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塔尔波特战死沙场,波尔多在三个月后被法军收复,加斯科尼的星火也被浇灭。
“卡斯蒂永战役”(Battle of Castillo)创造了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一个正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一。
正数第一:欧洲历史上火炮第一次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
倒数第一:百年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1453年,这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以满目疮痍的法国获胜而告终。自征服者威廉时代起,英格兰地跨英法,版图一拖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1557年,英格兰统治两百年的加来才被法国收复)
百年战争的影响】
毫无疑问,百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战争名义上爆发于英法之间,但欧洲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卷入其中,波希米亚、德国、伊比利亚半岛、低地国家无一例外。
下面介绍一下史学家是如何评价百年战争的深远影响的。
一、军队:百年战争是军事大发展的时期,武器、战术和军队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战争需要,(二)科技进步,(三)战斗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与法军相比,英军更贴近现代军队――从应上级领导召唤参战的封建军队变为以领薪水为主的常备军。
常备军就是雇佣军的升级版本,相比之下,常备军更职业,完全效忠王室。常备军是保家卫国,更是*不归王化者不可或缺的新型军事力量,因此成为瓦解封建秩序、加速中央集权化的基础。
战争结束时,英法都利用税收组建起常备军,这也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中、西欧第一次出现常备军。
英格兰改革征兵系统,用薪水代替封建义务。在这一特殊时期,职业指挥官负责征召军队。这是完全必要的,封建义务只对保卫国家起作用,因此(在传统模式下)贵族会拒绝参与对外战争。
―― 军事作家、上校阿尔弗莱德•伯纳(Alfred Burne)
二、武器:百年战争中,出尽风头的武器不是火炮等热兵器,而是英格兰长弓。
长弓是一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玩意儿,长弓手必须从小接受相关训练。不列颠附近的小岛上早已广泛使用长弓,这成为英格兰将之作为武器应用到战场上的先决条件。
法军主要使用十字弩,弩箭手不需要多少训练就可以操作自如。十字弩穿透力强,板甲和锁子甲都无法阻挡它强劲的火力。但十字弩发射速度慢,精确度也不及长弓,这就让法军在弓箭PK中屡吃大亏。
让长弓成为举世瞩目武器的还应该感谢英军的战术,是精妙的战术让长弓赢得无数荣誉。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任何人拿着屠龙刀都能天下无敌。
在对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战争中,英军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认识到弓箭手完全可以远距离杀伤重骑兵,战马则是最容易射杀的目标。长弓,更确切地说是长弓战术,引领英军创造战争史上一个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当然,长弓也有弱点:(一)训练一名合格的长弓手和“百年树人”差不多,百年战争末期,英军中真正意义上的长弓手所剩不多;(二)15世纪以来,铠甲的不断改进让长弓的威力相对减弱。
所有这些都使长弓逐渐在战争中丧失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火炮等高科技热兵器逐渐担当起男主角,卡斯蒂永战役也向欧洲宣布火器时代终于到来了。
三、兵种: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重骑兵是最强悍的兵种(从装备和武艺上来说,骑士属于高级重骑兵)。但到战争结束时,这一理念被完全颠覆。
长弓和火器,以及相应的战术配合,让法军屡吃败仗。看完前文介绍的诸多战役后,相信大家也会认可“骑兵/骑士已经out”的观点。
新武器的出现标志着贵族和骑士不再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配备长弓和火器的农民完全能占据主导,成为骑士的致命杀手。
战争中,英军中大量配置轻骑兵,他们一般在战斗中下马作战,这样既具有机动性,又兼步兵的优点,这种战术还是英军从苏格兰人那里学会的。
尽管身披重甲、装备精良的重骑兵仍具有战术价值,但毋庸质疑的是,百年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它已不合时宜。骑士,作为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走到尽头,光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社会:百年战争加速了法国从封建君主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化过程。百年战争不仅是英法国王之间的恩怨,也集中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法语作为统治阶层的语言在英格兰盛行三百年之久。战争期间,“法国意欲入侵英格兰,摧毁英语”的说法在英格兰大地上广为流传。且不论源于坊间,还是始于官方,此说法导致英格兰人痛恨法国、痛恨法语在所难免。故而,法语退出英格兰的政治舞台那是必然的。
骑士精神深受12世纪浪漫史诗影响,极大影响着中世纪的军事和文化。骑士们往往把自己想象成罗兰、熙德那样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玩“角色扮演”。
百年战争标志着骑士精神走向没落,克雷西战役通常被看做这一趋势的起始点,这个咱们前文提过。
另一方面,隶属勃艮第公国的荷兰南部(今比利时)兴起自主的羊毛工业,并开辟了国外市场,这也是战争期间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
五、格局:战争初期的军事胜利给英格兰带来无数财富。随着战争的深入,庞大的占领区却成为拖垮英格兰的重负。英格兰王室被迫求和、放弃大片领土的做法招致属臣不满,成为“玫瑰战争”的诱因之一。
百年战争结束后,英格兰萎缩在不列颠岛上。地处欧洲边缘的英格兰注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过着“负隅顽抗”的生活。
新大陆的发现让英格兰看到生机,开辟海外殖民地成为英格兰崛起的新契机。看过《大国崛起》的朋友对这一段应该不会陌生。
金像奖】
“主”代表主持人
主:欢迎收看最后一期《金帝有约》。众所周知,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里,英法两国都表现得格外卖力。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跳梁小丑也不乏其人。今晚我们就来做个盘点,颁发“英法百年战争金像奖”。
主:首先颁发的是“最佳男主角”。获奖的是……爱德华三世。作为中世纪最成功的君主之一,华仔自然当之无愧。
主:“最佳女主角”……那还用问,获此殊荣的肯定是圣女贞德。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竟然改变了法国命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她,就没有法兰西。
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主:接下来是“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分别是……黑太子爱德华,和他奶奶“法兰西母狼”伊莎贝拉。
主:黑太子爱德华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以及对敌人的敬仰,都说明他不仅是出色的指挥官,更是谦谦君子。伊莎贝拉活跃在政治舞台期间,百年战争还没开打,但她直接促成爱二爷垮台、爱德华三世登台,并最早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说她是百年战争的拉幕手也不足为过,“最佳女配角”不颁给她,还能颁给谁呢?
主:下面两个奖项和军事指挥有关。说到“战神奖”,那就得从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两位中选择一位了。
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都跃跃欲试,不停地咽着唾沫)
主:还是要颁给……战神亨利五世。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世人皆知。他成功入主巴黎,仅这一点就足以盖过爱德华三世。亨利五世先生还获得另一项大奖“手足情深奖”,他在阿金库特战役中挺身救弟的壮举明确告诉世人,“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古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滴。
大特写送给热泪盈眶的亨利五世,爱德华三世显得相当失落,心想还是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吧,好歹“最佳男主角”是俺滴)
主:“游击战专家”得主是格斯克林.那还用说?此奖不归他还能归谁呢?
主:“慧眼识人奖”送给查理五世。是他发掘出格斯克林,没有他,法国不可能在战争中期收复大片领土。
主:“少年睿智奖”得主是理查二世。尽管他成年后,在对付逼宫派的问题上采用极端手段,造成英格兰政局动荡,史学家们也把他的统治评论为*。但毫无疑问,理查二世当小朋友期间,那是相当睿智,仅从摆平泰勒起义一事来看,此奖就不能不给他。当然啦,泰勒起义是一场值得世人尊敬的农民起义。噢,理查二世的温和对法政策让他赢得另一个奖项――“和平奖”,大家鼓掌。
主:本次颁奖晚会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不仅评选最佳奖,还要评选最烂奖,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选出最疵毛的人物。咦?获得这些奖项的法国人居多啊。
主:“汉奸奖”,这是个集体奖项,得主有两位――坏人查理、勃艮第公爵。他俩为自己的利益背叛国家的行为人人得而诛之……在场观众请听我口令,一二三,扔!
坏人查理、勃艮第公爵立刻被臭鸡蛋、烂白菜淹没)
主:下面也是个集体奖项,“混乱制造奖”,得主是三名法国人,分别是坏人查理、奥尔良公爵路易、无畏者约翰。坏人查理一人夺得两奖烂项,难能可贵。此三位是致使法国内乱的罪魁祸首,观众朋友继续扔。
主:“疲软奖”送给一对父子――幸运王腓力、好人约翰。战争初期,此二公在政治、军事上的无能表现直接把法国推进万丈深渊。大家还愣着干嘛?扔啊!
主:“宇宙无敌精神病奖”要颁给中世纪史上最著名的精神病人――查理六世。法国的进一步混乱和他精神失常、无力主政有着莫大关系。不过,“暗算奖”也得颁给查理六世,他无意间把致病因子传给亨利六世,间接导致英格兰的玫瑰战争,算是报了百年战争的仇,真是位“暗算”高手。
主:本次晚会的最后一个奖项是“无良奖”,它的得主是……查理七世!虽然他在战争末期运用正确的策略(策反勃艮第公国)、正确的战术(游击战),使法国最终赢得战争,但是圣女贞德惨死和他的无良有直接关系。这个奖不给他,真是天理难容!
亨利四世:其他人都有奖,咋寡人啥都没捞到?这么多奖项,总有一款适合寡人。就算不能流芳百世,寡人也要遗臭万年。俺要出名!
主:你对英格兰的统治就是一部黑泽明电影――《乱》。既然你这么执着,那就共享“疲软奖”去吧。
一二六 胡斯!教会改革的殉道者
就在百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波希米亚爆发了中世纪晚期的一场著名战争――胡斯战争(Hussite Wars,又称波希米亚战争,1419―1434年)。
胡斯战争的起因与一所大学、一个事件、两个人物有关。
一所大学是中世纪著名学府――布拉格大学。
一个事件是中世纪著名事件――天主教大分裂。
两个人物是中世纪天主教会著名学者――约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和约翰•胡斯(J。
约翰•威克理夫】
威克理夫,英格兰人,既是神学者,又是翻译家、宗教改革家、大学教授。
威克理夫是早期倡导用白话翻译《圣经》的学者之一。他和助手们完成了一项伟大工程――把拉丁文圣经译成英文。
当翻译家并不是威克理夫的人生梦想,他在历史上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倡导了“反对教会干预政治”,以及以《圣经》为中心的教会改革。
罗马教会不能算是根红苗正的纯宗教组织,天主教也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它早已和政治摸爬滚打在一起,扯不清,理还乱。教皇们卷入政治漩涡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大饥荒爆发后,罗马教会宣传的主流思想逐渐受到人们质疑。天主教大分裂后,罗马教会的威信更是降到低谷。所有这些都使教会改革迫在眉睫。
威克理夫的思想正是应此而生,他是最早挑战教皇世俗权威的人之一,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威克理夫被认为是新教改革的先驱,也被称为“教改运动的晨星”(The MorStar of the Refor。
他在英格兰四处布道,宣传自己的思想,故而拥有一大批被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的忠实粉丝。
威克理夫思想与天主教主流思想相抵触,自然变成教皇眼中宣传“歪理邪说”的始作俑者。庆幸的是,由于威克理夫与朝廷高官非同寻常的关系,他始终没遭到宗教*,直到1384年12月31日元旦来临之前,六十四岁的他寿终正寝。
约翰•胡斯】
改革和流血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是历史上的奇怪现象,戊戌变法就是地球上有原始猴以来最为惨痛的例子。
历史上为改革献身的又何止戊戌六君子?威克理夫所发起的罗拉德运动遭到同样的命运,他的门徒虽众,却多遭*,其中最著名的殉道者就是波希米亚的约翰•胡斯。
胡斯是天主教神父、哲学家、宗教改革家,以及布拉格大学的教授。
那么他是如何接触到威克理夫思想的呢?英格兰离波希米亚可有千里之遥啊。
说到这里,咱就必须把早已作古的金雀花王朝末代国王理查二世请出来啦。
大家还记得否,理查二世的第一任妻子是德国皇帝查理四世之女,这场联姻和绝大多数联姻一样都是政治流水线上的高端产品。
查理四世原是波希米亚国王,因此他闺女带到英格兰的仆人都是波希米亚人。查理四世之女死后(1394年),这批仆人返回故乡波希米亚,同时也让威克理夫思想在那里生根发芽。不久,一批从英格兰留洋回国的学生把威克理夫的专著带到波希米亚,并使威克理夫思想在那里逐渐发展。
胡斯深受威克理夫思想影响,积极着手对波希米亚教会进行改革,正像威克理夫当年在英格兰那样。
布拉格大学风波】
1408年,天主教大分裂进入新高潮,罗马城教廷的格里高利十二世(Pope Gregory和阿维尼翁教廷的本尼迪克特十三世(Pope Bened都把眼珠子瞪得跟杠铃一样,相辱以沫。
布拉格大学也深深卷入这场漩涡之中。波希米亚国王温塞斯拉斯四世(Wenceslaus IV)是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的兄弟,哥俩都是德国皇帝查理四世的儿子。温塞斯拉斯四世认为格里高利十二世阴谋阻挠他继承德国王位,他一怒之下放弃支持罗马城教廷,并严令治下高级教士在天主教大分裂中保持中立。他还希望布拉格大学也保持中立,不要偏向任何一方。
当时的布拉格大学也算是个国际性高等学府,其知名度绝不在今天的耶鲁、哈佛之下。学校里除了波希米亚人以外,还有巴伐利亚人、萨克森人和波兰人。在大学事务的投票决议中,波希米亚人只占席位的四分之一。
接到温塞斯拉斯四世的命令后,波希米亚各级神职人员态度不一。
总主教扎伊册把国王的话当做耳边风,继续效忠格里高利十二世。大学里的波希米亚人坚决支持国王的决定,而他们的领导和代言人正是胡斯。
在胡斯和其他波希米亚宗教领导的劝说下,温塞斯拉斯四世下令波希米亚人在大学事务中拥有四分之三的投票权,外国人“分享”剩下的四分之一。
在那个年代,人人平等可望而不可及,不平等却是招之即来、挥之不去,那是家常便饭。但是,温塞斯拉斯四世这么搞显然有失公允,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外国教授和学生愤然离开布拉格大学,时间是1409年,出走的约有五千至两万人,数目着实不少。
出走事件使扎伊册变成光杆司令,变成胡斯的粉丝们包围下的孤岛。
胡斯的名望如日中天,他不仅成为布拉格大学的校长,更成为王宫的座上宾,与温塞斯拉斯四世“哥俩好、五魁首”。
也正因为如此,威克理夫思想在波希米亚以摧枯拉朽之势蓬勃发展,深受国人追捧。胡斯的粉丝也越聚越多,他们还有个响亮的专有名号――“胡斯派”(Hussites)。
可是,出走事件对布拉格大学和胡斯并非幸事。
大批精英的离开使布拉格大学从“211、985大学”沦为普通高校。
出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分散到欧洲各地,从而催生出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of Leipzig)等诸多学府,这也是天主教大分裂对近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之一。
出走者没有忘记让他们丢了饭碗的“罪魁祸首”――胡斯,于是便把波希米亚被异端控制的新闻广播到欧洲各地,胡斯也自然成了天主教会眼中散布“歪理邪说”的牛鬼蛇神,是威克理夫第二。
宗教对立】
恰在出走事件发生的同一年,“比萨宗教会议”l of Pisa)隆重召开,会议的主旨是要选出一名新教皇,结束长久以来两个教皇对立的局面,结束天主教大分裂。
可惜事与愿违,教皇倒是选出来了――亚历山大五世(Pope Alexander V),不过此公的出现没能阻止分裂,反而制造出空前盛大的乱世――三个教皇对立。
教会的乱世恰是温塞斯拉斯四世所希望的,他和胡斯,以及胡斯的大量粉丝们纷纷倒向亚历山大五世。
迫于各方面压力,扎伊册也转而支持亚历山大五世。扎伊册老兄很会见风使舵,他充分利用政治氛围,在新主子面前大肆诋毁威克理夫思想,胡斯也成了他嘴里制造宗教混乱的罪魁祸首。
威克理夫思想是在抵制教皇的世俗权力,这是任何一个教皇都无法容忍的,得到胡斯支持的亚历山大五世也不例外。
如此一来,胡斯以及胡斯派成为三个教皇的共同敌人。唉,大祸不远矣!
同年12月20日,亚历山大五世发布教令,授权扎伊册全权负责*威克理夫思想的追随者。扎伊册这下因祸得福,咸鱼翻身,转眼间变成教皇面前的大红人。
胡斯跑到亚历山大五世面前极力辩白,可任凭他磨破嘴皮子,也无济于事。
作为钦差大臣,扎伊册工作得格外卖力。焚书坑儒在波希米亚上演了,威克理夫的专著全被焚毁,威克理夫思想被禁止传播。不但如此,亚历山大五世还把胡斯及胡斯信徒统统逐出教会。
好在以温塞斯拉斯四世为首的政府坚决支持胡斯。不过,宗教*还是在波希米亚部分地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此后的两年里,胡斯的大对头亚历山大五世和扎伊册相继仙游。随着两位老哥驾鹤西去,波希米亚的宗教运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亚历山大五世的接班人叫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此公的座右铭是:教皇,就要对别人狠一点。
他发布教令,号召十字军攻打支持格里高利十二世的那不勒斯王国。这份教令理所当然地在布拉格发布。
胡斯站出来极力反对东征,还编写了一份小册子宣传自己的观点:不论教皇还是主教,都没有权利以教会的名义参与世俗纷争。
受到胡斯的鼓舞,胡斯派焚烧了教令,这种做法直接把胡斯与若望二十三世的对立推向顶峰。若望二十三世毫不含糊,砍掉三名“胆大妄为”之人的脑袋。这三个人被认为是胡斯运动的第一批殉道者。
流血事件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宗教冲突再度升级。
温塞斯拉斯四世预感到情况不妙,便出来当好人,意图斡旋两家和好,若望二十三世也企图游说胡斯不要再闹事。然而,倔强的胡斯软硬不吃,不给任何人面子。
就在这时,布拉格的神职人员向若望二十三世告御状,大肆诋毁胡斯。若望二十三世则借机发飚,命令红衣主教毫不手软地对付胡斯。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胡斯派的残酷*。胡斯派岂会坐以待毙,奋起发动反击。胡斯也没闲着,振臂疾呼“至高无上的审判者不是教皇,而是耶稣基督。”
紧张空气笼罩着整个波希米亚,心急如焚的温塞斯拉斯四世赶紧把胡斯弄出布拉格,希望就此平息事端。
可是,胡斯的离开没能让事态缓和下来。温塞斯拉斯四世继续为平息乱局不懈努力着,他召集国家的头头脑脑开大会,商讨如何让对立双方都消消气。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召开一次终结争端的宗教会议。
波希米亚教会为了不让胡斯参加大会,把会议地点改在布拉格的总主教官邸。
由此可见,这场宗教会议简直就是耍猴戏。事实也确实如此,会议并未如愿地解决争端,会场上听到的只是一系列争吵,除了制造高分贝噪音以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被排挤在“会务组”之外的胡斯笔耕不辍,撰写出一部宣传威克理夫思想的著作。胡斯派把它传播到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和奥地利。
罗马城教廷深知威克理夫思想的“危害”之大,便立刻开大会深刻批判威克理夫思想,并下令焚烧相关书籍。
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1414年11月1日,天主教会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召开了历史上一次著名会议――“康斯坦茨宗教会议”l of Constance)。大会议题是结束天主教大分裂,并讨论早已闹得沸沸扬扬的教会改革问题。
已经升级为德国国王的西吉斯蒙德是这次盛会的幕后主导力量之一,作为温塞斯拉斯四世的兄弟,他同样有继承波希米亚王位的权利,因此他急切希望借助此次大会结束波希米亚的宗教争端。
胡斯也不希望看到祖国继续混乱下去,在西吉斯蒙德承诺保证人身安全后,他快马加鞭地赶去参加会议。
可是,对政治毫无研究的胡斯并不知道,此去无异于羊入虎口。他到达康斯坦茨的第二天就遭到非法软禁,几个星期后,反对者以胡斯企图逃跑为名将之投入天牢。
西吉斯蒙德闻听胡斯被押恼羞成怒,他保证过胡斯的安全,现在闹成这样,岂不是在抽自己嘴巴子?他要求立即释放胡斯,否则就对肇事者不客气。
那些拘押胡斯的高级教士很有办法,他们给胡斯扣上一顶异端的大帽子,还劝说西吉斯蒙德道,陛下身为德国国王,怎么能给异端撑腰呢?
西吉斯蒙德惊出一身冷汗,和异端扯上关系可不是闹着玩的,寡人还想加冕当皇上呢。当初的承诺被西吉斯蒙德团吧团吧塞进嘴里,生吞活咽了。
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胡斯是三个教皇的共同敌人,若望二十三世同意与其他两位联合一致,共同处置胡斯。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搞臭胡斯的证据很快便被搜罗起来,而胡斯本人并没有得到任何辩解的机会,这种机会他也不可能得到,这个鬼都知道。
在康斯坦茨待了一阵儿的若望二十三世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他意识到结束天主教大分裂就等于宣布自己必须无条件退位,吓得他拍拍屁股麻溜儿走人。
若望二十三世的离开让胡斯的处境更加艰难,起初在若望二十三世看管下,胡斯还可以与朋友写信沟通。可现如今,在康斯坦茨总主教监管下,别说与朋友交流了,就是听个鸟儿叫都是奢望,只能看见监狱看守那帮鸟人晃来晃去。
胡斯终日戴着手铐脚镣,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监牢里伙食又极差,不久他就一病不起。
慷慨就义】
1415年6月5日,胡斯受到第一次公开审判。站在被告席上,面容憔悴的胡斯不卑不亢,说道,如果我的所作所为违背《圣经》的教诲,我就放弃自己的信仰,你们能找出证据吗?
作为昔日战友,温塞斯拉斯四世还是向着胡斯,劝说他别再死挺下去,因为自己无力保护一个被定性为异端的宗教敌对分子。
胡斯性格倔强、执拗,他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主张,绝不与恶势力妥协,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两天后,胡斯被扣上三十九条大罪,其中的二十六条是从他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这和文字狱如出一辙。
胡斯仍然天真地坚持,只要审判者拿出证据证明他的罪状,他就放弃自己的信仰。他还天真地希望能有再一次受审、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不过胡斯你是否知道,你并没有违背《圣经》的教诲,尽管你只是想改变教会滥用神权、欺世盗名的现状,但是你挑战统治阶层的权威,挑战主流思想,挑战教皇总瓢把子的地位,因此你就必须被搞臭,你的信仰也必须不留痕迹地从地球上消失。
7月6日,胡斯被押解到大教堂,一名意大利高级教士朗声宣读胡斯的“罪状”。
胡斯此时别无他求,只是跪倒在地,对上帝默默祷告。事到如今,他还是本着与人为善的信念,祈求上帝宽恕自己所有敌人的罪孽。胡斯简直就是个现实版的活菩萨,只可惜在政治圈里,活菩萨也得变成过河的泥菩萨。
审判者再次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胡斯也再次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于是,审判者给胡斯戴上一顶高高的纸帽子,就像批斗土豪劣绅那样,上面写着“异端运动领导者”的字样。
在重兵押解下,胡斯一步步走向火刑柱。刽子手脱掉胡斯的上衣,将之五花大绑地捆在火刑柱上,脖子再勒上一道铁索。木柴和稻草堆满胡斯周围。
这时,德国统帅走到胡斯面前,说道,只要你放弃信仰,就能保全性命,这可是最后一次机会,你一定要想清楚噢。
胡斯视死如归,毅然拒绝了,眼神里流露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魄。
统帅无奈地摇摇头,向刽子手点头示意。刽子手拿着火把走上前来,熟练地点燃稻草。大火熊熊而起,浓烟冲天,胡斯依然面不改色,高扬着头……
布拉格*】
康斯坦茨会议胜利召开,圆满结束。其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更有几家怒火中烧。
欢喜的是马丁五世,他作为新选出的罗马城教廷的领袖,继承了正牌教皇之位。
忧愁的是另外三位教皇,若望二十三世下课,本尼迪克特十三世被逐出教会,格里高利十二世宣布退位。
由于各方势力的利益原因,罗马城教廷的正统性直到19世纪才得到普遍认可,但天主教大分裂在康斯坦茨会议后基本结束。
怒火中烧的是胡斯派。作为中世纪历史上的盛会,康斯坦茨会议在结束天主教大分裂方面功不可没,可是却因为“火化”四十三岁的胡斯成为胡斯战争的导火线。胡斯运动也成为捷克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波希米亚是今捷克的前身)。
胡斯惨死的消息传到布拉格,信徒们立刻闹翻天,强烈谴责不公正审判,矛头直指西吉斯蒙德,打砸抢烧在波希米亚各地教堂频频上演,教士们吓得狼狈逃出教区。胡斯信徒中不乏贵族和骑士,这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在西吉斯蒙德的口水洗脑下,原本支持胡斯的温塞斯拉斯四世改变立场,极力打压胡斯运动。
布拉格自然变成斗争的中心,宗教*日盛一日……
一二七 胡斯战争!为信仰而战
顺窗扔出去】
一部分胡斯派在尼古拉斯率领下离开布拉格,转战波希米亚各地。
这次行军是播种机,是宣传队,尼格拉斯不断开大会批斗西吉斯蒙德,把老西搞得臭名远扬。波希米亚人的怒火被推向顶峰,他们时刻准备着为捍卫信仰而战。
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胡斯信徒聚集成群,穿梭于大街小巷,喊声震天。反对胡斯的市民也组织起来,从街边高楼上向胡斯派狂甩板砖,武斗就这样开始了。
事态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可收拾。布拉格市长等几名高官赶紧跑来想收拾收拾,愤怒的胡斯派把几个老哥摁倒在地,拖上高楼,顺窗扔了出去,反而把他们给收拾了。
只听“啪、啪”数声沉闷的响声,几人摔在地上顿时断了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
温塞斯拉斯四世听说高官被杀,惊得一口气没上来,嘎巴崩了。国王猝死成为波希米亚进一步*的导火线,胡斯战争在这一年鸣锣开唱。
波希米亚的大城市纷纷被胡斯派控制,忠于教皇的天主教徒,特别是德国人被逐出波希米亚。在布拉格的斗争尤为激烈,王后招募德国雇佣军,疯狂*胡斯派。布拉格大部分城区在激烈的武装冲突中化为瓦砾,最终胡斯派取得胜利,攻陷雇佣军基地。
王后迫于形势,承诺保护胡斯派。胡斯派也作出让步,把雇佣军基地还给王室。
名将杰士卡】
胡斯派虽然都是胡斯的追随者,但其内部并不团结,其中一部分属于温和的鸽派,另一部分属于激进的*。
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胡斯运动领导人之一、捷克民族英雄――扬•杰士卡ka)。
杰士卡出身贵族,小时候和小伙伴打闹时失去一只眼睛,但这没能影响他在战场上眼观六路。
青年时代的杰士卡便在宫中任职,五十岁时参加了坦能堡战役,帮助波兰国王约盖拉击退过德国骑士。
在这次*中,杰士卡坚决反对妥协,拉着队伍愤然离开布拉格。
不出一个月,王室军队向杰士卡发动突袭。杰士卡利用障碍战车,用弩箭和火铳击退了敌军骑兵。(胡斯派军队以步兵为主,他们的敌人绝大部分是骑兵。胡斯战争是火铳等手持火器在欧洲战场上第一次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战争)
1420年3月25日,杰士卡所部在向南部运动时遭到王室军队拦截。杰士卡麾下只有妇孺在内的四百名装备极差的农民,王室军队却有两千骑兵,是杰士卡的整整五倍。
精于战术的杰士卡选择一处有利地形布阵:兵力布置在两个大池湾之间的小堤坝上,背后有一大片沼泽地,仅有的十二辆障碍战车布防两翼。
一千骑兵首先向杰士卡所部发动进攻,躲在障碍战车后面的胡斯信徒用火铳死命还击。战场上硝烟弥漫,人喊马嘶,骑兵损失惨重,带头的将领也吃了颗“定心丸”,被火铳击中,死于非命。
随后,王室军队里又杀出一千骑兵,向杰士卡所部防守薄弱的背后发起进攻。可是沼泽地成了骑兵的催命符,为接近敌阵,骑兵只得徒步作战,结果又被火铳杀得落花流水,哭爹喊妈。
就在双发恶战之时,滚滚浓雾从远处飘来,战场上白茫茫一片,伸手不见十指。杰士卡大呼“天助我也”,趁机逃之夭夭。
此番激战,双方皆损失惨重。杰士卡所部损失多辆障碍战车,被俘三十余人。但是,杰士卡以农民妇孺痛斩五倍于己的骑兵后又成功逃走,算是取得辉煌胜利。
障碍战车战术】
巧妙运用障碍战车,超凡的战术指挥艺术,这些都使杰士卡成为世界级名将。
杰士卡依靠障碍战车创造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战例中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因此障碍战车战术成为胡斯战争的一大看点。
障碍战车通常用锁链串联起来,依据地形布防,一般组成方形或环形,起到保护已方士兵,防止敌方骑兵的作用。时间来得急的话,通常在战车形成的“城墙”外挖一道壕沟,以增强“城墙”的防御力。
每辆战车配备十六至二十二名士兵:四到八名弩箭手,两名火铳手,六至八名长矛兵,两名盾牌手,两名车手。
在战斗中,杰士卡的战术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先防御,后反击。
防御阶段中,首先布防战车,形成防御阵地,再以火炮等远距离杀伤性武器轰击敌阵。为避免火炮杀伤,敌军骑兵往往会主动出击,而这正中杰士卡的下怀。
在“城墙”保护下,胡斯信徒用火铳、弓箭频频还击,他们瞄准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的战马,失去坐骑的骑兵还有什么用处?敌军骑兵还未接近就已损失惨重矣。
随着骑兵死的死,伤的伤,敌军士气大落在所难免,而这正是胡斯信徒反击的绝佳时机。
胡斯信徒里的步兵、骑兵蜂拥冲出“城墙”,猛攻向敌军侧翼。敌军受到两翼压迫,不得不向后败退。敌军骑兵穿着笨重的盔甲,又没了坐骑,跑也跑不动,只有下地狱一条路可走。
大败十字军】
杰士卡所部逃离战场后,转战至塔波尔山(Tabor),并在那里修建起名为塔波尔的城镇。
很快,塔波尔成为胡斯运动的活动中心,*也因此得名“塔波尔派”(Taborites)。
在塔波尔,天主教的洗礼等法事全被废除。塔波尔派的宗教组织有着清教徒的特质,政府组织完全建立在*的基础之上,军事力量则采用严格的军队模式。
经过选举,杰士卡、尼古拉斯等四人成为塔波尔派的带头大哥。
除塔波尔派以外,还有同属*的奥雷庇特派(Orebites),和以布拉格为基地的鸽派――圣杯派(Utraquists),这些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胡斯派系。