恶。
原来,波列斯瓦夫对基辅罗斯侵占波兰的土地一直耿耿于怀,同时他也对基辅罗斯的土地垂涎三尺。他趁着西边的罢兵停战之机,向德国借兵,准备攻打基辅。亨利二世觉得既然两国签了和约了,那就借呗。
于是,波兰和德国的联军向基辅浩浩荡荡杀了过去,结果又“浩浩荡荡”被打了回来,波列斯瓦夫的计划遭到彻底失败。
亨利二世一看波兰没成功,就想了,我借给你兵了,你是不是也借给我点兵啊,寡人想着杀到意大利,也好混个皇帝的头衔啊。
波列斯瓦夫虽然是个著名君主,但是这人有个毛病,那就是不守信用。被失败打击得没精打采的波列斯瓦夫拒绝了亨利二世的借兵要求。
亨利二世感觉自己是被当猴耍了,双方的关系不用问,肯定再度紧张起来。在两国损兵折将之后,战事仍不分胜负。不过没有波兰的援助,亨利二世仍然攻入了意大利,成功加冕为皇帝。
这时候,战争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结束了辉煌的一生,令他想不到的是,基辅罗斯陷入了一场夺权之争。其子斯维亚托波尔克为了当上一把手,把三个弟弟统统谋杀了,但是他在柳别奇战役中,被另一个弟弟诺夫哥罗德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击败。
幸运的是,斯维亚托波尔克娶了个好媳妇,不应该说他媳妇好,而应该说他老丈人比较牛,那就是波兰大公――波列斯瓦夫。
失魂落魄的斯维亚托波尔克逃至波兰,向岳父老泰山倒了一肚子苦水。波列斯瓦夫暗喜,心想,想当初你爹(弗拉基米尔)打败了我爹(梅什科一世),霸占了波兰的不少土地,现在是该寡人出手的时候了。
于是乎,在波兰的支持下,有“恶棍”之称的斯维亚托波尔克翻身杀回了基辅。此时的基辅罗斯内忧外患,雅罗斯拉夫无法抵挡波兰的进攻,他立马想到了与波兰敌对的德国,便向亨利二世求援。亨利二世当然不愿看到波兰得势,紧接着,德国和波兰的战场转移到了罗斯境内,杀得是天昏地暗。
另外,波列斯瓦夫又率兵攻入易北河、穆尔德河之间的地区,斩获颇多。其子梅什科二世也率领一旅之师洗劫了波希米亚。
1017年,是德国和基辅罗斯反攻的一年,两国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夹击波兰。但是这次作战并不顺利,除了在一座城堡外折腾了几下外,并无大的战事。
翌年,双方签署了《鲍岑和约》,处于下风的亨利二世再一次答应借给波兰军队,让他进攻基辅。
这会波列斯瓦夫终于如愿以偿,站在了基辅城里。不过,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没按约定让女婿当大公,而是自己当上了基辅罗斯的公爵。
波列斯瓦夫成为中欧、东欧最强大的统治者,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胜利的喜悦冲昏了他的头脑,波兰军队开始在基辅大肆洗劫。罗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愿波兰入侵者在自己的土地上任意妄为,暴动开始了。无奈之下,波列斯瓦夫把军队仓皇撤了出去。斯维亚托波尔克没了靠山,很快便被弟弟击败,再次逃走,后来死在了波希米亚。
1024年,亨利二世死了,他除了一个女儿之外,没有男性继承人,因此德国的萨克森王朝因绝嗣而灭亡。康拉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从此开始了法兰克尼亚王朝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
因为此前亨利二世一直在教皇面前进谗言,令波列斯瓦夫加冕的梦想屡遭失败。现在老冤家死了,波列斯瓦夫终于有机会把国家的档次提高一格了,可是他的日子也快到头了。
就在这一年,教皇的使者来到波兰,翌年(1025),他在临死前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加冕为国王,从而使波兰进入王国时代,他也因此成为波兰历史上的第一位国王。随着加冕仪式的到来,波兰也从此脱离了与德国的从属关系,不再是任何国家的藩属。
波兰的独立自主是通过战争获得的,当然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大的消耗了国家的资金和资源,波兰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波列斯瓦夫死后,波兰将再一次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他的儿子梅什科二世也将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
五十 三朵金花!不同的命运
波列斯瓦夫死后,周围的国家开始落井下石,纷纷找他儿子梅什科二世的晦气。波兰这下可惨了,刚到手的不少领地又都双手奉送了出去。
波兰的崛起好似一个神话,衰落也犹如闪电霹雳。
欧洲西面杀得是人仰马翻,喊声不断。欧洲东面的拜占廷却先是哀乐,后是礼乐。
自从巴西尔二世死后,他弟弟君士坦丁八世继位。这位兄台比他哥哥强点,找了个媳妇,结了婚,只生了三个女娃,没儿子。就因为没有儿子,他三个女儿的命运就变得非常悲惨。
君士坦丁八世面对这三朵金花直犯愁,倘若日后她们的丈夫篡夺皇位,我马其顿王朝岂不……
于是,这位兄台作了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把老大送进了修道院,老二、老三都不许结婚。我的天,这是做父亲的吗!
结果,三个女儿便有了日后不同的命运。
大闺女――欧多齐娅,在修道院作了“剩女”,由此了结一生,一辈子都没结婚。
二闺女――佐伊(希腊语里,意为“生命”),成为欧洲历史上的第二位女皇。
三闺女――狄奥多拉(希腊语里,意为“上帝的赠礼”),后来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三位女皇,也是拜占廷的最后一位女皇。
兄台在临死前终于松了口,决定找个闺女和他选中的皇位继承人罗曼努斯登记结婚。
可悲的是,佐伊已经五十岁了,不可能再生孩子,也就不可能再有下一代皇位继承人。
所以,兄台想让狄奥多拉赶紧嫁过去,可是这位三姑娘是个冷美人,面目冷峻,不苟言笑。她自恃貌若天仙,倾国倾城,压根就瞧不起出身卑微的罗曼努斯。
1028年,当了三年皇帝的君士坦丁八世一命呜乎。
咣、咣、咣,拜占廷皇宫里的丧钟响个不停。“别敲了,别敲了。”“怎么了?”“赶快换礼乐。”“为啥?”“女皇要结婚了。”“好好。”唔哩哇、唔哩哇。(这一段是演义,事实上兄台死在女儿结婚一个月之后)
同年,佐伊和罗曼努斯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在新娘子脸上读不到半点幸福。拜占廷又出现了一位男皇和一位女皇共治的局面,即罗曼努斯三世和佐伊一世。
事实证明了,这场政治婚姻失败至极。
婚后没多久,两个皇帝就没了感情。罗曼努斯三世根本没把佐伊放在心上,还对她的生活费大打折扣,佐伊心里不住地暗骂。招致佐伊忌恨的不止她丈夫,还有她的妹妹。
虽然三姑娘狄奥多拉已经四十有四了,但是风韵犹存,在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中更是有相当的号召力。佐伊担心妹妹会抢了自己的宝座,便做了一个决定,三妹啊,你干脆和大姐一起研究宗法去吧。于是,佐伊给妹妹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声称她想和保加利亚前任沙皇结婚,还有谋朝篡位的野心。保加利亚是拜占廷的死对头,这个罪名可不清啊。结果,三姑娘被骑士强行拖到修道院,这一待就是十四年,没丢了性命就不错了。
收拾了妹妹,佐伊那颗受伤的心稍微缓和了一些,可是面对对她尖酸刻薄的丈夫,她的怒火再一次燃烧起来。这时候,一个人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你想,一个是婚姻不幸福的女人,一个是貌若潘安的美男子,结果会怎样?
夜晚,一个高大的男子的身影在树林里焦急地晃来晃去。不久,一个女人的身影匆匆而来,她不时地向身后看看,观察是否有人在跟踪她。
两个身影离近了,男子拉住女人的手,女人脸上本来有些忧郁之色,被他这么一拉,顿时面色红润,稍顿茅色。两人说了几句,女人噗嗤一声笑了,声音很低却能听得出来,非常开心,非常高兴。
男子用力一拉女人的手,女人顺势倒在男子的怀里。两人又说了几句,女人咯咯直笑,温柔地用小拳头不住捶打男子的胸膛,男子把女人搂得更紧了。
二人缠绵了一会儿,男子突然把女人从怀里推出来,两支粗壮而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女人的肩膀,胳膊直挺挺地撑着。
他俩相视了许久,男子和女人异口听声道:“不能再这样偷偷摸摸了,得想个办法。”
1034年4月11日,罗曼努斯三世在浴室里洗澡,可是老长时间了也不出来,在外面伺候的太监有些着急了。
“陛下,用不用再加点儿热水?”
浴室里没有回应,也听不见哗哗的水声,死一样的寂静。
“陛下,用不用再加点儿热水?”
浴室里还是没有动静,死一样的寂静。
俩太监商量了一番,决定进去看看。一个胆子大一点的规规矩矩地挑开帘栊,轻轻地走了进去。
突然,一声不男不女的喊叫划破长空,“陛、陛下驾、驾崩了!”
罗曼努斯三世死在了浴室里,帝国顿时流言四起,百姓议论纷纷,大家都说皇帝是被女皇和她的宠臣、情夫、美男子米海尔弄死在澡盆子里的。
咣、咣、咣,拜占廷皇宫里的丧钟响个不停。“别敲了,别敲了。”“怎么了?”“赶快换礼乐。”“为啥?”“女皇又要结婚了。”“和谁?”“当然是米海尔啦。”唔哩哇、唔哩哇。
让大家坚定谋杀这种说法的是,皇帝没死几天,他的###就和米海尔结了婚,米海尔也由此成为佐伊的第二任丈夫、共治皇帝,即米海尔四世。
罗曼努斯三世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出身低微,先是被三姑娘瞧不起,然后又被二姑娘谋杀(我们暂且这么认为,其实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事实上,他老丈人选中他当这个皇帝,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后台,没有政治背景,要想闹点事,也掀不起多大风浪。可以说,他是###的牺牲品。
米海尔不仅相貌俊朗,而且很能干,他对皇位没什么野心,还挺会疼媳妇,对佐伊那是百依百顺,惟命是从,甚至还有点怕老婆。米海尔有个哥哥,也是宫里的大太监,名叫约翰,按照拜占廷的传统,大太监在政治上的地位相当高,这到有点中国明朝的风格。
佐伊不愿别人与自己分享把持朝政的这份快乐,难怕是那么一丁点儿。佐伊对约翰掌握大权极为不满,她暗地策划了两次秘密行动,想谋杀约翰,但是这位大太监命大,没让女皇得逞。
1041年,在米海尔四世的帮助下,佐伊把他俩的养子、米海尔四世的侄子扶上皇帝宝座,让他成了共治皇帝,即为米海尔五世。
可是这位米海尔五世不是省油的灯,和自己的姑父姑妈兼养父养母没合作几个月,就先后把他们发配到修道院。这可到好,姐仨现在都成了宗法研究者了。
令米海尔五世想不到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市民把佐伊看成是仙女一般的人物,事发的第二天,当人们听说女皇被关进修道院的时候,声讨篡位者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到不算什么,大权在握的米海尔五世想搞一些政治改革,可是这些措施触及了贵族们的根本利益,于是上层社会也开始对他不满。
在位四个月的米海尔五世在1042年4月20日被废黜。
佐伊和她妹妹狄奥多拉被释放了出来,重新回到皇宫,开始了姐妹共治,称“佐伊一世女皇和狄奥多拉女皇”。
就在重新执政的这一天,恼羞成怒的姐俩下令,惨无人道地把米海尔五世弄瞎、阉割,流放至修道院。米海尔五世不堪折磨,凄惨而死。
米海尔五世是咎由自取,他有些急功近利,在初登宝座,地位还不稳固的时候,就想搞什么改革,导致上层人士对他不满,而下层人民又视其为篡位者,这是他垮台的主要原因。另外,势力强大的东正教会也占在女皇一边,米海尔五世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五十一 夕阳西下!拜占廷衰落…
佐伊和妹妹狄奥多拉共同执政了仅两个月,矛盾便随之而来。佐伊对三姑娘早就不放心,才让她在修道院里待了十四年,如今再想把她送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三姑娘背后也有东正教会撑腰,别忘了她俩是一起被起义者应回皇宫的。三姑娘对姐姐也是怀恨在心,随便乱扣帽子就把自己关进了修道院,她能不恨嘛。
除了在处置篡位者米海尔五世这一点上俩人配合的比较默契外,政见和处事方式很快便表现出了明显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再找一位男性皇帝作仲裁者,作帝国的最高领袖。当然,俩人中的一个还必须和他结婚。
拜占廷的皇宫里再次响起了礼乐。
佐伊又结婚了!
三姑娘还是对结婚不感兴趣,而佐伊对婚姻仍还充满着渴望。
此时的佐伊已经年过六旬,却仍颇有姿色,脸上一点褶子都没有。据说,她是一个绝世美女,姿色绝对在三姑娘之上。为了保住青春,她驻艳有术,据记载她把皇宫里的不少房间都改装成了研究所,组织大队人马研发养颜护肤的神奇药物,恐怕现在世界上一流的化妆品公司也赶不上她的队伍。那些房间的神秘程度堪比制造希腊火的秘密工厂。
一位历史作家评价佐伊道:“她是一只制作精美的烤鸡,每一部分的肉质都坚韧良好。”正因为她魅力超群,又不像三姑娘那样横眉冷对,所以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那是相~~~当高。
米海尔四世(佐伊的情人,第二任丈夫)不是佐伊唯一的情人,她还有一个老相好,也是她的这位新郎官,婚后成为拜占廷的共治皇帝――君士坦丁九世。
就是这位君士坦丁九世作出了一个令上帝痛心疾首的决定,若问是什么决定,咱们后文再表。
就这样,拜占廷的三个皇帝开始了共同执政。
狄奥多拉的权力实际上被姐姐和姐夫瓜分殆尽,这也正是佐伊急于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君士坦丁九世的发迹,那还挺有讲头的。
君士坦丁九世是官僚贵族的典型代表,他可谓系出名门。其父狄奥多西是两朝重臣,辅佐了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资格有多老那就不用说了。不过,狄奥多西后来因被指与一场宫廷阴谋有关而失去皇帝信任。
君士坦丁九世是个手段高明之人,他为了恢复家族地位,利用和罗曼努斯三世(佐伊第一任丈夫)侄女的结婚,逐渐重返政坛。出现在宫廷里的君士坦丁九世很快吸引了佐伊的眼球,她对这位侄女婿青睐有加。
米海尔四世知道此事后大为恼火,他知道自己妻子早就不是什么纯情少女了,她和自己有秘密恋情,也保不准和别人有秘密恋情。
妒火中烧的米海尔四世把情敌流放了。米海尔四世死后,佐伊如鱼得水,立刻把情郎召回君士坦丁堡,让礼乐第三次响了起来。
佐伊一生共结了婚三次,这是她最后一次结婚了,这不仅在拜占廷、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的女皇中也是绝无仅有,这次婚姻受到了东正教教会的支持和祝福。
君士坦丁堡牧首却并不赞同这门婚事,在他看来,你佐伊这已经是第三次结婚了,即使咱们欧洲再开放,也不能这样啊,下面的臣民若是纷纷仿效那还了得。愤怒之下,他没参加皇帝的婚礼。
君士坦丁九世刚刚登基就开始了大扫除,把米海尔四世的所有亲信统统驱逐出去,谁让你们跟错了主子,谁让他###朕的。
在随后的岁月里,起义不断爆发,整个马其顿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导致这些起义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大屠夫巴西尔二世谢世、君士坦丁八世登基之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