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7 孙琳(现代)
由于洛林的归属问题,西法兰克王国和德意志王国发生了武装冲突。打了没多久,两家就讲和了。路易四世娶了奥托的妹妹,放弃了洛林。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如胶似漆,男娃女娃一共生了七个。
946年,西法兰克发生内讧,于格和路易四世之间爆发战争。他俩都是奥托的妹夫,奥托正可以插手西边王国的内政,他首先帮着于格打路易,后来又帮着路易打于格,忙得不亦乐乎。
当时,德意志国内已是乌烟瘴气、刀兵四起,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洛林等公爵纷纷举旗造反,企图混水摸鱼。奥托的一项伟大功绩就是平定国内各公国的叛乱,他利用中等贵族和大贵族之间的矛盾,很快瓦解了敌对联盟。法兰克尼亚公爵被迫求和,巴伐利亚公爵被赶走,洛林公爵也缴械投降。几年工夫,奥托便控制了大部分德意志: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归他自己统治,巴伐利亚、士瓦本、洛林分别由他的弟弟、儿子、女婿统治。
奥托一世是既亨利一世之后,又一个侵略斯拉夫人的日耳曼君主。
950年,他迫使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投降,臣服在德意志的大旗之下。
翌年,奥托攻入意大利,自称意大利国王,并与原意大利国王的###结婚。
这次征服意大利,奥托本来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他却因此愁容不展。原来,儿子和女婿对他分配意大利的权利感到不满,便联合美因茨的大主教,一齐反对奥托。
奥托是水里火里历练出来的,面对这个小辈,岂会束手无策。当时,匈牙利人已经在西欧肆虐了近半个世纪,德意志贵族对这个来去如风的敌人心有恐惧。奥托正好利用他们的这种心态,将之笼络在自己麾下。这要感谢亨利一世,因为他给儿子留下了一支精锐骑兵,这支骑兵给了那些被匈牙利人吓破胆的贵族们依靠,这支骑兵也将在不久后的战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心笼络住了,反叛者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很快,奥托的儿子和女婿们便被打败。奥托从这次叛乱中得到了教训,也总结出了经验:血缘关系并不一定可靠。
954年,奥托重新分配了国土,任命亲信统治各公国。从那以后,德意志安定了下来,奥托的地位和权威再未受到挑战。
奥托之子曾这样评论老爸:“他像一头狮子抓住他所占领的各个国家,而对我,他的儿子,却一点也不给。”
国内安定了,国外的强大势力却狂风般刮来,不知道奥托大帝是否能抵挡得住这场灾难……
三十九 奥格斯堡战役!德意志…
凶悍的匈牙利人是长期困扰德意志的心腹大患,自从他们被赶到这块土地上,就对西欧进行了一系列毁灭性侵袭,令德意志贵族们闻风丧胆、谈之色变。
954年,匈牙利人又一次来到德意志王国,他们不是来逛街,这次的目的和以前一样,是来打劫的。
955年,嚣张至极的匈牙利竟然派出万余骑兵侵入巴伐利亚、士瓦本,当地军队抵挡不住,被杀得溃不成军,奥格斯堡被包围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格斯堡战役的序曲。(也称作莱希费尔德战役)
告急的消息很快送到了奥托面前,奥托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刚刚安定了国内,现在又来外敌。
庆幸的是,此时的德意志王国已经不是捕鸟者亨利一世在位时可比了。亨利一世时期,国家并不统一,他只能依靠自己的领地和兵力对付匈牙利人。为了抵挡匈牙利人的入侵,在边境地区修筑了大量城堡,并训练了一支精锐骑兵。一个意外的收获是,这支骑兵帮助他儿子奥托大帝平定了德意志内乱,使那些目空一切的公爵们俯首称臣,王权集中在了奥托手中,他可以动员足够的兵力进行对抗。
正是这些前期工作,使得原本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王国空前壮大,也使得它能够抵挡住这次匈牙利人发动的疯狂侵袭。
会兵的命令立刻下发到各个公国,就连藩属波希米亚也得到了相同的命令。不久,包括王室在内,巴伐利亚、波希米亚等八支军队集合在了一起。
奥托表情凝重,他挥动宝剑,大吼道:“奥格斯堡被可恶的匈牙利人包围了,他们已经骚扰了我们半个世纪,现在尔等随寡人彻底解决他们,杀!”
“杀!杀!杀!”德军士兵群情激昂,各个挥舞手中兵器,呐喊不止,声声震野。
奥托御驾亲征,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增援奥格斯堡。接近奥格斯堡时,突然迎面冲来一队人马。
“不好,有敌军。”队伍中有人大喊道。德军士兵皆为之一惊,虽然他们早就有和匈牙利人决一死战之心,可是听到“敌军”这两个字时,还是不禁惊出一身鸡皮疙瘩,毕竟匈牙利人太猛了。
奥托也拔出宝剑,紧紧地攥在手里。亲兵卫队簇在国王身边,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前方,一时也不敢放松。
“是自己人。”队伍里又有人大喊一声。听到这声喊叫,德军士兵没看清怎么回事,就都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对面由远及近的果然是一队德军,只见他们各个盔歪甲斜,蓬头垢面,有的还带着伤,头也不抬地奔了过来,他们是从奥格斯堡突围出来的骑兵。为首一名骑士发现了自己国家的旗帜,大喜过望,恨不得一步就跨过去。
骑士来到奥托军队前,滚鞍落马,费力地跑到奥托马前,单腿跪地,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陛下,奥格斯堡丢了,臣罪该万死。”
听到这个消息,奥托也吃了一惊:“来晚了一步。”他没有怪罪骑士,因为匈牙利人过于凶悍,仅凭一座孤城就想抵挡住万余敌兵,实是难事。
奥格斯堡失守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奥托的信心,他继续指挥军队杀向奥格斯堡,一定要夺回要塞,赶走匈牙利人。
955年8月10日,两军对阵。
匈牙利军素以凶猛、骠悍著称,但是自从入侵德意志以来,他们连续作战,身心已经十分疲惫。此时又正值盛夏,烈日炎炎,匈牙利骑兵们口干舌燥,他们下意识地用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抬起头看看太阳,被刺眼的阳光照得又低下了头。他们本就累乏的身体在骄阳曝晒下,感觉更加沉重。
德军中一些部队都曾是匈牙利的手下败将,可是奥托麾下的骑兵却是精锐之极,在长期与匈牙利人作战中,百般磨练,对敌军相当熟悉,而且德军的士气不俗,誓有将敌人赶出国门之心,胜负在刚开始布阵的时候就已经初见分晓了。
奥托两眼似电,目光锐利,他轻轻挥了挥手,身边立刻竖起了一面大旗,德军士兵看到信号,如下山猛虎般冲向敌阵。霎时间,战场上万马奔腾,尘土飞扬,喊杀声直冲九霄。
匈牙利骑兵也闯出阵地,和生龙活虎的德军厮杀在一起。可是德军的攻势的确太猛了,匈牙利骑兵死伤无数,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德军士兵越战越勇,看到敌军纷纷倒下,他们心中暗想:“看来匈牙利人也不过如此。”
一番恶战,匈牙利军不敌,败下阵来。德军大获全胜,并且夺回了奥格斯堡。
这次失利只是匈牙利军厄运的开始,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呢,死神已经开始抚摸他们的灵魂了。
匈牙利军撤退了,可是他们还会卷土重来,这是五十年来他们的一贯作法,不定期、不分时间的想来就来,拿西欧当成超市、电影院了。
为了彻底歼灭这支匈牙利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奥托决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那么下面的战术该是什么呢――切断敌军的退路。
第二天,当匈牙利军撤退到距奥格斯堡约6公里的莱希河上游,正准备渡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德军已经在河右岸布开了阵势,刀枪耀眼,盔明甲亮,旌旗随风扑喽喽作响。德军士兵一个个目露凶光,为首的一人头戴王冠,不是奥托,又是何人,他那炯炯放光的眼神似乎在说:“尔等还往哪里逃?”
匈牙利统帅大吃一惊,情急之下,他违反常规地命令军队渡河强攻,企图冲到右岸,撕开一道缺口。匈牙利骑兵一个个挥着马刀,呐喊着冲入河中,马蹄在水中舞着步子,溅起无数水花。
骑兵作战靠的是机动性和冲击力,可是河水抵消了这两个优势,冲到右岸的匈牙利骑兵面临的只有两个字――死亡。
严阵以待的德军奋起抵抗,匈牙利骑兵损失惨重,在岸边和河里留下无数死尸,河水早已被染成红色,载着尸体流向远方。
死神扳着手指头、脚趾头数着不断飞起的亡灵,“一个,两个,三个……太多了,数不过来了,哇呀呀。”再给他一百只手、一百只脚恐怕也数不过了,他已经开始后悔安排了这次人间惨剧。
匈牙利统帅急得团团转,正面突击看来是没用了,那就从侧翼偷袭吧。他派出一支部队,迂回渡河。
不久,这支骑兵落荒逃了回来。统帅泻了气,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德军早就防着他这一手呢。他叹了口气,继续指挥军队从正面进攻,怎么着也得杀出条血路,赶紧回家呀。
好一场厮杀,直杀到太阳落山,又从太阳落山杀至日上三竿,匈牙利军始终没能突破德军的防线。
曹刿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匈牙利军的士气该竭了,奥托怒吼一声,率领军队由防守转为了反攻。匈牙利军哪能抵挡得住啊,迅速崩溃。再看战场上,脱缰马,落尘盔;折杆旗,残面盾;疯沙惊起漫乾坤,狂血怒飞结愁魂;十里白骨图哀怆,千万雄兵几人存。
万余匈牙利骑兵几乎被全部歼灭,奥托粉碎了匈牙利人西进的企图,从此解除了东部边陲的威胁,捍卫了德意志的完整,并使国土向东扩展。
奥托自此以后名声大噪,威望如日中天,“奥托大帝”的称号也是由此役而来,他更被尊为“祖国之父”,真是了不起啊。
匈牙利人在奥格斯堡战役失败后,转向定居生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四处恣意妄为了,这为四十五年后匈牙利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雄出时势,时势造英雄。公元十世纪,是德意志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奥托大帝应运而生,和查理曼一样,他的一生与马鞍和宝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征服分为三个部分:
一,安内,平定德意志诸公国叛乱,巩固了国家统治;
二,攘外,粉碎了匈牙利人的入侵,向东扩张了领土;
三,入侵,攻入意大利,将教皇握于掌中,并成功加冕为皇帝。
奥托大帝缔造的神圣罗马帝国将在史书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四十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大帝…
小时候,在中学上世界历史课,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个帝国,名字分别用一、二、三,三个数字进行编号,第三帝国各位同学应该很熟悉,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建立的纳粹德国,那么第一帝国呢,名字叫做‘神圣罗马帝国’……”
听到这里,在下突然有一个疑问:“德国和罗马有什么关系呢?好像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嘛。”
作为学生,有不会的问题应该主动请教老师才对,为了显得自己的知识水平不逊于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在下就忍了,没好意思多问。考试的时候,相关的题目在下答对了,这应该感谢应试教育时期的制胜法宝――死记硬背,可是这个问题却困扰了在下很多年。
现在来解释一下德国和罗马究竟有什么渊源。其实这个问题在本书的前文早就有涉及,咱们再来总结一下。
罗马有着璀璨的文化和光荣的历史,作为蛮族的日耳曼人要想得到广大罗马人的承认、得到基督徒们的支持、在政治上立足脚跟,明正言顺地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达到这些目的的绝佳方法和捷径。
罗马教会在“罗马帝国无限百业大公司”崩盘以后,急需要找到政治上的靠山,以保证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必须和西欧的新统治者日耳曼人进行联合。
在所有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中,法兰克王国脱颖而出,就这样,两个心碰在了一起,撞出了火花,久久不愿分开。
市场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策略:胜招不如求势,求势不如谋局。
让我们看看古代欧洲人是怎么谋局的:
早期的法兰克人虽是未开化的蛮族,在政治道路上他们却妙手频出,令人佩服。法兰克王国自从克洛维时期就和罗马教会打得火热,到了查理曼,他更是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也被称为“神圣罗马皇帝”。此后的法兰克统治者都被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神圣罗马皇帝”。但是“神圣罗马”这个词还只是一个头衔,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
德意志王国脱胎于东法兰克王国,因此得到“神圣罗马皇帝”这个头衔自然是德意志国王梦寐以求的,有了这个称号,德意志称霸西欧的正统性就得到教廷的认可,这一伟大的任务就落到了奥托大帝身上。
当时的教皇是若望十二世,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皇,继位时只有十八岁。
意大利国王贝伦加尔二世是个不识时务之徒,他早在多年前就臣服了首次攻入意大利的奥托,成为其下属的国王。面对坐在教皇宝座上的小孩儿,他贪心顿起,想把教廷的财产纳入囊中,同时也想抑制在意大利中部不断扩张的教皇国。
面临危机,朝不保夕的若望十二世只得请求强大的德意志王国,他许愿只要德军来援,就加冕奥托为“罗马人的皇帝”。
奥托觊觎这个头衔很久了,得到教皇求救的消息,真是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意大利军对付教皇国还行,对付如日中天的德军那就白瞎了。连凶悍的匈牙利人都打跑了,还会怕你意大利人?没抵抗几下,贝伦加尔二世就被德军击败,一逃了之。
962年2月2日,在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里,约翰十二世加冕奥托为“罗马人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它一直存活到1806年才宣告结束,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则被称为第二帝国。为了不致混淆,后文将使用“德国”这个名词。
加冕后的第十一天,奥托就和教皇签署了著名的《奥托特权协定》,从而确定了皇帝是教皇,乃至所有罗马人的保护者,相应的,教皇绝对效忠皇帝,教皇的人选由皇帝决定。就这样,皇权和神权紧紧搂在一起,欢快地跳起了探戈。
跳探戈,有紧抱的时候,也有松开的时候。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奥托和若望十二世的舞蹈进行得并不顺畅。
从《奥托特权协定》中我们可以看到,皇权明显高于神权,威风不可一世的奥托开始对教皇的行为指指点点。若望十二世和贝伦加尔二世一样,也是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他对奥托心生厌烦,感觉自己是前门趋狼、后门进虎,于是他乘着老虎回德国的机会,将皇位转给了恶狼贝伦加尔二世。
奥托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岂能让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捣鬼。面对奥托的讨逆,若望十二世吓得差点尿了裤子,收拾收拾细软逃之夭夭。
963年,奥托主持并召开了宗教大会,批斗若望十二世。虽然批斗对象不在现场,可还是被搞得声名狼藉。大会上,很多证人出庭作证,拿出证据指正若望十二世的种种劣行,有的更应该说是兽行。
“教皇若望卖官鬻爵,出售神职。”宣读罪状的神职人员大声诵道。
台下一片嘘声。
“教皇若望和多名女子有染,包括他父亲的情妇,还有他的两个姐姐。”
台下一片哗然。
“教皇若望弄瞎了自己精神导师的眼睛。”
台下一片惊叫。
“教皇若望……竟然……阉割了一名红衣主教!”
台下一片寂静。与会者各个捂着嘴巴,诧异地发不出声音来,有的更是下意识地站起身子,表示对教皇行为的惊愕:这是教皇吗,简直是畜牲。
意犹未尽的奥托又写信敦促若望十二世回罗马城,若望十二世自然心有不甘,但是他又不愿回去送死,便写信警告主教们,如果他们任意妄为,将把他们驱逐出教会。
若望十二世果然是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事到如今,自己和丧家之犬无异,还想发号施令,谁还肯听他的。主教们宣布除非他返回罗马城,否则被赶出教会的将是他自己。若望十二世对这个最后通牒置之不理,结果他被罢黜了。
其实奥托在这场斗争中稳操胜券,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作戏,目的就是名正言顺的把政敌赶下台。不过,这也拉开了皇帝和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
新教皇利奥八世被奥托拥立登基,可是罗马人对利奥八世担任教皇非常不满,也厌恶奥托这个外国佬干预国政。
奥托刚回德国,若望十二世就返回了罗马城。曾经反对他的主教们遭了殃,有的被割了舌头,有的被砍掉了双手,有的则被痛施鞭刑,被打得皮开肉绽,欲活不成、欲死不能。若望十二世的残酷手段与还乡团相比,也是毫不逊色。
利奥八世闻风逃走,不久便得到自己被逐出教会的消息。
若望十二世重新坐上了教皇的宝座,可是他色性不改,继续和年轻漂亮的女子缠绵。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教皇的位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有夫之妇主动投怀送抱,这令若望十二世销魂万分。
缠绵了,销魂了,接下来呢?睡了别人的老婆,丈夫能干吗?管你是不是上帝的使者,揍了你再说。那个气愤填膺的丈夫没有鲁达的本事,可是也让若望十二世饱尝老拳。三天后,若望十二世一口气没喘上来,被死神领走了,他可真是缠绵至死啊。
有趣的是,若望十二世的死标志着历时六十年的“娼妇政治”(pornocracy,904至964年)的结束。塞尔吉乌斯三世谋杀了前任教皇利奥五世及政敌克里斯托弗以后,于904年即位教皇。其私生子若望十一世也成了教皇,因此教廷威信扫地,肮脏无比,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娼妇政治。
准备起兵###若望十二世的奥托得到这个消息,哈哈大笑,这下自己省事了。利奥八世重新回到罗马城,结结实实地坐在了宝座上。
尽管依靠教皇的力量加冕为了皇帝,奥托对教皇却不怎么信任,特别是若望十二世的作法更令他坚定了这一信念。
奥托曾这样说过;“如果今天朕在圣彼得教堂祈祷,那就有一支剑悬在朕的头上。朕很清楚,诸位先王都对罗马的忠诚表示怀疑。明智之举是尽管敌意也许还在远处,但要考虑抢先行动,方能避免我们可能遭到的突然袭击。”
利奥八世是个无福之人,没作几年教皇就over了,若望十三世被奥托拥为教皇。罗马人对奥托三番四次干涉教皇废立之举忍无可忍,群起反对。奥托再度挥军意大利,击败这些乌合之众,武力扶持新教皇。
德军乘势南下,在南意大利横冲直撞,把南意大利当自己家后院了,这触及到了拜占廷的利益,拜占廷恼了。966至972年,德、拜两国因意大利问题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972年,拜占廷皇帝约翰一世承认了奥托的皇帝称号,从而使两国建立起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翌年,奥托在皇权无比鼎盛中谢世,享年六十一岁。
虽然奥托大帝和查理曼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是他建立的国家的版图比查理曼的小很多,而且他在立法和文艺方面缺乏功绩,所以其历史影响力稍逊查理曼一筹。
另外,奥托开了德意志民族武力扩张的先河,对意大利的入侵更是开创了一个传统:几乎每个强势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那里加冕为皇帝,这给德、意两国人民带来无比灾难。很多人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国王认为意大利是他们应得的财产所致。
在内政方面,奥托颁布的影响力最大的政令是宣布主教教区为采邑,主教和封建领主一样享有世俗的所有权利。为了维持帝国对东部新征服的斯拉夫人的长期统治,奥托除了残杀斯拉夫人外,还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奥尔登堡、迈森、梅泽堡等主教辖区,借住宗教力量进行统治,这对斯拉夫人的基督化意义重大。
四十一 远征!武士公爵的呐喊
972年,一名罗斯人打扮的贵族带着一小队扈从乘船沿第聂伯河北上,他们从巴尔干而来,去的地方是基辅。他们这是在回家,回到乌克兰广袤草原上的家乡。
为首的那名罗斯贵族身材魁梧,三缕胡须洒于胸前,头发向后梳在一起。
他们弃舟登岸,骑上战马,一路向基辅前进。
突然,一队骑兵呼啸而来,冲向这队罗斯人。
“佩切涅格人!”队伍里有人高声喊叫。
贵族举目观瞧,不是佩切涅格人,又是何人?从这些骑兵的打扮和作风中就能看出来。佩切涅格人是他们的宿敌,贵族知道这次不是偶然遭遇,而是中了埋伏。
罗斯人立刻拔出腰间马刀,一边喊着“保护大公”一边簇拥在贵族坐骑边,将其紧紧围护起来。
佩切涅格人纵马疾驰,霎时间冲到眼前。
马刀撞击之声不绝于耳,私心裂肺地喊杀声此起彼伏,第聂伯河水也被“嗒嗒”乱?的马蹄震得泛起道道涟漪。
那名被称作大公的贵族将手中马刀舞动如飞,“咔嚓”砍倒数名敌兵。罗斯人越战越勇,和佩切涅格人纠缠在一起。
毕竟他们寡不敌众,大公身边的扈从一个个栽落马下。最后,大公也身负重伤,滚鞍落马。佩切涅格人看准时机,冲上前来,将他一刀砍死。
大公口吐鲜血,瞪着俩大眼,断了气。
一名佩切涅格人跳下马来,面带喜悦之色,一手抓住大公的发髻,一手举起马刀,将大公的首级砍了下来。
他高高举起人头,其他佩切涅格人仰天大笑,这笑声穿过九霄,直达天堂。
上帝拨开云雾向下看了看,捋着胡子微微一笑,点点头道:“这就是异教徒的下场啊。”
不久,佩切涅格人首领的餐桌上多了一个阴森恐怖的酒杯,它是用那名大公的头骨作成的。
这位惨死的大公名叫斯维亚托斯拉夫,他是基辅罗斯大公,伊戈尔之子。
伊戈尔就是那位两次进攻君士坦丁堡,怒目而来、笑呵呵拿着钱而去的基辅罗斯大公。
任何一位写俄罗斯历史的作者都会把基辅罗斯的历史写在作品的前面。
公元七至八世纪,东斯拉夫人定居在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亚,和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由于斯拉维亚各部落内战不休,相持不下,各部便准备寻找一位大公来当他们的领导,以解决纠纷。
他们认为罗斯人(其实就是瑞典人)聪明能干,便对罗斯人说:“我们的国土广袤无垠,物产丰富,但毫无秩序,来统治我们吧。”(记于《编年纪要》)
于是罗斯人选了三兄弟作他们的领导。
三兄弟带着家眷和所有罗斯人不远千里,来到了这片土地,老大留里克在诺夫哥罗德定居,老二西纽斯在贝耶卢热罗住下来,老三特鲁沃尔则住进了伊兹波尔斯克。
上面这段罗斯人定居乌克兰一带的说法取自《编年纪要》,但是这种说法遭到史学界的质疑(此学说看上去总有点儿为入侵者涂脂抹粉的嫌疑)。另有一种说法,留里克率领军队攻陷了诺夫哥罗德,强行占领了这块土地。
不管那种说法正确,总之,留里克入主诺夫哥罗德,建立了俄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死后,其继任者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处偏隅,不利发展,便起兵南下,横扫斯摩棱斯克、柳别奇和基辅,并收服了属于东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拉迪米奇人、谢维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和非斯拉夫部落的楚德人、麦里亚人和维西人。
882年,奥列格定都基辅,建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奥列格死后,留里克之子伊戈尔继任基辅大公,他被认为是留里克王朝的第一位实际统治者。(伊戈尔和留里克的关系记于《编年纪要》,但古代文献中关于伊戈尔的记载却很少)
奥列格和伊戈尔都是扩张主义者,他们把势力伸向拜占廷,并双双和拜占廷签署过条约。
在伊戈尔与拜占廷签订的和约中,他精心草拟的条款涉及罗斯人在君士坦丁堡的旅居,与君士坦丁堡居民的贸易以及两国的总体关系。另外,条约还规定在君士坦丁堡的罗斯人不受当地法庭的管辖,并有权出任拜占廷的公职。
与拜占廷的关系扩大了罗斯人的声望和利益。
伊戈尔还是第一个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发生联系的罗斯王公,他与佩切涅格人发生冲突,后与之缔结和约。
当他在德利弗利安人的土地上收取贡金,并想拿到双倍贡奉时,被愤怒的德利弗利安人杀死,《编年纪要》把伊戈尔的死因归罪于贪婪过度。
伊戈尔死后,他的妻子奥莉加执政。
奥莉加为了替夫报仇,严惩了德列弗利安人,并加强了基辅在其他东斯拉夫部落中的权威。因此,她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性。
不仅如此,她还是俄罗斯历史上东正教的一位圣徒。她于954或955年皈依基督教,还去了趟君士坦丁堡,会见当时的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我们的大文豪君士坦丁七世津津有味地把这次会晤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不过,奥莉加的皈依并不代表其臣民的皈依,也不代表她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的皈依。
斯维亚托斯拉夫(962―972年在位)以典型的“武士公爵”形象名载史册,他为人朴实、严厉、勇敢、不屈不挠,不但身经百战,而且和部下同甘共苦。他的长相、衣着以及生活方式无不散发着一股草原的气息,使人一看到他就能想起草原是什么样子。
在他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体制和其在东欧平原的地位被确定下来,标志着基辅罗斯历史的第一个高峰期。
斯维亚托斯拉夫是靠着数次远征确定了基辅罗斯的历史地位,他就像一个赌徒,率领军队进行一次次冒险。因此,他执政的十年被精辟地称为“大冒险”时期。
下面就让我们体验一下“大冒险”吧。
964年,斯维亚托斯拉夫率领军队进行了一次伟大的远征,矛头直指维亚吉奇部落。因为他们只向可萨汗国进贡,却不向基辅罗斯进贡。
一路上,斯维亚托斯拉夫不乘车、不带炊具、不炖肉,只割下一条条马肉、猎物的肉或牛肉,在炭火上烤一下就吃。他也不带帐篷,把一块马鞍垫布摊在身子底下作毯子,马鞍作枕头,真可谓风餐露宿。
首领如此,何况兵哉。维亚吉奇部落很快便被征服,斯维亚托斯拉夫又率军下至奥卡河口,将一些操芬兰语的部落纳入麾下。
紧接着,他挥军从奥卡河口出发,沿伏尔加河继续前进,袭击了伏尔加河地区的保加尔人,洗劫了其首都大保加尔城。
翌年,斯维亚托斯拉夫矛锋突转,重新转向伏尔加河,直捣可萨汗国,沿途又征服了另一些操芬兰语和突厥语的部落。
可萨汗国位于北高加索草原、伏尔加河中下游,是一个强大而文明的国家,是丝绸之路北道上一个较重要的中转站,其版图以达吉斯坦为中心,东至花剌子模,西至多瑙河,和拜占廷、###帝国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着密切关系。
可萨汗国不怎么招惹附近的邻国,当基辅罗斯早期受马扎尔人(即后来的匈牙利人)袭击,后又受佩切涅格人骚扰的时候,可萨汗国始终保持中立,没有落井下石。
可是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你不去招惹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不招惹你。可萨汗国的军队在势如破竹的基辅罗斯军队面前显得外强中干、不堪一击,首都伊蒂尔惨遭洗劫。
斯维亚托斯拉夫又指挥军队抵达里海,沿其西海岸前进,夺取了可萨汗国的重要要塞――萨曼尔。不依不饶的斯维亚托斯拉夫向西击败了阿兰人和其他一些北高加索民族,随后又攻至顿河河口,可萨人在这一地区的中心――萨尔克尔在基辅罗斯军队的猛攻下失守。
可萨汗国从此一厥不振,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从这令人胆寒的打击中缓过来。
这次远征使得基辅罗斯控制了整条伏尔加河。南北交通大动脉,即伏尔加河―里海这条贸易路线,完全掌握在了罗斯人手中。
不过,可萨汗国的衰落削弱了它作为抵挡亚洲其他游牧民族屏障的作用,佩涅格人乘虚而入,他们和基辅罗斯的冲突也不断升温。
正在斯维亚托斯拉夫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封书信送到了他手中。他不看则已,一看不由得两眼放光。
这是一封来自君士坦丁堡的邀请函,请他参加拜占廷对抗保加利亚的军事行动。尚武的斯维亚托斯拉夫当然没有拒绝,不过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已经迈出了死亡的第一步,上帝正准备夺走这个异教徒的生命,“啦哩噜呀,……”
四十二 一箭双雕!意外的收获
给斯维亚托斯拉夫发英雄帖的是拜占廷皇帝尼基弗鲁斯•福卡斯,他原是帝国的优秀统帅,在君士坦丁七世之子罗曼努斯二世(罗曼努斯一世的外孙)执政时期,曾派他率领一支庞大舰队收复了克里特岛。
罗曼努斯二世是个短命皇帝,无福享受皇帝的光环,仅当了四年一把手就驾崩了。尼基弗鲁斯博得了皇后的芳心,俩人坠入爱河(也许只有皇后坠入爱河,尼基弗鲁斯看重的只是皇帝的宝座吧)。
于是乎,尼基弗鲁斯成为共治皇帝,与罗曼努斯二世的两个冲令幼子共同执政,是为尼基弗鲁斯二世。(俩娃娃太小,实际上就尼基弗鲁斯二世说了算)
尼基弗鲁斯二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正规军以外,还收编了不少罗斯人、匈牙利人、佩切涅格人、格鲁吉亚人等。
在他执政时期,拜占廷对###人的攻势依然如摧枯拉朽,塞浦路斯岛、吉里吉亚、叙利亚北部相继光复。
正当拜占廷在小亚细亚节节胜利,###帝国步步败退的时候,保加利亚发生内讧。由于底层农民备受剥削,他们忍无可忍,便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另一方面,由于皇室贵族的叛乱,使得保加利亚皇室权威尽丧。更有甚者,叛乱的封建主在保加利亚西部地区搞起了自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尼基弗鲁斯二世看到###人被打得溃不成军,他心花怒放;看到保加利亚祸起萧墙,他满脸灿烂。
自从罗曼努斯一世开始,拜占廷一直采取稳健政策,避免和保加利亚硬碰硬,即使是在西美昂大帝驾崩、保加利亚爆发起义的时候也是如此,每年都向保加利亚进贡。
可是如今,时过境迁,是时候解决保加利亚人了。
军事统帅出身的尼基弗鲁斯二世狠咬钢牙,决定摆平保加利亚,除掉这个祸根。他停止向保加利亚纳贡,并施展拜占廷祖传的外交手段,给斯维亚托斯拉夫写了这封邀请函。
斯维亚托斯拉夫在收到信件和1500磅黄金后,乐不可支。
967年8月,他率领亲兵队气势汹汹地杀向多瑙河沿岸。一路上,他耳边不住地响起尼基弗鲁斯二世信中所言:“阁下倘若依朕之言,起兵###保加利亚,事成之后,好处大大地……”
受到利益的驱使,斯维亚托斯拉夫进行了另一次冒险,同时也迈出了走向死亡的第一步。
基辅罗斯军队的到来,并没有使保加利亚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相反地,一些保加利亚贵族却支持这些侵略者,保加利亚北部很快沦陷了。
斯维亚托斯拉夫乘胜进攻,夺取了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还俘虏了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二世。
站在普利斯卡城内,这位基辅大公心潮澎湃。城里的建筑雕梁画栋,宛如梦中仙境,贝阙珠宫、玉宇琼楼、重楼复阁,鳞次栉比。
如此富丽堂皇的都市让这位草原来的汉子大开眼界。
就在他洋洋得意的时候,坏消息传来,基辅被包围了。佩切涅格人受拜占廷唆使,趁他率军远征,举兵包围了他的首都。
斯维亚托斯拉夫哇呀呀暴跳如雷,气得胡子掘起老高。他的三个儿子和母亲奥莉加都住在基辅,陷于重围之中,他被迫匆匆赶回基辅,解了首都之危。
打退了佩切涅格人,他又迫不及待地返回了普利斯卡。
面对天堂般的城市,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手里怕飞了。他再也不愿回到相对简陋的基辅了,普利斯卡成了他的新家。(如果他看到君士坦丁堡的繁华,脸上的表情该用什么形容更贴切呢)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不在乎是否呆在基辅,但我宁愿住在普利斯卡,因为那是我王国的中心,所有物产都集中在这里:来自希腊的黄金、丝绸、美酒和各种水果,来自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银子、马匹,以及来自罗斯的毛皮、蜂蜡、蜂蜜和奴隶……”
他甚至有迁都的意思。
他对巴尔干的感情,就像西美昂对拜占廷的感情一样。不过他的命运也将和西美昂一样,受到上帝的捉弄,他对巴尔干的眷恋注定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尼基弗鲁斯二世看到保加利亚在基辅罗斯军队的猛攻下崩如溃堤,高兴地哼着小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可是,斯维亚托斯拉夫一屁股蹲在巴尔干,死活不愿离开,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也是最不愿看到的。按照他的计划,基辅罗斯人打败保加利亚,接着洗劫一番,珠宝也好,黄金也行,美女也罢,装它几大车,统统带回草原,然后自己作个接收大员,处理后事,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巴尔干。
尼基弗鲁斯二世打错了如意算盘,把一个更猛的对手引入了巴尔干,真是引狼入室。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还不如派拜占廷军队直接出击来得干净利索。
为了名正言顺地搞到巴尔干,他立刻宣布自己是保加利亚独立自主的保护者,从幕后黑手摇身变成正义之士,似乎身穿蓝色紧身衣,胸前画着一个黄底红字的“S”,咦,红色内裤还穿在了外面。
不过,尼基弗鲁斯二世已经没有机会和这匹来自北方的狼交手了。他坚持在小亚细亚执行的一套法令,使得国家机关、首都市民和修道士极度厌恶。虽然他在军事上连连胜利,可是这位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的英雄却被君士坦丁堡的臣民们恨得深入骨髓。
尼基弗鲁斯二世不得已将皇宫变成了一座堡垒,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抵挡暴民了,后面发生的事又出乎了他的意料。
969年,宫廷里的阴谋家动手了,尼基弗鲁斯二世被谋杀,凶手坐上了宝座,这位新皇帝就是帝国最高统帅、对抗###帝国的功臣――约翰•齐米斯基斯,即约翰一世,也就是承认奥托大帝“罗马人的皇帝”称号的拜占廷君主。
约翰一世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支持自己登台的东正教会作了一些妥协,还废除了尼基弗鲁斯二世的反教会法令。
约翰一世在位期间的重头戏就是和斯维亚托斯拉夫过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