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10 孙琳(现代)
自从这位兄台,还有他的俩女儿和女儿们的历任丈夫当了皇帝,政府的政策飘忽不定、朝令夕改,让官员和百姓摸不着头脑。
佐伊的首任丈夫罗曼努斯三世倾向于有权势的贵族,采取了赏封领地制度,把大量土地赏给了贵族。国家所有的土地挥霍一空后,农民开始遭了殃,他们的土地成了皇帝恩赏贵族的道具。
这加速了地主贵族侵吞小农土地的步伐。贵族得到了大量田产,促使贵族阶层的人数增多,从而使他们的势力也突飞猛进。
自由农民是捆绑在土地上的,没有土地他们怎么生活,所以贵族对他们的剥削更加严重。农奴的生活那就更别提了,怎是一个惨字能道尽的。至十一世纪下半叶,小亚细亚东部地区,自由农民的土地几乎被瓜分殆尽,起而代之的是教会领地和贵族大地产。
农民的土地大量流失,应交的捐税也就少了,政府的国库岂不是会出现赤字?没关系,这正好成了政府的借口,他们削减了军队的开支,维护要塞、武器更新等军事预算被大打折扣。
十一世纪和十世纪不同的是,拜占廷的最高统治者们再也不信任显赫的军事将领了,原因是发生了两位巴尔达斯搞的叛乱,皇帝们“清醒”地认识到,兵权在外是祸起萧墙的罪魁祸首。再加上政府文官的地位长年比武将低一大截,他们心里早就愤愤不平,正好借机怂恿皇帝打压武将。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小亚细亚和欧洲的军队对调,不愿参军的交点钱就可以继续回家种地,等等。
这些措施看起来似曾相识,咦,中国宋朝好像也实行过类似的措施,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有趣的是,这一时期也正好是宋朝统治中国的时候。
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大为减少,政府便找了很多雇佣军以充兵源,在他们看来,雇佣军更容易驯服。巴西尔二世一手提拔的军事统帅现在成了讨人嫌,被纷纷赶出宫廷。皇帝们从此也很少再御驾亲征,这种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在佐伊和她丈夫们的身边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便是由太监、僧侣和文官组成的同盟,这个同盟真可谓坚不可摧,团结得像铁桶一般。他们极端仇视武将,就连军队也成了碍他们眼的角色。他们背后还有###院撑腰,十一世纪开始,###院里补充了些新###,其政治机器又开动起来,在政府里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太监、僧侣和文官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皇帝们也是些平庸之辈,马其顿王朝,乃至拜占廷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除了武将之外,最让政府不放心的就是君士坦丁堡人数众多的市民,他们已经处在半饥饿状态。想想看,首都的老百姓都混成半个饿鬼,帝国的其他地方还能好到哪里。
拜占廷的宫廷历史学家和教会历史学家们对这些市民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和憎恨,他们在作品里一再强调:“这些人民中的懒汉和无产者惯于国家混乱之际抢劫财物,杀人放火。”字里行间都透着欲除之而后快的腾腾杀气。
首都市民发动暴动成了家常便饭,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下面一次:
1042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首都市民再次拿起家伙铤而走险。政府的军队出来进行大规模###,君士坦丁堡成了屠宰场,也成了绞肉机。起义市民在死伤数千人后,将皇宫的卫队击退。皇宫可遭了殃,起义者疯狂地冲了进去,直奔金库和档案库。金库里的存款被抢走,档案库里的捐税记账本被焚烧殆尽。
在这场起义中受益最深的就是佐伊和狄奥多拉,因为当时的皇帝就是那位篡位者米海尔五世。起义军被拥护女皇的政府官员利用,起义的结局前面也说过了,米海尔五世被撵下台,姐俩重新登基。
在帝国的其他地区也是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政府统治。
在巴西尔二世死后,帝国在各大战区也是非常不顺,开始由攻转守。重文轻武,那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打胜仗了。
拜占廷在武功上的最后辉煌是1031年,在统帅马尼阿克指挥下夺取了厄得撒。1038年,在进攻西西里的作战中,拜占廷起初还是胜仗不断,可是马尼阿克遭奸臣陷害被打入大牢,帝国在西西里的胜利到了尽头,西西里攻势宣告破产。此后,恐怖的诺曼人(即维京人)开始进攻意大利南部地区。
没想到,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又发生起义。政府原来规定,农民没钱交税,拿家当抵押也可以。现在可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交钱,哪怕你家里有值钱的红木家具也不能抵税。老百姓这下火了,本来税就忒高,现在又来这么一手,起义吧。
1040年,保加利亚人发动起义,这对拜占廷的统治造成了极大威胁,起义军占领了几乎整个尼柯波尔军区。一部分旧保加利亚皇室成员趁机加入了起义队伍,以图恢复皇位。前面说过,农民和贵族是不可能合作愉快的。这些皇室成员不久便脱离了“革命”队伍,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惨遭拜占廷###。保加利亚人的处境更艰难了,他们那一点点可怜的自主权也被没收殆尽。
不过,塞尔维亚人在黑山地区给前来###的拜占廷军以迎头痛击,从而捍卫了自己的自由。
保加利亚人的失败并没有使帝国在多瑙河流域的统治重新巩固……
五十二 基督教大分裂!同一个…
就在佐伊和君士坦丁九世结婚的第二年(1043),佩切涅格人的大队人马趁冬季引马多瑙河,烧杀奸淫那是少不了的。
佩切涅格人从北方的进攻只是拜占廷帝国悲惨命运的开始,在他们入侵的同一年(1043),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弗拉基米尔之子)也领兵杀了过来。
拜占廷和基辅罗斯的关系不是挺好的吗?怎么两国会爆发战争呢?
原来,自从“罗斯受洗”以后,拜占廷便把基辅罗斯看成是自己的小跟班,在基辅设立的大主教是个希腊人,他实际是拜占廷的间谍。拜占廷倾向于把基辅罗斯看成是自己的附庸,还给基辅大公封了个“芦卫”的官职。
拜占廷还废了两国间的贸易商约,在拜占廷看来,基辅罗斯应该按照帝国的旨意进行贸易,而不是什么平等通商。
基辅罗斯虽然加入了东正教,但是草原人的性格一点都没有变,他们是绝对不会臣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对于拜占廷的这些无礼要求,罗斯人自然会挥起拳头,给予反抗。
拜占廷上下并没有意识到,导致这次罗斯人的进攻原因由于自己的白日梦做得太离谱了,他们竟然非常震惊地称之为“叛变”。
不过,罗斯人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舰队遭遇了风暴,损失不小,拜占廷的希腊火又让残存的罗斯舰队灰飞烟灭。
三年后,拜占廷却主动向基辅罗斯求和。原来,君士坦丁九世在对付佩切涅格人的战争中惨遭失败,为了避免陷入被动局面,才向基辅罗斯送出了橄榄枝。
1046年.拜占廷与基辅罗斯达成谅解。消除了基辅罗斯方面的掣肘,并没有使拜占廷在对抗佩切涅格人的战争中挽回颓势。和佩切涅格人整整打了十年,君士坦丁九世最终只得以重金求和,还允许佩切涅格人在巴尔干以北地区居住,真是丧权辱国。
在此期间,比佩切涅格人跟为可怕的塞尔柱人从东方杀了过来。由于吞并了亚美尼亚的一些小国家,拜占廷的领土与塞尔柱人的国家接壤。
1048年,拜占廷与塞尔柱人在亚美尼亚爆发战争,不久就缔结了和约。君士坦丁九世自以为从此就和平了,便解散了驻守亚美尼亚的军队,目的是为了给国家省点钱。这位精打细算的君士坦丁九世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令拜占廷在以后的岁月里,在亚洲丧失了大量领土。
四面八方而来的敌人让拜占廷应接不暇,君士坦丁九世的对敌斗争多以失败而告终,在国内政策上,他表现得也不怎么样。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君士坦丁九世企图通过联合宫廷里的贵族集团和地方上的大领主。为了讨好他们,君士坦丁九世又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他大量减少地主和基督教会的赋税,这样,各行省的实权落入了高级文官手中。
1051年,雅罗斯拉夫使基辅教会摆脱了拜占廷羁绊,在没有预先统治拜占廷总教会的情况下,就任命了罗斯人担任基辅教会的大主教。
经过两年的磋商,双方才彼此消除了在宗教方面的长期矛盾。雅罗斯拉夫同意拜占廷方面派出的希腊人担任大主教。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儿和雅罗斯拉夫的儿子弗谢沃洛德结婚,他俩的儿子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至此两国才算真正和谐了。
1054年,基督教世界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其起因是由于一场激烈的宗教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谁应该负责管理意大利南部的修道士,天主教还是东正教?
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凯鲁拉里乌斯和罗马教皇利奥九世发生激烈地冲突,两人互不相让,争论不休,闹得越演越烈。这种争执对拜占廷极为不利,因为面对咄咄逼人的诺曼人的进攻,要想保住意大利南部的领土,缺少罗马教会的支持是很不可能实现的。
拜占廷政府想和利奥九世搞好关系,可是米海尔却把君士坦丁堡的市民鼓动起来,百般阻挠。君士坦丁九世没办法,只好随米海尔去吧,他愿怎么处理这件事,就怎么处理,皇帝是不愿再在这上面费脑筋了。
就是因为君士坦丁九世的这个决定,这个无能的表现,让上帝痛哭失声。米海尔很快便结束了无意义的争执,和罗马教会一刀两断。
愤怒的利奥九世派使者驰入君士坦丁堡,把讨逆檄文放到了索非亚大教堂的祭坛上,文中痛斥“米海尔及其步入歧途的行为”,里面还把和米海尔站在一起的人一块给臭骂一通,把他们说成是异端者、魔鬼的使者,同时开出了他们的教籍。
米海尔也毫不示弱,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宗教会议,他当众焚烧了利奥九世的檄文,并大声宣布“教皇的使者及其随从人员像野猪一样来到圣城,玷污了真理”。当然,利奥九世也被米海尔开除了教籍。
基督教由此正式分裂成了两派――罗马公会(天主教会)和希腊正会(东正教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基督教分裂的事件早已有之。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基督教的中心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罗马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的几十年里,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了与罗马教会并驾齐驱的地步。
以罗马城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会的组织、纪律等方面产生分歧,这种分歧随着时间的流失也越来越大,彼此争论不止。
拜占廷后来爆发的圣像破坏运动使得罗马教会非常不满,从而导致拜占廷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兵戎相见。
在米海尔三世执政时期,他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佛希要就曾和教皇尼克老一世互相开除教籍,史称“佛希要分裂”。
这次史称为“米海尔分裂”的正式大分裂只是以上两派宗教矛盾积攒到极点的一种释放。
这只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到了十五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又称宗教改革)中,从罗马公教中又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此后很多小教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这两次大分裂对欧洲的基督教世界的影响最为深远。
1054年的大分裂,更加加深了西欧国家和拜占廷之间敌对关系,而这种敌对很快便会在实际中表现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拜占廷的这几位皇帝吧:
佐伊死于宗教大分裂之间,即1050年;素有“单独战斗者”之称的君士坦丁九世死于1055年。
姑娘狄奥多拉终于在姐夫死后独掌大权,她表现出了被压抑已久的政治手腕,挫败了一起宫廷政变。在她统治之下,贵族们飞扬跋扈的行为受到约束,腐败之风有所收敛。
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凯鲁拉里乌斯劝狄奥多拉通过结婚选定皇位继承人,狄奥多拉当时都七十多岁了,而且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谈婚论嫁。
在米海尔的一再劝说以及满朝文武的压力之下,她从自己的宠臣中选择了一位担任下一届皇帝,他就是军需大臣米海尔•布林加斯。
1056年9月初,狄奥多拉女皇去世,马其顿王朝因为断了香火而宣告结束。君士坦丁八世不让女儿们结婚的愚蠢行为,断送了马其顿王朝,他九泉之下肯定无颜面对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也无颜面对打造王朝鼎盛的哥哥巴西尔二世。这两位巴西尔肯定掐死他的。
米海尔•布林加斯继承皇位,是为米海尔六世。他只坐了一年皇帝,就被贵族推翻。
下一位皇帝是伊萨克一世,他出于科穆宁家族,受贵族拥戴于1057年登基坐殿,开创了科穆宁王朝。
五十三 麦克白!被莎翁搞臭的…
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虽然小人全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的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
――《麦克白》,莎士比亚
苏格兰国王邓肯一世的表弟麦克白率领军队成功的平定了叛乱,并阻止了敌人的入侵。他兴高采烈地催动坐骑,在士兵的簇拥下凯旋而归。
在挥军的途中,麦克白碰见了三个又老又丑的女巫。女巫们把他单独叫到一边,说了一些预言和令他似懂非懂的话,说他将来能成为国王,但是他的后代却不能继承王位,他的接班人反而是他的同僚――班柯的后代。
麦克白武功不凡,不失为当时的豪杰。他在夫人不但貌美,还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在她的怂恿下, 麦克白暗杀了邓肯一世,自己篡位做了国王。
为掩饰弑主的行为,也为了防止别人窜夺他的王位,他一步步陷入深渊,杀害了邓肯一世的侍卫,谋害班柯,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也没能幸免。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可是做了亏心事,心理阴影化成的小鬼会让你寝食不安。恐惧和猜忌令麦克白身心憔悴,他变得疑神疑鬼,冷酷无比。他的夫人也变得同样恐惧和猜忌,以致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在不堪百般折磨后,她因神经失常而自杀。
最后,麦克白众叛亲离,麦克德夫和邓肯之子带领他们请来的英格兰援军杀了回来,麦克白抵挡不住,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上面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悲剧《麦克白》的故事梗概。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麦克白在历史上却有其人,不过他的形象被这部戏剧彻底搞臭了。
麦克白出身于苏格兰莫瑞地区的贵族世家,由于母亲出自苏格兰王室,所以他身上有苏格兰的王室血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权利。
当时的苏格兰国王与莎翁戏剧中的一样,是邓肯一世。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里,苏格兰战火不断,邓肯一世率领军队与国内外的地方势力发生冲突。
麦克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开始对邓肯一世的统治表示不满,邓肯一世大怒,领兵杀进莫瑞地区。麦克白也毫不示弱,和王室的军队展开厮杀。结果,邓肯一世在战斗中阵亡。(当时邓肯一世只有三十九岁,与莎翁戏剧中已近垂暮之年的形象决然不同)
获胜的麦克白以王室后裔的身份入住王宫,开始统治苏格兰。
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一对冤家,两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在麦克白统治时期也是如此。
英格兰经过阿尔弗雷德大帝、长者爱德华等国王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实现统一。到了1016年,丹麦王子克努特大帝(即克努特一世)与英格兰国王爱塞烈德二世的###结婚,从而兵不血刃地成为英格兰国王,韦塞克斯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谢幕了,丹麦王朝开始统治英格兰。
不久,克努特又称为丹麦、挪威的国王,他还统治着部分瑞典,其势力如日中天。丹麦人在英格兰的统治只持续了二十六年,就因克努特三世的病逝而告终。
忏悔者爱德华击败了丹麦人,于1042年成功复辟了韦塞克斯王朝,恢复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统治。
忏悔者爱德华刚一登基,就把工作地中心定位到英、法联姻上,他希望法国这个借助外援,巩固王朝的统治。这一政策在当时看来应该是对的,但是它却导致了未来的大战乱。
忏悔者爱德华是个勤奋的国王,他终其一生为英格兰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着,被喻为“在威廉一世前最英明的帝王”。
他还在1045时下令重新修建著名教堂――西敏寺。西敏寺,原名为Westminster Abbey,意为“西区修道院的教堂”,一般翻译成“西敏寺”。
它位于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此地以教堂为地名,发展成为后来的“威斯敏斯特”,是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另一个是伦敦城)。所以,西敏寺也被翻译为“威斯敏斯特的圣彼得牧师团教堂”。
重建该教堂的原因是,最初修建西敏寺的那位国王曾经发誓要去朝圣,却食言了,教皇便下令爱德华重修西敏寺赎罪。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1054年开始,一直到1065年12月28日才宣告竣工,花费了整整11年时间。
另一方面,麦克白在与英格兰的战争屡遭失败。1057年,邓肯一世之子马尔科姆为父报仇,与麦克白展开激战。麦克白最后战败身亡,
麦克白死后,卢拉赫继位,几个月后,马尔科姆便把他谋杀了,自己做了苏格兰国王,是为马尔科姆三世,由此开创了苏格兰历史上的邓凯尔德王朝。
(1057年,正好是拜占廷改朝换代的一年,也即科穆宁王朝统治的开始。)
附:麦克白与莎士比亚的对话
宽大的剧场里,观看戏剧的观众们集体起立,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和出神入化的剧本而喝彩,《麦克白》这出悲剧获得了巨大成功。
莎士比亚从幕后走了出来,一脸阳光,挥手向台下示意。
莎士比亚回到房间里,把手里的新花放到桌子上,顿时感觉疲惫了很多,倒在床上便酣睡起来。
突然,一阵飞沙走石,窗户被狂风吹开,剧本的原稿被刮得满地都是。莎士比亚从睡梦中惊醒,他诧异地看到一个幽灵从窗外飞了进来。
“你为什么把寡人写成一个篡位者?还把它搞成了戏剧在英国到处演出,破坏寡人的形象?”幽灵张口便是连珠炮式的诘问。
莎士比亚吓得连忙问道;“阁下是……”
“苏格兰国王――麦克白!”幽灵厉声吼道。
“麦、麦克白!”
“不错!快回答寡人的问题!”
“这、这个戏剧不是我凭空编出来的,我是根据你们苏格兰的哲学家Hector Boece的著作《苏格兰国王麦克白》改变的。”
“啊?你们也太八卦了吧。”
“不管我的事啊,我只是个戏剧作家,不是历史学家呀。”
“Hector Boece!让寡人算算。”麦克白掐指算了算,突然勃然大怒,“这个家伙,太无耻了。”
“阁下,怎么回事儿?”莎士比亚不解的问道。
“你知道Hector Boece写这本书的赞助商是谁吗?就是现在的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1603年至1625年在位,《麦克白》大致写于1606年),他的祖先是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为了拍赞助商的马屁,Hector Boece这厮恬不知耻,大肆诽谤寡人。而你,一位成功的戏剧大师,竟然以讹传讹,寡人掐死你……”
“算了,麦克白老弟,省省力气吧。”另一个声音打断了麦克白。
诧异的麦克白和惊魂未定的莎士比亚不约而同的扭头一看,另一个幽灵从窗外飞了进来。只见他身穿中国三国时期的服装,冲着二人一抱拳,说道:“朕乃是魏武帝曹操。”
“你来此有何贵干?这是我们英国的事,跟你没关系。”麦克白说道。
曹操捋着胡子笑道:“朕和你的命运一样啊。我们中国明朝出了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朕写成了那副德行,朕又找谁评理去。虽然现在很多人为朕鸣不平,著书立说为朕平反,可是咱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翻得了身的。”
麦克白显得有些失落,叹了口气说道:“那怎么办啊!”
曹操过来拉住麦克白的手就往外飞,麦克白忙问道:“这是上哪啊?”
曹操笑道:“告诉你的秘密,朕掐算出几百年后会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走,咱们坐上时空机器,过去和他商量商量,让他帮咱们写点东西。”
麦克白转忧为喜,临走之前,又转过头怒对莎士比亚,说道:“要是这次谈不拢,寡人回到再收拾你。”
莎士比亚睁大眼睛,满头大汗,啊,原来是场恶梦啊!
莎士比亚擦了擦汗,“咦!曹操是谁啊?”
五十四 黑斯廷斯战役!诺曼人…
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早年曾经流亡诺曼底,并在诺曼底长大成人。感恩戴德的爱德华向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保证,如果自己能够击败篡夺王位的丹麦人,重新掌握英格兰政权,自己死后便将英格兰的王位传给威廉。
爱德华如愿以偿的复辟了韦塞克斯王朝,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许诺最终导致了诺曼人对英格兰的大举进攻。
早先,征服者威廉之父、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在去耶路撒冷朝圣的归途中不幸病逝。罗贝尔一世结婚后没有子女,其私生子威廉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公爵称号。
幼年即位的威廉经历的数次篡位的政治阴谋,有好几次差点把小命都搭上了。好在他母亲是个女强人,采取亲近法国的政策,才保住了威廉的性命。威廉受克吕尼改革的影响,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1066年1月4日,爱德华谢世,威廉却没有按当初的约定获得英格兰王位。爱德华的大舅哥,也就是王后的哥哥,“韦塞克斯之鹰”哈罗德•葛温森谋夺了英格兰国王之位,是为哈罗德二世。他在国王的宝座上还没坐稳,就不得不接受诺曼底公国军队的挑战。
听说英格兰王位被哈罗德二世给霸占了,恼羞成怒的威廉岂会善罢甘休,他在向教皇讨得征伐英格兰的大义名分后,指挥军队要给哈罗德二世点颜色看看。
得到消息后,哈罗德二世组织人马在英格兰南部布阵,准备以逸待劳,迎击诺曼军。不巧的是,挪威人乘坐五百艘战舰趁机进攻英格兰北部,并击败了英格兰守军。哈罗德二世大惊失色,急忙挥军北进,到约克郡抵挡挪威人。
9月25日,哈罗德二世指挥军队在斯坦福德桥战役中,击败挪威人,并斩杀其国王哈拉尔三世。
1066年9月27日,诺曼军乘坐大型帆船,乘风破浪驶向海峡对岸。威廉肩披斗篷,手按佩剑,威风凛凛地站在甲板之上,凝视着远方。
翌日,诺曼军在英格兰南部成功登陆,登陆地点并无半点英格兰士兵的抵抗,威廉心中暗喜,他高兴地踏出了在英格兰的第一步。没想到,走了没两步,他就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沙滩上。
周围的骑士们都慌了神,纷纷过来搀扶。威廉不愧是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他顺势双手捧起沙子,仰天大喊道:“我现在拥有了英格兰的土地了!”
骑士们都以为公爵是为了捧杀才伏下身子,在听了领导的感慨后,各个欢欣鼓舞。威廉则暗自庆幸,总算没在士兵面前丢人现眼。(很多人怀疑这个故事是威廉的传记作者编造的,因为凯撒入侵不列颠时也有个相似的传说)
登陆后,诺曼军毫不怠慢,于29日一举攻占了附近的黑斯廷斯。
沉浸在大破挪威人喜悦之中的哈罗德二世很快得到了诺曼军入寇的消息,便急忙率军于当天南撤,并于10月6日回到伦敦。
哈罗德二世召集文武群臣,并动员全部军队,挥师南下。
一场决定英格兰命运的战斗――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拉开了序幕,同时它也是中世纪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英军总兵力约七千至八千人,在距离黑斯廷斯六英里以外的森拉克山丘上(位于今英国东部的萨塞克斯郡)布防。阵前的壕沟和一道栅栏,与英军士兵组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该地区的前方是一个山谷,后方则是安德里达森林。
英军是清一色的步兵,军队中除了包括皇家卫队在内的正规军外,还有临时招募的农兵。他们各个身穿锁子甲,手持宝剑、长矛和硕大的斧子,圆形的盾牌护住身体,两眼闪出股股杀气,等待着敌军的到来。
10月13日,威廉先礼后兵,要求哈罗德二世接受教皇的旨意,让出王位。哈罗德二世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的要求。
10月14日,星期六的清晨九点,威廉率领军队在英军前展开阵势。其总兵了也在七千至八千人左右,威廉除了带来了自己麾下的诺曼军团外,还找了不少外援,其中包括布列塔尼军团、法国-佛兰德军团,以及占据部分意大利的诺曼海盗。
威廉对英格兰王位实在必得,因此他在渡海之前就向各位盟友和诺曼贵族们许下重诺,只要你们支持我,事成之后,在英格兰你们都会得到土地和封号。
威廉把诺曼军团布置在中央,布列塔尼军团、法国-佛兰德军团分布两翼。诺曼军将步兵排在最前列,以保护身后的弓箭手,骑兵则布于最后一排。
担任指挥官的除了威廉本人外,还有巴约主教――厄德。厄德是威廉的同母异父的弟弟,自幼便受哥哥威廉指派,担任巴约主教一职。但是厄德的身份更多的还是表现为一名骑士,而不是神职人员。在这次进攻英格兰的军事行动中,他表现得尤为活跃,载乘军队的船只便是他负责建造的。
两军初一对阵,威廉身边就闪出一名骑士,只见他身披重加,头戴硬盔,手端长矛,请求担任先锋。威廉举目观瞧,原来是自己的御用诗人、骑士泰勒佛。威廉满意的点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还对他鼓舞一番。
泰勒佛心花怒放,高唱古代版本的罗兰之歌,催动坐骑冲了出去,身后扬起一阵尘土。英军阵中也飞出一名骑士,与之迎面而来。双方借助战马的冲击力,用长矛互相扎刺。马打盘旋之际,二将又拔出佩剑互相砍杀起来,各自阵中的士兵摇旗呐喊,为自己的将领助威。
威廉和哈罗德二世都定睛凝神,观看这场恶斗。不久,哈罗德二世倒吸一口冷气,大叫一声“唉呀不好!”,威廉反而哈哈大笑,直夸泰勒佛文武双全。
泰勒佛瞅准英将的破绽,举剑将其斩首,死尸扑哧一下栽倒在地,其战马落荒逃出战场。泰勒佛纵马返回本阵,将首级高高举起,让敌我双方看看上帝是站在诺曼底一边的。(另有一说,泰勒佛孤身冲入英军阵中,斩杀数名英军士兵后阵亡)
诺曼军开始以弩弓射击。虽然其弓弩射程很远,但威力欠佳,箭簇都被英军的盾牌挡住,不能伤敌分毫。英军由于仓促应战,军队里没配弓箭手,所以只得任由对方射击。
弓箭齐射后,诺曼军的骑兵、步兵发动冲锋,两军开始了正面交战。战场上人喊马嘶,兵器的撞击声响彻四野,不时出现人仰马翻的景象,黑斯廷斯一带顿成修罗杀场。
英军前排使用坚硬的盾牌做防御,又用威力无比的丹麦斧给入侵者以迎头痛击,再加上英军布防在山丘上,以及阵前的壕沟和栅栏,抵消了诺曼骑兵的冲击力,第一轮攻击以诺曼军弃尸一片而告终。(此战的地理形势和图尔战役相似,但结果却与之相反)
布阵于诺曼军团左翼的布列塔尼军团又发起冲锋,与威廉的直属部队一样,这轮攻击很快便败在了英军的盾牌和长斧之下。
英军士气高涨,他们高声呐喊:“滚出去,滚出去。”
威廉毫不慌张,他再次下令开弓放箭,进行狂射。这次弓箭手们调整了射击的角度,弓箭、弩箭像密林一样,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线条,还带着呼啸的风声,直扑英军士兵的面门。英军士兵很多被射中眼睛,阵中惨叫迭起。
随后,诺曼军又一轮冲击敌阵,英军毅然坚守阵地,让入侵者在壕沟前再一次吃了大亏。
威廉仍然毫不慌张,在改变弓箭手的射击策略取得一定战果后,再次决定改变策略,他下令骑兵循环反复的冲击敌阵,稍有接触就佯装逃跑。
哈罗德二世也是个军事家,从成功击败挪威人入侵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来,可是他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死神降临到英军身上。
他见诺曼骑兵“逃走”,不知是计,便下令士兵追下山坡。进入平坦地带后,由于阵型散乱,盾牌无法形成城墙式的防护阵势,英军很快便被诺曼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英军抵挡不住,撒腿便往回逃。诺曼骑兵纵马狂奔,追着屁股撵。很快,英军构造的防御工事――壕沟和栅栏便失守了。英军士兵不顾一切地撒丫子乱跑,踩着小山一般的尸体拥挤成一团,很多人就这样被活活挤死。
与此同时,诺曼军乘势展开全面进攻,哈罗德二世的一只眼睛被流矢射中,血流不止,骑士们赶紧把他搀扶住。英军左右两翼已经被冲溃,中央军队受到威胁,诺曼骑兵几个冲锋,将之冲开数道缺口。
冲上山头的诺曼骑士杀到在痛苦中挣扎的哈罗德二世跟前,手起剑落,将他砍死。英军士兵开始溃退,纷纷逃出战场。唯有皇家卫队还紧紧守护着国王的尸体,战至最后一人。杀红眼的诺曼骑士看到哈罗德二世的尸首怒气冲天,咔嚓咔嚓将其剁成了肉酱。哈罗德二世在为仅几个月,而且死得如此之惨,使他有幸有为英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短命国王。
溃散的英军玩命似地逃向身后的森林,诺曼军掩杀了过去。密林中的伏击战就了这一小撮英军,使他们逃出生天。受到伏击的诺曼军停止了追击,撤回本阵。
至下午三点,黑斯廷斯战役才宣告结束。诺曼军损失两千人,英军则损失更多,它以诺曼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威廉从此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征服工作,他“征服者”的绰号也由此而来。
据说,厄德把战斗场面织成了著名的贝叶挂毯,以将此战的“丰功伟绩”永传后世。
意气风发的威廉并没有急于进攻英格兰内陆,他决定在黑斯廷斯进行休整,一来让疲于征战的士兵好好休息一下,二来想搞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着英格兰的领主们主动投降。
等了两个星期也不见个人影,威廉大怒,挥军杀向伦敦。哈罗德二世死后,英格兰的领主们又推选了一位新国王――埃德加二世,让他出头组织军队抵抗入侵者。
11月,由于水土不服,诺曼军队里流行起了痢疾,士兵大量死亡,就连威廉也病倒了,但是他顽强的意志一直在召唤着:“英格兰的王位本来是属于你的。” 威廉不顾虚脱的身体,继续领兵向伦敦进发。
诺曼军兵分三路在击溃英军的几次失败的抵抗后,雄赳赳跨过泰晤士河,大有包围伦敦之势。
面对强敌,英格兰的领主们不是想着如何退敌,反而闹起了内讧。眼看大势已去,还没来得及加冕的国王埃德加二世带着两个伯爵爱德温和莫尔卡,以及伦敦州长艾瑟格,出城向威廉请降。
圣诞节这天,西敏寺响起了庆贺的钟声,志得意满的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是为威廉一世。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韦塞克斯王朝的复辟也像海市蜃楼一样化作泡影。英格兰从此受到诺曼人建立的诺曼王朝的统治,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黑斯廷斯战役被看作是运用“联合作战理论”的典型例子。诺曼步兵、骑兵和弓箭手联合作战,让数量相当、装备相仿的英军只能防守,并极大局限了其战术行动,这也证明了多兵种的军队优于单一兵种的军队。
黑斯廷斯战役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圣马丁修道院,高高的圣坛上立着一块铭牌,指示着哈罗德二世惨死的地方。后来,当地以修道院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了一座小城镇,为了纪念这一战事,被便取英文“Battle”之音,称之为巴特尔。
黑斯廷斯战役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英国成功的军事入侵,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国。
英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王和贵族们说着法语统治英国和诺曼底。由于诺曼底人讲法语,所以古法语成为英国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近三百年之久,现代英语中的很多单词都能看到法语的影子,就是这个原因。
从这一时期开始,英、法两国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随后的很多英国国王还兼有法国贵族的身份,导致后来英国国王也有权力争取法国王位,成为后来血雨腥风的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原之一。
五十五 曼奇科特战役!拜占廷…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东方,看看拜占廷帝国的情况。伊萨克一世建立科穆宁王朝以后,日子也不好过。
他是军事贵族发动叛乱推举的皇帝,故而他是军事派的代表性人物。刚一登基,他就开始实现军事派的政治纲领,削弱大官僚以及教会的势力。这一做法遭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反对,伊萨克一世也不是吃软饭的,他立刻把这位牧首大人打入了大牢。
大官僚们岂肯放过已经到手的利益,伊萨克一世被推翻了,科穆宁王朝建立了仅两年就被迫中断了,不过日后它还有翻盘的机会。
1059年,君士坦丁十世被大官僚们拥立为新皇帝,建立了杜卡王朝。很明显,他代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与军事派的政策绝然相反。他开始大幅削减军费预算,裁减军队。
他对军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显然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违背。
外患依然是帝国最大的问题,一些新兴的对手严重威胁了拜占廷的统治。在意大利,诺曼人在西西里、南意大利建立了政权,取代了阿拉伯人成为拜占廷的新威胁,拜占廷的城市一个个陷落了。佩切涅格人一如既往地进犯拜占廷的北部边陲。边境东部的威胁最为严重,突厥人填补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衰落而造成的真空,特别是凶悍的塞尔柱土尔其人(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苏丹阿尔普占领了阿尔明尼亚,并袭扰叙利亚。
在外部敌对势力不断入侵的形势下,受益最深的就是军事派,他们在掌握兵权对抗外敌的同时,也在###中获胜。君士坦丁十世死后,在军事派的压迫下,其###嫁给了军事统帅――罗曼努斯•戴奥真尼斯,使他有幸成为皇帝,是为罗曼努斯四世,与君士坦丁十世之子米海尔七世(又译作迈克尔七世)共治。
罗曼努斯四世是一位颇有才能的统帅,但是他却遭遇了拜占廷历史上最著名的惨败――曼奇科特战役。
早在1055年,崛起的塞尔柱人攻陷了巴格达,并建立了塞尔柱帝国,拜占廷帝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比阿拉伯帝国更为强悍的对手。
塞尔柱人对拜占廷的不断入寇,终于令罗曼努斯四世忍不住了,军人出身的他决定回击肆无忌惮的敌人。
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率领一支四、五万人的军队越过埃泽隆,疾风骤雨般浩浩荡荡杀向东方。罗曼努斯四世头戴王冠,坐下一匹高头大马,禁军的骑士们簇拥在他周围,保护着皇帝。
拜占廷军队盔明甲亮,刀矛闪着阵阵寒光,旌旗随风扑棱棱乱抖。
进军途中,罗曼努斯四世派出一支约一万五千人马的掩护部队,以辅助大部队行动。这支部队先期占领了万恩湖以北的曼奇科特,并已经接近米提亚,而这里正是塞尔柱军集结的地方,其兵力至少有五万人。
指挥掩护部队的是将领巴齐拉谢斯,他听说塞尔柱军快要接近时,在未得到皇帝许可的情况下,擅自领兵撤走了。而罗曼努斯四世还被蒙在鼓里,他率领大部队继续前进,一步步走向死亡。
8月初,塞尔柱军成功伏击了一支拜占廷部队,这令罗曼努斯四世吃惊非小,因为他万万想不到敌人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掩护部队为什么没发来消息呢。
“不好,敌军主力在此。”从诧异中反应过来的罗曼努斯四世急忙调转部队,匆忙返回曼奇科特。同时,他命令巴齐拉谢斯立刻前来会合,要在曼奇科特与塞尔柱军决一死战。
“掩护部队怎么还不来?巴齐拉谢斯在干什么?”在曼奇科特坚守的罗曼努斯四世急得团团转,敌人在一步步逼近,可是掩护部队还是不见人影。
他哪里知道,这位肩负重任的指挥官带着人马继续往西撤退,离大部队是越来越远,拜占廷军由此只剩下了不足三万五千人。
巴齐拉谢斯的撤退是一场阴谋,是不肯认输的大官僚捣得鬼,他受罗曼努斯四世的军事顾问,以及皇后的指使,准备用这种方式送皇帝上路。罗曼努斯四世没有能力既对付入侵者,又对付国内的大官僚,这也注定了他的悲惨命运。
1071年8月9日
罗曼努斯四世将军队排成两列,亲自指挥最前线的部队。拜占廷骑兵头戴钢盔,将整个面部紧紧罩住,只留出两眼以观察四周的动向。他们左手持宽大的盾牌,右手挺着长长的扎枪,就连坐骑也披上了护甲。弓箭手布置在骑兵周围,以防止塞尔柱军的典型战术:弓骑兵从不与对手纠缠,而是来回往复地用弓箭射击。
塞尔柱军正在向曼奇科特方向运动,但是他们提出与拜占廷和解。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罗曼努斯四世却信心百倍,他说只有塞尔柱人退出拜占廷的领土,并保证以后不再入侵,不再惹麻烦,否则曼奇科特就是给塞尔柱人树碑的地方。
橄榄枝被折断了。
曼奇克特战役打响了。
塞尔柱弓骑兵属于轻骑兵,防护不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比重骑兵的机动性更好,便于游击骑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